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共享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共享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共享管理

篇1

相关热搜: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改革

  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的特殊性,以及与传统质量管理的区别,并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信息共享中的信息质量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1.前言

网络信息共享就是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一定范围的信息资源纳人到一个有组织的网络中,使众多信息网络营造一种信息共享氛围,经过有序管理把网络中的所有信息提供给有关用户、网络成员共同分享与利用的一种方式。在实施共享的过程中,在客观上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良好管理和有效保存,信息质量(InformationQuality,IQ)越高、内容越丰富,共享程度就越髙,信息精品越多,人们从中捕捉到的信息灵感就越多,信息交流就越活跃,决策失误就越少。可以说,信息质量是网络信息共享发展的前提,从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看,信息共享必须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共享程度最髙效等实质问题,才能实现共享信息的价值。

但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问题既不同于传统纸质媒体信息质量问题,也不同于物理产品的质量问题,其信息质量管理的质量特征、质量控制方式都和传统质量管理完全不同,出现一些新的变化特点,也相应要求具有新的质量管理思路、方法和措施。

2.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控制的变化特点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IQ问题已突破过去的技术层面的IQ问题,表现了信息质量的社会属性特征,其内涵所体现出来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的“网络性”、“问题性”和“社会性”,是三者的“综合性”。“网络性”是指所有网络信息质量问题的发生都与网络本身产生着某种关联性,是在网络共享环境中产生的;“问题性”是指共享信息存在着内在结构的缺失,难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并具有“原发性”、“紊乱性”和“破坏性”;“社会性”是指它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结果均具有社会特征;“综合性”是指IQ问题的整体解决办法具有系统综合性,也说明它受到诸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其信息质量控制也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2.1时空虚拟化、控制对象的不确定性造成传统质量控制方法的不适用

传统质量控制(Qualitycontrol,QC)是在时间、空间和约束边界相对确定的系统中进行有秩序的管理控制,确定系统质量控制的范围是哪些、控制程序从何时、何处环节进行等等。对IQ问题可以通过追溯发生问题的时间、地点等要素来追踪1Q问题根源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则是一个虚拟的时空环境,时间成为可逆性的、可随意前后调整了的;而且空间的无限开放性与不确定性使得无法准确确定每个信息数据可能贮存位置,时间和空间已不能成为IQ问题可追溯性的一个可靠依据。这使得传统“盯梢”式的质量控制将因为找不到质量控制的边界与时序而失控,呈现一种控制措施和实际现状的“背离现象”。

2.2IQ问题传播的实时性、快速扩散性造成IQM的难度加大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影响,具有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易变动、难以追溯根源等特点,也使得传统质量控制作为“结果式控制”而非“预防式控制”的无法适用。除了产生“garbageinandgarbageout”的问题外,也会由于信息质量控制的乏力出现“Goodin,butgarbageout"问题,即:即使输人髙质量的信息如果不能通过正确的质量控制也将会产出低劣的信息产品,而且网络IQ问题产生损失是巨大的,所进行数据修复等质量补救措施的成本更大,使得IQM的难度加大。

2.3共享空间的虚拟化,造成质量管理角色高度重合

传统质量控制是能够界定质量管理角色,且明确质量管理的职责。而在网络共享环境下,不仅存在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还有信息的管理者三个角色,而且同一个人在同一交换中可以轻易地兼具提供者与使用者的身份,实际上,网络共享环境中三者在互动过程中很难区分角色,造成质量管理角色高度重合,容易出现质量管理职能和角色的缺位、错位情况,进一步影响质量维护、改进的责任分配、动力激励等,造成IQM难度加大。

2.4网络共享环境中的IQM变成一个“多中心”网络型控制模式

传统质量管理体系大多以系统内明确相互关系和控制结构为条件的,是一个相对封闭完善的管理体系,是以质量控制部门为中心开展质量控制活动,而网络共享环境则是一个多中心的“互联”网络体系,每个共享组织都与周围建立共享联盟,甚至一个组织可以和多个组织同时构建不同的共享系统,其IQM不再是具有质量控制中心的管理机制,其运作和管理更多地靠网络环境的宏观调控以及网络共享中各个组织内部自我管理与松散的共享联盟来共同维系。

2.5网络共享环境中的质量控制对象、控制目的和控制手段的多样性变化

在成熟的传统质量管理体系中,控制对象具有相对稳定性,控制目标一致,控制手段较固定,而在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质量控制由于控制对象的流动性与控制领域局限性的矛盾、控制目的的一致性与控制理念多样性的矛盾等原因使得人们对“控制”的理解、对“控制”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对“控制”标准的设定也一定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意味着网络共享环境中的IQ控制中需要采取更多的质量约束要素,并根据每一个具体“场景”不同,筛选不同组合的质量约束要素。

总之,传统质量管理方法在网络信息共享下已不能完全适用,在网络共享环境下需要新的信息质量管理思路、质量管理办法和措施。这其中,首先就需要对共享信息的质量特征有所认识,才能为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提供新的思路和探索。

3.网络共享环境下信息(数据)的质量认识

网络共享环境下的信息(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除了具有一般信息所共有的特点外,还具有如下一些独特特征(如:共享性、非排他性、原始性、动态性、分散性和时效性等)。尽管它和物理产品生产中的其它资源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它具有不同于其它物理资源的特有属性,如表1所示,

可见,信息的质量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一般地,对信息自然属性的质量是比较明确的,即信息的生产者对信息的适用性、可靠性、新颖性、研究性、完全性、经济性等客观性能可以通过诸如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合同等加以约定。这样所提供的信息如果在自然属性上有一般质量缺陷(例如:信息在某些环节上如数据格式质量或者使用说明不符合要求,不足以影响其使用价值的实现)和严重质量缺陷(如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信息的来源错误等)较容易判断。

信息的社会属性一般难以统一确定,常指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程度。对涉及内容方面质量及缺陷程度较难准确判定。在此方面的一些质量特征也很难进行直接测量,例如:Wang等人给出“准确性”作为固有特性之一,不能够直接测量,而必须借用其它“代用特性”来测量?4];而且,信息不像物理产品那样具有质量特征的反面对称性,如“及时性”很难有对立面[5]。这使得对信息的质量控制方面也有不同。传统的物理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对产品质量特征的对立面特征(如质量缺陷)进行识别、把握,即通过质检员的检验,控制不合格产品的通过。但这种方法不能完全适用于信息的生产过程中,这不仅因为信息的一些质量特征难以测量,而且这个经验可以直接应用到信息生产中,通过雇佣大量的质检员以防止把有缺陷的产品发送给用户。这样的系统会使组织付出高昂的信息质量控制成本,如数据审核人员从抽样数据中,测试录人数据记录的正确性,就像质检员站在生产线的终端检查产成品质量一样,其代价昂贵且效率低下,而且审核人员在这个过程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会发生新的错误。

—些专业人员在数据管理上的研究和实践上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经验:预防质量缺陷比修理质量缺陷花费要低,“阻止错误数据发生的成本仅是修正产生的错误数据成本的1/10”。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把信息总成本降到最低,对信息的质量控制必须注重差错的预防而不是事后的检查。

在目前国内外在信息质量管理研究中普遍缺少统一的一个系统完整的、适应网络信息共享环境的信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专业标准情况下(如类似制造业的IS09000等),有专家认为可以把信息(数据)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可以借用管理物理产品质量的方法管理信息的质量,Wang教授等人认为将信息看成产品,尽管物理产品和信息产品不同,但从质量特征来看,将不影响分析的正确性。这个质量特征就是“Fitnessforintendeduse”,即“适合于有目的的使用”或者是“满足或超越用户期望”。目前,这一结论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各领域对信息(数据)质量解决中。

从适用范围看,将信息看成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息管理系统或微观组织内部应用传统QM方法解决IQ问题,如可帮助一个系统或组织分析存在的IQ问题,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法。但若将其不加区别地从一个组织(或企业)内部扩展到更广泛的网络共享环境中使用,将有一定的局限性。将信息看成产品则容易使IQM过于注重信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信息的社会属性,过于注重信息的外部质量特征的把握而忽视内在质量特征的认识,它缺乏对共享信息的全面认识。

4.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IQM和传统IQM的区别

传统信息质量管理主要是对传统纸质媒体等信息产品的质量控制,结合传统质量管理办法,它已经积累了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目前对网络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研究和认识并不充分,还没有形成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表面现象来分析二者的不同。通过上述分析认识,总结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和传统IQM的区别。

4.1质量控制的目标及侧重点有所不同

传统IQM通过对印刷文献的加工实现信息产品的增值。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过程中注入的知识、技术、工艺,客户需求越多,品牌越着名,信息产品的附加值就越髙。组织的目标是要不断创造新的信息产品,并在信息产品中注入尽可能多的科技成分,以达到降低成本和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因此,传统IQM的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是通过对庞大的、分散的、孤立的、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的采集、加工和组织,方便用户的査询、检索和获取,使信息资源成为有序、系统、全面和集成的资源,并根据不同用户群的不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因此,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的目的是实现信息效用最大化,实现信息价值。

4.2质量管理的范围和规模大小不同

传统IQM是对组织内部可控资源的整合形成其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模式相对简单,而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过程是由分散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机构来共同完成的,而不像微观组织内部那样集合在一个供应链上来完成。因此,还必须从宏观层次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协调。以科技文献信息共享为例,目前世界上数万种数据库产品是由数万家机构开发完成的,信息的生产者和信息加工者之间不一定有直接联系,这就使宏观层面的IQM非常松散,质量控制力度弱化。同时IQM作为信息资源共享中的主要手段,其形成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社会化工程,需要社会各组织髙度的协调和管理,需要政府的介入并发挥主导协调作用。

4.3质量管理职责和环节划分不同

传统IQM是以部门、工序及岗位来划分质量管理的范围和分解质量管理目标的。网络共享环境下IQM常常结合信息生产过程来认识,通过划分信息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来理解其增值性,如信息采集、标引、录人、加工、服务等等,使信息价值链上的分工与协作较为明确。事实上,信息价值链的单元经常很难清晰明确细分的,它们的差异是隐含的,常常各环节具有很大的重叠性。信息的增值环节体现在信息形成的每一个细化的过程中。

4.4质量控制方法和实施手段不同

传统IQM方法局限于组织内部的实体分析,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较为“封闭”中的“闭环”质量管理模式,QM控制因素较易控制,通常可以引入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和传统QM中的质量控制方法和工具进行管理;而网络信息共享领域的IQM则既是一个微观组织的质量管理范畴,更扩展到跨组织、跨地区、跨领域等宏观层面的质量管理问题,且更易受到宏观因素的直接影响。如果简单采用传统QM中的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解决信息环境下的信息质量问题显然无法适应网络共享环境下IQM的要求。新的IQM的管理重心开始不断地向外转移,并将外部影响因素纳入IQM考虑范畴,充分考虑到信息资源的社会属性的特点。

总之,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具有技术性、网络化、动态性、标准化、整体性与协作性、分布性与统一性等特征。

5.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的要求

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和共享组织的微观管理,IQM的宏观调控就是要通过国家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宏观管理,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保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法,引导参与建设的组织完善其内部质量管理活动,共同提髙IQ的系列活动。IQM的微观管理强调的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较完善的质量管理系统,它主要围绕网络信息生产的几个关键环节(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交换、共享、服务和应用等)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通过标准控制进行质量管理,是对信息质量形成过程的整体控制,通过系统集成实现对信息本身以及其形成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促进信息质量及其管理过程的改进。这一过程中需要各个共享参与者(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及管理者)参与信息质量维护、相互协作,遵守共同约定,密切合作,发挥整体效益,从而提高网络信息的高效利用。因此,对网络信息共享环境下的信息质量管理应重点强调以下几点:

5.1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强调的是一种引导性控制而不仅仅只是强制性控制

网络共享环境下IQM是面向全体信息共享参与者的,更强调宏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它主要依赖于对人的思想与意识的正确引导。而不再是过去那种“盯梢式”的控制,事后把关式的质量控制,也不仅仅只依赖于一种强制性措施。它应该包括两方面:既有规定、限制活动,又有教育、疏导活动。IQM是两者的结合和统一,既要一方面鼓励、引导、保护参与者实施规范允许的信息行为,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设立约束条件规范所禁止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从社会宏观层面和组织微观层面两个角度充分发挥IQM对网络共享发展信息的控制作用。

5.2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重视网络化自治的自我质量约束管理

网络信息共享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质量控制由原来垂直型的组织化控制转向一种平面型的多中心网络化控制,这一变化造成传统的质量控制的弱化,但这有利于形成一种自我质量约束式管理,即发挥每个参与者的能动性,使其自觉地担负起某种质量维护职责,因此,在强调通过宏观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强调网络信息参与者根据网络自身发展规律进行自我调节。目前宏观管理在缺乏大量信息共享管理法规、标准等的情况下基本是通过一些信息共享组织的管理规范和参与者的自我质量约束来落实IQM,使形成宏观外部约束和组织内部IQM相结合,从而达到管理的目标。

5.3网络共享环境下的IQM应强调一种开放式质量管理方式

网络共享环境是一个多中心的“互联”网络体系,在这样一种庞大、复杂的联系网络中,其IQM强调是一种开放式质量管理方式,它通过信息共享组织之间、共享参与者之间,以及信息共享系统之间的互动、合作与相互影响来完成彼此的约束与引导,这种开放式控制是一种互动性控制,将更有效联系用户,以用户质量需求作为IQM调控的最高目标,使在信息共享发展中求得动态的共享新秩序。

但要有效实现网络共享环境下的这种开放式质量管理的效果,还需具备其他条件:①逐步完善的外部宏观信息共享管理管理规范制度;②不断健全的组织内部质量管理制度;③在不同信息共享虚拟联盟间IQM机制的形成,就是要在虚拟联盟中解决由于不同组织的资源状况各异、技术条件不同、信息资源质量不同、数据管理水平也不一致、目标用户群不同等产生的诸多差异,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接口协议、统一质量约束标准来逐步形成虚拟联盟间IQM机制,起到强化横向协调,弱化条块分割的作用;④网络质量文化:就是使参与者对IQM的认识趋向一致性,形成一个合力;⑤提高参与者的信息质量素质,这是实现自我质量约束管理的基本条件。

6.结束语

篇2

第一条为规范和促进本市政府部门间法人基础信息共享,支持业务协同,加强动态监管,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信息办等四部门《关于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国信办〔〕10号)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之法人基础信息,是指行政机关在办理法人设立、变更、注销等登记业务中产生的与法人有关的具有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和稳定性的信息。

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组织的基础信息,根据本市实际情况纳入本办法所规定的共享范围。

第三条与法人单位管理相关的行政机关提供相关法人基础信息,供本市各区、县级市政府及市政府所属行政机关通过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式共享的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其他组织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时共享法人基础信息的活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条本市行政机关之间共享法人基础信息,应当根据依法履行职能的需要,通过*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行无偿共享。

行政机关应当按照“一数一源”原则,依法分别采集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法人基础信息,避免重复采集、多头采集。

第五条行政机关之间进行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应当保障共享信息安全,保守国家秘密,不得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法人基础信息牟取非法利益。

第六条市信息化办公室为市法人基础信息共享指导、协调和监督机构,负责法人基础信息共享的日常工作,负责*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的规划管理工作,以及信息共享技术标准制订工作。

市信息化办公室指定市机关信息网络中心负责*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和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的建设、日常维护和安全保障工作。

提供法人基础信息的行政机关应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法人基础信息共享的日常工作,按时、按质、按规定提供本部门法人基础信息,参与法人基础信息目录的编制,对有异议的数据进行核准。

第二章信息提供和利用

第七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下列基础信息的责任采集部门:

(一)企业: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及其身份证件号码、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登记住所(工商)、企业类型、行业、成立日期(工商)、登记机关(工商)。

(二)个体工商户:个体工商户注册号、业户名称、经营者姓名及其身份证件号码、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登记经营场所(工商)、经营范围、行业、成立日期(工商)、登记机关(工商)。

*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同时应提供下列基础信息:

(一)企业开业(变更)登记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及其身份证件号码、联系电话、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登记住所(工商)、企业类型、行业、成立日期(工商)、登记机关(工商)、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二)企业注销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注销事由、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三)企业年检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企业注册号、企业名称、年检年度、年检情况代码、年检情况等。

(四)个体工商户开业(变更)登记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工商户注册号、业户名称、经营者姓名及其身份证件类型和身份证件号码、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登记经营场所(工商)、经营范围、行业、成立日期(工商)、登记机关(工商)、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五)个体工商户注销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个体工商户注册号、业主名称、经营者姓名及其身份证件类型和身份证件号码、注销事由、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六)个体工商户年检信息:个体工商户注册号、业主名称、年检年度、年检情况代码、年检情况等。

第八条*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为下列基础信息的责任采集部门:

组织机构批准文号、组织机构代码、机构注册类型代码、机构注册类型、实际办公地址、成立日期(质监)、颁证日期(质监)。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同时应提供下列基础信息:

(一)组织机构代码颁证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批准文号、企业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机构注册类型代码、机构注册类型、法定代表人及其身份证件号码、联系电话、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实际办公地址、成立日期(质监)、颁证日期(质监)、登记机关(质监)、登记状态代码、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二)组织机构代码年检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代码、机构名称、年检年度、年检情况代码、年检情况等。

第九条*市地方税务局为下列基础信息的责任采集部门:

纳税人识别号(地税)、注册地址(地税)、登记日期(地税)、登记机关(地税)。

*市地方税务局同时应提供下列基础信息:

(一)法人地税登记(变更)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地税)、纳税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及其身份证件号码、联系电话、注册地址(地税)、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登记日期(地税)、登记机关(地税)、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二)法人注销地税登记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地税)、注销原因、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第十条*市国家税务局为下列基础信息的责任采集部门:

纳税人识别号(国税)、注册地址(国税)、登记日期(国税)、登记机关(国税)。

*市国家税务局同时应提供下列基础信息:

(一)法人国税登记(变更)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国税)、纳税人名称、法定代表人及其身份证件号码、联系电话、注册地址(国税)、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登记日期(国税)、登记机关(国税)、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二)法人注销国税登记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组织机构代码、企业注册号、纳税人识别号(国税)、注销原因、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第十一条*市民政局为下列基础信息的责任采集部门: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民办非企业单位类型、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法定代表人(责任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责任人)身份证件号码、业务主管单位、业务范围、登记日期(民政)、登记机关(民政)。

(二)社会团体:社会团体登记证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法定代表人(责任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责任人)身份证件号码、业务主管单位、社团类型、登记日期(民政)、登记机关(民政)。

(三)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登记证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法定代表人(责任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责任人)身份证件号码、福利机构类型、登记日期(民政)、登记机关(民政)。

*市民政局同时应提供下列基础信息:

(一)*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信息,具体内容包括: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民办非企业单位类型、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法定代表人(责任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责任人)身份证件号码、业务主管单位、业务范围、登记日期(民政)、登记机关(民政)、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二)*市民办非企业单位注销信息,具体内容包括:单位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注销原因、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三)*市社会团体登记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登记证号、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法定代表人(责任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责任人)身份证件号码、业务主管单位、社团类型、登记日期(民政)、登记机关(民政)、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四)*市社会团体注销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社会团体登记证号、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注销原因、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五)*市社会福利机构登记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福利机构登记证号、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行政区划代码、行政区划、法定代表人(责任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责任人)身份证件号码、福利机构类型、登记日期(民政)、登记机关(民政)、登记状态、更新时间等。

(六)*市社会福利机构注销信息,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福利机构登记证号、组织机构代码、单位名称、注销原因、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第十二条*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下列基础信息的责任采集部门: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号码、登记日期(编办)。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同时应提供下列基础信息:

(一)*市事业单位设立(变更)登记情况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单位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单位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法定代表人身份证件号码、经费来源、开办资金、举办单位、联系电话、从业人数、登记机关(编办)、变更事项、变更日期、原登记情况、变更后情况、年检审查情况、年检时间等。

(二)*市事业单位注销登记情况信息,具体内容包括: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号、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单位地址、联系电话、注销原因、注销日期、注销机关等。

第十三条各有关部门提供的法人基础信息不限于本办法第七条至第十二条规定的范围。

市信息化办公室定期组织法人基础信息提供部门进行法人基础信息目录的编制、修改和更新。

第十四条法人基础信息提供部门应当确保本部门依职权采集或者形成的法人基础信息的内容真实、完整、准确,载体形式符合规定标准。

法人基础信息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无需办理组织结构代码的独立经济实体组织的基础信息除外。

第十五条法人基础信息提供部门提供的同类信息不一致的,应当以采集责任部门提供的信息为准。

法人基础信息的采集责任部门根据行政机关的法定行政职能确定。

第十六条法人基础信息提供部门应当每日对所提供信息进行更新;推迟更新法人基础信息或因故需暂时更改法人基础信息更新频率的,应当及时报市信息化办公室备案。

第十七条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使用单位应定期以书面形式向市信息化办公室提交共享信息使用情况,由市信息化办公室汇总后向法人基础信息提供部门通报。

第十八条市信息化办公室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对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并会同相关行政机关开展法人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支持面向社会和政府的服务。

第三章共享程序

第十九条行政机关共享法人基础信息,应当通过*市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接入*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信息共享交换平台。

行政机关首次接入*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应按照*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管理规定办理相关接入手续。

第二十条市机关信息网络中心负责对行政机关提交的法人基础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与比对,形成本市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供本市行政机关共享。

第二十一条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应当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行政机关根据本单位的行政职能和业务需求向市信息化办公室提出信息共享申请。

(二)市信息化办公室依据申请单位的行政职能和业务需求,确定可共享信息的内容及范围,并在10个工作日内答复申请单位,同时告知相关法人基础信息提供部门;不同意信息共享申请的,应当向申请单位说明理由。

第四章安全保障

第二十二条市机关信息网络中心负责本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的建设与维护工作,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法人基础信息交换、查询等共享活动的安全。

第二十三条对依法共享的法人基础信息,各行政机关应当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第二十四条依法共享的法人基础信息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商业秘密的,行政机关之间应当签订保密协议。

第二十五条行政机关通过共享方式获取的法人基础信息只能用于本机关的行政管理,不得自行向公众或向其他部门或个人转让。

第五章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

第二十六条行政机关(以下简称初核部门)对共享的法人基础信息有异议的,可向市信息化办公室提出复核申请。

市信息化办公室接到信息复核申请后,应当要求市机关信息网络中心在3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内部核查处理,并根据核查处理情况做出确认或者更正的说明。

对非技术性原因产生的信息差异,市信息化办公室应当及时通知相关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复核部门),由复核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对异议信息进行核查处理,并将复核结果报送市信息化办公室;复核结果不一致,复核部门应依职能进行修改。

第二十七条行政机关对法人基础信息的提交和使用发生争议的,由市信息化办公室会同各有关部门协商解决。

第二十八条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法人基础信息共享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责令立即改正;情节严重的,予以通报批评,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拖延提供应当共享的法人基础信息的;

(二)非法篡改法人基础信息内容的;

(三)对共享信息的使用超越了履行职责的必要范围的;

(四)故意泄漏国家秘密或者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

(五)其他相关违法行为。

篇3

[关键词] 云计算;信息资源;共享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0

[中图分类号] 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1- 02

如今,云计算技术逐渐步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很多应用领域中备受推崇,这都是因为云计算技术拥有很多其他技术所未拥有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中,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运算技术的相关知识,并主要探讨云计算网络技术将推广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从而会为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水平带来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分析了云计算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1 云计算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和概述

云计算这个词语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并且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云计算技术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并认识该技术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1.1 云计算技术的定义及概述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它意味着计算能力也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互联网进行流通,并在各行业中应用,从而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生态链。云计算主要由3层架构组成:顶层应用程序层、中间平台层、底层基础设施层。顶层就是通过集中的数据中心向用户提供所需要具有弹性的计算、存储和应用程序等一些服务;中间层是一个互联网规模的软件开发平台和运行环境;而底层是通过IP网络进行链接的、大规模的、分布式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1.2 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和概述

我们所认识的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指开放信息资源供人们共同使用,主要包含的有两个层面的含义:①指从我们现在已有的信息资源而言,是通过分享各自拥有的信息资源,从而可以使人们最高效地利用这些已有的信息资源,然后协调资源分布共享,使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最大效用;②是从信息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所开发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实现资源共享管理的目的。

2 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应用的新发展

云计算技术中引用了虚拟化技术、分布式计算、效用技术等新方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进一步推动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发展。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云集算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的应用特点及其发展的方向。

2.1 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的内涵

利用云计算技术主要是为了达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因此也称为云共享。我们使用云计算技术共享的资源称为云资源,通过云共享的方式将云资源供给用户使用,并进行合理的资源共享管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便是信息资源,其中包含了软件资源、硬件存储资源、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平台以及开发管理人员等众多因素。还有就是云资源是与云计算技术密切相关的信息资源,而计算机资源和网络资源就是云资源的基础,保证基础资源的完善,可以使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更加广阔。

2.2 云计算在应用时所具有的特征

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用户电脑的成本和资源,使用户可以以廉价的方式获得与其他方式相同的功能效用。并且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中应用时具有可靠性、安全性、动态性、可扩展性的特点,进而提高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率,因此还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从云计算提供商的角度来看,大规模、系统地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在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之间共享虚拟化服务器,可大大减少了服务器的数量。这意味着更少的空间、更少的成本、更少的电能和更少的污染。

2.3 云计算在应用中的服务形式

根据上文中提出云计算的3层架构,结合目前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及其相应功能,可以分为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这3种方式。要根据在信息资源共享中所需要的不同功能,进一步选取对应的服务形式,这样使云计算技术能够最高效地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并且目前云计算共享服务致力于在更自由的环境中、在更广泛的空间里相互共享云资源,为更广大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

3 云计算技术为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变革与影响

科技创新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而云计算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是一种革新,云计算技术的引入并迅速应用于信息资源共享领域中,也为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

基于云计算平台,该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一个实时动态的信息资源,并利用云计算技术,把互联网即时出现的消息利用起来,完成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并且通过网络连接可随时、随地访问和存取分布在各个数据中心的物理资源或虚拟资源;它同时采用了效用计算使用的定制、计量、租用的商业模式,既节约了资源,又实现了剩余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使用了资源,提高了共享的效率。云计算为资源共享带来了革命性的技术,开辟了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领域,使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意义、特征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云计算相关的技术服务,在经过这么多年的不断努力发展完善的条件下,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云计算服务时代,云端会为我们做好存储以及部分处理工作,在完善的云计算技术系统下,我们只要能够连接上网络端口设备,就无须担心信息资源无法获取,更不用担心信息资料的安全性,体现出了云计算技术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在未来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中,云计算技术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发展,它致力于在更自由的云环境中、在更广泛的空间里相互共享云资源,为更广大的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知识技术服务,更方便人们的生活,这些新技术同时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虽然目前云计算技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方案还不成熟,但是只要我们积极思考探讨出贴近事实的构想,利用云计算高效的运算处理能力,在未来一定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钱文静,邓仲华.云计算与信息资源共享管理[J].图书与情报,2009(8).

[2]张鼐.云计算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0(10).

篇4

关键词:企业;财务共享;管理;信息系统

1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的作用

市场格局千变万化,而企业想要在这复杂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需要面对的是跨国界、多业务、多项目的市场格局,这种变化使得企业的内、外部管理都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管理项目越来越复杂、财务管理设计范围也越来越大。首先企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业务内容上的扩展、业务范围的扩展,甚至是子公司、分公司的增加,都是增加财务管理难度的主要因素,繁杂、庞大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无法通过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予以解决了。另外设立了分公司的企业由于分公司也设置了财务人员,因而企业管理成本也大大增加。并且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都是由会计进行兼职,因而企业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低,无法在传略财务上发挥太大的作用。而通过财务共享中心企业便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这不仅能够集中管理财务人员,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子信息设备实现了企业全面、实时的财务管理,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

财务共享信息平台的建立对于大型企业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通过高度集成的信息软件,可以有效区分各个岗位作用,并加以利用,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通过共享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财务信息有机融合,如此大大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能力。企业财务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可以是自行开发也可以购买引进,但归根结底是利用共享软件实现财务管理和企业业务的一体化,从而对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中的财务信息、数据进行集成、共享。高效、规范的完成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通过信息系统有效实现了企业的集约式管理,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核心构成,有效推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信息化财务工作进程的推进,实现了大型企业财务的信息化、整体化规划化。

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在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的有效推动下不断提高,这种提高非常明显,尤其在搜权管理、统一流程和数据管理、标准控制、资金管理安全等方面,通过共享信息系统,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2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的应用

2.1 支付审批的集约化管理

大型企业在发展上具有高速化的特性,而这种快速扩张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首先如何进行现有企业文化、管理程序的更新、复制是首当其冲需要予以解决的问题。而通过共享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实现财务数据的统一管理控制和集中应用,因而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意义重大。通过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并将新标准快速复制到整个企业,随着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在不断的实践和成熟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企业支付审批体系也开始在共享信息系统中发展起来。该系统在支付审批管理上的应用可以将企业成熟的管理经验、流程迅速复制到新设立的公司中去,有效实现企业文化、管理的快速渗透,加强企业的影响力,形成集约化的集团管理。通过这种共享,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财务支付统一,使得支付管理更加的规范。

财务共享是现代大型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力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区域扩张发展过程中,企业管理者更能够意识到财务共享的重要意义,这也是由于该系统能够低成本的统一企业支付审批流程,令扩展区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加深企业的渗透力,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2.2 财务授权的统一管理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上线之前,各公司的财务授权主要是依靠人工控制,这样对于运行财务授权相对简单的公司来说,财务共享一般还可以清楚的记得每个部门经理和公司领导的财务授权,但是对于一些财务授权比较复杂的公司,财务人员往往很难记得清楚,例如有一些大型的公司,往往存在一个人有多项兼职的情况,一位领导在职能部门和在项目公司或分公司的财务授权会有所不同,有时在不同的业务领域财务授权也有所不同。在使用财务共享系统之前,往往将财务授权的审核责任赋予了财务核算人员,这样对财务审核人员的要求就非常高,在使用财务共享系统之后,财务核算人员不再需要审核每笔支付的财务授权,回归财务核算人员核算的初始职责。

财务授权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过程,大部分企业在财务授权工作上都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并依照级别进行授权体系的设置,而授权制度则需要进行审批,由董事会进行通过,但是董事会和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专业并非完全了解,因而管理层和董事会很难了解授权管理制度对于公司财务管理是否有利,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而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则是将授权系统植入到信息系统中,通过这种方式集约式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只需调整财务授权金额便可完成专业化的财务授权管理,不但有效传达了管理层的意思,还有效提高了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2.3 统一主数据和财务核算信息管理,是财务信息系统标准化和快速复制的基础

统一的主数据管理是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统一管理标准,以及后续加强数据分析的基础,企业多个信息系统,必须要实现主数据的同步管理,从而使各个信息系统的主数据来源一致。

财务共享信息系统一般需要从公司的ERP系统中调用采购类的供应商主数据、客户主数据、银行主数据;财务类的预算主数据、会计凭证相关主数据等,笔者试图将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变成财务核算系统的辅助系统,即将前端业务与财务核算业务通过一定的逻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财务核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和效率,也有效地降低财务作假可能性。经过研究表明,对于采购类、预算类、成本类等大部分的主数据的调用,一般在员工发起申请的时候就应该实现,这样就可以保证在整个流程中数据的一致性,但是对会计凭证和支付相关的主数据同步,也可以在财务核算环节实现。

在财务共享中心,相关支付信息能够实现自动传输,可以将共享中心看作是银行的结算中心,供应商的支付信息可以从共享系统在整个“银行网银”上进行自动传输,从而能够令财务管理人员第一实践获取准确的支付信息,确保了支付的有效性,也简化了公司出纳流程,出纳工作开始转为资金审核。并且支付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相比较传统的手工录入,信息质量大大提升。

对于现代企业,企业财务核算需要以统一的财务核算信息和财务数据为基础,而这些也是快速复制财务信息系统发展的基础,由于企业信息化过程无需对财务管理体系外的人进行调研,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已经臻于标准、完善,在业务中信息系统只需按照标准操作实施便可,后台工作人员也只需要根据标准进行财务管理成果的检查便可。因此现代财务共享信息系统有效实现了财务管理的标准化、高效化、信息化,并且也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强做大主业的中心任务,积极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集中管控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根据集团公司“三型”机关建设的要求,遵循“制度完善,流程规范,协同作业,细化管理,系统保障”的理念,从搭建公司内部控制基本框架着手,按照“强支撑,短流程,高授权,大监督”的思路,公司上下认真学习,有效组织,立足于先进的计算机通信技术,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搭建起覆盖全公司的集中办公自动化信息平台。经过公司上下近两年时间的不懈努力,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了创建有速,运行有方,执行有效的工作目标,为公司优化固化办公流程,提供信息资源共享,进而推动管理变革起着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作用。

一、公司领导高度重视,员工认真学习,全面推进办公自动化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公司领导认识到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企业财富,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同时,必须准确把握这种新的发展方式,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公司将发展信息化作为加强管理,夯实基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007年4月13日国资委召开第一次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李伟副主任在会上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已成为中央企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为落实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和《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知道意见》精神,加快华晋公司办公信息化建设,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总经理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指挥协调,由党政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实施。公司领导提出将办公自动化作为管理信息化的起步系统,长远着眼,建设开放型系统。要通过办公自动化带动管理信息化,集成各类信息,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于2008年10月份正式调研实施,11月份系统上线,12月份开始试运行,2009年1月份正式上线运行。从调研实施到正式运行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在实施过程中,公司领导亲自带头学习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操作,并积极动员全体员工熟练掌握办公操作系统,对OA系统的高速有效运转给予极大的支持和鼓励。

OA系统在全公司推广时涉及12个职能处室,主要面向7个直属单位,7个二级单位,1个全资子公司,涉及到公司的方方面面。人员多,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成为OA系统推广遇到的主要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公司党政办公室作为主要实施部门,克服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全员学习。先由系统管理员对办公室人员进行培训,然后由办公室人员对其他部门员工进行操作培训。每人负责几个部门进行指导,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公司全体员工齐心努力下,培训工作形成了以点推面,全员推广的良好氛围,为OA系统的运行和推广实施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规范制度,强化管理,确保自动办公化系统安全有效运行

OA办公自动化系统是公司管理制度法规的映射,是企业管理模式的缩影。所有的工作流程,人员权限设置,必须依托于公司根本的规章制度和会议文件精神。公司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检查教育,及时消除隐患,防止发生重特大信息系统事故。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加强重特大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提高信息系统的灾难恢复能力。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强化网络运行和场地安全。 自系统2009年1月上线运行以来,公司结合OA系统特点和实际运行情况下发了《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电子公文管理办法》、《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OA管理办法》、《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合同送审流程管理办法》、《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单项奖金审批流程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及说明。使OA系统的运行施之以法,行之有据。用制度规范流程,强化执行力度,双管齐下,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和OA系统稳定运行。

三、资源共享,再造流程,以自动化办公系统为契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

办公自动化系统使公司通过不断降低自身经营管理成本,建立内部通畅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最佳的资源配置,实现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迅速反应,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公司管理人员可以利用系统在企业内部建立信息交流的快速通道,协调公司各方面工作,重构企业资源。华晋公司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达成了经营不断透明,监督不断上移,授权不断下放,流程不断优化,效率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加强,风险有效控制,实现了以下9大功能特点:

(一)责权明确,分工有效;系统按照组织机构和人员岗位建立个人和职务级别信息,根据岗位分工和级别设置相应的办公权限,等同于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权限。所有文件资料,信息,流程分级管理,确保重要数据安全。在系统权限设置时,对每个岗位的管理责任和管理权限都重新明确的定位,切实做到了“放则高效,管则可控”。

(二)优化固化,再造流程;在系统实施中,OA办公自动化系统以规范的管理制度为基础,简单实用易操作为原则,采用表单加流程的方式,实现了对管理流程的梳理与再造。申报审批按照权限执行,办公流程公开透明,管理流程固化,变人为控制为计算机控制。通过系统建设和实施,对繁杂分散的业务管理流程进行梳理,将管理制度落地为实在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公司的执行力。同时,办公信息化的环境对每位员工每个业务环节的管理提出更高更强的要求,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岗位职责行使权限。通过网上审批的刚性执行,实现“行为约束”和“制度落地”。制度直接落实到流程节点,规范各级人员行为管理。公司管理行为的提升依托于办公系统,办公系统又促进“管理规范”。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管理的规范性和可控性,实现了优化固化流程的工作目标。

(三)信息资源有效共享;OA办公系统包括单位空间,部门空间,个人空间三个界面。

单位空间界面有定时更新的单位新闻和公告,目前公司的华晋焦煤报可以直接上网,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传阅,方便员工及时了解公司最新动态。同时,预留

了股东和兄弟单位报纸新闻版块,为各兄弟单位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信息共享平台。公司文件栏目中上传了公司2008年以来公司下发的所有行政文件,行政函,党委文件,董事会文件,党政函,会议纪要等重要文件,可以根据标题,发文时间等关键词进行快速检索查找。网络新闻栏目为公司和各二级单位及时报道最新讯息提供平台,实现了新闻的及时和传阅。并将与煤炭行业相关的资讯和国家宏观政策研究资料在政策研究栏目。数据报表中根据权限共享了每月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统计月报等信息。

部门空间中,每个单位和部门都设置有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督察督办栏目。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可以及时查看部门工作计划和完成进度。随时随地了解公司工作具体落实的进展情况。部门公告栏目用来各二级单位文件及相关管理制度、管理职能等。

个人空间中有待办事项,跟踪事项,固定流程模板和关联系统,是个人办公处理事务的信息平台。

(四)协同办公高效运转;协同办公是OA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宗旨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集团只能发展规划,实现各部门间的协同帮工和办公流程自动化,为各级组织和员工提供高效及个性化的服务。覆盖全公司的办公自动化信息平台,为跨单位,跨地域的协同办公行为提供管理模式,以人为核心,以工作流为载体,完成人找人,人找事,事找人。同时,OA系统也是组织计划管理,指挥控制,监督执行,协调事务的管理平台。通过流程传阅,大大缩短了传统复印式传阅时间。网络电子审批及时高效,提高了办公效率,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外地二级单位也在统一的平台上办公,协调处理日常事务,实现了事事有据,人人有责。通过系统近两年的运行,经过与管理需求的反复互动,公司部门间协同办公的水平,工作流程的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

(五)移动办公及时便捷;系统运行后,公司外地单位员工和出差人员不用携带大量的文件数据,只要通过互联网登陆账号进入公司办公网站下载所需文件报表即可正常办公。同时,OA系统结合企信通手机短信平台,通过个人设置可以对所有待办事项进行手机短信提醒,实现了移动办公和异地办公,做到急事急办,随时随地办理。

(六)督察督办及时公开;在OA办公系统的单位空间中设置有“督察督办”专栏,管理人员可以对会议,文件安排,和领导交办事项进行督察督办,检查详细的流程,并公开接受监督。这样就为领导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时间跟踪和监督手段,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日常工作督察督办的工作平台。

(七)监督有效,考核有据;工作中所有的审批程序和文件处理流程都公开透明,监控可视,相关工作人员的审批时间和审批意见都有明确的记录。对二级单位的管理业务可视可控,为公司实行分级管理适度放权加强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持,对每项事务的处理有详细的全程追踪和明确的记录,为公司执行考核和实行限时办结提供了完整详尽的依据。显著的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八)办公系统开放兼容;OA系统在建立初期预留了与股东双方办公自动化系统互联接口,以及内部ERP信息系统无缝接口。保证了组织多信息系统之间的协同处理能力,为办公系统后续的升级扩展留有空间。

四、总结经验,广泛交流,学习推广办公自动化系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为公司办公提供了一个协同办公门户和管理平台,涵盖了企业运营所涉及的协作管理、审批管理、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文化管理、公文管理等内容,支持企业的信息化扩展应用,有效帮助公司解决了战略落地、文化建设、管理规范、资源整合、运营管控等难题,是组织管理的最佳实践。它也是公司内人员沟通、授权、请示、汇报、审批的平台,是组织计划管理、指挥控制、监督执行、协调事务的平台,是传递组织价值、培养公司文化、推广和复制公司制度、知识管理的平台,还是各级部门的信息平台。与传统的组织模式相比,OA办公自动化系统将更有效地提升公司的整体效率,极大的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篇6

GIS技术又被叫做地理信息技术,其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延伸发展,有效结合了计算机、地理学、地图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能够对于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处理工作。使用地理信息,能够使每个人在所有地点所有时间获取需要的空间信息,嵌入式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让每个人在各种情况之下都能够连接到网络,根据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相对应的服务,在最短时间内提供给客户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现今,GIS技术被广泛的被应用于各个不同的行业中,通过技术处理,对于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增加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给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信息。GIS系统主要包含了数据库、操作人员、硬件设备、软件设备等,在GIS系统无法完全智能化之前,操作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通过人员的有效操作,能够避免GIS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确保系统运行状态良好,数据库是用来保存和储蓄各种数据的,能够使分析检测的过程变得更加简单快捷,结果变得更加准确,而软件设备和硬件设备是组成GIS系统必不可少的基础。

2、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网设备的数量十分庞大,倘若电力部门一直使用以往人工进行统计的方式,那么可能造成统计资料存在缺失,资料的准确性比较低等情况。还有,因为电力数据资料是由不同的操作人员存储到不同的微机中,所使用的数据标准不是统一的,造成电力信息系统没有办法有效统一资料,导致信息的反应不够及时,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维修,更满足不了电网设备生产厂家对电力设备信息准确性的要求,与此同时,无法让数据自动关联,无法进行数据共享。近些年来,许多的电力企业已经建立针对配变与开关设备的实时监控体系,虽然对电力设备生产厂家所要的收集设备运行信息有一定的帮助,但还是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有效满足电力企业日益变化的要求。因为电气设备企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导致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封闭,对于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数据格式存在不同,信息数据封闭造成维护费用上升,不能够有效的使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所以,需要基于GIS建立适合电力系统发展的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体系,解决存在的问题。

3、基于GIS的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

在对GIS技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之后,对于如何将GIS技术在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中很好的利用,如何进行系统的建设,将系统建设的需求以及目标、划分以及整体的方案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

3.1、系统建设需求

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是使用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与WebGIS技术,将电力网络中、电业局中所有电气设备的信息数据整理在一起,等到使用者有需要的时候,能够通过电子地图查询有关的供电设备的运行数据、详细参数、检修情况等,并且对于得出的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进一步在地图上直接指明设备的污秽区范围、地理位置,并且对于地形地貌以及设备分布进行观察,显示相关线路条形图像,为管理人员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3.2、系统建设目标

电力信息共享和管理系统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得到实现的,并且需要依靠电业局的地理信息系统,其把供电线路作为核心,构建空间信息,并且对于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对于供电生产运行工作、规划工作、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通过系统的使用,可以让管理人员慢慢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人们不用外出就能够有效掌握供电生产的情况。按照得到的信息进行接下来的工作,能够有效提高供电运行的工作效率。

3.3、系统功能划分

电力信息共享与管理系统,可以对于供电线路进行有效的监控,能够实现电力设备准确定位,在地图上有放缩和测距等一系列的功能,可以标记污秽区,提供相关的线路图形,生成并且打印设备图形,生成送电系统图等。与此同时,用户需要考虑需要的具体内容,使用相应的模块来满足需求。

3.4、系统的总体方案

使用CAD平台开发出有着GIS技术的配电台区的维护软件,确保软件可以在维护数据和图形的时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输出数据保存为CAD文件进行存储。在使用的时候,需要充分使用CAD软件进行文件编辑工作和图形绘制工作,在运行的前端需要使用维护软件,并且封装配电电力的数据模型,使模型能够满足GIS的功能要求。

3.5、可能面临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对人们开放,当GIS技术被使用在电力信息共享和管理系统后,电力资料的安全问题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重视,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高精度的GPS设备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电网中电力设备具体的经纬度坐标能够从GIS系统内准确的获得,与此同时,一些较为重要的场所,例如与国家安全和国防事业相关的部门,其位置的经纬度坐标也能够通过电力GIS系统获得,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相关人员在落实电力GIS技术有关规范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对于电力资料保密措施的研究工作,保证资料的安全性。

4、系统运行的效益分析

使用配电台管理模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电力企业信息共享和管理方法出现变化,与此同时,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配电台区的管理水平。在台区经常出现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缩短维护台区所花费的时间。能够减轻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客户使用新型的系统,能够得到维护需要的图纸,系统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因为,配电数据能够快速地准确地得到更新。通过使用新型的信息共享和管理系统,一方面,工作人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生成统计资料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在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提高配电信息数据的利用率。建成基于GIS的信息共享和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给我国的电力系统一套有效的自主的建设标准和自动化设备的接入方式,使用统一的信息共享和管理系统,才能够真正达到一处维护,并且多处使用的情况。使用GIS技术的电力共享和管理系统,可以按照不同企业的生产运行模式进行工作方面的调整,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保持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系统中使用到的软件也需要将处理实际问题作为目的,不断进行开发研究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电力信息共享和管理系统才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行而不断发展。

5、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大仪共享平台;信息化管理;培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013-02

高校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是当今高校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形式,它主要以设备为基础,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集成相关资源,达到配置优化、布局合理、开放共享的管理目的。平台技术的推广可以有效的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支撑科技创新的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国家相关资源的配置提供决策依据。近年来高校在改善科研与教学仪器上的经费投入逐年增高,尤其是伴随“211工程”、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以及本科教育提升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各类大型仪器设备不再主要配备在学校层面,而是更多的配备到了学院或教学系。加强学院大型仪器的资源共享,使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不仅是国家资源配置效益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如何有效提高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发展的关键。在院系级别建设大型仪器共享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撑、为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使高校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本研究主要探索授权日常管理、授权使用、培训三位一体的学院一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一、学院大型仪器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院系大型仪器的构造主要服务于科学研究,购置的经费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省财政及学校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和个人项目的资助。购置的对象主要取决与学院重点学科以及研究组的需求,针对性较强,在部分研究方向形成了较系统的配置体系。目前,国家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均在大力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信息共享机制,但由于管理手段及制度的不完善,大型仪器共享工作仅仅实现了院系内部或学校一级上的共享,很难推广至全社会的范围。校内相关部门之间可能进行一些名义上的共享服务,而在管理层面还处于相对分散状态。在传统的封闭式设备管理模式中,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益很难进行量化的考核,仪器的维护和维修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于学校对仪器管理工作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导致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毫无积极性可言,更有甚者为了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在使用中人为设置各种阻碍,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这样就更难期望其在仪器使用与开发上有所建树。而国家以及各部门对大型仪器数据的考核与统计工作,大多数采用仪器管理单位自主统计上报的方法,很难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由于学院在专业仪器管理人员上的缺陷,仪器的使用大量依靠研究生自主进行,常造成仪器设备不必要的损害。因此急需建立相关管理制度与管理手段,对各类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管理。

二、院系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总体目标

本着“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日常管理、授权使用、培训的大型仪器使用制度,促进仪器资源有效的利用。首先建立结合了激励政策、监管机制、有偿服务制度的科学管理制度,对分配制度、人员编制、资金运转等方面的管理进行改革;其次以自身条件为基础,有序的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使用,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最后建立体系化的培训制度,对使用对象进行全方位培训,提高仪器使用效率,维护仪器正常使用。

1.建立健全激励政策和监管机制。改进仪器管理人员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从薪酬制度、晋升制度、职业规划等方面全面激励管理人员在仪器管理与功能开发上的工作热情。加强仪器使用与共享情况的监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各设备的真正使用情况进行汇总,为仪器设备的采购、调配、维护提供数据支持。

2.建立院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加强仪器有偿使用。构建学院大型仪器实验教学、检测服务平台,将全部大型仪器设备和通用检测设备集中于全校以便进行全面统一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平台可以实现大型仪器的专管共用、资源共享,既提高了大型仪器的利用率,又限制了大型仪器的分散管理和重复购置。大型仪器的使用伴随着大量能源、耗材的消耗,为促进大型仪器管理和使用的良性循环,应建立了统一的有偿使用制度,规范仪器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及维修工作。

3.建立健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培训体系。随着大型仪器设备的普及,传统送样检测的管理模式已不适用,学校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也要求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虚拟仿真培训软件、仪器分析课程、仪器使用前沿讲座、新型设备使用演示等手段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体系,严格按培训结果对仪器使用权限进行设定,保障仪器正常高效的使用。

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管理系统总体结构与功能。大型仪器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采用三层架构:第一层为浏览界面,主要为用户提供友好访问界面与方便的使用体验;第二层为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日常管理业务以及数据的处理;第三层中心数据库,放置在学校中心服务器中,主要提供数据的存储、访问及管理。管理平台能实现的主要功能如下:仪器预约:网站为用户提供仪器预约安排表,用户通过浏览器可查看仪器设备使用状况与安排表,并根据自己的实验要求预约仪器使用时间。使用记录查询:平台可快捷查询、统计某仪器以及用户在一定时间段内的使用情况。以方便管理者在仪器出现异常情况时快速查找异常原因,同时方便用户和有关机构快速查找实验原始数据。在线监控:通过网络视频技术,采集各仪器设备使用的实时视频资料,方便管理者随时监控或事后查看。经费管理:建立统一的经费管理系统,充分规范设备的有偿使用制度。仪器使用统计:实时统计系统内所有仪器的使用情况,并可方便的提供各类统计数据,为大型仪器的购置决策和高效管理提供依据。培训提示:不定期各类培训提示。

2.预约平台网站。预约平台网站是系统中心平台的主要模块之一,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都可以通过系统进行预约。教学实验项目享有优先安排权,无需支付费用,仅记录使用情况。教学计划以外的科研项目或共享使用按预约时间进行安排,并按有偿使用标准进行收费。对于本校教师从事的科研活动,可以直接通过自动扣费系统从个人预付账户中支付;执行对外检测服务项目时,在确保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积极对外提供服务,并严格按照相关收费标准收取检测费用。使用者还可以通过预约模块了解实验室与仪器分布、实验室使用规章制度、培训信息等,并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与管理者进行交流。

四、培训制度与体系的建设

对于各类仪器设备尤其大型仪器设备,无论对研究生、本科生甚至专业老师都可能是新鲜事物,如没有完善的培训、考察、使用权限授予机制,极易造成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损坏。为了应对科研仪器尤其是大型仪器在管理上的难题,结合共享平台构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三级授权的仪器使用权限授予机制,并设计了与之相配的不同层次的培训与授权体系。

1.实验室准入以及小型仪器设备使用权限的授予。这个层次的授权主要面对刚入学的研究生及本科生,为这些学生提供进入实验室的各类注意事项的教育以及小型仪器设备的使用培训。培训的手段主要以网络视频教学和考核为主,制作相关实验室注意事项教育视频、各类小型仪器设备使用培训视频以及网上考核软件,并将这些视频加入仪器预约平台网站供学生下载学习。学生可以在预约平台上参加相关在线考核,通过的学生的信息将被加入实验室初级授权准入数据库,即拥有了进入科研实验室操作常用仪器设备的权利。

2.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权限的授予。根据不同仪器设备的操作难度以及专业性,通过组织虚拟仿真培训软件、仪器分析课程、仪器使用前沿讲座、新型设备使用演示等形式加强对研究生以及本科生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为仪器的使用步骤与规范、样品的制备、数据处理以及使用资格考核,培训老师包括专职管理人员、专业老师以及厂家工程师,培训结束为考核合格的学生授予使用权限。通过这些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的质量,最终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同时将一系列科研实践与所涉及的仪器设备结合,对研究生开设高级仪器分析课程。通过设计各类大型实验,系统的向学生介绍仪器使用、数据分析以及实验设计的知识。

3.结合专业特色建立仪器分析课程。仪器分析课程将是大型仪器设备最系统的培训手段。为了让本专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能接受更系统的仪器使用培训,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水平,体系化的仪器分析课程将是大型仪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本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学院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设置的相关课程就建立了完善的课程库,分别设立了环境样品理化性质分析、环境样品金属元素分析、环境样品有机污染物分析、微尺度观测与研究、分子生物学分析、地理信息及应用等6个专题,全面介绍了色谱、光谱、样品前处理、显微操作、分子生物学、地理信息科学等方面40余台套大型仪器设备的概括,全面提升了学院各层次毕业生的视野与操作能力。

篇8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信息资源共享 管理机制 构建策略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图书馆已经逐步向数字图书馆方向转变,数字图书馆实现了图书等资源的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我们获取资源提供了便利。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需要建立与完善数字平台,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只有不断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才能保证高品质与高标准的共享信息资源,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概述

信息资源共享是利用一定的互联网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是数字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相互之间及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1]。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率,实现了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是基于计算机网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庞大的信息、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设备、大量的资金、专业化的人才等资源作为基础,还需要在制度、政策、法规、机制等管理方式上加以保障,才能够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更好发展,才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好。

2.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现状

2.1共享信息资源质量不高,存在严重浪费现象。

数字图书馆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大规模地建设与发展,但总体表现为共享信息资源质量普遍不高,更由于管理不到位,导致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现象,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由于数字图书馆在我国发展时间还较短,一些相关规定与标准没有健全,更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标准不一、参差不齐,相关立法尚未制定和执行,各部门之间经常出现利益冲突,严重影响数字图书馆建立的水平。与此同时,有些单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片面追求信息资源的量化[2],忽略信息资源的质化,又没有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和原有图书馆的特点进行建设,使得数字图书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

2.2共享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纠纷。

在数字图书馆实际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共享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安全出现严重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广泛的信息资源被各种媒体转载利用,尤其对于文献资源格式的转换,网络作品的复制、下载、盗版等,还有一些黑客和恶意病毒等违法行为的侵害,这就使得数字图书馆对于数字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渐突出。在相关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对于作品的转载必须取得作品权利人的同意,但是复杂而且庞大的数字图书馆中,要联系到这一作品权利人不大容易,一些法规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数字图书馆,新的法规没有健全与完善,这是使得知识产权纠纷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数字图书馆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机制不够重视,防范意识不强。

2.3数据图书馆建设的资金短缺。

任何项目的建设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才能够更好地建设与发展,数字图书馆也是一样。建设数字图书馆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的建造,还需要信息资源的更新、购买,人力资源的管理,等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对于高校来说,资金本身来源就很单一,在学校其他开支上资金就已经很难,更别说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这是导致数字图书馆难以发展的主要困境。

2.4相关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不高。

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中,不仅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团队,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还不高,整体水平较差,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需求。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相关学校对这项工作不重视,社会对其认可度不高,使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存在很大难度。另外,由于数字图书管理工作相对枯燥,一些专业人才的流失,使得数字图书馆人才匮乏。

3.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有效策略

3.1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与法规。

首先,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经验,根据我国国家性质,相关国家部门构建完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与法规[3],各单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并明确管理工作的权利和责任,保障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更要明确管理者的岗位职责,对职责范围内出现的问题进行追责。其次,完善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的监督体制。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与用户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要通过完善的监督制度使管理更加公平公正。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不仅要在内部实现监督体制,更要在外部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的监督体制。最后,建立分明奖惩制度。对于在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严惩,对于实现工作目标并表现积极的给予物质奖励,通过构建管理机制的科学合理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2构建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

数字图书馆是基于计算机网路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其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基于这种强大的系统而存在的,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管理机制,是当前数据图书馆建设的首要问题。首先,保障软件系统设计的安全。然见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各项功能得以实现的核心部分,包含服务器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系统,在软件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完善相应的安全防护功能,屏蔽一些病毒的侵入。其次,保障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这就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定时进行安全维护与监测,保障系统对各种资源的稳定性与兼容性及在信息Y源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产权安全。

3.3构建多元化的资金管理机制。

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资金保障,不仅仅来源于政府和地方,还来源于社会各界及各行各业的支持,使其融入市场机制中,通过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丰富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资金供给手段,组建数据图书馆运营机制[4],提供一些有偿服务,增强资金筹集渠道多样性,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

3.4构建高标准的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

在数字图书馆运行中,相关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与保管,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服务的提供[5]。因此,必须建立高标准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人才队伍。首先要对原有的工作者进行培训与指导,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及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其次,引进高标准的先进人才,充实数据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队伍。最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数字图书馆工作者发挥创造力并进行物质奖励,调动积极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综上所述,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各项管理机制的不健全与不完善,严重阻碍了数字图书馆更快、更好的发展,虽然在广泛推广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用户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作用的高效发挥,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化的管理机制是其突破难题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熊艳玲.论版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的利益冲突及平衡[D].湘潭:湘潭大学,2004.

[2]张惠芳,李楠.浅谈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保障机制的构建――以宁夏地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07:94-95.

[3]邹富联,杜永红.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北京档案,2009,11:31-33.

篇9

关键词:信息“孤岛”;共享库;学工系统;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吗: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39-03

学生工作管理是高校学工处(或学生工作部)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其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大大落后于学生教学管理。近年来,随着对学生工作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等创新体制的提出,建设与其相辅相成的信息化系统也成了创新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内涵

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它应包括一个大学生从招生入校开始到毕业离校整个大学生活中全过程资料的完备管理。[1]但结合实际工作,在狭义层面上说,它主要包含学生信息及班级建设管理、招生管理、迎新管理、学生宿舍管理、评

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学生社团活动管理、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等10多个方面的信息化,涉及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以外的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从形式上来说,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是指学工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是为管理工作服务的。针对学生工作管理上的特殊性,其信息化也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1)数据的互通共享。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许多重要数据(如:课程成绩、个人消费数据等),可能保留在学校其他部门的系统中(如: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各个系统间数据能否实现顺利交流与转换成为信息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要素。(2)业务的流程化。与学生工作管理中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相适应,信息系统里的许多业务也需要流程化。从学生发起一项业务的申请开始,在整个过程中,不同身份的对象(辅导员、副书记、学工部门等)在该学生的相关数据支持下进行权限审批,最终完成业务流程。(3)数据统计分析的便捷性。信息系统数据库经过多年的数据沉淀后,形成数据仓库。有了数据,为统计工作和业务模型分析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后的结果可为管理部门或学校领导层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应用中遇到的问题

按目前我国高校中的行政职能划分体制,学生管理工作属于学工处(或学生工作部)的职责范畴,其信息化进程往往不一定与学生教学管理(教务处的管理内容)、学生消费管理(财务处)、学生图书资料借阅管理(图书馆)等信息化同步。因此,如果没有从学校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规划信息的共享和沟通方式,加上各单位或部门行政权限的限制,将导致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处于一种“孤岛”状态。当遇到某项业务需要外部数据的时候,只能采取“划船”模式来解决。以南京农业大学学工处为例,在每年评选学生奖、助学金时,需要向教务处索取学生上一学年的课程成绩及学籍异动情况的Excel表,再通过手工方式导入学工系统数据库中使用。这种获取数据的“划船”模式效率低、数据无法共享,并且存在有可能人为修改数据等管理上的漏洞以及数据手工导入可能出现差错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这种“孤岛”状态环境里要开展迎新或离校这类管理,“划船”模式已显得无能为力。因为迎新或离校管理需要在短时间(1-2天)内完成成千上万学生的注册登记或查验核对工作,需要多部门信息的协同管理,对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要求很高,任何环节上的信息差错,都会造成业务流程堵塞。

三、基于校共享库模式的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实践

为了解决目前学工系统应用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需要打通数据交流与共享的障碍,创建校级层面的共享数据库作为数据交换的公共平台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该平台可为全校范围内进行数据互通、共享、综合查询服务提供完整统一的基础数据。[2]形象地说就是为行政管理职责各异的各种信息化系统(也称为业务系统)进行“架桥”,架起一座座双向畅通的信息高速桥。共享库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权威数据源确定

学生的信息(例如:学号)在各个业务系统里面可能都有自己的形式,当数据交换的时候,同类信息不一致就会产生冲突,这时就需要确定一个信息权威的源,其他系统都以权威信息源所在的业务系统为准进行核对修改。这是数据同步交换的基础。权威数据源一般是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部门。学生、教师属性信息权威信息源示意表如表1所示。

2.数据存取与共享方式、数据交换原则的确定

学工系统中教师基本信息数据来自人事处,学生教学信息来自教务处,学工系统自有的数据如学生基本信息、住宿信息等数据可提供给其它业务系统。在共享数据平台建成后,业务系统除保存数据外还需将数据推送到共享库中,再根据实际情况从共享库中提出需要的数据,共享库中还保存有一些同步、维护和控制信息,与各业务系统数据库定期同步数据。这样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一致性和安全性。

学工系统是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现,它由功能模块和数据库组成(如图1)。

共享数据库与学工系统集成实质就是学工系统的数据库与共享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同步实现。其中涉及数据交换原则问题。

由于关系型数据库主要是表和视图的集合,数据库之间的交换其实就是不同数据库里的表或视图内的数据记录的增加、减少或修改。数据交换具体原则有:

(1)业务系统数据库中参与交换的表或视图必须在共享库中有对应的表或视图。

(2)业务系统数据库之间不直接进行数据交换,而是分别与共享库进行单向的数据交换。

(3)在数据交换时,如果发生数据冲突,将以权威数据源所在的业务数据库的数据为标准进行数据的修改。

(4)数据同步触发机制以权威数据源所在的业务数据库的数据发生变化(增加、减少或修改)作为触发器,引发共享库对应表或视图的变化,再触发数据接收方数据库的变化,以保障数据的一致性。

(5)数据同步过程中,允许有一定的时间间隔(≥1秒),时间间隔可以人为设置。

只要满足以上数据交换原则,无需强制规定共享数据库采用某种数据库(例如:Oracle或SQL Server)来实现,都可以达到共享数据库与学工系统的数据集成。

3.学工系统与校共享库的数据集成

在权威数据源和数据交换原则确定后,可以开始着手学工系统数据库与校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集成工作。南京农业大学学工系统集成示意图见图2。

4.学工系统与校园信息门户集成

学工系统与信息门户的集成主要体现在统一身份认证的集成方面。

信息系统从安全和科学管理角度考虑,都具备用户身份认证功能。以往建成的各种业务系统包括学工系统在内,各系统都需要认证登录,造成一个用户多重身份、多个密码容易混淆遗忘的情况。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机制的出现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只要用学号和密码登录一次,就可以使用各个系统;教职工凭职工号和密码,也可以实现一次登录,多系统进入。南京农业大学校园信息门户的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如图3所示。

四、结语

针对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应用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通过建立校级层面的共享数据库作为数据交换平台,可以有效解决学工系统与其它应用系统间信息不一致、信息获取不及时、信息重复等问题。明确权威数据源和制定合理的数据交换原则是构建共享数据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共享数据平台的搭建为学工系统各个管理模块的全流程化线上管理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同时,这种“架桥”模式也为其他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吴挺.浅谈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学工系统的设计思路[J].软件,2013(1):14-16.

[2]戴莹.校园门户平台学工管理系统的集成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4-86.

篇10

[关键词]大型仪器;管理系统;.NET框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6.000

[中图分类号]TP311.52;G6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6-0-02

0 引 言

近日来,教育部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方案,该方案有助于破除高校身份壁垒,促进公平竞争,更有助于调动高校积极性、激发创新活力。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日益激烈,如何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中脱颖而出,保持学校的竞争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们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往往是从其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的规模以及利用率上看的。高校教学科研工作中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的恰恰是大型仪器设备,并且大型仪器设备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深层次水平科学研究和国家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攻坚作用。因此,寻找大型仪器设备有效利用的方法,提高其利用率,不仅解决了大型仪器设备配置不均衡,使用效益低下等问题,同时也是提高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保持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本设计提出建立一种大型仪器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对当前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部门在对仪器的监督管理过程中,仅仅仪器的一些基本介绍信息,无法对仪器设备的使用过程进行控制管理,也无法对仪器设备的出入进行信息化管理的情况,本管理系统研究设计了一种科学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机制,方便主管部门合理管理和监督大型仪器设备,收集并统计仪器的使用数据,并进行综合效益评估。

1 系统技术基础

本系统采用三层架构(数据层、应用逻辑层、访问层),使用.NET开发,实现轻量级中间件,遵循XML数据格式。

1.1 .NET Framework简介

.NET Framework是一种采用系统虚拟机运行的编程平台,以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为基础,支持多种语言(如C#、C++、VB等)的开发;也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技术,让开发人员能够通过独立于语言和平台的方式来创建并运行下一代应用程序和Web服务。

.NET Framework包含4个组件:第一个是公共语言运行时(Common Language Runtime,CLR);第二个是Framework类库;第三个是并行计算平台;第四个是动态语言运行时(Dynamic Language Runtime,DLR)。.NET Framework的体系结构(见表1)。

.NET Framework的功能:①提供了一个运行环境,简化软件开发过程,降低版本冲突的可能性,以及尽可能消除脚本语言或解释型语言的性能问题;②确保安全执行代码;③基于行业标准进行所有通信,与非.NET代码集成;④让应用程序的开发过程独立于语言和平台,确保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体验都是一致的。

1.2

是基于.NET Framework技术的新一代Web应用程序开发系统,是一种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程序架构,通过该架构可以建立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它提供了统一的Web开发模型,比如开发人员生成企业级Web应用程序所需的各种服务。

是一个基于.NET的环境下的已编译的开发工具,可以用任何与.NET兼容的语言开发应用程序,同时任何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整个.NET Framework,实现了真正的前台用户界面和后台逻辑处理代码的分离。

1.3 C#语言

C#是一种面向对象、类型安全的编程语言,它运行在.NET Framework平台之上。和其他现代编程语言一样,C#也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语言,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编程概念,比如:继承、多态、封装和抽象等,同时它借鉴了众多不同的语言,以形成其语法和主要功能,它有语法优雅、类库庞大等特点,所以编程使用C#将会变得更加容易。C#也支持面向组件编程,能够指定自带文档的独立功能单元(组件),因此,编程过程中,只需提供一个模型,就能包含属性、方法、事件以及有关组件的元数据,这就使得创建和使用组件的过程非常自然。

开发人员可以通过C#提供的语言功能利用CLR进行改进。比如垃圾收集功能自动管理内存,可以通过异常处理提供的一种可扩展的结构化方法,能够检查错误并从错误中恢复。C#作为一种类型安全语言,可以避免发生以下情况:变量未被初始化,非法访问内存,将一种类型的数据存储到只能接受另一种类型的地方。

除此之外,C#的语言功能和语法设计还减少了需要编写的代码量,使得代码更加简单,降低了发生常见错误的可能性。

2 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实现了将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网络化,让网上管理仪器得以实现;开放性平台具有网上预约、费用计算、及时支付和仪器监控的功能,能动态反映仪器的使用状况,自动统计有效的机器使用时间,完成仪器的运维管理。系统的整体框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分为四大功能模块:系统导航模块、仪器预约管理模块、仪器管理模块、数据查询统计模块。

2.1 系统导航模块

系统导航模块主要提供基于角色的界面管理功能,是一个被系统中所有界面调用的基础模块。为此,不同角色的用户所能访问的界面是不同的,不同角色的用户有不同的界面导航以及其相对应的权限。系统导航模块加载流程图(如图2所示)。

2.2 仪器预约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仪器预约及预约信息管理功能,分仪器预约子模块和预约信息管理子模块。仪器预约子模块由时间预约、顺序预约、送样预约3个功能模块组成。而预约信息管理子模块则为管理员对无独立操作资格的预约进行预约确定、取消、调整等功能。

2.3 仪器管理模块

仪器管理模块所管理的信息比较多,被划分为4个子模块:仪器入网管理模块、仪器设备监控模块、仪器分类及分类属性管理模块、仪器综合信息管理模块。这4个模块实现了对仪器入网进行相应的审核(准入或拒绝)、实时查看设备的使用状况、对入网仪器进行相应分类及各种信息显示等功能。

2.4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

数据查询统计模块实现仪器在线状态显示、使用时间统计及费用计算支付功能。在线状态子模块让管理员知道仪器的在线状态如何,比如:故障、未上线或其他情况。使用时间统计子模块让管理员知道在某个时间段内任何一个仪器的使用时长情况。同时提供查询、导出任何一个时间段内的每个仪器使用时长的功能。费用计算支付模块根据前面查询到的使用时长进行费用计算及支付。

3 结 语

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在实践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网上管理大型仪器设备;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网络化操作,诸如网上预约、使用时间统计、费用计算、及时支付和仪器监控的功能,很好地对仪器设备进行运维管理,解决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偏低、资源浪费严重、效益较低、维修力度较弱等问题,使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使用走向科学化、网络化、自动化,提高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Scott J.Dorman.C#5.0入门经典[M].刘琦,袁国忠,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2]张荣梅,赵宝琴,赵彦霞程序设计实用教程(C#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