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理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病理学的意义

篇1

我们对新疆医科大学2009级口腔医学本科生三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共计2个班,76人,多数学生未选修过循证医学。。尽管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仅有9.21%的学生每天利用网络学习约为1小时,这说明学生对医学网络资源的利用还很有限。尽管76.32%学生对循证医学有所了解,但是只有6.58%的学生认识到大样本、随机、多中心研究的文献才最具有权威性,说明学生缺乏循证医学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缺乏对循证医学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故在遇到问题时还是以参考教科书和请教老师为主,利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的较少。多数学生在上网查阅资料时,选择百度、谷歌等一般搜索引擎的较多,而选择使用图书馆网络、PubMed、循证医学网站等的学生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①大学可供使用的网络资源有限,如计算机数量与学生总数不匹配;②医学生课业繁重,文献检索时间有限;③对循证医学不理解,缺乏文献检索的知识和技术。所以在进行实验教学前,要向学生介绍循证医学的理念和原则,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和循证医学理念的先进性。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使用的教科书知识往往滞后,因此作为医学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医学网站,如何有效地查阅相关文献,如何筛选证据,通过循证医学知识的训练,使他们开始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采用PBL教学方式,每6个学生为一组,教师协助学生提出几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实施循证医学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比如在涎腺肿瘤实验教学中,黏液表皮样癌病理诊断依据有哪些。根据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包括实验室的大体标本、HE切片、教科书、参考书、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等,学生检索后总结如下:涎腺的黏液表皮样癌在大、小涎腺均可发生,大体上表现为一个边界相对不清楚的肿物,显微镜下的特征正如其命名,有3种细胞包括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分化程度高者多表现为囊性变,黏液细胞所占比例高,分化程度低者多表现为实性,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比例高,以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表现为主者,应该和鳞状细胞癌、腺泡细胞癌相鉴别。黏液表皮样癌位于黏膜下,与黏膜不相连,这也说明肿瘤并不是起源于黏膜的上皮细胞,而是起源于涎腺。作为恶性肿瘤,显微镜下最重要的特征是其向周围组织呈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行为,故边界不清楚。儿童的涎腺恶性肿瘤类型以黏液表皮样癌多见。

循证医学和PBL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循循证医学思维,两者互相结合,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PBL教学模式是在一个问题之下把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链接起来,知识的系统性好,同时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关,有益于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样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学活知识,不断思考,深入探讨,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等方面具有较大优越性。

尽管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是在实施过程存在一些问题:①这种教学法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定期学习、更新知识,这对于不少理论教学和临床病理科分离的院校来讲,实在很难克服[2];②学生还没有临床经验,可能无法提出问题,很多时候还是需要教师的协助和引导;③这样的教学法不适合大班授课,如果真正普及这样的教学法,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综上所述,PBL教学结合循证医学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提高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践行终身教育理念,为培养合格的口腔医学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史永华美力班·吐尔逊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篇2

关键词: 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病理学教学 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既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又获得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中的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重要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它对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病理学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1.病理学CAI课件的局限性。病理学从形态、机能和代谢三方面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了解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为机能和代谢的讲解作铺垫,机能和代谢依托形态得以更好地表明机理,使抽象的机理具体化。用PowerPoint、PhotoShop等工具制作出的CAI课件是一种二维空间模式,只能从某一个侧面观察形态结构及病理变化,难免会留下片面、静止的印象,哪怕是再典型的病变也只能反映整个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疾病的病理变化。如当讲到胃癌的时候,早期胃癌和晚期胃癌都是胃癌的不同阶段,传统CAI课件无法将早晚期的病变连续起来。在讲到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时候,展现在学生眼前的仍是一张张静态的图片,体现不了血流动力学的“动”,学生很难理解。

2.病理学实验的局限性。病理学教学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普通的医学院校没有开展图像分析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流式细胞术等,病理学实验以观察大体病理标本及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为主。由于有些疾病如风湿性心肌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几年有所下降,因此,标本及切片的获取也较困难。在实验中,以病变标本和切片为主,而正常标本和切片很少,学生难以通过比较法加深对病理学的认识,以及对解剖生理学知识的巩固。另外,在病理学实验当中标本、切片、显微镜的损坏也较严重。

二、了解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

三维动画又称3D动画,是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兴技术,是一个虚拟现实的三维透视空间的技术,即在X、Y、Z轴上的空间动态的活动,三维动画使模型旋转多个角度,清晰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相应的解剖位置和病理变化,可以弥补病理学教学的不足。

三、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意义

1.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使三维病理学教学目标融为一体。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1]。

(1)知识与技能目标。病理学是医学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使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更易体现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形态特征和病理变化,如在讲到休克分期,即缺血缺氧期、淤血缺氧期、休克难治期时,仅靠教材、课件上的文字、图谱和标本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师也很费劲,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以使这几个期在课件上动态地演示,每个期血管内血流的特点非常直观,学生会一目了然。在讲到冠心病时,教师通过三维动画技术用于CAI课件当中,学生能够立体地看到从正常心脏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死的全过程,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给学生创造了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轻松而生动地讲,学生轻松愉快地学,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到每堂课非常和谐。另外,知识的掌握仅限于概念的理解是不够的,应使知识概括化和系统化,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三维动画技术使学生在病理学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新知识,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师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很难代替的,这一点也是教师很容易忽视的。三维动画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中,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愉悦的环境,本来很复杂的疾病,这种新的教育技术很直观地得以体现,教师能腾出时间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乐观的人生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医风医德,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2.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当中更加体现直观整体性。从微观角度来看,病理学是直观的形态体现,从宏观层面来讲,病理学又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的运用,使每一种疾病从形态、机能和代谢动态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直观,更具有真实感、准确感。如在讲到心肌梗死时,通过三维动画教育技术可使心脏从正常形态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各类心肌梗死加以动态的演示,而传统的教育技术很难展示出来。心瓣膜病是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对正常瓣膜的形态及功能了解非常模糊,在讲到病理变化的时候更是理解不了,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正常心脏瓣膜的形态、功能,以及病变后的形态、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展示得一目了然。

3.三维动画教育技术拥有病理学教学当中符合社会时代性。医学教育具有社会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医学教育目的。在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下,教育观念和教育技术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推动力,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三维动画教育技术用于病理学教学丰富了病理学教学资源,教师会更好地为学生提高服务,符合时代要求。

总之,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已给病理学教学模式带来了深刻而根本的变革。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可以取代不用科技的教师。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三维动画现代教育技术丰富病理学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病理学 实验 教学模式 改革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为疾病的诊治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我校对病理学教授情况和授课效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病理学实验课作为整个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演练场[1] ,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该学科的学习效果。病理学实验课的学习目的不但在于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而且要锻炼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连贯性教学。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

(一)传统病理学实验的教学与考核方式

一直以来,病理学实验课作为考查课的形式设置,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实际操作为辅。我校为提高教学质量,于2012年引进了Motif显微数码互动系统[2,3]来完善教学设施。通过这套系统可以使教师与学生在观察疾病镜下病理学特点的过程中实现充分的互动,加强实验教学的可操作性。

该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为实践操作,成绩结构由平时成绩与实践操作考试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0.1,其评定方法按照学生完成课上作图作业情况及课堂表现予以评定。实践操作考试的考核方法为识图答题,具体操作方法是由教师播放幻灯片,考生在20分钟内完成10张镜下图片及大体标本图片的病理诊断及诊断依据作答。

(二)病理学实验教学效果堪忧

在长期的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中,大多数学生的反馈认为病理学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病理学中出现比较严重的厌倦情绪。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的教学影片比较陈旧,授课内容及形式也比较保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由于该课程设定为考查课,学生及教师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动性,难以调动课堂气氛,维持课堂秩序。

这种教学效果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实验课的初衷,致使病理实验课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整个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病理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依据

(一)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需求

通过实验课程教学课堂秩序以及教学效果反映出的现实情况,可以认为目前的教学形式存在以下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课程内容抽象、涉及面广、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理解困难。第二,实验教学与理论课程结合程度不够,造成实验课程中学生难以消化全部理论知识。第三,学生与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差。第四,教学资料比较陈旧,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考核形式单一,难以体现学生的总体水平。

(二)改进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针对以上存在的实际问题,需要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以下一些改进。

由于该课程自身就具有内容抽象、知识面广等特征,学习理解中的困难是学习该课程的客观现实。所以就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更形象的方式简化抽象的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一要提高学生与教师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通过强化实验课程的成绩权重来诱导学生与教师提高对课程的重视,改变从前的错误看法。

二要丰富实验课程的内容,使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内容更新颖。使课程内容可以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回课堂。

三要调整考核形式,增加平时的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使学生更重视课程的全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考试结果。

(三)新型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形式

我校积极应对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病理实验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从而提高病理学的教学质量。

首先,课程性质由原来的考察课改为考试课,将改革后的病理学实验课命名为:《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4],它是一门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辅助以 PBL 教学、临床病例讨论和病理尸检观摩的课程。

显微形态学在我校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其考核方案:

将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实验报告(20%)、平时成绩(20%)和期末考试(60%)(详见表1)。

各部分考核成绩均按百分制记载,最终按加权比例形成最终总成绩(X)。具体计算方法为:

X=实验报告成绩×0.2+平时成绩×0.2+期末考试成绩×0.6

课程总成绩不及格(按百分制计算,60分为及格),按该门课程不及格认定。期末考试成绩未达到36分(60%),而总成绩达到60分,仍按不及格认定,无故缺勤4次(含4次)以上者本门课程计为0分。

考核内容的要求 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课上完成;要保证出勤率及保持课堂纪律;下课必须做好卫生值日工作;临床病例讨论。

(四)新型教学形式的设定依据

这次新型的教学形式的设定的针对性很强,其主要目标就是增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该课程涉及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方式上,通过更多的实践环节,以及PBL教学形式的引入,使课堂的互动性更强,气氛更活跃。

在考核方式上的调整增加了平时撰写报告与课堂表现的成绩权重,提高其专业水平。

三、新型教学模式取得的效果

(一)提高了师生的积极主动性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对考核方式的调整,让学生对病理学实验课得到了重新认识。与此同时,教师也改变了原来“几十年如一日”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和授课态度,真正做到“授之予渔”。

同时,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以典型的病例为线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自学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PBL 教学及临床病例讨论大大地增强了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显微形态学考核方式的改革中,我们纳入了学生平时成绩,其中包括纪律、卫生等考核项目。武则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三)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为了完成病理学实验的大胆改革,在师资力量上我校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授课教师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或者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参与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我们对改革前、后病理学期末成绩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改革后学生的病理学成绩及格率较改革前提高了10%,改革模式对病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意义。

(四)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基础医学生来说,病理学实验课乃是检验病理学理论应用到实践的唯一场所。在实验课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大体标本及镜下切片的观察来认识疾病,我们还开设了病理尸检观摩板块,了解尸体解剖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法律知识,跟踪和参与医疗事故中患者死亡原因分析,并且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切片制作,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转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拓宽了视野,为今后培养临床工作者或者法医打下基础。

总之,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集理论与实践应用为一身的医学人才,我们必须加快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步伐,通过不断地更改教学模式及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及对医学前沿知识的了解。病理学实验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重视课程的全过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耀杰,张秉义,马思敏,等.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开创了形态实验教学新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

篇4

关键词:病理学 建构主义 多媒体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037-01

病理学在整个医学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学科,也是学生了解疾病的启门学科。因此,对于医学生来说,学好病理学知识十分重要。由于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大量能够展示病变形态的高质量图片。虽然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已成功运用到了病理学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的弊端日渐显现。

1 目前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的不断调整,基础医学教学任务逐渐加大,教学资源匮乏现象日益突出。而作为医学主干课程之一的病理学,由于其自身学科的特点,加之目前其它客观因素的限制如尸检率低等现状,能运用于病理教学的素材、标本匮乏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当前病理学的教学仍然主要是一种灌输式教学模式,虽然已加入了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但依然是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其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则处于被动状态,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由于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处于盲目接受知识的环境中,缺乏自主学习机会,因此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严重下降。这种教学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很难培养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2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当代西方有着广泛影响的一种全新的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学活动就是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建构主义理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重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又着重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与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对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实现以“建构主义”的个性化教学模式起到积极作用。

3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建构主义理论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建构主义理论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注意以下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和策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建构意义的重要外部因素,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发展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适应性过程。所以在病理学教学实践过程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民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的。从知识基础、学习态度、自学能力等方面找出学生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进而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设计或下载网络上已有的疾病发生发展模型及出现的相应病理变化,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动态直观中感受疾病的变化,改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病理学教学资源库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及方式。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民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比如,教学过程中适当设计引入一些病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获得成功是引发兴趣的直接动力。学生经常把自己在某方面受到教师的鼓励视为一种成功,促进自己不断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并及时提出表扬和肯定,要避开传统教学法的弊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民主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加强学法指导,实施愉快教育。

3.2 教师要发挥个人特色

篇5

【关键词】 球形幽门螺杆菌;胃黏膜;病理学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1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892-02

医学部门研究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一般寄居在人体胃的幽门部,是引起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它与胃腺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瘤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指出80%的胃溃疡都有幽门螺旋杆菌所感染[1]。根据调查得出HP在不适宜的环境中或者药物治疗以后会发生变形,一般为球形。球形HP具有完整的细胞膜状结构,并且还会带有鞭毛,具有一定程度的活力,可以导致疾病的重复感染[2]。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幽门螺旋杆菌进行补贴方式的检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患者胃黏膜之间的关系,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胃黏膜活检标本,均分为螺旋状HP伴随球形HP的观察组,与单纯球形HP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为(43±21)岁,且伴随泌酸型黏膜13例,胃窦型黏膜18例,小肠型黏膜19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为(38±25)岁,且伴随泌酸型黏膜11例,胃窦型黏膜23例,小肠型黏膜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黏膜类型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HP进行检测的试剂盒主要是由北京世济公司所提供。银染色步骤为:将石蜡切片脱蜡至水,用蒸馏水洗过以后放入到染银液缸中,分别加入5ml与10ml的显影液粉1、2瓶中,和浸银液一起放置60℃温箱中助溶30min。将浸银液缸中的液体倾去后,使用蒸馏水清洗2次,把1、2瓶显影液中的液体混匀以后导入到浸银液缸中显影1.5min,将显影液倾去以后,使用蒸馏水洗过2次,进行脱水、透明、树胶封固。免疫SP方法为,将石蜡切片脱蜡至水,使用柠檬酸盐缓冲液微波修复,使用苏木精复对细胞核进行染色,采用乙醇进行脱水,实施树胶进行封固。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临床资料进行详细记录,其中包括每例标本的主要症状、内镜的改变以及取材部位,由两名专业的病例医师进行HE切片,对炎症类型、黏膜类型以及黏膜糜烂程度等病理指标进行重新认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使用t检验各组之间的比较;运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使用X2对数据进行校验,P>0.05,差异属于无统计学的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数据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螺旋状幽门旋杆菌伴随球形HP与单纯球形HP之间的病理学指标变化,见表1。

2.2 免疫SP的检测结果 在淡蓝色的背景当中HP菌体呈现出棕黄色,且外形分别为螺旋形与球形,包括了卷曲的螺旋状菌群,末端较细呈现成为直形或者为多角形,伴随着球形末端直形或者多角形,菌体的直径一般大于改良后的银染法;非螺旋状HP主要包括了球形与椭圆形球形菌群,一般情况下球形HP直径大约为螺旋形的1/2-1/3,并且主要分布在患者黏膜表面黏液中、小凹腺腔内,一部分附着在上皮细胞表面中,另一部分位于间质中如图2。

3 讨论

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溃疡的复发,随着病情的严重,它会逐渐破坏胃肠道壁,引发癌变的发生,现今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3]。组织学诊断幽门螺杆菌的优点为在诊断的同时可以进行胃黏膜的病理学分析,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目前已成为检测HP感染的标准,在临床抗HP感染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4]。虽然组织切片染色的方法比较多,但以W-S的银染色方法的效果最佳,细菌清晰度较高,易于辨认,但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精湛的技术。

HP免疫SP方法可以通过HP特异性的抗体检测组织中HP的抗原成分,阳性的着色在HP菌体之外,其他的HP菌体成分也会呈现出阳性着色,并且着色显示为棕褐色。本次调查研究中使用抗HP多克隆抗体在检测中发现,和苏木精复染以后的淡蓝色背景相比较,则极易于辨认与观察,比如胃黏膜表面以及小凹腺腔中的HP、上皮细胞内以及间质当中HP菌体、HP螺旋状形态以及球形变形HP,免疫SP染色以后可以更加清晰的反映出HP在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的感染状况。球形HP属于HP为抗逆生存而逐渐形成多形性的改变,临床中对于体外细胞的培养以及动物实验结果显示球形HP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并且对抗生素不会产生敏感性,这可能是和HP感染的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以及流行传播具有密切的关系[5]。

本次调查研究中使用免疫SP方法对患者胃黏膜组织中球形HP感染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螺旋状HP感染一般会伴随着球形HP感染,这表明了球形HP可以因环境的变化而逐渐发生变形,也可以单独的生存[6]。球形HP和HP的阴性者之间相比较,球形HP阳性者则出现的炎症程度、糜烂度以及间质淋巴细胞的数量出现显著性的增高,这表明了球形HP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致病力。由于球形HP对患者的黏膜上皮进行破坏而导致糜烂,患者的机体逐渐产生急性炎症。临床研究报道指出,球形的HP拥有较为完整的鞭毛、尿素酶以及vacA、cagC基因,拥有较为完整的胞壁,并且较低的尿素酶活性,较弱的细胞黏附力度,但侵袭力和正常的HP不存在差异性[7]。本次调查研究中,螺旋状HP伴球形HP感染炎症的重度为44%,与单纯球形HP对照组的4%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P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显示球形幽门螺杆菌的病理学特征和螺旋状HP形似,对患者的胃黏膜具有一定程度的致病性,但单纯球形HP感染的致病程度较弱。

参考文献

[1] 常艳萍,吴利先.幽门螺杆菌免疫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03(25):42-85.

[2] 张春花.中医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病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2(15):52-67.

[3] 肖欣荣.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相关性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02(25):52-83.

[4] 张冠成,金小晶.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杂志,2013,04(05):73-81.

[5] 丁惠,林建银,刘君炎,陈月秀.球形与螺旋形幽门螺杆菌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05(03):23-64.

[6] 佘菲菲.幽门螺杆菌的球形变异及其特征和意义[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05).

篇6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病理诊断;临床价值

乳腺疾病属女性常见疾病,其中危害较大的是乳腺癌[1]。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手术治疗的预后好坏主要取决于患者肿瘤的大小、组织学的分级以及是否出现淋巴结转移三项指标。在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过程中正确的识别病变组织分子的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除此之外,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大部分乳腺癌在常规的切片中就可以诊断出来,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肿瘤无法用常规检查方法检测出来,因此,这一部分乳腺癌患者可以使用免疫组化进行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乳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两组患者均以疼痛、溢液、乳腺肿块为主要临床症状;②检查后均行病理检查确诊;③知情同意。按照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其中观察组年龄25~45岁,平均(31.28±3.55)岁。对照组年龄21~53岁,平均(35.23±3.4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照组进行常规检查,最后以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常规检查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诊断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操作方法如下:对所采集的标本用10%的福尔马林进行固定,包埋使用常规石蜡[2-3]。采用免疫组化S-P法,S-P即用型试剂盒及即用型抗P63、SMA单克隆抗体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公司[4]。切片厚4Lm,常规脱蜡、水化后,P63进行高温高压抗原修复,其它步骤按说明书进行。PBS代替一抗是本次检测的阴性对照,已知乳腺腺病作为阳性对照。

1.3观察指标 P63定位于细胞核,SMA定位于细胞质[5]。当细胞核或是细胞质呈现为棕黄色我们可以判定为阳性细胞。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学系统,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检测结果对比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30例标本中有阳性标本有23例,阴性标本有7例,阳性率为76.67%,阴性率为23.33%;常规检查结果显示,3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为12例,阴性标本有18例,阳性率为40.00%,阴性率为60.00%。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乳腺腺病与浸润性癌 正常的乳腺上皮一共有三层:分别为腺型上皮、基底层肌上皮以及管腔基底层型上皮。在阳性病例中我们发现乳腺癌可累及乳腺的终末导管小叶,同时也会造成细胞结构以及形态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的检查方法可以鉴定被检组织有肌上皮、基底膜,P63呈不均匀的间断性表达。这一结果就可以判断出病理组织表达高分子角蛋白CK5/6[5]。

2.3原位癌与增生性疾病 这里所指的原位癌与增生性疾病主要是指导管/小叶部位。通过免疫组化我们可以证实原位癌与增生性疾病在表型方面所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主要区别在于角蛋白不同,因此,这两种疾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活性。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在一般的增生性疾病中34βE12主要为阳性表达,而在原位癌中这种34βE12主要为阴性表达。

3 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主要是以细胞粘附性为主要发病机理,可以分为小叶性乳腺癌与导管乳腺癌。根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们对小叶性乳腺癌与导管乳腺癌进行区别的主要标志物是β-catenin、34βE12和E-cadherin[6]。

E-cadherin主要分布在细胞表面,其主要载体是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这种标志物在导管原位癌的表达中呈阳性,而在小叶性乳腺癌中呈阴性,是进行两种疾病区别的最有价值的标志物。这种标志物主要表达腺型上皮、基底层肌上皮以及管腔基底层型上皮上,对于不同的患者,其表达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乳腺疾病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的重要的生物学标志物,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内质网(ER)与孕激素受体(PR)。在临床治疗过程中,ER与PR的表达情况可以显示出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情况。在进行相关治疗尤其是内分泌治疗之前,我们必须对患者的ER与PR进行检查,若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那么治疗有效率将会达到60%以上;若这两种标记物为一个阴性一个阳性,那么治疗有效率将在20%左右;若两种标记物均为阴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仅为5%。

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30例标本中有阳性标本有23例,阴性标本有7例,阳性率为76.67%,阴性率为23.33%;常规检查结果显示,30例标本中阳性标本为12例,阴性标本有18例,阳性率为40.00%,阴性率为60.00%。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与传统检查方法相比,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阳性率较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较高价值,可以作为乳腺病的诊断检查。

参考文献:

[1]汪勤,唐曼,刘婷E.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作用[J].安徽医药,2014,1(5):957-960.

[2]李廷超.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病理诊断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14,12(32):42.

[3]余敏,王泽华,龚军丽,等.用于人乳腺癌病理检测的抗人ARD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J].生物工程学报,2011,3(1):57-62.

[4]龚继芳,袁艳华,宋国红,等.乳腺癌干细胞比例增高与临床治疗相关的探索性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7(5):465-470.

篇7

【关键词】 病理生理学;记忆方法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机制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以及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由于这门学科涉及知识面广,需要生理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为背景,是一门难度较高的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为此,我将自己在学习该课程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介绍如下:

1 情景再现法

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当我们要分析某个器官系统功能失衡的机制时可以使用该法,即将该器官系统发挥功能的过程在大脑中形成一幅幅动态连续的画面,一一分析。例如在分析ATP减少引起心肌收缩性下降的机制时,我们的眼前立即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成千上万个肌球蛋白整整齐齐地排列成数列纵队构成粗肌丝,它们的排头兵伸出一个个豆芽状的手柄—横桥。它们的周围是一条条与之平行的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和原肌球蛋白缠绕而成的细肌丝。当肌钙蛋白与Ca2+结合后迫使原肌球蛋白构象发生改变,原来固执地挡在横桥与肌动蛋白中间的原肌球蛋白只好让步。此时粗肌丝乘势出击伸出它的豆芽状的手柄(横桥)牢牢地抓住细肌丝上的肌动蛋白,二者的结合激发了横桥ATP酶活性,于是ATP水解大量的能量释放出来。与此同时机体“扭头—复位—扭头”的口令发出,肌丝开始滑动引起肌肉收缩。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环节出了差错,整个肌肉收缩就会出现障碍。我们仔细回想这一动画的同时就找出了可能出错的环节:胞内Ca2+浓度、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以及收缩蛋白、调节蛋白的合成更新等。运用上述方法,我们还可以分析出呼吸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不再赘述。其实上述过程我们还用到了比喻法,使用恰当的比喻,有利于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1],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2 来源去路法

即从生物化学的角度逆推某种物质质和量异常的原因,从而找出引起机体功能变化的机制。这种方法特别适合于分析有关代谢失常的问题。例如,我们在用氨中毒学说解释肝性脑病时,就可以用来源去路法解释血氨升高的原因:血氨生成增多如肠道、肾脏及肌肉组织产氨增多;血氨清除不足如肝内鸟氨酸循环障碍合成尿素减少和肠道吸收的氨经门—体分流直接进入体循环等。若再加上氨对脑组织毒性作用机制这一部分,这道题目就回答得完整而且有条理了。

3 比较法

即通过比较几个相关或相对的概念、原因及机制等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先抓住相同点再单独记忆不同点比将它们分开来单独记忆效率要高很多而且也更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1]。例如通过比较三种类型的脑水肿,我们发现三种分类的本质在于机制的不同,通过掌握机制来理解原因、水肿液成分和特点,易懂易记。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在于微血管通透性增强,其原因是化学介质(如5羟色胺)、氧自由基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患者有脑外伤、脑肿瘤、脑部炎症等,其结果是血浆外渗使组织间隙增大导致白质明显。而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在于钠泵功能下降,细胞内液渗透压增高,其原因可能是ATP生成减少,由此我们想到该类型脑水肿可能是由于缺氧、内源性中毒、代谢物抑制等引起,其结果是细胞外液转移入细胞内导致组织间隙变小。再如间质性脑水肿的发生机制是脑脊液循环障碍,我们可以联想到其原因是肿瘤或胶质增生等导致导水管、脑室孔道堵塞,从而引起脑室积水、白质水肿,水肿液成分是脑脊液。通过记住机制我们很自然地就得出了三种类型脑水肿的原因、特点和水肿液成分(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比较法通常可借助于图或表来实现。因此,我们在看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通过图表来进行归纳总结,一目了然,比看一大段文字更能抓住重点。又如等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低渗性脱水三种脱水类型对机体的影响,抓住它们之间机制的不同即以正常血浆中Na+、H2O比例为参照,机体失Na+失H2O相对比例的不同导致尿液改变、体液变动、是否有渴感、是否有休克倾向、是否有缺水体征和有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不同等。

4 主要环节分析法

什么是主要环节?主要环节就是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例如在呼吸系统疾病中,肺泡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就是三大主要环节;又如泌尿系统疾病中,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以及肾的内分泌功能就是四大主要环节。抓住疾病发生的主要环节就抓住了整个疾病发生的核心,从主要环节出发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记忆,下面试举一例:试从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析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缺氧时机体的代偿机制。休克是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各重要生命器官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通过概念可以看出关键点是有效循环血量的变化,而正常机体有效循环血量的保持主要依靠足够的循环血量(血容量)、正常的血管舒缩功能(合适的血管床容量)和正常的心泵功能。那么我们从前述三个环节进行分析不难得出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缺氧时机体的代偿机制:增加血容量(如自我输血、自我输液、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减少血管床容量(如微动脉收缩、血流重分布),加强心泵功能(如儿茶酚胺增多)等。这样通过关键环节分析法很容易就记住了休克早期代偿机制的几个得分点。又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的机制,我们就可以围绕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这一中心环节进行分析。

表1 三种类型脑水肿的原因、发生机制、特点以及水肿液成分比较

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中毒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原因脑外伤、脑肿瘤、脑梗塞、脑缺血、脑部炎症缺氧、内源性中毒、水中毒、代谢物抑制肿瘤、炎症和胶质增生堵塞导水管、脑室孔道机制化学介质(如5羟色胺)、氧自由基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强缺氧等使ATP生成减少,钠泵功能下降,细胞内液渗透压增高脑脊液循环障碍水肿液成分血浆细胞外液脑脊液特点组织间隙增大,白质明显组织间隙变小,灰白质均波及脑室积水,白质水肿5 内外因素分析法

即分析该器官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的因素。自身的因素包括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代谢等;外界因素包括压力、血流、营养以及氧供等。如分析心力衰竭的机制时,从内因出发有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如心肌损害或代谢异常;从外因出发有压力负荷过重、容量负荷过重以及心室舒张受限等。同理,我们可以用此法分析肝前性、肝性及肝后性黄疸的发生机制。

当然,在学习病理生理学的过程中,理解性记忆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习惯和规律,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在夯实基础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些巧妙的学习记忆方法,定能助大家一臂之力,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抑郁症;氟西汀;尼莫地平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7(a)-254-02

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疾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是构成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1]。脑血管疾病患者并发抑郁症严重地影响了患者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影响其功能的恢复,造成康复困难。本文对脑血管并发抑郁症的治疗进行临床分析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本院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44~75岁,平均(64.12±6.54)岁。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患有脑血管疾病;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2],其中脑出血20例,脑梗死5例,混合性卒中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 例。排除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和对药物过敏、昏迷、智力障碍、明显的失语和其他精神病史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烦躁,睡眠障碍,反应迟钝,表现为主动性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思考问题费力,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自卑,食欲下降。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6例,女4例,年龄55~75岁,平均(68.2±5.5)岁,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4~76岁,平均(68.5±5.7)岁。两组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及婚姻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管性疾病的常规治疗和临床心理治疗。两组均给予氟西汀20 mg/d,均在早饭后口服,同时观察组患者合用尼莫地平30 mg/次,每日口服3次。治疗前后进行常规血、肝肾功能、心电图测定,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同时记录治疗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

1.3疗效标准

治愈:抑郁症主要症状如思维迟缓,情绪低落,运动抑制,躯体不适和生理功能障碍全部消失,心情愉快无痛苦感。显效:上述主要症状中至少两项以上消失。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

2结果

观察组20例,其中,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85%;对照组20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疾病的总称。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较多,其主要病理过程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造成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出血。脑血管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与血管因素有关的抑郁症则称为血管性抑郁症[3]。30%~50%患者在发病后的初次评定中有抑郁障碍的表现[4]。血管性抑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相关因素也很复杂。通常认为是脑血管病变侵害使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回路受损,破坏了调节情绪的回路或影响这个系统的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使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减低,从而导致抑郁发生。

氟西汀是一种作用于突触和血小板部位的强力5-HT再摄取抑制剂,能有效地抑制神经元从突触间隙中摄取5- HT,增加间隙中可供实际利用的神经递质,提高突触间NE或5-HT的浓度,从而改善情感状态,洽疗抑郁性精神障碍,且不良反应较少,耐受性好,是治疗血管性抑郁症的有效药物,且克服了传统的三环类药物治疗抑郁不良反应多、依从性差的特点。特别适用于伴有躯体症状的老年患者。尼莫地平治疗血管性抑郁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尼莫地平属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而作用于脑血管及神经细胞。药理特性是选择性扩张脑血管,而无盗血现象,在增加脑血流量的同时而不影响脑代谢。可拮抗5-HT、过氧化氢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有抗抑郁和改善学习、记忆功能,另有降低红细胞脆性,血浆黏稠性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从而促进抑郁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改善认知功能。利用氟西汀合并尼莫地平治疗抑郁,效果满意。通过研究,血管性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并发症,而家庭的亲密、和谐,社会的支持,个人的神经素质,合并疾病种类都与血管性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在进行脑血管病治疗同时予以针对抑郁症的心理干预很可能消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玉华.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5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6-3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6):318.

[3]张捧玉,白炜炜.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对近期康复预后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32-33.

篇9

1、冰糖炖雪梨的雪梨可以吃。

2、冰糖雪梨是一道常见的名点,以雪梨,冰糖一起慢火炖制而成。雪梨味甘性寒,含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等,具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之功效,特别适合秋天食用。

3、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梨的确有润肺清燥、止咳化痰、养血生肌的作用。因此对患急性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出现的咽喉干、痒、痛、音哑、痰稠、便秘、尿赤均有良效。梨又有降低血压和滋阴清热的效果,所以高血压、肝炎、肝硬化病人常吃梨有好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临床病理讨论就是临床和病理共同对临床死亡病例的尸检结果与生前诊断及治疗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汲取经验教训,既是诊断病理学的延伸,也是临床医生与病理医生密切联系,加强协作的有效途径。在病理教学中引入临床病理讨论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医学整体教育质量的一个好方法。临床病例讨论可在实验室以小班为单位分组开展,精选2-3个典型病例,引导同学应用现有的知识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其他组同学提出疑问或补充,最后老师解答疑难并归纳总结。临床病理讨论增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不仅是对授课内容的回顾,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病例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理解各病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到把整本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起来,逐渐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过程。这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认真读书、独立思考、查阅资料、相互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体验尸体解剖和临床外检工作有助于学生更好掌握病理知识

    病理学很重视疾病的形态学变化,而很多疾病的病理变化的获得来自细致的观察和实践。学生看到的病理教学标本都是经过福尔马林固定,其大小、颜色、硬度与新鲜标本有所不同,教学切片也是经过多道程序事先制好的,病变区域的形状、大小可因切面而不同。为使学生能正确且熟练地辨认病变的标本、病理切片,应尽可能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临床病理工作。一般医学院校都有相应的附属医院,病理学老师都是身兼教学和临床外检工作,因此有条件让学生参与尸体解剖工作和临床外检工作,让学生亲生体验一下新鲜的人体病理标本是怎样的,和实验室看到的经固定液固定的标本有什么区别,还可以了解病理切片是怎样来的,从而对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使学生以后在实验中观察病变标本时能较快、正确地描述病理变化,同时了解病理的工作和流程,日后从事临床工作后更便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