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时,对国际上这方面的理论、做法和经验加以了解并适当借鉴是必要的。但必须看到,除普遍接受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外,各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战略及政策措施和活动方式等,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从维护其本国利益为出发点的。特别是,发达国家及跨国公司的某些做法明显带有转嫁负担、甚至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施压的意图。有鉴于此,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政策措施,必须在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主流和行为规范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不照抄照搬,尤其是要警惕因盲目跟风而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
有利于维护社会根本利益的原则
既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发展中坚持维护各相关方的利益,这是推行企业社会责任需要坚持的根本原则。
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过分扩大和任意缩小社会责任概念。将一些本应由全社会承担的责任归到企业身上,按照这样的思路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重回办社会的老路。有意或无意缩小社会责任范围的最典型做法,是将企业社会责任局限于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不过分夸大社会责任的作用。企业社会责任毕竟属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范畴,其作用方式不同于法律,其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只能在一定限度之内。过分夸大社会责任对规范约束企业行为方面的作用,甚至希望以推行社会责任解决执法监察无法完全解决的企业违法违规问题,这种做法不仅容易使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行偏离正确方向,而且会对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对企业的希望,往往高于企业愿意和能够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也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强。而且,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基本背景,都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决定性影响。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实事求是。企业只有首先做到切实保障职工利益,切实保护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才能算是履行了最基本的社会方面的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在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方面作出更多贡献,成为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模范企业。慈善捐赠等社会公益行动是企业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但并非最主要的责任。
以我为主的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产生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又打上了不同国家的烙印。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的劳工标准审核及第三方认证等活动,是中国企业接触企业社会责任的开始。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了解还基本限于国外企业的行为准则和一些第三方认证标准。一些中介机构和媒体在推介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也基本是以国外的说法为基础。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基本是由外国企业和机构主导的。这就形成了被核查企业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实施社会责任的局面,也事实上导致了社会责任活动在不少企业走过场。而任何行为如果不是企业和社会内生的,则往往难以持久。因此必须在界定我国对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定义的基础上,以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由我国的机构推动和实施,这项活动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分类指导的原则
一般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规模、企业的经营状况等不同,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就不同,实施的优先重点也就不相同,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高技术企业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金融服务业相对于制造业,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条件和环境相对有利。因此,对不同企业而言,实施社会责任的优先重点也就不相同。
以职责与任务为基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原则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由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活动,各参与方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在活动过程中则有着各自的具体定位和应当发挥的作用。在企业社会责任中,责任一词应当具有职责和任务两重含义。职责是指在社会责任活动中应当承担哪些义务,任务是指应当开展哪些具体工作,即做什么和怎样做两个方面的问题。例如,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标准和组织协调各方活动的方式,发挥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的倡导和推动作用;企业应当通过认真遵纪守法、并主动以超过基本法律的更高标准进行自我要求,从而实现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企业组织、工会、媒体和其他社会力量应当通过教育与培训、宣传与指导、信息收集与传播等多种方式,对企业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加以促进、规范、激励和监督等,都是这种情况。
政府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自愿基础上的自律行为。根据前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定义及其内涵,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构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要素,即最核心的社会责任,这也就是政府在推动社会责任方面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职责和作用。同时,在我国,任何重要的社会活动,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很难在全社会形成深远的影响。而政府通过制订政策,倡导和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是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制订法律、法规和政策
国家法律法规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也是政府推动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我国在劳动、环境保护、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工商总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对商业贿赂行为作出了明确的法律界定;国家在规范市场方面的法律法规,使那些采用不正当手段进行市场竞争的企业,难以再通过压低工人工资、降低工人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等手段继续生存。所有这些法律法规都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刚性底线。同时,国家应该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制订新法律,修改过时的法律。
加强执法监察,强制实施法律法规
没有强有力的执法监察,就很难保证法律的贯彻实施,也很难保证法律的严肃性,要求企业守法和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没有了基础。因此,政府应继续加强执法监察的力度,完善制度,对违法企业采取必要的严厉制裁措施。对个别地方政府官员纵容企业违法问题也要采取更严厉的惩戒措施。
倡导和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制订社会责任发展战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长期任务。政府应制订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战略,并确定不同时期推动社会责任的优先重点。
制订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基本政策。指导企业实现从主要依靠数量扩张向依靠管理、依靠创新和注重质量转变;从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高经济效益与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转变。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给予资金、技术、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利用行政手段惩戒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限制不履行社会责任企业使用社会公共资源,是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有效做法。
倡导社会价值观,加快建立社会诚信制度。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和谐友善诚信的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社会的诚信,就很难有多数企业对社会责任的主动追求和实践。社会诚信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广泛程度和水平。政府若不能从提高社会诚信水平、约束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入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努力也将受到影响。
建立企业的实施机制
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如违反劳动法,侵害工人的基本权益;违反环境保护法污染环境;违反国家税收方面的法律法规,偷税漏税;以及商业贿赂等。另一类是不遵守基本社会道德所认可的行为准则,如企业恶意压低工人工资、不提供合理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漠视社会基本价值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从企业内部看,既有观念和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原因。
树立并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在于提高认识。许多在社会责任实践中有出色表现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企业的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有多高,企业就能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走多远。企业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首先应确定符合社会责任的基本经营理念;其次应认真学习、研究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各项政策;第三应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宣传教育,使社会责任的理念成为每一个管理者和员工共同认识,并用于约束自己的行为。特别是要求管理者首先树立这种意识。
将社会责任融入企业管理体系
在确立社会责任意识的基础上,企业应将社会责任融入管理体系和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使其成为企业经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的实践中,守法经营、尊重员工、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注重保护环境、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保护消费者权益等都是一个成熟企业应有的基本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体现在企业的全部管理和经营过程中。将社会责任融入管理体系,事实上也就是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调整、改革企业管理中与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观念不相符的东西,使企业的行为符合现代企业公民的要求。
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就是将社会责任的衡量、监督活动系统化、制度化,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制度上的保障。可以说,企业全面、可持续地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建立了内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行为准则)。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制订了自己的行为准则。但这种行为准则主要是对供应商提出要求,或说是以对供应商的要求作为自己采购条件的标准。应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行为准则,只不过是采购准则而已。企业的标准或行为准则,首先应是约束自己经营活动的标准,其次才是对供应商提出要求。
第二,评价体系。应依据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或行为准则,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履行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评价。这种评价应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状态和问题。
第三,监督体系。应能保证对企业活动进行自我持续监督,发现问题立即加以纠正,从而实现动态的管理和调整。监督体系应包括制度和机构的保障。
第四,建立内部沟通机制。许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经验和教训都表明,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使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各部门之间能就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不断的沟通,这是整个企业是否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效的沟通机制,应该是以企业的行为准则为基础,按照评价和监督体系反馈的信息以及企业外部反馈信息,及时地在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协调,改变不适当的行为方式,使企业通过沟通得到不断的完善。
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70年代以后在国际上出现的,目前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社会责任报告,一般都是介绍本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机制、所开展的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效等等。应该说报告实际上是企业与社会沟通的一种方式,增加了企业的透明度,使社会能了解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
一个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企业编制和社会责任报告,首先是有利于企业总结自己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活动和问题以便改进;其次是有利于各利益相关方和全社会了解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从而形成必要的社会监督;第三,对我国企业而言,还有利于让世界了解我国企业所从事的社会责任活动,改变我国企业在世界的形象。由于这些原因,社会责任报告就不应仅是一纸报告,而是要建立一种制度,在这个制度下,企业不仅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而且定期总结自己的行为并公之于众。
行业、企业组织的自律和约束机制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表明,行业和企业组织通过制订自律性社会责任行为准则和标准,指导和约束本行业和企业组织内企业的行为,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我国行业组织比较健全,在推动社会责任方面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完全应该在行为准则、评价体系以及宣传培训等方面建立完整的促进机制。
制订行业自律行为准则和相关的评价体系
根据行业特点制订本行业行为准则,这是行业组织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非常重要的职责。覆盖行业的行为准则应该是符合全行业特点的原则性要求和规范,特别是应突出行业实施社会责任的优先重点,以便于行业内各企业共同遵守实施。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作为对各企业进行衡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纺织工业协会制订的CSC9000T标准,作为我国第一个行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不仅对纺织行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其它行业制订行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准则也有很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特别应提到的是,2006年4月,联合国组织推动了国际金融社会责任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存款、贷款、投资等金融活动中,应将企业的社会责任执行情况,作为重要条件和依据。
对本行业的企业进行指导
以行业行为准则为基础对本行业内企业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督促,是行业组织推动社会责任的一项重要任务。
行业组织在指导企业经营和推动技术进步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行业组织应该而且有条件扩展职能,在指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政府和其它社会责任都不易发挥的作用。在行业的社会责任活动中,保护职工基本权益、保护环境、企业有序合法竞争、保护消费者权益等应是目前行业组织推动的重点。
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
我国企业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缺乏相关管理能力、技能和知识、人力资源等有关,因此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社会上一些机构也开展了对企业的培训活动,但总的看,这方面的培训还不多,而且由于这些培训或因选择对象不准,或因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特别是很难对企业高层人员开展培训,多数效果都不理想,未能起到有效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的。
各种社会组织共同促进、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社会组织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各个环节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工会和雇主组织是推动社会责任的重要力量
从各国实践看,工会和雇主组织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工会和雇主组织在社会中有较大影响,可以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企业和职工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
我国工会具有特殊的地位,应更积极地参与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主动对企业提出具体的社会责任要求。雇主组织的作用应表现在指导企业遵守法律,组织企业与工会和工人开展集体谈判。并在遵守市场规则、主动保护环境、反对商业贿赂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指导和培训。
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推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用
消费者组织的作用
社会责任活动最初起源于消费者对违责任企业的抵制。在80年代以来掀起的社会责任活动中,消费者组织的参与和引导在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消费者及消费者组织所起的推动作用,就不可能有社会责任今天的规模和影响。
近年来,我国的消费者组织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事实上也通过这种活动,促进了企业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但是,借鉴国际消费者组织的经验。我国消费者组织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还有扩大工作范围的余地,把工作方向从针对产品的信息,向鼓励消费者购买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的产品方向发展,倡导消费者树立负责任消费的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行为。负责任消费是指消费者通过购买向企业发出了一种信号,即如果企业不遵守法律,侵害职工权益,污染环境,即便企业产品质量、价格都可接受,消费者也会拒绝购买该产品。
环境保护组织和其它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不少国家的做法。其中不乏可资借鉴的因素。我国目前有数百万非政府组织,其中有些过去数年间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做过一些工作,特别是一些环境保护组织的工作,对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机制角度看,鼓励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层次上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同时,为了使企业社会责任活动正常发展,也应要求这些参与活动的非政府组织履行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要在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新闻媒体在促进和推动社会责任方面可以发挥两种作用,一是向社会宣传社会责任理念的作用;二是彰显和批评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开设社会责任课程
篇2
【关键词】资源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
一、资源税与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一)资源税含义及发展历程
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从1949年起,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是资源无偿开采制度;1984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开始征收资源税,鉴于当时的一些客观原因,资源税税目只有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种;1994年我国进行了全面税制改革,对资源税也进行了调整,确定了资源税的基本框架,该框架也一直沿用至今;为了强化资源税的征收力度,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自2004年起先后调高了煤炭、原油、天然气等多种资源的资源税税额;自2010年6月1日起,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开始了以新疆为试点,逐步扩展到全国的资源税改革。这项试点改革措施的核心是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的计征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税率为产品销售额的5%。
(二)企业社会责任含义及内容
1.企业社会责任含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奥列弗·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的,它是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张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商业欺诈和环境污染等而出现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开创者,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投资者建立企业的唯一目的在于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他赋予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在遵守执业规则的条件下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史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超越法律和经济要求的,是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哈罗德·孔茨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约瑟夫·麦奎尔认为,社会责任的思想主张公司不仅有着经济和法律方面的义务,在这些义务之外,还要承担其他社会责任。我国学者刘俊海在《公司的社会责任》一书中提出: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唯一存在的目的,而应该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本文借鉴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即: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2.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企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中国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尽更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在企业内部,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包括:一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企业要树立资源忧患意识,保护、节约和合理开采资源,对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应重点保护、珍惜。同时,应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企业是各类能源和稀有资源的消耗大户,通过科学管理和相关技术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消耗率,推行可循环生产,既可降低企业成本,又可为国家节约和保护资源。矿业企业应努力提高资源的回采率来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包括对水源的保护、空气的净化,节能减排产品的投入等,在开采过程中对造成破坏矿山地质环境的事故,必须按规定向地质和环保部门报告。企业要投入资金、物资、技术及人力,防止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对已受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为社会民生、子孙后代做出贡献。本文主要是结合资源税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因此所提到的企业社会责任内容主要是指资源节约和环保这方面。二是安全生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企业不仅要在物质利益上关照员工,还要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员工人身及财产安全,做好员工福利、培训等方面的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劳动关系,取得员工的认同和归属感。三是积极创造经济利益,保障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应合理配置企业的各项物质和非物质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进行生产,合理经营为企业生产经济效益,从而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应主动向债权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保障债权人的知情权。(2)在企业外部,要树立诚信、守法、友善的企业形象,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性能,降低产品成本,积极做好售后服务,确保广告真实,让顾客用户满意。更要不断开发新产品、推出新项目,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为社会公众做贡献。企业要根据自身财务经营状况及时编制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为相关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为金融机构准确及时处理有关债权、金融资本权益及税收等事宜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企业应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为教育事业、社区建设、帮扶救困、公益品牌宣传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企业还要依法纳税和交纳各项基金,为社会财富的积累做出贡献。另外企业在享受所在地区(社区)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时,应对本地区(社区)的发展,尤其要对存在的弱项,如公用设施、公共事业、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财力、物力及人力方面的支援,以建立和谐社会关系。
二、资源税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探究
(一)两者保护自然资源的目标一致
国家开征资源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采和有效使用,进而保护我国人均占有量并不高的自然资源。企业作为社会的公民,理应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在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对周边的生态环境负责,合理有序地开采自然资源,提高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两者在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上是一致的。因为这个共同点,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地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可以将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加入新资源税制的设计理念中。资源税是在税收制度中对自然资源有保护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税应该引导企业承担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政府要把经济政策与环境资源保护政策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策、区域政策和财政金融政策、贸易政策,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得到政策的鼓励和政府的认同,从而提高企业承担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如建立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并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程度、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适当规范,激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二)资源税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效用分析
1.内部化企业未履行社会带来的负外部性效应。企业开展生产活动通常都会带来外部性效应,也就是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背离,各种环境成本不能在市场规律作用的价格机制中体现出来,从而使得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偏低,进而导致过高的需求。合理的税收政策可以很好地引导、规范和调节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在解决外部性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政府可以对产生消极外部效应的厂商征税,使它向政府支付由于未履行社会责任而导致社会成本增加的部分,把厂商造成的外在成本内部化,将应由企业承担、但转嫁给社会的外部成本纳入企业产品的总成本来消除外部性。当产品的边际成本加上税收大于边际收益时,生产者就会停止该产品的生产,或通过改进防污技术,减少污染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于是税收就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引导企业自主地节能减排。由于征收资源税,使得消费者减少了资源的消费量,消费者要想达到征税前的产出程度、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提高现有资源消费量的使用效率,从而让企业自主地履行其应尽的社会责任。在拥有世界上管理得最完善的财税系统的荷兰,有证据表明其税收已经大幅度降低了几种污染的数量。通过税收手段使得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让企业在节能减排与收入之间进行成本的权衡,从而推动其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实质上就相当于给环境资源一定的价格,并由环境资源使用者、破坏者承担。通过对未达到节能减排标准的产品进行征税,以及内部化的环境成本,企业会在购买节能减排产品与被达标的产品进行权衡,是获得短期收益还是从长远来看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理性的经纪人,选择结果可想而知,这样通过税收就推动了节能减排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利用,从源头上推动了企业的节能减排。
2.矫正企业未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代际不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求能源和环境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应考虑到子孙后代在发展中的需求。但“理性投资者”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会尽量使用环境和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造成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现状,因而仅靠市场难以解决代际不公平的问题。资源税是引导资源市场走向的有力杠杆,资源税可以通过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和企业的决策来实现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现在我国许多资源的过度开采是因为企业可以获得超出正常水平的利润,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企业的产出量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征收资源税,税后的边际成本相当于企业原来的边际成本加上税收,从而提高了企业的边际成本,促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产出量减少,从而控制资源开采企业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资源的合理采伐,保护资源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激励企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资源税在推动企业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中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起作用:一方面,可以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内部激励机制。即在资源税收中给予资源使用效率较高以及对资源循环使用的纳税人一定的减免优惠,激励纳税人在使用资源时自主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获得税收上的收益。另一方面,可以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外部激励机制。由于征收资源税,使得消费者减少了资源的消费量,消费者要想达到征税前的产出程度、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必须提高现有资源消费量的使用效率,这样就建立起了一种由外部迫使消费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激励机制。
参 考 文 献
[1]黄婉婷.促进我国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制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8
[2]田昆儒,康剑青,宋东亮.中国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综述[J].会计之友.2007,12(4)
[3]倪红日.运用税收政策促进我国节约能源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5,
9:3~6
篇3
关键词:企业 社会责任 人力资源 管理体系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才吸纳
1.人员招募
在人员招募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必要。企业在录用员工时不应有性别歧视,特殊岗位除外。企业不得以女雇员休产假为由将其辞退,而应该遵循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女员工予以特殊的补贴,尤其是在妊娠期间,给予特别的照顾。对于女性雇员在家庭方面存在的困难,应及时与其沟通,尽可能根据需要为女性员工提供弹性的工作机会、设计职位、提供灵活的福利计划。然而性别歧视并不单指女性歧视问题,男性员工在某些岗位(如服务员、教师、幼儿园辅导员、前台客服)也不占优势,尽管企业不会在招聘简章中明确提到性别问题,但在实际面试过程中会隐含软性条款或潜在约束,以各种理由将男性求职者拒之门外,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部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观念是处理该问题的关键。
2.雇员的测试和甄选
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企业应该履行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道德责任的外延十分广阔,其中一个引人瞩目的主题便是人权。因此,企业考察雇员能力时,往往忽略了人权这一重要责任。在招聘和录用时任人唯贤,在尊重员工尊严的同时,努力为其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企业在甄选和测试雇员时,应该注意保护雇员的隐私,同时还应尊重其人格尊严。
3.人员面试与体检
面试是最直接、最真实了解潜在雇员各方面特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几乎所有的企业,尤其是对高管人员的招聘,都会安排各种各样的面试,包括结构化面试、非定向面试、情景面试等等。面试的提问技巧以及提问内容十分重要,企业在面试时应避免问及应聘者隐私等问题和带有人格蔑视的问题。
多数企业在新职员入职之前都要求参加体检,一方面保证受聘人员身体健康,不会造成重大疾病的传播,这是对全体员工健康安全负责的表现,另一方面考察员工的身体胜任能力,对具有潜在发病可能性的员工及时通知其治疗,避免企业未来的损失。稍具规模的企业都会要求员工或统一组织员工到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体检。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人才保留
企业保留人才的能力既反映了企业目前的配置状况,也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所谓保留人才的能力,换角度说即是员工留在企业继续效力的意愿强弱。决定企业保留人才能力的因素很多,如薪资水平、福利水平、绩效评价方式、企业文化、工作条件等,但与人力资源管理直接有关的是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劳资关系。
1.绩效管理
企业绩效管理是指企业对影响雇员绩效的各项因素进行管理,这些因素包括目标制定、雇员甄选和配置、绩效评价、薪酬、培训以及雇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诸多因素构成了企业对于员工的责任,但绩效管理中最有效果的部分应该是绩效评价,构建一个合乎企业规模、产业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企业履行员工责任的关键。这是因为绩效评价一方面能够督促组织各个部门加强对员工绩效的管理,另一方面能够激励员工做好本职。有效的绩效管理不仅能够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全方位实现,而且有助于企业形成积极上进的工作氛围,保持企业健康发展的活力。
2.薪酬管理
每一个为企业效力的员工都有权利凭借自己的付出获得相应的薪水、福利、补贴、奖金等,这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不仅能够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督促员工以端正的工作态度尽职尽责,还能够协助调整企业发展步调,加快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薪酬管理包含三项重要的子项目,一是基本薪资的确定和执行;二是激励计划;三是福利和服务。
首先,确定员工的基本薪资水平应该有一套具体可行的实施办法,这种实施办法应该在应聘者受聘之前就已形成,以工作经验、教育背景、职位等级作为硬性指标,个人能力、性格、工作态度等作为软性指标。负责任的企业往往会将薪资调查、职位评价、薪资等级定价作为重点工作事项,尤其是在薪资等级定价时,对管理人员的薪资水平要十分慎重,较大的等级差异通常使普通员工感到权利未受保护或者努力未受肯定,这种心态对于企业的发展后劲会有很大制约。
其次,激励计划是企业履行员工责任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激励计划根据涉及员工数量的不同分为个人奖励计划和群体奖励计划,顾名思义,个人奖励计划是针对个别员工在工作绩效上取得重大进展而设立的奖励计划,这种奖励计划常常以加薪、旅游、奖金等形式体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比较明显,但也常伴有负面影响。群体奖励计划则是指当群体或者团队达到某一预先设定的绩效目标时,向所有群体成员发放的奖励性报酬,这种报酬有时与利润挂钩,有时与市场份额挂钩,有的时候还与企业战略目标挂钩,这种奖励覆盖面广且有助于促进团队合作。
再次,福利和服务。福利如带薪休假和节假日休息、病假、生育假、家庭和医疗休假、遣散费、补充性失业福利、保险福利(工伤保险、住院保险、健康保险、伤残保险、人寿保险)、退休福利(社会保障、养老金)。除了福利之外,员工服务也是企业必须重视的社会责任,员工服务门类众多,包括个人服务(如法律咨询、职业生涯咨询等),与工作有关的服务(如托管子女等),还有教育津贴以及高层管理人员的特殊福利(如专用轿车、专机等),国有企业在履行员工福利和员工服务社会责任方面要明显优于民营企业,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把上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位限制在管理层中,也就是说只有少数高层管理人员能够享受到上述福利和服务,而底层员工的处境依然艰难。
3.劳资关系和雇员保障
劳资关系涉及两个核心的利益持有者——劳方和资方,劳方常以工会代表或职工代表的形式对其意愿加以表述,并作为员工的“利益代言人”与资方进行谈判;而资方常以企业所有者、雇主、主要股东为代表,努力维护资方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当劳资关系发生冲突时,劳资双方的集体谈判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这种谈判需建立在平等、公平、公开、透明的基础上,资方需保证员工代表或工会能够获知其理应获知的全部有关谈判的信息,同时,不得干涉员工代表的选举活动,但现实情况往往与之相反,工会代表有时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根据其利益倾向和个人好恶,指定特定员工作为劳方代表,这些代表常常披着劳方的外衣却为资方办事,使劳动者的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这是严重违反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表现。
雇员保障,具体来讲即员工的工作条件、健康安全等方面受到保护的权利。企业为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也不能说明企业已经完全履行了对于员工的社会责任,相反,企业没有依照劳动法为员工投保五险则是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就健康和安全角度而言,保证员工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健康威胁是企业应该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这既是对员工生命权、健康权的尊重,也是维系员工家庭幸福、社会问题的需要。
篇4
长春的实践证明,事在人为,关键是要心系群众,为民办实事。
分工协作: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体系
根据企业职工档案分布的广泛性、成分的复杂性、内容多样性等特点,长春市档案局积极牵头,与有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职能的各部门联系,共同调研,统一谋划。先后与长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印发《长春市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全市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与长春市社会保险局一道积极协调,以市政府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了《关于企业退休人员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长春市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中心档案利用工作意见》。与市国资委联合印发了《关于长春市改革企业档案归档移交工作相关事项的通知》,编制了《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方案》(样本),在全市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重点及难点问题上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一是划定了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范畴,企业职工档案管理是指:长春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城镇个体工商户中,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档案管理,及非全日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与原用人单位终止(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自费出国等人员档案管理。二是明确了管理机构,确定用人单位、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单位为企业职工档案具体管理机构。档案管理机构要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三是建立了管理体系。明确用人单位、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单位、国资委、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责,几个部门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保障企业职工档案管理的连续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四是开展职工档案管理资格认定工作,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成立职工档案管理资格认定联审办公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用人单位、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档案管理资格认定工作。五是进一步规范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规范了改制企业档案处置工作的内部审批程序,明确了档案局、档案馆在企业档案处置和档案接收进馆过程中的责任,为改制企业正确编制档案处置工作方案,及时完成档案处置审批工作提供了保障。
为了保证这些与企业职工档案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的政策尽快落实,省内新闻媒体给予了大量报道,深受企业和职工个人的欢迎。据市社保局档案中心的同志介绍,当时每天都有企业预约移交档案,日平均工作量在800至1000案卷。
求真务实:推进企业职工档案资源建设
在加强企业职工档案资源建设过程中,长春市档案局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紧密依托劳动部门、社保、国资委等几家大单位,开展企业职工档案收集。
长春市社保局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企业退休人员档案集约化管理,其管理模式和规模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中位于前列,目前其档案中心被评为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国家二级。现拥有企业职工档案23万余卷。
市劳动就业局成立了企业职工档案管理中心,目前已拥有企业职工档案10万余卷。针对企业职工档案丢失问题,长春市劳动保障部门从2006年开始研究制定“补档”政策。设计了补建档案的相关卷宗和业务流程。现在,只要职工能提供调配手续或招工名册等原始档案资料复印件、职工所在单位证明材料、职工参保或未参保证明材料、职工辖区派出所证明等,就可申请补建档案。长春市启动职工人事档案补建工作以来,已为几千人解决了档案丢失的问题。
长春市档案馆接收了企业职工的录用调配档案115万件,还主动接收66家123062卷破产企业档案,这部分档案里的文书、财务档案也包含很多反映企业职工人动情况的佐证信息,如一位20世纪6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同志曾连续8年在有毒有害工种的岗位上工作过,想办理提前退休,但因工厂破产,手续无法办理。经过长春市档案馆接待人员仔细查找,终于在破产企业的工资名册中找到了他的名字,为他办理提前5年退休手续提供了真实确凿的证据。
面对不断激增的企业职工档案,如何做到既满足广大企业职工利用档案的迫切需求,同时又能保证企业职工档案安全与完整,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凸显出来。据当时统计,每个利用者利用手工查询工人调配档案,平均需查35.5卷、翻阅1770件调配证、牺牲3个小时时间才能查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档案。有一位下岗职工花了六天时间,翻阅760卷、3万多件调配证,才找到有自己名字的那一份。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企业职工档案数字化工作被提上最紧迫的日程。
长春市档案馆仅用45天工作日就完成115万工人调配档案数据录入任务,极大地方便了企业职工查找档案。为了让利用者在“查到”的同时,更快速地“拿到”,长春市档案馆还创新了“三个替代”的利用工作方式,即网络检索替代手工检索,数字档案替代纸质档案,网络打印替代原件复印。在档案原件不出库的情况下,几分钟内即可完成整个“调档”“出证”的流程。
长春市劳动就业局为档案管理中心利用科技手段实现接收、归档、微机录入、数据库查询同步进行,当天接收的档案当天录入微机,当天就可进行信息查询。这种巧妙的链式管理方法,使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长春市社保局退休人员档案管理中心已建立电子档案68638卷,年平均为群众提供档案查询数约占库存档案数的25%。
今年长春市又实施了区域内馆藏信息远程共享工程,即将长春市档案馆与10个县(市)区综合档案馆的民生档案数据进行整合和交换,实现了“互通有无、互换数据、互开证明”。这样只要在馆藏范围内,利用者在首访的档案馆就能查到所需信息,并可异地开具档案证明。这种“只进一个馆就OK”的方式,使查找企业职工档案将会更加便捷,减少了利用者往返奔波之苦
树立形象:打造阳光服务窗口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久主旋律,长春市企业职工档案管理部门始终把为企业、为企业职工做好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让窗口服务充满人性化、洒满“阳光”。
长春市社保局档案管理中心为企业移交档案建起“绿色通道”,企业移交档案可以提前进行电话预约,同时开展不间断的业务咨询,对破产企业、特困下岗职工可以特事特办,免收服务费。
2009年明,公交集团为其单位2000多名退休职工办理医疗保险,通知这些退休人员到档案中心复印档案材料,一时间这些退休职工全部拥至档案中心。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加上这些退休职工年纪都偏大,在排队等候过程中有一些老人由于体力不支几乎晕倒。面对此景,档案中心领导立刻联系公交集团,建议其统一提供职工名册为退休职工办理佐证材料,以免去这些年迈老人东奔西走、舟车劳顿之苦。公交集团即刻派出工作人员来到档案中心,以单位的名义为其职工办理相关手续。原本需要冒酷暑排长队的退休职工高兴极了,连连称赞档案中心为企业职工办了实事。
长春市劳动就业局在办公场所紧张的情况下为档案管理中心设置了通透式服务大厅,每日来查档、交接档案的企业和个人络绎不绝、人头攒动,一位姓解的档案员说:“我们窗口接待日均七八十人,在办理企业职工再就业及退休手续查档高峰时,我们每天要接待企业职工200人左右。”“中心的服务态度很好,档案存在这儿,我放心,今年在办理退休手续时发现我的户口和身份证用名不一致,是中心的同志帮我查找档案开具证明材料。”一位叫邹钟裕的企业职工开心地对笔者说。
篇5
关键词:社会责任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缺失 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关注和影响下,企业管理正在从全面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向社会责任管理转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已明确列入国外几乎所有大型企业的管理议程,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条新的重要途经。在此背景下,尽管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正在迅速增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越来越多,在雪灾、地震等灾害面前,很多企业积极进行慈善捐款,充分显示其社会责任感。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总体情况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企业并未完全履行社会责任,仅仅是在社会责任的某些领域履行的不错,而其余方面仍然存在着违反企业社会责任相关规定的现象,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实问题的迫切性要求我们关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不足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仍不尽如人意,产品质量不合格、虚假销售、故意拖欠员工工资、生产环境恶劣等现象时有发生,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严重。从法律方面来讲,我国虽然颁布了《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环境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律来约束企业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但所有这些相关法律法规,过于分散和凌乱,过于强调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从认知方面来讲,虽然对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理解以及如何履行等问题上存在欠缺,理论研究零散纷乱、缺乏深度;从实践方面来讲,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压低在职工劳动权益维护、安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甚至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屡见不鲜。
上面分析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状,是政府、社会和企业自身共同导致的,不单单是企业的问题。因此,要想提高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保证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解决现阶段存在的社会责任履行不足问题,必须从政府、社会及企业层面对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
1.政府层面。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缺失,与我国政府层面的职责缺失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我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成体系,大多数没有设定规范企业社会责任的专门条款,而只是在自己的领域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某一方面进行规定,不存在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法》,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规定的专门法律和系统要求。另一方面,执法不严,执法不力现象普遍存在。地方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以当地税收和经济发展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势必造成官员为了发展经济而忽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
2.社会层面。一方面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缺乏应有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缺乏,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多是不了了之。企业的消费者,消费商品遇到假货上当受骗时,大多数人不是通过相应途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而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选择自认倒霉。有些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以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为契机,更是变本加厉地对待企业的员工,提供简陋的工作环境,拖欠工人工资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社会评价监督体系不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体系还刚刚起步,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不能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系统客观的评估,缺乏权威的社会责任评价机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机制。当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体系的不健全,增加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而牺牲社会责任的动力,造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
3.企业层面。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入认识,理解片面,企业管理者往往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根本没有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企业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环境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能够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双赢,而仅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慈善事业。没有认识到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社会形象的提升;没有认识到企业善待员工,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更没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和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重视不足是造成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要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建立保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完善机制,必须从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1.政府层面。一方面,完善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借鉴西方国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立法和规定,尽快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现状的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法》,立法条文要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关键内容,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涉及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以形成系统的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另一方面,建立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规制机构,避免地方政府因经济发展而忽视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
2.社会层面。一方面,加强人们的维权意识,当员工或消费者等企业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害时,及时向企业进行追讨。强化社会舆论作用,迫使企业将其承担社会责任情况公之于众,让社会大众充分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真实情况,搭建起企业与公众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应加快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评价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监督上的重要作用,促使企业定期社会责任报告,公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规划和措施。
3.企业层面。管理者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全面理解企业社会责任,将履行社会责任内化为企业战略。履行社会责任既为企业战略,可考虑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和专人负责,并在管理层级上提升至董事会或董事局直接领导。管理者应将目光放在企业的长远目标上,企业应该从以人为本、环境友好和社会和谐这个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定位和发展战略,重构产品和业务流程,重构价值链的增值过程,重构竞争与合作策略,重构业务发展与投资策略,重塑企业文化以及企业的各项政策及规制。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必须把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变成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引起企业的重视。企业应把社会责任作为一项主动性的行为,作为企业的一种新的增加竞争力的机会,而不是把它作为完成政府部门或社会公众的一项强制任务,甚至作为企业的一种额外的负担。在新的竞争机会面前,企业只有以积极主动的战略去面对新的竞争结构,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柄雷.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5)
[2]叶静.企业社会责任与政府规制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篇6
中图分类号:C936;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7-0076-04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mployees Perceive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Voice Behavior
YAN Aimin1, SHAN Liang1, XU Ting2
(1. School of Business,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2. School of Busines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Abstract:The occurring mechanism of voice behavior is analyzed from the point of employees perception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240employees.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 that employees perception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voice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trust acts as the mediator in this process. Organizational ethical climate plays an act as a moder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trust and voice behavior. The ethical climate with more caring and rules can enhanc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on voice behavior. The ethical climate of high tool type can weake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on voice behavior.
Key words: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ganizational trust; voice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ethical climate
1引言
建言行为是近年来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员工对组织发展的建议可以促使组织及时发现问题,同时也是组织创造力的源泉,因而建言行为被视为组织保持外部竞争力和实现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1]。研究发现,员工对组织特征的感知是激发员工建言行为的重要前因变量,然而现有研究仅验证了组织特征对建言行为的影响,而针对组织对待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好坏是否对员工的建言动机或行为产生影响的研究很少。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对员工态度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Arevalo和Aravind将其定义为通过分配企业资源来促进社会福利,并以此作为加强关键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方式,既包含了对员工的责任,也表现为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2]。CSR能够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对员工态度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主要聚焦两个问题:第一,员工感知的CSR如何影?员工的建言行为?大量研究已经从不同的角度对CSR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然而建言行为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子维度,尚未有研究从CSR角度来探讨对建言行为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其次,组织信任作为组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对员工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从组织信任角度能够更好地解释CSR与建言行为的作用机制。第二,依据个体―环境互动理论,组织气氛能够影响员工的行为方向[3]。组织道德气氛(Organization Ethical Climate,OEC)作为员工对拥有道德内容的组织实践和程序的一般感知[4],本文将深入分析OEC是否能调节CSR―组织信任―建言行为的作用过程。目前学术界关于OEC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具型、关爱型、规则型三种类型,并得到实证研究的验证,本文将聚焦这三种类型的道德气氛。
2研究假设
21企业社会责任和员工建言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是研究CSR问题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该理论认为当个体得到组织提供的支持、帮助时,基于互惠的义务会对组织做出回报[5]。而作为企业核心利益相关者,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带来的支持与帮助时,员工相应地会通过做出角色外的贡献来寻求与组织之间的平衡互惠关系。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一方面当企业更好满足员工需要时,员工会认为有义务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另一方面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对社会是高度负责的,更可能产生回报组织的强烈动机。有关CSR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众多,如颜爱民等认为企业履行外部社会责任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有正向影响[6]。刘远等认为员工感知的CSR通过情感承诺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正向作用[7]。而建言行为是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当员工感知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好处,与组织之间形成心理契约和互惠原则,作为回报,员工就会对组织建言献策[8]。基于以上论述,提出假设:
H1:员工感知的CSR对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22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
信任是一个有效的组织管理工具,可以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转。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当员工感受到组织对其信任、关心、支持,会认为有义务为组织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角色外行为,如建言行为。Hansen等认为组织信任正向调节员工感知的CSR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9],组织信任倾向性在员工感知的CSR对OEC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10]。当员工感知到他们的组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会增加对组织的信任程度。员工信任组织就愿为组织的发展冒险,即使会给自己带来人际关系上的风险,甚至招致报复。建言行为作为一种“挑战性”的组织行为,员工一般不愿提出自己看法和意见,但若员工与组织之间彼此信任,两者处在一个良性的互动环境下,解除员工为组织建言献策的后顾之忧,其产生建言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实证结果发现员工对组织内信任能促进建言行为的发生[11]。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2:组织信任在员工感知的CSR与建言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23组织道德气氛的调节作用
工具型道德气氛以自利为基础,公司牺牲员工利益而获得自我利益会成为常态。工具型道德气氛处于高水平时,员工会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会去关心他人或组织的利益。在这种氛围下会使员工对组织丧失信心,员工不会主动为组织发展建言献策。因此,当工具型道德气氛处在高水平时,会减弱组织信任对建言行为的积极影响。
在关爱型道德气氛下,员工会首先关注他人与组织利益,并且会感知到组织的道德人文关怀。受中国传统中庸思想影响,人们会根据环境的具体情景发表比较合适的看法[12]。当关爱型道德气氛处在高水平时,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体谅和关怀,彼此之间愿意沟通与交流,这使得他们增进了情感,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13]。组织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员工更愿意为组织建言献策。因此,当关爱型道德气氛处在高水平时,会强化组织信任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规则型道德气氛处在高水平时,员工会在规章制度下工作,组织在进行决策时会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员工,这会使员工降低对组织的不确定性感知,有助于增强员工对组织的信任,进而提高员工建言献策的内在动机。因此,当规则型道德气氛处在高水平时,会强化组织信任与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基于以上论述,提出以下假设:
H3:工具型道德气氛在组织信任和建言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工具型道德气氛越强,组织信任对建言行为的影响越弱;
H4:关爱型道德气氛在组织信任和建言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关爱型道德气氛越强,组织信任对建言行为的影响越强;
H5:规则型道德气氛在组织信任和建言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即规则型道德气氛越强,组织信任对建言行为的影响越强。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问卷240份,回收率为68%。剔除答案雷同和答项缺省过多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28份。其中,男性占513%,女性占487%;30岁以下占136%,31~40岁占478%,41~50岁占298%,51岁以上占88%;初中以下占44%,高中和中专占11%,大专占281%,本科占509%,研究生及以上占57%。
32变量测量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整理,选择被广泛使用的成熟量表对变量进行测量。英文量表由精通英语的人力资源博士采用翻译―回译的方法获得。所有量表均采用Likert五点法进行评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员工感知的CSR采用何显富开发的量表[14]。量表共包含20个条目。组织信任采用Robinson开发的组织信任量表[15],共包含7个条目。建言行为采用Maynes和Podaskoff开发的量表[16],共包含10个条目。组织道德气氛采用张四龙等开发的量表[17],共包括10个条目,工具型3个题项,关爱型5个题项,规则型2个题项。
4研究结果
41信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分析各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得出CSR、组织信任、建言行为、OEC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1、0812、0836、0801,均大于07,其中工具型道德气氛为0701、关爱型道德气氛为0712、规则型道德气氛为0620,虽然规则型道德气氛小于07但是大于06可接受。表明本研究所用量表均具有可靠的信度。
本研究中的所有变量都通过一份问卷来收集数据,每份问卷是由同一个体填写,可能会产生同源方差。为了检验研究数据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结果显示,所有变量都载荷不到同一个因子,有11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主成分的方差解释率为29693%。因此,本文不存在或者存在较低的共同方法偏差。
42验证性因子分析
为了判断各变量的结构效度与区分效度,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表1)。由表1可知四因子模型(x2/df=2406;CFI=0918;RMSEA=0064)显著优于其他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
43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CSR与组织信任、建言行为、OEC均显著相关,组织信任、建言行为、OEC两两显著相关。
44组织信任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表3所示,模型4显示CSR对建言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β=0710,p
45组织道德气氛的调节效应检验
根据表4的模型1所示,工具型道德气氛对组织信任和建言行为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β=-0220,p
模型2显示,关爱型道德气氛对两者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0128,p
模型3显示,规则型道德气氛对两者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β=0238,p
5结论
51结论及理论价值
本文探究了员工感知的CSR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并验证了组织信任的中介作用以及OEC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员工感知的CSR对员工建言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信任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OEC对组织信任与建言行为的影响起调节作用。本文以中国企业为样本验证了员工感知的CSR对建言行为影响的研究假设,弥补了目前关于两者之间作用机制研究的缺失,是对建言行为研究视角的扩展,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情境下CSR与员工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其次,组织信任集中体现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交换结果,当组织对员工
表现出更多的责任,员工对组织的信任感就会上升,此时会做出利于组织发展的行为回报组织,并且认为回报行为会得到组织良好的绩效评价,就会打消疑虑,为组织建言献策。
此外,在考虑不同类型的OEC下,组织信任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程度会发生变化。当员工感知到组织有一个相对安全、讲规则的环境时,对组织信任的员工会表现出更多的建言行为。反之,当组织成员之间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彼此缺乏信任基础,此时发表意见是非常“危险”的,员工会选择沉默。这证明CSR对员工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在不同的道德环境下确实有所不同,进一步丰富了相关研究。
52实践意义
基于上述研究与理论剖析,得到如下管理启示:第一,CSR对组织绩效的提升有重要作用,组织应予以高度重视。第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促进员工产生建言行为的重要方式,企业应着力营造负责任的氛围。一方面须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桥梁作用,加强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情感依赖,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建言献策的环境。另一方面应让员工相信自己的组织对社会是高度负责的,员工才能为组织建言献策。第三,企业要营造良好的道德气氛,不仅让员工感受到组织讲规则、重视员工利益发展,同时让员工感受到组织的道德人文关怀,构建安全的建言氛围。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利益相关者;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01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萌芽
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最早是始于1916年,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在《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提出“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但是,在1851年,就有人提出了社会责任的观点,提图斯·索尔特就明确表达了“企业有义务促进社会发展、商人应肩负社会责任”。
任何观点都有其思想根源,企业社会责任观点也是。从思想演进的意义上讲,孕育于古代社会并在日后不断发展具有个体行为特征的雇主伦理,就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萌芽,仍在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提供思想资源。实际上,虽然我国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要远晚于西方国家,但是从其起源来看,企业社会责任是从商业伦理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汉代就成为正统国学的儒家思想倡导“重义兼利”、“重义尚利”的“义利统一”的价值观,把信用和信誉看成了除了自然变故之外最重要的经商条件。与西方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相比,19世纪产生并逐渐兴盛的山西票号是与之最为近似的中国企业(但一个重要的区别是山西票号的资本家基本上是无限责任),资本家与总经理各司其责。所以,山西票号的社会责任行为最能体现“企业社会责任”在实施主体上的本质含义。在西方,近代文艺复兴后兴起的新教伦理是其商业伦理思想的主要起源。新教提倡“理性追求社会财富是光荣的”,并重视信誉和诚信,认为“信用就是金钱”。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较早的西方国家,慈善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早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是企业重要的社会责任。在西方国家,随着钱德勒所定义的现代公司逐渐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的土壤已经具备。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点的形成
在那种“企业应该在特定的法律法规环境下为股东创造最大的利润“传统的观念下“勤勉致富以获得救赎”的达尔文思潮是标准的企业行为。因此,19世纪的企业是不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往往被诉诸法律,因为“慈善行为会侵蚀企业的资源、削减企业的利润”,会陷入“过度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时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由企业家通过慈善行为来完成。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钢铁集团公司的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管理者应将自己视为社会利益的受托人。1905年,美国学者约翰·戴维斯在他所著的《公司》中认为,一个由社会创造的公司应该对这个社会负有责任。这是学者对社会责任的最初的看法。戴维斯的理论依据就是公司由社会创造,理应回报社会。美国钢铁公司和国际收割机公司董事伯金斯在1908年提出:“公司愈是大型化,则它对全社会的责任就愈重。”在早期的企业社会责任观,企业对大多利益相关者的非经济的利益要求不会加以考虑,而是出于企业主的个人行为。
三、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
进入20世纪以后,工业的大力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批评家们开始指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残酷和冷漠,并意识到企业必须对那些与其有关联的群体负起责任。进入到20世纪以后,工业进程不断加快,企业的规模也在迅速的扩大,而企业仅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使企业与社会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企业侵犯社会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种来自于社会的巨大压力,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和研究学者开始重视这些问题,进而提出了企业在追求自身利润的同时,注意到履行多种地责任是企业的应有之义,真正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24年美国学者谢尔顿的著作《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中。他把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公司社会责任含有道德因素在内。1920年到1930年左右,美国企业管理学者T. Veblen与其后的程序学派提出“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主张,开始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他进而提出,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费用下降从而使利润增加,在增加利润的分配上,企业希望独占利润,工人希望加工资,消费者则希望降低物价,因而,各利益集团之间难免对立,需要创立缓和冲突的管理机制以协调各集团之间的利益分配,这就需要企业通过履行社会的责任来缓和各种矛盾。
在20世纪30年代,多德等企业社会责任的早期开创者对克拉克的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将企业社会责任概括为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之外所应肩负的其它义务。1953年,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发表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开启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现代辩论。伯文在书中把CSR定义: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系统化理论研究的起点。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与综述,重点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企业绩效两方面进行整理与总结,但是还有很多疏漏,还有很多局限。但还是希望可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有微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支武.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视角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海龙.企业社会责任前夜的雇主伦理实践[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4):17-19.
篇8
(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同时随着全球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的关注,进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几年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评价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展望建议。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CSR;利益相关者
0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是在美国经济萧条期,大型企业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产生的。
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国内,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持有肯定态度,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份子,企业应遵守权责对等的原则,企业占了社会资源,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占有的资源越多责任越大。
1.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观点
1990年出版的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内较早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书中介绍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并围绕企业在纳税、自然资源、能源运用行为、环境保护、基本建设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责任介绍了企业在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及法律责任。
刘俊海(1999)以企业社会责任和经营绩效的相关性研究为依据,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道德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他认为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为股东盈利作为唯一存在目的,应最大限度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含员工、消费者、中小竞争者、当地社区、环境、社会弱者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1]。
卢代富(2002)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包含对员工、消费者、债权人、环境、当地社区、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2]。
曹风月(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即要对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和社区负责,另外提出了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是不可回避的,因此,她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有6项内容,即股东、雇员、消费者、政府、社区和环境[3]。
周祖城(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应该承担的,以利益相关者为对象,包含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内的一种综合责任[4]。
黎友焕(200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在某特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及其他相关的责任,这个概念是目前内容较完整的、较严谨的、动态的定义[5]。
1.2 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研究的评价
从企业社会责任进入国内以来,国内学者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角度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基本上所有学者都认同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近几年很多学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倾向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定义。统观国内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的20年,所呈现出的现象是:一是,研究成果少而且观点片面;二是,缺少创新型研究;三是,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应用研究,而比较忽略理论研究。
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
至企业社会责任进入我国以来,学者们大多认可企业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在肯定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中国企业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常用方法有模糊数学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综合分析判断法、主成分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等。
2.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的主要观点
李立清(2006)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293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企业包括石油化工企业、建筑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等9个行业,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劳工权益、人权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行为五个方面,这套指标体系不仅涵盖SA8000的主要内容,而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商业道德和社会公益两个要素,然后采用主观赋权法由不同领域的社会责任研究者、管理专家等确定权数,最后发放问卷让企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打分,应用模糊评价法评价湖南省29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情况[6]。
李正(2006)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采用内容分析法的指数法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高低,如果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描述了各个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作者构建的活动体系)的某一类,则分值为1,如果还有相应的金额再加1分,最后由小类得分加总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指数,比较各样本企业的得分[7]。
梁杰、王铁成(2007)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中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spss软件技术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标与财务业绩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依据建立一般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对上市公司进行个体评价时,依据上市公司实际的财务业绩指标测算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理论值,再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果[8]。
牛丽文、符丹等(2008)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通过模糊数学的评价模型评价企业社会责任,首先建立科学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活动因素集,然后分配权重,对这些因素分别进行评价,最后用模糊矩阵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评价值,将评价值和事先建立好的评价集E={1.0,0.8,0.6,0.4,0.2}={优秀,较好,一般,较差,差}对比,找出相近的数值做出评价[9]。
2.2 对国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的总结
以上讲述了近几年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研究,发现目前国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趋于定量分析社会责任,定性分析的文章很少,定量分析的过程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或其他理论,比如SA8000标准、社会契约理论等,构建定量指标体系,这些定量指标中或者是财务指标体系,或者要采用社会数据的指标体系,如污水处理费用,具体的数据方法是模糊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综合指数法等,通过这些方法评价社会责任的结果都不一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研究社会责任。
3 结语
至企业社会责任传入我国以来,国内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对于我国的研究者,应该继续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借鉴先进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经验,继续开展本土化的探索,加强规范和实证研究,及早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进而引导政府制定与社会责任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7.
[2]卢代富.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界说述评[J].现代法学,2001(3):1.
[3]曹凤月.企业道德责任论-企业与利益关系者的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40.
[4]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2).
[5]黎友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D].西北大学,2007.
[6]李立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湖南省为(下转第373页)(上接第209页)例[J].南方经济,2006(1).
[7]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泸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8]梁杰,王铁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评价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篇9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会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引发了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思考和研究,随着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确立,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也逐渐被多数人接受。企业会计与之适应,对企业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和效益进行计量和分析,从而产生了社会责任会计。因此弄清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含义对其问题的研究才能更加清晰,对于帮助企业做利于其长期发展的决策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教授在1916年就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CSR)思想,他认为“科技和工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让我们明白了社会和环境方面问题的责任之源”,“迄今为止,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这说明当时随着企业大规模的生产和工业化,克拉克就已认识到企业经济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了影响,但他没有给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明确定义。
直到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哲学》(1924)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SR)概念。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要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责任联系”,并认为其中包括道德因素。随后,“企业社会责任”一词开始被大众接受。哈佛大学的多德教授从企业权力来源角度界定CSR,他认为,企业财产的运用受到社会公共利益影响,“公司经营者的应有态度是树立自己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社会责任。”
在此基础上,学者博文(1953)正式提出了企业及其经营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开创了CSR研究的专门领域,被誉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他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指出:“企业应该自愿地以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进行经营活动,即使这样做可能导致企业利润的降低。”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在《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1971)中对CSR的理解用“三个同心责任圈”这一术语代表,即最里圈包括明确地有效履行经济职能的基本责任;中间一圈是指企业在实施经济职能时对社会价值观和优先权的变化要采取一个积极态度的责任;最外圈,包括企业更大范围促进社会进步的其他无形责任。
国内学者对CSR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刘俊海教授以公司为特定企业类型,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指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谋求盈利作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应负有维护和增进社会其他主体利益的义务。”陈留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股东负责、获取利益的过程中,要主动承担对员工权益、环境、社会公益等的责任。”陈讯等根据社会责任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和员工的责任;二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政府、社区、环境的责任;三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慈善、公益事业。综合各家所言,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保证股东利益,依法经营企业、积极创造利润的同时,承担增进其他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责任,是企业价值在利益相关者间进行分配的外在表现。
三、企业会计责任的本质
企业向相关者进行利益分配时,就是对各相关者承担社会责任,如对股东分配股息,对员工发放工资、福利,对供应商及时付款,对政府积极交税,并且按照企业履行责任所付出的成本、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源价值进行企业价值分配。
四、社会责任会计
社会责任理论的广泛传播、其实践的逐渐推行,使得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在1968年《社会经济会计》中首创了“社会责任会计”一词,并将其初步定义为: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1972年,在他的《会计职业与社会进步》-文中进一步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是在社会委托责任基础上建立的,以会计形式衡量和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一种方法。由此便开始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系统化研究。随着企业发展带来的社会负面问题增多,社会责任会计逐渐得到了会计界的支持,尤其是美国会计界三大协会的支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ECPA)发表了《企业社会业绩》研究报告,建立了一个初步的计量系统;美国会计学会(AAA)先后成立了各种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委员会;美国会计师协会(NAA)专门成立了“企业社会行动会计委员会”,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范围、目的、程序和沟通方式。接着197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一次将履行社会责任会计作为企业会计报表一项重要目标。1974年美国出版了奥斯特斯《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专著。
社会责任会计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就传入我国,但直到1985年在《财会通讯》(综合版)第八期上的“在经济特区实行社会责任会计的设想”一文中才出现我国学者的研究。1990年“社会责任会计”一词在厦门大学的常勋教授编写的《国际会计学》教材中出现。他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宋献中、李皎予(1992)是我国最早对社会责任会计概念进行界定的学者,“社会责任会计是社会责任同会计学的有机结合”,它以企业与社会间的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和研究中心,用会计方法对企业经营活动造成的社会贡献和损害进行反映和控制,以利于提高企业效益。
篇10
[关键词]报刊企业 社会责任 评价体系 评价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教育部2011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转企改制背景下我国报刊社会责任治理及其模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YJA860002)
一、研究背景、意义及报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我国新闻出版产业体制改革已进入新阶段,“十一五”期间,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或登记为企业法人。大量报刊由过去的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势必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各种困难,“在商言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自不为过。然而,众所周知,媒体的社会责任是其职责所在,也是其构建公信力的主要基石。遗憾的是,伴随着传媒业的市场化企业化转型、当下不少报刊却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社会责任缺失。“虚假、低俗、煽情”等传媒界恶习日趋盛行,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感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10年10月出席世界媒体峰会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时特别提到“媒体的社会责任”指出: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他还强调,当今社会“对各大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实践的前行,需研究理论指导”,毋庸置疑,当下有关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理论研究明显滞后,更缺少对其社会责任治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媒体来说,相比各种利益的诱惑,研究者和社会的道义呼声显得十分苍白。关键在于如何治理,因此,构建科学的中国报刊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本文所持的“报刊企业社会责任”源于“报刊社会责任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前者由罗伯特·哈钦斯领导的委员会在1947年创立,通过威廉·霍京、弗雷德·西伯特(1956)、西奥多·彼得森(1956)和韦尔伯·施拉姆(1990)等学者的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主流新闻理论。西伯特、彼得森和施拉姆合著《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其中彼得森撰写的“传媒的社会责任论”,对新闻自由,传媒与政府、公众的关系等西方新闻学中的基本问题重新进行了阐述,把传媒的社会责任、道德义务概念融入进去,而且予以强调。有关文献表明,社会责任论把西方新闻自由观,推向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但随着20世纪下半叶以来兴起的网络媒体日益成熟,“社会责任论”这种以西方为本位、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传媒理论正面临现实困境。后者则起源于美国,于20世纪初在学术界形成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早期,基于“经济人”假设,企业责任就是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向社会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之后,随着“社会人”理论的确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观逐渐被接受。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到今天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企业遵守最起码的伦理规范与社会准则,如公平交易、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等。第二个层次是指企业在遵守社会基本伦理规范的基础上,对环境、顾客、股东、员工、供应商及当地社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本文将这两重理论进行综合,作为评价报刊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及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AHP法”和评价体系的“问卷调查法”。 “AHP(AnalyticHierarchyProcess)法”是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homas.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当时,Thomas.L.saaty运用AHP法确定旅游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评价体系的“问卷调查法”则由Maignan,Ferrell(2000)和Maignanetal(1999)提出,我国学者郑海东(2007)也做过类似研究。这种评价方法先把模型各维度直接操作化,因其方法数据是问卷使用者产生,所以采用的指标测量概念要非常匹配,而且主要依赖受访者的知觉,知觉测量可能会受到实施方式的操纵。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访谈约100名知名报刊企业负责人,确定报刊企业评价指标,并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自权重。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数据,提出报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表一),据此提出分析公式及模型。
首先,如表一,本文从舆论导向、信息传播、舆论监督、法律法规、社会伦理、健康文化、公共利益和公民权益、创富能力、内部员工满意度等9个维度设置指标体系,在每个维度进行代表指标选取,明确9大维度下的19个二级指标,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总体结构和具体评估内容,即9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
然后,通过专家打分法(“问卷调查法”)来构造判断矩阵。对20位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及10位传媒研究领域的资深专业人士发放“重要性调查表”,要求其对每个影响指标的因素来给出适当的分数,以“1”为满分制,并对回收的打分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报刊企业社会责任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数据表。同时采用专家评分法来确定各指标的得分值,即要求专家根据报刊具体情况,给各个指标分别评分。评分标准为:Fi=1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差;Fi=2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较差;Fi=3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一般;Fi=4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较好;Fi=5表示履行社会责任水平好(如表二)。
三、报刊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及指标体系内容解读
- 上一篇:航天航空技术概论
- 下一篇: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