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森林的具体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2: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森林的具体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森林的具体方法

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森林环境的要求和重视也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容易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影响,并且当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防治。化学药物不仅会对森林的整体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可能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所以针对当前森林防治工作的具体现状,在森林资源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加强生物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研究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具体定义,具体而言,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是以生物链为依据,遵循多种生物的克制关系原则,向森林中投放病虫害的天敌,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这类方法可以降低化学药物的使用,更加环保高效。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所使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方面生物技术防治残留毒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其安全性很高,而且对于周围环境不会带来不必要的污染。由于生物防治是使用害虫的天敌所以不会出现化学防治方法的副作用,比如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就会让病虫害产生对药物的抗性;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防治效果有保障,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形成病虫害的天敌群体或者微生物群,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长期效果。针对生物技术的应用特点,在应用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其原材料相对较多而且常见,甚至有的生物资源能够实现就地找寻,从而有效减少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

二、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使用生物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可以对于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推崇,所以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力度显得极为迫切,结合病虫害防治的具体实践,本文将详细分析生物技术的应用状况和注意条件,以更好的发挥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保护和利用森林害虫天敌

为了推动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有效应用,首先要充分做好森林区域生态自然界内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引入,按照天敌昆虫的具体生活环境可以适当为其营造有利其生长的环境。为了更好的保护天敌昆虫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可以通过种植多种树木,混合种植各类植被以充分保护天敌昆虫的食物充足和生长繁殖条件。同时为了让天敌昆虫更好的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建议在害虫繁殖时期,在森林区域内投放其天敌昆虫,有效增加森林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天敌昆虫总体数量和森林生态系统中天敌昆虫的种类。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类和数量较多,仅靠投放一种害虫天敌无法取得防治效果,并且也会因为天敌昆虫的数量少或缺乏生存条件和食物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对害虫天敌通过人工养殖的途径来人为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可以更好的确保灭虫的效果。比如为了防治松毛虫对森林的破坏,可以对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采取人工养殖的方法,然后再将赤眼蜂投放入森林之中。另外,在对森林的日常养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害虫天敌及其生活条件,创建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并注意维护好害虫天敌的繁殖环境和条件,确保害虫天敌在繁殖时期能实现正常繁衍。

(二)推广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明显小于化学农药,而且生物农药大多是从菌类中提炼获得的,所以不会对森林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生物农药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应用环境相对安全。因为生物农药具有极强而单一的杀伤性,也就是说,在使用生物农药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只会对一种害虫发挥效果,并不会破坏其他害虫天敌或森林的有益生物,从这一层面来看,使用生物农药对于森林生态平衡可以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制作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生物农药时,要注意使用森林中的天然微生物,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可以有效降解森林土壤中的一些残留物质。另外,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长期性控制,需要结合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努力做到病虫害的有效治理。

(三)合理引进生物酶防治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取得了更深层次的进展,其具体方法和技术也实现了多样化的进步,在诸多的生物技术中,生物酶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并且生物酶防治技术的防治作用也较为明显,生物酶发挥防治病虫害的原理是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的蛋白活性,进而破坏昆虫的相关内部组织系统,导致森林害虫无法正常生存而死亡。比如由于大部分的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生物酶的作用主要是在确保生物体内正常代谢活动开展的同时,对其他外来蛋白水解酶进行有效的抵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森林害虫的生长,进而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与传统的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会像化学方法那样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通过使用生物技术,着重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自然防治,能够更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叶百诚.分析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2(05).

篇2

1.1飞播造林技术在防沙治沙中的应用飞播造林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防沙治沙技术,可以对远沙、近沙和大面积的沙区实施治理。播种地区应该搭设好障蔽,对需要播撒的种子仔细处理,在播撒时使用五型飞机实施空中作业。由于种子生长的地方为沙区,需要选择是适应性较强的种子,如沙篙或花棒。

1.2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的应用陕西榆林的沙区治理,可以采取的防沙治沙技术是发展樟子松,这种育苗造林技术不仅能够加快造林育苗的速度,而且还可以对树林种类进行调整,方便树种结构的改善,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分的质量,增强林木对土地的保护功能。此外,采用樟子松育苗造林技术可以对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开发,能够改造低产劣质的林地,对建设后备森林资源和实现森林双增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1.3针阔、灌木造林技术的应用固定沙区或者是小面积沙区的治理采用不同栽植技术。根据林木的性质和生长方式不同选择不一样的种植技术,例如针叶树的种植可以使用覆膜技术,侧柏等针叶树的种植采用提苗技术,将树种栽植之后在植株地上使用地膜覆盖,四周围成树坑,在雨季达到蓄水的作用。

2战术性治沙技术的应用

战术性治沙技术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套有效的防沙造林技术,总称为一封二障三栽种。

2.1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一封”技术“一封”主要指的是对需要治理的沙区进行封禁管理,在区域内设置标志牌,划定范围,专业人员进行管护,在治理的沙区严格禁止毁林活动甚至放牧。治理的主要目的是让流沙形成固定或是半固定的状态,能够使区域内的生态形成一种自我修复的功能。

2.2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二障”技术二障主要是指采用搭设障蔽的方式实施的防沙治沙技术。障蔽搭设的部位应该选择风沙侵蚀较为严重的部位,搭设障蔽可以增加沙面的粗糙度,能够有效降低风速。通过搭设蔽障可以使其两侧形成不同程度的积沙,一定程度山减少了苗木栽植地的积沙,二障技术的具体方法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前挡后拉”固沙法,前挡就是实施乔木和灌木混合造林,造林位置选择在流动沙丘落沙坡的底部,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阻止沙丘移动。后拉就是在流动沙区的迎风坡位置或者是流动沙丘的下部栽种固沙植物,也可以在搭设障蔽性的活物。其次是采用草绳沙障固沙,经过沙漠化治理实践,我国的沙障类型由过去的单一秸秆沙障逐渐变成多种形式的沙障。最为突出的沙障类型有草绳沙障、黏土沙障、网格沙障以及立式沙障。其中,草绳沙障是苗木成活率最高的沙障,有着较强的固沙能力,并且实用性强,固沙效果显著。采用草绳固沙的具体方法是将稻草拧成绳子的形状续接在一起,在风沙侵蚀严重的部位进行固定,固定方向要根据风沙侵蚀的方向适当设置,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地面的粗糙度,而且还可以降低地表的风速,使沙障两侧形成积沙。网格沙障固沙主要用于坡面为16~25℃的沙区,在迎风坡风力侵蚀较为严重的地方采用物理压制成的沙篙网格式方格,根据风力侵蚀的程度搭成不同的格子,每公顷的沙地搭建的网格沙障不应该少于190m。通过种植经验可知,草木在网格沙障中的成活率比在无沙障中的成活率高出20%。

2.3战术性治沙技术中的“三栽种”技术根据荒沙的类型不同在沙丘地使用不同的造林技术,适当的控制荒沙对树木的危害。具体的造林技术有三种,第一种是人工挖壕栽柳,选择一些沙丘地或盐碱地人工挖掘一米左右的壕沟,在壕沟的两侧栽种一些耐湿甚至是抗旱的树种。此外,在地下水位相对较高的丘地可以挖掘积水坑,让地下水聚集到其中,然后在集水池的周围栽种树种。第二是沙柳栽种技术,沙柳作为沙区存活数量最多的灌木,可以就地取材进行造林:将两年左右未萌芽的沙柳截取一定的树枝深埋地下,地上保持与沙地平衡,当树种生长到两米多时进行栽种,以提高存活率。第三是蓄力开壕沟造林,选择植被覆盖率在20%左右的地段进行造林,播种之前采用蓄力开犁沟,犁牛踩踏等方式对地面进行处理,选择沙篙或是柠条混合播种。综上所述,人工挖壕栽柳技术造林有90%的成活率,沙柳栽种技术为88%,蓄力开犁技术栽种的树木是86%。成活率显著的是人工开壕沟技术。采用这种技术能够更好的解决林木生长问题。

3结语

篇3

关键词:森林经营;调查设计;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95-02

在目前的森林经营中,调查设计是取得详实的林分因子和环境条件因子数据的主要途径,主要包括外业调查和内业设计2个方面。

1 外业调查

以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据集中连片原则确定调查的范围。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抚育条件的小班,并对外业调查设计的位置和边界、作业面积、作业方式、采伐强度、消耗蓄积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调查。

1.1 位置和边界 一般以小班作为森林经营和资源统计的单元。为确保森林经营方案中制定的小班各项经管理措施得以落实,首先要确定好该小班的现地位置和边界。在外业调查中,小班现地位置的确定一般采取以下2种方法:一种是调查技术人员利用林分现状图(附带地形图的林分现状图)现地判断确定该小班的位置;另一种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根据小班边界拐点的地理坐标,进行导航定位确定该小班的位置。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将该2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应用更为方便。对于小班边界应作明显标记,便于长期经营使用。

1.2 作业面积 作业面积是指进行森林经营作业小班中实施作业范围的大小。作业面积是设计林木采伐种类、数量和林产品生产种类、数量的基础,也是计算生产支出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作业面积的调查是按照设计作业小班(或细班)的边界进行的。根据作业方式对面积精度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地形图勾绘法、罗盘仪导线测量法(要求导线闭合差低于1/200)、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勾绘法和手持定位仪圈测法取得作业面积。目前常用在森林抚育调查设计中的方法为手持定位仪圈测法,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计算机处理求算面积。

1.3 作业方式 作业方式是森林经营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依据所制定的经营目标和森林的生长发育状况,按照森林生长发育阶段采取经营措施的方式。目前森林经营措施的作业方式包括割灌(折灌)除草、疏伐、皆伐、择伐、修枝等。

1.4 采伐强度 采伐强度是控制森林抚育作业过程中,林木采伐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采伐强度一般采用2种表示方法,一种是蓄积采伐强度,另一种是株数采伐强度。蓄积采伐强度是指作业面积中的采伐蓄积与作业面积总蓄积的百分比。株数采伐强度是指作业面积中的采伐林木株数与作业面积中林木株数的百分比。株数采伐强度一般限制在40%以下,伐后林分郁闭度一般不低于0.6。同时为了避免对林木采好留坏、采大留小,一般要求林木蓄积采伐强度要小于株数采伐强度。

1.5 消耗蓄积 消耗蓄积是指在某林分中所有采伐木的立木材积之和。采用一元立木材积表计算消耗蓄积;皆伐转化作业可以采用抽样调查法来确定消耗蓄积,具体方法是首先确定标记好作业边界(一般以一个小班为作业单元),然后在作业单元内机械布设“M”型样带,样带的水平长宽为50m×6m,一般样地要贯穿整个林分、有代表性,抽样比例不低于5%,最后对样带内所有胸径达5cm及以上的树木进行检尺,用样带消耗蓄积推算小班消耗蓄积量。

2 内业设计

内业设计时根据外业调查数据,对伐区面积、胸高断面积、树种组成、伐前株树、伐后株树、采伐强度、采伐蓄积、保留蓄积、出材量等进行计算,并编制附表,根据设计目的、指导思想和设计主要依据、原则、林分状况、消耗蓄积与产材设计、设计方法与精度、采伐设计、更新设计、收支概算、施工管理等编制设计说明书,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文件即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复,就成为了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在森林经营中要按照作业设计进行施工作业。

3 林业调查设计的2点建议

3.1 提高重视程度 长期以来,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调查设计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调查设计只有付出没有产出,而事实上调查设计工作是森林经营的依据和保障,各级林业部门在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森林经营方案时,林业调查数据是基础资料,而这些基础数据都是从调查设计中得来的。调查设计是制定合理的森林经营方案的基础,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了林业长效发展。

3.2 加大计算机、地理信息技术在调查设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森林外业调查手段更加高明、更加科学,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和手段,将各种应用软件和调查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缩小调查中的误差,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通过EXCEL进行数据统计,提高了数据统计的速度和准确性;采用GIS技术,为林业调查设计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析和综合利用提供了基本的手段,从而为调查设计提供更好的依据和保障。

4 结语

目前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森林经营建设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使命,而提高森林经营就要做好调查设计这项基础工作,调查设计是林业生产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调查取得的林地数据,将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和当地自然情况相结合,通过科学的分析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长期规划,为林业的生产建设指明发展方向。因此,调查设计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开展调查设计对于我国的林业发展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低碳世界,2013(10).

[2]王显文,徐新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1).

[3]秦宝霞.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8):272.

[4]邹小红,刘联盛.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在林业生产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技与企业,2012(5).

篇4

关键词: 植树造林技术方法

Abstract: in practice, China's forestry industry constantly adapt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forestry industry to big, from weak by stronger entered into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fast lane. Therefore, we should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is good at learn to use land, and the method of 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clean up and soil preparation methods, artificial planting methods, afforestation commonly used method, improve afforestation effect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of afforestation method analysis method.

Keywords: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森林是生态环境屏障,惠及千家万户和子孙后代。森林可以美化环境,清除空气污染,同时还可以涵蓄水分、改善土壤结构、改变周围环境中各种气体含量。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树木被砍伐,很多地方出现泥石流,天气恶化,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严重的土地流失、肆虐的沙尘暴天气、干涸断流的河流、鸟类及其他森林物种的减少、气候变暖、干旱洪涝灾害的频发等等,都是自然给我们的警告。因此,我们必须高度中此类问题,切实植好树,造好林。

一、关于清理与整地的具体方法要求

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造林清理与整地,是造林整地翻垦土壤前的一道十分重要的工序,也是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这个环节就是把造林地上的梢头、站秆、倒木、灌木、杂草、竹类以及采伐迹地上的枝丫、伐根等清除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为3 种常用的方式方法。

(一)清理的方法

具体的清理方法可分为割除清理、火烧清理和用化学药剂清理多种。割除清理可以可以用机具,也可以是人工,推土机、割灌机、切碎机等机具是常用的工具。清理后要进行及时的归堆和平铺,并用火烧方法清除。在具体的清理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喷洒化学除草剂,杀死灌木和草类植物。注意清理要求一次性清理干净。

(二)整地方式

具体的整地方式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一般来说,局部整地又分为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方式。全面整地主要用于平坦地区,就是翻垦造林地全部土壤。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两种,是翻垦造林地部分土壤的整地的有效方式。带状整地是呈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平坦地的整地方法有犁沟、带状、高垄三种。山地带状整地方法有水平阶、水平沟、水平带状、反坡梯田、撩壕等几种。块状整地是呈块状的翻垦造林地的整地方法。山地应用的块状整地方法包括穴状、块状、鱼鳞坑。平原地区可以思考应用坑状、块状、高台等方法。

二、人工播种方法

(一)撒播。撒播就是均匀地撒播种子到造林地的方法。撒播一般不整地,且播种后不用覆土,种子在条件下发芽。其重要优点就是工效高,成本低。缺点就是作业粗放,种子易被植物截留、鸟兽吃掉、风吹或水流冲走,一般发芽的幼苗根系很难穿透地被层。这种方法适用于交通不便、劳力缺乏的地区和皆伐迹地、火烧迹地,急需绿化的地方。

(二)条播。条播就是按一定的行距播种,可播种成单行也可以双行,优点是可以连续或间断都行,播后要覆土镇压,可进行机械化作业。缺点是种子消耗量比较大。条播适用于迹地更新,次生林改造;主要为灌木树种和个别乔木树种。

(三)穴播。穴播就是按一定的行、穴距播种的方法。根据树种的种粒大小,每穴均匀地播入数粒到数十粒种子即可,播后覆土镇压。其优点就是操作简单、灵活、用工量少。穴播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大、中、小粒径的种子都适用。

(四)块播。块播就是在大块状整地上,密集或分散地播种大量种子的方法。块播块状面积一般在1平方米以上,易于形成植生组,缺点是施工比较复杂。

三、植树造林常用方法

(一)播种造林法

这种方法又称直播造林,就是将林木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进行造林的方法。这种方法得优点就是省去了育苗工序,且施工容易,便于在大面积造林地上进行造林。这种方法的缺点就是造林对造林立地条件要求较严格,并且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也较高。播种造林的适用于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核桃、油茶、橡栎类、油桐和山杏等大粒种子。播种造林法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较轻,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较好。播种造林的方法可以采取块状播种、穴播、缝插、条播和撒播等多种方法。播种前的种子处理包括消毒、浸种和催芽等措施,对保证春播,早出芽,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减少鸟兽等危害就显得尤为极为重要。

(二)植苗造林法

这种方法又称栽植造林或是植树造林,就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植苗造林法特点是生长稳定,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所以,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需要强调的是,在造林时苗木根系有可能受损伤,挤压变形和失水,栽植技术要求高,这就要求必须先育苗。因此,植苗造林法受树种和造林地立地条件的限制较少,是应用最广泛的造林方法之一,值得大力推广。植苗造林应用的苗木,主要是营养繁殖苗、播种苗和移植苗。有时在采伐迹地上利用野生苗,可以进行人工更新。有些地区发展营养器苗造林,收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在植苗造林后,苗木能否成活,其关键是苗木本身能否维持水分平衡,因此,在造林过程中,从苗圃起苗、选苗、分级、包装到运输、假植、造林前修剪,直至定植全过程都要保护苗木不致失水过多。尽量缩短时间,最好是随起苗随栽植,各环节要保持苗根湿润。

(三)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是利用树木的营养器官根、干、枝及竹子的地下茎作为造林材料直接进行造林的方法。分殖造林法特点是能够节省育苗时间和费用,成活率较高,幼树初期生长较快,造林技术简单,操作容易,且在遗传性能上保持母本的优良性状。但是要求有立地条件较高的造林地,同时分殖造林材料来源,受母树的数量与分布状况的限制,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松树、杨树、柳树、泡桐和竹类等营养繁殖的树种。

四、不断提高造林成效的其他途径

(一)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造林者和管护者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切实提高造林者和管护者的素质。要发挥造林者和管护者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向造林人和管护者反复宣传强调造林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效益,指导他们的具体工作。

(二)切实注重细节管理

细节决定成败,造林和管护的细节很重要。造林和管护都存在一定的技术性和经验性,其中的细节更是在实践中总结的重要经验,如加强牛羊管理,防止对树木的损害,植树后雨淋坑的预留等等。

结论

综上所述,植树造林关键是要掌握一定技术好技巧,不能蛮干。这就要求造林者和管护者要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不断学习技术、掌握技术、应用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植树造林工作。

作者简介:徐亚杰(1976-),女,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森林资源调查设计队二级木材

检验师,主要研究木材检验方向。

篇5

韩金蓉(1990.7-),女,汉族,河南省新乡市长垣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统计。

一、引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也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深化“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提并论,并把“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作为6个“紧紧围绕”之一进行统一部署。同时,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中的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并且丰富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容,把资源产权、用途管制、生态红线、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管理体制等内容充实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来。在此形势下,本文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分析讨论了中国目前31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以及排名情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

二、构建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选择现状

目前,以城市为载体的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尚未建立,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证分析尚未成熟,国家相关部委也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规范,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探讨。科学性、操作性、适宜性、可持续性是现在很多研究人员遵循的原则,目前相对全面的是中央编译局组织研究并与2009年7月8日的国内首个“生态文明建设(城镇)指标体系”。此外,很多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定义为四大部分,即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意识(文化)、生态制度,本文主要也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研究分析。

2.指标体系选择思路

a.生态经济主要指标为:人均GDP、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水平、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人均GDP是反映经济发展总水平的指标,数值越高生态建设支撑越牢固;三产占比反映经济结构,结构越合理生态污染越少;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反映循环经济力度,数值越高说明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

b.生态环境主要指标为:森林覆盖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淡水资源量、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单位GDP能耗、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生态环境直接反映生态建设质量好坏,是人们可以直观观察和感受到的。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资源量是自然资源情况,是生态环境的直接基础;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是主要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这些指标情况好坏直接影响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生态环境的承载因素,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和感觉到的;单位GDP能耗是环境效益指标,可以反映资源节约情况,有些研究将其放入到生态意识,但考虑到其也是反映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故本文将其放入到生态环境。

c.生态意识(文化)指标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生活用水重复利用率、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例等。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直接反映生态保护意识的强弱,其值越高说明越重视生态建设;生活用水重复率直接反映人民生活中节约生态意识的高低,重复利用率越高说明生态意识越强;生态意识教育普及率、公众对环境满意度以及环保组织注册人数占城市人口比都间接说明了生态意识和生态文化的情况。

d.生态制度指标为:政府绿色采购比例、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生态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弱项,很多地方仍然以GDP为大,不注重生态环境不重视集约发展;政府绿色采购比例、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执行率、重点企业ISO认证率等都是需要提升和重视的。

3.指标体系具体选择

在具体数据收集整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指标没有数据或者数据不可算得,因此,我们进行了变通和剔除,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生态经济指标中工业用水重复率中工业重复用水量难以找到,所以我们以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代替。

生态环境指标中污水集中处理率难以算得,故我们用城镇污水处理率来代替。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现已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取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城市人口数量。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因为是总量指标,和地域及实际面积有很大关系,故将其剔除。

生态意识指标和生态制度指标中,很多都是实际现状中的弱项,在年鉴和公报中都难以找到,所以我们据以剔除,只保留生态意识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这项指标。

另因为有很多数据没有,故也将其舍弃,只分析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情况。

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人均淡水量和城市工业用水重复率均有相关关系,故我们剔除掉人均淡水量这项指标,因为单位GDP能耗和森林覆盖率均为生态建设比较重要指标,故两者均保留。

篇6

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原动力,是基础型的产业,是发展的根本,其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稳定发育,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之平衡。近些年来,国家对于林业发展一直给予重视与大力支持,但鉴于自然原因,一些非人为因素的灾害时常发生,及雾霾等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致使营林生产与实际造林工作实施范围更加广泛。

二、造林规划设计的原则

造林规划设计首先应考察目标规划区域内的实际状况,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质状况、造林区域、造林规模、发展方向、技术设施、林木种类、生产进度等,有全方位的考量,多项工作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进行符合规划目标的设计。在设计的同时,还应遵循一定的原则问题。

1.共享性

造林规划设计是一项比较繁琐复杂的工作,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因此也就具有很多部门,若想使规划设计具有科学性与全面性,是多个部门相互沟通、相互协作才能完成的,应将各类设计情况实时在部门间进行共享,确保信息全面,才能使设计更加完善。

2.便捷性

造林规划设计应具有便捷性,是指在设计工作时,应对设计方案尽可能的简捷与方便,使之再余下设计时能够便捷使用。若在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详细与繁杂,则在下一环节的设计时,后续设计人员会浪费很多时间来解读前方案,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3.拓展性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虽然设计完成后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但随着营林的发展与具体的实施,还要对设计方案进行适当的修改与进一步完善,这就使得设计方案应具有拓展性能,能够在原设计上进行充实,才能使其更加符合实际,一方面有利于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在后期的方便改进,另一方面有利于后续营林生产的可持续化发展。

三、造林规划设计具体流程

当前造林规划设计涉及到的主要任务包含有:为相关部门制定出较为科学有效的设计方案,为工作人员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协助现场造林设计工作,并进行施工指导,以此来保障造林的实际质量;结合实际情况相应的扩大森林覆盖面积,促使生态环境平衡,为林业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1.规划

造林规划是对所在区域整个造林工作进行比较详细的宏观上的安排,如实际比例、发展方向、施工进度、生产规模及技术手段等多项内容。实行造林规划的目的是实现为当地领导进行林业规划的决策和编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设计

为了确保造林规划能够在林业规划原则指导背景下进行,在实际规划工作中,就要事先依照上级所属部门所统一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对基层单位及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影响因素进行详细调查,特别是针对宜林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严格调查,同时根据调查情况展开具体规划设计。

3.造林施工设计

在开展施工设计工作前,要确保实际规划设计内容具有科学、合理性,并将施工设计内容作为施工中具体的参照依据。施工设计主要包含确定造林位置及施工面积、造林时间、施工条件等,制定出详细的设计文件,协助造林施工能够顺利开展。4.规划设计中具体注意事项在针对不同植被进行施工前,需要设计人员对最终生长的绿化植被规划出一条相对独立的生产链,要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之上确保季节交替性。同时在进行局部地区的造林规划设计时,需要对造林工作进度进行适当的评估,以此来避免盲目施工,预防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四、营林生产中造林技术探究

1.营林整地

在实际造林施工前,首先要对造林地位置进行合理选择,选择条件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来满足大规模种植树木的立地条件,要与附近住户持有一定的距离,以避免对其正常生活带来干扰。(1)相关工作人员要对营林地实行全面的消毒清理。由于我国近些年来所开展的人工造林所用到的林地大部分都是通过退耕还林后得来的,其土地基本上也都是被开垦过、利用过的,为了有效预防病虫害侵扰,加强营林地的消毒清理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2)为了彻底的清除土地上的杂物,可以首选人工清理,在实际清理工作中利用粉碎机、推土机等对其实行割除清理,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适当的借助化学物品进行清理。(3)在通常情况下,营林整地主要涵盖了全面整地及局部整地这两种,其二者在具体施工中具有不同的效果。全面整地在具体施工中是对营林整地实行整块翻耕,以此来促进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林木根系的发育生长。

2.实施造林时的具体方法

(1)植苗造林。在进行植苗播种前,要事先做好处理工作。为了确保种子出苗后健康整齐,具有一定的抗病虫害的能力,需要严格按照消毒、拌种、浸种催芽的步骤进行。在进入到春播时节中,工作人员要重视对进入到深层次休眠的种子实行催芽,针对不同的品种要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尤其要注意当遇到干旱季或是低温等恶劣天气时不宜对其进行浸种催芽。(2)分殖造林。分殖造林技术在整体营林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一项重要的造林方式。其在具体施工中主要是针对移植树木的枝干及根茎中具有再生能力的原树木枝杈及根部等培育崭新的林木。该项技术在具体应用中其自身最大的优势在于造林成本相对较低且技术含量低,操作实用性强,继而提升了造林效率。(3)播种造林。播种造林技术是我国传统造林技术中一项常见的应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中主要是指将幼苗种子大面积的播撒在土壤中,虽然该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相对简单,但对于土质条件要求及后期养护管理等方面均较为严格。因此播种造林技术通常应用于大面积的造林项目中,其适用效果一般。

作者:李新杭 单位: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经营部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1]曾祥橐.关于营林生产中人工造林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6(3).

篇7

关键词:湖南省;平原林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曾昭军(1961―),男,湖南邵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林业规划设计工作。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110-03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现化化的过程中,应对气候变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增加森林面积,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发展平原林业,大力植树造林,加强森林保护,成为我国增加森林碳汇总量、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湖南平原林业发展已迈入了新的阶段,人民群众对平原林业发展状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通过不断总结、探索,才能把湖南平原林业建设推上新台阶。

湖南位于洞庭湖以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平原湖区面积达291.94万hm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湖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大区域、高效能、可持续发展的平原湖区综合防护林体系。10多年来,湖南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在平原林业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的成效也非常显著。特别是在平原绿化一、二期工程建设后,湖南省内平原湖区已形成了综合的防护林体系,大大地提高了整个湖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湖南平原林业的发展带来的还不仅是城市格局的改变、环境的改善,更是提高了湖南省的整体形象,这对提高湖南的品位,促进湖南旅游业发展,加大人流量,促使外来人口到湖南定居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2 湖南省平原林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1)增加了森林面积,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近10年来,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平原湖区的立地条件,进行了科学规划,栽植了适合湖区速生的杨树、水杉、池杉等优良树种,提高了林分质量,共完成营造林16.35万hm 改善了湖区的生态环境,降低一部分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2)提高了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到2010年已建农田防护林网折算面积54 409hm 已建防护林网的保护农田面积287 777hm 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67.98%。

(3)绿化和美化了村庄和主要道路。到2010年已开展园林化建设的乡镇123个,造林绿化面积3 197.0hm 园林化乡镇建设率71%;已开展村屯绿化的村1 780个,造林绿化面积14 012.0hm 开展村屯绿化率46%。公路绿化对汽车尾气的净化有很大帮助,缓解了城市环境压力。

(4)森林蓄积量增加,林分质量提高,平原湖区2010年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432.17万m 森林蓄积量增加了403.64万m 增加了39.24%;“十一五”期间蓄积量增加了302.05万m 增加了26.73%。

(5)通过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增加了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土壤侵蚀总量。

(6)农田林网和片林的建设减缓了风速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改善了气候,给依赖森林、绿色植被的生物提供了广阔的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增加,生态结构变好。此外,平原林业的发展还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多方面效益,增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

3 湖南平原林业工程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3.1 落实责任、检查督促是工程建设成功的前提

3.1.1 落实领导责任

全省平原林业工程建设县都成立工程建设领导机构,以主管副县长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对工程规划、进度、质量及资金管理等进行统一协调,并层层签订责任状,把工程责任、目标和任务层层落实到乡镇。有的项目单位领导还缴纳了造林风险抵押金,把工程建设纳入党政领导目标责任状的内容进行统一考核。

3.1.2 落实部门责任

项目建设首先组织召开由林业、发改、财政等有关部门成员参加的联席会议,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对规划设计、工程实施的意见,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程建设工作机制。

3.1.3 落实施工责任

项目单位实行业绩考核制,把造林任务、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作为干部年终考核的主要指标,与晋级奖励挂钩。林业技术人员负责指导工程施工,分片包干,严把工程质量关。

3.2 重视人才、科技兴林是工程建设成功的保证

平原林业工程建设要想全面提高林业的经营水平,必须走科技兴林之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高质量、高标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组织科研攻关,科技示范、运用新技术。如在杨树造林中采用一年生杨树苗进行截杆扦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育苗上采取ABT生根粉浸种技术、容器育苗技术为平原绿化提供了优质壮苗。

(2)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为了搞好平原林业工程建设,省、市、县多次举办学习班,进行人材培训,提高了林业技术人员和各乡镇林业员的林业技术水平。

(3)在加强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为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3.3 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是平原林业发展的基础

主席在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 000万hm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m ”。因此,增加森林面积,是发展平原林业、开拓平原湖区的新局面的基础。湖南省通过多年的努力,在大面积的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湖南省平原绿化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63 466hm 其中新建林带和荒滩荒山荒地造林130 476hm 、林带改良和乡镇绿化32 990hm 。平原湖区现有森林面积778 088hm 这就说明了湖南省平原林业发展的基础是造林绿化量的积累。森林面积的增加,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对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改善周边动植物生态环境,甚至于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都将带来好处。这是发展平原林业的第一步,这种量的积累也是最直观、最有效、最直接让老百姓感受到的。继续从量上发展平原林业,仍是未来平原林业发展所必须的。具体方法是,充分的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大量营造平原湖区防护林。

3.4 加强质量、科学布局是平原林业发展的关键

当量的积累无法满足民众更高要求时,要更多地通过质的改变来完善。或者在积累量的同时,我们也并不忽略质的建设,量的积累是无法一朝一夕成就的。当平原湖区绿化水平已经较高,森林覆盖率也让人满意时,不能只满足于森林面积对于空气净化的单纯要求。选用什么树种来满足绿色生态的功能,这就是体现了质的不同。湖南是我国南方的林业大省,造林绿化工作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平原林业发展也处于全国领先之列。通过多年的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湖南省平原林业在质量上已大大不同。在布局上,形成了综合型的防护林体系,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大有提高。林带、片林、村镇绿化,多种形式植树造林,道路两旁绿树成荫,不但改善了因汽车排放尾气造成的恶劣空气质量,更让人们从审美上感到愉悦。从这方面来看,如何布局平原林业,从质上着手仍是未来要发展平原林业的重点。

4 湖南平原林业建设可能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农田防护林网的老化。有些乡镇虽然平原林业建设很成功,但后续保护、维护工作还没有落实到位。有些防护林造林时间较早,现今大多可能达到了过熟龄,需要进行更新采伐,重新营造农田林网。少数林地的林分质量不高,由于以前造林投资少,或者造林地选择、树种选择不科学,有些造林后管护不到位,形成了质量不高的林地。因而需要加以补植、施肥,增加管护措施。建设模式有待完善,监督机制有待加强。在过去的平原林业建设过程中,少数单位强调整齐划一,忽视了适地适树,有的乡土树种被遗弃,造林时树种搭配、密度和造林措施,也存在一些不足,造林模式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效,使之无法充分发挥多种功能。近几年来由于受市场价格的影响,其他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而木材价格涨幅太小,一些林权单位采伐林木后没有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更新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或者造林后不加管护,重造轻管,年年造林不见林。

5 结语

(1)在造林树种的选择方面,避免采用单一树种造林,以免导致病虫害爆发。近年来有许多科学家建议,湖区单一的营造杨树将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2)尽量营造混交林,混交林能促使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可提高森林自身的抵御力。

(3)提高土地利用率,可以利用“三边”地造林,结合城镇绿化、农田林网建设,充分利用可以造林的土地植树造林。

(4)适当发展经济林,积极引进、推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经济林树种,通过平原林业的项目建设,增加项目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5)增加观赏树种的栽植,在城镇绿化时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绿化美化环境,园林的建设不单实用而且美观。而且能项目区的旅游品位。

(6)提倡全社会重视平原林业的发展,提高公民的绿化意识,充分利用全社会的物力、财力建设平原林业,倾听更多来自社会各界群众的声音。发挥群众的力量和智慧,使湖南平原林业的明天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岳文友.姜新会.阜南县平原林业发展的实践[J].安徽林业,2009(1):17~18.

[2] 李苏荣.发展平原林业的实践体会[J].理论导报,2009(7):61~62.

[3] 王瑞金.刘继合.徐津红.关注平原林业[J].中国林业,2005(5):45~46.

[4] 侯秀岩.范有志.王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平原林业效益[J].林业科技,2007(7):31~32.

篇8

关键词:电力系统;输电线路;隐患因素

1 电力网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不断增加,骨干电力网与主干输电网架联系的不断增强,这些输电线路给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运行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因素,据实际情况调查了解,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隐患:

1. 1 输电线路设备自身的保护范围窄

对于高压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国务院颁发的《供电设施保护条例》条例划定的保护区,但地下的接地装置就不能完全得到保护。例如,对于200 ~500kV的输电线路,按《110 ~500kV架空送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的规定,根据土壤电阻率的不同,接地装置射线的距离也不同,最远可达500m。而国务院颁发的《供电设施保护条例》有明确的规定,500kV 电压的线路保护范围为距边导线20米 ,换句话说,还有大部分的射线在保护区外,加上开山、修路、取土使周边的土层破坏。致使在保护区外的部分射线不能保护,接地装置射线区域的保护范围给电力系统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 2 电力输电线路跨越乡村民房的影响

过去根据我国国情设计允许220kV 及以下输电线路跨越居民房屋,过去设计的输电线路的安全裕度是按当时我国民房高度确定。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居民经济宽裕了,人口增加等因素,业主在原基地平房换上了楼房,而原输电线路杆塔没有升高,民房的高度不断增加,这样给原有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又带来了极大隐患。

1. 3 电力输电线路清障困难

电力系统的高压和超高压输电线路都是大跨距的输送,线路长设计面广,沿途跨经高山、林区和农村居民区多。上世纪80 年代以前的线路设计,主要考虑节省基建投资和当时技术政策等影响因素,将输电线路按当时的安全裕度来考虑,所使用的线路杆塔普遍偏低。随着年代的变迁,树木的生长发生变化,给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就要依靠清障来保证,但随着经济观念的改变、《森林法》法律意识的普及,给扫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虽然在新建线路时进行了一次性补偿,经过多年运行树木又长起来了,还需再次补偿。随着农民分山植树造林,封山禁伐受国家《森林法》的保护,经多年运行数目再次生长起来,又需再次补偿,而且在青赔过程中还会遇到虚报数目、漫天要价等情况。如此循环给维护部门带来极大的工作量,也使青赔经费成为企业最头疼的问题。

1. 4 电力输电线路巡视处理难

常规的输电线路,大部分是途径山区丘陵,山高路徒、地形复杂,荆棘杂草、树木丛生。在我国现阶段还不能采用直升飞机巡视输电线路的情况下,沿线巡线通道的维护又是一大难题。一是杆塔位置大都是跨山越水,山高路徒地形险恶,给巡视工作带来困难;二是荆棘杂草、树木丛生,给修砍巡线通道带来麻烦。三是修砍树木受个人和集体的利益以及国家相关法规的约束,给输电线路的巡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2 解决电力网运行中安全隐患的方法与对策

综上所述,输电线路的方方面面不安全因素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如何解决电力输电线路运行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这就值得我们去探索解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 1 输电线路设备自身的保护范围

对输电线路设备自身的保护范围窄的问题,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对新建的输电线路,在设计时可按不同土壤的电阻率,采用打角铁桩、深埋低电阻接地装置等集中接地措施,或采用膨润善接地电阻,使射线长度严格控制在保护区的范围。

(2) 对己投入运行的电力输电线路,要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接地装置进行必要的改造。

(3) 根据现有国情,加大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对输电线路进行二次改造和技术完善。

(4) 加大《电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深入沿线群众聚居地区,耐心向当地干部、农民详细讲解相关条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缓和工农关系,进一步提高沿线干群护线意识,全面推进群防群治工作。

2. 2 电力输电线路跨越乡村民房的问题

(1) 新建输电线路,应考虑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地区,提高跨经农村集镇输电线路的安全裕度,使输电线路能满足长远发展的更高要求。

(2) 对已运行的输电线路,由于过去未考虑民房升级的安全裕度,输电线路塔杆一时半载又不能进行改造。因此,要与当地政府配合加大宣传力度,作好必要的疏导工作、宣传教育和沟通工作。

2. 3 电力输电线路巡视清障的问题

巡视清障工作是一项难度很大、内容复杂的工作,点多面广。特别是在封山育林,大力保护植被与生态环境的基本国情下,除了加大《电力法》宣传力度外,还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新建的输电线路,在设计中应将跨越林区、风景林区的安全裕度提高,采用高大塔形设计,除个别情况外,做到一般情况下无需砍伐。

(2)对已投入运行的输电线路,沿线受影响的树木、林竹应分清年限,该补的则补。加强与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沟通,作好必要的疏导工作。

(3)对特别低、矮的输电杆塔应优先进行升级改造,可以考虑设立杆改塔项目,以减少砍伐的工作量和难度。

(4)加强对输电线路的巡视,科学合理地调度巡线力量,统筹安排巡线计划,采用智能巡视系统辅助开展巡视工作,提高巡视效率。

篇9

关键词:林木鼠害 原因 营林中预防措施

鼠类是啮齿动物,主要是草食性动物,以禾本科、莎草科和杂草中优良的草为食。挖掘、穴居是鼠类的习性,挖洞往往会切断、损伤植物根系,破坏地表植被,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鼠类食性变化是由于环境条件、季节变化所确定的,许多鼠类在秋末到初春大量取食林木幼树。特别是冬春季节,啃食树皮,呈现“环剥”状,造成树木大量畸形或死亡。

一、林木鼠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鼠类个体小,大多数在地下生活,适应环境能力强,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暴发成灾。另一方面,人类行为促进鼠害。第一,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捕杀等原因,促使鼠类天敌迅速减少,食物链失去平衡,鼠群大量繁殖;第二,新造林地区,结构设计不合理,树种单一,若为林木害鼠喜欢食用的树种,很容易大量受灾;第三,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自己经营林地,在经验、技术等方面受限,无法对鼠害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第四,治理林木鼠害时,长期使用单一化学药剂,可使林木害鼠产生抗药性、拒食性,使治理效果下降;第五,林业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使鼠害防治工作很难长期运行。

二、林木鼠害管理指导思想及原则

1、指导思想。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遵循林业鼠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化树种搭配组合,加强幼林抚育管理,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调控能力,并落实好各项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逐步实现林木鼠害的长期可持续控制。

2、基本原则。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将鼠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根据不同区域环境条件、不同鼠种和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要坚持自然调控和人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合理使用营林措施、生物防治和物理措施等,防止对环境造成新的破坏。

三、林木鼠害管理总体思路及对策

1、总体思路。林木鼠害管理要把森林健康经营与自然和谐理念贯穿于鼠兔害管理全过程,切实将预防工作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和破坏,重视并利用天敌动物对害鼠的控制作用,努力恢复与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内鼠类及其天敌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林木鼠害的长期可持续控制。

2、管理对策。林木鼠害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并且因地因人因事而异。因此,关键的一点是要有忧患意识和防范意识,把各项预防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同时应当根据鼠害发生及危害程度,确定不同的治理对策,通过人工、生物、生态等措施,充分利用好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控能力,尽可能保持生态稳定。

四、营林环节各项预防技术措施

在造林阶段实施多种防治措施,对林木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在造林设计中考虑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减少纯林面积,加植鼠类厌食树种,以优化树种结构。在整地阶段进行深翻,使造林地区彻底清理干净,改善造林地区卫生条件,破坏鼠群生存环境。移栽阶段,对幼苗应用树木保护剂、防啃剂,在林木茎部捆扎铁丝网等防护材料,进行预防性处理。针对有地下鼢鼠活动的区域,必须进行深坑栽植,并且挖掘防鼠阻隔沟,影响鼢鼠活动,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造林后要加强管理,定时清除林区内其他植物,保持好林区内环境卫生,破坏鼠群栖息地,去除鼠群食物资源。具体方法是:

1、树种选择与育苗。鼠虽然能对多种树种造成危害,但不同的鼠种类都有其喜食的树种。如鼢鼠特别喜食油松,但像臭椿等树种多数鼠都不会去危害。所以,在选择造林树种时,一定要事先调查清楚当地和造林地块鼠种类及种群情况,避免用鼠类喜食树种大面积造林,为鼠危害埋下隐患。

2、造林模式选择。在造林设计时,要尽量选择乡土树种,合理搭配树种组合,并根据各树种之间相生相克特性,选择针叶混交、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造林模式,仿照天然林复合结构模式,确定合理的混交方式和结构比例,在允许值范围内尽量密植,以促成新造林地尽快成林郁闭。应当杜绝营造较大面积单一树种纯林,适当配植一些鼠厌食树种,如臭椿、沙棘、柠条、落叶松、樟子松等等,并通过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实行适当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发达根系阻止地下害鼠活动。

3、造林整地及预防处理。造林设计前,应当对拟造林地进行详细调查,如果发现拟造林地内的害鼠数量过高,应提前进行灭鼠,待鼠口密度降低到允许范围内后再实施造林;造林前整地时,一定要尽量保存原有植被,植树穴或鱼鳞坑口径不能太大,但要深坑栽植,苗木根部应当在地面30―40厘米以下,并保留深穴。这样的整地栽植方式既抗旱,又能多蓄水,还能有效预防地下鼠危害,一举三得;对地下鼠活动频繁的地块,要在造林地周边挖掘防鼠阻隔沟,沟壁应垂直地面,沟宽30厘米以上,沟深60厘米以上,以阻断鼢鼠危害通道。

4、幼林抚育集约管理。造林前,有条件的地方要对苗木采取必要的保护性措施,可用驱避剂、多效抗旱驱鼠剂等对苗木进行涂于或蘸根,但千万要注意量的控制,如果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要加大对新造林地的日常管理,至少每周巡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浇水除草,冬季前对幼树基部实施保护等等。责任到人,集约管理,以确保幼林健康快速生长,尽早郁闭成林。

5、鼠类天敌动物保护管理。利用食物链,重点保护鼠类天敌,利用天敌自然控制鼠害,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注意保护野生动物,严禁林区附近捕捉雏鸟和砍伐鸟巢树,实施封山育林,为有益动物的生存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另外,造林后,要对幼林地加强“三防”管理,及时清除有害生物,包括病原物、害虫及有害植物,净化林地环境,破坏害鼠栖息场所,减少其活动空间和食物储备,为幼树健康快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同时,控制抚育间伐及修枝强度,促进幼林早日郁闭成林。可在林缘地有意识地种植一些鼠类喜食植物,如苜蓿、红豆草、土豆和豆类等等,以吸引鼠兔取食,以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广泛宣传天敌动物控制鼠兔害的作用及意义,加大对野生鼠类天敌动物的保护力度,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林区面积释放相应的天敌,一般猛禽可在大范围林区发挥作用,鼠类天敌的兽类适用于较大的森林面积,蛇类活动范围较小,在小面积林区发挥作用。

6、药剂灭鼠①C型肉毒梭菌素:是嗜神经毒剂,它可以阻滞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致使肌肉麻痹。害鼠3-6小时出现症状,食欲废绝,口鼻流血,行动不稳,全身麻痹、瘫软,2-4天死亡,死亡时躯体坏死腐烂。该药剂对人、畜比较安全,无残留,无二次中毒,常温下易分解,对环境无污染。C型肉毒梭菌素是目前大力推广的控制林木和荒漠林鼠害的一种生物药剂,效果明显。②化学药剂:科学使用化学药剂灭鼠,可快速降低害鼠种群数量,尤其在大发生年份里,采取必要的化学药剂防治,可控制危害程度,减轻损失。化学药剂的种类很多,急性胃毒杀鼠剂速效,杀伤力强,但易产生二次中毒,被天敌及家猫食用后,可引起死亡,同时害鼠易产生抗性,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构成威胁,如毒鼠强类已严禁使用。缓效杀鼠剂中以溴敌隆为代表的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其毒理作用是降低血液的凝固能力,使血管壁变脆。采用适口性好的毒饵,通过害鼠连续不断取食,使毒效持久积累,达到有效毒力,最后中毒死亡。溴敌隆相对人、畜安全,是目前广为使用的化学药剂杀鼠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景观设计;海绵城市;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不容忽视。倡导绿色生态观念、弘扬绿色生态意识、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确立绿色生态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面临的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中国的绿色生态事业任重而道远。海绵城市建设可以解决部分环境问题,在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景观设计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什么样的景观设计才能配合和优化海绵城市建设呢?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概念

海绵城市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它是指城市大地能像海绵一样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同时弹性良好,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并且,在需要时城市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慢排缓释的控制目标。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国家住建部2015年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过去只有个别城市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才会出现内涝问题,而现在每年都会看到各种内陆城市“看海”的消息。在内涝城市范围的分布上,由北京向东南边蔓延,福州、合肥、南昌、武汉、杭州、长沙、成都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被大家戏称的“城市看海”现象。城市内涝出现的原因,首先要从雨水说起。要使雨水不至于成涝,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地吸收和排放。吸收雨水的最大功臣是土地,而排走雨水的任务也不能只落在管网上,还应有大自然河渠和冲沟,它们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城市土地硬化面积增加,土壤和雨水之间被钢筋水泥阻隔起来,城市原有的河道和冲沟也被逐年填平。解决城市内涝的办法要从恢复土壤下渗能力、还原河道和冲沟入手,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找到雨水的流汇规律,使雨水能够自然、高效、科学地运行,以顺应城市高效发展的节奏。首先解决“流”的问题。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土地上的径流路径,可以找到雨水的流径,将流径图与现实场地进行对比之后会发现不同,其产生原因是现实场地中对自然流径进行的破坏或消解。其次,解决“汇”的问题。汇,其实就是将雨水存储起来,在有需要的时候加以利用。同样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辅助完成汇集地的选择,通常把雨水汇集地称作湿地,农田就是最基本的湿地。与此同时,通过雨水边沟、雨水花园、雨水湿地、下渗路面、雨水收集设施等低影响开发的手段的应用,使城市雨水汇流贯通,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城市内涝的手段。通过对雨水流和汇的控制,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海绵一样的功能,就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进行景观设计的方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改善环境、保护环境,景观设计也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如前文所说,正是因为雨水不能得到合理的吸收和排放,从而导致了城市内涝问题。那么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进行景观设计,关键点就在于对水的把握,要做到治城先治水。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景观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立自然防护林带,保持水土

在城市逐渐发展蔓延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山林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强烈,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现象时有发生,更严重的问题是山体对于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降低,山不能蓄水,也不能过滤水。作为美国国会和总统顾问的生态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曾说:“我们到荒野中与大自然遭遇时,不是要对自然采取什么行动,而是要对它进行沉思,是让自己纳入到自然的秩序中,而不是将自然纳入我们的秩序。荒野自然对于我们来说,根本不是一种商品。我们对荒野自然的需要,是在于我们欣赏它的内在价值,而非它的工具价值。”人类不能干涉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自然的自主性。有些人认为,毁了森林,可以得到木材,然后再种上果树和经济作物,还原绿色,岂不是两全其美?然而实际上幼小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并不能取代森林中参天大树的生态功能,视觉上看确实绿了,但是如果植物的根系不够深入发达的话,是根本达不到水土保持和过滤的作用的。同时,要摒弃传统的“造园”意识,不要认为森林毁坏了,再造一个新的园子就可以取代它,应摒弃用观赏植物取代原生植物、用人工美学取代自然风貌的思想。因此,在景观设计上应建立自然防护林带,并结合山水的优势资源,设计穿越山林之间的河流,打造集山林探险体验、山林别墅会馆、度假和休闲疗养为一体的场所,使人们能更多地体验原生自然环境、培养环境意识,并实现山林的生物栖居和环境教育功能。通过对原有绿色植被的保护,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只有让山上的水变得清洁,才能保证流入城市的水是清洁的。

(二)完善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绿色基础设施主要应对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生物危机、游憩危机等环境问题。城市中心带的绿色基础设施非常丰富,包含绿道建设、低影响开发、滨水空间建设、水资源再利用、生态驳岸等方面。例如可以通过对城市绿道景观的设计,实现市民休闲游憩、文化体验的双重目的,绿道景观设计的重点可以放在以公园串联道为主体的绿道体系上。其次,在市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方面,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方法,尽量做到低影响开发,以维持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再次,优化滨水空间界面,营造滨水活力空间、滨水运动空间、滨水漫步空间、滨水商业空间等,提升水景观设计。同时通过人工浮岛,植物过滤的方法,做到水资源净化和再利用。另外,城市中的不规则水岸空间和绿地共同串联起来的绿色游廊是城市中极具魅力的地方,它给人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了短暂休闲游憩的场所,满足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体验的需求。但是,以往的水岸处理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硬质的护坡对于雨水的收集和排放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加大了流径的负荷。因此建设生态驳岸尤为重要,在保证驳岸稳固的前提之下,水岸线处理得越简洁越好,尽量降低对自然驳岸的干扰。同时,通过使用多样性的本土植物和环保护坡材料,能够使驳岸既坚固安全又起到渗水保水的功能。

(三)保护湿地,注重湿地净化作用

近几年,城市洪涝现象在全国很多城市出现,网友调侃这一现象实现了足不出户“看海”。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下,农田的大面积减少引发了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锐减现象,城市内的荒地也被商业开发利用起来,这导致了生物栖息地的丧失。物种不平衡引发了很多生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湿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直接改善因为农田和荒地丧失而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可以结合功能湿地,开展湿地教育体验、休闲游憩等活动。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湿地,最小程度地进行人为干预。结语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改善城市环境问题,与之相匹配的生态化景观设计是实现其功能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态景观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乃至于整个国家的建设都至关重要。设计者要抓住城市河湖景观综合规划设计的要点,详细研究生态河道构建体系及其规划设计与应用,实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为海绵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余利平 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东辉.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9.

[2]奈杰尔•邓尼特.雨水园:园林景观设计中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田建林,张柏.园林景观水景给排水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4]希瑟•金凯德-莱瓦里奥.雨水设计:雨水收集•贮存•中水回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肖楚田,肖克炎,李林.水体净化与景观:水生植物工程应用[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13.

[6]贝内迪克特,麦克马洪.绿色基础设施:连接景观与社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7]克雷格•S•坎贝尔.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8]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9]陆健健.湿地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0]孙林,文庆玉,韩国辉,等.农田防护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环境质量作用的分析[J].吉林林业科技,2011(1).

[11]邓荣鑫,李颖,张树文,等.农田防护林经营阶段的遥感识别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