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生物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生物学教学

篇1

【摘要】为了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确保教学质量,通过探讨《医学微生物学》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及中采取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技术等内容,对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新颖的教学手段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44-01

《医学微生物学》作为临床、护理、预防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医学、药学、生物学各领域,其发展速度相当快,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开拓和深入发展,使人们对于所致疾病的病原生物学性状、致病性、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环节,正在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围绕医学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教学的关键。

1课程特点

1.1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在医学教育中,各院校为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压缩教学学时是我院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我院的医学微生物学学时也在一再缩减;然而,随着医学微生物学深入研究,以及新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如SARS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人偏肺病毒等,该课程内容正不断增加,使得教学压力日渐增大。

1.2学科交叉多。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很多学科,既有基础学科,又有临床学科。众所周知,微生物学的发展派生出免疫学课程;微生物学与病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也密不可分,同时该课程与临床多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如传染病学、皮肤性病学、外科学、内科学等。

2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探讨

2.1优化教学模式。

在目前我国教育的大环境下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逐步引入了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减少死记硬背,旨在调动学生主动、自觉、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明性,训练学生科学思维、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提供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病例,然后提出相应的思考题。如该疾病可能由哪些病原微生物引起?临床上需进一步检查哪些指标?如何进行相关的防治包括必要的鉴别诊断等。学生分组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讨论,最后老师总结与答疑。通过PBL教学法的部分课时实践,可明显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2.2深化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占总教学课时一半比重,重视实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增加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进行了如下改革。首先,根据现代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我院教学的条件,重新编写了实验教学指导,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重组并增加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内容;其次,通过课前提问来促使学生养成实验课之前应该预习的习惯,对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效果;再次,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实验教学质量控制,包括老师实验课之前的预实验、实验集体备课、实验报告的阅改及实验考核办法等。

2.3多媒体课件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医学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常为一些抽象的、微观的、描述性的内容,按传统方式进行授课学生不易直观理解和接受。为此,我们将许多优秀的国外原版微生物学教材中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精美的照片、示意图等扫描到计算机中,制成色彩鲜艳、高分辨率的微生物学图库。此外,还利用数码相机、数字摄录机等对平时教学的实验操作及其结果进行记录,或利用视频采集系统将保存的微生物学教学录像进行剪辑后转换,制成内容丰富的数码影像资料。在平时我们非常注意收集报刊、电视、因特网等现代传媒中涉及医学微生物的科技报道。例如我们在讲课中有关疯牛病、埃博拉病毒的肆虐、防治的最新进展、人间禽流感的防治、国内外艾滋病疫苗研究进展等内容都是在科技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后整理的。这样拉近了医学基础课课堂与学科前沿的距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十分注意利用因特网上与微生物学相关的网站资源,因为这些网站上有大量精美的医学微生物图片、有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历史及最新进展等内容。所有这些都可供制作课堂讲授内容时随时调用。

2.4推荐适宜的学习方法和易记的口诀

2.4.1三性两法。

学习医学微生物各论时,将致病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预防与治疗方法归纳为“三性两法”。通过总结与梳理,建立每种致病微生物的个人名片。学生们常常感到致病微生物太多,容易弄混,不好记。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名片的方式,认识病原体。俗话说得好“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见面成朋友”。在课余、在休息时,都可以把名片拿出来,帮助记忆。

2.4.2横向比较法。

在总结了“三性两法”的基础上,建议学生们按照某种相同特性,将所有学过的病原微生物知识分类记忆。比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感染而不入血的细菌,两次入血的细菌等。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3纵向比较法。

对于相同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排除共同特性外,比较不同微生物的特点。在肝炎病毒一章中,可以按照感染途径的不同,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成两类,一类是经过粪-口途径传播,另一类是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还可以根据核酸的类型,将5种主要的肝炎病毒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这样做的好处是重点突出,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还可以减少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

总之,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也要重视对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授,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我们应全面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只有两者“双管齐下”,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红,张晓梅,邓伟江,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4):60-61.

[2]薛惠平,陈佩,张艳萍,等.诊断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0):907-908.

篇2

当前教育形势下,中国高职教育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大胆创新,要积极建立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新机制以及新模式。在教育教学中采用真正有利于提高质量和效益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微生物学》是高职院校多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无论是生物技术类、制药技术类还是药物营销类以及食品类等,都离不开《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质,提高其动手能力,对于其职业能力的迁移也有较大的作用。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更重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却忽视了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偏重致使实际教育目标和原定的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也不适应基础教育和社会需要。《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高度依赖教师,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肯定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项目教学法就能实现这个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来源于项目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最初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当时德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即项目教学法的雏形。它以现代企业的行为为目标,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的设计、履行以及管理,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项目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对高职学生而言,是帮助其在就业路上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条很好的学习途径。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过程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一个或多个项目的设计。然后围绕这个预先设定的项目,由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内展开讨论并进行协作学习。最后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概括地说,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可分五个步骤,分别是立项、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应用五个步骤。归纳项目教学法的特点,不外乎如下几个: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以及综合性、开放性。

2《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2.1保证学生课外自主完成任务的质量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老师一般会提前布置任务,比如让学生搜集资料,或者便于小组内讨论,进而更加顺利地完成项目任务。在布置任务时,老师一般会提供一定的资讯并作一些引导。但一个班级里几十名同学,而在课前这一环节,老师又不可能做到全程引导或监控。另外,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学习能力和主动性也不够强,所以,这个环节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如下措施:为了解决老师不能全程引导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班导师制度。每小组配备一名“导师”,组织引导课前的准备以及课外的讨论。同时,有教师的加入,对学生讨论思路的引导也可以有更好的把握。在讨论过程中,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全程的学习。

2.2要做好实验方案的设计

比如在作食品微生物检测时,学生在收到实验项目任务后,就需要每三个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老师要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自动搜集相关资料,包括纸质资料、基础实验技能等。在此阶段,教师要结合实验室条件以及资料,设计出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实验方案,并选择出需要用到的适宜的实验设备仪器和实验耗材。一般要通过实验初步设计,进行实验方案的确定。在设计项目教学法方案时,教师不对学生做过多的干涉,但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提示,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独立实验环境。

2.3注意解决课堂内节奏不够紧凑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的开展中通常离不开学生汇报的环节。在学生汇报中,总会存在一些小组汇报内容相似但缺乏深度的情况。采用项目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上述问题,不妨在布置任务时即根据小组不同的特点,布置稍有区别的任务,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应付和得出相似的答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3《微生物学》课程项目教学法应用实例

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双语教学

英语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性语言,巨量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不能熟练掌握英语,就无法以最快的速度接受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这是要学习英语特别是科技英语的原因,也是课程教学改革强调开展双语教学的意义所在[1]。生物学相关专业的课程普遍包含实验课,探索在实验课程中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教学改革课题[2-3]。实验课这一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开放性强、师生互动多、学生直接接触实际应用场景多的特点。作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从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实践近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有深切体会。我们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实验课的特点和优势,以应用推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应用科技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与国际人才市场需求接轨的微生物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现状

微生物学科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理论基础和实验技术均起源于西方,发展于西方;二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这两个特点,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生物学理论课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4];二是微生物实验课改革,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重,突出实验项目与微生物产业链和科研活动的关联[5-7];三是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将理论教学与科技英语教学相结合[8-9]。这三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各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改革及其紧密的结合,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相关英语课程和双语教学的改革,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初步掌握了阅读英文原版教材和文献资料的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目前改革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忽略了科技英语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联结,缺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训练。这一环节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一大缺憾。

二、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以提升学生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为目标,借助实验课堂这一相对开放的平台,将科技英语引入微生物学实验课,分别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做出改革,尝试初步建立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教学规范,结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培养目标,以期推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进程,打通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最后一个环节,完善微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一)充实学习素材

1.在实验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

现有《微生物学实验讲义》(2012年版,以下简称《讲义》),是作者所在的微生物学实验课教研组,以沈萍等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主要参考素材,结合教学资源、学生数和学时数等实际情况,在自行编写的旧版实验讲义基础上补充、修订编写完成的。本研究将在该《讲义》中补充科技英语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涉及的化合物、试剂、小型器皿、仪器设备等,还包括实验技术、研究方法和一些专有名词。这些补充的内容将以附录的形式添加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后,便于学生与实验内容对应学习,又不破坏《讲义》本身语言和内容的流畅性和可读性。2.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本研究将多方查阅微生物学及相关学科英文原版实验指导资料,编写《微生物学实验室科技英语手册》。手册拟分为试剂、耗材、小工具、器皿、仪器、方法、技术、标识和说明书示例九个部分,对微生物学实验室中涉及的科技英语词汇进行全面系统的汇总。

(二)“浸入式”学习环境的创设

这一部分是学习材料改革的延伸,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之形成主动应用科技英语的习惯和能力。具体做法是,我们将全力营造一个充满科技英语学习氛围的微生物学实验室,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接触科技英语。例如,在各类仪器设备、药品器材柜上加贴英文标签,使用中英双语撰写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等等。

(三)变革教学形式

充分利用实验课教学“探索性强、开放性强、交流互动多”的特点,营造交流和学习环境,为提升学生的科技英语应用能力提供条件,为“浸入式”的科技英语学习增加助力,是这部分改革的任务。初步形成实验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规范,是这部分改革的改革目标。

1.增加讲授、演示中使用英语教学的比例。有计划地在实验教学安排中,按照“先单词,继短语,再句式”的次序,逐渐加大英语在实验课讲授和演示中的应用比例,对学生形成使用科技英语的暗示。

2.鼓励学生在实验课上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营造使用科技英语的环境。

3.要求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撰写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培养学生使用科技英语的习惯。

(四)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考虑到学生面临着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而这些方向对科技英语的能力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别,本研究认为不能以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对所有学生,只要达到识记和应用基本专业词汇的目标即可;对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能够应用科技英语进行交流的程度;而对那些有志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生来说,则要求他们能熟练运用科技英语,阅读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进行学术报告。如何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在改革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三、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所在。因此,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中要解决以下两个关键问题。

(一)激发学生对科技英语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

学习科技英语知识,对学生裨益颇多,例如在出国深造中、在研究生面试中、在阅读原版教材与英文文献中,掌握较多实验室科技英语知识的人,更容易占得先机。学生认识到这些,便能从主观上充分笃定学习科技英语的重要性,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建立奖励机制。

本研究中将本着针对性、及时性、不规律性和全体发展性的原则,采用情感激励、尊重激励和分数激励的形式,对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好和进步幅度大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养成学习科技英语的习惯

1.充分利用实验室平台的开放性,营造科技英语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实验课堂不同于理论课课堂,学生之间和学生与任课教师之间可以随时用英语交流。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科技英语词汇,还同时锻炼了英语听说能力。

2.传授科技英语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多读、多说、多写,让学生在掌握实验技能的同时,提高科技英语应用能力,体会到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学习乐趣。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是生物学相关专业必修的重要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10-11]。它包含大量的实验课,是微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特征,但微生物实验课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个空白。微生物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强、相对开放、师生直接交流较多的特点,结合实验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科技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科技英语的应用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更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是微生物学实验课双语教学改革有益的尝试,本研究的成果以及形成的教学规范,将有望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中试行,进而在其他理科和工科的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韩立新,于诗卉.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思考[J].教育科学,2013,(6).

[2]刘静雯,曹敏杰,朱艳冰等.生物工程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3]龚薇,陈珊,黄刚等.双语教学在医学八年制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12,(10).

[4]张继英.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

[5]乔永超,何玉林,黄大林等.微生物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探析[J].华夏医学,2014,(1).

[6]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7]周钢,孙艳,李萍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微生物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

[8]卢伟东,郭立忠.应用型高校《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

[9]魏赛金,李昆太,吴晓玉.生物技术专业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大学教育,2013,(16).

[10]陈彬.基于能力本位的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篇4

关键词: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

微生物学作为生物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中灭菌、分离、培养等技术的拓展和渗透,使得动植物细胞培养手段也更加广泛[1]。无菌技术和保藏技术等其它微生物学技术在医疗卫生、制药工业、食品生产、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地应用[2]。由此可知,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的持续更新,也对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转变和拓展。实践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促使学生转变成自身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使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3]。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后期,专门设立开放时间段,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设定实验方案,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实验材料,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并总结实验结果。通过这种主动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将我们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报告如下。

1开展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

微生物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知识面较广、实践应用性很强,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学生今后参与社会工作后的发展需求[4]。目前高校的实验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仪器设备有限,学生只能遵循教学大纲安排好的学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到实验室做规定的实验项目,而且教学内容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深度不够,设计性实验相对较少,实验教学效果与实际应用相差较大,这种教学模式造成学生跟随教师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实验技术进一步了解的兴趣[1]。教学过程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其结果是很难培养出熟练实验操作的创新人才,也很难培养出操作熟练的技工。按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度的安排,学生在进行设计性实验之前,经历了系统的微生物实验操作学习,这些学习内容包括:实验一、培养基的制备;实验二、消毒与灭菌;实验三、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四、微生物的接种;实验五、显微镜的使用及简单染色法;实验六、细菌革兰氏染色及形态观察;实验七、微生物数量的测定;实验八、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学生反复训练了基本的微生物接种、纯化、保存等操作技能;对进行科学实验的思路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认知。然而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都是相对分散进行的,如何能促使学生将这一系列实验内容连接起来,在一个实验内容框架下,把这一系列的实验技术都运用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成为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5]。因此,开展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主选题,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方法

2.1实验选题

多数同学都认为开展设计性实验选题十分困难,根本的原因在于之前的实验都是教师准备好既定的实验项目,学生往往在此过程中并未思考这些项目的来源。对于如何在实验中心现有的条件下拟定实验项目毫无基础,对实验材料、实验试剂如何应用到实验项目中来也无任何概念[6]。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明确教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对于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等给出详尽的范围,鼓励小组成员间协商解决,互相取长补短,综合成员的意见,然后拟定出适合本组成员的实验项目。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开展实验,如部分小组同学选择了《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自来水中微生物菌群分析》等实验项目,多数学生都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学生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选择相关且简单易操作的内容来开展。例如部分学生开展了《食用菌的收集与鉴定》《、食用菌的制种-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等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起来,学生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认识微生物学实验是如何应用到科研工作中,甚至部分学生将相关的实验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极大地增加了学习动力。

2.2实验操作

对实验项目拟定后,进入实验操作环节。设计性实验从某些方面来说是验证性实验大综合,在开展设计性实验的时候,之前学习的培养基配制、显微镜使用,微生物系列稀释,消毒与接种,微生物培养与保藏等内容都得到一次汇总复习[7]。学生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详细的记录,例如菌落形态、菌体大小、生长速度等。实验数据处理,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报告完成,均由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段内自行完成。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观察分析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其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小组出色完成了实验项目。实验选择生活较易获得的葡萄作为材料,从培养基的配制、菌株分离、菌体形态观察都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实验结果用图片展示出来,并且分析也十分透彻,出色地完成了一个设计性实验。

2.3实验总结

建立在对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有详细记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实验步骤、结果与分析。部分小组实验现象并非和预期的一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对新出现的现象进行探讨,可能说明了实验的失败,也可能说明这是一种新的现象,值得进一步的深入探讨。部分小组的实验结果不理想,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完善实验方案,改进操作方法,反复进行实验最终取得满意的结果。设计性实验的评价并不简单地依赖于是否取得圆满成功的结果,而是综合地衡量整个实验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组员间的协作精神。实验报告的撰写占很小的比重,更重要地是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3开展设计性实验的体会

设计性实验以6个人为一个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并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实验内容丰富、工作繁杂,对于一个刚接触微生物不久的学生,很难独立完成这一工作,必须加强团队合作,集体讨论立题,明确分工,实验实施过程中互助,发挥集体的优势,这样的协作过程使学生产生了团队意识,培养了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设计性实验内容均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多样,涉及的知识面较广[8]。立题之初,需要教师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审核,提出方案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与学生讨论后完善方案。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从未遇到的情况,以及可能会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在其它实验教学中没有遇到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而且必须在科研实验的一线,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常规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准备工作都由老师完成,学生主动性差,仅按部就班完成,即使没经过预习也可以按照老师给予的实验步骤完成[9]。设计性实验建立在常规实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观察到汇报考核都要自主完成,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大的发挥。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实验教学层次的提高。

4结语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有机会全程参与实验过程,有机会涉足实验材料的取得、实验试剂的配制等[10]。通过实验,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尽管设计性实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然而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方面优势明显,是今后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11]。我们通过这些尝试积累经验,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拓宽设计性实验的涉及面,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胜贵.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6).

[2]田颖,刘侠.微生物课程改革与职业技能鉴定衔接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1).

[3]孟建宇,李蘅.微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36(9).

[4]吴石金,黄海婵.谈谈“自助式”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2).

[5]纪燕玲,于汉寿,汪素美,赵明文《.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中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6]朱铁群,成庆利.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个案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5).

[7]张桂然,张红梅,李欣.生物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

[8]肖红霞.开放式实验教学对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在机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

[9]范玮.创新高职院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13,35.

[10]牛雅琼,谢国梅,那冬晨,闫桂琴,王祎玲,王华峰,李琪.遗传学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探索[J].生物学通报,2012,47(1).

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合理设计探究式的实验项目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才是真正的参与主体,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合作伙伴,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流程、选择实验材料,提出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鼓励各个学习小组拟定合理的实验方案,经审核之后,确定选题。接下来,学生就要积极进行实验准备,如,采集样品、配制实验试剂、选择仪器设备等。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对实验产生一定的了解,为后续研究的深入进行做好铺垫。实验结束后,还要做好后续整理工作,如,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废弃微生物,对培养基进行杀菌处理,及时清洗仪器设备等。学生多次参与实验,多种能力就会得到有效锻炼。

二、充分结合能力培养和学生需求,合理地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学习微生物这门课程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如,纯种分离、无菌操作等,这些在日后的工作中都会用到。虽然当前实验内容将这些内容囊括其中,但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毫无新意可言,无法引起学生注意。要想使这一局面得到扭转,就需要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例如,在组织微生物分离实验时,不能直接为学生指定分离介质,而应该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寻找适宜的介质,或是自己设计实验。如,分离酸奶中的益生菌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需要分享的微生物,但教师一定要为他们提供指导。再如,分离微生物的实验能否获得成功,无菌操作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虽然教师会反复向学生提出不受污染的要求,但这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大的难点。面对这一问题,反复唠叨与强调往往无法起到良好效果,可以考虑做对比实验,在分离细菌过程中,让学生对着培养皿呼气,或是把培养皿平板暴露在空气当中,空气中的微生物就会沉降在培养基平板上,与无菌操作下的培养基平板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充分意识到无菌操作是实验过程中最需要控制的一个条件,知道整个实验过程不得有半点松懈,对实验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注重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把控,提升实验教学的整体效率和质量

实验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活动,包括预习、讲解、观察、讨论四大环节,只有四个环节的高度集合,才能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具体如下:第一,课前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不仅能对实验内容产生一定的了解,也能知道自己存在着哪些薄弱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就能得心应手,自己的多种想法与观点都能得到验证,也能解开心中的疑惑。要想实现这种效果,在预习之前应该为学生发放实验指导书,或是将各种视频资料上传到QQ群,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实验重点。第二,课堂讲解。在正式讲解之前,先要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规范操作方法,特别是一些容易被学生忽视的内容、容易出错的内容,要反复强调与说明;可以向学生抛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受到启发;也可以请某个同学进行演示操作,对其演示过程进行讨论,对不当行为进行干预纠正,加深印象。但要注意的是,微生物实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可能需要进行长期观察与探究,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做好记录,适时进行观察。每一节实验课上,都要预留5分钟的时间,对实验情况进行总结,肯定学生操作过程中的优秀做法,对其错误进行纠正。第三,观察记录。在微生物实验过程中,这是最烦琐、最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恰恰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形成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与作风。在观察实验结果时,应该适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安排实验教师轮流到实验室坐班,了解学生在观察中遇到哪些困难,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使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能得以解决。为了确保观察效果,也要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想办法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如,要适时将观察记录交给实验教师审阅,特别要记录各种特殊情况,为每个学生分派任务,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得到锻炼。通过各个小组撰写的实验报告,能看出学生是否真正对实验产生了透彻理解,有针对性地对其提供指导,为学生日后进行课题研究打下基础。在实验、观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用流利而完整的语言描述实验原理,同时锻炼学生的手、脑。第四,分析实验结果。这一环节对于本科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思路不清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领,鼓励学生阅读优秀论文,尝试着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总结,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与方法。

四、以学生创新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灵活多样的业余科研活动

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有些学生想知道啤酒的生产流程,有些学生对微生物降解环境污染产生了兴趣,有些学生则想研究泡菜的发酵过程,对于学生来说,产生了感兴趣的问题,明确了研究内容,这就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围绕这些内容,鼓励学生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与学习小组的伙伴们一起为实验的进行做准备,如,查阅资料、拟订方案、设计流程等,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绝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留意各个小组实验的进展情况,在学生最困难的时候来到他们身边,适时对他们进行点拨、引导,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各个实验环节中,学生都成为真正的主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多种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实验教学固然重要,但课堂教学也不能松懈,要有目的地讲解重点、难点内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尝试着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有些问题仅凭理论知识无法解决,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尝试以实践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批阅时,要适时为他们指出不足,使学生实验中存在的不当行为得到干预。

五、创新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完善实验教学的考核体系

篇6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14-1.5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并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都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高科技社会的需求。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术是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和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以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创新人才教育的开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逐渐使实验教学由过去单纯验证理论知识的旧模式,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模式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验室建设

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高校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逐步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把技能培养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

实验中心设有一个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实验室配有1台教师机和20台学生机,观察细菌形态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显微镜和计算机输出系统通过投影大屏幕直接动态讲解每一张细菌涂片,通过语音系统进行双向语音交流,可以针对全体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学生;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呼叫系统呼叫,教师可以选择通话模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交流。数码互动系统可针对细菌涂片进行数码拍照,可以把细菌典型形态、染色效果好的涂片保存在电脑里。教师在主控台微机显示屏上可以观察到学生的镜下图像,每个学生的动态观察过程均在教师的监控之下。

二、注重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将实验教学与产学研密切联系在一起,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更新实验项目。在保留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补充专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大力倡导和激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一些新的实验项目。

三、改革教学方式

(一)重视实验预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做好一个实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预习能力的培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与思考,当然就不会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了。但预习并不是简单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方法和注意问题,并写出实验预习报告,而是由老师预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实验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应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法、步骤提出自己的设想,重新编排、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思路活、求创新的特点,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实验操作的规范与否成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而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在操作时难免会出现思路不清,操作忙乱等问题。为此,在每一次实验课上,老师都要将实验内容进行总体讲授,理清实验的思路,并对主要实验操作进行示教,强调实验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并要求学生在正式实验前对有关操作进行练习和熟悉,以此保证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同时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随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

(三)规范实验报告书写,重视结果的分析

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情况的汇总和记录。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前,学生对实验报告的书写不够重视,随便找张纸,照实验书一抄就应付了事,还有的学生当实验结果不理想时,调整改动数据,使实验报告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效果。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将实验报告成绩纳入到课程的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实验指导老师统一规范了实验报告的格式和纸张,对报告中各项内容的填写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情况,如发现有编造抄袭现象,实验报告发回重写。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报告中进行分析讨论,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去分析可能导致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规定和要求,使学生逐渐端正了实验态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起了实事求是、善于探索的科研精神,真正从实验中得到了收获和提高。

四、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的做法,采用分项记分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验成绩。分项如下:

1.实验预习成绩10%。通过检查预习报告,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实验操作成绩30%。通过整个实验过程,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熟悉程度与操作的规范情况。

3.实验报告成绩20%。通过实验报告,考核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结果处理及回答思考题、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验问题的综合能力。

4.期末笔试成绩30%。实验课单独考试,考试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数据分析等内容的掌握,综合考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5.实验习惯成绩10%。考核学生对常用仪器的熟悉程度,操作的科学性及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多角度主动地去进行探索。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上做出的一些积极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情况看,这些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拓创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篇7

【关键词】卫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卫生微生物学是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也是必修的考试课程,而卫生微生物实验教学是卫生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及其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实验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卫生微生物学检测的目标对象不仅包括病原微生物,也包含了非致病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标本的来源除了人体之外,也来源于空气、水、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人类与之息息相关的生境,并且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在各种生境标本中也很低,因此,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在采样方法、采样量、样品处理方法等方面与医学微生物学和临床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存在很大的区别。

十年前“非典” 事件的突然发生,充分暴露出了我国目前在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事业方面的薄弱。近几年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和相应的应急机制的建立,公共卫生方面的人才也相对紧缺并且也应加紧培养,特别是在培养具有卫生检验方面能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扎实的实验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是预防医学高等教育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那么作为教学人员,如何在一学期的时间里,让学生对卫生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扼要、明确的认识,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技能能够学以致用,是我们应该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针对社会对卫生检验人才的需要,我们应该深入地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近年来,我们总结经验,努力创新,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设计合理的实验课教学内容

1、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加强基本实验技能训练

学习预防医学的基础是医学微生物的学习,鉴于医学微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在大二时设置的,考虑到一些学生对基本的微生物操作有所遗忘,在初始的实验模块中我们主要是加强学生对基本的微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巩固,以规范学生的无菌操作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断培养实验严谨作风和提高责任意识。

基本的微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比如玻璃器皿的清洗包扎和干热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和高压蒸汽灭菌,无菌接种方法、细菌生理生化实验的复习与巩固、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染色标本片的制备及观察等等。只有不断地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才能保证在公共卫生检验方面出具的报告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安全意识比如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穿好白大褂系好扣子,绝对地严禁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喝水,所带的其他物品一律放在非污染区,禁止吸烟、化妆,不能在实验室大声喧哗,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意外一定要及时报告实验老师,不能擅自处理,实验结束后双手消毒、清洗干净后方能离开等。严谨作风和责任意识培养主要是鉴于学生以后主要工作是面对各种卫生材料进行检验,因此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才能为社会大众交出一份合格可实的报告。

2、综合实验模块,培养良好的实验兴趣,重视实验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模块我们重点是加强对几种生境中常见的检样进行检验。目前我们开设的主要包括水生境、空气生境、食品生境、化妆品和药品这几块。这其中包括了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真菌总数、常见致病菌的检测方法的学习。这一模块的学习主要是以集体学习的方式为主,每一小组都是针对同样的检品进行检验,这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基本入门时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掌握和及时的解决。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验兴趣,我们在学习每一生境样品检验的同时也让学生自己提供检样来进行检测,在满足好奇意识的同时加强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兴趣。近几年我们在化妆品生境模块中,学生自己提供的各种护手霜中均检出了铜绿假单胞菌。这也表明了目前市场上价位比较低的一些品牌的护手霜的安全性还有待于提高。

在此模块中通过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还应该让学生重视实验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这样才能不断强化检验的流程意识:正确的采样和规范的送检是我们完成检验工作的必要前提;实验材料的准备以及正确的操作是我们完成检验的保证;对结果的充分分析和讨论是实验的关键,若面对出现的实验结果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和结论,所做的实验就没有任何意义。

3、创新实验模块,培养一定的科研潜力

篇8

【摘要】中等医学教育所研究的难点和热点是如何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医学微生物的教学要求因材施教,要求教师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学。下面我们就来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有效策略

1 引言

微生物学是一门医学护理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内容繁多复杂、概念抽象难懂、所涉及内容实践性较强是学生学习这么课程的难点。微生物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最终培养出素质全面性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理论的同时进行微生物学的实习操作,让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微生物学知识。

2 微生物课程中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1 教学内容改版:医学微生物教学是一项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由于受到书本上知识的限制,有些理论知识难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解释和辨别,例如:细菌的分离培养、各个时期的数量变化、接种、化学反应等,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现象,所以,为了便于理解与学习,在进行理论教学时,应该在这些方面少讲一些,而放在实验课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便学生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所学知识。但是像病毒、真菌一类的难以在实验室中培养,应该在课堂上详细讲授。综上所述,医学微生物教学课程只要是对细菌和病毒理论和实验的教学。

随着课堂知识体系的完善,使学生在上第一次课的同时就了解到了医学微生物课程的主要概况和知识框架,学生通过对所有知识的了解和系统分析,对知识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兴趣,特别是对病原性细菌,例如:能够产生脓性感染的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还有一些和性传播有关的细菌和病毒,如:HIV、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等,特殊细菌给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的极大的学习兴趣,调动了教师的教学兴趣和对未知区域的探索,使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教学计划更具有科学化、合理化、有序化,把握整体全局。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2.2 使用新方法进行教学: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和老师之间联系起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跟实践能力并存的学生,就要以引导、启发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2.3 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学环境的改变,是要求要从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完全按照事先布置好的规程进行课程的安排,创新性的教学是让学生为主导,让教师的“一言堂”变为教师与学生的“群言堂”,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课堂气氛的转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接受知识,而且在对知识的不断探索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点、展现自身的个性,这就是得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得到了培养。

微生物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让理论知识与情境相融合,用实际的例子来证明书本的理论,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知识。许多学生不爱学习微生物学是因为学生对微生物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和认识,所以感到这门课程十分的难懂、枯燥,而教学中情境的运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的方法即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柔和在了一起。

3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实践入手

3.1 思维的培养:思维是人对事物的第一感观和逻辑事物的在加工过程,是对各种印象和感观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人的思维不像普通的事物,是摸的着、看的见的,它是反映那些虚拟事物的一种微生命现象。是对微生物现象的一种输出表达方式。学生在思维的锻炼过程中,能够把微生命现象和相关的微生物知识有效的积累起来,所以,在思维锻炼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积累。

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方法,合理组织各种思维方法。

3.2 意识的培养: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自主的去探索、钻研、甚至会激发出一些新奇的想法。中专护理专业对微生物学的课时安排较少,再加上微生物学的知识范围较广、内容较抽象,这就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同时给教师的教学也带来了麻烦。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的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益处。例如: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功能及结构,经过实验,运用显微镜观察两种染色不同的细菌的特性进行提问:两种细菌出现染色性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两种细菌在结构上的差异是什么?两种细菌的敏感性和致病性是否相同?用这样的方法去强迫学生主动的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可以轻松的掌握在普通课堂上难以掌握的内容。当然,学习不可能时完全轻松的,各种方法的运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学生在实际的实验中,需要细心的做好每一个步骤,对于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要有信心去解决,操作错误要找出原因。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具备许多良好的素质,也让学生在日后的临床实际中也会有出色的表现。

3.3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运用这些方法时如何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比如:微生物学在总论的部分有很多的名词解释,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较抽象、容易出现混淆,学生在进行自学时,这个部分是一大难点。当学生遇到这部分困难时,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指导,对概念进行分析,告诉学生应该怎样理解记忆。例如:脓毒血症、菌血症、血毒症、败血症这几个概念,可以从血液中毒素是否产生、细菌是否开始繁殖、细菌的含有量、有没有出现新的化脓性病灶等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在弄清个病症的内涵后,就不会将概念混淆。

实验课是微生物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实验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经过实验证明,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将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赵有生.高职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07).

篇9

关键词:水产微生物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30-02

食品、环境、能源已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21世纪的农业已从植物、动物的“二维”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微生物对资源循环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农业微生物产业化,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应与我国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重视水体中的微生物是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因此,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探索,一直是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工作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目前,有关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已有报道,本文针对水产养殖专业开设的水产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主要从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验课内容的重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水产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合格的水产专业技术人才。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水产微生物学起步晚,发展快,内容覆盖面大,且广泛联系实际。由于该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容易出现主线不清、体系不严等问题。因此,针对水产养殖专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突出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地对其进行讲解。目前,由于教材所包含的内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教材内容有些滞后,造成学生对学习本门课程兴趣不大等问题。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动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动向,如何处理教材的经典内容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及最前沿的研究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是水产微生物学讲授过程中教师需要处理的重点内容。首先要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微生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是水产微生物学的两大块教学内容,“微生物”包括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非细胞类的微生物及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特性等;有关“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微生物的遗传育种等;“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生态、饲料、水产品及鱼病的影响等内容,这样整理以后能使各章节联系更加紧密,抓住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把微生物在水产中的应用贯穿到微生物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部分中讲解,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融会贯通。其次要避免教学内容交错重叠,《水产微生物学》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如与《生物化学》、《水化学》、《水产动物营养学》及《水产动物疾病学》等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后要理论联系实际,适当补充学科发展新知识。微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生产中一些与微生物紧密联系的有趣实例引入到课堂中进行讲解,用平时看得见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水生微生态学一章时,可列举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的使用及对水质改善及对水产动物的影响,从而了解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面对新的知识时,学生总有畏缩、退让、回避等心理暗示,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效果的关键。水产微生物学教材讲授内容是一个微观世界,是看不见的微小生物。在教学中,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做到直观教学,结果是老师难讲、学生难懂、课堂教学过于呆板。而板书结合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如在原核及真核微生物形态讲授过程中,可通过课件及音像制品先将一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病毒的模式图和真实图片展示给学生,同时简单介绍这些微生物与一些常见水产动物疾病的关系,与水产品腐败变质的关系,与发酵生物饲料等的蛋白饲料关系,与改善环境的微生态制剂等的关系;然后从形态、结构及组成上讲解各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应用。这样利用大量的教学课件,将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微小的微生物世界直观、清晰、准确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将逼真的画面和清晰的、环环相扣的图表展示给学生,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观、简洁,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热情的态度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节省了时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学会怎样学习和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是现代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包括如何阅读、预习、听课、做笔记、总结、复习、应用及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如在阅读时,我们根据教材内容,列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或查阅相关资料,避免无明确目的地盲目读书,而查阅资料可贯穿预习、学习、复习各个阶段;应用是对知识掌握的最高境界,相关章节学习结束后,安排学生进行小论文撰写或论述相关问题,以巩固学习内容和灵活应用知识。总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掌握知识结果更为重要,更具有长效性。教师要把这一任务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三、实验课内容的重建

实验课是水产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实验课教学内容设计应体现实验的连贯性、整体性、逻辑性和综合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提高实验课所掌握的技能的实际应用性。根据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水产养殖行业对水产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岗位上应具有的相关技能,将《水产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2个教学模块,即基础实验部分和综合实验部分。基础实验为综合实验做铺垫,其内容包括微生物检验操作技术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基配制,灭菌消毒等技术,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和保藏技术,常用微生物的鉴定技术等。在基础实验中强调操作的连贯性,充分考虑前后操作内容的衔接性。在准备工作,培养学生必需的无菌操作概念,培养基的制作,并对相关物品进行消毒及灭菌;接着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纯化及保藏;获得了相应的菌株后再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初步鉴定,包括染色技术、形态的观察、大小和数量的测定、相关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等。整个授课顺序内容连续且完整,达到了培养学生对微生物操作的整体认识,为进一步开展综合实验打下必要的技能基础。综合实验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考虑到学时数的限制,综合实验可放在后面开始的“动物营养与饲料”、“水环境监测”等综合实验课程中开展,开设内容为“微生态饲料添加的制备”、“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培养等的基本操作后,运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出微生态饲料添加或水质改良用微生态制剂,然后将做准备出的产品运用于养殖过程中再进行下面的其他综合实验,从而体现了微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水产微生物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操作技能。

总之,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的不断关注,微生物知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就对水产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水产微生物学教育应承担起水产养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积极深化水产微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才能培养出实用型、创新型、吃苦耐劳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水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津.促进微生物实验技术创新水平的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5):127-129.

[2]于海,徐鑫,汪志君.微生物学课程改革[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7,(2):46-47.

[3]李新社,陆步诗,王放银.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211-213.

[4]谭凤霞,彭本英,罗静波.水产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8):270-272.

[5]谢洁,左伟东,潘国庆.浅谈高等学校微生物学课程改革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7(5):164-167.

[6]侯竹美,王继芳,王凤舞.水产病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科技信息,2007,(31):52.

[7]周德庆.水产微生物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54-02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基础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为学习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病、超敏反应疾病和肿瘤等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1]。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其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使学生掌握实验技术和方法、建立无菌观念、规范无菌操作、强化生物安全意识从而为防治院内感染及从事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工作奠定必备的基础。我院医学微生物实验项目多为基础性验证实验,一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简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课题组依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类型和临床所需技能的要求,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程进行全面调整,通过删除重复的基础性验证实验,增设综合设计性实验,形成了分层实验课程体系。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基本形态与特殊结构、细菌染色标本检查法、细菌基础培养基制备、细菌的分布试验、物理化学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等基础性实验项目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和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强化[2]。但此类实验操作简单、多为验证性质,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结束此阶段的实验教学后我们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如“脓汁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分离与鉴定”试验,我们以5-6人的实验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物品及培养基,然后由教师带领前往医院采集临床病人的脓汁样本,各小组按照自己确定的实验方案对脓汁中的致病菌进行鉴定。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不仅掌握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性球菌的鉴定方法,而且设计能力、沟通协同能力、探索求异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这种由学生自行设计自行实验,教师只做规范引导的实验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规范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考核是评估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考核手段只注重实验报告的书写和出勤率两个方面,很多学生上课时心猿意马敷衍了事,下课后照搬书本抄一抄,也能拿高分。这种粗放的考核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实验技能的目的。为此,我们建立了一套将平时实验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实验考核体系。

(一)平时实验考核

平时实验考核分为实验过程的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个方面,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情况。

1.实验过程考核。医学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要在实验过程中加以印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实验过程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3]。我们将实验过程分为准备、操作、整理三个阶段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责任心、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对于实验过程的考核我们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每次实验课均考核,期末计算平均分。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未来的医生,需要很强的责任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每次实验均将本次实验需要使用的物品名称和数量及该物品用后的处理要求制成清单在课前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核查,课后清点。每一台仪器设备,我们均配有仪器设备使用记录本,该本设计有使用日期、实验项目名称、设备原状、设备现状、使用人签名等项目,每次上课均要求学生对本次所用仪器设备情况进行如实填写。对于实验预习情况的考查,我们会在实验课时随机提问和本节实验课有关的知识,比如在做细菌染色标本检查实验前,我们会设置这样的问题:革兰染色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革兰氏阳性菌会被染成紫色,而阴性菌则被染成红色?而对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则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来实现。对于那些实验结果不理想,但进行有益分析和探索的同学,反映了他具有一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报告考核。实验报告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相关理论的认知程度,要求学生书写规范的实验报告可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写作能力。

对于学生实验结果的考核,我们不唯成功论。对于验证性实验,如果实验并未出现预期的结果,但只要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也会同样给予高分。比如有的同学在做平板划线法分离培养细菌时,只在培养基上出现了少量菌落,他如实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由于挑取的菌苔太少,导致分离得到细菌过少”。这样的实验报告反应了该同学忠于事实的科研精神,也一样得高分。

(二)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通常在实验课程结束后统一安排,由教研室老师讨论制定考核项目和每个考核项目的评分细则,所考内容通常是实验操作技术。在正式开考前,由教师将考核项目印制在纸条上,学生随机抽取进行操作,教师根据操作的完整性、规范性、流畅性分步给分。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实验教学以教材为教学指导,教师进行示范讲授,学生进行模仿式学习[4]。这种单纯讲授+练习的教学方法,形式单一,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我们在此次改革中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尝试。

(一)案例式教学法

照本宣科式的实验课会让学生觉得课上所学离临床很远,离将来的实际工作很远,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则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为此,我们建立了案例式CBL课程互动教学新体系,这种教学体系能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5]。我们带领学生去附属医院相关科室,实地收集和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病例,设计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在开展“肠道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前,先引入一个患痢疾病人的病案,然后设计这样的问题:根据该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病人可能感染了什么细菌?如果要确诊需要收集什么样本进行分离和鉴定?在做分离鉴定前要准备哪些材料?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后,分组讨论这些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汇报,教师则进行点评引导,最后总结确定实验方案和实验细节。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因为在讨论病案时,应用到一些综合性的知识,学生会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6]。除应用案例式教学法外,课题组还采用了此外还通过气氛营造法、点面结合法和启发引申法[7]等教学方法。(二)走入临床式教学法

尽管在设计性实验开展之前,安排实验小组代表去附属医院取材,可以接触病案,但由于实验仍在学校实验室开展,不能满足学生急于接触临床的心理,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师部分为附属医院检验科医务人员,利用这一优势,我们特尝试性开展了走入临床教学法。具体做法为:每个实验小组选取一名代表,由教师安排在课余时间深入检验科,观摩临床检验的具体流程,体验在医院从事检验工作和在实验室进行操作的区别。学生参观体验过程中可随时向带教教师提出问题。走入临床式教学法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安排在学生基本掌握实验技能,具有一定的无菌意识之后,一次进入科室人数在2-3人,以免影响检验科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