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学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活动之一,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探究的重要来源,是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上教版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比较分析,发现两版教材探究栏目类型丰富,形式多样,都以解答活动为主,上教版更偏向纯数学情境的运用和封闭式问题表述,而人教版较注重创设真实、开放的探究情境。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上教版;人教版
21世纪以来,数学课程改革为数学学习赋予新的内涵,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依靠简单的记忆和模仿,而且要借助实际的探索和动手操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初中)》中也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1]数学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在培养具有自主学习、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以往关于数学探究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教学层面的数学探究、学习层面的数学探究和课程层面的数学探究。[2]从课程层面出发,研究教材中的数学探究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不同国家高中学段的比较,对国内初中学段的研究较少。故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考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七到九年级(试用本)(以下简称“上教版”)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到九年级(2012年版)(以下简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探究内容。通过对两版教材探究内容的比较,以期对初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探讨不同版本初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在数量分布、编排特点、情境类型、问题类型及活动类型等方面存在的异同。
(二)研究对象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整理,采用徐斌艳教授提出的数学探究的定义,即学生围绕某个问题情境或者数学问题,去观察、分析、推测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验证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或给出解释或证明,再反思结论或产生新一轮问题。[3]结合上述概念界定,研究对象为两个版本的初中数学教材中显性探究内容,人教版中标有的“归纳”“思考”“探究”“实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数学活动”“信息技术应用”等显性栏目,上教版中标有的“阅读”“思考”“观察”“探究活动”“实践活动”“阅读材料”“想一想”“议一议”等显性栏目。
(三)研究框架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对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分析角度呈现多样化,徐斌艳教授提出情境表述、问题表述、活动组织形式、活动类型、与教材上下文的关系这五个分析指标,每个指标又分别分解为若干二级或三级指标。[4]根据以往研究,结合人教版和上教版初中数学探究内容的特点,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宏观分析包括探究内容的数量分布和编排特点,微观分析包括情境类型、问题类型、活动类型三个方面,并对每个方面进行再次细分。
二、探究内容的宏观分析
(一)数学探究内容的数量分布
数学课程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被划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两版教材探究内容都涉及四部分,从探究问题总量上看,人教版(834个)多于上教版(654个),从各部分数量分布来看,两版教材探究问题除了统计与概率部分数量相同外,其余三个部分的数量都是人教版多于上教版。从各部分所占比例来看,人教版探究问题涉及数与代数部分偏多(44.48%),其次是图形与几何(40.05%)、综合与实践(12.11%)、统计与概率(3.36%),上教版探究问题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部分比例较接近,都是44%左右,其次是综合与实践(7.18%)、统计与概率(4.28%)。
(二)数学探究内容的编排特点
研究对象是教材中显著标出的有探究意味的栏目。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的探究栏目以“思考”和“探究”居多,一般出现在章节开头和中间,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试验、推理、反思、交流等活动获取数学知识,积累学习经验,逐步学会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归纳”一般出现在章节中间,主要是对方法和规律的总结,促进学生的反思性学习;“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和“信息技术应用”主要出现在章节末尾或者章节外,旨在通过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更广泛的数学学习兴趣,不断增强探究能力。[5]上教版中的探究栏目以“问题”“想一想”和“思考”居多,主要出现在章节开头和中间,用于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新知,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此外,还配备了“阅读材料”“探究活动”“实践活动”等专题,出现在章节末尾或章节外,旨在拓展知识,丰富数学文化,促进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不断增强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总体来看,两版教材探究栏目类型丰富,形式多样,均为学生提供了较多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和方式。
三、探究内容的微观分析
主要从情境类型、问题类型和活动类型等方面对探究内容进行编码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一)数学探究内容的情境类型
教材探究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来呈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将探究内容的情境类型分为纯数学情境和非纯数学情境。纯数学情境指纯粹数学问题表述的情境,非纯数学情境指来自日常生活、外部现实世界(自然、艺术、体育、人文等)或文学作品、科幻作品等故事情节类情境。根据统计分析发现,两版教材探究内容都以纯数学情境为主(上教版:85.63%,人教版:71.11%),上教版纯数学情境比重更加突出,而人教版更加关注非纯数学情境的运用,其比例是上教版的两倍。纯数学情境关注数学知识本身,从数学知识、规律与关系来创设情境,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非纯数学情境赋予数学以生动、亲和的形象,有助于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等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上教版中纯数学情境很多,非纯数学情境较少,这对于学生基于现实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学习会产生一些困难;人教版涉及很多非纯数学情境,包括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的情境问题,更注重问题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44页的实验与探究中的“瓶子中有多少粒豆子”,此探究内容主要介绍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来自日常生活中的情境问题,为非纯数学情境。
(二)数学探究内容的问题类型
根据探究活动的解答过程和结论是否唯一,将探究活动的问题类型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的答案和解答方法都是唯一的,开放式问题包括解答方法多元的过程开放问题和答案多元的结论开放问题。两版教材探究内容都以封闭式问题为主,上教版中的比重相对人教版更高,上教版中开放式问题占11.64%,人教版中开放式问题占22.22%,且结论开放问题和过程开放问题所占百分比都高于上教版。由此可知,上教版探究内容封闭式问题很多,开放式问题比较缺乏,人教版探究内容更加注重开放式问题设计,鼓励学生大胆假设与探究,寻找多种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寻求多元化结论,更加符合课程标准中对探究内容的要求,如“有助于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探究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1页的探究,要求学生将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剪下拼合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拼合方法,故此题为过程开放问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9页的思考,要求学生说出三种函数表示方法各自的优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仅要理解这三种表示方法的界定,还要考虑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以及在运用方法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答案,故此题为结论开放问题。
(三)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类型
数学探究内容的活动类型指教材在设计数学探究内容时,为学生创造的数学活动条件和空间,本文将其分为解答活动、写作活动、项目活动、阅读活动和实验活动。统计结果表明,两版教材的探究内容均以解答活动为主,其他活动类型都比较少。相对上教版而言,人教版探究内容的活动类型和数量较多,其中实验活动主要借助信息技术实验性的探索问题,项目活动主要以实物作品呈现活动成果,阅读活动包括有问题和无问题的文本阅读,写作活动非常少;上教版教材中,阅读活动以无问题文本阅读形式为主,项目活动主要以文本作品呈现活动成果,实验活动很少,没有写作活动。据此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忽视了活动类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解答活动又分为“验证反思”“计算证明”和“推测解释”三类,两版教材探究内容都是以“计算证明”类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公式、定理等进行数学计算、证明或作图的能力;其次是“推测解释”类,关注学生对可能的解答过程或结论进行推测或解释的能力;最后是“验证反思”类,培养学生对已有的解答过程和结论进行验证或反思的能力。例如,上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04页中的思考,要求学生把三角形ABC绕着AB边的中点O旋转180°,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学生在解题时需要根据旋转等相关知识作图,以此加深对中心对称等相关概念的理解,此题为解答活动中的“计算证明”类。总体来看,两版教材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探究内容都以解答活动为主,上教版更偏向纯数学情境和封闭式问题,注重数学的严谨性,而人教版更关注开放式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寻求多元的方法和结论。
四、启示
(一)密切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7]通过比较发现,两版教材探究内容更多的是纯数学情境,非纯数学情境较少,而非纯数学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一种载体,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能够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思考且乐于探索。因此,两版教材中的探究内容除了关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也要关注数学与日常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等领域的联系,尤其是上教版教材,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情境或者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类情境,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多角度探究
探究内容中的封闭式问题更注重问题的严谨性,而开放式问题中的过程开放旨在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反思和探索多样化的解题方法和策略,结论开放旨在鼓励学生对未知、多变的结论进行发散性探寻。[8]两版教材探究内容都以封闭式问题为主,开放式问题为辅,尤其上教版中的开放式问题仅占11.64%。封闭式问题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和开发智力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不能完全满足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开放式问题具有非完备性、不确定性、发散性等特点,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多角度探究能力。[9]因此,上教版教材可以以数学教学内容为载体,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和教师补充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拓宽解题思路。
(三)丰富活动类型
数学学习不仅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还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体会、感悟、积累,而不同类型探究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去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发挥学习的能动性,锻炼学生写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体会探究的乐趣。两版教材探究内容都以解答活动为主,其他类型的探究活动所占比例很少,其中实验活动主要以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数学问题为主,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要求不高,项目活动的探究价值不高,写作活动非常少,且缺乏对数学概念、探究过程和探究结论方面的写作。因此,两版教材应该适当增加实践活动、项目活动、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比重。不仅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注重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不同活动类型中获得更丰富的探究体验和更全面的发展。
作者:尚念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参考文献: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2]刘海宁.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数学探究设置之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2.
[3][4]徐斌艳.高中数学探究内容的分析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10):35.
[5]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9.
篇2
【关键词】职高 数学 教学 衔接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使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欢乐与生机”。职业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的重要任务。数学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在中职不但具有升学考试的主要功能,而且面临就业压力的中职学生更需要具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所以学好数学是十分必要的。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进入高中,这不仅仅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并且在学业上也有很大的转变。但是部分学生在进入中职阶段学习后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现象,不适应中职数学,少数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初中与中职数学的衔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一、从初中、职业高中的教材特点分析
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而且题型少而简单,每引入一个新的知识往往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十分贴近,比较形象,所以学生比较易于接受。而职业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许多知识内容难度增大,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对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跟不上职高数学学习的步伐,最终导致厌学情绪,致使学习效率降低。从初中与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关于目标要求的设置来看,课程目标之间明显呈现出了逐渐提高、逐步深化的趋向,因此,无论是初中教师,还是中职教师,都必须将初中、中职教学内容进行渗透与整合,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得当,以真正的实现教学目标。
二、从初、职业高中的教材内容分析
要实施好初中与中职数学教学的衔接,要对初中中职数学知识进行梳理,了解中职数学所需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学得怎样,比如一些在中职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初中的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在现在新课程的初中和中职教材里都没涉及到,但是在中职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经常用到十字相乘法进行因式分解;二次函数在初中教材要求比较低,中职教材又没安排这个内容的补充知识,而中职习题里有大量内容涉及到二次函数的知识;根与系数的关系、立方和(差)公式等等一些知识都要转移到高一阶段补充学习,所以中职数学从知识内容上整体数量较初中剧增,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灵活多变的解题技巧,繁冗复杂的计算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应是整合数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三、从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课改后更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而且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课时比较充足,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也可以多次练习、强化。此外初中对问题的引入往往从实际情景出发,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师由单纯的知识内容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中职数学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而且由于涉及到专业课与文化课的并行,相对来说课时较少,能力上要求学生通过自我的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职教学中不像初中那样牵着学生走路而是放手让学生独立行走,所以,教学中往往会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开拓思路,由学生自己思考、解答,了解知识的发现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能力。课堂节奏快、容量大,学生细细斟酌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也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了听课效率。因此要特别注意中职与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衔接,在引入新课时应尽量结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尽量提供给学生一些讨论、探索、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方式的不脱节。教学时要注意分散难点,尽量以生活实际例子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中职数学也和初中数学一样有趣学。
四、从学生自身的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高师数学;学习问题;教学对策;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7-0226-02
教材是师生沟通的中介,由于许多高师生初中的知识还没达标,使得高师教材过深而难以消化,由此会使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主要体现在知识点的衔接、逻辑推理能力衔接和学生情感态度不足。笔者在分析中学数学教材衔接基础上,提出应该重视高师学校的数学教材建设,加强教材的应用性与启发性,依据新课程标准使得数学概念和符号的标准化,让数学教材内容在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
一、中学与大中专师范院校教材的衔接问题
(一)知识点的衔接问题
初中教材中有的内容在难度、广度和深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教材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如因式分解只要求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不提根的判别式及判别式与根的个数的关系;代数不要求a■±c■型分母有理化;求绝对值时,绝对值符号内部都不含字母;几何上削弱了以演绎推理为主的定理证明等。还有一部分教学内容被删减了,如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中含字母系数的方程;代数中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立方和(差)公式;平面几何中的比的性质;两圆相切相交的性质定理等。这些削弱的知识或删掉的知识,在高师的数学课程中却用得很多、要求也比较高,这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例如,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就要用到解无理方程的知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有的用十字相乘法很简洁,但初中教材里却没有讲。
(二)逻辑推理能力的衔接问题
初中教材变化最大的是空间与图形部分,它强调合情推理,多数定理都是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而得出结论的。初中教材降低了全等三角形、四边形的证明难度,削弱了相似三角形的证明,删去了圆的证明,从而导致初中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对比较弱。
(三)学生情感态度的不足
鉴于初中教材“浅、少、易”的特点,使得学生的意志品质不能得到很好的磨练,缺乏毅力和知难而上的勇气和决心,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下,学生容易产生知识断层的现象,思维能力会脱节,从而产生对学学习的恐惧感,慢慢地会跟不上集体的步伐,进而演变成数学学困生。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问题
(一)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由于初中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初中数学教材编排了很多的观察与实验的内容,还配上了大量有趣的插图、想想、议议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这样的编排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了素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高师教材以语言叙述为主,形式简单枯燥,并对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具有较强的要求。教学内容多数是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来表述,较为严谨、简练,表述方式较为抽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要求也比初中要高。
其次,高师数学教材比初中教材中所用的数学语言更加抽象化和复杂化,例如生活中的“或”与数学简易逻辑中的“或”就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再比如符号f(f(x)),“无限趋近”等符号、语言的理解都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
(二)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
高师生的入学年龄一般都在十六、七岁左右,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高师生正处于“形式运算”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可以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但研究表明,我国高师生的数学思维仍处在具体运算阶段,或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很大程度上,经验型思维仍支配着高师生的思维,只重视“我”的体验,只能从“我”的体验中去判断和感知思维。换句话说,处于这个阶段的高师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也是造成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作为高师的数学教师,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在高师阶段学的数学和在小学、初中里学习的数学不一样,在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上都有变化。高师的一些其他专业课程需要用到数学的知识点,或者说数学里的部分知识能很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一)针对学生基础情况进行数学课程教学
在学生入学时就开展面向专业应用的数学教学方式。对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摸底”,并通过教学对以往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复习,使其能够将中学数学与高师数学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衔接,为高师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针对专业需求进行数学教学内容分析
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有些可以通过单纯的部分数学内容教学即可达到在专业中应用的效果。学校应该对不同专业的数学课程内容需求的不同进行科学的教学内容设计。针对其专业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侧重,在非必要内容教学中进行简单了解,而对专业应用内容则采用重点教学的方式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学生该部分内容的应用能力,为其专业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笔者所在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在语文教育、英语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科学教育等专业课程中都需要开展函数、圆锥曲线、向量、三角函数、复数等数学教学内容。
(三)协调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进度
以专业课程教学进度的掌握实现数学教学与专业课程需求的同步,促进高师生专业课程的掌握。高师学校的课程设置多数是各学科按照自身教学需求而进行教学进度的设计。这一情况导致了相关学科所需内容的教学存在时间差。这一时间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如物理教育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物理》课程的第二单元简振运动时,需要用到数学中的向量、三角函数相关内容,而按照现有的数学教学进度计划来看,三角函数安排在第一学期的结束阶段,向量的内容大致安排在第三学期的最后一个月才开始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简振运动这一章时,一片茫然,完全找不到基础和方向。
四、师范院校数学教材建设的思考
为适应当今数学课程教教学的发展,培养优秀的数学教师,凸显高师学生数学学习效果,师范院校的数学教材建设应重点考虑以下问题。
(一)加强应用性与启发性
传统的师范院校数学教材比较重视教材的严谨性和完整性,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从“数学”到“数学”,设计的例题和习题仅仅体现对某数学概念的理解、计算方法的训练、证明思路的模拟等,其应用题基本上没有实际背景,缺少生活气息,因此,师范院校数学教材的建设应将编写重点放在应用性与启发性上,使教材内容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并且内容要丰富,涉及面要广,信息量要大。要通过精选较为初等而又能体现数学建模精髓的例习题,既教数学,又教数学建模,同时还教学生如何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处理证明问题时,应采用这样种编写模式:一些问题给出详尽的证明,以让学生模仿学习;一些问题仅给出证明概要,让学生给出证明的细节;还有一些问题就干脆交给学生练习了。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使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得以学以致用。
(二)考虑数学概念和符号的标准化
改革后的中学数学新教材执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的国家标准,用GB3102293代替了GB3102286,而目前的师范院校许多数学课程仍然执行旧标准。由于执行标准的不同,致使在符号的使用上和概念的理解上都产生了混乱,这种混乱给人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都带来了很多困难。例如,现行中学教材中,0元素已纳入自然数集,故自然数集即为非负整数集,用N表示,而排除0的自然数集即正整数集,用N+表示。然而在高等数学教材中仍会出现Z+与N等同的记号,学生认为N比Z+多一个元素0,这两个集合根本不能相等!
(三)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
传统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主要是用理论去阐述理论,从“数学”到“数学”,形式单,缺乏实际背景针对这种情况,编写新教材时,应考虑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使之灵活多样,与现行的中学数学相匹配例如,可以考虑以下呈现方式:“实验”、“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片片”、“实践活动”、“信息收集”、“习题”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和老师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都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恒.数学教学的误区及解决策略[M].数学教学通讯,2002(6).
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案 知识 思维 自主学习能力
一、明确教学案编写目的
经过反复学习、研讨,我校数学教师逐步明确了数学教学案编写的目的:(1)理解知识――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方法;(2)培养思维――两种推理,即归纳与演绎的融合;(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如何教会学生到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明确编写理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教学案的框架:学习准备(课前导学、情境创设)――探索讨论(探索讨论、尝试解决)――反思检测(小结反思、自我反馈、拓展提高)。下面以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5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二课时――平方差公式为例,谈谈使用该教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情况。
二、剖析教学的起点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因式分解是中学数学的基础内容,它是分式约分计算、解方程及代数恒等变形等的基础。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多项式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提公因式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乘法公式中的平方差公式的再认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因此,本课在知识上,要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在思想方法上,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整体化思想。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整式乘法、计算求值,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初步理解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的关系。
思维基础:学生习惯于顺向思考;对公式中字母表示的意义认识还不够深刻。
自主学习能力基础:初中阶段是学生自我监控学习各方面策略发展较快和提高较多的时期。因此,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渗透学习策略。
(三)学习目标设计
(1)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并进行简单应用。(2)经历通过整式乘法逆向变形得出因式分解公式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考和推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因式分解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整体化思想。(3)通过实际情境及问题的具体探索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反思小结等,逐步学会学习。
三、设计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出示图片)这是我们学校美丽的一角。我们希望在教学楼前修一座半径为3.5m的圆形花坛,花坛中央修一个半径为1.5m的圆形喷水池,四周呈圆环形进行绿化,使得校园更美丽。你能比较快地求出圆环绿化区的面积S吗?(结果保留π)
(设计意图:由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在“情境创设”板块,设置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为探索讨论作准备。
(二)探索讨论
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我们不需要考虑绿化、水池等具体物体,画出圆环如图,你能表示圆环面积S吗?
生:S=π(3.52-1.52)。
师:下一步如何计算?
生:把公因数提出来。
师:怎样快速求3.52-1.52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生:3.52-1.52=(3.5+1.5)(3.5-1.5)。根据平方差公式a2-b2=(a+b)(a-b)求得的。
师:(a+b)(a-b)=a2-b2。这是我们前面学过的平方差乘法公式,但今天是如何利用这公式的呢?
生:从右至左逆用平方差乘法公式。
师:如果数字3.5和1.5看成字母a、b,得到怎样的公式?
生:可得公式a2-b2=(a+b)(a-b)。
师:平方差乘法公式逆向用,将平方差形式(多项式)化为乘积形式的变形称为什么?
生:因式分解。
师:噢,原来只要将平方差的乘法公式逆向用,就得到平方差的因式分解公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平方差公式”。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哪种方法?
生:提公因式法。
师:今天这种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你们准备给它命名为什么方法?
生:运用公式法。
师:今天学习因式分解的第二种方法“运用公式法”,请把下列A组各多项式因式分解,并说说分别把什么看作了公式中的a、b?
A组:
(1)a2-16=a2-( )2=(a+ )(a- )
(2)64-b2=( )2-b2=( +b)( -b)
(3)a2-9b2=( )2-( )2=( )( )
师:利用平方差公式填空,使B组各式等号成立。
B组:
(1)(a+7)(a-7)=( )2
(2)( )( )=36-25b2
(3)9m2-n2=( )( )
(4)x2y2-z2=( )( )
B组的第(1)(2)两题从左到右是什么变形?第(3)(4)两题从左到右是什么变形?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两种变形有什么关系?
生: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的变形。
师:(1)(2)与(3)(4)是互逆的变形,但都运用了平方差公式。所以我们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对公式既要从左至右顺着用,也要从右至左逆着用,学会逆向思考问题。
仔细观察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多项式有何特征?分解得到的结果有何特征?你能用文字语言来表达公式吗?
生:左边是多项式――(1)二项式;(2)两项异号;(3)每一项都是平方式。右边是乘积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文字语言表达――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
(设计意图:“探索讨论”板块一般采用设置问题串的方式,在一系列相关问题引领下,导疑、导思、导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问题串中,应注意认知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除了知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外,还应有质疑性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问题等,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将数学对象从实际问题情境中分离出来,只考虑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然后通过提取公因数,用平方差公式简化计算,复习提公因式法;通过抽象度较低的具体数字运算,引出用平方差公式把两数的平方差化为乘积式。接下来,从两条路径引出因式分解的平方差公式:一是逆向看平方差乘法公式,培养逆向思维;二是从具体数字到一般字母表达,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能力。再正面强化,逐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a、b可以从数字、单独字母到一般单项式。在知识上,深化认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在思维上,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意识与习惯;在微观上,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对多项式而言,主要是项数、项的符号和次数。这样,由具体问题归纳得到一般情形,培养了学生的宏观思维。
(三)尝试解决
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x2-y2 (2)0.16a2-46b2
2.下列多项式能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吗?为什么?如果能,请因式分解。
(1)x2+y2 (2)x2-y2 (3)-x2+y2
(4)x2+y2 (5)(x+y)2-4
师:观察第(5)题的特征,它是二项式吗?如何解决这问题?
生:把x+y看作一个整体,把它看成公式中的a,就可以看成是二项式进行因式分解了。
师:请同学们再想想看,公式中的a、b可以是些什么?
生:公式中的a、b可以是单项式(单独的数字、字母,一般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
师:观察多项式25(a+b)2-9(a-b)2的特征,你会联想用什么方法因式分解?分别把什么看成公式中的a与b?
生:分别把5(a+b)和3(a-b)整体地看成公式中的a与b。
师:你能说说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吗?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1)写成平方差的形式;(2)运用公式写成两数和与差的积的形式;(3)化简各因式。注意:各因式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师: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81y2 (2)(x+2)2-9 (3)9(a-b)2-(a+b)2
师:在边长为16.4cm的正方形纸片的四角各剪去一边长为1.8cm的正方形,求余下的纸片的面积。
(设计意图:在“尝试解决”板块,要精选例子,让学生在问题的尝试解决过程中深化所学的新知,检验学习的效果,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补救。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例子进一步深化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
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公式特征,体会其中可以是单项式(包括数、字母),也可以是多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思想。学会拓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然后引导学生先观察问题特征,再联想相关公式并进行比较,最后要检验。再巩固、深化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笔者以为,就初中数学的知识学习而言,应达到基本概念理解深刻,基本技能熟练掌握。最后将问题引向实际应用。与“情境创设”相呼应:数学来自于实际问题,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以此提升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小结反思
师:想一想,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运用了哪些方法?有何感悟?
(设计意图:在“小结反思”板块,重点设置培养学生元认知水平的问题。在问题引领下,让学生通过文字语言,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在问题引领下,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从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对所学进行整理、小结。养成反思习惯,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
(五)拓展提高
师:因式分解:a4-81。观察多项式的特征,你会联想运用什么方法进行因式分解?题目中出现了4次方,如何解决?分别把什么看成公式中的a和b?
(设计意图:紧扣所学知识与方法,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问题探究的深度与难度。本题的难点在于将a4看成(a2)2(比将4y2看成(2y)2难度大),两次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各因式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自我反馈
“反思检测”板块包含小结反思、自我反馈、拓展提高三个栏目,分别从文本(陈述性知识)、基础操练(程序性知识)、拓展提高(延伸性知识)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反思检测,由此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自我检测与评价能力,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课程 设计 思考
1 教学内容分析
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课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全部内容,而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内容的基础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 教学过程设计
2.1 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篮球运动吗?”“你们喜欢哪个球队和球星?”学生:根据喜好做出回答,如“我喜欢火箭队”,“我喜欢姚明”。
教师:好,如果有一场火箭队和雄鹿队的比赛中,姚明总共得到12分,罚球得分为4分,没有投中三分球,大家可以算出姚明总共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吗?这个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吗?(问题通过PPT展示,下同) 学生:经过思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2 + 4=12,得到答案 = 4。
教师: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姚明罚球得分是多少,你能知道姚明投进多少两分球,罚进几个球吗?(罚进1球得1分)学生:经过思考后发现不能通过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教师:如果我们假设姚明投进了个两分球,罚进了个球,你们可以列出方程吗?学生:经过思考列出方程:2 + =10。
教师:如果姚明在这场比赛中也投进了三分球,现在已经知道他总共得了30分,罚进了4个球,你知道他进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吗?学生:思考后列出方程:设姚明投进个两分球,个三分球,则2 + 3 + 4=30。
教师:大家思考一下后面两个方程和第一个方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后面两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点?(有两个未知变量,变量为一次)。你们可以给后面两个方程起个名字吗?然后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出本次课程的内容:二元一次方程(板书)。
思考:兴趣是开启轻松、高效学习之门的一把钥匙,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将爆发出无限的激情去探索和研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进而去探索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创设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加入与生活比较贴近的元素引发学生的思考。一堂好的课程的完成不仅需要教师能够顺利的将知识点讲授出来,同时还要求在这个讲授的过程中能够连贯、自然、富有逻辑性和趣味性,因此教师不但要对知识点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加以利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兴趣。本堂课程以学生比较喜欢的篮球比赛为题引入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与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次也利用这个话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交流探索,互动教学
教师: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你们所列出的方程说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生:思考后做出回答。
教师:大家翻开课本,看一下课本中给的定义与你自己总结的定义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根据定义大家能自己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吗?学生:思考后,自己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
教师:大家判断一下这几个方程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PPT展示几个方程:4 = 20, + = 2,2 + = 0, + =2
教师:在第二个问题中,我们得到方程2 + =24,同学们思考一下姚明有可能投进多少两分球,罚进几个球,然后把结果按照下表格式填进去。
教师:大家是怎么样得到答案的,怎么验证你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呢?(学生回答后,结合一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引导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解到概念有个初步的认识)
引出内容: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
思考:互动教学是新课改对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不但有利于形成比较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沟通和交流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发现学生潜力所必不可少的。互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过程,而是教师通过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的过程。教师应该给学生较多的思考和探究时间,同时多提出疑问,积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师生互动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本课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后得出自己的答案,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答案进行验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接近教学知识点,然后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得到结论,使学生真正能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3 注重随堂练习,加深知识理解
教师:大家已经明白了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下面请大家做一道题:
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
+ 4 = 7, + = 4,24 = 0,2 = 0, = 0,4+3 = 0,+5=12
思考:随堂练习一方面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会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完毕后要留下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习,练习的重点放在对知识点的巩固和活学活用上,教师合理的安排练习题,并监督其独立完成。
2.4 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教师:大家能说一下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生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
学生2: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学生3:二元一次方程解的概念
学生4:判断一组解是否是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和二元一次方程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下节课学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很重要,希望大家下课之后及时复习,将这些知识点都牢牢掌握。
思考:对一节课程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梳理是对整堂课的升华过程,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可以清晰的给学生展示课堂的知识脉络,让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有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不要自己全部总结,而是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进行总结,指出重点和不足。这个环节不仅仅是互动教学的重要部分,还可以让学生在归纳思考过程中自己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复习,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经过归纳总结之后勇敢的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肯定的过程又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的过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将会更加主动和积极。
篇6
精选关于优秀数学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高三理科xx班和xx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20xx年学生能充分迎接高考且能考出好成绩,我制定了高三数学复习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研究教材,了解新的信息,更新观念,倡导理性思维,探求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教学设想
(一)总的原则
1、认真研读数学考试大纲及全国卷考试说明的说明,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特别注意高考的信息。根据样卷把握第一、二轮复习的整体难度。
2、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要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路。
3、立足基础,不做数学考试大纲以外的东西。精心选做基础训练题目,做到不偏、不漏、不怪,即不偏离教材内容和考试大纲的范围和要求。不选做那些有孤僻怪诞特点、内容和思路的题目。利用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作为复习资源,要按照新教材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严格控制选题和做题难度,做到不凭个人喜好选题,不脱离学生学习状况选题,不超越教学基本内容选题,不大量选做难度较大的题目。
(二)体现数学学科特点,注重知识能力的提高,提升综合解题能力
1、加强解题教学,使学生在解题探究中提高能力。
2、注重联系实际,要从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脱离基础知识来讲学生的能力,基础扎实的学生不一定能力强。教学中,不断地将基础知识运用于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多从贴近教材、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角度,选择典型的数学联系生活、生产、环境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有计划、针对性强的训练,多给学生锻炼各种能力的机会,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之目的。
(三)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
1、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
2、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追求数学复习的最佳效果。
3、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四)改变传统复习模式,体现小组交流合作
1、淡化各自为战,加强备课小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
2、坚持学生主题,教师主导。
3、注重学法指导及心理辅导。
(1)及时向学生介绍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及时收集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并弥补学生的不足。
(2)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教学难度,有利于学生成功情感体验,促进其提高。
(3)加强边缘生的个别辅导。A类边缘生采用各个击破,B类边缘生抓基础,促能力,A类边缘生注意个别指导;B类边缘生手把手的教,主要课堂重点关注,课后重点辅导。
三、教学重点
1、数学思想方法。
2、教材的重点、高考的热点。
3、依据新大纲、夯实基础,突出内容,课程内容中的向量、概率以及概率与统计、导数等的教学。函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数列仍是重点。
4、注意以单元块的纵向复习为主到综合性横向发展为主。
从数和形的角度观察事物,提出有数学特点的问题,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
注意知识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四、教学措施
1、以能力为中心,以基础为依托,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讲多练,一般地,每一节课让学生练习20分钟左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坚持先备课后上课,加强学习,多听课,探索第一轮复习的教学模式。
3、脚踏实地抓落实。
(1)当日内容,当日消化,加强每天必要的练习检查督促。
(2)坚持每周一次小题训练,每周一次综合训练。
(3)周练与综合训练,切实把握试题的选取,切实把握高考的脉搏,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重能力的考查,注意思维的层次性(即解法的多样性),适时推出一些新题,加强应用题考察的力度。对每一次考试试题研究,努力提高考试的效率。
①注意研究高考考试说明,近三年高考试题,特别是全国卷的高考试题。
②在综合练习中,不缩小考试难度,既注意重点知识的考查,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③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够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应用相关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并加以验证,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表述、说明。
④在综合练习中注意创新意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⑤在综合练习中注意个性品质要求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要求考生克服紧张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考试,合理支配考试时间,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解答试题,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体现锲而不舍的精神。
4、加强应试心理的指导
为学生减压,开启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保持最佳状态。
5、高考数学试卷上的题与我们平日练习的题目不一样,怎么办?复习时应注意什么?
(1)力求作到三个避免
避免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避免呆板的试题;避免繁琐的计算。
(2)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没有见过的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内容、思想方法和基本能力,自己去研究试题所提供的新素材,分析试题所创设的新情况,找出已知和未知间的联系,重新组织若干已有的规则,形成新的高级规则,尝试解决试题所确立的新问题。
6、对重点知识与重点方法要真正理解,并且理解准、透。如概念复习要作到:灵活用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清容易混淆的概念间的细微差别,提防误用或错用;全面准确把握好所用概念的前提条件;熟练掌握表示有关概念的字符、记号。
7、加强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
第一轮复习,通常称为方法篇。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方法、技巧为主线,主要研究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复习,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而是以提高同学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方法解决一类问题、一系列问题。同学们应做到:
①主动将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找出某个知识点会在一系列题目中出现,某种方法可以解决一类问题。
②分析题目时,由原来的注重知识点,渐渐地向探寻解题的思路、方法转变。
③从现在开始,解题一定要非常规范,俗语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大家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④适当选做各地模拟试卷和以往高考题,逐渐弄清高考考查的范围和重点。
第二轮复习,大约一个月的时间,老师主要讲述选择题的解发、填空题的解法、应用题的解法、探究性命题的解法、综合题的解法、创新性题的解法,教给同学们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同学们的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为目的。同学们应做到:
①解题时,会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省时、最省事的方法,力求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逐渐适应高考对减缩思维的要求。
②注意自己的解题速度,审题要慢,思维要全,下笔要准,答题要快。
③养成在解题过程中分析命题者的意图的习惯,思考命题者是怎样将考查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的,有那些思想方法被复合在其中,对命题者想要考我什么,我应该会什么,做到心知肚明。
最后,就是冲刺阶段,也称为备考篇。将复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前,学习的重点、难点、方法、思路都是以老师的意志为主线,但是,这阶段要求学生直接、主动的研读《考试说明》,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掌握高考信息、命题动向,并要求学生做到:
①检索自己的知识系统,紧抓薄弱点,并针对性地做专门的训练和突击措施。
②抓思维易错点,注重典型题型。
③浏览自己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回忆自己学习相关知识的历程,做好再工作。
精选关于优秀数学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3个班共有215人,每班有65多人。虽然大部分入学前,接受过学教育,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有少数几个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而且学生在幼儿园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养成不好。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五月份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五月份教学内容:数一数 ,比一比 ,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认识物体和图形 ,分类 ,11-20的认识 ,认识钟表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 ,我们的校园 ,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1、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2、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4、初步认识钟表,会人士证实和半时。
三、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内容都不多,但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学习数学的兴趣。
1,每一单元后面都跟有综合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能很好的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2、数学乐园很好的体现主体性原则,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
3、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
4、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
5、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
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7、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8、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现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精选关于优秀数学老师工作计划范文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为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位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社会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数学内容包括第一章《勾股定理》、第二章《实数》,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第五章《位置的确定》,第六章《一次函数》,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第一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应用。其中勾股定理的应用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第二章《实数》主要内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实数的概念和运算。本章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学重点是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学难点是算术平方根和实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第三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主要内容是生活中一些简单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简单几何图形的平移是本章教学的重点,简单图案的设计是本章的难点。
第四章《四边形性质探索》的主要内容是四边形的有关概念、几种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性质、判定、分类以及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其中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是本章教学的重点,推理证明是本章的难点,加强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
第五章《位置的确定》主要讲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确定,会找出一些点的坐标,点与一组有序实数一一对应。
第六章《一次函数》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函数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中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表达式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要求学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一些实际的问题。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主要讲述平均数和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平均数和能找出中位数及众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勾股定理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学会判定直角三角形,也会判定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运算,并能熟练地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掌握二次根式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能够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掌握二次根式的化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理解四边形及有关概念,掌握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和分类。
5、理解相似一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和表达式,学会用一次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及方法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