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创新;区域学习;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倪外(1980-),男,湖北黄冈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0ZD&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41071093。
一、问题提出
低碳经济研究源起气候、能源方面的研究,区域经济学视角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1-3]]。独立分隔的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本质仍然是“工业文明+节能减排”、“工业文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实现人地关系和谐与区域可持续发展[4]]。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目标由传统工业文明模式下经济利润最大化,转向社会成本最小化、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民生最优化等综合目标,传统的工业文明与外部治理结合的模式,转向于生态环境内部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由于不同类型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任务、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欠发达地区工业开发强度低,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可以借助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契机,实现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发达地区工业发展水平高,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升级、体制机制优化、外部性内部化等途径寻求区域转型的新模式、新路径。目前,低碳经济发展在我国由理念层面转向实践层面,但我国低碳经济的理论认识尚存在不足[5-7]],急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从理论上厘清低碳经济的内涵,构建低碳经济理论体系,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内涵的三维解析
低碳经济是区域在更高层次发展的实现模式,其目标是促进经济产业活动以更快、更科学的发展方式进行,实现区域可持续化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多目标协调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简单的区域碳排放水平的降低,而是区域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8-9]],低碳经济的本质内涵涉及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及国际低碳政治博弈。
低碳技术创新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碳经济及其建立其上的低碳社会形态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的技术突破与创新:首先是与区域碳减排直接关联的新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等低碳技术的突破,通过能源技术和碳减排技术的创新,有效控制区域碳排放水平;其次是产业技术的创新,产业经济活动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地区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以技术创新促进三次产业的发展,提高三次产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经济效益,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转变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再次是具有革命性的低碳技术的突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技术革命,建立新的产业体系,能够改变人类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基础。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由以经济增长为主,向经济、环境、生态、民生等多目标协调发展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的以资源、能源等要素投入主导向着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治理模式创新等创新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区际关系由传统的基于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垂直式关系向基于创新合作的水平式关系转变。区域发展模式转型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通过区域学习、区域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以区域创新体系为核心,创新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低碳指标与创新指标一起作为衡量区域新型发展模式的核心考核指标,是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
低碳经济涉及未来全球经济、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空间及相关权利与责任的确定,碳排放权的界定与划分延伸到以确定环境权益为表现形式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发展。国际低碳政治博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型外部环境,低碳经济在国际政治治理框架下的实质是将环境问题政治化、全球化,并上升到法律层面,对国家经济竞争力具有巨大影响。发达国家主导并力图实现的国际碳减排路线图及其治理框架,实际上是将发展中国家纳入新的世界治理框架机制,维持其规则制定者的最大利益。因为,一方面,新技术革命背后隐含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另一方面,“碳排放”经过法律建构以后,具有引发金融扩张的潜力,能使处于制定交易规则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重新主导世界发展框架机制。低碳经济是基于对全球气候变暖,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全球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三、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生态因子从传统的附属支撑要素或“负效应”,转为核心要素,转变了传统的区域发展要素结构,突出了生态因子,创新因子的重要性。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区域发展由资源要素投入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区际关系随之发生改变。可持续化发展思想在区域的具体化、标准化,可量化的最新实践即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创新。所以,低碳经济对区域发展模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篇2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的使用开始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为此新能源在不断得以开发和发展,这个过程会形成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不同的地区能源发展对其经济效应反应不同,能源开发强度的大小也与新能源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种发展现状下,对新能源开发中要结合能源结构进行调整,促进经济增长,并使能源得到有效利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能源和能源强度的概述
新能源其主要是指通过新型技术来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并予以应用,这个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能、氢能等能源,而目前我们日常最常用的已开发的能源类型例如石油、煤炭等能源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新能源具有比这些能源更加突出的低污染、无污染的环保特点。能源强度具体是一种单位能源产值的能耗,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在单位产值内对能源的消耗,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能源之间所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通常情况下,能源强度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生产技术、经济结构等的影响,而能源强度也会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新能源发展的现状分析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众多经济学家也在不断进行较为深入的研讨,其中研讨重点是新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所形成的互相制约的关系。资源对经济的波动影响是在多方面的因素下所形成,一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区域,如果能源供给受到一定的限制,那么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资源紧缺的影响,会导致资源约束经济的发展;另外一点是在其他能源资源非常充沛的地区,由于资源产业的过剩现象,使得资源反而产生对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约束控制的影响。在这些关系约束中,能源是对经济增长造成重大影响的核心要素之一,尤其是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的技术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造成对能源消耗大且投入高的状况。
三、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能源强度单位产值内能源的消耗量大小的一种表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一方面可以对已开发的能源进行补足和增添,同时新能源是低碳环保型的,因此对环境的污染和损害都非常低,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最为重要的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单位产值的能量消耗,也就是说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可以提高资源的使用程度,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因此无形之中是增加了经济效益。因此,总体来说,新型能源的开发提高了能源强度的利用率,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四、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新能源优化调整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如果仅仅通过能源和资源要素的高投入以及高消耗来实现是完全不够的,其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变经济增长的途径。在当前我国的工业发展的基本国情下,能源消耗会持续上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会不断增加能源消耗量,使能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而中国要走新型能源发展道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节能环保、清洁低碳以及科技先进化的出发点进行周全的考虑,积极建设能源利用效率高、污染环境小且具有高新技术水平的经济发展体系。在新能源不断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与此同时,要在现有能源应用的基础上对其他新型能源进行开发,强化能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平衡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关系。
2.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
通过能源的开发,在单位产值内形成一定的能源消耗,从宏观上看其对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较为浅薄,但实质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发展,使得新型能源与经济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倾斜和不平衡。所以,各个地区要结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开发条件,来协调平衡产业结构,提出可实施性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的优势,促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突出特点,同时能源需求量也相对较高,在这种经济发展形势下,要重视能源的消费结构的权衡,对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进行合理的分配,尽量降低高弹能源的使用。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积极开创与时俱进的步伐,发展新型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对于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资源丰富的优势特点,可积极发展新能源生产产业,在日照强的地区发展光能发电等环保低碳产业,充分发挥各种新型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并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但这个过程要把握协调好能源强度,让经济增长与能源之间取得相互促进的作用,从而使能源得到最大效率的使用,同时也提高了能源使用强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碳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模糊层次分析法;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7-0008-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7.02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据世界银行统汁,碳市场成交额2012年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就我国而言,2005―2009年虽然碳强度下降14.38%①,但能源消费总量也增长37%②。每年碳排放增长量占世界增长量的一半左右,控制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的上升幅度已是艰巨任务。而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作出2005―2020年减排40%~45%的公开承诺。如此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之下,发展碳金融不仅是中国完成碳减排任务的利益选择,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文献综述
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有助于定量研究碳金融发展现状和潜力,而国内理论研究目前尚未涉足该领域,大多是作定性分析,甚少作量化评价,仅有的几篇则是关于低碳经济。刘嵘等(2010)从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主要指标的解释和实证研究几个方面,对低碳经济评价体系进行研究,主张该体系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四方面的评价指标[1]。李晓燕(2010)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以经济、技术、能耗、社会、环境、理念为一级指标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体系[2]。付加锋等(2010)着手于低碳经济的四核心要素,即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消费模式,构建以产出、消费、资源、政策、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体系[3]。任福兵等(2010)则从发展低碳社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选用能源、产业、农业、科技、建筑、交通、消费、法规八方面指标[4]。
本文基于碳金融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一国碳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评价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运用FAHP赋以指标合理权重,通过多国数据对比,分析评价结果,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碳金融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借鉴国际经验,一国碳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行业背景
碳金融的发展态势受到其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巨大影响。一国的经济水平一般基于产出的角度来衡量。例如,GD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的综合实力,居民可支配收入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体现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深度和规模,而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则是一国物价水平的投影。至于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境内外筹资总额可用于衡量金融市场筹资功能强弱;作为金融业主干的银行业,其盈利状况可以侧面反映金融业的稳定收入,其私人贷款占GDP比重可以体现金融机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其流动比率、存贷款比率则是金融稳定的考核指标。此外,颇具活力的证券业也对整个金融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机构投资者持股比和交易股票市值分别体现股票市场的结构和规模 [5]。
(二)市场建设
对于碳金融这一新兴行业而言,当务之急是进行市场建设,即深化金融发展,形成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一般而言,金融发展可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是金融效率,二是金融创新。金融效率的提高意味着金融体系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等方面功能得到增强。宋汉光(2011)认为金融体系的动员储蓄能力可采用以下指标评价:(1)存款增加额/(GDP-最终消费),反映动员全社会储蓄的能力;(2)人均储蓄存款增加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反映动员私人储蓄的能力;(3)金融体系贷款增加额/存款增加额,反映吸收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能力[6]。JeffreyWurgler(2000)认为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可由模型得到①。鉴于金融工具对碳金融起着重大媒介作用,可选用股票、债券、基金、期权、期货等各类金融工具交易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金融创新[7]。
(三)业务发展
从业务内容来看,碳金融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事相关的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以及CDM项目开发。碳交易量充分反映该行业的发展规模,EUA及CER的价格体现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年减排量和低碳指数则综合考察目标实现程度。同时,具体业务的开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如绿色信贷、碳信息披露、低碳产品标准、碳税、高碳排放行业的限入等。
(四)基础设施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碳金融的核心目标在于减少碳排放,因而相关科学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低碳经技术主要有清洁煤利用、再生能源及新能源、高性能电力存储、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智能节能、生态产品设计、碳捕获与埋存、新型动力汽车等相关技术。至于能源效率,可从加工、生产、消费三方面综合评价。具体到碳金融活动,又有碳排放量、碳排放与经济产出的关系(CO2/GDP,简称碳强度)以及与发电量之间的关系(CO2/TPES,简称碳耗电力)三大影响因素。
三、碳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前述影响因素分析,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以一定的层次性概括碳金融的核心要素,构建碳金融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体系(见表1)。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通过收集我国以及世界的最新相关数据,我们发现并不是每个指标都有2009年的数据,因此部分评价指标选用2008年的数据,具体见附注。科学技术、政策法规这两项指标数据参照前人结果。由于选取的评价指标方向和量纲各异,需要对其进行下述标准化处理,处理后的数据统计结果见表1。
1.对逆向指标通过如下公式进行正向化处理。
X*=1/X'(1)
公式中X'为逆向指标的原始数值,X*为该指标的正向化指标值。
2.运用归一化方法对所有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其中,X为指标归一化后数值, X*max和X*min为该指标区域最大值和最小值。
(二)运用FAHP确定指标权重
模糊层次分析法具有互补性,符合人们思维逻辑,易于建立优先矩阵,由其得到的模糊矩阵满足一致性条件,勿需做一致性检验。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优先矩阵
fij=1,c(i)>c(j)0.5,c(i)
式中c(i)和c(j)分别为fi、fj标度相对重要程度。
2.将优先矩阵F=(fij)m×n采转化成模糊一致矩阵Q=(qij)m×n
3.利用和行归一法得到权重向量
模糊一致矩阵Q每行元素的和(不包含自身比较)及不含对角线元素的总和为:
对li归一化处理可得到各指标权重:
运用matlab软件可得到准则层相对目标层的权重,其优先矩阵见表2。
同理可得指标层相对于所在准则层的权重,进而求出单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此处不再赘述,具体结果见前列表1。
(三)数据对比分析
下面将我国数据与世界一般水平、美国、英国、日本的相关表现进行比较。除另有注明外,所有数据均为2009年数据。具体结果见表3。
(四)评价结果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碳金融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金融市场不够成熟,限制了碳金融的发展。期货、期权等常见碳排放权交易媒介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而我国股票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与发达国家差距颇大,美国上市公司市值是我国的3倍,股票价值占GDP的比重是我国的将近2倍。而推动CDM项目发展的银行贷款也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征信机制也存在欠缺。同时较低的银行资本资产比率潜伏高经营风险。
其二,尚未形成全国碳交易体系,碳信息透明度不高。投资者能够接触的信息有限且分散,增加了碳交易成本。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减排供应者之一,但国际排放权交易是以欧元为计价且捆绑结算,碳交易定价的主导权也掌握在欧美一些大银行手中,这直接导致了我国碳排放权的低价交易[8]。
其三,碳减排存在很大压力。碳强度、耗电力这些负指标的数值明显高于世界一般水平,低碳指数也较高,又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要实现全面清洁生产困难重重[9]。与此同时,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落后。且不论美国2.67%的经济产出用于技术研发,我国这一指标(1.49%)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21%)。
其四,相关政策支持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暂未征收显性的碳税,绿色信贷的覆盖范围也不大,高碳排放产业限入政策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总体来看,法律执行强度虽高,但与欧美高达9的指数表现相比,仍相差较远。
五、政策建议
(一)基于金融深化视角搭建碳金融体系
我国应以金融深化的视角加强碳金融工具的开发,为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标准化的载体,全面构建标准化的碳金融体系。具体而言,可围绕三个方面构建碳金融体系:一是推进中国碳金融市场建设。银行业以绿色贷款和碳基金的形式为低碳产业融资,碳交易所则通过标准化的远期、期货和期权合约提供具有流动性的碳交易产品,碳保险则以支付风险保单的形式降低相关主体的交易风险。二是搭建碳金融业务创新体系。开发配套金融产品,开展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同时加快建立碳交易期货市场。三是建立碳金融风险监管机制。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数据透明度不高,可能存在欺诈风险,因而在发展碳金融的同时加强风险监管是十分必要的[10]。
(二)构建国际化的全国标准碳交易体系
我国应充分发挥我国最大碳排放权供应国的优势地位,加快参与并最终确立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定价主导权,以此确立在新一轮格局调整中的主导地位。有关部门应制定并公布统一的低碳产品标准,从而减少买卖双方寻找项目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总体而言,需进一步研究探索碳排放配额交易规则和制度,逐步增加现有交易市场的交易内容、完善市场结构及扩大市场规模,将众多分散的交易场所融合成一个统一的交易市场,并试图与国际碳交易体制达到趋同,以期构建我国的国际化碳交易市场,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三)建立低碳技术体系及产业体系
我国应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研发,建立成果转化平台,鼓励企业开发清洁技术,同时发展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特征的新型技术研发集群,全方位多层次构建低碳技术体系[11]。除此之外,面临较高的二氧化碳强度,应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第一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第二产业要逐步调整能源结构,推广运用可再生能源;第三产业要以发展绿色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环保产业循环链[12]。
(四)健全碳金融业务激励约束机制
鉴于排放权交易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政府有必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一系列标准、规则,提供相应的投资、税收、信贷规模导向等配套政策,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融资活动[13]。比如,对开展碳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的相关收入进行税收减免优惠;对CDM项目贷款额度内存款准备金进行适当减免;通过财政拨款成立专项基金,为项目贷款提供必要的利息补贴等。同时,以法律的形式把温室气体排放量超标的企业纳入到限额排放体系,对其根据超标的数额给予相应惩罚,并在金融市场准入和融资上予以限制。
参考文献:
[1]刘嵘,徐征,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2010(5):37-41.
[2]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24-28.
[3]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0(8):38-43.
[4]任福兵,吴青芳,郭强.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淮论坛,2010(1):122-127.
[5] J Knox-Hayes, The Developing Carbon Financial Service Industry: Expertise, Adaptation and Complementation in London and New York. Journal of Economics Geography,2009.
[6]宋汉光.基于金融功能视角的金融体系效率评价:以宁波市为例[J].上海金融,2011(1):27-30.
[7]Jeffrey Wurgler. Financial Markets and Allocation of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Vol.58, 2000:187-214.
[8]曾梦琪.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11(3):62-65.
[9]金乐琴.后危机时代中国新能源产业创新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24-27.
[10]陈柳钦.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南方金融,2010(7):24-29.
[1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12]李宏岳,陈然.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问题探索,2011(1):66-71.
篇4
关键词:低碳;旅行社;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10)06-0125-03
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1.1 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人类为应对全球变暖提出的一个新的经济理念。它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变暖为己任,追求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希望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及制度创新,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更加和谐发展。对高能耗的人类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反思,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1997年《京都协议书》是引发低碳经济形成的触点。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将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1]。
1.2 低碳经济的实质
从字面上看,低碳是和高碳对应的,是指在经济发展中尽量减少高碳行业带来的危害。实质上,低碳是一种理念。此处的碳不是单纯的化学名词,而是指在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付出的代价,包括生态环境代价和社会文化代价。低碳经济是对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反思。在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们认识到,过度从自然界中索取且不计后果的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最终会导致人与自然的势不两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验证了这一点,也敲响了人们善待自然的警钟。低碳理念倡导用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保障人类的长期生存,要求用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3 低碳旅游――低碳经济的理念延伸
将低碳经济的理念,即用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贯彻到旅游业中,就出现了低碳旅游这一名词。旅游不是无烟工业,它的开发对生态环境、文化环境造成的损害更具隐蔽性也更加长远。低碳旅游要求不论是由吃住行所带来的生产性消耗或是由旅游活动带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等隐蔽性破坏,都尽量减到最小。低碳旅游的贯彻执行,需要来自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旅行社作为旅游产品的提供者,在贯彻低碳旅游上应首当其冲。
2 旅行社产品开发存在的高碳现象
旅行社是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和产品的销售者,在整个旅游产业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在旅行社产品开发上贯彻低碳理念,对整个行业来说,意义重大。而目前我国的旅行社产品开发还远远未能达到这一要求。在产品开发与设计上,我国的旅行社产品市场存在如下的问题。
2.1 产品设计未将环保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我国绝大多数旅游线路都存在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问题。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将各种公共景区都纳入到生产和销售的范畴。企业的逐利本性使其总期望以最低的成本换来最大的效益,在组织线路时未能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旅游产品具有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旅行社实现旅游产品时往往不注意对旅游者进行道德的教育和约束。作为旅游活动的组织者,旅行社对景区遍地可见的废弃垃圾、文物古迹上的某某到此一游,以及由旅游开发带来的本土文化破坏等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旅行社在组织安排线路时,往往不考虑节能减排。在六大要素的安排上,没有充分体现出低碳理念。比如,在饭店的选择上,大多数旅行社并没有把绿色饭店作为线路安排的首选;在出行方式选择上,出于成本和现实等的考虑,旅行社仍然大量选用高污染、高排放的汽车、轮船等交通方式。在景区选择上,也没有将景区生态知识和节能减排的理念对消费者进行有效传达。因此说,在现行的产品设计方面,我国旅行社的低碳意识不强。
2.2 生态旅游不生态,绿色理念实施受阻
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受到了旅游者和旅游企业的一度热捧。在我国长达10年的生态旅游实践中,由于诸多原因,生态旅游却大多成为商家获取经济利益的营销标签或者口号,生态旅游泛化现象严重,作为生态旅游核心要素的环境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严重缺失[2]。大多数旅游者认为的生态旅游是到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旅游。而企业为了更好的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往往在原有线路前冠以生态的名头,实则换汤不换药。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认识自然、关爱自然、保护生态的高层次旅游活动。而现实中我国的生态旅游,真正能符合其含义的则寥寥无几。
2.3 线路编排的低碳意识缺乏
如果说旅行社在组织线路时对自然环境保护尚有所关注的话,那么在文化保护方面,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就乏善可陈了。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旅游势必带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强势文化会对弱势文化产生示范作用,可能会带来当地人对本地文化的不屑,盲目模仿外来者的生活习惯,也可能会使当地居民对外来旅游者产生排斥。旅游所带来的文化污染已经成为阻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旅行社的产品,多数没有考虑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可能对目的地带来的影响,进而采取合理的举措。比如,很多旅行社热卖的古镇游,与常规旅游线路没有太大的区别,参观游览、购物休闲,甚至没有对游客进行必要的古镇保护的介绍。对于一些文化景区,单纯追求娱乐视听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而且,不合理的旅游项目会导致古镇文化向着异化的方向发展。或许若干年后,旅游者能看到的古镇只是由人为因素组合的一些浅层次的表演罢了。
3 低碳理念在旅游产品开发中的运用
从市场竞争来讲,谁能率先推出高端的低碳旅游产品,谁就抢占了市场先机,占据市场份额。我国旅行社的低碳理念,应贯彻到其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3.1 低碳理念应作为旅行社产品的首要原则之一
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旅行社的产品设计应该以低碳理念为基本原则。在选择旅游目的地、城市间和市内交通方式以及住宿和餐饮单位时,要秉持绿色理念,与贯彻低碳理念的单位加强合作,与高污染、高排放的单位划清界限,用实际行动引领旅游行业的低碳化。低碳作为一种理念,必须融入在企业领导和一线员工的理念中和行动上。
3.2 低碳理念应贯穿于旅游六要素
具体来讲,旅行社在产品设计中贯彻低碳理念,要从旅游行程的六大要素入手,每个要素都应该体现出低碳的特色。
3.2.1 餐饮
饮食行业是旅游业产生污染的重要来源。旅游活动中的“食”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消费者自带饮食,二是消费者到定点餐饮单位就餐。第一种形式带来的污染比较明显,也较受关注。比如,旅游旺季到来会导致景区的环境治理难度加大。面包袋、矿泉水瓶随处可见,水区也会漂浮大量的生活垃圾。第二种常见的饮食形式是到餐饮企业就餐。餐饮企业如果不能完全贯彻低碳环保理念,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尤其是旅游旺季到来时,会存在较严重的污染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
旅行社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将绿色环保作为饮食的根本要求,选择定点绿色餐饮企业。在导游过程中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杜绝随地乱扔垃圾的行为,利用导游特有的导向作用,对游客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促进人与自然、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和谐共存。
3.2.2 住宿
我国的住宿企业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企业注资兴建的,一类是居民自建的。不论是哪种住宿形式,对环境都存在一定的破坏。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住宿企业,由于游客住宿而产生的生活垃圾、噪音污染、水污染等都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同时,旅游城市大量住宿设施的修建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当地居民用水、用电紧张。而且,酒店接待大量的外地游客,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进而会引起当地文化的异化发展。
针对住宿旅行社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去贯彻低碳理念。一是在饭店选择上,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对环保做得较好的绿色饭店和宾馆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在对游客的导向上,建议游客在住宿时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尽量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如多日住宿,可以建议客人减少清洗床单的次数等。
3.2.3出行
飞机、高铁、动车、城际列车、汽车、轮船等都是现代人所青睐的交通方式。且随旅游方式的多样化,自驾游也成为人们重要的一种旅游形式。各种交通工具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汽车以汽油为主要原料,其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飞机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重要元凶。相对来说,火车大多采用电能驱动方式,对空气和周边环境产生的污染最少。
旅行社在选择交通方式的时候,应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考虑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能选择火车的情况下尽量摒弃汽车。如果选择汽车,要尽量做到充分利用。如果团队人数不多,可以与其他旅行社合并拼团,但是要注意保证服务质量。
3.2.4 游览
游是整个旅游活动中最核心的要素。游览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是旅游污染最直观的形式。旅游者的游览活动既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也可能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者乱扔垃圾杂物、对树木花草随意攀折和刻画、对历史文物有意破坏或者由于旅游者的呼吸、拍照等对景区带来的辐射和伤害。对目的地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为文化的涵化,即由于两个社会的强弱关系而产生的广泛的文化假借过程[3]。两个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在接触时,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常要被迫接受来自强势社会的许多文化要素。一些目的地的传统习俗被搬上舞台,形存神无。当地居民盲目模仿外来旅游者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文化上的高碳比生态环境的高碳更加隐蔽,但却影响更为长远和深刻。
作为旅游活动组织者的旅行社,在安排旅游项目的时候要尽量减少产生污染的来源,将低碳的思想贯彻始终。对比较直观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及时的制止,同时,旅游线路的安排和实施应尽量尊重目的地居民的习惯,以体验为主,而不是以文化入侵的方式开发旅游线路。
3.2.5 购物和娱乐
购物和娱乐也是旅游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在购物时,导游人员应引导消费者尽量购买环保、低碳的旅游纪念品。在安排娱乐项目时,旅行社应尽量选择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娱乐活动,而这些活动不一定是专门为旅游而设计的娱乐活动,从而鼓励旅游者深入民间去看真正的当地文化。这既让消费者体会都真正的当地文化,也避免了由于旅游者的追捧而造成的当地文化的过度商品化。
4 结语
低碳旅游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具备条件的旅行社应及早转变经营理念。在开发设计新的旅游产品时,将低碳思想贯穿其中。同时,为避免重蹈生态旅游的覆辙,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应注重线路的品牌效应,只有真正的生态旅游地才在旅游线路面前冠以生态二字,只有真正的低碳理念的线路才可以冠以低碳旅游的名号。推出低碳旅游线路,用供给引导需求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2] 李文明,钟永德.我国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旅游论坛,2009(6):340~342.
[3] 曹诗图,孙 静.旅游文化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A Discussion on the Use of the Low-carbon Concep to the Travel Agency
Product Development
Yin Yingmei
(Xuzhou Novmal Vaiversity, Jiangsu Xuzhou, 221116, China)
篇5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低碳经济;创新驱动战略;价值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5) 03-0065-06
一、广义虚拟经济视域下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当前,尽管人们温饱问题解决,但人们的精神匮乏,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耗竭、环境污染、高碳排放给人们的生活、心理带来严重影响,极端气候变化事件、雾霾天气频现、恶劣的生态环境污染加剧了人们的心理恐惧、抱怨和抵制,降低了人们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林左鸣教授(2011)在《广义虚拟经济论要》中指出,基于马克思“生活对象化”人类活动图式的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以心理需求为主导,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统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我们必须立足于生活是财富之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创新,树立时空寻租思维,重视人力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各种富含虚拟价值要素的产业并对其实行优化、均衡管理,掌握以制文化权为核心的广义虚拟经济主导权,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林左鸣教授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概论,并建立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论证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人们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提高经济主导权的指导意义。林左鸣、尹国平(2011)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视角研究了价值理论的困境、出路及创新问题。借鉴林左鸣教授提出的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低碳创新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和思维范式。
全球气候变暖、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越发成为世界各国、各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严重制约,需要也催生新的重大的面向绿色低碳经济的科技创新与革命。马永红、刘贤伟(2013)认为,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气候变暖、资源枯竭、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之下,发展低碳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更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面向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但避免传统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技术异化问题,需要重新构建技术创新范式。徐治立、王娜、王妍(2014)对技术活动广义虚拟经济属性进行哲学分析,认为技术的双刃剑效应,充分显露出技术异化自然物质属性,即技术的使用过程中,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生活及自然生态环境等带来的危害现象,技术异化具有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指出的负面价值效应。新的技术范式即面向低碳经济要求,避免技术进步可能带来能耗提速和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社会异化现象,减少技术创新可能存在的负面价值效应,需要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发挥低碳创新的驱动与引擎作用,以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科技创新作支撑。低碳经济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以低碳创新为重要动力,尽可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低碳创新是指一定区域内,以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实现区域低碳转型与低碳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所采取各种技术、制度、管理、文化等多方面的低碳化的创新手段和工具的集合。借鉴这些理论成果,倡导低碳技术及其创新驱动价值,目的在于避免技术异化所带来的广义虚拟经济负面价值,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减少人类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进而追求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价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内涵体现为,如图1所示:(1)以低碳创新为关键内容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构建低碳的技术创新体系。(2)以低碳创新为内在驱动促进低碳产业体系的形成,建立低碳型经济结构。(3)以低碳创新为核心要素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低碳型社区文化空间。(4)以低碳创新为重要支撑促进经济成果均衡共享、生态环境破坏减少、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实现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良好的共赢格局,构建宜居宜业的和谐社会。(5)以低碳创新为基本保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加强植树造林,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空间。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低碳创新驱动实质上是追求人本经济为基本目标追求和价值定位,追求经济价值和民生价值、生态价值的高度融合,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感受、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生态环保,在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精神、生态环保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
二、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下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考察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开拓人们的研究视野,更加深刻洞察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结合,全方位反映了人对经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等多层次需求的统一。区别传统的物本经济,物质需求仅是人的基本但非唯一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以及包括清新空气在内的低碳环保需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加快创新驱动,特别是面向生态文明的低碳创新驱动意义更大。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区别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创新驱动机制,具有更加突出的内在价值,不仅强调创新的作用,更加强调如何以低碳创新,提高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修复,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需要发挥低碳科技创新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实现人民经济效益与生态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具体而言,低碳创新驱动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民族振兴梦具有重要价值,如图2所示,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层面。
(一)在政治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在全球碳壁垒、碳竞争中获得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低碳竞争力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是不争的事实,温室效应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西方国家可能借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和低碳经济要求进行碳壁垒、碳制裁,制约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因而人们将这种可能的碳壁垒称之为“低碳陷阱”现象。既然西方低碳经济的碳市场方案及其话语的提出是出于追求资本谋利的动机,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是个陷阱,又占领了道德制高点,那么中国就应顺势而为,既不抗拒,也不大意,必须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低碳话语和发展模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西方碳陷阱、碳壁垒等多重压力,中国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国家自主创新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获得应有的国际低碳话语权,提高文化主导权和经济主导权,进而提升国家在全球政治领域的低碳竞争力,重构世界政治经济的低碳新秩序。此外,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人民群众构建低碳宜居的生产生活空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美好期待,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迫切需要走低碳创新驱动的新型道路。
(二)在经济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面向低碳、绿色、生态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低碳创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增长和低碳发展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谁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领先的战略地位并拥有国际话语权和经济主导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和要素结构的转变,原有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减弱,原本依靠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外延式、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低碳创新驱动促进经济在保持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绿色跨越和持续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化、社会发展和谐化,实现对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基础之上对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的不断满足和扩展。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提升国家的经济主导权。
(三)在社会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减少因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减少因污染导致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受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过于追求GDP增长,忽视社会建设和发展,高污染、高排放等高碳经济行为使部分企业、利益群体大发横财,但留下的环境污染恶果等却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并存、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同步是制约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焦点问题,严重阻碍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加强低碳创新驱动,追求的是更加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而更加有效地保护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减少环境方面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可以说,低碳创新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区别传统的技术创新的负面效应,体现了重视民生、关爱社会、保护生态的广义虚拟经济理念和价值要求。低碳创新驱动致力于改变传统的忽视人民利益增进和单一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重视民生改善。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低碳创新驱动的目的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高度统一,有效地建立更加和谐、低碳的社会利益格局,充分体现对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人民根本利益的保障、社会民生的改善与提升。
(四)在文化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体现人本关怀和人文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着重考虑人的心理需求和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进程中所生成的信息态及其发展规律,它正在取代传统物本经济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的主角。从世界潮流来看,许多国家和城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人们心理、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重视人本经济的价值提升,重视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低碳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这些实践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证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重视外延扩张和粗放式发展,出现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使过高地价推高房价、人口过于集中于大城市、城镇转移人口过多地被边缘化及农村过度空心化、传统文化缺失等问题。随着人们越来越对世界性的低碳、绿色、生态的发展观逐步形成共识,低碳创新驱动的提出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人类生存价值的深刻体认,低碳创新是借助现代创新文明成果的高度集中与人本关怀,是以绿色低碳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为基本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文化活动中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战略。这样的创新与发展才具有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激发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凝聚力。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要重视人们的心理价值提升,需要以低碳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提高人民群众对当前经济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和心理期待。低碳创新驱动的价值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表现出尊重人的价值、保障人的权利、实现人的潜力等价值目标。
(五)在生态环境层面,加强低碳创新驱动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中国绿色增长动力和低碳竞争力,构建更加宜居、低碳、生态的生活空间
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主题,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战略,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依靠低碳创新驱动,改善人与生态环境、人与社会的单向关系,人类不仅要从社会、自然环境索取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对社会、生态环境、自然世界的修复、平衡与保护,构成更加和谐、绿色、生态、低碳、宜居的现代环境。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低碳创新为核心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快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低碳创新构建更加低碳、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型社会。坚持低碳发展理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把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自然环境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与持续承载力,确保经济发展朝着低碳、生态、宜居的方向演化,加强人本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建设步伐,实现广义虚拟经济所倡导的满足人的物质价值和心理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低碳创新驱动价值实现路径
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加快低碳创新驱动,需要重视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需要从创新理念、创新战略、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需要选择以下路径:
(一)树立低碳创新理念,形成低碳创新共识,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
一是要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高度,深刻认识低碳创新驱动的内在价值,认识到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避免技术创新负面效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驱动和引擎作用。二是树立低碳创新理念,从内涵和战略意义层面认识到低碳创新的本质,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众均能树立低碳意识、低碳政绩观、低碳创新观、低碳消费观。三是制定低碳创新驱动战略,充分考虑低碳创新对于改变传统高碳、粗放型增长模式的重要意义,通过低碳创新的战略制定与实施,发挥创新驱动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擎作用。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低碳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重视面向生态文明、低碳发展的技术领域创新。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是成就中国特色低碳之路的重要保障,应合理规划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创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确立企业作为新主体的地位等提高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低碳技术创新,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区域重大低碳科技计划和低碳科技重大专项,发挥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和支持政策作用。推进重点产业关键性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强重大低碳技术研究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竞争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推广绿色智能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发挥低碳科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低碳创新示范区,协调各方低碳科技资源,形成低碳协同创新的合力,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政策,优化科技金融政策,建设低碳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深化低碳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加强低碳制度创新,以知识产权保护和政策创新提升中国低碳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加快成为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低碳创新中心,最终实施低碳创新驱动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升中国经济主导权提升和美丽中国建设。
(三)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加快产业优化升级,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低碳创新驱动更加强调低碳技术、绿色产业、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等特点。中国要利用当前经济转型的压力为契机,应该以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为指导,采取新的体现创新理念的“组合型”政策,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分配与投入,引导产业升级,注重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努力推动中国物本经济与虚拟经济平衡发展.使其从速度至上和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和效益优先”的轨道。以低碳创新驱动为重要战略,加快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淘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低碳型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节能型工业和服务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不断降低产业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一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以低碳技术创新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发展低碳科技型现代工业和科技服务业,以低碳技术创新、低碳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的低碳新型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如重视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提高低碳新型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三是转变能源消费方式,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能源行业落后产能,着力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减少传统能源消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四)鼓励面向低碳发展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构建低碳的众创空间,促进低碳消费,加强低碳生活方式创新
一是适应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需要面向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鼓励大众创新和万众创业,构建低碳的众创空间。实施低碳创新驱动战略,是为了提高虚拟经济价值,重视人们生活环境的舒适度、宜居性、低碳性的人文关怀和人本经济发展。二是构建以低碳价值观、低碳创新理念为主导的低碳消费文化,鼓励和引导市民选择和主动参与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创新,形成全社会注重节约、节俭、生态、低碳、实用的消费习惯,拒绝奢侈和浪费。三是强化社会低碳责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创新、低碳消费活动,鼓励企业生产低碳绿色产品,实施低碳产品惠民政策。三是鼓励公众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电动汽车、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倡导公众参与造林增汇活动,消除碳足迹,鼓励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共同营造低碳创新、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的人文环境。
篇6
关键词: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比较;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5-1239-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05.053
Abstract: Consider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a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dimensions were constructed to evaluate provincial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AHP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irst five pilot provinces to evaluate the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level of Hube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ubei province rarely had obvious advantage indexes in the comparison. The overall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 was in the middle level. Five advices including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transform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mode,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increasing capital investment and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areas of low carbon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low carbon competitiveness;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Hubei province
自从“低碳经济”的说法被广泛接受后,低碳经济发展逐渐被提上议程,各国要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张不谋而合。2010年我国开始实行低碳省份和城市试点,对省域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湖北与广东、辽宁、云南、陕西一起成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份。地区之争转向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之争,地区整体竞争力水平将主要取决于低碳竞争力的强弱。试点五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各有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其低碳竞争力状况可以了解湖北省低碳竞争力在试点五省中的地位,进而探索适合湖北省自身发展的途径,为湖北省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决策提供参考。
1 低碳竞争力
低碳竞争力是一种能力,强调在低碳前提下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低碳竞争力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技术手段、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推动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能力[1]。
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研究的热点,有不少国内学者对地区低碳竞争力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实证研究。冯碧梅[2]设计了一个“五级叠加”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自然、产业、人文三大生态系统视角评价了湖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张小军[3]构建了一个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低碳能源、产业、产出和环境这四个方面来评价低碳竞争力;杨念等[4]从效率情况、环境状况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构建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高中低碳区中选取出浙、鲁、豫、晋四个省份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江正平等[5]的省域低碳经济评价体系着眼于低碳经济的四个核心要素,对全国的30个省份进行层次分析,并根据结果最终将其归为四个类别,即低碳区、相对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郑仕华[6]建立了共58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层面、社会发展层面、科技发展层面、环境发展层面和动态发展层面,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分析了全国30个省(市)的低碳发展水平,并根据结果将其按层次分类;程东祥[7]的区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指出要素之间存在着灰色关系;金小琴等[8]对中国西部的12个省(市、地区)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依据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其区分为低、中、高碳三档。
上述研究主要是评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参差不齐,尚未有统一的标准,关于试点五省低碳竞争力的测度研究更是屈指可数。一个地区低碳竞争力的评价研究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竞争优、劣势,也是地区有针对性地制定低碳政策的关键,有助于推动地区低碳发展。
2 省域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指标的选取需要考虑影响低碳竞争力的因素。已有研究显示,提高能源效率能有效减少碳排放[9],而能源强度越低越有利于减少碳排放增长[10],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都是影响碳排放量的联动因素,此外,居民生活消费情况、单位GDP增长能源消耗量等因素也会引起碳排放量的变化。
综合看来,影响省域低碳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涵盖经济、能源效率和环境以及发展潜力等方面。以国内学者建立的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从低碳产业竞争力、低碳环境竞争力、低碳效率竞争力和低碳发展竞争力四个维度出发,构建省域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共19个指标。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选取2012年低碳试点五省的各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其中碳排放总量指标来源于北京数汇通环境研究所,其他指标数据分别来源于2013年辽宁、湖北、广东、云南和陕西各省的统计年鉴及2013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其中部分数据通过计算得到。选用层次分析法,首先建立起层次结构模型,再通过构造两两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元素的权重及检验一致性[11]。
3.1 构造层次分析模型
由表1可知,整个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目标层A(低碳竞争力)、准则层B(低碳产业、环境、效率、发展竞争力)和指标层C(各级子指标)。
3.2 建立判断矩阵
AHP主要是人们对各个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将这些判断以数值形式排列矩阵得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以上一层次某因素为基准,判断本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采用Satty 1-9标度法。
3.3 计算相对权重
3.4 一致性检验
根据上述步骤描述,指标体系的两两判断矩阵如表2至表6所示。结果显示,各个判断矩阵都符合CR
3.5 指标标准化处理
按照层次分析法选取反映低碳竞争力的19个指标作为初始变量,对辽宁、湖北、广东、云南和陕西5省2012年低碳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表7为各省2012年各项指标的初始数据。
首先把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有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的分别,为了使统计口径保持一致,对正向指标采用公式Zij=(Cij-Cijmin)/(Cijmax-Cijmin),逆向指标则采用公式Zij=(Cijmax-Cij)/(Cijmax-Cijmin)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如表8所示。
采用线性加权的方法,用各个标准化后的指标值分别与对应的各指标权重相乘,然后相加,最后得出低碳试点五省的低碳竞争力综合得分(表9)。
4 湖北省低碳竞争力评价
由表8可知,试点五省的低碳综合竞争力强弱排名依次为:广东、陕西、湖北、云南、辽宁。四大指标层的具体得分和排名情况存在着明显差异,其中广东在四大指标层得分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位列第一,其他省份表现各有不同。湖北省在低碳产业、低碳环境和低碳发展三个竞争力的比值均低于试点五省的平均值,只有低碳效率竞争力具有相对优势,湖北省低碳竞争力排名情况如表10所示。
4.1 低碳产业竞争力
湖北省的低碳产业竞争力在试点五省中处于第三位。这是由于湖北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消耗需求大,总体产业结构偏重,虽然近年来湖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第二产业占比重超过50.00%,主要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2012年湖北省重工业占比高达65.4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广东、云南相比还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4.2 低碳环境竞争力
在试点五省中,湖北省低碳环境竞争力排名第四,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从具体指标分析来看,湖北省森林覆盖率最低;煤炭资源消耗所占比重仅低于陕西,处在倒数第二位;生活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率最低。此外,近年来湖北省也在不断承接着国内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还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影响着湖北的低碳环境竞争力。
4.3 低碳效率竞争力
低碳效率竞争力是整个低碳竞争力的关键,所占权重也较大,这一指标层所有指标均为逆向指标。广东省碳排放总量最大,居于末位,湖北省处第三位;人均碳排量是相对指标,能动态地反映各省碳排放情况,湖北人均碳排量排名第三,居于云南和广东之后;人均生活消费碳排量是在考虑消除人口因素基础上考察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的指标,湖北排名第二位,仅次于云南,这主要是与居民消费习惯及消费模式有关,湖北居民低碳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万元GDP能耗指标和碳排放强度指标都是衡量低碳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湖北分别列居第三位和第二位,说明湖北还需重点提高低碳效率、降低碳排放量。
4.4 低碳发展竞争力
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额体现的是对工业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广东投入最多,其次是陕西,湖北列于第四位;R&D经费投入强度折射出的是地区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多少和重视程度,在这一指标上广东排第一,其次是陕西,湖北排名第三,湖北省科研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强;研发人员是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和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这两个指标湖北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这与湖北省大力引进人才、重视教育密不可分;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强度湖北和广东并列第二位,仅次于辽宁,说明湖北还比较重视环境污染治理,辽宁省在早期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因而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治理环境污染,鉴于此,湖北在发展经济时必须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试点五省的低碳竞争力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湖北省在试点五省中低碳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但综合比较结果显示,湖北省与排名第一的广东省差距还是比较大,湖北省发展低碳经济还任重道远,要提升湖北省低碳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篇7
关键词:碳生产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相对减排;绝对减排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5-0046-06 doi:12.3969/j.issn.1002-2104.2013.05.007
当前中国的减排是一种“相对减排”,即碳强度的减排。有研究机构估计,中国将在2020-2050年间出现排放峰值,而中国官方首次预估碳排放峰值在2030-2040年之间[1]。这就意味着从当前的“相对减排”通往碳排放量的“绝对减排”,还需要再走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路。如何走好这段路,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碳减排之间关系,无疑是眼下值得深思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更是决定将来中国低碳转型命运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将重点引入“碳生产率”概念,将控制CO2排放和促进经济增长两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碳生产率概念于1993 年由Kaya和 Yokobofi提出[2],被定义为一段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数量与同期CO2排放量之比,等于碳强度的倒数,反映了单位CO2排放所生产的经济效益。Beinhocker等[3]全面阐述了碳生产率的内涵及其结构性演进,指出碳生产率将经济发展与CO2排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虽然碳生产率与碳强度在数量上是倒数关系,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谌伟等[4]研究了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并建议将碳生产率指标纳入上海市工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制定中去。潘家华[5]指出碳生产率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将碳作为一种隐含在能源和物质产品中的要素投入,衡量一个经济体消耗单位碳资源所带来的相应产出,可与传统的劳动或资本生产率相比较。碳生产率遵循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以最少的碳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碳排放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投入要素和约束性指标。未来的竞争不是劳动生产率的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因此,从碳生产率角度研究低碳经济意义重大,然而,国内外关于碳生产率的研究仍不多见。
另外,众多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进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是有规律可循的[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碳排放都已跨过峰值点,从“相对减排”到“绝对减排”,在不同的环境和背景下走出了形形的道路,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发展经验,研究这些国家的发展历史,可以为我国的发展提供客观而可靠的理论依据。为此,本文从现有的文献出发,着力探寻经济发展中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的演变规律,并结合数据勾勒出主要发达国家1850-2010年的碳排放发展轨迹,为明确我国碳排放发展阶段及进一步实现低碳经济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与借鉴。
1 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的变化曲线与阶段划分
1.1 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
自从Grossman和Krueger[7]首次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后,众多学者也开始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曲线关系,即CO2的库兹涅茨曲线(简写为CKC)是否存在。“CKC假说”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 CO2排放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而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并达到某个门槛水平之后,CO2排放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围绕 “CKC假说”是否成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Selden和Song [8]、Marzio Galeottia等人 [9]认为存在CKC,但是 Agras和Chapman[10], Richmond和Kaufmann[11],He 和Richard[12]等均发现并不存在CKC。林伯强、蒋竺均[13]利用CKC,研究了我国CO2排放的拐点,并进行了预测。韩玉军、陆[14]则认为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类型的CKC。
如果“CKC假说”成立,那么这就意味着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一种倒U型关系,而这种倒U型关系既表现在碳强度上,又表现在碳排放总量上,而且碳强度的峰值点要比碳排放总量的峰值点先出现。
1.2 碳生产率的正U型曲线
从生产角度考虑,碳是一种隐含在能源和物质产品中的要素投入,碳排放空间是比劳动力、资本等更为稀缺的要素[16]。而目前的研究更多是从环境的角度考虑问题,强调碳排放作为产出的附属物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假设一个经济的产出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情形,引入碳要素投入后,生产函数为:Yt=Kαt Cβt(At Lt)1-α-β(1)
其中Y表示总产出,C表示碳要素投入,K表示资本投入,L表示劳动投入,A表示技术水平。假设每种生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二阶可导的、满足稻田(Inada)条件[16],则碳要素与资本、劳动这些要素有着相似的特征,即:碳投入越大、产出越大,而碳的边际生产率递减。
然而,“CKC假说”表明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并达到某个门槛水平之后,碳排放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下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渐脱钩,经济产出与碳要素投入的比值(即碳生产率)将会上升。由于碳排放和碳要素投入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这意味着碳要素投入不可能无节制地增加下去,而是会随着经济的增长先增加到一定门槛水平后再下降。
因此,基于“CKC假说”,无论是从“碳生产率数值上等于碳强度的倒数”这个层面理解,还是从碳生产率本身蕴含的经济学含义考虑,随着经济发展,碳生产率呈现出先降后升的正U型关系,而且碳生产率的最低点恰好是碳强度的峰值点。
1.3 碳排放的阶段划分
将经济发展中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和碳生产率的正U型曲线放在一个图形中(见图1),我们可以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碳排放积累期。即碳强度峰值点出现之前的阶段,也是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此时,收入水平和碳排放水平整体较低,碳生产率不断下降,碳强度和碳排放总量都在不断增加。
第二阶段:碳相对减排期。即碳强度峰值点出现之后,碳排放峰值点出现之前的阶段。此时,收入水平和碳排放水平整体都有了很大提升,碳生产率开始不断上升,碳强度开始不断下降,而碳排放总量继续增加。
第三阶段:碳绝对减排期。即碳排放峰值点出现之后的阶段。此时,收入水平已经很高,碳生产率继续上升,碳强度继续下降,而碳排放总量也开始不断下降。这个时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实现了脱钩。
对照图1,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的过程正是对应A峰值点和B峰值点之间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承前启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无论是“相对减排”还是“绝对减排”,碳生产率始终保持增长的态势。
2 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轨迹与经验启示
2.1 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轨迹
本文选取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主要发达国家作为分析对象,据CDIAC数据统计,在19-20世纪,这八个国家的碳排放累计总量占全球累计排放的2/3以上,具有足够的研究价值和代表意义。为了在较长时间段中全面地考察各主要发达国家碳
排放的演变规律,我们考察的样本期从1850-2010年,长达161年。
本文所述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是指一国在样本时间段内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全部化石燃料在本国境内使用所产生的CO2排放量。而所用到的碳排放数据主要来自美国能源部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有关各国人口、GDP历史数据则均来自于荷兰格罗宁根增长与发展中心(GGDC)数据库,其中GDP数据是基于1990年国际美元给出的。
从时间趋势上来看,八个国家的碳生产率整体呈现出一种正U型,而碳排放整体呈现出来的则是倒U型曲线的前半部分,美国、德国、英国、荷兰的碳生产率和碳排放变化趋势见图2。
结合各个国家的人均GDP水平,我们可以绘制出各个国家的碳排放轨迹,基本上与图1相似,其中,英国尤为明显(见图3)。
为了更精确地检验这些国家的碳排放轨迹,本文对8个国家1850-2010年碳生产率、碳排放总量以及人均
GDP的数据进行面板回归。估计方程分别为:
(3)
式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各国和时期,α0和α1为常数项,εit和it为误差项,ln cbit表示取对数后的碳生产率,ln carbonit表示取对数后的碳排放量,ln pgdpit表示取对数后的人均收入水平。
如果存在碳生产率的正U型曲线,则(2)须满足条件:
β00
(4)
如果存在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则(3)须满足条件:
β1>0,λ1
(5)
考虑到各国的固定不可测因素,同时为了控制时期的差异,以及个体间的异方差性,本文在对回归方程(2)、(3)进行估计时采用了个体固定效应、时期固定效应以及怀特跨国家的协方差调整,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β0的值为-11.534,λ0的值为0.692,满足条件(4),所以存在碳生产率的正U型曲线;而β1的值为10.039,λ1的值为-0.535,满足条件(5),所以存在碳排放的倒U型曲线。
2.2 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的历史阶段
从碳排放的“三个阶段”来看,美日英等八个国家都经历了碳生产率的底点,进入或通过了碳排放的相对减排阶段。英、荷、德、法四个国家则率先跨过了碳排放的峰值点,日本、美国、西班牙三个国家近年来也相继达到了碳排放的峰值,澳大利亚的碳排放仍有增加的空间,因此,这些国家除了澳大利亚基本上都进入了碳排放的绝对减排阶段(有关指标见表2)。
而在“三个阶段”中,第二阶段(即相对减排阶段)承前启后,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能否顺利跨过相对减排阶段,直接决定着低碳经济能否实现。从时间先后顺序来看,英国早在1883年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荷兰、美国、德国相继于1913、1917年迈出了相对减排的步伐,法国1930年,日本、西班牙则到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最晚到
1982年。从时间跨越长短来看,英国耗费了88年,荷兰66年,美国则多达90年,德国62年,法国49年,日本、西班牙均仅为31年。从与碳生产率的联系来看,英国、荷兰、美国、德国进入相对减排阶段时间较早,但进入时碳生产率水平不高,整个阶段碳生产率平均水平不高,结果花费较长的时间走出这个阶段;而日本、西班牙较晚进入相对减排阶段,但进入时碳生产率水平较高,整个阶段碳生产率平均水平较高,结果仅花费31年就跨进了绝对减排阶段的门槛。
2.3 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
归纳主要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变化规律,分析这些国家所经历的碳减排道路,有助于我国站在发展与减排双重压力下,汲取经验,启迪思路,积极探索契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2.3.1 认清形势,努力提升碳生产率水平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在于提高碳生产率[17],从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的三大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碳生产率下降的阶段,这个时期碳排放与日俱增;第二、三阶段是碳生
产率上升的阶段,碳排放上升到顶点后下降。从第二阶段开始到第二阶段结束,是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的关键阶段,碳生产率有明显的提升,如英国从1883年的1.44美元/kg碳提升到1971年的3.39美元/kg碳,日本从1973年的4.60美元/kg碳提升到2004年的8.01美元/kg碳。而且这个阶段的长短与起始年份的碳生产率水平直接相关,碳生产率水平越高,第二阶段经历的时间就越短。而碳生产率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依存关系,影响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因素都会影响到碳生产率,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消费方式等。我国进入第二阶段的碳生产率水平(2.35美元/kg碳)较低,当前碳生产率水平更是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因此,从各种影响因素入手,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水平,是我国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的重要突破口。
2.3.2 乘势而上,充分发挥经济后发优势
从历史来看,英美德等国家较早进入了碳排放的第二阶段,碳生产率起点低,第二阶段经历时间长,累积碳排放量较大。而日本、西班牙等国家较晚进入碳排放的第二阶段,反而有效地利用了英美德等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大力开发新能源,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有效降低了累积碳排放,缩短了碳排放周期,形成了“高增长、短周期、低排放”的低碳发展模式。我国在1978年才进入碳排放的第二阶段,比日本、西班牙还要晚几年,碳生产率的起点比英美德高,大可学习日本、西班牙等国的历史经验,在引进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大力鼓励自主研发和企业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 乘势而上,在低碳领域培育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2.3.3 遵循规律,制定合理有效的减排目标
目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大致都已进入或刚进入碳排放的第三阶段,碳生产率已上升到一个较高水平,碳排放总量处在下降过程中,对于这些国家而言,绝对量减排已成现实目标。而我国仍处于碳排放的第二阶段,拿法国类比,法国第二阶段初始碳生产率水平为2.78美元/kg碳,第二阶段历时49年,而我国第二阶段的初始碳生产率水平要比法国低一些,走完第二阶段预计也得50年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未来几十年里仍将处于第二阶段,未来碳排放仍会伴随经济增长而上升。所以,对我国而言,实现绝对量减排仍不现实,我国首要目标应是降低碳排放的峰值,减少不必要的排放,缩短碳排放周期,尽快跨过相对减排阶段,尽早进入绝对减排阶段。因此,准确判断自身所处的碳排放阶段,据此合理制定产业政策和减排计划,切不可急于求成,违背历史规律。
3 结论及研究方向
3.1 结论
本文从现有的文献出发,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碳排放与碳生产率的变化规律,进而提出了碳排放积累阶段、碳相对减排阶段和碳绝对减排阶段的三大阶段划分办法。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八个主要发达国家1850-2010年的历史数据很好地验证了这一变化规律,并且这些国家都经历了碳生产率的底点,除澳大利亚外它们都已进入或刚进入碳排放的绝对减排阶段。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这些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或长或短,与相对减排阶段起始年份的碳生产率水平和整个阶段的碳生产率平均水平有着较强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且未来几十年里仍将处于碳排放的相对减排阶段,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当前碳生产率水平较低。汲取他国经验,发挥本国特色,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水平,是我国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
3.2 本文的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对碳排放的阶段划分是建立在CO2的库兹涅茨曲线(即CKC曲线)假说基础上,而CKC假说是否成立仍有争议。本文对西方八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研究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假说,但不能断言这些发达国家的变化规律也同样适用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另外,从“相对减排”通往“绝对减排”,提高碳生产率是关键,本文的研究揭示了碳生产率的重要作用,但没有揭示碳生产率增长的具体原因。因此,研究不同阶段碳生产率增长的国家差异与影响因素,深入挖掘国外发展经验、探索本国特色减排路径,将是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渠慎宁,郭朝先.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10-15. [Qu Shenning,Guo Chaoxian. Forecast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STIRPAT Model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2):10-15.]
[2]Kaya Y, Yokobori K. Environment, Energy and Economy: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 [M]. Delhi: Bookwell Publications, 1999.
[3]Beinhocker E, Oppenheim J, et al.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llenge: Curb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EB]. http:// /mgi/publications/CarbonProductivity,june,2008
[4]谌伟,诸大建,白竹岚.上海市工业碳排放总量与碳生产率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24-29.[Chen Wei, Zhu Dajian, Bai Zhulan.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Productivity in Shanghai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9):24-29. ]
[5]潘家华,庄贵阳.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4):88-101+5.[Pan Jiahua, Zhuang Guiyang.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Analysis of its Core Elements [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0, (4):88-101+5.]
[6]张晨栋,宋德勇.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趋势研究:基于主要发达国家1850-2005年的经验启示[J].生态经济,2011,(10):24-28. [Zhang Chendong, Song Deyong. Carbon Emissions Trends in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Data of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1850 to 2005[J]. Ecological Economy, 2011, (10):24-28.]
[7]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J].NBER Working Paper, 1991.
[8]Selden T, Song 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Is There A Kuznets Curve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1994, 27 (2):147-162.
[9]Galeotti M, Lanza A. Reass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Emissions: A Robustness Exercise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7(4):152-163.
[10]Agras J, Chapman D. A Dynamic Approach to 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J].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8(2):266-277.
[11]Richmond A K, Kaufmann R K. Is There A Turning Poi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Energy Use and/or Carbon Emission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6(2):176-189.
[12]He J, Richard P.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 in Canada [R]. Cahier de recherche/Working Paper 09-13, 2009.
[13]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 管理世界,2009,(4):27-36. Lin Boqiang, Jiang Zhujun. China’s Carbo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Prediction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J]. Management World, 2009, (4):27-36.]
[14]韩玉军,陆. 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关系:基于对CO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5-11. [Han Yujun, Lu Y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 Empirical Test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of CO2 [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2009, (3):5-11.]
[15]潘家华,张丽峰. 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性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1,(5):47-57. [Pan Jiahua1, Zhang Lifeng.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Variation of Carbon Productivity in China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1, (5):47-57.]
[16]Inada K I. On the Stability of Growth Equilibria in Twosector Model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4,31(2):127-142.
[17]王永龙. 我国高碳发展模式下的碳生产率增长分析[J].经济学家,2011, (9):36-41. [Wang Yonglong. Carbon Productivity Growth Analysis for Our Country under the High Carbon Development Model [J]. Economist, 2011, (9):36-41.]
[18]何建坤,苏明山.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碳生产率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42-47.[He Jiankun,Su Mingshan.Carbon Productivity Analysis to Address Global Climate Change[J].China Soft Science,2009,(10):42-47.]
[19]周五七,聂鸣.碳排放与碳减排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12,(5):144-151.[Zhou Wuqi,Nie Ming.A Review on Economic Stud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d Carbon Abatement[J]. Economic Review,2012,(5):144-151.]
[20]涂正革. 中国的碳减排路径与战略选择:基于行业部门碳排放量的指数分解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2,(3):78-94.[Tu Zhengge.Strategic Measures to Reduce China’s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lndex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Eight lndustries[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2,(3):78-94.]
[21]彭斯震,张九天. 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下若干关键经济指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 27-31.[Peng Sizhen,Zhang Jiutian.Study on Key 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lndexes in Context of China’s Goal of Carbon Intensity Reduction[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2(5):27-31.]
篇8
在传统意义上,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于是收入、毛利率、净利率等评估指标成为衡量企业经营的唯一标准。但在全球变暖加剧、国家倡导“节能减排”政策、企业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旧有标准已经和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格格不入,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更符合时代趋势的“绿色”、“低碳”、“节约型”等诸多新理念。
在此背景下,信息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并非简单的“绿色IT”的概念,它已是关系到企业管理创新、运营效率、品牌价值等一整套流程,用友公司高级副总裁章培林就信息化如何推动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建设接受了本刊专访。
“幸福企业”是愿景,也是当务之急
《新智囊》:用友集团今年首次提出了全新的企业经营愿景――创建“幸福企业”,即将高效、创新、绿色三方面保持持续竞争力看作企业幸福的评估指标,怎么理解用友所提出的“幸福企业”的?
章培林:用友之所以提出“幸福企业”这一理念,是因为此前中国30年的发展基本是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国际市场的支撑,而内需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徘徊不前,凭借生产要素带来的成本优势以及WTO后全球化带来的广大市场,中国企业成为了“世界制造”中心。但现在我们反思这个过程会问:我们企业家幸福吗?我们企业的员工幸福吗?事实上,他们的幸福指数并不高。这些年,我们的企业家、企业管理者、企业员工都在持续高速的发展状态下奔波,这也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企业管理还比较粗放,执行力不到位,企业风险与内控还远未达到精准和可靠,这样也造成企业家和员工工作压力巨大,企业经营效益与生产效率不理想,到了现在,国家又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这是一个老问题,只是现在到了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国家的经济增长需要调整增长结构,企业的经营也需要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用友提出了“幸福企业”的理念,其根本点是在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我们在与企业高层交流的过程中这个理念得到了很高的认同。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更广泛的内容,不管企业内部的可持续还是整个企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可持续发展都是核心问题,还有企业、社会和人的关系、责任。想想看,如果企业的员工不幸福,即使你有再好的产品和技术,怎么会有幸福企业、幸福的客户呢? 所以说用友的“幸福企业”理念来源于用友22年来为企业解决管理问题的经验积累,及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发展趋势提出的,也是管理创新的与时俱进与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新智囊》:时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首要关注的目标,在我们看来,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运营管理应该是一件事,换句话说,两者应该是融合在一起的。那么,高效、创新、绿色这三个要素彼此之间的关联是怎样的?
章培林:“幸福企业”的三个核心要素创新、高效、绿色,其核心还是在创新。今天我们来谈创新,企业的技术、服务需要创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更要创新,要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的经营模式,只要有订单就不计成本,只管生产。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信息化已经变成企业必须使用的手段,是管理执行力和企业战略落地的重要手段与工具,由此才能实现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在原来纯手工操作的时期,信息是分割的,无法进行集成和共享,更无法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支撑,从而导致企业效益低于其他竞争对手。在纯手工操作情况下,其所消耗的成本远大于创造的价值。从现在企业内部管理、客户管理通过信息化都能提供更快的流程,通过标准的考核提升价值的创造力,使其不仅仅是成本消耗。用友多年来一直在专注于管理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企业高效更多的是业务流程的顺畅、企业战略的落地、组织设计的到位、管控的精准、采用的技术实用;而创新更多源于行业业务的理解、新型技术的采用、国家政策的把握;绿色代表着资源的最优化应用、管理要素的优化配置,这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平衡,共同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可持续发展,其本质是创新
《新智囊》:关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问题,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绿色是蓝色、黄色的调和色。蓝色代表了创新,黄色代表了企业的效率、效益和盈利,而两者融合就成了绿色――可持续发展。前几天我们在探讨吉利收购沃尔沃品牌这一案例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品牌不是偶像,而是可持续学习的副产品”。事实上,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支撑。那么,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提供哪些帮助?用友NC是怎么通过信息化来帮助企业成长的?
章培林:从用友NC12年发展经历看,我们一直专注于帮助中国集团企业打造竞争力,提供解决方案。这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全球化集团管理、行业化解决方案、全程化电子商务、平台化应用集成。
比如,从管控上讲,在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发展很快,很快地开分公司,很快地进入新行业,但都面临同一个问题:管控。选择什么样的管控方式、选择什么样的管控手段去有效管理企业下属的子公司、分公司、涉及的产业集群?集团高层怎么能通过信息平台掌握下属企业是否在预期规划的轨道上运行?如果正常可不用管它,当出现黄灯要关注,出现红灯要处理,从而用集团管控平台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当企业要进行扩张时,又怎么样可以低成本、快速地复制当前成功模式?
再比如,从全程化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现在互联网、移动商务的运用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当我们面向客户服务时,当客户提出了问题,不必专门派人去现场处理,直接通过网络就能进行一对一的解决。通过内部流程的改变就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互联网使我们在整合面向客户的服务平台,改进面向客户的服务产品,提品的服务过程和客户体验,对客户服务效果的监控和随时掌握,这些都能让我们创新出更好的服务产品和模式。
用友NC就是围绕集团企业需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帮助集团企业实现流程的创新,运营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整合,从而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优势。
《新智囊》:能否举例说明,在某个细节上创新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是通过我们帮客户做系统发现了创新机会还是客户本身就有这样的需要,需要咱们提供一个系统进行满足。或者说,创新是通过信息化来发现的,还是创新需要信息化来完成?
章培林:今天我们谈的管理创新很多人会感觉很深奥,其实在企业内部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创新是围绕业务的发展、市场的变化进行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自主创新意识和中国特色的管理经验,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些努力也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奇迹,我们完全有理由以中国式企业管理为骄傲。用友有个客户叫华林线缆,是做特种线缆的,电缆生产时所需的原材料铜铝的价格波动非常大,企业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决策充满了不确定性。当客户下个订单,这边报的价格客户能否接受?一旦接了订单企业能否生产?如何及时找到合适的原料组织生产,使企业最终获利,这个过程是动态的。企业要生存必须保证利润,只有每个订单都保证有利润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利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根据过去的生产推算出企业各个加工、服务环节的成本各是多少,企业总成本与总利润是多少?建立一个模型来模拟这个过程,内部各业务单元分别考核成本和利润。当业务人员接到订单,就会询问采购部门能否以某个价格采购回原材料?车间能否以特定的成本加工生产?最终核算出能否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同时接受订单。这在过去传统ERP中是很难实现的,需要集合很多数据帮助企业定制这样一个软件,创新流程,保证产品的交货周期和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使企业完全实现按订单生产。即不仅仅是以销定产,而是按成本反推利润,要更关注每个订单的成本、每道工序的成本,材料的实时变化。这样做的结果是这家企业利润是同行业的两倍。通过企业战略的理解、企业组织的设计,这种落地的优化流程和信息技术的采用,共同来改进企业的生存、发展,通过信息化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它们是融在一起不可分割的。
《新智囊》:谈到“绿色”,对于企业来讲,最大的困惑是其会变成企业的成本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您对此怎么看?客户对“绿色”的认知如何?对用友NC来讲,这会成为“卖点”吗?
章培林:我认为根本的一点还是涉及到评价体系的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是多元化的,就像集团管控的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从人、财、物和战略等的管理,延伸到企业品牌、文化等,绿色的含义当然也在与时俱进,成本当然是核心内容,但绿色也包括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当社会把低碳和节能减排作为一个评判标准,把碳排放作为一个商品交易的时候,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去适应,没有选择的余地。比如今年国资委推EVA经济增加值的考核,过去都是看企业利润,不管你花了1个亿挣了1000万,还是花了10个亿挣了1000万,最终利润指标都完成了。但1个亿和10个亿机会成本是完全不同的,当把资源的平均收益考虑进来后就会发现,最终挣的利润核算尺度就不一样了,这是核心。“绿色”既是企业的成本也是企业的动力,企业要实现节能环保要求正常运转,肯定要付出成本,同时这个成本也成为企业进步的动力。当企业在生产、技术环节将这个成本消化掉,能够通过产品品质、价值提升把成本消化掉,企业就会脱颖而出。
核心是管理,而不是软件
《新智囊》:在我们看来,高端管理软件的核心是管理,而不是软件。过去我们常说,在IT和管理之间需要一个翻译,现在其实不是翻译的水平,而是两种语言都要懂,既要懂信息化也要懂管理,这样才能帮助中国企业完成创新。
章培林:非常同意这一观点,高端管理软件内在的核心是管理理念、管控的策略和风险的控制,软件是流程的固化和技术落地的手段,是外在的表现,它更需要内在制度、流程的优化和标准体系的配套。今天我们要的人才必须懂业务,还要懂管理,然后才是懂信息化、懂产品的。因为他进入一个企业,首先不是信息化的问题,而是你能否听懂客户在说什么?他做的到底有什么问题?这是核心问题。另一方面,他有一个高超的本领,看到企业流程就知道怎么通过信息化实现,IT怎么支撑。这些流程给企业带来的痛楚是什么?资金的积压、产品的滞销怎么去管?能够在大脑里立刻形成流程的神经网络。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和客户高层交流。这时才能发挥出优势来。
篇9
在城市化规模总体稳定的背景下,中国城市化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提升城市化的质量与水平,也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房地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城市化质量的提供了持之不竭的动力,而城市化质量的提升也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城市化质量的核心要求是人口、产业、空间、社会的和谐统一,与之相适应,在质量导向的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领域也将出现新的发展趋势,体现出民生化、绿色化、区域化和多元化的发展特征。
一、民生化
一、民生化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从规模向质量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大规模转移人口的住房需求不断增加,而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房地产的消费特别是改善型需求同样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同步提升。从长远来看,城市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方向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城市化对房地产持续而旺盛的市场需求仍然会长期存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转变和结构调整,这一时期的住房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市场问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城市人口的住房问题已经不能通过完全市场化的办法来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我国房地产发展的目标已经具有更多的民生特色,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覆盖范围;一方面抑制投机性购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解决普通民众的住房问题,最终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在这一大背景下,房地产业也需积极调整思路,凸显民生主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体现行业道德和操守,杜绝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行为方式,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积极投身保障房开发建设,缓解城市居民居住压力,努力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以自身产业健康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绿色化
二、绿色化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城市化质量提升的内在要求。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化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也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城市化将不可能再走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粗放式的道路。目前,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低碳与绿色正在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热点,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主题,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模式也已经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城市绿色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适应城市绿色发展需要,房地产绿色化趋势也将更加明显,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导向的绿色房地产将成为主流。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会更多地增加绿色元素,在设计、开发、建设、维护等各方面突出强调绿色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适用、节能、环保、美观”的产品和健康、适 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用和高效的工作和居住空间,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环境。
三、区域化
三、区域化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城市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房地产发展同样也需要重视这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发展水平区域需要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目前,中国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区域城市化水平总体较高,整体发展较为平稳。同时,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西部地区城市发展也极其迅速,西部城市化发展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为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将会延续空间均衡发展战略,对西部地区、沿边地区、民族地区等重点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相应地,上述地区的城市,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会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规模还是结构上都会有较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也会显著增强,城市化速度将持续加快。这就需要房地产企业根据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设计发展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安排房地产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西部地区房地产发展需求,积极参与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同时,区域之间的人口与产业转移也直接影响房地产业的发展。由于资源要素集聚程度不同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影响,人口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转移的梯度特征依然明显。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及大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中小城市条件的改善,由大到小的人口和产业转移也日益增多。这也需要房地产业适应区域人口和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提升大城市房地产发展品质的同时,特别注重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城市房地产质量的提升。
四、多元化
四、多元化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环境危机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与核心要素
(一)低碳物流应正视的现实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定下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碳减排目标,对于这一绿色承诺,中央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保增长、调结构”作为2010年的工作主题,这也是避免经济衰退的重要路径。但是低碳排放如何操作,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目前的处理办法是:城市的道路交通全部倾向于乘客,向客流倾斜而不是物流倾斜,物流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但是,对企业而言应该如何应对呢?很多企业只有采取规避的方法,然而,并非治本之策,政策应考虑到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在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由加工制造环节伸向两端,在现代服务业及高端技术产业方面需求增大。
(二)如何应对低碳物流的现实问题
1、量化低碳指标
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如果低碳能让成本降低,就不需要国家倡导了,企业自身就会有动力去推动。但问题是:如果实现低碳物流需要企业提高成本,而低碳物流又确实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有一些国家政策或是媒体来引导企业,让企业了解到――成本的上升换来的低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效果,这些指标都需要进行量化。航运巨头马士基物流已积极加入到支持碳减排的行列中。马士基物流亚太区供应链拓展部总经理Lee Stephne表示:“就马士基而言,为了减少碳排放,运营成本相对之前大概提高了15%左右。现在国外很重视‘低碳物流’。而国内客户对于‘低碳物流’的重视程度显得还不是很高,毕竟这对于企业运营成本来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还进一步指出,由于碳排放量和客户的运营成本直接挂钩,虽然企业很重视,但企业本身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确定哪种经营“成本”对企业自身更有利。不过,由于国外倡导“低碳”比较早,已有客户主动提出“非低碳不合作”。南航货运相关人士也强调:“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企业本身更需要有深刻的认识。”而在低碳技术上,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从而取得技术上的优势。
2、充分利用低碳带来的机会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最终分给谁?分给企业的机会是最大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比较先进。在他们看来,碳排放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个机会。甚至有的企业会有碳排放的交易――买卖碳排放量配额。IBM也是比较早地研究低碳物流的企业之一。而在中国,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也提出了“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决议。中远曾经做过两期的低碳物流项目。在第一期,他们考虑了三个因素:客户要什么样的服务;运输、库存相关的成本有多少;是运输的效率如何。到了第二期,就加入了碳排放量指标。如果要降低碳排放量,对企业的效率、成本,甚至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可能都要做一些让步。因此,对物流行业而言,其行业格局将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发生深刻变革,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低碳物流――效率和绿色的结合体
低碳物流一方面是提高了企业效率,另一方面是倡导绿色。事实上,随着整个运输交通和技术的发展,地铁、公共交通工具等都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而业内人士也会在行业建设时注意到这些问题。以西安为例,2009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就已经制定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招商工作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明确指出,“严格控制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区――为了这份绿色的承诺,仅仅2009当年,园区就已婉转谢绝了16家不符合国际港务区产业导向的企业入区申请。目前,在低碳经济诉求下,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研究发展铁路物流的政策,如未来500公里以上的货物运输尽可能地用铁路,尽可能地实现低碳物流。
二、加快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行业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为此,交通运输部制定了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形成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一)海运业
1、海运业打响“绿色战役”
过去25年,90%的世界贸易运输都通过海运,海运业碳排放量将占全球排放的4%。据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亿吨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将需要4亿吨燃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5%。在此背景下,航运业、造船业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各国纷纷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发展安全、环保、节能的“绿色船舶”。而作为国内航运龙头企业,中远集团从2008年开始,首先以中远集运实施集装箱船队降速10%的手段,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中远集团还研制并开发了集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船舶燃油实时监控平台”,实现了节能降耗和生产经营的科学统一。在技术节能方面,中远一直紧盯国际、国内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新动向,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消化和吸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2、港航企业也在行动
近年来,中国在港口领域以优化港口布局为主线,以引导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和研究、推广提高装卸设备效率的节能技术为重点,全国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2009年12月3日,经过专家鉴定,“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研究”和“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两项科研成果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码头消毒由人工到自动的转变,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运行在盐田国际扩建闸口。此外,此次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是国内首次通过降低柴油机组转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研究项目。青岛港集团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超前意识,“青岛港门机作业自动计量系统应用”项目被评为交通运输部第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目前,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等沿海大港的集装箱码头也都采用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
(二)铁路运输
据悉,最近“股神”巴菲特斥资260亿美元,同时承担100亿美元债务,收购美国铁路企业北伯林顿铁路公司77%的股份,这是巴菲特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收购。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黎雪荣认为,低碳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碳优势将是未来企业制胜法宝,提早布局,可以尽快占据领先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货运市场占有率除了2003年有少许增长外,其他年份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54%到1990年的40.5%再到2007年的23.5%。客运和货运从低碳排放的铁路上转移到高碳的公路和航空上,对于中国节能减排不利,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发改委数据也显示,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5000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了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将成为世界第一。
(三)航空业
航空业出路将是可替代性燃料。2009年,欧盟推出“绿色天空”计划,即从2012年起,所有进出欧盟的航空公司排放的温室气体必须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向欧盟缴纳排放费用。面对日益苛刻的环保标准,显然节油是最后的手段,却不是最终的救赎。更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新型可替代燃料的应用。据了解,第二代航空生物燃料主要取材于麻风树、亚麻荠、藻类、盐生植物等,而且可以直接替代传统的航空煤油,而不需要制造商重新设计引擎或飞机,航空公司和机场无需开发新的燃料运输系统。而对于航空运输业这类技术高度聚集的行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谁能更早一步掌握和利用新技术,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更容易取得明显的优势。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随着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必将快速增长。在全球能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三、仓储业:打造低碳园区
(一)中国仓储业现状
1、中国仓储业实现了强有力的恢复性增长
日前,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全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亏损面为6.6%,亏损额比上年略有降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实现利润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货物吞吐量8019万吨,比上年增长1.1%;货物周转次数9.11次,基本与上年持平。从主要统计指标看,截至2009年底,中国仓储业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发展水平。
2、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纷纷扶持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证监会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支持物流中心和物流聚集区的发展。仓储企业在仓储保管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了运输配送、贸易、加工、动产监管、期货交割库和电子商务交割库、进厂物流等综合业务的业务量;并采取了降低价格、改善环境、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维护好客户资源,稳定仓储市场。
3、低碳园区规模进扩大
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和仓储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下,2009年,中国物流园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仓储面积保有量和需求量均实现持续增长。全国新增近200家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到43134万平方米;全国13座城市拥有仓储面积5456.6万平方米。
4、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提升
随着期货交易品种迅速增加和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实体仓库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其中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的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此外,自动化立体仓库大量涌现,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有专家认为,2010年,中国仓储业继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主要指标的增幅将超过10%。不过,在世界产业转移和布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仍然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等问题,单纯的出租库房或只提供简单服务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中国仓储业发展策略
一是仓储企业要继续把业务综合化、精细化管理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努力提升综合业务在企业经营业绩中的比重;二是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为客户量身定做业务模式、业务流程、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裁减冗余,节约成本;三是科学合理地进行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减少货物的迂流、减少车辆的空载、发展多式联运服务,打造低碳物流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推进综合业务和精细化管理作为两大抓手,仍是仓储业健康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结论
未来几年,国家有可能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通过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方式创新,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运营及技术创新和进步,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低碳物流以绿色的名义[N].东方烟草报,2010-04-14.
2、苏嵘.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低碳物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N].山西日报,201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