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

篇1

关键词:恢复生态学;研究进展;理论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口增加、工业产业化急剧发展,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人类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进行过度利用,使很多资源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重要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协调人类的活动和生态环境,使人类在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实现对生态的恢复和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1.1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恢复生态学是生态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词,主要针对生态问题产生,致力于恢复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由于这个领域涉及的学科很多,因此也叫做综合生态学。简单来讲,恢复生态学是一门有关于生态的修复的学科,指的是通过人们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从而不断对那些已经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重建和恢复的过程,使生态环境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生态功能,而且能够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科学。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关键就是恢复,对已经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恢复,这种恢复可以分为广义上的恢复和狭义上的恢复,狭义来讲,就是一种将其恢复到初始状态的工作,广义的恢复是人类社会需求意义上,要依据生态工程的相关技术,对于一些被损坏的自然系统进行重建。由此可见,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的建设以及优化管理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恢复生态学理论基础

恢复生态学相对应的是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生态的破坏可以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生态自然的关系出现紊乱。所以这个恢复的过程就是要将自然还原到一个协调的关系上。由于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取向影响,生态恢复并不能做到将被破坏的环境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尽量恢复和还原,使生态自然系统能够维持一定的生态功能。生态恢复是在生态环境受损之后必须要进行的一项活动,通过各种物理、生物、化学等手段,对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以及演变的过程进行控制,从而实现重建的过程。

2恢复生态学的发展

2.1国外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发展概况

人类开始对恢复生态学进行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生态恢复只是恢复中的第1步,一个生态系统想要保持整体性和稳定性,就需要进行全局思考。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欧洲以及北美的很多国家都开始注意自己国家内的环境问题,也开始有一些研究,利用一些工程和生物措施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进行整治,从20世纪开始,就已经有很多国家在加强生态修复,比如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对水体以及热带雨林的恢复,日本加强对一些退化植被的恢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召开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国际研讨会,就生态系统受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同期还出版相应的书籍,科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态恢复问题进行探讨。1984年又召开恢复生态学研讨会,对恢复生态学理论以及实践的统一性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提出恢复生态学在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生态恢复的首要功能是完成生态环境的恢复,使生态环境能够维持原来的平衡,其次,也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们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分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1985年,美国成立“恢复地球”组织,使生态恢复工作实现组织化和系统化。199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会议强调恢复生态学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地位,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更进一步。但是每个地区的侧重点不相同,比如欧洲更倾向于对矿地的恢复,北美更倾向于对水体以及林地进行恢复,我国更强调农业资源综合利用。

2.2国内关于恢复生态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的生态环境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加强生态恢复学的研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意识到生态恢复的重要意义,因此开始生态恢复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在过大牧压下退化后封育恢复退化的过程,这个研究从退化的草原群落的基本特征、恢复的动力等为基础建立退化的数学模型,并且借助该模型对草原恢复的策略进行探讨,从而使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我国西南部,也有学者对贵州省茂兰喀斯特退化群落进行恢复,从退化的生态环境着手,对具体的生态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结合生态恢复学的理论,使恢复生态学的研究工作得到有效的进展。包维楷等对眠江上游大沟流域人为干扰体类型、干扰强度、频度、时空格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及物种的组成进行分析和探讨,并且对人为影响进行分析,还有的学者对土壤结构、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等进行研究,提出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恢复力,对我国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我国的地域十分广阔,森林资源也比较丰富、森林植被的恢复工作是恢复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植被恢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多,而且也都取得很大的进步。比如对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探讨、矿山废弃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沙漠植被的恢复工作进行探讨等,使我国的多种类型的生态环境系统都得到有效的恢复,而且在恢复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还出现很多研究文献,这对后代的生态恢复以及生态保护都有很大帮助。自然生态系统自身有一定的修复能力,但对于受损比较严重的生态系统,加强人为修复是一个重要途径,对此,我国也积极加强各种修复技术的研究,利用人为的生态工程可加速生态系统恢复,尤其被极度破坏的生态环境,更需要利用人工修复技术。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人类加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生态恢复是维持自然界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恢复生态学主要针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这个研究领域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增多,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蒲扬.恢复生态学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世界,2015(12)

2高彦华,汪宏清,刘琪璟.生态恢复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科学,2003(13)

篇2

生态移民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特殊困难群体民生、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宁夏是全国生态移民实施较早、规模较大的省区。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和自治区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帮扶贫困地区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先后组织了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及易地搬迁移民,累计搬迁移民近84万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实施生态移民的意义

2.1 生态移民辟免地质灾害威胁

这一情况最为严重的是海原县,1920年大地震形成了许多地质断层、滑坡带,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全区地震和地质灾害易发区。现已查明地质灾害点39处,涉及13个乡镇,39个自然村,1569户7716人。近年来,地质次生灾害频繁发生,防治难度不断加大,实施生态移民,既可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可消除诱发地质灾害的人为因素,减轻对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破坏。

2.2 生态移民有力保护和改善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

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是生态移民的主要目的之一,生态移民区在做好移民搬迁工作的同时,要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重点项目,抓好“西海固”地区的生态建设。移民搬迁后,能有效缓解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有利于保护自然植被和陡坡地退耕还林,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移民迁出后,原有的土地收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迁出区近466666hm2土地用于恢复生态,进行退耕还林和围栏封育,既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又可达到恢复生态的目的,实现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的“双赢”。另一方面,迁出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将减少,大大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使原有的林地、草地得到很好的保护,提高水源涵养能力,遏制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3 现状

南部山区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居住在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内及边缘地区的群众,仅有5.3%的人口通水、通电、通路,72.4%的人口仅通电或通路,22.3%的群众水、电、路都不通,就医、就学困难户占65.1%。

就拿海原县来说,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土地总面积6463km2,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宁夏用5年时间,投资30多亿元,将35万生存条件极差地区的贫困群众搬迁到近水、近路、靠城的区域。十二五期间,海原县对全县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79个行政村201个自然村,1.28万户5.56万人,实施生态移民搬迁。移民后将有46666hm2的土地空间可进行生态恢复。

易地搬迁后,在实现水、电、路三通的同时,配套建设的教育、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就医、就学便利,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变,可为移民群众奠定脱贫致富的基础。

4 建议及对策

4.1 移民后土地应全部划为国有

靠近国有林场的划归国有林场管理,封山造林;大面积连片区应成立新的国有林场进行封山造林;面积较小,不靠国有林场的,由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封造,交由乡村管理。

4.2 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

移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恢复要因地制宜,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六盘山地区,包括海原县的月亮山区,以封为主,条件好的耕地要加大生长较快的乔木如落叶松、桦树的造林比重,提高恢复速度。平缓有水源区要多育苗。海原、同心以北对坡耕地因没有封育条件,要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因干旱少雨,应以宁条为主。荒山先封育,等有条件再实施人工造林。

4.3 加大移民区现有的林木资源管护

要对移民区现有林木要加大保护力度。四旁树要登记造册,确定专人管护。对已退耕还林地,要在退耕补助款中抽取一定比例的现金,雇佣护林员专职管护。

4.4 移民搬迁要彻底

要出台政策,对移民区居住的城市户人口、2008年分出的子户人口,没有搬迁的,出台政策妥善解决,让他们尽快搬迁,否则,一是不利于整体生态恢复,二是怕若干年后又是一个贫困村。要对移民村断电、断水;庄园统一铲平。

篇3

【关键词】生态水利;效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139-01

水是人类生命本源与整个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濒临匮乏,造成水生态环境系统的严重不平衡。生态水利就是研究水利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是生态体系建设的主要部分,也是生态体系对于水利建设的必然要求。生态水利在恢复生态系统平衡、生态环境改善,继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生态水利内涵

生态水利理念的产生基础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水域生态资源的保护与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宏观上讲,所谓生态水利,就是按照自然学规律,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利用的水利建设和水事活动的良性循环体系。其核心在于研究水资源的污染防治、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并通过生态工程设计、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监控而进行生态的恢复与保护,及发生生态灾难后的防治。

由生态水利理念主导的水利建设活动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生态服务功能应该是水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以以人为本和生态安全为主导思想,兼顾生产、生活,积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其工程具体设计上要在选址、布局、施工环节上都与环境建立良好的协调性,把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再次,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与倡导节水工程,以保证生态系统稳定、良性地发展。

二、生态水利的应有效应

生态水利理念主导的水事活动,其所表现出的对于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所应达到的效应有经济、生态与社会效应三个层次:

(一)经济效应

生态水利以修复生态环境为服务目标,最终可以达到改善与保护环境的目的,所创造出的价值具有可估算性,市场价值明了,如木材、生化燃料、工业原料等。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这些相对于整个系统来讲属于很小一部分,但是这些创造出的价值物在经济社会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而这种由生态系统修复而衍生出的物质,在市场上具可估算性,是生态水利工程带来的经济效应。

(二)生态效应

所谓生态效应就是行为实施者的实践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使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生物物种多样性变化、实践活动区域的气候的变化、植被对防风固沙的作用等,这部分的改善是生态水利理念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实施生态水利工程的最主要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最本质要求,对于环境、经济、甚至人类社会都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社会效应

生态水利主导的水事活动产生的效应最重要的就是其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怎样的。如果一项水利活动的实施,不论是在实施中或实施后一段时间内,能够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的稳定、区域内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业人员资源的合理配置、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的话,那对于这项工程的评价就是其具有很高的社会效应。

三、生态水利建设的具体对策

生态水利要求水利活动必须兼顾水域生态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在生态水利工程中,必须注重对生态保护的各种对策,下面罗列几项:

(一)施工前规划措施

在进行水利建设前期,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施工工人的环保意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在施工区域内的生活区进行绿化建设,可以对施工者同时起到鼓舞和警醒作用;严令禁止乱砍伐,保持施工区域周围生态环境的原样;与施工区域周围的居民们建立良好互动关系,设立投诉箱,对于居民意见给与及时反馈,争取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生活、工作。

(二)施工废水、污水的处理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废水主要是砂石料的冲洗水、基坑废水、混凝土搅拌车冲洗废水等等,由于水利工程施工的不固定性特征,对于这些污水、废水的处理可以采用自然干化法、自然沉淀法、机械脱水法等,且必须处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虽规定的相应标准后方可排放。

(三)施工噪音的控制措施

施工噪音得不到合理控制,也会影响到最后工程施工的社会效应高低。具体可以:合理分配施工车辆的出入时间,布置作业车辆的施工位置,尽可能地远离居民区、医院、学校等区域;若晚间需要继续作业,要发放一些相应的噪音防护用品;施工车辆进入敏感区域时,禁鸣高音喇叭。

篇4

关键词:区域景观生态格局;可持续发展;黄帝文化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049-04

1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概念

1.1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从狭义上指自然与一般自然的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同时也指生态系统上的完整性与健康水平的完整表示;广义上则是表示的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基本权利、生活安全、生活的保障来源、必要社会资源、经济与社会生态安全,从而形成一个人工复合型的生态安全系统。生态安全所阐述的是国家或者是区域范围内的:水、气候、空气、土壤等环境因子和生态系统上的健康系统状况,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状况大小。景观生态安全研究基于对生态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原来早期的生态风险研究是从个体和种群水平的生态毒理学,当前的生态安全则是开始注重生态系统及其以上的要求,试图通过以宏观上的生态学理论进来考量,讲述单一或者小区域范围内的生态风险问题相互联系,进行生态风险的评估,同时也从生态系统内的服务功能和健康作评价,注重过程的安全性和整w性,着重以功能过程上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1.2 景观安全

景观安全性如不完善,景观是不能够存在与健康稳定发展的,从而无法达到景观安全的需求,更无法称之为健康良好的生态景观。景观安全含义不光是表述景观的安全,更是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景观,人为的因素在整个综合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在整体景观内安全感的获取,首要的感受就是对景观安全的判断。

景观安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是景观带给人的安全感,二是人为因素能否保障景观系统的持续安全发展,从而达到生态景观的和谐发展。

1.3 区域生态安全

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中尤为重要,生态系统结构和过程完整性的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保护,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问题的有力控制,并同时能够有效的持续完善区域空间的格局。

(1)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需要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有效合理的综合性考量。同时面对生态系统的退化,采取正确的方式进行恢复,社会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共同都是对解决区域性生态问题的系统性回答。确保将不同尺度上的生态修复措施相互联系,合并添加不同的方式方法,在解决宏观生态问题能够保持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2)研究区域生态安全格局通常上需要具有针对性与特定性,结合生态学理论,加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生态系统修复为基准。用于目前最为重要的生态、社会、经济等问题的解决,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与措施,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区域空间地域上,完善景观生态安全。

(3)考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多由于大范围内的人类不合理的使用与干扰,应该重视小区域内的问题,并延伸发展到大区域大尺度的全球性问题上,重视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修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都是目前生态保护的发展趋势。

(4)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与发展,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合理的人为措施有益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问题。

2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

2.1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生态学为基本框架,并加入地理学与系统科学的结合的科学。系统论、等级理论、经济地理理论、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共同构成了景观生态学。

生态安全格局的体现,是需要通过优化景观环境来得以实现。景观生态的优化,需要对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都有一定了解,并分析不同的过程,排除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生态过程,修复对生态过程有利的。这样才能达到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要求。优化景观格局的方式方法是对景观的再建与恢复,主要是指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环,以迎进新的景观单元组,重新修复受损的空间结构,调整景观格局。

2.2 保护生物学

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他生物生存的干预也逐渐增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点。保护生物学是对保护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科学,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研究中地位日益凸显,景观规划上应提出多种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建立国家性综合公园、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核心保护栖息地,同时建立缓冲区以减弱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可见,面对区域景观生态环境问题,优化格局,从大尺度上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持稳定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性的完整,最终才能达到区域生态景观安全。

2.3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之间的关系,用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利益。当前社会某一种观念是追求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总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理念不符合。针对当前区域生态环境中的问题,应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对策。

2.4 恢复生态学

为确保生态系统内服务功能正常有序进行,首先要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健康是整个生态圈内的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也是自身能够合理的自我调节,应对危险自我恢复的能力。研究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目的是解决人类对资源使用与自身生存环境质量安全的问题,保证生态系统能够安全健康地发展进行。

恢复生态学不仅仅是对生态系统的讨论,同时也是多层次的研究,如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非生物要素的恢复技术、整体生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还有人类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所组成的结构与功能过程的恢复。

3 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3.1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

(1)异质性原则。如何保证生态异质性的可持续问题,需要对异质性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不同的生态状况,因地制宜地对生态破坏进行分类,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安全建设的层次,有序准确地进行设计与规划。

(2)针对性原则。深刻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确定干扰源。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内的结构和功能,运用合理精确的规划和设计思路。

(3)综合性原则。需要对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考虑,使得能够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产生有利的影响。这需要进行合理的综合规划,通过合理的生态规划法则与技术,达到生态安全标准和格局的相互融合。

3.2 干扰分析原则规划

干扰分析能够对生态问题中的过程与原因进行详细的解读。生态问题的解决更加直观。

(1)对干扰程度进行分类, 分为改变过程的、直接影响目标的、间接影响目标的和环境产生压力的类型,这需要在空间上进行定位并分析。

(2)以监测、评价和排除过程作为规划的主要目的,同时分析干扰的层次,以及组成景观层次、群落层次、生态系统层次等。确定干扰性尺度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划设计。

(3)把社会经济文化的因素加入干扰分析中,这样更加有针对性。

(4)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性结合,保持景观生态的异质性,把不利于景观生态发展的排除,使得景观恢复中人类干扰能与安全格局相互发展。

干_分析的规划是将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论在实践中进行体现,因对生态系统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是个极其复杂而且困难的过程,而用干扰分析生态学,对影响生态安全因子的产生、经过、结果的分析变得简单清晰,所以能对区域安全格局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3.3 格局优化原则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有完整和系统的框架,如下。

(1)背景分析。综合考虑区域当中的生态作用、景观生态格局空间关系、人文与自然过程的特点和相应的影响。

(2)整体布局。通过分散与集中的原则,形成一个高度稳定的总体布局模式,用以满足生态规划的要求。

(3)关键地段识别。是在景观生态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价值的部分予以重视,其中包括,生态中的关键点裂点、生物种群的生活环境类型、影响景观发展的重要单元。

(4)空间属性规划。通过生态的角度,对现实存在的景观问题和特点,用整体的布局与目标来对景观进行优化。

(5)空间属性规划。空间属性有如大小、形态、边缘宽度、长度等复杂的边缘属性;廊道的连通性、水文过程的多层网格格、河流通道的缓冲区、空隙的大小位置、道路廊道与缓冲带的位置为主的网络属性。景观格局优化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用景观的手段来解决的生态学途径。

3.4 预案研究

预案主要是针对未知的可能性进行某种探索,并且加以实现的方式途径,以系统科学的方式方法帮助决策者顺利解决问题。生态规划上主要以“由上至下”或者是“由下至上”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案方法是通过格局优化与干扰分析的规划来实现的,相互影响促进,格局优化作为“由下至上”因子提出各种不同的预案的可能性;干扰优化则是把影响生态安全水平的干扰因子作为“由上至下”因子,提出能适合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设计需要。这两种因子同时对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规划的完美体现,从而能得到一个良好的结果,发挥出二者之间融合的特点与优势。

4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

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法是整合了格局优化、干扰分析与预案分析等方法,分为4个步骤进行。

4.1 景观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运用GIS、RS技术,对区域景观格局分析、功能分析,干扰源、频率、强度等特点与风险状况,区分区域生态景观问题与格局状况的关系,以及经济社会与生物物种多样性,对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功能问题的分析,生态系统中健康状况。都是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设计中,需要仔细研究。

4.2 安全层次设计与总体规划目标

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中所得出相应结果,对生态安全的现实问题与状况进行合理评估,把先前的预案作对比,得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的整体目标。区域生态安全规划的种类也各有不同,如以人类活动发展居住为主的区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区域,农业活动发展区域等,都有各自相应的安全指数。

4.3 预案设计

需要把干扰控制对策,社会经济文化对策,对生态功能修复对策相互结合,对将来不同情况下的干扰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保证在有利的干扰和不利干扰的变化中能够进行设计预案。研究中应采用预测模型,空间模拟等方法,对不同状况下所导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对比参照,同时也应当对生态文化经济状况进行评估,等处在不同生态安全方面的预案结果。

4.4 适应性管理

主要是针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多样性,采取不断完善的理念,对区域内的生态安全格局的方案,进行适应性管理。第一步,应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展开分析调查,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包含有对动植物的评价、景观生态的评价、社会文化经济的评价、生态系统的评价,也需要对过程中的作用与之前的目标之间的不同做出评价,从中得出的研究成果需要及时反应到设计之中,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新问题,区域内的生态文化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区域生态规划中的设计规划的新发展等,都将经过监测和评估,在新的生态安全格局设计方案中体现。所以适应性管理是一个在不断变化、整合的过程,是区域生态安全设计的重要基础。

5 建立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步骤

5.1 “源”的选取

考虑搭配生态安全格局中“源”的确定,主要方式是把需要进行保护的对象或者区域看作“源”。在对现状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是单一的物种作为目标,也可以是某个需要被保护发展的区域,都是可以被认为是“源”。

5.2 阻力面的建立

人类活动对空间环境的利用,是被认为是对空间的掌控与覆盖的过程,然而要进行控制需要对克服当中所存在的阻力。阻力面就是反应人类对空间作用所产生影响的趋势。最小阻力面为模型,公式为:

其中f为未知的正函数,反映空间中任意一点的最小阻力与其到所有源距离和景观基面正相关关系[2]。Dij的是物种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所穿越的某景观的基面i的空间距离;Ri是景观i对某物种运动的阻力[3]。尽管f是未知量,但是(Dij×Ri)之累积值可以被认为是物种从源到空间某一点的某一路径的相对易达性的衡量[5]。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目前已应用到景观生态战略点的判别。

5.3 由阻力面来判别景观空间

根据阻力面的理论,对生态安全格局中发生的景观过程,这些过程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活动、生物物种活动等过程,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来判断过程中对哪些是景观生态安全有利的与哪些不利的,包含缓冲区、源间连接、射道和战略点等,划定各级的生态安全格局水平等级。

6 结语

区域景观安全生态格局的研究,不仅是对该区域自身生态系统上的安全性研究,也是考虑人类活动不断扩张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研究。在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等级的理论上,进行对不同级别区域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多层次的安全格局是对生态系统安全的多重保证。同时,随着自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也会有所变化与进步,管理思路也在不断适应新要求。这也是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理论,现阶段不够完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造升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不是一成不变的标准,人类对于生态的需求是在不断变化的,生态管理的政策也在不断改变。当今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区域景观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官紫玲.福州城市景观生态安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肖 科.GIS技术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新材料新装饰,2013(7).

篇5

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从本世纪初开始采取的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措施。据民间相传,2003年3月,前任国务院总理在卸任之前要求新任政府,一定要把生态建设、退耕还林还草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坚持做下去。蒲县当政者落实国务院的规定,采取坚决措施从根本上治理偷牧、乱牧现象,当属勤政为民的举措,应该点赞。问题是在蒲县这个地方,多年要求的封山禁牧实际并没禁住,牧民在“山羊禁绝牧放,牲畜不得入林,违者严惩”的大告示牌下,多年视而不见地赶着羊群上山放牧。面对这种权利硬约束的软弱,政府确实应下决心,出硬招,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就是造福子孙的高度上来认识禁牧,采取断然措施禁牧。但是,从牧民的角度看问题,是不是在即短的时间必须卖掉被牧民视为收入源泉的所有羊?这很值得讨论。

在相对贫困落后的半农半牧区或者牧区,饲养牲畜,是他们的主产业,也是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类似在蒲县这样的地方,牧民并不一定不懂封山禁牧、恢复生态的大道理。但是,为什么总是多年禁而不绝?其根本问题是生活所迫。在没有替代产业、没有投入能力实行舍施圈养的情况下,硬性让他们限期卖羊,等于断了他们的生路。记得苏联的缔造者列宁曾经说:“饿着肚子的人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干得出来的”。于是,蒲县的牧民就文明不起来、管不了那么多了。几户不禁牧,传染全村人,互相效仿,就法不责众了。这就是禁而不绝的症结所在。

“限期卖羊”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牧民的羊作为商品出售,一定盼着卖上个好价钱。羊只的市场价格,是由供需条件和价值规律所决定的。限期卖羊,无疑打破了原有市场的供需关系,通过行政手段给买方创造了“杀价”的市场条件。在不利于卖方的市场条件下,牧民卖羊,一定会有不小的损失;牧民不卖羊,政府的一纸公文有硬性规定。牧民权衡再三,有可能就出现了“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局面,政府的“初心”就打了不小的折扣,不但禁牧的整体效果不会理想,而且更重要的是会恶化干群关系。无论算政治账还是算经济账,都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宽限时日,找到为保护生态而禁牧和为确保牧民利益不受损的最大“公约数”,做出趋近于两全其美的选择。

篇6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生态建设

0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1]。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进行林业生产过程中,需要以林业的长远发展为背景,以保护林内生物为责任,以恢复林区环境为己任,以恢复生态环境为目的的一系统过程。

1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1.1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离不开林业的支持。森林覆盖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通过人为保护林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类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持一种文明共进的状态。人类活动不再以牺牲其它生物为代价,林区内的所有动植物及相互之间的食物链关系都将被人类所保护,以此形成小环境的生态恢复。因此,在生态文明的大目标驱使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1.2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迫使林业以恢复林区生态环境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林分沉积、更新和开发。林区的活动以恢复生态环境为指导,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林业的经济收益,恢复林区内各种各样生态小环境走向良性循环。一个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形成一个小的生态环境的恢复,全国的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量变引发质变,使得全国生态环境收获良好的恢复成果。

2林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当前人类生存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负面形势,此形势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国家一切发展目标的首要内容。所以,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恢复自然、保护自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稳固水土、保持湿地面积、绿化国土资源、缩减荒漠化面积的主要手段则是森林的固碳累积。林分的沉淀,林内生物的有效保护是促进林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以保护代替开发的一种生态经济手段。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性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近几年来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情况和几种灾害性天气的发生情况。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尽管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对于全国范围来说,上升的速度着实较慢,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森林绿化面积的不断扩大,灾害性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正在以微小的差跟在减少,这是一个可喜的趋势。总的来说,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适应了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2]。

3生态文明决定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

纵观世界发展对木材的应用可以将林业的发展归结为原始应用、工业发展综合应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应用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林木的应用是不同社会文明状态下,社会发展必然选择的结果。就目前而言,生态文明理念要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生态环境恢复为目标,兼顾经济、人文、社会、生态等和谐发展,齐发共进实现共嬴。在这一形势下,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必然是多目标、多途径,以科学的管理技术来配合林分新旧更替的可持续性发展经营模式。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对林区内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以林分的可持续性沉积为手段,恢复林区内生态多样性,尽可能保护林区内食用链上所有生物的繁衍生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无害化林业经营活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森林规划,以展示森林对环境的多种有益功能为前提,实现保护土壤、净化空气,净化水质,为林区内的动植物提供安全、优质的生境。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环境下,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兼顾恢复优质的生态系统、实现林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扩大,林产品的累积和可持续化应用,林产品的可持续化生产、增加林区覆盖率等发展功能和发展模式,从而展现森林的多重价值观。

4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更新营林管理技术

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林区可持续发展中必须注重科技的更新。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管理技术,才能保证林区的经济与生态兼顾。首先要进行管理体制的创新。林区企业要发挥主导作用,更新生态文明理念,以市场运作和市场需求为依托,不断更新营林的核心技术,在恢复生态的前提下,以科技实现企业效益,推动林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尽快完成科技成果化,以科技成果引导林区可持续化发展,使其少走弯路,多走捷径,实现林区多目标多功能化发展。最后,鼓励创新研究,加强首营树种的搭配和创新,改变树种单一,林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4.2科学配套林业结构

这里所说的林业结包括林区内林分结构和林区企业结构。对于前者而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产高效地进行树种的多层化搭配,并根据地形的空间结构进行科学的树种布局,实现高低层次、丛灌搭配,实现集约化林产品生产经营。积极发挥优势树种的生态功能,以营林科技为支撑,解决好优势树种的消耗和再生。配合科学的密度规划、营林管理、轮作混交等措施,实现林分的结构优化和可持续性应用。对于后者而言,林业生产催生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每一种产业都相应发展多家企业。企业的经营理念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在优化企业结构时,要以生产力为布局,陶汰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企业和落后企业,进行资源优化利用和人才输导,稳定社会局面,促进文明和谐局势。对于优势企业,要加强科技引导,以产业带动形式,推动企业完成结构布局。同时鼓励企业重组优化。

4.3探索林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结合点,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一切不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林业发展道路和模式终将被历史所陶汰。因此,必须在林业经营活动中,寻找生态契合点。这就要求林区要以科学保育为手段,以提升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为内容,以提高林区人民生活水平为己任,以恢复林区生态环境为目标的林业经营活动,才能实现生态与发展的共赢。

5结语

林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的力量,不断改变管理方法、技术内涵、经营理念,才能实现林区内生态环境的恢复,实现生物多样性,发挥林区的功能特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

[1]陈建成,程宝栋,印中华.生态文明与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人中.资源与环境,2008,18(4):139-142.

[2]苏惠超.以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吉林农业,2013(6):320-321.

[3]张晓军.湖南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4.

篇7

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对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及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生态系统重建。保护和恢复的准则是根据生态学原理 ,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 , 尽可能地自然地去保护自然系统。在工程设计、施工和生态绿化上尽可能地考虑系统内的植物群落 ,动物群落及习性 , 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存、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条件 , 促使生态系统的自然演化 , 达到保护和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目的。

我省高速公路生态绿化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强调园林美化和观赏效果,忽略了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和高速公路养护的特殊要求。

园林绿化工程是通过精细种植和精心养护,来使植物形态优美,实现其观赏价值,其施工难度低,养护容易。而高速公路的植物除满足行车所需动态观赏效果外,更要起到恢复自然,改善道路路域环境以及防止边坡受冲刷、减少水土流失等生态功能。比如江西省的许多县在“一大四小”通道绿化工程中,植物树种选择都是生长迅速、观赏效果好的树种,对于植物的生态保护功能考虑的很少。

高速公路植被的栽植施工及养护难度大,生长环境恶劣,植物施水、施肥不易操作,只能实行粗放管理, 所以单纯追求园林美化效果的目的不适于高速公路。

(2)只注重路基内和近期的效果,对整个公路周边范围内物种的逐步恢复和自然演替考虑较少。

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所形成的污染带最宽可至几百米,影响带内的动植物及其他生物的生存状况可能产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江西省高速公路沿线大部分地段只对离公路10m以内区域进行绿化,其它区域很少进行生态建设。因此, 路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包括影响范围内的所有区域。公路建设形成的土壤的植被恢复需要 2 年~10 年甚至更长时间,岩石的植被恢复就更难。据调查, 石灰岩每成土1 cm需要约400年的时间,即使在云南省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 , 岩石的植被自然演替也要在 50 年以上。。因此,高速公路的生态保护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时间上要历经高速公路建设和使用的所有阶段甚至更长,在空间上要考虑所影响的整个范围。

(3) 植物品种均一 , 忽视了植物的异质性、地域性、适应性和多种植物的共生性。生态系统在漫长的时间内不断演替进化而形成。其中的植物和动物不仅适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 , 而且物种间也形成了很复杂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系统因此而稳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组成和比例不是随意的。目前江西省的高速公路很多生态建设多采用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植物,这样不仅会导致景观单调、呆板 ,更重要的是因为物种少,植物间缺少了空间上和时间上必要的补充和间隔 , 植物群落抗病能力差 ,一旦发生病、虫害 , 蔓延很快。高速公路里程长 , 跨越不同地域和许多环境要素区。土质和气候等植物生长条件不同 , 各区域适宜的种植种类也会有差异 , 以往引用外生态系的物种进行绿化的失败经验也说明这一点。所以高速公路的生态恢复和建设应尽可按照建路以前或临近区物种组合来进行。

(4) 对公路边坡的生态系统再恢复重视不够

传统的公路边坡工程防护的主要类型包括挂网喷混凝土、石砌边坡等类型 , 这些刚性防护措施工程费用高 , 且炎热季节热反射率大 , 导致了路面温度升高 , 对路面稳定和行车心理都产生不利影响。而且 ,刚性支护形式阻隔了生物和下面自然土层的连接 , 使生态恢复条件恶化。

2、高速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几个建议

⑴高速公路建设功在当代,生态环境恩泽子孙

人类的经济发展与工程建设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伤痕累累 , 高速公路建设也加速了环境的改变。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营期的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已关系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公路的建设者必须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公路管理部门应对公路建设的所有技术人员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 并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科研投入和技术支持。

⑵尊重自然演替规律,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学原理认为 , 自然植被具有丰富的组成、复杂的结构和循序渐进的动态演替特征。高速公路的植被恢复的组合应是多种类、多层次和分阶段的。应根据演替的不同阶段选用适宜的种类 , 并根据立地条件建造不同的模式 , 宜乔则乔、宜灌则灌 , 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草、灌、木等各种组合。通过恢复和重建植被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⑶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来指导和规范建设

在高速公路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营运管理各个环节都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 在《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和《公路绿化规范》基础上编制和实施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规范和评价体系 , 使高速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 有章可循。

⑷依据路域生态特点,强化人工辅助生态恢复技术

路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是个系统工程 , 有其自身的特点 , 要尽量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种植培育技术和工程防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 优化生物生长环境 , 加快生长速度 , 尽可能地加快高速公路生态环境的恢复速度。

篇8

 

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各行各业对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构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与支持。生态水利工程以提高水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以恢复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了各种施工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了水资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因此,生态水利工程的和谐建设既有利于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发展。

 

1 生态水利工程和谐建设的设计原则

 

1.1 工程安全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构建应有效满足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工程设计者在工程建设前,应全方面考察生态水利工程的可操作性,并严格遵守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满足水力学的基本要求。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切实保证施工的安全性。生态环境本身是变化无常的,导致水利工程建设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施工人员需要在遵循“风险小、收益大”的经济性原则的同时,立足于整体,将安全放在第一位,并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进行反复、综合考量,审查、评析生态系统,从而确保生态水利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2 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的功能,因此,生态系统具有可持续性,能在长时间内实现自我的进化和发展。所谓“自组织”,是指自然物种能通过自然的选择,寻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和谐建设中,施工人员应充分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原则,在维持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基础上寻求经济发展,不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进而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1.3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因此,河流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实现自我修复的,这就使得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设计人员应立足于整体,综合参照较为成熟的河流结构,借助人力使其向着持续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更快地完成自我修复。当水利工程开始施工时,势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个变化会影响工程初期的建设思路,甚至有可能造成多种特殊情况的发生。因此,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设计人员应遵循“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在工程建设破坏生态环境之前及时调整,从而使水利工程建设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

 

2 和谐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措施

 

2.1 重视工程规划设计和生态效益

 

生态水利工程的综合性极强,在施工过程中不仅要满足防洪、灌溉、供水、航运、发电等人类社会的需求,还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符合生态学原理。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设计者应制订符合自然承载力的工程设施,并按照河流的地貌学原理和实际勘查结果设计河流的纵、横断面,并充分考虑河流的流动变化特点,从而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应放弃控制自然的想法,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地制宜地建设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尊重和保留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并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负载能力、水下生物与水域周围生物的生活习性,力求找到最佳的生态水利工程的施工方法,从而在满足施工建设要求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

 

2.2 加强对工程环境的监测

 

在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施工单位应安排相关人员按照环保标准对正在建设和已经完工的水利工程建立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明确施工单位和监测人员的职责,在施工过程中配备必要的环境监测设备,并制订科学、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数据库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此外,政府应以加强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点和切入点,完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对于严重破坏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水电建设项目,应对其进行评估和审查,并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施工人员需要保护施工区域周围的生态环境,加强施工区域的卫生管理工作。

 

2.3 落实迹地恢复,积极调配水资源

 

为了有效减少工程施工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施工人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比如施工迹地的覆土和绿化。其中,施工迹地的绿化可以在施工占地的土壤上种植经济林木和适合当地的实用性树木。此外,在生态水利工程完工后,相关部门应大力推广分质供取水、分质用水以及节水工程,在实现流域生态用水和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合理、充分地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杠杆对水资源进行调配,从而解决水资源紧缺地区的用水紧张问题。

 

3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这不仅对水利工程的效益造成了影响,还干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生态水利工程的出现将水利工程的防洪功能与城市的生态建设规划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水利工程项目的和谐建设,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就应充分考虑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遵循生态水利工程项目和谐建设的设计原则,采取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从而推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篇9

关键词:矿山绿化;植被恢复;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4017003

1 引言

在矿山开发中,矿区植被恢复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大量废弃矿石的产生及堆放,既改变了原有地形地貌,又破坏了原有植被,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是显而易见的。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给植被恢复造成了极大的难度。经过实地考察研究,应因地制宜,运用科学实用的绿化技术措施,在矿山排弃的废石边坡上进行植树、种草,净化空气,从而达到有效地恢复生态环境的目的。

2 矿山自然状况及地利条件

2.1 矿山自然状况

紫金山金矿地处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和才溪镇交界处,位于闽西西部,海拔310~1 050m 中山地形,地形切割强烈,地势陡峭,山高谷深,基岩,风化程度高。矿区地处南方,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 678.7mm,上半年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70%;年平均气温19.9℃,最高气温39.3℃,最低气温-4.8℃。由于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夏秋多飓风和暴雨,集中降雨量大,极易引发山洪,给水土流失带来强大的水动力。

2.2 地利条件分折

紫金山矿区剥离废石场粉尘大,每遇刮风整个排土场采矿区尘土飞扬,粉尘翻滚;矿渣堆场边坡度大,易流动,稳定性较差,到雨季时节极易造成滑坡,个别地方还会出现塌陷;采矿区边坡台阶因爆破开采而松动,易产生崩塌。影响矿区植被恢复,矿区的安全和生产,随着矿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利于植被生长的地表腐殖质、土壤层消失贻尽,土壤非常贫脊,保水能力极差。

迄今,露采的大规模采剥,尚未到达最终边界,排土场连续排土没有形成固定边坡,无法考虑绿化恢复植被;入选矿石为砾石、碎石、沙粒、粘土,经选矿后的废矿石含泥量极少,呈碱性(pH值为8.0左右),土壤板结,有机质为零,不利于植物生长。

3 植被恢复绿化技术措施

3.1 立地条件的改善

无论是剥离矿岩,还是堆浸后的废石,含泥量很低,必须外加客土(腐殖质土、黄壤土、垃圾土、池塘淤泥等)、化肥来增加肥力。对废石边坡以挖穴填客土为主,辅以过磷酸钙、复合肥、尿素、畜粪肥为基肥,路肩和基岩边坡表面上覆盖了10cm的客土,人工夯实,以求达到植被正常生长所需的地利条件。

3.2 生物措施

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应筛选耐瘠薄、深根的植物种类;边坡绿化不应选择中、大乔木;叶、冠生长旺、绿化和覆盖地表快者为优选植物种类。本试验在生物的选取上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并适当引入乔木。

草本层主要选取南美蟛蜞菊、狗牙根、类芦、斑茅。灌木层主要选取合欢。藤本选取爬山虎。草本层主要是起一个过渡作用,为灌木层的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最终为了恢复植被,形成枝蔓上攀下挂的立体垂直模式,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其生物措施的配置模式具体如下:

(1)低草配置模式,狗牙根+南美蟛蜞菊。

(2)高草配置模式,类芦+斑茅。

(3)高低草配置模式,类芦+狗牙根;类芦+南美蟛蜞菊。

(4)灌――高草配置模式,合欢+类芦。

(5)藤――灌――低草配置模式,爬山虎+合欢+南美蟛蜞菊。

3.3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工程措施是为了稳定边坡,避免其因降雨而产生水力侵蚀,有助于植被恢复而采取的一种重要措施。而边坡的相对稳定是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规划实施的前提条件,具体作法如下。

(1)削坡开级,截短坡长,坡度控制在30°以内,斜坡长40m。

(2)坡脚砌挡墙。易产生碎石滑塌或崩塌的坡脚采取石砌挡墙,阻挡边坡溜方,在挡墙回填土种植藤类植物,提高坡面种植密度。

(3)截水引水及排水。防止坡面水对边坡面的冲刷,减少边坡冲刷造成苗木移位而死亡,关键是将坡面水集中引入排水沟渠,减小坡面水的流失。

(4)边坡采用坡面覆盖客土,改善边坡地利条件,坡面较陡时,可采取木板5m间隔横向嵌入坡面,起到稳定客土的作用。

(5)打滑桩。桩的长度不一,但不应短于50cm,滑层厚,桩要长;下滑力大,桩要粗。桩密度为3根/m2,桩间距离为10cm,起到护坡作用。

3.4 种植及管理

植被恢复试验项目场主要规划在废石边坡,含泥量极少,不利于植物生长,选择草类为主,各种藤类和灌木,乔木等类型组合进行种植。

3.4.1 种植方法

人工挖穴加入一层客土,草穴规格为30cm×30cm×30cm。藤、灌、乔穴规格为60cm×60cm×60cm。株间距为30cm,穴内填客土,均匀洒入一层薄薄的过磷酸钙或钙镁磷及畜类肥或复合肥作基肥,再加入一层客土。陡坡、易滑坡的地带,可采用竹篓装土的种植方法。为了减少水份蒸腾,种植时,类芦、斑茅、合欢应将尾梢剪除,并将根兜沾上预先准备好的黄泥浆。容器育苗种植时,应除去容器袋,放置穴内回填客土压实,浇足定根水。

3.4.2 管理措施

第1年措施包括施基肥,每株施复合肥50g,过磷酸钙5g,屎素5g。追肥,2次/年,施屎素、复合肥各50g/穴,苗木成活后15d左右第1次施肥,2个月后进行第2次追肥。第2年措施包括补植,凡发现苗木死亡的,应及时补植;追肥,第1次在4月份,第2次在7月份,施屎素、复合肥各50g/穴。培土,发现苗木所带的土体被冲走,应及时在基部进行培土。

4 调察分折

根据实地观测,各试验区项目场随机选择50株,计算其平均值,各类植物长势情况见表1,表2。各试验区配置模式如下:

(1)试验区一。低草配置(狗牙根+南美蟛蜞菊),灌――高草配置(合欢+类芦),藤――灌――低草配置模式(爬山虎+合欢+南美蟛蜞菊)。

(2)试验区二。高草配置(类芦+斑茅),高低草配置(类芦+狗牙根;类芦+南美蟛蜞菊)。

种植时间为2002年3月14日,调查时间为2003年5月15日。

从长势上看,南美蟛蜞菊、斑茅、类芦生长良好,狗牙根、爬山虎、合欢生长较差;从成活率上看,狗牙根、南美蟛蜞菊,斑茅、类芦较好,合欢、爬山虎较差。因此,废石边坡上适宜种植的有:草类的类芦、斑茅、狗牙根,藤类的南美蟛蜞菊。通过试验可采用高草配置模式:类芦+斑茅;高低草配置模式:类芦+狗牙根,类芦+南美蟛蜞菊;低草配置模式:狗牙根+南美蟛蜞菊。其中类芦+斑茅是最佳的配置模式,可短期内起到固土护坡减轻水土流失强度的作用,并通过逐年的努力,最终达到稳定边坡,保持水土的目的。

5 结语

在废石边坡种植时,必须先采取相对稳定的措施处理坡面,外调客土,以挖穴播种的方式种植耐干旱、耐瘠薄、深根性的草、藤、灌类植物。选用以本地河滩草皮(狗芽根)、类芦、斑茅、南美蟛蜞菊为主栽物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特别是利用类芦、斑茅生长量大的特点,可快速改变堆场的恶劣生态环境。类芦、斑茅可广泛推广至矿山植被恢复中,可作为水土保持的先锋草种;可作为乔、灌、草立体配置中首选的草本植物,可迅速覆盖的地表,防止土壤侵蚀,为乔、灌木人工多品种的群落创造和迅速恢复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植被环境。在斜坡较长时,可采用木板间隔一定距离作为拦挡墙,或间隔一定距离打下木桩来加固护土,防止滑坡及土层流失,以利植物生长。

在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矿山开发与植被保护、水土保持同步显得非常重要,早起步可减轻今后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在生产规划时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来取得单纯的经济效益,应该把企业的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 焦居仁.开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篇10

关键词:经济生态;高速公路;发展战略

1 高速公路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性

1.1 高速公路生态化发展节约经济成本

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衡量,可以用以下公式进行表示: C=LA+LB+LC,其中生态环境破坏的总经济损失用C表示,生态发展降低C费用的直接经济成本用LA表示,生态发展降低C费用的间接经济成本用LB表示,环境被破坏需要的恢复费用用LC表示。[1]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济生态发展战略可以降低生态环境成本,提高高速公路的生态竞争力,促进高速公路的发展。

1.2 高速公路经济生态发展带来环境效益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其自身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高速公路企业作为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因素之一,应该承担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高速公路经济生态发展战略可以帮助高速公路企业减少尾气排放、有害粉尘、稳定路基,降低雨水对地基的侵蚀程度,保持公路周围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区域自然灾害的发生率。

1.3 高速公路经济生态发展带来社会效益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高速公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攀升,其不仅带动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是取决于管理路段周围生态是否符合安全标准,是否采取保护措施,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高速公路经济生态发展培养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安全的公益形象。

2 高速公路经济生态化发展措施

2.1 树立节约生态观

2.1.1 在路体建设中树立节约生态观

在高速公路路体建设过程中,树立环保高速公路观念,秉承“环境破坏最小,恢复程度最大”的原则,积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同时,建设单位树立生态质量观,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知识培训,杜绝乱砍、乱伐现象的发生,更好地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2.1.2 在景观建设中树立节约生态观

2.1.2.1 充分认识高速公路景观建设的重要性

发现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目前,高速公路景观建设主要存在,植被选择不合理、种植方式错误、细致尽管缺乏后期维护、过于注重视觉效果。

2.1.2.2 加强树立高速公路景观建设的生态观

施工单位充分发掘本地植被和建设材料,保护本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减少工程占地,利用周围自然景观。同时,施工单位认识自然景观的自身潜力、多种用途和共生性。2.1.3 在运营管理中树立节约生态观

相对于传统高速公路来说,高速公路经济生态更加注重自然因素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企业与自然的融合,进而保护高速公路周围的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同时,高速公路经济生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持企业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将企业的各种活动融入到自然生态中。

2.2 建设环保高速公路

2.2.1 工程设计

2.2.1.1 选择环境最优方案

随着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前提的景观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通过信息技术对景观的各个要素进行安排、协调和创造,可以充分实现高速公路速度快、运输畅通和环境优美的目标。

2.2.1.2 采取公路环境保护治理工程设计

高速公路设计主要包括水土保持、环境绿化、污染处理、噪声防治和物种保护等。在设计初级阶段进行整体的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在施工阶段恢复周围指标,减少施工污染,优化系统结构和功能,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2.2.1.3 建设生物廊道

在建设过程中,隧道渣、桥墩灌注可能对周围生物造成影响,打破周围景观连续性,降低生物多样性。高速公路建成后,尽可能恢复生态环境,设置生物廊道,种植本土植被。在实现交通功能的同时,尽可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

2.2.2 招标 在招标合同中,针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护进行规定,以此保护周围的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在施工合同中明确环保条款,部门责任,以此保证施工质量。在《施工合同》工程量清单中,划分出“施工环保费”,主要用于周围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2.2.3 施工

2.2.3.1 坡面防护 从植物生态学的角度,进行生态恢复、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坡面植物防护主要包括,灌木、地被植物、草灌混栽、乔灌结合等方法。综合防护主要包括,护面墙防护、混凝土块防护、刚性防护等方法。

2.2.3.2 取、弃土场的生态恢复 转变传统的 “先施工后治理,只施工不治理”模式,先由监理师审批后施工,保护路基下面的树林、农田。同时,针对不同的土地进行绿化、整平,并将取土坑进行改造,诸如养鱼池和蓄水池。2.2.3.3 噪声防治

施工单位加强周围声环境的保护,降低机械噪音,施工设备远离人员密集区。同时,对学校等敏感单位安排合理施工时间,或者降低施工设备的噪音,减少运输次数。

2.2.4 运营养护 在高速公路运营以后,应该将周围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公路养护管理中,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监测。同时,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补偿,并对补偿结果进行分析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