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检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02:0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检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检验报告
检验报告一般应包括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常见问题
由于纺织品、服装产品种类繁多、检测项目众多、分析方法复杂等因素,导致纺织品、服装检验报告出现差错的概率较大,常见的问题有:
一是基本信息不全。检验报告中的基本信息应包括:样品名称、规格型号、商标名称、质量等级、生产批号、生产单位和委托单位的名称和地址、样品数量、样品状态、检验日期、检验类别等信息。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至少应包括这些基本信息,它是所检产品的身份特征,缺少任何一项都将给所检产品的认定带来争议,从而影响报告的法律效力。但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常出现漏填、错填等现象。如:“样品名称”必须是明确而具体的实物名称,但在检验报告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服装面料一块”等含混不清的表述;有的产品有质量等级的要求,但在检验报告中却未翔实地体现;有的将生产单位“××市××服装厂”写为“××××服装厂”,虽只漏掉了“市”,但显得很不严谨。诸如此类看似很小的问题,有时会直接影响到检验报告的科学性、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是“检验依据”不符合要求。服装的检验依据一般是指产品标准和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标准,有时也包括规范性文件。目前,我国标准共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又有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之分。由于服装种类繁多,从而导致了涉及到服装的标准数以千计,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对产品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还要熟悉标准的适用范围、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服装检验报告中检验依据存在问题的占了较大的比重。具体分析归纳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同一检验结果采用检验依据不同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纤维成分含量,标称:70羊毛/30腈纶精梳毛针织绒线,采用强制标准GB 5296.4―1998《消费品使用说明纺织品和服装使用说明》作检验判定依据和采用产品标准FZ/T 71001―2003《精梳毛针织绒线》作检验判定依据的情况差异如表2。
②部分检验项目(如:羊绒衫起毛起球)在所引用的检验依据中不作要求。这主要是由于有些老的产品标准中未引而检验报告中仅将产品标准作为检验依据,且未将检验项目所涉及的标准均作为检验依据所致。
③数据单位和技术要求等项目填写上存在缺陷。数据单位一定要与检验标准的要求相一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将“%”作为计量单位。技术要求是判定所检项目是否合格的唯一依据,“技术要求”一项的填写至关重要。如不及时掌握更新信息将有可能导致错判。
④“检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上存在问题。“检验结果”是检验报告中比较重要的一栏,“检验结果”中数据有效位数常与标准要求不一致,一些检验报告中存在不按照检验方法要求修约及随意修约的现象。由此,将会导致一些临界值结果上的错判,影响检验报告的质量。此外,如果检验结果小于方法的检出限,检测结果中应标明“小于检出限”而不应标示具体的检测数据;如若标示为“未检出”,则应在“备注”栏内标示该方法的检出限。
三是“检验结论”填写不规范。检验结论并不是简单地在报告上标注“合格”或“不合格”,而应将检验依据也纳入检验结论中。应具体说明产品是符合哪些标准要求而被判定为合格,或者产品是因哪些检验项目不符合何种标准而被判定为不合格。服装检验报告中一般将实物质量和产品标签分开判定后,再进行综合判定。实物质量的判定一般按检验依据上的技术要求进行,但在标签检验和判定上常存在不妥之处。服装标签内容除应标注品名、面料纤维成分、执行标准、洗涤说明、厂名厂址等基本信息外,一些特殊产品还有一些特别要求。总之,服装标签应符合所有相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而不能仅以个别标准作为检验和判定的依据。
几点建议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制度上规范。出具一份高质量的纺织品、服装检验报告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制度为基础。 针对检验报告所制定的制度,应涉及从抽样到报告出具整个过程,包括抽样、运输、贮存、检测、原始记录、出具报告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应根据不同样品所需要的不同要求制定相应的细节条款。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检测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达到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要求,最终确保检验报告的质量。
二是思想上重视。制度是要靠人去执行的,而思想是执行效果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制度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这就要求各检测机构逐步培养职工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最大限度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篇2
长期以来,煤矿的工作重点都放在防范重特大事故上,对劳动防护用品的重视不够,认为劳动防护用品不会引发大事故,思想上存在麻痹松懈意识,经我们对煤矿防护用品的调研,发现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流通、检验等环节上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不适应当前煤矿的生产需要
近年来,我省煤矿资源整合,改革的步伐加快,大部分煤矿都已从半机械化采煤发展到如今的机械化采煤,煤矿产量从最初的十几万吨发展到现在的上百万吨。随着作业场所的变化,相应地催生了新的工种,也淘汰了一些旧的工种。而我省煤矿一直沿用了十几年前的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显然已不适应现今煤矿的生产需要,导致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混乱,致使一些岗位需要却使用不上劳动防护用品。比如:我省大多数煤矿是高瓦斯矿井,近些年煤矿安全事故多为瓦斯爆炸引起,瓦斯爆炸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电器漏电产生火花引起瓦斯爆炸;二是人体静电产生的火花引发瓦斯爆炸。
目前我省煤矿井下职工的工作服都是用纯棉纤维制成的,而棉纤维本身并不是绝对的绝缘体,在相对湿度低于30%时,棉纤维的带电量有时还大于化学纤维,只有相对湿度高于50%时,因棉纤维吸水才不起静电。所以纯棉工作服不能替代防静电工作服,特别是干燥季节和我国三北地区更要注意这一点。因此井下矿工都应该穿着防静电工作服,而在旧的发放标准里只有四个工种的矿工着防静电工作服,致使现在煤矿给井下矿工配发的依然是普通纯棉工作服,这就为产生静电引起瓦斯爆炸埋下了隐患。
各集团服装生产企业在原料采购环节把关不严,存在很大漏洞
2009年我局对山西焦煤集团使用的劳动防护用品调研时了解到,其下属的西山煤电集团、霍州煤电集团、汾西矿业集团都有自己的服装厂。这些服装厂也相应地为本集团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防护用品,而作为劳动防护用品的生产源头,理应把好质量的第一关,可遗憾的是这些服装厂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服装厂所需的布料大多是从侯马市雅峰纺织制衣有限公司购买的。当我们索取这些布料的检验报告时,服装厂提供了一份仅检验原料要求一个项目的委托检验报告。我们知道布料的检验项目不仅仅是原料要求,而委托检验结果又只对来样负责,由此我们分析,服装厂忽视质量安全,没有把好制作劳动防护用品的原料进货关,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留到生产的下一个环节,把产品的检验当作应付上级检查的一项敷衍手段。
各集团供应公司在劳动防护用品采购过程中对质量重视不够
为了保证企业职工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职工劳动防护用品的监督管理,各集团公司规定由物资供应公司集中管理、 统一采购劳动防护用品,而供应公司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不足。
供应公司采购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对所购买劳动防护用品专业知识、国家标准、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全面。供应公司在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时,通常要求供货商提供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发的生产经营备案证书,安全标志证书以及企业的资信证书和产品的检验报告,而对产品的国家标准以及检验报告的性质不作全面的了解,这将导致有质量问题的劳动防护用品进入矿工手中,给煤矿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
供应公司在货物验收上的手段单一,不能做到批批检验。一直以来,供应公司在货物验收上以检验包装、清点数量、查看检验报告为主,全然不知应该以产品的国家标准以及详细的检验报告来验收货物。比如:在《安全帽》GB 2811―2007中5.5条明确规定,“进货单位按批量对标准规定的特殊技术性能或相关方约定的项目进行检测,无检验能力的单位应到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验”,在调研中我们得知作为供应公司不知道也没执行这一环节。再比如:服装厂销售给供应公司的劳动防护用品的品种很多,而提供的产品检验报告只有一到两个品种,供应公司理所当然就认为所有产品合格。在调研中我们随机抽取了这些服装厂生产的棉衣、棉大衣、工作衣、紧身棉衣、工作背心等样品8批,经检验仅有3批合格,不合格率达到62.5%,不合格项均为填充物原料和pH值,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服装厂疏于管理,在原料的购买上把关不严,以及供应公司在采购环节上的重大漏洞。供应公司与供货方的购买合同往往是长期的,而产品的检验报告却总是最初签订合同的那一份,要知道煤矿劳动防护用品的发放是按时间按工种发放,从煤矿自身管理效率的角度考虑也要求各矿供应科实行“零库存”的制度,所以供应方也是分时分批给供应公司供货,这就可能存在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采取分时间生产、分时段进货的生产原则,事实上,各集团服装厂从成本核算以求减少周转资金的角度出发,采取订单生产。那么货到一批检验一批,应该是供应公司验收货物的基本原则,而供应公司现行的验收方式和手段显然对产品的质量不能做到严格的控制。
通过对山西焦煤集团所属各矿以及其他民营煤矿劳动防护用品的调研,我们了解到劳动防护用品采购、使用的基本情况,随机抽取并检验了部分劳动防护用品,使煤矿采购人员认识到因其对业务的不熟悉以及进货检验手段上的不全面导致购买的劳动防护用品存在较大的质量问题,使本来应该保护职工在工作中免受伤害的劳动防护用品起不到作用,反而给职工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身体损伤。
我们的建议
篇3
打牢基础
该所从改革机构和人员设置、革新业务流程及开发业务管理系统等方面着手,为实现抽检“四分离”工作流程打下基础。一是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管理。不断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员工的法制意识,坚决杜绝刁难企业,透露检测信息、自行更改检验数据等不法行为的发生,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严格规范全所员工的行为,营造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工作的公正氛围。二是优化机构设置和工作流程。市场部负责抽样工作及需要现场检验项目的检验工作:业务管理部设立了业务受理组,出证组,负责样品受理、检验工作分配,出具检验报告等工作:检验部门设立了纺织品检验一部和纺织品检验二部,分别负责物理检验,色牢度检验和生态检验、成分检验:质量技术部负责检验报告的抽查,检验结果质量保证等工作。三是自主开发新业务管理系统。2009年年初正式使用了新的业务管理系统。该系统根据抽检分离的原则,优化了工作流程,并实行了条码管理,加强了各个环节检验时限的控制,统计超期情况,便于根据流转瓶颈调整人员和其他资源的配置等。同时严格控制了样品流转卡和检验报告的修改权限,若确有必要进行修改的须经所质量负责人审批授权,修改后将留下痕迹,可供查询统计。
规范程序
(一)抽样环节,实现抽样与检验的分离。抽取样品是产品质量检验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也涉及到行政执法、监督抽查的公正性。抽样也是产品标准中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样本的抽取,才能保证所抽取样品的代表性,才能代表这批产品的质量状况。因此,抽样必须由具备资格的技术人员严格遵循有关标准进行。省纤检所专门设立市场部,并充实了具备相关资格,掌握技术、作风正派的人员,专职承担抽样工作。由质量技术部根据标准规范编制抽样作业指导书,抽样前对市场部有关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抽样人员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实施抽样,并以制度的方式规定,抽样人员不得参与检验环节,这样抽样和检验两个关键流程被客观地分离。
(二)受理环节,实现企业信息与检验的分离。在流程“四分离”中,受理环节是屏蔽企业信息,确保试验公正、客观进行的重要环节,共分为三个步骤。一是样品接收。业务受理人员在接到抽样样品后,按照有关标准和规定对样品的封条、状态等进行确认、评审,在抽样单上如实填写检查结果后签名。二是开具分样卡。该环节将抽样单信息录入到业务管理系统中,同时赋予样品一个数字编码的工作令号,并自动打印出分样卡和可扫描的工作令号条码。此时的分样卡上有关企业的信息全部被屏蔽,在分样卡上以***代替。三是分解样品。按照不同检测项目的采样需要对样品进行分解,所分解的样品附在分样卡后,此时的样品仅为一块无企业任何信息的布料。
(三)检验环节,实现检验项目的彼此分离。目前,质检机构普遍采用同一部门或同一个人“一竿子到底”、包办全部抽检工作的做法。省纤检所根据检测项目的类型将两个纺织品检验部门分为成分、生态、物理和色牢度四个检验组。样品经过受理环节后分发至相关检验组,检测多个项目的样品可能会在各检验组间同时进行。检验组的检验人员只能检测本检验组业务范围内的项目。检测结束后,检验人员根据检测结果给出检测数据,不对检测结果进行判定。
(四)出证环节,实现检验过程与结果判断的分离。出证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报告编制及审核。检测结束后,各检验组将测试原始记录交由业务管理部出证组。出证组根据工作令号,将企业屏蔽的信息解封,对样品的全部检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根据产品信息、指定的检验依据等对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判定,编制检验报告。最后,由报告审核人员核实所编制的检验报告,送有关领导或授权签字人处审签、发出。
强化效益
产品质量监督对抽检工作的公正性与技术性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技术机构大胆创新管理机制,不断探索有效手段,保证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工作的公正和高效。“四分离”工作流程是近年来省纤检所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成果,它不仅对“抽检分离”制度进行了深化,还得到上级部门、领导的肯定和全国其他省市兄弟单位和外资检验机构的关注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管理效益。
(一)抽检公正性得到保证。抽检“四分离”工作流程注重细节上的控制。在抽样环节中,抽样人员仅负责抽样工作,不但不能参与之后的检验工作,而且无法预料样品的检验、出证由谁完成。确保了抽样人员可以大胆深入地开展工作,客观上避免了抽样人员因与企业接触较多,而卖人情债、打人情牌等违背公正原则的行为。在样品接收和开具分样卡环节,受理人员与抽样人员完成样品交接,一经开具分样卡,任何人员无权随意改动流转卡信息,一个工作令号对应一份检验报告,未经授权不得添加删除流转号。在使用业务管理系统时,一方面应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需要,对每位员工登录业务系统的账号权限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流转卡的任何改动都能留下痕迹,受到业务系统的监控,若发现非授权的改动必将追求其责任。在样品分解环节,分样人员只能根据流转卡上要求的检测项目对数字编码的样品进行拆分。保证了检测前取样的公正性,避免了随意换样的可能性。在检验环节,检验人员专门进行一类项目的检测,甚至将试验操作和结果的评价人员分开。从客观上避免了以往“一竿子到底”,一人包办所有项目的情况。在出证环节,自主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根据检测数据自动判定产品合格与否,出证和审核人员无权修改原始数据,而且任何修改都会在系统自动记录。
(二)检验时效不断提高。一是分工明确,专业熟悉度高。抽样队伍和检验人员日益专业化,对所从事检测产品范围的标准和政策法规熟悉度高,对相关企业信息掌握及时,试验操作熟悉,减少了工作中的人为差错,提高了工作时效性。二是统筹兼顾,多个项目分类并行。项目较多的检验样品将被送至不同检验小组同时进行测试,大大缩短检验周期,提高检验及时率。三是自主开发业务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过程监控严。省纤检所以“四分离”为核心思想,自主开发了新业务管理系统,大大提高受理和出证环节的自动化程度。使用条码技术,使样品从接收的那一刻起,各个流转环节的停留时间都被记录,另外,还严格限制了各个流转环节的工作时间,并将完成工作的及时率纳入到全年绩效考核中,确保了检验的时效性。
(三)检验业务量不断增长。以公正性为基础,省纤检所还进一步加强了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不断提高,品牌含金量逐步增加,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当前,在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形势下,该所业务量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共出具检验报告近3万份,完成业务创收1500多万元,业务创收比2007年同期增长超过50%,2009年共出具检验报告4万份,完成检验业务量超过2000万元,业务量比2008年同期增长超过35%。
篇4
孩子家长的质疑
乌鲁木齐市民张洁的女儿在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读高中,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年花60元钱为女儿购买了一套冬季校服。可是自从女儿穿上校服后,总抱怨校服穿着不舒服。张洁的女儿告诉记者,校服一点都不透气,每次活动完身上都好像被裹了一层塑料薄膜。
考虑到校服是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集体订购的,出于对学校的信任,张洁对女儿的抱怨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洁发现女儿穿的校服里竟然裹着一层类似“塑料布”的东西。“这个校服买回来没多久我们就发现里面呈现疙瘩状,而且在清洗衣服的时候,衣服里的水不是很自然地流掉,跟塑料袋装着水一样。孩子也经常反映说,衣服穿上特别不舒服,身上潮潮的。有一次偶尔那衣服烂了,我们一打开,里面竟是塑料布。”张洁说。
校服里裹着“塑料布”,张洁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说,“这个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我觉得不是我一个人接受不了,我觉得所有的家长都接受不了,衣服贵一点不要紧,样子难看也不要紧,关键是质量要有保证,穿上最起码对人体不要有害。让孩子冬天穿上这样的衣服,孩子挺受罪的。我对校服的质量存在这样的问题很愤怒,衣服出现这种现象,无论学校还是商家,都是一个不道德的经营行为。”
校方的解释
针对家长和学生的质疑,记者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展开了调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学生校服的衬里中确实有一层类似塑料薄膜的东西,记者还做了简单的实验,发现这种东西不透气也不透水。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对校服存在的质量问题是如何解释的呢?
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周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的校服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2家校服生产商之一――浙江发鱼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校服的衬里使用的是一种新型保温材料,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我们提供的冬季校服,确确实实用的是一种新型的保温材料,本身密闭性比较好,相对来说它的保温性好,透气性就差,但它绝对不是塑料布,有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证明。而且这家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招标的12家单位之一,我们也是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学校给孩子提供这个校服不能是随随便便就提供了,保暖性要强,透气性要强,而且有益孩子健康,这是我们选择校服的宗旨,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很负责任的,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随后,周建民向记者提供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的检验报告,但是记者发现,这份检验报告中只写了甲醛含量不超标,并没有对校服衬里中这层所谓的新型保温材料进行检验。这样的检验报告,能证明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的校服真如周建民校长所说的不存在质量问题吗?
“检验报告”偷梁换柱
记者采访了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她告诉记者,生产厂商和学校是在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他们的检验报告只能证明九中校服里涂层织物甲醛含量不超标,但是这种涂层织物并不适合在校服里使用。“这份报告只说明了这套服装的甲醛含量是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没有对其他项目进行检测,第九中学冬季校服的面料,采用的是一种涂层织物,这种面料防风防水有一定的保暖性,但织物表明涂有一层涂料使织物密不透气,因此,这种面料透气性很差,穿着舒适性不好,反复洗涤以后还会出现涂层脱落现象。”
邓明辉主任还说,当时检测后他们就明确告诉学校和厂商,这个面料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一般这种面料是用来制做风雨衣,学生的活动量大,新陈代谢也比较旺盛,上课和活动的时候校服都是穿在身上,所以学生穿着用这种面料制做的校服运动或者出汗以后,就会感到很闷热不舒服。而且校服还需要经常洗涤,所以,我们认为这种面料是不宜制做校服的。”
明明不适合用来制做校服,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居然拿着检验报告“偷梁换柱”,欺骗家长和学生,甚至还想拿着所谓的检验报告“愚弄”记者。更可恶的要数生产厂商,居然拿着制做“雨衣”的面料,堂而皇之说是“新型环保保温材料”。按照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长的说法,这家生产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指定的1 2家校服供应商之一,那么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生产厂商,又是怎么成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的指定校服供应商呢?
校服质量无人问责
针对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存在质量问题的投诉,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教育局中小学统一着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文。他告诉记者,这12家厂商是乌鲁木齐市教育局通过教育网公开招标后指定的,准入期限是两年。教育局已经要求厂家提供的校服必须符合《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至于校服有没有经过质检部门的检验,以及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各学校和厂家自己负责。“因为我们不是技术部门,对于校服上的涂层,我们不能作出质量检验,我们也不懂。我们文件上规定,企业到学校提供校服样品的时候,必须根据自治区的地方标准,自己到技术监督局去检验。如果要是为这一件事情,我们抽出管理人员去检查也不现实,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们只能从宏观上比较宽泛地要求他们,太细的我们不好去跟踪。”
孙文副主任认为校服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应该由学校和厂商负责,可是学校却认为既然是教育部门指定的生产厂商,质量就应该没有问题。而恰恰是这种相互推脱责任,从而导致了乌鲁木齐市第九中学校服出现质量问题,却无人问责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按照《自治区中小学统一着装管理地方标准规定》,学校在购买校服前要由学校或者生产厂商到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自治区纤维检验局检测中心主任邓明辉告诉记者:2005年以前,乌鲁木齐市各所学校订购的校服都是由市教育局委托自治区纤维检验局进行质量检测。但是2005年以后,乌鲁木齐市教育局将校服订购划归到各个学校自行管理后,就再没有一家生产厂商和学校进行过校服质量检测。“中小学生校服,也是社会比较关注的统一采购的商品,在2002年到2005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和自治区教委联合,对校服生产企业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当时就是确定入围的招标企业,来保证校服的质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2005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就中断了,从我们目前了解的情况看,现在的学生校服都是由各个学校自行招标采购的,校服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我们也希望中小学生校服的质量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要将学生校服的质量进行有效地监管,这样才能确保我们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邓明辉说。
教育管理部门全力查处
篇5
值得肯定的进步
经过标准化管理后,各纤维检验局(所)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理顺了检测程序:样品登记、入库、领样、检验、退样;检验数据的记录、复核;检验报告的录入、审核、批准;检验记录格式的设计、批准;检验记录的修改;检验设备的购入、检定、使用、维修、核查、维护;化学药品的购入、接收、保存、使用、处理;标准物质的购入、领用、核查等各环节井井有条。
2.提高了检验人员业务素质:检验人员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同时聘入一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
3.购进了检测设备:每个检验局(所)根据标准的需要购进大量的检测设备。检测设备的精度越来越高,由满足标准到高于标准,由满足中国标准到满足国际标准,由满足中国客户到满足国外客户。不断地提高各自的硬件。
4.检验标准越来越多:从标准的执行范围分: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其他国家标准;从产品种类分:各类纺织纤维、纱线、纺织品、针织品、服装、皮革及制品、土工布、防护用品。从标准的种类分: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物理检验方法标准、化学检验方法标准、感官检验方法。
5.结果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各个检验局(所)都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作为本单位的生命线,经常进行内部比对、留样检测、外部比对、参加国家能力测试,检验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准确率越来越高。
6.检验出结果的速度越来越快:使用了分工细、加班加点等方法,提高了检验效率,出结果的速度加快,所需工作日越来越少,能一个工作日出结果的不会拖两个工作日。
7.检测能力越来越大:提高人员素质,增加检测设备,增多使用标准,检测能力随之越来越大。
8.内部管理越来越严:在检验过程中监督员监督,定期内部审核、管理评审,请外面专家审核、监督。加强了层层监督,保证各个环节各个时段都执行标准,提高了标准化管理程度。
9.做一些提高性的工作:从制定作业指导书到制定检验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做一些研究性工作。
必须看到的缺失
1.标准化管理的范围小。从GB/T 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到GB/T 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标准,均是对检测和校准实验室的标准管理,即对检验人员、校准人员及相关人员在检验或校准过程中的管理。而单纯检验的纤维检验局(所)寥寥无几,大部分纤维检验局(所)包括抽样、检验、行政执法、行政管理。标准没有涉及到收费、行政执法、行政管理的管理。在实验室的各类评审中,主要是调度室、检验室、报告编制室、仪器室、标准物质采购室、培训计划部、办公室接受评审,其他部门基本不涉及。
2.人员配置合理性差。GB/T 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到GB/T 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标准,都是对实验室提出的最低要求,如实验室应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应有选择地购买对检测和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应品的政策和程序。但每个单位都有人员配置的合理性问题,每个部门配置多少人员,标准没有涉及到,完全看管理者的水平。抽样人员、检验人员、执法人员、管理人员比例失调,人员配置不合理,影响了工作效率。
3.人才流动性大。“专业人才进不来、进来人才不专业”成了一些纤维检验部门的通病。为了检验的正常进行,采取聘用办法招聘专业人才,单位成了培养人才的基地,两三年学会了检验技能,但各方面待遇跟不上,结果是留不住人才,今天来明天走,成了“流水的兵”。
4.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或激励机制不好,既不奖勤也不罚懒,干与不干一个样,会干与不会干一个样,干快与干慢一个样,原来工作积极主动的变得不主动了。年轻人不想学技术,都想去抽样科室、执法科室、管理科室,不想在实验室研究技术。
如何加强管理的建议
1.分散权力,互相牵制,加强管理。一是抽样、检验分离。为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过程的科学性,很多纤维检验局(所)采取了抽检分离的管理模式。通过抽检分离,抽样人员、检验人员可以各司其职,各谋其事,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检验、执法分离。检验、执法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放心的购物场所。为了买卖的公平,国家经常对生产、销售的产品进行监督检验,同时对假冒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惩处。企业委托检验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真实的信息,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检验、执法分离,可以保证检验的公平性、准确性,不会因执法者与相对人的关系而随意改变检验结果。三是接收业务、收费、发报告分离。接收业务包括签订检验协议、检验项目、出报告时间,收费是根据检验项目、出报告时间定收费多少。根据接收业务、检验项目、出报告时间、收费情况按时发放检验报告。避免了人情报告。四是执法过程中做调查笔录的人员、量刑人员、案审人员分离。法律的罚则中,调节的幅度很大,如《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规定;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50%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罚款可以从产品货值金额50%以上到3倍以下,执法人员量刑时可以罚产品货值金额50%,也可以是产品货值金额的3倍。特别是纤维检验部门执法产品的特殊性,除一些防护用品外,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冒充合格的产品不会对人身立即构成伤害,这就使我们队伍中的低素质人员有了可乘之机。所以应参照公检法的管理进行管理,除了必须两人及以上人员执法外,还应同案分阶段换人执法。五是执法和收费人员分离。不合格产品的案件在经过调查笔录、量刑、案审后,收费由另一个部门管理。保证执法过程的层层监督,互相牵制,从而确保执法的公正、公平。
2.严格执行标准。一是管理应执行管理标准。从GB/T 15481―2000《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到GB/T 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标准对检验记录都有严格规定,除了正常的记录外对一些存放在实验室之外的检测物品的记录应全面,如公证检验的纤维、抽检过的批量纺织品、服装等应有抽样过程、货物存放环境、货物本身状态、货物标识的影像资料。二是检验应严格执行产品标准、检验方法标准。为了检验的科学、准确、公正,检验设备要经过计量检定,检验一定要严格执行标准,抽样、检验、检验结果的判定,标准有明确的规定。抽样是检验的一部分,抽样的方法、所抽样品的代表性对检验结果有重大的影响,从抽样开始就要严格执行标准。检验过程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检验员一定要按标准检验,不能随意偏离标准。检验结果的判定至关重要,虽然抽样、检验过程都执行标准,但没有按标准判定,检验变得无意义。另外,抽样、检验、检验结果判定人员坚决不能听从个别“长官”的不合理要求,严格执行检验标准,只有这样,检验结果才可信,才能树立自己的形象,打出纤维检验部门的品牌。
3.各科室人员配置应合理。人员的合理分两种,一种是人员的素质,一个单位的人员素质有高有低,不可能一致,是适合抽样、检验、执法还是行政管理,需要管理层认真观察。有的人适合抽样,有的人适合检验,有的人适合执法,有的人适合任何岗位,保证人尽其才。另一种是人员数量,如抽样人员、检验人员、报告编制人员的比例,2名抽样人员一天可抽10批样品,5名检验员一天检验10批样品,一名报告编制两小时即1/4天编制完10份检验报告,那么抽样人员、检验人员、报告编制人员的比例应为8:20:1。每一个科室的工作量应大致均衡。在工作时间内,保证每个科室、每个人员都工作饱满。如果有的科室需经常加班,而另一个科室比较清闲;或前一科室工作饱满时后一科室必须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工作,说明人员结构不合理,这时需要调整人员。
4.建立合理的机制引进人才。一个单位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引进人才,纤维检验部门的专业性强,需要专业型人才,在检验范围逐渐扩大的今天,更需要各种专业人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大学毕业生难以进入专业纤维检验部门,一部分人进来了,但专业不对口,另一部分人专业对口,但是临时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一是国家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所有进入纤维检验部门的人员必须进行统一的考试,把真正能推进纤维检验事业向前发展的人才引进来。二是单位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单位的用人机制要合理,不管是单位的正式工还是合同工,有才必用。不能压制人才,更不能对合同工另眼看待,使合同工精神受刺激。要保证每个人有宽松的工作环境,每个人都心情舒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篇6
和各位员工一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服装行业每年开年都面临着人员招聘及人员流失等问题。董事长的安排下积极配合综合办,回顾过去的一年。生产车间进行人员招聘,做员工的思想稳定工作,同时还协助综合办解决劳资纠纷工作,为公司领导分忧解难。上半年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人员仍流失了一部分,由于人员流失,缝纫车间缺少技术辅导员,主动承担了此项工作,并积极配合缝纫车间进行技术辅导及产品检验入库工作。
在5月为了迎接《江苏省工业企业质量信用现场核查》工作,在公司王总的带领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整理资料,认真做好企业的各项制度及工艺流程编制。如《生产工艺单》《产品检验报告》等等,终于于11月13日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aa级信用企业。接着为申报《江苏省计量合格确认体系》工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利用此次机会完善了公司多年存在的一些顽固性问题,以前面,辅料库长期以来只记流水账,面,辅料入库和领用均没有建立台账。技术室于裁剪车间样板领用没有正规的交接手续,经常由于样板缺少产生争议。裁剪车间收发裁片给缝纫车间无台账,以及各项单据填写涂改,不签全名的问题严重。在此项工作中都得到改善。于2011年元月6日顺利得通过专家的认可。11月11日又迎来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升级工作,经过两天紧张的工作,顺利通过。使企业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虽然取得了这些成绩,但是我深知我们企业存在的问题远远不至这些,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去改进和完善。
我们企业一直以来是以民族服装旗袍,礼服,中老年女装,棉衣为主。今年8月在杨总的思路引导下,我积极配合开发了中老年羽绒服,从羽绒服制版,打样的技术性辅导,工艺的指导到生产配置的机械,我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包括羽绒,拉链,钦扣等辅料的购置都亲力亲为,多打听多比较,力求以最好的质量,最优的价格进辅料。对所进原辅料质量层层把关。顺利地使羽绒服开发成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年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在的工作中我做到了尽心尽职,没有出现过重大失误,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没有创新性的思路,个别工作做的不够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努力差找自身的不足,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同时还要多找经验,掌握好产品的重要性,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加强责任感,及时做好各项工作,不断的总结与提高,不断的让自己充实,提高自身素质,适应企业的发展与公司进步,与员工们共同努力,把各项工作做的更好。
篇7
中心总使用面积2069 m2'其中恒温恒湿实验室9间,共583m2;常温实验室11间,共666m2;计量室1间,70m2。拥有283台(套)仪器设备,原值4000余万元,超过20U的大型仪器有71台(套)。能满足ISO、AATCC、IWTO、IWS、BS、ASTM、CCMI、ITMA、Oeko-Tex等国际标准的要求。可对棉、毛、麻、丝等各类纤维进行品质及性能的检测。
走进中国纤维检验局办公大楼,很容易就能看见国家纤维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接待大厅,宽广的大厅里,面带笑容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着前来委托检测的企业人员,收样品,登记,发报告……一切都进行得井然有序。
随后,记者在中心副主任张保国的带领下参观了实验室。一圈转下来,记者发现这里是一个高水平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设备几乎涵盖了纺织检测的各个领域,很多试验仪器都是目前最新进的。棉纤维的检测设备更是处于世界顶级水平,很多高端的检测设备在很多专业的高校和研究所都没有配备。张保国骄傲地说: “我们这个检验中心的设备不敢说世界一流,但绝对是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这句话我们在中心主任孔丽萍那里也不止一次听到,“在某些仪器设备上中心的实验室设备比一些境外实验室的还全。就在几天前ITS找到这里,他们要参照ISO标准做一项胀破强力测试,由于客户要求的测量面积不是常规参数,他们实验室的顶破强力仪器不具备条件,因此委托给我们做。他们钦佩地说:'找了一大圈只有你们这里设备全。’”孔主任笑着说。
记者发现,来中心送检的企业不是很多,实验室里也没发现堆积如山的样品,相比其他第三方的检测机构门庭若市的场面,中心显得冷清了许多。显然,中心的委托业务量不是很大,是检测能力不够,还是知名度不高呢?答案显然不是。那么国家纤维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主要工作到底是什么呢?
职能篇之一:国家监督抽查,纺织产品质量监督的技术支撑和执法保证
曾经有人对我国的产品质量提出质疑: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数量庞大的加工制造企业,国家如何保障“中国制造”的质量7有关领导的回答是:国家质量监督抽查。
2002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管理办法》中给出了“国家监督抽查”的定义,即由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依法组织有关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对生产、销售的产品,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并对抽查结果依法公告和处理的活动。十余年来,国家纤维质检中心每年都会接到质检总局质量监督司下达的对纺织品和服装进行定期实施监督抽查的任务,先后承担了羊绒纤维、羊绒制品、棉针织内衣和床上用品等产品的抽查检测任务。
中心的技术管理科为每年“国抽”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从抽查方案的制定到抽查项目的布置、安排,对参与抽查的实验室进行技术及检测方法的培训、组织抽样,最后将抽查的数据汇总并撰写报告,技术科的工作贯穿了整个抽查工作流程。
据技术科科长周硕介绍,纺织品服装的安全性能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童装和婴幼儿纺织品,因此涉及到纺织品和服装穿着安全性的化学指标成为近年来国抽的必检项目。今年一季度中心对150余家童装企业的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主要对面料纤维含量、甲醛含量、pH值、耐水洗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唾液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染料以及缝纫强力(纽扣、衣带)等项目进行了检验。从抽查的结果看,甲醛含量、耐干摩擦色牢度、缝纫强力(纽扣、衣带)、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4个项目的检验结果均符合标准的要求。此举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为消费者的购买提供了指导意见,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中心承担的“国抽”任务,孔主任解释说:“国家质量监督抽查是中心重要的任务,通过我们的抽检,质监部门可以发现产品的质量问题,并依据检测结果对生产不合格产品的企业依法查处,同时宣传质量较好的产品和生产企业,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本质上讲,我们的工作为纺织产品的质量监督起到了技术支撑和执法保证的作用。”
职能篇之二:纤维公检复检,把好纺织原料质量关
相对于每年几次的国家质量抽查任务,纤维的公证检验则是专业纤检机构的重要职责。追溯起来,公证检验之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起步,其间经过多次反复,在2001年8月3日,国务院第314号令了《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最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棉纤维的质量公证检验制度。除了棉纤维,其他纤维也开始纳入公证检验的范围。至此,全国专业纤检机构承担纤维公证检验工作,为了提高公检结果的准确性和相符率,中心纤维检验科负责对全国各公证检验实验室的棉花、羊绒、苎麻纤维的复抽验工作,也就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随机抽样考核各地的检测结果。
我国是产棉大国,棉纤维是国家严格控制的纺织原料,棉花的公证检验关系到棉花的价格和流通。纤检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棉检无小事”,足可见棉花公证检验的重要性。而这正是中国纤维检验局的重要职能。作为全国纤维检验的权威机构,自2006年全国推行棉花的仪器化公检以来,中心开始承担对各地方纤检机构仪器化检验的棉样进行复检工作。
纤维检验科科长曹小红告诉记者,棉花复抽验是纤维检验科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近几年棉花的抽样比例为0.6%,仅去年就抽检了12万多只棉花样品,而羊绒和苎麻平均每季度只有几十个样品。
今年4月。曹小红作为中国纤维检验局赴美棉花检验技术交流团的一员参观了美国的棉花检验实验室,通过参观她惊喜地发现,虽然中国的仪器化检验是借鉴了美国的方法,但是目前国内棉花检验实验室的好多地方比美国更先进。曹小红告诉记者,我国棉花公检的信息系统做得非常完善,在温湿度的监控方面,每个实验室的试验间都有温湿度的感应探头,如果温湿度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HVI就会提示试验环境未达到要求并立即停止工作:在棉花样品的前处理方面,棉花样品需要恒温24h然后才能进行测试,每个样品都有对应的条码,如果某个样品恒温时间不到24h就拿去测试了,系统也会提示。也就是说,每个操作细节都会受到控制,再如,仪器每隔2h就会校准校验,如果没有校验,系统就会提示需要进行校验。
美国的HVI信息系统没有做到这么详细,他们的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数 据的传输和处理,在操作上并没有具体的控制。我们使用的信息系统对操作环节进行了严格监控,保证仪器时刻在正常条件下运转,也就保证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样品的复抽验我们要求更是严格,对同一个样品,需要在两台仪器上同时做,这样避免了仪器的台差对结果的影响,这也是优于美国的地方。
服务篇之一:委托检验,重公益不重效益
市场经济转变之后,第三方检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中心要发展,就要不断提高检测技术和检验能力。但是作为国家的行政部门,中心的发展方向不是检验报告的数量和年盈利,他们的工作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因而接受的委托对象更多的是社会团体。
中心副主任韩世平介绍说,“我们经常接到消费者协会、海关、林业局和法院等国家部门的委托检验,主要为当事双方提供技术解答,提供仲裁和复检,解决供需双方的质量纠纷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企业的招投标的委托检验。”
就在今年6月,受中国消费者协会、中国登山协会的委托,中心纺织品检验科对“探路者”、“艾葳”、“北面”、“始祖乌”等市场上10个主流品牌的登山服样品进行了比较试验。考虑到产品的特殊性,将检测内容分为安全指标、常规服用性能指标(重量、日晒牢度、拉链强度等特殊的服用性能)、功能性指标三部分,包括5类共计6项基本安全性能检验项目(禁用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耐干摩擦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碱/酸汗渍色牢度)。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冲锋衣”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在测试时参照了武警、邮政等其他领域服装的标准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主流产品在甲醛含量、防水、防风、透气等方面基本过关,也有个别品牌存在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检测结果公布以后,得到了消费者和厂家积极的肯定。
随后,中心还专门针对结果,邀请相关生产厂家参加了座谈会,对每个样品做了点评,讲解关于面料和产品标识等常见问题,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于此次活动的影响,孔主任说:“我们的检验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支撑的作用,还可以引出很多辐射性的影响。如对于消费者的购买提供建议,对企业的质量控制和产品开发提供依据,而且还对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国内的认可,中心的实力也在国际上声名鹊起。近几年,全球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红十字会多次从中国采购毛毯、帐篷等救援物资。为保证救援物资的质量,需要专业的检测机构对救援物资进行质量把关,在对国内几家知名的检测机构进行对比之后,选定中心为指定的检验机构,为此,国际红十字会还多次派人到中心实地考察实验室,考察的结果是认定中心的软硬件设施都是国际一流的,把国际救援物资放到这里检测绝对放心。于是,2009年,中心的实验室开始了与国际红十字会的合作,第一批检验的产品是救灾用的毛毯,国际红十字会选定几家毛毯生产厂商将样品送到中心实验室,实验室在对这些样品检测后出具检测报告,这些检测数据为国际红十字会在选择供应厂商时提供参考。
此外,在供货的过程中中心还要对出厂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今年,红十字会打算继续和我们合作,现在我们正在探讨帐篷检测的内容。”孔主任说,“国际红十字会对帐篷的检测完全采用的是特殊的检测标准和检测条件,即把帐篷面料埋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的土壤里一段时间,看是否产生腐烂等现象。这样的要求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完成的,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针对特殊要求,中心准备了一个可调温湿度的环境箱进行试验。“我们的高精实验箱温度可在1℃的范围内调整,湿度的最大值可达100%。这种设备不是所有的实验室都有,而国际红十字会和我们的合作不仅缘于质检中心的信誉度,更是对中心检测能力的肯定。”
服务篇之二:对外培训,以提高全国纤维及制品检验水平为己任
除日常检验工作外,中心每年举办2-3期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主要针对新制定标准或者修订标准,还有些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培训。今年∈月份在福建厦门举办了纤维含量和物理性能指标检测方面的两个培训班,约有200多个检验机构及企业实验室的检验人员报名参加。中心技术管理科具体负责每年的培训工作,科长周硕介绍:“我们今年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培训项目,主要是考虑到各实验室纤维含量方面的检验量比较大,而且各实验室间的方法不太统一:而物理指标检验的方法标准更新较快,仅去年就有五六十个标准更新,同时,征求了一些同行的意见和建议之后,认为这两项检测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就选了这两项培训内容。”这样的培训班中心已经连续举办了近10年,今年的培训班请了标准起草人和一些检测方面的权威专家进行授课,参加培训的学员普遍认为参加培训班的收获很大。
特种动物纤维检验尤其是山羊绒的检验,主要靠检验者的主观经验,这一点上,国家纤维检验中心纤维检验科对全国纤检系统的目光统一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推动全国纤维检验部门的检验水平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纤维质检中心就开始组织全国山羊绒检验的目光比对,每年会安排几个培训班。纤维检验科科长曹小红已连续多年担任培训老师,她说:“参加培训的学员除了纤检系统的检验人员以外,也有部分来自企业的实验室。我们这里有6台仪器,进行培训时,我们先进行辅导,然后培训人员每人一台仪器和一份标准样,要求测试结果在规定的误差允许范围。”
技术篇之一:能力验证和测量审核,考核实验室能力的实验室
从1990年挂牌认证开始,中心一直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实验室,其检测能力和设备在国内实验室居于前列。实验室能力验证,是利用实验室间指定检测数据的比对,确定实验室从事特定测试活动的技术能力。2001年,中心与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合作,成为纤纺能力验证小组的成员,负责纤维纺织领域实验室的测试能力评估。记者从孔主任那里了解到,今年中心组织了有70多家实验室参与纺织品耐日晒牢度测试项目的能力验证,中心制备标准样品,然后分发给各个申请的实验室,经他们测试后回复测试结果给中心,中心接到数据后对其进行分析和评定。对于能力验证结果不满意的实验室,根据CNAS的能力验证政策的规定,该实验室就必须停止该项检测,然后在中心的帮助下进行整改。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10年,共组织了40余个项目的验证,累计有2000多家国内外实验室参加。
由于纤纺能力验证每年只进行1~2次,检验项目有限,对于一些没有参加能力验证的实验室,可以用测量审核的结果来进行弥补。测量 审核就是各实验室选定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同CNAS指定的参比实验室进行比对。从2007年开始,中心成为CNAS唯一指定的进行测量审核的参比实验室。实验室若想参加测量审核,首先要向中心提出申请,然后将中心的实验室做出标准样品发给实验室,参与者的测试值与中心的标准样进行比对,以此验证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参比实验室的认定对中心来讲既是荣誉又是挑战。首先,对实验室的标准样品库要求提高了。用于参比的标准样品除了需要中心实验室做均匀性试验外,还要有至少10个其他实验室的测试结果,通过对比得到具有已知测量值和不确定度的标准样品。其次由于所需样品的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要求参比实验室要有足量的库存。这就要求参比实验室在样品制作上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孔主任骄傲地说:“恐怕全国也没有像我们的样品库存量如此之多的标准样品,很多需要做实验室论证和需要盲样的实验室都慕名而来。”中心目前负责的标准样品有国家短纤维率校准棉样、国家校准棉花、纤维及纤维制品异味标准样品、山羊绒与羊毛混纺比感官检验校准样品、纺织品色牢度试验用标准贴衬织物羽毛羽绒感官检验校准样品等,范围涵盖纤维,纺织的各种项目检验。
技术篇之二:挑战难题,打铁当须自身硬
“我们的羊绒产品送到几家检验机构出具的报告结果都不一致,您那里是权威的纤维质检中心,能否帮我们看看这个产品的羊绒含量到底是多少呢,我们的客户等着要看检验报告呢。”就在记者采访之前,一家羊绒企业的负责人打电话找到孔主任“求救”。孔主任介绍说,“由于羊绒产品的鉴别主要靠感官,对检验人员的主观经验要求很高,各实验室之间结果常有差异,中心经常接到类似的电话。”所以,中心现在的委托检验中有一部分就是其他实验室应付不了的,或者检验结果有争议的,在一些第三方检验机构看来这些检验都是“难啃的骨头”。
技术科科长周硕说:“很多实验室把一些存有疑义的样品送到我们这来做比对,有时对标准的理解有争议,这时我们会联系标准起草人。比如偶氮染料的检测,取样规定是取有代表性样品,但是具体如何去取没有明确规定,对于花色比较多的样品,是每个花色取样还是取一个织物规律取一个单元?这样笼统的规定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个规定,也就是作业指导书来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对一些实验室进行了统一。”
技术篇之三:科研创新,勇攀检验技术高峰
科研在中心的日常工作中占到了很大的比例,项目主要是检验方法的研究及标准的制修订。中心有着一支勇于挑战、注重实践的科研队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都是业内公认的难度大,且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
纺织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新型纺织纤维层出不穷,这给检测方法的研究带来了新课题。比如目前市场上流行的竹纤维,关于它的检测方法厂家与检测机构各执一词,由于没有统一检测标准和方法,各个检测机构均无法出具竹纤维的检测报告,只能以粘胶纤维代替。但是这样就给企业的销售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几年前,某纺织企业使用竹纤维生产的一批产品出口到日本,被客户要求提供竹纤维成分的检验报告,于是该企业找到了中心,希望能早点找到检测方法,为竹纤维正名。关键时刻孔主任带领中心的科研人员承担起竹纤维检测方法的研究课题。“我们采取了很多新的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纺织领域,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一种科学的检测方法的提出是严谨的,对于从竹子到纤维的过程,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我们要追溯原料的真实性,确定企业送检的原料确实是由竹子加工而成的,然后再做大量的验证试验。”孔主任说,“我们的研究其实还是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在新型纤维出现后,最早找出检测方法,缩短因检测技术的滞后性给企业带来的困扰是我们的目标。”
近年来,中心针对市场需求,重点关注消费品安全项目的方法研究,正在进行的标准研究有:絮用纤维制品抗菌整理剂残留量的测定、絮用纤维制品异味的测定、絮用纤维制品阻燃整理剂残留量的测定,絮用纤维制品挥发性物质的测定,絮用纤维制品锗元素的测定等。技术科周硕科长说,“这些以前在国内是没有标准的,我们是第一家实验室做这个标准。从抗菌整理剂的选择,及检出方法的研究,有部分阻燃剂是对人体有害的,我们会做一些调研,哪些整理剂可以添加到产品中去,然后我们自己制备一些样品,比如我们请一些厂家去制作一些样品,里面添加一些禁用整理剂,然后我们拿来做检测。”
周硕详细介绍了已经通过审定的絮用纤维制品异味的测定标准,他说:“这个标准是结合去年做的“异味标准样品’来研发的。在以前的异味检测方法标准中,对纺织品异味的判断方法就是请检验人员的嗅觉主观判断,如果3人中两人认为有异味就判定为不合格,现在我们把强制标准中规定的的4种异味中的3种通过替代物制定了3种异味标准样品:鱼腥味、高沸程石油味、芳香烃味,如果异味超过这个标准样品的临界值就认为不合格。这个标准非常详细地规定了怎样测定异味,这样使异味检测更加客观,各实验室之间更容易做到统一。”技术篇之四:国际交流,向世界高水平实验室看齐
为了提高实验室的检验水平,中心还与国际上一些知名的纤维检验实验室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比如,棉花纤维方面,每年参加美国农业部棉花实验室的比对和德国不来梅棉花实验室的比对各4次:羊毛的检验方面,每年参加国际羊毛工业组织组织的羊毛检验比对2次,通过连续几年的比对结果来看,都是满意的,这也反映了中心实验室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的实验室的检验水平。
国家纤维质检中心的前身是中国纤维检验局的检验实验室,1990年通过了国家验收正式挂牌检验中心,成为首批国家级检验中心。韩世平副主任回忆道:“中心成立之初,是在租来的几间房子里办公,当时的状况是:实验室的规模小,设备少,工作人员也不多,只有十几个,工作内容以纤维检验为主,每年有1次的国家抽查任务,委托检验的数量很少。”
随着市场的发展,中心人意识到:单一的检验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不能关门检验,要走向市场,让社会认知我们的单位”。于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心开始探索多方位的发展道路,积极开拓市场,检测领域逐步从纤维扩展到纤维制品、床品和服装,直到现在辐射到整个纺织领域。中心的人员也增加到26名,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毛纺工程、计量、纺织材料、纺织工程等16个专业,人员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业务额也呈跳跃式发展,年收入从4万元、15万元到如今的150万元,这一巨大转变被形象地称为“三步上篮”。
谈到中心未来的发展,孔主任说:“首先要立足本职,继续做好国家的抽检任务,对市场上的产品质量起到监督作用:其次,要研究纺织检测行业内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新型纤维、高性能纤维等:三是对检验新技术的研究。”
篇8
“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由全国60余家优秀企业组成,这些企业都是经过专家评审、现场评估以及产品抽样检测等严格流程筛选而出的,他们不仅在产品合格率和企业自身质量管理体系上有着卓越表现,在推动上下游优质纺织品流通上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服装品牌也有着同样诉求。“由从前的只看款式、颜色到如今对服装面料的功能性了如指掌,近几年,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消费者越来越高的品质要求,这也在促使我们对供应链要求的不断提高。”浙江森马服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系统总监室管理专员周文娟说。今年,森马集团以优异成绩荣获了“2015年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据悉,此前全球500强企业亨斯迈公司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共同发起了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此后该计划与森马集团展开了深入合作,未来,除产品本身外,吊牌也将成为服装品牌宣传营销的一大亮点。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已经由成本驱动逐渐转向创新驱动,对新成果的研发和应用成为今后重点。‘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将通过第三方的权威认证,将面料企业的创新成果、优质产品以值得信赖的方式完整传递给服装企业,从而激励面料企业的严格自控和创新研发。”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主任伏广伟说。
他还同时表示,随着国内消费观念的日益理性化和互联网技术深入生活,大众对于面料健康环保的认知和需求也日益具体,因此,通过对吊牌规格和标识的不断尝试提升,“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将逐渐缩短供应链两端的距离,以期通过更直接的方式,将面料的创新科技传达给消费者。
“今年,我们将二维码加入了吊牌标识,相比于枯燥的、不容易获得的面料性能检验报告,顾客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直接得到该款服装面料的相关信息,包括其功能品质、相关科技报道等,这种交流方式有利于帮助消费者建立重视面料功能的消费理念,从而带动中国面料企业科技研发、技术制胜的良性循环。”中国流行面料吊牌项目总监周长年介绍说。
“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的功能性纺织品认证包含:环境友好、吸湿速干、防紫外线、抗静电、防辐射、免烫、抗菌、三防、远红外、负离子等。近两年,国内诸多一线运动休闲品牌都在使用“中国流行面料吊牌”,包括森马、李宁、美特斯邦威、贵人鸟、凯乐石、班尼路、大杨创世等。
“作为主营家纺的生产企业,我们不仅在PH值、色牢度等质检方面严格把关,同时在生态环保面料的研发上也下了很大工夫,注重品质是我们的品牌之本,而成为‘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则是我们加强自检的重要举措,自然,我们也希望把自身的种种努力全面展现在消费者面前。”江苏罗曼罗兰集团有限公司刘彦楼说。
如今,吊牌已经成为纺织服装企业直面消费者的宣传利器。联邦三禾(福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荣华说:“我们成为‘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已经有七年时间,前年我们研发出了具有促进人体微循环等功能的‘太极石纤维’,其显著的保健效果使面料远销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如今我们正在全面开拓国内市场。将‘太极石纤维’的主要保健功能印在产品吊牌上,并通过其二维码功能,将产品的相关研究报告展现在消费者面前,吊牌成为我们与消费者沟通的优质平台。”
“2015年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获奖企业名单(服装品牌)
“2015年全国纺织行业质量管理示范单位”获奖企业名单(面料企业)
中国流行面料
“中国流行面料”系统工程启动于1999年,是以“培养中国优秀纺织品供应商,全球推广优秀中国纺织产品”为目标的行业项目,旨在通过行业上下游的协作,提升中国纺织行业产品开发整体水平,打造中国纺织行业自主品牌。
作为国家纺织面料馆权威化认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流行面料吊牌产品认证始于2003年,旨在加快实现创意产品和功能性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快捷的识别标志,是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业认证之一。其中,功能性吊牌认证包括:环境友好、远红外、负离子、防水透湿、抗菌、抗静电、防紫外线、三防、吸湿快干、防辐射、机可洗、免烫、保暖、阻燃等。概念型认证包括:精品面料、创意面料、时尚面料等。
获得“吊牌”的产品意味着经过专家权威认证,达到“中国流行面料”质量标准要求。该产品的功能性指标通过权威检测,其时尚性与国际纺织产品流行趋势同步,代表了中国纺织产品的开发水平和方向,并能够总体反映中国面料的最高水平,其功能性真实有效,消费者可以放心购买。
“中国流行面料吊牌”是“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 China”系统工程的精华及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共有来自纺织上下游产业链的320余家企业申请了“吊牌”,发行吊牌数量达到1000余万枚。“中国流行面料吊牌”在国内纺织行业享有盛誉,得到下游企业和买家的充分认可,为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品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
“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始于2012年,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联合亨斯迈公司发起和实施。亨斯迈纺织染化料助剂产品和“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的有效结合,即通过检测认证的亨斯迈助剂可以申请“中国流行面料吊牌”,并且共同打造亨斯迈和中国流行面料新型合作吊牌――“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联合吊牌将由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负责受理申请、发放和管理,应用亨斯迈助剂的纺织、印染、服装企业都将严格按照程序申请“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联合吊牌”将深入整个纺织服装供应链,最终流通于市场,成为消费者可以方便识别和感知的权威标志。
全球500强亨斯迈公司与中国纺织行业品牌“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的结合,在纺织行业里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中国品牌的崛起需要构建一个健康、良好的品牌生态环境,联合吊牌有助于推动产业的延伸发展,引导行业企业既关注产品的有形创新,也要关注产品的无形创新,着眼于提升产品的环保特性和创新价值。“中国流行面料联合吊牌”的推广,将引导生产商、服装品牌商、消费者对环保、功能性以及流行时尚的最新诠释和理解。
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
为了帮助“中国流行面料”相关企业宣传新研发产品,塑造精品国产面料的品牌形象,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从2008年开始加大推广力度,面向全国纺织服装行业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中国流行面料吊牌示范单位”。
篇9
近年来,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区域优势,立足科技兴检、人才强院、服务兴业、科学管理的方针,在为政府规范市场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同时,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大跨越,业务量每年以30%以上的幅度增长,2008年共出具检验报告近29万份,业务收入近1.2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在纺织品检测这块“方寸之地”,上演了一幕气势恢弘的“大制作”,见证、参与并推动了整个纺织产业经济的发展。
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始建于1964年,是从事纤维、纱线、纺织品、服饰等物理、化学、安全卫生和生态质量技术指标检测的政府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2008年6月,设在该院的国家纺织服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的国家(A级)质检中心现场验收,成为我国第5家、广东第1家A级国家质检中心。在验收末次会议上,专家组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给出以下结论:一是检测设备先进,关键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二是业务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三是积极参与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满意;四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了人的积极性;五是在本专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国家质检总局的认可,是对广州纤检人的最大激励,同时也成为他们背上行囊朝着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实验室目标前进的一个新的起点。
建设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广州市纤检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加强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既是实现检测数据准确的基本保障,也是参与检测市场的基本条件。他们坚持将资金用在发展上,把目标锁定在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纺织实验室上,2004年开始实验室异地改造。
改造后的实验室工作场地由原来的1500m2扩充到8300m2。其中按国家二级大气标准建造的恒温恒湿区450m2,物理检验区1200m2,化学和生态检验区1800m2,棉花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特种纤维检验室等共800m2,培训场地700m2。实验室布局合理,功能和作用明确,各区间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综合环境条件在国内同类实验室中处领先水平,满足检验方法标准要求。400m2业务受理区和200m2的业务洽谈区,以及150m2上海工作站,给客户提供了舒适友好的场地。
2005年以来,广州市纤检院按国际先进纺织实验室普遍采用的设备要求,按国际标准和欧美国家先进标准及国家标准检测的要求,按当前国际最先进机型来配置检测设备,每年对检测设备的投入均超千万元。如今,在广州市纤维产品检测院8300m2检测大楼,汇集了500多台(套)当今国际最先进的纺织专用检测器材,设备固定资产从2002年的450万元增加到6000多万元。
在实施设备技改规划中,广州市纤检院以生态纺织品测试为切入点,重点加强与人们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生态安全检测设备的配备。在新建的1800m2的化学和生态纺织实验室里,拥有国内最庞大最先进的纺织品生态检测设备群――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分析仪器,其中气质联用仪28台,数量居全国之首,涵盖了禁用偶氮染料、致敏染料、可持续性有机污染物等全部纺织品生态检验项目,充分满足了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检测的需求,年检测能力达20万批次。这为其保障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及前沿检测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
目前,广州市纤检院检测能力范围涵盖了整个纺织产业链,包括棉花、羊毛、化学纤维、纱线、纺织制品、服装、其他等7个大类,274个产品,471个检测项目,其中有72个参数可采用ISO、AATCC、ASTM、EN等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检验,基本满足了客户的检测需求。同时,该院还取得了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35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实验室认可组织的认可。
创新篇
科技创新铸就一流机构
铸就国际一流的纺织品检测机构,离不开科技创新作后盾。多年来,广州市纤检院领导班子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始终把科研放在第一位,把最好的设备资源投入科研中,最强的专业技术人才用在科研上,以自行研发和与高校合作的方式,探求检测新技术,研究检测新方法,承担了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的《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等7项科研项目,参与《纺织品 色牢度试验 耐家庭和商业洗涤色牢度》等多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检测技术能力始终保持在国际前沿,尤其在纺织服装绿色生态性能检测领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2006年该院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科技兴检先进集体”称号。
率先开展纺织品偶氮含量检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品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欧美发达国家掀起生态纺织品潮流,各国政府纷纷立法对纺织品安全环保性能进行监控,并以此作为贸易技术壁垒。为了保障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顺应世界生态纺织品潮流,2005年1月1日,国家强制性标准《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正式实施,首次将可分解芳香胺染料这种有毒有害物质列入监控范围。为使《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有效实施,广州市纤检院先天下之忧而忧,提前投入人力物力,对该项目进行研发,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开展纺织品偶氮含量检验,打响了国内纺织品生态安全检验的第一枪,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和各大媒体的关注,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进行了两次专访。
扩大产品标准覆盖率
科技飞速的发展,也带来了纺织行业的技术革新,新面料新产品不断面世,欧盟和美国纺织品安全法规等技术壁垒不断出现,企业要求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检测项目日益增多,这倒逼着广州纤检院必须紧跟形势,不断更新、掌握最新的检测技术,加快对新技术的科技攻关。
该院以抢占纺织检测专业技术制高点为目标,进行新标准新项目检测研发,扩大产品标准覆盖率。目前,该院不但能采用ISO、EN、ASTM、AATCC、GB、TB等标准检测,而且还可以按企业标准进行技术和资源配置,充分满足企业的检测需求。
此外,该院以争取纺织检测专业话语权为目标,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牛仔服》等十几项国家、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设立了全国服装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站。同时,该院加强与国际标准组织的合作。近年获得美国纺织化学家及染色家协会(AATCC)团体会员授权,取得法国迪卡侬企业认可。
两项科研成果申请国家专利
近年来,为了整合优势资源,增强科研实力,广州市纤检院与中山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纺织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和童星科技公司建立起科研合作关系,实现强强联手,共同对检测方法、计算机管理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科研项目进行研发,打开了良好的科研局面。
2008年,为了增强创新能力,该院进一步充实科技资源和激活科研机制,成立科技研发中心,加快科研工作步伐。9月,该院起草的《纺织品 服用织物》产品国家标准、《纺织品 织物和服装的专业维护、干洗和湿洗 第3部分:使用烃类溶剂干洗和整烫时性能试验的程序》和《纺织品 织物和服装的专业维护、干洗和湿洗 第4部分:使用模拟湿清洗和整烫时性能试验的程序》试验方法国家标准通过了全国纺织标委会审定。
11月,广州市纤检院承担的国家质检总局立项的两项科技计划项目――“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和“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验收和成果鉴定。据悉,“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技术上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其中的两项科研成果“一种固相微萃取纤维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一种纺织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4-氨基偶氮苯的检测方法研究”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次性低温超声萃取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检验技术,解决了当前常规禁用偶氮染料检测方法不能对4-氨基偶氮苯进行检测的技术难题,技术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两项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生态纺织品检测技术,为我国纺织生产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打破“绿色壁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标志着该院技术创新能力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该院的纺织生态检测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人才篇
人才外引内育熠熠生辉
事业的发展始终是要靠人来发展,打造百年的纤检品牌,必须要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2008年,广州市纤检院按自身的工作特点制订了金字塔型人才结构规划,立足“外引内育”的方针,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
――注重培训,加强员工素质。2008年该院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全员培训,对全体员工进行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程序等内容的系统培训,共119小时,2035人次。同时,还出台了《员工学历教育管理规定》和《员工技术进步管理规定》两项制度激励和促进员工发展。
――吹箫引凤,积极引进人才。2008年,该院从高校引进了研究生和本科生40名,从社会招聘专业人员60名,充实到各部门。目前,该院共有硕士研究生20名、本科和专科各100名的专业人才,有效增强了该院的科研能力、检验能力和服务能力。
――搭建平台,培养学科带头人。2008年,广州市纤检院以多种形式加强科学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将各部门内部职能项目细化,设置若干管理岗位,起用一批有责任心和具备能力的合同制员工担任项目主管,为员工提供了个人发展进步的空间。先后选派35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标准审定会,审定标准150多项;先后选派6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有关权威部门组织的学术攻关会、科技研讨会等高端专业技术活动,为员工搭建施展个人才能的舞台。
正是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一批中青年科技新星崭露头角,在各自的科研领域中熠熠生辉。
服务篇
从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
珠江三角洲历来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达的地区,广东省更是我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和出口加工基地。近年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区域为基地,以产品为纽带,以品牌为龙头,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分工明确的专业化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服装产量和出口创汇均为全国首位,为全球第三大服装出口基地,广东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领头羊。服装业同时也成为广东省委、省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正是在这样利好的环境中,广州市纤检院依靠但不依赖政府,明确定位,工作模式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从满足不同企业多种需求入手,切实解决企业在采用标准、法律法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从引导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入手,为企业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推动企业走创立品牌、质量兴厂的道路,进而实现了该院与地方纺织服装产业经济的共同发展。
服务“一站式”促企业质量意识提升
提供精准的检测数据,是广州市纤检院基本职能。但该院不仅仅为检测而检测,而是通过检测为企业解答在生产销售过程中遇到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实现服务企业“一站式”,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高质量带来的高效益,产品的质量意识和检测意识逐年提高,客观上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
该院除了通过电话沟通、接待来电来访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服务外,一方面主动“走出去”,派出技术人员深入企业,把纤维制品、纺织服装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质量、生产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主动向企业宣传,指导企业建立可靠的品控体系和操作程序。另一方面积极“请进来”,主动把企业请进来,通过举行标准讲座、参观考察、交流学习等方式,将现代先进科学的检测方法介绍给企业,让企业了解检测过程,消除误解,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意识和检测水平,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近年来,广州市纤检院共接待超过300家企业的质量控制人员的参观考察,培训企业试验操作人员超过100人次。
在该院的宣传和努力下,广东省纺织服装企业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广东省名牌的服装企业逐年增多,国家免检产品企业也越来越多。
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广州市纤检院注意到,部分有条件的企业开始渴求建立企业实验室以满足开发研究需要。于是,该院主动协助这些企业设计实验室、培训测试人员,并且为其内部实验室提供大量的对比测试,帮助企业稳定检验数据。广州市纤检院诚挚的服务获得了广大客户的认可,在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今年,欧洲最大、全球第二的运动休闲专业公司法国某集团(世界500强企业)也被吸引来了,在对广州市纤检院实验室全面认证后,决定将检验外包给该院。
数字纤检开创服务“零距离”
针对纺织服装制造业订单变化快、交货时间短的特点,广州市纤检院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应用先进管理软件,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开通了网上查询业务,及时为主要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检测服务。无论在什么地方,您只需登录该院的GTT网站,就可通过网上查询各类检验项目及收费标准,还可进入防伪查询系统获得检验结果,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此外,该院还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程序,将检验周期锁定在3个工作日,并实行“5+1”工作制,缩短与客户的距离。
为了与远程客户面对面地交流,使服务工作更显人性化,2005年10月9日,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州)上海工作站挂牌成立,广州市纤检院把服务窗口从珠三角延伸到长三角――我国又一个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期望向世界高度关注的长三角推介对等和谐的服务理念,提供准确快捷的服务效果,树立公正友好的服务形象。
输出服务迈向国际检测市场第一步
随着我国检测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实验室必将与境外检测机构正面竞争。为应对这形势,该院一方面按国际先进纺织实验室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增强竞争力;一方面积极尝试向国际检测市场输出服务,拓宽业务渠道。得知一家全球著名运动用品公司,为亚太地区生产的产品测试招标的信息后,该院积极争取认真准备,通过了该公司标准测试服务评审,成为该公司亚太地区指定实验室。AATCC标准是国际纺织品广泛采用的标准,该院意识到建好服务平台,是服务企业和参与国际检测服务的基础。为此,该院邀请了AATCC行政总裁前来考察,达成了标准合作意向,并成为AATCC团体会员。同时积极与AATCC合作,为国内企业宣贯AATCC标准,解决了一些企业参与社会化生产的需求,对提升该院在国内和国际纺织检测领域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向国际检测市场输出服务,拓宽业务渠道作了铺垫。
大胆尝试拓展第三方质量监督
在做好生产领域质量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该院大胆尝试与流通领域进行“合作开展第三方质量监督”工作,分别与广百集团、华润万家、摩登百货达成协议,为商业部门的商品准入和品质控制提供技术服务,全力配合各级政府做好产品质量监管工作。
通过优质的服务,客户的认可度同步提高。目前,该院成为600多家国内服装主流品牌和ESPRIT、LEVS、DECALON等30多家国际知名品牌公司指定实验室。
社会责任篇
争当好百姓的贴身卫士
作为国家纺织品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之一,广州市纤检院一直充当政府行政监管,服务经济发展的技术先遣队,为各级政府掌握产品质量状况、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老百姓当好质量卫士。
广州市纤检院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上的优势,调动优良可靠的资源,积极主动配合各级政府的监督抽查检验工作。仅2008年,该院分别完成质监系统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监督检验235批、302批、351批;分别完成工商系统省、市级监督检验151批、100批。有力地支持了政府对纺织品的安全监管,切实有效地履行了服务政府的质监使命。
特别是在2006年“六一”节前,该院承担广东省工商局的全省童服监督抽查任务,凭借着雄厚的检测技术,发现了大量其他国家级检测机构在多次国抽中从未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我国童服生产领域存在的隐蔽质量问题,为有关部门从源头上整治童服行业的产品质量,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此外,广州市纤检院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密切关注与职能相关的社会热点事件,为突发的敏感事件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尤其是在中小学校服质量检测、追查高校“黑心棉”、抗震救灾物资检验这几场“硬仗”中,打出了风格、打出了水平,同时也赢得了各级政府质量管理部门和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持久战―― 严把校服质量关
被喻为学生的“第二皮肤”的中小学校服自推广以来迅速得到普及,由于缺乏校服产品标准及市场监管,大量劣质产品流入学校,其质量安全直接威胁到广州市180多万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主要表现在:校服面料用劣质化纤织造,不透气不吸汗;校服面料采用劣质染料印染,有大量有害有毒物质残留,导致健康潜伏隐患。针对这一情况,广州纤检院积极配合市质监局,联合教育系统,打响了“校服质量保卫战”。
制定学生服质量标准缺乏标准是校服质量监管难的一个重要方面。2004年,广州市纤检院通过面料研究、社会调查、走访企业,在取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国家和行业相关纺织服装物理、化学和安全卫生标准,结合南方夏季时间长且高温高湿的特点和青少年运动量大等实际情况制定了《广州市学生校服质量技术要求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提出贴身穿着的学生服应采用含棉量不少于60%的面料等具体指标,以高起点的质量标准促使学生服质量水平提升。该《意见》通过广州市质监局和广州市教育局联合下发到各区教育局,成为规范广州市校服质量的依据。
广泛宣贯校服质量要求《意见》下发后,由于受专业的局限,学校采购部门对校服质量指标不甚了解,而校服生产商多为小企业,缺乏质量意识,对校服质量指标也似懂非懂。针对这一情况,应广州市教育局邀请,广州市纤检院无偿为教育系统及校服生产企业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培训,详细讲解了《意见》质量指标,使校服供需双方明确了校服质量要求。
同时,广州市纤检院的专业数据,也为政府部门建立控制校服质量的有效机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04年,市质监局、市教育局、市纠风办、市物价局、市财政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广州市中小学校校服管理意见的通知》,明确全市公办中小学校服必须实行集中采购、公开招标方式;市质监局和市教育局还专门发文明确校服的质量标准不得低于《广州市学生校服质量技术要求》;同时建立健全校服采购进货验收制度,督促各级教育后勤管理(服务)机构和学校要加强进货验收,查明产品标识并要求企业提品质量检验报告。
抓好两个环节,配合政府监管。广州纤检院全力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两个环节的监管。
一是对校服生产环节的监管。该院根据校服销售量的多寡和校服质量水平,将销量大或质量不稳的生产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对象,随时跟踪;将销量少或质量稳定的生产企业作为一般监管对象,定期监督抽查。2004年以来,该院配合政府质监部门对200多个企业的300多个批次产品进行监督抽查;以质量跟踪、宣贯标准、技术培训等形式走访上述企业1000多次,帮助企业把好原材料进厂和产品质量出厂检验关,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二是对校服采购环节的监管。该院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建立和完善校服准入制度,2004年以来,该院每年都参与教育系统采购招标工作,对投标企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和质量把关水平提供技术意见,指导校服采购部门与生产商签订明晰的校服购销合同,提供校服检测服务,把好校服进校园质量关。
经过长达七年艰苦努力,我市公办中小学校服质量水平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抽查合格率从2002年的29%提高到2008年的97%(面料成分和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为100%),打造了一个令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阻击战――追查高校“黑心棉”
每年9月是全国高校学生入学高峰期,一些不法厂商唯利是图、伺机而动,利用工业废料或下脚料作原料,制造“黑心棉”,向高校学生销售,引发呼吸道和皮肤过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这引起了学生家长的极度不满和社会的强烈反应。
针对 “黑心棉”流入高校,影响学生健康的社会问题,2004年以来,每到新学年,广州市纤检院主动会同广东省高教厅对省内所有高校的集团购买行为进行监控,按中国纤维检验局颁布的《受理集团购买絮用纤维制品招标采购、进货验收中的委托检验基本程序》要求,协助教育部门把好质量关,建立和健全采购验收制度。该院一方面积极协助集团做好学生絮用纤维制品采购进货验收中的委托检验,向有关部门提供合格产品制造商和供应商名单;一方面由教育局集中各校的采购部门,宣讲产品标准,介绍质量要求,明确规范的采购、验收程序,并派出专家参与校服的政府采购招投标工作。此外,对因为把关不严流入高校的“黑心棉”,负责监督学校退货,收回学生已使用的不合格产品。对违规商家,轻者责令限期整改;重者予以社会曝光,甚至吊销企业的《资格证书》。
如今,“黑心棉”进入广州市区和省内各高校的情况得到了根本遏制,絮用纤维制品质量情况明显好转,使用禁用原料的产品比例明显下降。
闪电战――抗救灾物资检验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抗震救灾成为全国人民的头等大事。为了确保抗震救灾絮用纤维制品安全,并及时地送到灾区人民的手中,广州市纤检院领导高度重视,急灾区人民之所急,主动联系民政部门,为救灾物资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免费检测。
兵贵在神速。
5月23日,该院接到省局下达的救灾物资检验任务,立即行动,连续作战,7天完成对清远等7个市地的48个企业的抗震救灾物资现场抽样和检验任务。
5月30日中午,该院接到市红十字会对拟发救灾物资检验任务,随即前往现场对物资进行定性检验,连夜返回实验室对样品进行定量检验,31日上午完成任务。
10月31日,该院接到市民政部门对接受社会捐赠的4万多件救灾物资检验任务,立即开通特快专用检验通道,1天内完成了样品检测任务。
篇10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现在的能源消耗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消耗大国,但是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每年超过50%的能源依赖进口,能源愈来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房屋建筑工程采取节能措施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对此,2007年国家出台《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要求房屋建筑工程必须采取节能措施。建筑工程的墙体保温隔热是房屋建筑工程有效的节能措施之一。建筑节能措施一般包括外墙保温外保温、外墙自保温、外墙内保温三种措施。但是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外墙保温普遍采用的措施,外墙保温隔热常用的材料有挤塑板、聚苯板、聚氨酯、酚醛泡沫、玻璃棉、岩棉等。我们都知道的,外墙保温材料尤其是板材的防火性能是很重要的,由于板材的防火性能级别达不到要求或是其他某种原因造成的火灾经常被我们知晓。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公寓大楼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58亿元;2011年的沈阳皇朝万鑫国际大厦“2•3”火灾;2009年的北京央视新址配楼文化中心“2•9”火灾,均系外墙外保温材料火灾。易燃可燃外保温材料,已成为一类新的火灾隐患。
近期,一些以聚苯乙烯、聚氨酯等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复合的夹芯材料,仍依据已废止的国家标准《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GB8624-1997),取得燃烧性能达到A级的检验报告。此类材料一旦应用于建筑外保温系统,不仅降低了建筑物整体的防火性能,而且对于建筑外保温材料的发展将起到不良的导向作用。大火无情,唯有及早预防并给出有效的方案,才能有效地避免灾难的发生。已废止的《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GB8624—1997)将建筑材料分为A级(不燃)、B1(难燃)、B2(可燃)、B3(易燃),新的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8624—2006将建筑材料分为A1、A2、B、C、D、E、F共七类。根据目前市场上的建筑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分析,大致情况如下:相同规格的保温隔热材料,从A1、A2、B、C、D、E、F等级的保温隔热性能依次增强、可燃性依次增强、价格依次降低、使用寿命依次降低。某些建设、施工单位为了片面降低工程成本、追求经济效益、降低质量标准,使用价格低廉、防火等级低的保温隔热材料,增加了火灾危险、减少了外墙保温隔热层的使用时间。合理选择保温隔热性能好、防火等级高、价格合理、施工工艺简单、使用时间长的保温隔热材料,应是政府、管理部门,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材料生产厂家等共同思考的问题。
二、加强施工现场保温隔热材料的研发与管理
加强建筑施工现场保温隔热材料的管理,防止建筑保温隔热材料引发的火灾事故,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保温隔热材料的研发、监管、选用。
加强对建筑施工现场保温隔热材料的生产研发、政府职能部门监管、工程建筑节能设计等方面的工作,能够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施工现场因保温隔热材料引发的火灾事故。首先生产企业应根据规范标准,研发生产满足防火、保温要求的材料,并严格按照企业的质保体系,保证产品质量。其次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保温材料产品质量的监管。质监、工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强化对生产厂家、流通领域、施工现场的监管,杜绝不合格材料出厂,严禁不合格材料在流通领域销售,严禁不合格材料用于建筑工程。对生产、销售、使用不合格材料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厉处罚。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保温材料信息平台,及时符合规范标准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为社会提供一个透明的共享平台,为推广建筑节能工作奠定基础。最后,设计单位应根据规范、标准,特别是《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结合工程实际及建筑材料的情况,进行建筑工程节能设计。在保温隔热材料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发现产品质量不符合规范标准的,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材料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检验检测单位对检验报告负责。
2.建筑施工现场保温隔热材料的管理。
加强对现场保温材料的管理,能有效地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重点强化以下三个阶段的管理:
一是保温材料在施工现场的码放阶段。保温材料进场后,应远离火源。露天存放时,应采用不燃材料完全覆盖,并配置足够的消防器材,易燃易爆物品不能混放。
二是保温材料上墙阶段。保温材料的施工阶段是防火的关键阶段,现场应采取可靠的消防措施。
(1)需要采取防火构造措施的外保温材料,其防火隔离带的施工应与保温材料的施工同步进行。
(2)可燃、难燃保温材料的施工应分区段进行,各区段应保持足够的防火间距,并宜做到边固定保温材料边涂抹防护层。未涂抹防护层的外保温材料高度不应超过3层。
(3)幕墙的支撑构件和空调机等设施的支撑构件,其电焊等工序应在保温材料铺设前进行。确需在保温材料铺设后进行的,应在电焊部位的周围及底部铺设防火毯等防火保护措施。
(4)不得直接在可燃保温材料上进行防水材料的热熔、热粘结法施工。
(5)施工用照明等高温设备靠近可燃保温材料时,应采取可靠的防火保护措施;在外墙附近进行电焊、气焊气割施工,应实行严格的动火审批制度,采取可靠的防护措施,并派专门人员进行现场监护施工。
(6)聚氨酯等保温材料进行现场发泡作业时,应避开高温环境。施工工艺、工具及服装等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7)施工现场应设置室内外临时消火栓系统,并满足施工现场火灾扑救的消防供水要求。
(8)外保温工程施工作业工位应配备足够的消防灭火器材。
三是保温系统施工完毕进入使用阶段。
(1)与外墙和屋顶相贴邻的竖井、凹槽、平台等,不应堆放可燃物。
(2)火源、热源等火灾危险源与外墙、屋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并应加强对火源、热源的管理。
(3)不宜在采用外保温材料的墙面和屋顶上进行焊接、钻孔等施工作业。确需施工作业的,应采取可靠的防火保护措施,并应在施工完成后,及时将的外保温材料进行防护处理。
(4)电气线路不应穿过可燃外保温材料。确需穿过时,应采取穿管等防火保护措施。在第二、三阶段,保温材料表面或保温材料之间没有防火保护层,是火灾发生的关键时段。
三、施工现场的消防措施
为了消除火灾隐患,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必须坚持“防消结合”的原则,在施工现场采取有效的消防措施。首先,现场应成立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加强对现场火灾隐患的安全检查,消除火灾隐患,防患于未然;其次责任单位应建立火灾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足够的救援器材和人员,并组织演练;最后,在现场实行严格的动火审批制度,保证动火安全,即使发生了火灾,也能有效地控制火源,防止火灾蔓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此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全阶段计划、布置、落实、检查现场的消防措施。
现场的消防措施应达到下列要求: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置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或消防台。生活设施按100m2配备2个4公升的灭火器。一般仓库、加工场和配电室配备1-2个4公升的灭火器;木工车间按100m2配备2个4公升的灭火器。
2.现场必须设置消防车道,其宽度不得小于3.5m。如不能环行时,应有回转车辆的场地。
3.沿建筑物周边设置消防管线,干管不小于100mm,支管不小于65mm。在主干道边缘合理设置室外消火栓,间距不大于50m,周围3m范围内不得堆物。
4.30m以上的高层建筑,应设置消防专用竖管,管径不得小于65mm,每隔一层及顶层各设一处消火栓口,配备消防水带。临时消防水箱不少于103的存水量。
5.消防泵房应用非燃材料,设在安全位置,消防泵的专用电源线路应接在施工现场总断路器上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服装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