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本科计算机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模块化

[作者简介]侯琳(1983- ),女,天津人,天津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天津 30045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40-02

“面向一线,服务地方”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在明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特质的前提下,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各大高校纷纷设置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但是,由于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模糊不清,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专业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等现象,同时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建设,从而造成学生专业技能差、知识结构不全面、难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化分析,改变目前课程密度大但强度小的现状,让学生能够掌握真正的网络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社会需求性原则。要时刻以社会和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要求,然后进行分析归纳并整合,从而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构建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企业要求的网络基本技能,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学生为主导原则。目前大多数高校教育形式模式化,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人才培养的层次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制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以及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点,要尽可能多地设置一些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性学习,达到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目的。

3.人才培养保障和评价体系具备可操作性。高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合格人才,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学活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对应的实施方法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培养目标中,应该尤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真正从企业的需求着手,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对当地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后,将企业的需求总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面向小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相关网络维护,能够编写网页和制作网站;第二种是面向中型企业,他们要求学生能够组建中小型局域网,对常见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进行熟练配置,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备对网络进行规划的能力;第三种是面向大型企业,他们除了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外,还需要学生具备网络编程能力,能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具备很强的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对应企业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我们把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总结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建设网站和组建中小型网络等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让学生能够对大中型网络进行维护、管理以及优化;第三层是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相应的自学能力,掌握最前沿的网络技术并能够进行网络应用开发。

三、构建模块化理论课程体系

在遵循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下,有了对人才能力培养的准确定位,我们可以用模块化的形式来构建网络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所谓模块,是指特定主题或内容的教学活动组合,一个模块就是一个在内容上和时间上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专业建设的多样性。模块构建的前提是要明确对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目标,然后再提出单一模块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程体系总体上可分成三大模块,分别是基本素质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

1.基本素质模块。基本素质模块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运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合作能力等。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如何思考。该模块包括应用文写作、美学欣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语文等课程。基本素质模块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

2.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具备从事网络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学生的将来就业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技能模块应该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基础和数据库基础等课程;基本技能模块包括网页设计、网站维护、计算机信息安全、Web技术、专业英语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包括手机程序开发、网络仿真技术、软件工程、数据库开发、Java程序高级设计、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认证考试培训等课程。

3.职业定向模块。职业定向模块以培养学生能直接上岗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应用型本科强调的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为掌握专业技能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所以该模块强调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定向模块包括网络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项目的设计要尽可能地做到精而专,可结合当前企业的实际网络案例,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技术,从而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培养应用型人才,应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拓宽知识面为基础,强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和动手能力,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模块,逐层递进,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技能。要以“够用”为授课原则,重点突出知识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避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理论知识的研究。做到“学以致用”,不光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课程体系结构时,要注重全面性,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和将来的就业倾向来选择学习方向和选修课程。

四、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现代科学技术正在朝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必须要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在授课的时候,不仅重视理论基础教学,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实践教学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并且放在重要位置上。增加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网络的感性认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可以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三个类别。(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的内容依托于网络基础课程的实验,多以演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和基础应用能力。该模块可包括网络基本操作、网站规划、图片处理、ASP技术应用、动态网页制作等实验项目。(2)专业能力训练模块。专业能力训练模块的内容包括网络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实验与实训。内容以设计性强的综合实验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专业技能,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可包括复杂路由配置、三层交换配置、综合网络设计规划、复杂网络组网、网络流量分析等实验项目。(3)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包括项目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内容以创新性或研究性的实验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项目实践内容可包括网络综合布线与测试实训、服务器的综合配置和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操作等实训项目。

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改革一定要紧密结合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将现有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和整合,去掉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和论证性的实验,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能够让学生通过一个实验理解多个知识点,将所学知识相互联系贯穿起来。同时,改变目前实践课程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状,让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真正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一个完整、优化的课程体系结构。

五、结语

教学的核心关键是课程,同时,它又是一个载体,检验着所有的教学改革成果,所以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整个专业能否良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目前网络工程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并且知识复杂的特点,因此在设置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可以按照职业选择设置专业方向,逐渐由“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转变,学校的教育要真正做到“职业化”,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守平,张雯,陆武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21).

篇2

关键词:专业建设;师范教育;专业特色;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约有340所高等院校培养本科师范生,其中师范院校96所[1],培养本科师范生的各高校中,80%以上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专业,简称计算机师范专业。计算机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高职高专类学校培养计算机技术教育师资、为中小学培养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同时,也为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管理和应用培养人才。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遇到一系列问题,包括社会需求变化带来的学生就业难问题,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但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作为师范专业但缺乏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的研究等问题。

从2005年起,辽宁师范大学围绕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于2007年获批第一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被确立为2009~2011年度学校教学改革重点支持项目。

1问题

1.1毕业生就业问题

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计算机师范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国内的计算机师范专业多建立于二十世纪八十代,目标是培养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技能课程和计算机公共教育课程的师资,也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经过十几年的人才积累,多数学校需要的师资已经饱和。

(2)部分相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充实到各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师资中,对本科师范生的就业有一定冲击。

(3)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很快,培养的毕业生也面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缩窄了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就业面。在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需要重新进行专业定位和专业调整。

1.2计算机专业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近四年的毕业生去向统计显示,每年约有40%的计算机师范学生进入IT企业。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面向教育领域,还要面向企业的软件开发和事业单位的信息管理,所以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满足师范教育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师范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认真协调。

作为师范专业,重视基础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严密性;而作为面向应用的工科专业,更多的要求是新知识、新技术,重点是新技术在某一领域内的应用。师范专业教育的广泛适应性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有些方面并不完全一致。毕业生进入企业时,事实上存在着高校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甚至需要学生进入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进行“大学后教育”,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体系等[2]。

1.3师范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目前的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突出信息技术在师范教育中的作用,也就是没有突出师范教育中的计算机应用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需要加强。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在线视频教学等,在教学中还需要进行教学资源及素材库建设,包括音视频资料搜集、录制、剪辑和加工等技能。在很多院校中,作为计算机师范特色的多媒体信息处理类课程体系不完整。

(2) 计算机师范专业必须培养网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能力,从而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计算机师范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内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新课程理念的研究和探索不够深入。

(3) 教育科研能力不足。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进行教育研究论文写作和整理,目前学生很多都在网上搜集素材完成论文外,缺乏独立的观点,写作不规范。

2对策

针对计算机师范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科学分析,认真解决。社会对计算机师范专业人才的要求为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良好的计算机教育能力。根据该要求,计算机师范专业建设发展的核心是加强计算机专业素质教育,在学生有良好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水平基础上,提高从师素质,加强师范性教育。计算机师范专业建设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建设,二是师范特色建设。如果解决好自身的专业建设问题,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只要培养的是优秀人才,学生个人竞争力增强,专业竞争力增强,就业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2.1加强专业特色建设

专业特色与地域、学校类型和学生层次有关。大连高新技术园区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软件外包基地之一,2009年计算机类人才存量6万。按高新园区发展规划,到2015年,人才存量应达到20万,即每年有超过2万人的人才需求。从服务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出发,将软件外包企业人才需求作为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之一;再考虑省属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定位在培养工程型和应用型人才。

计算机师范专业修读的课程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师范类课程、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方向课程、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内容,学生课程负担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行按专业方向分流是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按“培养规格分类”的一种操作方式[3]。通过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实现了厚专业基础、重方向应用,保证了师范专业分类(方向)培养的实现。

计算机师范专业分方向培养的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4]。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下面是分方向培养的做法。

(1) 对于部分有宽基础要求的学生,可以跨方向选课。例如,如果学生选的是Web编程方向,但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或嵌入式系统课程感兴趣,可以打破专业方向,跨专业选课。如果存在上课时间冲突的情况,学生也可以跨年级选课。

(2) 所有的专业方向课程形成课程群,教师形成教学团队,该团队直接承担对外(企事业单位)合作的实训项目。

(3) 师范类课程中的技能训练课程如书写规范汉字、教育法规、普通话等采用讲座或以考代练的形式完成。

(4) 实施按专业方向设置选修课后,加大专业基础课课时比重。例如,C语言和C语言实验课,教学计划安排到110学时,数据结构和实验安排到96学时,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

2.2加强新形势下的师范性建设

在良好的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具有信息技术特色的师范教育,中心是做好师范教育的转向,即从培养教师转向培养优秀教师,解决社会急需的优秀教师需求。在经过调研的专业课程体系下,进行师范类特色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优秀教师的基础。我们的师范特色,定位在服务于辽宁地方教育,培养优秀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专业基础课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面向市场的知识体系为核心,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应用技术进行教学。

(2) 师范教育系列课程单独设置师范教育模块,主要在第七学期进行,重点进行从师素质、从师技能训练。

(3) 具有信息技术教育特色的师范类课程认真规划,除了开设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多元智能的教与学外,补充开设部分实训课程:图书光盘制作、电子学档应用、网络课程与教学、远程教学平台维护。即计算机师范专业师范类课程的设置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系统课程,辅之以教师教育特色突出的师范类课程。

2.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专业建设的关键。计算机师范专业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质是计算机工程或应用层次的问题,但高校教学客观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相对而言,从事计算机应用开发、计算机师范应用研究、实训方面的优秀教师缺乏。如何采取激励机制,引导优秀的教师进入本科生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们建立了由高职称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部分研究生共同组成的指导本科生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进入实验室完成师范实训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由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共同工作的团队提高了专业方向课程、课程实训和专业实训的项目质量。

(2) 研究生参加到教学团队的实训项目中,增强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拓宽了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3) 本科生在团队的实训中和研究生合作、和高水平的教师接触,有利于提高其科研水平,为其考研深造选择更好的专业方向提供条件。

教学团队运作实施的细则、规范已经完成,良好的教学团队更有利于专业、学院和学校的发展。以团队为核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企业两类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实习、设计和实践能力锻炼的要求,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3效果

我们以面向学校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核心,改进计算机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取得预期效果。

(1) 适合于学校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从2007级学生开始实施,通过广泛征求用人学校意见、对企业走访调研、对在校学生问卷等方式,方案得到用人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2) 建设完成教育软件开发方向、Web编程方向、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方向3个实训实验室,服务于学校和企业。其中的Web编程方向实验室与大连华信计算机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项目“华信出勤・预算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已于2008年10月份结题,该项目合作方式是:企业提供项目――企业全程跟踪――学院教学团队全程指导。该项目被大连媒体《半岛晨报》跟踪报到并推广,Web编程教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3) 作为师资建设的成果,我们建立了3个进入实训实验室的教学团队,分别是教育软件开发团队、网络Web编程团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团队运作和管理机制。我们安排了教学团队教师到北京全美测评软件(ATA)公司、大连东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学习,带回的新技术、新需求、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应用于本科教学。

4结语

计算机师范专业面向学校和企业的双重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但由于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有限,面向学校教育和面向企业开发的课程体系并不完全一致。专业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使课程体系能兼顾学校和企业,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问题。目前,我们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建设等方面,已经形成一系列的方案、措施和规范,并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永刚.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加强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在第一批高等学校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R]. 桂林:2008.

[2]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交流材料[R]. 桂林:2008.

[3]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北京:2005.

[4] 蒋宗礼. 瞄准定位,科学施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

Study and Practice of Training Mode in Computer Normal Major

LIU De-shan, LIU Xiao-dan

(College of Computer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81, China)

篇3

本文结合目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进行探索与研究,以求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及提升软件开发能力,从而培养社会适用型人才,拓宽就业口径。

关键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实践教学;就业

1研究意义及问题分析

在认真分析就业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数学院系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数学本科生的就业问题。切实做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目前,从已毕业的数学专业的就业方向看,从事软件开发行业的人居多,而其中约有80%左右的学生是去市场上软件开发方向培训班培训过的,为了节省学生的时间和费用,数学类专业有必要设置具有特色软件开发方向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根据就业市场所需积极进行数学类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数学本科生的综合竞争力切实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就业出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软件开发能力培养旨在培养具有软件开发背景的综合性数学人才;使得数学与计算机专业的有机结合,形成一套独具风格和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给用人单位明确地显示数学类专业学生在从事软件开发时的优势。数学系的学生到软件企业中大多作软件设计与分析工作,这部分人才在软件开发行业紧缺,而计算机系的学生做程序员的居多,原因就在于数学系的学生分析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强,数学思想的建立比计算机系学生强,这是数学专业学生从事软件开发的优势,也是培养数学专业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意义所在。

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特点与特色课程设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尊重数学学科教育的发展规律,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着眼于学生的就业,瞄准社会对数学类人才的规格要求,注重应用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在专业定位上,坚持:强化数学基础,兼顾专业类别,突出因材施教,培养综合能力的办学原则。根据就业市场所需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把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2.1设定该专业软件开发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不仅能进行数学理论研究,同时会运用计算机工具,更主要的是他们能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进行软件开发、信息管理与处理等。这是既有别于数学专业又有别于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突出数学专业学生的思维优势。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稳定、培养、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一批既懂数学又懂计算机的教师队伍,为专业教育质量提供师资保障。

2.3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算法设计分析能力:通过开设数学分析、离散数学、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数学模型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学生具备建立数学模型和解决实际问题所必备的数学知识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数学上功底扎实,在软件编程上的优势尽显,项目的设计模式格外地优化,程序逻辑条理也格外地清晰。因为数学可以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程序设计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无论从事什么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是必要的。

2.4构建合理的软件开发方向的课程群,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开发能力:通过开设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与Java)、算法设计和分析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算法、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开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数据库编程,加大学生综合系统设计开发,使学生掌握中小型软件系统的架构、算法分析和设计能力,掌握软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系统编程能力。

3软件开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与行业人员合作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精讲多练、机房授课、项目式考核等。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探索基于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专业实验室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做到把课堂搬到企业去,把理论用在实际。针对目前软件开发方向应用广泛的语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重点开设C语言、C++、Java、软件工程具有适应市场的竞争力的课程。这些课程能很好的与就业市场对接。我院已经有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达内科技培训机构大庆分部;哈尔滨承德培训基地。大一实践课程设置:19周至22周,实践课程以Java程序设计为列。校内60学时的Java基础教学,边教边练,随堂消化。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熟悉Java类库中最主要的类,掌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特点。“Java技能实习”通过几个Java小项目的开发,培养学生Java编程能力,加深学生对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解;大二已有Java基础的学生去达内实校外训基地,由校外指导教师指导项目实战。做到校内校外的课程安排有机结合,不脱节。同时通过走访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工作单位,了解当下的就业形势。充分发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大三暑期,学生实训走出去,去一些公司实习,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为大四就业打下经验基础。

4结束语

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特设置了该专业的计算机类课程,调整了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融入软件编程,体现专业特色,改革了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并注重培养和考核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改革思路是行之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了本专业学生就业面,培养出有一定数学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从事软件行业的人才。实现推动数学类本科专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董立华,刘艳芹,数学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衡水学院学报,2012.

[2]方木云,戴小平,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的软件方向课程群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

[3]杨韧,基于体系建设的数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

[4]孙善辉,芦伟,以就业为导向的数学本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宿州学院学报,2012.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 专业特色 地方院校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09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45-01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教育多元化的今天,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加。高等教育界经过讨论和摸索,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上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培养应用型人才[1]。自1999年以来,我国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从1998年的65万人增至2011年的340万人。期间有大量本科毕业生因就业困难,造成结构性失业,许多地方本科高校为了寻找学生就业出路,纷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强调培养以能力为主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也要与时俱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定位也正在变化,课程改革的呼声和压力也逐渐加大。本文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着眼于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提出融合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顺应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大改革力度,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遇到重重问题。

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生源质量的高低,制约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高校办学实力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反映一个高校在社会和群众中认可度的社会评价指标。招收到高分数区段的学生,吸引优秀生源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目前我国重点高校里城市学生的比例在上升,而在地方本科院校上是倒挂的,农村学生的比例在逐渐加大。以本院为例,2011年入学新生的农村学生比例占了八成。由于我国城乡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尤其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农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真正接受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部分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仍处在零起点。如果在教学中只考虑10%的优秀学生,而忽略另外90%的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2.师资队伍不够稳定

受传统文凭本位的影响,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倡导应用型办学目标改革的同时,又制定了“申硕申博”、“更名大学”等一系列提高办学层次的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具有基础课的性质,但是成熟较晚,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一线教师在晋升职称的压力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研,从而影响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同时出现了一些不愿看到的现象:青年教师忙于深造无心从教,中年骨干教师忙于科研不愿从教。在地方本科院校优秀师资的短缺,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优秀师资更是稀缺。

3.教学目标不明确

以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更新较快,积淀较少,课堂内容变成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拼盘,实践环节则以软件操作为主,忽视了创新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而产生了“攻击”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狭义工具论,导致课程的存在性受到质疑,课程地位受到歧视。程序设计类课程仍以语法教学为主,缺乏计算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未能体现基础课的性质。

二、融合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

“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方法,在地方本科院校贯彻这个理念时要区别于重点大学,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要以专业技能为基础,不应过分强调科研能力,人才培养目标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专业方向相融合,课程内容也要体现“短平快”的特点。

1.建设面向专业教育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队伍

以广西工学院为例,每年入学新生近4000人,而计算机基础教研室的专任教师只有9人,相当一部分教学任务都是分散到各二级教学单位自行完成。整合分散在各二级教学单位的计算机基础课师资,建立一支稳定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以课堂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申请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进行考核培训。而且各专业方向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都是具备研究生学历的青年教师,知识结构新,学习能力强,经过适当培训能够胜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2.定制适合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

针对各专业特色和对信息化技术的不同要求,定制了不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项目,提炼计算机技术在各专业应用中的经典案例,体现计算思维在专业中的应用,做好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专业教育的衔接。在表1中,根据本院专业设置,划分了6个专业门类,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实验项目,针对不同的专业门类,完成一个创新型的实验项目。在课堂教学中,为不同专业门类选择了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进行深入学习。

3.建立学生项目竞赛体制

为引导学生积极完成教学实验项目,每个实验项目后,对上交的学生作业进行评比,考评小组由任课教师和若干学生代表组成,对入围的学生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及时上传课程教学网站供学生参考学习。

三、总结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计算机与众多专业的融合大大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各专业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日趋强烈。融合专业方向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是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整体优化的需要,是保证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的需要,是教学资源合理充分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余斌.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困境与变革[J]. 教育发展研究, 2009(23): 48-52.

篇5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分析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招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专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近十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招生数量始终占据着各高校理工类专业之最。由于就业状况良好、工资薪酬高,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到考生与家长的关注,吸引了大批高分学生。然而,最近几年就业市场上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仍旧旺盛,而且经常抱怨难以招聘到急需的人才。

其实,与其他专业想比,计算机专业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势,诸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计算机技术人才容易转入其它行业等。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仍然属于朝阳产业。因为,我国的软件行业刚刚进入成熟期,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从最初的信息时代过渡到后PC时代。目前,我国已经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同时,新的应用与技术的需求催生了新的研究热点,诸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而这必然导致社会对从事这些技术岗位的专业人才的新增需求。此外,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总的趋势来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呈增长趋势。

2 我校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老牌”的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1)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较为紧密,从而有利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和企业横向项目支持。(2)尽管财力有限,但是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扶持少数的校级特色专业。

3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3.1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

我校是专业横跨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但是各个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可以促进我校工学类专业的发展,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并且为今后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工学类专业打下基础。山东省一直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且拥有浪潮、中创等一大批优秀IT企业。目前,山东省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既可以缓解省内软件人才缺乏的局面,充分发挥我校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又可以为今后“集中优势研究方向,建设地区性技术研发中心”的专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2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和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初见规模,具备了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的实力,这表现在:(1)办学基础。我校于1998年获准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200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人本科专业,并且在2009年荣获省级成人教育特色专业。2010年,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师资力量。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占9.5%,副教授占22.6%,40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70%。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较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4%。(3)科研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信息安全与密码学”、“工业控制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为主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成果,且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学术前沿水平。2011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山东省高校信息安全与智能控制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配置了高性能服务器集群、互联网环境指纹身份认证研发平台、工业自动化通信设备及过程控制平台、低温等离子控制与应用平台等研发设备。“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纵向科研课题12项,其中山东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课题4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重点课题8项。此外,还承接了横向校企合作课题多项。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目前,实验室承担的主要课题有:“电阻壁模式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互联网应用的隐私保护密码技术研究”、“涂装厂房空调加热器自适应控制算法与厂房内压力控制方法研究”、“多生物特征识别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等。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就业率;就业形势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经济形势下滑的影响,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改变,就业率持续下滑。一方面,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无业可就”;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心仪的人才,造成“有业难就”。面对这样的供求矛盾,如何破解是摆在广大高职毕业生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学历层次存在差距。随着高校研究生和本科学生的扩招,计算机专业的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将学历作为招聘的第一道门槛,只要招聘人才就提出要本科以上学历,使得一些本来适合高职生就业的岗位被高层次的人员挤占了。同时,一些企业将员工的研究生学历、本科学历作为企业的门面,并简单地将学历高等同于综合素质就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2.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学生,在能力素质、专业素质等方面确有一定差距。同时,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过窄、陈旧等情况,实习基地建设也不够完善,导致大多数高职生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需要较长时间培训才能胜任工作。一些高职生只注重技能,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3.企业要求逐年增高。受到经济因素和计算机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的影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选择余地增加,其招聘标准也是逐年呈现“水涨船高”的趋势,不仅要求高职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是,高职院校和学生往往过多侧重于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4.就业观念不科学。高职院校毕业生对工作期望值普遍较高,找工作时,对自身特点和未来社会需求不明确,对工作薪金、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部分高职生闯劲不足、竞争意识不强,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一厢情愿地认为学校会为自己安排好毕业后的工作。缺乏对于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见,使得他们丧失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如何应对当下的就业形势

1.做好知识储备。就是要拿好“双证书”。首先,要拿好学历证书,就要较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的各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同时,还要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其次,要拿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是提高企业认可度的重要方法,是打开企业大门的敲门砖。只有把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有更多选择机会。

2.做好意识储备。就是要有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团结协作意识、服务意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首先看重高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其次才考虑专业技术水平,这就给高职生的培养提出了新课题。一个人能力水平再强,如果工作态度不端正,缺少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频繁跳槽,没有原则,也得不到认可。同时,计算机项目很多是团队的项目,个人只是整体一部分,团结协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善于配合、善于协作、善于服务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3.做好能力储备。随着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企业对信息化投入比例不断增加,这就要求高职生在工作中要有较强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创新的能力,不断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当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还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及时调整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周旋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4.做好信息储备。大学生就业,最关心最重要的是把握信息。一个是自身信息,就是要对自身有科学、全面的评价,充分认清自己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而后才能科学合理地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同时,还要适时对个人目标与现状存在的差距进行评估,找出提升自身价值的方法和路子。另一个是把握市场信息,就是要动态、持续性地分析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了解就业形势,掌握政策动向,主动适应形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实训;师资队伍

我国的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普通高校,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三种模式”[1],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至2009年4月,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共有322所,其中江苏有26所;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江苏省高考录取率已达到70%以上,更多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2]。

1就业现状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传统专业遭遇就业寒潮[3],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2009年多了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计算机专业人才真的“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

就业难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此外劳动力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使部分用人单位追求实用和低成本。但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国内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轨,学生眼高手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独立学院教育现状分析

1)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分析。

我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4]。尽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但与社会所需的一些技能存在脱节,专业的事做不了,一般的工作别的专业毕业生也能做[5]。毕业生感觉大学4年“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会”,感觉应该多学一些技能和社会接轨,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知识。

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加上目前高校对实验教师普遍不重视,使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不愿意直接进入实验室。教师队伍项目实战少,实践能力欠缺,注重使用,缺乏培养[6]。目前所谓的独立学院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独立,依托母体师资,难免有将本三的学生当作本一、本二的学生来培养的嫌疑。

3) 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对本三层次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学业水平与本一、二的学生有差别,学生生源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仅凭学习兴趣,缺乏刻苦勤奋的精神。进入大学,面对松散式的高校管理,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教了还不学是目前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现象[7]。

3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由原来的毕业教育转变成了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国内独立学院绝大部分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提出了“理论够用、能用、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8],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响应社会所需,提供学生专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我院计算机专业分为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方向,以下为我院提出的各专业知识结构、相应课程体系以及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举措。

3.1计算机软件方向

要求必须掌握文化基础(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导论、语言基础(VC++、Java)、计算方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逻辑与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与微机接口、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UML)、数据库系统应用等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图形与动画技术、网页与网站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应用能力。

3.2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

要求必须掌握文化基础(信息技术)、VC++、Java网络基础(华为网络学院1)、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应用基础(华为网络学院2)、数据通信、网络程序设计(VC下的网络编程、.NET、Java)、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等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集成多媒体(语音、视频)、通信网络安全、网络测试、无线网络、网站设计(三剑客)、网站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游戏、3P)、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的应用能力。

3.3实践能力要求

为进一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求:1)教师对应用与创新培养中关键的知识点、难点要反复提示,让学生达到巩固、消化、熟练的程度。2)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建立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更接近就业的实际需求。3)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使学生利用新工具、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加强考证训练。考证使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具有专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增加筹码。

3.4 “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缺乏项目实训的不足,我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1) 集中进行短期的教师培训,让他们到企业脱产学习、参观学习。在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加强与厂商的联系,树立教师“先做学生,后做老师”的典范,体现换位思考的理念。

2) 双师型人才培养。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认证考试,参加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我中心有两人取得锐捷网络工程师证书,两人取得华为-3COM公司的网络讲师认证证书,一人取得软件设计师水平证书。

3) 出台相应的政策,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充实实验教师队伍。例如我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船苑电脑公司网络工程部联合,聘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程师参与网络工程实验项目的开设和指导工作。

3.5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

目前,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较少,为此,我院采取微缩模型,充分挖掘现有实验室的能力,如在网络工程的教学实习基地模拟网络布线现场施工的环境,按照功能大致划分为示范区、制作区、施工区,使学生能实战演练;在影子工厂实训室引进了金舟公司影子工厂教学实习软件和电子商务教学实习软件,针对企业资源计划模拟系统(ERP)、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物流管理模拟系统、旅游管理模拟系统、房地产管理模拟系统等课程开展演示、操作及实验教学,对企业中的职能及流程进行仿真,使学生对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6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模式

为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学院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在大学四年级时为学生提供“微软软件工程师实训体系”合作计划。学生在资深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运用最新的软件技术和技术架构体系,进行大型应用软件的实际开发,体验大型软件公司的工作流程,体验微软企业文化。学生在编程经验和大型软件的测试方面得到锻炼,掌握了正规的编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4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制定

4.1帮助新生制定学业规划

中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受班主任、家长和就业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所读的专业有可能并非是自己喜欢或向往的专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其新的努力方向还没有确立,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新生不能很快转变角色,往往把握不住自己,甚至一学期有好几门课程不能通过。因此,帮助大一新生做好学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专业教育,可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对于大一新生,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为今后在工作上自觉、主动学习做好准备,可以采取考证的方法来实施这一过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二是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要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可通过计算机水平考试(初级),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规划。

4.2指导学生选择就业方向

大三学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今后就业选择方向的关键时期,在积累了一、二学年的基础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我们利用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实训和短期培训,采取“做中学”的措施,解决学习与社会的衔接问题,可以通过企业认证(思科、华为、锐捷),计算机水平考试(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来实施。大四是学生告别本科阶段学习,投身社会,创业、就业的过渡期,学院派学生到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大型项目的实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动手能力、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

5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工程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已成为重要任务。我院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为了一切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战略[9],继续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优势,取得了就业率达85%的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1] 陶建平,常本勤,顾建业. 民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3):102-103.

[2] 周苏. 独立学院发展十年[J]. 计算机教育,2009(23):149-156.

[3] 陶建平,刘书一,顾建业. 高校实用网络技术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与网络,2007(19):57-59.

[4] 乔淑云.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3):97-99.

[5] 刘爽,李锡祚,陈鹏. 就业导向的IT实训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9):140-143.

[6] 裘正定,周洪利.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J]. 计算机教育,2010(10):114-118.

[7] 李宁宁,邓丽. 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项目实训[J]. 计算机教育,2010(10):137-140.

[8] 何静嫒,朱征宇.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2):25-27.

[9] 陶建平,刘书一,顾建业. 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的改革与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35-136.

Employment-oriented Education of Computer Majors in Affiliated Colleges

TAO Jian-ping, LIU Shu-yi

(Computer Center of Nanxu Colleg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4, China)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针对软件设计交互设计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而计算机本科专业方向在国内尚未形成完善的培养课程体系的问题,从交互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入手,提出计算机本科专业交互设计方向课程设置方案,为后续计算机本科专业开设交互设计方向课程奠定基础。关键词:交互设计;计算机本科专业;课程设置

0 引言

在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相当多的学科领域。因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类院系和专业,各高校对计算机类专业本科生的特色培养尤其注重。社会需求告诉我们,高校不仅要注重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力求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要使培养模式从过去的专业人才培养过渡到专业人才与复合人才并重,令培养出的学生成为未来科技原始创新的人才。计算机专业中各个学科相互交错后的合理融合,将是跨学科教育模式的核心问题。

交互设计方向课程的开设就是计算机专业进行跨学科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交互设计是一种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新兴设计模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们对产品审美的水平提升,在各种新产品中运用交互设计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情况越来越多。美观大方的软件界面和人性化的软件操作方式,往往能给软件开发商带来更多利益。无论软件设计者还是软件发行商,都越来越重视交互设计给用户带来的完美体验。过去研发的新软件通常都是以该开发领域的专业人士为主体设计对象,很少考虑普通使用者的感受;如今加入了交互设计的理念后,新软件更容易为大众所接纳和使用,而当新产品的使用者由普通大众组成时,对使用者体验和反馈的关注也越来越迫切。以苹果产品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巨大成功除了外观的设计迎合大众的口味之外,还在于其设备与人之间方便友好的交互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要素,这就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与交互技术的充分融合实现的。在大量新技术扑面而来的今天,交互设计的触角已经伸向各行各业,伸向人们的心灵深处,其发展将势不可挡。由此看来,在计算机技术中融合交互设计的研究和运用也就显得更加迫切。

近年来,交互设计受到极大关注,很多学科中都出现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课程或专业。目前,国内外高新科技行业这方面的人才稀缺,因而交互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非常容易找到交互设计或人’机界面相关领域的工作。交互设计专业也越来越受到包括高等学校在内的教育研究机构的重视,但目前我国这方面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行业高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尤其在计算机行业中,专业人员在对软件进行用户界面(UI)设计与用户体验(UE)设计时,需要有一定的设计美学及用户心理学基础,但大量计算机专业教师缺乏对这些课程的系统学习,无法很好地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

(2)交互设计涉及很多领域的内容,需要这些领域知识的支撑。如何在计算机专业中设置交互设计方向并建立有效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是一个有难度的系统工程。

我国尚处于交互设计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社会对交互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要求交互设计人才有很高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我们需要先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积极开展交互设计人才培养规律的探索研究。

目前,我国IT行业的交互设计师主要是由软件设计师、工业设计师或心理学等领域人员组成。近年来,随着不同知识背景交互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融合与发展,交互设计发展呈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这种趋势本身也符合交互设计自身的特点。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3项职能。为了解决交互人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出以设计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满足市场需求的综合型设计人才,因此研究与制订合理科学的计算机专业交互设计方向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交互设计是建立在多种学科之上的一个具有独特方法的综合体,而不只是部分学科内容的简单叠加,因此如何在计算机专业有效地设置交互设计相关课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1 国内外交互设计专业开设概况

目前,交互设计专业已经在国外发展得比较成熟,至少有20所以上的美国大学有交互设计专业,如强调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设计和讲究设计方法论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侧重实验互技术开发的MIT媒体实验室以及延续HCI的传统并侧重人机交互和界面设计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这些院校结合本校特有的专业文化发展交互设计专业并都在开设该专业时非常重视多学科相关性,通过开设如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的相关课程构建交互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些院校的交互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都是经过详细调研后制定,因此非常科学合理,受到社会的极大肯定。

篇9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本科教育 计算能力 实践环节

1.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开设课程多,对理论和计算能力要求高。随着最近十年各大专院校逐年扩招及扩充专业,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分之一的高校开展了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学生人数是十年以前的十几倍,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以前就业以设计院、科研单位、高校为主,动手计算工作专业分工明确,但现在学生的就业以施工企业一线为主,要求土木专业学生有更强的综合动手计算能力,要求既能够纸上验算也能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小到规范验算,大到利用软件数值计算都应该比较熟练。计算能力已经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必须的素质,提高在校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提高土木工程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

根据日常教学和工程实践提出以下几条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往届该专业学生工作后追踪表明实际计算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1 注意基本计算方法的练习

教学中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课,比如土木工程专业课中的结构力学课程,它的力法和位移法解题,比如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弯、压、剪、扭解题方法,对于该类课程中的计算方法和经典范例专业老师应该重点讲解,做到每个学生听得懂,理得清,更重要的是会计算,课堂上留有答疑时间,课后作业应该向这个方向倾向,考试过程中有所体现,从而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的重视。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本身应该多参与工程实践,参加国家规范和行业规程类的职业培训,提高自己的见识,通过土建类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来验证自己的计算能力,尽量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从而比较顺利的掌握工程计算的侧重点和未来走向,让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有的放矢,适应几年以后的毕业后工作实际。

2.2 重视毕业设计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大量的实践环节教育,一般四年时间内会有三次实习还会利用大约一个学期的实践来进行毕业设计。很多学生甚至学校对实践环节走过场现象严重,毕业设计抄袭较多。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学生似懂非懂,可能理论头头是道,但是接触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下手。

对于从事毕业设计指导的老师要真正负起责任,每个教师指导本科生数量控制在五个以内比较合适,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四年学习内容的总结,从宏观处把握知识,设计过程应该熟练,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能把专业课程串联起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深刻认识。毕业设计老师要做到每天有指导,学生要每周有验收,静下心来进行计算,借鉴相关实例,很多内容在计算中出现错误,推倒了重来,计算的印象更加深刻。坚决杜绝毕业设计期间长期外出实习,看似学到一些知识,实际上从提高计算能力的角度属于本末倒置。

2.3 重视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需要利用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掌握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的设计方法,在开设这些课的同时,对应的随课作业还是比较重要的,它是理论知识在课堂以下的一种重现和反馈,课程作业应杜绝抄袭现象,对课程中应该随机设置习题课,纠正计算中的共性问题,对于该种共性问题在考试题目中应该有所体现,给学生计算的动力。

对于主干专业课,比如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单层厂房、地基基础等都会相应的设置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石,它从微观处着眼学生的纸面验算能力,这种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很多,给个具体工程背景,参照现行规范规程进行设计和验算,解决学生上手具体问题比较困难的能力,课程设计的真题真做很重要。作为专业教师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应该正确引导,做到一人一题,类似题目数字也要变化,防止学生抄袭,能手写的设计尽量手写,抄一遍也会增加学生的印象,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做到课程设计答辩制度。

2.4 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一门基本技能,此处在工程上的应用是借助计算机软件平台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办公软件EXCEL中公式的编辑到利用计算机语言实现一些算法,从CAD辅助制图到CAE辅助工程,从结构力学的力学求解器到MATLAB和PKPM软件的使用,甚至利用大型计算软件ANSYS计算与分析结构,学习期间都应该根据专业方向和学习兴趣由熟悉到精通的学习,对于工作中计算方面独当一面大有裨益。

计算机应用能力往往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软肋,学习中正常的计算机应用还可以,比如CAD画图,但是其他软件计算方面存在缺陷。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当今高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上和实际工程存在偏差,应该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课程,如果必修课的形式在时间上不允许,可以在课余时间开设一些选修课,当然对教师自身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提出了要求。最后的毕业设计推荐使用手算示范和整体软件计算相结合的方式。

3.结语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基本方法练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课程作业和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环节提出了提高该专业学生计算能力的途径,希望对土木专业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邹北骥.理工类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面向工程计算能力培养[J].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

[2]赵玲.土木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篇10

“圣斗士”专业之 心理学

心理学在我国的专业设置上属于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本科阶段下设有三个专业,心理学类、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研究生领域分三个大的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心理咨询”方面,包括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诊断、心理咨询与矫正等。现在大多数行业都流行持证上岗,心理咨询也不例外,心理咨询师证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的不二法宝。我国的心理咨询师证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它申报的必要条件。即便是最低级的三级心理咨询师,至少也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本科以上学历;而二级心理咨询师则需要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博士学位;一级心理咨询师除了需要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或医学博士学位,还需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三年才能申报。其他专业要想和他们抢饭碗。可以,三级心理咨询师须大专以上学历;二级心理咨询师须先拿了三级的证,并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三年才可申报;而申报一级心理咨询师,你得先有硕士学位,并有二级的证再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三年,且所有非专业人士申请心理咨询师证都要通过培训并结业。由此可见,玩心理,还是本专业高学历的人独享的资源。

推荐院校:

北京师范大学,拥有博士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西南师范大学,拥有博士点,基础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浙江大学,拥有博士点,应用心理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拥有硕士点,犯罪心理学首屈一指。

“圣斗士”专业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电脑也要高学历?看到这里有读者不免要这样想。是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绝对需要高学历的专业之一。君不闻“本科修电脑,硕士搞维护,博士才开发”的调侃吗?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幸与英语专业、会计学专业一起,成为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三大专业,毕业生规模超过10万人。全国有857所高校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11工程”院校有96所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敢问把志愿定在非重点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考生们,你们心慌了吗?

虽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在还不是就业困难户,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贵州省实施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被列入预警名单,并开始调低该专业的招生计划。如果连续3次被预警的,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将实行退出机制,停止招生。

试想,如果你没有一个高学历,你如何与10万就业大军竞争。要知道,除了同根生的兄弟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这些表亲也对你虎视眈眈呢。

推荐院校:

清华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西北工业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重点学科。

中国科技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

华中科技大学,拥有博士点,计算机系统结构为国家重点学科。

“圣斗士”专业之 临床医学

临床医学专业属于高学历专业这点应该没有疑问吧。

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临床医学五年制专业的毕业生(本科学历),想进三甲医院已经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省会城市级别的三甲医院在招聘医生时甚至已经将门槛建到博士生那么高。而由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读研率较高的专业中,临床医学以32.5%的比例高居第三位。为了顺应以上这些要求,但凡稍大一些的医科类大学,如重庆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或者较好的综合类大学的医学院,如郑州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等,都开设了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

2001年,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之后第二家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高校。要知道,自191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成为我国第一家开设临床医学八年制的高校以来,在长达84年的时间里,我国众多医学名校没有第二家敢涉足这个专业,由此可见开设该专业所需的“功力”。随后,教育部陆续批准了八所重点大学开设这个专业。南方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有幸加入到这个家庭中。

临床医学七年制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的学生与经过考研、考博渠道完成高等教育的医学生相比,最明显就是节约时间。而且其开设院校都是医学类专业比较好的院校,隐性资源——教育教学和就业是一般院校无可比拟的。所以在这里,我建议想学临床医学的同学,若有能力,尽量报考临床医学七年制或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

推荐院校:

北京大学,拥有博士点,内科学(肾病、心血管病、血液病)为研究重点。

中国医科大学,拥有博士点,内科学(呼吸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为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