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社会责任;驱动作用;制约作用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当今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不再是对单个企业的经济、法律、道德约束,而是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中,不仅包括对供应链中各主体的社会约束,还包括对供应链中多个环节,的社会约束。为此将可持续供应链下的社会责任定义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在采购、生产、物流、信息流、销售、逆向物流等环节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应考虑员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消费者、社区、环境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法律、经济和伦理道德责任。
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是企业进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因素,其中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既是企业进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因素,又是进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因素。
二、社会责任对可持续供应链的驱动作用
1.经济责任的驱动作用。经济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与目标,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的驱动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严峻的环境与生态压力下,企业管理者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积极的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来,将可持续供应链理念渗透到各个部门、各个运营环节,从而不断推动可持续供应链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
2.法律责任的驱动作用。当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下经济发展不能规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府针对此问题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同时,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制定一些行业标准,或评价体系直接约束企业的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责任的履行。这些都促使我国企业重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把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3.伦理道德责任的驱动作用。一方面社会舆论有助于企业提高声誉和形象,为企业积累无形资产,从而又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实施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提供动力;另一方面,社会舆论对企业也起着监督作用,当企业的不良行为曝光时,企业形象将受到损害,进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受损,这对企业注重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有力的鞭策。因此,履行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成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推动力。
三、社会责任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制约作用
1.经济责任的制约作用。很多企业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忽视绿色生产、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因素。特别当环境保护的成本在短期内得不到回报,甚至更有可能使得企业的投入大于产出,基于短期的投入产出理论,企业就会放弃对环境、生态、可持续性等社会责任的投入,这就制约了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的发展。
2.法律责任的制约作用。随着政府对可持续发展以及可持续供应链认识的不断加深,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可持续供应链方面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企业的行为,这就使得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压力加大,成本上升。许多企业为了降低履行企业法律责任的压力与成本,利用法律的空白区域,做出一些损害消费者利益、破坏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另外,我国违法成本低,使得许多企业无视法律法规,公然违法犯罪,其良性可持续发展遭到破坏。
3伦理道德责任意识淡薄的制约作用。企业伦理道德责任意识淡薄,为了在短期内获得竞争优势,企业经常通过减少环境管理、裁剪员工薪酬与福利、社区投入与慈善募捐等社会责任的投入来最大化的压缩成本。甚至一些企业公然抛弃伦理道德,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扰乱了人民的正常生活,严重制约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的建设与发展。
四、提升可持续供应链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策略
1.企业自身约束策略。从企业自身角度,一方面加强语外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协同治理,通过利益协调机制的建设,保证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同时加强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实现真个供应链的长效动态平衡;另一方面,从企业内部入手将可持续供应链中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使其真正变为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加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可持续供应链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最后,企业要遵守法律法规、行业伦理道德、提升自控能力与自我监督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2.政府引导监管策略。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完善可持续供应链中社会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激烈和惩罚两个方面督促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在国际化经营背景下,政府要主动参与国际社会责任与供应链准则的制定,为我国的企业争取更多的合法利益。最后,要加强政府与世界相关组织的合作,共同制定国际相关的劳工权益保障标准与制度,使本国企业与劳动者,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中更加有发言权,为自己争取应有的权利与利益。
3.社会大众参与监督策略。可持续供应链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不仅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的推动,还需要社会各层级的参与监督。首先非政府组织要发挥规范与引导作用,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特别是行业协会要规范其行业准入标准、企业行为标准,加强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与约束作用。其次加强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大众媒体要多视角、多层次ι缁嵩鹑蜗缕笠倒α吹墓芾斫行监督。最后,加强消费者对社会责任下企业可持续供应链的监督,这就要求消费者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认知,基于自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予以支持,对社会责任缺失企业坚决予以抵制。
参考文献
[1]吴定玉.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2):55-63.
[2]贺彩虹,周鲜成.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驱动和制约因素.[J].湖南社会科学,2013(1):131-135.
篇2
供应链通过准入管理、绩效考评与监督、相互信任以及沟通协商等机制影响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能力。
(1)供应链准入管理。按照供应链核心企业确定的CSR准则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体系并成为其中节点的必要条件。
(2)相互信任机制。供应链信任是基于个体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群体信任,具有群体传递性,信任的利益与风险并存。
(3)CSR绩效考评与监督机制。一方面,核心企业通过CSR审计,监督上下游企业的行为,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成员企业也可以监督核心企业的行为,监督核心企业的规则制定。
(4)沟通与协商机制。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形成主动、互动、联动的社会责任沟通与协调机制,是促进社会责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二、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中,大量相互关联或竞争的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及其对中小企业CSR的影响根据各种机制在产业集群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分为利益分配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等。
(1)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利益分配通常遵循几个原则:差异性、互生共存以及公平互惠原则。
(2)竞争与合作机制。竞争机制是指通过适度竞争,实现集群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合作机制是指集群企业之间通过共享资源、设施、政策,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3)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通过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来刺激集群内中小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激励机制通常包括价格、订单、声誉和信息激励。
(4)沟通协调机制。集群企业产业分工不明确、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本身的自利性使得集群企业间需要在交易和合作方面进行沟通与协调。总之,通过利益分配、竞争合作、激励约束、沟通协调等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推动中小企业CSR行为规范和共同CSR议题的形成,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履责能力。
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及比较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为了确保中小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良性发展而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建设。CSR行为准则的制定、CSR推进和监管、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评价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一)四种典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同时发挥政府行政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金融和财政优惠政策给予中小企业以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倡导,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行业协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行业协会不仅是联系行业内企业、企业与市场的中介,还是联系行业和政府的桥梁。行业协会既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的主要制定者,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督者。此外,行业协会还通过组织中小企业CSR培训及经验交流,增强中小企业CSR意识和履责能力。
3.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供应链核心企业负责制定供应链所需遵循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和外部守则,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监督、协调和评价。从整体管理层面看,关键是建立一种整体的社会责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致的CSR守则和规范,然后严格地去执行。在该模式下,政府、社会可以通过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引导、监督和评价,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4.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约束力较弱,缺乏相应的监管;另外,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绩效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应该诚信经营、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利用相应的资源等等,唯有经营者做到了这些,才能够真正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模式比较
1.在不同模式下CSR参与主体扮演角色及所发挥作用不同
(1)CSR行为准则由谁制定的,该准则会体现谁的意图或需要。
(2)在不同模式下,推动并监督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及措施手段会有所不同。
(3)在不同模式下,中小企业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考评机制也不同。例如在行业协会主导型管理模式下,各个企业之间必须遵守行业标准来对各自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披露。
2.四种模式各有其管理困境
(1)GDP主导的政绩观、地方保护主义及政府职能转型等与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存在矛盾。
(2)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而非政府的推动、监督作用,是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实现机制的重要任务。
(3)CSR利益和贡献的非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供应链中中小企业CSR积极性和履责能力。
(4)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绩效,仍把生存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只是选择那些不得不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
四、结论和建议
1.各地应根据当地行业协会成熟度、供应链发展水平、政策法规完善性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等选择适合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
2.各地政府首先应该从公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来强化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牵头组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可行性研究。
3.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在引导、监督、协调、服务、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 互联网经济 发展趋势 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和构建
一、供应链管理目前的管理模式分析
(一)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最初的原型是“价值链”,由迈克尔・波特提出来的,后来慢慢演变成“供应链”。并广泛地应用在经济领域。供应链管理是指在一条链条上涉及的节点互相依托,互相协作的管理方式。供应链从采购原材料、生产、物流,以及到达最终客户手里的这一整条链条的衔接。涉及了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这三者在这个链条中的传递和运作。
(二)供应链管理传统管理模式的介绍
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采购、生产、供应、物流等节点。厂商根据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生产,物流配送到客户的手里,并且以系统、技术为依托,配合好生产计划和供应计划,提高整个链条的反应速度和柔性管理。在供应链运作中还会涉及如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第一,供应商管理以及CRM客户管理。第二,产品管理,包括产品周期管理,产品需求计划/供应计划,以及产品的切换。第三,产品设计进度把控,包括设计,前期试产/量产生产计划,质量控制。第四,物料,物流在各个企业之间的流动以及企业内部的流动控制和跟进。第五,基于网络、软件等建立的供应链的信息管理系统。
二、互联网经济下对传统供应链的冲击以及新型供应链的需求的变革
(一)互联网经济对传统供应链产业的影响以及对新型供应链的促进作用
(1)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对传统供应链产业的冲击较大,尤其是信息流动、信息的传播、信息的不断更新交替,极大地冲击了供应链产业。
(2)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市场的营销模式。互联网经济是一个跨国界、跨区域的载体,并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金融支付越来越便捷,这二者之间的联合,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经济的发展。
(3)互联网经济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提升了企业管理的先进性。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快速反应以及整个供应链链条的优化,并且对企业管理的创新起重大的推进作用。
(4)互联网经济下的传统供应链必然被新型的供应链替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供应链无法在新的经济体下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必然推动供应链的变革,供应链的不断变化,不断变革,不断创新。
(二)互联网经济下的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变革迫在眉睫
纵观经济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每一个经济周期都会出现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创新,这种基础创新是历史的发展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学家对此做了很多推测,其中社会心理健康被认为是第六个长波周期的基础创新内容。
(1)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信任问题。供应链涉及的成员企业较多,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等之间的协同发展,这三者之间必然要有很强的信任关系,一环套一环的运作,如果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都无法进行运作。因此,供应链成员之间必须建立信任关系,彼此间的信任会增加供应链整个链条的协同性。
(2)供应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链条,而且需要很多人力分布在不同的岗位上。例如,计划、采购、订单管理、物流配送以及客户服务等等,这些关键的部门需要有关键的人力去管理,需要有核心人力、核心骨干人员的存在,这就需要跨部门之间、人力之间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管理。
(3)供应链管理的社会责任管理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负责的同时,也要关注劳动者、消费者、环境等方面的责任。很多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管理问题,在互联网经济下,这种责任管理已经延伸到全球范围,尤其是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采购和生产,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对第三国家环境以及社会责任的管理。
(4)供应链的风险规避问题。企业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需求的不确定、信息不对称以及供应商不稳定等诸多随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供应链管理中有很大的风险性,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例如,生产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等事件,都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供应链管理需要做好各个节点的企业合作,信息共享,使得整个供应链能更好地协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消除信息不对称,信息不确定,这样才能在某种程度上规避风险,使得供应链能够良性运作。
三、互联网经济下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经济长波理论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
基于经济的理论供应链模式的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1)战略层面。企业应该把供应链管理上升到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利益从上到下的增长,为了实现这种从上到下的增长,就要解决信息共享和社会责任管理问题。
(2)运作层面。互联网经济下供应链运作层面的创新需要从传统供应链向新型的供应链转变,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先进的技术嫁接供应链管理,实现该企业的供应链快速响应,柔性管理。
(3)技术层面。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供应链管理更加信息化、高速化,互联网技术、SAP、ED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广泛运用,使得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大程度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便于供应链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畅通无阻。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的方法
(1)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响应和柔性管理。企业需要更加准确的信息和沟通桥梁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供应链成员企业只有通过信息共享、流程整理和系统集成才能更加快速地进行柔性管理。
(2)供应链网络合作和网络经济组织。不管是企业内部成员还是企业的外部成员,都需要ERP或者EDI信息系统对接才能更好地加强合作,每一个企业成员都应该积极共享信息,需要资源配置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客户的最终需求和经济的最大化。
(3)供应链KPI考核标准的建立。互联网经济下的供应链健康良性的运作,需要KPI考核的监督和管控。供应链上的节点较多,涉及的供应链企业也较多,因此需要KPI来监控每个节点的运作水平。尤其是新型的供应链在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下,供应链KPI的水平要求更高,响应速度和柔性管理更高。
(作者单位为北京大学研究生学院)
参考文献
[1] 肯尼斯・莱桑斯,布莱恩・法林顿.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传版社,2014:69-72.
[2] 薛伟贤.网络经济效应及测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4-26.
[3] 唐慧.网络经济下的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J].消费导刊,2008(3):255-256.
篇4
产品危害造成的危机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已成为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即使产品危害危机只是由于某一企业生产的缺陷产品引起的,却可能会让整个行业受到影响。产品危害危机不仅会影响到引发危机的企业客户,也会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客户购买造成影响。该文旨在寻求一种方案,帮助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同时在整个行业面临产品危害危机时,帮助企业认清自己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以便伺机而动。
为此,该文分析了与危机管理相关的四个重要影响因素一企业声誉、危机范围、外部影响和组织反应,通过一个虚拟的产品危害危机事件进行阐述。研究结果证明,一旦某个企业陷入产品危害危机,消费者将十分乐意购买其竞争对手的产品,尤其是当产品危害危机的严重性达到中等程度或是更大程度时,如果该企业仍无法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消费者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
之前营销理论界的研究只是关注产品危害危机对企业的危害以及企业如何应对危机,而此项研究则从竞争者的角度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一些看法。由于一场市场危机有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市场,因此,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及具有强大的、有效的危机管理能力,才能够不被其他企业引发的产品危害危机所拖累,甚至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
提高建筑行业供应链的协作和绩效:一个精益建设试点项目
改善供应链,强化合作伙伴的关系,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对于企业实现短期目标或长期目标都是至为关键的。现在,许多行业的企业都把精益思维和管理作为改善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绩效的一种手段。但是,在建筑行业,由于企业的运作都是基于项目管理,精益思维、管理并没有被广泛应用。而本文的重点,就是帮助建筑企业如何将精益思维、管理应用到工程项目管理中,以及这种做法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及其绩效提高有着怎样的积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在精益建设试点企业中,有许多建筑项目采用了各种形式的精益管理。而精益建筑项目涉及的主要问题就是加强供应链各个参与者的合作力度。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精益建设试点工程类似于供应链伙伴合作的工程。除此之外,要进行真正的精益建设管理自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这样的试点项目工程可以作为改善供应链的初始工作,也就是进行精益管理的第一步工作。
该文的分析基于一个实行精益管理的试点项目案例,包括具体的数据、市场调查资料、文献研究、研讨会得出的结论和对12个精益建设项目参与人的深入采访,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寻找一个中间立场
虽说企业越来越重视社会责任,但如何履行社责任,才能有助于企业品牌的正面塑造?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在履行社会责任时,企业管理者有哪些共识?
本文旨在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制定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标准,也就是说,企业管理者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他们希望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实践活动让社会公众、消费者、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的企业产生怎样一种印象。
篇5
内容摘要: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最早是通过国际供应链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的,而跨国公司则运用内部或外部生产守则来约束和要求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本文认为,尽管一些出口商日益感受到验厂及社会责任标准认证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并且企业社会责任在推行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各种负面影响,但不应因此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贸易壁垒。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愈演愈烈,未来企业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认真履行法律责任,积极采用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等手段更好地推行企业社会责任。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供应链 贸易壁垒 能力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国际转移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也随之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回答下列疑问:企业社会责任如何在国际供应链中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导?企业社会责任是否在国际供应链中起到了贸易壁垒的作用?而这又对位于供应链中重要一环的我国供应商来说会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文章还针对社会责任的未来传导趋势提出在我国有效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对策。
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供应链中的传导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的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热心社区公益、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持供应链共赢关系、节能环保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及践行水平已经成为价格、质量、技术之外的又一种竞争力,即责任竞争力。
从其理论脉络的发展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18、19世纪的欧洲,主要是出自宗教的价值观或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1924年,美国的谢尔顿(Sheldon)最早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道德因素在内。而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传播则是因为工会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壮大、消费者发起的各种自下而上的运动、联合国与人权、环保等多边国际组织开发的各种标准和公约等共同促成的。近年来,由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和非政府组织等发起的各项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不仅要求跨国公司要保证其自身的社会责任的履行,还要保证处于公司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如供应商、分包商等也能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而,位于国际供应链上游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这一运动当中。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一家美国服装公司起草了第一份公司社会责任守则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如耐克、沃尔玛等也纷纷制订了各自的行为守则,并且要求其产品供应链上的配套企业和合作伙伴都要遵守这些守则。这些由企业制定并实施的守则一般被称为内部生产守则;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独立于单个企业之上的外部生产守则,包括由行业协会制定的行业标准、各利益相关方联合制定的一般性原则标准等。内部生产守则的核心内容通常可以概括为四类:消除剥削性童工、废除强迫劳动、就业无歧视、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跨国公司完全控制这类生产守则的制定、解释、实施,并监测其实施效果。而外部生产守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行业生产守则,包括欧洲外贸协会(FTA)对销售行业提出的BSCI倡议、国际玩具商协会(ICTI)的商业行为规范、清洁制衣运动(CCC)行为守则等,这些行业内的国际采购商只对取得认证或审核的生产企业下订单;另一类是非政府组织制定的各种民间标准,例如SA8000、ISO14000等。这些外部生产守则多以联合国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基础性条约”为蓝本,以国际自由工会联盟(ICFTU)于1997年通过的基本守则为基本框架,引入了独立认证的原则与机制以及工人和第三方表达意见的机制,建立了改善违反守则规定的公司状况的补救机制。
据世界经合组织统计,截至2000年世界大约有246个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环境和员工权益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这其中有118个是由跨国公司制定的内部生产守则,跨国公司安排公司职员或委托独立审核机构对其供应商或合约工厂定期进行现场评估,即所谓的验厂活动。而由跨国公司认可的非政府组织或行业协会制定的外部生产守则则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审核或认证的方式在国际供应链中推行,如典型的SA8000认证。
1997年10月,美国经济优先权认证委员会(CEPAA),2001年更名为社会责任国际(SAI)制定并了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社会道德责任标准,简称SA8000,并由SAI在2001年12月了SA8000标准的修订版:SA8000:2001。虽然SA8000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但是由于它的相对规范化、标准化、具体化,使得SA8000很快成为广为接受的、影响较大的外部生产守则。截至2006年6月,全世界共有52个国家的968家组织获得了SA8000认证证书,其中有127家中国企业。这些企业大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的贸易发达省份,以玩具行业居多,其次是服装、珠宝、钟表、箱包、家用器皿等。另据专家估计,我国沿海地区已有超过800家企业接受过跨国公司在劳工和社会责任方面的审核。
国际供应链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误解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导致一些出口企业要么增加成本以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要么失去订单,由此产生了与传统贸易壁垒相似的贸易扭曲效果。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围绕社会责任是否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社会责任壁垒展开了激烈的探讨,有些学者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借助验厂和社会责任标准认证,特别是实施SA8000标准使得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种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贸易壁垒;还有些学者认为跨国公司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目的就是为了自身不愿承担的社会责任转嫁到供应商身上。因此,有必要通过实证分析等方法来加以辨析。
首先,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壁垒的定义是:一国用以限制或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切政策措施。构成一项贸易壁垒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主体为政府,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标准和规范的实施主体是跨国公司或者采购商,因此,把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认为是贸易壁垒的一种表现形式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其次,跨国公司自身设定的一些行为准则、一些行业协会制定的共同自愿遵守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往往是这些公司在长期的跨国经营中得出的经验总结,是在社会各界的各种诉求和压力之下产生的。对于这些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执行是自愿性的,而非强制性的,只是由于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大部分的销售渠道和网络,才使得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上游供应商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以争议的焦点SA8000来说,其产生是为了解决多种社会责任标准的一致性问题,内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普遍性。SA8000在某些内容中要求的是执行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标准,而有些要求有时甚至会低于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标准。例如,对于工作时间,SA8000规定每周工作不得超过48小时,每周加班不得超过12小时;而我国《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每月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6小时。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法律的规定比SA8000更加严格。
再次,那种认为跨国公司完全将应该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全部转嫁到了供应商头上,而自身对此不付出任何成本与代价的说法有失公允。事实上,有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都已经设立了相对健全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部分公司将社会责任职能赋予原有的部门,如公共事务部、公关部、品牌推广部等,有些公司甚至成立专门的CSR事务管理部门或可持续发展部,并任命企业社会责任首席运营官(CRO)来积极参与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
最后,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快速地从低端向中高端上移,并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长期以来,处在国际供应链中最底端的一些企业为了获取订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以降低或者克扣员工的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为手段,竞相低价出口,展开恶性竞争。这样做的结果既损害了工人福利,又使我国企业背上了“社会倾销”、“血汗工厂”的恶名,加大了贸易摩擦。同时,我国出口企业长期满足于“低成本劳动力”带来的所谓价格优势,缺乏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动力。践行社会责任之后,虽然短期内可能由于劳动力或环保成本增加,导致有些建立在低工资基础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外移,但是长期来看,反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尽管供应商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会增加一些成本,但是在做了成本收益分析之后,就不难发现,企业得到的不仅是有形的收益,如维持或增加订单、改善产品质量、节能降耗、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等,更能获得无形的收益,如改善与采购商的沟通与合作、改善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提升企业形象等。根据“CSR在中国的推进及其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项目组”在2008年对广东、浙江、河北三省的1001家外向型企业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在企业执行社会责任的国际性标准对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影响上,认为利大于弊的占62.3%,认为弊大于利的只占27.6%。企业以打分的形式(满分为5分)评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正面效应时,企业认为最大的好处是提升企业形象(平均得分4.13分),其次是改善劳资关系(3.79分)、增强核心竞争力(3.72分)、提高员工积极性(3.72分)、提高产品质量(3.7分)和增加客户资源(3.67分)(见图1)。
如果对打分结果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认为3分以上即代表企业认同该选项,则92.3%的企业认为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塑造和谐的劳资关系,85.7%的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89.0%的企业认为有助于增加客户资源,90.9%的企业认为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目前国际供应链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尽管不能简单地把实施SA8000标准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社会责任壁垒,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国际供应链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和出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
抬高生产成本并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成本指的是企业接受认证和验厂而产生的一些直接支出成本:评估、认证费用、验厂费用等以及企业为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而推行CSR产生的改进成本。后者既包括为改善内部管理和投资新设备而产生的资本成本,如改进生产流程、人力资源投入、废水处理系统等,也包括在改善员工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等培训、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等方面的经常性成本。企业在接受跨国公司的审核时,除了要缴纳各种费用外,还不得不中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外,由于不同的跨国公司所启用的审核标准和范围不同,导致同一家企业有时一年内不得不多次接受来自不同公司的审核和评估,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审核流于形式。频繁的验厂和各项认证给我国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额外的负担,甚至引起了企业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并且在认证和验厂过程中采取应付态度,造假现象也时有发生,未能真正达到在供应链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例如,工厂审核的效果被预先做好了准备,在审核记录中作假,甚至有些工厂为了通过审核而对审核人员进行贿赂等。这样一来,跨国公司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初衷被彻底扭曲,各项行为规范等也形同虚设。而供应商也未能通过验厂和认证真正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改善劳工状况。
对我国企业的出口规模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跨国公司在其供应链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时往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特别是一些美国的公司通常是通过供应链管理来强制推行CSR要求,即通过各种评估和审核的方式要求供应商必须满足其有关的CSR要求,然后才会将其纳入订单系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而那些未能通过评估或达到审核标准的企业则将被排除在订单系统之外,甚至被取消已有的订单资格。相比美国公司,欧盟的企业通常会对审核未通过的供应商给予一定的改正期,鼓励供应商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正其不符合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做法,因而不会立即影响其订单。而一些完全依赖出口但劳工标准等未能通过评估和审核的企业因此造成订单流失,产品无法出口进而陷入破产倒闭的境地。这些供应商不仅没有因为跨国公司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而改善其劳工待遇,工人甚至失去了原本不符合跨国公司所在国的劳工标准的工资,导致生存境遇进一步恶化。
国际供应链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传导趋势及对策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在其供应链中仅仅依靠验厂和认证等手段使得供应商,特别是广大中小型出口企业被动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一直以来遭到种种诟病,同时效果也不尽显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然是让供应商由被动转为主动、由以获取订单为目的转向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根据Carroll的四层次模型可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自愿责任(慈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贡献程度和水平从下至上呈递增状态,越到金字塔的顶层就说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越强。而在这四个等级中,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是社会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伦理责任是社会期望企业必须承担的责任,资源责任是社会盼望企业尽力承担的责任。从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状来看,各个层面的责任均有所缺失。正是因为许多企业还处于社会责任层次的最底端,才导致它们很容易在跨国公司进行社会责任评估和审核时受到冲击,并在供应链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应该由政府、行业协会、其他利益相关方、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供应商)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创建一个有利的环境和良性氛围,在国际供应链中自主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双赢或共赢的局面。法律义务应该强制实施。政府应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即落实最低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而超出法律义务之上的伦理和自愿的社会责任,应该在政府指导和宏观支持下,主要由行业和企业根据各自的情况具体操作。
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行的发展趋势不同,工作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具体来看:
(一)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宏观层面发展对策
加强立法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不同于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自下而上的特点,我国是通过立法自上而下来推动的,消费者运动、非政府组织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所以,政府要尽快出台相关法律,填补社会责任法制化建设中的空白,为社会责任的监督和评价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已有的立法要严格贯彻执行。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是首次在国家立法中提到“社会责任”这一范畴。其实不仅是《公司法》,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在其它法律中也有所涉及,如《宪法》中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劳动者、妇女儿童权益的原则性规定;《劳动法》中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具体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保护消费者的具体规定,等等。我国企业首先应该做到履行各项法律义务,在此基础上,再去承担超出法律义务的社会责任。据一份针对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调查统计,尽管在我国已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中浙江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存在着工作严重超时、劳动报酬达不到法定标准、社会保障不到位、侵犯人身权利及人格尊严等违法违规现象。因此,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宣传和培训提升广大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过程中的法律意识,提高相关部门的执法能力,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司法解释,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执行性。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将一些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纳入相关法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我国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要认识到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行业的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将一些过高的社会责任的要求纳入法律,则法律的适用性会被破坏。例如,我国新劳动法中的有些劳工标准的规定就超出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承受能力,甚至高于国际性标准规定,给这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导致经营陷入困境。
为了引导企业履行经济和法律以外的社会责任,政府可以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如在政府采购中优先考虑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或是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或资源补偿等。
(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中观层面发展对策
由各行业协会主动发起建立一些标准化的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在体系中既要体现中国批准的一些国际公约中的相关规范,又要体现中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发展阶段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主动性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当然,这样的体系也要获得国际相关机构、国外采购商、品牌商的认可。2005年5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应14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的呼吁,正式了CSC9000T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这是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的合约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是我国企业主动实现自我能力的完善和建立国际供应链上公正、协作性的社会责任联动机制的一次有益尝试。
此外,作为企业重要利益相关方的非政府组织和媒体也要积极发挥应有的舆论监督、社会呼吁的作用,协同商会、中介组织等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起到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作用,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与企业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我国企业目前大部分仍处于仅仅关注所有权人和管理层的阶段,所有权人的利润最大化和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仍是主要经营目标,因此,在现阶段,应着重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和意识,这也需要学术界、非政府组织、媒体的积极参与和引导。
(三)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微观层面发展对策
由跨国公司牵头,带动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供应链责任竞争力仍然是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例如,巴斯夫(BASF)倡导的“1+3”项目,要求每一个参与的公司都能带动其供应链中三个业务伙伴(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客户),与他们共同分享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实践和最佳解决方案,促进供应链企业提高社会责任管理水平的同时,也为公司自身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了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这种共同成长的机制将产生“滚雪球效应”。
为了消除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的消极影响,更好地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应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开展各种能力建设项目和研究项目,具体包括劳资双方的对话培训、劳工能力培训,支持相关研究项目,如田野调查等综合发展援助研究项目。通过促进供应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能力建设,使得供应商真正意识到社会责任是一种实现商业和社会价值的内在需要,从而主动积极地创造供应链上的社会责任价值。一些非政府组织、非营利公司或行业协会等与企业的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简称PPP)项目在这个领域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未来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约束”必将向着自主性承担的方向转变。出口企业应针对自身的发展阶段,逐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承担不同层次的责任,有步骤地实施社会责任目标,最终形成完整的社会责任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主动完善相关的责任管理体系,建立供应链协作和联动机制,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变低成本竞争为差异化竞争,形成产品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只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企业,才能自如应对跨国公司和采购商的各种社会责任要求,成为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杨建华.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竞争力――SA8000标准的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8(13)
2.殷格非,于志宏,崔生祥.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3.邵朱励.企业社会责任――“私”化的贸易壁垒[J].特区经济,2008(7)
4.李文川,罗宣政.基于SA8000的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调查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5.张洪福,李明秀等.解读巴斯夫“1+3”新商业模式:责任共成长[J].WTO经济导刊,2008(9)
6.张晓晨,施国庆.我国出口企业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现状与对策[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8(2)
7.朱文忠.对当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系统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9(1)
8.黎友焕,龚成威.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新进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9.梁晓晖.改进模式促进责任履行――国际供应链采购模式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影响[J].WTO经济导刊,2006(2)
10.中德可持续发展与企业行为规范项目及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合作的研究报告:CSR在中国的推进及其与对外贸易的关系研究[R](未公开),2008
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 竞争策略 企业 中国
绿色供应链的全球化背景
21世纪,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绿色供应链正是未来供应链竞争的利器。那么绿色供应链为什么呈现出如此迅猛的发展态势呢?首先,人类近些年来面临到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挑战越来越多,世界在呼唤一个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运行模式;其次,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增强。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国际调查公司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从2008年到2010年,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需求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10年对全球17个国家的调研显示,至少45%的人对绿色可持续消费表示关注。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09年的一项对全球调研也显示,73%的消费者认为企业具有好的环境记录很重要,而且很多人愿意为这些绿色产品支付5%的额外费用;此外,世界各国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包括大气、水资源、土壤、辐射等多项指标增强了环境监管力度,并强化了相关立法;最后,全球环境组织迅猛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国际性环境组织就有120多个。无论这些组织是政府性、政府间还是非政府环境组织,它们的壮大对企业的绿色经营已经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全球化的绿色供应链战略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绿色供应链战略的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企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客户企业更加关注他们的绿色绩效。以沃尔玛为例,其已经宣布不在中国采购那些在环境影响记录中表现不佳的供应商的产品,这对来自中国的10000多家沃尔玛供应商而言,如果不能达到沃尔玛的选择标准,必然损失大量商业机会;其次,中国企业将遭受到更多的绿色壁垒。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出口到国外市场时必须迎战绿色贸易壁垒,如果不能符合该地区或国家的绿色指标要求,可能就无法进行销售,或者遭受到更多限制;另外,我国政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近期,为了加强环境监管,我国实施了30多年的《环境保护法》也进行了修改。而且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环保部也正在共同致力于通过评估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约束企业贷款行为。此外,我国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开始积极参与到监督企业环境表现的行动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它开发并运行中国水污染地图和中国空气污染地图两个数据库,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促进环境治理机制的完善。另外根据全球领先的测试、检验与认证服务提供商TüV南德意志集团亚太有限公司2011年1月公布的一项独立调查表明,中国消费者中绝大多数(94%)愿意为明确证明是“绿色”的产品和服务支付额外费用,然而仅有60%的中国企业认为消费者愿意为“绿色”认证支付更多费用,中国企业明显低估了消费者对绿色需求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上述各方面行为和变化趋势显然将成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强大驱动力。
中国企业迎合绿色供应链发展中的挑战
一项普通的供应链规划产生效果的时间基本在3年左右。然而由于投资于绿色生产与研发的难度更高、资源更多,因此很多情况下企业不会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漫长的投资回收期对于我国的很多企业而言绝对是个挑战;其次,目前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的中国中小企业正面临针对绿色投资的信贷资金短缺问题。尽管自2010年来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大幅度提高至全国银行贷款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相对于“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60%”和“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这两项数据而言,它们仍然需要更多的金融财政支持。此外,国内企业普遍正面临人力资本价格上涨的趋势,这将直接推高企业的运营成本,这将促使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绿色供应链中的人力成本优势有所下滑。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绿色供应链中的因应策略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全球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国企业就必须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制定相应策略,具体如下文分析:
第一,关注消费者和客户的绿色需求。无论是从全球视野还是国内视角来看,消费者寻求绿色消费、客户寻求绿色供应商已是大势所趋。为此,我们的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做出预判,实施相关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等举措,进而在新世纪全球绿色供应链的重构中寻求竞争优势。
第二,强化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现代企业关系管理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是一味追求短期的市场竞争结果,而是注重稳定的合作关系,进而使整个供应链具有低风险性和强大的稳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企业自身在短期出现个别问题,只要与合作伙伴及时沟通,做好长远规划,就不至于被会供应链轻易淘汰。显然,对于全球化绿色供应链趋势下的中国企业而言,强化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重要。
第三,实施产品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评价(LCA):是指评估产品在它的生产、使用到回收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潜在负荷,是一种评价分析工具。为环境而设计(DfE):是指采用“生命周期思考”并分析LCA中的环境数据,在产品设计生成之初就考虑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环保因素。很显然,DfE是一种在LCA基础之上的优化工具,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将大大提高产品的绿色绩效。
第四,通过清洁生产改善环境影响。生命周期评价和绿色设计还不足以完全实现企业的绿色经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就是清洁生产。企业应该通过技术创新、设备革新、节能减排等措施,降低企业在生产领域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而提高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第五,原材料绿色采购。原材料的环保程度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绿色绩效,而该绿色绩效又将直接影响到下游客户企业的供应商评价结果。所以,如果要使企业自身能够满足绿色供应链的成员选择标准,那么企业强化采购绿色原材料就是必然之选。
第六,开展绿色物流管理。作为绿色供应链而言,链接绿色设计、绿色生产和绿色采购的重要环节就是绿色物流。在包装和装卸环节实现少量化、轻量化、便捷化;在运输和配送环节实现路线最优化、信息化,提高满载率,开展共同配送,强化水运、铁路、水铁联运等绿色运输措施,这些都将有效降低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企业的绿色绩效。
第七,落实碳披露和碳减排行动。评价绿色供应链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碳排放。企业可以通过相应标准(目前比较完整的标准是英国的PAS 2060)开展碳足迹认证、并且使用碳标签披露自身产品的碳排放数据。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碳交易和碳中和方式来变相减少自身产品的碳排放量。这些行为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环境保护形象和市场竞争力,也会得到更多供应链客户企业的认可。
第八,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贷款融资。在解决绿色供应链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时,中国企业可以考虑通过供应链金融途径实现。通过良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企业或者客户做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贷款。国内的多家银行已经开展了相关业务,比如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等。
第九,重视环境质量认证。TüV南德意志集团亚太有限公司2011年1月公布的独立调查显示94%的中国城市消费者认为独立机构颁发的“绿色”认证对他们决定购买何种产品是“重要”的。因此,我们的企业有必要通过例如ISO14000之类的环境质量认证。显然,这也将使企业在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中占据优势。
第十,履行社会责任报告。截止2002 年,全球250 强企业中,52%都了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根据瑞森德企业社会责任机构的数据统计,2009年在中国境内经营的企业了多达600多份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报告是彰显企业绿色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企业必须高度关注。
结论
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供应链一体化,以及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趋关注,打造全球化绿色供应链注定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势所趋。在这个进程中,我国企业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必将面临诸多的现实挑战。他们必须敏锐的嗅探市场,剖析问题,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增强企业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竞争力,进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National Geographic. Greendex 2010: Consumer Choice and the Environment - A Worldwide Tracking Survey[R]. National Geographic. 2010.6
2.Ma Jun, Ray Cheung, Wang Jingjing, Ruan Qingyuan. Greening Supply Chains in China: Practical Lessons from China based Suppliers in Achiev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R]. The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2010.10
3.经济观察网. 中国“绿色”需求增势迅猛[EB/OL]. 省略/calendar/popular /2011/01/14/191423.shtml. 2011-01-14
4.章利新,任沁沁,李寒芳.周小川:中小企业贷款比重去年以来大幅度提高[EB/OL]. news.省略/fortune/2011-03/11/c_13773006.htm. . 2011-03-11
作者简介:
金玉然(1979-),男,汉族,辽宁大连人,东北大学管理学博士,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师,注册物流师,中国物流协会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环境经营、技术创新管理。
李天柱(1975-),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博士后,辽宁科技大学教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新兴技术管理,科技管理。
篇7
日前,苹果公布了2010年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首次公开承认了供应商――胜华科技苏州工厂,有137名工人因暴露于正己烷环境,健康遭受不利影响。在作出回应之前,苹果一直采取回避态度。事实上,苹果的供应商违规行为一直在增加,违规商家从2009年的17家,发展到2010年的37家。来自国内的数十家环保组织更是从去年4月起,多次公开报告指出苹果供应链存在问题。除此之外,来自环保组织的报告还显示,苹果的供应链企业对工人的权益侵害,并不只是反映在100多名工人的健康损害上,还存在过度收取工人用工费、使用童工等多个方面。
对于媒体的关注,苹果不可能不知情。在苹果制定的供应商行为准则中,明确承诺确保供应链要有安全的工作条件,对生产过程的环境负责。但现在,随着其供应商违规行为的出现,却不站出来制止供应商的违规行为,这是一种纵容。《人民日报》就此发文称:“一向标榜绿色环保、讲究人本理念的苹果公司,如今却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问责尴尬。”事实上,在苹果公司“涉毒”事件爆发前,在中国也有很多外资企业爆发过“血汗工厂”事件。从部分违规外企屡屡 “缺德”可以看出,跨国经营不过是它们追逐利润的一种形式,由于掌握了供应链的高端地位,更容易逃避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以降低经营成本。它们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纷纷将制造环节转移至发展中国家,以降低成本,拿走了高额利润,却留下了污染。而供应商为了生存,不惜损害员工的健康。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正上演着一出产业链悲剧。在这出悲剧里,凭借产业链优势盘剥中国企业的外商们笑逐颜开,得意洋洋;中国的经济、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百姓却在哭泣!这样的悲剧必须终结!”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产业链阴谋》一书中指出,外企应该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行为负责。
而反观目前国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却并不完善。首先在立法上,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定只是零散见于《公司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多以原则性、指导性法规为主,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另外,由于相应法律执行和监管部门监督不力,部分违规企业违法而没有得到严惩,违法得到的收益远大于违法成本。比起国外动辄数千万、上亿美元的罚款、赔款,国内相关法规的约束力显得无关痛痒。
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国内也缺乏利益相关者的制衡。中国的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与消费者等对跨国公司虽然有监督的积极性,但却没有制衡与责任追究的有力手段。而作为有权力进行追究的监管部门,却在此类事件中匿迹。
篇8
在食品交易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或生产错误造成的缺陷食品问题,国内外都开展了食品召回管理相关研究与实践。召回制度起源于美国汽车伤人事件[2],后来拓展到可能对普通消费者造成伤害的食品、药品、化妆品等领域。结合我国两部产品召回管理以及相关文献对产品召回的界定,本文认为食品安全召回是指,对存在安全问题的食品即缺陷食品的管理办法,是由食品生产商或销售商制定的,在确定由其生产原因或销售原因造成的某一批次或类别的不安全食品之后,根据食品缺陷或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缺陷食品的数量与分布情况、纠正缺陷的地点与方式的比价成本等因素,对缺陷食品采取收回、再加工、更换与赔偿等措施进行处理,以消除或减少缺陷食品对消费者带来的人身危害和财产损失以及对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影响。食品安全召回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需要明确召回对象、实施主体、适用范围、召回等级、召回方式、召回程序等要件,以便于实现食品安全召回的管理目标。召回对象与实施主体即召回实践的客体与主体。召回对象是指不安全食品或缺陷食品,此为实施召回管理的落脚点。不安全食品具体是由采购、设计、生产、标识、销售、物流等方面的原因在某一批次或类别的食品中普遍存在的同一性缺陷(也可表述为系统性缺陷);包括食品存在可能或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危险,特定人群安全隐患标识不明,以及不符合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定等三种情况。食品安全召回管理实施主体按照我国《食品召回管理规定》为食品生产企业。在实施食品安全召回时,食品生产企业需要政府食品经销商、监管部门、技术支持机构、物流企业、消费者与公共传媒等主体参与其中,加强与召回实施主体的沟通、协调与协作,保证召回质量。食品安全召回范围与召回等级密切相关。食品安全召回范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哪些不安全食品产品,其二是指不安全食品处于哪些渠道。产品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召回的前提是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但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政出多门,缺乏统一有效的界定,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食品产业。因此界定食品安全召回范围包括不安全的、污染的、标签错误的、与制造商产品说明书不一致的,以及忽视特定人群和其他危险因素警告等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3]。不安全食品召回的渠道范围涵盖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至食用环节;同时溯源将召回范围追溯至原材料采购环节。食品的流通范围与人身伤害程度并重,同样是衡量食品安全危害的评价因素。鉴于食品安全对于社会公共安全影响巨大,不管是企业主动召回还是被动召回,都需高效、完善的召回程序,确保食品安全召回实施的效果。食品安全召回程序以食品安全(缺陷)的投诉或报告为触发,由企业或政府形成初步情况调查报告,对食品安全危害进行评估,通知各相关部门、机构、销售渠道成员、消费者与公共传媒并启动召回计划,至此进入召回实施环节。召回实施环节需要做好召回预算、告知召回情况、收回缺陷食品、确保及时替换或赔偿等善后工作。企业完成召回实施之后,还需要做到提交召回总结报告、评估召回效果,并需要适时做好危机公关。通过明确食品安全召回客体,发挥实施主体的主观能动及与其他主体的协作,实施规范的召回程序,最后做好事后评估总结,以期达到高效、全面、快速,以及较低成本的食品安全召回管理目标。闭环供应链是将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统一起来,形成闭环系统。闭环供应链的产生受到利润、法律、客户服务与管理技术四个因素的驱动,其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4]。在闭环供应链框架下实施食品安全召回,不仅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以及体现企业责任,更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与实现社会道德与伦理责任的保障。基于闭环供应链的食品安全召回表现了食品采购、生产、销售正向流通与缺陷产品召回逆向回收的有机结合,其中由食品生产企业修复召回的食品,并再次借助原先的正向供应链渠道将其返回终端消费,如图1所示。闭环供应链理论与食品安全召回管理诸多要件存在契合。从召回对象来看,缺陷食品来源于正向供应链渠道,但是召回回收并不是终点。对缺陷食品进行回收、销毁、掩埋、提取可利用物资,甚至修复再次回到消费市场,方是食品安全召回的最终去向。从召回主体来看,不管是正向销,还是逆向溯源回收,食品生产企业既是实施召回的核心企业,亦是闭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基于闭环供应链的食品安全召回做到“物以至用”,体现出食品生产企业的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从召回范围来看,不安全食品是由原材料问题、设计失误、生产缺陷、流通污染以及标识不符等原因造成。这些问题反馈于投诉、溯源、监测、检测、回收等食品安全召回程序。召回范围与召回程序的匹配,吻合于闭环供应链的回收、检测/分类、再处理、废弃处理、再销售等环节形成的封闭链条。
基于闭环供应链的食品召回管理策略
生态和经济的双赢是闭环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闭环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对物料的流动进行封闭处理,减少污染排放和剩余废物,同时以较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服务。基于闭环供应链理论的食品召回管理更是体现消费者、企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闭环供应链理论的食品召回管理中,作为召回主体的食品生产企业采取缺陷食品回收行为,在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发挥出促进生态供应链的资源循环与环境保护的主导作用。面对闭环供应链提出的生态持续和经济发展的协从发展要求,食品生产企业需要意识到实施缺陷食品召回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承担这种社会责任。闭环供应链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通过链上各实体的协同运作来实现整个系统的最大效益。基于闭环供应链理论的食品安全召回管理同样需要链内各主体的协作。食品安全召回逆向过程表现为消费终端流通企业生产企业供应商,其中需要物流企业、信息与检测技术机构、政府监管部门及公共传媒等主体的支持。鉴于缺陷食品所有权流转于食品生产商与经销商、消费者不同主体,生产商与经销商是召回义务的承担者,因此二者也是食品召回闭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成员间的合作是闭环供应链高效率运作的基础与关键,因此有必要在闭环供应链内建立主体间的协调,主体间的协调表现为召回责任的划分、召回信息的沟通、召回流程的重组、召回程序的改善等方面。通过主体的组织协调与分工协作在提高召回质量的同时降低召回成本,实现生态优化与经济发展中的效益平衡。针对召回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失衡导致的事件失控、危机扩散等问题,应加强食品安全召回管理相关的信息沟通,建立完善的召回信息处理系统。通过消费者投诉、问卷调查、食品企业质检报告等渠道,获取召回管理早期预警信息。建立有效的食品生产与销售数据库,通过产品型号、生产批次、生产日期、系列号等关键信息点的追踪确定需要召回的产品批次;通过销售记录等渠道信息确定缺陷食品的流向与当前的使用状况。同时食品生产企业还需加强与最终消费者、中间商、物流企业等流通渠道成员的沟通,实现食品流通、退回、修复等方面信息的反馈与共享。食品企业可采用RFID作为食品信息单元载体,在食品的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中对包装、库存、运输、配送进行过程追踪,实现食品安全状态特征的提取、监控、评价、预报和预警等集成应用,为实施召回管理提高信息支持。由于进入闭环供应链回流物品产生的时间、地点的分散和无序,这就加大了召回管理的复杂性。若由制造商负责完成回收,要求制造商建立庞大的回收网络,对于制造商来说,成本过高。因此由物流商介入供应链,取代食品生产商或经销商承担具体的召回活动是一个有效的手段[5]。通过食品企业与第三方物流商之间委托激励机制,成分发挥现代物流的专业性,也体现出物流企业在供应链在中的核心竞争力。闭环供应链中的食品召回物流活动,包括将缺陷食品从消费地、流通渠道运回生产地的逆向物流以及将再生品、可利用物资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的正向物流,涉及缺陷食品的收集、检测、分类、提取有用资源、再制造、再分销等诸多环节,构成典型的闭环物流。因此需要根据食品召回闭环供应链的结构特征与多目标要求设计、再造闭环物流网络,其中重点研究召回物流活动的设施选址决策、最佳回收率与设施间的物流量,以及物资在闭环供应链中的运输方式[6]等。借助闭环物流网络,提高物流系统运作的效率与效果,最终实现食品召回与资源再利用。
篇9
众所周知,以纺织行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最早遭遇到SA8000标准、验厂验证等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拷问和压力、这对纺织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刊自2004年5月以“SA8000:面对是为了应对”为主题推出关于SA8000以企业社会责任组报道以来,一直持续关注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在中外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界、商界、学界等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演变和实践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工作是令人瞩目的。作为中国广大纺织企业的代言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纺织行业如何实践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合作和创新工作,其主持研究开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即China Social Compliance 9000 for Textile & Apparel lndustry。以下简称CSC9000T)不仅在试点纺织企业取得实际成效,同时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肯定,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认可。
本刊一直积极关注着CSC9000T发展和推广的轨迹。本期特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合作,以本组文章介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的研发、试点和推广,以及2007年的工作重点――“10+100+1000”项目。本报道也得到爱慕内衣、红豆集团试点企业的大力支持。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其中纺织工业所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作为中国广大纺织企业利益的代表,作为连接产业界和政府的桥梁,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近年来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无疑得到了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公众媒体的认可和赞许。
2005年5月,在国内众多中小企业还不知道企业社会责任为何物的时候,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率先推出了国内制造业的第一个行业自律性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截至目前这是国内各行业中唯一一个行业性质的并由产业界自主开发的标准化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2006年,协会选择了国内十家企业作为首批试点企业,指导它们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实质建设工作。在首批试点企业取得成效初步显现的基础上,协会又于2006年底启动了面对行业产业集群层面的“10+100+1000”推广项目。2007年以来,在各产业集群当地政府和骨干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展,截至目前,濮院、虎门、深沪、石狮、平湖、海宁、开平、中山、金坛九家产业集群的CSC9000T试点实施工作启动仪式和初始评估工作已经顺利完成。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从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协会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促进纺织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将加强纺织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指导纺织工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
中国纺织行业处于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
《WTO经济导刊》:请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当前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是如何考虑的?
孙瑞哲:在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背景下,纺织行业的运行表现出了三个特色:利润和经济增长点从外销向内销的转移;产业投资从沿海向中西部的转移;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相对比例转移。由此可以看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三个转化: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产品创新向产业链集成创新转变,也就是现在要共同建造一个价值链;价格因素竞争向非价格因素竞争(质量、环保、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转化。投资、扩大内需和劳动力提升是实现一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力。作为制造业来说,自己能够把握的是劳动生产力的提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把此作为工作重点,并提出科技贡献率、品牌贡献率、行业自律三项途径。在行业自律方面,协会努力推进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推行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同时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与国外机构签定协议,通过建设中国纺织工业检测网络来规范全行业的质量体系,以及响应国家号召,在全行业推进节能、降耗、减排。
履行社会责任关键在于体系建设和制度完善
《WTO经济导刊》:请问您如何看待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什么将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重点放在管理体系的建设上?
孙瑞哲:我们看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在经济上创造价值,更要在社会和环境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就是利益相关者,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照顾到,这是我们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最终要落在制度建设上,通过制度规则的建立降低成本。关于社会责任我们社会上有很多误区,很多人说我依法纳税就是社会责任,还有人说社会责任就是外贸企业要做的事情,也有人说慈善、捐助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这些都是社会责任,但并非社会责任的全部。企业社会责任还有更多的含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发展过程中,从优秀到卓越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所需要做的事情。
协会通过调查发现,在所有社会责任要素方面,国内企业的弱项表现在管理体系、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薪酬与福利、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由此,协会将推进行业社会责任能力的工作定位于管理体系的建设,从机制上彻底地促进企业持续地改进,这不同于以往国外在中国的验厂和认证,协会将通过查找问题和培训促进企业的持续改进,同时以企业自觉自愿机制的建立来达到企业社会责任彻底改善。在CSC9000T执行过程中,协会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力量。首先派出专家进行初始评估,来确定企业的问题所在;之后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建立管理体系;然后运行一段时间,再次进行评估;之后再进行持续地改进。
促进负责任供应链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
《WTO经济导刊》:您认为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来推动中国广大纺织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工作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和优势?
篇10
与亚当・斯密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持续发展研究者约翰・埃尔金顿总结了“蜜蜂型企业”的特征:蜜蜂在帮助花儿传播花粉的过程中绝对不是扮演义工的角色,它的目的是采集香甜的蜂蜜,只不过它在从环境中索取资源的同时回报了环境,使自己的“盈利”空间获得了可持续性和成长性。
然而,由于企业性质和所处行业的缘故,这样的“蜜蜂型企业”,并不一定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然而他们却一定是最终的胜利者。因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只要找到“蜜蜂型企业”,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企业获得启迪,并找到可以效仿的方法!这是《WTO经济导刊》4年来在宣传、推广CSR理念时逐渐清晰的想法。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寻找蜜蜂的活动就这样展开了。
作为“蜜蜂型企业”的典型代表和企业社会责任“1+3”项目的首倡者、参与者,巴斯夫的“蜜蜂角色”对于应对这个挑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它将自己的社会责任理念延伸到整个供应链并不断进行创新,成为延续自身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使者。
作为国内化学投资公司中最大的投资者,巴斯夫的可持续发展三部曲是首先,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每一个员工、每一个企业的DNA里;第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管理系统,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实施第三,在采蜜的同时把可持续发展的花粉传播出去。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巴斯夫认识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技术上前后贯通、在业务上也是唇齿相依的。因此,它在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领导下,肩负起了推行“1+3”项目的任务,就是一家企业带动供应链上的3家中小企业,如,一个供应商、一个物流服务提供商和一个客户,共同提高社会责任,而这3个受益的公司再以此模式进一步带动各自供应链上的另外3家商业伙伴,依次类推,逐渐形成“雪球效应”。
在谈到该“蜜蜂行为”的成效时,关志华认为,在行业内,通过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协助国内中小企业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双重意义。首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真正挑战是广大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责任角度看,这是行业领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量的90%,尽快转变发展模式,是它们应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挑战的必修课。其次,从企业长期发展角度看,合作伙伴能否很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实现长期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正如关志华此前曾对媒体表示的:“如果我们的客户和供应商的生产是环保、节能和安全的,员工和社区是稳定和谐的,那么就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我们也就保证了长期供应链的稳定和高效。因此,开展企业社会责任‘1+3’项目活动,也是保证我们自身长期稳定的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
寻找自身利益的时候如何成就公共福利?某汽车公司“用责任杠杆撬动经济效益”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在燃油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汽车的总拥有成本比购置成本更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该汽车公司通过技术创新,把燃料成本降低了一倍多,如果这款车的总拥有成本大大低于另外一款车的总拥有成本的话,既使公司不提倡环保,消费者照样会买它的汽车,即在不知不觉中履行了环保责任。不言而喻,这种获利模式就是“蜜蜂型”的获利模式。
我国另一家知名企业则经历了从“蝗虫”到“蜜蜂”的转变。这种转变也体现了我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上的变化。刚开始,该公司单方面提倡“盈利导向”,什么赚钱做什么,忽视了对员工、消费者、合作伙伴和社会的尊重。业务转成房地产开发后,又是以产品为导向而非以客户为导向。这些都是只考虑自己,不尊重他人的行为,结果导致该公司在狂飙的路上越走越艰难,直到两年前学习美国房地产企业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才幡然悔悟。与此同时,他们也在检讨改善与合作伙伴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司开始在城市开发当中对环境进行保护,比如很多房地产项目建成后,公司都会把小区里的原生树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种行为也渐渐影响到同行业的伙伴,日益形成一种尊重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以及注重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蜜蜂型企业”才是能做到“多重共赢”的企业。“多重共赢”不仅包括企业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而且包括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
记者手记:
如果都是蜜蜂型企业……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和上帝谈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这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了一个房间,屋里一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绝望又饥饿。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匙,但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他们看上去是那样悲苦。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入另一房间。这里的一切和上一个房间没有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大家都快乐地歌唱。
“我不懂,”这个人说,“为什么一样的待遇和条件,而他们快乐,另一个房里的人们却很悲惨。”
上帝微笑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会喂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