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发展趋势

Abstra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interaction, to build a complete ecological system, it not only support the continuation of life system of a city, but also to maintain a balance of ecological system of nature, make the city people and nat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4.11+5]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发展与环境隐患

在现今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国门开放,科技、经济、贸易、建筑、文化……,以不同的方式涌入国门,推动了我国科技、贸易、建筑和文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各地方经济、贸易的振兴。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国土资源开发综合效益较低,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人们将面临城市扩大、人口剧增、交通堵塞等新问题。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贸易、通讯、建筑业……,以从未有过的速度向前发展,取得了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建设发展中,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恶化,部分水资源遭到破坏,大量耕地被浪费,水土流失、空气、河水受污染、生态环境遭破坏,一些建筑存在质量问题。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年,有些建筑却在20年左右拆迁,生态遭到破坏,都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留下了隐患。

生命支持资源,而资源——空气、水和土地却日益退化,环境祸患正在威胁人类。这不是耸人听闻,回顾我们在开发和建设中所走过的路程,对环境和自然的破坏所付出的代价便可说明。

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大多数开发者往往首先重视建筑的功能,建成后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形象,“个性”与“特性”。却很少注意自身对环境的影响,企业“个性”与组群的关系;企业“特性”与地区建筑特点的协调;企业、公私经济效益与社会和城市的综合效益,给城市和后人留下了新的隐患。

人们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又在破坏环境,使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逐渐陷入了一个新的生态不平衡状态。后人为此在建筑与自然、城市与环境、道路与污水排放、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保护、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等等,重新付出昂贵的代价去改造、去协调,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现代人深思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只是建筑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以及建设部门所关心的问题,它所涉及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环境问题。仅仅停留在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上,不适合21世纪人类生存与环境发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使我国大多数村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较发达的地区,村、镇巨大的变化令人惊喜。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宅从过去的一层、二层,发展到三层、四、五层;在村、镇所划拨的一方土地上,一个比一个高的“塔楼”挤涌在一起,无规则的、大量的分布在城郊广大的土地上。其建筑形式有中式的、欧式的、美式的……,民办、镇办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有发展的,也有倒闭的。其中有些就其布置的随意性可以看出缺乏统一的规划,大量耕地被占用,水资源遭破坏,无序建设造成环境破坏。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剧增、交通堵塞,城市将向周边农村扩大,那种无序建设不能适应未来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必将改造或拆除。但遭破坏的自然与资源不能再生。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资源可用不可生,破坏自然与环境也许只需1年、2年,但是我们要恢复自然、改造环境却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

二、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环境保护的内涵

环境是指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各种天然的,以及通过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土地、海洋,大到城市和乡村等等所有的自然界中的因素。

环境保护是人们为避免减轻环境的污染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其目的是防止环境进一步的恶化,使得环境更适于人类的生存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存在。环境保护包括管理和治理两项,即合理使用自然资源,预防环境污染;污染之后,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并预防污染。

2.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的人口、自然和环境之间要相互的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的发展。保证经济发展的质量,城市环境怡人,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抗灾救灾能力强。“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把城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方便生活,住宅区环境优美干净,居住条件保证舒适的城市。我国城市的能否良好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水平高低。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我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居于重要的地位。

2.3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对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它不仅仅支撑着一个城市的生命系统的延续,还维持着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使得城市的人与自然实现和谐的发展。

环境保护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使得人们认识到,城市的发展要在环境承受的能力基础之上,自然资源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生态环境要协调发展。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因为环境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创造出许多间接或直接的效益,而且能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给城市的发展提供适合的环境和自然资源。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把环境的保护来作为评定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水平的标准之一,在现代的城市发展中,环境与资源的支持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没有清楚的理解可持续发展之前,环境与资源收到了过度的破坏和开采,城市发展的不断加快,环境和资源在急剧的衰退,能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支持越来越少。

有效的环境保护能够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要求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优良环境的建设成为了评价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空气的影响

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物施工场地大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机械、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气及施工过程中及建筑材料运输沿途产生的扬尘等。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所排放的尾气是流动污染源,由于污染物不是集中大量排放,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影响不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来源于材料装卸、混凝土搅拌、土石方挖掘堆放等,对施工区环境影响较大。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局部扬尘浓度较高,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较轻。工程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范围主要是施工区和运输道路沿途居民区。

2.对地表水的影响

在城市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含有大量泥沙、杂物、建材粉末等污染物的施工泥浆、污废水,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施工机械、车辆检修、冲洗等含油废水等。如果这些废水直接经城市下水道进入周围水体,不仅直接污染了城市水环境,而且还极易造成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淤积,影响城市排水防涝。

3.对地下水的影响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层、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深基础和深基坑的开挖日渐增多,大型地下工程作为庞大的地下结构,基坑开挖常会伸入潜水面以下。在饱和土体中施工,这样大面积、长时间的基坑降水将会有大量的地下水从含水层中排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地下水的水位,局部改变了地下水的径流使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下水的水量。地下水位降低除了会对地面和建筑物沉降有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局部地区地下水的动力场,使工程周围的地表污染进入含水层,引起潜水污染的加剧。另外,施工中为了提高土体的防渗性能和增强土体的强度所使用的化学物质、各种废浆、施工机械漏油、化学注浆等污染物经淋滤进入地下水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地下工程建成后,会阻碍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影响地下水的循环,降低潜水污染的稀释,随之还将导致各种环境问题的发生。

四、.对环境噪声的影响

4.1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包括建筑施工、运输土石方及其它建筑材料的载重汽车行驶所产生的噪声及各种施工机械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据监测,推土机产生的噪声级一般达78dB~96dB,搅拌机产生的噪声级达75dB~88dB,重型载重汽车加速时噪声级可达88dB~93dB,在施工期间对环境可造成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形象。

4.2道路施工噪声:在道路工程施工中的各种施工机械如推土机、挖掘机、平地机、压路机、装载机、卷扬机,各类搅和场的搅拌设备及现场振捣设备等所产生的噪声对城市居民造成很大的影响。

篇2

[论文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其起居的主要场所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能提供居住的场所,而且能够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希望建立生态社区和寻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介绍我国生态城市社区的研究现状,以及生态城市社区的设计规划。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社区是一个以居民全面发展为主体,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基础,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保障,以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生产充分满足社区人口所需要的社会产品为目标,实现社区复合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社区可持续发展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更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其对象是当地居民和他们的意愿;后者的内容更为广泛,覆盖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领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舒适、健康、文明、高效益、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和谐共处,其最终目标是建设生态型社区。这里的生态社区的“生态”不是简单的生态学含义而是广义的概念,包含“环境生态化,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生态社区是“具有适当的地域范围与人口规模,具备共同的生态文化意识,是环境宜人、社会和谐和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居住区”。

一、我国城市生态社区研究现状

进人21世纪,我国的人类居住地与生态社区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社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和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及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目前,对于生态社区建设,国家主管当局已提出“应把注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住宅的质量放到(社区)规划的首位”的要求,表明了对社区生态质量的重视。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注重生态社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生态社区的功能、建设内容以及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也相应出台了一些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生态社区的建设。

二、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持

西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而其中每一方面的成果都补充以至改变着生态社区的理论,可归结如下:

(1)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社区最表相的基础,为生态社区建设提出最为基本的外在要求。

(2)人类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是生态社区的核心,前者为生态社区的发展进行定位,后者则为之提供建设方法和准则。

(3)生态伦理学从本质上阐明了“生态”的内涵,从人的道德层面上明确了生态社区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以至当生态与经济发生冲突时,成为衡量生态与经济之间冲突的尺度和扬弃标准。

以上生态学的各分支学科,成为支持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它要求不能把生态社区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美观社区建设”或“绿化社区建设”等。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建立系统而全面、合理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使社区的建设在各方面充分体现其基本内涵以及优越性。

三、生态社区的设计规划

(一)绿地系统的设计

绿地系统是社区内唯一具有负反馈功能的生态系统,绿化的功能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对社区绿地系统的建设往往偏重于景观上的美化,而忽略了绿地系统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社区布局的生态作用。同时在绿地系统建设中只满足于追求绿化覆盖率,绿化质量不高,采用的植被往往过于单一。研究表明复合的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效益远高于一个单一的草坪。一个生态稳定的绿地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要高度统一和谐,不仅外部形式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特性。因此生态社区应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复合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二)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对于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要求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管道安装与给水系统配套,同时做好防雷与防雨处理;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技术等要与地区电网并网;将地热用于户室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生态城市社区要求水环境系统中使用节水器具,全部污水处理率和排放率达标,建立中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禁止使用破坏臭氧层产品,室内具有自然通风和机械换气设备;室内的声环境小于35~40dB。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公共照明采用绿色照明,使用发光指示牌和立体照明设备;室内采用自然采光和节能光源;采用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生态城市社区室外绿地采用具有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实现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综合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理按照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分类处理。

(三)节约能源的设计

节能设计已开始普遍应用,尽管节能设计和节能设施可能是要多花钱,增加投资,但从长效来看,还是比较可取的。绿色住宅注重使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配合,减少空调费用;采用能源及资源的分户计量收费体制,减少能源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

(四)废物处理设计

生态社区应具备内部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基本处理措施,或是能够将废物在就近进行处理,以达到废物在社区内部或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例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加强污水处理,就地回用。

参考文献:

[1]高吉喜、田美荣,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社区”探讨[J],中国发展,2007,12.

[2]谢守红,杨红霞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探讨,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2004,04.

[3]王新军、郑晓兴,生态杜区的规划建设理念,上海建设科技[J],2005,5期.

篇3

关键词:河流治理 生态工程学 生态水工学 发展沿革 趋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河流治理中出现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某些负面影响问题,欧洲的工程界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理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河流治理不但要符合工程设计原理,也要符合自然原理。特别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他们进一步认识到河流治理工程还要符合生态学的原理,也就是说把河流湖泊当作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不能把河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割裂开来进行人工化设计。在欧洲陆续有一批河流生态治理工程获得成功,同时相应出现了一些河流治理生态工程理论和技术。这些理论、经验和技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1 欧洲的河流生态工程实践

河流生态工程是从欧洲对山区溪流生态治理开始的。早在19世纪中期欧洲工业蓬勃发展,阿尔卑斯山区成为中欧的工业基地。由于开矿山、修公路、建电站,大规模砍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山洪、泥石流、雪崩等频繁发生,引起了地区各国的关注,1846~1884年间制定了森林法及水资源利用法。为了与山洪和山地灾害斗争,兴建了大规模的河流整治工程。经过近百年的治理,大批工程设施发挥了作用,对山洪和山地灾害有所遏制。但是随着水利工程的兴建,伴随出现了许多负面效应。特别是随着大量移民迁入,山区旅游事业激增,这些负面效应愈显突出。主要是传统水利工程兴建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人居环境质量有所恶化。社会舆论要求保护阿尔卑斯山区,呼吁回归自然。这使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设计理念受到挑战。工程师开始反思,认为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侧重考虑利用水土资源,防止自然灾害,但是忽视了工程与河流生态系统和谐的问题,忽视了河流本身具备的自净功能,也忽视了河流是多种动植物的栖息地,是大量生物的物种库这些重要事实。另外,从资源开发角度看,山区溪流地区还有登山、滑雪、休闲等功能,保护生态系统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要。

至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

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在河川治理方面的生态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近自然河流治理”工程,至今虽然仅20多年,但是成效斐然。与传统工程方法比较,其突出特点是流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有了明显增长,生物生产力提高,生物种群的品种、密度都成倍增加。比如 Oichtenbach 流域“近自然治理”前后动物种类由44种增加到133种,Melk 流域在治理前的1987年每百米河段鱼类个体数量150条,生物量19kg,治理后的1990年分别提高到410条和55kg。治理后另一个特点是河流自净能力明显提高,水质得到大幅度改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河流自净能力治污,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技术。

20世纪80年代开始莱茵河的治理,又为河流的生态工程技术提供了新的经验。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流域面积18.5万km2,河流总长1320km。流域内有瑞士、德国、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等9国。二次大战以后莱茵河沿岸国家工业急剧发展,造成污染不断蔓延,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到20世纪70年代污染风险加大,大量未经处理的有机废水倾入莱茵河,导致莱茵河水的氧气含量不断降低,生物物种减少,标志生物——鲑鱼开始死亡。1986年,在莱茵河上游史威查豪尔 (Schweizerhalle) 发生了一场大火,有10t杀虫剂随水流进入莱茵河,造成鲑鱼和小型动物大量死亡,其影响达500多km,直达莱茵河下游。事故如此突然和巨大,欧洲社会舆论哗然。成立于1950年的莱茵河保护国际委员(1CPR)于1987年提出了莱茵河行动计划,得到了莱茵河流域各国和欧共体的一致支持。这个计划的鲜明特点是以生态系统恢复作为莱茵河重建的主要指标。主攻目标是:到2000年鲑鱼重返莱茵河,所以将这个河流治理的长远规划命名为:“鲑鱼一2000计划”。这个规划详细提出了要使生物群落重返莱茵河及其支流所需要提供的条件,治理总目标是莱茵河要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骨干”。沿岸各国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用于治污和生态系统建设。到2000年莱茵河全面实现了预定目标,沿河森林茂密,湿地发育,水质清澈洁净。鲑鱼已经从河口洄游到上游——瑞士一带产卵,鱼类、鸟类和两栖动物重返莱茵河。 2 各种生态工程理论及其评价

追溯河流治理的自然工程理论的形成历史,当推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概念。他指出工程设施首先要具备河流传统治理的各种功能,比如防洪、供水、水土保持等,同时还应该达到接近自然的目的。亲河川工程即经济又可保持自然景观。使人类从物质文明进步到精神文明、从工程技术进步到工程艺术、从实用价值进步到美学价值。他特别强调河溪治理工程中美学的成分。

如上述,20世纪50年代德国正式创立了“近自然河道治理工程学”,提出河道的整治要符合植物化和生命化的原理。河流治理的生态工程理论逐渐走上科学的轨道,还是在现代生态学形成和发展之后的事。现代生态学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一系列国际研究计划极大促进了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其中著名的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生物学计划”,70年代“人与生物圈计划”,80年代“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等。现代生态学的特点,首先是向宏观研究发展,采用系统方法及多变量和非线性模型。其次,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一些分支学科如进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态学相继出现,扩大了生态学的领域。从应用方面看,为应对20世纪中开始出现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危机,促进了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及融合。不少科学家认为,生态学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的科学基础之一。这些新的交叉学科可以归类称为“应用生态学”。比如始于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与人类环境问题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环境生态学,其后保护生物学、经济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应运而生。而生态学与各类工程学的结合,主要是在工程设计理念中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改变传统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又形成了不少新的工程理论。

1962年 H. T. Odum 提出将生态系统自组织行为 (Self-organizing activities) 运用到工程之中。他首次提出“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 一词,旨在促进生态学与工程学相结合。

受生态学的启发,人们对于河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河流治理除了要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以外,还要满足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的需求,同时把河流的自然状态或原始状态作为河流整治及人类干预的尺度,相应发展了生态工程技术和理论。

1971年Schlueter认为近自然治理 (near nature contr01) 的目标,首先要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要维护或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1983年Bidner提出河道整治首先要考虑河道的水力学特性、地貌学特点与河流的自然状况,以权衡河道整治与对生态系统胁迫之间的尺度。1985年Holzmann把河岸植被视为具有多种小生态环境的多层结构,强调生态多样性在生态治理的重要性,注重工程治理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性。同年,Rossoll指出,近自然治理的思想应该以维护河流中尽可能高的生物生产力为基础。到了1989年Pabst则强调溪流的自然特性要依靠自然力去恢复。1992年Hohmann从维护河溪生态系平衡的观点出发,认为近自然河流治理要减轻人为活动对河流的压力,维持河流环境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其河流生态系统平衡,并逐渐恢复自然状况。

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natural channel design techniques)。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1989年Mitsch等对于“生态工程学”(Ecological engineering) 给出定义,Mitsch有时也使用“生态技术”(Ecotechnology) 一词。1993年美国科学院所主办的生态工程研讨会中根据Mitsch的建议,对“生态工程学”定义为:“将人类社会与其自然环境相结合,以达到双方受益的可持续生态系统的设计方法。”生态工程学的范围很广,包括河流、湖泊、湿地、矿山、森林、土地及海岸等的生态建设问题。

从以上简单介绍可以看出,有关河流的生态工程理论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可以归纳以下观点是共同的:(1)在学科的科学基础方面,强调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河流整治方面,工程设计理论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2)新型的工程设施既要满足人类社会的种种需求,也要满足生态系统健康性的需求,实现双赢是理想的目标。(3)河流生态工程以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在治河工程中,尊重河流流域的自然状况,尊重各类生物种群的生存权利。水利工程设施要为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栖息提供条件。(4)认识和遵循生态系统自身的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界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生态恢复工程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功能 (self-design)。(5)依据人文学理论,强调河流自然美学价值。在治河工程中,要设法保存河流的自然美,以满足人类在长期自然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情感的心理依赖。

3 生态水工学的内涵

具有各种不同目标和内容的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是人们摒弃了“征服自然”的观念以后,更为理智的工程科学。它反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是水利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工程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

河流治理生态工程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包括水土保持、河流泥沙治理、水污染防治、地下水保护、河口治理等诸多方面。与此相对应,目前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宽阔。 发达国家近一、二十年的工程实践,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也在不断发展。但是毕竟是新兴的工程理论,河流治理生态工程学也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

生态水利工程学 (Eco-Hydraulic Engineering) 简称“生态水工学”,是从减轻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负面影响的一个侧面,探讨水利工程新的工程理念和技术方法。

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发展生态水工学的目的,是促进人类与自然相和谐,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水工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它是立足于水利工程学,吸收、融合生态学的原理和知识,用以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方法的工程学。其内涵似应包括两部分: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水工技术。

生态水工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研究水域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区域水文与水质因子与生物群落的相关关系;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生态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补偿的原理和机制等。生态水工学的原理是遵循生态系统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的规律。

生态水工技术的任务是水利工程在满足人对水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为保持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的生境条件。生态水工技术具体包括:河道整治、水库工程、人工湿地及生态景观的生态水工技术等。

我国发展生态水工学及开发生态水工技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不可能照搬。原因是自然条件不同,需要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态建设技术问题。同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制定生态恢复目标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从工程规划角度看,在开发利用水流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交织在一起共生共存,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规划中要考虑这一重要因素。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仅仅要解决濒危生物或“明星生物”的栖息问题,还要从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性考虑问题。 从工程建设角度看,水利工程设施首先要保证结构物的安全,达到强度、稳定和耐久性的技术要求,具备完善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吸收生态学原理,为维持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

如同任何工程建设一样,生态型的水利工程也要进行技术经济论证,保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生态恢复工程的经济分析,似应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经济支付能力,确定合理的生态恢复目标。在生态恢复工程中,开发廉价、实用的技术最合理的技术路线就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我设计,自我修复的功能。实际上,自然界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能够有序地运行和演进,全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自我设计和自我修复功能。我们现在说的生态修复工程,也是遵循这些基本规律。自然界并不需要人类的“恩赐”,需要的是少一点“干预”。我们的任务是深入认识生态系统的规律,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而不需要创造什么规律。

生态水工学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相结合,在学科的交叉、融合中得到发展。生态水工学将是一门实用的工程学,通过不同类型的示范工程,摸索经验,总结提高,逐步推广,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Mitsch WJ. Ecological engineering [M]. John Wiley & Sons Ltd., 1989.

[2] 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 [J].水利学报,2003,(1).

篇4

【关键词】生态规划;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碳足迹

【Abstract】The rapid speed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put the topic of urban ecology in front of peop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and carry out eco-c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developing principle and methodology of eco-c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based on carbon footprint and eco-city happiness infrastructure design. And the case study of Tianjin Jiefang South Road Eco-city Development Index System is present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Eco-planning;Eco-City Subdivision;Index System;Carbon Footprint

1. 前言

1.1 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典型的案例包括英国伦敦BedZED生态村、瑞典斯德哥尔摩HammarbySjostad生态住区、阿联酋阿布扎比Masdar零碳城市等。目前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已有230个城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包括中新天津生态城、上海东滩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中新广州知识城、长株潭生态城市群等。

1.2 为了更好的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相应的指标体系制定成为生态城市建设中重要内容。已制定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相关指标体系有联合国人居署人居议程指标、联合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框架、全球城市指数、欧洲绿色城市指标体系、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暂行)、人居环境奖基本指标体系、国家生态市(含地级行政区)建设指标、科学技术部《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中生态类指标、中国科学院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的低碳城市标准体系、以及瑞典斯德哥尔摩HammarbySjostad生态住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生态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初制定的生态城区指标体系[1]。

1.3 分析国内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实践案例,得出如下结论:

(1)生态指标体系的制定对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和决策起到引导和评价作用;

(2)国外指标体系较重视自然生态、资源循环、碳排放等微观指标的研究和确定;

(3)国内指标体系强调环保与开发相协调,注重环境、经济与社会一体化发展宏观指标的制定;

(4)智慧城市成为生态城市新的发展方向之一,现有案例中信息化技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中缺少智慧类指标。

1.4 生态城区在范围上一般小于生态城市或者是整个城市的一部分。生态城区是以生态健康理念进行规划、设计和运行,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与便捷性基础上实现人、自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城区。城区不是孤立的,是与城市其它部分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本文中所指城区在面积上一般不超过20平方公里。生态城区根据城区功能的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指标体系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研究生态城区指标体系制定方法,并结合天津市解放南路生态城区指标体系的制定进行方法论的相关实践。

图1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图

2. 生态城区指标体系

城区建设中包含生态、社会、经济、人文等各个层面,各层面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紧密联系才能形成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城区生态系统[2]。根据集约式开发、建筑节能、绿色交通等在减少生态足迹中的作用[3]以及城区的社会功能,环境保护、资源集约利用、生活的舒适性与便捷性以及文化历史的传承成为城区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制定的指标体系不仅体现生态城区对环境的保护、绿色开发的要求而且应归结于民生保障与便捷生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目的。

3. 指标体系的制定原则

指标的选择应围绕生态、资源、民生进行,注重环境、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同时注重指标的代表性与针对性。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通过指标的分级实现指标体系对城区建设宏观与微观、总体与细节的全方位指导。由于城区指标的复杂性,对于不易量化的指标应该考虑采取定性指导的方法进行确定。指标体系的意义体现在指标的落实上,具有可操作性是指标制定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3.1 指标的代表性。

选取的指标应因地制宜,有明确的针对性,突出项目的具体特点,反映气候特征与场地条件,结合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关注当地的人文历史。在选择指标之前需要对项目所在地进行气候条件与场地条件的分析,结合区域功能提出指标细项。

3.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城区在空间上上可分为城区、街坊、建筑三个层面,不同层面需要不同的指标对其进行控制。建筑、交通、产业结构、生活便捷度等影响碳足迹的几大因素决定了生态城区指标体系需要控制的不同层次。为了便于指标的分层控制,指标体系进行分级。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生态保护、绿色开发、民生保障与智慧生活等方面;二级指标将一级指标进行分解;三级指标是将二级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分解。通过指标分级实现指标的传递,同时二级指标、三级指标紧紧围绕一级指标提出的范畴进行细化,确保一级指标的最终实现(图1)。

3.3 定量与定性结合。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由许多因子组成,有些因子可以定量并且容易定量,而有些因子难以定量或者难以取得定量数据[2],因此在尽量将指标进行量化的前提下对不能进行量化的指标进行定性指导。

3.4 指标的可操作性。

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在于指导城区的建设,能否操作是衡量指标价值的根本依据。指标体系的制定不能形而上学,不宜追求理论的高深与模型的复杂,这将与指标体系制定的目的相违背。可操作性分析是指标提出的必要条件,应充分分析指标的可实施性,避免提出没有操作性的指标。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其实际操作问题,明确指标实施的相关责任方、实施步骤与评价方法。在确保指标科学性的同时指标应简单明了,便于理解。

3.5 指标的科学性。

指标的科学性是指指标的提出具有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不能与国家规范、标准的相关规定相违背。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符合国家或行业专业要求,在此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与改进。

3.6 指标的可评价性。

指标的可评价性是指标实施效果的评判前提,指标的具体定义应该明确并可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实施的效果可以通过明确的评价方法进行评判,以此确保每一项指标的落地。

4. 指标体系制定方法

(1)生态足迹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表示在一定的人口与经济规模的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处理所必需的生物生产面积。将一个区域范围内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面积与区域内消费需求的生物生产面积进行比较,可判断一个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的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4]。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足迹越小越好;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生态足迹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所以生态足迹的降低应是生态保护与生活保障之间的一个平衡。生态足迹中碳足迹所占比重较大,本文提出指标体系的制定应主要基于降低碳足迹来控制生态足迹。城区内居民碳足迹的降低可通过降低以下几方面的碳足迹来实现,包括建筑、基础设施、交通、社区混合度、生活行为等。本文提出的生态城市指标制定方法为碳足迹分解法,即为了降低碳足迹首先将影响碳足迹的因素进行分解,然后通过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来实现碳足迹的减少,其中通过各项指标来实现对各个因素的规划与约束。

(2)建设城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感。所以指标体系中应该包含衡量居民幸福指数的客观指标。为了客观反映一个区域内居民是否具有享受幸福感的基本条件,本文提出城区幸福基础设施的概念。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为区域内居民享受健康环境、舒适生活、教育、便捷出行等提供基础条件,涉及区域的规划、生活设施配套、交通设施、人均绿地面积、室外环境、安全保障设施等。

(3)碳足迹分解主要适合于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的制定;城区幸福基础设施主要适合于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的制定。两者抓住了生态城区的根本点:生态绿色、便捷幸福。

5. 指标体系的实践案例

(1)解放南路地区是天津城市“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区域,也是继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又一个生态城区,规划总体定位为:生态型的生活社区;园林型的迎宾大道;创意型的办公街区;专业型的商贸园区。与国内外其它生态城市案例相比,解放南路地区以居住和商业用地为主,是城市中心的一个区域,属于旧城区再开发与提升改造型案例,是我国当前最应该重点推进同时也是未来发展前景最为广阔的一种生态城区类型。此类生态城市实践可借鉴的案例和经验不多,由于本区域生态本底条件并不优越,加之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等特点,生态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挑战性。

(2)为确保生态城市目标的实现,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结合解放南路地区的独特条件,融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依据碳足迹分解法和城区幸福基础设施制定了生态城区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指标,在区域、街坊、建筑三个层面对城区开发与运行进行综合指导与规划(表1)。其中,生态保护、绿色开发类指标是通过碳足迹分解法提出,民生保障、智慧生活类指标是通过城区幸福基础设施方法提出。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2]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Vol 12, No. 5, 1999.10.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生态经济,2000年第10期.

[4]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宋国君,生态城市的评估与指标体系:理论,方法和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1.

篇5

关键词:城市建设;景观;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近几年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越来越多,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城市中的自然景色和人工景观严重萎缩,居民居住舒适性快速下降,针对这种情况,城市景观与城市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

1城市景观发展现状

1.1城市建设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近几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的用地不断扩大,在前期的城市建设中,因为缺少统一的前瞻性规划,再加上管理措施不得力,新旧建筑混杂拥塞,城市中的建筑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城市的空间缺少整体性,显得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各建筑单体虽然具有自身的特色,但是缺乏彼此的协调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无论在风格、形体、色彩,还是在材料上,都没有任何关联,在城市的整体控制和规划上没有依据可循,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整体风貌和肌理。城市建设的不合理给城市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打破了原有自然环境的和谐,冲击了城市自然景观的美感,而且还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1.2“以人为本”的理念难以体现

目前,我国许多住宅区内景观设计,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比如,在路网设计中,由于过于追求形式,导致道路弯曲复杂失去了便捷性;由于路面材料选用磨光花岗岩或无防滑的地砖,雨雪天居民摔伤的时有发生;有的住宅区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为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住宅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住宅区室外空间无一处“避雨遮荫”之地,遇到雨天、大热天,居民无法外出活动。

景观要做到“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设计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这样才能使每一个细节都体现尊重、体贴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让住户能感受到舒畅的人性空间。

1.3 环保、生态意识欠缺

有的小区为了显示其豪华气派,搞起了高大的“城门”,硬地面积很大的“广场”。而景观设计决策人员对植物造景的意识却不强,在极为有限的可绿化空间里,不以植物造景为主,却硬塞进亭台廊榭,假山叠石等无生命的景观,使城市中本已严重失衡的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的比例更加失衡。他们没有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角度对植物进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设计,没有考虑城市绿色空间应具有的多样化功能,只注重硬质景观在图纸上的丰富表现,以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产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片面追求硬质景观的结果使人们所期望的自然环境和宁静惬意的社区氛围不能得到充分体现。

2城市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2.1体现人性化的合理使用功能

在景观设计及建设中进一步强调人性化的意识,考虑人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心理与生理需要。毕竟人是有情感的实体,研究人的情感活动与意志活动并运用自然与造型环境因素加以发挥与表达,是小区环境艺术、生态意识中一个个有价值的补充与完善。高节奏的生活使人的性情趋于理性、单调甚至麻木,物化生活让人几乎变成了一部机器。因此,小区良好的景观设计是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休闲与享受自然的空间,并满足人民对特定环境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关注。

所以,在住宅区的景观设计里边,房前屋后的景观设计,楼间的景观设计首先就应该考虑到给老百姓创造一个家园的感觉,使老百姓能够在住宅环境里体会到回家的感觉和归属感,同时,要使景观的设计尽量达到易用、便捷的要求。

2.2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艺术水准

由于景观元素的多样性,景观设计在塑造场所特质方面比建筑设计有更大的空间,需要设计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挖掘场所的深层文脉和地域特征,展现艺术的创造力。同时,居住主题的景观设计是更为贴近普通大众的一种艺术形式,可参与性和易于维护性都是需要权衡考虑的因素。要多多关注和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创造出一批有地域特色和鲜明场所特质的景观设计作品。

2.3回归自然的景观设计趋势

目前,人们对于景观追逐的过犹不及,正使景观设计中的自然元素越来越少。过多强调人文景观,仅考虑视觉上的冲击,不仅费功费料,还使社区景观离自然越来越远,平添了住户身在其中的压力感。

原生态的环境是任何人工生态都不可比拟的,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然而,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在原始的环境里生存。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居住建设中就需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并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提升和改造自然生态,最终使之适合人类居住的需要。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将是未来住宅小区住宅景观设计的一大趋势。

2.4绿化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行业远期的重要支撑点

园林绿化“三分建,七分管”,园林绿地的建成并不代表园林景观的完成,只有通过高质量、高品质的园林养护,园林景观才能逐渐的形成与完美。当前,我国园林行业已经走过了“注重园林建设,轻视养护管理”的发展阶段,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作为园林行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发展迅猛,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仅北京市城市绿化面积就达63,540公顷,而每平方米的养护费就大于6.5元。目前国内2010-2011年开工的市政园林建设项目已全面进入养护期,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共2.24亿公顷,全国绿化养护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绿化养护市场现已逐步打破原来由政府园林单位垄断养护的局面,开始了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由于目前国内市政园林养护业务主要以三年承包的方式分给各地园林局下属养护队,公司尚不能大规模参与竞标;三年期满后,各地市政园林养护业务有望开放招投标。随着我国绿地面积的逐年增长,养护市场将继续增大而且是积累式的增长,将会成为我国远期园林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3结束语

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积淀,现代城市的发展要结合当前人们生活习惯和当地地域文化的特色,注重生态可持续的发展,注重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邓华,杜威. 关于城市景观园林设计的现状与改进对策[J].{H}民营科技,2011,(03).

篇6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建设生态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必然方向,所谓的生态园林指的是以生态学远离为指导而建设的绿地规划系统。园林规划对于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园林规划建设,园林规划已经成为一张表现城市文化、风景、经济的邀请卡。但是经过实际的调研发现,我国的许多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一定的特色不够突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以及成本过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规划的正常发展。帮助园林规划走向正规,了解未来园林规划的发展趋势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城市与地域生态环境的整体质量和美化环境,近年来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工业“三废”及生活垃圾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人们迫切需要绿色的生存环境。所以说林业规划既是物质文明的体现,又是精神文明的需求。园林规划建设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规划建设反过来有促进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科学的园林规划对于提高城市和区域品味,改善投资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承德是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绿地范围较大,地区内林场资源丰厚。承德市狮子沟国有林场就在避暑山庄等景点的周围,林地附近寺庙众多,旅游者络绎不绝。近年来承德市注重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做到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科学规划促进林业进一步发展,打造承德特有的林业发展之路。

二、结合我国园林规划设计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建设生态园林的角度来看,目前,园林设计的中心目标是人在自然中生活,自然更贴近人。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是向着人文化、森林化、自然化的方向发展的。只有意识到了植物生态环境的存在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才能够促使生态园林设计形成以研究人类与自然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思想并且迅速发展扩张。

(一)城市特色不够明显

园林规划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围绕本区域的整体特点打造出城市别有的城市名片。城市名片包括城市的特色,底蕴与文化内涵。但是景整体分析而言,许多地区的园林规划设计都存在盲目跟风,胡乱抄袭的现象。有些比较优秀的设计可以借鉴一下,比如目前承德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就比较不错,从城市整个的林页系统设计到城市园林的一草一木,无不独具匠心,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了城市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林业是景观的一部分,林业的发展与景点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我国地域面积广阔,各地文化不尽一致。这些优秀的设计案例也仅限于同一类型的城市与地域。如果进过实际的论证就盲目跟风,不但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会给整个城市的形象和区域的林业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所以说城市的特色是符合实际,遵循科学的城市特色。

(二)园林规划设计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在有的城市与地区的设计规划者盲目的追求经济效益,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城市与区域的整体园林规划上,没有对周围的客观环境进行周密的调查与可行性研究。由于在园林规划设计上的失控造成有的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为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不结合本区域的实际状况大造人为景观。不但没有达到目的,造成了资源浪费,还有可能破坏了原有的林业系统。另外有的规划与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违背市民意愿,不遵循区域因地制宜的做法给城市的特色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倡导自然化、森林化、人文化方向发展,杜绝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园林建设。

(三)园林设计不实地论证,不计成本

在我国的有些城市进行园林的规划建设时根本不考虑本地的土壤结构、气候特点和自然特色盲目的采集一些不合适本地与生长的树木,造成了树木的大量死亡和成本的提高,本地的林业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有的则是在进行园林设计之前根本没有对园林建设的成本进行实际的测算,只是一味的建设,结果造成有的园林工程只施工了一部分,有的职能被迫停工。

三、园林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城市的协调发展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城市园林规划的重点,能够成为城市独特的个性和特征。但是在现实城市发展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状态,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以建立园林城市为目标,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一)园林规划设计与环境艺术的结合

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良好生存状况的渴望越来越明显,园林建设则能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方面起到较大的作用。在融入健康的同时,实现与艺术的完美链接将成为未来您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自然美与生存美的追求。两者的完美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当地的生存环境,能够在引导审美的同时提高审美,陶冶人们的情操。

(二)园林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

园林规划设计对城市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园林规划与城市区域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进行成立规划的同时要考虑到城市园林规划的重要性,承德市历史悠久有着重要的文化遗产。城市在进行园林建设时主要在保护遗留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利用皇家园林风格的延续,成为独树一帜的城市园林风格,受到旅客的热捧。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承接

园林不但是欣赏风景,陶冶情操,而且还有一定的文化性,让人们即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又能学到一定的历史文化或者艺术素养将是未来园林规划的重要方向。也就是原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所以加强传统文化的设计,要注意突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欣赏风景,增加爱国热忱的目的,而现代元素的融入能够有力的与潮流相结合。

(四)融入到当地的风俗中

优质的园林规划要充分的体现当地的特色与风俗风貌,人们通过园林规划就能体会出当地的风俗人情。现代社会越来越追求体现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园林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地方特色的融入。园林设计应针对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资源类型和人文历史类型,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造景元素,营造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景观类型。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化设计

园林建筑文化以人为本的生态化设计将成为发展的重点,城市园林设已成为一门十分综合的学科。这就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用感性的眼光和科学而理性的方法来对自然环境进行观察与研究,从而应用于园林建设之中。园林设计师还必须密切与资源、生态、生物、水、哲学、社会学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学者们交流与合作,这样不仅能避免在城市建设时浪费甚至破坏自然资源,也能使城市规划设计师产生新观点与新思路。

四、结语

园林设计是具有可更改性的,即使是经过充分论证的设计,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不同的设计者设计出的方案,风格、形式也存在差异,各有所长。园林规划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的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建好园林宜居家园,打造生态森林城市。着不但满足了城市的空间构成、艺术构图的需求,更使人、园林、城市相互依存、互为融合,逐渐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系统的现代化城市。

参考文献:

[1]金新琼. 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0)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 示范课 教学案例

一、课题

(湘教版)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城市环境问题及逆城市化现象;了解我国城市发展趋势,明确我国今后城市发展方向。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与动机,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城市发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问题;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其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教学难点,教学方法采用过程完整化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城市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习新课:

(师) 城市化过程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并把想到的结论写到笔记本上),课件展示:“现代化城市”景观图(包头市)。

(生) 在城市,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纵横交错。在农村,城市现代文明深刻影响着传统的生活习惯和劳作方式,农村青年向往都市的繁华。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城乡差距迅速缩小。

(师)(承转)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呢?(要求学生思考5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探究结果):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城市建设过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环境生态。

(师)城市化过程对人类地理环境还产生哪些影响呢?(合作探究)

(生)(探究结果):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形成了城市功能分区;改变了居民的就业形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师)在高度的城市化过程中,人类的不当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使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了城市的健康发展,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那么,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环境问题呢?原因如何?(让学生思考3分钟,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课件展示:“城市环境污染图”;城市化带来的其他环境问题图。

3、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甲生)(合作探究)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不安定。

(乙生)(合作探究)原因是: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不合理的城市规划〉

(师) 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让学生思考2分钟,)

(生)措施有:建立卫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量,适当分散污染源;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各类用地)。

(师) (激励性评价后,多媒体展示“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阅读材料,请同学们回答问题。

(生甲):大树移植对生态环境造成下列影响: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生乙)山区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一方面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和湖泊泥沙淤积萎缩,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汛期威胁中下游地区人口、农田、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安全,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而枯水期,发生严重的旱灾,影响中下游地区及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

(生丙)城市地区,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师)“生态城市”的内涵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城市生态系统的目标可归纳为和谐、高效和发展。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尽可能与山、河、湖泊、植被等自然景观协调。

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中心。人的生活和生产需要环境保障。随着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良好的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追求的目标,是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调整演替的保障。

(师)(承转)我国城市如何发展呢?课件展示:

“我国城市发展趋势示意图”,请学生自主探究后合作讨论,明确答案要点。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生)(回答)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或当地的小城镇;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师) 现代化城市要具备两个属性,即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创造一个为市民提供具有文化特色的“家园综合体”。自然背景和社会文化传统千差万别,因此城市特色应该五彩缤纷,万紫千红。我们包头市应该建成一个怎样特色的城市呢?

课件展示:包头市部分景观图

(师)包头市已被评为全国十大文明城市,但我们的城市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请同学们课下思考: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是否合理?你认为包头市应建成怎样的特色城市?

篇8

【关键词】未来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报告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林业如何发展,以起到保护生态文明的作用,是摆在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学者所谈观点,简要阐述了未来林业的发展趋势。

1 可持续林业发展之路是未来林业的必然发展方向

韩丽晶在“从国际林联第23届世界大会看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文中指出[1]:走可持续林业发展之路是未来林业的必然发展方向。什么是可持续林业?王凤江[2]援引了美国Boyle的定义,Boyle指出可持续林业应当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森林经营。可持续林业,即要求森林生态经济持续发展,它不仅包括林地生产力和森林再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物种的生物的多样性的持续发展,还包括持久地保持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从而不断优化林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布局,不断增加林业投资,不断提高林产品的竞争力。此外,森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森林生态持续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持续,还应包括维持人类生活水平的持续。由此可见,可持续林业的发展涉及到诸如林业和气候变化、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多方面的问题。

2 生态林业将成为林业发展与追求的主要目标

主席在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林业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地位,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拯救地球首先要从拯救森林开始。王培孝[3]撰文指出:在全球人口压力继续增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形势下,林业作为一个兼有物质生产功能和公益环境功能双重性的行业,任何林业建设必须考虑到生态效益。同时,由于林业的多功能性,林业建设的效益必须被多方面、多行业立体发挥出来,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多方需求。生态林业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要求提出的对于生态林业的标准和范围,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大家都能接受的说法,但生态林业的内涵应当与“森林可持续发展”、“林业分工论”以及“多效益综合经营论”的综合要求协调一致。生态林业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任何一项林业建设都必须追求的根本目标。正是生态林业的提出和不断完善,林业的生态效益、整体综合效益才能显示出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将被大大提高。但是在林业内部也必然要摆好不同主导经营方向和林业建设间的关系,不同国家和地区应有不同侧重。

3 森林文态保护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关键

张颖指出[4]森林文态保护是未来林业发展的关键。无论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森林文态保护十分必要。森林文态保护和发展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森林成为文态保护的重点。按照文态保护的涵义,城市的发展除从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特色、街道文化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外,还应从绿色文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进行保护和建设。城市森林是城市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在城市的文态保护和发展中,主要发挥着以下重要的作用:第一,城市森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对于人性的形成、人的素质和品格的培养,以及不同民族性格与精神的造就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往往离不开大量的古树名木,它们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历史的沧桑,也蕴含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涵义,传颂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故事。第二,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反映城市特色最直接的要素。城市森林则是灵性的载体,承载着城市对文化的吸纳、提升功能。良好的城市森林,是城市的生命线,与城市居民生活休戚相关,也为城市文化增色不少。第三,城市森林是绿色文化的承载者和宣扬者。绿色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艺术品得以生长的主要载体。绿色文化不仅通过这些公共艺术品来体现,更是凭借城市的一草一木来宣扬。许多城市都是以其特有的乡土树种、花卉而留给旅游者深刻的印象。

4 结语

林业的发展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美化居住环境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大事。但我们的林业发展仍存在诸如补偿机制尚不完善、涉及林业的法制不健全、林业市场发育滞后等诸多问题。为此,要以长远的目标来看待要看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积极探索出最合适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式,加快我国林业的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韩丽晶,曹玉昆.从国际林联第23届世界大会看未来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林业经济,2010(12):121-123.

[2]王凤江.浅论未来林业发展之路[J].北方经贸,1999(2):110-111.

篇9

关键词:城市景观问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

随着近几年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高密度的发展催生了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但对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涵盖城市地表的自然景色和人造景色的城市景观逐渐在城市化进程中萎缩,使城市的居住舒适性程度随之下降,城市形态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针对城市景观与城市建设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

1城市景观的相关概述

广义的城市景观是一座城市或者城市特定的空间给人的视觉感受,构成城市景观的要素,是由城市建筑、城市道路、城市水系、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及市街绿地)、城市公园及风景区等多种元素综合构成。城市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自然景观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文景观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

2城市建设过程城市景观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建设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近几年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的用地不断扩大,在前期的城市建设中,因为缺少统一的前瞻性规划,再加上管理措施不得力,新旧建筑混杂拥塞,城市中的建筑相互独立,各自为战,城市的空间缺少整体性,显得支离破碎、混乱不堪。各建筑单体虽然具有自身的特色,但是缺乏彼此的协调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无论在风格、形体、色彩,还是在材料上,都没有任何关联,在城市的整体控制和规划上没有依据可循,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整体风貌和肌理。城市建设的不合理给城市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不仅打破了原有自然环境的和谐,冲击了城市自然景观的美感,而且还对自然环境的生态循环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2.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不同的城市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城市特色。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的出现,主要是接受者的意识,是市民和城市决策者的要求和喜好主导设计师的作品风格。无论是城市的决策者还是市民大众,如果没有对自己民族的文化的推崇,没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就会出现全国各地到处是“欧陆经典”、“巴黎花园”、“莱茵小镇”、“荷兰庄园”等城市景观文化移植和抄袭的现象。这样并没有挖掘城市富有特性的文化,这样并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

2.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人性化的匮乏

城市的建设开放空间不能满足大众交流活动的需求,广场和街头人群高度集中,喧嚣嘈杂,人们无法享受宁静。而公共设施不足,人性化设计缺乏,给开放空间中的人们带来不便,这些问题不利于城市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对城市的景观产生了削弱的效果。如济南市泉城广场西临趵突泉、南望千佛山、北依护城河,将最能集中体现泉城特色的几大景点纳入广场视觉范围内,是济南的中心广场,泉城广场以其特有的位置和建设内容成为济南新的地标性地带。但是广场上的公共设施却成为一大败笔:作为一个规模很大的城市中心广场,硬质铺装占了大部分广场面积,夏季里顶着炎炎烈日下觉得暑气逼人;寒冬时节,广场上铺砌的光滑的地面让人如履薄冰,不敢行走;供游人休息的座椅却是找不到踪迹,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只能坐在石质的花坛围墙或低台上。

2.4城市景观立体化建设滞后

城市景观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城市景观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寻求发展,还是寻求新的景观界面,找到新的发展模式?显然,土地资源紧缺和城市建设用地的稀缺造成城市景观用地稀少,使得城市景观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城市立体化也给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城市空间多界面发展给景观多界面,景观立体化提供了可运用的空间。城市的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地下空间都将成为城市景观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包括屋顶的第五立面)、城市立体构筑物等城市中曾经不被景观设计师重视的界面也将逐渐被人们利用和认可。

3现代城市景观发展趋势

3.1立足于自然,积极保护生态系统

1)构建城市清洁能源系统。城市耗能是能源消耗的主体,也是造成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的罪魁祸首。要改变城市原有的能源结构和利用方式,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实现城市能源清洁化、低碳化。2)丰富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要规划、重建和维护适宜的生物种群或群落结构,恢复其健康的生态过程,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3)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构建和谐水系。特别要重视增加城市透水地表面积,就地渗蓄,减少地表径流,恢复植被及修建蓄水池塘、洼地等人工湿地。4)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的公共交通。生态城市的交通系统应以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系统为主导,对铁路、地铁、轻轨、快速公交、停车场等系统进行全面规划、科学布置、精心施工,形成方便快捷、高效低碳、人性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促进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3.2城市景观须立足于传统文化

一个城市是否有魅力,不是外在的景观,而是需要把本地域所特有的传统文化融入景观中,以此来反映和体现城市的内涵和特性,那么该城市就会有无穷魅力。城市的景观设计当然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要充分结合城市本身的一些风俗习惯与精神依托,尤其是我们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每个城市都有其特有的文明与传说。在景观设计的中,我们要把这些因素都积极的考虑到设计当中去,努力做到尊重当地的风格。因而在城市景观的营造中,不仅仅要把有形的传统文化展现出来,还要通过保护和延续社群民俗文化。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是展示、延续社会群体活动的舞台,历史文化景观是引起游览者兴趣的重要原因。人们在欣赏名胜古迹的同时,能欣赏到独特的民俗活动,并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不仅将城市历史文化景观中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也保护和延续了社会群体的民俗文化,让人们更加充分地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财富。

3.3城市景观的设计要以人为本

城市景观的设计的目的都是要为人类服务。现代的东西方文化也提倡人与自然协调的理念。在城市景观设计上,人们崇尚“人杰地灵”的说法,并不孤立地提“以人为本”,而是着眼于“景以境出”,强调形胜优美的自然环境。这就必须考虑人的感觉特性的设计,如考虑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它以人的体验为主要考虑对象。以街道尺度为例:在尺度适中的城市和建筑群中,窄窄的街道、小巧的空间、建筑物和建筑细部、空间中活动的人群都可以在咫尺之间深切地体会到,这些城市和空间令人感到亲切宜人;反之那些街道宽广、高楼林立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合理的街道尺度首先划分标准为应使行人在保证安全行驶的前提下,有心情去欣赏街道两旁的风光。

3.4城市景观立体化设计

下面简要地介绍城市化景观立面设计方法:1)景观多界面组合的雨水利用系统。景观多界面的组合,对于空间的利用较为充分,垂直界面作为对雨水没有储存功能,但是可以在垂直界面上安装叠水景观形成垂直界面上的水景,起到冬季为建筑物保温夏季为建筑物降温的作用;斜向界面通过植物涵养水分,也可以作为导流雨水的界面将雨水导入雨水收集器中。2)景观多界面组合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在城市景观中,可以在景观界面上安装太阳能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一部分供建筑照明使用,一部分可以供景观用电使用。3)景观多界面组合的自然通风系统城市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一般较差,利用景观的不同界面,可以将建筑的外表面建造成双层墙面结构。建筑的最外层表面种植当地植物,阻挡炙热的阳光,建筑的内层表面用百叶窗调节光线,两层墙面中间的夹层,是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的交换空间,形成缓冲室外热量与室内热量的空间。

3.5城市景观设计形式与要素多元化

城市景观景观的要素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除了植物、建筑、雕塑的运用之外,景观设计师可以通过声、光、色、影的变化塑造景观。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景观设计要素多元化设计要素不断丰富,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与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景观建筑与园林环境。玛莎·施瓦茨设计的迈阿密国际机场消音墙利用彩色玻璃将光投射过墙,使墙的背光面得到了富于光影色彩的丰富景观效果。彼得·沃克在哈佛大学唐纳喷泉的设计中,运用了巨石和水雾交相辉映,使喷泉和哈佛大学周边的古典建筑相得益彰。

4结语

城市景观是城市发展的积淀,现代城市景观的发展更应注重现代观念与本民族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注重生态可持续的景观实践、注重人性化的景观应用,紧紧抓住城市特色,走出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 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 城市问题. 2005(01)

[2] 刘志强.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景观特色的规划思考[J]. 江苏建筑. 2006(05)

篇10

关键词:城市 建设 规划 讨论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探讨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

我国很多城市的原有自然绿地大都被替代,有的被人工绿地替代、有的则被水泥硬化,有的则被高楼大厦覆盖……

这都导致了城市生态自然功能的退化,使得空气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净化,给人们的居住和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二)热岛效应不断加剧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大量自然绿地被替代为一座座工业厂房的同时也生成了大量的CO2 ,使得城市的热岛效应不断加剧。此外,城市总体面积不变,而人口和建筑的日益增多,来自建筑物的热辐射作用和阻碍空气的流通进一步加重了城市热岛效应,甚至有的城市部分区域的气候都出现异常。

(三)污染严重化、水资源严重匮乏

随着大量绿地被替代,热岛效应的不断加剧,城市工业区和人口的大量积聚,导致大量工业废弃物、污染物以及生活垃圾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当都会给城市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城市又是用水最为密集的地区,导致很多城市的水资源极度匮乏,否则国家也不用花大力气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当然这只是主要原因之一。

(四)噪声扰民

噪声扰民是现代所有城市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这主要是城市人流量大、车辆多,而且工厂机器多等等,这些都是城市噪音的来源,给城市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二、基于现代生态理念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的探索

“生态城市”是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 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1987 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雅尼茨基(O. Yanitsky) 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式,那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日本建设省1992 年提出,生态型城市至少包括: ①节能、循环型城市系统; ②水环境与水循环; ③城市绿化。北九州市提出“零排放”生态城市建设的构想。

2000 年日本提出建立循环系统社会,力求通过建立循环型社会,促使产业结构的重大变革和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树立新的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深圳宣言指出,建设生态城市包含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5 个方面,并提出9 项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行动措施。

生态城市的概念具有广泛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从理论上各国的学者仍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各个城市的目标、方法、建设重点等均不相同。致力于城市生态条件的改善,推动城市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为城市向更高层次的社会经济发展转化奠定生态基础是大多数城市生态建设的目标。

当前,各国城市迫切需要从国情和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求和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在确保城市区域的经济和社会获得稳定增长的同时,使城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支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组合状态。

构建生态城市,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构建生态城市是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必然之路。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们在关注污染防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的整体居住环境,以维持和稳定生态系统的角度去审视自身居住环境,从而诞生生态宜居的理念。基于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点分析:

(一)从整体的角度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在规划和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工程中,首先应注重绿地系统的规化,以建设整体性强、立体式的多层次绿地系统,并将其与城市各功能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在划分绿地系统时,可以分为公园、生产、附属和防护等多种形式的绿地。尤其是应在规划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还应着力提升城市绿地覆盖面积,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并在规划与建设过程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亲近自然的基本原则,将自然山水融入城市之中,确保制定的城市的各系统规划具有生态战略意义;二是坚持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的基本原则,建立详细的中心城区的布局与规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系统,加强绿化管理;三是确定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总思路和有序的建设步骤。

(二)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打造城市交通生态长廊

就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城市的汽车保有量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加剧城市的交通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交通环境问题,这也是我国城市目前面临的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虽然各地在开展限行和摇号等多种措施来缓解交通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当前建设与规划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而这就需要打造与生态城市核心或者区域发展的“心脏地带”相连接,构建“城市交通生态长廊”。这必须基于不断完善城市交通规划的前提下,用绿色环带包围城市主干道和街,形成良好的城市交通生态长廊,在提高城市交通运行能力的同时改善城市的环境,并在城市道路两旁规划宽而长的绿化带,以更好地衬托城市的生态美,达到整个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境界。

(三)营建合理的城市水体环境

在城市环境因素中,水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水体与绿化的有机结合就营造了优良的城市自然环境。水面的蒸发和渗透能帮助植物吸收水分,促进植物稳健生长,而水边的植物则起到阻止泥水净化雨水,从而有效降低水体的污染度。大的水体环境还能吸收和储存更多的太阳辐射能。而且水体的热容比陆地大,降温速度也比陆地慢,以给人们带来清凉而又湿润的空气,起到天然空调的作用。

(四)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切入点,突出体现“山、水、城”浑然一体的城市特色,充分展示城市的古代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人居环境,并深入挖掘城市的山水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等,再将其融入具体的小区与街道的建设之中,张扬城市的个性特征,使城市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气息融为一体,提升文化内涵和品味,大力营造新的城市亮点,用文化提升城市的建设水平,营造宜人的城市人文环境。

三、结语

总之,规划与建设基于现代生态宜居理念下的现代化城市是一项极为系统而又复杂的工作。其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也关系到人与自然环境能否和谐共生的重大问题。作为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前正处于“十二五”的高峰时期,只有抓住各种机遇,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得到生存与发展,为创造现代化的生态宜居城市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研究,1999, (2).

[2]许广安.关于城市建设现状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有色冶金设计研究,2007,10(5).

[3]吴丁杰,徐聪夏,圆圆.关于新时期城市规划发展趋势的两点探讨.和谐发展论坛.

[4]任致远.略论2l世纪我国城市规划走势[J].规划师,1999,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