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居住区规划设计调研

篇1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居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探索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我校于2011年开设建筑学专业,经过5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本专业着重培养为城镇、县乡建设服务的宽口径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项目实践能力。2012年以建筑学为基础平台,学院开始开设“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但我院对于这一课程的教学经验不足,还需要借鉴名校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内容,逐渐积累经验,进而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建筑学发展的课程体系。

1.课程定位不合理。“城市居住区规划课程”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大四之前主要的学习内容是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如别墅设计、多层建筑设计等。设计对象从小面积的建筑单体转换到十几公顷的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内容从较简单的单体建筑转变为综合性极强的规划内容,学生不能马上转换思维模式,感觉无从下手,无法在短期内掌握规划应当遵循的规范与要求,无法在满足控规的情况下实现形式与空间的平衡协调。

2.缺乏整体意识。首先,以往的教学案例往往把城市与小区割裂开来,不注重小区与周边环境的互动,导致学生缺乏对局部与整体的正确把握。其次,学生需要尽快完成从建筑设计到规划设计的思维转变。最后,设计限制因素的增多及尺度的翻倍增加,也会使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整体性,不能全面考虑每个设计要素。

二、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设想与探讨

1.加强项目考察的前期准备。学生在考察前应阅读文献参考资料,提前剖析项目的平面图、立面图等相关图纸,总结出详细的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与教师交流,列出考察项目的调研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调研。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收集居住区规划规范,使其认识到规范是地区性、灵活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2.分阶段教学。设计初期,以O计小组为单位,对某一居住区的周边环境、档次定位及项目涉及的规划问题进行认真分析,以此培养学生评价、观察具体问题的能力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设计中期,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碰到的难点(如空间划分、交通组织、内部环境条件、外部环境、规划结构等),结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可以通过PPT进行具体案例的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分析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步骤、原则和相关规范,使其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互动的教学方式。(1)分组学习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为增强小组凝聚力,学生之间要相互督促。每个设计阶段完成后,教师会先听取每组该阶段相关案例收集、课外学习、设计内容等方面的进展;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论证,逐一点评方案;最后给出该阶段每位学生的设计分数。(2)加强跨年级交流。在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时,学生始终都要进行各设计阶段的交流讲评。此时,教师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提前了解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流程与要求,并要求高年级学生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心得体会以及最后的成果与低年级学生进行交流探讨。(3)进行阶段性方案PPT汇报。在完成每一阶段的设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方案汇报,督促学生在初步构思的基础上继续分析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规范的PPT方案讲解,有助于学生理清设计思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对相关规范与形式法则的汇总讲评,学生可以加深认识,增强学习积极性,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学院要勇于正视问题,明确培养方向,不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教材提升、教学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出符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房地产开发日趋理性化、严谨化,居住者对小区规划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娟.多专业联合授课模式探讨――以《居住区规划设计》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72-76.

[2]喻明红.关于城市规划专业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的教改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323-325.

[3]李若F.建筑学平台转型期《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教学的缺失与应对思考[J].福建建筑,2011(2):8-10.

篇2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工作;概念设计;理论分析;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当前时期人们自身建筑设计观念的不断萌生,设计人员要想使其设计的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采用新的先进的设计理念来开展具体设计,而概念设计便是这样一种具有极大优势设计理念,其在我国的应用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帮助。而近年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开始将其引入到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并且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而本文也是以这种研究为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相关的概念设计理论,然后又对其在居住区规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相关探讨,以求推动其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发挥更多的优势作用。

一、概念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作为当前比较新颖设计理念,概念设计几乎在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建筑设计对于此种理念的应用尤为众多。近年来,为了使建筑的具体规划设计能够切实地满足业主对于设计的需求,建筑设计人员大力地开展了对于此种设计理念的应用。本文下面就对概念设计进行一下理论分析:

首先,就概念设计相关的含义来讲,它是指设计人员在对其所要设计的目标实现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为设计工作制定了适当的设计理念,并以这种理念为指引来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法及途径的构想,接着从这些构想中将最能与预想的目标相匹配的表现形式挑选出来,并以这种形式为基础来构筑多种设计方案,同时经过对比、分析、评价从中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其次,就概念设计相关的优势来看,这种设计既非常注重设计方案的从整体上对于设计工作的可行性,又非常关注优化的概念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具有设计工作的优化思路,还能够充分地使设计工作体现出方案的整体框架性、内容上的概念性、性质方面的研究性、建筑工程的功能性等特点,全面地推动着设计对规模、形态、环境、结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满足。

再者,就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来讲,它是在设计人员对城市发展需求以及整体的住宅市场进行了合理定位之后,再具体地结合住户对于其居住的区域各种规划要求,从而为居住区制定出全面符合现代规划要求及住宅形态规划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且这种方案还会延伸到对于居住区域的各种后续工程的设计,比如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总之,这种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二、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良好的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来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应用,它能够帮助居住区设计实现对于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二者的双向达成。然而,这种概念设计目前在我国的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动这些问题的全面解决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其各种作用的实现。本文就从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两个方面对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1、居住区规划对于概念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于一种层面化的状态,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即设计人员对于这种设计理念的认知过于肤浅。一方面,设计人员将概念设计简单地归为设计的理念,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够实施深入全面的居住需求研究以及居住市场调研,根本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方案达到对于设计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错误地将概念设计等同于地产的概念,即在设计中利用智能小区、生态小区等作为设计的概念,这种概念只是一种整体的策划设想而非真正的指导设计工作的概念。

其次,当前概念设计工作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以及先进的方法支持。一方面,概念设计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它主要是由策划阶段的策划人提出某种设计要求或整体理念,而专业人员只是借助于这种既成的概念来进行设计,不能够保证概念设计工作从全方面得到专业人员的整体落实。另一方面,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许多设计公司仍然不能做到利用优化的设计方面具体的开展设计。而且,诸多的公司在设计方面从始至终都未能对概念设计进行利用,这就导致了概念设计的失效。

2、居住区规划优化应用概念设计理念的策略

第一,切实抓住居住区规划工作的关键点进行概念设计。一方面,概念设计必须达到对于居住区域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趋势的迎合,并且充分地考虑居住区的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趋势的依托以及影响。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必须以居住者的全部需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设计,并且在设计中积极地对居住市场整体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定位,然后使其与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要求相结合来进行设计。再一方面,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应该使概念设计达到对于人本理念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充分地将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之后,再以这种结合结果作为土壤来实施设计。

第二,规划设计人员在使概念设计工作充分地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整体市场定位及基本设计条件之后,还要从概念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全部环节来对居住区进行住宅、设施、道路及景观等的设计。即从概念分析、概念生成、具体表达与设计完成这样四个阶段来推动概念设计落实,首先必须做好对于环境、需求、场地等的具体全面分析,接着要确定理念并构思设计且提炼出具体概念,然后要从结构、功能、途径、方法等方面评判概念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确定出最符合要求的方案进行设计。

三、结语

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域的规划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要推动这种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妥善应用,除了要全面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加以具体解决之外,还必须为这种设计理念的应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使概念设计在体制的规范下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艳梅.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J]. 建筑科学, 2009(04)

[2]武晓璠. 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福建建材, 2007(05)

[3]吴焱,王楠. 浅谈建筑结构中的概念设计[J]. 企业导报, 2011(09)

篇3

关键词:新常态;住区规划;存量设计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变等“新常态”。为适应我国城镇化“新常态”,住区规划内容以及规划方式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包括:跨学科综合发展、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的并存、社区发展等等,因此,如何认识和适应这种新常态,是今后一定时期内住区规划工作和发展的重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教学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的教学定位、内容和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一、住区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1.规范不合时宜

自2012年正式实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来,相应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还没有出版,原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结构模式、道路分级结构等方面已不适应时展需求。

城市发展速度在经过高速膨胀阶段后,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用于住宅开发的用意相应也在减少。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住区分成“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结构模式,已不适应土地资源现状。按居住区级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来推算,一个居住区级的用地约20公顷左右,但现在单个楼盘能征到此规模的用地的情况已不普遍。同样,按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的道路分级结构也存在不适宜性。这种蓝图式的规划结构对今日市场开发导向的商品房小区建设的指导和控制意义渐微。

2.重“增量设计”轻“存量设计”

目前,中国城市空间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老城区中的街坊型社区;(2)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社区;(3)经济适用房社区;(4)商品房社区。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商品房社区占市场主导,属于增量规划,是教学的重点。但在质量效率集约型时期,老城区中的街坊型社区、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社区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也是今后住区规划的中心,属于存量规划范畴。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因重“增量建设”而轻“存量发展”,大量城市社区资产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城市特色减少、活力降低、认同感淡薄和社区衰退。存量规划设计对旧住宅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存量工作涉及的权力关系复杂,工作的方法以及内容与增量规划也有差别,需要多学科综合应用。从近几年的教学来看,不论理论教学还是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均以增量规划设计为主,设计任务书以新增地块为设计条件,未重视旧住宅区的更新与保护,导致培养的学生擅长于在白纸上描绘蓝图,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较严重。这是教学的缺失。

3.文化传承的缺失

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住区则是文化的重要的载体之一,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工艺技术、建筑材料等均能在住区中展现。但目前我国住区规划项目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较大。放眼各大城市,采用欧陆风格的楼盘比比皆是。虽有部分人士坚守本土文化,但却少之甚微。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已通过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树立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念,但在真正做设计时却不能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仅能简单模仿,实则失去了继承的意义所在。因此,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教学以及学生以后工作的持续命题。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1.树立价值观,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时值我国城镇化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型之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面对资源和环境双重威胁的转型之期,“英雄主义”的“蓝图”指引规划已不适应时展需求。当时期,树立公平和效率、生态指向、文化传承等价值观迫在眉睫。西方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对关注弱势群体、民主社会中的参与、文化和观念的多样化、职业品质等关注极多。对住区规划而言,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利益权衡、尊重历史、重视生态环境。住区规划要面对政府、开发商、业主三方服务对象,因此要正确认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不平等性,关注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出我国的城镇建设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记忆主要来源于场所物质空间。因此,在住区规划中对可利用有价值的建筑、道路、水系、植物等的保留和传承,是留住的可行方式。

2.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并驾齐驱

中国城市化水平虽已达到50%,但要接近70%的目标,城市化还有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住区数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而,增量规划仍是目前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在城市空间面临紧缩的情况下,存量规划也成为住区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

在增量与存量规划并存的多元需求下,在教学时,除了注重空间物质形态等层面外,还应关注公共政策、社会文化、经济利益等层面。

存量规划涉及不同群体利益,包括政府、社区居民、开发商,具有复杂的社会性。存在服务设施升级、产权利益分割、社区安全性与公平性、单位住房流转与人口流动等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也需要采取上下互动的协商式方式。在规划设计内容上也有别于增量规划。旧住宅规划设计主要针对交通、停车体系的疏导与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增设与调整、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住区景观环境提高、建筑改造等。存量规划是基于现状基础上的改造设计,因而需要掌握更详细的现状基础资料,设计也应具体到细部尺度。因此,需要学生在该阶段学习时,同时应有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旧住宅区改造的案例讲解。同时在调研环节,让学生走进不同类型的旧住宅区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3.调整分级结构

根据土地供需条件调整住区规划结构。目前市场上住区增量规划占主导的为4公顷左右的楼盘以及15公顷以上的综合体。综合体多以科研、教育与住区功能结合,形式多样。以上规模已不适宜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结构模式,可以用组团方式进行划分结构。相应的“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结构也可调整为“住区主干路―住区次干路―住区支路―宅间小路”,其道路规模仍可采用规范数据。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1.理论联系实际

规划工作者只有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得大量调研资料,才有可能把握理解所要规划的客体对象,才有可能把握社会主体的真实诉求。不论是新增住宅区还是旧住宅区,均需要对其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全面的了解,实地调研尤为重要。调研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进入住区实地调研,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调研。

住区实地调研就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已建成楼盘。要求学生根据调研要求做好调研计划,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了解住区区位关系、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及人口规模等。分析小区规划结构、用地分配、服务设施配套及交通组织方式。重点对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住宅类型及住宅组群布局、公共建筑的内容以及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调查。调研成果要求每组出一份报告,报告包括以上调研内容。同时要求每人抄绘所调研楼盘的总平面图。

房地产市场调研主要是让学生参加学校所在城市每年举办的房产交易会,了解目前市场需求:包括购买者需求、开发商需求以及政府需求,为后面将进行的住区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2.专题教学

针对目前住区规划的多元性以及人们对住区需求的多样性,传统的填鸭式、任务型教学具有很大局限性,已不适应现阶段对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菜单式专题型教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专题应囊括目前住区规划热点、主要内容,涉及社会专题和空间专题。专题教学采用两种形式:(1)部分专题利用现有资源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式讲解。如老龄化与住区养老、旧住宅更新等特殊、热点议题。(2)学生在多个专题菜单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社会专题涉及价值观、住区安全、住区邻里交往、住区便捷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专题除涵盖传统空间形态规划内容外,还对绿色住区、住区场所感与归属感营造、住区道路交通及停车、住区噪声污染及防治措施等继续解决的内容强化。

专题教学提交成果根据不同选题类型,可采用能表达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图纸,也可采用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或多种形式结合。成果提交多样化,避免学生仅对物质空间规划与表现技法的重视,同时还引导其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

总之,城乡规划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注重时展需要。规划教育不能坐井观天,止步不前。职业教育应涉及当前以及今后的经济形态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并关注城市发展政策。我国2014年3月正式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对住区规划的影响意义深远。5月提出国家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给城乡规划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遇。住区规划职业教育应在价值观、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在新型城镇化、新常态时期对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徐苗.从住区到社区:学科调整背景下对居住区课程的思考[J].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黄瓴.回归日常生活空间:基于社区的城市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篇4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城市住宅区

详细规划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006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推进,当前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社会性、文化性、技术性等复合特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11年将城市规划学列为一级学科,使得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由主要培养“工程型人才”的目标逐步向“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社会型人才”的“四才”体系变迁,城市规划专业设计课教学面临新的任务。

一、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课程设计部分是针对学生所学的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理论课程而安排的一个综合学习和训练阶段,是由建筑设计向城市规划设计过渡的课程设计,使学生对城市建设的认知思维由注重单体建筑转向对城市建筑群体空间组织、城市运行的宏观把握。

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使学生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相关的规范和设计要求;培养学生详细规划方案创作、图纸表达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区专题调研,培养学生调查分析问题、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调研报告撰写能力。课程安排为80个课时,集学习、深化、拓宽和综合为一体,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检验,同时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

二、目前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低年级的基础课程过于重视物质空间教学训练,在社会经济空间的扩展方面认识不足

现阶段很多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在一、二年级时主要是进行建筑学基础训练,重视的是单体和局部,对城市的综合性、复合性认识不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衔接出现断层,需要相当长时间来适应。这从对城市居住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和规划设计中得到体现,大部分学生缺乏宏观思维,着眼点多在细节,如住宅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停车位方面,很少放在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公共场所规划上。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较难掌控整体布局,方案制定速度慢。

(二)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社会现状有出入

理论课中的组团—居住小区—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模式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社会的房地产开发中比较少见,商品房一般以“地块”为单位开发,规模达不到小区规模却仍然冠以“某某小区”名称,使得学生在做实际案例分析时容易模糊了“小区”的规模和概念,进而在设计时影响到如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的完善程度。

(三)学生缺乏对规范的正确认识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是居住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课程开展之初才学习、了解规范在规划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各种“要求”和“数据”往往知之不详、理解不够透彻,设计中或者过分受到规范的束缚,或者不能灵活运用,缺少灵活应变。

(四)片面追求高档环境建设

从学生选择的调查案例来看,受当前社会的影响巨大,学生选择的案例90%以上是高档小区,对老城区内稍旧的小区和经济适用房小区关注非常少。规划设计作业方案追求高档环境的建设,突出环境景观创造、标志性节点等,配建设施布局对居民日常使用方便性、舒适性考虑不够,反映出学生对城市规划的公共性、政策性等内涵理解和了解不足,对城市社会问题如老年化、保障房建设要求等关注较少,还没有很好建立城市规划的公共价值取向,人文关注不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引导。

简而言之,在从建筑设计转向规划设计之初,学生普遍缺乏城市空间概念、公共价值观、社会人文理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帮助他们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知识技能和树立良好的城市规划设计的公共价值观。

三、项目教学法的引入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学习困难。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向导和顾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这些特点契合了城市规划专业的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围绕居住小区规划这一设计项目展开,设计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完成,可以将每个阶段的任务设计为若干子项,过程简单明了,学生按照任务逐个进行,既能够掌握住宅区规划设计的知识,又能充分锻炼综合能力。

四、引入项目教学法的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教学任务,建立一套较明确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成果体系,将各项要求分解成各种子任务,强化课程设计过程的控制和各个阶段的评估工作,根据课时和难度的考虑,常常以居住小区规划为教学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阅各种资料,按照任务要求完成即可,教师则以此测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培养城市规划专业综合素质。教学安排见表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规划方案中增加对老年化、社会公平等社会需要的反映,兼顾房地产开发和公共价值取向进行详细设计,提高方案的可行性。

从教学效果看,引入项目教学法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各个设计阶段思路清晰,学习兴趣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能力和职业道德、公共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锻炼。

在我国市场经济影响和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新理念、新形态、新需求、新功能在冲击着传统居住小区规划理论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即理性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还应该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公共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需要在教学过程当中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晶,吴晓,姚玲玲.论城市住宅区详细规划课程的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11(6)

[2]蔺宁.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高教论坛,2009(12)

【项目支持】2011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1JGA049)。

篇5

【关键词】居住小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安居才能乐业,现代安居的概念已不仅仅是有屋而居,而是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的结合。为了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小区的全方位的需求,开创性地延续以文化追求、物质品质、生活环境品位为内容的人类居住理想,使现代居住小区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居住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应力求发展和突破。“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创造“人本生活乐土”更逐渐成为现代居住小区开发的共同理念。

1 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

高水平规划设计,是提高小区品位和受消费者欢迎的前提。很多在市场畅销的优秀小区,都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项目调研,准确定位,然后特色高水平的规划师进行招标式规划设计,从多个方案中择优,从几个方案中优选其中的精华,集众优于一身,再反复研讨修改,最后才拍板定案。任何规划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经过这种真正下功夫的反复提高的过程,才有可能出精品。大量实例表明,深入的市场调查,准确的市场定位,精明的策划,正确的决策,以及高水平的规划设计,是项目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在规划指导思想上,不能一切从畅销、从高利润出发,应该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以营造最佳居住环境、最好居住条件为中心,使小区规划达到企业目标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适合人居住的达到以下目标的住区:

(1)生态环境优秀的住区;

(2)山水景观优美的住区;

(3)功能质量优良的住区;

(4)人居文化上乘的住区;

(5)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

为建设这类高品位住宅区,在规划上要做到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一般应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时可再改造、提高。居住的套型和内部功能应从改革开放前经济水平较低时期主要解决“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问题,向今后的实用型尤其是舒适型发展,发挥居住及住区的发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除解困型、安置型居住和廉租居住的套型面积较小、房室较少之外,舒适型居住应是面积较大,房室较多,部分还可设书房、健身室等,使居住及住区能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运动、保健)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适需求、交往需求、休闲需求。当然,这一切都应在经济上可负担的条件下取得。

二是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住区以居住为主体,但在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也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居住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地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组团绿化、屋旁和路边绿化。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区外,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而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和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的干扰。

三是居住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合理的组团围合式――院落、群落式可以丰富建筑空间环境,优化组团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也可以设计立体交往空间。在相邻的居住楼(尤其是高层)之间及楼顶设计几个交往层。有的住区设计了三面连体居住楼,在围合空间的第二层设露天绿化、活动平台(首层架空),也颇受居民欢迎。在山坡地段,为便于依山就势建房,增加建筑群体的梯度层次,可以适当设计一些排列式布置。但这种布局也应注意提高居住群落功能,布置好居住行列间的园林绿地和交往空间。

2 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

2.1 居住功能多元化。

当前,住宅从过去主要强调生存功能向同时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住宅不但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居住除了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条件之外,还要设计供住户及其子女读书学习、艺术培养、作画写书、健身锻炼、文化娱乐……等空间以及能使住户得到舒适享受、视觉享受、感觉享受的条件和设施。

2.2 住宅设计要求精品化。

要摒弃那种照套图纸的陈旧设计手法,通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对各类住宅设计进行对比研究,多方面应用科技成果,设计出价值更高的精品。

2.3 住宅设计要有超前性和弹性。

普通住宅应参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进行设计,并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预留可以调整、改造的余地,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四五十年可改造。住宅由于居住者年龄、家庭成员的变化,或由于变换居住者,应在必要时可对室内布局、分隔灵活调整;也可以两套合一套,三套变两套。

2.4 住宅空间设计多样化。

从平面空间设计向三维空间设计发展,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设计复式、跃式、错层以至跃复式合体、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使居住空间更活,适合不同消费对象的爱好。

2.5 住宅设计的科技应用集成化。

新科技的发展、推广应用已由单一性逐步向集成化发展,住宅设计也应适应这趋势。

2.6 住宅设计走向信息化。

应适应知识经济浪潮的发展,多掌握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理论、市场信息、设计科技、政策导向,不断更新知识,设计出具有创新价值的住宅。

3 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

3.1 创造个性化的居住空间,形成与众不同的独特小区氛围,从而为人们提供创造丰富精神生活的优越生活空间,为人实现自身发展及人和自然的亲和提供良好的前景。有特色的小区就能吸引到消费者的关注,有特色的小区也更能激发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人们崇尚家的感觉得到尊重和发展。

3.2 切实注重环境设计,提供自然化的宜人的环境空间。仅仅种点树,铺上草的传统绿化理念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居住方式的更高要求,“环境有价”;认真规划设计小区景观环境,追求环境空间的人文品味,使小区环境景观与小区空间、小区建筑有机结合,同时贯穿以自然为本的思想,在设计中尽可能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的环境系统,最终提供尊崇自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小区环境,使居住生存、发展、享受和陶冶的四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3 认真研究市场定位,搞好小区住宅建筑房型设计,努力创造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使用舒适的室内空间,小区住宅设计的好坏,其单体平面设计是关键,它直接决定了小区楼盘未来的市场前景。在相对有限的面积中应力求做到使用功能最合理化,为人们提供既经济合用,又灵活丰富的户型空间,住宅建筑设计,既设计建筑本身,从广泛意义上说,更设计了一种生活方式,所以对人的行为生活构成的关注应作为设计出发点之一。

3.4 不断优化设计,力求在满足经济实用而又美观新颖的原则下,尽可能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形成发展商与购房者双赢的局面,使小区住宅既物有所值,更能物超所值,因为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既是每个发展商所希望的,也是每个购房者所期望的。没有优秀的规划建筑设计,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小区住宅。目前,建设部对今后住宅设计提出了“精密设计”的要求,这比精品设计又要更进了一步,也更切合住宅设计的特点和需求,因为居住本身是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应充分规划设计好每一平方米,从建筑布局到设备管线,从结构布置到家具摆设,一点一滴都要精心考虑,认真研究,使住宅设计为人们的生活创造出更高的舒适度。

3.5 加强小区物业管理,为小区形象和小区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物业管理是一项全面复杂的工作,应尽早介入、参与设计、施工、管理全过程,这既有助于小区整体形象的确定和延续,也有助于小区综合质量的提高。“回家的感觉真好”,物业管理的全程服务才使小区泛发出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才使建筑空间环境展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万科物业管理提出物业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无人管理”, “无人管理”的含义是住户处处都感受到物业管理提供的服务,都又看不见物业管理在提供服务,这种境界将使整个居住小区沐浴在人性化的和谐安宁的氛围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人居环境也在更高层次上得到提升。

总之,我国居住区正在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居住区环境建设方面需要探索的问题还很多。一个居住区环境的好坏,不仅反映规划设计的水平,也是居民文化素养、文明程度的反映,又是社会管理、物业管理水平的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使得人们对住宅的功能需求不断发生变化,这就促使我们一方面要关注生活、不断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宽居住区规划中城市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创造出更富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柴彦伟 ,城市空间,北京:科技出版社

朱家瑾编:居住区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黎熙元编,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广州.

篇6

【关键词】:山地住区;场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一个山多丘陵多的国家,在国有土地中有2/3为山地面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蔓延,城市内可供利用的平坦用地正逐渐稀缺,于是不可避免的山地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城市居民的关注。但伴随着许多居住区的开发,许多问题也随之出现,设计人员往往只注重小区景观和容积率,而忽视了山地住区中场地设计的重要性,使许多山地住区在建造过程中浪费了资金,破坏了自然,甚至造成了安全隐患。所以探索出一条山地居住区场地设计的道路,是当前满足山地居住区合理开发的当务之急。

2目前场地设计中的问题

近几年山地小区场地设计时常发生不合理的现象,表现在建设与运营成本的逐渐增高,设计前期忽视复杂的自然地形,无法切实的进行场地分析,更有甚者盲目移植平原地区的小区平面,只是追求平面构图的美观,结果造成土方填挖量的增加,不但耗费大量平整场地的资金,还破坏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它使得山地小区丧失了其可识别性,竖向轮廓线的消失代表着场地山地特色的缺失。

3场地设计要点探析

在山地小区设计中,鉴于设计场地地形复杂,场地的平整与道路竖向设计是完成场地合理设计的基础,所以如何依据复杂的分析数据进行场地平整和道路竖向设计是我们本次研究的重点。

3.1前期场地分析

对山地居住区进行竖向设计前,首先要对基地地形地貌、交通环境、地址水文等进行研究,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实地调研,通过实际的勘测了解基地的地形、周边建筑及道路、基地内的植被种类等,然后将调查的内容进行整理;另一种是计算机分析,常用软件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IS是用来收集、提取、存储、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计算机工具,其可以将零散的数据和图像资料加以综合存储在一起,并将文字和数字资料高效地结合,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或属性的)数据通过地图来定义物体及真实世界的特征。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规划用地的坡度、坡向、沟谷位置、竖向高差大小,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场地设计。

3.2场地平整

按山地的坡度可将其划分为坡度较小,地形起伏不明显的缓坡地形及坡度较大,具有显著高差,坡度不小于8%的陡坡地形。缓坡地形可以通过场地自身小规模填挖改造成为平缓斜坡的规划地面形式结合建筑空间设计来满足空间及功能的需要,竖向设计较为简单,而本文所研究的山地竖向设计属于后者——陡坡地形。

1)化整为零

对于高差或倾斜度较大的地形,我们不适宜采用大挖大填的方法,一方面破坏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另一方面丧失了山地住区的艺术魅力,降低了可识别性。所以我们本着尊重自然的原则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结合地形将整个基地合理分成若干台地,通过道路相互联系。

为保持原有山地特质并减小施工难度节省造价,台地的边缘一般沿等高线的形态进行划分,蜿蜒曲折形成山地特色。在台地划分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

A. 台地大小的确定。

①场地的自然高差、平缓区域和陡峭区域的分布影响每块台地面积的划分。以减少土方量为原则,高差较小坡度平缓的区域台地面积划分可以较大,高差大坡度较陡的地区台地面积划分较小。

②在坡度较大且坡度变化较大的基地上,划分时可参考GIS的坡度分析数据,将坡度变化缓慢的区域划分为一个平台,有利于这一区域达到挖填平衡。

③小区多采用组团的组织方式,同一个台地上的建筑一般视为一个组团,所以台地面积大小可参考组团的大小来确定,以确保整个小区保持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关系。

④台地的宽应满足组团内楼与楼日照间距,并确保本台地上最北边的楼与较高一层台地最南边的楼的日照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B. 台地高程的确定

①台地的高程一般为一个数值范围,帮助调整台地与周边的关系。

②台地的自身的高程还应参考通过的道路的设计高程,保证居民的正常出行。

③为了减少土方量和运输量,台地的高程以自然地形的高程为参考的重点,一般以台地中间通过的等高线为参考高程,确保在整地时每块台地能自身达到填挖平衡。

C.相邻台地高差的确定

①在原始高程差一定的小区中,台地分的越多,则相邻台地的高差则越小。

②小区内连接各台地的是小区内的道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机动车道最大纵坡小于等于8%,则相邻台地的高差越大,道路爬坡的长度越长,道路与周边地块的衔接越弱。道路与台地的衔接分为道路与台地坡度不同,道路一半高于台地一半低于台地和道路与台地坡度相同台地与道路相平两种情况。前者则要考虑道路的长度与道路的最大坡度所能攀爬的高度要能满足相邻台地设计高差设计。

③台地可以采用小于8%的放坡减小两台地间的高差,一方面减少回填的土方量,令一方面减小两台地间高挡土墙对人视线、交流的阻挡。

2) 局部调整

在当整片住区被大体划分成若干台地后,每级台地内部还需要进行局部的调整来满足组团内部功能的需要。其方法是采用缓坡、局部分小台、架桥、阶梯等设计元素来处理台地与入户,小区一级道路与小区二级道路及小区二级道路与小区三级道路(多为入户路)相互衔接的问题。

3.3道路竖向

小区内的道路按用途可分为车行道路和步行道路,按其特性可发现,步行道路在设计中多与等高线垂直,用以满足人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多以梯道、缓坡作为竖向设计的元素;而车行道路则多是沿着等高线进行攀登,为满足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规定的坡度小于8%的规定,道路形式上多采用“s”形、曲线形帮助攀爬高差较大的坡地,在对车行道进行竖向设计时应遵循:

A. 道路总长最短原则:道路越短越能减少资金投入,增大土地的利用率。

B. 局部坡度最大原则:对于垂直等高线的爬坡道路进行设计时,其坡度越陡,则路径越短。

C. 依附等高线走势原则:保证道路平缓及减少对自然破坏,提高安全性。

D. 土方挖填量最少原则:道路标高的调整,可减少边坡、挡土墙的数量。

由于山地小区地形复杂且本身的高度差异较大,决定了道路竖向设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其别需要处理的是道路竖向与周边环境的衔接,这些关系有:

A. 小区道路与城市规划道路的衔接

小区的出入口是小区道路与城市规划道路衔接的重要节点,由于城市道路与规划用地标高衔接处有高差,所以在规划小区道路时应选择合理的小区出入口以保证用较小的土方量解决小区内外道路的衔接问题。

B. 沿街商业与道路的衔接

由于地形的复杂,当商业沿城市道路时,由于城市道路与两边商业所处台地坡度不同,商业与城市道路有高差,则可以通过加设台阶或商业前加设广场、休息区域来解决;当其为商住楼时,由于商业区域入户从城市道路而居住从宅院入户,在城市道路标高与宅院设计标高差异大时,公建室内标高则值得仔细推敲商酌,使商业和住宅都能方便人们的出入。

C. 住宅建筑与道路的衔接

在山地小区设计时常出现道路与住宅建筑不在一个标高的情况,建筑高于或低于道路,影响居民日常入户,可采用建缓坡、架桥、阶梯等方法进行处理。

参考文献

[1] CJJ83-99.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S].

[2] 陈世荣.山地居住区规划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12.

篇7

关键词:老旧居住小区;停车问题;管理;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U248.3文献标识码:A

Urban old residential area parking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in yuzhong district in chongqing as an example

Zheng Xiao-yun, Liu Yao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5)

Abstract: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situation of old housing estate in Chongqing Yuzhong district, and analyses the parking predicament of current old housing estate and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garage under public green, and proposes measures to ease the embarrassment of a shortage of parking spaces. According to the parking management problem, this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coping strategies to guide the solution of old housing estate parking predicament in China.

Keywords: Old housing estate; Parking predicament; Management; Feasibility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大量机动车辆进入城市普通家庭,居民人均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据统计,2002-2010年全国私家车保有量由408.49万辆增至4593.46万辆[1],年均增幅31.46%。然而,私家车的逐步普及使得住区停泊车位配备不足的问题愈发明显。大部分老旧居住小区①基本未设置停车场(库),住宅小区的停泊车位远不能负荷高速增长的城市居民私家车数量,停车问题尤为严重;与此同时,大多数小区物业管理水平较弱,缺乏相应的停车管理措施,使得城市居民机动车辆的停放问题再一次陷入困境。

文章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对城市老旧居住小区私家车停放现状进行调研,在整理分析调研数据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

1.重庆市渝中区老旧居住小区主要停车问题

重庆市渝中区地处重庆的中心区域,常住人口为63.9万。全区城市建设用地有限,人口密度大,用地强度高,现有大多数居住小区是在原有老城区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现阶段,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私家车逐步普及,居民停车需求大幅上涨,小区停车设施供不应求的弊端迅速涌现。截止2011年底,全区停车场522处、41867个泊位[2]。目前,重庆市渝中区政府部门已采取通过旧城改造和拆违建绿、配建公共停车楼等措施来增加停车位以缓解停车矛盾。然而,区政府停车设施整顿的重点仍在主城商圈内而非老旧居住小区。老旧居住小区新增的停车设施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日益剧增的停车需求,停车矛盾仍较为突出。

为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选取重庆市渝中区修建于2002年以前、建筑面积>20000m2、居住户数>500户的巴教村等17个居住小区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情况如下:

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整理分析,停车问题总结如下:

(1)停车位数量不够、停车空间不足。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拥有率不断增加,但目前老旧居住小区不设地下停车库或设置小型停车库,规划的停车位远不能满足业主的停车需求。尽管大多数小区通过地上划线增设停车位以缓解停车困境,但增设的停车位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据统计资料分析,车位缺额情况最为严重的为巨兴村、都市庭院、鑫渝花园,车位缺额率分别已达到75.00%、56.45%、55.56%;同时发现,现有老旧小区中拥有停泊车位150个以上的有23.53%,150个以下的为76.47%,未设置停车库仅通过地上划线设置停车位的小区有47.06%。

(2)车库未得到充分利用。调查发现,小区地下车库的出售价格为6-8万元,室内停车位出租价格为200-300元/月,室外出租价格为100元/月左右。室内停车位出租价格低于200元/月的占35.29%,200-300元/月的占52.94%,高于300元/月的占11.77%。停车位费的巨大差距加剧车库的低使用率,部分业主将车辆停至免费或收费较低的小区内外道路路面、公共场地。另一方面,现有部分停车位远离车主居住地,大部分车主将车辆停至离住地较近的居民公共活动空间,致使部分停车位被闲置。更有甚者,部分开发商将停车库用作其他用途以谋取经济利益,侵害小区居民权益。

(3)停车位数量不足引发小区居民纠纷等问题。调查发现,80%的小区物业认为免费占用小区公共场地、无序停车现象严重,侵占无车业主的权益,诱发居民矛盾,路边占道停车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导致小区道路拥挤、交通堵塞,影响居民的交通安全,造成公共安全隐患。

表1老旧居民小区概况统计表

2.原因探析

2.1居民机动车拥有量大幅上涨

近年来,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私家车拥有量大幅上涨。据统计,2005-2010年重庆市私家车保有量上涨幅度逐年增加,2009年同比2008年增长率为41.69%,2010年同比2009年增长率为40.33%,年均增幅35.95%。全国2009年私家车保有量的同比增长35.64%,2010年同比增长33.67%,2002-2010年年均增幅31.46%。重庆市私家车保有量增幅领先于全国水平,截至2010年底,重庆市居民私家车保有量已增至56.99万辆。根据重庆市现有私家车增长幅度来估算,未来5-10年全市私家车年均增长率约为25%至35%,即每年新增私家车14.25万至19.95万辆。然而,私家车的高速增长却使得居住小区停车困境愈显尴尬,老旧居住小区停车位供不应求的局面更为严重。

表22005-2011年重庆市及主城区私家车保有量表

篇8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新旧居住区; 环境景观; 交往空间;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不断改善,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对良好品质生活环境的渴求日益显现。伴随着一批批新建住宅区兴起,小区内部景观面貌也在不断提升,使新老居住区之间的环境差异越来越大,同时老居住区内部自身的环境与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的差异也日益体现。当中,最直观的当属居住小区的道路环境景观,使用者希望自己的居住环境可以达到自己理想的程度。

居住区道路环境景观的发展历程

我国居住区的发展在五十年代受原苏联的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沿街两旁有各种商店、餐馆等文化商业设施,生活较为方便,但也带来了居住环境的恶化。这些时代所建的居住区的设计标准还较低,人均绿地一平方米以下,着重考虑的是解决房荒的问题,因此在其他方面考虑很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到了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成了主要的建设模式,规划理论上形成了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结构,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也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重视,居住区内有了宅前宅后绿地,局部也有了集中的花园等公共活动场所,道路规划开始分级,但一般只有单、双向车道两种,道路周边也增加一些绿篱等简单的绿化修饰,也是仅仅停留在绿化的“绿”上,只是满足一个较低的绿化指标而己。

二十一世纪以来,商业地产蓬勃发展,在国外引进的新的社区理念下,大批新型居住区拔地而起,人们对于小区景观的需求更加多元化,清新、舒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现代居住小区应运而生,这些小区注重的是格调高雅多样,空间结构自然合理,注重人性化,以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指导设计,从而营造出舒适,安全,能与环境紧密结合的人工生态型园林居住区。这些小区的道路空间多采用不同的功能性质,有区分的铺装分割,人车分流,道路周边多采用多层次,多元化的植物搭配种植。从而既达到空间的合理利用也增加了人们的多重体验。

新旧小区现状对比

笔者对西安市多处新旧不同的居住小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其道路环境景观进行了对比性研究。首先,老式的居住小区从平面布局上看,它的建造和组成方式主要是街坊式;小区的建筑主要为80年代建造的,楼层多为六层或者七层,无地下车库,道路分级简单,只分为双车道与单车道。一般不设有活动场地,老年人及小孩无处活动。小区道路以混凝土路面为主。大多数路面破损严重,宅前后绿化居民自行开发形成,它的部分道路两边种植灌木,但品种较为单一,整个小区的设计优势在于周围配套设施较为完善,能够较好的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小区道路空间布局较为混乱,在风格上没有很好的定位。没有特色之处。

对于新建小区来说。它的景观设计已经趋于成熟化, 而不是只是为了衬托住房而建造。相对于前面介绍的老式小区进步很多。特别是道路空间的布局及绿化方面,由于建筑本身采用了较为现代的设计手法,所以小区的环境景观是贴近于建筑本身风格的。小区内主要汇集人群的是大块的中心绿地、休憩场地等满足居住者休憩娱乐功能的景观节点,喷泉、小型灯光广场、景观置石、景观座椅、廊架等视觉景观设施在其中随处可见。整体风格统一、内容丰富、彰显品味,小区内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流线,更好的缓解了交通压力,地下以及地上停车场的设计显得空间放松。不像旧式小区那样拥挤。另外,绿地中功能性设施的内容非常丰富,无论是供老年人活动的运动器械,还是供小孩玩耍的游戏设施均设计在内。

经过对比后我们可以看出,在道路空间布局方面旧式小区做得还很不够,基础设施过于陈旧,欠缺养护,铺装缺乏丰富的色彩韵律感,绿化较为单一,没有层次感。而新式小区则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不但能满足居民的需要,而且从形式上达到了美观的要求。

旧式小区某些方面不足的改造对策:

比较与研究是为了改进,特别对于一些旧住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综上对比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需要改进的问题:

1、旧小区道路空间布局不合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基本理念,机动车辆随意穿行与摆放,造成安全隐患。

2、道路两旁植物配置较为单一,种植手法过于呆板。并且缺乏养护。

3、视觉景观设施如景观小品、铺装、运动器械等陈旧破损,人性化考虑不足。

4、住区道路功能的单一,道路上缺乏为人们活动与停留所需的场所和设施,造成住区人情味的缺乏,并难以建立居民对住区的场所感。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笔者认为道路周边景观设计要符合以下几点原则:

1、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小区的景观设计中,要充分了解居住者的出行习惯与作息方式,追求空间尺度的多样性和舒适性。从居民对于道路周边环境设施的使用程度,可以洞察人们的心理动态和趋向。小区的道路景观设计应从居民的行为和需求入手,配置人工和自然要素,为居民创造有利的居住条件。对居住者的年龄层次和生活品味进行充分的研究。

2、协调性原则,要塑造出小区的个性,构筑出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道路景观规划。使小区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魅力。居住小区要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充分利用规划设计手段,使景观设施在用地范围内进行精心合理的布置和组合,创造有序流动的空间。

3、整体性原则,这是小区景观设计的灵魂,通过小区路网的空间组织、整体色彩、绿化布局等,构造小区整体形象。保证住宅楼之间的相互协调,形成有规律,疏密有致的居住空间,同时要考虑到楼盘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底蕴。

部分具体措施:

由于老式的居住小区内的绿地,植物配置单一、生长过密、缺乏养护,所以在改造之前,先要对不符合要求的树进行筛选和淘汰。使空间更通透。利用花坛的方式将植物变成小区中的一个优美景观。考虑增加地被的种植,还可考虑增加秋色叶植物的配置,使景观色彩变化丰富。使小区景观美观、简洁、通透。

服务景观设施的增加、改造及提升:首先是停车位的问题,这是现在旧小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改造中可适当利用小区边角用地及本已破坏严重的绿地,改造成停车位,统一采用生态型植草格,既保留了原有的生态绿量,也起到了有序停放车辆的作用。

增加交流场所的改造:设计出方便、尺度宜人、便于停留和交往的道路空间,通过开放的道路空间,生活在住区中不同楼栋、不同组团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密切的邻里关系。街道空间的魅力也在于更多的活动发生和更多的活动参与。而事实上,住区内大量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活力感大多产生于住区街道空间的偶遇行为。而合适的道路空间场所不仅会增加偶遇的可能性,还会将偶遇的交谈时间延长,从而促进住区交往。

结论:

对于老式小区而言,国内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景观没有做到统一性、协调性。我国的新式小区在老式小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进步,道路分级明确,绿化设施完备,景观风格的统一性已经基本可以把握。也在较大的空地上有了供人休憩娱乐的集中型绿地,并考虑到小区居民的需求,结合年龄层次、生活品味来增加必要的道路景观设施。可以看出,从国内的旧式小区到新式小区,国人开始越来越重视到景观设计在居民居住空间中应用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从好的案例当中吸取经验,对于国内的老式小区进行改建。并可以在改建过程中添加一些人与人交流的设计理念,改善现阶段住区内使用者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住区的归属感。

老式小区的改造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安居乐业,体现社会的和谐,更为提升我国人居环境水平和改善园林设计水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老式小区的改造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全面被启动,但是已经开始逐渐察觉到问题和矛盾的存在。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应当担负起社会给我们的责任。认真做好这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1、钟婷婷《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交往空间营造》 北方工业大学 2010.4

2、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3、周涛《居住区绿地的人性化景观设计研究》 山东农业大学 2008.6

4、朱永亮 《旧城改造之居住区改造浅析》《中国科技信息》 2011年第7期

5、赵宪尧 范垂尧 王永年《浅谈旧居住区改造于新住区建设问题》

篇9

【关键词】现代住宅;建筑;设计;分析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对于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品质的人性化生态住宅小区是现代化住宅的发展方向,也是城市发展所追求的目标。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除了要满足住宅小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之外,也要给居住者提供必要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等多方面的保障,以营造高品质舒适的生活。

一、我国现代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住宅小区建筑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是:经济、适用、美观、安全以及以人为本,以争取再合理的空间内提高室内空间的利用率,能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需求。但目前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对居民需求缺乏必要的调研

住宅的受用人群是居住者,在建设之前对居民进行需求调研是很有必要的。各种户型类别在建筑项目中的配置比例和每一种户型的面积大小是住宅需要考虑的两个方面,前者决定了房屋的主要受众对象,后者决定相应的建筑项目能否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国目前的住宅建筑设计没有进行必要的需求调研,常常造成户型面积偏大,导致人们无法购买。或者在进行设计时,在结构图上下功夫但设计出来的效果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二)采光不足,日照间距不够

我国目前的住宅小区主要为大进深住宅,室内中间常常出现“暗厅”,导致房屋中部的采光不足。有一些住宅小区为了避免房屋中出现面积大于10平方米的暗厅,在设计时常常采取中部暗厅开口的变换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不仅会导致房屋使用不便,也不能满足起居厅采光标准。另外,住宅小区的设计规范中规定每套住宅中至少应该满足一个居住空间能获得相应的日照规定,但目前还有一些住宅的居住空间朝向不利,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对住宅间距的规定,这些都会导致住宅小区建设的不合理。

(三)通风不畅

采光和通风都是住宅小区的两个重要方面,小区建设时,住宅的建筑布置应该充分考虑到通风条件。有的住宅小区其住宅间距可以满足日照要求,但是通风得不到保证,这不仅是建筑设计的一大败笔,还有可能对人的身体造成影响。

(四)套型设计不合理

住宅套型的设计时建筑整体设计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住宅小区建设的套型设计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不合理。

第一,客厅设计不合理。一方面,客厅的面积偏大,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客厅主要的陈设有沙发、电视、花木等,若客厅面积太小则会让人感到压抑,过大又会让人产生有隔阂的感觉。目前,由于户型面积有限,我国的住宅小区建设大多会牺牲厨房、卫生间等空间的面积来追求客厅的宽敞性,但这样也会导致房屋的整体舒适性降低。另一方面,有的房屋户型客厅门洞数量过多,一般来说,客厅中门的数量越多,功能越弱。有2至3个门的客厅是比较合适的户型,客厅门洞的数量与位置对客厅的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卫生间设计不合理。首先,卫生间的私密程度不够,卫生间的位置不宜正对房屋入口或者正对客厅,其窗户设计应该为宽扁的高窗等等,然而我国的房屋卫生间设计中有些条件还未满足。其次,卫生间与房屋内的其它用水点布置比较分散。第三,卫生间的通风环境不畅。第四,卫生间混合了各种功能。

第三,厨房设计不合理。很多户型中厨房的设计都是一个大问题,面积小、开间比较窄、厨房与餐厅联系不便等,都是小区住宅中厨房面对的大问题。根据人们的习惯,将厨房的台面设计成L形或者N形更加合理,而且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各种家电的使用。

二、现代住宅小区的建筑设计

目前,我国的住宅小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人为本”的思想,协调“人、建筑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人们的生活需求能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一)户型的设计

进行户型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进行设计之前要充分对受用人群的类型、家庭模式、行为活动等多方面进行调研了解,对不同的居住功能进行分类,创造居住空间的可变性和流动性。第二,对户型进行优化流线设计,使得业主的家庭活动和行走路径更加快捷合理。第三,在进行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动静分离、公共与私密空间的有机结合等,以保障人们的具体需求。第四,对于低层住宅要采用灵活配置的方式进行设计,要给居住者提供几套可行的方案进行选择,同时要学会进行户型搭配,以配出不同的风格。

(二)建筑空间的设计

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要保证活动性,切忌给居住者带来压抑的感觉。比如,住宅单位在建筑过程中多采用平坡顶相结合的形式,形体更加亲切宜人;住宅小区中常出现的挑窗设计能给居住者营造视野开阔、空间丰富的感觉;住宅小区的整体布局大多利用既有的地形地貌,以保证连续的曲线组合成为优美的生态画面等等,这些都是建筑空间设计的重要举措。

(三)立面造型设计

对于立面造型的设计,高层住宅与低层住宅之间有一些区别。

高层住宅的立面设计要符合现代化的设计潮流,建筑风格要尽显现代化现代。一般说来高层住宅的立面设计要体现简洁、明快、清爽的原则,采用橙黄色面砖搭配白色涂料,在细节中能体现出精致清新的特点。高层建筑的立面设计对窗户、阳台细部以及屋顶造型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设计,以显示出高档的品位。再比如在建筑中加入大面积的挑窗、阳台等元素,则能使房屋体现自然的主题,更有助于人们的居住。

而对于低层住宅,其立面设计应该融合现代主义与传统双重风格。立面结构要强调建筑体之间的相互咬合与穿插,以体现现代住宅小区的自然,丰富的特征。低层建筑的外墙材料主要用石材与涂料结合,保证与所处的环境背景协调一致,而屋面主要由钢与木材结合而成,主要体现材料的自然性,在有的建筑中也可以加入玻璃以及金属构件,这将有助于体现现代住宅小区的简洁舒适性。不同的立面风格可以由不同的材料体现出来。

三、结语

在进行现代化住宅小区的设计规划时,要考虑时代的特征以及居住者的具体需求,演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生活模式,切不可盲目进行设计,在设计中,无论是整体布局、交通出行、还是立面造型等,都要以舒适自然为设计的标准,让现代化的生活回归到自然中。这样设计出的住宅小区,才能真正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观[J].城市规划,2007(02)

篇10

我国《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规定,不同气候区的住宅日照需满足一定条件。以哈尔滨为例,寒地地区居住建筑大寒日满窗日照不小于2小时,根据实际调研,多数住宅无法满足基本日照要求。我们以阿奇舒勒的TRIZ理论为依据发明了自然采光调节装置,从而延长了室内的采光时间和采光量。

关键词:日照采光TRIZ理论社会调研调节装置

Abstract: Our country "residential building codes" GB50368-2005 and "urban residential area planning design specification of GB50180-93 (2002) regulation, different climate zone to residential sunshine can meet certain conditions. In Harbin, for example, in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full sunlight day under solstitial day window not less than two hour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research, most house can't satisfy the basic requirements. We with archie, the comfortable on the theory of TRIZ invented the natural lighting adjusting device, extending a indoor daylighting time and daylighting quantity.

Key words: the sunshine daylighting theory of social survey TRIZ adjusting device

中图分类号:TU1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居住建筑采光的基本情况调研

调查表明,寒地居住建筑大都存在室内日照不足的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也有显著的提高,寒地居住建筑内接受到的直射太阳光照时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生理卫生的需求。但由于城市住宅用地有限和其他外界因素的限制,不能保证所有居住建筑内都拥有足够的自然光照射,所以我们创新发明了自然采光调节装置来解决这一问题。

2 采光调节系统介绍

自然采光调节系统顾名思义,我们根据太阳角度的变化,应用日光追踪原理,自动调节装置角度,通过反射和折射,增大或减弱室内的采光量,延长或减少日照作用的时间。有效利用太阳光也是现代绿色建筑所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我们发现北方寒地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低(哈尔滨为例)阳光大部分时间为偏射,照射到建筑的外墙表面,而不能通过窗户直射到室内。尤其是在住宅区存在着严重的楼体遮光现象。我们希望发明一种采光装置在不增加窗户的复杂性及普遍适用的条件下,为北方地区居民增加室内入光量及延长自然光照时间。

我们通过研究寒地居住建筑中存在的普遍室内采光问题,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利用调节系统以增强室内阳光照射度,改善居住条件。装置组装简单,采用轻质材料,便于安装移动。采光装置可根据使用者得需求采用遥控转动来迎合太阳光转动,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将阳光采集到室内的任意位置。

3 国内外的采光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建筑室内采光问题的解决只局限于大型建筑及大面积整体墙体采光上,这些方法都利用了顶尖的技术,存在造价高、安装使用维护难度大,不适用于每户居民,难以运用到普通住宅中。

4 TRIZ理论的应用

4.1TRIZ理论的整体物场分析

通过对北方地区生活中对室内进光量(即自然光照射于室内的时间)的分析与思考。我们把窗户作为观察的系统来看,窗户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然而我们发现北方地区自然采光时间较短的现象,我们希望可以通过窗户接收到更多角度的太阳光,甚至偏射下来的阳光,延长可照入室内的太阳光,达到国家住宅采光标准并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我们需要窗户可以自动接收阳光,并感受阳光的角度自动调节本身形状或角度,以接收角度不同的光线,解决住宅南朝向上下午及东西朝向中午采光不足的问题。

4.2 TRIZ理论的矛盾提取

我们总结出“窗户一天中可接收到阳光的时间”与“窗户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其核心矛盾为TRIZ理论中的技术矛盾,即我们既希望窗户在太阳东升西落的过程中接收到阳光的时间,也就是窗户发挥采光作用的服务期延长,又不希望增加窗户的复杂性。我们通过运用TRIZ的矛盾理论与矛盾矩阵表,对系统矛盾进行描述及定义,确定设计系统中应改善的参数和恶化的参数,“运动物体作用时间VS装置的复杂性”。

4.3 TRIZ理论的基本原理应用

在TRIZ矛盾矩阵表中确定可用的原理,其核心TRIZ发明原理为预先作用原理和动态特性原理。采光调节系统预先作用在日常使用的窗户上,当有斜射来的阳光时可经过反射收集到室内,增大照射深度,体现了预先作用原理。动态性原理则应用在此采光系统将会通过遥控转轴方法自动变换反光板的角度,进行日光追踪,延长阳光作用于窗户的时间,解决了住宅因阳光角度过偏导致无法接收的问题,增加自然光的利用率。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运用TRIZ理论不断对矛盾进行定义,再定义,不断运用TRIZ理论解决新的冲突进而完善。

5技术特点:

1.利用反光材料,通过反射,可将来自不同方向的太阳光反射到室内

2.减弱正午时刻太阳光强度,增大太阳光的照射深度

3.采光板连接转轴处可遥控调动,进行日光追踪,迎合来自不同角度的太阳光

4.采光板选用环保可回收材质,外观设计新颖,能增强建筑外观效果

6技术创新:

本项设计可将斜射来的阳光经过反射收集到室内,并增大照射深度。此外此采光系统也将延长室内自然光照射时间,增加自然光的利用率。为北方寒地居民生活提供更长时间的自然光,并减轻城市中密集楼群遮挡阳光的程度,为居民生活提供更舒适的条件。

7哈尔滨小区调研

我们还对哈尔滨地区居住建筑的采光情况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哈尔滨市河松小区、河政花园、锦江绿色家园、闽江小区,宣庆小区等进行的实地采访调查,发现多数住户的居室无法达到日照需求,并渴望改善日照环境。

通过对小区内居民发放调查问卷以及现场采访的形式,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室内采光条件的需求有所不同:年轻人主要是早上9点之前及晚上5以点后在室内活动休息。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则比较多,特别在冬季,因此他们希望能有更加稳定以及更长时间的室内光照来满足身体健康的需求。而对于不是正南正北朝向的建筑,绝大部分房间在正午时间都不能得到阳光直接入射,东西朝向的户型这种情况则更加严重。

另外根据调查数据与理论模型演示分析的结果显示,寒地居住建筑的自然采光状况存在着天生的不足。多数建筑存在着在上午8点以前和下午4点以后由于太阳光入射角度太低而不能完全照射到室内的情况。多数居民也反应此段时间采光不足,室内较暗。

结语:我们运用先进的TRIZ理论分析问题,找寻参数,推导原理,实验分析,模型制作,一步步地完成这个创新实践。同时我们经过了走访各个小区,实地调研,发现了几乎每个小区都有采光不足的问题,我们的研究不是片面的小众的,而是社会广泛存在的住宅日照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相信我们的创新TRIZ实践会改善寒地的室内居住光环境,给更多的家庭带来温暖的阳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