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篇1

心理学的发展是在追求其学科的科学化基础上,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实用和有效的研究,以此来为社会民众服务,这是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路线。世界心理学科学化的追求始于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这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将心理学的发展引向了一条既定的路线,这条路线就是科学实证主义。虽然冯特在学术生命的最后20年完成了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将心理学一部分分成个体的实验心理学或生理心理学,另一部分分成研究语言、文化、宗教、习俗等的群体的民族心理学。但是,19一20世纪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世纪,已经很难改变个体的实验心理学所主导的自然科学取向被标榜为科学的化身的结局,科学研究就等同于客观的实证研究。世界心理学的发展的哲学根源沿袭的正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罗素和弗雷格逻辑原子主义哲学以及卡尔纳普和亨普尔等人的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实证主义哲学最终还是将心理学的发展引向了实证主义的道路,这种重视实证材料积累,忽视心理学理论建设的倾向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心理学整体的发展。中国早期的科学心理学是对西方心理学的模仿、复制和跟随,也未能完全摆脱心理学研究实证主义化的困境。

纵观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我们看到的往往都是欧美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很难找寻到中国心理学家的足迹,这让本国心理学工作者感到很悲哀。因此,中国心理学的发展问题在20世纪末期曾引起过港澳台三地学者的广泛探讨,问题的焦点是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但是,直至今日,对此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争论。如,中国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分离抑或整合问题、心理学学科归属与学科分裂问题、心理学研究之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心理学道路发展之西方化抑或自主创新问题、心理学之理论挖掘与理论独创问题等。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之分离抑或整合问题

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心理学学科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科学的心理学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主线的,无论是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弗洛伊德的早期的精神分析心理学、惠特海默和考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学,还是近几十年兴起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主要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其哲学基础。虽然人文主义心理学重视理论的研究,但是很多时候,它仍然承袭了欧美实证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导致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分歧的最主要原因是实证主义心理学所追求的经验证实原则和客观的研究立场。

传统科学方法论是以物理主义的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物理主义世界观和实证主义方法论直接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假设。科学的实证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感官或借助于感官的延长工具客观地把握到的,只有感官把握到的才是客观的真实的,否则是虚假的。实证主义立场的心理学其实揭示的只是人类全部心理现象的一部分内容,很多无法用经验证实的心理现象必须借助于非实证的研究。格根等人就曾指出,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最大挑战是,从实证主义传统中解放出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冯特虽然推崇实验的心理学,但是他并没有对实证的心理学研究达到崇拜的程度,他清楚地认识到,实证的心理学根本无法揭示全部心理现象,因此也就有了经典的《民族心理学》。这部使用了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法对习俗、信仰、语言、神话、宗教进行研究的着作,已经证明了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同等重要,遗憾的是深受自然科学影响的心理学者无法容忍非经验证实和有主观参与的理论研究,最终将心理学推向了实证的极端。

然而,20世纪后期,随着实证心理学研究弊端的显现,心理学理论研究再次受到重视。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985年理论心理学国际协会在英国的成立,它表明世界心理学已经开始关注理论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我国心理学者也在这一旗帜影响下开展了一些心理学理论研究,尤其是港台学者杨国枢先生的团队所进行的本土心理研究产生了强烈反响'大陆潘菽先生主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学建设也引起了强烈反响。21世纪初,一批年轻的心理学理论研究者,如葛鲁嘉先生对中国心性心理学思想进行挖掘,形成了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体系m;汪凤炎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形成了中国心理学思想史;彭彦琴对传统佛家心理学思想进行发掘,形成了禅宗的心理学思想体系m。这些研究对我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无疑是有建设意义的,是应该予以肯定的。但是,问题在于,是否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就只做理论而不做实证研究,而做实证研究的就不做理论研究?

以笔者观察,在中国心理学界,大多数研究者都是要么做理论要么做实证,很少有将理论与实证结合起来的,不过北师大金盛华教授所提出的自我价值定向理论是一个例外,他既做理论也做实证研究。但更多的学者仍是专攻其一。我们翻看国外很多知名学者的简历会发现,他们不仅在自然科学上有所造诣,而且在人文社会学科上也有建树,这让我们国内学者汗颜。科学史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在人文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辅之以严密的自然科学实证研究,才能对某一心理现象做到全方位的研究m。在这一点上国内心理学者做的还很不够,因此就有了我国本土心理学发展是否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二者割裂开来的问题。一般来讲,理论心理研究从非经验的角度,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类比、假设、抽象、演绎或推理等多种理论思维的方式,对心理现象进行探索,对心理学学科本身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但同时理论心理研究所提出的假设或做出的预测能够为实证心理研究提供课题,而对该课题的实证研究又可支持理论的假设。这样看来,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心理学实证研究不应该各行其是、互不相干’而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此,中国本土心理学也应该在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上相互配合,这样才有可能提升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品味和质量,才能更好地融人国际心理学的阵营。

3.心理学学科归属与学科分裂问题

心理学学科归属与学科分裂问题仍是我国本土心理学面临的一个理论问题。探讨心理学为何会分裂和如何分裂的问题,必须首先澄清心理学学科的归属问题,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仍处于争论之中。从学科归属上来讲,心理学学科目前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心理科学既不为自然科学接纳,又不愿依附于人文科学,而不得不沦为“准自然科学”。综合西方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关于心理学学科归属的界说:一是自从冯特用实验的方法建立科学心理学,使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以来,心理学就被人们看成一门自然科学;二是由于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它们与社会文化又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有些人又将之视为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是有些人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均不妥,便把心理学看作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综合科学。因此,心理学史学家墨菲就打比方说:“心理学独立之前曾经像个流浪儿,一会儿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儿敲敲认识论的门。”那么,在心理学独立之后,在科学共同体中,心理学仍是一个到处流浪的打工仔,它的研究领域不断被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众多学科瓜分,已经失去很多本属于心理学自身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也有相关的理论探讨,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和张春兴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梁漱溟认为“心理学天然该当是介于哲学与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纯理科学与应用科学之间,而为一核心或联络中枢者。它是最无比重要的一门学问,凡百术统在其后”;潘菽先生则明确指出“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是一种中间科学或跨界科学,具有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桥梁作用”;车文博先生主张树立大心理观,“把心理学视为介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中间科学,采用主观客观统一的研究方法,重视实验方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结合……至于心理学的分支,有的可作为社会科学如社会心理学,有的可作为自然科学如神经生理心理学”;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从系统科学思想出发,认为心理学应包含在思维科学之中。思维科学除了心理学外,还有人工智能、认识科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解剖学)、语言学、数理语言学、文字学、科学方法论、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算法论等。

从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学学科的不同归属的界定来看,学科归属的模糊是心理学学科分裂的必然结果。因此也就出现了做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不懂实验心理学,做实验心理研究的学者不懂理论心理学;做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不了解人格心理学,做人格心理研究的学者不懂认知神经心理学;做人文心理学的学者看不懂做自然科学学者做的研究,做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不屑于与做人文心理研究的学者为伍。这种学科的分裂进一步表现为:心理学研究者之间的分裂、心理学研究课题的分裂和心理学指导思想和方法论的分裂。这种学科间的分裂不仅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沟通联系,更重要的是使心理学学科之间越来越独立,互不往来,统一的愿望将很难实现。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斯彭斯所言:“在我的一个可怕的梦中,我预见到心理学组织机构的解体,实验心理学家被分配到正在兴起的认知科学学科当中,生理心理学家愉快地到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系报到,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家被商业学院抢走,心理疾病学家在医学院中找到了他们的位置。”长此以往,心理学研究领域被其他学科瓜分的危机将会进一步增大。

我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基本与西方心理学体系相一致,学科归属、学科分类和学科设置也并没有太多变化。我国心理学发展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国外心理学,历史上曾经历过对国外心理学的三次模仿、复制和跟随以及三次批判和反思。但是我国本土的心理学显然是落后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心理学过度地引进和介绍国外心理学的进展,而很少将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和理论研究介绍到国外去,这导致的后果就是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始终未能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其学科归属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也就不能最终解决中国本土心理学学科分裂的问题,最终也会出现欧美心理学学科分裂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本土心理学与其尴尬地逡巡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综合边缘学科之间,不如抛弃传统科学观,以宽广的胸怀,宏大的视野,树立系统科学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目前心理学的发展。

4.心理学研究之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

在《中国心理学城乡分野的文化心理学批判与反思》一文中,笔者曾就我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文化根植性、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适用的问题做过讨论?。前文已经提到,中国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关系曾有过三次模仿复制和跟随过程,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引进西方心理学(主要是美国心理学)为主。第二次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学受政治形态影响,以前苏联心理学马首是瞻,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成为了中国心理学的代名词。第三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心理学又重新开始大量地引进、介绍西方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引进发达国家心理学对于一个发展较缓慢的地区来说,一方面可以提高其发展速度,节省发展时间,另一方面也使该地区的心理学发展失去了自主性和创新性。20世纪80年代,很多中国心理学者发现了复制来的美国心理学研究理论和内容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国人的心理,因此才有了杨国枢先生的致力于发展本土心理学的重要宣言。

心理学的发展原本就没有脱离开文化的范畴,它存在着文化品性问题,这与西方的自然科学品性是有区别的。心理学的自然品性表现为三方面:一是追求心理学研究的客观性,二是依赖研究者感官经验的普遍性,三是确立实证方法的中心地位。心理学的自然品性作为心理学本身存在的两个属性之一,在使用研究物理现象的手段来研究主观自觉的心理现象时,不免会使人类内在心理产生隔膜,使心理学的适用性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从文化品性的框架来界说心理学的发展,目前有三种提法:一是文化心理学,二是跨文化心理学,三是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强调人类心理行为是文化历史的产物,与特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无法脱离文化历史背景对其进行理解,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心理特征,文化与心理和行为是一个相互构建的过程?。跨文化心理学是以文化为变量研究心理和行为异同的,通过跨文化比较,对心理学的某些概念、理论和假设予以文化上的比较和检验,从而找到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跨文化一致性及心理与行为的普适性。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兴起说明了文化间确实存在着文化心理的差异,心理学确实存在着文化不适用性,但是它的目的却是检验主流文化中的心理学理论在其他文化中的普适性,其实质仍旧沿袭了心理学的自然品性。本土心理学则是在跨文化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具体文化特征进行的研究。对心理学本土化的讨论也多见于20世纪末期,虽然有倾向于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有倾向于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但是笔者仍坚持主张建立“内发性本土心理学”,其目标是要根植文化传统,挖掘文化资源,建立起特定文化中的特定的心理与行为解释方式,为特定文化中的人所服务的本土契合性心理学。虽然这三种研究取向都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但是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目前仍只重视实证资料的积累而忽视本土理论的建构,当然这种建构是建立在本土文化特征之上的。目前仅有的少量的理论建构却只注重挖掘古代心理学思想,其目的不过是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理论寻找或提供中国文化中的证据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也无法回避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心理学研究的本真就在于“求真”(做最好的研究)、“求存”(解决生存问题)、“求用”(与实践相结合),而求真、求存、求用这六字也揭示了中国心理学最终目的是要用于实践、服务社会的。

5.心理学发展道路之西方化抑或自主创新问题

如前文所述,心理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是我国心理学发展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由此又引出了另外一个理论问题,即中国心理学究竟是应该走西方化的发展道路,还是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决定了心理学发展的目的,而西方心理学体系不能完全揭示我国文化背景下民众的心理现象已是公认的事实,所以文化差异与文化适用问题也是我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有三种观点:一是对西方心理学采取默认态度,这主要集中在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和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中间,他们往往不关注现实和实践问题,将心理学基础实验作为不受文化影响的研究来做。二是认为中国心理学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走与西方心理学完全不同的道路,因为文化的差异,必然存在文化心理的差异,因此要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典型的心理现象,进行独立的理论创新和研究。三是折衷主义,认为中国心理学既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成果,也应该采取自主的理论创新,这种观点存在于绝大多数国内做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学者身上。

这三种观点反映的是我国心理学者对西方心理学的不同态度,有排斥也有吸收。我国心理学前期发展走的是吸收的道路,通过三次较大的模仿复制和跟随过程,缩小了我国心理学水平与世界的差距,这是可以肯定的。我国心理学发展的后期应该走独立自主创新的道路。当然笔者基本支持第三种观点,主张合理但不过度吸收国外有益的心理学成果,不盲从,毕竟我国心理学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学术资源,只有吸收有益的资源才能促进我国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可见,心理学的西方化倾向既有利也有弊,西方化容易使心理学研究迷失自我意识,缺乏创新,但同时也会给心理学发展带来学术资源。心理学独立创新同样也有利有弊,独立创新容易形成闭门造车,与外界隔绝的发展境地,但同时也可以提高一国心理学发展的独创水平。因此,心理学的发展需要资源,这种资源既是国外同行带来的学术资源,也应该是根植于我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基于这样一些资源之上进行的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才能够既与世界心理学接轨,又能有效揭示我国文化背景下国人的心理现象,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6.结论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论认知新概念

建构主义教学论产生于建构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播,但传播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造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这种理论被认为属于更广泛意义上的格式塔心理学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它是建立在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以及维果斯基的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顺应”方面的深入研究,建构主义探讨了认知主体新旧经验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的机制。

与其它心理学理论一样,自主建构理论被赋予教育学意义之前无所谓好坏。自主建构现象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发现;它只是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教育学所关心的“怎么办”的问题。从逻辑上讲,“学习不是被动地吸收知识”,不等于“学生不吸收传授的知识”;强调“顺应”时,不能否认“同化”的存在。面对学生旧有的错误概念干扰、限制新的正确的概念吸收的现象,教育家的责任是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使错误概念得到纠正、新概念被赋予意义。

鄱斯纳等人的研究意图是通过自己的观察、访谈研究,结合皮亚杰、杰亚夫等前人的发现,以及与科学哲学上的相关理论相联系,综合归纳出一个完整的科学概念转变理论。他们要回答两个比前人研究更加微观的问题:(1)原有的概念及其结构(又叫“概念生态”)的什么特征控制了对新概念的选择;(2)一个核心概念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被另一个概念所取代。该研究的前提是学生的误解概念常常是难以改变的, 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误解概念。鄱斯纳等还明确指出:“我们这项研究的中心观点是要说明学习是一项理性的活动。学习从根本上讲是理解和接受概念的过程,因为这些概念被学习者认为是智慧的和理性的。所以说学习是一种探究。学生在学习中必须依据证据对学习的对象进行判断。当然这不是说情绪与情感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要。这里把学习表达为一种理性的活动是为了讨论学习是什么、而不是学习依赖于什么的问题”。在论述教师的作用时他们又指出,教师应该是“科学思维的模范”;在论述教学活动时,他们强调了实验室的作用。

象杰亚夫和鄱斯纳这样的深入教学实际的实证研究还有很多,它们对科学教育改革,对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已有概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往往被建构主义者片面、歪曲、夸大地理解为是建立在激进的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通过夸大认知主体的主动建构作用,将科学学习的困难性解释为不可传授,然后把经典的科学教育理论如杜威的“做中学”、皮亚杰的“顺应”理论,贴上建构主义的标签,其结果是给教育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混乱。对于这一点,著名科学教育家马修斯(M. R. Matthews)指出:“许多传统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没有必要披上建构主义的外衣,因为那样妨碍教育研究者与教师和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交流”。

用积极的态度看,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实践的主要贡献在于它指出了科学教育的特殊困难性。提醒人们科学新概念的掌握与其它学科的新概念的掌握过程不同,前者更多地与学习者的已有概念相关。

从知识论上讲,科学知识比其它学科知识难学的原因主要源于其累积性、逻辑性、和经验性上。现代科学知识是近代三百多年来无数位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小学生一节课中所学的内容,可能代表了早期几代科学家的劳动;中学生十几个学时的牛顿力学,集中反映了16到17世纪许多物理学家的成果;而对于坐在大学高年级课堂里的学生而言,他们必须是已经基本了解了全部前人的成果,而正在进入向新的发现迈进的阶段。

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给科学教学也带来了特殊的困难。累积不是堆积,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联系之上的。我们不能说爱因斯坦和牛顿的贡献谁大谁小,没有牛顿,就不会有爱因斯坦;弄不懂牛顿力学,不可能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虽然它们属于不同的“范式”。科学知识的“知识点”非常多,如果互相之间的联系没有弄清楚,科学是非常难学的。联系的途径有两条,首先是亲自体验,经过探究学到了知识或改变了误解概念;另一个途径是逻辑推理,逻辑是不能用通常的感觉器官去体验的东西,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然而通过这个心理体验,可以将新旧经验和新旧知识连结起来,弥补感觉器官体验的不足。从这个意义上讲,布鲁纳的结构教学法有利于解决科学“知识点”多而课时少的问题,以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对于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结构学习法与活动学习法的比例应该有所不同。20世纪60年代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改革,就是由于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师驾驭科学知识的能力,而导致了失败。

科学知识的经验性是对科学教学的又一挑战。科学学习强调亲身体验、“做中学”,但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可能把科学史上所有理论、概念的产生过程都重复一遍。因此,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体验活动是关键,而这恰恰是科学教学的主要困难之一。哪些知识的学习必须要经过亲自体验?不经过亲自体验的那些知识是否能被掌握?活动课或实验课的份量至少应该是多少?活动内容与学生从前的概念之间怎样联系?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给教学带来困难。而且,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培养目标等还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些都需要做认认真真的研究。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论有争议和讨论,科学课堂当然也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局限性,但不影响其光芒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惟存教育,2002

篇3

摘要:思想品德教学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我国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线,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进行论述,以促进两者的衔接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素质教育 结合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 21 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 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 2020 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结束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灵活运用,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交叉使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穿插丰富的教学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 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 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有的教师盲目追求升学率,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奋斗,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让学生学有价值、有用的数学,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普通初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 创造良好的环境。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2 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心里特征、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最终达到A层逐步解体,B、C层不断壮大的目的。

3 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应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

(4)布置作业层次化。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A层的学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章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适当拓展,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6)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能充分发掘学生潜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 学生分层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篇5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心理学研究依据。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英语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高中英语教材理论性强,综合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三、普通高中英语“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类。

(三)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已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高一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参照单词、词组等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单词、词组要主动记住,文章内容深刻理解并能找出文章重点,课后例题要先行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层次分明。

四、“分层次教学”的启示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普通高中英语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参考付海峰;

[2]《英语“符号语言”教学的层次性》英语通报 冯德雄 章明富。

篇6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分层次教学与以往分快慢班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学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学考、高考复习之目的。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三、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为此,对学生进行分层要坚持尊重学生,师生磋商,动态分层的原则。首先,要向学生宣布上述分层方案的设计,讲清分层的目的和意义,以统一师生认识;其次,教师应指导每位学生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通过学生自我评估,完全由学生自己自愿选择适应自己的层次;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愿选择的情况进行合理性分析,若有必要,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作个别调整之后,公布分层结果。这样使部分学生既分到了合适的层次上,又保留了“脸面”,自尊心也不至于受到伤害,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环境;自愿;关系

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

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鉴于上述原因,本着普通高中“为毕业生参加社会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打基础”的职能,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差异的客观存在及教学现状,切实开展教改实验,探究“分层次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

二、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

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分层次教学中的分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成绩差异的分层,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差生增加心理负担,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作为合格的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民主的教风,要敢于承认工作中的不足,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要注意师生感情的交流,注意信息反馈,不断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化学教学;教学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将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新课改下化学教育的具体目标是“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其中化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为学生的终生幸福负责”。

1.化学教学方式的历史及现状

新一轮化学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正在全国范围内顺利推进,新课程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化学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发展。本轮课程改革既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又要求师生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的、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同时,也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与空间。因此,本轮课程改革对广大师生来说,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次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难得的机遇。

2.中学常用化学教学方式

2.1讲授型教学方式

讲授型教学方式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跨越时空,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讲授型教学方式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其他任何教学方式的运用中只要师生之间有交流、沟通,就会有讲授方式的“用武之地”。

2.2演示――观察型教学方式

演示――观察型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或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者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思维加工,形成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演示实验――观察型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得以成功运用,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把理论、书本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2.3实验――探究型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型教学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一化学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特点所要求的,更是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指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

(1)指导学生做好试验方案设计;

(2)指导学生做好探究;

(3)指导学生做好表达交流。

2.4谈话――讨论型教学方式

谈话――讨论型教学方式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口头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该方式的运用一般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维,通过对话和讨论,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的方式,以达到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3.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学方式改革的特点

3.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化学教学方式的多变性互动

教学方式的多变互动性,是指现在教学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项活动和双向活动,而是强调教学时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多向交流比单向和双向交流有更显著的效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要特别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其他环节中的作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以发展为目标,重视化学教学方式的综合化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寓意着教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化学新课改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3.3以个体为重点,重视化学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的多维要求,并不等于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学习个体,他们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上,而是更多的表现在智力、健康、情绪、心理等方面。这些差异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3.4以能力为中心,发挥教学方式的潜能性

教学方式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但教学过程中的方式,不是单纯的操作意义上的机械方式,而方式本身隐含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因此,发挥教学方式的潜能作用,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教学方式改革的又一特点。

4.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学方式的选择和优化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各自的功能、特点不尽相同,教师如何在新课改下的教学实践中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尤其是对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显得格外重要。概括说来,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由于化学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就成为一个十分自然的问题。事实上,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可能始终只用一种方法,而是有意或无意地按一定的指导思想与习惯的经验模式,进行方法的选择和组合。具体地说,优秀教师成功的诀窍就在于他们知道怎样从基于多方面的因素的所有行为中,选择与整个教学策略相吻合的特殊行为,并能预料该行为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文献】

[1]王运蕊.化学学习方法指导[J].河北冀州市码头李镇中学,2008(05):89-90

[2]蒋馨岚.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与学方式转变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

[3]耿小红.中学化学新课程发展性学生评价研究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4

[4]王双桂.中学化学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5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提高;数学素质

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原则,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根本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对这些现实情况,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试行“分层次教学”的教改实验,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育教学实践依据。目前普通高中,面对传统教学模式,有不少困难。首先,现行高中数学教材理论性强,运算能力要求高,课本习题及复习题量大,但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不进去”,“学了也无用”,导致教与学陷入困境。其次,就普通高中目前的状况,若依《大纲》规定按部就班完成授课,根本无法保证使全部学生“一步到位”地通过会考,于是平时加课时、节假日补课,教学中“掐头去尾烧中段”,极力压缩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及早进行会考、高考复习之目的。“生吞活塞”,“枯燥无味”,使教与学陷入苦境。再次,对普通高中,以高考升学率的高低去衡量办学的成败的观念至今未打破,于是,多数教师往往不惜血本,绞尽脑汁,采用多种手段,使大多数学生,陪同几个所谓“有希望”的“尖子”,为之而“奋斗”,这样就使大多数“陪”读生“劳师无功”,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显然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三、普通高中数学“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1、创造良好的环境。无论任何方案,免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而实施分层次教学,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条件。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以逐步缩小差距,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次教学的原则是在完成《大纲》任务的前提下,对学生个体要求有所不同,使学生心理平衡,互相帮助,形成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

2、学生层次化――学生自愿,因能划类,依类分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可将学生依下、中、上按2:5:3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能在教师和C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练习,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积极向C层同学请教;C层是拔尖的优等生,即能掌握课文内容,独立完成习题,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A层的难点,与A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按层次教学为辅,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明显增强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领会一“纲”两“说明”之精神,把握其弹性,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

(2)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

(3)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

(4)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

四、“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1、学生分层是通过学生学生自我评估完成的,完全由学生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这样既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次教学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保证了面向全体学生,并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教学力度。由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都有所发展。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由于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一定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精神倡导对人的关怀,主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医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由于学业繁重,学习年限较长,加之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单科设置,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所以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心理素质较差。在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必须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作用。

一、怎样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就是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使人思想行为得到改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真切的关怀,思想教育就成为空洞的说教。心理疏导,要从医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医学角度,就是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被心理学的知识改变,症状得到消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治疗的一种方法。二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如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理解等方式对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得到改善或改变,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和思想障碍得到清除。

二、为什么要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由于新疆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内部民族构成特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民族成分多样,文化背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汉文化和具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远远没有这样的差异。而医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是直接与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相联系,所以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的思维倾向,是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式思维,而容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容易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被落到实处,问题的性质利于被分清,切入点容易找到,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如何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笔者认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项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统一性和民族性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棵树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还要有阳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学生亦是如此。新疆医学院校一方面必须在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等方面,与全国高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点也必须要考虑,在某些教育的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新疆社会的实际、现实的生活,各民族的大学生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民族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的教育。

2.坚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凝聚力;才能使他们树立和谐理念[2]。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先进的校园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这些硬件建设,更要做好构建、传承和弘扬大学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经过大学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表现[3]。大学校训,它是一所大学对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集中认识,是大学精神的标志。医学院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如有“红色医生摇篮”之称的中国医科大学,秉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良好的医学技能,走上医学工作岗位后,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疆医科大学“厚德、博学、笃志、力行”的校训和山西医科大学“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精神等就是明证。

3.坚持方法和方式相结合,建构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做好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方式,讲究和谐管理。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意识[4]。注重医学生的心理疏导,建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以此培育医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5]。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

4.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落到实处。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志愿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各个方面。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编辑和出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各种组织内部得到建立健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得到加强,医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结束语

培育“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做、从哪里切入更有效,这是摆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充分贯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就能不断提高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晓建.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0-392.

[2]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1-5.

[3]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教育报,2007-1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