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公司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4-01-03 18:0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征信公司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征信公司盈利模式

篇1

引言

证券市场作为现代金融市场的核心,证券公司则是重要的参与主体,这对我国的证券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在新的发展阶段,证券公司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局面,为了能够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得以健康规范的进行,就需要采取新的盈利模式。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在受到内外环境变化的基础上,需要理清影响因素,构建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使之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发展,所以加强这一层面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内涵分析

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主要是经济体在投入经济要素后获取的现金流方式及获得其他经济利益手段的混合,主要的核心就是对现金流入途径组合的获取。现阶段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本次的研究主要从几个层面来说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从盈利的途径层面来看主要就是能为证券公司带来盈利来源的业务,途径愈多就说明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就愈强。而在方式上就是通过途径获得收入过程中借助的一些媒介[1]。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中业务结构合理化的呈现就能够让其收入结构更加的均衡,在资源的配置上要能得到优化,对盈利模式的不断完善更新能使其更好的顺应资本市场发展。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发展经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并逐步得到了完善,从发展初期的资本规模小以及资金实力有限,内部组织结构不完善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今我国的证券公司在经纪业务以及证券自营和资产管理等方面占据了大部分总收入,其中在经纪业务层面证券经纪业务收入占有比例较大,我国的证券公司开展证券经纪业务最为主要的形式就是营业部制,并已经从坐商向着行商进行了转变,而微型营业部的逐步设立也从成本上远低于传统营业部,而法律上的逐步完善也对证券经纪人队伍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

另外,目前投资银行的业务层面在业务范围上主要是局限在IPO和证券发行与承销上,而像股权质押融资、约定式购回等业务的收入也有着一些不稳定特征。再者就是自营业务,这是指我国证监会批准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证券公司采用筹集资金,并在自己名义账户下实施的有价证券交易并获利的行为。券商收入来源中自营业务和市场的关系较为紧密,所以就有着不稳定性。最后就是在资产管理业务层面,通过专业信息优势来对客户委托对客户资产的管理运作。

二、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及问题成因分析

1.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主要问题分析

从我国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发展情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主要就是收入的结构层面有着不合理的状况,其主要是依靠着经纪业务来盈利,来自投资银行及自营业务收入对总收入贡献相对比较小,所以在收入的结构上就取决于业务结构;加上资本市场的不发达,那么在证券公司拓展新业务能力以及空间上就会受到重要的影响。由于在业务的结构层面受到诸多限制就会使得收入的结构只能够向着低端二级市场经纪业务集中,最终就造成了证券公司在收入上不能够稳定[3]。

再者,我国的证券公司间的业务分工相对比较混乱,竞争激烈,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周期性特征,证券公司的利润和市场大盘的交易有着重要关系,所以就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国内外政局动荡影响。除此之外就是在监管的手段以及政策层面相对比较严格,所以这也会对证券公司起到制约作用,对监管的重视而对业务的轻视就会造成证券公司的自主活动空间范围变得狭窄,对一些新的业务的拓展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此外就是盈利的方式较为单一化,以及盈利的理念层面相对比较落后,对实际成本的控制相对乏力,这样就造成了证券公司的固定成本相对较多。再有就是盈利的状况不是很稳定,对传统的几种业务的依赖性相对比较大。在风险管理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主要就是券商风险意识不强以及内部风险组织制度不合理,风险技术水平低等等。这些层面的盈利模式问题要能够及时的进行解决,为创新模式打下基础。

2.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成因分析

造成证券公司盈利模式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层面来说,主要是由于证券市场化制度层面存有缺陷,证券行业发展初期采取的准入制度较为严格,所以在垄断利润上就有着重要显现,在固定佣金制度的逐步取消下,准入制度也逐渐地放开,而从我国的政策市场来看,系统性的风险层面相对比较高,再有就是创新业务的开展在政策层面的规范也没有得到完全建立,所以证券公司就不能顺利的开展新的业务来获取利润点。这在证券公司的业务结构趋同性上就有着体现,造成缺少差异化的经营格局[4]。

另外从政策层面以及市场层面来说,由于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以及市场机制的缺乏合理性等,比较容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在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缺乏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薄弱等也是造成问题的重要成因。

三、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创新策略探究

第一,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在盈利模式的创新原则上要能遵循。主要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还有要对国外发达市场的成功经验进行借鉴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将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效果得以有效呈现。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层面来看,证券行业建设发展不能够只是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对长期的发展得不到重视,这也是券商重构盈利模式的重要基础。

第二,从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具体创新上就要能将经纪业务的发展观念进行转变,将业务能力得以提升并抓住发展的重点,将业务的转型得以顺利实现。所谓观念转变,主要就是将依法经营和规范经营的观念得到有效落实,并要把实际的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树立增值服务为核心的理念。同时也要注意,要把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就需要加强业务能力的实践,为客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以及深化和拓展通道业务等,将产品的多样化以及客户机构化和交易非现场化得以实现。

第三,要把核心业务作为基础,将业务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从我国的证券行业中能够发现,各个券商并没有实现业务上的差异化,同质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所以我国的证券公司就要能够和自身的资本规模以及服务特色、人力资源等诸多层面的因素相结合,打造核心业务,构建有着层次性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将业务间协同效应得到充分发挥[5]。同时,证券公司还可以采用增资扩股的方式以及兼并重组的途径对业务的规模加以扩大。

第四,从业务的创新上要进一步加强,这是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改变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将证券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随着业务转型的速度得到进一步深化,在信用交易类的业务层面就将会成为证券公司盈利模式优化的重要因素。在新三板和个股期权在内的做市商业务发展就代表了创新发展的方向,证券公司也要能够从个股期权做市商业务中获取丰厚利润,并逐渐成为稳定利润收入来源。

第五,对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创新还要能在监管层面进行加强,从而推动证券公司盈利模式的改变,主要就是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创新以及差异化的服务目的及实质就是监督层迫切希望拓宽证券公司业务领域作为手段,对实际的问题加以解决。不仅如此,在风险管理的体系完善层面也要能够加强,首先就是要能够树立科学化的风险管理的理念,证券公司的全部业务要能够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加以运作[6]。再者就是要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的模式并使之健全的呈现,还有就是对风险评估以及计量体系要合理化的构建,以及在风险的规避机制层面得到完善化。

篇2

(一汽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118)

摘 要:笔者将探讨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的涵义,并详尽探讨了中国汽车金融业的三类盈利模式,并融合其实际特征提出改良的意见。通过对我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的研究,笔者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士梳理我国汽车金融业的发展脉络,帮助企业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关键词 :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47-02

继通用、福特、大众等汽车巨擘在中国开设汽车金融企业后,愈来愈多的国家汽车企业、地区政府、金融机构等开始不断开设汽车金融企业,力图在汽车市场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并使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然而,与老牌的汽车巨擘企业下辖的汽车金融企业比较,我国的汽车金融企业在资金投入、管控历练、风险预防等关键环节都存在漏洞。为了变更这一情况,中国的汽车金融企业应融合本身的特征,采用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相契合的盈利模式。笔者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一、汽车金融盈利模式涵义

汽车金融盈利模式包括汽车信贷利差模式、出租利润模式、保险利润模式、养护模式、购车理财模式等,但是说到底。汽车金融的诞生,目的是刺激车辆销售、打造行业内口碑、减少大众的购买压力。

当汽车这种内涵价值较大的物品的消费变得更加普及后,资金流的分配就必然会出现问题。以常规的汽车消费信贷为实例进行说明,当人们订立信贷合同时,就使人们每个月还贷的数额以及时间固定下来,可以为汽车企业带去稳定的资金流。然而从汽车金融企业本身来讲,它没有办法预判未来的整体营销状况,这就会使汽车金融企业在调整盈利手段时变得左右为难。

从投资视角来看,汽车金融企业的资金流的匹配也有问题。这是由于常规投资都有数额大、周期长的特征。而汽车金融企业大部分的现金流是透过营销实现的,它是由单一用户每月的本金和利息汇集而来。因此,要灵活运用盈利模式为公司创造利益。

二、中国汽车金融盈利模式研究

受策略法律、大众消费习惯以及资金数额等元素的制约,中国的汽车金融业的盈利模式较为单调,其最关键的营销活动就是汽车消费信贷,极少牵涉到融资租用以及汽车金融派生品等领域。依据在汽车信贷下发历程中所担负的责任来区分,我国的汽车金融盈利模式能够划分成:以商业银行为框架的直接盈利模式、以经销商为框架的间接盈利模式及以汽车金融企业引导的信贷盈利模式。

1.以商业银行为框架的直接盈利模式

该模式是指消费者能够直接向商业银行递交相关的汽车信贷的有关材料,在经过调研、审查和批复后,商业银行将决定是不是发放贷款给消费者。假如可以发放信贷,商业银行应与消费者订立借贷合同、担保合同。贷款人在与该商业银行合作的汽车销售商处挑选并购买汽车,而汽车账款则由商业银行划归汽车销售商。

这类模式的特征是商业银行与客户是面对面的,商业银行能够运用金融体系内部的征信体系查验用户的资信状况,并对用户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汇总,最大程度地避免信贷风险。

上面已经提及,该模式由商业商业银行、汽车销售商以及保险公司三个行业构成。当前,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展开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这类模式的优势是减少了中间流程,加强了贷款的管控;商业银行能够利用长期运营累积起来的客户资信状况对车辆购买者实施信用考评,还能和房屋信贷捆绑营销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商业银行以其资金规模大,开设网点多,本金较低的并且归还信贷的途径较多等诸多优点,吸引大量用户,且收取用户的利息也较多。

2.经销商为框架的间接盈利模式

这个模式由汽车销售商为主要框架。该模式是由购车人向既定品牌的销售商问询并挑选具体车辆型号,并递交分期付款材料;销售商对用户的信用评估进行初步审定,并实施保险申报以及记载,并向金融机构递送材料并为用户完善信贷手续,银行再一次审定材料。假如透过信贷申报则购车人付完首付,三方订立信贷合同,用户提取车辆,销售商替代金融机构收回贷款利息。

在该种模式中,销售商应不单单扮演一个汽车营销人的角色,还要扮演个体资信的管控人以及风险管控人的角色。金融机构不直面用户,而是通过销售商与用户建立信贷关系。

这类模式的优势在于:因为销售商对下辖的汽车的特性及购车人的需要都较为了解,它能为购车人供应更为仔细、更为具体的一条龙服务。对销售商来讲,因为担负了一部分的风险并在信用考评方面付出了代价,所以能够获取2%~4%的手续费。

3.汽车金融企业引导的信贷盈利模式

汽车金融企业正积极开展汽车消费信贷活动以及其他类的汽车金融活动,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到2013年,我国已创立了18家专门的汽车金融信贷企业,其目的是为附属汽车建造商的商品提供金融支撑。汽车金融企业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专业化,申请信贷的手续较为简捷,信贷审查和批复较快,针对用户的服务质量也较高。并且与商业银行不一样的是,购车人在汽车金融企业申请信贷不必用房屋作为抵押,且贷款过程周期更短、效率更高。当前,历经多年的发展,汽车金融企业引导的信贷盈利模式已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并大大提升了总公司的新车营销量。

该类贷款盈利模式较为便捷,购车人必须先在汽车营销企业挑选称心的车辆类型,并递送申请材料给汽车营销企业,并将必须提供的证明资料等交由汽车金融企业审查和核对,然后汽车金融企业对用户的资信状况进行评级—而在情况了解不全面的情况下应登门拜访。假如通过了审查和核对,购车人缴纳首付,并订立信贷合约,最后提取车辆。购车人应依照所签订的合约分期归还信贷。汽车金融企业的信贷模式便捷,大大提升了车辆销售效率。

三、创新性盈利模式

在汽车销售信贷市场中,除去上述较为通用的盈利模式外,我国创新性的金融盈利模式也开始“崭露头角”。

1.增值盈利模式

汽车消费牵涉的金融服务繁多,如果消费者提早在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存进一定比率的购车储蓄,就能够更快、更实惠地获取购车贷款。

除开购车信贷外,还包括汽车消费过程中的金融服务。消费者能够向汽车金融机构申请汽车融资租赁。租用到期后,可以选择继续留用或置换新车,汽车养护费用也由提供租赁方承担;消费者能够获取汽车公司下发的专业信用卡,累计刷卡到一定额度后,可以得到买车优惠,抑或取得与轿车相关的旅游小额贷款等回馈。

另外,汽车金融公司还会提供全套汽车养护预案,以协助用户获取性价比高的及时修理服务,修理费用可以在分期付款中归还。这样的人性化设计获得了无数客户的青睐。

这就是增值盈利模式,我国的创新性汽车金融模式应该借鉴增值盈利模式的先进理念与经验。而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发,我国目前已经开始使用增值盈利模式,这样的盈利模式能够为汽车金融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

2.冀东模式

冀东模式是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上世纪末与中国银行唐山分行创立的汽车消费贷款模式。该模式下金融机构为资金的供应人,风险则由庞大集团全过程监督和控制。为了管控风险,庞大创设了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为中心的风险预防系统,这也是冀东模式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

透过一部分的风险预防举措,庞大集团产生信贷呆账和还账的几率极小,不良信贷率从2004年的0.13%降低到了0.06%,伙伴银行的风险率为0,最大限度地管控了风险。而从购车人的视角来说,车内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拥有的导航、信息查阅以及野外援救等人性化设计,也提升了用户的舒适度,庞大集团还借机拓展了营销范畴。

四、结语

汽车金融服务行业是当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它是否能获得快速发展,将左右我国汽车领域的发展和壮大,而它的可持续发展又依仗科学的盈利模式。目前我国的汽车金融盈利模式还是大量集中于汽车销售环节,应逐渐开发汽车售后的金融服务,研发出适合本国特色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汽通用汽车金融“货”动的不只是梦想——中国领先的汽车金融定制专家九周年纪实[J].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3(9):159.

[2]汤凌冰,胡艳香.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中国汽车金融产业竞争力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3):26-29.

[3]张福双.汽车金融资金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下旬),2013(1):120.

[4]缪云烨.汽车金融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比较分析[J].商,2013(21):140-140.

篇3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大数据;商业模式;产业链;盈利模式

[DOI] 10.13939/ki.zgsc.2016.28.149

1 大数据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

2016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信息技术服务业融合创新、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而大数据在信息服务业转型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关键。

1.1 大数据产业政策接连出台,推动信息服务业提档增速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信息服务业特别是大数据产业的发展。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明确提出了大数据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工业和信息化部《云计算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促进信息服务业朝标准化、体系化快速迈进。同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从大数据的应用角度提出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地理位置服务、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流通效率和服务质量,深化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的应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方政府加快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加大对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的扶持力度。2014年贵阳市成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和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吸纳51支创客团队、360多家大数据及关联企业,带动贵州省2015年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增长37%。2013年,武汉高科集团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在光谷联合打造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基地。2015年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网上平台上线。

1.2 大数据相关业务增速超过信息服务业整体增速

2015年我国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基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新业态、新业务、新服务快速发展,带动产业链向高端不断延伸。2015年全年,信息服务实现收入22123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较传统软件产品和嵌入式系统软件分别高出2和6.2个百分点。

2015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中出现了以阿里云、京东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服务企业,这些企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快速向产业高端环节延伸拓展。以阿里云为例,2015年全年实现营收23.41亿元,季度平均增速达到28.33%,远远高于信息服务业整体增速。

1.3 大数据必将带动未来信息服务业升级发展

大数据是指那些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或者计算机,在合理时间内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形式的信息。经过特殊技术处理后,这些数据可以提供以前信息服务业无法提供的关键信息,例如判断商业趋势、判定质量、避免疾病扩散、打击犯罪或测定即时交通路况等。

第一,对大数据的处理分析正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关键节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不断产生数据。通过对不同来源数据的管理、处理、分析与优化,将结果反馈到上述应用中,将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第二,大数据是信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新引擎。面向大数据市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会不断涌现。为大数据产业提供存储、处理等芯片硬件与集成设备,特别是一体化数据存储处理服务器、内存计算等行业领域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在软件与服务领域,大数据将引发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数据挖掘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

第三,大数据利用将成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各行各业的决策正在从“业务驱动” 转变“数据驱动”。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使零售商实时掌握市场动态并迅速做出应对;可以为商家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营销策略提供决策支持;可以帮助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及时和个性化的服务;在公共事业领域,大数据也开始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四,大数据时代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将发生重大改变。例如,抽样调查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大数据时代,可通过实时监测、跟踪研究对象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海量行为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研究结论和对策。

2 大数据信息流程各节点的典型企业和运营模式

大数据不仅为信息服务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还将为信息服务业带来深刻的变革。“深刻”二字除了表现在技术的突破外,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原有的流程分工已经不能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服务业发展,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某些技能和企业会贬值乃至消失;另一方面,而更多新的岗位和企业将崛起,参与和改变原有信息服务业的产业分工。从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看信息的运行流程。如下图所示。

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服务业产业分工流程

大数据技术出现之前,信息服务业有着成熟的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这些企业会根据行业分工的变化,对自己的运营模式进行细微的调整。下面按照信息的处理流程为顺序,分别介绍每个环节上的典型企业的运营模式。

2.1 局部信息搜集环节

某些特定领域的信息价值比较富集,往往需要传统信息搜集的企业提供信息搜集的技术服务。但不同于传统的IT技术服务模式,大数据的发展为这种服务模式带来潜移默化的改进。

考虑到今后大数据的运营收益,这个环节的新兴企业往往主动降低报价甚至完全免费提供服务;而业主往往同意在不改变数据所有权的前提下,让这些企业拥有数据的独家开发利用权力。例如目前政府的一些信息化惠民项目,以及前段时间非常火爆的迈外迪、树熊网络等提供免费Wi-Fi的O2O概念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搜集不直接创造价值,信息搜集必须通过其他环节的参与配合创造价值。在未来盈利不明朗的情况下,这种商业模式的报价不能太低。

2.2 众包信息搜集环节

众包是指一个企业把要完成的工作,交给外部非特定的大众完成。这个环节的企业,在用户有强烈参与意愿和低成本搜集条件的前提下,多采用UGC(User Generate Content)的商业模式。例如用户在使用百度地图导航服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无偿提供了自己的机动车的速度和位置信息。这些信息成为了这类企业提供更精准的交通信息的基础数据。类似的企业还有迅雷下载、51信用卡管家、支付宝线下收单业务等。

众包环节的商业模式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普通大众”的参与意愿。只有让用户在无意识中低成本的完成众包任务,才能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商业模式。第二,众包环节的信息搜集成本应当足够低。低成本是来源于模式创新,而不是成本的节约;模式创新换来的低成本,为某些企业的补贴行为提供成本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众包环节的大部分企业,目前都在贴成本做大数据规模,几乎都没有实现盈利。

2.3 信息预处理和整理环节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服务业所承载的信息量激增,增量往往是尚未结构化的数据。而信息预处理和整理环节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数据整理成结构化的可视数据。

信息的预处理和整理一般由程序完成,程序的特点是一旦研发完成投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此该环节的企业选择商业模式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采取边际成本模式。即一开始就投入资金进行软件开发,投产后通过快速发展客户摊薄研发成本,确立竞争优势。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后,这类型的企业往往通过免费加增值的盈利模式获得收益。

美国的Salesforce公司就是一家基于云计算的SaaS销售支撑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商的综合体。它一方面通过服务为用户积累了大量进货、销售、库存、客户关系、产品管理等基础数据;另一方面打通这些孤立数据的关联,提供可视化的数据报表分析、趋势判断、销售机会提醒等服务。Salesforce凭借销售SaaS和数据处理服务,市值已经逼近500亿美元。

阿里巴巴的“友盟+”也是类似的一家从事全数据服务的企业,它所服务的领域是移动互联网。“友盟+”目前覆盖9亿的用户,每天搜集的数据多达数百亿条。企业的任务就是用模块化的程序组件把信息量极低的数据串联起来成为结构化数据,降低了存储空间,提升了信息的价值密度。

国内还有一些中小科技型企业为客户进行定制化、私有化的开发部署,把不同系统的数据进行合并成全局数据视图。该类型企业通过提供IT技术服务获得服务报酬,边际成本不为零,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比较传统。

2.4 信息交易整合环节

信息的所有者拥有信息但并不具备开发利用的意愿和能力,信息的需求者具备开发利用的能力和意愿,但是缺乏必要的数据。例如,电商企业需要用户的上网行为数据,农业企业需要气象部门的预报数据,金融企业需要税务工商司法的征信数据。这个矛盾在信息膨胀之前并不明显,但随着大数据的来临,需要交换和整合的数据规模,大到足以滋生出一个数据交易和整合的市场。

数据交易的市场往往以电子化交易平台的形式出现。例如北京星图数据公司的大数据开放平台“蜂巢(DataComb)”不仅开放了北京星图的自有大数据,还能兼容第三方数据源和数据开发者。平台将数据明码标价,交易形态丰富,旨在拉拢撮合信息的供求双方,打造一个开放的数据集市。盈利模式上,企业自身作为信息交易的撮合者,一般按照交易金额的百分比抽取佣金,采用的是变相税收的盈利模式。

这个环节的企业在运营的时候,应当注意:

第一,信息交易的隐私保护和数据清洗。政府和其他信息拥有者希望市场走向开放,但有在很大程度上对自己的信息持保留态度,应当从交易整合的规则、规范上打消信息拥有者的顾虑,才能开启一个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

第二,积极营造黑洞效应。交易涉及供需双方,交易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市场。初期应当零成本甚至贴成本的手段,使交易标的物快速的丰富起来;到了一定阶段,平台上待交易的信息会越来越多,运营的成本会越来越低;最后,数据富集到一定程度,会像黑洞一样,吸引着其他数据聚拢,形成黑洞效应。

2.5 数据分析挖掘环节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大数据产业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此环节的企业提供服务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提供数据处理工具;另一种是直接帮用户处理数据。他们往往利用软件的边际成本递减特性,快速推广客户摊低成本,实现盈利。

例如国内的华院数据、天津天才博通科技、神舟通用、杭州合众信息等,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分析挖掘工具,为客户安装部署后,客户就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由于这类企业的边际服务成本不为零,只能通过技术服务盈利,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比较传统。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开源的两大人工智能工具:Google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TensorFlow和Facebook的人工智能工具Torch。他们采用免费加增值的商业模式。在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他们一方面开放技术扩大市场份额,促使产品迭代升级;另一方面充分利用GNU协议约束实现企业盈利。这种模式有时称为“开源模式”。

2.6 管理环节

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都需要经过管理环节,提供给需求方换取价值。对于数据成果变现容易的企业,他们可以直接销售数据结果,获得收益。例如,美国的Climate Corporation(后以10亿美元价格被孟山都收购),把天气数据直接销售给农业企业用于预测灾害发生概率和农业产量,进而还能向农户销售保险。

但对于大部分的大数据企业而言,信息资源直接变现比较困难,它们往往采取两种商业模式进行变现:数据整合模式和占领入口模式。

2.6.1 数据整合模式

采用平台化资源整合商业模式的企业,将自身定位为数据的整合者。它们一方面积极从企业或政府(以购买或者分成或者以项目建设形式)搜集扩充大量自有数据;另一方面扩大社会合作,从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吸纳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经过整合后成为有价值的交易标的物,例如经过清洗经济交通规划数据和统计报告。此环节的企业通过把控数据和交易过程(现金流、信息流、用户资料等),获得话语权和分红权。典型的企业包括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华中大数据交易所、九次方、数据堂等。

以国资背景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为例,截至2015年底,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已经整合了100多家大数据公司的数据,整合数据总量超过10PB。截至2015年底,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交易额突破6000万元,所整合的数据门类包括涉及国计民生的35个门类。以民间资本背景的九次方为例,九次方分别与腾讯、汤森路透的合作提供企业征信查询和图表查询,每次的收入五五分成。

值得关注的是,此环节的服务形式有所创新。信息形式不仅是直接下载数据或报告,也可以采用API接口的方式,让企业按需调用、按需付费。这意味着信息的需求方,信息获取的门槛大幅降低而且确保了数据实时性。

这类企业的盈利模式一般采用变相税收模式,即将收入分配给提供整合数据的合作方,自己保留一部分佣金。

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往往借助政策扶持,定位为平台化的数据整合者,从管理环节进入大数据信息服务业。

2.6.2 占领入口模式

与实力雄厚的国资背景企业不同,民营企业进入管理环节的时候,往往找准一个垂直领域,采用占领入口的商业模式。他们在某个垂直领域做到行业第一,然后深入发掘该领域数据的商业价值,或者通过广告换取收入。

例如提供航班交通信息查询的“航旅纵横”和“飞常准”等App运营企业。他们调用民航航班数据,为大家预测准点率,结合乘机人数据,为大家办理值机等。类似的还有提供浅信用查询服务的 “企查查”和“企+”等App运营企业。

这类企业的盈利模式一般采用“零和”的广告盈利模式,即通过提供免费低价服务吸引大量用户,在用户使用服务的时候插入广告,换取收益。广告的多少和用户体验的好坏,形成一对零和博弈。

2.7 跨界应用环节

信息是中性的,信息不创造价值。但基于正确的信息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相比起靠感觉和经验做出的资源配置,能降低错误决策的成本浪费,从而创造价值。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越来越多行业企业意识到,应当从靠经验驱动的决策模式,转变为靠数据驱动的决策模式。随着决策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信息服务业的企业从而也获得了跨界经营的话语权。他们凭借手上的关键信息,参与其他行业的利润分成。他们一般采用的商业模式为产业链渗透模式。以向精准营销界跨界的TalkingData为例,TalkingData后台能根据用户的游戏行为数据判断用户的特征属性,但TalkingData不直接销售报告或数据,而是主动寻求与招商银行合作,开展跨界营销活动。跨界营销为招商银行节约了营销成本,而招商银行也愿意支付给TalkingData一定的营销费用,双方互惠共赢。

以向金融领域跨界的美国Zestfinance公司和中国同盾公司为例,它拥有传统银行的信贷数据(如账户数、信贷历史、违约数、流水)及其他结构化的数据(如交租情况、搬家次数等),在关联了贷款人的身份信息与线上行为后,可为银行和典当行提供量化的信用风险分析。

以向安全领域跨界的Palantir公司为例,Palantir帮助CIA、FBI等情报机构处理成千上万个数据库,快速找出与恐怖袭击、疾病灾害等有关的潜在威胁。很多银行和对冲基金客户,也找Palantir帮助预测欺诈行为。

更多可供大数据进行跨界渗透的领域还有医疗、交通、金融、电子商务、零售、通信、政府公共服务等。

3 结 论

借助国家地方政策的推动,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升级转型和流程再造。在新的产业链上,寻找与企业基础相匹配的转型切入点,设计与企业优势相匹配的商业模式,才能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新一轮信息服务业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10版.梅汝和,梅清豪,周安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信用卡,市场

 

新兴市场信用卡发展的初期,市场空间十分庞大,很多国家的银行都大规模发卡,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盈利。中国自从2005年来,发卡规模开始呈几何规模增长,然而发卡量快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危机。本文将回顾韩国、台湾地区的信用卡危机历史,以发现我国信用卡市场背后的隐患;同时介绍一下美国信用卡市场成功创新的例子,为我国未来的信用卡市场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韩国、台湾地区的信用卡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结束后的五年里,韩国很多银行为了实现快速盈利,没有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充分审查,很多无业的人都可以申请到信用卡。2003年韩国成年人人均持卡4.5张,而在美国同期人均持卡数目才2张。随着韩国经济陷入了暂时性的萧条,韩国的信用卡危机开始显现出来。2002年,韩国信用卡的利用率下降到了2%;到了2003年9月份,350万韩国人没有按期还款,占韩国工作人口的16%。韩国最大的信用卡公司LG公司向韩国8家银行申请紧急救援,同时进行了裁员措施,裁员数目占总员工数的25%。公司股价大幅下跌。

在中国台湾地区,卡债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平均每月有4万人因为刷卡过度而破产,另外平均每月有40人因为卡债而自杀。然而银行还在大力刺激岛内居民办卡、刷卡消费。各个银行为了吸引客户推出了很多促销活动,比如积分回馈礼物、现金回馈、抽奖等。规模的过度扩张也导致了风险的积聚,台湾地区银行信用卡的呆账率不断攀升,近几年每年冲销的坏账都在200亿新台币以上,大大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

2.我国信用卡市场的隐患

我国国内很多银行信用卡部分的高管都是从台湾地区银行挖过来的,所以我国现在的信用卡市场发展模式和台湾地区非常相似。我国银行目前也采取了很多类似的促销策略,比如免年费、送礼物、返现金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高速增长,工商银行2006年底牡丹信用卡发卡量超过1000万张,招商银行2006年底信用卡发卡量也超过了1000万张,另外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广发银行等目前发卡量也早已突破了100万张。国际上的经验证明,信用卡发卡量不足100万张的银行将难以实现盈利,因为没有规模就无法摊销市场初期的巨额营销费用。但是在发卡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信用卡的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转移体系很难跟上,这就为银行埋下了隐患。以浦发银行为例,在发卡之初,浦发银行采用了花旗银行的全球征信体系,客户申请办卡需要提供很全面的个人财产收入证明和信用材料证明,结果10个月里发卡量不到1万张。后来银行降低了申请难度,月发卡量立刻以30%到40%的速度增长。可见,要实现发卡量的快速增长不是难题,关键是如何控制这背后的风险。

3.美国信用卡市场的成功经验

这里主要介绍美国信用卡市场的两个龙头企业即美国运通和MBNA如何通过创新在不增加风险的基础上提高了信用卡业务的资产回报率。

美国运通是全球刷卡消费额最大的信用卡银行。美国运通的信用卡更类似于charge card而非credit card。所谓charge card是信用卡的一个特殊品种,它与一般信用卡的主要区别在于透支额度不能循环使用。即持卡人收到账单时必须全额偿付,然后才可以进行下一期的透支;而普通的信用卡每次只要持卡人偿还最低还款额即可。因此charge card的平均应收帐时间更短、周转率更高、卡均贷款余额较少,利息收益也较低。美国运通与其他信用卡银行的区别是在于,大多数银行的信用卡业务是从消费者口袋里赚钱,而美国运通则是从上游厂商口袋里赚钱――赚取合作厂商的返点收益。这种模式被称为“以支付为中心的盈利模式”,其核心是刺激消费者购买而不是贷款。。。运通平均每16秒增加一家合作厂商。公司凭借其与大量厂商的结盟为消费者提供广泛的折扣优惠,以吸引更多的持卡人并刺激他们消费,而更多的消费客户又反过来增加了美国运通对厂商的吸引力和谈判地位,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使得美国运通迅速实现了厂商和消费者两端的规模化发展。美国运通通过这种“以支付为中心”的创新,把信用卡的利差业务转变为了中间业务,加速了资产的周转,同时减少了资金的占用,提高了公司实际控制资产的回报率。

MBNA是一家成立于20世界80年代的新兴银行,但其通过成功的金融创新模式,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仅次于花旗的全美第二大信用卡贷款银行。MBNA主要采取证券化,将70%以上的信用卡贷款证券化出售,从而大幅提高了其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回报率。证券化确实让MBNA转让了部分利差收益,但是大大增加了公司的中间收益。证券化后,公司保留了对已售贷款的服务职能并借以收取服务费,上述服务一般可按年收取相当于贷款本金2%的服务费用,再加上证券化出售过程中的溢价收益,证券化后,公司的总资产回报率是上升的。。

4.总结

信用卡业务并不是规模越大就越好,由此带来的巨大风险需要我们好好研究。因此只是简单效仿台湾的信用卡促销模式、希望以量取胜的战略肯定无法长久。而目前中国的证券化市场还处于萌芽阶段,信用卡贷款的证券化风险还很大;另外,与商家联合、采取运通的以支付返点收益为主的盈利模式在中国也无法广泛展开,因为中国商家的返点率比欧美国家低30%到50%。因此中国银行业还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己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

篇5

最近,盯准大学生的互联网金融类消费信贷公司纷纷传出大额融资消息。分期乐获得了俄罗斯著名风投机构DST的1亿美元投资。DST曾经投资过Facebook、京东、小米、滴滴打车等公司。而去年12月,位于北京的趣分期也完成了C轮融资,规模达到1亿美元。地处杭州的爱学贷于今年1月份完成40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就在不久之前的12月份,爱学贷刚刚宣布拿到千万元人民币规模的天使投资。

三家公司创业时间都不长,但增长迅速。三家公司月度销售额均已突破亿元大关,趣分期达到月销售3亿元,而爱学贷也稳定在2亿元左右。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类似的大学生分期付款式的消费信贷互联网金融公司出现,大有当年团购领域“”的趋势。

创业公司蜂拥而至

创业公司蜂拥至该领域的背后,其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而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受监管并未开拓这个市场。中国每年有500万左右大学新生进入校门,而手机、电脑等消费品以及教育培训、学车等需求也广泛存在。

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他们大多没有稳定收入,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生活费用,然而当想要获得更好的iPhone手机、相机、电脑时,他们只能通过从自己的生活费中省下钱来,花时间以攒钱的方式购买。信用卡的停止发放使得他们之前无法“提前消费”,以借款、分期还贷的方式可以立即购买想要的大额商品。而爱学贷、趣分期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出现,在银行体系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消费金融选择。

“现在的大学生这个群体是随着互联网长大的,进入他们视线中好玩的东西比上班的人还多,他们接受新鲜事物比成年人还快,他们对物质的需求比80后、70后当年还要高,他们刚好碰上互联网金融模式。”爱学贷创始人、CEO钱志龙对《财经天下》周刊记者分析,现在的大学生一方面能更快接受这样的新模式,这也造成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在此之外,像支付宝、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产品也教育了这个群体的信用和理财意识。整个环境都不同于以往。

爱学贷、趣分期提供的该类消费信贷产品模式是将目标群体定位于大学生,网站看上去像一个电商网站,站方提供手机、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商品。站方通过多种融资渠道来获得进货资金,目前较多的是与P2P借贷公司合作,大量采购大学生需要的相关商品,线下再通过地推团队推广和实现对用户的授信审核。用户选定商品,在线下经过审核后签署借款合同,拿到商品,最终以分期还款的形式完成借贷购买。

以购买一台16G金色版iPhone 6手机为例,在趣分期上该商品价格为5088元,首付为0元,24个月分期还款的话,连本金带利息每月需要还款257.22元,最终总计需还款6173.28元。一个大学生在网站上选定该商品后进行分期购买,站方在用户当地的线下人员将进入学校与用户面对面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签署授信合同。对用户面对面的审核实际上是个授信的过程,就类似申请信用卡时的资料审核,核实用户的基本情况。审核通过后,这位大学生用户将以自己的信用来向站方获得产品,用户本身并不直接获得现金,而是直接获得选定的商品。站方将商品交付或之后由物流送达。

与其把这类公司叫做电商公司,倒不如说这类网站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公司。“网站需要拿资金垫付,对资金要求很高,其中资金来源包括股东自有资金,也包括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的投资,还包括P2P贷款的资金。”钱志龙称。在上游资金方面,目前,除了自有和融资以外,该类网站大多选择市场化的P2P资金来源。公司将用户借贷的债权打包成企业债去借贷融资。

相对于普通的企业债,这类产品风险较低。“P2P也在寻找优质的资产包,比如同样5000万的资产包,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融完资还是可能出现跑路的情况,但像爱学贷的资产包是由很多个人用户形成的很多小的应收账款组成,其中即使出现一两例坏账对资产包整体是没有影响的。”钱志龙说,但将来也要看融资的成本,P2P如果利息比较高,平台服务费较贵的话,也会使得该类公司选择银行等其他更多元融资渠道。

比如趣分期,就成立了趣分期金融事业部,自己以独立公司的形式建立P2P贷款平台“金蛋理财”,将趣分期平台上的债权直接销售给出资人。趣分期向自己的上游资金链条延伸,以期降低融资成本,最终降低大学生等用户的借贷成本。

金融公司的核心之一是风险控制。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信贷风险控制,该类公司也设计出了有针对性的新模式。爱学贷、趣分期、分期乐等公司一般建有达到数千人规模的线下团队,分布在大学所在的各个城市,其中很多由大学生兼职担任,当新用户借贷购买时,线下人员会进入学校与用户当面审核,并且声明相关法律责任。而线上产品的设计,比如分成几期,每期还款金额以及授信总额等,也会考虑到这类群体的偿付能力。该类公司也会联合一些企业资源,为大学生提供兼职机会等,大学生如果觉得还款上有困难,可以通过兼职赚取报酬来还款。而随着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的改善,征信体系的逐步建立,对信用的重视也越来越强,大学生群体的还款意愿也会加强。

该类消费信贷服务既有电商属性,更有金融服务属性,其盈利模式并不单一。公司在现有业务基础上,通过大量采购需求集中的商品比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相机等提供给用户,其中的批发价与零售价差额是盈利来源之一。此外,用户使用分期付款服务时借款、还款的利息差额也是主要的盈利来源。不过,“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钱志龙称,“有人群基数在,不用特别担心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把平台搭建好,内功做好。将来也有可能在互联网服务方面出现其他盈利模式。”

大公司也来了

看中这块市场的还不仅仅是初创公司,爆发的市场和巨大的需求使得京东等大公司也盯上了这个领域。今年1月份,京东金融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群体的京东白条服务――校园白条。京东白条的服务中,消费者最高可获得1.5万元的人民币贷款用于在京东电商平台上消费,并在3至24个月内还清。而校园白条服务则是该服务的细分,大学生用户获得的信用额度在2000至5000元之间。用户凭借学生证、身份证和银行卡在手机App中线上申请可通过。在具体使用方面,白条用户需要绑定与京东合作的银行信用卡,选择分期以后,到期时京东会通过短信及邮件等方式提醒还款。

京东消费金融业务高级总监许凌表示,未来京东消费金融将在扩大用户覆盖面、拓展消费场景上部署,并重点发力移动端。许凌称:“在消费场景的拓展上,白条用户数要向京东用户体量看齐,除了可在京东商城购物外,还会向垂直类领域,如汽车、旅游、家具、装修等行业拓展。京东将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推出相应的‘白条’产品。”而在“校园白条”之后,京东还将针对旅游发烧友等群体推出不同名称的“白条”产品,信用额度也将不同。

目前通过京东白条服务借来的个人消费贷款,所购商品还限于京东电商平台上的商品。而与之相比,创业公司的差异点则是能够形成开放平台,并不局限于某一家电商平台自身的产品,而是全网商品均可合作。而京东这样的电商平台公司则可以整合商品销售部分与个人消费信贷的利润比例,实现整体利润最大化。在商品采购方面,像京东这样的自营电商公司通过大量采购将能压低进货价格以及盘活库存。

篇6

关键词:闽台;动漫产业;合作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9-000-02

Abstract: Taiwan's animation industry has a good foundation, but has gradually weakened. While the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is developing quickly.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Fujian Province shall size the opportunity to cooperate with Taiwan Province in Animation Industry. Based on ECFA’s implement, analyz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in Animation Industry in the use of SWOT analysis.

Key words: Fujian and Taiwan; Animation Industry; Cooperation

一、福建动漫产业发展现状

(一)福建大兴动漫产业园吸引台企来闽投资创业

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福建主要在福州、厦门兴建了一批动漫产业园区,福建省内已有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福州动漫软件园区、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园、厦门手机动漫产业园等园区的兴建和投入使用吸引了大批知名动漫企业来闽落户。例如,在2010年至2013年期间,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等知名手机动漫基地都入驻厦门软件园,并在该园区内投入运营。三大移动平台选择福建,再加上福建多个动漫产业园的建设,使得近年来多家台湾动漫游戏主要企业,如台湾西基电脑动画公司、大拇哥草莓咨询、世纪宏柏动漫公司等相继来福建落户。

(二)政府政策大力扶持闽台动漫合作

自从2006年以来,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8个扶持动漫产业的政策性文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闽动漫产业的发展。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也推出了具体措施,如《福建省动漫产业工程建设方案》,使得动漫企业的发展在具体操作上有规章可依。福建出台的《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中也明确提出,福建要主动承接台湾动漫游戏产业转移,大力吸引台湾动漫游戏企业和人才来闽创业、投资和发展,鼓励和促进台湾动漫游戏企业与经营机构将开发、制作、加工、培训及营销等业务外包迁入福建;鼓励福建高等院校、动漫游戏培训机构与动漫游戏发达国家及台湾高校、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实训,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动漫管理、营销和技术人才。

(三)福建动漫产业取得快速发展

台湾在动漫创意、动漫制作技术、企业经营管理、衍生品的市场营销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而福建拥有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由于独有的对台优势,在闽台动漫企业合作之后,福建动漫游戏产业发展态势一路上扬。

1.动漫产业产值稳速增长

动漫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动漫企业自身的努力与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发展欣欣向荣,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2年,福建省面临着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疲软的压力下,福建动漫却首次创收突破百万亿元,在一片下行的经济趋势中脱颖而出,同比增长近83%,创下历史新高。福建省动漫产业产值从2006年的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70.37亿元。短短八年时间,福建动漫产值就翻了42倍,动漫产值的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7.5%,可谓是飞速发展。动漫产业对于GDP的贡献也在逐年增加。

2.动漫企业数量迅速增加

2009年,福建游戏动漫企业数量有100多家,从业者1万多人;2011年,福建动漫企业数量已经达到2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为2万人左右。2011年,创收超过亿元的企业为7家,跟2010年相比,增加了3家;而收入超过千万的企业也达到23家,比起2010年增加了13家。2012年福建动漫企业数量为3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为2万多人。通过认定的动漫企业,福建从2009年的2家发展至2014年的36家。2013年,省内动漫游戏企业有400家左右,相关从业人员数量亦超过3万。

3.动漫作品量的增加与质的改善

2009年,全省动画片产量多达30余部,总时长达到1.90万分钟。其中被允许播出的动画作品达16部,时长6299分钟,排在全国第8位;有5部动画作品被推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并给予优先播出的待遇,排名位于全国第3。2011年,福建动画片生产制作46部,时长26079分钟,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4倍,排在全国第5位。2012年,福建省被允许播放的动画片有44部,时长23464分钟,除此之外,该年度上线的游戏达到数百款之多。到了2013年,福建省的电视动画片产出达60部,时长31850分钟,排名年年向前,该年位列全国第三。

福建动漫游戏产业不仅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质量也明显提高,一些企业的作品在国内各种比赛和评比中屡次获奖。全省被评为国产优秀动画片多达20余部,在国家级各类大赛中获得“金猴奖”、“星光奖”、“金海豚奖”等国家级奖项的作品亦达40多部。且自从2004年8月份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工程启动以来,共有9个批次,194项作品入围该工程。我省亦有多项游戏作品入选该工程项目。

二、台湾动漫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起步早与代工经验使台湾动漫产业较为成熟

多年来,台湾作为美日动漫的代工厂,因此台湾拥有成熟的动漫制作技术,也日益认识到“原创”在动漫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台湾原创动画《七彩卡通老夫子》甚至获得了一亿元的票房收入,且荣获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台湾在游戏的研究开发、运营投入、人才培养、计算机技术、融资渠道等方面起步较早,在中文游戏市场这一方面颇有建树,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并培育出了不少知名品牌。

(二)台湾动漫市场定位清晰

台湾动漫产品种类丰富,以至于各个年龄层次的消费者们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动漫作品。既有针对儿童的动漫作品,如《海之传说妈祖》、《奈奈与小希》等;亦有针对青年学生的动漫作品,如《恋爱的季节》、《折纸战士》等又有符合成人白领口味的动漫作品,如《霹雳布袋戏》、几米、庸等人的作品。

(三)台湾对于创意型人才的培育很重视

3D技术的潮流需要一批涉及创意设计、3D电脑制作技术、延伸产品开发的人才。为了迎合世界的潮流,台湾政府和当地企业也认识到了创意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去重点培育创意型人才。如台湾在2003年成立数位内容学院,与国际交流合作,借机拓展国际市场。而且,多年为美日动漫代工的历史使台湾动漫立足国际化视野,台湾动漫产业有较强竞争优势。

三、闽台动漫产业合作面临的机遇

(一)台湾动漫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据悉,台湾省的游戏动漫市场也开始走下坡路,发展遇到瓶颈。台湾的线上游戏市场从2005年就开始呈现递减性成长,逐渐迈入玩家饱和及市场重整的阶段。因此台湾需要抓住ECFA签订和福建自贸区建立的机遇进入大陆开拓动漫市场,增加台湾游戏动漫创收。福建与台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好作为台湾动漫产业转移的阵地。

(二)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为动漫提供新平台

互联网跟手机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科技产品,相对于书刊期刊等传统媒体,互联网跟手机已成为当今动漫爱好者欣赏动漫作品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新媒体的运用为动漫产业盈利带来了机遇。随着智能手机、移动3G网络、4G网络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手机动漫产业未来有很可观的发展空间。据悉,全国人口中动漫爱好者的数量接近2亿人,这2亿人中对手机动漫感兴趣的数量占比54.3%,而且愿意花费5元/月使用费的人数更是占比高达58%。2014年,中国的手机动漫市场有望达到30亿元,并且未来使用手机观看动漫作品的用户规模将持续扩大。由此可见,手机动漫的市场潜力巨大。

(三)ECFA的签订为闽台动漫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保障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不健全导致动漫企业在被侵权行为发生之后普遍存在举证难的问题。2009年,据福州网龙公司反映,公司每年遭侵权所造成的损失超1亿元。ECFA框架下,两岸可以进行合作知识产权保护,不仅维护了两岸同胞共同利益,也为闽台动漫合作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保障。

四、深化闽台动漫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融资渠道,加强利用外资效率

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因此台湾在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福建动漫企业亦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在投融资与利用外资方面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台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得益于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台湾政府立法先行,制定了一系列应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的专项法规,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融资辅导制度。该制度主要包含融资、保证和辅导这三部分内容。

福建可以学习台湾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放贷款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银行”,成立信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提供帮助;亦可以通过建立商会、协会等机构定期组织投资商和动画创作机构进行交流沟通,公开项目招标会,提供动漫产品的交易和产权交易的平台;还可以借鉴韩国政府的一项扶持方式,即政府将无偿投入资金转为有偿专业机构管理,以贷款担保的方式运作,从而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台湾有着亚洲第一家信用报告机构,且曾在全球同类机构调查评比中荣获第一,其征信体系已经健全。由于有着完善的征信体系,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报告比较可信,大大减小了金融机构放贷风险,也为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融资机会。福建金融机构之间可以信息互通,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信用评级机制。金融机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投资形式使动漫产业的资本运作多元化,有效利用天使投资、投资银行奉献投资、和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来解决动漫企业的融资问题。

(二)扶持龙头企业,制作动漫精品,加强品牌意识

政府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应向发展势头较好的动漫企业倾斜。目前闽台合作动漫企业有很多,虽然数量多,但是规模大多数都小,作品多却不精。知识产权是动漫产业运营的核心,如若集中优惠措施来扶持龙头企业,才有比较大机会制作出精品,形成自己的品牌,进而使品牌深入人心,接着可以开发品牌周边产品。因此,政府应制定特殊的政策来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而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动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闽台应加强合作创作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品动漫,民族化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必由之路。闽台动漫企业要有意识地去保护自己的原创品牌,不仅要将品牌与动漫形象、动漫作品进行商标注册,还要将自己的知识成果进行著作权登记。

(三)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人才储备

由于福建动漫起步晚,所以无论是在配套设施还是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上还不是很成熟。校内师资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急需通过动画企业与制作公司合作得以提升。各大高校应借助学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台湾高校联合办学,加强与国际院校的长期学术联系,推动合作交流,借鉴欧美、日韩等有开设动漫相关专业的国际院校的经验来制定一套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

(四)创新盈利模式,拓展延伸产业链

以动画片作为动漫形象的媒体促销工具,凭借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销售来收回成本,再通过大规模的衍生产品获取丰厚的利润,这种产业链模式是美、日、韩等动漫强国的产业盈利之路。仅仅依靠动画的播出来盈利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完善产业链条,大力开发衍生品才能够尽快收回成本实现盈利。福建动漫企业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创造出接地气的动漫作品,注重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借助福建省的各种实业的比较优势,与之展开合作开发衍生品市场,拉动产业链条的发展。而且随着新媒体的运用,闽台动漫产业应该及时抓住这一盈利契机,延伸产业链条,创造多元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昝胜锋,王书勤.动漫产业:新兴业态与盈利模式[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1-2.

[2]王永兴.闽台动漫产业现状比较分析与对策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3,3:36-40.

篇7

消费金融:一种基于利差的小额信贷

鉴于房地产价格既非CPI的一般统计项目,目前按揭的增长又远非普通住房消费需求所能解释,而信用卡业务仅有持牌的银行机构才能开展且多数使用者并未使用其附息融资功能,删繁就简,本文消费金融仅指消费性的个人小额信用贷款,这才是真正站在风口的消费金融,也是各路资本竞相争夺的领域。

消费金融的发展恰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使得消费金融服务更具普惠性和渗透力,能够覆盖更多的包括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大学生等中低端用户群体,并直接深入到生活消费的各个场景。同时,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逐步形成消费金融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分期平台的竞争格局。

一是持有银监会牌照的消费金融公司。紧抓“小、快、灵”特点,贷款申请简便、审核标准相对宽松。但与商业银行网点多、电子银行系统成熟、账户管理支付便捷、客户群体征信基础牢固等优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早期的消费金融公司多以银行为主体设立,2015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进一步放开后,更多来自不同行业的设立主体参与进来,为消费金融公司差异化经营带来有利契机。作为持牌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信用评级较高,资金成本较低,主要利润来源为利差。

二是大型互联网电商平台。主要依托自身庞大的平台和场景优势,面向平台内的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小额贷款等特定用途信贷服务。由于在互联网金融、网络零售、用户大数据等领域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细分的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中,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并通过建立自身的信用评价机制,逐步向客户提供非特定用途信用贷款,建立了类似银行信用卡和消费贷的信贷服务体系。其低成本资金主要来自支付渠道中商户和消费者的沉淀资金,盈利主要来自利息收入、商户的佣金和逾期还款的手续费。

三是分期平台、P2P等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作为新涌现出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模式,目前主要针对大学生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由于目标群体缺乏稳定收入、流动性较强、信用记录不完善等,其在资产质量控制、征信数据获取、客户群体延续性等方面均面临挑战。其盈利主要通过承受更高的坏账,批量化规模化审批降低操作成本并做大规模,再引入风投资金消化坏账,通过不断的股权转让直至IPO,实现资本最大化收益(见表1)。

比较分析发现,消费金融并非全新的金融业态,其本质是赚取利差的小额贷款,仍然没有脱离传统信贷业务的范畴,除了亮眼的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分析,主要盈利模式仍然是基于风险承担的利差收入。

模式创新:能否超越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空间?

与消费金融最相近的领域可谓小微企业贷款,两者的出发点都是小额信贷,客户群体和贷款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两者不同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将消费金融定义为向居民个人提供的消费性贷款。然而,同为小额贷款的小微企业贷款却深受“融资难融资贵”指责和风险高发的困扰,经过爆发式增长之后,风险处置对贷款机构的盈利能力形成严重拖累,各方资本与市场主体对小微企业贷款望而却步,与受到各方资本青睐的消费金融可谓冰火两重天。但是,2016年以来刚刚发展额消费金融能跳出小微企业贷款的困境,成为小额贷款发展的新方向吗?进一步分析,消费金融和小微企业贷款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一是对借款行为的经济假设不同。小微企业贷款是生产经营性贷款,强调借款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基于借款人使用贷款的投资行为能创造盈利的理性预期。如果银行发现借款人没有使用贷款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超过银行的承受范围,则一般通过抽贷限贷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但是消费信贷不同,借款人的使用贷款的目的并不在于盈利而是满足当期的消费需求,银行甚至限制消费信贷进入风险性投资领域。因此,其经济逻辑的基础并不在于借款人总财富的增加,而是在于借款人总收入的跨期配置,并承担利息支付的损耗。

二是对利率定价的容忍程度不同。随着贷款客户的下沉,客户还款能力也随之下降,贷款机构需要提高利率以弥补风险。对于小微企业贷款而言,面临的信贷配给约束较为明显,银行等贷款机构并不愿意通过提高利率来满足高风险小微企业客户的信贷需求,企业也限于自身盈利能力而不愿承受高息贷款。但消费贷款似乎跳出了信贷配给约束,特别是互联网类消费贷款平均利率高于10%,显著高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并仍通过高利率策略覆盖更多的客户群体。

三是对风险贷款损失的处理不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处置仍偏重抵押物和担保等第二还款来源,且单笔贷款的核销损失和实质催收都面临不小的成本压力。消费信贷通常为信用贷款,颗粒度和分散度都高于小微企业贷款,事实上摒弃了传统上对单笔贷款质量的关注,采取批量化规模化运作模式,通过忽略个体风险损失,直面客户群体的系统性风险,以高利息收入覆盖不良贷款损失。这意味消费金融机构随着客户下沉,要通过持续做大规模来尽可能满足对概率模型的采样需求,也意味对杠杆的依赖。

综上所述,消费信贷比小微企业贷款的覆盖面更广、风险偏好更高,对系统性风险的抵御能力更弱,很难发现明显超越小微企业贷款的发展优势。随着消费金融领域客户下沉不断加深,消费金融的短期发展将面临更多未知和更加严酷的风控挑战,长期发展则更是依赖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因此,消费金融的发展空间需要稳步拓展,健康发展将是一个精耕细作、循序渐进的过程,应防范大干快上带来的各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

消费金融发展的前方:陷阱还是希望?

在经济发展和个人消费支出增长的背景下,由于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信用卡人群覆盖有限等,消费金融领域确实给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留出一定的信贷服务空间,政策的鼓励和监管准入的调整也给非金融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提供了一些机遇,

消费金融的发展基础

一是经济条件的成熟。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不断上升。2015年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66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2016年1~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居民消费支出增速高于收入增速,为信贷类消费金融的创造了发展空间。

二是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发展的主要政策背景是需求侧改革中“稳增长”,通过刺激三驾马车中的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增长。消费金融也是符合“惠民生”下的普惠金融,为尚未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弱势群体提供信贷类金融服务,提升资金跨期配置效率。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短板”,符合加强金融供给能力的要求。

三是监管准入简政放权。消费金融领域几乎是目前门槛最低的金融领域,银行牌照、消费金融牌照、小额贷款牌照和第三方支付牌照,都能合规涉足消费金融领域。作为最正牌的消费金融公司,能进入银行间市场融资,目前银监会已批准设立17家,审批设立速度不断加快。

消费金融的发展面临的瓶颈

这一年来消费金融呈现爆发性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前期市场缺乏这一层级的金融覆盖工具,客户需求集中被开发使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据艾瑞咨询数据,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0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占中国整体信贷余额20.2%。虽然不少市场机构预计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在未来依然仍将维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趋势,但从国际经验看,美国消费金融市场在经历3年爆发式增长后的发展速度不断走低,逐步收敛至10%以下的正常水平。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后续发展的瓶颈将受两大不确定因素制约。

一方面我国居民境内消费能力可能被高估。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5年末国民储蓄率数据,中国储蓄率接近50%,高于全球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但国民储蓄率代表的是经济体整体的储蓄率,统计口径包含居民、企业、政府和净出口等贡献,按照居民储蓄占全部储蓄不到40%的比例估算,居民储蓄率仅约为20%。即使按照不同口径计算,我国居民储蓄率几年来也成下降趋势,市场中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我国居民储蓄率综合水平只有9%。没有高储蓄的支撑,进一步通过加杠杆刺激居民消费的空间将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目标客户群体持续开发的基础较为薄弱。即使上述储蓄率被严重低估,假设我国居民储蓄仍然有足够的开发空间,但在现阶段高储蓄者也难以成为消费金融的有效客户。一方面高储蓄者一般为高收入群体,早已被信用卡等传统信贷服务覆盖,且利率远低于消费金融行业平均利率。另一方面,如今我国资产收益率持续降低,而消费信贷的利率显著高于一般资产收益率,高储蓄者并无借贷消费的经济动机。所以,消费金融面临的客户群体仍是储蓄率较低的人群,消费能力持续开发的基础较弱。

消费金融发展要守住三条底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金融的发展一定要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心。就消费金融而言,其发展则应以服务消费者为中心,通过消费金融机构信用转换和期限转换的功能,在有效的风险管理下,将不同性质和期限的资金合理配置到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上,最终实现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为实现这一目标,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要守住三个底线。

一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不能增加宏观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一方面,要防止通胀出现剧烈波动。在人民币贬值和房价上涨的双重挤压下,市场似乎出现了人民币对内和对外同时贬值的一致性预期,部分居民通过借贷对冲财富损失的风险。对于消费信贷,则形成“借贷消费――物价的上涨――加大对内贬值的预期――更多借贷消费”的正反馈链条,增加导致物价出现大幅波动的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要防止消费增长对资产泡沫的依赖。房地产等低流动性资产价格上涨会导致居民的财富预期上升,消费贷正好为刺激当期消费提供便利条件和工具,通过信用转换,将居民的账面财富增长转化为真实的消费能力,特别是面临当期流动性不足的部分居民有动力通过消费金融实现期限转化的目的。但是,一旦出现资产价格下跌,将引发剧烈的消费收缩,加之其中类似于金融加速器的杠杆效应,存在引发信用紧缩甚至经济危机的风险。

二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不能以牺牲金融弱势群体利益为代价。由于传统金融对低收入群体服务的不足,消费金融的客户下沉已然打上普惠金融的旗号占据了道德高地,拒绝或限制低收入人群获得信贷服务的权利将会饱受指责,目前限制银行机构向无收入能力大学生发放信用卡的规定也是备受争议。但是,正在被消费金融开发的客户群体正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弱势群体,一些贷款机构将客户下沉至大学生和低收入青年群体,主要利用了他们对消费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对利率认识不深刻的弱点,一方面,通过手续费掩饰分期贷款高息复利的性质,在手续费中对已清偿本金继续收息的隐蔽性极高,另一方面贷款逾期后不及时提示,频繁制造高额违约金,部分学生因此背负高额的债务负担。加之一些机构通过非法手段催收贷款,已发生多起导致家庭贫困,甚至痛失亲人的惨剧。因此,消费金融对客户的过度开发可能对金融弱势群体带来实质性损害。

三是消费金融的发展不能透支低收入群体消费增长的潜力。实际上,消费金融可进一步开发的客户主要是低收入群体,无非是促进消费者把未来的消费提前,且以较高的利率贴现,这无疑会损耗低收入群体当期就为数不多的储蓄,造成其资本积累减少而失去向上发展的潜力。另一方面,当年地方政府举债大搞基建,尚需如今中央政府出面推进债务置换,减轻债务负担,那么应如何帮助在缺乏个人破产法律保护下的低收入者应对高企的债务压力?如何给予违约客户获得重新信贷服务的机会?

篇8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除了企业的战略决策正确,市场定位恰当,营运管理高效外,获得外源性资金的支持,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得资金者得生存,得资金者得发展。但是长久以来,中国中小企业在获得外源性资金的支持方面,一直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由于在国内金融市场获得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相对有限,中国中小企业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等间接方式融资。长期以来,国内金融市场上有限的可贷资金机构,对中小企业实行严格信贷政策,同时民间资本被限制进入金融市场,使得中小企业一直面临重大风险。那么,中小企业获得贷款为何那么难?出路又在何方?

四大原因导致贷款难

中小企业贷款难应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企业财务信息不规范。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在财务制度、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等关键环节上,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瑕疵,从而不能向银行提供规范化的高质量信息,使银行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拟贷款项目的未来收益,以及企业的还款能力。为规避违约风险,银行往往不得不采取信贷配给,甚至拒绝贷款。

第二,企业信贷历史无记录。由于长期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导致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系统内缺乏足够的过往贷款记录,使银行对于其实际还款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和数据上的支持,从而进一步约束了企业以贷款获取资金的能力。这种状况下,越无过往贷款记录,越难获得银行贷款。越难获得银行贷款,越无法在银行建立贷款记录。从而形成了一种信贷悖论。

第三,贷款抵押资产不充分。商业银行贷款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是不具备风险承受能力的普通居民储蓄,所以银行在贷款时必须要充分考虑贷款的风险,通常会要求借贷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物或者担保。而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普遍存在抵押物、担保品不足的情况,从而造成银行对降低贷款项目的风险缺乏足够的信心。

第四,规模效益考量不经济。银行授信人员花费同样的时间和成本,完成的信贷流程所带来的信贷资金量和盈利水平,单项大企业项目要远远高于单项中小企业项目。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不仅不具有规模效益,而且,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非规范性,银行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成本,来审查和实施对中小企业的信贷。

在目前的制度安排下,国内金融市场上可贷资金机构的数量有限。一旦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不会成为有限的商业银行的选项后,就往往不会成为任何合法可贷资金机构的选项了。带来的结果是,中小企业只能通过非正规化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即使这种流动在体系外的资金成本会高达年化利率的35%~40%。可以想象,这种高企的民间融资利率,充分反映了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严重偏离。

多管齐下解决难题

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未来30年以科技创新为主打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事关中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政府的制度安排、银行的风险控制技术与盈利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以及中小企业财务信息规范化等诸方面多管齐下。

在政府层面上,目前已有大量的企业信息分别存储于不同的政府机构与部门,政府首先应协调工商、税务、财政、贸易、金融、统计、行业组织等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机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

其次,应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准予民间资本进入,增加合法可贷资金机构的数量。逐步建立起由大型国有银行、财政专项资金、政策性银行、社区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以及担保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等在内的多层次融资体系,并针对这种多层次的融资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金融监管规则。

再次,中小企业信贷天然具有高风险,对于任何一个非政策性的商业信贷机构而言,都需要有较高的回报率加以补偿。而这种较高的回报率又通常是中小企业所不能承受的。这种“悖论”实际反映了中小企业信贷问题上某种程度的“市场失灵”。在重大而又市场失灵的问题上,政府应该介入和“买单”。在这方面,美国政府通过联邦中小企业管理局专项拨款,担保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的方式,值得借鉴。

从金融机构层面上看,银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客户分层。对于从事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机构,应大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风险控制技术和赢利模式,为中小企业、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金融产品。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应充分理解信贷机构所具有的分配金融资源的功能,和获得贷款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除了企业借贷所必须具备的还款能力外,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的规范化是企业必做的一份“家庭作业”。此外,银行除了要评估企业的“硬”指标外,还会要考察企业相关的“软”信息。这些“软”信息会包括贷款企业的文化、管理团队的特点、企业在业界的地位与声誉等。这些信息都是企业在与银行的交往中逐渐积累和传递的。因此,借贷企业还需要十分重视银企关系和信誉的培养。

篇9

3月19日,中国平安在2014年年报中首次披露了其互联网金融的数据:互联网业务用户已达1.37亿人,其中年活跃用户6925万人。2014年核心金融业务向互联网金融迁徙用户1434万人次,由互联网金融业务向核心金融业务迁徙1143万人次。

与微信用户和支付宝用户相比,平安的互联网用户量尚有不小差距。“目前我们的客户(量)是足够的”,平安董事长兼CEO马明哲在年报会上表示。在他看来,平安下一步的重点是增加客户的接触频率,进而实现价值的转换。

无论是“1333”战略、“五马奔腾”、“平安战车”,还是“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平安这些名目繁多的互联网战略提法,其目标指向只有一个: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成为国内最大的个人金融服务提供商之一。

经过27年的发展,平安已不满足于在传统金融领域打拼,而是谋求传统业务和非传统业务“两条腿走路”。今年更是被平安定为“非传年”,即:在保持传统金融业务优势的同时,加快非传统业务的发展,从金融服务领域进一步深入到生活服务领域。

在诸多IT界人士看来,目前互联网已进入2.0时代,“S(社交)、M(移动)、A(分析)、C(云)”将成为新一代互联网革命的核心。

在互联网2.0时代,一直致力于综合经营的平安,对于综合经营有了不同的理解:功能各异的子公司或平台,如何既能保持各自不同的定位,又能彼此打通,顺畅无缝对接各种生活场景,从而实现全流程、全价值链条的管理。

“从地面朝天上飞”(马明哲语)的平安,已将竞争对手对标在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马明哲认为,平安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比之普通的互联网企业更加清晰:以金融为手段,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

在平安向生活服务领域渗透的同时,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也加紧向金融领域的扩张。而平安的金融同行们亦纷纷打造互联网综合理财平台。3月25日,“小马金融”正式上线,亦谋求以金融为手段的线上线下的结合。

“花心思黏住用户,形成平台生态内的循环”,这将成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商业之道。平安做得到吗? 策略迭变

2013年,中国平安综合金融进程加快,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互联网”成为马明哲每年初新年致辞的核心关键词,这一点甚至从其所用的标题便可管窥一二。比如,2013年的新年致辞标题是“科技,引领平安综合金融”,2014年则是“科技,让综合金融更精彩”,到了2015年,则进一步雄心勃勃:“蓄势待发,决胜新平台”。

事实上,按马明哲公开的说法,早在2010年左右,便已意识到科技对消费习惯、商业模式和产业行业的颠覆性改变。2013年,平安正式确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战略,这被视为其自1993年引入人团队、2002年后援大集中之后的又一次革命。

不过,在这一年,平安对综合经营还主要围绕“金融超市”的概念,采用的模式亦主要是传统的交叉销售。对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则开始谋划建立用于财富管理、健康管理和生活管理的社交金融服务平台,以及医健通、万里通、一账通、天下通和壹钱包等五大门户。

在2013年底的平安高层内部会议上,马明哲提出打造“平安战车”管理模式的构想,其中,互联网金融作为突前前锋,保险、银行、投资三大板块作为前锋,围绕金融生活服务生态圈,打造壹钱包、天下通、一账通、万里通和医健通等五大门户,形成一个完整的互联网金融管控架构。

到了2014年,马明哲进而提出,互联网未来三大趋势是移动化、智能化和云计算,届时将实现在生活场景中嵌入金融,改变过去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做金融的理念。根据其构想,将金融业务融入“医、食、住、行、玩”生活场景,据此打造七大业务板块。

“社交金融”成为平安对自身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定位,通过将金融嵌入客户的日常生活,由此带给客户“简单、便捷、安全、有趣的生活”。

这一理念,具化为平安于当年推出的“1333战略”。2014年1月,在平安互联网金融战略会上,马明哲亲自上阵,对外详述了该战略,即:立足于社交金融,融入“医食住行玩”等333项生活场景应用,依托壹钱包,实现管理财富、管理健康、管理生活等三大功能。简言之,这个取自平安金融大厦门牌号的“1333”,是指1个壹钱包和333项生活场景应用(3个3同时还指3个功能、3层用户和3个整合阶段)。

在“1333战略”中,被寄望成为平安互联网金融核心平台的壹钱包,在微信理财通上线次日推出,引爆了2014年初的话题。壹钱包堪称平安版的支付宝,其主要功能被简洁地概括为:赚钱、省钱、花钱、借钱和聊天。

根据平安的构想,壹钱包将立足于社交平台,实现社交、生活化服务与金融业务的对接,未来甚至能够逐渐取代信用卡甚至现金。

这个界面和功能设计与微信颇为相似的壹钱包,内测版本的流程和用户体验做得比较粗糙,无法绑定除平安银行之外的银行卡,统一账户体系未建好,与其他平台还无法顺畅对接,比如,在壹钱包里无法直接登录陆金所,需在陆金所的应用模块中重新注册。壹钱包注册需要输入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亦引发诸多用户关于用户信息安全的质疑。

壹钱包在内测阶段遭遇“滑铁卢”,一位平安内部人士透露,由于壹钱包内测时主要由平安系统的员工注册,一度沦为平安系统内部转账和交流之用。

不过,经多次升级的壹钱包,已有了新的定位:作为平安的互联网B2C融资平台。平安总经理任汇川在年报会上透露,去年壹钱包销售的理财产品达200亿元。除了推出理财产品和保险定制产品,壹钱包还在消费端接入了国美在线等电商平台。

从生活切入金融的思路,依然在2015年得以延续和深化。在2015年新年致辞中,马明哲推出“四个市场、两朵云、一扇门”的概念。

所谓“四个市场”,是指平安的资产交易市场(陆金所)、积分交易市场(万里通)、汽车交易市场(平安好车)和房产交易市场(平安好房)。“两朵云”则指以“平安一账通”为核心的“资产云”和以电子健康档案与健康管家移动平台为核心的“健康云”。“一扇门”则比喻互联网世界的“任意门”,即在诸平台和门户之间实现无缝对接。比如,在相关APP中,嵌入其他平台的模块,让客户在诸平台之间可以“任意”穿越。

根据平安的战略,其“两条腿”各有侧重:传统金融业务以“综合金融,贡献利润”为核心,重心是金融超市和客户迁徙。而非传统业务则以“互联网门户战略,贡献价值”为核心,做好海量获客,高频互动,以积累大数据。

平安2014年年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平安的互联网用户达1.37亿,活跃用户为6925万。陆金所、万里通、年平安付、平安好车等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用户总量为9141万,其中持有传统金融产品的用户数为3815万,占比41.7%,年活跃用户数2767万。在移动端方面,平安APP总用户规模为1971万,年活跃用户为1401万。

从客户迁徙来看,核心金融业务向互联网金融迁徙用户为1434万人次,由互联网金融业务向核心金融业务迁徙则为1143万人次。任汇川在年报会上表示,平安的海量客户正转化为互联网金融用户,协同推广的效应正在显现。 整合贯通

如果说,初期阶段的综合金融以交叉销售为主要形式,主要为了实现客户共享,那么随着综合金融的深化,则需要通过一站式服务,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马明哲在年报会上谈到,互联网客户有三个关键维度:流量、接触频率和价值转化,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接触频率。“过去我们通常是先做销售,服务是为了实现销售。现在我们要先做服务,然后通过服务带动销售,形成流量、频率和价值的转化。”

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有用性(价值)随着用户数量的平方数增加而增加,即网络的价值等于价值系数和用户数量的乘积,网络的价值则与网络规模的平方成正比。

在马明哲看来,传统金融是渠道为王,产品驱动。互联网金融则是流量为王,服务制胜。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平安多点开花,旗下涵盖平安科技、平安金科、陆金所、平安租赁、平安付、1号药网、平安好车等多个平台,形式则多采用垂直门户。此前业内曾有质疑,认为平安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缺乏一个统筹者的角色。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平安亦存在平台业务重叠或“撞车”的现象,特别是财富管理业务。比如,陆金所、壹钱包、一账通和财富宝都推出了理财产品,而陆金所未来的产品重点还包括保险和基金等产品。

事实上,包括平安在内的几家保险集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系统内平台相互抢生意的问题。一位平安子公司投资部门人士透露,和客户谈业务时,常常遇到同系统子公司的人也来接洽,有时一笔业务甚至会遇到数个“同门兄弟”,俨然变成“内斗”。在该人士看来,一个原因在于,不同子公司或平台都有各自的团队和KPI考核体系。

如何对各平台有效整合,实现互联互通,成为平安在互联网领域需解决的问题,亦是能否实现一站式服务的关键。

任汇川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互联互通是互联网金融的方向,平安将对门户进行整合,打通平台之间的应用和模块。根据“1333战略”,其三大整合即指基础整合、金融整合和服务整合。

既要有多样的入口,又要实现平台的对接。今年平安推出的“任意门”概念,即是对相联互通的一种尝试。通过嵌入的模块,平台之间可以相互跳转和链接。

资金与信息的互联互通,则借助于一账通,实现客户的金融资产、积分和信息的归集和整合。2014年12月,一账通移动端作为一站式综合资产账户管理工具正式上线,整合了平安19家互联网和金融账户,以及平安之外的29家银行账户。用户用一个账户、一套密码、一次登录,来实现保险、银行、投资等账户管理与资产管理的多种需求。

有点类似于“超级账户”的一账通,被平安视为非传统业务用户向传统金融客户迁徙转化的关键枢纽。不过,从目前的客户体验来看,尚需完善,比如一账通上的保险、银行和证券等账户信息,需要逐个手动添加。原因在于,平安系统内不同子公司之间还未完全做到共享客户信息。

平安金科亦被重新定位,主要用于拓展和孵化互联网相关领域业务,作为一个统一的互联网门户入口圈,以提升客户与平安的交互频次。陆金所的功能和业务近期亦有所调整,未来则被定义为“金融界的天猫”。

更深一步的整合是实现服务整合。金融有其天然壁垒,金融产品亦有其高门槛。如果按照马明哲在2013年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说法,适合互联网销售的金融产品排序中,基金排在首位,其次分别是证券、银行、保险、信托和投行业务。从与生活场景的融入度和接触频率来说,传统金融产品相对较难,服务也相对单调,支付、征信、健康管理等非传统业务,则更易于与生活场景形成对接,增加服务频次。

一位保险电商公司人士认为,用户一旦成为客户,最在意的就是服务的质量和体验感受。不过,金融产品特别是保险的客户接触频率较低,以服务带动销售,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产生效应。

日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2014年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保险公司对线上与线下的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多数公司只是将服务流程电子化、网络化,而从客户需求和便利角度实现线上线下资源整合的能力仍需加强。如何最大程度上实现保险服务在线化、如何遵循网络运行规则、适应客户网络消费习惯,值得行业思考。 盈利待考

经过近四年的投入和布局,平安的互联网金融转型已成效初显,对增量客户的拉动效果开始显现。年报显示2014年底,平安的个人客户数达8935万,其中2014年新增客户195万人。

在马明哲看来,平安这种以金融为手段、贯通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比一般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显现得更清晰,更能直接产生价值。

“海量”流量和 “高频”用户,是互联网最核心的要素。“用户至上”的理念,BAT更擅奉此道。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今年在对员工内部演讲时表示:腾讯应该少提“产品”和“功能”,多谈“服务”和“特性”。服务是以服务对象的需求和满意度为中心,定义所做的一切。

蚂蚁金服的重点则是做底层和平台,建立信息撮合平台、技术平台、数据平台,并在此平台上围绕核心用户价值,服务小微企业、普通消费者和小微金融机构。

华泰证券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王禹媚报告认为,互联网2.0的本质特征是互联网变成信息能量,将重塑现实社会中的供需关系。互联网产业链从单纯的线上向线下延伸,从单体的竞争,变为产业链乃至生态系统的竞争,平台型互联网企业具备向上发展的潜力。

尽管马明哲对平安的互联网金融盈利模式颇有信心,但从目前来看,几大互联网金融平台或子公司的盈利能力各有参差,比如,已运行数年的万里通目前仍亏损。

马明哲在年报会上坦承,目前还难以准确估算互联网金融子公司何时步入盈利期。平安首席财务官姚波则表示,平安的诸多互联网金融创新项目目前仍处于持续投入的阶段。互联网领域的竞争相当激烈,现阶段平安的策略是加大投入,尽快获取客户,以建立壁垒。

2015年1月,平安金科获增资14.76亿元。而陆金所则刚刚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未来有可能独立上市。

篇10

企业融资券的成功发行对中国金融发展十分重要

非金融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是人民银行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建设,增加企业融资渠道的一项重大金融创新,对中国金融市场意义深远,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影响重大。

加速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1993年,中央银行提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后存贷款市场的总体思路稳步推进。从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放开,到近期放开同业存款市场利率,中国金融市场除人民币存贷款外的金融产品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企业融资券是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的重要替代,由于这部分金融资产的价格完全是由市场决定,所以融资券的发行实质上是对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

完善了中国金融市场结构。与国际金融市场相比,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严重失衡,间接融资比重高,直接融资比例低。在直接融资中债券融资占比更低。2004年,我国新增银行贷款22648亿元,占全社会融资总量的72%,同期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的新增规模为8754亿元,占比仅为28%,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50%左右的平均水平。在直接融资中,股票市场的发展又领先于债券市场,在债券市场中企业债券比重远远低于国债和金融债比例。2004年企业债券融资额仅为326.24亿元,只占债券发行规模的1.2%。可见,企业融资渠道极为单一,资金需求过度依赖于银行体系,而融资券的发展在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渠道的同时,扩大了直接融资比例,可有效缓解我国严重的融资结构失衡问题。

增加了企业融资渠道。与其它融资方式相比,企业发行融资券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一是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短期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二是提高了融资效率。融资券的发行实施备案制,其准入和发行将比一般企业债券更为快捷,手续更为简便。三是降低融资成本。融资券的发行利率不受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的限制,发行价格参照银行间市场同期限债券品种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由于近期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下降幅度较快,融资券融资成本与同期限贷款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收益。四是塑造品牌形象。企业能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融资券,其信用得到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所有金融企业的认可,可有效提升其品牌形象,产生巨大的广告效应。五是有助于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承销中,通过主承销商、律师、会计师、评级机构等不同主体的积极参与,有利于从不同层面、不同的专业视角充分挖掘企业价值,其发行的融资券在市场交易也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发现。

转化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与国外银行相比差距较大,资产质量差,存在大量的风险资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控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是导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而从外部分析,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自身带有一些先天性的制度性缺陷,如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导致间接融资占融资总量比重过大,市场整体流动性差,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很难形成。另一方面,金融监管的不到位以及社会征信系统缺失,也使得金融市场主体行为异化和社会信用体系急需完善,这些都是深层次的外部宏观原因。这些外在的宏观因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过度集中于单一的信贷市场,不仅资产运作效益下降,而且全社会信用风险进一步向商业银行过度集中,仅仅依靠商业银行现有的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个人和企业信用风险,远远超过了商业银行自身的负载能力。此外,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还主要依赖于存贷利差收入,不断地扩大贷款规模也是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宏观和微观条件下,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的集中暴露有其历史的必然。所以,在中国金融制度的设计方面,必须重视宏观融资体系的完善,在我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建设方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融资券的发行不仅仅是完善中国投融资体系,扩大企业筹资渠道的需要,也是将企业信用风险由单一的银行承担转变为由社会众多机构承担,从而减少我国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总量,实现了信用风险的转移。

融资券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新挑战

从长远看,融资券的推出,将成为商业银行优质客户短期贷款的部分替代,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有很大影响。

优质企业短期融资的部分替代,商业银行传统利润来源将大幅缩水。

在目前的盈利模式下,商业银行7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贷款业务,而贷款收益中又有80%来自于20%的优质客户。这部分优质客户经营状况良好,融资能力强。它们出于降低成本、树立品牌,增强融资主动性和灵活性等多方面考虑将会积极呼应央行政策,主动要求商业银行将其原有的流动资金贷款转化为融资券,并且优质客户因其资质也很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同甚至追捧,从而能较为方便地获得低成本资金。这些优质客户势必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从而商业银行内部的融资产品替代也会演变为行际间的客户替代和产品替代。在短期融资票据化日趋明显的市场环境下,优质客户不仅有强烈意愿而且有足够能力支撑其发行融资券,必将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特别是优质客户的流动资金信贷以及票据业务产生更为强烈的影响。优质的短期信贷市场甚至票据市场面临进一步分化、流失。因融资券利率贴近货币市场基准价格,商业银行传统的主营业务收入――存贷款利差收入将降低,如何在业务替代的同时弥补收益大幅下降成为商业银行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经营风险的放大,对商业银行债券投资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目前债券发行市场,除资产抵押支持债券外,公开发行的债券大多不提供资产担保,利息和本金的偿付取决于发行人的财务状况和信用水平。目前,银行间市场发行体主要是财政部和政策性银行,所发行债券具有级信用。在企业债券市场,由于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发债企业资产规模,信用状况都较好,至今没有违约记录。另外企业债目前仍限制商业银行投资。商业银行在投资过程中,关注的只是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基本不涉及信用风险问题。而融资券依托于企业信用发行,具有期限短、风险暴露快的特性,再加上经营债券的资金业务人员,长期从事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投资。对企业信用风险识别、分析、控制能力弱。如何在把握投资机会,又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前提下,做好企业融资券的投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脱媒的加速,对银行业务创新能力提出新挑战。

企业融资券的进一步发展,同资本市场一起,使大量的社会资金脱离银行信贷体系,加速了中国金融脱媒的进程。这一方面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步伐,收窄了利差空间,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传统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将面临分流。商业银行为保持盈利能力不降低,企业客户不流失,必须在多方面、多领域谋求突破,加快金融创新。

第一,加快营销方式的创新,由过去单一存贷款服务转变为全方位、全过程的客户营销。提供包括融资等金融产品在内的现金管理。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由过去的产品服务提升到为客户服务,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体现银行的价值。

第二,加快经营手段的创新。经营手段是商业银行获利的基础。目前商业银行主要依靠传统的存贷款手段。这种盈利方式虽然短期盈利高,但隐含的信用风险大。在分业经营的限制下,商业银行要在减少信用风险的同时,又不降低盈利能力,必须加大资金交易、财富管理等其他盈利渠道。短期内必须有效利用取得企业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资格,在货币市场上介入投资银行业务的机会,丰富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增加新中间业务收入来源,促进业务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