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03 18:1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篇1

一、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对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我认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是高中美术学科的基本素养的重要四个部分。

1.图像识读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我们高中学生认识事物的方式也随着改变。直观具体的图像传播内容使得图像识读成为人们在学习工作时必不可少的工具。图像识读的具体含义就是学生需要区分对比美术作品、图像以及影视作品的造型、色彩、比例和肌理等形式特征。学生经过详细对比,正确的想法随之诞生。

2.美术表现

我可以从学生的美术作品中感知学生的观点。美术作品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交流。我们需要通过传统的作品和现代的媒材,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技术以及美术话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美术表现对学生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有着重大指导意义。

3.审美判断

当我将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面前时,从哪些方面判断作品?我认为高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得原理、感知方面分析比较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技巧和美得真正内涵。学生在分析判断作品时,自己会自觉领悟世界的思想,形成自己审美能力。“审美判断”可以帮助学生区分美丑,辨别是非,对今后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4.创意实践

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的绘画作品。在绘制自己美术作品时,学生的想象力、变通能力和联想能力会有不同幅度的提高。我认为学生可以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中国美术作品可以得到很好的?鞒校?同时也具备了无限的潜力。

5.文化理解

在高中美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每一个阶段的文化作品有着其独有的内涵和含义。在学习湘教版教科书时,本人认为学生可以很好的体会中国的历史,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我的高中美术学生会对我们的祖国的历史更加的理解,学会尊重和热爱自己的国家。优秀的外国作品中蕴含着本国家的文化艺术特点,这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探索

1.让美术学科素养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就是在行动上确定了高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全面的解决学生问题,同时针对性解决学生的个别问题。让美术知识可以被学的更扎实。核心素养不但在教学模块的设置上得到体现,而且在教材中也得到了展示。

比如,我们使用的湘教版普通高中美术课本,每个章节都不同程度上展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学案设计上要针对不同的章节的特点来构建合理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更加紧凑,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2.让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发展于课外美术特色活动中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课外美术特色活动比课本的知识更加直观具体。因此我想在课外美术特色活动践行美术核心素养。在学校的支持下,我多次组织课外写生,让学生在课外感受美术课程中抽象的知识,成功的化抽象为具体。

比如,学生在学习湘教版普通高中美术课本中进入历史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深刻了解美术的发展历史,运用绘画技术。在游览历史古迹时,铭记历史,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进行创新。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对文化更好的理解,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3.让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提高于学科竞赛活动中

学生参加美术学科竞赛,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历练,能够获得课堂上不能获得的知识、经验,每一次学科竞赛都是对师生自身学科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历练,重要的并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是我们在竞赛中收获了由能力到心智的成长,收获了核心素养。

比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参见美术类比赛,在比赛过程中,学生心理素质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在高压状态下学生的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可以被激发。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应对困难打下良好的基础。

4.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基础

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教学。用自己良好的美术素养吸引学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要不断地进行美术方面的训练和学习,来满足新课改中美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从而提高学生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另外,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的热情对美术学习也很重要。

比如,当我在讲授第一课什么是美术作品时,我会培养学生的评判能力和欣赏能力。在学生发表想法时,在尊重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什么是美术作品,更好的创造美术作品,为国家增添色彩。

篇2

人的理念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想要进行课程改革,我们就要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利用互联网进行美术的学习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等多媒体设备在相应的平台内随时随地反复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的人文学科,需要多看,多想。所以说大量阅读艺术作品积累美术知识与创作经验是达到美术核心素养标准的必要条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效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孩子们达到美术核心素养要求提供保障。互联网资源中的微信公众平台就具备这一优势,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提升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微信平台的多资源帮助我更好地学习

微信平台的多资源能广泛传播性就有这一种优势,在微信公众账号中会有很多人分享我们所要的信息,就拿我们美术来讲,可以在微信公众账号中搜索“美术”两个字,我们就能订阅和获取到大量的有关美术信息,其中包含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资源。

二、利用微信平台做好课前预习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在课堂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许多知识并不能在课堂内全部分析到位。有了微信公众平台,教师可以将自己整理的素材、大师作品、影视、图像等多种内容在平台内,教师依据所教内容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孩子通过所提供资源进行学习与分析,总结图像的形式特征、艺术内涵。原本在传统教学中要多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现在只需要打开手机点开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平台看老师提供的资源内容就可以快速进行学习。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图像识读素养。

三、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学习美术技法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要想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中进行范画教学是需要勇气的,有的时候40分钟还不一定能完成,让本来就少的课时变得越发紧张。有些老师还可能因不是本专业出身而无法进行范画教学,但在微信平台中我们就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变成学生自己利用空余时间的自主学习,比如我本身是油画专业,但遇到一些关于国画绘画技巧的内容时就会有点“手抖”。所以在教学中我会找一些名家教程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中《花鸟画》这一课,我就在网上找来了徐堪老师的花鸟画的教学视频把它发在平台内,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通课前预习,上课时我就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自己来完成问题的解答,教师只需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这种交流方式会让学生对课堂更加期待,提高了学生教学环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杜绝了教师的满堂灌的方式,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找来各种创作视频让学生拓宽创作思路,从而达到提升美术表现素养。

四、利用微信平台展览提升审美态度素养

在传统的美术课中,往往到了对学生作品进行讲评的时候,我们课堂也几乎到了尾声,所以我们的讲评总是草草了事,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讲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让学生汲取别人好的经验的一个重要的过程。但是由于课堂时间问题作品分析这一环节做得很不到位,有了微信公众平台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把你们孩子的每一次作业都办一次画展。把作业内容拍成照片或者直接扫描到电脑中配上文字和音乐,对学生的课堂作业进行集中的展示,起到互相学习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随时随地欣赏同学的作品,增进学生间的交流,提高孩子的审美素养。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一个好的展览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从视觉上的直接刺激,产生想要进行创作的欲望。

五、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教学辅助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通过微信平台的辅助教学,会让我们的课堂具有丰富、简洁、生动、高效的特点。利用微信平台去推送一些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些情况。传统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为主,而课本内容挖掘不够,对于我国一些蕴含了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粹的内容讲解不详细,很难让孩子在短短的几节课中爱上它们,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定期推送一些关于此类艺术文化的内容,不断进行强化,让孩子始终能接受来传统艺术带给他们的艺术熏陶和感染,同时互联网资源的多样性更能让孩子们接收到来自方方面面的美术文化,从而提升教学品质,提高美术课的内涵表现,提升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篇3

关键词: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现状;有效评价方法

一、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的内涵

(一)基本问题产生的背景

纵观整体,学校美术课程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在“双基时代”(1949—2001年),美术教学的课程目标更倾向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二时期,在三维目标时期(2001—2015年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开始)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当中的过程与方法中进而培养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时期,从2015年开始,“核心素养时期”登上中国课程的历史舞台,美术课程目标的有所改变与进步,美术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进,形成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关键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着重于如何通过基本问题使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以一种探索式统整美术教学的方法去全方位地塑造人、进而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问题的含义

基本问题的概念是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所提出的,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是具有确定性目标在现有情境下结合学习者个人在生活中发现的实际问题所存在的。首先,问题需要一个存在的平台,需要呈现在一个真实的问题情景当中,这是一种学生持续性思考的过程。日常生活、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处处需要美术,小到同学之间互赠贺卡,大到楼房建筑的设计。所以基本问题在美术课堂的提出需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所遇到的问题。

(三)美术教学中的师生的角色定位

21世纪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高素养精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一个人的素养结合了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养成,在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的学习中都是素养提高的一个过程。针对美术学科而言,一个学过美术的人和一个没有学过美术的人在观察方法和能力、美术欣赏方法和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上都会有差别。[3]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开拓性人才,一切美术教育都是以培养学生适合社会生活能力为主要目的。美术教师要具备探索式统整美术教学的能力,具有概括基本问题与剥离小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要把那些在生活中看起来不起眼而又时时困扰同学的有价值的问题统整为有利于开展美术教学的基本问题从而简化成学生可以理解的小问题,不断给学生有新信息的刺激,基本问题在美术教学中的实施强调美术教师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增加解决问题中美术知识使用的连贯性、系统性,保证教学内容上的统一性、灵活性与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帮助学生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确认教学目标的适合性,使学生提供解决小问题的方案彻底落实到基本问题的源头上。力求做到所统整的基本问题目标具有伸缩性,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这无疑是师生之间探究合作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的意义

在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循环体,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解决问题当中实现其本身的价值。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不仅涉及到美术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也会涉及人际交往、审美能力的体现、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各项学习的能力等,在这种美术学习过程中无疑是一种对跨学科技能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

提高学生面对生活中实际问题存在的敏锐程度以及运用美术学科知识去剖析、思考与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能力。可把发现的难点细节书面化,让同学们针对难点逐一突破分析,制订解决的问题策略,归纳整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课外阅读、信息搜索、理论联系实践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学生叙述与论证能力

在学生为同学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对同学提出解决方法的看法、建议与质疑进行讨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着有条不紊的叙述能力与论证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以美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为载体所习得得隐性能力。

(三)提高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通过多种实践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美术,这不只要求美术教学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形式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围绕着主题对制订解决方案进行不断修改,更好的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深化学生的思维。

三、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采用主题单元式的教学方法

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是从“基本问题”为源头,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作为载体,在以学生为主体的美术学习探究过程中,来完成对专业问题的深入认识和精确理解以至于可以灵活的运用知识与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需要区别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这个问题应该倡导的教法是主题单元式。试想一节美术课40—45分钟,对待美术知识的深度学习程度是极其不够的,学生由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的整个过程,是需要通过一个个课时的完成和一个个单元目标的积累使其提高原有水平达到质的提升。主题单元式学习内容相对集中,结构化强。在以基本问题为导向的探索式美术教学中教师是充当主题内容、基础问题提出的组织者,学生是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探究者与主动学习者。

(二)掌握好基本问题的教学过程

在进行主题单元式的教学之前,美术教师应先提出问题,制订教学目标,在上课之前提前将小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熟悉上课模式、充分思考与讨论相关问题。在授课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积极帮助学生定义问题,预判出学生在探索问题中所遇到的困难。充当课程主题的把关者,使整个课程内容具有灵活性与伸缩性,时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基础问题这个核心点做讨论分析,以防止学生偏离本课主题。在授课之后,要注意每组学生对本主题内容的学习反馈,布置下一节课的任务,做到课程内容之间的首位呼应。

篇4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质;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大家对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的“硫酸泼熊”事件肯定记忆犹新,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伤熊”事件已由事情的本身转向了对其教育的反思上。据刘海洋的母亲说,他从小不看电视,不出去玩,一天到晚看书、学习,也没有看过多少人文书籍。还有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名中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残杀母亲的事件等等。这些事例深刻地反映出人文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仍以语、数等所谓的“主课”为主,但却忽视了学生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友情的体验等。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的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试图在理解“人文”的基础上,将结合自己多年的美术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谈谈对小学美术新教材中体现的人文性的认识及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具体做法。

一、认识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文,人们平时谈的已经很多,但是不是他们都了解人文的内涵?是不是美术教师都很清楚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呢?美术课的教育教学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美术课程的人文价值呢?我认为必须首先认识人文的内涵及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特性。

1、我国古代对“人文”的定义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2、西方古代对“人文”的解释

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由此可见,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小学美术新教材中的内容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

二、了解美术教育中的人文体现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改变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观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其在美术文化学习过程中的人文素养。我认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案例4:在《彩球滚滚》的教学过程中,我播放了一段废纸满天飞,环境受污染的录像。学生马上对此情此景发表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废纸是一种污染,那里的人不爱护环境,随地乱扔纸屑,使得废纸满天飞,环境变差了,一点也不美了!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一触就发,通过将一张张废纸运用新颖、独特的变成一个个漂亮的纸球(有的用水彩笔、油画棒将纸球涂上颜色;有的用彩纸装饰纸球;有的将纸球放在调好的颜料中滚动一下,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纸球等等),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露。并在轻松愉快的打“保龄球”,彩球拼画等游戏活动中不仅明确了环保的重要性,体验到了“变废为宝”的创造乐趣,更主要的是学生在美术文化的学习中,内心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充分地表现,个性得到了自由地展现,并使其心灵深处扎入了强烈的人文意识,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健全的人格得到了多方面的完善与发展。

三、实施美术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人文情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人的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文化学习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在美术教学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美的形象(教师仪表大方得体)、美的语言(适合学生心理,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美的作品(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美的课件、美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蝶儿飞飞》一课时,我播放了精美的蝴蝶标本图案,优美的《梁祝》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当我展示了各种蝴蝶的图案,演示了蝴蝶的制作方法,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播放了一段《台湾蝴蝶甲天下》的录像后,让其感受祖国妈妈日夜盼望着台湾的回归,从而激发学生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妈妈怀抱的人文情感。

2、活动激趣,体验人文情感

新的美术课程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时间短,行为思维较发达。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地模糊学科界线,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踢踢腿、弯弯腰》一课时,先让学生随着《健康歌》的旋律,即兴展示轻快优美的舞姿,在跳一跳、看一看、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学生自己喜好的方式表现。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明白了“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自主学习,发展人文素养

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自主性,同学之间的合作性。《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比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各种食品的形状、颜色特征;探究性地讨论如何利用彩泥制作各种各样的食品,吸引“顾客”的光临;合作性地一起完成“食品”的加工和改造。课堂上各个小组的学生积极主动、互相帮助,并且不断地听到学生们发出的吆喝声,像模像样地做起了食品店的“老板”……在自主性地了解过程中,探究性地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及参与社会性的“商品交易”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生活的美好,朋友、伙伴的友情、亲情的珍贵和“商品交易”时竞争的激烈,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四、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当代社会,人们对过于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开始予以积极的反思,在科学中也开始注意渗入人文精神。早几年,我国有一本畅销的科学史著作《科学的历程》,正是因为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完美的结合才获得巨大的成功,人们在阅读中,不仅对科学发展的史实了然于心,而且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的震撼。现代美术教育的理念是跨学科的美术文化课程,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方法、手段来拓宽、发展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中,有几名学生在观看文园中的《南浔名人长廊》。当他们看到中国讽刺漫画先驱者——钱病鹤的简历时,好奇地跑来问我们:“老师,讽刺漫画和我们看的漫画书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当时,我们耐心地跟他们谈了讽刺漫画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并结合钱病鹤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向他们讲述了讽刺漫画所产生的社会反响及对人们思想的抨击教育。学生们听了倍受启发,并向我们提议今后在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宣传领域开辟一个教育同学认真学习、好好做人的漫画天地。这时,我们也倍受启发:怎样利用家乡南浔丰厚的人文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呢?从此,我们制定计划、目标,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摄影、绘画等各种形式逐步在综合探究式美术教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参观历史名迹小莲庄时,学生们发现有些游客在古树上任意刻划,在景区内乱扔纸屑等。他们将这一幕幕破坏环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寻味的绘画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艺术语言的表述,更是心灵深处强烈的环保意识、热爱家乡、保护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倾诉。这就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历史感和责任感,也就是我们美术教育不断追求的人文精神。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人文素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流之一。

篇5

【关键词】美术教育 人文素养 审美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62-02

一 美术教育的内涵

美术教育是人类活动的特有产物,它一方面从美术这一文化载体中汲取养分,又通过教育这一特殊的媒介广泛传播出去。它是一种培养人并具有多个层次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美术历史和美术技巧的必然手段,也是人们传授造型技能、艺术审美经验和启迪智慧的方式。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论语·述而》中就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修身观,认为艺术与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于艺”而致“乐以教和”是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主张个体应当在客观世界的规律中获得全身心的自由。直至近现代,著名美术教育家先生明确提出“以美育代教育”的论说,则将美育推向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使其开始承载对生命终极关怀的使命。

二 美术教育中蕴含的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这门学科极具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它关注的是人生,是人的精神世界和灵魂的呼唤,同样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美术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它所闪耀出的人类智慧的火花以及承载的人文精神素养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部分。一部浩瀚无穷的美术史同样也是人类不断认识和洗涤自身心灵历程的具体形象的发展史。

美术作品是人类文化最早的载体之一,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无不代表着人类艺术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运用美术创作的形式来传达思想感情是人类发展历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不论是几万年前稚拙的原始洞穴壁画,还是抽象的现代绘画艺术,始终都散发着人文精神之光,体现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精神。美术语言要用来赞美人性,这是艺术家共同的理想追求。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更是艺术家独立人格的彰显。

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可以说是人类雕塑史上最早的人体圆雕杰作,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它以异常夸张的女性人体造型,突出生理特点,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母性生殖的崇拜和祈求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古希腊美术最突出成就则是雕刻,大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和竞技运动员,表现的“神”不过是现实中人的形象的理想化而已,强调神与人“同形同性”,赞美“神”归根结底还是赞美人性,这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的高度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崇尚人文精神,以人性取代神性,反对中世纪宗教神学对人性的束缚,将人的思想感情从中世纪的神学中解放出来,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把人看做作品表现的中心,认为美的最高境界就是人体美。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共同心声就是用美术语言来赞美、宣扬人性。这个时期艺术大师们创造的不朽杰作是宣扬人文精神的典范。艺术巨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圣母像系列、提香的《天上与人间的爱》等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拉斐尔的柔美、米开朗基罗的健硕、鲁本斯的激情、达维特的庄重、莫奈的率真、梵高的狂躁……都是艺术家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也是他们崇高人格的写照。

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崇尚的是写意传神和寄兴遣怀,是人文情怀的极大发展。山水画、花鸟画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感染力,注重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寄托画家的思想和追求,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的人格素养。中国画创作就是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客观化,借以营造优雅、恬适的审美意境。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特别强调要借助画作来塑造和完善人格,与之相适应的传统艺术教育也向来以真、善、美为宗旨,追求完美极致的境界。

三 人文教育观的缺失

人文精神,指的是在现实世界里要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怀人的自由平等,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等,也就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人文精神为追求,讲求天人合一、物我化之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美术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最直接的学科之一,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对培养其完善人格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当前,现代化社会建设迫切需要相对应的人文教育随之发展。人文精神的教育和提高在我国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及。这一切在当今时代带来的严重后果便是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人们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欲望,无休止地改善着生存环境,甚至不择手段。人文精神的没落,理想主义的丧失,信仰的缺乏,这一切都与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知识面狭隘,文化内涵缺失,不具备最基本的艺术素养,思想空洞,缺乏独特的创造力,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只会玩弄笔墨的画匠,空有技法,而无想法。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艺术作品没有辨别和欣赏的能力,何谈创作。于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反思,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美术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将人文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美术人才。

四 在美术实践中渗透人文精神

美术学科中实现人文素养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是在充满人文色彩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实现的。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着力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使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感情、思想以及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扮演的只是促进和鼓励的角色,学生才是学习实践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要体现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体验。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师强制欣赏转化为学生自主欣赏,构建师生之间融洽的教学关系。

此外,美术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组织课堂教学形式方面,应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入探索自主学习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方法,把美术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

美术课堂就应是师生心灵碰撞迸发出智慧火花的地方,在这里还可以进行人文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完全释放活力、舒展性灵,充分发挥想象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趣味。美术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营造一种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的人文情境,让学生真切地进行一次人文精神的体验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将现有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美术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都记录着人类发展的轨迹。美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美术的特征、表达方式、为社会生活展现的别样魅力,还会让学生认识到人的情感、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从而体会到丰富的人类世界。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应大力提升美术这门学科的层次性,把单纯的技能转化为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美术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增加文化内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文化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美术实践中能加深对艺术理论的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人文精神素养提升一个新的层次。

美术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拓展性和延伸性,它注重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如绘画与设计、绘画与鉴赏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内容和实践过程获得应有的艺术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其审美能力,洗涤自身的情感和内心,增强人文素养。同时,美术还强调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美术与建筑、文学、舞蹈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共性及联系,如美术与音乐的融合就能产生图声并茂的完美效果。如果将绘画配上音乐,则能使学生对静止的画面产生一种动态感受,用音乐可以很好地表现出绘画固有的情感和节奏。苏轼说过:“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美术作品与文学诗歌结合不仅能产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绝佳妙境,还能营造出令人陶醉的意境,给观者带来无限美感,使之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美术教育活动还要紧紧地与社会实践进行结合,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美术教育。美术教学就应大胆地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搜尽奇峰才能打草稿,这也正符合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社会实践应被纳入美术课程教学计划之列,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然和社会,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情感思想以及社会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教学期间还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艺术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艺术审美实践,形成深刻的艺术修养,这样有助于人文素养的提升。

美术教育在美术与生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学生能把美术实践更好地与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 小结

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是当今美术教育一个重要归宿,提升审美意识和观念则是美术学科所追求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尊严、价值和命运的深深关切,它是素质教育中塑造理想人格的必经之路。借用人文主义精神来促进美术教育的实践活动顺应时展要求,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形成积极向上、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才能促使美术教育取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术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张丽娜.美术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6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

美术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发展学生艺术熏陶、陶冶情操、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并发挥独特功能的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的不断改革,艺术教育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每一年人们都会看到网上传来的铺天盖地的艺考的消息,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美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塑造与审美欣赏的特殊文化教育,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师在符合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观点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艺术学院的学生不仅要拥有高超的艺术修养还应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此高校的美术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基本艺术素养、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培养学生学习基本艺术技能,最终使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不断提高为己任。如何在高校具体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高校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为核心的,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要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点,让学生意识到美术的学习就是培养自身的艺术素质、艺术品位,而要学生明白这一点首先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艺术素养提高了也会为别人带来美的享受,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有了像自己这样的艺术素质高雅的人的存在才会为社会大众带来优雅的、美的感受,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其次,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美术的学习锻炼自身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教育目的。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引导学生对美术文化领域的各种人文思想有个深入的了解,关注当代、现代的大画家以及他们的人文思想、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他们所要表述的思想等,关注美术的艺术感染力,把教学内容中最富美感、最具有技术熏陶的亮点展示给学生,从而让给学生拥有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2)不断加强学生艺术修养,激发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任何事情都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高校的美术教学也不例外。美术老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具体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等因素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分阶段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美术的内涵并领会其中的真谛。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一味的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反而会觉得美术课程枯燥乏味,难免会失去兴趣,教师应把教程中最具有魅力的一面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美术的博大精深以及美术的内涵,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兴趣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不同派别的艺术家的起源、发张过程,不仅要知道我国艺术的发展还要了解国外的艺术,知道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便为美术实践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教学中,着重以唤起智慧和提高美感的艺术教育为目的。中国式的传统教育绝大部分都以期末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程度,但在美术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及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户外写生训练,多多参观一些画展,加强各种形式的艺术交流,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自己特有的美感,对于艺术有独到的见解,激发学习美术的热情。

再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时代,正是学生从青涩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世事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老师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事情的能力,在各种创作活动中,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通过各种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的能力,把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感受通过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

(3)将美术与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紧密结合起来

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整体同时也与其他的学科密不可分,因此老师也要注重把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其他学科的教育却也是让学生受用一生。因此,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并熟练的运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必然联系,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总之,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美术学习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注重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品质与思想情操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作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篇8

1.地方性“非遗”的筛选与分类

课程资源的可操作性是开发地方性“非遗”资源的第一要义。可操作性指的是明确开设的课程是什么、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教学课程实施是否可行、如何展现其内容、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这一要义促使课程资源开发时既要与本地地方特色相关联、能够体现美术的学科特色,又要与国家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密切结合。若以地方性“非遗”为课程资源,找到一个本专业与“非遗”资源的契合点切入,那么结合美术课程标准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与分类是必要的手段。“非遗”的分类根据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根据美术学科的需求,一般以工艺类”非遗”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但在这一范围内,也并非所有工艺类“非遗”都适合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的范畴,应以其历史起源、风格特征、工艺技艺、后续发展等方面为进一步的评判标准,考虑开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合理性,保证“非遗”课程资源的实际可操作性。

2地方性“非遗”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地方性“非遗”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学生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增强民族认同感。根据笔者在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问卷调查所展现出来的结果,大部分学生只是“知道”一些本土“非遗”的名称,或只是在多媒体上浏览过相关图片,很少有更为深度的理解。但无论是物质或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在其有形的形式背后,往往浸透着本土的文化背景以及丰富的精神内蕴。使用地方性“非?z”文化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融入学习环境,理解知识背景。地方性“非遗”文化在保护传承上的劣势(受众局限性),对于本地学生影响较小,在课程中,学生对于这种课程资源会拥有更直接的情感态度,于文化基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在学习以地方性“非遗”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更能够让学生认同国民身份,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这对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再者,教师将民间“非遗”艺术引入课堂,为学生创造前所未有的生动学习氛围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对课程资源的规划能力。教材的编写是创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长期的单一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在本学科方面专业创新能力的发挥。在地方“非遗”美术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学会“传道受业解惑”还需要“选材编撰成书”。教师必须对“非遗”内容的考察、筛选,把握教学重、难点,逐步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可操作性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充分锻炼了自己的设课能力。可见,在成功设置“非遗”艺术课程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发展。

第三,本土学校“非遗”课程的设立,有助于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播与推广。一般而言,学校教师不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干力量,想要开设具体深入的“非遗”校本课程,就必须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性政策。“走出去”即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去往民俗博物馆、拜访民间艺人;而“引进来”则是直接请民间艺人进课堂,让艺人走上讲台,开设讲座。

实例:“制扇技艺”实地考察在2017年4月,团队在研究《制扇技艺》这一课题时,为了课程的专业性,跟随南京师范大学的秦华副教授走访了安吉周边的制扇工厂,观摩折扇的制作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走出去”的过程,真正体会到了制扇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震撼力(如图1)。

民间力量与学习课程的结合,不但能够把“非遗”带入校园,同样能够以课程为载体广泛地传播,各地方不同的地方性“非遗”,也能够通过课程的方式展现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甚至互相融汇。传统的“非遗”形式也可由学生的创新之手改造,衍伸成一种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式。(例如:传统皮影戏中影偶的形象经过学生的提炼,成为一种新的平面设计的组成部分。)因此,地方性“非遗”课程的设置,将会未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阔一片新的天地。

3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非遗”课程的实施策略

3.1以“教具”为载体,深化学科内容

传统的课程,教师仅仅依靠课件和口头讲述向学生展示具象的知识,这对于“非遗”课程的展现形式无疑是过于表面的。为了避免课程内容苍白单薄,教学活动中“教具”的参与是不可或缺的。教具可有效地传播非语言的教育信息,带给学生更为直观的、具体的教学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致的工艺、繁杂的制作过程、蕴含的艺术内涵等对学生颇有影响的信息,往往得通过“教具”这类非语言非意识的途径传递才更为有效。并且,它这种有形的、非常直观的表现方式,为课程增添了一个具体化的信息源,唤起学生的“新奇”“疑惑”等情感,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实例:“朱仙镇木板年画”教具制作

在湖州吴兴实验中学高级教师徐军老师的“非遗”课程《朱仙镇模板年画》中,老师自制了这样一个教具(如图2):准备几块透明的亚克力板,裁成同一形状,在每一片亚克力透明版上涂上年画中相对应的一种颜色,最后组合在一起合成了一幅完整的木板年画。相比起单纯的语言,用教具模拟朱仙镇木板年画套色印刷的制作工艺,学生更能完全理解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

3.2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推动课程实施。

传统工艺类“非遗”的背景知识和制作工序都尤为繁杂,为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以“非遗”微课视频为载体,将理论化的“非遗”知识先行传授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研究,小组选择专题的一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加深其对”非遗”文化的认知程度,再经由丰富的学科活动设计,学习的过程由被动地接受转化成积极主动地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设能力,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投身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继承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与精神。

实例:“南京皮影”课程

以人教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上册课题《偶戏》为例,教师以“非遗”“南京皮影”为中心设计一系列内容,将木板皮影的分类、风格特点、制作工序等通过微课提前给学生接触,使其自主通过网络、阅读等手段,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皮影偶人的初稿设计、准备相近材料(如PVC透明板、硬卡纸、线、筷子)参与制作皮影影偶,让学生自主实践,动手操作,最后展示小组完成的作品,实施成员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师评等评价方式,深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学校文化;美育价值;价值取向;美育功能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均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今,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已明确美育的教育战略地位。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改进美育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各个学校的美育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对学校教育实施美育的认知尚存在一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把美育单纯作为艺术教育来思考,美育教育只是由音乐和美术教师来完成。学校的美育教育过于单一化,未能上升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受应试教育功利化、升学率的影响,对美育价值缺乏认识。由此看来,学校加强美育教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强化对美育价值取向的认识

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与社会家庭美育教育相比,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与特点。其中之一体现在其价值理念上。现在一些学校对美育价值的理解最缺乏的是其价值取向上,这对学校美育的实施非常不利,只能使美育精神实质的贯彻落实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层上。美育的价值取向从它的发展过程来看,主要有审美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创新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等不同的定位。

审美价值取向是指美育具有审美功能,能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的认知与能力,从而达到美感教育的目标。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在美育导向中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心性的锻炼、养育、锤炼和塑造,并通过这些价值取向的引导达到心灵美境界的提升。

美育作为培养人的审美素养、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人生的美学情趣和教育的审美境界的一种手段,在强调追求美育的精神和实质过程中,要注重它的创新取向。因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在人的心理情感激发、人的智力发展、创新思维的促进,尤其在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实践力等方面,能使人进入最佳的创造心态与情境。创新价值取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不能把关育的功用限制在“陶冶情操、寓教于乐”的框架中。因此,学校的教育过程要从美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人的创新情感、创新个性、创新评价、创新机制、创新文化,扩展美育教育的内涵,加强美育综合改革,借助美育促进德智体美有机整合,促进学校与家庭、社会互动互联,齐抓共管、开放合作。

伴随着当代社会审美的变化,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空前加速,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从学校的教育角度来审视。美育的社会价值取向要具有如下不同梯度的变化:学校美育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重建,致力于校园文化与社会生活审美经验的结合;学校美育内容要向社会、数字化网络审美文化拓展;要培养对各种审美视觉符号、影像、社会现象的解读能力。

学校的美育教育要凸显多元审美意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审美观转化,开阔学校美育视野,从而促进学校美育迈上新的台阶。综上所述,一所学校的美育教学能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能否使美育教育走上正确的轨道。无论是管理者或教育者,对美育的价值取向的认知,都将成为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基本前提和关键要素。

二、从显性文化中挖掘美育内涵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育人目标之一。美育融入学校的全过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美育的特点是美育性质的外部表现,它以感性形象为载体,始终离不开生动感人的具体感性形象,所以,美育教育的实施必须以感性形象为载体,这是由美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对美的教育不能靠讲抽象的理论。而应该以形象化的教育,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来吸引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评价以及由此在内心引起的美的愉悦感、和谐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并将美感上升到与自然特点高度相统一的情感,进而从中悟出其中的哲理,达到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心理的激动、感情的共鸣、性情的陶冶、素养的提升。

因此,我们认为学校的美育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通过物化来鲜明呈现理念、内涵和价值观。即从学校的显性文化中有意识地再现美育的内涵,所谓显性文化是指一种硬文化,它看得见,摸得着,也就是物质文化。学校中的显性文化能彰显美育内涵的有很多,如学校的校园雕塑(简称校雕)设计,它不单单是一种实体艺术作品,还是学校文化内涵的要素之一,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栽体。笔者曾经因教研活动和参与新课程培训到过几所学校参观,发现有的学校对校雕的设计赋予其美育的含义过于简单,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谈不上具有审美价值,只是学校校园环境的一种装饰而已,没有充分展现其美育内涵的意义。相反,有的学校对校雕的设计,不仅反映该校的办学特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与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融为一体,给人一种梦幻般的关感。

福建省南安市实验中学的校雕设计就经历由单一纯艺术造型转化为具有关育特色的艺术创作过程。学校先后请了四五位美术学院教授参与校雕设计,有几个设计方案都因为不符合学校文化的审美要求而被淘汰,最后选择了能突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方案。校雕以半抽象的表现主义风格表达腾飞的主题,矗立在校园的文化广场上,为学校师生插上实现梦想的翅膀。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景观,激励着学子们奋发图强、立志成才,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和社会。

在创设美育氛围的显性文化建设中,学校可利用文化墙、文化长廊、背景浮雕、主题雕塑、班级文化专栏和校园绿化融入美育,努力完善有利于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和品牌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唤起学生对美的关注,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例如,位于校门口的浮雕壁画的设计,除了注重在造型上通过凹凸起伏突出空间感和立体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外,在材料选择上以黏土鎏金的形式表达古今中外科学家追求科学发展的情景,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欲望,又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在德育墙上。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漫画的形式诠释出来,既形象生动,又使学生深入领会其核心思想的价值理念,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弟子规,它虽简短精悍,却蕴含着我国经典传统文化深刻的人生哲理。为了让学生感受我国儒家的经典文化,让学生懂得学习做人之道先于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学校特地设置了弟子规的文化长廊,学生不仅从中学习了做人的准则,其人性和心灵也受到很深的陶冶和净化,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生境界得以更快提升。

三、从隐性文化中凸现美育功能

学校文化是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的。物质文化属于显性文化,而精神文化属于隐性文化,也是一种软文化,它与显性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学校制度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也是学校实施美育的有效手段与载体。

从美育发展目标来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建立在“以美立校,和谐发展”和“以美育人,个性发展”的管理理念基础上。管理上应富有人性化,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化解思想,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和民主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让师生的审美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南安市实验中学办学17年来,相继制定职称晋升量化细则、“名师工程”和学生奖学金制度。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构建师生激励机制。学校观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建设良好的美育观念文化,就要从办学思想、管理理念、目标规划、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中发挥美育的功能,积极打造以美育人的特色文化理念,促使师生在校园中具有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康和谐的审美观。学校里以造型的校训墙。邀请了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亲笔题字,通过文学大师的影响力。鼓励学生必须经历成长中的磨难和考验,才能使内在蕴含的巨大潜力获得激发。校训墙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精神实质也起到完善学生品格、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作用。

美育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不仅包含美术、音乐,而且还包括学校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师生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等方面。行为文化作为学校文明素质的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最终表现形式,并物化为学生的文明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行为文化与美育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形式和栽体,能优化学校文化的内涵,提升学校文化的品位。提升人们各种美的品质。

笔者认为,关不仅包含环境美、语言美、心灵美,还包括行为美,形象美。在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中,对于师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让人们遵循行为美的原则,不仅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具备外在美和内在美,让人感觉无论你在哪里都是美的化身,你的仪容仪表、待人接物、言谈举止都能让人感受美;你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道德文化修养处处都能展现美,从而让美成为一种特色。让美形成一种文化。为了打造浓厚的校园行为美文化,学校经常对师生开展文明修身教育,要求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严于律己,恪守职责,身正为范,善于处理、化解师生间的矛盾,树立为人师表的形象。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要求教师严格按照《中学生行为守则》,利用每周一次的班会对学生不断开展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校规校纪。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训练,并利用家长座谈会沟通家长与学校的情感,对家长教育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每年的寒假和暑假学校均安排各年段班主任进行家访。总结学生在行为上的优缺点,使学生在多方督促中形成良好行为美的习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领悟美的内涵。

四、从课程实施中推进美育发展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的美育课程常常被挤占;美育课程资源配置不达标: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长期处于一般的状态: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等。同时,由于社会上的压力,家长为了解决学生的升学问题,片面追求应试教育,一味强化专业化训练,致使一些学校的教育活动偏离美育目标,在美术、音乐、体育及各科教育中忽视美育的渗透,不把美的挖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世界优秀文化与我国悠久民族文化的挖掘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遵循美育的原则,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以丰富的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提供给学生感悟美的机会,去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忽略了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美育的联系。如此等等,说明加快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已迫在眉睫。而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教学的一个关键是,要切实落实改进美育教学的基本方针,把美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程的实施促进美育全面和谐的发展,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课程实施上。学校要确定美育发展的规划与发展目标,积极落实美育工作的要求,注重美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经验的密切联系,加强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中培养其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关的关注,学会以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从各科的学习中发现学科间美育的关联,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育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完善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人性获得提升。

其二,在具体举措上,学校要按照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纲要,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要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加大美育投入,增加美育教学的科研经费。完善艺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如设置音乐、美术多媒体教室;书法、舞蹈、合唱团、手工制作专用教室;美术兴趣小组教室等。学校对各个学科的教学应制定课程美育目标,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注重美育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如通过开设校本课程(见下表)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拓宽美育教学的途径,加强美育的渗透与整合,提升美育教学的质量。南安市实验中学每学期以美育为主题举办一次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观摩课,或借班同上一节课,或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节,营造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创设为学生提供欣赏美、表现美的舞台,加强各学科对美育课程渗透的探讨。与此同时,学校要在校园网、文化走廊建立美育资源共享平台,并在社区、乡村设置美育课程宣传专栏,提升人们对美育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提高社区的美育素质,扩大美育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整合学校与社会的美育资源,对其他学科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要更多地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的相互渗透,增强课程的综合性,检验课程实施美育的有效性。

其三,在评价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如对学生学习美术的评价不能按照传统的教学评价,仅让学生完成一幅画就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对学生学习音乐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学生只认识五线谱。唱一首歌曲,而应该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审美素养的考察上。南安市实验中学对学生学习美术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要学会用线造型画一幅素描,或用色彩工具简单地画一幅色彩画,懂得欣赏中外一些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及其艺术风格,学会对生活中的艺术现象进行评价。

谈到对学生艺术素质的评价。一直是个难题。笔者认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艺术素质质量测评制度,不断研究艺术学科的考试考核方法和途径。规范艺术学科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三年、一年或每学期对艺术学科教学质量测评一次,并把学生每次测评成绩与中考和高考升学录取链接,加强艺术学科的督导与考核,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艺术学科的重视。学校要把美育课程活动的管理纳入教学计划,实施课程化、精细化管理。同时,学生在课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创建记录制度,例如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参观学校、本地美术作品展览,欣赏高雅的艺术表演,学习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课堂学习美术、音乐和参与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表现,都要作为美育课程艺术素质测评的依据。

其四,教师是美育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学校各个学科的教材都充满着美,散发着美的气息。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多用美的姿态、语言、节奏和板书熏陶、感染学生。同时,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平时要多阅读有关美育的书籍、文章,多参与培训、教研,提高自身美育修养。

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美术;作品创作;作品表达;鉴赏课程;乡土美术资源;讨论

一、立足作品创作,推动学生的图像解读

所谓图像识读,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图像以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解读能力。其中,主要涉及对用色、线条、配比以及造型特征等方面的解读。在现代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及解读能力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解读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按照图像反映客观物象的程度来划分,美术作品可以分为具象美术、意象美术和抽象美术。从鉴赏美术作品的角度,教师应针对这三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特点的图像解读。例如,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材中的鉴赏课“走进具象艺术”中,例举了《贵妇人像》这一享誉世界的美术作品,这一作品是具象美术作品的代表。该作品的作者安格尔基于一种独特的视角表现了画中人物的质感,使得人物无论是在神态,还是在气氛渲染及空间暗示等方面,都显得极为真实,仿佛作品中的人物并非存在于画中,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可见,对于具象派的艺术家来说,“真实”是他们对作品最主要的追求。除此之外,具象派美术作品对人物体态的衬托往往较为鲜明。《贵妇人像》中的贵妇人莫特西埃本是安格尔一位亲友的女儿,画家选择让莫特西埃夫人站立的姿势,配以暗红色花纹背景和深色衣裙衬托人物鲜明丰满的体态,将夫人椭圆形的面孔与裸露的圆润肩部及手臂描绘得十分和谐,人物形象的塑造隐约可见拉斐尔式的造型。虽然此肖像画整体显得极为明快,但有色块的配置而无色彩的变化。安格尔认为,对绘画而言,色彩是次要因素,使用颜色的目的是让画面整体显得新鲜夺目,因此必须画得快。然而,画得快则很难从细节上体现形体,所以要想获得形象的准确就必须靠素描。因此,安格尔的作品可以说是用颜色画的素描,准确、深刻又细腻。又如,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国古代人物画”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设计作品精读。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对色彩运用的角度进行探讨,如分析古代工笔画中的色调搭配,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姿态的剖析逐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而提高学生的图像解读素养。

二、结合创作表达,强化学生的美术表现

为了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素养,教师不但要借助传统的美术技术和美术语言,还要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新视觉形象,充分彰显作者的创作意图。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与现代的美术技术、媒材及语言结合到一起,切实构建既富传统韵味又不乏现代意趣的教学环境,有效增强学生的美术表现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达到培养高中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采用赏析和实物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教学“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瓷器”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瓷器的制作工艺入手,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实物展示,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瓷器制作品专业名词及其技术特点的了解,而且能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瓷器欣赏方法,进而在夯实学生美术基础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美术素养的初步形成。紧接着,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媒材与技术的结合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当前,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每一名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能为美术表现空间的拓展提供理想的工具。因此,教师若能将美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结合到一起,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表现创作意图及思想,则不仅能让学生的美术创作形式更加丰富,而且能帮助学生逐步构建出更为饱满的视觉形象,进而切实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通过鉴赏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在高中阶段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无疑是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需要让学生“知美丑,明善恶”。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是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例如,开展“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国古代花鸟画”这一内容的鉴赏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同时展示工笔画与油画作品,如李嵩的《花篮图》和卡拉瓦乔的《水果篮》,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赏析并分析这两幅作品的不同点,让学生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从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线条让学生了解何谓美。首先,教师可以歪歪扭扭地用线条画出小动物,并询问学生的感受。对此,学生感受到了“别扭”与“丑态”。随后,教师可以画一只线条优美的小动物,再让学生谈谈心中的感受。对此,学生一致认为小动物很漂亮、很可爱。借助这两者的对比,学生不仅能了解到“美”与“丑”的区别,还能理解“美”的存在价值,从而逐步建立正确的审美理论体系。

四、充分挖掘乡土美术资源,促进学生的创意实践

若将核心素养视作当代教育的灵魂,那么有关教材及课程内容便如同肌体一般发挥着承载教育灵魂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外,还需要全力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感受本土美术魅力的同时,增加创意实践的机会,进而提升美术素养。以江苏常熟为例,其花边艺术已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且当地的“元四家”之首黄公望、虞山画派、虞山印派等在美术史上地位突出。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些乡土美术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们进行创意实践,使学生通过实践理解和学习独具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效提升美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