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文化的作用

篇1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旅游市场促进作用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旅游业的表面看,其发展历程带有很强的经济因素,但从需求上讲,旅游业主要源于旅游者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任何旅游如果没有深刻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

旅游既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旅游市场开拓的过程实质是旅游文化的传播的过程,旅游市场的开拓离不开文化的传播。旅游市场的开发,正是通过传媒广泛的传播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信息,促进受众了解这些景区或景点,选择这些景区或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开拓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它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旅游的时间性,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的短期生活行为。二是文化的差异性,旅游是旅游者在感受和体验另一种文化和生活。

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才促成旅游的发生。这种差异是由人类聚居的地域差异导致的,也就是说,人类聚居空间上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区域文化差异构成的恰恰是区域问旅游行为产生的巨大动力。为了更有效的分析文化传播在旅游市场开发中的作用,我们用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1)文化传播“5W”模型来作为工具。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人类的传播活动是由:谁(who)——说了什么(sav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ichchan—ne1)——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ichef-fect)——五要素组成。这即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型”。

“拉斯韦尔5W模型”总结了人类基本的传播现象,说明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基本上概括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的几个环节。进一步,演绎出“拉斯韦尔分析模型”。(图1)

根据“五w模型”,我们从控制、内容、媒体、对象、效果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来指导旅游市场开发中的文化传播,以增强其传播效果,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通过控制分析。解决文化传播由谁组织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是由开发商为组织者还是以政府为组织者来进行,这是一个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在我国各地的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由于政府资金的不足,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引进了民间资金进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民营开发商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商业炒作,在开发商的宣传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负责效应。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文化传播中,政府应起组织者的作用。从资源角度讲,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旅游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性的文化积累,政府在其开发和利用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宏观层面。在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是包办一切,指挥一切,而是侧重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引导。具体地讲,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第一,政府是实际工作的组织者。

旅游市场的开发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力量的参与,任何保护、开发、利用都是一句空话。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的兴起,出现这么速度的效果,没有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倡导,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组织和领导,对其进行控制和规范。

第二,政府是实际工作的指导者。

在具体旅客市场开发过程中,政府对其文化传播在规划、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予着具体的指导。政府承担着文化传播“守门人”的作用,必须要考虑开发什么?保护什么?用什么样的战略和速度进行开发?用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一致?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必须要进行正面引导和指导的。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文化,这样势必使文化沦为单纯赚钱的工具,失去了文化价值,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也就毫无价值。

第三,政府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但从其产生和使用的具体过程来看,是有其区域性、个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是不一样的,旅游景区或景点有自己的利益、开发企业有自己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政府在这种利益冲突中,应该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在文化传播中要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各方在旅游市场开发中,既使各方的利益得到照顾,又使旅游景区或景点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通过内容分析,解决文化传播讯息内容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不可能是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镜像似的全面反映,而是经过了一定选择的结果。这也是传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当一个信息被‘放大’时,就意味着它引起了共鸣,即无意识的认同,它因此产生了~种新的意义:成为大众心理归宿的符号。”怛是。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1.要注意内容选择的真实性

内容的真实性是传播学的最基本原则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文化传播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机会是带来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危机是为了追求商业价值,可能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不惜扭曲和改革原有的文化面貌,使其向某个方面或方向极端发展。如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与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宗教寺庙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注意引导,就可能成了宣传和扩散封建迷信内容。一些地方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惜歪曲历史或虚构历史,大量制造“文化赝品”。一些地方以保持和恢复传统文化的本原面目的名义,不顾当地社会文明进化的事实现实发达的状态,硬是保留甚至制造一些原始部落来,还煞有介事地标上正宗传统文化的标签,冠以“人类学的活博物馆”的美名供人观赏。

2.要注意内容选择的层次性

旅游市场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新”、“奇”、“怪”等表面层次,必须要注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遗产旅游将成为一个热点,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高层的旅游活动应该“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上的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仅仅只限于直接的感观刺激,带给旅游者的是低层次的浅薄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文化因素的加入,才能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才能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真正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境界。所以,对于旅游市场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加大对旅游景区或景点中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民俗文化等等的宣传和传播,以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出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增强其旅游业的竞争力。

3.要注意内容选择的认同性。

从内容上讲.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其接受面往往会受到区域文化、民族传统的限制,在甲地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可能在乙地无人问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一方面可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使旅游者在感知和经历这种差异时感到无所更从。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文化传播去寻求传播者与受信者之间的含义认同,即传播者与受信者对含义的共同感受。

“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没有文化认同,旅游就失去了意义。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平衡,是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所以发展旅游既不能不求民族和地域特色.又不能片面强调民族、地域特色,而是要慎重考虑古今中外文化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通过媒介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实施渠道的问题

文化传播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介。从现有的媒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纸质媒介(报纸、期刊、书籍等),又有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等),还有新型媒介(互联网、手机短信等),这些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旅游市场开发的文化传播中,要根据媒介的特点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选择正确的媒介形式,来促进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传播。

1.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媒介

受众作为受信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满足和需求而使用媒介的,而受信者的这种选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受信者受其民族习惯、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不同媒介的形式喜爱程度不同,对不同媒介内容的理解也不同,因此不同媒介在进行文化传播中其讯息所能送达的顾客类型必然是不同的。电视、广播、报纸及其各节目时段或栏目通常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一部分观众、听众和读者。因此,旅游文化传播要针对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受信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试想:如果用互联网去传播旅游文化,有几个农民能够知晓。在中国农村,电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来获得讯息的,因而,在农村通过电视加强对旅游的文化传播应该是更有效。更能获得这些居住区的人大多数人的接受、承认和信赖。

2.要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媒介

各类媒介的特性是很明显的,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而任何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容和样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应该把某景区或景点的文化特和媒介特性结合起来,有目的地选择媒介。需要展示其文化样式的形状或动态,就尽量不采用普通黑白报纸和广播来作为传播媒介,而是尽量使用电视或网络媒介乃至电影。电影《少林寺》生动形象去展示了少林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让人们知道了“十八罗汉”、“梅花桩”、“易筋经”、“双节棍”等少林武术文化的精化,促进了中岳嵩山的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需要展示其深刻的文化理念,在使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还应加上一些纸质媒介,更能增加其效果。如对中医文化的宣传,在其电子媒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纸质媒介(特别是医学报纸、期刊)更能增加受众的理性认识。

3.要根据技术的发展选择媒介

互联网的兴起,使传播媒介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传播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互联网的超大容量,使旅游文化的传播有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构建起的立体的互动性强的感知环境,营造出的融合性强的文化氛围,可以使旅游文化的传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通过对象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向谁传播的问题

确定了传播组织者,弄清了传播的内容,选择了传播的渠道,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向谁传播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旅游文化的传播面临的对象是谁?这里可以确定的回答.就是旅游者。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与一般的文化传播是有区别的,它在进行普通人群传播文化的同时,更侧重于对特定受众一旅游者的传播。从这个角度讲,在旅游市场文化传播对象的选择过程中,选择哪些人比简单地选择人数多少更为重要,也即使是说,选择哪些人最终可能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才是最重要。

第一,以提高旅游者素质为目的,确定对象。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对象就是旅游者,通过加大旅游文化的传播,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升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参与的人数,而且有利于旅游品质的提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特色越突出、鲜明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

第二,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确定对象。

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经历下的旅游细分市场,确定对象,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从地域角度出发可以把旅游的客源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海外客源又可细分为以日本、台湾、港澳、东南亚、韩国等东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和美国、欧洲等西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因此,在进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时,对于东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可以进行一些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的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而对于西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就以介绍一些简单的东方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就国内市场而言可以以年龄把文化传播的对象分为处于不断成长的青年人市场、数量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市场、活跃在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年人市场,文化传播要根据这三个市场客源的不同文化经历,分析他们的旅游消费心理,分别针对层次、不同年龄乃至不同国籍的人、因时、因地。灵活的的需要,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第三,以客源组成形式为目标,确定对象。

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组织形式来看,我们一般把它分为团体市场和散客市场。对于团队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对象重点是它的组织者一旅行商。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影响旅游商,由他们去对游客进行再传播。对于散客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复点就是有可能接受某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游客受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基本设施的改善,自备交通工具的普及.旅游市场越来越向个性化发展,旅游者开始由团队组织方式向自助组织方式转化,自助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所以在旅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该更加重点观注散客市场,针对散客市场,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开发散客旅游市场。

五、通过效果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完成好坏的问题

拉斯韦尔模型主要注重对传播过程的描述和控制。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是一种目的行为。因此,拉斯韦尔模型对其传播效果非常重视。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而言.“成功的旅游市场的意识传播,就是对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针对不同兴趣的受信者、以统一鲜明的形象、积极主动的文化旅游文化传播,达到长期的效果,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它所取得的效果主要看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组织者是否明确。

第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内容是否在真实的情况下吸引受众。

第三,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媒介的优势。

第四,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否明确和具有针对性。

第五,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是否提高了旅游者的素质。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否有提高。

篇2

关键词: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 活化剂 作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TQ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0-0072-02

二氧化氯(ClO2)作为第4代新型消毒剂以其高效、安全的性能广泛用于医疗卫生、食品保鲜、水质及空气净化等方面,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也被允许作为食品防腐剂用于经表面处理的新鲜蔬菜、水果及水产品中[1]。因二氧化氯极其不稳定,食品添加剂用二氧化氯是将二氧化氯气体用食品添加剂碳酸盐吸收制得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使用时用食品级酸先进行活化[2],再进行稀释使用,因此,产品的活化率及稳定性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使用效果,本文主要研究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的活化工艺及活化后的溶液对部分微生物及部分食品的作用效果,为产品真正应用于食品中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公司自己生产;

食品原料:榨菜、泡菜、卷心菜、花菜、木耳,均为当地菜市场购买;

菌株: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大肠杆菌;

试剂:无水氯化钙、六水合硫酸镁、氯化钠、硫代硫酸钠,国药集团购买;TSA琼脂、PDA琼脂、平板计数琼脂、孟加拉红琼脂,北京陆桥公司购买。

1.2 试验仪器

FA2004N电子天平:上海菁海仪器有限公司;LRH-250生化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生物安全柜:南通嘉程仪器有限公司;高压灭菌器:海三申医药器械有限公司;722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1.3 实验方法

1.3.1 二氧化氯溶液中有效二氧化氯含量的测定[2]

根据GB25580-2010中的分光光度法测定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液中有效二氧化氯的含量。

1.3.2 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的活化方法

称取100g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分别添加4g柠檬酸、4g富马酸、4g酒石酸以及4g盐酸,常温活化两个小时,测定溶液在430nm处的吸光度,以确定活化后溶液中有效二氧化氯的含量,通过比较不同活化剂活化出的溶液中有效二氧化氯的含量,以选择最有效的活化剂。

1.3.3 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后母液的稀释

按照1.3.2中的活化方法对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进行活化,活化后的溶液称为母液,试验时对母液进行系列稀释,配制成15%、12%、9%、6%、3%和1.5%的稀释液。

1.3.4 测试用菌液制备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新鲜培养物,用生理盐水配制菌悬液,浓度约为1×103cfu/ml~5×103cfu/ml。

1.3.5 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后母液对标准菌株的杀菌效果

取0.5ml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黑曲霉菌悬液,加入0.5ml有机干扰物质3%BSA溶液混匀,置20℃±1℃水浴中5min后,加入4.0ml不同稀释浓度的稀释液,迅速混匀并记时。试验菌与消毒剂相互作用30min后,分别吸取0.5ml混合液加入4.5ml中和剂混匀,作用30min后,分别取1mL进行平板计数。

1.3.6 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后母液对食品样品中微生物杀灭效果测试

将食品原料按1:1的比例浸入稀释液中,作用30min后,取1mL进行细菌、霉菌和酵母计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氧化氯溶液中有效二氧化氯含量的测定

利用碘量法测定二氧化氯贮备液中二氧化氯的浓度,以制备二氧化氯标准溶液。分别取0.00mL、10.00mL、20.00mL、40.00mL、60.00mL、80.00mL、100.00mL二氧化氯溶液,置于七个100mL容量瓶中,用无氯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在430nm波长下,选用1cm比色皿,以无氯蒸馏水调零,测量吸光度,如图1。

碘量法测定贮备溶液有效二氧化氯含量为246.7mg/L,通过标准曲线得出吸光度为0.1对应的二氧化氯浓度为 44.5mg/L。

2.2 不同活化方法对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的活化效果

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使用前需进行活化,常用活化剂为酸味剂,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有有机酸如柠檬酸、富马酸、酒石酸等,无机酸如盐酸等,有机酸的酸度低,无机酸酸度高,比较食品中常用有机酸味剂和食品级无机酸盐酸对食品添加剂稳定态二氧化氯的活化作用,如表1。

表中可以看出:有机酸对二氧化氯有一定的活化能力,尤其是富马酸和酒石酸,柠檬酸的作用很弱,无机酸盐酸的活化能力明显高于有机酸,因此试验选取食品级的盐酸作为稳定态二氧化氯的活化剂,考虑到盐酸浓度高时的不安全性及活化溶液中二氧化氯浓度高时容易挥发造成损耗,因此本实验活化比例为: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水:盐酸=2:2:1,盐酸浓度为5%(V/V)。

2.3 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母液对标准菌株的杀菌效果测试

按2.2中的活化方法和1.3.3的稀释方法对不同浓度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的杀菌效果进行测试,如表2。

结果显示:3%以上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母液作用30min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效杀灭可达99.999%以上,6%以上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母液作用30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杀灭率可达99.999%以上,9%以上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母液作用30min对黑曲霉的杀灭率可达99.999%以上。

2.4 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对食品样品中微生物杀灭测试

按1.3.6的方法对不同浓度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活化母液分别对不同蔬菜中细菌、酵母菌、霉菌的杀菌效果进行测试,结果如表3、表4、表5。

从表3、表4及表5中可以看出:1)9%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可有效杀灭榨菜、卷心菜、花菜和木耳中存在的细菌,而杀灭泡菜中存在的细菌则需要12%-15%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2)6%以上浓度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可有效杀灭测试蔬菜和木耳及泡菜食品中存在的霉菌和酵母。

3 结语

(1)食品添加剂盐酸是最有效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溶液的活化剂;(2)3%以上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作用30min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效杀灭率可达99.999%以上,6%以上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作用30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杀灭率可达99.999%以上,9%以上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作用30min对黑曲霉的杀灭率可达99.999%以上。(3)9%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可有效杀灭榨菜、卷心菜、花菜和木耳中存在的细菌,而杀灭泡菜中存在的细菌则需要12%-15%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6%以上浓度的稳定态二氧化氯母液可有效杀灭测试蔬菜和木耳及泡菜食品中存在的霉菌和酵母。

参考文献

篇3

1.企业文化塑造成形阶段

企业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过程中,在其原有的文化基础上逐渐挖掘、提炼、凝结成一种更好的适应环境的核心价值观,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再细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理念和原则。从长期来看,企业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对知识管理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特质主要有分享、学习、支持和相互信任的价值观(Leeetal,2003);而某些特质则对知识管理起到消极作用,比如唯利是图、保守自傲等。在知识管理实践中,企业会逐渐摒弃自身文化中的这些保守自傲的价值观念,不断鼓励和强化那些分享和信任的价值观念,然后在企业成员中间进行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这就是有利于知识管理行为的企业文化塑造成形的过程。

2.价值认同阶段

作者认为只有绝大多数员工都积极认同、遵守并信任的企业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强大作用。当员工对企业的愿景使命,信任合作、学习支持的价值观念高度认同时,会自主积极地为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目标而努力工作,因为他把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可以从知识创造、传播和共享的工作中得到兴奋感、承诺参与和激励的积极情绪和热情,这种热情和积极情绪即是员工的内在动机;同时,由于员工价值观的认同,也更容易实现团队工作,每个成员都清楚组织的目标,清楚自己和同事的责任和能力,因此也更有信心来完成组织目标,我们把员工个体对团队或组织为实现特定目标或特定任务所具备能力的这种信心称之为自我效能感(Bandura,1989)。因此,价值认同与员工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正向关系。同时,自我效能感也能促进内在动机,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会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出更强的信心,由此将激发其内在动机去选择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工作;而较低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往往对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示怀疑,对知识创造等活动表现出消极情绪,自然倾向于逃避相应的知识创造、传播和共享的行为和工作。

3.行为实践阶段

员工行为是指基于一定动机所产生的行为结果,表明员工“愿意做”形成的结果。诸多研究都表明内在动机是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重要机制,内在动机越高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受价值认同和自我效能感影响,员工感知到从事知识创造和共享活动时将获得更多积极情绪和热情,他们会对这些工作充满兴趣和好奇心,更加倾向于采用非常规的方案和思路来解决问题,从而采取有利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创新行为。同时,员工的自我效能感也能直接正向影响其从事知识创造和分享的行为,因为如果他对他自身和团队从事知识创造和共享活动具有更高信心的话,他将愿意进行此类活动,因为这种工作的成功会给他带来幸福感,这种感受是金钱所不能替代的。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员工行为深受企业文化影响,不论是从企业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还是从企业实践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用于知识管理绩效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是员工行为。因此,企业文化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最终一定是企业文化影响到员工行为,进而导致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变化。结合前人的实证研究成果,作者认为在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引起员工知识创新和分享行为主要有两大因素,即员工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员工有知识,有愿意分享和学习的动机,再加之有完成特定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发生作用,就引起了员工的知识创造、分享等知识管理行为,进而这些员工的知识管理行为导致了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作用过程模型。

二、基于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作用机制的管理策略建议

1.培育共享、创新、学习型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建立适应其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才能让员工更好的理解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内容。借助企业文化给员工传递出组织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传播和共享的行为,鼓励员工之间和部门之间以信任和合作的态度一起共事工作、一起交流想法、一起共享信息和知识。其次,企业应该大力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绩效要持续提升,企业要保持长期的竞争力,需要企业时刻保持着创新的态度和精神,因此需要鼓励和强化员工不断发现新问题、交流新想法,采用非常规的思路和方案一起协同来解决新问题和新困难,从而产生新想法和新知识。最后,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获得长期成功,要想从知识管理中获益,就需要在企业内营造出一种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自我超越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员工把学习当做工作和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觉和不自觉地传播和学习组织内外的新知识和技能。

2.关注和重视员工价值观的认同

企业文化是通过影响员工的行为来影响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员工是否做出有利于提升企业知识管理绩效的行为,从企业文化方面讲,取决于员工是否认同、遵守和信任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企业不能只是一味的投入资源来构建上面提到的创新、共享、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也要关注和重视员工价值观的认同,这需要企业建设有利于员工与团队及员工与员工之间顺利沟通的管理制度和沟通平台,同时要营造有利于纵横向沟通的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员工对企业文化或价值观的认同、接受和遵循。只有员工真正对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认同了,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对知识管理的影响作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才更有可能成功。

3.结合员工价值认同,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知识管理要通过广大员工创造、传播和共享知识来实现,但这可能会潜在影响一部分人的竞争优势、物质利益和在组织中的权力和地位,这无疑会降低员工进行知识管理行为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因此要使企业文化对成功实施知识管理发挥作用,单靠员工价值认同来激发和提高员工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是不够的,还需要企业建立和完善以鼓励员工知识创新和分享行为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企业文化的价值认同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企业在构建激励机制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对关键员工和关键行为进行重点激励。企业对员工知识管理行为的激励应该要分清重点和主次,应对那些掌握重要知识技能和关键资源的员工予以重点关注,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知识创造与共享行为,因此要建设开放的企业文化,向这部分关键员工表明进行知识共享不会对他们的利益和权力地位有不利影响,反而会增加他们的利益和名望,因此来消除他们内心的疑虑和担忧。同时,对企业知识管理和创新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应当予以重点奖励和宣传。

(2)正确对待和处理知识管理行为中的失败。企业知识管理实践中,知识创新活动遇到失败是经常的事情,企业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创新行为的失败,企业可以根据创新活动的性质、范围和重要性以及团队和员工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估,规定允许失败的范围和造成损失的程度,在此范围和程度之内的失败是可以接受的。这需要企业建立起一种包容和大度的文化和价值观,这样才能消除员工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逃避相应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行为的顾虑,提高他们进行知识管理行为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有信心来做好知识管理工作。

4.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引导员工知识管理行为

篇4

【关键词】国画创作 中国笔墨文化 应用研究

笔墨是国画的本质所在,它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国画的研究必须注重笔墨这个基础性元素,否则就会影响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国画与笔墨两者相互依靠,这就要求国画的创作者要对自己的笔墨方面严格对待,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充分的体现出那种国画所独有的感觉和韵味。并且,由于当下人们对于国画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趋向也就使得笔墨的形式也必须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笔墨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创造作品时要把握住它的相关内容来对其认知与了解,以此来探索发现笔墨发展的方向,前景以及规律。

一、笔墨文化元素的特征以及它的审美价值

(1)笔墨文化的元素特征中线条是基本特征。无数的题线条组成了国画的基本框架,因此对线条的良好把握就是国画创作的基本原则,也是画作是否拥有活力与表现力的关键所在。良好的线条把握,不但能将生动的场景展现出来,更能将创作者的想法理念传达出去。笔墨元素中,写是其重要特征。国画的创造过程由小写意和大写意组成。写可以使得国画更为传神,如同书法方面的训练,它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可以看到,书法绘画相辅相成,精通书法与擅长绘画就往往是会被同时具有的天赋。由此可见,绘画之中,写之重要。

(2)笔墨体现的审美价值。从古至今,国画创作往往随意性比较大,以画表心,表意非常常见。这样就要求我们在做对于绘画作品的研究时,应当将重点至于作品所体现的生活点滴上,而这往往处于写实与写虚之间。因此,创作者绘画的目的却不是我们所需要去着力关注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认为:创造要去追求一种巧妙性,让它处于似与不似之间。传统国画注重写实,注重笔墨,而如今,随着人们审美与认识的不断改变,人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对笔墨的结构特性缺乏了解,这样,就无法真正的体现出笔墨的价值了。

(3)中国笔墨文化元素的含义。国画在漫长的历史中经过发展变化,不断创新,成为不可替代的中国文化,这里面包含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特定的文化个性。国画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盛宴,也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国画在历史的演变中形成了属于它自己的独特的绘画方式和绘画技巧。在绘画这一过程中,历代大师都在强调用墨之道。笔墨作为国画绘画的根本,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笔墨文化,成为国画的核心部分。

二、传统意义上的笔墨在创作国画时的应用

笔墨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和墨是文房四宝中的两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笔以其不同的性能被分为硬度较高,弹性较强的硬毫;质地较软,常用于点花写叶的柔毫以及兼具两者特点的兼毫。墨则主要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它们主要被用于花鸟画和工笔画中。国画创作,根据创作者的习惯,创作要求,创作类型不同,所需要的笔墨也是不同的,要审慎适当的进行选择。

三、用笔与用墨的应用

实际上,在笔墨的广义内涵中它也可以指使用笔墨的方法和意义。这其中就包括:

(1)用笔一般来说,国画创作中用笔是不能随意的。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握笔姿势,正确的握笔要用拇指和食指捏着笔管,另外的两个手指抵住笔管,握笔有力,保证笔的平稳。除此以外,由于一些创作人的习惯不同,握笔方式可以相对灵活,但其主旨不变,只有科学正确的握笔,才能使线条达到想要的效果。

(2)用墨如同用笔,其地位也相当重要。墨的用法很多,而且不同风格的国画往往也有着不同的创作手法,包括使画面如同墨泼纸上,注重色彩变化的泼墨手法,以墨烘托渲染强化色彩厚重感的染墨手法以及用淡墨或浓墨连敷几次水分以增加画作生动的积墨手法等等,这些用墨方式的正确使用可以明显使画作更显层次与灵动,是增加国画表现力的关键所在。

四、笔墨文化技巧的应用

从深层次来看,笔墨即以用笔和墨的技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塑造,传神达意,从而体现出国画的精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墨表现出到同一事物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的把握,不同的技法,画笔下的既可以似是而非,亦可能神形兼备。国画中众多的流派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五、笔墨审美价值的应用

笔墨是国画的灵魂。笔墨展现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创作者的心与意。完美的技巧与物象刻画只是画作的载体与框架,真正能表达创作者灵魂,世界观,艺术观的就是笔墨。创作者运用笔墨技法,深刻提炼具体物象,加之艺术性的创造与想象,淋漓的表现出国画之美,笔墨的使用便是画家审美价值的体现,是个人风格品位魅力的展现。

六、结语

笔墨可以是写实的,够了物象形神,笔墨亦可以是虚无的,点滴间体现画家的艺术修养与美学追求。大师的画作可以临摹,即便物象描绘完全相似,其中的神谕却临摹不出。因此,在创作国画的过程中,笔墨文化元素的应用不仅仅是要关注具体的物象刻画,还要恰当的区运用笔墨的技法与内涵,要注重展现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法乃自然之法,道为天地之道,这样才是赋予国画灵魂,使其得到升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今古.国画创作中传统笔墨文化元素的运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3,(20).

篇5

关键词:本土文化导入 正迁移 专业培养计划 核心课程

一、引言

近年来很多外语教学研究者指出,随着我国与国际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长,我国的外语人才不仅肩负着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的任务,更有责任向国外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以便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相互了解。同时,外语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多年的研究表明,在高校外语教育中,本土(母语)文化对学习者的正迁移作用不可忽视,是成年人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支撑要素。母语文化正迁移是指学习者在进行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借助于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表达和理解同样或类似的言语行为。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导入本土文化进行对比教学,能简化教学过程,保证学生对外语知识的正确理解,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知识的熟练度。因此,在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入本土文化教育,不仅是目前我国社会的要求,在理论上也是有充分依据的。

中日两国拥有两千多年的交流历史,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日本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共性。在日语教学中利用这种本土文化的正迁移现象,其效果非常值得期待。

二、研究背景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自古以来在语言及文化等方面与我国有着紧密的联系,两国间的交流走过了一条历史悠久而又充满艰辛的道路。改革开放后两国交流日益频繁,日语教育在我国高校也一直呈明显上升趋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两国间交流也从最初的对日本经济、文化单向输入转为输入/输出双向交流的特征。笔者认为,在此种情况下,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也应注意对本土文化的导入。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都将重点放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特征,如何顺利融入日本社会环境等方面。目前来看,很多情况下这种单方面的文化、信息输入已无法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只有在课程中适当导入本土文化,让学生了解如何向日本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情况,才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文化或汉语修养的提高,对日语学习也是非常有帮助的。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Wode教授曾提出:“学习者在习得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不可能关闭他已拥有的母语知识系统。”日语的文字符号系统及很大一部分词汇均来自汉语,因此客观地看,中国的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更难摆脱母语的影响。

如前文所述,很多学者都谈到了利用母语正迁移效果促进外语学习(主要是英语)的案例。而贯穿整个古代及近代历史,汉语对日语词汇及语言体系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日语学习者而言,母语的正迁移效果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我国,对日语这门语言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始于清代。晚清外交家、革新家黄遵宪充分肯定了日语假名文字符号系统的独特性和高效性,认为这是日本当时能够普及平民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表明了日本文字起源于中国汉语的事实。而在他之后的梁启超则在《论译书》中指出了当时(具有汉语文言知识的)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便利性:“名物事象,多与中土相同,汉文居十六七。”梁启超还将日语与当时中国的文言文相对照,创造了“和文汉读法”,其中重要的一项,是认为将日语句子的词序进行一定的顺序颠倒,即可直接理解成中国的文言文。

梁启超对日语的这种理解方法固然有偏颇之处,但也反映了中国人学习日语具有“同文之便”的特点。传言梁启超根据此法在很短时间内便掌握了日语,这样的说法也许有所夸大,但反映出了一个事实,即中国语言和文化功底较深的人,利用母语或本土文化的正迁移效果学习日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秦礼君(2007)认为,汉语与日语在语法术语、词类划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此外,两者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如,日语判断句“…は…です”等同于中国古汉语的判断句式“…者…也”,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这些要素。

《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作用》一文中指出,母语文化与L2(外语)语言中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L2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文化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

本文笔者计划在这些先期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日语专业目前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更深入的考察,探讨中国文化课程应如何设置,以何种方式进行,才能对相关日语课程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三、目前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的现状

2004年《中国教育报》发表名为《不受重视面临边缘化 大学语文何时走出尴尬?》的文章,指出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国内的大学语文教育却正面临边缘化,高校学生的母语表达、书写能力降低,本土文化知识欠缺等现象。

时隔6年后,《中国教育报》2011年再次发表文章《传统中文学科为何走“下坡路”?》,指出目前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对外语教学的时间远远多于中文,课程设置中对语文教学重视度不够等情况。总体来看,这些年来高校中母语教学的地位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相对而言,对日语学习最为重要的古代汉语教学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局面。有学者指出,古代汉语的学习本身具有一定难度,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而很多高校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也有意识地对古代汉语课时进行了压缩。这样的情况若继续下去,高校学生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化的掌握将进一步减弱。

正如《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一文中所指出的,目前国内高校日语专业所开设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少,而某些高校甚至完全没有开设此课程。

笔者对近年来国内几所高校日语专业在互联网上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了汇总,结果如下表:

?鄢注:括号外数字为学时数百分比,括号内数字为学分数百分比,此栏中其他数字均同。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高校本土文化教育的课时整体偏少。对于日语专业教学来说,汉语语言文化的教学,尤其是古代汉语方面的课程学习,更是亟须加强的一环。

四、高校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的设想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中,对于日语专业学生的要求是:“毕业后应具有较强的日语实践能力。”综合目前日语专业的就业趋势来看,高年级的实践类课程主要有商务日语和日语翻译两个方向。笔者认为应以这两门课程为核心,贯彻本土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1.商务日语课程

我校(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日语教研室从2008年开始对浙江地区日本企业的调查显示,很多企业反映目前录用的日语商务人才所遇到的问题并非日语不熟练,而是在本土文化相关的表达及沟通上出现失误。在两国企业的经济合作过程中,这会使双方企业之间业务对接时产生一定的问题。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在商务日语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对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比较学习,做到知己知彼。

目前,我国高校商务日语相关教材中,文化和信息输入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课程内容基本为日本社会及商务领域的知识。我校目前使用的商务教材《国际商务日语写作》内容涵盖了日本社会的各类型商业文书的书写要点以及日本的商业文化特点,但对于如何让本土社会文化与日本的商业文化更好地融合等问题,则基本未提及。另一本较新的教材由日本学者参与主编的《商务日语写作》出版于2009年,内容也相对来说更符合目前的社会实质,但对于中日社会文化的对比等也基本未提及。笔者认为,商务日语课程中亟需加强对两国社会文化的比较学习。

2.翻译(笔译、口译)

日语翻译课程一般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此门课程对于日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及进一步深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笔者多年从事日语教育,在日语翻译课程教学中发现,对于本土语言中的某些词汇或短语(包括惯用表达),有些学习者不理解其确切含义。若日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则容易出现翻译错误,或无法用日语对其含义进行解释,造成交流上的困扰。例如,与社会历史背景相关的词汇:大锅饭、粮票、下乡、下海、下岗、黄牛,等等;因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抱抱团、奔奔族、笔替、独二代、法商、飞鱼族,等等。

与之相对照,日语中一些与汉语的同形缩略词,例如“杞憂”“蛇足”“五十歩百歩”等等,翻译成汉语的相应成语,需要对汉语成语具有相当的熟练度。此外,日语中还一些固定词组翻译成汉语时无法直译,只能灵活处理成汉语的惯用表达形式。如“蝦で鯛を釣る”“一寸の虫にも五分の魂”“河童の川流れ”“鍵っ子”等等。这些都要求翻译者具备良好的母语文化基础,才能将这些日语转换成易为中国人接受的形式。这些都要求学习者具备相当高的母语知识。

《谈翻译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一文中也认为,母语文化对翻译学习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在翻译教学中促进母语文化正迁移的具体策略。

原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在谈到自己从事翻译工作的经验时也强调,要成为优秀的翻译人员,“母语和外语学习都要抓紧”。对日语专业教学而言,这也是时刻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本土文化导入的要点

对于如何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教育,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任萍2010)一文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1)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与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双向跨文化交流;(2)在日语教材中导入本土化,侧重文化差异的主体介绍。课程设置的调整、教材中本土文化内容的增加、课堂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导入等等,为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导入问题提供了方向。

高校在制定本土文化导入计划时可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灵活处理,但笔者认为下述要点在导入本土文化课程时可以给予考虑。

1.本土文化导入应体现对日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目前,我国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某些高级课程,均需要本土文化及母语的背景知识进行支撑。例如,高年级日语专业《日语语言学》《日语词汇学》等课程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加深学习者对母语的语法、文化背景等方面认知,与日语进行比较,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语法结构及词汇特征。以《日语词汇学》课程为例,日语词汇的起源与汉语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语词汇的特点中多少反映出了学习者本土语言、文化的基础知识。如日语名家周炎辉教授所言:“日语词汇、音韵、语法受汉语影响甚大,知己知彼,方能互补长短。”此外,对于翻译(口译、笔译)、写作等课程而言,母语及本土文化的运用能力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新编汉日翻译教程》(高宁,杜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为例,其中提到的“五保户”“五七干校”“三通”等缩略语以及“马大嫂”“跳槽”等流行语的翻译,均涉及较深的本土文化背景,若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就无法做好翻译。又如,形容闷热的情景,日语用“蒸し風呂のように暑い”,汉语中则用“热得像蒸笼”来形容,这是两国文化习惯的差异使然,也需要学习者对两国的文化背景有较好的了解。

可以说,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提高对母语的认知及运用能力,增强日语学习效果。《日语语言学》《日语词汇学》等课程一般安排在日语专业的中高级阶段,笔者建议在这个阶段导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在翻译(口译、笔译)等高级阶段的课程学习过程中再配以更高层次的《现代汉语》的学习。

2.日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导入应更好地切合社会对日语人才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国外的国际交流形式也从文化、信息输入转为输出、输出双向交流的形式。这就要求外语人才不仅精通外国语言及文化,同时也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底蕴,特别是对于日本这个与我国有着很深的文化共性,但在某些方面又截然不同的国家,此点显得尤为重要。在两国社会经济文化双向交流频繁的环境下,如何使高校的日语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企业、社会的要求,这是每一个日语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中日两国的交流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在经济方面还是文化方面,输出、输出的双向沟通都是最重要的。因此,笔者建议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时可更多地考虑利用文化对比和跨文化交际的视点。

六、结语

如今我们的社会正迈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外语人才也应担负起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任务,特别是对日本这个与我国一衣带水,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可以说,对本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的外语人才是无法圆满完成这个任务的。一方面,高校专业日语教学中发挥本土文化正迁移的作用,对日语学习本身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本土文化功底扎实的日语人才走向社会后,其为社会服务的实用能力也更强。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导入本土文化教学的方式可能多种多样,但笔者认为应该抓住两个核心,即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正栓,刘茂林.母语在小学英语教育中的迁移作用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2]杨社英,张钦.论母语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作用.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04(3).

[3]李运博.近代中国人的日语观——以黄遵宪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Z1).

[4]苏艳.中国传统译论中的社会维度——梁启超《论译书》的现代阐释.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5]秦礼君.日汉比较语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6]中国教育报,第2版:新闻.2004-5-14.

[7]中国教育报,第2版:新闻.2011-8-17.

[8]宿爱云,程树铭.高校古代汉语的教学现状及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9).

[9]任萍.高校日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10]王超,贾岩.谈翻译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正迁移.教育探索,2011(5).

[11]过河需要建桥梁 舌人任务重如钢——原文化部副部长刘德有接受记者专访.http:///Item/11718.aspx..

[12]吴侃.日汉语对比研究通论·日语词汇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儒家文化 研究生 心理压力 纾解

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200万。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越来越重要。但是,近几年来,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不断引发各种令人心痛的后果。大力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研究生身心健康和顺利完成学业,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属于较为卓越的人才。卓越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积极的工作态度。在当下高节奏的社会,卓越人才尤其需要纾解自己来自职场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压力纾解有多种渠道,但是从文化角度而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反应模式都渗透着所在文化的特点。仅以心理疾病表现而言,受不同文化的影响的人,其心理疾病表现也不尽相同。畲族在50年代精神病的分裂症多表现为乱唱山歌、手舞足蹈,而60年代以后的发病率迥异,主要表现为落落寡欢。研究者认为:“这与该民族的往昔爱好对歌,以后不再对歌的实际情况相符,说明精神病症状的内容随时代背景、社会文化而相应改变。”作为在中华文化下浸润成长的中国学生,儒家文化强调个人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关系等特质对于心理压力纾解有重要作用。

首先,儒家对压力有正面的认识。儒家认为压力有其积极意义,正确地面对挫折与苦难,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所以,不要畏惧压力,而是视之为一个自我提高的机会。《庄子・让王》里记载了孔子对困苦的看法:“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即,孔子几乎到了一个生存的绝境,但是他依旧“弦歌于室”。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贡不理解,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大意为:君子通达于道谓之一以贯通,不能通达于道谓之穷而无路。如今我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怎么能说成是走投无路!所以说,善于反省就不会不通达于道,面临危难就不会丧失德行,严寒已经到来,霜雪降临大地,我这才真正看到了松柏仍是那么郁郁葱葱。陈、蔡之间的困厄,对于我来说恐怕还是一件幸事啊!之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也受到感发“M然执干而舞”,子贡则认识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孔子的这种面对困厄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时代,对卓越人才面对压力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其次,儒家的核心范畴是“仁”。“人者,仁也”,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认为“仁”不但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最高原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标准。而这一标准,不但适用于人际之间,在人处理和面对自身问题时,也有积极价值。对自己仁爱,就是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重视自己,学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和感受,更好地了解自己。在面对压力时,学会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接纳自己所做的选择和决定,接纳所有好的或者不好的后果。学会不过分要求自己,不过分苛求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

再次,儒家讲求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提出的处理世间万物的总法则,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运用在心理压力纾解方面,中庸的重要意义就是保持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无忌惮也。”借鉴到本文的语境中,“时中”就要求处于当下经济转型、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时代的卓越人才时刻把握自己,调节自己对外界事物的反应,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安适平衡状态。

篇7

企业是市场的细胞,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在其价值观或者经营理念指导下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判断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如果企业只是注重企业自身经济利益增长的话,即便企业在短期之内获得了显著的效益,但是因为没有企业文化的支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就会丧失内在动力,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企业要对文化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将其与党建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从字面意义就可以知道,发展并不是追求一时的进步,而是追求一种长足的进步,这绝对不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在满足当代人们需求的同时,还不可以侵害子孙后代的需求。可持续发展这一词汇经常出现在对环境的保护中,倡导人们保护环境,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做出破坏环境的行为,以便为将来的子孙后代提供一种好的生活环境。同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讲究要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企业应当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不仅要实现企业效益与利润的增长,还应当实现企业发展与人口、环境、生态的协调一致。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党建工作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作为一个企业,需要构建一个凝聚人心的氛围,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只有党建工作更好的与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党建工作是企业文化的有效切入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都可以更好的推动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企业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并将其更好的贴近群众和实际生活,不仅能够为企业改革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而且还可以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基本上每一个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是不一样的,企业文化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例如企业最高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企业所属行业的性质等都可以影响到一个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在其价值观或者经营理念指导下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判断标准、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而企业文化的核心又是企业的理念或者价值观,无论是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个人,其行为表现总会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理念或者价值观。因此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会将自己企业的企业文化介绍给求职者,只有求职者充分认同企业的文化,能够将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员工才真正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且员工的流失率会降低,保持企业的人才储备。

另外,企业文化还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文化可谓是一种精神上的生产力。现代企业对于企业文化的创建、形成是非常重视的,这是因为在世界上,包括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中都是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的,并且在往日的经营成果中,能够明显看到由于企业文化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以生产过程与环境有紧密联系的企业来说,如果该企业文化中倡导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那么这个企业就会在生产各种产品的时候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但是一些企业并没有形成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经济利益作为最主要的发展目标,那么企业就会在方方面面以降低成本为主,不会因为保护环境而增加自己的生产成本,那么这种企业即便是拥有其企业文化,但是这种企业的文化并不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积极的影响。说到企业文化,比较知名的企业是海尔,而海尔最著名的一个事件就是张瑞敏砸冰箱,海尔文化中“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解释了张瑞敏砸冰箱的原因,要想获得更大的消费市场,获得消费者的信赖,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就得过关,这样才能够形成顾客忠诚度,企业也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二、深圳地铁市政院的“家文化”建设

在上文的介绍中,我们已经知道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造成的巨大影响作用,在此以深圳地铁市政院创建的“家文化”为例,继续深入企业文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的研究。

深圳市政院成立于1984年,现在是深圳市地铁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深圳地铁市政院以轨道交通、市政设计为龙头,具有市政行业、轨道交通、公路工程、建筑工程、城市规划、工程勘察、工程咨询、风景园林等甲级设计资质及施工图审查一类资质的国有综合科研设计单位。业务内容涵盖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建筑、给排水、燃气、电气、风景园林、规划等,业务延伸到全国20多个省市,形成了立足珠三角、开拓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局面。深圳地铁市政院设计出了深南大道、东莞大道、深圳地铁罗湖站及口岸交通枢纽工程、深圳市福田交通综合枢纽换乘中心、深圳市大工业区燕子岭生态公园等精品项目。

深圳市政院现拥有高级工程师20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博士后30余人,并拥有深圳土木工程领域第一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深圳市政院人员知识层次高、员工地域来源广、工作地点较为分散,为了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企业“大家长”的作用,深圳市政院?脑惫ぁ?“家庭成员” 的需求出发,找准家庭成员和家长互动交流的载体,扎实推进特色“家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深圳市政院打造良好的办公环境,设有多功能会议厅、空中花园、员工食堂、图书阅览室、健身房、乒乓室等活动、休闲场所。公司设有员工食堂,供应早、中、晚三餐。公司还为新入职的员工提供物美价廉的单身公寓,解决新员工的住宿问题。公司坚持一年一度的新员工“逢进必训、逢进必考”,并将其作为公司的优良传统和铁的纪律,宣传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的优良作风,还举办过员工家长恳谈会,共同探讨员工尤其是青年员工的成才培养方式,在各地及高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公司引入“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以旧带新”员工发展新方式,举行新员工拜师典礼,为新员工指定指导老师,帮助员工快速地熟悉工作业务,并尽早地融入市政院这个大家庭。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员工与公司之间的沟通交流,市政院于2013年起举办了“我和公司领导面对面”专题座谈会,公司领导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事例,引导青年员工们积极向上发展,还组建各项兴趣活动小组,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为广大员工创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弘扬体育精神、提倡全员健身,大大增强了整个市政院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另外还有“市政院好声音”、“一站到底”竞答比赛等别开生面的趣味活动,“元宵节晚会”、“中秋节晚会”、“春节包饺子”等送温暖活动,积极组织抗震救灾活动等。

篇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12

1 企业文化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见解与想法。TerrenceE.Deal和Allan A. Kennedy在《企业文化》中写道: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和典礼以及文化网络五个要素组成的;Kotter,John P.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2004)中则将企业文化分为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两个层次。此外,国内学术界对企业文化也有众多理解。刘光明(2006)认为:“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狭义是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与描述,虽然国内外学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但是其本质上并无根本的差异。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本文将企业文化暂定为:企业文化是以一个企业为单元的,在企业的持续经营过程中长期积累并不断发展的可以被员工所认同的,对员工产生约束与激励等不同方面的,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价值观、制度体系、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2 企?I跨国经营

2.1 跨国企业

跨国公司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当时,西方工业革命较早的强国开始出现个别企业到国外办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20世纪下半叶,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已经成了当前全球经济活动的核心组织者。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将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其规模不断扩大,几乎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21世纪更被人们称为“跨国公司时代”。

对于符合什么样条件的企业才能被称为跨国公司,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与主张。美国著名跨国公司专家Sullivan,Daniel(2003)认为:“跨国公司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它们可以是私营企业,也可以是国有企业。不管它们的所有权归属和赢利状况如何,这些企业都是跨国公司。”S.E.Rolfe认为,跨国公司应拥有25%或更高比例的国外经营业绩(转引自樊增强,2004)。归纳起来,判断跨国公司的标准大致有以下三种:经营标准、结构标准和联合国标准。现在,对于跨国公司比较准确的定义是1986年,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对前述定义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之后形成的: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该公司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从而获得吻合的政策和共同战略;该公司中各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形式联结,从而一个或更多的实体可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2.2 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与特征

2000年,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国内许多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寻找机遇。根据《中国跨国公司发展报告(2015)》(卢进勇,李建明,杨立强,2015)显示,目前,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6182家。加入WTO后,我国企业跨国进程进一步加快,企业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中石油、中石化、华源、海尔、TCL、长虹、康佳等一批骨干企业更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成效。但是,由于我国企业进入跨国经营进程较晚,管理环节较为薄弱,许多企业跨国经营仍具有明显的初级性特征.这些初级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员工沟通合作方面,我国企业时常会因语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能合理地管理企业员工。(2)在制度建设与执行力方面,大多数跨国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体系,还在不断摸索过程中,因员工的多样化,正式制度的执行力较弱。(3)在制度运行成本方面,企业仍处于不断完善制度阶段,所需成本较大。(4)企业创新加强,许多跨国公司能够很好地吸收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发展等理念。(5)消费者对于企业形象认知程度较弱。

3 企业文化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作用

3.1 减少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秀的企业风气、使得员工能够真正的融入企业中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在这种良好的工作环境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员工能够以企业核心价值文化作为先导进行工作。在企业文化下的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轻视甚至被忽略。此外,在产生文化冲突时,管理层人员也可以通过语言与行动来引导员工的思想与行为,从而使跨国企业员工能够以为企业奉献为荣,视企业为自己人生中的骄傲,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统一,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在企业中的个人价值。

3.2 弥补制度建设的不足,促进制度有效执行

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说过:“文化是没有办法通过文字正式规定出来的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了这些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之后,我们可以弥补正式规范的不足,还可以使得正式规范得到更有效的执行。”随着跨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在保证企业能够在当地市场立足的同时,保持原有的企业经营特色与总体发展战略,企业中工作的类型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工作复杂性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管理难题,正规的管理制度无法具体地说明企业的职责和权限。来自不同国家的员工都带有着自己所在地的工作习惯与交往方式,这对于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制度建设来说是一大难题。因此,软约束就成了跨国公司必不可少的管理要素。企业文化可以创建良好的心理契约(Potter Martin,2001),促使员工在未来出现制度规范外的事情时仍能以公司、集体为先导完成工作,做好工作的衔接,完善现有的制度;此外,企业文化使员工在边界模糊的责任权限部分主动承担责任,有效进行沟通,促使正式规范也可以更有效的执行。

3.3 降低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成本

跨国公司的运营管理制度往往是为了实现该公司的有效运营而结合公司战略与所在国特色产生的,这种管理制度会忽视一些来自其他国家员工的工作习惯、生活习俗等方面的需求。当跨国公司的某项规范性管理制度不能够得到公司员工的认可时,员工的行为就会具有很大的被动性与抗拒性。很多员工不会自觉遵守公司的一些管理制度,甚至试图。这些行为会加大管理制度的运行障碍,从而增加了跨国公司的制度运行成本与监督成本。而企业文化的加入则会通过企业共同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弱化员工的抗拒心理与行为,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当有形、强制性的管理制度转变成员工的自觉意识行为时,企业的管理制度运行成本就会有所下降,企业利润也会相应上升。

3.4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理念创新和文化创新在。HP公司里,即使到了凌晨1点,也会看到很多车间的门没有上锁,这种现象是企业为了鼓励惠普员工在工作外积极探索创新而产生的。美国3M公司中的设想者拥有充足的时间来探索新的理论,公司规定员工15%的工作时间可以用来证名其设想的正确性。在微软公司,空白的纸张与黑笔随处可见,每个员工都可以随时随地的书写自己突发的灵感。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改变着市场原有的竞争规则,在这种看不见硝烟的竞争中,创新逐渐凸显出其在跨国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优良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创新环境营造的先决条件,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关键动力。尤其是对跨国公司来说,多元化的员工经过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管理之后,能够互相交流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企业跨国经营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有了更多的解决方案,企业创新环境逐步改善

3.5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和企业接触沟通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各种标志而产生的对企业总体的印象,企业产品内容、员工素质等都是企业形象的表达内容。企业形象往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跨国企业形象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企业初步走入外国时,不被大多数国民所熟知,因此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利用不同的途径将优良管理,优质产品、优秀服务等方面传达到企业形象上来;与此同时,在跨国企业形象的感召下,形成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资源整合,能够在新的销售市场,快速地打开突破口,将企业独特的优良形象传递到消费者心中,并因此获利。

4 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愈加严重,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跨国企业的道路。而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同化现象、员工多元化、制度建设、制度运行成本、企业形象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显露。这种情况下,跨国企业文化中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不同方面的内涵都有利于将企业发展战略、经营活动等方面谐和同一,不断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员工的创造力和忠诚度,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作用,不断加深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内涵,实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有力得提高了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的竞争力。具体总结如下:

(1)企业文化能?蛴行У丶跎倏绻?经营过程中的文化冲突。

(2)企业文化能够弥补制度建设的不足,促进制度有效执行。

(3)企业文化能够降低企业管理制度运行成本。

篇9

关键词:工会组织;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作用

在当今全社会构建新型的和谐社会主义的大流当中,胜利油田管理局工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作为核心指导思想,落实工会组织在开展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中作用,通过加强企业文化体育的制度建设,管理局工会组织,在培育全油田职工文明风尚,提高全体员工的个人文化修养和体育素质,从而增强油田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油田企业的和谐发展,员工素质的整体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工作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挑战,浅析如下:

一、当前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体育建设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不少工会组织,创新性不强、主动性较差,过多的等、靠,油田工会的通知和安排,从而出现低质量的文化体育活动,影响了文化体育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工会组织每年的活动类似、单调、简单,从而出现过多的雷同和相似活动,导致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了工会活动的开展,其根源在于没有足够和及时的创新,从而导致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不够先进,出现滞后的状态,难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竞争力。

工会管理人员也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过于重视效益、成本和经营的竞争与忽视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体育方面建设中的作用,能起到提高员工竞争力和工作激情的作用。工会组织者也是一个管理者,同时领导企业文化体育建设,企业工会组织开展文体体育活动根本上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其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如果工会组织不能在企业的文化体育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直接导致了企业员工素质的降低。同时企业的员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员工的文化体育素养也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落实、发展,企业员工只有积极参与到工会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中,提高自身修养,才能不断在充实和丰富的企业文化内行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工会既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好队伍,制定好的活动计划和方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员工也要积极投入到工会的相关文体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两者互相促进提高,使两支队伍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二、当前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体育建设面临的挑战

目前,世界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首先企业需要适应市场多样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就需要工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必须从原有的固定模式中转变出来,既要做到能专注做好一件事,又能适应多元化的需要,做到兼顾全局。因此,现代企业文化体育的建设不是企业的精神,培养的价值,确定为主线,如熔化炉,与此同时,多个角度,多方面的建设,企业将无法承受市场多元化的挑战。第二个是面临的挑战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主要是三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职工的综合素质更高,工人的现代化需求更为迫切,更直接工人的要求全面发展;第二,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和客体的知识积累、知识更新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教育更多的要求;第三,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科学管理的新模式,但也需要企业文化的整合,提高科学水平。

三、工会组织应该成为文化体育建设人才的摇篮和指导者

工会组织的核心功能和作用就是指导和带领企业员工参与文化体育活动,辅助企业文化的传播。一个企业的价值观、精神状态和理想的追求,是构成企业文化理念的关键因素,而工会组织建设文化体育机制,是促进员工认清自己的身份和价值,从而促进员参与文化建设体育的最终目的是高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工会组织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和活动形式,传播和指导企业员工参与文化体育的激情,提高其文化体育水平,从而培养员工的集体意识、奉献意识,最终可以形成相互认可和遵守的基本价值观,引导职工与时代同步。

工会组织宣传企业文化,建设文化体育氛围核心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企业员工文化体育能力和素养,让员工成才,起到教育员工的作用,能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实现双赢,从而出现一个文明,健康,上进的企业形象。工会组织必须把培养文化体育建设人才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促使工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树立终身学习文化和体育锻炼的理念,从而提高企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创新潜力,创新效应,为员工成长阶段的平台,鼓励更多的员工敢于挑战极限,储备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赢得主动权。

四、工会组织要成为企业文化体育建设的维护者

篇10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和文化素质的养成。提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教育者们常常提到的是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艺术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入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次,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专业学科发展、轻视文艺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艺术教育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欠缺等现象。然而,随着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理论思考和认知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

 

文化研究肇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但是其学科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先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社会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传媒研究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学科”和“后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界的热点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而且将大大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各种艺术理论的生发和论述,从而更好地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把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促进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等方面论述文化研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1 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

 

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1 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研究,指的就是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该中心的奠基者也是该理论的灵魂人物包括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E.P-汤普森斯(E.P.Thompson)、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人。他们从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关怀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集团的文化支配权问题,同时,为研究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因其跨学科性或者说强大的学科包容性迅速被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就此著书立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如美国出现了一批以格罗斯伯格(Grossberg,他曾在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是霍尔的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 Agger)出版了《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 -书,该书从文化取向出发,对伯明翰派文化研究进行了概况总结,认为该学派的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跨学科性;其次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再次拒绝高雅与低俗的文化二分论;最后,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的影响范围继续扩大。首先,法国理论家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意大利工人革命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相继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中来。其次,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化”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传媒研究、同性恋研究、种族与族裔问题研究及全球化问题也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至此,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已经从英国伯明翰学派所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扩展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其综合性(或称学科交叉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门学科。

 

2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研究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当代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说弄不清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如何定义以及如何阐释?其实这个问题也—直困扰着许多中外学者,值得庆幸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研究学者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之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解释。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来看待。“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实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现代性多重建构理论。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四个主要社会进程,它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同时,也有艺术家主张现代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或者风格:现代主义取代的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打破了模仿写实的绘画原则,各种抽象画派应运而生;而后现代主义用过于局部、纯粹和形式化的风格终结了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画风,挪用、拼贴、戏仿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此外,西方文化理论研究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当代性和现代性著名研究学者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认为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是拒绝现代性。后现代性本质上乃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注视自己的现状和过去的活动。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与此同时,法国著名后现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坚信,现代性总是不断地孕育着它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不过是在重写现代性,而不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一书的作者— 法国理论家安托瓦纳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则指出了后现代的嗳昧性和矛盾性,认为它—方面极端现代,—方面又反对现代;—方面主张大众的通俗路线,另—方面又坠入精英主义的窠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也许代表着真正的现代性远未到来。鉴于现代性内部的诸种矛盾和冲突,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提出了两种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进行论述。美国另一个学者马歇尔.伯曼则认为现代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退却的现代主义”,“否定的现代主义”和“肯定的现代主义”。“退却的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以及生活实践的区别;“否定的现代主义”力图抛弃一切价值,是一种反对现代存在的总体性革命;而“肯定的现代主义”则指普通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创造出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

 

德国社会思想家乔治·西美尔(Simmel 1858-1918)非常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诸种现象,如时尚、现代文化中的冲突、女性角色、贸易博览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缺乏普遍价值和意义,不复具有统一社会的功能,不得不沦落为商品,而以商品为主导的文化无休止地刺激着现代人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当代文化理论家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认为,现代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世界的“祛魅”,即一个有着有机结构的自由社会、连同人们对这种有机社会的向往一同离人类而去。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和追寻的是多元、自治、自由,而不是前现代社会中被高调宣扬的最高价值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3 文化研究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上文中对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现代性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方兴未艾,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艺术这一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内有学者曾提出将艺术教育视为一种综合性教育的观点,认为“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大写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的艺艺相同,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艺术整体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起来。总之,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而把艺术放到一个广泛的关系中,从而使学生能生动、完整的艺术,充分感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多元性联系,建议把艺术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系中去,并将其视为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让文化研究走入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重要性在于让艺术生从艺术各学科与文化的外在联系中理解艺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的特性,在借鉴吸收文化研究领域对于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文化艺术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把握认识各门艺术的特征与技法。另—方面,开设文化研究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内涵、更清楚地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其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入文化研究相关课程,也有利于完善、丰富艺术类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使艺术类研究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学科教育,为继续艺术类各专业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实这也有助于提高和拓展文化研究在目前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从而提高该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及其应用与实践。因此,文化研究与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素质教育、艺术学理论教育应该是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关系。

 

总之,艺术教育中,文化研究与艺术技巧、艺术素质、艺术学理论的协同发展,将大大拓宽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从而取得更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有益于学术知识的传播、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