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群众文化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群众文化管理

篇1

首先,协调组织的管理。协调组织的管理从范围上分类,可以分为单项管理和综合管理;从时间上分类,可以分为长期管理和临时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中协调组织的管理以群众文化群众办、群众文化群众管为原则,以协调各方力量,搞好大众文化工作为主要职责。其次,群众文化社团组织的管理。群众文化社团组织是群众自愿组合,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为主要目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章程的,群众文化社团组织的管理任务是把好组织关、业务关、活动关。

二、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特点

1.管理内容的综合性。首先,管理项目的全方位性。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目的是全方位的,包括活动方向的管理、活动人员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活动财务的管理主要包括管理国家拨款、单位投入、社会集资、产业开发等。其次,管理过程的整体性,即对任何项目的管理都应该有始有终,管理应贯穿活动项目的全过程。最后,管理效益的社会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效益具有社会性,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综合的和多层次效益。

2.管理范围的广泛性。由于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首先,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包括建立联合组织,召开联席会议,开展联谊活动,制定计划,鼓励联建设施,要使设施多元化、网络立体化、队伍优质化、工作规范化。其次,节日文化活动的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由本能式向主导式转化,建立节日文化系统工程。在业务管理方面,抓住业务特征,发挥业务特点优势,重视特定的观众群。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安全机构,采取安全措施,内容周到全面。再次,庙会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按照节日文化管理的内容,研究、引导、改造和完善庙会文化内容和形式,提倡健康有益的,打击和抵制一切不良的行为。最后,家庭文化活动的管理。要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入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文化活动,依靠社会进行综合管理,多提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3.管理对象的多层次性。从年龄结构上看,管理对象包括各个年龄层次的群众。从文化水平上看,管理对象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从管理对象所在地区的经济条件上看,管理对象所在地区有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提供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而有的地区经济条件有限甚至比较差,导致群众文化活动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熟悉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原则

1.尊重大众的意愿。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避免开展违背群众意愿的文化活动,还要遵循群众自愿的原则,要将群众的需求与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2.按活动的自身规律进行管理。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业余自愿组织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健康有益的活动。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按照活动自身的规律进行。

3.依靠群众自我管理。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在管理部门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培养骨干队伍,加强社会监督,充分依靠群众自我管理。

四、掌握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方法

1.综合管理的方法。综合管理包括活动计划的管理、活动内容的管理和活动效益的管理。首先,活动计划的管理包括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程序、活动人员、活动规模、活动安全、活动经费、活动实效等。活动程序的管理包括制定活动方案;对方案进行论证和确立;制定实施计划,创造条件;部署计划;落实分工;具体实施计划;检查进度,及时协调和调整;总结评估;资料归档。其次,活动效益的管理,应遵循活动的自身规律;确保社会效益;尊重群众意愿,保证实效;健康有益,保证质量;勤俭节约;确保安全。

2.目标管理的方法。目标管理的方法包括制定目标、论证目标、确立目标、分解目标、实施目标和检验目标。3.协同管理的方法。要明确目的性,坚持效益性,掌握灵活性,促进联谊性,保持整体性。

3.特殊的管理方法。首先,对民族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尊重民族习俗,学习、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文化交流;其次,对外来文化活动的管理,要批判地吸收,洋为中用,排无不排外。

篇2

【关键词】群众文化;管理;作用;新趋势

群众文化,广义上讲是人类社会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讲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人们除了要工作,还要拥有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因此,群众文化就这样应运而生,以此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主要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包含了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群众文化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这也是人民群众享受幸福生活的必然发展趋势。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丰富精神生活,就需要做好群众文化管理工作。以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群众业务活动,这样就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一、群众文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对群众文化进行管理,可以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群众文化是以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主,因此,可通过广泛深入的开展促进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提升,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所在。群众文化管理可以起到整合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而促进人们进行沟通的就是文化,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文化的导向功能也不容忽视,当行动者通过共享文化可以了解自己的行为时,就可以通过对方的反映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文化的功能所在。文化能够帮助人们维持社会秩序。因为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是被大众认可的内容。文化的确定就意味着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某种秩序的形成,因此,文化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文化的延续在于传承,这就意味着下一代认同上一代的文化,就会继续发扬。

二、群众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

要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和优秀的外来文化,不断吸取精华,积极创新,挖掘出最宝贵的内容。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有众多代表不同区域人民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各种传统文化。要善于发展此类文化,为发展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作好铺垫。文化不是拿来就用,需要去粗取精,不断创新,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将最有价值的东西展现给人民群众。需要注意的是,要选取群众感兴趣的传统文化部分,结合现代文化,创作出群众所喜爱的且来源于群众的文化艺术作品。活动可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开展,要注意其方式和内容要与节日的内涵相统一。避免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的活动,要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更有内涵。

(二)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责任心强和文化素质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为群众文化注入无限的生机。要对文化工作者M行阶段性培训,一方面要改变其落后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提升其业务水平,使其成为骨干人才或专业人才,更好地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相关部门要对文化队伍成员进行鼓励,吸收那些民间的业余爱好者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善于在群众中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吸收到队伍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群众文化管理工作。

(三)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的渠道

为了进一步发扬群众文化的精髓,需要拓宽渠道,善于利用各种方式拓宽文化的发展空间。政府要对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支持,要努力为人民群众搭建活动的平台。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为了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发展的空间,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如互联网的新媒体等等,将群众文化广泛推广,全方位、立体式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文化,感受文化活动所带来的趣味。还可以借助广场和公园,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使人们到了广场和公园不再只是散步,跳广场舞等等,还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青少年文化、老年文化,使文化的发展渠道不断拓展。新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对精神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根据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呈现出的新态势,在内容和形式上加以创新,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三、群众文化管理建设新趋向

(一)结合地方特色

群众文化最关键之处就是要有特色。因此,组织特色活动才可以引起群众的兴趣,也符合群众的审美。特色活动源于生活,要接地气,符合群众需求,由此就会引发群众的欢迎。比如每年春天可以开办游园活动,欢迎广大家长带领自己的小孩前来游园,并享受良好的亲子互动。建设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项目,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养成日常健身的好习惯。此外还可以针对儿童举办各种各样的少儿演讲比赛,唱歌比赛等等,为儿童提供一个文化知识和才艺展示的平台。各种艺术展览的举办和公益性演出,可以使人民群众了解更多的艺术文化,将颇具民族特色的东西发扬光大。结合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可以实现全民参与,逐渐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二)加强多元文化建设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内容,使群众的思维更加活跃,就要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确保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而不单调。多元文化重在多元,需要吸收不同特色的群众文化,保证文化工作的开展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不可盲目吸取,而是要有针对性,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可以借鉴一些好的案例来吸取经验,加强多元文化的建设。比如深入到基层中,了解当地的特色和民俗,编排一些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通俗易懂的节目,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

(三)强化群众文化工作骨干力量

群众文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在工作中涉及到诸多方面,因此,需要在开展群众工作的过程中,组建一批积极能干的工作人员,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力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管理的发展新趋势要结合人民群众的需求,既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主线,又要结合现代文化的元素。作为我国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群众文化艺术对中国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而且对于发展和谐社会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更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发展群众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实现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陈志文. 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 改革与开放,2011,20:138.

篇3

群众文化乃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的关键构成要素,其同时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准据之一。群众文化建设能够实现对公众社会福祉的提升,因而其具备不容忽视的社会保障功能。依托效度化的群众文化工作践行,能够向社会公众传递正向价值,并创设社会性的公序良俗。

关键词:

群众文化;管理现状;管理策略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而群众文化工作的践行,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建设脚步,因此应依托夯实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落实,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与精神面貌,进而使我国国民整体素质得以提升,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奋发向上的主流价值氛围,最终推进社会实现良性平稳发展,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工作的践行与落地意义重大。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实施者,执行者,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同群众路线的工作理念息息相关。“中国梦”伟大民族战略图景的实现,同样有赖于群众文化建设为其提供的社会文化层面的保障与支撑。

一、群众文化活动概述

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质在于社会公众对集体性文化活动的充分参与,因而可以说群众文化活动渗透到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公众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基于文化活动外在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群众文化活动界分为文学、曲艺、歌舞、健身等不同表现类型。前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均具备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同时依托多样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得社会公众对文化生活有了多种供其选择的余地,进而满足了社会公众对文化生活的个性化参与诉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群众文化生活形成已久,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演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处于不同的发展变化当中。现代的中国群众文化活动,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有新面貌、多元化和主体性的特点。群众文化活动生机勃勃的活力展现了多彩缤纷的独特魅力,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审美心理中对于美丽、新鲜、快乐的追求。群众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很广,渗透力较强,影响力较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也很强,都体现出它的存在价值与发展活力。从文化传播角度看,通过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与表现类别,使得社会公众在藉由其兴趣吸引所遴选参与的文化活动中,受到社会正向价值的浸染与熏陶,同时使社会公众的艺术审美旨趣提升,进而在社会活动中自觉实现对低俗审美的排斥,从而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实现历史传承。

二、群众文化管理的现状

1.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难以尽如人意。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现今国内从事群众文化的工作者呈现出整体素质同时展脱节的趋势,原因在于部分具有较高工作能力的工作者均临近退休年龄,而因其年龄、身体以及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无法有效的引领群众开展好文化活动,特别是一部分老年工作者,其价值观同现今社会的多元价值发展趋势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进而使其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思想趋于保守、观念偏于守旧,因而影响到群众文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为年轻群体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而言,其工作热情不容否定,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然而其不足之处在于落实群众文化工作的经验欠佳,以及惯常表现出热情有余而难以持之以恒的坚持工作等问题,因而也无法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度化开展。

2.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不力。

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实现与保障社会公众的踊跃参与,而这一切的前提又有赖于是否具备一支素质过硬、能力突出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以此来实现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引导。当前的情况是,基层工作人员相对数量较少,同时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过于单一,因而无法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文化参与热情。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个别组织者受自身审美格调的限制,因而表现为其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过于低俗,抑或是因活动场地选址不当造成周边居民生活上的困扰,从而影响了公众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看法。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策略

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应该注重彰显群众参与性,重视选择重大节庆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文化效益,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

1.注重彰显群众参与性

基于保证社会公众充分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考量,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应契合社会公众的大众式审美,因此,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工作而言,必须依托组织者、参与者以及表演者的通力协作,实现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效度化管理。此外,作为群众文化的组织者既包括政府文化管理机构,同时也包括群众团体,此即体现了群众文化管理的系统性。

2.重视选择重大节庆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在重大节庆日中,各种文化形式集中得以呈现给社会公众,因而使得此时段的文化管理面临较为复杂的情况。因此,在大型节日和庆祝节日,如春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组织开场文化活动。作为对文化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的文化管理者,要对岁时节令的文化活动进行全面规划,提前部署、周密安排,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全力以赴搞好节日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

3.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文化效益

群众文化活动的践行目的,在于藉由活动的举办,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因此,考虑到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应注重在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文化活动内容、思想以及表现形式进行科学的引导。

4.注重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

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管理而言,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提升此种文化的品牌价值,进而增进社会公众福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注重文化品牌内涵建设与品牌价值发掘,不断开拓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四、结语

以上,我们从群众文化活动概述入手,具体分析群众文化管理的现状,然后就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策略展开论述。希望本文能对相关部门的群众文化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思路,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周金泽 单位:河北省文化艺术中心

参考文献:

[1]赵巨云.浅论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J].丝绸之路,2011(10).

[2]石玲珑.关于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J].大众文艺(理论),2008(09).

[3]胡守勇.建国六十年群众文化研究综述[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05).

[4]李锦坤,杨立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及其管理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5(09).

[5]卢英.构建群众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

[6]胡素贞.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戏剧之家,2010(02).

篇4

关键词: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管理措施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是指基层人民群众在学习、工作以及生活过程中创造出的各种文化,想要满足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必须进行传统文化的改革,加强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从而推进国家物质、精神、政治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做出贡献。[1]

一、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基层群众的文化发展与时代脱轨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相关部门对基层群众的建设和发展关注力度不够,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文化事业单位对基层文化的重视度,提升管理和建设效率,特别是对于贫困农村以及山村地区的群众而言,更应加强建设力度,使其摆脱贫困、落后的窘状。部分村落内部腐朽的文化仍然存在着,经不起任何时代的考验,缺乏科学系统的管理,从而阻碍着村落健康、先进文化的发展。

(二)观念较落后

我国属于历史悠久的国家,对于某些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群众思想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深,阻碍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部分文化工作者认为基层的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无较大关联,不必进行基层文化的改革,从而导致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与社会的发展脱节,对社会发展的认同度相对较低。

(三)设施较落后

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文化资源和文化设施相对匮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娱乐、健身活动等的需求,而导致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效率较低。

二、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相关性措施

(一)正确认识群众文化

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导致地区文化工作者以及群众对基层文化知识的了解情况相对较弱,因此在进行基层文化建设中,首先应加大宣传和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基层群众充分认识、了解基层文化知识,同时应提升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性。在进行基层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对政治和经济的管理,同时加大新时期对基层群众文化的服务力度。[2]

(二)进行个性化的文化建设和管理

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超级大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和风俗民情,在进行基层文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依据各地域的特色和历史,做到基层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效益最大化。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基础是文化设施,同时这也属于文化建设的关键。所以在具体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民族的特点进行文化建设,如文体活动室、乐器室等,必须符合当地的历史发展特点和民俗风情,同时应不断改进传统的设施,更好地丰富群众的娱乐设施以及教育等,强化应用功能。另外,在进行文化设施管理时,应做到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

(三)优化地区资源

每个地域均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资源,在进行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并优化。首先,应充分利用地区的人才以及地方的学校、企业、团体等设施,进行科学的整合,维持区域的健康发展,同时应多举办各类提升群众文化的活动;其次,应充分利用志愿者对基层地区产生的作用,多动员文化名人、文体干部以及退休人员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合理利用单位、培训场所、区委会等资源,设立文化基地,来更好地服务文化建设和管理。[3]最后,基层工作者应合理利用文化志愿者与文化基地的集合,形成一个优质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体系,从而满足基层群众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发展,人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在不断进步及发展,同时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面对人民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大,强化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在基层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对区域文化的展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目前,我国的区域文化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进行文化的发展和管理过程中,应依据我国的地域特色,从实际出发,走文化建设的新路子,开拓创新,构建文明、和谐、健康、先进的群众文化,使全国人民进入和谐、幸福的小康社会。

作者:陈卉卉 单位:化市通化县富江乡文化站

参考文献:

[1]龙先颐.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与管理探讨[J].时代教育,2012(24).

篇5

关键词 群众文化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群众文化的优势在于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参与。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中,比较容易入耳、入脑、入心,有利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用先进的文化培养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涵,提升人们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当前,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让群众文化最现实、最根本、最有效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效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1群众文化的概念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在工作之外,自我参与、组织、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建设先进的群众文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党的宗旨和任务。

2做好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的措施

(1)要体现群众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都很通俗,容易被参与者所接受,而且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自愿参加文化活动的,这些使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群众文化管理,要充分利用文化管理组织者、文化表演者与文化参与者的协同、合作与自娱的基础上,文化组织者、文化表演者与文化参与者融为一体。另一方面,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者,既是党政机关专门的文化管理部门,也是各自群众社会群众团体,其文化活动的管理更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所以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要体现群众文化群众举办、群众参与、群众管理、群众获益的特点。要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多举办群众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多提供群众普遍欢迎的文化服务,使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为基层所需要、为群众所欢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要。

(2)要区分差异性。由于群众文化参与者的文化水平上的差异,心理需求的不同,民族民间风俗喜好的差异,以及老、中、青年龄的差异,文化活动的管理与引导显然也要区别进行,既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合理的有利于参与者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文化管理者要进行相应地组织和管理。文化管理者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符合当地受众群体的审美习惯,以方便和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原则,使公共文化服务能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文化组织者可以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开办各类文化、知识技能培训班等等,为社会提供知识技能服务。总之,文化活动本身存在着差异和层次之别,管理者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管理。

(3)要重视节令性。群众文化活动,许多带有岁时节令的特点。大多在大型的节日假日和喜庆时际开展文化活动。文化阵地活动,在节假日里更加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这个时期的文化管理更加复杂和重要。文化阵地以外各种各样的文化团体,一部分长期的、长年的从事文化活动,走村串巷,足迹遍布广大乡村城镇,许多文化组织是业余的,他们在生产闲暇时节,自愿组织起来,在大型节日和庆祝节日,如春节、国庆节、劳动节等组织开场文化活动。作为对文化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的文化管理者,要对岁时节令的文化活动进行全面规划,提前部署、周密安排,组织,指挥,协调与监督,举办大型的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使得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全力以赴搞好节日期间群众文化活动,以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节日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求乐、求知、求美的需要。

(4)要认识效益性。文化是为政治、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达到了这个目的,就可以说收到了文化活动的效益。在我现阶段,文化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娱乐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文化活动的主要部分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开展要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同时,文化本身也具有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功能。从文化活动形式和外在的作用来看,娱乐效应更具有吸引文化参与、以满足人们物质需要以外的精神需要的功能。文化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出现,特别是被商品化后,便附上了经济的成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还具有功利性时,文化也就有了经济效益的追求。群众文化管理要用娱乐效益的形式,经济效益的手段达到社会效益的目的。

(5)要发挥引导性。群众文化活动,许多带有一种自发的特点。文化组织的自发生产,文化活动的自发开展,文化活动的内容的自编自导等等,都处于一种自然文化状态之中。要根据群众文化自身的规律引导群众学习健康、有益的文化,引导群众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积极建设和谐文化,使文化成为超前的推动未来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3结语

总之,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因此倡导群众文化建设至关重大。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能有效地保障群众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李正干.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搞好基层群众文化[J].大舞台,2010.

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基层管理;和谐社会

1.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助力农村基层管理

1.1群众文化建设是增进群众沟通的助推剂

我国自实施以来,打破了集体化的劳动生活模式,日常的各种集中管理活动逐渐变少,同时,随着这些年经济生活的提高,人们逐渐的被电视、智能手机、电脑所吸引,私人活动已经远远高于集体活动,很多人更多的愿意呆在家里,这就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少,邻里关系愈发淡化。

大力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将群众吸引到一起来,进行共同的合作、协作,增加人们的沟通机会。如唱歌、跳舞、聊天、表演,等等。大力发展这些活动,能够给我们的农村基层管理带来无法估量的作用。人们通过参与共同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必须的精神生活需要,同时,也增进了人们的沟通,增进了理解,进而建立起互惠互信的交往基础,促进了和谐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群众文化建设是群众管理逐步组织化的融合剂

人们之所以形成社会,是因为需要集体的力量进行生活,个人是孤立软弱的,很难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旦其个人利益受到侵害而又无法获得来自集体组织的帮助,极易走极端,通过极端方式寻求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通过跳楼、自杀、攻击其他人员、攻击政府部门等行为,这些行为的发生无非是要获取集体的帮助。

群众文化的开展具有广泛性和基层性、多样性等特点,它通过吸收社会基层群众参与到不同的活动集体中来,形成不同的社会组织,政府通过对这些组织进行合理规范的引导,使之形成规范化的制度,这些制度能够很大程度的对成员进行约束,极大地增强了组织的自我管理,同时,组织成员经常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关怀,能够将一些小的问题在组织内部消化解决掉,而且这些组织能够为成员进行一些合理的诉求的传达,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有孤立无援感觉,极大地减少了极端行为的发生,有效地提升了基层的管理质量。

1.3群众文化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激活点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乡村作为一个群居村落,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们自然也有自己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具体表现在乡风,而乡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的是乡村的管理质量。好吃懒做、赌博成风的地方,其社会必然混乱,容易引发社会安全问题。由于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观念正在逐步的取代集体观念,个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在各种思想的影响下,变得有些混乱,致使当前的乡风不再像以往那样的淳朴,另外,由于乡村的生活相较城市而言,过于单调枯燥,人们在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很容易迷恋上麻将、打牌等娱乐方式,进而导致赌博成风。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群众文化建设来激活乡村文化,逐渐形成健康向上、和谐的乡村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本就源于群众,最能够激活乡村的文化,其不拘一格的文化形式,能够最大化的融合乡村的文化,同时又能够提升乡村文化的质量。

1.4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管理的有力补充

农村基层管理除了强制性法律管理,还需文化的软控制。只有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时候,才能实现农村基层管理的自我管理、法制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都处于转变的过渡阶段,群众内部有着各种价值观、人生观充斥其中,进而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的多元性,这些思想有好有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内部的秩序的稳定。单纯的依靠法律已经无法全面控制矛盾的萌芽。

群众文化的开展,尤其是一些宣传政府政策、思想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快速的将国家的方针政策传递给老百姓,实现上下思想一致的效果;群众文化的开展,特别是一些宣扬道德文化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引导人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群众文化的开展,能够将有共同喜好的群体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更易于管理的组织,能够疏导群众中的一些不良情绪,缓解社会压力,将矛盾自我消化掉。

2.群众文化建设与社会管理要相得益彰

群众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建设更加和谐的社会,使得社会管理更加的简单;而社会管理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建设和谐的社会。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时候,需要我们做到几点:

2.1遵循内在规律

遵循规律,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发展自然规律。群众文化建设要抓住“群众”才是基础这个关键点,不能脱离的群众,搞理想主义工作。群众是群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与享受着,群众才是基础,一味的最求政绩而不联系实际,势必被群众所摒弃,就想宜州一位老百姓说的“鬼才愿意参加”,那就太失败啦。

2.2培育坚实的基层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要专业还要热诚,要积极吸纳群众人才,形成一支有“指导人才、积极分子、民族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人才、现代歌舞人才”等人才构建的综合性专业队伍,大家各司其职又互相帮助,将群众文化发掘出来,还要发扬光大,将周边的群众都带动起来。除了积极培育各种专业队伍之外,还要积极开展市场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模式,藉由市场带动文化产业队伍的发展壮大。

2.3开展“满意”的文化活动

所谓满意,指的是群众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参与,认知上是否提高的活动。它同样关系到了群众对于管理者的满意度问题。如何把握“满意”这个尺度呢,我们应该从雅俗共赏、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生动有趣、耐人寻味几个方面入手,将我们的文化活动开展的丰富而又有意义。

2.4开展有创新题材的作品

2.4.1接应时代气息

国家的发展、政府的工作、领导的方针政策、群众的生活、社会的动态、舆论的热点、世界潮流文化的方向都是我们创作的源泉,只有将我们的作品结合时代的背景,才能碰撞出精神的火花。

2.4.2融合传统与现代

将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进行结合,不仅能够使得传统艺术得到发扬,也是的传统艺术更易于被群众所接受。保护艺术文化不是一层不变,而是发掘其精华,并与新的思想进行碰撞。

2.4.3因地制宜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文化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群众文化发展,就不会出现冷场的情况,如扭秧歌就不适合在南方的城市进行推广。因地制宜,需要我们在充分认识当地的文化习俗的情况下,进行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改变,不能以个人意志为主导。

篇7

一、充分认识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记录和重要凭证。没有任何一项群众文化理论研究能够脱离客观实在的档案文献而单独存在,只有从真实的群众文化档案中,才能发现和找出群众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群众文化档案管理是群众文化工作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它保存的材料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这些珍贵的材料为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同时,为制定群众文化事业发展,推动群众文化事业改革,创新群众文化事业机制,进一步推进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对今后的文化事业规划、改革、创新更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因此,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以为领导决策和各项管理工作服务,而且还可为各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切身利益服务,为促进生产科研和知识创新提供有效服务。长期积累起来的大量与群众文化紧密相关的活动档案,如果加以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必将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当前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起步较早,但大都存在着档案质量较差、归档不够规范、管理方法落后等基本问题,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形势。

1.档案质量较差。由于受到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的制约,群众文化档案无法按要求收集、整理和存放。因而,群众文化档案普遍存在活动档案收集难,整理立卷档案少,缺少必要的声像采录设备,导致很多群众文化活动的形态无法毕真收录,且档案管理质量较差。

2.归档不够规范。由于档案人员对收集材料的范围与内容在认识上存在的偏差,造成归档范围不准确,立卷不合理,有的在收集一些群文活动或重大事件材料时,未能遵循群众文化档案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没有保持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还有的由于群众文化档案文件材料中的通知、决定、决议等材料,与普通的行政管理文件很相似,就简单地把它和这些文件混放在一起,简单地定为综合类,等等。

3.管理方法落后。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现代网络技术和科技手段渗透到各个领域的今天,档案工作仍然保持原有的单一滞后的工作方法,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在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中广泛运用,资料检索、调阅档案等仍习惯用手工操作,无纸化阅档基本没有实施,显得与时展极不相称。

三、切实加强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工作

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档案管理是文化馆站的重要工作和职责,加强群众文化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利用工作,将有利于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发展。

1.加强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建设。要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把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并作为群众文化单位目标管理评估、定级的重要内容。群众文化单位也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档案管理,制定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和档案保管制度,形成良好的档案管理机制。对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立卷分档、保管、开发、利用等制定出统一的规范化标准,使群众文化档案管理更专业、更科学、更规范。

2.提高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提高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肃认真对待档案管理工作,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群众文化在岗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上岗培训、进修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同时要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具有正规高教育学历的专业人才,充实到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事业中来,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群众文化档案管理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化、专业化水痘。

篇8

一、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中的作用

1.增进村民沟通

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地拉近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为其创新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渠道,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网,进而有效地减少和化解基层社会的纠纷及冲突,增强基层群众和社会的自治能力。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看电视、上网等私人文化生活逐渐占据主导,而传统的公共群众文化活动却逐渐减少,活动的频率、参与度低,形式和内容匮乏,导致群众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传统的邻里关系变得疏远和淡薄,不利于长远的基层社会管理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基层公共文化事业,丰富和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摆在当前基层社会管理面前的必答题。

2.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

随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基层社会更加多元化,传统的集体经营方式逐渐减少,农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从而使基层社会管理的难度加大,相应的治理成本增加。我国当前的基层社会管理主要依靠基层政府,而基层政在社会事务的处理中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难免会出现许多的空白领域和薄弱点。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能够在基层逐渐形成依托文化活动的社会组织、微观组织,这些组织会建立各自的规范来约束成员行为,成员间通过文艺切磋、思想交流等,能够形成互助互爱、互信互惠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有利于群众加强自身管理、提高自治能力,进而提高基层组织化程度。此外,群众也可以通过这些社团组织来向上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政府也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宣传基层政策,提高基层社会事务的参与度。

3.促进基层文明建设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群众的为人处世、行为举止长期以来都受到他们生活环境的文化熏陶。就基层文明建设而言,乡村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着力点,也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外来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的渗透等致使乡村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层群众的集体观念变得淡薄、个人利益至上、价值观念偏差,淳朴的传统乡风遭遇威胁,相关的利益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加上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贫乏,玩麻将、斗地主等娱乐消遣方式逐渐助长了赌博风气的形成。因此,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吸取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是改变现状的当务之急,积极向上、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能够有效根治基层的歪风陋习,进而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法律、担责任、家风优良、乡情淳朴的生活习惯,为基层社会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手段

文化作为一项软实力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我国基层社会问题多发的当下,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面对当前基层矛盾多发、繁杂,基层价值观念、精神、心理不断震荡的情下,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手段在部分领域的作用甚微,文化作为一项软控制手段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通过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治理念、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等传递给群众,变传统的“送文化”为“种文化”,能不断改善群众的文化生活,凝聚群众的文化力量。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创新途径

1.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硬件基础,长期以来基层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都受到了基础设施不足的制约。近几年我国农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的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在每个乡村建设公共文化广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阅览室等,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为基层文化发展提供生长的场所和土壤。[3]同时我们也应不断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渠道,大力发展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硬件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新型网络化、信息化技术打造智能化的文化服务平台,传播与共享优秀的基层文化,才能更好的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管理。

2.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挖掘的过程中,应明确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从而使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和目标更加多元和明确。地方优势资源的挖掘有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丰富和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有助于彰显特色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有助于文化活动的落地生根,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的管理效率。此外,在文化活开展的前期,就各个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要做好调研,注意结合群众的需求来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目标、形式和内容,从而使活动开展更加顺利。在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好把握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动向,从而使得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建设出更具特色,更易为群众接受的文化活动管理途径。

3.强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发展处于“散养式”的发展状态,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以群众自主开展居多,缺乏管理,长效性欠佳。因此,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转变基层干部的观念,让他们在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纳入到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中,督促基层干部着力抓好文化建设;同时要广纳贤才,基层文化建设单靠干部是难以开展的,应积极吸纳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退休教师、传统艺人等担任文化活动开展的引导者、管理人员,全面带动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最后,鼓励群众建立自己的文化社团组织,丰富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4.创新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文化活动的形式决定了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效果。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参与人群也多以老年人为主。新时期,我们应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地方文化,广泛吸收新兴文化和年轻文化,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应着力弘扬地方传统、民间技艺,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项目,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表演。同时,鼓励有文化特长的群众组织成为文艺团体,为群众文化打造新的发展舞台。此外,也可多借助自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的力量,宣传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增强群众的文化荣誉感。

三、结语

我国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仍处在不断调整和摸索阶段,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和不足,面对基层群众,我们需要将各个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挖掘群众需求,着力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高效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建设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社会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251-01

群众性文化活动,是指专门针对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及精神愉悦指数,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随着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上任,满足广大群众生活的新期待成为地方各级党政工作开展的目标和基本指向。在这一背景下,结合地区实际,认真对形势进行分析,着力整合优化资源,提高、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对群众的“口味”进行统一协调积极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成为各级地方党政工作开展的基本方向。

一、结合地方实际,夯实思想基础

群众性文化生活是社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生活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地方实际,对新的形势加以分析,将通过问题活动加强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想理念落到实处。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扩容形势的不断加剧,现阶段城市人口依然处于不断增长的状态,这样一来,城市及某些经济发达的乡镇极有可能面临人口超过社会环境容量的现象,严重影响到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针对这种情况,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将“稳定发展”作为顾全大局的基本出发点,结合各个社区的不同情况,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丰富社区人民的文化活动种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积极号召群众相应“全民健身”的理念,定期举办一些竞赛或者比赛,鼓励社民踊跃参加等,在整个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各级地方当政委一定要坚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秉持让广大群众“舒心、安心、暖心”的基本原则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各个层次的广泛教育和宣传,让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全社区创新社会新型管理的共同思想。

二、活动的精心组织,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除了文化活动开展思想基础的夯实之外,还应从群众的具体需求以及期待出发,对活动进行精心组织和准备,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内容,争取满足更多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比如针对老年全体来说,修身怡情的文化活动更能得到他们的青睐,在社区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建议可以根据老年群众的实际需求,适当的开展一些如太极或书法类平心静气、修身养性的文化活动;而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他们可能更热衷于一些充满活力和朝气的体育性文化活动,如羽毛球、健美操以及乒乓球等。除了因年龄阶段不同而对活动进行合理安排之外,针对不同的节日或者庆祝日,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具有节日气氛的群众性活动,如端午的“赛龙舟”活动,元宵的“灯会”,重阳节的“诗会”,这一类群众性活动的参与人群较为广泛,不仅能够树立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对于构建特色社区或地区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促进地方区域的和谐稳定发展,也能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上文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就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来说,实质上就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中,主要依靠的是公安机关等地方安全保护机构,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模式;时代的发展赋予了社会管理不同的社会责任,在保证群众安全的基础上,还应注重群众的精神文化安全及享受,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群众中国梦的必要措施。

三、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型社会建立已经成为当下时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同时也是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及精神愉悦指数,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应将“稳定发展”作为顾全大局的基本出发点,结合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加强组织领导,不断丰富社区人民的文化活动种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除此之外,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社会管理的有效创新,还应从群众的具体需求以及期待出发,对活动进行精心组织和准备,丰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内容,争取满足更多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层群众的需求,秉持让广大群众“舒心、安心、暖心”的基本原则开展相关工作,通过各个层次的广泛教育和宣传,让群众性文化活动成为全社区社会新型管理创新的主要力量及保障。在这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过程中,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坚持群众路线,落实群众性文化生活相关工作,既是新时期条件下各级党委政府的基本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作为群众服务者的义务和使命。

参考文献:

[1]王年根.如何搞好工会工作中的群众性文化活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1:62.

[2]彭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需要解决的五大难题――学习党的十报告的一点体会[J].金秋,2013,07:24-25.

篇10

【关键词】群众文化;全民艺术普及;优化机制

促进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艺术需求,还要从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广泛化的群众文化艺术需求出发,合理的组织多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更好发挥文化馆的阵地作用,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力量的广泛联系,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和低成本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

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供需不对等的问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没能充分地考虑群众需要,存在群众文化供给与服务之间不对等的问题,导致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定位不准确,供需不平衡,在数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对戏曲文化感兴趣,但总体上戏曲文化艺术活动的供给不足。而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形式单一,免费开放场馆资源相对有限,现有群众文化设施不能充分满足群众艺术活动的需要。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创新供给机制与优化体系,不能灵活地调整群众文化服务内容,因此影响了群众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二)管理机制有待优化。首先,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与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全面调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现状,不能深入总结群众文化普及的问题,未能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导向管理。其次,政府对社会主体的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评估不足,未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导致群众服务供给质量参差不齐,政府购买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成本过高,未能有效约束市场主体。因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动态化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群众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树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均等化的意识,才能更好地落实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虽然政府在群众文化普及中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存在城乡服务不均等问题。目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均匀,各区域性水平差距较大,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未能深入基层的问题。例如,有些地区品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广泛地组织社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但是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不足,乡镇群众文化艺术的创编能力不足,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群众文化艺术影响力不高。

二、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群众文化产品的精品化。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应当走精品化路线,全面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提高创作队伍的质量,积极创作反映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才能激发群众情感共鸣,促进群众文化广泛传播。(二)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机制。过去的群众文化服务具有自由而下的特征,虽然提高了群众文化服务的规模,但是与群众的心理期待距离较大。新时代的群众文化服务还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重点建立群众反馈评价机制、供需导向机制,探索自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探索群众文化的供给侧改革,能够充分的评估群众文化服务的效能,避免群众文化服务供过于求的问题。应当探索群众文化服务精品化的基础上避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三)优化服务供给主体结构。新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应当破除主体结构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强调根据不同角色、不同优势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政策制定,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指导纲要,由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群众文化艺术产品。(四)积极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服务的对象,号召群众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突破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弊端。为此,应当简化群众使用群众文化艺术场馆和各种设施设备的程序,提供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积极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立促进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激励机制,促进群众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时良好的体验感,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和机制创新路径

(一)建设数字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共享平台。各级群众艺术馆、区、县(市)文化馆应当大力开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地利用国家数字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建设、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一站式综合群众文化信息的使用需求。持续扩展数字文化艺术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发挥云课堂、云赏析、云点播、云互动的效用。例如,2016年正式上线的上海文化云成为全国范例,该平台融合了七百余家市、区县、街道文化场馆,市民可以通过APP了解全部线下群众文化资源,实名注册后既可以进行线下课程和场馆的预约,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检索舞台、戏剧、器乐等在线资源。(二)以多元化主体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要。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支持。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地加大了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投入,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的新机制,从而弥补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不足。为此,应当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机制,积极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的招投标机制,通过云平台尝试建立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的招标机制。还要大力探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建立理事会制度,通过理事会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进一步引导文化艺术服务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资源供给。例如,嘉兴市探索建设了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订单式供给模式。运用互联网+方式整合各类群众文化艺术的场馆资源,将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文化纳入供给服务范围。群众可以互联网+平台以订单、众筹方式表达个性化需求。(三)大力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文化馆为载体的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领导力量,目前还要加强志愿者、群众文化艺术团队骨干和群众文化艺术创编人员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地快速发展,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整体质量。首先,应当大力打造群众文化艺术志愿者队伍,尤其重视聘请具有艺术专长,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创编指导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辅导培训中,发挥专业艺术院团、各大专院校文艺人才指导作用。其次,大力提高免费开放群众文化活动质量,发挥各级文化馆馆办文艺团队的示范作用,通过优质群众文化艺术团队的表演、展示、活动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对广大市民形成示范效应,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第三,各级文化馆还要组织开展一系列各艺术门类骨干人才的辅导培训活动,经常性的举办各类辅导培训班,着力提高群众文化艺术团队和群众文化活动带头人艺术水平。(四)建立需求为导向的群众文化服务工作体系。首先,应当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地市级群众艺术、区县级文化馆与社区(乡村)文化中心(文化)站的开放,形成区域服务机制。例如,惠州市围绕打造“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文化圈,通过惠民文化大讲堂、百姓欢乐舞台,以及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满足每个社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需要。其次,大力加强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根据市民群众的需要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供给项目,基于地域特色打造别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例如,哈尔滨市道里区结合“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品牌,积极组织开展惠民性、覆盖性、参与性较强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号召居民自导自演群众文艺节目,每年在道里区的街角打造小型艺术舞台30余个,组织各类群众文化艺术演出千余场。(五)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绩效考核工作。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健全群众文化艺术普及考核机制,分析以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得失,才能纠正不良支出,有效降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中的成本,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质量。首先,应当充分组织开展各级文化馆、乡村文化站的评估定级活动,发挥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引导作用,把文化馆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体系当中,引起各级政府对群众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其次,完善地方群众文化服务资金与项目的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群众文化绩效评价的指标,从而对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与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中肯判断。(六)促进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均等化。构建以均等化为基本理念的群众文化服务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口涌入城市,乡镇群众文化更需要与城市同步振兴。应当在促进群众文化资源流动的基础上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首先,把旅游与文化相结合,充分地挖掘乡镇旅游文化资源,基于农民丰收节、乡村特色游等推动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积极挖掘乡镇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乡镇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其次,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工作,积极进行群众文化设施设备的无偿供给,由上级文化馆进行乡村文化设施调研,有计划的补给群众文化急需的舞台、音响、信息技术设备等。

四、结论

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与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还要全面了解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探讨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精准化机制,合理调配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提高品牌群众文化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组织开展各类辅导培训活动,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评估,发挥文化馆站的阵地作用,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解决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碧云.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研究[J].大众文艺,2017,(3):30.

[2]车塔云.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6,29(09):36.

[3]傅佩蓉.浅谈新形势下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J].大众文艺,2018,(07):32-33.

[4]林玉坤.全民艺术普及机制的创新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