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亲子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亲子教育的核心

篇1

一、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成因:

1、父(母)的遗弃和冷落。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冷待,使孩子体味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疼的孩子”这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情感的缺陷。青少年不仅需要物质享受,同时还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单亲家庭中不管是没有父爱,还是没有母爱,都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家庭情感体验。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和疼爱自己时,他们心里充满痛苦和沮丧。自己是另一类人,无法同他人相比,很自卑。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日常消费呈上升趋势,且有较强的攀比心理,一些工薪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手头拮据,不敢参与同学聚会,如:生日Party、旅游等等。总觉得低人一等,很自卑。

4、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缺乏应有的耐心,方法简单,摆出“我说了算”的家长作风,甚至粗暴打骂,认为“不打不成才”。还有的家长和老人过分关心,不让干这不让干那,而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自己独立自主,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挫,或是长期有人“照顾”,养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的造成性格上孤僻、胆小和过分的自我封闭,与同龄人交往中感到“什么都做不好”,会感到很自卑。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单亲子女感情大多十分敏感和脆弱,老师的批评往往认为说自己,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对老师有了排斥心理。如果老师处理问题不能一视同仁,甚至一点点“偏向”就能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公开的点名批评、斥责、挖苦极易挫伤自尊心,产生自卑感。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学习成绩要求都较高。父(母)叮咛“我带着你可不容易,你可得争气啊!”老师加倍关心,一但成绩不理想,父(母)情不自禁地数说责骂、甚至惩罚。“考成这样,没大出息了”,老师也倍感失望。父(母)的否定,老师的失望,使其感到自己太笨了,形成了不准确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我否定意识,极度自卑。

二、 自卑心理的教育方法

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感为依托,深入了解,找出其产生自我否定意识的原因,及时准确地发现他们心理自卑的根源,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为其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其发现自我的价值,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恢复正常的心态,摆脱自卑的心理障碍。教育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 情境感染法

自卑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文饰性”,认为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没有歧视、没有怨恨,充满民主和关爱的环境。

班主任应“捧出一颗爱心”。用广博、真挚、深沉、持久的爱去扶植那颗看似冷漠而实际上强烈、极敏感的自尊心,给他父(母)般的关爱,以情动人,让他愿意吐露真情,宣泄心中的苦闷,减轻心理压力。再以理晓之,变压力为动力,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2、 榜样示范法

青少年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 ,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3、 自我欣赏法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其之长比人之短”,让他们体验成功,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

4、 委以重任法

篇2

关键词:早期教育;营销战略;市场细分;市场定位

一、引言

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对其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所谓“三岁看老”,许多父母已意识到对三岁前的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已经开始投入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在儿童的早期教育上。另一方面,中国的早教行业已经走过了迅速扩张期,现正进入优胜劣汰的过渡发展期,各企业为应对竞争与挑战,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战略求得发展。面对琳琅满目的早教机构,家长们显得有些茫然不知如何选择。

二、 F亲子园基本情况介绍

F亲子园是以早期教育为核心产品的早教服务机构,属于园中园,是F幼儿园的特色教学班。作为本土早教机构的F亲子园, 定位是中端早教市场。而目前的早教市场被价格较高的高端企业分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据调查表明:大部分家庭对早教的需求还是大量存在的,他们对高价市场望而却步,又在中端市场中徘徊不定。F亲子园急需调整营销战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应对竞争与挑战、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求得生存与发展。

对F亲子园的营销战略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业以及企业本身的研究,把握早教行业的市场发展趋势,总结出目前最适合F亲子园发展的营销战略,促使F亲子园突破发展的瓶颈,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的市场营销道路。

三、F亲子园SWOT分析

F亲子园作为公立F幼儿园的特色教学班,因F幼儿园不愁生源,很少主动营销,导致F亲子园的市场营销环节比较薄弱,发展一直受到限制。现在出现新的契机,某上市公司出资与F幼儿园合作,有意在几个大型社区兴办分园,F亲子园将作为核心业务单元,作为重点发展对象。以下是对F亲子园进行的SWOT分析,如表1所示:

表1F亲子园SWOT分析

内部环境

优势劣势

1、品牌知名度高2、过硬的研发实力3、丰富的师资储备4、优良的教学环境与设备5、先进的教育理念1、营销观念落后2、无专属核心团队3、专业营销人员欠缺4、管理水平比较薄弱5、经营面狭窄

外部环境

机会威胁

1、市场增长迅速2、潜力巨大3、新的资金注入4、消费需求的增加1、竞争对手逐渐增多2、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3、市场比较混乱,消费者日趋理智

四、STP战略

通过对F亲子园SWOT的分析,我们了解到F亲子园的行业特征、目标客户、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优劣势,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市场细分、目标营销和市场定位对F亲子园的营销战略进行剖析。

1、市场细分

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的选择是F亲子园进行营销战略设计的第一步,没有合理的市场细分就无法选择正确的目标市场,所有的营销活动将无法定位真正的目标客户,从而无法聚焦企业本身的优势资源去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经过初步分析,我们将F亲子园的目标市场定位为以幼儿园为载体的早教亲子园。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家长最感兴趣的课程内容按比率排名前五名依次为:幼儿园准备课程、户外课、感统训练、亲子聚会、运动课程。

2、F亲子园的目标市场

目标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竞争情况与内外的资源优势,选择最适合自己经营的一个或多个子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为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的过程。根据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我们得到不同的样本人群对早教的了解及关注程度有一定的差异,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划分F亲子园的目标市场可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需求,将我们的目标客户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群体。

(一)0-1岁儿童的家长及准父母

针对此类潜在客户,主要以营销早期教育知识为主,可通过教育营销的途径,引导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使他们接受新的早期教育理念与生活方式,改变原有的思维习惯、消费观念以及生活方式,取得消费者对早教的认同,让他们愿意主动接受产品与服务从而引导市场消费。

(二)1-2岁儿童的家长

1-2岁阶段,儿童的生长会有很多关键时期,针对1-2岁的儿童家长,我们可设置围绕感统训练而开设的亲子早教课程,努力争取到这个细分市场最大的市场份额。

(三)2-3岁的儿童家长

此阶段家长已经开始为小孩将来进入幼儿园做准备,很大一部分家长担心从没有过集体生活的孩子可能会难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所以我们针对这个年龄层的儿童开始幼儿园准备课程来引导消费者的早教消费。

3、F亲子园的市场定位

F亲子园的优势在于:品牌知名度高、过硬的理论研究实力、丰富的师资储备、优良的教学环境与设备、专业的教学背景、雄厚的资金支持。

通过对客户需求的调查,可以了解到潜在消费者对于早教机构的选择最关心的问题是:价格、方便、专业。

以较低的价格为顾客带来较高的利益的定位最具竞争力,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在提供给客户高质产品与服务的同时能降低所投入的成本。根据对F亲子园的特征,适合采用连锁经营的模式迅速的扩大企业的规模,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复制成功的经营模式。

最后根据消费者最关注的三个问题(价格、便利、专业),我们为F亲子园设计的形象与口号为——“老百姓最贴身的早教专家”。

篇3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民工潮带来一种新的社会现象——“386199”现象(“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年人),这种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这组数字的意思是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孩子和老人构成,造成了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而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社会多方关注的群体。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并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六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五年以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外出务工使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只有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所以,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毋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呢?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亲子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使得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失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的融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父母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因父亲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或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从而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导致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

篇4

随着旅游大众化的日益普及,旅游类型和目标市场也在不断进行细分,专门针对某一市场的旅游产品备受欢迎,亲子旅游即是其中一种。亲子旅游是指由父母与未成年孩子共同参加,集体验、娱乐、学习、交流于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亲子游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有效的家庭教育途径,在旅游过程中让孩子感受自然、提高能力,同时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

2013年随着亲子类综艺节目引发亲子游热潮,旅游网站开始推出亲子游主题产品,2014年各大在线旅游网站又增开亲子游频道来推动亲子游高频消费,亲子旅游市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北京是中国文化与交流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亲子旅游成为核心家庭休闲度假的重要形式。随着市场空间的扩大,亲子产品逐渐丰富,出现了新的类型和内容,并且出现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产品。与此同时亲子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类型和线路雷同,亲子旅游内涵缺乏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北京市亲子旅游市场进行分析,希望能以此探究北京市亲子旅游发展的路径。

一、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优势

(一)经济发展水平高

2015年北京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3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人均GDP超1.7万美元,北京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已经接近富裕国家。北京是全球第二大世界500强全球总部之都,中国第三产业GDP第一大城市,其三产比例高达75.8%,已达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5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观光休闲农业等都市型农业稳步发展,全年观光园实现收入26.3亿元,同比增长5.6%;民俗游实现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14.2%。

根据旅游业发展的规律,经济增长与旅游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之后,旅游业发展加速,以休闲游为代表的旅游需求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北京的经济水平为亲子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交通便利

北京作为首都,拥有便利的国内外航空路线、通往全国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良好的市内交通条件,截止2015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61万辆,其中六成为私家车。有关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8000万人次。自2010年至2015年,北京首都机场吞吐量连续6年居于世界第二,实现旅客吞吐量8900万人次,有96家航空公司运营定期商业航班,实现国际通航54国家和地区的111个航点,国内通航133个航点,已构建成遍布全球的航线网络。完善的交通条件为亲子游创造了必要条件。

(三)文化与旅游资源丰富

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与国际交往中心,是历代王朝的首都,文物古迹众多,故宫、长城、颐和园、天坛等闻名于世,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四合院、胡同,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皇家建筑与传统民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形成了北京特有的旅游资源。北京郊区及周边城市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山水相间,景色宜人。北京作为历史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京剧、昆曲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文化”别有风韵,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北京高校众多,云集了大量的科研机构和文艺团体,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大型表演和艺术盛会,文化生活丰富,文化氛围浓厚。北京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与旅游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构成亲子游的新引力因素。

(四)家长受教育程度高

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各地公布的统计公报,北京市在全国所有地级以上行政区中受教育水平名列首位,北京也是全国唯一一个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超过3万的地级以上城市。80后人员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给予特别关注,具有与时俱进的消费观念,对于网络预订、自驾出游等内容熟悉,具有较强的旅游需求,成为亲子游的主力。

二、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劣势

(一)亲子游线路设计具有局限性,产品设计缺乏内涵

亲子游作为家庭出游的一种新兴产品,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在现代旅游中,核心家庭是出游的重要方式,核心家庭在出游过程中更加注重孩子的需求,希望在旅游过程中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与感情交流。

从目前来看,尽管北京和国内很多城市专门针对亲子市场开设了亲子乐园、亲子酒店,但是相关线路和产品的设计比较单一,内容雷同,大多数局限在室内嬉水、海滩度假、亲子乐园、亲子俱乐部、采摘、喂养动物等,没有深入挖掘亲子旅游的内涵,产品具有局限性。

(二)旅游配套设施相对滞后

亲子旅游通常是家庭两大一小或一大一小出行,对旅游服务设施的要求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旅游,目前相关配套设施与家庭出游需求不匹配。例如,在住宿需求上,亲子旅游更青睐家庭房,传统的标准间和大床房对于家庭住宿显得不人性;在就餐方面,很多餐厅没有兼顾儿童的特殊需求,装修设计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儿童餐椅数量不足,没有儿童餐具,缺少适合儿童的菜品;旅游车上缺乏母婴专用设施,不配备车上卫生间等情况,为亲子旅游过程带来了许多不便。

三、北京亲子旅游市场发展机遇

(一)带薪休假制度以及国家政策推动

201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提出要建立起带薪休假制度,推动部分地区制定旨在鼓励居民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激发国民的旅游需求,提升旅游消费水平。《纲要》提出国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 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国民休闲质量显著提高,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基本形成。

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带薪休假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国民旅游度假市场空间广阔,亲子游将会是一个新的旅游亮点。

(二)二孩政策全面放开

中国人家庭观念较强,关注孩子的教育,家庭出游已成为现代年轻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式之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热门综艺节目的热播,反映出大众对亲子教育的关注,也表明亲子旅游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亲子旅游符合家长对教育和亲子关系的期待与需求。二胎政策全面放开,人口出生率将显著提高,家庭亲子旅游支出也会随之增加,亲子旅游市场将具有更大的潜力。

(三)家长对亲子旅游的重视

70、8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力量,这部分人受教育水平高,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注重生活品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极为关注,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社会能力。亲子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覆盖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内容,对于孩子认识与体验自然、人文、社会,验证书本知识是一种极为有效有益的活动,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实现无声的浸润。

同时生活于北京的家长们平时工作压力大,与孩子交流互动时间较少,家长希望通过亲子旅游实现互动,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孩子沟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庭凝聚力。因此家长在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地选择与孩子外出游玩。

四、北京亲子旅游市场面临的挑战

(一)亲子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与特色

在亲子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许多旅行社没有对这一市场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没有发掘亲子旅游市场的实质内涵,因此所提供和开发的所谓亲子旅游产品和线路仅仅是在原有旅游产品基础上的改良,增加一些有儿童有关的活动而已,无法真正满足亲子旅游的内在需求。同时各旅行社推出的亲子旅游产品和线路内容雷同,缺乏创新,没有个性与特色,这些线路由于与普通旅游产品没有明显差异,行程安排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行程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家庭出行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二)产品层次结构划分不合理

由于亲子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目前还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产品体系,旅行社推出的亲子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没有合理的层次结构。同属于亲子旅游,每个家庭的孩子年龄不同,生理和心理需求有其特定年龄段的特点,亲子旅游线路和产品的设计也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而有所不同。

目前亲子旅游的定位和线路比较集中,如欧洲亲子音乐之旅、韩国爱宝乐园亲子游、海南三亚亲子游等,表现出产品相对高端,路程相对较远的特点,出于安全、复杂程度、价格、时间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三)产品时间分配不合理

由于受时间限制,目前亲子旅游出行时间比较集中,部分亲子旅游产品仅在寒暑假、节假日进行重点销售,产品的时间属性较强,尚未形成一种常规性产品销售。在未来亲子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强化产品的日常性和常态化将是重点之一。

(四)产品内容设计不平衡

所谓的亲子旅游,希望家长和孩子都能在旅游的过程中得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同时又能实现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互动,增进感情。所以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家长和孩子的不同需求,设置满足双方的活动内容与活动项目。目前,我国现有的亲子旅游产品基本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一切活动围绕孩子进行,在整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主要是陪同与看护,家长的旅游需求没有或者说得到很少的满足,亲子旅游并没有达到家长的心理预期。长此以往,这种产品和线路的不平衡将影响家长的参与热情。

篇5

为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全县城乡家庭建设文明向上的家庭文化,根据县文明委统一部署,在全县开展家风家训家规(以下简称“家风”)教育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省、市、县文明委工作部署,切实加强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长传承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健康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新闻媒体传家风。县内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和活动进展情况,刊登家风公益广告,并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寻找好家风,探寻家风背后的故事,唤醒人们的家风情节,让人们在浓厚氛围中感受家风的影响力。以“勤俭持家”、“助人为乐”、“以德立家”等深得群众认可的家风为主题,以qq、短信、微信、微博等为平台,精心组织,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2、家长学校侃家风。以家长学校为载体,以“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为家长广泛开展亲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咨询以及法律法规教育等,宣传普及科学的教育理念,为广大家长解疑释惑,努力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各类亲子实践活动,在亲子比赛、亲子游戏等活动中提高家长教子的科学性、能动性和实效性,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

3、道德讲堂诵家风。以道德讲堂为平台,大力弘扬“古朴厚重、熔旧铸新、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铜都精神,传颂反映__市民精神风貌的名家名篇,并鼓励广大市民走进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的家风故事,传承家风文化,汲取经典精髓,启迪思想、塑造心灵,培养心智,将良好的习惯自觉地践行在日常生活中。

4、主题班会晒家风。以家风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队会,组织老师、学生、家长讲述对家风的认识及各自家风,以及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家长更加注重自身修养、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使未成年人在良好家风熏陶下健康成长。

5、社会各界评家风。收集整理贴近生活,健康向上,语言精练,特色鲜明,富有内涵,情感真挚经典家风和家风故事,编辑成册,广为传颂,引人向善。同时,辅之以舞蹈、歌曲、快板、故事会、书法、绘画等文艺形式,吸引广大市民广泛参与,努力在参与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最美家庭树家风。在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基础上,评选一批有良好家风家训,积极传承家庭美德,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最美家庭。并大力宣传这些家庭的感人事迹,树立家庭学习榜样。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开展家风家训家规教育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摆上议事日程。要按照文件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文明办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教育、妇联等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创新载体,增强吸引力,抓好活动落实。

2、注重过程,搞好结合。在活动过程中,要注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感悟,从而自觉传承良好家风,提升道德素质,确保活动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篇6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式;创新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管理是一所幼儿园的灵魂,它决定了幼儿园运营的情况和发展,其管理意识的发展应该成为所有管理者思考的命题。目前幼儿园管理缺少规范化和创新性,部分幼儿园虽有较长的办园历史,但在管理中仍遵循常规,导致幼儿园队伍缺乏生机和成长,幼儿园创新性的管理意识与方法需求迫在眉睫。本研究基于幼儿园本身的实践,以一线管理的真实事例与实践探索为基础,思考在幼儿园队伍建设、园务管理、保教工作、家园工作等方面运用创新意识形成新的方式方法以及管理成效的实现。

二、概念界定

(一)幼儿园创新管理

以幼儿园组织结构和体制上的创新,确保整个组织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物质、新方法成为可能,通过决策、计划、指挥、组织、激励、控制等管理职能活动和组合,为社会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管理的创新是社会组织为达到科技进步的目的,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实施的管理活动。

(二)“园本式”创新管理

基于对幼儿园环境、文化、资源、特色以及幼儿园幼儿、教师团队等情况的分析,采取创新有效的管理行为,优化管理效能,有效实现幼儿园发展。根据园本情况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和筛选是关键,探索适宜各自幼儿园的独特管理方法。

三、运用与实践

(一)创新一:制度建设与“人”本建设融合

以往的幼儿园管理中都比较注重常规制度的建设和管理,常常将制度摆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特殊内涵。在园所的管理中应该加强制度与“人”本建设的双融合,以增强意识为主,让幼儿园焕发真正的成长动力。1.强化班子建设,发挥引领作用班子成员应不断强化“三种意识”,即责任意识、整体意识、服务意识,弘扬“四种精神”,即真抓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创新精神。领导班子还要坚持做到以正直廉洁的品格影响人,以民主严谨的作风感染人,以团结进取的精神激励人,以扎实娴熟的业务带动人。班子成员自觉增强党性锻炼,努力勤奋工作,大家既能按各自分工要求落实管理目标,又能做到互相支持、互相协调,在重要事情上都能在充分讨论、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作决定。大家本着“原则问题统一、细小问题互补”的精神,起好单位的核心、首脑、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注重精神建设和精神引领,树立班子统一思想,同舟共济、超前创新,形成发展合力。园领导在工作中有预见性和超前思想,具有求新、求异、求特的意识,能站在未来的角度考虑幼儿园的生存和发展,拓宽幼儿园发展的空间。整个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勤奋廉政,好学上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2.理顺管理网络,发挥奖惩功效幼儿园内部应进行以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为重点的改革,进行人员结构的改革,调整人员结构,提高保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各教学班人员采用优化组合,如由领导班子指定各教学班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与教师、保育员自由双向选择,调动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保证其可行性和稳定性,对各类人员定岗、定职、定责。在幼儿园内部管理中注入竞争、超前要素,是内部改革关键的一环。在工资、奖金上应拉开分配档次,实行效益工资浮动制。解决幼儿园的“大锅饭”、“干多干少和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管理弊端。因此,必须要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奖惩要分明,优质优酬,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奖惩制度体现多劳多得,方式灵活多样,即按时间计算奖励、按工作效果计算奖励、按工作量计算奖励。每一层面的内容相互对应,如表1所示。案例:某园是聘任制的民办园,制定“聘用合同制方案”,成立核心小组,由每位教工填写本人志愿。意愿书中提及:“你的第一岗位意向是什么?如果不能满足你的第一意向,你的第二岗位意向是什么?你是否愿意承担你岗位以外的工作?”最后根据本人意愿,核心组全面平衡,由园长作为法人代表同教工签订大合同以及岗位合同。这样的岗位合同每年签订一次,这都是反复宣传、学习、讨论的时机,学职责、评实效,各班组长之间,各特色教师之间,班主任与配班教师之间展开了积极的岗位竞争。在竞争中让每位教工找到了充分发挥优势的岗位,不断从“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促进了教工队伍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创新二:以队伍建设为主要突破口

幼儿园的最终竞争力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在管理中不能只关注幼儿园财物、资源,而忽视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打造和培养。在现实中,许多幼儿园对自身的教师队伍建设漠不关心,不关注教师的心理调试和专业成长,造成了教师队伍素质和专业水平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教师队伍难管难动的现象。将创新意识融入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中,可以有效激活教师的动态性和生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1.倡导敬业、乐业、专业的精神精神反映了一个单位的整体素质和一个人的面貌、风范。幼儿园应把敬业爱岗、求实创新作为提高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线,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除了必须具备保教工作需要的特殊素质,还要善于针对园内教工每个成员心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园长的品德、能力、知识、情感等因素的非权力影响来引导和施展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实施总体目标。使教职工在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内驱动力下,不怕困难、开拓创新、求实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各项工作。2.抓好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创新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以人为本。教职工队伍应加强学习和培训的自培,建立让新手教师、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打造一支全面加特长的教工队伍,把幼儿园作为提高教工素质的重要基地。(1)确立“名师名园”思想,树立品牌意识。通过推优选拔,重点培训,树立典型,“铺路架桥”等措施,力争让更多的优秀教师进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行列,并做到一切从幼儿视角出发。(2)抓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通过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教法子,使更多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脱颖而出。(3)抓好教工整体素质提高。切实加强领导,严密组织,改进方法,注重实效,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创师德建设新局面。在师能培训上,继续强化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技能为主的基本功训练;鼓励保教人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高一层次学历的进修学习;加强对教师教研的指导工作。努力营造一种“比能力、赛水平、求发展”的环境氛围,促进广大教师整体素质显著提高。(4)提供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让教工扩大视野,吸取信息。根据不同的对象,组织教师赴外地学习、考察。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自培,尽快提高教职工队伍的素质。根据幼儿园的性质提出“全面+特色”的目标,鼓励教师在自身的基础上求进步、求发展、讲特长、有特色,电脑、英语应作为全体教师的必修课,并分层次逐步进行培训。

(三)创新三: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篇7

[关键词]家庭系统;学前儿童;亲子互动;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3-0001-04

亲子互动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交往活动。对亲子互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以往研究显示,影响亲子互动的因素不仅包括父母的特征。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征和受教育水平等,而且包括儿童的特征,如儿童的气质、性别等。随着家庭系统研究的兴起,研究者日益关注家庭系统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笔者拟详细分析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投身这一研究领域,推动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研究的深化。

一、家庭系统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

家庭系统是指由具有亲属关系(如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等)的成员组成的系统。各个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互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超越各分散部分总和的整体。在家庭系统中,各个家庭成员处于不同的位置,彼此之间虽然关系不同但是相互依赖,其中一个成员的行为变化会相应地引起其他成员的行为变化。因此,家庭系统研究者强调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人手,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研究家庭中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以便解释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了解家庭的结构和功能、家庭中各个成员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机制等。

家庭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是儿童社会性形成的初始环境,是儿童获得早期生活经验、形成最初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主要场所。无论是何种结构的家庭(如大家庭、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等),都会发挥和维持家庭系统应有的功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与教育成就有关的主要因素在家庭环境之内,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会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

家庭系统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满足学前儿童个体生理、情感、社会性发展的需求。家庭成员之间会自动调整互动模式,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拥有家庭系统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帮助学前儿童处理因发展或成熟所产生的改变,如入园适应等,以促进儿童的健康、全面发展。三是帮助学前儿童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起积极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使儿童在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四是创设有利于学前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五是发展家庭自身特有的互动风格或处事策略。在减缓家庭内外部压力(如家庭日常开销、父母工作负担、祖父母老龄化等)的同时,为良好的亲子互动创造条件。

二、家庭子系统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

在家庭系统研究中,亲子互动的特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点:一是儿童的行为特征既受父母教养行为的影响,又对父母的教养行为产生影响;二是亲子互动既受父母婚姻关系的影响。又会影响父母的婚姻关系。也就是说,亲子互动既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相互回应的循环交互过程。同时也是父母乃至整个家庭系统影响儿童发展的方式,而且还是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重要机制之一,对家庭系统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学前儿童亲子互动与夫妻系统

夫妻关系不同的家庭,亲子互动的方式也不同。研究发现,婚姻冲突频率高的家庭,其亲子依恋类型倾向于不安全依恋。亲子关系也趋向紧张。

一般来说,在夫妻系统完整的家庭,母子互动的情况较好;在夫妻系统不完整的家庭(单亲家庭),母子互动的情况则大多令人担忧。研究发现。在单亲家庭里,恢复单身的父亲或母亲可能会在婚姻状况改变后的较长时间内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其与子女互动的方式发生变化。如果子女还处于婴儿期,则会干扰其形成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在离婚第一年,单亲家庭的家庭系统承受着内外部巨大的压力,单亲父母常常情感淡薄,子女则表现出依赖、不服从、攻击性、抱怨等特征,使得亲子互动的状况变糟。这一状况在单亲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互动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有关继亲家庭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继父母的出现,家庭中原有的夫妻系统出现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对亲子互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如果继亲家庭婚姻质量较高,则继母与继子间的亲子互动也较好。

2.学前儿童亲子互动与祖辈系统

以往有关祖孙关系的研究大多局限在祖孙接触频率与祖孙关系质量等方面,很少会探讨祖辈系统对亲子互动的影响。这一问题直到近年来才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

当前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由于家庭成员少,父母往往忙于工作,因此在学前儿童的教养方面难免需要祖辈父母的参与,这就强化了袒辈系统在家庭系统中的重要地位。研究发现,祖辈父母与孙辈子女的关系是家庭代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环,祖孙关系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亲子互动的质量。

亲子系统与祖辈系统、父辈亲子系统等其他家庭子系统适当交互作用,有利于解决亲子互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必须强调的是,处于中间代的父母有能力支持或阻止祖辈介入亲子互动系统,因此祖辈与父辈之间的关系会极大地影响到祖孙关系以及祖辈参与亲子互动的程度。当父母与祖辈父母关系不良时。父母会阻碍祖辈父母与孙辈子女的接触,从而减少祖辈系统对亲子互动的影响。

三、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研究的启示

家庭系统研究关注家庭内各个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包含家庭本身在内的大环境系统对家庭的影响。不同于以往的亲子互动研究视角,家庭系统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值得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研究者借鉴。

1.拓展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研究方向

学前儿童亲子互动多被视为父母教养子女并且影响、塑造学前儿童行为的单一过程。随着家庭系统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尝试了解亲子互动的机制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对亲子系统内部而言,父母和子女的行为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双方共同决定着亲子互动的规则。在亲子系统之外,家庭系统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对亲子互动产生影响。已有研究显示,夫妻系统、祖辈系统对亲子互动的影响显著。家庭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旁系亲属或兄弟姐妹组成的子系统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家庭之外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家庭所在的社区等因素对亲子互动的影响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2.开展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的早期干预

运用家庭系统理论对学前儿童亲子互动进行

干预多见于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儿童精神病学家阿克曼在干预过程中开始尝试在与儿童面谈的同时也与其他家庭成员会面。并且把治疗的重点从研究儿童以往的经历转移到研究当前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上。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干预亲子互动,重点不再局限于亲子互动的双方。而是关注亲子互动所处的整个家庭系统。例如,如果儿童出现行为问题,那干预的焦点不应局限在儿童的偏差行为上,而是应当从家庭整体系统的运作、家庭系统动态平衡的过程、家庭规则的变化以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寻求解决之道。干预目标是理解和改变整个家庭的结构。干预方法包括干预性的谈话、正向暗示等。其中干预性的谈话是干预的最佳方式。干预性的谈话是指治疗师基于某种假设或出于某种意图向亲子双方提出问题。亲子双方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感受到压力,发现亲子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产生改变现状的愿望。并自发地采取相应行动。这一干预方式值得借鉴。

3.开展有效的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是指对“亲”(父母)和“子”(子女)同时进行教育。家庭系统研究日益重视亲子教育的作用。学前儿童亲子互动受到父母及学前儿童双方的直接影响。如果只单独针对父母或儿童进行干预。那么在提高学前儿童亲子互动质量上只能是事倍功半,很难在家庭系统的大范围内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然而。传统的家长学校往往只针对父母开展教育,即和父母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回应孩子的要求。事实上,亲子互动中的另一方――“子”的地位不容忽视。在亲子互动中,儿童不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独立自主的行动者,对亲子互动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子”的教育应成为亲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前儿童可以在亲子教育中学习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需要,如何与父母沟通等。亲子教育可以采用亲子平行小组的方法,教育者把家长和儿童各编入一个小组,同时介入家长和儿童各自的系统,不仅教育家长。而且影响儿童,以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篇8

亲子活动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幼儿与家长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运动、语言、认知、情感、创造、社会交往等多种能力,帮助孩子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一种活动。

亲子活动的形式很多,如成人和孩子一起郊游、参观、学习、生活、游戏等等,其中亲子游戏是最受孩子喜欢的一种形式。

幼儿园只有预先实施父母教育,提供一系列合理、有效并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协助父母教养他们的子女,才能提高家庭亲子游戏的频率及质量,促进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我园地处小城镇,将近一半的孩子来自农村。由于家长的文化程度低、业余时间少,特别是一些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了祖父母,老人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其它无所谓。笔者认为幼儿园有责任指导家庭开展亲子活动,我园尝试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旨在帮助家长正确认识亲子活动的意义,提高亲子活动的水平。

二、亲子活动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指导家长开展亲子活动,我们对小班新生家长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13份):

从上表可以看出,很多父母对亲子活动缺乏了解,没有认识到亲子活动的重要性。在“您在平时与孩子游戏或对孩子进行指导的时候存在什么困难?”这一栏里,许多家长填的是“自己水平有限,不会指导”、 “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话”,有的则说不知道如何开展亲子活动。这说明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缺乏认识,对孩子的指导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部分家长表示“没有这么多时间去陪孩子玩”,有的家长仅认识亲子活动的娱乐性,忽视了教育性,反而使亲子活动成了溺爱孩子的机会,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言听计从,孩子要玩骑马时,他(她)就乖乖地让孩子骑在背上等。

三、亲子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家庭的背景情况和调查问卷的结果时,我们发现,家庭在亲子活动上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1.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缺乏认识。

2.开展亲子活动的家庭不多,家庭中进行的亲子活动多为智力活动,对幼儿的情感、情绪、兴趣、表达的方式等关注较少。

3.家庭中对幼儿的教育以母亲为主,其他家庭成员参与的比较少。家长普遍认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和孩子玩谁都一样。

4.家庭亲子活动种类比较单一,家长掌握的亲子活动很少。

四、转变策略

我园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如何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家长对亲子活动意义的认识,有效地开展高质量的亲子活动,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园针对上述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找寻有效的方法,对各种可以借鉴的经验进行学习研究,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家长对亲子活动的认识、提高家庭亲子活动的质量、丰富亲子活动的内容,使家长能够通过亲子活动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亲子活动的作用。

1.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专家讲座、半日开放活动,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身心特点。家长通过观察和学习,逐步了解孩子心理和生理的特点。3至6岁孩子是个性倾向开始萌芽的时期,感知觉逐渐完善,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和现象容易认识,注意力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孩子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情感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不稳定,在个性方面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在亲子活动中要注意遵循这些规律,使用适合孩子特点的科学方法。

2.通过请家长来园参加家长交流会、参与班级的各种类型的亲子活动等形式,转变家长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其他教育,“孩子的教育是妈妈的事情”等观念。让家长明确地认识到亲子活动过程中,除了发展孩子的认知、良好个性以外,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成为游戏的最重要目的,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获得良好情感体验是其成长、发展的基础,孩子需要的是爱而不是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亲子活动应更加富于感性,而不是知识性和系统性。

家长在活动中应注重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培养技能和技巧。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通过尝试、体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和孩子进行交流,提高孩子语言交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孩子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幼儿园参加亲子活动,对亲子活动的具体实施进行指导,帮助家长进一步学习亲子游戏的方式、方法,鼓励家庭其他成员也加入到与孩子一起游戏中来。家长到幼儿园来进行集体的亲子活动,从而使家长对亲子活动的目的、准备、过程有更详尽的了解。家长观察、亲身体验,感受如何引导孩子参与亲子活动。我们不仅设计了孩子和父母的活动,还特地设计了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的活动,使之认识到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他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主动地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同时教师对家长给予一定的提示和指导,让家长转换行为和引导语,形成亲子活动中的互动,逐步提高亲子活动的质量。

4.通过家长园地,每周向家长推荐1~2个亲子游戏、把一些家庭的好的做法及时在家长园地里张贴出来,供其他家庭借鉴,逐步帮助家长丰富亲子活动的内容。

五、亲子活动初见成效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发现一段时间之后,家庭开展亲子活动的情况有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家庭开展亲子游戏的频率、种类、参加人员等变化显著。通过问卷调查,具体结果如下:

1.家庭开展亲子活动的频率呈显著增长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开展亲子活动的频率通过指导有了显著提高,多数偶尔进行游戏的家庭转变为经常进行亲子游戏,活动的次数上升。由于研究带来了家庭成员对亲子活动的认识的转变,从而改变了家庭教育的方式和习惯。

2.家庭开展的亲子游戏中智力游戏上升趋势不明显;体育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娱乐游戏有显著提高,而其他类型的游戏也呈上升趋势。

表2中调查结果说明一些家长转变了传统教育观点中重智力轻其他教育的观念,逐步认识到游戏主要目标是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和体验,认知不是其主要目标。体育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其他游戏比例变化显著(其他游戏包括创编游戏、根据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进行的游戏、亲子电子游戏等)。

3.家庭成员都经常与幼儿进行亲子游戏,频率呈显著上升趋势。

篇9

亲子关系一般存在三种模式,第一,放任型,在这种模式下,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管教,互相推卸责任,亲子关系处于“失控”状态;处于此种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因缺少关爱而对家庭没有归属感,对自己没有积极向上的要求,对集体缺少热情,往往表现为孤立、自闭、敏感、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点,且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此类亲子关系多见于孤儿、单亲或离异家庭等。第二,家长制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的家长通常主观蛮横、缺少对子女内心需求的关注,在子女教育中表现为强加个人意愿在孩子身上,而不考虑子女的内心感受,且对子女提出过多的要求;此类亲子关系中的父母或者性格专横武断、虚荣自私,或者深受传统家长制教育模式的影响,缺乏对民主、科学家庭教育方法的认知。第三,科学型,此种亲子关系中维系着一种自然、民主、相互依恋、和谐的关系;父母营造出自由民主的家庭氛围,子女与家长之间既是亲子又是朋友、师长的关系,他们彼此信赖、充分沟通;此种亲子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具有开朗阳光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成功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自如地融入到各种集体之中。虽然传统的家长制观念仍残留在当代家庭的亲子关系中,如父母对子女的生活、学业或婚姻等方面干涉过多,但是,亲子关系已呈现出更加平等开明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体谅父母,也敢于承担责任,分别有58.94%和54.04%受调查大学生在选择职业与恋爱对象时会尊重父母的意见,当恋爱对象不令父母满意、甚至遭到父母反对时,77.60%的受调查大学生会“慎重考虑父母的想法再做决定”。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父母持有较为尊敬和认可的态度,能体谅父母的想法,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看重父母的建议。不同的家庭存在不同的亲子关系,子女与父母的感情越亲密真挚则彼此间的信赖程度越高,家庭教育的效果也越好;反之,亲子关系越疏远,家庭给予大学生的正能量就越少。有研究认为,亲子间没有情感或情感对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更易于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出现心理扭曲的现象。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88.77%的大学生父母不会干涉孩子生活费的具体用途;当孩子犯错误时,62.50%的父母会耐心教导,以免他们再犯同样的错误;28.13%家长只是偶尔管教;6.25%的家长选择不理不管;3.13%的父母选择暴力性方法,如打骂。若父母能耐心面对孩子的错误,则这些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生活,能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若父母对于孩子犯错误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则会放纵孩子的行为、增长日后犯错的几率。若父母对孩子采取打骂的行为,则会伤害孩子的身心,这类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出现问题的比率远高于和谐亲子关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

二、亲子关系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学生,深入调查后不难发现,每个问题大学生背后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问题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往往较为疏远。因而,为了更好地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深入了解问题学生背后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就显得格外必要,科学研究和深入认知亲子关系有助于辅导员有效定位师生关系。毕竟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在开始独立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首先遇到就是辅导员,作为学生最为亲密的师长,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未来的职业发展、人格的塑造、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大学教育阶段,高校辅导员所扮演的角色就如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模式会投射在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亲疏上,70.35%的受调查大学生倾向于与辅导员成为朋友关系,15.49%的受调查大学生希望辅导员能对自己的大学生活起到引导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多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树立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而应该避免保姆式或家长式的服务,导致大学生如同被溺爱的孩子而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此外,辅导员应主动调整、优化和定位自己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朋友型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有助于辅导员扑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也有利于学生对辅导员建立足够的信任,从而主动接受指导和教育。

本研究认为,研究亲子关系对于辅导员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大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和学习时,空间距离割不断他们在心理上对家庭的依恋和对父母的依赖,来自不同亲子关系家庭中的学生在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生活时,因为没有父母的陪伴而存在不同的表现。本次调查的结果显示,80.21%的调查对象在大学期间有过迷茫;42.41%的调查对象有信心适应大学生活;15.71%的调查对象感到“很困惑,不知道方向在哪”,深入了解得知,这部分学生很少与父母联系和沟通,亲子关系较为疏远,因此,亲子关系的亲疏与大学生对新生活的适应程度有着正向关联。当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则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此时有必要从问题学生的家庭入手,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或家庭教育的信息,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寻找走入问题学生内心的路径,解开他们的问题症结,进而顺利地教育和管理大学生,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

篇10

社区亲子主题活动策划方案范文

策划目的:为了完善幸福家庭的策划,经管理处各业务部门同事评估后,客户服务组根据大家所提的意见,将该策划内容进行修改,使之完善,更名为亲子俱乐部。通过这一俱乐部,将小区内的家庭都联系起来,增进邻里之间的认识和友谊,改善小区的管理环境。

活动对象:长住XX小区有12岁以下小孩的家庭。(以一个家庭为一单位)。

亲子俱乐部设置的动机:该策划为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充分考虑XX小区儿童成长的情况,强调小区家庭积极参与性,从而促进小区居民邻里间的融洽性和团结精神,为管理处更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也使得XX小区的社区活动趋向于自酬性、系统性、教育性。

一、活动的内容

1.亲子真情廊:由管理处为俱乐部成员家庭每一位过生日的小朋友送去一份小礼物和一份真心的祝福,并组织俱乐部成员家庭给予小区有困难的家庭以慰问和帮助;

2.亲子对对碰:定期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趣味知识和竞技比赛;(9月)

3.亲子观光团:通过俱乐部的外出旅游活动,可增强小区家庭邻里间的友好关系,还可组织俱乐部家庭前去其它大型社区参观,学习其相应方面经验;(半年一次)4.亲子百科坊:可按照俱乐部家庭的实际需求,开展一些诸如卫生保健、厨艺、室内摆饰等等家庭小百科的讲座和业余培训。(每季度一次)

二、活动前期准备

1.收集符合条件的家庭的数量和情况,并将其统计入册;

2.根据统计的结果,初步核算预估该计划的具体开销额;

3.管理处派出工作人员对亲子俱乐部进行组织和管理,并建立起俱乐部的组织架构;

4.在管理处协调和俱乐部代表组织下,逐步开展俱乐部各项活动,并详细记录好每次活动相关记录。

社区亲子主题活动策划方案范文2亲子活动主要是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孩子跟家长的互动游戏为核心内容,全方位开发孩子的多种能力,帮助孩子们初步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的一种活动。孩子的早期教育尤为重要,要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情商的培养。为了推动计生早教育,做好优生优育宣传工作,帮助家长进一步学习亲子游戏的方式、方法,我系决定开展亲子运动会来为孩子们带来一份美好的回忆。

一、活动主题:大手牵小手,你我共成长快乐家庭日

二、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

三、活动场地:某大型商场或儿童游乐场

四、活动目标:

通过孩子和家长的游戏,增加孩子的体质,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发展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让孩子们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五、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时间、场地,布置好活动场地,对开幕式场地进行安排。

2、做好领导邀请函,通知家长到场时间。

3、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工作。

4、设置奖品。

5、活动前动员准备会议,确定相关工作人员。

六、活动主要流程

社区成员入场。新开路苏主任等领导致词。主持人宣布活动注意事项并介绍游戏名称。每个家庭分别上台进行一分钟的自我介绍,并给予每个家庭奖励一包糖等小礼品。游戏开始。

(1)踩气球

(2)乒乓球拍托球快步走

(3)套圈圈

(4)运球

(5)贴鼻子

(6)跳圈圈

(7)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