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对策
一、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发展与特征
1、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孕育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全球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企业越来越专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对自己“不专业”或“不核心”的业务进行外包。企业通过业务外包,一方面能够精简结构并专注核心技能,由此提高自身竞争力;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固定成本,保持企业机动性,或以此获得外部必要的刺激和动力等。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宏观上说,就是在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由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所催生的;微观上看,是企业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降低成本、扩大收益、提升竞争力的自然结果。
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需求正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制造业与供应链管理息息相关,一些国内大型企业,为了提高效率,降低库存压力,减少成本,对供应链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逐步提高。同时,跨国公司开始把更多的业务转向中国,它们为降低成本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也增加了对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的需求。企业寻求第三方物流,希望在供应链管理上挖掘更多的利润源泉,这为供应链管理企业创造了市场需求,特别是市场上能够满足企业特殊需要的一体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需求,供应链集成服务行业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专业化、社会化趋势日趋明显。
2、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基本特征
在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是三大基本的重要资源。一般地,拥有其中任何一类资源的核心企业就可能对供应链整合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公司从金融资金上实施控制,物流公司从货物运输服务的流通环节进行调整,信息技术不仅已经成为各行业供应链整合与集成的一个核心技术,而且由此诞生了大批电子商务公司,并直接领导和影响了全球性的供应链整合。以金融与物流服务核心企业为主导而形成的供应链,其集成管理服务主要属于推动式,物流服务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更注重链条的完整性与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依托信息化的现代物流发展迅速,日益成为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支撑主线,链接了各个产业自身的原料采购、产品设计、组织生产、销售渠道安排、前期融资与后期结算等全过程所有可能的环节,也是各个产业之间紧密结合融通发展的重要保障。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不仅要求物流产业的升级发展,即从货物运输、物流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同时还要求各产业包括从制造业、进出口贸易产业到运输业根据不同特点进行供应链整合与集成。
在一个产业中,优秀企业靠的是别人拿不走、学不去、模仿不来的核心竞争力,最有可能因其掌握的核心竞争力而成长为这一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组织者。当然,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形成一个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供应链,关键看其是否能够出色地完成供应链集成服务的提供。一般地,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应具有以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或业务为基础,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从而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网链结构的能力。如果核心企业不仅能够影响或控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还能够集成众多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企业的优势资源,即实现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那么我们就可以称其为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其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能力。
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又称为供应链管理公司,不是简单的运输企业和物流管理公司,而是以专业物流为平台,以信息技术相支撑,业务链条包括从运输、仓储延伸至采购、采购执行、分销执行、资金结算、资金服务等在内的一个完整供应链的服务公司。从贸易的角度看,企业在做贸易的同时再配上货贷业务并不能称为供应链管理公司。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综合管理能力要体现在能够实现各种物流资源的快速整合,具有高服务水平及应急处理能力,以满足高时效性的要求;同时,成本、物流服务质量、协调发展能力、绿色物流能力等都能够达标的,才可以算得上真正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就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考察指标而言,还应该包括服务需求相应速度、平均物流服务市场占有率、存货准确率、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信息传输失真率等。
二、上海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现状考察与建设意义
1、上海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现状考察
目前,上海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处于雏形和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许多供应链管理企业的业务只集中于仓储、物流等流通环节,对供应链集成服务业范围的理解与实践领域相对狭窄,一体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能力较弱。第二,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与模式有待创新与转型。在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进程中,供应链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成本越来越高,供应链集成服务商亟待实现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向高效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转变,为用户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管理与整合能力。第三,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在资金管理与融资能力方面仍然受到制约,存在不确定性。供应链集成服务商是典型的轻资产企业,加上其资产基本由流动资金构成,且与流动负债规模相当,同时公司代收和代付款项数额较大,一旦某客户发生风险,公司将可能面临坏账风险。第四,对供应链服务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发包企业与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常常就相关产品的技术与环境标准的执行产生意见分歧。虽然发包企业对于环境管理制度实施严格的内部标准,但它们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却并不一定遵守同样的标准,这就使得供应链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遭到了破坏,且无法实现发包企业节能环保的目标。
2、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义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分工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上真正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本质上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其实是各自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由此也催生了专业化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及相应的市场。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高级形态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贸易。而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不仅是高端服务贸易的应有内涵,更是全球性综合资源配置能力的行业载体。供应链集成服务的竞争将是国际贸易中心未来竞争与发展的重要阵地。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实现功能上向全球性一体化综合资源配置的高端贸易的转型,必然要在供应链管理与集成服务方面率先迈出一步。培育、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应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把握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重要方向。
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企业从“大而全”的以自我服务为主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向高效的专业化与社会化的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创新发展与实力壮大,从而根本上带动上海市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升级与发展,提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全球的地位。
三、上海发展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对策
在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政府层面的政策措施有: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即积极推进企业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同时,尽快把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类别界定清楚,出台相关的行业标准、制度。第二,完善供应链服务行业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供应链管理的规范化,减少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管理差异性。第三,实施切合实际的系列配套扶植政策,包括对海关、商检、税务等部门要给予一定的认可和支持。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有:第一,加强对供应链组织结构的改造,实现供应链服务的思维与管理创新,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系统和信息支持系统。第二,企业建立供应商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企业与供应商的联系,可以使有实力的供应商参与企业流程再造,与其建立战略联盟的伙伴关系,以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的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关键取决于市场主体即供应链集成服务商的培育。跨国公司可以说是集人才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四大资源于一身,是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综合资源配置与高端服务贸易功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全球供应链整合与集成的中坚力量和专业化大集团的代表。一个跨国公司总部就是一条以其为核心的供应链,或者一个多条供应链的融合与集成,甚至一个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一个城市拥有跨国公司地区性或全球性总部汇聚,就可以认为这个城市具有较强的全球性供应链整合能力。这样的城市面对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当地市场,而是一个遍及全球的市场网络,强烈的市场需求带动供应链集成服务的发展,也诱发社会化的供应链中小企业集聚服务于专业化大集团,促使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因此,上海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市场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聚焦于:第一,继续积极吸引全球的跨国公司来沪独资兼并或合资经营,如三井物产模式等。第二,大力激励国内专业化大集团总部落户上海,如中粮集团等。第三,大胆创新大型商贸公司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同时引导大型制造业向专业化管理大集团转型,逐步实现在长三角、全国直至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整合与集成,培育自己的跨国公司。
(注:本文系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1年度重点课题“供应链整合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2011-ZK-02)的部分成果。)
【参考文献】
[1] Dewitt Tom,Larry C.Giunipero,Horace L.Melton.Cluster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The Amish Experi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36(4).
[2] 丝奇雅・沙森著,周振华等译:全球城市[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3] 赵玉芬等:发达国家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比较及对上海的启示[J].经济论坛,2009(4).
[4] 曹丽莉:基于供应链的我国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4).
篇2
陈小戎 詹世民 王晓钟 严昭 王辉 (2003-11-28 10:09:12)
现代物流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基于电子和网络技术,遵循速度、安全、可靠和低成本的原则,形成了以低物流成本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机制,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一、国外空港物流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目前,国外空港物流的发展已形成布局网络化、运作高效性、业务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国外空港物流越来越重视信息化手段,并倾向于为高科技产品和国际贸易提供服务,其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拓展,大大突破了传统的航空货运业务活动仅仅为货物的点对点运输以及货物的中转功能,同时,空港物流能有力促进机场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比如许多客户要求空港物流面向社会提供所谓“一站式”的综合物流服务,以发挥“跑道效应”,即在机场区域内、甚至在跑道边建立物流管理中心,与众多的高科技公司结成业务联盟,为他们提供库存、配送甚至售后服务和相应的管理服务。
二、我国空港物流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空港物流始终保持着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我国航空业多年来受“重客轻货”思想的影响,我国空港物流在质量上还基本处于低层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航空货运的服务框架。航空货运大部分是靠飞机腹舱带货,没有重视发展专业的货机运输,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空港物流的发展。
中国正在加快融入wto的步伐,我国政府承诺将在今后3—5年中逐步放开服务领域政策限制,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技术检测和分析、包装服务等物流服务在内的所有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
从2003年起,中国政府已正式开放第五航权。我国的空港物流企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
三、发展我国空港物流的对策思考
我国空港物流企业要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从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以及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入手,实现从采购、制造到销售的完整物流链的整合,真正实现传统航空货运向现代空港物流的转变。
(一)强化现代物流经营理念
首先要确立“综合物流”的服务理念,树立供应链的服务思想,实行协作、联合、共赢的方针,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做到空港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空港物流与其他物流方式之间“无缝隙”链接,真正实现空港物流时空转换上的高效性。
(二)制定空港物流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立统一的空港物流信息系统,设置空港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使空港物流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互联网和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电子商务服务。要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以高速、安全、可靠和低廉为原则,提供最好的空港物流服务。
2.加强空港物流市场营销,要主动向客户推销空港物流的服务项目;要研究提出合理的收费标准,并设计相应的经济模型,吸引客户并承揽更多的物流服务;要加强空港物流的销售管理;同时充分重视销售人的作用。
3.全面提升空港物流服务品质,尽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空港物流发展需要、具有现代知识结构的多层次空港物流专业管理和技术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
(三)营造空港物流发展的社会配套环境
其一,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要求,重视和推进机场管理体制改革、空港物流企业运行机制的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其二,必须适应航空运输企业大型化、集团化、国际化、联盟化等趋势,鼓励空港物流企业间重组、兼并和多种形式的合作,改变目前我国机场规模小、数量少、能力弱的局面,集中有限的资源,整合壮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避免低层次的无序竞争,提高空港物流运营效率,提高我国空港物流的竞争力。其中,结合我国民航的实际,可选择两种发展模式:一方面,以航空货运为龙头,以省会干线机场为中心,形成空港物流网络,整合行业资源,逐步转化为“航空母舰”式的中国空港物流产业。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实际,结合建设中枢航线结构布局,由政府引导空港物流有意识地参与地方物流产业发展,有条件时可主导创建区域性的空港物流中心。同时,要推进空港物流与其他物流运输方式联合,整合物流服务资源,为客户提供“无缝隙服务”,增强空港物流竞争能力。
其三,空港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经济综合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反映空港物流内在规律,能够有效协调处理空港物流营运发展有关问题的政策法规,以营造空港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空港物流的迅速发展。特别要在航线经营、航权、贷款、税收、征地、通关和运价等方面,采取导向性倾斜政策,加以扶持。此外,在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方面,也应尽快整合,要普遍推行航空运单标准条形码的应用,加快空港物流公共信息的共享。
案例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发展空港物流的实践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从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自身效益出发,以长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物流需求为市场目标,提出“货运主导型”发展战略。
基本思路
在大力发展航空客运的同时,充分发挥禄口机场作为华东地区主要货运机场的功能,把发展航空货运作为机场事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使航空货运成为机场发展和提高效益的主要支撑点,把机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主要的航空货运枢纽。
具体措施
1.开展市场营销,大力开辟货运航线,重点是国际货运航线。目前,机场每周国际货运航班达到9班。
2.参照国际惯例,机场于2002年完成货站与货代的分离。
3.引进、培植和发展第三方物流工作取得进展。经过多方努力,目前已成功引进11家国际知名货代入驻机场开展服务。
4.拓展了机场的通关功能。所有的进出口货物在机场实现报关、报检的“一站式”服务,为货主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务。
5.启动了机场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整个物流中心功能包括货物处理功能、仓储功能、流转功能、信息服务功能等,将满足年处理货物吞吐量30万吨的能力。
篇3
20世纪60年代,由于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城市治污成本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节节攀升,不堪重负。为了从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偏低的现象入手对公共支出增长原因做出解释,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William Baumol)于1967年建立了一个两部门宏观经济增长模型。
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包括的命题主要有:1)停滞部门的单位产出成本将会无限增长,而技术进步部门的单位产出成本将会保持不变;2)具有一定需求弹性的情况下,停滞部门的产出将会下降,并有可能最终趋近于零;3)如果两部门产出比例为一常数,那么,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将会转移到停滞部门,而技术进步部门的劳动力将会趋于零;4)如果两部门产出比例不变,相对于劳动力增长率来讲,全部产出增长率将会下降。
非均衡增长模型表明,在生产率增长内在非均衡的经济体系中,由于名义工资的同水平增加,则会导致停滞部门的成本不断累积上涨,其结果是,如果该停滞部门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则对其产品的消费成本将越来越大,即出现“成本病”现象;如果该停滞部门具有较大的价格弹性,则人们将因消费成本越来越高而不得不减少对它们的消费,致使其市场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如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必须使资源不断涌入该部门。而服务业就是一个生产率增长水平较低的部门――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提高贡献较少。那么,资源不断移向服务业是否一定不利于总体生产率的增长呢?假如不是,进行怎样的经济结构调整才是促进总体生产率增长的最优选择呢?
二、理论的发展与修正
(一)渐进停滞理论的提出
由于非均衡增长模型对经济停滞的预言特别适用于研究服务部门的产出增长和就业行为的解释,因为服务业相对于其他部门来讲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为了使模型更具有解释力,鲍莫尔于1985年对非均衡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原来模型中引入了除技术停滞部门和技术进步部门外的第三个部门,即渐进停滞部门,从而提出了渐进停滞理论。
在渐进停滞理论中,渐进停滞部门的产出由两种要素组成,一是来自进步部门的“进步成分”,一是来自停滞部门的“停滞成分”。在初始阶段,渐进停滞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并且生产成本亦呈下降趋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渐进停滞部门的成本和价格将趋近于产出停滞成分要素的停滞部门。鲍莫尔进一步运用美国计算机产业和电视广播业的观察数据对渐进停滞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渐进停滞理论模型的预言。
(二)奥顿对渐进停滞理论的修正
尽管非均衡增长模型及渐进停滞理论的提出对当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缓慢的现状具有很大的解释力,但奥顿还是认为渐进停滞模型存在不足,他认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只对那些生产最终消费品的产业适用。奥顿提出,对于那些应用中间产品(非初级产品)的产业,停滞部门的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并不会降低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增长率,只要停滞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于零,经济总体生产率增长率就不会下降。
奥顿运用生产率增长的产值增加值模型对包含中间投入品产业的经济总体生产率增长问题进行了论证,他发现:只要部门1的生产率增长率为一正值,总生产率增长率就会提高。于是奥顿得出了一个重要理论:如果资源移向金融和商业服务部门,尽管其生产率提高缓慢,但总生产率增长率并不会下降。恰恰相反,如果资源移向生产中间产品的停滞部门,总生产率增长率将不降反升。
奥顿对渐进停滞理论的修正,改变了鲍莫尔非均衡增长模型对经济停滞的悲观预期。一些停滞产业将通过向进步部门提供中间性投入产品而对总生产率增长做出贡献,因此,发展这些提供中间投入要素的“奥顿产业”成为逃避经济停滞的一种路径。
三、数据分析与问题揭示
(一)广东服务业发展阶段成果
(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增速较快,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
“十一五”时期,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6.3:50.4:43.3调整为2010年5.0:50.4:44.6,从而引起了就业结构的变动。“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从2005年的1496.92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954.02万人,年均增加91.42万人,年均增长5.5%。广东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2005年的32.1:38.1:29.8转变为2010年的26.6:39.4:34.0,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4.2个百分点,且比“十五”时期多提高1.9个百分点。
(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
第一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减弱,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79-1985年的35.9%提升到“八五”时期的最高水平63.6%,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后逐步减弱,至2006-2009年平均为55.7%。第三产业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1979-1985年的38.2%,稳步提升到2006-2009年的42.4%。
(二)广东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十一五”时期,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同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压力。目前广东产业层次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仍然突出。
(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待提高,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不足。
在劳动力就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广东劳动力就业结构也不断优化,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仍然过低,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比重为60%~75%)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比重为30%~45%)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伴随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此外,广东服务业的技术手段普遍不高,标准国际化程度整体较低,高素质服务业人才供给不足,缺乏大型骨干企业和全球化的企业集团,这使得广东服务业无法与国际竞争从而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输出服务。
(2)部分行业开放程度较低,国际竞争力不足。
从《广东省第二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告》显示,铁路、民航、邮电和电信行业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外商资本占实收资本分别为0.7%、12.9%、11.5%、14.9%,市场化程度较低。致使这些服务行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服务品质还是在服务技术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从国有、集体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数据显示,第三产业为38.9%,远高于第二产业的13.1%,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开放程度远低于第二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国有、集体资本占实收资本比重50.3%,主要是实收资本占绝对份额的企业管理服务行业国有、集体资本占5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国有、集体资本占40%以上。
(3)工业对服务业依赖程度低,第二产业对服务产品的消耗主要在低层次传统产业。
从《2007年广东投入产出表》数据显示,广东省内工业对第三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仅为0.0719,分别低于北京、上海的0.1264、0.1625,也低于日本的0.1692、英国1963年的0.1032、美国1965年的0.0959,这表明两部门之间的直接关联性和相互依赖性过低。工业对第三产业的消耗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16),批发和零售业(0.015)等传统产业上,而对层次较高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消耗分别只有0.0020、0.0001、0.0022,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工业对高层次第三产业的消耗过低制约了自身的效率提高,也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理论对政策制定的启示
在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里,劳动供给、进步部门和停滞部门在总产出中的份额都是不变的,经济体为一个封闭经济。要避免停滞陷阱,就必须提高劳动供给、促进停滞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开放。而由奥顿的理论可知,第三产业可以通过向其他产业提供中间产品而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要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中促进广东省服务业健康发展,根据理论制定决策尤为重要。
(一)加强技术转移和组织创新,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随着广东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后工业经济”或者“服务性经济”的到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亦将日趋增大,因此,在当前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是促进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手段。
引进新技术、新技能和组织改进是一个重要的逃避“停滞陷阱”的路径,将技术进步转移到以前停滞的服务业中,可以刺激先前停滞部门的生产率增长,有助于控制劳动力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的移动,推迟渐进停滞。同时,进行服务业组织改进和创新,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和激励,可以提高服务业企业治理效率,促进生产率的增长。
(二)吸引和培养先进人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比重
人力资本的开发和积累是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保证,现代服务业要求社会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金融、保险、科学研究、教育等服务企业需要大量先进技术人才,广东省应根据服务业的发展情况与趋势,一方面要积极吸引省外先进技术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同时要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强专业人才教育与服务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对接性,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服务业注入急需的人力资本要素。
由于第三产业中一部分行业(如社会服务业等)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不具有投资诱惑力,而那些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又是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或垄断性的行业,如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教育文化、卫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为鼓励投资回报率偏低的第三产业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予一定期限内的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等税收上的扶持成为必要。
(三)提高工业与服务业关联度,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要转变广东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必须大力发展生产行业,加强生产业的投入及政策引导,加快研发力度,提高诸如金融、保险、信息、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
促进广东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型,集中体现在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渗透和融合,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依靠信息、研发、金融、物流、商务等生产业实现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其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它改变了原有的传统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加快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发展,是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广东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关键。
(四)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
- 上一篇:农业科研人员工作总结
- 下一篇: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