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调研课题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馆调研课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馆调研课题

篇1

新形势下应怎样构建现代传媒体系的一些设想

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走过了九年,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认识和管理、运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直辖以来,xx市的文化传播体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大众需要相比,与形势发展需要比,与周边、境外比,不少地方还存在差距。本文就此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xx媒体发展存在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成效

1、 传统媒体。纸媒:直辖以来,xx传统媒体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优胜劣汰的媒体运作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媒体数量增长:新增了xx晨报、xx时报、时代信报等一批纸媒;商界、电脑报等一批行业性质强的纸媒脱颖而出;一些不适应媒体发展要求的媒体如xx工人报、xx经济报、西南经济日报等消亡。

电视。xx电视台通过系列整合,人、财、物、政策等资源配置得到很大优化,收视率和整体影响力比直辖前有较大提高,在全国的综合排名也靠前。

电台。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在一般广播类节目受众锐减的情况下,交通广播电台的兴起成为直辖以来广播类媒体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xx200多万各阶层驾驶员成为交广台的最大受众群;音乐台的发展也标志着电台专业化细分对市场拓展更为有利,这也给xx广播电台的重新组合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体。

新兴媒体。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兴起,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xx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已积累一定应对经验。除国内各地网络媒体在渝都设有分频道或分站外,本地网络媒体的发展也各有千秋:华龙网得益于官方的大力扶持渐渐做大,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腾讯与大渝网的合作,使大渝网后来居上,在区域市场的影响力迅速上升,这是运作方式巧妙带来的结果;市委宣传部与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各大网络媒体也有较密切联系和良好的合作,使网络媒新体在本地“扬正抑负“的作用发挥明显。

(二)存在问题

纸媒。1、同质化竞争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严重影响了本地媒体的成长壮大;市民们看都市类纸媒,买一张基本可不用再买其他的了,这造成了媒体资源浪费;2、本地一些媒体短期行为倾向性较强,向外扩张动力不足,更缺乏这方面的长远规划;3、宣传部门把本地媒体作为产业来发展的思路不够清晰,在管住不出问题方面下功夫多,在政策、资金向产业化方向引导发展较少,对本地媒体缺乏足够吸引力,本地纸媒始终难以冲出去,制约了发展;相反,我们看到的是外地纸媒频频向xx市场发起冲击。

电视。1、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2、时常表现出以注重收视率为名过于媚俗的倾向,导致一批栏目和节目粗制滥造,在市内外造成不好影响;3、作为现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电视台应注意兼顾各方要求,既要有适应普通大众、收视率较高的通俗栏目,也要有起教化和培养情操作用的高雅栏目,必要时可给高雅栏目一定补贴,这方面xx电视台有较明显缺陷;4、反映xx人日常生活的“龙门阵”、“雾都夜话”等栏目的一些节目内容没有准确反映出现代xx人工作生活的精气神;一些本地题材的电视剧粗制滥造,演员形象和艺术功底差,导致不少外地人对xx人整体印象不佳(外地人评价看了xx电视台的节目后感到:“出美女的地方无美女;女人缺乏应有的气质和女人味,一些举止粗俗、怪异的男演员打破了外地人认为xx男人阳刚、阳光的好印象”,认为xx人无文化或低俗文化盛行),我们传播出去的xx人形象一定要注意,不能弄成“形象误导”。5、主城区电视台的存在有地方党政及辖区内受众的客观需求,但受播出时间和频道限制,主城区电视台大都没能很好发挥应有的作用,区县党政领导和需有贴近性电视节目的辖区受众对此颇有意见。希望能认真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电台。作为拥有听众最多的空中传播平台,xx交广台的内容还不够丰富,还有不少时段的节目安排不够精彩、精细,还没有真正起到电台类节目的领军作用;人民台和经济台影响力相对较弱。

网络。对本地网媒在资金和部分政策上支持不错,但对网站运作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等机制建设方面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华龙网竞争和创新意识与其他网站相比有差距。

二、 加强媒体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传媒体系的有效途径

(一)针对现代传媒传播特点构建新体系。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构成的现代文化传媒集合形成了文化工业,其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文化工业利用现代传媒普及、快捷、形式多样、易于接受的特点,在现代人生活中无孔不入地渗透着。它既传播人们需要的东西,也传播一部分人不需要的东西;既传播意识形态的信息,也传播如体育、娱乐、生产、社会生活类非意识形态的信息。我们这里讲的实际上是指构建我们需要的、能为传播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党政工作需要信息服务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这就要求这个体系要具备筛除有害信息、关闭有害管道的职责和机能。

现代传媒体系为一些专家 学者所诟病的是其异化功能和破坏文化多样性的作用(比如西方文化通过现代文化传媒体系的传播,引导多元文化向其靠拢,削弱或消灭了许多其他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如此,强大的现代传媒体系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现代传媒体系较弱是造成我市舆论和文化影响力在市外、境外还很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代传媒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在尽力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抑制多样性,促使人们对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及政治追求形成共识;在文明和道德领域重塑中国的形象。这个问题现在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已开始拨巨款打造现代传媒体系。我市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这既是对党和国家行动的呼应,也是xx地位发生变化和贯彻落实“314”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我们需要一个强大、有效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来提升自己、影响周边。

(二)构建我们的现代文化传媒体系应注重几个结合:1、具备国际视野和立足实际相结合。即:既要有远大目标,又不能脱离实际干没有可操作性的事;2、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结合(融合);报纸、电视、广播这些传统媒体现在仍是传播主流,即使在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媒体也仍然生命力旺盛,3、表现方式上注意中西方结合。既要使国内的受众能够接受,又要国(境)外的受众能够接受。在现阶段,我们应更多地学习和掌握西方现代传媒体系的传播方式和语言体系,并注意与我们的方式相融合,这才能使我们的影响力有效扩大到国(境)外。

(三)、媒体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媒体向产业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媒体向产业化发展是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重要途径。这已成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不向产业化发展的媒体是没有竞争力的,其传播影响力也是有限甚至逐步消退的。媒体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就需要在政策、资金、机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还要鼓励本地媒体向外发展,吸收域外的各方面“营养”,以助成长壮大。

三、加强媒体建设构建现代文化传播体系的对策措施

1、全力扩大覆盖面、提高技术含量。不论哪类媒体,进入现代文化传播体系都要求尽可能的扩大覆盖面。能“到达”,才能传播;提高技术含量则是保障传播能够即时、不失真和表现形式多样化。应加强对外合作,积极争取进入市外、境外的传播网络体系。

2、同一区域体系内尽量避免同质化竞争。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必然带来无谓的资源浪费。同一区域体系内的媒体应根据市场细分的实情,按“分得越细,做得越专业”的原则,尽量确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并积极向外扩张,使信息传播向更广、更深发展。

3、电视、电台等媒体应该以建立品牌栏目(或频道)、塑造名主持人为抓手打造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如电台系列,交广台有优质平台就应配置优势资源,而不应以照顾其他台的名义限制交广台使用资源。当受到扶持的交广台成为火车头时,就会对其他台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电视台的优势资源同样应向品牌栏目倾斜:大多数受众记住的都是电视台的具体栏目而不是一个“电视台”的概念。比如很多外地人一说起xx电视台想到的就是“雾都夜话”、“龙门阵”这几个栏目。同时,应千方百计培养更多的李加明、韩咏秋、林海一类名主持人。

篇2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此时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及时地满足了县乡群众对精神文化的迫切需求,有效促进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但与此同时,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限制了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发挥。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免费开放的县乡文化馆建设策略,以期为县乡文化馆的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文化馆 免费开放 建设策略

县乡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对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县乡文化馆的活动场地普遍比较狭小,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再加上缺乏进一步建设发展所需的资金,导致县乡文化馆在免费开放后出现了运作艰难的情况。如何突破县乡文化馆发展困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免费文化服务,成为当前县乡文化馆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中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场地有限

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受到了普通老百姓的一致欢迎,来馆参加各项文化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但场馆面积狭小,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各项文化活动的规模受到场地空间的严重限制,且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不仅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参与需求,而且使得人们对文化活动项目的服务体验大打折扣。

(二)服务质量较差

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之后,入馆门槛大大降低,改变了以往文化馆与普通百姓生活交集甚少的局面,逐渐成为了广大群众学习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这在充分发挥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如馆内环境变得拥挤嘈杂、卫生条件变差等,使得文化馆内的服务环境失去了保障。此外,馆员服务意识的欠缺,也导致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有所下滑,部分馆员甚至认为,文化馆免费开放后,便没有义务再尽心尽力地为普通群众服务,只需做好基本工作便好,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一些馆员对来馆群众的态度冷漠,服务不主动、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群众的服务体验。随着文化馆免费开放事业的深入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群众进入馆内学习文化与文艺,如何提高馆员服务能力,给人民群众留下良好的服务印象就成为文化馆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资金缺乏保障

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导致入馆人数不断增多,需要更多的人员参与到文化馆的管理服务工作之中,并造成县乡文化馆的运营成本高企。但长期以来,县乡文化馆的各项费用开支都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只能勉强维持文化馆的基本运营工作,而免费开放之后,文化馆资金出现了巨大缺口,一些重要的管理服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文化馆免费开放事业的发展。

二、基于免费开放的县乡文化馆建设策略

(一)增强服务意识和观念

随着县乡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来馆参加文化活动的人数必将持续增加,这就要求馆员及时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观念,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免费开放形势下提高文化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促进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最大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需求。此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文化馆可以主动发起一些文化志愿者活动,吸引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文化馆服务工作之中,在解决文化馆服务人手短缺问题的同时,减少文化馆服务成本,同时为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开展吸纳更多的社会人才。

(二)建立应急保障机制

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给县乡文化馆带来了巨大的人流量和工作量,并且造成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隐患。考虑到免费开放后的来馆人员比较复杂,出现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文化馆必须提前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机制,将“安全第一”的思想贯彻到各项管理服务工作之中,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冲突和危机。例如,要定期对文化馆进行全面细致的消防安全检查,发现不合格或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时要及时予以整改,充分确保文化馆的公共安全、资源安全与人身安全。

(三)加强文化馆组织管理

首先,文化馆应定期对自身运营管理状况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每周、月、季最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集群,然后主动做好文化扩展工作,进一步丰富其文化形象和文化思想,使人民群众能够从中得到更加立体、具体的文化感受,促进其文化品位的不断提高。其次,在做好基本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如果来馆人群出现稳定而持续的增长,则应该适时开展下一阶段的文化“扩建”工作,此处所说的扩建不仅仅指场馆面积、文化活动规模等,也包括文化储量、文化产业范围等。另外,要加强馆内秩序管理,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加强入馆群众的自我行为规范,使之自觉加强自我约束与管理,杜绝大声喧哗、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共同为维护良好的馆内秩序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完善文化馆馆内设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对县乡文化馆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高质量的文化服务与馆内设施建设是分不开的,只有不断补充和完善馆内设施功能,才能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活动需求,真正对群众起到文化艺术熏陶作用。因此,县乡文化馆必须从自身的职能角度出发,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调研,针对性地增设一些新颖、益智的文化服务项目,以不断完善文化馆文化服务功能,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使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馆组织的各项文化服务项目之中,真正发挥公共文化免费开放的巨大社会效应。此外,有条件的县乡文化馆可以加强对高层次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美术书法展厅等,以提升县乡文化馆文化服务品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层次文化艺术的追求。

(五)拓宽文化馆资金来源

为解决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后出现的资金缺口,必须改变当前仅仅依靠政府财政拨付的资金供给局面,逐渐扩宽文化馆资金来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文化馆免费开放的经费补贴力度,将相关财政补助纳入文化馆日常经费预算之中,实现经费补贴的常态化。二是建立文化馆经费补助与地方财政收入的联动机制,根据地方经济水平的变化来调整财政补贴额度,从而提供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广开筹资渠道,通过争取企业赞助、社会捐赠等方式,提高县乡文化馆经费自筹能力,吸引更多社会或民间资本进入到文化馆公益事业发展之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县乡文化馆免费开放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对于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要真正做到好事好办,切实发挥县乡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还需进一步增强文化馆服务意识,同时加强组织管理,完善馆内设施,拓宽资金来源,不断提高县乡文化馆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的稳步前进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楼国华.创新文化馆服务方式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繁荣发展[J].中国市场,2013(32).

[2] 蒲绍芬.县级文化馆如何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文化馆服务工作[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5).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研究

艺术,是用形象反映现实且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美术等门类,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娱乐等功能。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是中国文化馆的重要任务,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目标是全民文化艺术素养的普及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长久以来,中国文化馆以文化惠民为宗旨,长期致力于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开展综合性社会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提高广大国民素质,为中国群众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国际国内新形势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模式已满足不了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和文化高要求。因此,认清新形势,适应新常态,着力开展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研究,推进群众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当前文化馆从业者的重要课题,值得深思和研究。

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重要作用

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意见》要求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背景下,这无疑对文化馆提出了高标准和严要求。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是新形势下文化馆不可推却的责任和使命。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但能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改善文化民生,让人民群众便捷均等享受文化发展成果,而且能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舆论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现状

迈入21世纪,随着免费开放的深入推进,文化馆重点抓好群众文化艺术普及,颇见成效。由于艺术普及受众群体是老中青少等各年龄层次人群,旨在让广大群众接触、认知和喜爱艺术,因此全国各级文化馆按照“文化惠民,覆盖城乡”的工作思路,以群众文化艺术普及进基层为基础,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对象,全方位多层次开展文艺演出、辅导培训、艺术展览等艺术普及宣传教育,着力构建覆盖城乡、门类齐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艺术普及的领导机制、教育机制、传播机制等长效机制,使文化馆成为广大群众终身受益的课堂,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呈现公益性、多元化、受众广等特征,广获赞誉。

三、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时期新形势,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城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模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日益凸显。一是经费有缺口。按照国家一级文化馆评估标准,文化馆每年组织开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演出展览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需达150场次以上。但由于财政经费紧张,缩减的财政拨付专项经费难以保证常规普及活动的正常开展,亟需解决经费缺口问题。二是人员不合理。有些专业人才与岗位要求不匹配,缺乏发挥人才作用的平台;有些重点岗位被占用,人员难以适应专业化、技术化工作,导致艺术普及的低效率和低满意率。三是普及有盲区。由于思想解放不够,创新意识不强,宣传方法、普及手段比较简单,并且受地域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致使偏远地区成为文化普及盲区。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文化建设提速增效和文化职能任务不断增加的需求,亟待解决。

四、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在新形势和经济新常态下,全国各族人民正按照党的十确立的奋斗目标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任务向中国梦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新形势下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并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推动文化供给侧优化升级,定能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普及发展新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创新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各级财政部门应大力给予政策支持,完善财政体制,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应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的动态调整和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扩大普及范围、提高服务标准。并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安排政府补助。同时,拓展完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艺术普及的方法,提升供给水平。(二)创新普及队伍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灵活的人才培训机制,对基层文化干部的培训需求开展调研,倾听民意,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并因材施教,创新培训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加大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让优秀人才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创新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面向社会广泛吸纳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并大力实施借脑战役,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以灵活的方法聚集创新发展智慧。(三)创新惠民活动的品牌建设机制。创新艺术普及的常态化、品牌化特色发展之路。举办群文艺术精品展演,普及高雅艺术,打造具有群众基础和文化品位的艺术普及品牌。通过展演、巡演等方式开展作品推广活动,使群众成为文艺普及的受益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志愿者。落实“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开展文艺演出、展览展示、辅导培训等文化服务配送进基层活动,满足群众多元、多变、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打造艺术普及示范基地。(四)创新社会参与的效率提升机制。强化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示范作用,充分整合辖区有效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单位和广大群众踊跃参与,促使社会参与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成为自觉意识和基本价值观。要广泛组织社会文艺团队自导自演,引导群众自发有序地参与到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丰富参与内容,构建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五)创新文化宣传的信息传播机制。加强媒体宣传,邀请主流媒体采访报道,不断提高艺术普及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升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加强网络宣传,加强与门户网站的合作,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捷优势,弘扬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形成艺术普及的网络宣传合力。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拓展信息传播平台,巩固和发展艺术普及的文化建设新局面。

五、结语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新起点。我们更期待在新形势下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普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建设向普惠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变,让市民尽享文化福祉。

作者:杨碧云 单位:重庆市北碚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蛤蟆灯;非遗保护;存在问题;解决思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永修县,地处赣中北地区,鄱阳湖西岸,赣江、修河、京九铁路、福银高速贯穿永修县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历史为永修提供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深深扎根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随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扩展,我们感到的压力越来越大,忧虑也日渐增多。以我县白槎《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为例,谈谈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蛤蟆灯》,又称“捉蛤蟆”,是我县传统的《狮子灯》、《龙灯》、《蚌壳灯》、《车仂(le)灯》等民间灯彩项目之一,也是我们当前重点发掘、整理和保护的濒临灭失的项目之一。资料显示,《蛤蟆灯》是由河南移民邱光云老人(1921年出生)的祖父从河南带入永修的,距今约一百二十年历史,主要流传于永修县的白槎镇、梅棠镇等一带河南移民区。白槎《蛤蟆灯》集灯彩、舞蹈、打击乐、念、唱、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项目之一,也是我县唯一入编《中华舞蹈志・江西卷(书号:ISBN 7-80668-212-0/J・5)》的民间灯彩项目。

2011年下半年,我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组织一班人着手开展白槎《蛤蟆灯》的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几年过去了,这项工作几乎还停留在原地,没有实质性的进展。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承人的问题。《蛤蟆灯》项目传承人邱荣森年事高且体弱多病,难以完成我们需要的完整的《蛤蟆灯》念、唱、做的表演及动作,虽然带了两个学徒(其实是为了完成《蛤蟆灯》视频录制工作临时雇请的两个爱好文艺的中年妇女),但《蛤蟆灯》表演动作中的捉、扑、跳、滚、翻等一系列体现轻、灵、俏等富含技术性的动作,不是一年半载的学、练就能完成的,《蛤蟆灯》资料采集的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专业人员的问题。影响这项工作进程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匮乏。由县文广局分管“非遗”工作的副局长带队,县文化馆业务人员参与的六人工作组进驻白槎镇福联村开展《蛤蟆灯》项目发掘、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参与工作的六人中只有两名分别从事舞蹈和摄影、摄像的业务人员,其余的均为非业务人员。仅根据采集《蛤蟆灯》项目资料工作的需要,最低限度也要保证有懂民俗、音乐(包括器乐)、舞蹈、摄影(包括摄像)等知识的业务人员参与,但我们文化馆在编的6人中只有两人是专业人员,四人为非专业人员(对于有约38万人口的永修县,一个县级文化馆不仅人员配备少,而且专业人极度缺乏,这种现象在全国县级文化馆中应该是个例)。因此,在采集《蛤蟆灯》资料的过程中存在,1、音乐(包含打击乐)部分的记谱无人担当,仅依赖简单的录音设备很难保证原始音乐、打击乐演奏细节的真实还原;2、《蛤蟆灯》中出现的道具“蛤蟆灯”,是一项包含扎制技艺、传统美术等多项技艺的综合体,由于“蛤蟆灯”表演艺人邱光云先生离世,临时请人扎制的“蛤蟆灯”在灵巧度和外观上与用于1986年8月九江电视台在我县摄制《蛤蟆灯》表演中道具“蛤蟆灯”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到了演出的表现效果。看过《蛤蟆灯》调查资料和示范表演的九江市“非遗”专家组成员、国家一级作曲家王庆华先生,对《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认为,保证调查资料的原始、完整性,舞蹈表演的真实再现和道具制作的技艺水平,是保证《蛤蟆灯》项目得以完整地传承下去的必要前提,其它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也是如此,《蛤蟆灯》项目保护工作之所以停滞不前,“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是一个重要原因。

找到了问题症结,就得对症下药。单位用人,引进人才,涉及到现阶段的用人体制问题,这个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途径就畅通不起来,没有专业人才参与的业务工作,就没办法有效保证工作的质量,谁都知道“质量”在现实工作、生活、事业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等一列工作同样离不开“质量”这条“生命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工作中存在的“人”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作者面前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我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篇5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图书馆社会合作公共服务机构

[分类号]G259.23

本课题研究重点之―便是通过考察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衔接及互补关系,明确图书馆发展的现有合作状况和未来战略协作发展方向。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预测试进行问卷初稿调整,随之面向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外部的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下简称“公共服务机构”)正式发放问卷并借助SPSSl3.0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 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问卷利用项目组成员的社会人际网络进行发放,时间为2008年4月至10月,方式主要是电子邮件、纸质邮寄以及调研者实地调研当场收集数据,共发放问卷320份,有效回收170份,回收率为53.1%。

本次有效问卷的来源地区涵盖全国22个省份(限于篇幅未列出明细表),并具有一定的区域倾斜。总体上,我国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样本量较多,而西部地区相对较少。根据行政区划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为三类,有效问卷地区分布数量是:发达地区(包括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北京、上海、天津7省市)共有频数77,占全部样本量的45.3%;中等发达地区(河北、辽宁、河南、吉林、安徽、福建、湖北、重庆、四川、云南10省份)频数80,占47.1%。欠发达地区(山西、陕西、青海、贵州、广西5省份)频数13。占7.6%。其中发达地区和中等发达地区所占比例较高。

问卷来源中,文教卫体事业和政府机构分别占55.3%和20.0%;商业机构以及科研院所分别占13.5%和7.6%;社区服务以及驻地部队分别占1.2%和0.6%,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图书馆与各类机构的合作情况目前尚不理想。从问卷来源单位所处的行政级别看,基本上集中于县级以上单位(地市级频数61,占35.9%;省级46,占27.1%;国家级30,占17.6%)。县级及乡镇(街道办、社区)单位的问卷回收相对较少(县级21,占12.4%;乡镇7,占4.1%;其它2,占1.2%;缺失3,占1.8%)。

2 公共服务机构的信息服务状况分析

2.1 服务范围与服务条件分析

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近一半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服务范围是“本机构人员”和“本地所有人员”。比例分别为45.3%和38.4%,服务于“本地常驻人员”和“有本地户籍人员即可”的比例很低,仅占2.5%和1.9%。另有11.9%的公共服务机构选择“其它”。从服务条件统计数据看:为用户提供“无偿服务”频数70,比例占到最高41.2%;“需要登记”和“需要办理借书证”分别频数为55、39,比例分别为32.4%.22.9%,处于中等水平,说明大多数类似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机构还是需要―定的条件才可使用,反映了对本单位信息的保护态度。“证件和押金都不需要”用户提供的机构频数为12,比例较少只占7.1%。提供“有偿服务”的频数为33,占19.4%。“需要一定押金”的频数为13,占7.6%,将两者合并,需要用户付费的机构占到了27%,可见用户获取信息时需要付费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值得公共服务机构思考的是:信息服务是否应收费,哪些机构、何种服务可以收费,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的界限在何处。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这种界定既是必要的也是亟需明确的。

从各单位的对比情况来看,文教卫体事业单位的限制性条件最多,即需要办理相关证件、交纳押金或进行登记等,而且这种情况较为普遍。信息服务机构限制行为虽然有利于文献和读者管理,但却提高了资源接触门槛,降低了读者利用的便捷性。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中,合理配置资源,简化服务手续,提高服务效率,应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2.2 服务目的分析

调研数据如表1所示:

其中,为本机构人员提供信息服务依然是各公共服务机构服务的基本出发点,共计占57.6%的比例。同时,为社会公众无偿服务和为具体用户提供有偿服务的比例也分别占23.2%和15.8%,而为特殊群体或弱势群体服务的比例则较小,为3.4%。从公共服务机构的具体性质来看。政府和文教卫体事业单位较之其它部门更关注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尤其文教卫体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最大的公共事业组织,在社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服务目的能较好地兼颐机构内外人员,采用有偿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相比之下,科研院所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力度还有待增强,为本院所人员提供服务占有绝对比重。值得关注的是,商业、服务企业的信息服务,其针对具体用户开展有偿服务的商业性特征在本次调研中并不显著,而同样是把对内信息服务作为工作的重心。可见,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受众面仍不够广泛,在思想观念和具体行动上仍未真正实现全民平等服务。图书馆的外部合作环境在客观匕并不理想,很多公共服务机构更为关注自身内部的信息服务满足,而较少关注机构外社会用户的需求,从而较难产生联合服务或互助服务的意愿。

2.3 公共服务机构中图书馆拥有及使用状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收回的170份有效问卷中,关于公共服务机构是否拥有自身的图书馆或类似的信息中心的调研结果显示,有67.3%的机构回答“是”,32.7%的机构回答“否”。而在问及是否还利用过外界图书馆时,有47.3%的机构回答“是,但很少”,27.9%的机构回答“是,经常”,有共计24.9%的机构回答“否”或“不清楚”。进一步的数据交叉分析如表2所示:

其中,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或信息中心的机构使用过外部图书馆的比例远高于没有自己图书馆或信息中心的机构,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机构拥有自己的图书馆或信息中心有助于增强员工的信息意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即使存在相当数量的各类机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的存在仍是极有必要的,因为单纯的个别机构图书馆还是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3 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关系分析

与图书馆合作较为密切的单位主要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文教卫体事业单位等。可以看出相似的服务性质和资源优势有助于彼此服务功能的认同,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资源共享及合作服务的效果。比较突出的是商业、服务企业与图书馆的合作比例很低(17.4%)。虽然在调研前已预想过图书馆与商业、服务企业的合作不会很密切,但是调查结果仍低于预期水平。大部分的图书馆合作对象仍局限于主管部门,

如政府,或者是同类型的事业单位,与外界的商业机构接触并不够广泛。这些信息为构建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两种思路:①借助同质性的行业合作关系,强化当前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能力;②突破行业合作,注意开拓异质性网络,加强与商业化信息服务机构的资源互补,借鉴商业性机构的灵活的信息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整体能力。

3.1合作效果分析

在具体分析与图书馆合作效果评价方面,大部分公共服务机构给予了肯定。结果显示,有66%的单位认为与图书馆合作“很好,有助于彼此取长补短”,有近1/3的单位认为“还可以,达到了一定的合作效果”,只有3%的单位认为和图书馆的合作流于形式。总体而言,与图书馆有过合作的单位基本都给予了好评,这为图书馆今后扩大交流合作范围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表4所示,在合作单位中,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文教卫体事业单位、学校给出的好评比例相当,商业、服务企业认为与图书馆的合作较多地处于“还可以”阶段。调研数据还显示出当前社区服务领域与图书馆的合作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需要注意避免政府机构的一般性行政指导等,以免使合作流于形式。

3.2 合作途径分析

调研结果如表5所示:

各类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的合作领域重点在于“资源共建共享”,这说明资源丰富仍是图书馆的核心优势,开展更广泛的资源共建共享有助于促使图书馆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图书馆在专业人员配备、信息资源利用、用户服务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可以为相关机构提供培训和相关服务。“人员培训”、“业务指导”也拥有相当的比例,显示了图书馆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同时,各类机构也与图书馆开展有“项目合作”业务,通过协调共进、合作互补,能较好地促进合作双方的共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读者服务”尚未在合作中占有优势。今后图书馆应加强与公共服务机构在读者服务方面的合作。

3.3 缺乏合作的原因分析

结合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可以推测,当前图书馆与外部公共服务机构,即使是同行业的各级图书馆之间,都缺乏足够的协调合作关系。本次问卷对相关部门没能与图书馆进行合作的原因进行了调研,结果见表6。

明确指明没有必要合作的观点占据了最高比例(15.3%),反映了图书馆的社会认可度依然很低,其功能、作用并没有被社会所熟知,图书馆进行外界积极联盟的主动性意识较差,这种自我发展的定位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外界的沟通。如公共服务机构中认为有必要合作或曾经有过合作行动,但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困难的观念比例共占15.95%,有必要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改革,简化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程序,提高机构运作效率,加强横向联系。还有少部分观点则认为自身与图书馆存在着竞争关系,无法合作(0.65%)。其实,以公益为宗旨的图书馆在具体的运作方式中同样可以借鉴学习商业性机构的有效做法,同时可以利用社会效益、社会形象、社会责任感等方式说服商业性机构共同参与公益,让竞争对手转化为某种层面上的战略同盟。

3.4 竞争情况分析

对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竞争关系的考察结果发现,被调查单位大多数与图书馆不构成竞争关系,占被调查总数的84.7%,只有7.6%的被调查单位与图书馆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与图书馆的竞争点多集中于服务项目和设施上,基本上是基于图书馆现有的信息存储、传播功能和服务大众的宗旨而产生的,服务质量和读者数量及环境等所占比例较小,图书馆在这方面并不特别具有竞争力。图书馆提升自我竞争力应更多地将传统的信息优势加以强化,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和环境的舒适度,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服务机构与图书馆最大的竞争点不是费用问题,而主要集中在服务内容、质量和环境等方面(见表7),因此,免费只能作为图书馆的基本标准,而不能成为图书馆提升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4 公共服务机构内外部环境分析

4.1 公共服务机构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

调研结果显示,对于目前国家所提倡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机构较普遍地认为“是个很好的机遇,可以给本单位工作带来新思路”(频数108,占67.5%),主要集中于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文教卫体事业单位等公益性机构,他们都明显地受到国家政策的鼓舞,认为有助于自身的发展;另有一部分单位在认可机遇的同时却感到“对本单位影响不大”(频数42,占26.3%),比如商业、服务企业,他们中选择“机遇”和“影响不大”的比例相当,均为43.5%,总体而言,这个数据显示出商业机构要比预想中更关注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该将对商业领域的影响也概括其中,以扩大整个社会的信息服务效应和合力。另外,还有5.6%的单位持观望态度,目前还不能断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本单位的影响。只有0.6%的单位认为这会加剧单位的外部竞争,产生消极的影响。

4.2 公共服务机构对服务预期改进措施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公共服务机构较普遍地把未来工作重点集中于以下方面:加强服务理念、水平、态度等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扩大信息服务范围。但关于费用方面的调整却并没有得到相当关注。这同样说明了一点,费用问题已不再成为影响用户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则关系服务质量,进而影响到用户的切身体会,是现阶段和未来工作中需要特别留意的改革方向。尤其重要的是,公共服务机构对于业务拓展都表达了共同的心声,如“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加强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增加服务项目”等的选择比例很高。加强相关单位的合作联盟,进行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应是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渠道。

4.3 公共服务机构对于其他部门的期待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参与此次调查的公共服务机构在对其他部门提出期待时,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频数108,占63.5%)和“与其他部门开展信息共建共享活动”(频数103,占60.6%)放在了重要位置,资金和信息资源问题成为最主要的期待。其它依次为:业务支持和指导(频数75,占44.1%);信息公开(频数54,占31.8%);无所谓(频数4,占2.4%);其它(频数1,占0.6%)。这就需要图书馆进一步挖掘自身信息资源建设能力,以争取获得更多的外部合作机会。

5 公共服务机构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性

公共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政府,其次是文化部,图书馆的重要性排在第三位,如表8所示:

政府和文化部作为政府机构,起着引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图书馆的重要性在本次调查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绝大多数的被调查单位肯定了图书馆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大作用。相比之下,社区馆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的认识,

只有不到1/3的人认为社区馆是很重要的,而且有25.3%认为社区馆的重要程度“一般”。但其他诸如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馆等与图书馆类似的部门,他们的重要性则不太陂看重。如认为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的重要的比例都在30%左右徘徊,而认为这三个机构重要性一般的比例则在21%~25%之间。整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理清各公共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确保资源建设不浪费、各机构职责明确不冲突,更好地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6 结论

通过对发达和中等发达地区中县级以上为主的公共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范围、条件、目的、与图书馆的合作关系及评价、合作渠道和合作期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自身和相关部门定位的认知等多个层面的考察,大致明确了图书馆未来合作发展的一些思路:

简化服务条件或资源利用的机制门槛。与图书馆一样,公共服务机构在提供信息服务时一般要求办理证件或交纳押金,这些重复的办证程序如果能够借助“一卡通”方式或更自由的进入方式进行,不仅有助于用户便利地利用各机构之间的资源,而且还能大大克服用户在信息获取期待中的畏难或抵触心理,提高用户的资源亲切感。

加强资源合作,提高对内有效服务。与图书馆的公众服务目的相区别的是,每一个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重点首先都是满足内部人员的相关信息需求,大多拥有自己的图书馆(室)或信息服务中心,尤其是科研机构和文教卫体事业单位。但这些机构都认识到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与图书馆资源、培训、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合作关系,并对合作效果和未来期待都给予了一定的肯定。但调研中也发现不少机构在如何开展有效合作方面顾虑重重,图书馆应该尽快走出体制障碍,采取更为主动的姿态,以多种灵活方式帮助缔结合作盟约,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更有效利用。调研显示,对内的有效服务能够促进用户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外界图书馆。反过来,图书馆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社会用户,则可以借助延伸手段帮助各公共服务机构加强信息服务工作,让用户保持对信息服务的期待和信赖感。

开展多层次联盟合作,提高服务质量,发挥信息效用。图书馆借助图书馆的资源、人才和信息服务经验优势,在与公共服务部门合作时,除了联合举办活动、提供信息服务等短期项目之外,还可以尝试建立一些长效机制,如签订长期联盟合作关系,促进资源流通和管理的规范化;加强对其它机构的信息援助,辅导建立各部门自己的资料中心或图书馆流动服务点。让资源走近用户,帮助用户有效使用资源,享受资源享有的乐趣。合作关系中,同质联盟由于利益相近、目标相同,便于在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相互流通,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调研中也反映出了同质行业之间合作的相对频繁和有用性。但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跨越层级或行业之间的壁垒还是具有一定的障碍,顺畅沟通的难度较大,需要加以协调;针对调研中各公共服务部门普遍把竞争点放在服务项目和设施等方面,则要求图书馆等信息服务部门要积极向商业机构学习,只有学习竞争对手的优势和灵活的服务手段,建立异质行业联盟,尽可能地建立起一种互补的、长远的有效机制,扩大合作双方的互赢范围。调研中发现商业性机构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表现出了较大的热情,也存在一定的忽视,图书馆应善于把握时机,争取商业性机构的共同支持。

篇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注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民间美术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虽然我市已经有一批民间美术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或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许多美术形式逐渐衰落,甚至面临后继无人的状态。新乡市政府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民间美术的发展,举办了文化主题的庙会、民间艺术节等,但是民间美术的发展保护中仍旧存在着被动化、表面化、单纯化的问题。一些进入市场的民间美术工艺品也存在制作粗糙,品种单一,缺乏特色的问题。

一 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文化的消失让民间美术发展遭遇严峻考验

民间美术形式依附于传统的农耕文化。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起到不小的冲击。自手机等通讯工具普及以来,传统拜年已经变成手机短信拜年,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都得到了改变。早些年,春联还是人为手写的,现在已经被印刷品代替。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传统手工生产民间工艺品难以人们的需求。许多民间美术聚集展示的庙会和集会逐渐消失,让民间美术慢慢脱离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自解放前,新乡城隍庙会就十分的兴盛,庙会上有许多民间工艺的展示,剪纸,年画,女红等,如今城隍庙址已经没有了。建国以后庙址就变为药厂了。现在只有在西大街临时有一间房。关帝庙在老城东大街路北,龙王庙在老城北关,都还在。新乡县的小冀背桩自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形成规模,后于咸丰年间加入火神会组织,于每年正月初七火神生日和元宵节期间形成演出例会。笔者还清晰的记得年幼时背桩游行的热闹场面,但是近些年来,电视、网络等更多媒体成为大众的主要的娱乐生活方式,传统年会的风俗习惯在逐步削弱。

二 门类发展不平衡,传统传承方式有局限

传统民间美术传承是以师徒传承或是家族传承。这种方式具有周期长,针对人群单一的局限性。所以在现代社会,许多民间艺人由于生存的压力不能继承或者坚持导致民间美术传承出现断层。[2]如今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民间美术不受重视,原先从业人员生存压力大,也被迫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或者边缘化,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十分不利,严重者甚至导致民间美术形式的消亡。长垣皮影在四五十年前,曾经红极一时,十几个长垣县农民成立的民间职业艺术团,在郑州演出,连演45天,场场爆满。现在,皮影戏传承后继无人,当地会皮影戏只有四五个人,最小的年龄也接近古稀之年。在当地,许多年轻人甚至没有见过皮影。更别说学皮影了。2009年,长垣皮影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67岁的的吕心海成为传承人。面对着生活的压力,“现在演出一天,一个人最多挣100块钱。”他的儿孙也不愿意走皮影戏的道。

三 传统民间美术自身市场性差,难以和时代结合

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让市场经济对传统民间美术遭受巨大的“挫伤”。因为许多民间美术的作品都是带有强烈传统艺术特色的,许多制作民间美术的传统材料也收到现代材料的冲击。与现代化的新材料工艺相比,传统的布、泥、纸、木头等显得十分低劣,不利于保存和携带。皮影戏,年画的题材仍旧是传统的故事题材,缺乏时代感,很难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不能够被市场认可。所以其经济价值很难实现。因此,如何让民间美术品与时俱进,走进市场,在体现艺术价值的同时实现其经济文化价值,弥补其资金的不足,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这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发展民间美术的关键。[3]

四 机构设置有缺陷,人员、资金是困难

在省、市等两级部门都有“非遗科”但是与民间美术联系最为紧密,实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县乡却没有设立这样的机构,乡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还有其他要负责的工作,不能够把工作重心都放在民间美术的保护上。另外,经费缺乏也是造成传承人流失的原因。县文化馆是县文化局的二级机构,文化局没有专项用于民间美术保护的资金。即使是县文化馆想组织这些民间艺术形式进行表演或是宣传,但是经费没有落实,民间艺人的收入没有保证。由于缺乏资金,长垣皮影的制作成困难。传统的制作材料牛皮十分昂贵,至少需要五六千元,一张牛皮只能做20个皮影。从2004年开始,长垣皮影的传人吕长海开始用塑料做皮影,但是塑料皮影手感轻,制作粗糙,难以表现传统影戏的精髓。制作水平的下降让皮影进入了恶性循环,恐怕不久以后我们就只能在文字中看到长垣皮影的记载了。

因此,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从“保护第一,重视传承”的原则对民间美术进行开发,坚持以文化性为民间美术发展的内动力进行创意开发,实现民间美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民间美术的开发利用必须以创意为主,从大众审美需求出发,与旅游、动漫、包装、广告等多个新兴文化产业结合,实现利益最大化。[4]

实现民间美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从保护原生态民间美术入手,通过转换民间美术产品的形态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寻求适合商业开发的部分进入市场,打造区域民间美术品牌,实现合理有度的开发。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新乡本土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实现活态传承,为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提供新保障。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周旭.中国民间美术概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演讲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4]肖丰,陈晓娟,李会.民间美术与文化创意产业[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7

根据市委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安排,我深入到高平市马村镇西牛庄村、野川镇文化站、西沟村、河西镇苏庄村,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深入联系点市教育局、兴高能源进行了调研。结合同全市文化界人士座谈讨论的情况,总的来讲,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比较明显,同时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日益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关注农民,加大投入,改善服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乡村的文明风尚,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有泽州县和阳城县2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城区和高平市2个省级文化先进县、50个市级文化先进乡镇、200个市级特色文化村。

第一,增加了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文化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全市2007年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入9255万元,同比增长59.68%,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保障有了较大突破。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和三下乡、四进社区服务活动,缓解了农民群众看戏难、看图书难、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的问题。2008年10月份,正式启动文化低保工程,4个月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支付160余万元,为300个贫困村送电影3600场,送戏104场,建立农民书屋35个;累计回收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购书补助卡29806张,为贫困村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送图书56000册,全市近20万群众开始受益。

第二,改善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县级两馆建设初见成效,沁水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陵川县文化活动中心(两馆合一)主体工程已完工,阳城县图书馆已经立项,城区、泽州县的两馆建设均已列入重要议程。2008年,全市新建、改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2个。全市40%的村建设有文化活动室。全市现有农家书屋300多个,藏书100余万册。同时,将村党支部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资源整合为一体,用于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提高了农村公共资源共享率和农村文化活动的集聚力。就高平市野川镇文化站和西牛庄村、西沟村、苏庄村来讲,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第三,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同节庆活动相结合,如陵川县的红叶节、泽州县的金秋小康文化旅游月、沁水县的柳宗元文化节、高平市的炎帝文化节、城区的白马禅寺祈福节等,打造了文化品牌。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市区和各县都要组织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如阳城县的皇城相府杯民间艺术擂台赛、泽州县的八音会擂台赛、高平市西牛庄村、苏庄村、姬家山村的春节文艺演出等,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全市广大农村开展了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推动了乡风文明。西牛庄村创新十星级文明户的做法受到了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第四,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送文化的同时,各级政府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集市、庙会等,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八音会、手工艺品、根雕、石艺、个体放映队、农民书屋等文艺团体。这些自办文化组织,大都以自我投资、自愿组合、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方式组建,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帮助创建了一批文化示范户,开展了特色文化村评选,把广大农民组织到了文化建设当中,推动了农村文化发展。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待和衡量,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第一,农民群众素质偏低。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全市222万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3%,大专以上的只有不到4%。就农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更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9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素质,这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第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目前,全市六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不平衡,城区只有190平方米,泽州县租借,高平市1800平方米,阳城县2031平方米,沁水县在建,陵川县400平方米;各县市区的图书馆,只有阳城县达到了国家最低评估标准。84个乡镇(办事处)的综合文化站,除2008年新建改建的32个外,其余的均不达省定标准,其中有一半文化站无法开展正常活动。全市2337个行政村(居委会),60%的村庄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已建成的文化活动室也有一半以上没有达标。无文化阵地,有阵地无器材,大部分器材十分陈旧的状况还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

第三,文化产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农村受场地、经费、人才的限制,文化活动手段简单、形式陈旧、内容单一,群众参与率不高。每年相关部门都要组织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但覆盖率不高,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仍然存在看电影难、看图书难、看戏难的现象。一些地方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对留守的老年人、妇女、儿童,如何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特别值得研究。

第四,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不足。比如泽州县,17个乡镇中,综合文化站的在编在岗人员只有9名,而且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大多数没有经过文化主管部门的考核选任,而是由乡镇政府自行安排干部兼任,许多人员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第五,农村文化发展失衡。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因资源条件不同,经济建设差异较大,文化建设也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总体上看,经济相对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相对较好;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文化建设也处于相对的贫困状态。

第六,文化体制机制缺失。有的地方把不住四位一体的建设格局,没有把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展目标,没有把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作为民生重点,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有的地方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对农村文化投入缺乏规定性的制度保证,对农村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我市农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第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大局和方向。

第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县级两馆应全部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应全部达到省定目标,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有效扭转我市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公共文化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解决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市委市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和要害。

第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理顺乡镇文化站及其人员的岗位职责、日常管理、机构编制、工资福利、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解决无人干事的问题。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剪纸、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八音会、小剧团、秧歌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抓住这一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提和保证。

篇8

 一是群众身边的文化阵地建设加快。在已建有19个市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的基础上,2006年全县又有18个村申报创建示范点。年内验收通过13个县市级示范点。象山艺校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成立企业化运行的艺术剧团。艺术团进城下乡开展巡回演出,为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县图书馆、县文化馆分别通过国家一级馆验收。县图书馆的“知识拥军”工作成果显著,《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军事栏目”等新闻媒体均予以了报道。县博物馆工程的土地征用工作也正在积极落实中。

 二是文化活动丰富活跃。不仅顺利举办(参与举办)了第七届中国开渔节《同一首歌·走进象山》主题歌会、开船仪式文艺表演、祭海仪式狂欢活动、闭幕式文艺晚会、象山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会、渔文化书画展、象山渔文化艺术展,联办了石浦“三月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承办了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等系列活动,还邀请国内外著名文艺团队积极实施高雅文化活动3次(年初举办了《花儿还是那么红》新春音乐会、5月份引进朝鲜牡丹峰杂技团国际金奖节目展演4尝8月份举办了“北黄金海岸之夜”综艺晚会),组织举办新春广场舞蹈展演、全县民间舞龙大赛、猴年新春灯会、“再创辉煌”非公企业大型文艺晚会、“交通安全与我同行”文艺晚会、象山籍“宁波帮最杰出文化名人”柯受良银幕绝唱《兄弟》首映式、爵溪第十八届文化艺术节、丹西街道香溢·社区之夜迎国庆文艺晚会、丹东街道第三届广场文化夜市等人民广场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活动15次,普及开展以“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60余次。

 三是作品和人才令人瞩目?/SPAN>积极动员广大文艺骨干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特色文艺创作活动。经过精心排练的《石浦渔灯》在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大会串活动中荣获优秀表演奖,东门渔岛女子船鼓队首次登台表演就受到好评。选送吴英姿、陈丹丹参加市农民艺术节歌手擂台赛分获一、二等奖,同时在市第二届“信合杯”乡村歌手比赛中又双双荣获“十佳”称号。爵溪街道创作的小品《家》参加市第五届“东海明珠杯”镇乡文艺调演获优秀创作奖和表演奖。石浦文化馆创作的歌伴舞《渔家号子》在获得市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文艺调研优秀创作奖和表演金奖的基础上,参加浙江省第二届“联通杯”城市社区优秀文艺节目汇演喜摘银奖。选送的石浦渔港古镇花车获得上海国际旅游节最受观众欢迎第二名。在11月底举行的宁波市第八届音乐舞蹈节上,象山县代表队共收获了表演、创作一金、二银、五铜。青年歌手纪云飞应七艺节组委会的邀请,9月12日在杭州黄龙体育馆放歌《太阳为我升起》。民间剪纸艺术家谢才华创作的《百船图(长卷)》获得七艺节2006中国剪纸艺术博览会金奖。张明珠等创作的篆刻作品入编《浙江书法百家群星谱》。另外,2006年又有出自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之手的六件根艺作品荣获“刘开渠”根艺金奖。

 四是专业和特色文化建设全面铺开。一是文博工作得到加强。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促使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5月份编制了全国“十一五”文物保护经费需求计划,同时加强了“省保”、“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张苍水兵营遗址、渔山灯塔、渔港古镇石浦分别申报第六批国家级、省级文保单位和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渔文化研究开始起步。年初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该会在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遗存,分课题、全方位进行渔文化研究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三是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保护开发工作进展顺利。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整理出版了民国《象山县志》新校注本,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并已确定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以及竹根雕、剪纸、农民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为重点保护对象,还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画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同时

共2页,当前第1页1 积极协助筹建谢才华剪纸书苑、张德和根艺馆,全力做好茅洋乡创建宁波市“一乡一品”和农民画传承基地的工作,推进剪纸和农民画的产业产品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已于2006年申报盛全国文化先进县。

 五是市场管理规范有序。积极探究并施行文体市嘲条块”结合管理新模式,即分区划片、片块结合管理,坚持日常监管与突击检查、联合行动、专项整治等相结合的办法,注重对网吧、电子游戏机室、演艺厅、音像店、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文体市场的治理以及文体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处理和缓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重视从社会各个层面聘请义务监督员工作,共聘请了36名由青年志愿者组成“绿色网吧”义务监督队。通过媒体公布文体市场举报电话(96523),对网吧零点执法行动和部门联合行动均邀请媒体记者参与并进行跟踪报道。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面引导。通过举办各类经营者培训班,切实提高文体市场经营户的法制意识。在对印刷企业的管理中,还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举办主题性活动,加强行业自律行为。

篇9

根据委、政府的安排,在这个会上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文体旅游、广播电视工作的简要回顾

年,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委、政府关于文体旅游、广播电视工作的总体部署,求真务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广播电视宣传任务圆满完成

围绕“生态立、工业富、科教兴”发展战略,搞好对内宣传报道工作。到年月末,广播电台、电视台共编发新闻365组3540条,配发新闻评论64篇;摄制播出专题117部,开办了23个专栏。全方位宣传了全各行各业的建设成果和发展成就,展示了全人民在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心、负重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为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对外宣传方面,广电中心以在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多发稿、发好稿作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敖汉知名度和树立良好招商引资形象为落脚点,加大工作力度,在赤峰电视台、赤峰人民广播电台及其以上新闻媒体上播出稿件988篇,居各县区前列。广播电台与上级台合作开办系列直播连线节目,全年与市广播电台汉语新闻和专题进行了29次的直播和连线。电视台有23部专题片在市电视台播出,并有5篇获奖。由电视台录制的纪念敖汉解放周年的八集电视专题片《解放》作为国庆特别节目在赤峰电视台播出,受到全市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加强

年,财政投资150万元,完成了广播电视中心办公楼的扩建工程,新增办公面积2300平方米;投资19万元,装备了150平方米的电视演播大厅;新惠镇有线电视光缆传输网络不断完善,继续对镇内部分线路和居民用户进行整改,全年共整改用户10户。同时向周边地区拓展延伸网络,架设光缆55公里,新增光节点30个,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00户。全力实施有线电视乡联网工程和“村村通”工程,继续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以建成的1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有线网络为中心,向周边村组延伸光缆网络173公里,全年共在全农村牧区发展有线电视用户6200多户。狠抓了无线广播电视覆盖工作。年内完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套节目调频1KW广播发射机和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1KW无线电视发射机的安装调试工作,可覆盖新惠周边80公里以上的范围。对全28座广播电视发射台进行了有效的检测和维修,确保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安全优质传输。

我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也不断得到完善。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集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会议接待、娱乐休闲、体育健身于一体的现代影剧院建设完成;建成了3200平方米的文化馆大楼。同时新惠中学体育馆,财政局网球场,林业局、委党校篮球场等一批新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向上级争取到文化馆、站建设项目9个,农牧民健身工程38个,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国家总投资达400多万元。经积极争取,文化厅给的价值40多万元流动舞台专用车于上周接回里。

(三)依法监管工作不断深入

广电中心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以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治为重点,开展专项集中整治行动,全面加强行业管理工作。加强了对“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有线电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年内先后对15个乡镇的28个农贸市场私自销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的门市进行了全面检查,共收缴非法销售的设施200多套;依法没收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区内私自设立的700多套卫星接收设施。

加大了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年举办各类文化市场培训班5期,培训人员251人次。协调各有关部门集中行动,全年共开展以治理网吧和书刊音像市场为重点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8次,出动人员295人次,车辆152台次,取缔“黑网吧”3家,查处违规网吧44家(次),查缴盗版光盘、书刊10248盘(册),立案处罚8起,净化了内文化市场。启动了“文明网吧”、“优质服务文化示范窗口”创建评比活动,聘请了136名文化市场监督员,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四)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先后组织了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庆祝内古自治区成立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及全书画、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直机关职工环城长跑比赛、女子健身操大赛、全职工乒乓球、网球大赛、全第五届老人运动会和敖汉第二届杜鹃花节等大型活动。创作排演了计划生育和宣传十七大精神两台专场文艺节目,在全和全市进行了巡回演出,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成功举办了“中国玉文化探源暨兴隆洼文化玉器学术研讨会”,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十几家新闻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确立了兴隆洼为“中国玉器之源”的学术地位。

各乡镇、各部门也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参与广泛,对于推动我文化体育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全年共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300余场。扎实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丰富活跃了农村牧区基层文化生活。现代评剧《大漠绿海》荣获国家林业部颁发的“森林文化艺术奖”。起源于我的民族民间歌舞剧《呼图格沁》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推荐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积极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普查遗址点100余处,抢救清理羊场辽墓2座,出土文物20余件,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还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着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是: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文物资源保护和利用需要加强;群众性文体活动需要进一步普及;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水平、播出覆盖率和保障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努力推动我文体旅游和广播电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二、抓住重点,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

年,全文体旅游和广播电视工作要以创新提高为主线,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为全人民奉献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为目标,加大对文物的普查、保护、开发和利用力度,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全文体旅游、广播电视事业实现新的跨跃。

(一)关于广播电视工作

一是要全力抓好新闻宣传工作。年,要突出抓好十七大精神的宣传,抓好全“两会”和全委扩大会议以及全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宣传。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努力完成对内对外宣传任务,全年要完成对内宣传3000条以上,编发评论50条以上;完成市两台外宣300条以上。同时,努力办好新闻专栏和专题,办好重点工作的报道,深入宣传全经济社会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树立我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继续推进“村村通”工作。年,委、政府决定实施有线电视乡联网工程,提出利用五年时间实现全有线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对没有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的地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明确任务,分解目标,制订方案,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推进“村村通”工作。同时,要以目前乡镇已建成的有线电视网络为前端,继续向周边地区拓展延伸网络,扩大覆盖,发展用户。努力完成国家每三期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建设任务。要按照国家立足无线覆盖的基本方针,对农村牧区、特别是偏远山区采用卫星直播方式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将无线覆盖工程纳入“村村通”工程建设规划之中。要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在充分考虑自身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要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建立起“村村通”工作的有效管理和维护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的质量和实效,使接入广播电视地区的农民群众听得更清、看得更好。要以年全市开展的“广播加强年”活动为契机,更新本级广播电台的采编播制作及发射设备,全面恢复和加强广播事业,改变“重电视轻广播”的发展现状,真正实现广播电视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

三是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广播电视站的上划垂直管理工作。目前,全市11个县区已经有7个实现了广播电视的乡垂直管理。目前我广播电视一张网的格局基本形成,要按照全广播电视网络实施“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发展”的原则和广播电视工作管理科学化、经营良性化、网络产业化、规模化和数字化的发展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广电站的垂直管理工作。要认真搞好调研,广泛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在核实清楚人员、资产、债权债务的基础上,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意见,报委、政府研究决定。

(二)关于文化、体育、旅游工作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文体旅游事业的整体水平

围绕文化站建设工程、农牧民健身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规划、抓好落实,把好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顺利完成。要全力抓好文化馆、新惠影剧院两个工程后期配套建设。积极筹划建设综合体育场馆。

各乡镇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年内完成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以及文化大院建设任务。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体育事业中的主导作用,切实履行职责,着力解决好当前农村牧区文体建设中存在的经费难以保障、文体设施落后等突出问题。在坚持加大自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以项目建设带动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牧区的文化体育事业。同时,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步建立以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为主导,各类民办文化体育设施和其他所有制文体设施为补充的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系。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一是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原则,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等有利时机,开展演唱会、劳动技能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同时,要紧密结合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今年,我将举办全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和职工文艺创新大赛、广场消夏文化活动、全职工篮球赛、直职工健身操比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以这些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同时,要结合实际,开展好本乡镇、本部门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创新形式,提高档次,激发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是文化艺术工作者要深入基层,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丰富、快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广大农村牧区是文化艺术生活的舞台,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结合“三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牧区,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更好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广大农牧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扶持农村牧区特色文化的发展,积极拓展剪纸、绘画、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以及《呼图格沁》、皮影、二人转、黄河灯会、秧歌会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文化部门要下力量组织创编一台以反映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的精品文艺节目进行巡演;完成《敖汉文化丛书》的出版工作。要充分用好现有的文化设施,继续大力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同时,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和广场文化,推进全各项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牧区“民办文化”。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开展各种面向农村牧区、面向农牧民的文化经营活动。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体活动室、村民图书室、个体电影放映队等。大力扶持农村业余剧团,充实新鲜内容,改进表演形式,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业余表演团体。

3、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推动文化事业的持续发展

我是全国文物大,有着八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资源广博,遗产丰富,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和任务。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抽调人力物力,紧密配合文化部门,切实做好文物普查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是继续抓好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集中利用春秋两季对重点地区采取拉网式普查,防止出现漏点和空白点,最大限度地掌握我文物资源状况。普查工作要精益求精,注重采集各种文物标本和文化信息,并及时做好后期资料整理和数据录入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的普查任务。

二是继续抓好特色博物馆建设。敖汉史前博物馆要以申报国家2A级景点为契机,加强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展厅服务功能和水平,抓好解说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强化安全保卫措施,提高科技含量,使之成为展示敖汉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三是积极争取大遗址保护项目。今年,要把大遗址保护列入工作议程,以兴隆洼古文化遗址为突破口,力争年内完成前期规划设计,争取国家立项。

四是继续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进展不快,有些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今年,我们要积极落实普查工作经费,抽调精干人员,加大普查工作力度,年内争取完成调查和资料整理工作,并建立起我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认真做好已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呼图格沁》的保护、抢救、挖掘、展示等工作,打造我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是一项意义深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的工作,普查人员要深入农村牧区、乡间田野搜集资料、采集信息。因此,各乡镇及有关部门一定要抽调专职人员积极配合,并提供食宿条件和交通工具,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4、大力发展文体旅游产业,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一是要根据我实际,进一步明确文化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娱乐,以及美术装潢、工艺品生产等文化体育旅游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构筑优势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竞争有序的文化产业格局。

二是要积极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文化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道路,大力发展民办文化旅游产业,调动社会机构、非文化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大力吸引外来资金、民间资金创办和经营文化企业,搞活文化市场要素,加快文化市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三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加大文化市场管理力度,加强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确保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采取部门联合集中行动与日常监督紧密结合的办法,重点抓好对校园及居民区周边网吧和音像市场的治理,标本兼治,常抓不懈,务求实效。继续开展好“文明网吧”、“优质文化示范服务窗口”的评比竞赛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文化市场监督员的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积极打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乌兰牧骑、体育活动中心等单位更要充分发挥阵地作用,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群众文体活动的需要为己任,积极探索与市场对接的有效机制,努力发挥其应有效益。

五是依托“绿色敖汉、人文敖汉”的特色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重点旅游景点精心策划,争取早日进行开发建设。今年,我在统筹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将重点实施热水温泉精品旅游区的前期建设,力争打造出一个集观光、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精品旅游区。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发挥优势,确立项目,制定规划,挖掘潜力,积极建设旅游精品工程,积极开发旅游这一“朝阳产业”,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动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强化措施,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文体旅游、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许多环节,需要全上下共同努力。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要把文体旅游、广播电视事业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尤其是要加大投入,从人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目标,强化工作措施。要着力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推动文体旅游、广播电视事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使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

篇10

作者简介:敦文杰(1982―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杨 戈(1981― ),国广东方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海外中心高级经理;李春明(1965― ),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 本文系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

摘 要:文章阐释了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介绍了业务平台架构、播控平台架构和工作流程以及馆藏数字内容在互联网电视平台上的审核与过程,探讨了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服务模式,力图通过统一的技术平台,构建资源共建、服务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005- 04

1 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概述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在信息环境下发展的新形态,是将多种媒体形态的大量文献信息以规范的数字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中,并将信息的存储、管理、检索、和产权保护等综合技术集成在一起,通过网络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图书馆[1]。我国自20世纪90 年代末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来,在网络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发、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覆盖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图书馆和行业性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正在形成[2]。

电视服务是我国数字图书馆文化服务创新的重要方式。2008年以来,各地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电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成为文化服务的新亮点[3-4]。与传统数字电视相比,互联网电视采用OTT服务模式,能够基于开放的互联网并跨越运营商的基础网络开展服务[5]。互联网电视广泛采用国际通用的UPnP规范和基于Web的远程用户界面设计技术,通过更为丰富的交互元素更好提升观感和使用体验并实现与家庭消费电子设备的互联互通[6],用户可以实现自有内容的统一管理与播放,有助于构建以互联网电视为中心的家庭文化娱乐体系。

在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数字图书馆应用与示范”的支持和推动下,国家图书馆与项目共建单位CIBN(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China 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 Network)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互联网电视数字图书馆。目前,国家图书馆已通过互联网电视向海内外超过400万户家庭提供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笔者依据服务现状,对基于互联网电视的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和服务模式做具体阐述。

2 体系结构

2.1 业务平台架构

国家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负责全国性的内容管理、产品管理、EPG管理和运营数据统计。中央集成播控总平台可对接全国内容服务提供方,接收其提供的内容,还可以对接集控平台,分发内容、产品、EPG信息,并收集OTT业务的运营数据。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的系统层级图见图1。

图1 内容集成播控总平台系统层级图

如图1所示,国家图书馆设立集成播控总平台,各省设立集成播控分平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分级部署的原则实施,方案如下:①统一网络:实现全国内容统一管理、统一分发。②二级架构:各司其职,中央播控平台侧重运营监管,分平台侧重对接和能力服务。通过中央平台对全国OTT TV进行监管,全国直播、点播、栏目和增值业务等上线进行审批和控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上线或者下线调整。各省分平台侧重BOSS对接及提供门户服务能力。③三条主线:内容主线为所有上线的影视节目都是在播控平台经过审核的;经营主线为用户的消费行为都是有记录,终端行为是可统计可分析的;管控主线为所有栏目、EPG、业务上线都需要在播控平台进行审批,所有节目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强制下线。

中央播控平台内部由节目服务平台、集成播控平台、传输服务网络、CDN接口和终端应用服务几个部分组成。主要结构与内容流转流程见图2。

图2 中央播控平台主要构成与内容流转结构

①节目服务平台:主要由媒资管理、媒资制作、媒资管理系统与成片管理系统组成。②集成播控平台:主要由内容集成系统CIS、运营管理系统OMS、业务支撑系统BSS三大主要模块组成。另外,为了支持业务系统的运行,还包括内容媒体服务、CDN管理系统、EPG管理服务、终端管理TMS服务几个模块。③传输服务网络:该部分包括到CDN网络的接口、EPG分发服务系统和终端管理分布式系统几个模块组成。④第三方内容服务CDN:包括CDN分发网络和CDN预处理系统等。⑤终端应用服务:该部分为运行在机顶盒终端内的主要模块,包括业务APK、播放器、CDN模块、业务中间件等。

2.2 播控平台主要子系统

互联网电视播控系统主要包含:内容集成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媒资管理系统、EPG门户等。系统体系结构示意图见图3。

图3 数字图书馆互联网电视子系统

2.2.1 内容集成系统。内容引入是集成播控平台对接、聚合、管理各个节目服务平台所提供内容的中间系统,是对自有的媒资管理系统(CMS)或第三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进行集成,统一格式,推送至运营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处理过程包括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可对内容按一定规则进行过滤。内容引入的范围包括对节目服务平台内容管理系统CMS的接口,海量内容存储和处理系统以及对运营管理系统的接口。内容引入包括内容获取、内容筛选、内容推送。

2.2.2 运营管理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内容审核、内容分发、内容上下线、栏目管理、栏目维护上下线管理、EPG分组管理、EPG模板管理、EPG制作管理、EPG元数据管理等。运营管理主要负责内容的审核、组织、打包、上下线审核等工作。

2.2.3 业务支撑系统。业务支撑系统包括终端管理、用户管理、账户管理、产品打包、定价策略、综合套餐等。在这样一种运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对互联网电视更丰富业务的支持和更精细化的运营的需要,在核心播控系统可以选择性建设一系列的扩展运营系统,提升互联网电视业务运营能力和运营水平。

2.2.4 媒资管理系统。媒资管理是对节目生产环节产生的节目进行统一管理,涉及节目管理、存储管理、检索、统计、日志、配置、权限及工作流的系统化管理。媒资管理系统包括:内容管理、存储管理、统计管理、检索管理、日志管理、工作流管理、配置管理等。

2.2.5 EPG门户管理。EPG系统的目的是EPG将节目信息展现给最终用户,以便最终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选择和搜索需要的节目,提高用户与平台的交互特性。因此,EPG系统应提供全部内容、产品、服务的元数据信息统一管理,为不同的使用人群提供不同的EPG样式与为特定的用户展示不同的EPG内容能力,同时还需要提供EPG模版管理功能和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功能。

2.3 核心播控系统

集成播控平台是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系统平台,集成播控平台是实现业务有序运营、安全播控保障的重要部分,可以实现内容节目的安全有效的播出控制管理、相关的运营支撑功能、对平台的增值业务接入与应用进行管理控制。

图4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

互联网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架构见图4,其主要功能如下。

2.3.1 节目审核。节目审核流程如下:①内容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节目初审流程,节目初审流程对节目的视频内容、编目信息、海报图片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节目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节目与频道的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节目定价过程对节目的价格进行设置,根据业务支撑系统定义的产品包和价格计划进行节目价格设置。④节目预处理过程调用内容加密与预处理子系统的流程,根据分配的密钥信息进行内容加密和预处理,返回已经加密完成的内容文件。⑤节目分发根据内容分发规划,调用各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接口,对内容进行网络分发,返回节目内容分发完成以后的网络地址。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节目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内容呈现和播放的效果,进行内容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节目审核流程。⑥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节目内容的EPG信息到终端。

2.3.2 频道审核。频道审核流程如下: ①频道从节目服务平台或内容管理系统引入后,首先进入频道审核流程,频道审核流程对频道的内容规划、名称信息、海报图片、所属频道等内容相关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审核。②审核通过以后进行频道组织过程,在运营管理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对节目服务平台的频道的上下级组织关系进行调整。③以上流程进行完毕后,对频道进行预,到终审服务器,可以在终端上实际看到频道呈现效果,进行频道终审。终审不通过则返回频道审核流程。④审核通过则进行EPG,将频道的EPG信息到终端。

2.3.3 内容应急上下线。内容应急上下线流程如下:①根据需要上下线的节目与频道在运营管理系统中进行选择,对节目与频道进行上下线处理。②节目与频道上下线处理需要与全网的EPG系统服务进行同步,处理失败则返回上一流程,查看处理异常信息。③全网EPG同步完成以后,上下线处理完成。

2.3.4 内容分发。内容分发流程如下:①根据业务策略设备分发规则将需要分发的内容实体文件地址引入到分发流程中。②对实体文件分发进行流程管理,调用传输服务网络的分发服务进行内容分发,并等待分发结果。③内容分发系统全网CDN分发成功以后,向运营管理系统回传内容分发成功消息与CDN文件地址。

2.3.5 终端认证。终端认证流程如下:①根据http消息获取请求终端的MAC值。②根据终端串号查找合法的终端设备信息,无法找到设备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终端设备信息存在,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MAC属性验证获取的MAC值正确,如果MAC值不正确,终端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MAC正确,根据终端设备信息中的设备型号属性验证设备型号正确。⑤终端认证流程结束。

2.3.6 用户认证。用户认证过程如下:①解密认证的登录名和登录密码信息。②根据登录名查找合法的用户信息,无法找到用户信息,认证流程结束。③如果用户信息存在,根据用户信息中的密码属性验证密码正确,如果密码不正确,认证流程结束。④如果密码正确,根据用户信息相关属性关联查找用户的EPG模板,返回用户EPG模板。

3 服务模式

互联网电视以宽带网络为载体,为以电视为媒介的内容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从信息流通渠道和技术应用开发两方面为互动个性化铺平道路。在互联网电视服务上,应当吸收前期已开展的电视服务成果,结合互联网电视的平台优势为全国数字图书馆搭建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新媒体服务模式开辟新的视角。

3.1 高度共享资源建设与服务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十二五”期间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已实现全国33家省级公共图书馆、473家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总量截至2014年底已经达到1,024TB,成为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信息保存与服务基地。海量丰富的资源成果需要创新多样的服务渠道来支撑。互联网电视服务作为互联网环境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布局的具体应用,也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新媒体的交互性、便捷性、集成化优势的示范内容,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资源建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甚至海内外形成图书馆特色的电视内容服务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较高生命力、优质优量的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将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新环境下占领媒体融合新阵地带来重要参考价值。

3.2 高效展示图书馆资源整合成果

互联网大潮的到来,促使读者的阅读习惯、信息需求和学习模式都在发生变化[7]。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公共阅读、提高公众科学人文素质的使命[8]。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根本,基于互联网电视平台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应保持图书馆优势资源特色,重点对自有版权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和规划建设,将图书馆馆藏中所蕴含的经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和弘扬。当前面向数字资源和传统资源的统一管理与整合是数字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图书馆经典资源进行有序组织,并基于知识组织和知识挖掘技术,将知识单元按统一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是实现提升图书馆数字馆藏资源的社会认知度与利用率的有效途径。数字图书馆经过深层加工的知识型数据,可为图书馆开展互联网电视服务提供充足的关联性资源支持。

3.3 服务形式与服务手段多样化

在服务的形式上,图书馆可根据受众对象的收视习惯、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等确定节目的表现形式,以图文、视频等节目形式,专题片、讲坛、访谈等多种表现手段构成富有活力和表现力的电视画面。图书馆在利用互联网电视平台进行服务时,其内容选题可涵盖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文化人物、文化信息及其他与电视图书馆定位相符的主题内容。节目形式上,在视频节目制作中,图书馆应大力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主力军的作用,内容应简练易懂、结构鲜明,具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服务手段上,可以围绕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群艺馆等文化机构整合文化资源,将传统线下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并与数字文化资源等精品内容形成关联,依托互联网向公众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文化内容推送,从而形成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和公众周边文化服务资源的线上展示和线下参与的O2O模式。

参考文献:

[1] 熊文.关于对数字图书馆概念的认识[ J ].商场现代化,2005(8):232.

[2] 中国数字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版)[R].中国产业调研网, 2015.

[3] 张炜,李春明.国家数字图书馆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国图空间”数字电视项目的规划与建设[ J ].图书馆建设,2010(6):69-71.

[4] 钱宇.泛在服务模式下的电视图书馆研究[ J ].图书馆建设,2011(12):73-78.

[5] Xuemin Shen,Heather Yu,John Buford,et.al. Handbook of Peer-to-Peer Networking[M]. Springer US,2010:961-965.

[6] ANSI/CEA-2014-B.Web-based Protocol and Framework for Remote User Interface on UPnPTM Networks and the Internet(Web4CE)

[S].

[7] 《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图书馆数字战略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