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基本理论

篇1

关键词:地基与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实训;实验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全面展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营造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发展职业教育,成就出彩人生”为主题,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

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一种就业教育,而《地基与基础》是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本课程涵盖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等多门学科,内容广泛,综合性强,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因此加强实验与课程的整合。

一、教学目标

准确掌握土的力学性质指标等基本概念及换算关系,熟悉地基和基础处理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既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又具有团队精神。使学生具有应用简单的土力学计算原理进行一般建筑的地基与基础设计,质量验收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系统工程的方法,善于组织团队,共同完成技术问题,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二、现状分析

目前,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结合《地基与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一是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对于纯理论知识接收能力不强,复杂的公式推导接收较困难,直接造成了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减少,教学收效不明显;二是教学内容多与教学课时少相冲突,为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满足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课程增加了教学内容,扩展了限定的专业;三是教学方式相对单一,80%的教学任务都是在课堂上以理论的形式完成的,实践和实验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少,直接影响学生对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的认知;四是缺少创新教学,多数教师还是以传统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缺少对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极大的限制了近些年来一些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三、《地基与基础》实验课程简述

《地基与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室内实验,即:实验一:土的基本物理指标测定;实验二:砂粒级配曲线试验;实验三:土的压缩(固结)试验;实验四:直接剪切试验。以上四个实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只能以演示教学的形式来完成,而学生没有直接参与到试验中,因此,教学与实践缺少联系环节,从而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缺少对基本实验的操作能力,导致了学校实验室设备利用率降低。

四、加强课程核心内容与实验、实训相结合

考虑到部分高职学生基础较弱,但其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理论基础课程部分的讲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组进行实验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地基与基础》这门课程的开始部分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部分教学内容上由于理论性较强,因此,可结合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降低枯燥的基本理论。在基础工程部分,学生往往缺少对该部分结构的认识和了解,针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果把纯理论的教学课堂搬到施工现场,或者是把施工现场通过信息化技术转移到课堂上,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他们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法信息化

教学方法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奠定重要要素,科学有效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1)案例教学是本课程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工程案例随时都可以融入我们的教学课堂,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增加案例教学的与时性。(2)现场教学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大部分院校仅能通过有限的认识实习完成现场教学,而各个课程的开课时间又不尽相同,往往导致认识实习与课程教学脱钩,不能够完全达到现场教学的教学目的,但随着办学条件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院校开始建设施工现场教学基地,这样就可以通过校内的半成品现场,来完成教学课堂内容,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知识的认知。(3)任务驱动法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要完成的项目可以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相关实验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他们对关的力学性质指标的认识和理解,增加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会计高等教育已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在新时期ERP环境下,我们必须转换教育观念,变通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来适应会计教育发展的需要。本文从这一视角出发,将计电算化教学和新兴的ERP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对会计信息一体化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精进行重组,以此来优化学校会计教学体系组合,并提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 ERP 会计信息化 教学

随着技术信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运用,大中型企业也纷纷利用信息与网络技术整合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融合先进管理思想的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应用而生。这种ERP现代软件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人、财、物、产、供、销)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然而会计信息系统逐渐发展成为ERP软件的核心系统。要想让ERP在以后的现代教育发展中取得更大成功关键在于人,所以作为学校会计信息化教育应该适应时展和需要,应注重适应信息化代对会计职业提出的新要求(这既包含新的职业范围,也包括新的会计信息技的应用),适时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一、会计学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现状

1.会计信息化教育目标不明确,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会计信息化教育存在着“唯师是从”的观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和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培训发展能力。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教师们偏重会计理论研究,忽视了会计信息化教育理念研究。与此同时,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区别于专业培养目标,然而很多院校常常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会计软件的维护等内容混淆不清。只有少数教师认为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是培养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专业人员。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

为了使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的能力,“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一般除了计算机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础课程,主要设置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系统》等专业主干课程。但其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会计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从课程内容上看,明显侧重于会计核算的功能作用;涉及的部门来看,只涉及财会部门;从技术手段上看,仅采用计算机技术。另外目前大部分院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尤为严重。八成以上学校会计信息化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6:4,一成学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为5:5,不到一成学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为4:6,实践课课时过少,从而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课程设置不适合ERP教学。ERP系统涉及的课程分散在不同学期,时间跨度较长,而且教师主要讲授手工内容,几乎不安排实训操作,即使少数课程安排实训操作,也不使用ERP系统进行,而是运用其他适合这门课程的单一系统。学生只有在学习会计信息化课程时才接触、了解和使用ERP软件,导致了学生无法熟练掌握ERP中全部的会计功能。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大多数学校所进行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选择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子系统,如总账系统、报表系统、工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应付管理系统等模拟性实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ERP环境对传统会计教育的影响

1.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

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对新的信息化工具的运用面对一定的困难,且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着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能力的长远发展。因此,会计教师必须尽快从“专业型”角色,转变为具有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引导学生能独立规划、设计,成为信息化管理型人才。

2.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冲击

目前我国各类院校会计专业仍然袭用中传统教学方式,学生上课做笔记、下课浏览笔记、考试硬背笔记。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影响课堂气氛,使学生缺乏兴趣及挑战性,并且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信息化时代的会计教育应结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多种学习方法优化组合,实现以自学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与创新过程。一是教学手段信息化。计算机将转换成主要教学工具,教师借助一定的多媒体教学,提供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使讲授内容直观易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二是教学方法多样化。会计信息化教学除了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外,还应该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

3.对传统教学平台的冲击

ERP环境下的教学应是一体化的教学,要采用多媒体和计算机媒介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为传统的会计教学平台融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要依托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实施开放式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有机会进行网上远程学习,避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高度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三、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教学体系的建构

1.更新观念,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目标

ERP 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业务处理流程、会计的职能与原来的会计课程内容相比有很大差别,所以必须更新观念,要模拟 ERP 环境来组织与开展会计信息化教学,根据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与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目前许多高校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传统的会计信息化教学阶段,在教学上只侧重会计软件计算的功能,在新环境下,会计信息化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从ERP系统的高度出发,以学习有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体系和主流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操作为契机,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的管理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自学、职业决策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和最新经营管理理念,能将其融合在一起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重组会计信息理论教学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ERP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体系应对传统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在培养学生基本会计理论的同时,应加强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的整合,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财务一体化的重要元素。将重点突出会计基本理论教学体系与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体系。在会计基本理论教学体系中,主要通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整个会计系统的运行环境、运行过程做一个整体的宏观把握,为会计信息的综合运用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体系中,主要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软件技术基础和应用分析软件,特别是ERP为基础的课程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做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能够运用办公软件、工具软件等进行日常的分析、维护处理,能够理解ERP的新型管理思想、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整合教学内容。为了紧跟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发展动向,一些高校关注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日益紧密的趋势,开始将诸如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纳入会计信息化教育的范畴。学校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会计信息化教育目标为依据,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知识对本学科的影响,科学整合、精选知识,搞好整体优化。

3.改进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

一是丰富教学形式与方法,拓展学生思路。由于实验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积极引导为辅”的教学形式。“以学生操作为主”不是放任学生,教师必须在钻研并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将实验内容搞清摸透,亲自进行多次实验,根据各步骤的示范编写实验操作指导,合理安排每次实习的操作步骤、内容和目的。

二是精心设计实验材料,提高实验的真实性与综合性。设计上机操作案例是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基础。学生可以先通过对财务部分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单模块操作, 熟悉某一角色的职能和模块的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综合实验。这样结合企业实际设计出来的实验材料,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还可以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缩小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三是创造实训环境,使模拟部门共享信息资源。安装了相应的数据库软件和财务软件的基础上,要模拟ERP 环境下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实验,对每组工作站的参数进行设置,确保数据在购销存模块与总账、应收应付等相关模块传递。

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但必须有一套科学的实训体系,课堂单项和课堂业务实训随堂安排,作业设计在完成会计软件主要功能模块教学后,利用课后三周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实训教学在全部课程教学完成后,安排两周的时间在计算机训练室进行实训教学,随后完成顶岗实习,最后撰写顶岗实结。

ERP 环境下构建与完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根据社会环境与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目标,不断完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专业课、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更新与完善配套的实验材料,改进教学方式,模拟职业环境和实际工作岗位,营造实验环境,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实践能力。随后对实验的效果设制合理的评价机制,使会计信息化的实验教学改进更有据可循,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宏英.信息技术及 ERP 软件应用与大学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9(12).

[2]刘红梅,胡晓风.现代技术条件下会计专业 ERP 教学方案的实施思路.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周国钢.会计信息化及其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0).

[4]欧阳电平,罗林.信息化背景下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改革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5).

篇3

摘 要: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但是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还有待规范,本文从基本和提高两个层次提出了七个维度的标准,以从不同角度规范了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高职教师 教育技术能力 标准

课 题:本文为廊坊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研究》(课题编号:130219)的阶段研究成果。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技术已然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质。如何发展教师在信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力、评价学习的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建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但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关于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高职院校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对象,还是教学手段都和中小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直接套用上述标准。所以,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符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使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更加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加快教师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曾发生过多次变革。过去,教育技术一味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因此为应用技术而应用技术的教学场景时常可见。如今,教育技术的内涵得到了崭新的演绎,教育技术的范畴扩展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的存在是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教育技术的定义是: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它明确地把教育技术划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同时,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和意义也相当明晰,即为了改善学习、促进教学最优化而需具备的各种理论认知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主要特点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除了必备的一些基础性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一些职业特点,主要包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技能,有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的意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全面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各种专业工具的使用,并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教师能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升职业技能的快速转化能力,可以进行信息化的专业课教学。因此,在制定相关标准时要特别重视这些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构建

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构建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开放性的、粗线条的,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化。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主要从两个层次进行设置:第一层次是基础层次,主要包括必备的教育技术能力,包括4个维度;第二层次是提高层次,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3个维度。两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如下。

1.基础层次

(1)态度和意识。①对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识:要积极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转化,要能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加强学习,更新专业理论。②具备主动将教育技术引入教学活动的意识:拥有自行设计、开发教学资源,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识以及将教育技术能力进行传播的意识。

(2)基本理论知识。①具备有关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相关的基础理论,明确教育技术面向的应用对象。②具备教育技能知识:了解多媒体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和知识;了解常见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能达到用信息化技术教学的要求。

(3)技术技能操作。①能操作不同类型的教育媒体:了解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组成,对各个设备能进行安装与使用,可以熟练操作相关设备并进行有效教学。②能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新教学过程:管理、获取或开发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能将有效的信息资源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果。③能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能够快速选择媒体并恰当使用,对各种软硬件环境非常熟悉,可以随时根据教学环境需求选择辅助软件;能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有利于教学的学习环境。

(4)信息化教学能力。①教学设计中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基于基本理论并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过程,使得教学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要素合理转化为信息技术的表现。②将信息化手段引入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在教学中体现信息化手段,能合理使用相关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③引入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对比传统教学并进行反思;明确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评价,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养成良好的教学效果评价,并及时对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进行总结与反思;能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能正确分析,优化调整教学方法。

2.提高层次

(1)教师成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引领和示范者。①展示熟练的技术技能和对新技术学习的主动性。②示范利用多样化的媒体与学生、同事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③示范利用信息化工具与学生、同事及其他成员进行协作,以激发学生合作意识,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④示范和促进已有的和新兴的信息化工具的有效使用,并对信息资源进行查找、分析和评价,从而对研究和学习提供支持。

(2)设计和推动信息时代的学习体验和评估。①设计或改编融入信息化工具和资源的学习体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新鲜感、积极性和创造性。②开发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满足学生促进自主发展的需要。③针对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利用评估结果反馈学习和教学情况。

(3)促进和激发学生以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创造性。①支持、促进并示范有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思想和创新能力。②促进学生利用信息工具进行反思,使学生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成长。③鼓励学生参与探索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信息化的工具和资源解决这些问题。④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根据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能进行科研,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教育技术进行创新。

四、小结

教育技术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助推器,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进行清晰的分析,不仅能更有效地培养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而且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改革,服务于教育。上述这个标准还十分粗糙,但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更多的高职院校教师关注此问题,不断完善标准,使得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教师专业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郑志平.美国新版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10).

[2]张一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模型建构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4(5).

篇4

[关键词] ERP; 会计电算化; 教学体系; 重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5- 0128- 02

随着企业对信息化管理认识不断加深,以ERP(企业资源计划)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因此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愈发紧迫。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的核心部分,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承担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任,却难以适应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要求,毕业生进入到企业中普遍感觉到难以适应企业要求,信息化人才培养存在严重的瓶颈。因此,为适应ERP时代要求,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在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会计电算化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的会计技术环境,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重新构建能适应ERP环境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

1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难以适应ERP时代要求

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依然侧重核算型会计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ERP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1 忽视ERP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影响,课程设置不合理

(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众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将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通用财务软件操作技能,侧重财务软件操作的教学,体现电算化较之手工核算的效率优点,应该说这种目标定位与电算化早期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会计电算化发展已步入网络化、信息化时代,原有的单一核算型软件已发展为功能强大、结构复杂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即以会计电算化系统为核心,强化财务决策支持功能,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管理的一体化的ERP系统。有些院校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考虑ERP 发展对电算化的影响,多年不变,甚至直接照搬其他院校。显然这种教学目标定位滞后,因此,应该重新定位ERP环境下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目标。

(2) 与其他课程的衔接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合了会计学科、计算机学科等多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开设该课程应注意其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但很多学校开设时没有充分考虑这种客观存在的联系,如把课程作为软件培训课,在财务会计等课程前开设等。

(3) 教学内容单一。受资金条件制约,为节约成本,部分学校未购买和使用ERP系统,还是采用原有的单一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因此教学内容仍然是单一化的核算型软件的学习。即使有些院校配备了ERP系统,但使用率并不高,教师在授课时,仍然只是教授财务模块,对于供应链管理等其他模块未涉及,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强调几种主流软件的操作,对基本理论不作系统讲解,造成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模糊,不能了解系统的全貌,更谈不上深入应用了,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上手不快,如果遇到企业使用的是未学习过的软件则束手无策。

(4) 缺乏适用性强的教材。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很多,但几乎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纯理论介绍,只介绍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缺乏与软件配套的操作内容;另一种是软件操作手册的翻版,以某种软件为蓝本介绍操作过程,对电算化原理不做介绍,对操作步骤不做解释等。而且多数教材不是基于ERP系统的角度编排的,因此适应性不强,难以适应教学要求。

1.2 教学方法落后

多数学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理论课在教室上,教师讲学生不停地记;实践课则在机房教师边操作边讲解,学生则忙于记笔记和操作,根本就无暇顾及老师讲的是什么,教与学脱节,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很累,但效果并不好。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 而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会计电算化呈现出内容多元化、业务流程及软件功能复杂化的特点,如果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不创新教学方法,可能无法使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难以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

1.3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队伍中缺乏专业人员

高职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各院校专业毕业直接上岗的信息管理或会计专业教师,这类教师对ERP认识很深刻,理论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还有一类是来自企业一线的业务骨干,操作熟练,经验丰富,但对于电算化的基本原理等缺乏系统性认识。会计电算化是跨学科的综合性强的学科,要求教师是复合型专业化人才,既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显然,目前的师资力量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难以达到提高技能的目的

(1) 实践教学只做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实践课将一些简单的手工会计搬到财务软件中, 学生只是进行一些基本数据的输入工作, 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会计电算化工作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ERP环境下,以前财务软件的功能已经整合到 ERP 软件中了, 而 ERP 软件的功能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这就使以前只练习财务处理方面的功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使学生感受不到 ERP给企业管理包括财务管理带来的巨大变化, 会对学生日后走上电算化工作岗位造成不利影响。

(2) 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割裂开来。表现在学生仅限于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没有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部分学校不能在仿真的实际环境下模拟训练,不能分角色进行操作,造成学生对企业内部信息流转没有直观的感受。

篇5

关键词:关键字:Android;精品课程学习系统;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隶属于广州市教育局,是全国最早创建的五所法律中等专业学校之一。为了提高学校现代化教学的建设水平,学校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先进的、高性能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之上,构建我校法律事务、社区法律服务、保安三个示范专业公共课程的精品课程资源以及虚拟仿真实训软件系统。传统的精品课程资源都是要通过计算机才能访问的,如果离开了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就无法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了利用Android平台,通过移动手机来访问精品课程学习资源,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1.1 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

    任何教学资源信息化的建设,必然涉及到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共享和管理。法学基础理论与实务、宪法基本理论与实务、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民法基本理论与实务等课程作为我校法律事务、社区法律服务、保安三个示范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学习人数最多,使用范围最广的。目前我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就是以示范专业公共课程为重点,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交互技术手段,建成了网络精品课程以及课程资源库,实现学生通过校园网络,随时可进行专业课程的交互学习;教师可通过课程资源库进行备课,通过多种检索方式,采用星树图展示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媒体文件。目前由校内自主开发的精品课程已达140余课时,师生反应教学效果好。

    1.2  Android平台的选用

    Android操作系统是Google推出的一个完整、开放的手机平台。Android 支持wifi、WebKit 浏览器,拥有pushmail、Google等众多网络应用。另外,由于Android操作系统是开源的,所有厂商和个人都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开发商推出的Android设备。

    (1) HttpURLConnection

    在HTTP通信中主要有两种访问的方式,一种是POST;另一种是GET的请求方式。GET可以获得静态页面,也可以把参数放在URL字符串后面,传递给服务器。而POST方法的参数是放在HTTP请求中。部分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URL url = new URL ("192.168.1.10:8088?par=123456");

HttpURLConnection urlConn= (HttpURLConnection) url.openConnection ();

InputStreamReader in = new InputStreamReader (urlConn.getInputStream ());

//接下来对输入流进行处理。

    (2) Apache HTTP客户端

    使用Apache提供的HttpClient接口可以进行HTTP操作。在Servlet编程中可以通过HttpServletRequest和HttpServletResponse来表示请求与响应。Apache HTTP客户端对请求与响应进行封装,根据请求方法的不同,得到HttpGet和HttpPost两个对象,响应对象是HttpResponse,使用DefaultHttpClient执行请求获得响应。部分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String urlstr = "192.168.1.10:8088/servlet/LoginServlet";

Htt pPost Request = new HttpPost (urlstr);

    2.4  通信数据加解密算法

    为了加强手机访问数据的安全性,在精品课程学习系统的通信过程中采用了AES的加密算法,AES 算法具很高的随机性,很强的扩散性能和抵抗分析攻击能力强。实现AES 算法的程序对手机处理器内存等硬件的要求很低,所以这个算法可以广泛在Android 系统的智能手机上应用,并且可以很大程度可以保证手机用户的账号和资金等方面的安全[6]。

    3. 总结

    我校以移动学习为目的所开发的精品课程学习系统,对于学校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内容和研究课题,同时对于帮助学生从更多渠道获取学习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移动学习是一个充满活力、孕育希望的研究领域,如何让移动学习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者深思的问题。此外,移动产品中大多数都是集成游戏软件,给人们提供娱乐的资源,而对于学习资源则相对较少。希望以后国家教育部门能在此领域给予更多的立项,大力提倡移动学习,让技术为学习服务,开发出更多有利于学习的资源。

参考文献

[1]林永兴 李晓蕾.基于Android的校园助手手机应用程序的研究与设计[J].硅谷.2012年3期.

[2]刘必刚.Android通信模块的设计与优化[D]. 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5月.

[3]董思博.基于Android平台的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技传播.2011年4期.

[4]黄星文.基于Android的手机通讯协议应用研究与实现[D].兰州大学.2010年4月.

篇6

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有什么 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创业基础课程、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等,旨在提升学生的基本知识素养、科学与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身心素质。

2、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课程与教学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特殊教育概论等。

3、专业方向课程

各高校可根据培养目标确定专业方向课程,教学内容应涵盖业务方面核心知识点,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教学技术与媒体、学习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术学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教育内容的复杂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对多媒体教学提出了要求,教学过程追求感染力和灵活性,追求在视觉和听觉中获取知识。随着各地都在扩大高中招生规模,争创现代化教学设施,纷纷设立语音室、计算机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而现有在职的老教师对这些新技术都很陌生,各类中小学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加。教育技术学成为教育学科的后起之秀,就业趋势逐年看好。

不过专业能力不好的毕业生进学校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教学和管理机房。由于该专业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科技含量比较高,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当教师的可以改行去电台、电视台、计算机软硬件公司等。毕业生可选择的行业幅面宽,就业单位除了考察专业基础知识外还会重点考察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图像处理技术过硬、计算机软件技术过硬的有真本事的毕业生,获得高薪也并不难。

拓展阅读: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新技术教育应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学习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论知识、传播学知识、系统科学理论知识等。

2、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试听媒体技术、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等。

3、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视听媒体理论、程序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管理理论、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4、专业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数字电子技术、数字影视技术、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等。

篇7

【关键词】高职 会计信息化 课程建设 创新

新时期,高校会计专业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长期以来是会计教育界研究和探索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只有创新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才能有助于满足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目标应从上述会计职业角色的实务需求出发,以将学生培养成未来会计信息化系统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为方向指引。因此,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实务应用中所扮演的使用者、维护者、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出发,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与会计信息化有关理论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学生为履行职业角色实务应用中所需要的实践工作能力,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创新

适应新时期会计职业角色需求的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体现实务化、职业化、复合化的特色。使用者、维护者和实施咨询者职业角色需要学习的内容。会计信息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o围绕会计职业角色应用需求,根据会计职业角色的知识和技能需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背景、相关理论、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信息化日常应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三、会计信息化课程教材的创新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践性较强,知识的更新快,教材内容需有一定前瞻性,院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专业管理软件公司在实践方面熟悉企业应用需求优势,教材由院校教师和管理软件公司技术人员、有关科研人员共同合作编写,既保证了内容系统性及适用性,又能体现出实用性,前瞻性和创新性。;教学层次应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注重基础,突出适用,增加弹性,重实务,重练习,重能力;向学生提供以学科课程为中心,统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主教材、实训教材、学习指导和试题库等组成,具体由教师辅导、电子教案、案例库、文字教材、网络课程、试题库、实训指导、工具软件、教学支撑环境等部分有机构成。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教与学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的创新

(一)“教”与“学”的创新

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趣味性且深刻的学习体验。该学习模式要求我们关注“教什么以及如何教”,对应人们需要知道什么、如何学习、何时在何处学习,以及谁需要学习这一系列的问题。它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学习中,来赋予所有学习者学习的权力,并激发、启迪他们。它借助技术的优势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从而取代了“一刀切式”的课程、教学节奏和教学实践。

(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计算机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信息化要求下,计算机教学将转变成主要教学手段,而“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将成为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利用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所讲授的知识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生动丰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得以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

(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会计信息化教学不仅要进行会计信息化环境下会计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且要加强会计核算的具体操作技能教学和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践,避免纸上谈兵。理论知识的讲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在线教学法、虚拟现实教学法、远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索取之情。同时,应大胆地走出去和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努力挖掘学生的能力极限,形成互动、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会计信息化考核方式的创新

教师要采用新的、科学的方式来测量真正重要的内容,在还有时间改善学生学习的时候找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让更多的相关人员参与到设计、实施和使用评价的过程中来。在所有这些活动中,技术化的评价能够为有效的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这些决策的出发点在于考虑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最好的学习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持续改善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

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唯一答案,如基础理论等;另一类是没有唯一答案的,如基本理论的运用以及决策等。对于考试题目,前者可以通过试题库的形式固定下来,检测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把握程度;后者由教师联系实际出题检测,考核学生的能动性。当然,考试不是检查学习情况的唯一方法。会计学科的技术性特征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的考核。这种考核可以从学生的实验态度、动手能力及实验心得体会方面来进行。实际操作与运用方面的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为50%比较适宜。或者把理论成绩和实验成绩进行分离,理论成绩考核采用百分制,实验成绩采用优、良、中、合格和不合格来进行评定。

篇8

高职学生具有动手、模仿能力强、但专注学习的能力较差的特点,采用信息化教学能有效地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什么是信息化教学?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信息化教学地要求,从构建主义理论、信息技术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合作学习四个方面研究了高职教师应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

信息化教学;高职;信息化

1.高职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指以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为指导,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均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它具有数字化、形象化、网络化、可视化等特征。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改变传统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展示形式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信息化教学是依据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理论,全方位地改造教学实施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率。

2.推行信息化教学有政策支持

2010-2020纲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信息化水平,主要维度为:宽带网络接入、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环境、场所覆盖面;职业教育数字资源数量与质量满意度及网络教学平台覆盖面;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升,主要维度为:虚拟实训软件数量和应用满意度及专业覆盖面;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软件”。

3.课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要求

采用信息化技术实施课程教学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学素材资源s要能在实施教学的信息技术设备上使用;其次教学资源必须有声、文、图、动画、实例等多种形式,使信息化课堂更丰富,刺激学习者的感官,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化教学的资源必段具有开放性和和增改性,学习者与实施者能及时地在网络上学习与更新,能实时性地在网上交流。

4.高职教师实施课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高职教师能较好地实施课堂信息化教学,应该重视以下二个方面:第一,高职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高职教师应具有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应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以身示范的能力;具有熟练运用仿真教学软件在实训室在进行为学生进行技能实训的能力。第二,高职教师应全面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能够依据专业岗位要求、课程标准、学生特征和课程实施的技术条件,运用信息技术培养高职学生综合技能;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息化教学过程;正确使用技术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学习体验;设计学习情境,制订学习策略,设计预见问题并针对问题制订解决方案。

5.高职教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构建

篇9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加强对未来教师即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出发,在文献研究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前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从三个层次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方案,以期促进未来人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 师范生 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育信息建设的角度看,教育信息化不仅对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既是教育信息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力量,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从教师专业化发展来看,作为未来的教师群体――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密切相关。没有师范教育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就不会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专业化也就是空谈。

师范生的存在是以其独特的师范性而存在的。信息化融入到教学领域之后,丰富了师范性的内涵,这就要求师范生的培养要加入信息化的内容。但当前师范大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不得其门而入,研究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以及专家学者对高校师范生培养的理论指导也相当缺乏,形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瓶颈,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的要求。因此,加强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完善他们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驾驭课堂的能力,迫在眉睫。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

AECT教育技术94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指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指出了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体:而AECT教育技术05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实践”,该定义在新的环境下指出教育技术还要与态度、职业道德规范相关。这与2004年12月15号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四个层次的划分: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等相一致。

因此可以把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以下几个方面。意识与态度,即能从教学角度认识到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一方面需要形成一种将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意识与态度,另外一方面要能够形成一种不断学习技术与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即理解掌握应用教育技术所必须的教育理论与观念、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方法、资源选择与开发的技术与方法、教学应用的模式与结构、教学评价的技术与方法、教学科研的方法等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即能够开展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管理、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管理,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管理、教学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学科研活动等,以及能应用技术与同事、家长、学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就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的合作与交流;社会责任,即能从社会责任角度促进学生在利用技术、资源方面能够全面,公平、健康,安全、规范地成长。

教育技术能力内涵,构成了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教育的基本框架,也体现了师范生的师范特性。因此,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要以教育技术能力的内涵为框架,发挥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优势,从学校、教师、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师范生的自身特点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能使师范生在毕业后,迅速的适应到信息化的教学中来。

三、信息化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思考

(一)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及培养现状

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来看,他们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及价值的认识方面与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有很大距离。西南师范大学的调查显示:只有18,9%的学生曾经学习过教育技术的相关知识,59.5%的学生只“听说过,但没有具体了解”,还有21.6%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说明教育技术在师范院校的开展不够广泛,没有将有效的教育技术环境和资源应用在每一个师范生身上。教育技术知识、技能、应用是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调查结果也表明,当前师范生最希望学习的教育技术的相关内容是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这说明这些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是师范生身上最缺乏、最需求的方面。在师范院校重视和开展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教育迫在眉睫,否则师范教育根本无法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作为培养师范生的师范院校要体现师范生的师范性。师范性是指体现出与教师职业活动直接有关的道德素养、知识、技能与能力,如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与要求。它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内涵,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师范性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要求转变观念,增加师范性的课程,提高师范生的素质。如通行多年的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迫切需要加入信息时代的内容。面对信息化教育的到来,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大多数师范院校都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学》通选课程,到现在真正开展起来的却很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师范院校开展具有现代气息的“师范性”课程的层次也有很大差别,有的限额选修、有的限专业选修、有的只是表面的开展,没有从根本上满足教育信息化对师范生素质的需求。

(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措施

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及培养现状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在校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就必须从更深层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探索和提出信息化环境下开展对师范生进行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教育技术的普及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引下,才有可能把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去,才能使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迅速提升,从而可以极大地提等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是教育技术教育基本理论

和思想的教育。因为理论的教学起着基本的导向作用,是师范生在思想上转变和提高的前提,也是技术在教育中灵活运用和创新的源泉。所以,学校首先要对师范生进行导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面将其凸显出来,引起他们学习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愿望和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理念把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来。

在具体做法上,首先学校要对师范性课程的设置进行必要调整,扩大原有教育学、现在教育技术、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内涵,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方法,教学设计,协作学习理论与方法,学习理论,教学过程及模式论,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整合这些学科中来,合理分配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对文、理科进行有所侧重的教学:其次,由于理论知识所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不同的流派的观点和应用对象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课程的需求将小组写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整合到教学中去,把各个学习这都调动起来,参与期中,把枯燥的理论课堂活跃起来,转变师范生的观念,促使他们的教育理念、学习理念、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发生根本的转变,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将师范生引到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来。

第二个层次就是技能与方法的教学。这里的技术不但指有形的物化技术,还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涉及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育物化技术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不但包括老技术媒体的使用,还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文字处理软件(word等)、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等),课件制作软件(HowerPoint,Dream ware,Author Ware等),internet网络运用。针对这一块,学校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包括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以及校园网建设。由于这一块内容比较繁多,要对有不同爱好、专长的学生进行分组分班,让每个学生都有某一项的特长甚至精通。让他们协作起来,共同参与到某一个网站或小项目的开发中来,学习者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另一方面就是教学法、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和运用技能的培养,这是信息技术使用的重点和难点。这个层次的培养在实施中需要相当的师资和精力,一要有合适教材,这类教材需要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具体操作过程,并有配套的实践场所,比如微格教室:二是教师要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言传身教,认真分析一些经典的教学设计的案例,然后让学生分析、评价、教师总结,抓住要点消化吸收。当前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的情况,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有着深厚教育理论、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专家没有深入教学实践,还在于有着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没有新教育理论基础,没有系统的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思路。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和教育技术专家联合起来,进行行动研究、合作研究,走向统一。

第三个层次是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与创新就是将技术、理论与课堂有效的整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现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中的新问题层出不迭,教师必须具备发现、研究和解决教与学中的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即研究者,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教师要能根据现场的教学,发现问题,设计环境、活动来研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20-02

一、引言

特种加工技术是指依靠声、光、电、磁、化学、热及其复合等的能量形式,使其施加于被加工材料的表面,通过一定的控制措施实现对零件的尺寸加工、形状加工、表面改性、表面处理等的非传统加工方法;是机械加工工艺的补充和延伸;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理论较深,学科交叉多,知识面广,工艺更新快,学生学习难度较大。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制造领域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网上互动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对“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二、课程定位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是需要,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精神,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10年我校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入围“卓越计划”的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立项支持。“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是机械工程领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是机械加工工艺的补充和延伸,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门课程的定位和目标是培养掌握特种加工理论、加工工艺、工艺编程与操作的,符合当今制造业急需的,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机电制造业复合型高素质技能型并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

三、教学体系建设

“特种加工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多学科交叉、知识面宽(涉及声、光、电、热、磁、化学等方面),知识跨度大。其课程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课程体系。

1.以理论为依据,以工程应用为背景,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特种加工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是本科教育阶段综合性工程应用的教学环节,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上述课程定位,结合当今制造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笔者在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科研技术资料,探讨本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本专业范围的许多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新工艺,及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本着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即综合理解和运用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能力,透彻理解特种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应用的能力,结合具体工程实际解决和研发新加工方法的创新能力。落实“一方面素质”,即具备在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推动下,机电一体化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的课程建设培养目标。以生动、形象、直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该课程基本知识的传授,融科研与教学于一体,及时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突出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2.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为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过程。具体做法是:设计实验内容,既要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将零件加工方案的选择、工艺路线的分析、加工工艺的制定、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以及实验报告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为培养学生机械加工方法的选择和加工工艺的制定能力服务的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设计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目标。在安排实验内容和编制实验教学大纲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特种加工设备目前在实际生产中的普及情况,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对特种加工各类课程进行合理安排。

3.结合实习环节,拓宽学生视野。实验课的开设让学生现场感受到特种加工的奇特魅力和独到效果。但实验室里的加工实验不是真正的生产,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特种加工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在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的生产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参观和亲身体验,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对特种加工的工业化生产组织形式、产品类型、生产环境以及机床操作等有深入的了解。通过在工厂的实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特种加工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作环境以及产品的适应性,这对以后从事该方面的工作具有非常直接的指导意义。

4.毕业设计环节融入特种加工方面的研究和设计。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学习阶段,最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时,结合老师在特种加工方面的研究课题,使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巩固了特种加工知识,又掌握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页的图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的《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教学体系。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特种加工技术”是当今制造业在数字信息化技术、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机械工程领域中出现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和加工方法,给机械制造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促进了制造业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本着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落实“一方面素质”的课程建设培养目标,其教学内容和方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理论教学突出先进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在课堂教学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专业性较强的和相关的应用理论,突出理论的实用性,主要遵循如下原则。(1)应用性原则: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通过学以致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加强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整合性原则: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突出各门课程的综合性,体现了传统工程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的融合,建立整合性内容课程。(3)先进性原则:针对当今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现状,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激发学习兴趣,增加现代技术含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教学内容的关系。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4)“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有关的毕业设计突出综合性,遵循一切理论教学为培养工程应用能力服务。课题来自生产一线和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和实验室建设,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设备改进和性能研发。毕业设计一人一题。对实验进行了重新审核和研讨,加大实验改革力度,增加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解析,加强实践性环节教学,让学生到实训基地进行训练,增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实验教学。我校实验室建设力度很大,拥有符合特种加工试验条件的一整套先进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如数控电火花成型加工机、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机床、快速成型机、超声加工机、数控激光加工机、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三座标测量仪等若干先进的加工试验设备。

2.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我校工程实训中心设备比较齐全、先进,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比较好的工程实训条件。通过与企业联系与合作,建立了多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每年分期分批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已形成“特种加工技术”课程良好的教学基础支撑。

3.毕业设计环节。利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题目中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通过亲自设计特种加工设备,参加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加深对特种加工工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网上互动平台建设

在学生课后自学学时内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在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建立主讲教师与学生网上交流、网上答疑、网络授课等的互动平台,同时积极发挥网络课件和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适当缩减面授学时,形成以授课、实验、实习、网上互动、毕业设计综合运用的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七、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特种加工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通过教学改革,采用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手段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将特种加工技术中涉及的声、光、电、磁、化学、传感、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应用于加工制造业,极大地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特种加工技术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在后续课程和毕业设计中,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特种加工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3.通过该精品课程的建设,使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教师相继在各类期刊杂志上发表数篇教研教改论文,在国家级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数十余篇。该项目的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