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一、活用拓展点,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当前环境下,语文课程具备综合性特质,教师应将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如:阅读实践、字词理解等,在不断完善教案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在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一旦产生厌学心理后,会给小学生未来的学习课程造成负面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开展字词教学活动,包括:汉语拼音、笔画等,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语言框架系统。语文教师不应直接将答案告诉小学生,而是应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的概念。如在课文《葡萄沟》中,其教学目标是:灵活运用生词组词;理解课文中的成语意义;模仿文章句式造句。在正式授课前,语文教师应提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使学生们将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询问教师。上课期间语文教师应重视互动环节,提出与《葡萄沟》有关的问题,不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对问题的思考,如:葡萄沟产地在哪儿?那个地方还会生产其它水果吗?在“新词教授”期间,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并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讨论问题,随后统一解答小学生们的疑惑点,在与同学们沟通交流的环节中,提高了小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模式不仅能提高思维逻辑性,而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里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当《葡萄沟》课文讲授结束后,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情,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们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教?W,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语文教学依据文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文本阅读”环节,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记叙的文字中想象这一情景。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环节过于重视背诵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教授小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使小学生运用教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这一视角,语言教师担任“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通过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分析,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

如:在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为了使学生具备字词搭配的能力,应让小学生背诵个人喜爱的段落。另外,为了使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前准备与大兴安岭有关的图片视频,运用课堂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语文教师通过文章中的几个词语开展组词造句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运用语文文字的过程中,更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性。阅读文本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

三、培植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引导同学们感受语言图像的魅力,从而达到陶冶小学生性情的目的。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该课文是诗歌题材,语文教师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诗歌比赛。为了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教师应提前教授诗歌在排版布置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小学生们运用日常积累的语言词汇进行诗歌写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运用多个意象创作诗歌,在文字意境中感受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程要求小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具备表达意境美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收集成语。《雪地里的小画家》描述了一群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脚印的画面,教师可以在班上设置成语比赛活动,只要成语中含有动物的字即可,例如:龙飞凤舞、闻鸡起舞等等,小学生了解比赛规则后,将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

篇2

一、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的课外兴趣作业。例如:收集家乡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学生通过实践明白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加深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 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孩子们生在农家,对家作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的表面。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乡村特有的生活和识字结合起来。

3、 要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教师可以因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中把朗读落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指出:“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朗读几乎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因此,朗读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1、在朗读时把吟诵和品位相结合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吟诵与品味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例如《桑娜》一文中,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感受桑娜复杂的心情,体会桑娜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

2、在朗读中合理展开联想与想象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澜、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素养;渗透;策略

随着人本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人文素养为基准的教育正在成为诸多学科的着眼点,实现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手段,通过各类教育平台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公民。包括小学语文在内的各学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均将学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提升到了战略高度,以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从小抓起”。对于“人文素养”内涵的理解,我们需要把握其核心的关键点:以人为本。人文素养强调以人为对象,在过程和结果中都能看到人的成长和完满,以人的自我实现为依归。小学语文实现人文素养的培养也要把握其核心概念,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身心成长,在教学的各个步骤中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之上,以语文知识为载体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小学语文渗透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从课程标准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素养的渗透是小学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和“本真”需求;同时“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对新型公民的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群体素质提升的标志;此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对于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各个击破,系统开展。

一、树立“新课标”理念,凸显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

“新课标”理念强调语文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并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如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人格。新课标从语文素养入手,将语文的工具最大化发挥,通过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感悟,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下实现其他素养的提升。其中比较重要的便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审美情趣的提升以及良好人格的形成等内在品质的升华。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课文是从千万篇文章中精选出的极具人文情愫的内容,无论是文章体裁,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意蕴都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和教学时,要重点凸显内容中的人文情怀,将其中包含的能够引导个人健康发展的思想提取出来并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以达到人文素养提升之目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部分课文为例,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在不同的主题下蕴含着对人文精神的阐述:《师恩难忘》一课以“难忘”为切入点,让学生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之深以及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通过内在结构严谨的诗歌阐述了大自然的五彩缤纷,并以此传达出保护环境,珍稀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含义;《成语故事》则通过将两个成语还原为其典故故事,表达出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也教会了学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艾滋病小斗士》则关注了世界性的艾滋病问题,并借此唤醒学生内心中对全人类的博爱之情,学会关心他人,珍爱生命。

二、构建开放式课堂,营造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

新课标强调要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实际上就是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将语文学科的内在精神和动力重新调动并运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这里的内在精神与动力来源于课程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来源于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变化。教师既要关注“课内”,也要关注“课外”,并以发展的眼光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对接,与学生的个人发展相对接,在师生平等的人文气氛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长江之歌》,以一首气势磅礴的诗歌赞美了中国的“母亲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现状,以书本的诗歌为载体对长江的描写略显单薄,如果教师能够合理的开发课外资源,引入黄河的相关资料,并以多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呈现则能够更为生动的展现出长江的宏伟壮丽以及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夹竹桃》一课则通过对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以及花期之长的特点的叙述凸显出夹竹桃韧性可贵的品质,教师则可以将学生带领至大自然中亲自感受夹竹桃的魅力,或者由教师将夹竹桃带到课堂现场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花容。课堂气氛的营造和课程进程的安排要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观,鼓励学生针对课堂资源进行发挥,在保证纪律和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主搜集课程资源形成生本课程,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在大脑中构造知识结构。

三、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工具性,但是鉴于语文学科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特殊性,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则成为一线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小的挑战。实际上两者不仅不会构成冲突关系,还会互相促进,互相借鉴,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学目标的三维设计当中。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在写作、口语交际等的基础阶段,体现在课程教学上就是每一课的生字词、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旨大意的概括、每一单元的写作练习、周记日记的练习以及以语文学科为载体开发的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工具与人文性特征是同步进行、互相影响的。生字词的教学、段落大意的概括为后续文章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对文章人文元素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二课《但愿人长久》,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上就可以从教学目标入手,在知识层次上,要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埋”;在过程与方法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并能够背诵课文的4-6自然段;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要能够体会作者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可以看出,知识目标是工具性的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人文性的体现,而过程与方法则融入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元素。

四、构建具有发展性、人文性的学科评价策略

新课改对先前的学科评价进行了质的改变,更加强调评价促进师生发展的功能,注重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人格的形成为目标,以促进课程质量的循环上升为目标,以促进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为目标。由于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与多角度,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体系对内容的见解进行自我加工。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方向和价值引导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发挥大脑风暴的功能,积极探索课文背后的内容而不受所谓“标准答案”的拘束。《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不同的学生所关注的点也会有所不同,在凸显了林冲谦虚忍让、傲慢无礼,武艺高强、狂妄自大等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可能会对洪教头的骄傲蛮横、飞扬跋扈的特点有所感悟。学科的评价重在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实现自我生成,这是对人文素养教育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反映。

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课内外的联动,又需要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教学、资源、环境塑造等方面发挥合力,共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李林.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现状及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163-164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未来综合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与口语教学有效性,以完成新课改下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识字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有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用联想生活识字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汉字音、义、形展开联想,增强学生学习记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猜谜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更为清晰理解汉字字形、字义;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再现生活识字教学方法,利用实物刺激学生感官,如在“串”字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展示算盘珠,如在“尖”字教学中,就可带领学生观察圆锥体,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识字,鼓励学生去观察校内告示牌、橱窗汉字以及校外车站牌、广告牌汉字,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1]。

二、小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一)合作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沟通交流中完成阅读学习任务。与此同时,通过合作教学还可以锻炼学生基本技能,学生需在小组合作中倾听其他成员话语,以锻炼学生听的能力,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表达个人观点,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需要学生有感情朗读,锻炼学生读的能力,需要学生书写整理观点,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在合作教学法应用中,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保证各组之间学习能力均衡,组内成员分工明确,组内成员需担任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责,其中小组长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阅读理解能力,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布置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保证学生合作讨论兴趣。例如,在《找春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课文,你从哪找到了‘春天’?”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更为生动,以唤醒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生活情境,考量学生现实生活经验、引入生活素材,以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如在《传统节日》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当地传统节日特色活动图片、视频,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使用图画展现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剪贴画、多媒体图画、粉笔画、简笔画,利用图画感受文本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音乐为学生渲染情境,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情感;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构建课堂表演情境,例如,在《狐假虎威》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戴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可以依照课本表演,也可以进行适当改编,以让学生在角色代入中体会“人物”情感。

三、小学语文写作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使用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帮助学生丰富个人写作素材,以提升写作教学有效性。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共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谋篇布局以及遣词造句,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并实践应用作者写作方法开展写话训练;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发挥课外阅读作用,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日常阅读中记录手抄本,记录所学写作知识;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阅读文本带领学生开展段落仿写、续写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发挥平台,让学生在写作锻炼中获得学习成长。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形式带领学生开展看图写话训练,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引入绘本教材,以丰富的图片开展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四、小学语文口语有效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语文口语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主要任务之一。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表个人看法,让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锻炼学生敢于说话的胆量;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识字教学,带领学生开展朗读活动,让学生学习口语技巧;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辩论会、读书分享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口语技巧[2]。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采用联想生活教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读写结合教学法以及活动教学法,可以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有效性,以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评价标准 阅读能力 质量监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37-02

作者简介:姚丹(1969―),女,湖北武汉人,研究生学历,语文小学高级(副高级)教师,现为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小学语文教研会理事,广州市小学语文教研会副会长。研究方向: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小学语文有效作文教学等。

2006年,在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笔者所在的广州市荔湾区小学语文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了《荔湾区小学语文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讨论稿)》,帮助广大教师把握课程标准,细化标准的操作。但经过大量的调查发现,该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不高,教师教学依然“穿新鞋,走老路”,学校学科学业质量监测存在着随意性、差异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2009年,该区以学生的持久学习力为立足点,以阅读力作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进行了语文学科的阅读专项调查。

一、追根探源

从学科学业质量监测中,我们审视试题的命制,发现下问题:

(一)目标指向含糊

阅读试题中,重基础知识,轻阅读能力,出现调查的指向不明,容易引起师生过度重视基础知识,忽略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表达能力,轻读写结合,容易引起师生过度关注习作表达,忽略从读中获取的学习方法。

(二)价值取向随意

阅读试题中,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但答案的价值取向或合理性不清晰,往往只能从表达、情感等方面评判,不能从学生阅读能力上加以评价。师生的个人主观性太强,形成对价值取向的认同低下,随意性太大。

(三)梯度难度失度

从试题中看出,由于对标准的理解存在个人的差异,对标准的表述存在歧义,对年段教学的要求明晰度不高,导致在试题中梯度和难度的分布、权重、衔接上失衡,过度,超度,形成各自为阵的局面,影响了教学的连续性、衔接性,试题的信度和效度降低。

(四)教学重心偏离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依然从表层上指导学生对文本浅层的理解,依然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而阅读领悟能力,阅读方法的生成、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的延伸和拓展在课堂体现不明,导致阅读教学依然回旋在对知识的理解考查,忽视阅读素养的形成。

二、思问寻法

在当今信息社会,高效的、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已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时代的飞速发展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充分地显示了阅读能力的价值。阅读能力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把培养阅读能力放在终身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的阅读教学的核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语文学科阅读能力的质量监测,笔者认为:

(一)把握层次目标

广州市《评价标准》语文学科小学阶段提出了“理解、分析概括、领悟体会、欣赏评价、创意、读与积累”六个方面的阅读评价标准。其中“理解”主要指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分析概括”主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在分析基础上概括文章内容。“领悟体会”主要指对文本本身的体会和感受。“欣赏评价”主要从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表现形式、篇章结构上进行鉴赏评议。“创意”主要指理解文章基本意思后提出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解决实际问题。“读与积累”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拓展阅读,积累文章的优美词句、阅读方法。

如“作者认为大人跌倒容易受伤的原因是( )① 年纪大了 ② 心理作用 ③ 上天只对小孩好,不对大人好。”这道题侧重检测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如:“说它是的鸟的乐园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童话故事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评价学生在品读时,领悟体会文章。

(二)合理分配权重

在设计试题中,笔者坚持把由低向高段的阅读试题分值控制在15-25分之间。整合阅读试题中注重三个方面:

控制基础知识和习作的权重,避免与整套试题基础知识和习作部分重复,突出阅读能力的评价。

把握文本内容理解的权重,避免肤浅的表层理解、分析,适度体现表达方式的运用。

合理安排客观题的权重,避免文章理解简单,缺乏深刻,适当增加主观题的判断感受。忽略学生形成性的评价,避免过度重视终结性评价。加大对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关注。

(三)关注积累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阅读能力的评价应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促进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的要求。广州市《评价标准》对不同学段阅读标准方面也提出了“读与积累”的要求。因此,阅读命题不仅是对课内阅读的积累,更重要的是透过课内延伸课外,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近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如二年级语文测试题:

仿照短文的句子,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

(1)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倒映在池塘里,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丰富评价形式

语文学业评价要体现对人的关注,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形式既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又要关注适合学生年龄和学习特点的评价形式。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能力;策略分析

一、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1.以教师为出发点分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示范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专业素质会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法还比较陈旧,呈现的情景往往是教师在讲文章,学生在听文章,让学生自由组织整理和表达的机会很少,学生则会缺少一个适宜交际的平台。另外,在课前准备活动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授课文本和课标的认真解读过程中,不能准确定位课时目标,不能把授课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感悟。那么,学生在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时,思想缺乏素材,无法组织语言,长此以往,学生对阅读学习也会丧失兴趣。

2.以学生为切入点分析

首先,学生对阅读课堂教学缺乏兴趣,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难以体现;其次,学生往往对文字相对较多的阅读文本产生惧怕心理,从心底就不接受阅读学习这个过程,教师就难以开展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学;再次,许多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存在羞怯心理。基于以上几点现状的分析,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确实困难重重,只有找出相应解决策略,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才能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学科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之一

口语交际能力属于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论述过,它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中的教学目标之一。作为语文学科,它是所有学科知识的载体,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同时,也能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运用能力。让学生在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过程中,熟知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并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能够把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最终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恰当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学生终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特别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它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发展终身受用,这也是社会需求的价值取向。而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和学生与授课文本对话、积极互动的过程,因此对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口语运用能力,才能完成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流沟通,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三、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还课堂予学生。教师要善于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阅读课堂氛围,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积极的班级口语交际环境,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的心理基础。通过阅读教学充分鼓励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表达出来,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逐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断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

2.课前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授课文本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准确解读授课文本的依据,只有认真解读课程标准,才能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并一一归属于授课文本中。在课前备课中,教师对授课文本的挖掘才能更加彻底,才能充分领悟其中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才能形成交流互动的授课形式,才能引领学生体验文本,学生才能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触动。当教师设计交流活动时,学生才能自主构建语言知识并进行相互的沟通。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一是对文本的深刻感知和领悟。

3.创设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广泛运用,它能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当授课文本中有大量的插图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把各幅插图内容相互连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另外,也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创设情境,当教学童话、寓言故事类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特点,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复习了课文中的内容。可见,不同的文本选择创设不同的情境进行教学,这是训练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前提条件。

4.精心选择交际材料,为教学提供进行语言范和语言实践活动的素材

语言交际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要基于小学生的知识和心理认知水平,包括课内和课外材料。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生有差异,选择材料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要具备故事性、趣味性、形象性、知识性、思维性、实践性等原则,选择学生喜爱的事物为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学生会把对事物的喜爱之情迁移到对交际的喜爱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延伸课文内容,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是语文学科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是适应社会的需要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愉悦地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才具有目标性和实效性,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1.

篇7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篇8

关键词:信息 技术 语文 课堂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本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整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学科的教学加以有机的整合,确实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的特性。根据目前学校计算机的配备情况:多媒体电教室、网络教室、校园网和互联网,我们力图在其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上作一些整合途径的探索。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下面仅从小学语文的角度来谈几点。

一、信息技术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能使教学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克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那些缺乏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以及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不便,也能从另一个侧面解决旧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弊端。

三、信息技术与学生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小学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很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

四、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在一个“用”字上。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运用。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练习途径。

五、师生交流的工具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在教学中统一,其中“交流”便是最好的途径。而通过网络这种形式的沟通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实现师生之间心灵的零距离交流,可以使我们掌握到第一手的最真实的学生活动的状况,它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篇9

关键词:学生学习;导向;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现状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教师对于作业设计都存在着错误的认知。一方面,很多教师仅仅从自身需求出发进行作业设计。这样的作业设计显现出了较强的随意性,教师没有通过系统的思考便草草布置下了作业,缺少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导向性。同时,很多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对于教辅出版机构也存在着较强的依赖性,教辅结构写什么,教师就布置什么。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更倾向于作业设计试题化。将试题作为作业设计的唯一形式,小学生天性好奇,如果每日沉浸于题海,其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习热情难以得到激发。

二、如何制定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一)掌握作业设计的要点

掌握作业设计的要点,教师首先需要了解作业对学生的意义所在。作业是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开展探索学习的重要途径,一份好的作业设计对于学生知识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培养将会产生深刻意义。教师作为作业设计的开展者,一方面需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正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以学生学习提升为导向,制定出一份有水平的作业设计。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来看,小学语文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化内涵,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求教师更加专业,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取舍,让作业设计更为丰富。

(二)把握作业设计的侧重点

作业设计不可能覆盖完善,需要有所侧重,教师在进行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作业设计实践之时,也需要深入了解到这份作业设计的意义,以及对学生学习的提升点。具体来说,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作业设计首先需要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语感的培养将关系到W生语文思维的养成、语文素质的提升,这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就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来说,由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需不断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形成作业设计时就需要适当加大朗读、阅读、背诵等作业的比重,让学生在不断感知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感。

(三)立足于小学生自身特点

小学生好奇心重,探索欲强,但是集中精力开展学习的时间较为有限。而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的小学生也面临着较重的课业压力,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一系列的因素盲目布置作业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一份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展开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自身的作业设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小学正处于由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让学生以具象的形式将作业进行展现,如画画,写日记等。

(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小学生对于教师大多有强烈的依赖与崇拜心理,教师的评价往往能够对其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合理的作业评价是作业设计实效性发挥的有力补充,其对于学生语文作业兴趣的提升,作业完成的实效性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而要形成合理作业评价则需要从以下三个原则出发:(1)开展多元化评价。由于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生活经历不同,其作业完成情况也将不尽相同。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不能以单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而应以鼓励、尊重学生为出发点,对学生展开差异性评价。(2)丰富的评价方法。一成不变的作业评价方法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可以综合运用直接或间接的评价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他与别人的不同。

构建一套切实有效的以学生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对于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都并非易事,一方面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教学侧重点、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抓住作业中的核心关键点,使其发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小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作用。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认清楚作业设计的关键作用,不断优化自身作业设计方法,让作业设计成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实效性的重要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特别热门的词,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准确理解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1]。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素养,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修养。从广义层面上讲,素养主要包括知识层次、道德品质、能力状态和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而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我们可以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相比较来理解。核心素养区别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一点就是,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对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具体内化调整,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学习者经过深入思考和积极践行后的成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说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更强适应性、相对稳定的语文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状态。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只是重视学生记诵与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此相比较,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则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是否养成了语文审美情趣、是否构建了健全的人格、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例如,在指导学生识字和写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尽量多地记住并写好汉字,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汉字方面的文化熏陶,也就是既提升综合能力又培养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具体表现为它的交流目的特殊、交流方式特别、交流内容特定。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主动,即采用“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势必会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无法交换、情感无法交流,更使师生间无法实现人格认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语文思维能力[2]。

(一)教师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情境和时机来刺激学生的反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去积极深入的思考,主动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面的碰撞,从而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精心设置的问题抛给学生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就按捺不住地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全面时,就急于自己讲解给出答案,这种与学生争夺思考和发言时间,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思考、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且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那么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了空谈。

(二)教师的提问不科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各方面能力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另外,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从中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进而使教学有的放矢。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一言堂”,有时为了避免这种独角戏的尴尬,教师会抛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这么理解对不对呀?”“这样说可以吗?”或者为了暂时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会提问学生,但是问题非常浅显,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而这些没有提问必要的问题,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根本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二是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一个文本其内涵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而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对于同一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导致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开始直接问:“这篇课文主要想体现什么理念?”面对高深的“理念”一词,如果不经过细致全面深入的课文分析,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一定会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毫无思路,只有选择沉默低头不语,长期如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教师课堂教学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实际上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立场来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对于文章的表达和立意有更加深刻的把握。部分语文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旧坚持解读文本、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很少指导学习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而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四)教学注重欣赏性阅读和输入价值观目前“新课标”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直观地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地重视欣赏性阅读,以及直接地向学生输入价值观,而忽视在作品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在逻辑[3]。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章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却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不具备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述逻辑混乱,不知所思、不知所云。因此,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其又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战略要地。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是小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在阅读学习中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多地积累语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范围广泛、体裁丰富、图文并茂的课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集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为一体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依托情境有效地理解隐含在文字中的含义,从而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逐渐积累汉字、词语和句子等语文知识,并进一步锻炼形成组词和连词成句的技巧、初步掌握相关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语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其中小兴安岭就是典型的代表,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兴安岭的风光。随后教师播放介绍小兴安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在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风光的基础上,自然会激发出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第二次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件展示,组织学生交流小兴安岭四季都有哪些景物,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指导他们深入理解文中重点的字词,并分析其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