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产业园存在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湟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优势产业不明显,集约化程度较低
湟源县大多数农村经济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并伴之劳务输出,在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有部分群众积极发展各式农业产业,成效显著,如苗木种植、养殖业等。但其间产业的发展,多为农民自发盲目的自主型农业,缺乏集约型管理和规模化经营,优势产业不明显[1-2]。
1.2传统习惯根深蒂固,承包土地流转困难
在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仍普遍看重自家土地,个体经营性较强。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中,大部分人没有将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抛荒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给农村经济造成一定的损失。
1.3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破坏现象普遍
自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户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对以集体劳动方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只使用、不维护的现象比较普遍,基础设施年久失修,疏于管理,破坏严重,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为实现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当务之急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目前有些农业机械不适合小块土地的耕种,需要改良。应鼓励工厂生产适宜不同地块类型的机械,并扶持农民购买,对提高农民的生产力有很大的帮助。
2.2加大宣传力度,妥善开展流转工作
基层干部要从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并将其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应通过以下2方面来实现:第一,要加大对土地流转的宣传工作,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普遍存在农民群众对流转的认识度和知晓度不充分的现象,应在思想上做好群众工作;第二,要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对土地流转法规政策要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扩大种植规模,有效地推动农村土地流转[3-4]。
2.3进一步维护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农村基础设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否则会浪费大量资源,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所以,在加大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维护。
2.4强化统筹理念,加快整合各类资源
一是整合资金资源。实现“一村一品”示范村产业发展。二是整合部门资源。整合分散在计划、财政、农业、农发、扶贫、科技等部门的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条件。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电力部门资源,着力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讯等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加快电子农务服务站建设,鼓励支持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等公司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确保每村每户在2010年底至少有1个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服务平台。
2.5强化规划理念,加快构建区域特色产业
在规划编制上,根据湟源县区域资源和产业发展现状,坚持规划到乡镇、到村组,明确每个乡镇的产业发展重点。按照“稳粮、兴牧”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如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大力推广地膜马铃薯种植,提高粮食单产,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积极实施奶牛基地建设、饲草基地建设、乳制品加工企业招引、奶畜配套产业建设四大工程,建立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质量监测、技术推广四大体系[5]。
2.6强化工业理念,加快组建产业化龙头企业
迅速组建龙头企业,坚持把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招商引资、县传统企业的挖潜改造、乡镇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以附加值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速度,使其惠及于民。
2.7强化市场理念,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目前湟源县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6个,拥有会员8 000人,涉及种养业、加工业、流通业等领域。针对不同产业建设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有以下几种组建方式:一是由农村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农村能人牵头,围绕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村委会牵头,吸纳该村或周边从事同一产业的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农牧部门牵头,依托其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户联合发展主导产业。五是由供销社牵头,联合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建立专业合作社既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可提高农民及相关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促进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3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论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柯瑜.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方向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3):90.
篇2
(1)有利于增创农业农村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有利于带动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装修业、建筑业和文化产业等的发展,促进传统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以旅促农”、“以旅助农”.
(2)有利于社会财富转向助推农村发展.
目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助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现产业联动和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加快脱贫致富.
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和扩大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加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社会资源向农村的流动,使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的同时,通过提供旅游服务增加收益,为推动农村“三个文明”和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4)有助于促进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目前,国际、国内旅游市场日益兴旺发达,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休闲农业更是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前景广阔,必将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旅游业自身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进而支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有利于乡村特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有利于促进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进一步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的旅游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促进乡村本土化、特色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2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生态环境良好.山地、丘陵占全市国土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条件良好;同时,梅州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等众多城市名片,以文化生态为特色的旅游产业方兴未艾,成为该市实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实践路径.
2.1资源条件简析
2.1.1农业旅游资源
近年来,梅州市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水果、茶叶、油茶、南药、优质稻、蔬菜、烤烟、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初具规模,以“梅州金柚”、“平远慈橙”和“嘉应茗茶”为代表的金柚、脐橙和茶叶声名远扬,不仅成为有人喜爱的梅州文化生态旅游拳头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还打进了欧盟和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近年来,梅州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市建有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雁南飞、雁鸣湖等农业旅游景点更是名闻全国,以乡村体验、果蔬采摘和农家乐等为主的现代休闲农业成为梅州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文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2.1.2人文旅游资源
梅州是世界上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聚居地,全市97%以上的都是客家人,其语言、饮食、居住、风俗、节日、礼仪、教育等方面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客家文化的特征,享有“世界客都”美誉,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足球之乡”.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梅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梅州与外界沟通较少,但物镜天成却也因此保存了较多的客家古村落和古民居;还有,客家人诗礼传家、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更使客家地区英才辈出,可以说每个村落都有引以为荣的历史人物或杰出代表,名人故迹遍布山村,人物故事生动活现,为开发现代休闲农业和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而雄厚的资源本底支撑.
2.1.3旅游客源市场
梅州的国内旅游市场以珠三角地区和韩三角地区为主,这些地区城镇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工作压力较大,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休闲度假放松身心的需求较大;梅州的入境旅游市场以港、澳、台地区为主,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也是客家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文化习俗与人脉人际方面都与梅州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为梅州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同时,现今大部分的城市小孩都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优越,接触大自然少、动手能力较差,发展休闲农业可为他们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也将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
2.1.4内外交通条件
梅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快捷,正在逐步形成高速、铁路、航空等全方位的立体交通网络,梅州作为粤闽赣边交通枢纽的地位日渐突显.梅揭高速和天汕高速梅州段贯穿梅州南北,连接福建与潮汕地区;梅河高速、梅龙高速连通梅州东西,使梅州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梅惠高铁、梅州至厦深高铁连接线,鹰梅、浦梅铁路及汕潮揭城际轻轨丰顺延长线的前期工作已经展开,杭广铁路梅州段(梅州-杭州)、梅瑞(梅州-瑞金)高速铁路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梅县机场已开通梅州至香港、广州、珠海、深圳、台湾等地航班.市内交通也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市区到各县(市、区)县城的一小时交通圈.
2.2发展模式探索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梅州就大力发展以“三高农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全市建有规模以上园地或基地10000多个.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大力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推动,全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点.
2.2.1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目前梅州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农业观光休闲、乡村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度假等类型.农业观光休闲是指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农产品生产加工、农产品采摘、渔场垂钓、畜牧狩猎等农业旅游资源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项目;乡村文化体验是指利用乡村田园风光、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名人资源等发展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生态休闲度假是指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
2.2.2存在问题
梅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存在开发层次较低、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无论是农业观光休闲还是民俗文化体验,都还停留在较低的观光层次上,特色不够鲜明、景点雷同严重、科技含量不高,特别是对客家文化的挖掘与展示还相当不够,缺乏高层次的文化体验产品,未从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和梅州旅游客源流向的特点谋划发展布局,有待改进提升.
3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与对策
3.1理论问题研究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好规划发展原则、发展空间布局等基础理论问题.
3.1.1规划发展原则
(1)以农为本原则.
“三农”是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资源所在,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中要以农为本,把农业发展、农民受益、农村进步作为出发点,根据梅州市各县的资源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
(2)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代人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梅州休闲农业的规划发展,应进行可行性的科学分析研究,应注意环境资源保护,注重客家民俗文化资源挖掘,达到开发保护并行目的.
(3)创新发展原则.
梅州市现代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参与主体利益冲突明显、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其之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在创新,要在规划发展实践中注重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发展机制和模式.
3.1.2发展空间布局
根据梅州现代休闲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客源市场的特点,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围绕近城镇郊区型、沿交通干线型和临景区景点型等主要的开发经营模式,重点选择在梅州市区和各县(市、区)城郊及交通主干道和主要景区周围(点)布局相关项目.
(1)近城镇郊区型.
即环绕梅州市城郊、县郊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形成环城市(镇)郊区休闲农业旅游带.这些地方具有交通方便、接近城市消费群体的特点,应重点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种植养殖、农业园艺、农业观赏和农事体验,形成融“吃农味、住农舍、赏乡野、干农活、购农产品”为一体的环城休闲游憩带.在发展类型上可重点发展农业公园、农园采摘、生态科技观光、渔场垂钓等.可将梅县区南口侨乡村、程江镇、西阳镇、城东镇、梅江区城北镇发展为市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平远县可依托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等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县郊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蕉岭县可依托底蕴深厚的客家民俗文化,重点发展民俗文化休闲;大埔县可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客家民俗文化,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与休闲度假村;丰顺县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融温泉与农业休闲于一体的度假村;五华县可依托热矿泥特色休闲资源与有机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休闲度假村;兴宁市可依托合水水库、丰富的客家精神与名人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休闲与民俗文化休闲.
(2)沿交通干线型.
即在主要客源地进入梅州的主要交通干道旁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五华县、兴宁市可充分利用靠近G25长深高速的优势,丰顺县可充分利用靠近G78汕昆高速的优势,依托自身的温泉与客家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在邻近交通主干道附近发展融温泉保健养生与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梅县区松口镇可充分利用靠近S223的优势,依托自身客家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3)临景区景点型.
即在主要核心景区周边规划布局休闲农业旅游点,依托景区集聚效应获得发展机遇.可围绕阴那山旅游产业园、五华县热矿泥康体产业园、丰顺县乡村温泉产业园、五指山风景名胜旅游产业园四大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发展近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
3.2特色线路策划
发展现代休闲农业,不仅需要重视休闲农业点自身的开发建设与经营,还需要注重解决好休闲农业点的“点”、“线”、“面”结合问题,形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根据梅州市休闲农业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全市现有交通网络及其未来一段时间的规划发展,可重点规划建设5条特色休闲农业旅游线路.
(1)东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333和梅大高速为轴线,发展主要以大埔县为主的东部休闲农业旅游专线,包括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坪山梯田旅游区、甜竹生态旅游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客家民俗文化村、三河坝景区,以休闲农业为主题的西岩山茶乡旅游度假村等;同时,可借势大埔“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发源地、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环龙之乡和鲤鱼灯舞,五鬼弄金狮、花环龙等浓郁客家风情,发展以客家民俗文化村为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休闲旅游.
(2)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S223为轴线,包括梅县区雁洋镇、松口镇,发展东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依托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5A级旅游度假村雁南飞茶田景区、国家4A级旅游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以乡村旅游为主题的桥溪村;以红色旅游和客家民俗文化为依托的国家4A级景区纪念园,发展以农业观光休闲、民俗文化休闲、休闲度假村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农业与特色乡村旅游地.
(3)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06为轴线,辐射蕉岭县和平远县,发展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蕉岭是中国长寿之乡,拥有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长潭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丘逢甲故居、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谢晋元将军故居,古代客家民居石寨土楼等;平远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广东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广东脐橙之乡,拥有国家3A级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南台卧佛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可依托长潭旅游区、五子石生态旅游产业园,重点发展以中医药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休闲.
(4)西部休闲农业旅游线.
以G205、G25为轴线,辐射兴宁市和五华县,发展西部休闲农业线.兴宁市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神光山、合水水库风景区、金明湖温泉度假村、广东省古村落罗岗等;五华拥有汤湖热矿泥山庄、七目嶂风景区、益塘风景区、球王李惠堂故居等,可依托热矿泥康体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5)南部线.
以S12、G78为轴线,发展以丰顺县为主的南部休闲农业旅游线.丰顺温泉资源丰富,拥有广东最多的温泉,此外还有龙鲸河漂流、龙归飞瀑、铜鼓峰、八乡山、黄花村等,可依托丰富的乡村温泉资源发展以温泉养生保健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村和农业观光休闲.
3.3发展对策建议
(1)做好论证、科学规划.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特色资源,科学分析判断,提取特色、浓缩精华,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糅进客家文化.不仅要让具有农业工程咨询与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论证设计,在建设前期更要邀请民俗文化、农业科技、生态环保、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充分论证,对其观光功能进行科学设置.
(2)加强指导、政策扶持.
梅州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离不开主体培育和市场参与,建议进一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现代休闲农业的信贷投入,特别是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要加大面向农户和中小旅游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规模,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与信用服务;同时,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出台政策、制定标准,引导和支持交通、住宿、饮食等休闲农业服务项目发展,使游客来得通畅、住得舒服、吃的尽兴、玩得愉快,促进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3)提高档次、提升服务.
针对梅州现在大部分休闲农业开发项目单一的现状实际,建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为目标,努力提升产品档次和品牌形象,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导教育农民特别是休闲农业的开发经营者提高其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和增强服务意识,要尽快建设一支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相适应、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队伍,提高经营管理服务质量,推动现代休闲农业的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4)加强宣传、广招客源.
要指导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和个人搞好策划包装,特别是要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引导和扶持休闲农业点与主要客源地的旅行服务企业广泛开展信息交流与区域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加快实现休闲农业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5)维护生态、持续发展.
篇3
1.科教兴农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加强区镇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五有”农服中心建设,并在10个镇区农服中心、41个行政示范村安装“一点通”农业信息终端设备,实现农服中心达到“五有”、“六有”标准,服务条件与手段进一步改善;二是加快现代职业农民培训,实现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占总农业劳动力比重达35%,农民科学种养素质进一步提高;三是全方位开展农技服务指导,深化全市10个区镇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重点推进“省挂县富民强农项目”嫁接,实施粮食、生猪、瓜菜、水产、农机等行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科技早市、培训班、现场指导、手机短信、“一点通”会诊等形式,将农业生产政策、信息、技术送到农户手中,农技服务到位率进一步提高。
2.农业装备条件不断改善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按期推进。建成标准化基本农田累计29.47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比达61.65%。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以创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示范市和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为契机,实现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2.37%,在全省第一家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3.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
全市四大类农产品以批发、订单、超市销售为主,12月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80%以上。一是农业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加快。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38.9亿元,比去年增加12.5%。二是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新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52只,其中外资项目6只,内资项目?46只;新增规模以上“三资”农业投资?94994万元,其中新增注册外资?3993万美元;并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级农展会,51家企业参加了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第十四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等10次农产品展示展销会。
4.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监管网络体系建设,在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农副办)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并在9个镇(区)和16个优质蔬菜基地新建农产品检测室,形成市、镇、基地三级检测网络,以果蔬产地准出为突破,全面实施3亩以上规模基地产品准出,与各农贸市场准入检测相对应。二是抓好各类专项整治,以农业投入品监管为重点,严厉查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有力维护了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三是抓好农药统一配送,明确156个品种为主推广品种,其中水稻28个、小麦14个、果蔬114个,较好地保证了用药安全。四是抓好农业废弃物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30.1万吨,综合利用率98.5%,其中夏熟秸秆综合利用12.24万吨,秋熟秸秆综合利用17.86万吨。完成7家规模养殖场整治,新建沼气池720m3、堆粪场180m2、沉尸井192m3,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18.8万吨,占比94%,推广商品有机肥5500吨。五是抓好农产品整体认证,全市“三品”总数221只,其中绿色食品88只、无公害产品133只,“三品”总面积47.49万亩,占耕地与水产养殖总面积比达90.7%。
二、张家港市现代农业建设中存在问题
1.耕地资源面临进一步紧缩
粮食、蔬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产供压力日趋加重,同时,全市粮食产量处于连年增产的高平台上,受面积减少、气候条件不确定、规模经营后晒场不配套等因素影响,保持高产稳产的压力不断增大。
2.蔬菜生产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菜篮子”效益不稳定,“卖难”和“买贵”现象还将存在。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依然不高
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营销业态特别是网络化销售发展步伐较慢,升级不快,专业化营销队伍薄弱。
4.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依然较大
规模以上基地准出制度刚刚实施,还有诸多环节需要完善,规模以下零星农产品监管还比较被动。
5.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较大不平衡性
粮食亩产、高效设施农渔业面积比重、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等与现代化指标要求仍有很大一段差距。
三、发展对策
1.以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把园区化建设作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举措,实施“农业园区推进年”活动,带动农业结构深入调整。重点围绕“一核三区五园十基地”布局规划,加快建设锦丰金南港都市农业产业园、凤凰水蜜桃产业园、双山岛生态农业示范园等3个万亩以上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加快推进大新镇农业公园、南丰镇精准农业等10个以上千亩特色基地建设。通过园区建设,促进优质粮食、生态畜禽、果蔬园艺、名特水产等主导产业优化发展,推动农业结构深入调整。
2.以设施农业为切入,加快推进高效农业倍增发展
在年新增1.61万亩、累计建成7.96万亩高效设施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全省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县(市)创建,加快“菜篮子”、特种水产和设施园艺等装备的升级,充分利用原有高效农渔业基地,配套更新标准钢架大棚、简易大棚、喷滴灌、诱蚜黄板等设施,每年确保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1万亩,力争高效农业亩均效益达到6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达2.2万元以上。
3.以产地准出为机遇,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
创新全市10个镇区基层监管站监管模式,推行网格化监管,形成分区划片、包干负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网,切实发挥基层网底作用。加强9家镇级检测中心和16家基地检测室的管理,在对全市30家重点果蔬基地纳入产地准出管理基础上,今后对全市3亩以上果蔬基地全部纳入准出管理,建成追溯体系基地30家以上,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相接轨。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三品”总面积力争达45万亩,推动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生产,
4.以培育龙头为突破,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力争新增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苏州市级2家,全市规模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0家。发展现代种业,组建苏州市级种子龙头企业。探索组建市级农业投资发展公司。
5.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委系统科技人员的培养,定期组织技术管理培训班,举办各类学术研讨会,促进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继续落实与扬州大学的张家港班委托培养,不断充实科技人员队伍。深入实施粮食、蔬菜、生猪、水产、农机等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培育科技示范户。加大职业农民培育扶持力度。2013年重点实施“百人千户惠万民”工程,培训100名骨干农技员、1000名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0名职业农民,推进经营主体专业化、知识化,不断畅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通道。
6.以休闲农业为带动,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江南水乡及沿江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培育以观光采摘、农耕文化、垂钓休闲、旅游度假等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使农业服务业发展成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中东部以凤凰水蜜桃、常阴沙柑桔、杨舍葡萄、锦丰枇杷等果品基地为基础,将自然资源与果品产业有机结合,发展观光采摘;东西部凭借凤凰河阳山文化、农耕文化、金港东山文化等丰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休闲;北部沿江各镇区以滨临长江为优势,发展垂钓休闲;西部双山岛旅游度假区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区域整体开发,彰显唯一性、个性化特点,打造长江文化、生态养生、时尚运动等汇集一体的长江第一岛。
7.以基础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篇4
关键词 休闲观光;果业;山东滨州
中图分类号 F592.7;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16-02
滨州作为市辖区,发展休闲观光果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青睐于绿色生态观光,休闲果业观光也随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休闲观光果业主要通过走进果园的方式,让市民感受到果树季节生长的发展变化,做到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并通过多种休闲附加产品来丰富休闲观光旅游,让果园经济、生态文化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果业发展的生态、休闲、科普、经济等功能,从而推动休闲观光果业的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
1 滨州市城郊型休闲观光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作为滨州市辖区的休闲观光果业,主要是依托地方果业特色、黄河水系观光带、景区景点、设施栽培、综合农业区进行建设而形成了不同的观光体验或休闲度假发展类型。当前滨州市辖区的休闲观光果业主要点达到16处,果树品种主要有冬枣、黄金梨、火龙果、无花果、葡萄、苹果、山楂、杏等15个品种。由于各果业观光园发展特色不一,规模及发展程度不一,经营效益也有较大差别。
1.1 地方果业特色型
滨州的果业特色是冬枣,冬枣由于皮薄脆甜,深受市民的欢迎。雁来红冬枣采摘园是滨州市辖区比较大的自采摘园,该园建立于2003年,园区规模6.67 hm2,当前冬枣已进入盛果期,每年吸引着淄博、济南、潍坊、廊坊、天津等省内外的游客20余万人,为枣农创造经济效益200余万元。
1.2 黄河水系果业观光型
黄河是母亲河,滨州一直致力于发展沿黄特色经济带,其中突出的是梁才张王上梨下莓园,建立于2004年,规模24 hm2,“上梨下莓”立体式休闲观光果已初具规模。春天在这里观赏梨花,夏季采摘草莓,秋季采摘黄金梨,平日里感受黄河母亲河风光,吃住渔家乐。每年吸引博兴、沾化等市内游客5万余人,创造经济效益50余万元。
1.3 景区景点果业观光型
依托景区景点进行建设,果园建在景区内外,市民在果园游玩的同时,还可以在景区游玩,或吃住在农家乐,三河湖“百果园”就是其中代表。三河湖“百果园”依托三河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该园建立于2009年秋冬,园区栽植不同月份成熟的桃、苹果、梨、山楂、柿子、石榴、枣、葡萄等果树,使之成为春天看花、夏天赏叶、秋天摘果、冬天踏雪的田园情趣体验区。每年主要吸引博兴、东营、天津等省市内游客8余万人,创造经济效益1 000余万元。
1.4 设施栽培特色果业型
这种模式主要是适合本地的经济效益高的特色水果进行设施栽培,供游客进行自由采摘,比较有特色的是滨州天宝农业园无花果采摘和腾达农庄火龙果采摘。滨州天宝农业园无花果采摘基地有3.3 hm2设施栽培无花果,该园建立于2012年底,引进美国无花果鲜食品种波姬红为主,其他如布兰瑞克、金傲芬、新疆早黄等5个品种为辅的无花果品种。腾达农庄火龙果采摘基地建立于2009年3月,采用先进的设施栽培方式使火龙果实现“南果北移”,让北方人在家门就能看到火龙果、品尝到火龙果。到该设施栽培果园游玩的主要是家长带孩子观看果实,体验感受采摘的快乐,每年吸引主要是市区等游客5余万人,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
1.5 综合农业区特色果业型
依托农业产业园进行建设,果业种植仅为其中的一部分,比较有特色的是滨州万绿农业园区。滨州万绿农业园是一家以绿色果蔬种植为主的旅游休闲园,并栽植了苹果、葡萄等果树,在进行农业采摘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果树采摘,采摘内容非常丰富。每年吸引主市民带孩子进行综合体验,人数1万余人,创造经济效益100余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时间比较单一
由于果树生产的季节性与管理限制性,比如夏季的用药管理期,游客就不能随意进入果园,单一的果业休闲观光最佳时间仅为春季的看花期和秋季的赏果品果期,从而导致游客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较大。
2.2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粗放
果品生产基本上是以单户经营为主体,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存在着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科学等问题,致使果园园容园貌外观不整齐、果树品种混杂,加之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管理接待水平差[1]。
2.3 果品品牌包装宣传不够
果品观光缺少品牌包装,缺少地域特色,未形成品牌合力与影响力,加之宣传不到位,仅为当地及周边区域知晓,也就是近郊生态观光采摘,难以实现外地团队的观光采摘,宣传广度与深度还需进一步提升拓宽。
2.4 与果业文化有机结合不够
一些观光果园“农““果”味不强,果业科技文化气息不浓,无法让人体验到果品文化,无法让人感受到科技给果树带来的效应,多数果园只是简单的采摘活动,没有果树栽培、果品文化长廊,削弱了对城市消费者的吸引力[2]。
3 发展原则
3.1 生态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果园,要注意保护好生态环境,避免发展休闲观光果园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发展观光旅游后,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要采取多项措施,加大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治理力度,做到生态环境友好。
3.2 经济性原则
发展旅游观光果园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果园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开发多种项目。如以采摘为主的观光果园,游客数量的季节性变化非常大,年内分布不均匀,在非采摘季节要开发新型的项目,吸引旅游者,增加农户收入。
3.3 参与性原则
自己动手、参与其中已经成为当前备受消费者喜爱的旅游方式。城市观光休闲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要尽可能将休闲果园生产的环节纳入旅游项目中,让消费者体验多层次的农村生活乐趣。
3.4 突出特色原则
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中,鲜明的特色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在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中,要根据果园自身的特点,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果园的特色更加鲜明。
3.5 文化性原则
在充分发挥水果食用和观赏特点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掘蕴藏在水果中的文化内涵,在果园的环境发展中应体现出其内在的文化特征。
4 发展对策
4.1 做好系统规划
做好观光果园要长远考虑,制定一个适宜的系统发展规划,需要认真分析市场,对类型和建设要点要胸有成竹,发挥独特生态优势,在果园的规划、布局、设计等方面考虑周全。观光游客都有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需求,要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要积极推出集观光、采摘、品购、学习、体验于一体的开放式项目,方便游客参与,可举办火龙果、冬枣、无花果、黄金梨等主题展览会活动,进一步扩大休闲果业的知名度。
4.2 做好基础条件建设
良好的果园建设管理和优质的果品是开发旅游、观光、采摘的前提和保证,基于果园完整的基础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并借助观光果园优势,向游客展示现代果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精品园的现代风貌。在原有果园现状的基础上,合理布局,丰富景观群落的同时,对果树进行规划配置,形同植物专类园,但仍以生产功能为主,其观赏效果却大大加强。要进一步加强果园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提升果园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使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采摘园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3-4]。
4.3 做好科技创新应用
加强对果树资源和传统名优果品品种的保护利用,加快果树新优品种选育与引进力度,推进主要树种品种的更新换代,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果树主栽品种,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大幅度提升果品的优果率,形成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生产标准化,推广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省力关键技术,推进新型农机农艺的融合,提高果园设施化水平,延长鲜果供应期,减少气候对果业生产的影响。
4.4 建立完善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由技术人员、职业果农牵头实施,覆盖果区的示范园,并发挥家庭农场、合作社的技术服务作用,形成以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的新型技术推广体系,支持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完善果农技术培训体系,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讲诚信、能扎根、敢创业的现代果农队伍,提高经营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带动和引领休闲观光果业的转型升级。
4.5 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对休闲观光果业进行“三安”技术生产,制定果品质量安全标准,建设完善市、县、乡3级果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贯通产业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生产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产品可召回的机制,坚决禁用高残留农药和防止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着力构建从果园到市场全程监控的果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6 推进品牌创建发展
按照区域公用品牌引领、企业品牌支撑原则,培育一批品质好、具有地域特色和南果北移的果品品牌,用特色来吸引观光目标,用品牌来建立声誉,并进一步强化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电商、微商等现代果品宣传业态,充分展示果树的新、优、奇、特、色、香等美学特点,实现线上线下的同步融合发展。
4.7 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果业
鼓励多种方式推进观光休闲果业园区建设,支持建设融精品果生产、科技信息服务、生态旅游、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果业园区,用社会资金投入休闲观光园建设,打造出精品果业,并增加附属产品设计与生产,提高壮大休闲观光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形成“一业带多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5]。
5 参考文献
[1] 陈华玲,黎小萍,李洪波.关于发展观光果业的几点认识[J].中国果业信息,2007(11):7-8.
[2] 王斌华,姚忠华,陈思思,等.临安市山区休闲观光果园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9):382-383.
[3] 刘春荣.我国观光果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2012(10):16-21.
篇5
也是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关键之年。为顺利推进年农委各项工作,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结合农委实际,特提出年工作意见如下: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三中、五中全会及区委三届六次、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乡统筹为统领,以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民向新村和城镇集中为抓手,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进一步解放思想,整合各方力量,全力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增强服务“三农”意识,认真履行工作职能,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全面提升队伍形象,为推进二大城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2万吨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6.3%达到53.5亿元;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0%达到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达到6400元;累计实现20万农户增收万元以上。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三、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城乡统筹为统领。
重点在农村政策调研、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投入机制改革、农村金融和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实践。
研究提出全区农业农村工作总体思路、目标和对策措施的建议意见。深入开展城乡统筹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农户万元增收、二大城市建设、三农”保险等全局性、重点性工作的调查研究,1.认真开展农村政策调研。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央、市、区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采集农业农村工作中的新经验、新做法、新成就和热点难点问题,准确把握农村经济运行中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及基层工作动态,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分析评估,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提供全面准确的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向基层交流和推广有益的工作经验。
积极探索流转机制,2.有效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坚持农村土地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村组、乡镇、区三级联网的流转信息平台,有条件的地方尝试土地入股和土地换保障的机制。
充分发挥农业担保公司的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投融资渠道。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组建村镇银行。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城市资本、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全面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推进“三农保险”,3.扎实抓好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行“政银”合作模式。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
4.全面完善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后续工作。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后续工作及成果应用。妥善处理确权颁证遗留问题。
坚持公益性职能和经营分开。支持镇乡、涉农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经营种子、化肥、农药、农膜、饲料、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5.继续推进农业服务体系改革。进一步深化镇乡、涉农街道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加工与流通、技术咨询等经营,增加经济收入。支持中心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
二)加快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农民增收为主线。
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确保6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的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继续按照“龙头大户带动增收三分之一、农民自主创业增收三分之一、转移就业增收三分之一”增收途径。
积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继续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企业连大户,大户连基地,基地带农户”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龙头大户建立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00家,新发展种养专业大户380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
增加农民收入。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1000户,2.引导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积极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在家有创业能力的农民发展规模种养业。带动就业4000人;新增自主创业农户3万户。
有计划地实现农村人口的梯度转移。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3.全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拓宽转移途径。达到51.5万人以上,实现劳务收入52亿元以上。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以“集约”集中”为抓手。
把“集约”集中”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环节和关键措施抓紧抓好。
提高单产,1.稳定粮食生产。稳定粮油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品质,增加总产,提高效益。全面落实以早制旱、以多制旱、以旱制旱、以科技制旱等避灾减灾措施。深入开展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定点联系镇乡及涉农街道活动,重点做好大田作物田间管理技术指导和服务。开展整镇(乡)推进,创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高产示范片。粮油播种面积稳定170万亩左右。加快建设一批高产稳产良田。认真落实各项种粮补贴政策,重点扶持种粮大户和规模代耕服务组织。加大政策奖励力度,逐步提高良田地集约化经营水平。
2.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
辅以转包、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年农村耕地流转新增6万亩,达到36.8万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继续鼓励农民以出租为主要形式。土地流转率达到42.5%其中承包耕地单户规模10亩以上集约经营面积新增1.8万亩,达到27.4万亩,集约率达到32%
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加速市场农业主体培育。鼓励村干部、农村能人、城市工商业主。发展规模种养业。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大户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微型企业,全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试点”项目。全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0个,总数达到369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覆盖面达到33.1%以上。
突出发展烟叶、中药材、花卉、伏淡季水果、名优水产等特色产业。全年新建或改造柑橘基地2万亩,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巩固提升柑橘、蔬菜(榨菜)畜禽等主导产业。种植烟叶2.8万亩,改造茶园5万亩,新增葡萄、猕猴桃、杨梅、桂圆、晚熟李等名优小水果5000亩,种植中药材5万亩,种植名贵花木500亩,新增名特水产养殖面500亩,新建蔬菜基地0.5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头以上,水产品产量2.2万吨。
积极筹办和参加各级各类农副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重点抓好集技术、信息、期货、冷链于一体的三峡农副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建设一批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相统一的观光休闲农业基地和农业景观园区。着力打造优势农产品品牌,通过举办政府引导型的农产品推介会、特色农产品专业节会和公益广告,提升优质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继续配合区建委、国土等部门及镇乡涉农街道做好除城市规划区外388个行政村的农民新村建设及小城镇建设相关工作。完善133个农民新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3.推进农民新村建设。年。新启动60个农民新村建设,建成巴渝新居3000户。抓好已建农民新村地质灾害、防洪等自然灾害预防。着力打造亮点农民新村,出示范,出形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科研院所、农技人员以合资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农业产业基地建立紧密关系。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抓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增强科技和智力支撑。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到位率。大力推广“农网广播”农信通”植保短信”等信息服务。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农产品“三品”认证,争取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产地认证10个以上,新建农产品基地1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4个。抓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建设三峡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新建中药材、畜禽、水产、水果、蔬菜等专业市场10个,新建城市社区、镇乡场镇集贸市场20个。积极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优质农产品冷链物流,新建气调库2个。着力培育市场流通主体,引导城市商贸业业主到农村开拓流通市场,服务农户万元增收,发展农产品流通企业10个,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5个,培育运销大户和农业经纪人50名。
认真做好年产业化项目和集中科技推广项目及年度土地治理项目规划设计、项目招投标和开工建设等工作。精心做好2012年土地治理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5.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继续推进年土地治理项目。认真编制项目建议书,并完成申报竞争立项项目。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财政补助和财政贴息项目。全年农业综合开发完成土地治理1.4万亩。加快农村生态能源项目建设,全年建设国债农村户用沼气10000户,沼气服务网点30处。
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抓手,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以贫困村整村脱贫为重点。全面提升扶贫开发整体水平,确保贫困村整村脱贫和贫困农户万元增收年度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年完成扶贫和生态移民5000人,扶贫培训4300人,实现5000低收入人口脱贫。全面完成年启动的18个整村脱贫村的建设任务,新启动20个整村脱贫村建设和余家片区扶贫开发,建设响水高石扶贫产业园。
推广耕整机10000台,7.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全年实施机插秧面积4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30%实施代耕作业6万亩,代收作业5万亩。加强农机安全管理,严格实施路检路查,实施农机安全生产事故零死亡。建平安农机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
四、工作措施
一)扎实抓好牵头协调
完善对镇乡、街道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办法及重点项目单项考评办法,重点抓好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的细化分解。增强考评工作的激励效果。根据农村工作的季节性特点,组织力量在农村工作的重点时段,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进行检查督促,确保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执行落实到位,确保全年工作平稳推进。督促协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各项涉农政策。全力做好防汛抗旱、重大动物疫病、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防治等防灾减灾工作,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影响。牵头搞好农口部门党的建设、党风廉政、精神文明、法制建设和稳定安全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工作。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
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行“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培育和引进一批带动性强的农业产业项目,扩大产业集群,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发展现代农业。认真研究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导向及有关产业政策,抓住二大城市建设、三峡移民后期扶持、万元增收工程等政策性扶持的机遇,有的放矢地包装、储备、推出一批农业产业化大项目。进一步强化对外合作交流,积极参与上海农展会、.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会和经贸洽谈会等招商引资活动,宣传推介农业项目,洽谈农业合作。主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确保市级相关部门投入我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户万元增收项目资金高于年实际投入水平。全面确保完成区委、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
三)全面落实惠农政策
并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加大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力度。推进“三农”保险。协调指导减轻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中央及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力度。积极主动争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生猪及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规模养殖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政策性补贴。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篇6
关键词 特色水果;生产现状;发展情况;发展对策;广东中山;坦洲镇
中图分类号 S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147-03
坦洲镇位于珠江口西岸,磨刀门水道出口,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8°,北纬22.25°,地处中山市最南端,毗邻珠海经济特区,邻近香港、澳门,面积134 km2,全镇辖13个村(社区),现有农业用地4 333.33 hm2,其中水产养殖面积2 000 hm2,蔬菜常年种植面积1 133.33 hm2,水果种植面积1 200.00 hm2。2012年被广东省园艺学会授予“广东特色水果之乡”称号。
坦洲镇主要由平原和低山丘陵组成。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土地资源开发潜力大。平原由第四纪海积、冲积层构成,为淤泥黏土质,有机质丰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成陆历史较短,一般在海拔2 m以下,利于植物生长。辖内西北处于低山丘陵,其余主要为冲积海积平原。土壤类型主要有赤红壤、水稻土及滨海盐渍沼泽土。光温充足,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发展热带水果。坦洲镇属南亚热带季候风气候,太阳高度角大,辐射能量丰富,终年气温较高,全年境内均有2次太阳直射。总辐射量以7月最强,达到51 141.3 J/cm2;2月最少,达23 285.7 J/cm2。历年平均气温为21.8 ℃,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为13.3 ℃,7月最高达28.4 ℃,极端最高气温36.7 ℃(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 -1.3 ℃(1995年1月12日)。濒临南海,夏季风带来大量水汽,成为降水的主要来源,历年平均降雨量为1 748.3 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秋冬季比较干燥。具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干湿分明的气候特征。霜期少或无。平原由于海积、冲积层构成,海拔低,成陆时间短,形成河网交错,水陆交通运输非常便利,是中山市的著名水乡。生产排灌条件以潮灌、潮排为主。上述这些自然条件为坦洲镇特色水果发展和“三高”农业和农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
1 特色水果的生产现状
坦洲镇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 200 hm2,2013年挂果面积1 133.33 hm2,总产量5.4万t,总产值1.8亿元。大小果场星罗棋布,其中0.67 hm2以上果场65个,3.33 hm2以上果场26个,6.67 hm2以上果场16个,主要形式有个人私营、家庭经营、农业企业经营、专业合作社等。品种结构已逐步趋向名、特、稀、优,生产经营管理已逐步进入规范化、标准化,产品质量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要求逐步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名牌产品方向发展,从单一生产逐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品尝农家饭、感受新鲜水果、亲近优美的水乡田园自然美景等都市型农业发展。据统计,全镇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园区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园区1个,省级新兴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个,认定A级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其中水果生产合作社2个,并分别注册了番石榴、柑橙、番木瓜等商标。
坦洲镇主要种植热带、亚热带常绿果树,主要品种有香蕉、番石榴、火龙果、番木瓜、柑桔、荔枝、龙眼、杨桃、黄皮、莲雾、菠萝、树菠萝和葡萄等,主要分布在全镇13个村(居),其中以裕洲、新合和群联村为主,新前进村主要以荔枝、龙眼和火龙果为主。2000年,裕洲村主要种植柑橙,面积超过133.33 hm2,2010年柑橙遭受暴发性柑桔黄龙病危害后,全镇柑桔生产一落千丈,面积从近266.67 hm2降到目前不足66.67 hm2。
2 主要水果种类发展情况
2.1 香蕉
香蕉是坦洲镇果业生产的重要项目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改变了坦洲镇以粮食、甘蔗两大主产的布局,调整为粮食、甘蔗、香蕉三大主产的布局。发展到90年代以香蕉、水产、粮食为三大主产的布局,全镇香蕉种植面积达到最高峰,面积近1 333.33 hm2,占全镇耕地面积25%,产量达5万t以上,年产值超1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香蕉生产基地之一。近年由于香蕉黄叶病发生严重,种植面积明显下降,到目前为止,全镇种植面积保持在100 hm2左右,主要品种有巴西2号、广东香蕉2号、粉杂1号和广粉1号等。
2.2 珍珠番石榴
珍珠番石榴是20世纪90年代从台湾引进的新品种,坦洲镇于1998年开始种植,至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620 hm2以上,占全镇种植面积51%,总产达到2.8万t,产值7 812万元,成为了全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2011年被农业部认定为“热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
珍珠番石榴在坦洲镇表现为适应性广,生长发育快,抗逆性强,早结、优质、丰产,在高水平管理条件下,通过枝梢促控技术,一年四季均可开花结果,并取得当年种植,当年结果,第2年进入丰产期,产量可超75 t/hm2。其果实圆形或椭圆形,果棱纹明显,闭脐或露脐;单果重300~400 g,大的可达800~900 g,果皮玉绿色,较平滑润泽,果肉白色带绿,肉厚,肉质脆嫩,无渣,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8.5%~12.0%,总糖含量6.12%~10.40%,维生素C含量0.14%~0.17%。
2.3 火龙果
坦洲镇火龙果从1995年开始由台湾商人在坦州镇承包山地种植,以白肉火龙果为主,以后当地一些果农跟随承包山地种植,直至2005年开始引种红肉火龙果,由原来的丘陵山坡地发展到水田种植,由原来的零星种植,发展到现在全镇100 hm2,且规模生产,集约化经营。年产量达4 500 t,产值达4 500万元以上,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城市及港澳地区。
火龙果对土壤技术要求不高,容易管理,一般植后第2年便可结果,第4年进入丰产期,产期可达10~20年,坦洲镇的地理、土壤、气候等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造就了火龙果早结丰产,优质并成为中山市的名优果品,每年6—11月,吸引周边城市及港澳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摘果,体验农业生态,优美田园风光的乐趣。
2.4 柑橘
坦洲镇柑橘栽培主要品种有暗柳甜橙、皇帝柑和阳山桔等,暗柳甜橙享誉盛名,该品种主要在坦洲镇裕洲村、南村种植,而最早种植者姓谭,因此当地人又称其为裕洲橙、南村橙、谭氏橙,深受周边城市和港澳地区消费者青睐。2008年全镇种植面积达到246.67 hm2,年产量1.3万t,年产值3 800万元,平均产值超15万元/hm2。
该品种非常适宜在坦洲镇种植,表现为早结、丰产、优质、风味独特。一般植后3年可挂果,第4~5年进入丰产期,一般产量可达60 t/hm2,高产超75 t/hm2。该品种生势强,果型端正,长圆形,单果重120~150 g,果皮橙黄色至橙红色,果肉细嫩,汁多,味清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0%~13.5%,成熟期在11月中旬至12月初,果实耐贮藏和运输。
2.5 番木瓜
坦洲镇番木瓜栽培历史悠久,目前种植面积20 hm2以上,主要是种植以鲜食为主的水果型品种。选用抗环斑花叶病的品种,有穗优2号、穗黄、白皮日星、华抗1号等。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的组培苗,在坦洲镇表现为抗番木瓜环斑花叶病,挂果节位低,果型稳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香甜可口,耐贮运,能常年种植,全年供应市场,多年生栽培等。
2.6 莲雾
坦洲镇莲雾种植面积10 hm2,于2004年由台湾商人从台湾引入种植,植后第4年开始少量挂果,以正造果为主(6月),2010年开始采取修枝整形、控梢促花等技术,春、夏、秋季开花结果。品种为黑金刚,属热带常绿乔木,主干矮,树干多分枝,树冠自然圆头形,单叶对生,叶革质,果实着色靓,具有特殊芳香,清甜可口,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21世纪高端水果品种之一。
2.7 其他水果
坦洲镇其他小水果如葡萄、黄皮、杨桃、台湾大青枣、菠萝等,种植面积超过66.67 hm2,对调节水果市场,休闲观光摘果,满足消费者的爱好,都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前景广阔。
3 发展对策
根据坦洲镇的气候,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水果生产基础,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对今后坦洲镇特色水果的发展,建议在稳定现有水果发展优势的前提下,以“广东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做大做强和延伸坦洲镇特色水果产业链,拓展特色水果的生产、加工、销售市场,发展特色水果生态旅游。
3.1 标准化生产,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场竞争力
坦洲珍珠番石榴品质优良,已成为坦洲镇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在稳定现有620 hm2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果实品质的提升,通过果实品质的提升,提高珍珠番石榴市场的竞争力。一是按照中山市农业地方标准《珍珠番石榴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实施;二是建立珍珠番石榴标准化产业园区;三是建立珍珠番石榴育苗基地;四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五是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六是加强珍珠番石榴产业链建设;七是加强专业技术指导[1]。
3.2 培育健康脱毒苗木,重建裕洲橙生产区域优势
裕洲橙曾经是坦洲镇支柱产业,深受周边城市以及澳门地区消费者的青睐。由于遭受柑橘黄龙病重创,裕洲橙生产一落千丈。要恢复和发展这一水果品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从种苗质量做起,与省果树研究所合作,建立裕洲橙健康脱毒苗木基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健壮的苗木。二是建设裕洲橙高产、优质、安全配套技术示范园区。三是加强对示范园区技术指导,重建裕洲橙生产区域优势。
3.3 优化火龙果种植结构,积极稳妥发展莲雾生产规模
坦洲镇火龙果生产主要分布在新前进村和新合村,但在种植土壤类型上,存在着品质上比较明显差异,在水田种植丰产性能比丘陵山坡地高,但品质明显比丘陵山坡地差。建议在坦洲镇种植火龙果,应选择在新前进村的丘陵山坡地种植为好。
莲雾在坦洲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优势。一是坦洲水田非常适宜莲雾生长。二是有10 hm2莲雾生产的成功经验。三是莲雾市场前景好。因此,条件成熟的,可积极稳妥发展扩大莲雾生产规模。
3.4 发挥示范农场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优势,为坦洲镇特色水果可持续发展做好新品种储备
充分认识和利用镇示范农场的优势,继续与科研单位合作引进适宜发展的优质新品种,积极开展试验筛选,示范推广工作,是调整优化品种结构的立足点,坦洲镇是中山市目前最大的地方特色水果基地,在镇示范农场建立新品种引种示范基地和苗木繁育基地。通过不断引进具有技术创新性,发展前景好,经济效益较高的水果新品种,通过引进种植筛选示范推广等程序,选育出适合本地推广发展的新品种。通过宣传、推广和技术指导,扩大坦洲名优特色水果种植面积,实行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2]。
3.5 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提高知名度,打造生态旅游农业
2012年5月30日,由广东省园艺学会组织专家对坦洲镇申请的“广东特色水果之乡”进行了论证,一致通过了中山市坦洲镇“广东特色水果之乡”论证,并授予坦洲镇“广东特色水果之乡”称号。建议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巩固特色水果之乡的成果,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擦亮特色水果之乡牌匾,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媒体和广告宣传,让更多人认识特色水果之乡,提高知名度。二是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好大做强坦洲特色水果的品牌。三是以特色水果之乡为契机,加大对坦洲镇特色水果旅游园区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优良的生态旅游环境,让游客有宾至如归、流连忘返的感受。四是多举办大型的特色水果推介暨品评活动和坦洲特色水果节延续举办下去。五是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果场和家庭农场进行农产品质量认定,通过认证,促进果品质量安全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品尝新鲜、可口、安全绿色水果、有机水果。六是培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博览馆,让年轻一代认识农业、了解农业,增加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兴趣[3]。
3.6 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目前农产品流通尚很不健全,一些中小种植户、分散种植户一有风吹草动,就相互杀价,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种植户缺乏市场信息,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有很大的关系,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容易导致农民种植不科学,盲目跟风,对市场前景无法准确判断,而较低的农业组织化程度则使得农民力量分散,无法联合起来对抗风险。破解产销地农产品价格悬殊“怪象”除了变革产业链,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推动作用,还需各级政府“有形之手”果断发力,大力推广农业订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缩短流通链条。要破解滞销问题,一方面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宽销售渠道,积极开拓市场。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加工能力建设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让农民产得出、卖得出,卖得好价,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利益[4]。
4 参考文献
[1] 黄美聪.连州市果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7):38-40.
[2] 郭长雷,何颂武.太湖县水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