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工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工智能 科学技术 伦理问题
一.人工智能的背景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以人类思维相似的方式做出相应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巴斯卡和莱布尼茨。十九世纪,英国数学家布尔和摩尔根提出了“思维定律”,这些可谓是人工智能的开端。(1)50年代至70年代,人工智能相继出现了一批显著的成果,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重视问题求解的方法,忽视知识重要性。(2)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研制进入了80年代,人工智能得到迅猛发展。它的研制形成了一股研究人工智能的热潮。(3)90年代,由于国际互连网的技术发展,将人工智能更面向实用。研究人工智能出现新的。
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伦理问题
(1)人工智能的情感问题。情感问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谈论的话题。明斯基认为,通过把我们的身体部分看做是大脑可以使用的资源,就可以改变它们的精神状态。因此,现在人工智能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情感是一种特别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利用它来增加我们的机智。智能机器人毕竟是一个赋予一种人类情感程序的机器,实质上还是没有人类的意识,只有固定的程序。
(2)人工智能机器的责任问题。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把人工智能机器研制出来,赋予一定的程序,帮助老人,照顾小孩等;爱,不仅是男女之间的爱,也有父母对子女,这种爱是相互的。人们要面对智能机器的情感控制,我们不能把它视为一台机器,应该视为人类其中的一员,他们是一个种族,我们要对研制出来的人工智能机器负责。智能机器赋予人类的情感,我们也要给予同等的情感。我们不仅要研制智能机器,我们也要爱护和保护他们。
三.人工智能的问题对策
(1)人工智能情感问题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机器情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人工智能的技术层面,同时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机器是同样可以具有情感的。人类可能赋予人工智能一定的情感程序,我们要把人工智能的看成一类种族,让人工智能与我们共同创建美好的大家庭。
(2)人工智能的责任问题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将成为人类不可避免,人类研究人工智能不仅会给人类带来帮助,也会给人们的带来一些困惑。我们在研究人工智能机器要考虑到,智能机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智能机器可以自己转变程序,人类要研究一种机器人的法律规范,也要赋予研究机器人的科学家一定的法律法规。
四.人工智能的影响
(1)人工智能带来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帮助,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问题,像气候变暖,生物物种的灭绝,新型细菌的出现等。
(2)研究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领域。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的智能行为学科,主要包括如下领域: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能力、模式识别、人工神经网络。在智能领域里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机器学习的问题。一旦机器有了学习能力,人类的未来发展难以预料!
(3)人工智能的积极影响及美好前景。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没有到达一定水平,人工智能机器就可以和人做朋友,可以作为家里的一份子出现,进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在未来要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要研究人工智能出现以后所带来的问题,把人工智能的优势发挥的更好,给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结束语:
篇2
记者的一位朋友,从小受过专业围棋的训练,长大后又从事过很长一段时间程序员的工作,对于围棋的奥妙深有体会,因此在李世石与AlphaGo的人机大战开始前,他曾拍着胸脯说,对战的结果一定是5∶0,人类轻松获胜。可是事情的结果呢?事与愿违。通过此事,记者的这位朋友对于人工智能(AI)有了更新的认识。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到底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多大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是否将从此产生质的飞跃?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到底进入到什么样的阶段?11月1日―2日,一年一度的C&C用户论坛暨iEXPO 2016在日本东京举行。我们或许能从这次大会一窥人工智能领域的新动向。
NEC主办的C&C用户论坛暨iEXPO大会今年已经是第20届,“Orchestrating a brighter world”(协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成了本届大会最响亮的口号。NEC希望借助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IoT)方面的诸多技术和产品创新,更好地肩负起构建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社会的责任。
改变已经发生
“人工智能市场的增长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NEC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新野隆在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开宗明义,“人口增长带来的巨大压力,新型城镇化发展引发的各类社会问题,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广泛而复杂的连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更充分、有效地利用ICT的创新。”
人类社会正面临一场新的数字化革命,而云计算、人工智能、可视化、大数据、安全、物联网等技术将成为支撑这一变革的技术驱动力。作为一个传统的ICT厂商,NEC将如何应对这一变革,扬长避短?NEC中国总代表兼日电(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吉田直树表示:“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凭借深厚的技术积淀,以及长年服务大型企业级客户累积的经验,可以为行业用户提供全面的针对其应用需求量身订制的解决方案。”
新野隆特别强调了NEC的三大技术优势――人工智能、连接性、网络安全。NEC在这些技术领域的许多创新之作都可以在本次大会的展示区看到。据NEC的工作人员介绍,往届大会的展示区通常是按技术和解决方案的类别来划分,而今年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助力数字化变革为核心,突破了技术间的界限,以蓝色、红色和绿色三种颜色来划分展区:蓝色代表“AI和IoT引发的数字化革命”,主要展示NEC在AI和IoT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红色代表“加快数字化变革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网络安全、SDN和云平台;绿色代表“利用AI和IoT加速构建更美好的世界”,主要展示NEC的AI和IoT在制造、流通、通信、医疗、市场营销、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成功应用。
在展区中,让记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NEC在网络空间安全方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人脸识别可以说是NEC最擅长的一项技术,不仅识别速度快,而且准确率极高,已经在机场、海关,以及涉及公共安全的很多应用场合得到了广泛部署。在人脸识别技术展台前,记者做了一次亲身体验。负责演示的技术人员现场用平板电脑给记者拍摄了一张照片,并上传到后台的数据库中,然后记者走到摄像头前,NEC的人脸识别系统几乎是瞬间就认出了记者。
其实,人脸识别在今天来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许多中国厂商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在人脸识别方面,我们会将其他厂商不做或做不到,但又是NEC所擅长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带入中国市场,凸显自身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吉田直树介绍说,“我刚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中国客户的需求,以及中国同类厂商的动态。虽然很多厂商都可以提供针对特定个体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在数百人中快速找到特定的人还是一个难题,而这正是NEC的强项。”
NEC还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网络安全领域,探测未知的网络安全威胁。NEC的自主学习型系统异常监测技术,可以在攻击发生后到产生实际危害前的这一时间段内,及时发现系统异常并报警,从而尽量避免造成实际的安全损害。NEC已经将这套融入了人工智能的系统异常监测技术用于公司内部的16万台设备上,更好地保证了公司业务的正常运行。
人工智能在行动
在本次大会上,记者还看到NEC将人工智能用于健康和医疗、物流,以及智能工厂等诸多领域。比如,NEC将人工智能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用于工厂的设备管理、业务流程控制,以及远程监控等,可以及时发现生产中的问题,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在物流行业,即使是一个新手,他只要通过一副智能眼镜和一块智能手表,就可以根据货运单的要求,准确找到货物存放的货架,然后将货物运送到指定的地点。这同样得益于NEC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可穿戴设备相结合的解决方案。
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前,NEC就已经开始在可视化、分析、控制等领域展开了研究,尤其是在声音和图像识别、语义解析、机器学习、风险预测、控制和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并广泛应用于多个商业场景。这为今天NEC构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可视化、分析、控制和引导三大领域,NEC拥有多项世界领先或唯一的技术创新成果。
举例来说,在人工智能方面,应用了NEC世界最高精度的面部识别技术的出入境系统、可以察觉因肉眼无法发现的微小状态变化导致故障的飞机故障预警系统、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可精确预测订货需求的零售订货系统等,已经广泛应用于创造安心、安全环境的公共安全领域、大型社会基础设施的监控、强化企业营销、提升业务效率等方面。NEC希望通过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协调,最终实现生活的智慧化。
就在本次大会召开前,NEC刚刚了几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解决方案。NEC the WISE NeoFace Watch Image Data Mining可以快速对图像数据进行分析。据称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快速、准确率最高的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另外,像Auto Responses Solution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文件中上下文的意思。NEC the WISE IoT Platform提供了一个验证平台,让那些有关物联网应用方面的创意可以更快速地转化为商业化的产品。新野隆介绍说,NEC还与大阪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用于人工智能方面的低功耗智能芯片等。NEC与通用集团合作推出的IoT方案已经在某些领域付诸实施。
上文提及的NEC最新推出的产品名前面都有“NEC the WISE”的字样,其实这是NEC今年正式的人工智能技术群的统一品牌名称。在本次大会的现场,“NEC the WISE”的标志无处不在。NEC the WISE表明,NEC将协调人与AI技术,为创造安心、安全、高效、公平的社会做出贡献。
人工智能的核心之一是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须与大数据有机地结合一起。吉田直树表示:“收集数据只是第一步,更重要地是如何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从技术的角度讲,人工智能的推进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基础技术研究,二是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研发出针对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NEC在全球各地的研究院将主要精力放在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研究方面。NEC与各国当地的合作伙伴,以及各行业的用户协作,共同开发适合不同行业需求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
NEC the WISE所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是NEC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它还要与其他相关软硬件,以及行业应用需求紧密结合。未来,NEC会把物联网作为一个独立业务计算收入。
本次大会传递的信息十分明确:NEC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以大数据、物联网、安全、云计算等为核心,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支持企业的数字化变革。本次大会也可以看作是NEC全面向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领域进军的誓师大会。它为NEC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协同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差异化和本地化是关键
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都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所有ICT厂商共同关注的焦点。对于NEC来说,挑战在于如何做出差异化,如何在中国市场上更好地实现本地化发展。
吉田直树讲述了NEC的原则:第一,人无我有,做别人没有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在大数据方面,很多厂商都可以做大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那么NEC就把重点放在大数据的分析和预测上;第二,在注重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加强同合作伙伴之间的协作创新,比如NEC与农业有机栽培方面的专业公司合作,利用ICT的创新改进西红柿的栽培,推而广之,就是将NEC在构建大型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与特定行业或应用领域专业公司的技术特长相结合,取长补短,实现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合NEC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上面的两条原则具体体现为,根据中国用户和市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合作和发展模式,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寻找属于NEC的蓝海市场。
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NEC将当前的发展重点放在了安全、流通和零售,以及智慧城市等领域。安全包括与政府相关的公共安全,以及企业内部的安全两个方面。NEC的策略是,积极与本地的伙伴合作,在一些自己拥有优势的细分安全领域进行投入。NEC在流通和零售行业的业务前景十分广阔。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可能是一个新的瓶颈。NEC有针对物流行业的融入了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另外,在便利店的管理方面,NEC也有先进的解决方案,比如很多便利用店的POS机就是NEC的产品。POS机是信息汇聚的一个源头,以后针对POS机的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也是NEC的强项。
篇3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情感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1人工情感概述
人工情感是人工智能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所谓人工情感,就是赋予人类式情感的机器。即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赋予计算机或机器人以人类式的情感,使之具有表达、识别和理解喜乐哀怒,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情感的能力。当然,实现上述目标是许多科学家的梦想,然而,与人工智能其他方面技术的高度发展相比,人工情感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却是微乎其微,情感始终是横跨在人脑与电脑之间一条无法愈越的鸿沟。很长时间内,情感机器人只能是科幻小说中的重要素材,却很少纳入科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之中。
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行人工情感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国际上,人工情感领域主要是进行情感机器人的研究。
2人工情感的发展综述
2.1情感计算
情感计算的概念是在1997年由MIT媒体实验室皮卡德(R.W.Picard)教授提出A。她在自己的专著《情感计算》中提出“情感计算是关于情感、由情感引发以及意图影响情感方面的计算”。情感计算的目标是赋予计算机感知,理解与表达情感的能力,从而使计算机能够与人更加友好、和谐地交流。随后,情感计算领域成为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专家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国都在情感计算领域进行着广为深入的研究。而关于情感计算,美国最早展开研究,而且美国人进行的最为深入,研究的成果也最先进。
2008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展示了他们最新开发出的情感机器人“Nexi”,该机器人不仅能理解人的语言,还能够对不同语言做出相应的喜怒哀乐反应,还能够通过转动和睁闭眼睛、皱眉、张嘴、打手势等形式表达其丰富的情感。这款机器人完全可以根据人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做出相应的反应。它的眼睛中装备有CCD(电荷耦合器件)摄像机,这使得机器人在看到与它交流的人之后就会立即确定房间的亮度并观察与其交流者的表情变化。IBM公司的“蓝眼计划”,可使计算机知道人想干什么,如当人的眼瞄向电视时,它竟知道人想打开电视机,它便发出指令打开电视机。此外该公司还研究了情感鼠标。可根据手部的血压及温度等传感器感知用户的情感。
然而,目前情感计算研究也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比如情感信息的获取,如何对其进行建模等等。
2.2人工心理
人工心理理论是由中国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心理与人工情感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志良教授提出的。他指出,人工心理就是利用信息科学的手段,对人的心理活动(着重是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创造)的更全面内容的再一次人工机器(计算机、模型算法等)实现。其目的在于从心理学广义层次上研究人工情感、情绪与认知、动机与情绪的人工机器实现的问题。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泛的。如:支持开发有情感、意识和智能的机器人;真正意义上的拟人机械研究;使控制理论更接近于人脑的控制模式;人工心理应用的另一大领域是符合人性化的商品设计和市场开发。目前国内外在人工心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基于人工心理理论的商品选购专家系统,基于人工心理的智能化的E-learning系统研究等等。目前中国在人工理论领域上的研究总体来说比较深入。
2.3 感性工学
感性工学就是将感性与工程结合起来的技术,是在感性科学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人类的感性,把人的感性需要加入到商品设计、制造中去,它是一门从工程学的角度实现能给人类带来喜悦和满足的商品制造的技术科学。它将人们对“物”(即已有产品、数字或虚拟产品)的感性意象定量、半定量地表达出来,并与产品设计特性相关联,以实现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人”(这里包括消费者、设计者等)的感性感受,设计出符合“人”的感觉期望的产品。
因为感性工学这一概念是由日本提出的,所以日本对此开展的研究比较早。日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的研究。而且已经形成举国研究“感性工学”的。1996年日本文部省就以国家重点基金的方式开始支持“情感信息的信息学、心理学研究”的重大研究课题,参加该项目的有十几个大学和研究单位,主要目的是把情感信息的研究从心理学角度过渡到心理学、信息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每年都有日本感性工学全国大会召开。与此同时,一向注重经济利益的日本,在感性工学产业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各大公司竞相开发、研究、生产了所谓的个人机器人(Personal Robot)产品系列。其中,以SONY公司的AIBO机器狗(已经生产6万只,获益近10亿美元)和QRIO型以及SDR-4X型情感机器人为典型代表。日本新开发的情感机器人取名“小IF”,可从对方的声音中发现感情的微妙变化,然后通过自己表情的变化在对话时表达喜怒哀乐,还能通过对话模仿对方的性格和癖好。
3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的基于人工智能的人工情感的研究分析,目前人工情感领域总体发展很迅猛,但是并没有太多的突破,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更为深入,研究成果也更为先进和领先。而中国对人工情感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某些方面的研究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国际社会的努力,人工情感将会取得重大突破,给人类社会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史忠植.智能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
篇4
2019年7月1日至7月5日,东西部协作2019年大通县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进行。信息技术素养观转变。从技术应用能力转向信息素养能力,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一、人工智能驱动智慧教育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当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时代,这种工业化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时展迫切需要一场教育变革。换句话说,教育不是由外而内传递知识,而是由内而外觉悟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整齐划一的传统教育形态,构建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智慧教育体系,利用智能技术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进行系统化改造,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智慧教育。
二、智慧教育的理念内涵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指以“人的智慧成长”为导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和教育管理的智慧转型,在普及化的学校教育中提供适切的学习机会,形成精准、个性、灵活的教育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只有把“人”置于教育的最高关注,发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价值,启发人的智慧,才能从容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智慧教育不仅是教育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而且是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转型升级,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
智慧教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相互融通的学习场景,利用智能技术打通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的壁垒,让万物互联,让世界互通,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二是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的社会性、参与性和实践性,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开展面向真实情境和丰富技术支持的深度学习;三是富有弹性的组织管理,破除效率至上的发展理念,释放学校的自主办学活力,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虚拟和增强现实(VR/AR)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
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起源、概念和应用领域
(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起源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描述的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指在真实环境之上提供信息性和娱乐性的覆盖。
我国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初。随着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系统工程等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得到相当的重视。2016 年3 月17 日全国两会授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概念、特征和应用领域
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是一种基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仿真技术的沉浸式交互环境。具体地说,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亲临等同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
虚拟现实具有特性,即沉浸性(Immersion)、交互性(Interaction)、构想性(Imagination),是一个学科高度综合交叉的科学技术领域。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 (AI) 技术及其他相关领域技术结合,将会使其还具有智能(Intelligent) 和自我演进演化(Evolution) 特征。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即可观看虚拟现实视频介绍。
虚拟现实涉及门类众多的学科,整合了很多相关技术。虚拟现实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它可以从人的感觉系统上改变现有的空间感。虚拟现实现有的产业链大致可分为硬件设计开发、软件设计开发、资源设计开发和资源运营平台等几种类别。通过虚拟现实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虚拟现实+”的带动,会产生大量行业和领域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为网络与移动终端应用带来全新发展,将会推动许多行业实现升级换代式的发展。虚拟现实可以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智慧城市、装备制造、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商务消费、文化娱乐、公共安全、社交生活、休闲旅游、电视直播等领域中。
2. 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是在虚拟现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显示与交互、网络的跟踪与定位等技术,将计算机形成的虚拟信息叠加到现实中的真实场景,以对现实世界进行补充,使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增强对现实世界的体验。
增强现实具有三大特点,即虚实结合、实时交互和三维配准。
增强现实具有三种呈现显示方式,按距离眼睛由近到远划分分别为头戴式(head-attached)、手持式(hand-held)、空间展示(spatial)。增强现实智能眼镜,扫描二维码可以观看Magic Leap 增强现实演示视频。
增强现实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如在教育领域增强现实可以为学生呈现全息图像、虚拟实验、虚拟环境等;在旅游业增强现实可以帮助游客自助游玩景区,以虚拟影像的形式为游客讲解景区概况、发展历史、人文景观等内容;在零售业中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一键试穿,在网上销售中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增强现实在工业、医疗、军事、市政、电视、游戏、展览等领域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主要体现在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具有激发学习动机、创设学习情境、增强学习体验、感受心理沉浸、跨越时空界限、动感交互穿越和跨界知识融合等多方面的优势。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全新的教学工具,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因此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教育行业是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的飞跃, 它营造了自主学习的环境,由传统的“以教促学”的学习方式演变为学生通过新型信息化环境和工具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学习方式,符合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有多种,这里分别介绍各种设备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头戴式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
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一般包含头戴式显示器、位置跟踪器、数据手套和其他设备等,分为移动虚拟现实头盔和分体式虚拟现实头盔。国外有脸谱、谷歌、微软、三星等公司的虚拟现实头盔产品,国内有微视酷、蚁视、暴风魔镜、中兴、乐视、华为、小米等100 多种虚拟现实头盔产品。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报告以及目前虚拟现实教育实践情况,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生物、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工艺加工、飞行驾驶、语言、历史、人文地理、文化习俗等教学中均可应用。
学生使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体验学习时具有置身真实情境的沉浸式感觉,能给学生以绝佳的真实体验, 使人如身临其境,让书本中的内容可触摸、可互动、可感知。例如地理学科讲述关于宇宙太空星际运行的课程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无法遨游太空,如果戴上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就可以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近距离观察行星、恒星和卫星的运行轨迹,观察每个星球的地表形状和内部结构,甚至能够降落在火星或月球上进行“实地” 考察、体验星际之旅等。虚拟现实头戴设备, 手机扫描二维码观可看虚拟现实效果视频。
(三)手持式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
手持式增强现实设备多采用移动设备与APP 软件相结合的方式。APP 有视+AR、AR、4D 书城、幻视、视AR、尼奥照照等,另外有多种增强现实图书都有相配套的APP,如《机器人跑出来了》《实验跑出来了》《恐龙争霸赛来了》这套“科学跑出来”系列增强现实科普读物有iRobotAR、iScienceAR、恐龙争霸赛来了等多个APP,它们的原理都是采用手机摄像头获取现实世界影像,通过手机在现实世界上叠加虚拟形象的形式,实现增强现实的特殊显示效果。有的APP 中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安全教育、科普读物、识字卡片、益智游戏等,特别适合儿童教育。使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手机APP 与相配套的纸质图书一起使用,用手机摄像头扫描图书上的图片,在手机屏幕上即可呈现出演示效果;另一种使用方法是运用APP 下载增强现实资源并与外界实景叠加即可呈现出演示效果。增强现实特效非常逼真,利用这些APP 进行学习,学习过程具有真实感、体验感、沉浸感,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分析
(一)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资源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根据采用的设备不同,可以将教学资源保存在网络运营平台、桌面式设备、移动设备和纸质图书里,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采用不同的设备调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资源进行随时随地的自主学习。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有些知识点未能掌握,可以重新学习一遍,增加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有时学生因为特殊原因未能在课堂上学习,也可以课后弥补,同时可以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作为载体采用“翻转课堂”或“微课导学”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条件,教师也可以从繁重的重复性讲解中解脱出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助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
(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情景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知识的传输主要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的形式呈现。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比如数学课的立体几何、地理课的天体运动、物理课的磁力线和电力线、化学课的微观粒子结构、生物课的细胞结构等,教师用语言很难把这些知识点表达得非常清晰,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力不同,教学效果也会因人而异,甚至初次学习这些知识的学生会得到“盲人摸象”般的感受。而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组织教学,三维立体效果的呈现可以弥补这样的缺憾,能够把知识立体化,把难以想象的东西直接以三维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文字所表达不出来的知识,真实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的想象变得更加丰富。
(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具有视觉、听觉和触觉一体化的感知效果,学生具有真实情境体验、跨越时空界限、动感交互穿越的感受,能身临其境般在书海里遨游,让书本中的内容可触摸、可互动、可感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自然丰富的交互体验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更给学习者提供了大量亲身观察、操作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机会,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及知识建构过程,有利于实现深层次理解。传统的学习方式让很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去死记硬背,但很多知识学生考完之后很快会忘得一干二净,而采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组织教学,新颖的学习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能够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形象的场景会加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不竭动力。
(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能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化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存在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经济发达地区无论是软硬件配置, 教学师资和教学资源都非常丰富,而经济落后、地域偏远的山村学校学生连接受最基本的教育都难以实现。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都在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将是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的一把金钥匙,有利于缓解教育资源两极分化,扩大优质资源的分享范围,能让教育资源不再受限于地区和学校,让教育发达地区的名教师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课堂走进山村学校,能通过整体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同时这也是教育扶贫的较佳途径。
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发展还处在初级应用阶段,在技术瓶颈、资源开发、教学内容和推广普及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虚拟现实设备应用中的眩晕问题
人们在使用虚拟现实设备时会出现眩晕感,从硬件结构来看,由于现在的科技还无法做到高度还原真实场景,许多用户使用配置达不到要求的虚拟现实产品时会产生眩晕感;虚拟现实界面中的视觉反差较大,实际运动与大脑运动不能够正常匹配,影响大脑对所呈现影像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产生眩晕感;虚拟现实设备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是从PC电脑版上移植过来的,UI 界面不能很好地匹配虚拟现实设备,不同的系统处理上也无法达到协调统一,画面感光线太强或太弱都不能让用户接受;虚拟现实设备帧间延迟跟不上人的运动,会有微小的延迟感,当感官与帧率不同步时也会让使用者产生眩晕感。
(二)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资源短缺
目前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产业刚起步,软硬件设施不完备,开发人员技术力量不足,很多学校未配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中小学校的很多教师还没有接触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不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更谈不上如何去开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资源。因此,针对中小学教学所开发的虚拟现实资源很少,课程资源短缺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在中小学推广的最大瓶颈。但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迅猛发展,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教学势在必行,未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势必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性改变。
(三)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教学平台和资源的设计重形式轻内容
当前很多虚拟现实教育平台都只是在一个3D 视频或虚拟现实软件游戏的基础上构成虚拟现实教学。虽然学生在虚拟世界玩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互动、交流和讨论很热烈,表面上看学生得到了沉浸式的体验感,但是有些虚拟现实教育平台所提供的知识点讲解还停留在现实世界中,课本内容的单调、枯燥并没有因软件的存在而得到缓解,知识要点的讲解没有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有针对性,这种只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内容、教与学完全脱节的虚拟现实课堂只能称为“伪虚拟现实课堂”。
(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价格较高和技术条件限制导致普及困难
企业的前期研发成本较高、设备销售量较少,导致多数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销售价格居高不下, 很多学校因资金问题望而却步,无力购买售价高昂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进而导致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学校的推广普及步履艰难。大多数虚拟现实软件普遍存在语言专业性较强、通用性较差和易用性差等问题。受硬件局限性的影响,虚拟现实软件开发花费巨大且效果有限。另外在新型传感应用、物理建模方法、高速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三维建模技术也需进一步完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处理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以上诸多原因的存在制约了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推广和普及。
五、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前景展望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发展对未来教学形式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云计算、雾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突飞猛进的新时代背景下,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融合,将会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如虎添翼。
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软硬件设备的性能提升和价格降低,会有更多的教育投资公司开发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让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快速走进中小学课堂,在教学中大面积应用普及。依托其具有的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虚实结合、实时交互和三维配准等超级体验感的优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会发生改变。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普及将会颠覆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形式,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与应用前景。
篇5
这种必然来自四个不同的推动力:分享、互动、流动、认知。这四股力量非常强大,农业、医疗、金融、媒体、化学、化工……各行各业都将受到它们的影响。这四股力量都会塑造未来的技术商业,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出行、社交、娱乐、消费等。
分享:获取更多的价值
无论你做什么都先自问,如果让更多人分享会怎样?世界上最大的技术公司未必拥有最多的技术,比如最大的媒体公司并不拥有自己的媒体内容,最大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自己的库存,最大的连锁酒店ABNB不拥有自己的房地产。原因在于他们都利用了分享经济、分享技术。在这个分享的世界里,能获取、使用一个东西比拥有它更重要。因为这种获取权、使用权是被分享的――即使你需要花钱才能获得。比如优步,很多人说分享一部车比拥有一部车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大的作用。
“分享”这个概念并不陌生。电影、音乐、图书、游戏等都常被分享,分享比拥有更有价值,这叫做按需经济。按需经济成为可能,因为你立刻就能获得想要的东西。拥有经济里,需要先把这个东西据为己有,而分享经济里只需通过分享就能用到它。优步模式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按需经济时时让你得到满足。一些被称作网格化的公司想要基于优步来开发一些产品,利用优步模式来进行分享。我们可以把优步的思维用到很多行业,交通工具或者是酒店房间,或者是其他很多事情。
众包、众筹也是分享经济的创新领域。人们可以用众包的方式造车,分享制造和创新;也可以用众筹的方式创业,分享资金和股权。
我们可以把同样的想法应用到金融领域。如大家熟知的比特币,用到一个叫作区块链的技术,大家可以分享安全,这种安全是被每一个参与的人一起分享的。他们使用的货币的安全性并不是由银行来保护的,而是人们分享了加密,用这个技术让某一个东西变得安全、可靠。
技术能让我们实现分享更多的东西,而且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如3D打印、物联网,使得各种硬件、软件、实物、虚拟文档都可以分享。目前分享的规模、分享的程度还在初始阶段,我们可以基于今天所做的事情,提升分享的程度,比如通过一些芯片、沟通、Wi-Fi,等等。
互动:创造流动开放的文化
互动的方式有很多,我们曾经有一种文化:看书。而现在我们都是通过屏幕来获取信息,我们变成了使用屏幕的人,很少去读书了,可以看看每个人面前有多少个屏幕――我们进入屏幕的时代:飞机上有屏幕,大厦的墙也可以变成一个巨大的屏幕,甚至我们还可以有3D的屏幕(一种激光3D影像,我们可以通过戴特殊的眼镜看到),电子书也是一大趋势,未来的电子书可能不是一页纸,而是一页页的屏幕。
任何一个表面都可以成为一个屏幕,它将改变我们互动的方式。我们现在用身体与这些屏幕进行互动,而且不只是用手指敲击键盘这种方式。
书是固化的、精确的,而我们现在正在创造这种新的流动、杂乱且开放的全球文化,它们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感知。
现在有新的手机可以看到你的眼睛,辨识你在看哪儿,看到你的情绪,让屏幕做出互动、反映。简言之,屏幕通过传感跟踪你的情绪。VR虚拟现实让我们可以在电脑内部进行互动。微软、Google在做增强现实,它可能是我们未来工作站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会需要一些虚拟的同事,有虚拟的文件,虚拟的工作台,而且你能够用手指、声音、动作去和它们进行互动。这是一个机遇,实时翻译、机器互动、大脑计算……增加产品的互动性可以给你的产品增值。
流动:让定制成为可能
现在无论做哪一行的,都是跟数据有关的,所有的商业都是数据的商业,所有的行业都是数据的行业。
客户的数据往往跟你的客户同样的宝贵,这叫做原数据。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利用这个趋势。有了数据之后呢?数据要跟其他的数据相连,如果这个数据只是束之高阁的话是没有用的,我们要把它连接起来,跟别的数据连接起来,这样就是流动的数据,连接、流动、分享按部就班。如果只是把它搜集来的话是没有用的,一定要彼此连接,而且流动起来。这就叫做流动性的数据,或者说数据流动而非是数据储存。因为储存是静止的,而数据是流动的、活跃的。所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的,首先第一阶段是桌面的,然后是文件、目录、PC电脑、个人电脑,这些都是静止的。第二阶段则是在网上了,页面、连接、网络。现在我们正在跨向下一个阶段,不止是一个静止页面或者是静止电脑上的文件。视频、声音以“流”的方式上传、下载,给它们贴标签,放到云里,像液体一样不断流动,这是我们要思考的。
原来我们是页面、台式机,那个时候关乎于现在、关乎于物体,现在强调的是流和云、强调的是此时此刻、我们,还有数据。数据流向哪里,还有量化的自我。我们可以测量数字化,生命当中各个的方面,让它像“流”一样传输出来,我们可以搜集,或者鼓励人们去搜集。
当所有的数据被收集、被连接、被分析、被流动起来,关于生活所有的东西我们都可以进行量化,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个人的身体状况量身定制各种健康计划、营养膳食计划,做更多个性化的事情。
当然还有监视,这是无处不在的,不光我们自我监视,别人也会监视我们,我们彼此在监视。在未来当一个人进到一个大厅里,所有的广告都将是专为他一人定制,任何可以被跟踪的东西都会被跟踪。
到了未来,如果一个东西并不是时时的话,将很难令人满意。
认知:把智慧赋予事物
把智慧赋予事物,这就是加上之前所说的这些力量将其整合在一起,让我们制作的所有的东西智能化,这就是我们让它有认知的意味。
过去一些年我调查了人工智能的前沿,让我印象深刻的是Google的一个人工智能应用,将图片上传到Google,Google就能理解图片的意思并看图说话。
人工智能可以做医疗诊断了可以比一般的医生诊断的更好。机器人试错学习后我们都不需要模仿了,只要告诉它做什么,它便自己去尝试,做了很多错误的方式但通过错误能学习,这就是一个自我编程过程,这个在以每18个月翻一倍的速度增长。
任何一个东西加上一点人工智能就会变得更好。
篇6
关键词: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现状;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越来越成熟,是机械制造企业的必然发展结果,使机械制造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水平对机械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能够显示出国家工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促进机械制造自动化的进步和发展。
一、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1、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即使在很多方面已经比较先进,如在制造工艺方面已经不断地应用很多先进的制造技术,但还是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很多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机械制造企业对于复合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精细加工技术以及纳米和微米技术等最新加工方法,都会进行不断的更新和使用,这在很多方面就已经比我国先进很多,我国机械制造技术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方面,特别是掌握和开发制造工艺过程,提高机械制造技术的普及率。
2、计算机的集成化发展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在工业发达国家,关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等先进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机械制造企业,实现了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制造自动化的发展。与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依然是处于初步阶段,如刚性自动化、初级操作自动化以及单机自动化阶段,仅有个别的先进制造企业采用了柔性制造系统。
二、机械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机械制造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自动化技术作为机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发展。基于此,相关部门及管理人员必须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努力实现创优目标。
1、柔性的自动化
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要求各大制造企业的应变能力要强,必须要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整自身产品的种类。市场所产生的每一个变化都有可能是一种新的商机,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的柔性自动化,敏捷制造是其今后的发展趋势。其的主线就是生产高度柔性化产品。mfs的应用研究结果显示,mfs是一种中批量的多品种的生产模式,其在提高企业生产率、确保交货期、提高信息完整可靠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以往无人化的全自动化的概念逐渐被更新,在自动化的系统之中,人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机械自动化日益向小型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转移,因人的作用日益增强,所以对人的素质以及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在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同时要重视培养员工的机械自动化知识。
2、集成化
计算机集成制造是采取信息技术,对企业全部制造过程进行整体优化的思想,是技术功能以及技术经营的双重集成。企业间的动态集成应以内部的动态集成为目标,加速与国际化、全球化竞争需要接轨。在机械制造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和机械自动化的引进和吸收从未终止。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加工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也逐步得到了普及应用。从单机到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技术进行系统集成。随着我国的科研人员开展CIMS工程研究的深入,CAD/CAM、系统集成技术、质量系统工程、管理决策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应用均得到了有效覆盖,可以预见CIMS将成为今后机械制造主导生产方式之一。
3、智能化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商品制造技术不再是简单的对商品进行设计以及制造,它已经从最原始的商品概念设计发展为一系列商品的集成活动,所以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制造技术是一个把信息处理与功能体系结合起来的多功能技术,也可以称为智能制造技术,这个是一种融合了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制造技术的先进技术,他不仅具备了某一部分专家的智能功能,还能对自身的运作状态进行监视,能够及时地对故障进行预测并且在出现故障后马上做出应对措施。相较于传统的制造系统,智能制造技术最先进的一点则是它有着自主组织、适应、学习能力,是以往每一种制造技术所不能具备的。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智能技术有:智能机器人、智能式故障诊断以及维护系统、制造单元控制系统、智能式cad以及智能式capp,这些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智能制造系统的运用从最原始的市场分析、产品设计制造以及加工过程控制、产品生产计划及其材料处理、企业信息管理、设备维护等技术自动化方面,延伸到其自主组织能力与制造环境的集成化层面。总而言之,智能制造系统能给制造技术带来质的飞跃,并且其前景广阔,因此,在制造过程中有必要将其融入自身机械制造环境中。
4、虚拟化
虚拟化的技术通常包括当代制造工艺、计算机的图形学、人工智能、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等方面,其中主要以计算机的系统建模及仿真技术为根本,而构成的一种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技术。虚拟制造通过运用计算机仿真与信息技术,以全面仿真实际活动中的制造过程、信息以及人事物等,便于发现问题以及选取相应的预防对策,进而实现产品的一次成功制造,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机械制造发展中的重要技术。在机械制造发展中,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村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涌现,也为工作质量及效率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机械制造发展中应对其自动化技术进行有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罗子儒. 基于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 科技风. 2014(18)
[2] 孙锋. 机械制造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 电子制作. 2014(23)
[3] 黄甫年.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J]. 科技风. 2014(16)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智能终端;界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3-0078-02
到目前为止,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数量已增加到1.92亿。它之所以将成为一个集各项服务为一体的全新平台,是因为它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还给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并且拥有高集成度的功能。但受载体、网络等制约因素的影响让我们无法在真正意义上享受到“移动”带来的体验。用户的行为习惯也因智能终端产品更替而改变,而智能终端也将进一步发展,得到新的进升平台。
1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
中国的Mobile Internet发展截至2016年底,国内的移动设备达到了14.5亿,安卓和IOS设备都在增长,不过,安卓的市场占有率更高,且使用App的用户越来越多,各类细分领域定位明确的App人数增长明显。从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应用上来看,视频播放稳居第一,对传统电媒产生较大冲击,电商导购排名第二,网络购物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其次还是新闻阅读和社交聊天。
正是因为有了智能手机使用率、网络覆盖率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有力因素,才昭示着Mobile Internet进入飞速发展时期。
2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特点
运动场景、碎片时间、随时随地,业务应用相对短小精悍作为有利因素的Mobile Internet。但它也和PC Internet拥有着相同Internet的核心理念,价值观。以下3点是移动互联网的特点:
1)移动性: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它的移动性,能够便捷地为移动用户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随时随地能够给用户带来有效是其移动性的有效证明。让广大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感受互联网移动终端带来的方便快捷。
2)私密性:Mobile Internet的移动性恰恰突出了它自身的私密性,大都专属一人所有,使用户所使用的业务和服务更加隐蔽。
局限性:受无限资源的不完备、终端续航等不利因素,使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整地将业务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展示出来。
3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意义
如果Mobile Internet要想在未来10年,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就需要把握技术更新换代的机遇,这是从长期以来的发展现象中显示出来的。
Mobile Internet将不单单只是一个通过手机上网的表现,而在社会进步方面所带来的价值更加显著。就Mobile Internet自身的市场潜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集成展现将会在它的基础上呈现出来。例如各种方便快捷的是功能,比如升级现有的通信功能由以前的固定点,到现在的移动点,从声音到视频未来还可能会有更大的改变,而对办公来说提升和进步也是巨大的,从以前的纸笔到现在的电脑,未来也可能诞生更多实用的技术、而同样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上也是有很多可挖的潜力、而移动网络色消费服务更是给广大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便利。而类似的这些的功能的发展对社会的前进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会带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推动信息化社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民众的生活方式。
4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
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移动互联这个概念,不过,移动互联并不能看作互联网的一个分支,它有着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优点,移动互联与互联网深入融合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之间的连接往往是靠智能终端来完成的,它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成熟带给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融合更多的可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还受到用户需求的影响,不管是现实还是网络中,都有专门调查用户需求的公司,他们将调查出的数据提供给有需要的公司,开发商再根据这些数据去优化自己的产品或者服务。
5 智能终端下用户的新需求
用户在Mobile Internet的时代对终端应用产品的需求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在和传统PC客户端的对比下,智能终端产品更具有高效、快捷和极具体验感的优点。当发掘和研究用户需求,就会发现智能终端产品用户的需求会呈现出碎片化、整合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5.1 碎片化需求
用户对于碎片化的需求体现在用户使用Intelligent的行为存在着随机性,随意性,例如互联网移动端的游戏界面,手游操作随意定位,常见的手游王者荣耀、跑酷等,跟随手指的移动,随机走向下一个方位,并且每次在时间的使用上较短,Intelligent只能获取比较浅显的信息,并且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入思考与整理。但是用户的体验却来自于短暂的交互。所以设计师就要不断地思考怎样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服务上个性化,满足碎片化该特征的需求。
5.2 整合化需求
用户对于终端产品的质量也看的更加重要,并且对终端的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也投入了^大的关注度像娱乐,社交功能等更是如此。而且智能终端有着较大的智能网络的功能集成,所以各行各业都可以将业务内容通过终端来实现,真正实现互联网销售。所以需要广大市场来整合Intelligent的服务内容、终端质量和用户体验。从而使用户对产品的使用更加满意。
5.3 个性化需求
用户对移动产品的使用体验是根据智能终端来获得的,但是不同的用户被一定的客观因素所影响造成了对Mobile Internet产品有着不一样的需求。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在同一业务中需呈显出不同的风格圈、并且需要满足用户追求个性化的心理,而这些都是移动互联网产品所要求的,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用户和较精准地把握更多商机。
6 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界面设计趋势
在当今信息需求和数字化产品越来越增加的趋势,产品界面设计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突出,设计活动的要求是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所以要了解和满足Mobile Internet时代用户的需求并且与未来产品相互照应与之顺应发展。
6.1 自然、愉悦的智能体验
复杂的移动终端产品往往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压力和负担,其原因是各种复杂的操作和界面,以及用户在使用网络时所造成的网络碎片和痕迹。他们大多具有随意性、隐蔽性和零散性,同时他们会降低用户的体验效果。所以这就需要设计师设计出使用方法和体现形态尽可能简单完整的产品,排除一切不必要的会对用户产生干扰的功能。能给用户带来自然的愉悦体验的产品就能被用户更好的接受。
产品发展逐渐向着简单、高效的方向来进行。所以界面的O计越来越简洁,而设计者也越来越注意减轻用户的认知负荷。用户使用自然的简洁的界面,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的习惯与常识来进行操作,同时能够减少用户的上手时间和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
6.2 多元化定制体验
不同的人群他们在不同的使用环境并且每行每业的不同使得产品的功能与界面交互方式上侧重点有所不同。这是在用户个性专业需求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想要让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就要在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在面对不同的环境做出相应的改变。为了使不同行业下的用户拥有更加随心的服务,这就需要多元化的终端界面定制。
6.3 信息多通道体验
当今数字化产品界面所表达传递的信息形式越来越趋于多样化,这使得移动终端的系统界面也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而且人们在日常交流交往中更习惯多种感官上的沟通交流,而感官较为单一的通道就会对用户的日常交流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和沟通,并且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某种体验。人工智能的理想境界和多通道的产品系统的本质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通过自然语言与产品进行交流。所以利用感官技术和其他多种感应技术相互组合,多种合适的沟通方式,合并升级为更加人性化的沟通操作方式成为了未来发展必然趋势。这是为了能够让用户可以有更多优质体验到多通道便捷,解决了单一通道上无法体验到的享受。
7 结论
在互联网和终端技术的发展和推动下,一方面是让产品变得更加精密,更加的复杂,另一方面,是未来技术的发展终端互联的融合发展,形成不一样的操作沟通方式,所带来的直接体现就是操作的全面升级,他使得产品操作趋向自然化与智能化。这就使得用户的使用需求逐渐提高,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也越来越多,这让未来的数字化产品界面设计随之必将呈现出更多的着陆点,界面多样化、自然、智能的交互方式的发展与应用己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大势所趋。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智能终系统设计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宋春霖.简析智能移动终端大繁荣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出路[J].新闻研究导刊,2015(9):254-255.
[2]武靖.主流智能移动终端平台界面设计分析[J].科技视界,2014(36):139.
[3]柴焱.传统媒体的移动互联网实践――以智能移动终端 Apps为例[J].声屏世界,2014(4):60-62.
[4]杜虹,王瑜.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下的智能终端界面设计趋势[J].中国包装工业,2015(Z1):121-122.
[5]黄蔚.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对传统媒体的冲击[J].知识经济,2015(20):14-15.
篇8
从概念上来说,非物质设计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非物质化的设计的产物,是相对于物质设计而言的,在后工业时代,服务、虚拟、数字化等设计成为非物质的设计形态。也就是说,设计的结果并不一定意味着某个产品,它也可以是一种方法,一种程序,一种制度或一种服务。其最终目标是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在物质基础上实现非物质生存状态。这就是“非物质主义”设计理念所倡导的“资源共享,其消费的是‘服务’而不是单个产品本身”。
譬如美国的微软(Microsoft)公司称得上是一个非物质时代的标志,微软生产的Windows系列软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为全世界服务对象的虚拟的平台,可以说微软的“服务”创造了巨大的效益,也为人类的生活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这里谈的“消费服务”就是消费者在整个消费过程中“以产品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也即是生产者承担生产、维护、更新换代和回收产品的全过程,用户选择产品、使用产品、按服务付费的消费理念。关于消费服务,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它一直与设计是息息相关的,每个时期的设计思想都会受到其消费主客体的影响,如大工业化的美国建立“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度”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浪费,这与“为平民设计”的宗旨已背道而驰;而马克思在《机器论片段》中提出了自动机器体系的概念,认为自动机器体系“是最完善、最适当的机器体系形式,只有它才使机器成为体系”,使一些学者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机工学理论的影响下,提出了“机器中心论”的设计思想,更是违背了“人本思想”的消费观念,这也促成了极具颠覆力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具有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意大利激进设计集团“孟菲斯”认为功能一方面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生命的,发展着的,它是产品与生活之间的一种可能关系;二是功能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文化上的。产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更要有文化内涵,使产品成为特定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
从各种设计运动的产生来看,也往往是由于运动的发起者有感于消费主客体,才使得设计思想不断地发生改变,推演出不同的设计流派和风格。在信息社会里,产品的消费观念与人的生存状态的相互碰撞已显得更加引人关注。人们除了满足必要的物质文化外,更多关注的是附着在产品上的精神文化。这也是非物质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注重消费服务”的设计理念。非物质设计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障,它的理念不仅是一种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设计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且它还表达了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想、意识形态和复杂的文化现象。
正如大众甲壳虫汽车的策划师巴里•谢泼德说:“制造商意识到,顾客寻找的不只是产品的功能。他们要买的东西,必须能够体现主人的某个特点。”其消费服务的主要层面正是从精神上调节人的身心,使人们能够切实地享受生活。目前,产品消费是我们的主流生活方式。对于生产商和厂家而言,它们只管生产和销售产品,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使用产品,直到产品使用寿命终结才将该产品废弃处理。而非物质主义则是以产品为基础,强调服务为中心的消费模式。它有别于传统的产品消费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存在占有欲望,他们占有并使用产品后就存在着独立使用权,这样会使产品没能充分利用而导致不必要的浪费;而“非物质主义”使人们共同享有产品,消费的是服务,并以服务量衡量终端用户群的使用效率,扩大利用率与资源整合,以便满足有服务需要的客户群体;其次,“非物质主义”的生产商着重点将从旧貌换新颜的消费观逐渐转为减少消耗理念,使生产者节约生产成本,也顾及了生态系统,比如废物再利用或有用部件的回收再利用等等;最后,“非物质主义”的用户以服务量付费,改变了传统消费模式的先占有有使用的闲置浪费,迫使终端用户自动承担产品的使用效率,使生产商与终端用户共同承担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与义务。对于非物质设计时代的产品带来的第一个变化是产品功能的超级化。它既有物质产品,又有非物质产品。即使是物质产品,其功能层次也各不相同,大多数产品已具备超级多功能,甚至有的具备了虚拟功能。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功能超级化手机即将进入3G时代,该产品的功能超级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也满足人们选择的多样性,然而多数产品都进行这种功能组合后,人们在选择产品时就会无比盲目,同时它也会带来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第二个变化是产品设计的核心转变为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服务,为的是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第三个变化是使设计与消费服务进行直接对话与交融。例如,我们在情感上需要机器人完全智能化,甚至可以像人一样进行思考并取代人的工作,这样的机器人当然更能满足人的情感和需要。但是当机器变得和人一样对社会造成破坏的时候,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再从产品功能的角度来看,个性和情感需要更多是一种定制的产品,而不是简单的功能组合,即使当初获得一种功能超级化产品,满足感也会很快消失。因此在当代非物质社会,需要共享资源、整合资源,倡导消费服务观念,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篇9
初雪过后的北京,略有一丝寒冷,走进北京融科资讯中心11层太库科技北京总部,却感到一股春意迎面而来。雅致的茶室、精美的摆设、生机勃勃的绿植和鲜花,让这家孵化器公司透着精致的文化气息。太库CEO黄海燕,是典型上海女性,说话语速适中、条理性极强,自信温婉,也因此,她的公司和团队,他们追求的理念,更显包容性与沉稳从容,在中关村这样一个追求快、狠、准的氛围中,他们默默耕耘两年多,不求一鸣惊人,只因前景看得很远。
这是最好的时代
接触黄海燕之前,太库在记者眼里并没有完全清晰的概念,孵化器见过很多,只知道这家和其他不同,它不靠出租办公室挣钱,而是提供服务、理念和适合初创企业成长的沃土,是一个打破了空间限制的孵化器。
“开放式创新平台”,这是太库致力追求和打造的创业沃土。能够十几年专注做一件事,并将自己的理念落地生根,黄海燕感叹赶上了好时代。“重要的是生在这个年代。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感受到、亲身参与到祖国的发展,加上受益于父辈们的艰苦奋斗的经历,从小在内心植入了种子。那时候我们或许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但是看到的是身边的变化,对于中来说,在这个社会蓬勃发展的阶段,给了大家很多尝试和探索的机会,也因此中国的草根创业者比其他国家都多。”黄海燕说,“改革开放的精神,在我来说,就是从自我出发,从能做的开始,脚踏实地,开始尝试。我从自身的经历中,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接轨,虽然当时并没有发展出一个标杆要做什么,但是要回归内心、勇于尝试。”
受时代精神影响,当年提倡“科教兴国”,黄海燕觉得,科技并不仅仅是实验室的东西,在刚刚踏入社会之时,中国正在与世界接轨,她没有选择世界500强企业的金饭碗,而是走进张江做投资,踏着整个时代创新开拓的大步伐,将眼光投向了刚开始发展的高科技园区。“一两家企业的发展不能说明什么,我们要从底层、土壤去改良,专投互联网公司,如今回过头看,当时设想的商业模式都成真了。”那个阶段世界IT产业向中国导入,很多国家把中国当作一个好的、可发展的、可投资的地域,把研发总部放到中国,接下来的七八年内中国的IT业获得了持续发展。这种大发展大跨越的日新月异,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和感受,黄海燕觉得自己很幸运。
但是彼时,中国还是被配置的地位,真正的机遇是在金融危机后。2010年左右,我国已经经历了10年的人才储备,年轻人十分渴望自主创新,这场危机带来更大更深刻的转型。
也是在那之后不久,太库应运而生。从2014年策划创立至今,太库走了2年的时间,在这个加速发展的时期,有人评价,太库走过的历程、获得的成就放在过去可能需要10年都不止。
开放式创新平台
两年时间,太库经历了很多,也深刻感受到:虽然华为、海尔这些企业已经得到了海外人士对中国企业的尊重,但是当我们主动参与到国际的竞合关系中,要到国外建立孵化平台,整合其最优秀最先进的资源时,发达国家一开始还是持观望态度,一方面他们会质疑我们有没有能力,另一方面会疑惑我们是不是去分饼。
“太库要做的不是分饼,而是要整合资源,一起把全球创新的饼摊大。”黄海燕坚定地说。所以,太库是中国第一个在海外做开放式创新平台的公司。
这不是到海外去建个研发中心或者基地这么简单,而是做自身内部创新,是面向全球、面向各类资源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这样可以帮助海外的资源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和中国的合作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以帮助中国企业走向全球。
我国政府一直鼓励“走出去”、全球化,太库做的就是搭桥铺路的工作,让我们的“走出去”,能够真正作为当地分子,融入到当地的社区环境、经济环境当中,活跃当地的经济。太库在美国孵化了很多企业,人工智能是主导产业,这个过程中太库发现,国外的很多行业、企业对于中国的广阔市场缺乏了解,在不断的沟通中,太库帮外企更好地了解中国。同时,太库也帮助中国企业找到最好的模式,对如何适合海外的特定地区、适合该行业,形成系统的认知,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各个层面,给企业很多建议,帮很多中国企业“出海”。
同时,一些企业跨出国门去面对陌生高端的市场时,容易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这时候太库的平台可以帮他们进行一些预孵化,让它更好、更高效地融入当地,帮助企业更早地把握机遇时间点。
“这是我们在全球化中做的努力。我们和海外的地方政府也在做沟通,会为当地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提供建议,这都是我们在更深层次的交流和制度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黄海燕介绍,海外与中国市场的合作需求越来越明显。打造“产业孵化器”并不局限于国内资源,拥有全球资源协调能力是太库科技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其能够为区域打造定制化创新集群的关键。
目前,太库已经在全球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硅谷、柏林、首尔、特拉维夫、赫尔辛基这些国际城市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武汉、成都、固安、香河、大厂、嘉善等设立孵化器20家。太库在全球6个国家16个城市开办了超过20个实体孵化器,并且同美国、德国、以色列、韩国、芬兰等国签订了多项重大战略合作协议。太库布局在亚洲、北美洲、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区域,创新带来竞争力,而这样的创新区域还会继续集中,太库的全球战略将持续布局。
当前,各国的大企业已经走过了初期阶段,都在思索建立全球创新中心的问题,这个环节也会遇到很多挑战,而太库的创新模式正可以在这个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太库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培养机制;根据企业需要,在全球培养和导入适合合作的中小型、成长企业;此外,太库还能帮助大公司更好地了解市场和大环境在关注什么。大公司的创新活跃度远不如活跃的中小企业,这些导入能够让它了解未来的趋势,帮助大企业跳出舒适圈,去关注那些未来可能和它有交集、产生1+1>2的效果的行业和企业,这些都是太库能带给它们的更广阔的视野。
量身定做的区域配置
太库模式能给中国区域带来什么?
黄海燕说:“我们这代人都是伴随着区域成长而成长,见证了很多地区模式的从无到有。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禀赋和历史路径,各地要发展,需要先导性的、地域性的规划设计。国外的发达地区有着很多这样的成功案例。”这也是如今太库能够带给区域的。
太库对“产业孵化器”本身,进行了内核和外延的重新定义,其他孵化器着重关注微观的企业成长,太库则是先了解区域发展,再规划、改良土壤,继而帮助区域播种、灌溉,建立区域的良好发展模式。
也因此,有人评价太库模式是“上天入地”。太库能够做到“忧国家之忧,想国家之想”,在中国经历的改革发展中,太库争当实践者,用行动做出实践的样板;同时,在全球竞争中,太库更能在培育机制这件事上做到行业翘楚:通过创新平台的建设,不断丰富创新环境,扩大优化创新主体,突出创新成果。
如此清晰的思路和模式,绝不是黄海燕和F队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想出来的。他们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实践积累,看到了一线城市的发展和瓶颈,进而探索出系统层面的商业思维。
“这两年我们可以说没日没夜地前行,这些密集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了解到发展的机会和区域的痛点,从而能够从痛点中发掘机会。现在发展环境异常激烈,但是社会给了开放创新很大的支持和认可,这是天时地利;而我们自己不懈的探索,这是人和。”黄海燕说。
能够在区域布局发展上有如此厚积薄发的底气,也得益于太库强有力的合作方――华夏幸福,他们在过去20年“以产兴城、以城带产”的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奇迹,固安产业新城已经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一个成功样本。此外,太库科技与华夏幸福还联手推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北航机器人研究所、东北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沈阳工大与香河区域战略签约,并打造香河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协同创新平台开模,使得实体研发,市场化运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香河区域,助推香河打造机器人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其区域产业升级。香河经济开发区也因此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科技部全面部署“十三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路径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自创区、高新区建设取得新成效,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强力支撑”。
太库和华夏幸福在政策的推动和引领下专注于区域发展,区别在于,华夏幸福做的是“城”的工作,而太库聚焦在创新模块。太库致力于将主流城市周边二线城市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积淀挖掘出来,在资源和理念的双重建设下,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吸引青年回家乡做贡献,创造“彼此成就”的双赢局面。
没有边界的沃土
在黄海燕眼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打造一片没有边界的创新沃土,你可能注意不到土壤的存在,但是又离不开它。这种包容而宽广的情怀,是一个女企业家独有的底蕴。
“黄海燕有什么背景,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家企业的CEO?”在网上搜索太库,可以看到这样的疑问。
的确,女性、年轻、形象好,难免会受到质疑,但是当你走进这家公司,和她深入交谈,你就会知道,她的背景就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是“除了创新别的没干过、也不会干”的执着,是脚踏实地不急功近利的沉稳。
篇10
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在90年代获得成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995~1998年间,美国1/3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在国内总收入(GDP)4.1%的增长率中,信息产业的贡献达1.2个百分点;计算机和电信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到2006年,美国将有一半工人受雇于信息产业或成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高新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催生了一批新兴关联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1970年,美国每辆汽车电子装置的价值只有25美元,1990年上升到1383美元,2000年,美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上千亿美元。在1998年美国资本设备实际投资16.5%的增长率中,信息设备的贡献就占9.6个百分点,占总增长率的58%。美国信息产业占经济的25%,生物产业将使新经济的比重再增加15个百分点。
以美国带动的信息全球化,已经全世界达成了共识。2000年9 月在冲绳举行的8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指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信息通信技术将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3的8个国家达成共识,要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和益处,同时要在这种革命性变化中制订信息技术的各种相关规则。
21世纪全球发展的巨大的动力,仍然来自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增长1/3,达到80亿,2050年达到89亿,人口老化现象将影响全世界。今后几十年知识激增和因特网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场真正的知识革命正在开始,知识量每五六年就增加一倍。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尤其受重视,它的重要性超过体力劳动、自然资源以及实物资本。富国创造的的财富都归功于人力资本。在美国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在就业者中占2/5到2025年,在新的“知识经济”中老的工业部门将降到10%的比例。
信息产业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盘,并不说明信息产业的失败,它可能标志着积极的转折:美国的信息产业进一步与传统经济结合,美国信息革命的进一步全球化,“新经济”将继续发展。
3。“信息高速公路”:全球化信息产业的基础
美国政府于1993年制订<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指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
1991年戈尔提出“建立地球村的基础结构”,1994年提出“维持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创建连接各个网络的全球网。。。。必须建成并开通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基础结构(CII),为每个人提供周游世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这个网络,消息和图象能够以光速从任一大城市通往每个大陆上的任一小村庄。”
信息高速公路,是21世纪信息时代手段社会基础结构,相当于工业革命初期美国的铁路网。目前,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掌管的INTEINET网,又称为互联网,已经成为跨国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与155个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网络连接,有400多万台主机,15000万用户。它本身不是信息高速公路,但它是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随着微机的普及,全球上网人数以每月15%的速度增长。美国的微软,麦克考,波音公司合作,到2001年由90亿美圆发射288颗卫星,使互联网,商业,金融和互动媒体服务24小时覆盖全球。100多所大学和IBM合作,计划推出第二代互联网,比现在的互联网快100---1000倍,其能量直接为媒体产业带来革命。
互联网是社会资源大规模重组的根本工具,这种分配是一种全局式的联动,是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部门都不可避免的。最近五年美国互联网创造的百万富翁比过去五十年所有工业创造的百万富翁还要多:在1992-1999年,有409家互联网公司上市,市场价值达1.3万亿美元,其中仅1999年就有309家互联网公司上市。互联网经济成为美国的第一大经济,美国在大概五、六年的时间里,把资源从一些传统行业转移到了年轻人手中,使整个国家重新焕发了活力。美国信息产业已经占经济25%,再加上生物技术将有15个百分点。互联网的特点是:通讯互联网化。微机通讯与可视电话。网络电视装置。不用买微机,可以在电视机上直接上网,收发电子邮件,购物。网络微机和简易电脑。不用大硬盘,用网上软件和空间。内联网。银行,保险公司,大企业,院校和国家机关在互联网上建立全球范围的内部使用网络。卫星通讯的互联网高速入口。卫星上有500个频道的电视节目。网上服务公司跨国化,比如互联网全球漫游服务,用户可以在外国上网。互联网的多样化功能。可以在网上直接购买信息产品,传递照片和录象带。
信息高速公路的特点是:高速化,多媒体化,智能化,按照完备的,交互式的,用户驱动方式运行。它由高速通信平台和大量的应用信息系统组成,关键技术有13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高效率软件系统,超大容量计算机高速接口,光纤传输技术,同步数字系列,异步转移模式,高速通信协议,数字图象压缩,大容量存储,智能网,多媒体通信,个人通信,信息安全。信息高速公路由通信网,数据库,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规则和个人5个部分组成。
4.信息时代的特点
第一,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主要体现在信息和知识上,新型生产力有高技术含量,高速度跳跃性发展,高度竞争性,高度社会化和人性化。
第二,生产方式是计算机处理信息,信息高速公路传输信息。传统产业向自动化,柔性,分散型生产发展。
第三,智力资本作为独特的生产要素取代人力资本并且排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首。传统经济中的直线管理正向扁平型管理转变:围绕工作流程而不是部门职能来管理。由于资本的全球化与创新快速化两者的合力,项目管理正改变着传统的职能性的组织管理。社会知识化,公司扁平化,势必使更多的权力下放,从根本上改变企业文化,低层员工参与创新,被授予决策权,并对业绩改进负责,信任与对过错的宽容,成为核心文化。
第四,知识经济将传统教育推到产业前沿,知识老化的周期不断缩短,人们无法满足小学、中学、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性学习,学习将成为终生行为。
第五,伦敦、纽约、东京三个世界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一批精英正进入硅谷、上海等新兴的资本市场,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经济全球人才中心。新经济中,留人则日益成为人力资源的瓶颈。
第六,从科学管理到数字化管理,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量化管理对象和行为,实现计划,组织,协调,服务,创新等职能。基于网络,企业的知识信息资源和财富可数字化;运用量化管理技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定量化,智能化,综合性,集成性,动态开发性,系统性。
第七,新型市场交换方式:扩大交换客体和市场空间,提高交换速度和频率,改变交换方式和手段,交换电子化,信息化,符号化。信息产生附加值,电子信息量急剧膨胀,对经济流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第八,主导产业将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人的智能和创造性获得前所未有的发挥。新型劳动方式:生产和办公自动化,劳动者摆脱劳累,危险的工作,许多人在家上班。高科技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性提高。使用计算机记忆和模拟,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记忆反应能力为计算机代替,悟性(灵感,直觉和顿悟)最为重要,人将更有创造力。
第九,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质的转变,遇事“拆零”的分析方式将由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取代,高科技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性提高。使用计算机记忆和模拟,逻辑思维,知识积累,记忆反应能力为计算机代替,悟性(灵感,直觉和顿悟)最为重要,人将更有创造力。
第十,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家庭生活:可视电话,电视与卫星的联网,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脑,人脑控制的计算机全面进入家庭。特别是互联网的终端,将由目前的计算机,手机,继续向微型化发展。微型芯片将起到关键作用,一个芯片相当于一部微型电脑,将被安装到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门窗,灶具,钱包,纽扣,首饰之中,自动行使各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