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低碳经济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地质实习 环境工程 北戴河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2(b)-0195-01
地质认识实习是地学专业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强化对书本上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野外工作技能的必修课,受到国内外地学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用人单位的重视。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类专业学生一年级学期末进行的野外地质入门实践教学。区内出露有丰富的内、外力地质作用现象,人文、地理和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目前是国内数十所高校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据点。
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要求不同,不同专业在北戴河地质实习的教学内容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学方式也应因人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作者结合近几年来北戴河实习教学工作的一些认识,对以地质学为基础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1.重视强化野外地质现象参数的提取技术的练习,培养学生动手和独立工作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很大一部分从事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工作。因此,在野外实习中需要学会获取的地质参数众多,如:罗盘的使用、剖面图的绘制、打标本等。正确掌握野外地质现象参数的提取技术是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一个主要目的。以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为例,罗盘是首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之一,是今后工作的基础。室内讲课对此进行了细致的讲解,但是野外实习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罗盘测量地层产状。为了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正确使用罗盘,我们在野外实习教学中,选择具有代表性实习路线,进行强化训练。
我们的做法是:每组随机抽取1名学生针对同一地层测量产状,让其他同学观察他们操作的过程。对比其他组的测量结果,启发学生说明为什么会测量结果不一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讨论。然后针对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逐一讲解,再重新让他们测量一遍,加深印象。此外,可以让这批学生观察和指导组内其他同学的测量。
通过这种野外技能训练,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实习要点,又掌握了野外地质现象描述的基本技术,增强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在之后的每条地质路线中,我们都强调这些基本技能的练习,并进行考核,这样至实习结束后,学生都能准确熟练的描述野外地质现象。
2.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存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问题
北戴河地处渤海之滨,位于燕山山脉的东段。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出露,第四纪地貌非常发育,其中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风化作用、岩溶地貌,波浪对海岸的侵蚀作用以及不同地貌所反映的古环境变迁是环境类学生进行不同层次野外实习的良好场所。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介绍这种现象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及进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燕山大学北坡的古风化壳观察点,除了对风化壳剖面垂向上地层、岩性及侵入岩脉的描述和观测外,我们启发学生讨论:风化作用的利弊?风化作用带来哪些环境方面的问题?如何避免风化现象的加剧?该点的风化作用带给我们哪些气候变化的信息?利用一些有影响的实例进行现场教学,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环境保护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海岸带是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最大的区域,在山东堡等海滨路线中,除了认识波浪的侵蚀作用,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外,我们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活动强度的增加对海洋环境质量有什么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备课时收集的海洋环境质量报告等数据资料进行水质、生态、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引导。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实习区的地学资源,让学生既牢固掌握了基础地质知识,又扩大了专业知识面。
3.引导学生利用将今论古和时空演化的观念思考不同地质作用,初步建立地质思维。
将今论古和时空演化观是地球科学重要的思想,也是我们环境科学研究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一年级的实习中我们就加强对学生进行将今论古和时空演化的地质思维锻炼。比如在鸡冠山波痕观察点,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古海洋环境指示意义的引导问题,通过波痕形态推测当时的海洋环境、水流方向及大小。在海滨路线中,针对海蚀阶地观察时,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小东山与鹰角亭的对应阶地是哪里?海蚀阶地与河流阶地的对应关系,以及陆地抬升的演化过程中不同路线中地层地貌的记录标记有哪些?这种地表地质作用是否受控于内部地质作用――垂直运动?现在的板块构造运动又是处于什么状态?
篇2
[关键词]高校 经济学专业 创新 人才
有“现代创新之父”之称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 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定义为“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对生产要素之新的组合”。自此,创新被世界各个国家的各行各业广泛运用, 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突出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地方性高校是由省(直辖市、自治区)举办的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院校,也是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的研究范围,目前大多参照了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里的规定,主要包括国内外经济发展历史、现状及趋势,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管理实务知识,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及法规。同时规定毕业生主要择业方向:在政府机关、科研教育机构和和金融企业管理层、经济咨询机构等部门,从事国家有关部门宏观经济管管理、经济研究工作,即经济学人才主要服务于大公司市场、高端市场和政府中经济决策部门。因此,经济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具有三种基本素质:
第一,丰富的知识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理论经济学知识,还应掌握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析工具方面的知识,奠定学生以后运用现代分析工具预测、规划、管理经济工作的基础。
第二,观察思考问题的宏观性。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首先表现在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把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难以分割的整体。而世界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走向对各国的经济学类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高起点、广视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新思维,注重对学生从整体、从全局思考问题能力的训练与强化。
第三,创新性的思维。政府经济决策、经济咨询机构部门和经济决策机构,对懂经济学、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有很大的需求,因此高校必须积极开展经济学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黄楠森认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品质是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坚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1.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1992年以后,我国确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市场经济,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重大突破。这意味着,我国已从过去的计划经济解放出来,经济的运行开始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宏观调控间接化,市场管理法制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都是由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而不能由市场以外的其他因素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经济。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那些技术水平高,生产管理好,从而劳动生产率高的商品生产者,就会获利多、发展快,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而且越来越富裕;反之,则会获利少、甚至亏损,在竞争能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越来越穷,直至破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的企业,才能在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学类高校作为市场上各企业人才的提供者,在拟定人才的培养方案时应当具有前瞻性,与市场上专业发展的趋势相适应。
2.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提升经济学类本科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19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经历了程度不一的“市场化”,也就是政府放松管制,将市场逻辑引入高等教育。我国自1980年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环境也经历了从计划导向向市场导向的转变。另外,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大幅扩招,经济学类专业成为高考志愿中主要选择对象,并且报考的学生在逐年增加。同时,开设经济学类专业高校数目也在不断增多,这一转变增加了学生选择高校的机会,学生择校、择专业方面的自主性增强,这大大增加了各经济学类本科高校的竞争。人才培养声誉(acereditation)是经济学类本科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学习者的一系列学习结果,即每一个学习者在学习结束时能够获得或被证明的学习结果,这些学习结果支持进一步最关键的因素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大学的竞争就等于学生的竞争。一流经济学类本科高校不仅因为有一流教师、一流设备和一流科研,更因为这所大学能培养出一流学生,这里所说的一流的学生,不仅既具备了坚忍不拔的创造精神、牢固的综合基础知,而且还有哲学的头脑,经济学的眼光,时刻关注时代的走势,抓住创造的机遇。
三、地方性高校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1. 构建经济学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课五个模块构成。公共基础课是经济学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写作修辞、外语。公共选修课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学生今后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广博的基础,如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等。
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前的铺垫和准备,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管理学、经济法、证券投资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技术经济学。
专业必修课是指经济学专业所特有的、在自己特定领域和学科向纵深发展的专业化课程。主要包括《资本论》选读、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基础和知识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的专业特色,使其成为通专结合的复合性人才。
专业选修课程是从第二学年开始开设,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金融等课程。设置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在专业上继续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在新学科、新领域、新知识、新动态等方面向学科前沿靠近,为毕业论文和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做最后的准备。
实践活动环节是理论和实际、知识和能力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旨在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领导能力。主要包括如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2. 加强经济学教师的理论修养及实践能力
作为“教”的主体,经济教师必须具有既博又专的知识架构。“博”指的是经济学类教师不仅应该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知识的功底,还需要进一步加宽自己的知识背景,适当地涉猎一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科知识,以增强自身的教学功底 “专”指是经济学教师在原有的专业积累上,必须学会及时吸纳本学科领域内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并能够通过适当、有效的方式反馈给学生,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出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教学的引导性、前沿性。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还需要有一支实践性的教师队伍。学院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鼓励业务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包括全国注册会计师、物流师、营销师等资格证书,并在本地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使他们熟悉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流程,了解本专业最前沿的技术内容,教给学生以最新的知识和最切近实际的能力。
3. 尽可能地实现经济学专业产、学、研相结合
学科―专业―产业的相结合,就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教学资源与产业资源实现联合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经济类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平台,实现与市场的沟通,与社会的联系,获得科技创新的持续推动力。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能够根据学科、专业性质的不同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工作,使学生较早地参与学术研究和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另外企业发展的利益内需将促使企业与高校联合、融合,向高校提供大量的创新型人才需求。经济学类高校积极与企业和行业建立联盟关系,充当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者和参与者。通过这种模式促使经济类高校深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深刻了解社会需求,从而促进高新技术向企业快速转移,实现技术创新力量的合理配置,也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绝佳的第二课堂,使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4. 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形式及手段
培养经济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营造一种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的及时沟通与传递。经济学老师应尝试多种方式改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如采用多媒体技术使得课堂学习更为生动;推广情景教学法;推广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案例的引入与问题的设置,并且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自行寻找答案,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举办知识竞赛、职业经纪人或者炒股模拟大赛等活动;开设BBS讨论区或者网络博客,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等等。另外,可以引入经济学游戏和实验,经济学实验同自然科学实验一样具有验证理论判断和发现新现象的功能。这将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现有结论(理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对新问题(现象)的洞察力。经济学教师除了会大量使用投影、幻灯、视听设备以外,还应频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从网上下载大量信息并结合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现实与理论联系起来,这些对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和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6):54
[2]黄楠森.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与人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0(1):6
[3]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土勇,窦佳丽.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3):43
篇3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根据市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文件精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心为林场每位职工开通了《低碳经济》网上学习培训平台,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原来我们对于低碳经济的理解是那样的平面。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旨在围绕人类经济活动、生产、消费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因素,其本旨是能源的高效利用,新行绿色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追求绿色GDP。
同样,在中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我们要澄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首先,低碳不等于贫困,贫困不是低碳环保经济,低碳环保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第二,发展低碳环保经济不会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引进和发展,只要是产业技术水平领先就是符合经发展需求:第三,低碳环保经济不一定成本很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甚至会帮助节省成本,并且不需要很高的技术,但是要克服一些政策上的障碍;第四,低碳环保经济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而是应该要从现在做起;第五,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应对气球变暖,关乎地球每个国家和地区,关乎每个人。
篇4
关键词:经济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5-0065-02
一、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对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一方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将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是高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就本科经济学专业而言,由于其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传统上往往偏重于理论,重点放在培养理论性、研究性的专门人才,为以后继续深造提供保障,而对于应用型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则相对薄弱。从现实来看,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受到挑战。据2010年的调查,全国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其中经济学专业的核心知识满足度为82%。出现这种情况重要原因之一毕业生缺乏应用型才能。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用人单位最重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由此可见,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目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经济学本科专业来说,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力资本相对短期,而且在基层这种问题更为突出。从现实来看,基层工作对于人才要求的综合性强,不仅需要较好的理论素养,同时也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担当重任。因此,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说,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理论与应用能力并重的。从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来看,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许多家庭较为贫困,改善家庭状况,获得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是他们迫切的要求。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来看,多数用人单位都不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也十分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培养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对于学生家庭状况的改善和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内知名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和趋势
从目前国外知名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重基础经济理论和基本分析工具的教学(钱颖一,2003)。比如在美国,经济学本科的课程并不多,但比较精炼,而且层次清晰。在经济理论方面,核心课程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二年级是中级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三四年级主要是一些专业选修课,如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在基本分析工具,主要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优化方法等。二是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美国,教学中往往是案例教学与课堂讨论,教师通过案例的引入和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且自行寻找答案,锻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很多学校甚至资助学生成立各种社团,从而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日本,经济学专业往往是“宽口径”设置,不仅需要学好专业课程,而且要学习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这不仅塑造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今后接受企业特殊技能等可塑性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丁刚、罗暖,2010)。
从国内知名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目前正在从以往从偏重理论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转变。1998年,教育部在中国人民大学等13所大学建立“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这些高校在经济学本科培养模式改革上的探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南开大学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并建立了“经管法”试点班,培养经济、管理和法律复合型人才。辽宁大学将经济学专业建设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吉林大学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开展重大攻关,在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上海财经大学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支撑,借助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优势,培养复合型经济学基础人才。西北大学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发挥西部经济发展研究的强项,将教学科研与西部大开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可见,目前国内知名高校在经济学专业建设中十分重视理论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向结合,由此也带动了经济学本科培养目标逐渐向培养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转变。
三、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本科经济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国高校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仍然较弱,在社会机遇和挑战面前,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紧缺。从实践来看,培养理论与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学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趋势。而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从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人发展来看,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出发,经济学本科培养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注重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使学生不仅适应目前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且具备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
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将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基础理论课程。具有全面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是经济学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这个专业应该长于其他专业的优势,这一点不能丢掉。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不能放松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而且还要提升这方面的学习效果。主要措施就是要精选课程。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核心基础课,让学生学透学牢。而且有必要增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课时量,在这些课程的教学中贯穿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对现实问题的讨论,一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能力。
第二,配套实务应用性课程。为了增加学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能力,在选修课模块中设置更多的实务应用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选择。为了增强学习实务应用课程的系统性,可将该类课程划分为几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针对一个方向设置一系列课程。例如可设置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公共管理等子模块,每个子模型中设置该方向中3~5门核心性应用课程。并在教学管理中,引导学生有系统地选课,帮助学生在某个方面形成较强的应用能力。
第三,形成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除了理论和应用性课程的学习,还需要通过课内、课外多种渠道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立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置“高峰体验”课程。高峰体验课程在美国大学已发展较为成熟,但中国高校目前开展还很少。该课程是在本科生最后一年,使他们集中在一个专门课题上,综合运用以往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课题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沟通能力。二是建立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包括学术讲座,以学生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鼓励学术组织学术社团、自办学术刊物等。三是完善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一方面要建立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调查的组织和管理,把调查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加强专业实习的针对性,建立不同类型的专业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不同需要。真正让学生在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 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2).
[2] 丁刚,罗暖.国外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典型经验及其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消耗;技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一、现阶段低碳经济的特性
(一)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技术创新导致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低碳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受限,是碳排放强度始终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某些地理位置相对闭塞,给技术交流与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过去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又致使工业设备陈旧落后,制造能力和生产效率较低,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资金支持,严重阻碍了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因此,增强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政策扶持不完善。我国现处于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法律、法规、政策等都相对滞后,很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没有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低碳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发挥强有力的主导作用,政策的完善和增强其执行力度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然而,目前促进老工业基地低碳经济发展的规范、系统的政策扶持机制尚未建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尚未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政策扶持机制;第二,地方政府也未制定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长期目标不明确。税收政策、融资担保以及投资补偿等间接政策扶持机制不合理,相关约束和激励机制不完善,未起到应有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及意义
(一)丰富了相关经济学研究内容。低碳经济在发展过程创造一些工具,如碳货币、碳交易、碳贸易、碳期货与期权、碳关税等。这些概念目前还存在不完善阶段,但已经为金融学、国际贸易、虚拟经济增加新的内容。气候变化问题解决之复杂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对如风险、不确定性以及贴现等一些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重新界定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分析概念。
(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能加速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经济碳强度,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使各产业之间更协调,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带来最佳效益,使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更加协调平衡。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最终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
(三)提升我国在国际交往中地位。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国际规则的讨论和制定,这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也有利于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良好形象,更有利于我国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完善政策支持。一是制定低碳企业准入标准、低碳发展考核办法等政策体系,强化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二是投资补偿及补助。对企业投资低碳经济产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补偿和补助,这样,既能减少企业的一定损失,又不至于影响企业自身的风险约束机制。三是完善低碳税收政策,实施相关税收优惠,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抵免,逐步征收碳税,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四是完善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低碳采购产品范围,强制或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
(二)引导全民参与。一是戒除“一次性消费”嗜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次性消费方式广为流行,不仅制造了过多的垃圾,而且大量消耗了宝贵的石油能源。我们要认识到戒除“一次性消费”嗜好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一次性消费”。二是反对“奢侈消费”。任何个人的消费均是社会资源与能源的耗费,尤其是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积极倡导适度消费的理念,反对过度消费。三是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并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并实施低碳生活,“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注意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三)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一定的制度进行保证,根据经济学中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理,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保证低碳经济的发展具备一定的生产关系,这就需要相关的制度来进行保证,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保证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对低碳经的立法工作,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范,同时还可以依法建立低碳经济的评价以及监测机制等。政府除了立法方面的工作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宣传,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低碳生活,绿色生活。
(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采用新的能源利用思路,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对固有的能源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我国传统能源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能源结构的转变,在低碳型的能源结构中,要减少对石化能源等的使用,逐渐利用一些低碳、清洁型的能源,注重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能源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发展,对于一些可替代能源,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需要进行重点开发和利用,减少传统高污染能源的利用,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的现状,较少环境污染,促进能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用新能源来带动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研究低碳技术,培养相关技术人才。低碳经济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来支持。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需要研发相关的低碳经济技术,同时大力进行相关人才的培养,用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技术保证。低碳技术的研究需要国家以及相关科研部门给予支持,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科研部门要做好技术研发工作,同时国家和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保证低碳与技术研发技术的人才基础。并通过一定激励机制的建立,促进低碳技术研发的成效。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针对目前的这种现状,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时,需要明确发展思路,落实相关制度,大力研究低碳技术,同时研究新能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推行低碳经济,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融资决策 创新
一、低碳经济及融资理论基础
(一)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生产问题,旨在建立新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其核心是依靠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和公共政策,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温室气体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模式。这样,传统密集型企业将面临产业转型的挑战,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将会脱颖而出,一系列节能减排和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成果将逐渐涌现,带动世界经济新一轮的复苏。
2、低碳经济融资的主要特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融资的概念
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说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
(三)低碳经济与融资决策的关系
碳融资,就是指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相关金融活动,如直接投融资、碳交易中介服务、碳指标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和银行贷款等。目前,碳融资范围已经渗透到碳市场的各个环节,渣打银行、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等欧美金融机构做出了有益的创新。
目前,低碳经济的融资至少具有以下特点:1、低碳经济产业资金链长;2、低碳经济融资期限长;3、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性强。
二、我国低碳经济下融资的现状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融资需求
碳经济在中国发展面临的障碍主要有四个,是否有完备的法律法规,是否能提供有效的技术研发支持,是否有有效的融资机制和金融支持,是否有完备的低碳市场。在低碳产业发展初期,我国市场化程度较低,资金无法迅速回流,需要大量资金维持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因此低碳融资是企业运营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低碳经济融资现状
1、商业银行与我国低碳融资
在绿色信贷方面,绝大多数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都确立了信贷领域的环境准入标准,限制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信贷增量,加大节能减排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贷款。但由于低碳经济投资期长、经济效益缓慢、项目风险较高特点,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贷款的积极性。
2、资本市场参与低碳经济融资程度不高
尽管我国政府鼓励低碳经济领域投融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激励和保障措施,资本市场上的基金投入低碳经济意愿不强。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低碳经济融资的缺口较大,一方面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投向传统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另一方面,一些重点低碳经济项目还需要依靠国外金融机构的支持。
三、我国低碳经济融资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多元化低碳经济融
低碳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融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政府热,金融机构冷的局面,而是要构建有效的低碳经济体系,并且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低碳经济的融资体系。此外,多元化低碳融资机制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供给主导型的低碳经济融机制;第二,银行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融资机制;第三,市场配置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低碳融资机制。
(二)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
1、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2、研究征收碳税;3、政府购买。
(三)构建碳交易平台
积极研究构建排放权交易平台,一方面为现有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提供便利,并谋求议价权利;另一方面,也为建立本土排放权交易体系进行初期的尝试。
(四)完善低碳经济融资的金融支持机制
我国金融体系呈现银行主导的显著特征,商业银行应该承担其为低碳经济融资主渠道作用,发挥“供给主导型”作用当前商业银行支持低碳融资须重点关注企业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改造领域,应综合利用信用评级选择与环保评价选择来选择优质客户并通过此方法重点识别成长性很高、低碳技术创新潜力大的优质企业,并予以积极的信贷支持。
(五)创新低碳融资方式
1、PPP机制
PPP机制(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在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可以采用公私合作的形式筹集资金,当项目需求已经大大超过公共资金的承受极限,引入私人资金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同时引进商业管理经验。
2、合同能源管理机制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新型节能市场机制,它的主要运作方式是建立节能服务公司,为节能客户提供包括节能方案设计、投融资、物料采购、绩效评估等一系列服务,项目结束后,并通过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来赢利和滚动发展。
四、小结
2010年3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提出,要积极推行由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公共机构等用能单位签订能源管理合同,提供节能设计、改造和运行管理等服务的新机制。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利用这一有效机制促进企业融资,进行能效改造。
参考文献:
[1]樊纲主编.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中国经济学家的建议.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程恩富,王朝科.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分析.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
篇7
对城市铁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约需要4.4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849亿美元)
6月7日,在峰会召开期间,一份由保尔森基金会、能源基金会(中国)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共同撰写的《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最新研究报告。报告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需投资总额将达到6.6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万亿美元),用于低碳建筑、绿色交通和清洁能源三大行业。该研究由彭博慈善基金会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提供支持,是建立中国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投融资方案的一项探索。
联合国城市与气候变化问题特使、彭博有限合伙企业和彭博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迈克尔・布隆伯格表示:“中国已提出了使全国碳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宏伟目标,并认识到实现经济增长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齐头并进。中国的引领促成了《巴黎协定》的最终达成。而现在,中国正在寻找用于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创新投融资途径,以达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城市的绿色发展战略离不开绿色金融支持。交通、建筑和能源作为城市最主要的排放部门,其绿色化进程也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绿色金融与低碳城市投融资》报告共分为三篇,分别聚焦三个关键领域――建筑、交通和能源。研究探讨了诸如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碳融资等不同绿色金融工具、机制以及相关政策的潜力,从而推动民间资本进入低碳城市基础设施领域。
根据由保尔森基金会负责撰写的建筑篇的计算,“十三五”期间中国需要投资1.65万亿元人民币(约2540亿美元),用于支持新建绿色建筑以及对现有住房和商业建筑的进行大规模节能改造。
建筑篇作者、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表示:“政府已经承诺通过实行更完善的建筑标准和提供公共补贴提升建筑能效,同时我们看到民间资本对这些项目也表现出了日益浓厚的投资兴趣。我们正在开发创新的节能建筑投融资机制,比如结合第三方评级机构体系建立绿色建筑政府担保机制,那么绿色建筑领域的经济增长潜力将是巨大的。”
十三五”规划就中国城市的绿色交通提出了宏伟的发展目标,对城市铁路、公交、电动汽车、自行车和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约需要4.4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849亿美元)。
篇8
关键词:3E协调度;低碳经济;能源消费
作者简介:李雨潼,女,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教授,从事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人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低碳经济研究”,项目编号:2009JC056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3)01-0073-07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低能耗和减排温室气体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使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成为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新趋势。在低碳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重视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和各经济部门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1]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费主要以煤炭为主,近年来东北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也在不断增加,能源消费对其地区总值的快速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2]在东北地区的三个省份中,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略低于其他两个省份,但总体上依然呈现碳排放量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因而作为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能源供应基地,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也必将成为必然选择。
为了解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以及能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本文对黑龙江省的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经济(Economy)综合系统协调性分别进行分析[3],即对于3E协调性进行分析,探讨在黑龙江省目前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水平下,三个省份各自的3E系统耦合关系,分析其协调程度。
一、3E系统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选取
本文对于3E系统协调性分析所选取的指标,主要遵循权威性、针对性、可评价性、连续性和动态性等原则。对于3E系统的协调程度分析,既包括对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又包括对各子系统之间发展协调性的分析,而对于整个系统协调性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各子系统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的。具体而言,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由能源发展水平指标、环境发展水平指标、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共同构成,各子系统指标体系内部又分为总量指标、结构指标、增长指标和效率指标(见表1)。
为了可以从多角度对能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协调性进行评价,本文选取了多项指标的历年数值进行定量分析。为了更加科学地为三个子系统内各项指标赋予权重,选取了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是经济学上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经济问题研究过程中,通常在对多指标问题分析时,会因为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而增加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难度,因此,统计学家设法将原始多元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找出影响某一经济过程的几个综合指标,使综合指标成为原来变量的线性组合。这种统计分析方法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在信息上有一定重叠的统计指标转化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用这些综合指标替代原始指标,在简化了指标数量的同时能够反映原指标的主要信息,有利于在研究复杂的经济问题时抓住主要矛盾。
二、3E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模型运算
本模型所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黑龙江省2003—2010年的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采用拟合数据。为了消除不同指标的量纲,先将数据标准化处理,用SPSS软件对相关系数矩阵进行计算,获得各项指标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此处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5.60%,可以很好地代表整体。(见表2)
提取主成分的同时,获得因子载荷矩阵。将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每列的系数除以其相应的特征根的开根后,进一步得到主成分系数矩阵,将计算所得将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代入模型,进行运算,可以得到黑龙江省2003—2009年能源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值,并按照同样的原理和方法,计算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见表3)。在本文对能源、环境、经济综合系统的协调性进行的研究中,三个子系统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计算过程中被赋予同等的权重,所以对于3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采取的是三个子系统发展水平算术平均数的方法,将能源、环境、经济系统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用E1、E2、E3表示,而3E综合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用E表示,则3E综合系统的发展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所谓协调性水平,体现的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支持的关系,协调度作为一种体现协调性水平的定量指标,可以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进行描述和计算,建立子系统协调度函数为:
三、3E系统协调度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对于3E系统的协调程度进行评价,不能简单地以是与否来下结论,在系统发展过程中,其系统的协调状态总是处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的动态过程。协调度的计算结果处于[0,1]之间,当协调度为1时,说明系统处于完全协调状态;而当系统协调度为0时,则系统处于完全不协调状态,正常情况下,真实的协调度不会出现这两个极端值,而是在这两个极值之间变动。[4]
将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经济子系统以及综合系统的协调度水平计算结果与表5的评价标准进行对照,可以得到2004—2009年黑龙江省3E综合系统发展协调度水平评价表。从评价表中可以看到,黑龙江省3E综合发展协调度于2004年达到弱协调水平,在2006年和2007年达到初级协调水平,而2005年、2008年和2009年均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见表6)。
将各系统的展协调度绘制在同一张曲线图中,可以看到这各系统发展协调度在近几年变化较大。能源子系统的协调度在2006年最高,达到良好协调水平;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在2007年最高,达到非常协调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在2005年最高,达到弱协调水平;综合系统的协调度在2006年最高,达到初步协调水平。从各条曲线的总体走向上判断,随着黑龙江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地区的3E综合系统的协调度并没有随之提高,反而在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所谓协调度体现的是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的相互制约和支持的关系,3E综合系统的协调度的评价值偏低则证明能源、环境、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持关系较弱。导致黑龙江省3E综合协调度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经济结构原因,也有生态条件限制原因,同时还包括地方气候条件和地域文化等因素,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黑龙江省实现经济、环境、能源各系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第一,黑龙江省偏重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一直以工业为主,在工业结构内部又以重工业为主,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比较明显。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下,重工业的发展要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工业生产过程中煤烟型污染较为突出,这一格局要想在短期内打破会有较大的难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必然伴随着产业园区、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此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就是高耗能行为。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现阶段我们既不能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以实现碳排放量的降低,又不能忽视碳排放量而一味发展经济,这一对矛盾体如果解决得不好,就会影响到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甚至阻碍发展进程。
第二,城市化进程加速拉动基础建设,增加碳排放。现阶段,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发展阶段。在我国,城市人口人均能源消费为农村人口的3.5~4倍,人口城市化意味着城市人口比例的不断增加,而城市人口比例的上升意味着能源消费的增加。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必然会推动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以及住房的建设。为了满足这些建设工程的需要,必然要加大这些原材料的生产,也必然会因此增加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量,这就形成了城市化进程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
第三,地理条件造成采暖期长、能耗大。我国单位面积采暖能耗为同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黑龙江省地处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且采暖期较长,整个采暖期主要以燃煤和电力供暖为主,仅哈尔滨市每个冬季取暖大约消耗煤炭600万吨,而气温略高的沈阳市为500万吨,若供热可以实现类似供水、供电那样的计量方式,就可在供热方面减少20%的能耗。[5]现阶段黑龙江省的这种采暖方式会造成大量的废弃物和粉尘排放,严重污染环境,而这种高耗能的采暖方式短期内又难以改变,给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
第四,区域文化特征不利于低碳理念的推行。黑龙江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移民地区,有着典型的移民文化特征。东北原是满族聚居地,近代以来,国际、国内的移民大规模进入东北,无论是日本的移民侵略,朝鲜、俄罗斯、蒙古向东北地区的移民,还是国内人口的“闯关东”,各种移民行为的结果,使东北地区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移民聚居区。各种文化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东北地区以多元性、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为特征的移民文化。东北人的豪放、不拘小节和爱面子的性格特征,在日常消费中形成一种浪费较严重的负面影响,无论是饮食还是交通方面,这种浪费无处不在,不利于低碳理念的推行。
四、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该地区客观发展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发展黑龙江省低碳经济。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清洁的新经济增长点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明确第三产业发展方向。黑龙江省长期以来存在着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特点,高能耗产业占据了较高比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种高能耗产业在该地区发展中依然会扮演重要角色。[6]因此,黑龙江省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结构调整速度,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要将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和扶植新兴产业同时进行,一方面使传统产业可以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用新型产业替代高耗能的传统产业。要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开发清洁的新经济增长点。黑龙江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现阶段旅游业并未获得全面开发,应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集群化发展。
(二)利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强国际合作,淘汰落后产能
黑龙江省的许多制造业企业,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逐渐老化和陈旧。陈旧的设备,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是高碳生产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黑龙江省的基础建设以及正在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相矛盾,由于不能为了发展低碳经济,人为地阻碍工业化进程和延缓黑龙江省建设,所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就至关重要,成为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黑龙江省要节能降耗,就要大力发展新技术,增强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能力,用高效率、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设备代替高能耗的陈旧设备。要实现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提高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加强国际合作,淘汰落后产能。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手段,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现阶段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低碳技术水平还很低,低碳设备也十分缺乏,这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
(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开发清洁能源
要调整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一方面要通过经济手段,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技术手段,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该省2/3以上的区域都属于风能资源较丰富区。风能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提供清洁能源,还可作为新的景观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黑龙江省内的新能源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风力发电、太阳能等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清洁能源开发力度还不够,存在着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黑龙江省发展新能源建设,要在充分考察资源条件的基础上进行,先集中优势力量,在可再生资源条件好的地区重点发展,要选择市场前景好、短期内可见效益的项目进行。
黑龙江省的能源消耗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地理气候使该区域除工业生产需要能源供给外,冬季供暖等也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现阶段黑龙江省正在努力普及集中供热,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的方式取代传统的小锅炉供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能源压力,但长期来看这种供热方式依然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并破坏生态环境。从黑龙江省现阶段的客观发展看,短期内还难以实现集中的、大规模的清洁能源的使用,但分散的、小规模的能源替代是可以实现的。可以鼓励小规模的清洁能源的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供热房等,各小区可以集中设立太阳能热水器,用分户走表的形式全区共享。在现阶段用较容易实现的清洁能源进行资源替代,逐渐蚕食传统能源份额,给新能源的发展积攒经验并赢得时间。
(四)培养专业人才,加大低碳经济宣传力度
黑龙江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这一人才和科技优势要充分加以利用。集中科技力量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培养专业人才,长短期人才规划相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为了短期内提高科技力量,要将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纳入到黑龙江省科技发展规划中,加大基础性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整合国内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培养核心技术。要在各类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同时培养该专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使低碳经济的发展落到实处。
因地制宜地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减少生产生活中的浪费现象。从电视、广播、报纸到课堂、社区,各种宣传媒介、各种宣传方式要综合利用,使低碳生产和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每个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着该区域的特点,黑龙江省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更新区域消费理念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把宣传工作做得深入细致,同时要做到无处不在。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低碳理念教育,一方面让下一代在健康的理念中成长,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特有的家庭结构和家庭理念下,子女对父母的影响不可小觑。再如,借鉴香烟包装盒上吸烟有害的提示,在饭店、加油站等地点设立生动的提示牌,使低碳经济理念渐渐形成一种氛围,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五)完善城市公交系统,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符合城市规模、空间布局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大城市进行快速公交规划研究,在适宜的城市推行轨道交通规划。合理确定城市出租车规模和费率,注重各种公交工具之间的衔接与互补,提高公交覆盖率,改善公交服务水平。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政府对公共交通客流运输、服务相关基础设施的规划,加强对枢纽站的控制,保护公众享受高质量服务的权利。
黑龙江省的城市公交系统尚不完备,客观存在的出行困难问题使许多居民不得不选择出租车或者购买私家车,逐年增加的私家车拥有量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黑龙江省城市应重视公交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在主要街路设立公交车专用车道,若交通网络不具备此条件,可考虑在特殊时段、在适合路段设立,公交车专用车道仅限于公交车与各学校的学生校车使用。
总之,低碳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不能将低碳经济停留于一句空洞的口号,要将低碳形成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产方式,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低碳发展氛围,最终真正实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盛光华,杜雪丹.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与路径[J]. 求是学刊,2010,(5).
[2] 陈英姿,段海燕. 我国东北地区能源利用效率分析[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2).
[3] 赵芳. 中国能源-经济-环境(3E)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 经济学家,2009,(12).
[4]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编委会. 中国能源研究报告—区域篇[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篇9
2003年,英国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该文件中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进步,是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转折点。经济从“高碳”向“低碳”转型必将产生对商业银行创新产品/服务的需求。目前,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碳减排市场,但是大多数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规则、项目开发、操作模式等还很不熟悉。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商业银行能否以发展“碳金融”为导向,不断进行业务模式创新,将是在低碳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一、低碳经济及碳金融的相关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制度层面、技术层面和能源开发层面的创新,进而实现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从而尽最大努力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碳金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在概念上尚没有达成一致。通常,碳金融主要指的是与碳尤其是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各种金融活动,例如银行贷款、直接投融资和碳指标交易等相关的旨在保护环境的金融行为。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也是世界上最大的CDM卖方市场。随着CDM (清洁发展机制)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中国市场,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开始关注CDM和碳基金的商机。从2004年至今,我国共批准了2500多个项目的CDM申请。与此同时,一些城市和地区正在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环境交易所,例如北京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也成立了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成立了排放权交易所等。
虽然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推进我国经济形式向低碳经济的过渡。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商业银行体系还没有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其应该具有的作用。在我国进行碳金融业务创新时还面临如下限制因素:
(一)商业银行等相关中介机构发育不足。由于“碳金融”的发展时间不长,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相关业务的了解有限,对其项目开发与运作、风险管理及操作等依然缺乏认识。而且我国与碳金融相关的中介结构还处于起步阶段,业务不专业,发展处于较低的层次,与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二)人力资源和技术匮乏。碳金融业务对综合型人才依赖程度比较大,要求从业人员要有综合性专业知识,最好是具备金融、法律、外语、化工等专业背景。而目前我国银行系统相关人才的储备和积累欠缺,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碳金融业务比较单一,设计的领域比较狭窄。
(三)“碳金融”业务的风险规避机制缺乏。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面临着诸多风险。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虽然有助于碳交易市场的功能发挥,但我国目前尚缺乏相关的衍生金融产品,无法进行相应的风险规避,这造成商业银行从事碳金融业务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
三、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还存在着诸多限制因素,但是作为聚集和配置社会资金的重要渠道,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加快碳金融业务的创新,把握低碳经济下的发展机遇。
(一)信贷业务的创新。低碳经济下,商业银行要增强传统信贷业务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低收益项目的贷款额度,拒绝向极有害于生态环境的项目提供贷款,并积极加大对低碳消耗项目、无危害项目的贷款。此外,商业银行应该成立相关金融服务部门,专门负责碳金融、环境金融等可持续金融业务的经营、管理和营销统筹工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于CDM项目的业务创新。整个CDM 交易市场的建立健全过程中,商业银行不仅要适当地提供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援助,还要鼓励和帮助CDM项目开发设计者,为其提供信用增级,合适条件下可以从原始的CDM交易延伸至CERs 相关的金融创新工具。除了信用增级服务,还可以开展CDM项目账户管理服务、CDM项目设备融资租赁服务、CDM项目财务顾问服务等创新项目。
(三)与碳排放量相关的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可以尝试为自愿减排市场提供“碳银行”服务,即进行碳信用的登记、托管、结算和清算工作,可以极大地促进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此外,我国商业银行可在碳基金托管服务、发行低碳理财产品、参与构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等方面开展碳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曼怡,王楠.低碳经济下的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J].人民论坛,2010 (8).
[2]朱慧.低碳经济发展与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支持[J].现代金融,2010 (9).
[3]蒋志芬,冯海昱.低碳经济与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2011(10).
[4] 初昌雄.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与发展策略[J].经济学家,2010(06).
[5] 杜莉,韩丽娜.论碳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架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5).
[6] 郑良芳.对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38).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 企业会计 核算 信息披露
大部分科学家认为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加导致了气候变暖,因此减少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排放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气候变化这一话题在全球的不断升温,会有越来越多的大企业等将被问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及减缓措施。为此,企业需要充分发挥会计事务的职能,发展低碳会计,有效控制企业的年耗碳量。“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但是究竟什么是低碳经济,尚没有严格的定义。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资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一、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
低碳会计主要对企业履行低碳责任、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利用率,其目的是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既满足国家对企业低碳责任的要求,又可以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企业利润。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低碳核算和低碳信息披露等方面。首先,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低碳核算要求企业不仅要站在企业自身的立场着想,更要着眼于地区、全国乃至全球环境,要体现国家公布的有关环保节能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的要求;要体现高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使用现状和水平,及时发现能源使用状态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起到预警作用。其次,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有重要影响。企业低碳信息披露有两种形式:一是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增加低碳会计信息,如资产负债表类增设“节能投资”、“低碳固定资产”、“应交环保费”等项目;损益类增设“低碳收入”、“低碳节能奖励”、“低碳成本”等项目;二是单独报告,即提供单独的低碳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信息。相比较而言,第二种方式更加受到市场和投资者的关注,他们需要知道企业从原材料投入到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的能耗和排放的信息,要求企业单独编制低碳报告,将低碳绩效全面、系统地进行介绍。通过实施低碳会计核算披露,企业和其他组织可以正确地确认、计量与环境资源活动相关的投资和成本支出,更好地洞察这些支出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得到一个公平的低碳商誉。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面临的困境
2.1 企业对环境问题比较敏感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决定了我国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巨大压力。按照低碳经济的要求,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反映,可能会与目前的会计核算结果大相径庭。目前的会计制度下,企业核算中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会计科目少,并且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企业对已发生的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会计反映明显不足。企业对构成环境负债的或有事项存在侥幸,因此对环境负债的估值偏低,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2.2 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
以往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绿色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专业学者进行的,由于没有开设相关的会计相关培训,导致企业中专业人才并不多,这成为我国企业实行低碳经济会计核算的障碍。
2.3 制度不完善
尽管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会计的重要性,也有披露环境信息的动机,但遗憾的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环境会计研究还停留在学者们的书斋里,还未形成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还不能满足实务工作的要求。
三、促进企业低碳会计的建议与政策
3.1 树立低碳经济意识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企业改变目前高耗能、高污染的增长模式成为历史趋势。尽管我国目前还不受《京都议定书》的硬约束,企业在碳排放问题上面临的压力较小。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减排义务是确定无疑的。树立低碳经济意识,以低碳经济下的会计核算方式来评价企业的经济活动,自觉实现碳排放的减少,是企业未来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3.2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低碳会计是由会计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交叉渗透而成。复杂的、多元化的产权关系,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因此,必须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素质,让企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低碳经济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相关的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
3.3 低碳经济对企业会计的新要求
(1)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
按照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模式,由于没有考虑其产品生产给社会造成的后果,使得企业忽视社会成本而只是关心实际成本。因此,传统的企业核算未能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列入核算体系,从而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等经济指标失真,导致宏观上虚增国家富有程度,夸大人均收入和经济福利。
(2)会计核算内容的拓展
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选择低碳生产方式,改进企业的生产工艺过程,减少产成品中碳的成分,降低碳排放量,企业的管理内容、管理方式将发生变化。会计作为管理手段、信息处理手段,应该对涉及到的低碳经济活动加以反映,设置单位利润碳排放、单位产品碳含量等财务指标控制低碳经济行为。低碳会计是在传统会计边际上的拓新。低碳会计将企业的低碳经济活动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使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的增减变化加以描述,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企业的低碳资金运动一般包括低碳投资活动、低碳经营活动及低碳融资活动等。对低碳投资活动的核算,主要与生产过程中的碳素燃料燃烧有关,对企业减少碳排放的投资活动,包括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以及利用新能源(如水电、风电等)等活动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决策信息。对低碳经营的核算,主要包括采购、生产、销售、储存与运输等环节,在使用货币计量方法记录所购买材料及能源的价值的同时,使用非货币的方法如含碳比等非财务指标记录材料、能源的含碳量。低碳融资活动中也会产生相关的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要在会计核算中,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相关账户下应设置“低碳资金”等相应的二级账户来加以反映。
(3)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变化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碳排放对企业财务状况将产生相应的影响,包括对静态的财务状况和对动态的财务状况的影响。在我国,污染严重的企业在报表中往往披露不够理想和全面,这样很容易造成企业逃避社会责任。低碳会计报告要通过在传统会计报表中增列低碳会计项目和附注中增加低碳会计信息,不论采用何种形式,企业都需要提供诸如能源消耗强度等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碳足迹。
3.4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低碳经济目前并没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当然并没有一套系统的低碳经济下关于企业会计核算的法律法规;对于已有的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执行仍存在较多问题。为此,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原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下修订并完善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会计法律法规,更好地改善我国的企业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