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25-02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并已经初步形成了设施装备现代化,采用先进科学技术的农业发展局面。延安市r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即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以期找到有效解决措施,以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现状

我国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工作之后,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制定了《延安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2011―2015)》,并于2011年10月11日正式启动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以农业现代化园区和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实现标准化生产、组织化方式、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为目标,重点发展优势特色、高效设施、生态循环和旱作节水农业,逐步实现延安市农业的现代化升级转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延安市共建立了6个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平台、122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市级和9个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截至2015年年底,延安市粮食生产创造了十二年连续丰收的业绩,苹果种植面积位于全国地级市排名第一位,省级优质苹果基地完成了整个延安市的全覆盖,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国家级)工程项目完成了一期建设,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已初具成效。

二、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

延安市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任务,与农业生产无关。部分农民在农业现代化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态度较为消极、被动,不积极、不配合,甚至有意阻挠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农民农业专业基础知识水平较低,农业种植技术传统、落后,农民一般依靠多年积累的农作物种植经营进行农业生产,不会操作和维护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导致设备损坏较多、生产效率不高。

(二)资源环境问题影响较大

延安市农民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农村资源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导致土壤、水等农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源较为匮乏,农作物生存条件、生长环境较差。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的相关措施,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缓解,但土壤肥力、水资源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农作物生长状况、产量、品质受环境影响较大。

(三)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

延安市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传统、落后,虽在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施了部分管理方法的改进措施,但成效不十分明显。延安市的广大农民没有有效的途径去了解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和农副产品市场信息,对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目的、意义不清楚、不了解,对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效果就知之更少。延安市政府延安市大部分农村仍然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阻碍了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三、解决延安市农业现代化问题的措施

(一)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

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帮助延安市农民树立农业现代化理念,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是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和保障。

1.延安市农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因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农民在短期内无法见到很显著的成效,就逐步失去了建设之初所保持的积极性和热情。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工作,坚定农民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心,才能始终保持主动性。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宣传工作不应只局限于张贴标语或宣传画等,过于单一、枯燥的宣传方式无法保持持久的效果。用农业现代化成功案例进行宣传教育可以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可以组织现场参观,或组织观看成功案例的介绍视频,让延安市广大农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还是一项有利于提升农业产值和产量,且利国利民的有效措施,农民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收益。

2.延安市农民如果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即使配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应根据农民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的整体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延安市农村使用的先进农业生产设备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方法等。面对延安市农民开展的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应以提升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培训重点应以实操训练为主,理论知识培训为辅。培训结束时应开展实操考试以检验学习情况和培训效果。延安市农民只有自己具备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生产技能,才能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落实农业现代化的各项措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受当地资源和环境问题影响较大,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围绕延安市的实际情况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设施,找到能够适合延安市农业生产环境的作物和优化生产环境、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1.延安市已形成了传统的特色农业,例如苹果、红枣、大豆等,特色农业之所以能成为特色,就说明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是能够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延安市应以特色农业为开展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的平台,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对特色产品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能够适应延安市气候环境的原因,予以推广到其他农副产品上,以提升其他农作物应对气候环境的能力,达到提高产量、品质,降低农业生产投入的目的。同时,延安市还可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一步改进特色农副产品的生物性能,以不断扩大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使其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为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2.根据延安市的资源利用现状和环境污染问题,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设施和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作物的生长、生存环境。以延安市水资源问题为例,目前,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阻碍着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和推进。延安市各级政府应根据水资源储备状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引进先进的并且适宜当地农业生产使用的节水灌溉技术,例如农田滴灌技术、地膜保水技术和使用土壤抗旱保水剂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技创新,找到更加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节水、保水措施和方案,进一步提高土壤的含水率和保水效果,全面改善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的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和果实品质,可以使更多的农作物适应延安市的气候环境,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具有延安市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是延安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三)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

魍场⒙浜蟮呐┮稻营管理方法会严重阻碍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有效推进,妨碍延安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方法,才能满足延安市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求。

1.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农民自己的需求为导向,农民一般选择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进行种植,或者根据去年农作物售卖情况选择售卖价格较高的农产品进行种植,容易造成农产品生产的扎堆种植,或因种植较少而供不应求。延安市应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经营模式,聘请行业专家、学者对农副产品市场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并及时将市场分析结果告知农民,指导农民选择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农副产品进行种植、养殖。延安市各级政府部门可以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建立各层级的农业现代化信息公布平台,及时公布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信息,让农民根据市场情况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源配备。信息公布平台还可以及时有关农业现代化的最新科学技术信息,为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2.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以单打独斗为主,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全由农民个人完成,产量、规模较小,风险抵御能力较弱,无法使用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设备,农业现代化建设推行困难。延安市农业生产只有以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去运营,才能给先进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提供平台,促进农业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农业生产产业链。延安市可以以农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特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农村产业链建设,形成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农业生产销售模式,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全面提高延安市农副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产业化农业经营管理方式是延安市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采取的管理方法,是实现产业化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四、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延安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全面推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延安市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农民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资源、环境问题对农业现代化推进过程产生较大影响;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落后。为减小这些问题对延安市农业发展的影响,可采取加强农业现代化宣传教育、加快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改进农业现代化管理方法等措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800-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65

Abstract:The article expanded the connotation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of “wuli”,“shili”,“renli” which was based on“Wuli-shili-renli” systemetical methodology. Then the author establishes the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evel will be obtained by comprehensive scoring method.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basic role of physical factors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s well as human factors throughout the evaluation process. The article also effective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too much emphasis on physical factors which is advantageous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hree aspec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Wuli-shili-renli”(WSR) systemetical methodology;the evaluation of index system

“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农业现代化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早在1949年总理就提出发展现代农业,1961年对农业现代化内涵做出了初步界定,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1]。江苏省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全省人均占有耕地0.063 hm2,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此外,江苏省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品种齐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经过三次扩大,已将江苏省大部分城市纳入其中。因此,研究江苏省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指导意义[2]。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是指狭义的农业领域,然而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并不应局限于此。本研究讨论的是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视角的广义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物理”)、农业现代化(“事理”)以及农民现代化(“人理”)。农业、农村、农民是一个全局性、整体性的概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统筹协调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发展,否则农业现代化就不是真正的现代化。在三方面协调发展的同时,要分别按三部分在农业现代化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行分析。从现有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得知,指标设计偏重于“事理”方面,即农业的生产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对于农村现代化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农民的现代化仅仅侧重于收入指标,关注范围存在局限性。因此,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视角对广义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行分析,突出了三方面发展缺一不可,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准确地监测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一套兼具合理性与全局性的指标体系对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量化分析。关于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制定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徐星明等[3]认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应涵盖现代农业生产子系统、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子系统以及农村社会经济与环境子系统三个层面的内容。辛岭等[4]从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投入产出率、农民收入、农田水利化、操作机械化、经营产业化、经营主体现代化、生态良性化等方面构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张淑英等[5]在《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根据五个原则构建了由农业产出效益、农业设施装备、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经营、农业支持保障等组成的指标体系。就目前的现代化指标体系来说,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指标数量偏多;部分指标数据获取困难,部分量化指标不能直接从相关统计资料里获得,只能通过复杂的计算过程得到;指标大多关注的是农业的生产发展水平,对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以及农民的生活关注较少。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本研究将基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建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使其更能体现全局性和合理性的特征。

1 WSR系统方法论基本原理

“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是一种东方传统的哲学方法论,当时的系统方法论只包含“物理”和“事理”两个方面[6]。此后,人们逐渐意识到,由于许多问题都存在人的干扰因素,于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李耀滋提出建议,加上第三个方面“人理”[7]。WSR方法论的理论核心在于分析问题时,对于“物理-事理-人理”三方面应通盘思考,首先考虑“物理”方面,即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以及可以作为硬件为系统服务的基础设施;其次考虑“事理”方面,即怎样合理运用客观存在的事物以及现有的外部条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运行机制、法律法规为人类服务,具体表现为现代科技的运用、提高效率的方法以及现代化经营理念等;而最后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人理”方面,人类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贯穿于社会经济的始终,人类作用于客观事物以及运行机制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人与人的沟通协调,也包括人与事物的协调机制。

2 基于WSR视角的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过去人们普遍认同的农业现代化指的仅是“三农”中农业方面的现代化,是狭义的农业现代化,而非本研究的广义的农业现代化[8]。基于WSR视角将广义的农业现代化进行三个维度的划分。

2.1 物理―农村现代化

首先,农村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耕地、水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需要对土壤、水资源等进行保护,同时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农村的交通、通讯、住房、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9]。再次,农村的社区环境以及村委会的服务效率是农村是否适宜居住的充分条件。最后,生活以及生产污染需要及时处理,以便农业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生产需要农村的现代化。

2.2 事理―农业现代化

狭义的农业现代化,是将现代工业产品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利用于农业生产,辅之以科学的管理办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出最大化、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等。

2.3 人理―农民现代化

人是最积极的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系统管理方法运用于农业的生产实践,需要劳动者具备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基础素质、专业技能、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及法律道德积累[10]。除了关注农民在生产方面的素质,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提升也是农民现代化的体现(图1)。

本研究将基于WSR三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得出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表1)。

3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测度

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

3.1.1 构造层次分析结构 在深入分析广义农业现代化内涵之后,基于“物理”、“事理”、“人理”三个维度建立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将有关因素自上而下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江苏省农业现代化U;维度层――“物理”Y1、“事理”Y2、“人理”维度Y3;准则层――主体指标U1至U7;方案层――群体指标u11至u74。

3.1.2 构造判断矩阵 邀请多位专家将主体指标中的群体指标进行两两比较,对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做出判断,建立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标度采用常用的“1~9”标度法[11]。基于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共形成7个准则层相对于方案层的判断矩阵,1个目标层相对于准则层的判断矩阵,1个维度层相对于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3.1.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根据矩阵理论对矩阵求特征根,利用判断矩阵特征根的变化来检验判断的一致性程度。

1)用CI=检查决策者思维的一致性。CI值越大,判断矩阵偏离一致性的程度越大,CI越小(接近于0),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

2)利用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当CR=

经计算可知矩阵特征根?姿max=3.038 5,经一致性检验可得CI=0.019 3,CR=0.033 2

W2=(0.117 8 0.055 0 0.563 8 0.263 4)

W3=(0.75 0.25)

W4=(0.3 0.3 0.3 0.1)

W5=(0.166 7 0.833 3)

W6=(0.637 0 0.104 7 0.258 3)

W7=(0.125 0.125 0.125 0.625)

W=(W1,W2,W3,W4,W5,W6,W7)

=(0.072 5 0.072 5 0.317 1 0.317 1 0.155 4 0.032 7 0.032 7)

Y1=(y1,y2)=(0.166 7 0.833 3)

Y2=(y3,y4,y5)=(0.428 6 0.428 6 0.142 8)

Y3=(y6,y7)=(0.25 0.75)

3.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由于指标量纲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得数据便于分析比较。对于数值越高越好的正向指标,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式中,Vki表示标准化后数值;Xi表示第k个主体指标中第i个群体指标的实现值;Ui表示第k个主体指标中第i个群体指标的目标值。

对于一些越低越好的逆向指标,其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3.3 评价指标综合得分法

1)每个主体指标的综合得分为:

式中,A为每个主体指标的综合得分;Wki为第k个主体指标下的第i个群体指标的权重;Vki为第k个主体指标下的第i个群体指标的标准化数值,mk为第k个主体指标里的群体指标个数。

2)指标体系总得分为:

式中,Y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总得分;Wk为主体指标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Ak为每个主体指标的综合得分。经上述模型计算后,得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结果(表3)。

3.4 评价结果分析

江苏省2013年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值为0.847 5,根据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标准参考值,江苏省农业现代化已基本实现,已基本具备全面推进现代化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

从表3可以看到,“人理”指标的分值最低,只达到了“物理”指标和“事理”指标的35.8%,处于严重落后状态。此类指标分值低的原因在于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专业素质均与农业现代化目标有很大差距。其中在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农民人均收入达标比例仅有10.2%。该指标较低的原因有多方面,耕地面积有限,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较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若想获得高额的利润,仅出售原料是远远不够的,在农民专业素质方面,农技人员占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实际值仅达到目标值的5%,数量和质量均严重不足。农民属于风险规避者,尤其在单户农民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存在巨大障碍。此外,由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对于农业技术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农业技术需求不足,因此当前农业技术的推广仍然依靠基层农技人员。

“物理”指标分值高于“人理”指标,与“事理”指标不相上下。农村生活环境指标中,达标率最低的是农村信息化覆盖率。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落后,这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其次有关部门本身对于农业信息的采集能力及数据加工处理能力存在问题,这不仅降低了信息实用价值,也影响了运行效率;最后农民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的局限,对于信息的需求程度不高,信息意识淡薄。在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中,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其施用量已经超过安全上限的1.93倍[12]。

“事理”指标分值较高。说明“三农”现代化中农业的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然而此类指标中,粮食收储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只达到了53.7%。提高粮食收储水平包括提高粮食收购能力、储备水平、仓储水平、物联网粮库建设水平以及粮油质量监管能力。此外,单位农用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与农业机械化水平达标率低于90%。

4 结论

本研究阐述了在新形势下的广义农业现代化内涵,并基于WSR视角从三个维度建立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完整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代表性。对江苏省2013年农业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测度结果表明“事理”指标实现程度最高,“物理”指标次之,“人理”指标最低。从“人理”角度,为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产业,增加利润空间;另一方面要利用生物技术增加单产以压低不断上升的成本;最后鼓励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流动,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12]。在提高农民纯收入的同时,也会使农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低,有利于农民幸福感上升。为增加农技人员数量,必须解决他们的工作经费以及医疗待遇问题,以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在质量方面,政府也应将人才培训和知识更新纳入预算范围,健全培训机制,更新管理模式,打破重学历、轻贡献的传统观念,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从“物理”角度,为提高农村信息化覆盖率,首先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实现“村村通”;其次要加强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建立信息化系统平台,引进既懂农业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带领农民学网用网,推动互联网在农村的直接应用。此外,应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有机肥料利用率,力争在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从“事理”角度,需要在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同时减少中间消耗,而增加总产值的途径包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以及提高单产等。减少中间消耗包括降低劳动力成本、依靠政府的减税增补等。为解决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的问题,首先要对农机的技术升级换代,同时加快生产可靠性强、操作方便的大型机械。此外可建立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广大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集约化水平。

为做到“三农”现代化齐头并进,必须努力加快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建设,早日实现真正的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崔 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及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1(6):646-651.

[2] 刘显清,李世民.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J].现代化农业,2013,34(4):42-44.

[3] 徐星明,杨万江.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0,15(1):26-34.

[4] 辛 岭,蒋和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06个农村劳动力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09,27(6):19-25.

[5] 张淑英,夏心F.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调研世界,2012,24(7):41-47.

[6] 王先甲,张 熠.基于AHP和DEA的非均一化灰色关联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0(7):1222-1229.

[7] 姜长云.中国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8,23(9):4-12.

[8] 周雪松,刘 颖.中国农民收入结构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10-213.

[9] 刘润秋.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农村住房产权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23(2):114-118.

[10] 朱红波.我国耕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8(2):194-197.

篇3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 农村金融 中西部地区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支持与农业积累已无法很好地满足当前中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积极探究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对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中西部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供需矛盾突出

财政支持、政策性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供给的主要来源,上述主体均以提供传统金融业务为主。由于金融供给主体不足,导致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会出现供给方式单一、覆盖面小、资金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农业发展缺乏资本积累与创造。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个性化、多层次金融需求与现阶段农村金融普及率低、金融产品创新率低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金融体系不健全

中西部地区金融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的准入制度、风险防范制度、监管制度等。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且类型单一,邮储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服务网点近年来出现逐渐减少的情况,信托公司、村镇银行、商业银行等更是少之又少。而且,现有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非常少,缺乏创新业务与中间业务,农民贷款难等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另外,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缺乏规范性,非法集资、高利贷等问题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基于农业现代化的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金融改革

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针对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以及农村金融问题,全面改革农村金融设计,彻底缓解金融供需矛盾,具体如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积极引入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的金融供给服务。与此同时,积极鼓励农民、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参与到金融体系建设进程中来,将服务终点转向潜力巨大的农业企业,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二是加强农村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站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实际角度,建立资金供需平台,提高金融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更好地解决金融供需不对称等问题。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改革,积O建立现代化金融服务制度,更好地促进城乡发展。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法律体系,促使农村各项金融建设依法、有序开展。三是加强金融市场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建立金融市场准入制度、退出制度,积极建立特色化金融市场。四是在信息化时代,还应加强金融建设顶层设计,通过防范预警机制等制度的建立,更好地化解金融风险。五是积极培育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导作用,并通过各种政策扶持,吸引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以及商业金融相互结合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发展。六是营造和谐的农村金融环境。在信息化时代,必须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发展。

(三)注重农村金融创新

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思维。转变思维是农村金融创新的首要环节,金融机构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和指导思想,尤其在管理制度和经营模式上不能与市场规律发生冲突,不然必将影响到产业升级和生产效益。二是强化流程创新。由于受到传统部门职能限制,基层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不甚合理。新形势下,必须进行流程重组,通过重新审视、优化现有工作流程,完成工作流程再设计,真正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体系,与此同时,积极引进高新科学技术,带动基层金融机构服务质量、运作成本、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改善。三是流程差异化创新。差异化是基层金融服务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业务流程设计重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需求与风险程度,针对性进行流程重组,更好地满足农业发展实际需求。

三、结束语

本文以中西部农村金融在服务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金融改革、金融体系、金融创新等角度,详细论述了基于农业现代化的中西部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以期促进中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农业 农机 科技创新 推广 投入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9-0148-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我国的支柱型产生,因此,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形成所存在影响不言而喻。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我国提高农业水平的重要方法。在农业机械化当中,农机的科技创新与推广是一项关键内容,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最直接方法,更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换言之,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也很难落实。因此,本文从农机科学创新与推广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研究,是有一定社会价值的。

一、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水平应当具有全面实现现代化农业改革的实力。但是,在我国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过程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体制问题、农业相关人员素质问题等等,阻碍着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的进行。下面,我们就来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存在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1.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不健全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是保证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体制不健全使得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缺少前进的动力。我国对于农业的关注力度很大,并没有忽视农业发展当中的扶助。在我国的基层单位当中,都有专门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这些机构本应当进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研发与推广,助力于我国现代农业化进程。但是,因为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制的不健全,这些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2.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设备落后

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要实现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真实作用,就要保证我国农机科技推广设备的先进性。但是,在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当中,农机科技推广设备落后,手段也不先进,这就使得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3.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素质低下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就是工作人员,而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农村与山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专业技能低下,使得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工作质量没有保证,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进程也会因此而变得缓慢。

4.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工作要落实到与农业相关的每一户农家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但是,我国对于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资金投入还不充分,使得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在设备与手段、人员之上都没有要达到农业现代化的水准。

5.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与农艺存在矛盾

我国农作物品种繁多,一些农业在农机的帮助上,可以实现高效率的作业,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提供动力。但是,一些农业品种的生产工艺对于农机有着特殊的要求,农艺水平对于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二、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对策

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明确目标,因此,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脚步不能停下。我们必须严格整治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活动,对其中的阻碍进行解决。

1.完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制度

制度是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重要保证,因此,我国农业相关部门应当以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主进行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制度的建立与健全。明确我国各级区域内的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机构的职责,使其发挥机构对于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指导与带领当地的农户进行农机改革。

2.加大投资,更新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

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对于工作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当加大对于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的投资与改进,在合法的范围内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设备的更新换代,以此来为我国的相关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3.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大培训力度

我国的农业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到固定地点进行农机培训。使其掌握农机发展的最新动向,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熟练地掌握农机设备的使用方法,保证其在工作当中的实践能力。其次,要加强相关行业内工作人员的交流和培训力度,丰富其农业农机知识,更好地投入到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当中。

4.协调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与农艺的关系

我国的个别农艺与农机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人员应当加大与农民的交流。第一,可以以优化其农艺的方式使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第二,可以以优化农机科技的方法使农机适应于特殊农艺的发展。总而言之,要促进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一定要处理好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当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我国的农业部门与农机科技推广工作人员认识到工作当中的不足,使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可以全面实施,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参考文献

[1] 陈军.加强农机科技创新与推广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1(03).

[2]王先云;彭代龙.加快发展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 稳步推进中部省份农业现代化[J].湖北农机化.2009(01).

[3]邢福东.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谈农机化发展[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03).

篇5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业现代化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10-01

引言

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农业机械化能够为农民节省时间、节省劳动力,实现大规模的种植和收获,是我国农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以及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重要一环,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阐述农业机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重点说明了山区农业机械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分析。

一、农业机械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和人们的需求。因此,探索和改进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便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作为高效农业发展的载体,不仅是提高作业水平、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的有效途径,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抗灾防灾能力;另一方面农业机械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日益先进,农业机械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手段,尤其是作业条件恶劣的山区,农业机械能够更好的实现耕整和收获,极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此外,不同生产环节的机械满足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求。

二、山区农业机械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部分山区,机械现代化的推进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现主要从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地理因素和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山区农业发展技术水平受限

目前我国多数山区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机械装备中主机多、配套农具少,而且多以运输、粗加工为主,导致产品种类单一、质量次、价格高,不能将农产品发展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根本不能适应目前市场消费的需要。因此,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亟需新型田间作业农机具。例如有些地区以水稻、茶叶和烟叶作为支柱产业,但是相应的机械水平很低,尤其是水稻的机插只在某些师范地区才有。较低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限制了我国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地理因素的影响

我国部分山区丘陵地形明显,耕地情况复杂,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平坝很少,而且由于道路条件差、水利设施不完善等原因给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田间机械化带来了很大不便,有些区域机械根本不能转移和正常行走。此外,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加之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的加重导致土地质量下降,修建公路等公共设施占用农民耕地,使得农民可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当农民购买大型机械后,作业量小,投入的资金不能很快收回,只能选择适用于自家农业生产的小型和轻便型农机具。不仅阻碍了农业社会服务作业的开展,而且不利于新型农机具的快速推广和应用。

3.人为因素的影响

多年来,多数山区农业农机主管部门不重视农机化的发展、不支持该方面的资金投入。一些地区以山区地势不平、路窄弯多、生产规模小等原因断言本地区不利于机械化作业。部分乡镇根本没有农机工作者并且撤销或者合并了农机管理和技术推广等机构,极大地影响了农机化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工作的开展。相关部门缺少现场调研,农业优惠政策很少,无视农民需要农业机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的愿望,这种颇低的关注程度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此外,农民收入较低,无能力购买技术含量高,新研发的机械设备;山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没有专家或农机工作者的指导,在机械操作和维修保养方面水平有限,不利于农机潜能和效率的充分有效地发挥,甚至可能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这就意味着农民要增加机械方面的投入成本,也成为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又一个障碍。

三、山区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发展对策建议

在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优势产业、激活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以研发高新技术为核心,大力推广和应用新型实用的农业机械。山区农业机械实现现代化存在着重重困难,但是根据我国近年来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来看,发展山区农业机械事业是可以实现的。针对广大山区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现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发展思路。

1.加快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配套的农业机械

结合山区地少且分散、种植作物品种种类多等特点,政府要善于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农业机械作业量来合理配置耕整机、插秧机、播种机和收割机等机具,农业机械应该向更小更轻、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重点发展种植面积大,农业机械需求量大的大户或者农机合作组织,并鼓励和支持其购买农机设备为附近村组提供农机服务,通过收取合理费用尽快收回购买机械的资金投入。对于山区弯路多,地况复杂等特殊原因,要引导农民合理正确的使用机械,不提倡大跨度远距离的跨区作业。政府相关部门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服务宗旨,认真做好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规划,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集中主要资金发展主要农作物,让农民尝到农业发展的甜头,进而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可以首先以某一地区为示范点,坚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从而能够更快的确定适合本区域机械化发展的生产工艺、种植作物和使用机型。

2.重点扶持,创新农机管理体制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重视这一问题。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体制和管理队伍、改善农机服务条件等多渠道支持山区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针对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机械设备困难的情况,政府要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提供贴息贷款,做好分区管理。其次,针对山区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状况,农机和农技推广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采取多种渠道对农民进行宣传和引导,使农业机械的现代化使用深入人心。例如建立相应的机构负责专门从事农机科学技术培训,可以更多的开展现场会演示和咨询、广播电视演示等活动;成立农机服务公司,做到自主经营、统一管理。特别是种植大户,要重点进行培训,从而能够更好地扩大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力。此外,需要成立专款专项,一方面用于改造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例如重点建设道路,桥梁,改造土地,扩大耕地面积,为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用于加大对农机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尤其是对于山区需要多样化、小型化的农业机械,研发人员要重点生产出适用于地区发展的产品。

四、结论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山区农业机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进程,从而更好的为农业服务,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有效渠道。

参考文献

[1]杨建国.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与对策选择[J].兰州大学学报,2004(3)

[2]王龙泉.强化继承农机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组织化程度[J].山东农机化,2004(9)

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公共管理;新农村建设;关联性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世界在全面信息化的道路上飞驰,农业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的方方面面,形成特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影响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高度信息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1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效率较低,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一系列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新要求。为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目前正致力于运用高新技术替代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手段,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自己探索和研究新技术,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通过合适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量,适应社会发展。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粮食问题已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若想跟上人口剧增的步伐,提供足够的粮食,唯有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而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放开和城乡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我国的粮食消耗量正在逐年飙升,照此速度发展到2020年,我国的粮食需求将达到7亿t,人均达到500kg[1]。而在满足需求和提高农业产量的同时,也要注重质的提升,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状况。因此国家必须找到正确的农业生产方式,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注重质量的严格把控,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工业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第三产业等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但农业生产水平和相关经济却发展缓慢。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水平低下,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阻力,城乡经济水平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差距悬殊,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实现城乡经济水平同步和谐发展。

2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首先,由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够完善,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存在较多的不合理利用情况,因此应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虽然我国国土广袤,但是可利用的耕地并不多,开发新耕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农业产量及工作岗位。再者,运用高度精细的生产方式,能够改善原有的农业生产状态,提高产量,增加收入,吸引更多人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外,发展农业的生态化技术,以生态科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研究和探索各种生物之间的相关性和相似性,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研究中,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形成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能够平稳正常进行。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我国农业的核心水平和竞争力亟待提高。随着我国与世界各领域的合作愈发深化,农业的进出口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全球市场,同时也应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积累宝贵经验,提升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3公共事业现状及问题

3.1投入不平衡。我国公共事业对于农村与城市的投入比例有一定差距,这也是造成城乡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步,贫富差距加大的重要原因。我国公共事业中的扶贫事业广大受众即是农民,但对于公共事业的投入已远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其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远不如城市,能发挥巨大作用、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不多,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态未得到明显改善,垃圾处理和饮用水净化等问题仍严重困扰农民的生活。3.2缺乏相关管理人才。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大量人才涌向中心城市,造成人才比例严重失调,但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力量。虽然国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支持战略,如西部大开发、发展大学生村官等,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一些人才在来到农村短时间后便选择离开,难以扎根农村,农村的相关问题依然得不到长期有效的解决[2]。3.3基层单位工作方向不清。作为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村的相关职能模糊不清。农村的干部普遍缺乏公共管理的经验,虽然他们对于实际情况比较熟悉,但因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而将过多精力投入到应对计划生育、收粮、集资和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等问题,使公共管理的相关问题一再搁置。3.4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法律体系来支持农村公共事业,但是仍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来面对具体的农村事务,,一些问题找不到合理的法律途径来解决,一些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程,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4农村公共管理发展对策

公共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和职能是根据社会大众的需要,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按照国家提出的相关要求,努力改变农村和农业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其基本范围包括农村的教育、文化、公共交通、科技、人口、资源和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3]。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政府的监管密不可分,农业产品和生产资料都被其监管。近年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引起了人民的高度关注,并且进一步深入到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政府应加强对行政及市场的监管。其次,公共管理人员应将发展农村经济视为毕生之责任,牢牢把关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计划,根据社会经济情况的变化进行调整,让计划赶得上变化。切实关注和保护村民利益,帮助村民化解生产生活中的风险,解决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坚决拥护党和国家的领导,发展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和依靠农民的力量,学习和灵活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实现国家提出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打造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改善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再次,在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要不忘民生问题的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和创造条件,整治落后不堪的村容村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的医疗和教育状况,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彻底消除文盲,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使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病者有其医。此外,还要注重对于农民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在部分地区,公然侵犯农民合法利益的情况不在少数,农民由于自身条件所限,不能很好地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干预,一方面对农民普及法律常识,使其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另一方面政府应主动出击,严格杜绝侵犯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4]。

5结束语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年来农业及其相关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农业方面的投入比例也逐渐增大,农业现代化能否进一步发展更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宏伟目标能否实现。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新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有提高农村公共管理水平,才能使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进而实现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作者:马云超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汪训前,杨文,葛双桃.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约14000亿斤[EBOL].2016(2016-08-24).http:a111871799_119680.

[2]毕劲.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存在的五大问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9):39-40.

篇7

“三农问题”本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又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寻其根本,正是土地制度问题。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土地制度问题是从根本上剖析实现现代化农业的路径选择问题。对土地制度变革方向的把握是解决农村贫穷落后、农业相对弱势和农民收入水平低的问题的根本。

二、农业现代化下的土地制度要求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即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学化和社会化,从个体农业转变为社会化大农业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表现为现代化农业。

现代化农业对于土地制度的要求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土地制度要与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一致起来,在市场经济下土地实质是与其他生产手段相比并无本质差异的生产资源;第二,土地制度要有利于实行农业的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经营包括土地经营者具有经济上的独立性和土地经营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两个方面;第三,土地制度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流动,有效流动就要求土地本身应该有较大的弹性可以以较低的交易费用转移,并且土地对高技术、资金等有较大吸纳能力。赵德起(2010)基于国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产权、契约和国家为核心要素给出了制度运行原理的一个假定,提出了制度运行的“短板”理论,并据此建立了对制度效率进行检验的CPC模型,进而使用CPC模型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近50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现行农地产权制度国家高效率、产权和契约“双短板”的现状。对于“双短板”的治理方案上,赵德起认为农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是当前优化农地产权短板的核心;而修正国家与农民农地契约履约错误及提高农民农业收入是改善契约关系治理契约短板的重要部分。

三、土地制度变革的争论

对于土地制度问题研究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而对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的讨论也是众说纷纭,综合看来以下三种观点占据绝大多数:

第一,主张土地国有化。例如,白俊超(2007)认为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土地产权归属安排不当、权责混乱;与农村户籍挂钩“按人均包”的土地权益分配和调整方式带来土地所有权主体不合理的易位;农民无偿或低偿使用农村土地,土地的所有权不能在经济上得到实现。对此白俊超提出实现农村土地国有化、赋予农民长期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废除农村土地“按人均包”的改革方案,实现“农村土地国有+土地垂直管理+农村农民社区组织公共管理+家庭经营”的农村土地制度。

第二,主张土地私有化。这种观点的主要着力点在于私有制能够保证农民对土地拥有排他性的产权及由此产生的一切权利,能够造就农民对土地拥有长期投资的内在动力机制。葛斐,黄静(2009)在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论述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最终方向是土地的私有化。建议政府逐步弱化集体的权利,将土地权逐步交还到农民自己的手中,最终使农民获得彻底属于自己的完整的土地权,以实现完全的土地私有化。

第三,主张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主张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其中不乏部分人是基于对土地私有化政治敏感性的“敬畏”以及对现有土地制度下利益集团的捍卫,然而同样存在不少深入农村工作的学者是切实从中国式改革的国情出发,结合客观现实,慎重推敲土地制度改革方向的选择问题。例如,蒋剑勇,钱文荣(2010)在综合考虑当前我国土地制度的资源配置效应、土地保障功能和公平问题的基础上,对土地私有化始终保持怀疑审视的态度,并结合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指出目前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是:在坚持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部分处分权,其他由农民去创造性地发挥,然后在此基础上来总结经验,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推广。

四、土地制度变革的方向选择

针对上述关于土地制度变革的几种观点,笔者认为:

其一,对于土地国有化,“国有永佃”形式的安排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土地的统筹规划管理的需要,农民耕地的长期性要求以及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的发展,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农民的收入问题并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而且,国家从集体手上购买回土地所要求的财政支出成本难以估量。

其二,土地私有制在市场效率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优越性,而且理论上是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但是纯粹以经济学角度考虑问题,不深入体察中国农村的实际似乎有失偏颇:首先,我国的宪法第一章第十条明确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私有化至少在法律的认可上就必须经历相当长的一段路;其次,土地私有制在中国作为一个新制度,其改革必然存在“试错—改良”的反复过程,而我们是不能将这样一个本身存在巨大风险的试错行为轻易地用于已经十分脆弱的农业的。最后,中国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国民基因有着两千多年的民族积淀和文化熏陶,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能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只能以一种渐进式的方式进行,否则代价将无法估量。

其三,笔者赞同在现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重视土地资源配置功能,兼顾土地效率与公平问题,逐步完善现有的土地制度,或者在完善的过程中做出创新形式的尝试。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并不是预示着土地私有制就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只是土地私有化制度下明晰的产权以及高效的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功能能够较为直接地促成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我们需要的只是土地私有化下的高效土地资源配置的手段,而对土地私有化制度本身的选择我们不得不审慎而行。基于农业现代化对土地制度的要求,针对在现有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不断完善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认为:

第一,农业现代化对土地制度提出的首要要求即土地实质是与其他生产手段相比并无本质差异的生产资源,这就要求土地制度能够保障土地作为一种资源在市场经济中自由流转、交易。在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下我国的土地流转问题主要表现为:多为私下流转,流转行为不规范,缺少流转服务平台;流转周期较短,农民积极性不足;流转后土地的利用效率不高等。而解决土地流转问题需要村集体整合集体土地采用对内流转仍为农地协商和对外流转为非农地议价交易相结合的原则,这就需要制度上给予农民集体法律意义上的“组织”定位,使其具有民主独立的自治权和相对较大的市场议价权,充分发挥农民集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

第二,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土地的高效率运作,即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是采用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这是相悖于规模经营的要求的。而对于这方面探索,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例如山东淄博周村区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广东佛山南海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等。以股份合作形式经营土地可能成为我国农村农地经营方式的一大趋势,这就要求土地制度改革要引导农民集体整合集体土地资源,将土地以资本形式折价入股,采用股份合作形式,适应规模经营要求的同时保障农民的长久利益。

第三,农业现代化需要优质的农业劳动力、农业企业家和农业技术人员等人力资源以及资金、技术的投入,这是土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何引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要素?任何问题不是单纯的一个特指领域的问题,而是必须纳入系统中考虑的问题。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资金及技术同样需要考虑整个现代化的发展,例如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返乡就业、再创业问题恰恰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这些从农村走出去再回来的“农民”眼界变宽了,知识丰富了,符合优质农业劳动力的要求,而且他们经过多年的城市打拼积累了相当部分的资金。因此,土地制度改革偏向于对返乡农民工优惠(例如低于市场议价的土地承包流转等),为其提供扶植性制度保障, 是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点改革方面。

改革无疑是改变现有的发展格局,其中对于改革过程中的收益群体的把握是改革的立脚点和核心。因此,土地制度改革的收益群体必须是广大的农民,这是解决例如收入公平、“三农”等问题的核心,也是保持国家和政党稳定的根本所在。

五、结论

篇8

关键词:特色农业 农业现代化 农业资源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2-217-02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之内涵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其内涵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争论较多。归纳起来,其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六种:一是过程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以及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它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则是人的现代化。二是制度论。农业现代化是由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实现制度现代化。三是配置论。从资源配置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四是可持续发展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以此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五是转变论。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可以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物质技术装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及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持续发展。总之,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的过程。六是一体论。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入WTO后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独立进行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二、我国特色农业存在之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有全球1/5的人口要吃饭,所以农业问题十分重要。

1.农业资源状况问题。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山地多,平原少。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平地占34%;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占比重较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全国耕地面积为12339.22万公顷(2003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概括起来,我国农业资源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二是水资源紧缺;三是农田水利基本设施老化、损坏现象比较普遍;四是灾害性气象的影响作用依然很大。长期以来,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一直在95%上下徘徊,每年需进口大量的粮食以保障国内消费。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结构调整,会使我国粮食生产面临更严峻局面,短缺状况将日益加剧。

2.人口状况问题。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11月1日我国人口的总量为13.4亿人。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7390万人,年均增长率是0.57%,也就是5.7‰。而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之间,我国人口净增长1.3亿,年均增长是1.07%,也就是10.7‰。从统计数字看,增长率有所减缓,但人口数量仍在增加。人口普查显示,全国城镇人口达到了6.66亿人,占总人口的49.68%,比2000年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2000年比1990年前一个10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后10年城镇化进程在加快。同时也证明,在农业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对粮食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增长。

3.农产品问题。我国农业粗放型的经营方式,造成了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单位面积产量低、劳动生产率低的状况(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伴随着农村小工业的发展,其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不仅农产品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农民积极性也受到极大影响。此外,我们有限的土地、江河湖泊、森林等农业资源,需要养活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的人口,这就必然导致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会发生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科技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地区农业产品的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甚至形成了一些优质品牌,但毕竟范围较小,与美国等农业强国相比国际竞争力明显不足,我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4.农业生产的小农业耕作方式问题。目前,我国施行的是以户为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属于典型的小农业耕作方式。如果把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折成市亩的话,约合144亿亩。据农村住户调查,“九五”时期,农户平均每人经营耕地面积为2.8亩,而“十五”时期,人均耕地面积却下降至1.96亩到2亩左右。到2010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已下降至1.4亩左右。

5.机械化问题。2006年之前,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处于初级阶段。此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4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38%,已降至40%以下,标志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在2007年已经由初级阶段跨入了中级阶段。机械化问题虽然有了较大改变,如果不改变广大农村现在的农业耕作及经营模式,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则很难得以快速发展。

6.农业科技制约问题。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物质投入的高效农业系统。现代农业通过多种形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撑。然而,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约低30和40个百分点。

7.入世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一是入世后我国农产品市场门户大开,国际上大批生产成本低、质量高的农产品涌入中国;二是国际贸易壁垒及标准化的普及对中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威胁;三是汇率的不断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威胁。近年来,人民币一再升值,汇率的上升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毫无疑问,这对从事对外贸易的农业生产者会造成一定影响。

三、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应采取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业状况有了较大改变。然而,我国人口越来越多,地却越来越少,农业越来越不堪重负,我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还将面临一系列受国情条件制约的特殊困难。因此,应采取以下对策,尽快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1.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人口的不断增加,粮食问题将会日益突出。因此,实现和完善农业经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当务之及。(1)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逐步实现农村土地向种田大户、种田能手集中、完善企业承包农户土地等形式。(2)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3)在农业上加大资金投入,集中人力物力,尽量让土地发挥最大潜力,达到效益最大化。在大平原地区,逐步实现像美国那样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大农业发展趋势。

2.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实现我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我国广大农民。一是尽量稳定农村劳动力;二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政府有关部门必须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

3.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根据不同地理特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三是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是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我国农机工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1)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应该优先发展保障粮棉安全增效的技术装备,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装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需要的技术装备,提高农产品与食物安全生产的成套技术装备,以及农机自动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装备。(2)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引入先进装备;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增加现代实验检测设备;用先进制造技术,提升产品质量;采用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现代管理技术。(3)优化行业结构,形成合理布局。加快改革进度,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锤炼3~5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培育一批“专、精、特”中小企业;发挥地域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群,体现集群效应。

5.走我国农业绿色化道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安全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越来越为人民所关注。因此,发展绿色农业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行之路。(1)我们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2%人口(2010年为19%)。多数农民为增加粮食产量,使用了大量化肥(约占世界用量的35%),至使我国农业污染已经逐渐形成了从水体、土壤、生物到大气的立体污染。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对此引起足够重视,认真治理环境污染,保证食品安全。(2)从国际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国际市场对进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可靠性及卫生环保要求越来越高,形成了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各国纷纷制定严格的标准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进行控制。(3)国内市场上,消费者崇尚绿色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和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质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6.加快中国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入世后,随着中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外贸易保护的压力会更加加剧,可能引起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形势下,参与国际竞争的唯一出路便是进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农业标准化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攻克技术壁垒最有效的武器。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农业标准化发展模式,以便有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实行订单农业,走“公司+标准+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模式。其做法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与各示范基地、示范户签订收购合同,基本形成原料有基地、加工有企业、产品有市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2)发展合作组织,走“协会+标准+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组织起来。这样既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了内部生产管理自律机制,又能实行规范化运作、管理和标准化生产。(3)加快土地流转,走集中规模经营的发展模式。这种方法可加快土地流转,集约利用土地,以便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企业、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应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性,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检测体系建设,推进我国农业标准化的发展,以应对入世对我国农产品的冲击。

四、结束语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完成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充分认识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工业取代小农业生产,从而使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2)要防止投入的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监督体系;(3)要防止搞一刀切,可以在具备条件的农村,先行探索,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实施;(4)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农业现代化大局,要用科学的规划和统筹去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李跃军.关于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问题研究.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9.8.17

2.马建堂.我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推进.财经网(北京),2011.04.28

3.郭少峰.新京报,2011.10.31

篇9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 作用 发展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1-0230-01

我国的农业是以机械化为技术基础的农业,所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高低。农业机械化是以农业高新技术为研究对象并在农业中加以实施和推广,进而对提高农业产业,农作物的生产力,我国的食品健康安全以及我国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等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其实就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工业技术、管理技术以及产供销相互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途径中,首先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将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进行过渡。

1 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1.1 农业机械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措施,并且还能够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设。农业机械化的各个设备可以在农村农业的各个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不仅仅可以增加农业种植的面积,还能在其他方面例如畜牧业、林业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利用空间。

1.2 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众所周知,农业机械化需要很多科学技术作为支撑,但由于农业内部缺少进步的科学技术,导致科技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步。而农业机械化却能够有效的减缓这一现象,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变。要想达到农业现代化的生产和规模,需要在各个方面落实农业机械化,加快创新新型的农业设备的研究和技术的实验,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进程,更好的实现农业企业与市场的接轨。但同时,农业机械化要仅仅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相关的核心技术,为农业机械化更好的发展提供基础。

1.3 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多方面发展,这体现在农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的生产不再受到季节以及时间的限制,极大的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实现了农业发展的一体化,扩大了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

1.4 农业机械化改变了农民的形象

我国要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对农民形象的改造也十分重要。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能够很好的改变我国农村农民的形象。农民可以自主的去了解农业机械化的操作,结合我国农村地区已有的农业产业的经营模式,对各个环节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2 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2.1 市场规范性较差,管理服务不够周全

在我国农村市场,很多假冒伪劣的商品以及有关各种配件设施都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有着消极的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目前我国的农村机构管理不够,专业人员贫乏,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于农村地区的工作不够用心。

2.2 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够,机械设备不配套

农业机械设备不配套导致机械闲置的情况使得很多机械都不能够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且我国在农业机械方面的投入大都属于一次性的投入,回收的时间比较长,且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很多农民不愿意进行这样的投资。我国土地承包制度三十年不改变的原则,使得很多已经致富的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由于受到我国政策的影响,也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一些对策

要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水平,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因地制宜,在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优势的基础之上,利用一切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的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为我国农民争取到实实在在的福利和收益。

3.1 推动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要切实抓好农业发展的科技进步,推广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的上升中药标识,不仅能够降低劳动成本,还能够促进社会服务水平的提高。所以,要大力加强对于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多高研究,多高开发,最好能够实现一机多用,让研究的成果能够惠及到全体农民。

3.2 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

要大力对我国的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促进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进步,实行科教兴农这一政策,使得农村结构能够得到有效的调整。农民的素养会影响到我国农村地区管理的水平以及农村产业的效益,所以要加强对农村科技人才的培育,促进农村新产业的出现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在农机具种类增多的同时,要注意对农艺、电子等科技实现机械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业机械化顺利的完成,推动农村的建设。

3.3 增广大人民的意识

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不太可能。而农业机械化需要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这一大主题,对服务的意识要不断增强,从而更好的满足农民的需求。与此同时,可以多多推行一些适合多种农产品生产的设备和工具,更好的推进农业机械化。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的农业机械化进程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中国人民共同去应对和解决。所以在整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起来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应当采取和制定多种制定来更好的推动其发展,使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曲会朋.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 27(16):160-161.

[2]付德申, 张晓君, 孔令乾. 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6):454-458.

篇10

【关键词】 西部 汉中 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原来落后的传统形态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手段。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区域现代化,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汉中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汉中属农业大市,农业发展条件和基础相对较好,历史上一直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汉中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2012年,汉中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2.26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59.47亿元,增长5.8%,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0.65%,为汉中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总的来看,汉中农业的发展水平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起步阶段,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就目前汉中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做出分析。

1、对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重视不够,农业投入不足

陕西省委、省政府已作出陕南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近年来,汉中市面临经济增长的压力,在“工业兴市”战略引导下,重点发展工业,加之国家对陕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成本估算、生态补偿机制的缺位,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2011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1.33亿元,增长30.2%,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42亿元,增长22.8%,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21.98%,而投资仅占4%,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偏少。公共财政在产业发展上的投资作用尚未得到很好发挥,市级财政在生猪、茶叶、蔬菜、药材产业上的扶持资金少,同周边地市相比差距较大。

2、农村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农业技术指导不足,缺乏劳动力技能培训

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在主动获取技术、信息上处于弱势。与此相对应,针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则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主体繁杂,农业局、农技站、材委会、公司(企业)、研究所、协会、大学等都参与指导;二是未形成常态化、定期化态势,次数较少,时间间隔较长,导致农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及时解决,影响最终收获;三是培训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种植领域,养殖、中草药、茶、蔬菜、林果等先进实用技术指导未完全开展。此外,近年来各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但所从事的行业多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产业,劳动附加值和竞争力不强。而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基本处于空白,降低了其在城镇稳定生活和进一步流动以及在城市落户的可能性。

3、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从第一产业结构来看,各地基本能够依据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选择具有特色的农业品种进行生产,初步形成了以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油菜籽、中药材、茶叶、蔬菜水果等,以及生猪、禽类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结构。但由于缺乏进一步政策支持和示范带动等,农林牧渔业及相应服务业发展较慢,农业生产还存在搞活、增产、增效的较大空间。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仍然是多数农户的首选品种,大棚瓜菜、经济作物、养殖业和乡村旅游等附加值较高和资金投入较大的产业主要由少数种养大户从事,没有在村域内全面开展,“一村一品”等项目尚未真正形成规模,对农民增收促进作用有限。同时,农户缺乏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动力与能力。在实施标准化生产、商标注册、品牌建立等方面还未有实质性的构想与行动。农业生产缺乏广度和深度,农业结构仍然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深化。

4、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

汉中大部分县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限制了生产收入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龙头企业缺乏且带动作用不强。农户在生产品种选择、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基本呈现出各自为阵的分散状态,“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模式尚未普遍建构,农民无法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价格预期并有效规避价格风险,也无法分享加工流通过程中的增值收益。二是农民合作组织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村尚未普及且数量偏少,主要集中在种植、养殖生产环节,涉足生产资料采购、农机使用、技术指导和培训、农民贷款、农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储藏等领域的并不多,无法形成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未能产生规模效益。特别是农产品销售环节,由于农民合作组织没有有效运行,造成“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矛盾突出。农产品销售基本上采用农民直接到市场销售和通过商贩销售两种方式,造成销售价格偏低,农户只能处于被动接受价格的弱势地位,影响了其从事生产的积极性。

5、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

由于缺乏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和产权不明晰等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较差。村庄内生产道路尚未形成有效网络,硬化路面不足,特别是通向农民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生产道路”较为缺乏,导致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无法直接到达。农田水利设施老旧,设计标准低,管理粗放,技术落后,末级渠系零散、不畅,山区和干旱缺水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缺乏等现象较为普遍,制约了农业产量的进一步提升。

6、农业保险缺失,生产风险加剧

由于气候异常和环境变化等原因,各地在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上普遍遭遇了各种灾害,主要包括:虫灾、气象灾害(风、冻、涝等)、饲料霉变、疫病、水体污染等。与此相对应,目前农业保险险种稀缺,仅在畜牧业中设立了能繁母猪险,实际赔付金额有限,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生产的风险。

二、促进汉中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实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

汉中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重点涵养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2013年3月13日陕西省政府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了面向2020年的《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规划,汉中市除汉台区、城固县是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外,南郑县、洋县、西乡县、勉县、佛坪县、宁强县、略阳县、留坝县、镇巴县等9个县是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是保障国家和地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其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主体功能是维护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提供生态产品。汉中只有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才能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发展经济。

另一方面,循环经济是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人才要求严,资金投入大。秦巴山区是国家确定的特殊困难地区,科技、人才和资金实力薄弱,仅靠汉中自己很难开展循环经济、实现突破发展。因此,汉中应抓住国家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机遇,争取将汉中成功确定为国家层面发展循环经济先行试点区,如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可享有特殊的产业、财政、投资等区域差别性扶持政策,扶持汉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可以特殊政策招引国内外大企业在汉中布局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可积极争取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汉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和补偿等。因此,汉中应实施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加快汉中经济发展。另外,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地方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扶持农业发展。

2、以先进科技作为推进汉中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农业科技化。只有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和应用,才能实现汉中农业现代化,只有靠先进农业科技才能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才能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政府农业投入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农业科研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者主要是农民,带来的社会效益性、公益性比较强。因此,在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政府应大力提高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持力度。

(2)将汉中农业技术应用开发和推广体系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化。进一步深化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同时大力提倡和鼓励涉农企业的技术推广,逐步形成以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各种产业化组织为主的多元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才能够满足农业、农民的需求。对汉中这一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来说,受地方财政实际能力所限,更应鼓励综合性社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的发展。

(3)加快汉中农业机械化发展。近年来,农业人工成本快速上升,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明显,有利于降低成本。在加快发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同时,应协调推进经济作物、林果业、养殖业等的机械化,加强生产急需、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类型的农业机械研发推广,并大力扶持农机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进一步推广跨地区作业等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政府应继续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补贴力度,提高大型农机具补贴比例和补贴数额。

3、构建汉中农业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要加大汉中粮食主产区战略工程实施力度,稳定主要粮食播种面积,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和后备产区建设,进一步健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二是要积极推进汉中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提升高效经济作物、林果业和现代畜牧水产业等所占比重,加快形成各地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农产品产业带;三是大力开展汉中具有优势、上规模的生猪、茶叶、中草药、疏菜等农产品标准化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受市场欢迎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实行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汉中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四是抓好汉中农业招商引资,加快“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共赢机制,并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环节的利益增值;五是着力培育农产品品牌,积极参与各种农展会,扩大汉中名特优农产品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加强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

一是汉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设施为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进一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积极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工作,完善农业小微型水利设施,积极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二是把高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作为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并大力实施能提高保障支撑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的农业重大项目,推进汉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台阶;三是积极开展汉中土地整理复垦,进一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四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公路、饮用水安全工程、通讯、沼气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5、加大培训力度,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农业现代化同样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素质高的人员,但汉中农业目前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经商,有些村干部也长期在外打工,“村庄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问题逐步显现,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农忙季节农业用工难问题,农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危险。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大批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必须下大功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1)大力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民科技带头人、农产品营销人才、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适合现代农业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利用农民工与农村、农业的天然联系,吸引大批农民工中的“能人”回到农业、农村,把资金、先进的理念、技术带回家乡,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之成为新型农民的“种子”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积极发展各种适应现代农业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强化农业职业教育的社会公共性,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业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建立助学金动态调整机制,保证每一名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够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3)加大对高等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资助力度,吸引更多人报考农林专业,并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去发挥专长,施展才能,实现抱负。

6、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现阶段要特别加强粮食、经济作物和养殖业保险试点。各级财政对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应给予保费补贴,完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探索建立各级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和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

(注:项目来源:陕西理工学院科研基金项目(slgky13-3)。)

【参考文献】

[1] 汉中市人民政府:汉中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

[2] 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