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业是湖南省重点扶持的产业,不断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强此课题的研究,提出服务策略,有助于农业生产。
1 湘西气候特点分析
湘西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和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的中段,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高温多雾气候特点。降雨量在1300~1500毫米范围内,年均气温在15.8℃~16.9℃范围内。年平均相对湿度80%~85%,最小相对湿度10%~15%,无霜期长,年平均无霜期290~300天。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150~1160小时。
2 湘西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2.1 时效性差
从气象服务流程角度来说,当天气预警信息制作完成,气象部门先要将信息传递给政府部门,再传递各相关部门,致使信息传递时间较长,难以及时发送给农民。在此模式下,若发生突发性天气,难以为农民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使得气象灾害损失较大,难以发挥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功能作用[1]。
2.2 服务产品少
湘西州气象部门现有的农业服务产品中,以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为主,产品类型单一,缺少精细化和多元化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从服务质量角度来说,服务缺乏实用性与时效性。
2.3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不健全
若想不断地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则需要健全的服务体系支撑。从湘西特色农业服务现状来说,缺乏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使得服务工作范围变窄,服务工作规范性较差。以湘西地区为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还处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较低,实时监测系统的应用水平不足,难以提供针对。
3 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策略
3.1 推出智慧气象服务
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创新,要做好精准性和针对性的把控,要强化特色现代化农业核心示范园智慧气象服务。以某地区为例,在开展特色气象服务时,针对智慧农业基地,提供直通式气象服务。主要提供以下服务:在重要天气过程期间,提供点对点服务,强化服务的针对性,实现气象服务和农业物联网相互融合。相关技术利用终端,比如APP等,能够实时获取气象信息,采取生产措施;提供多样化气象服务。组织服务人员,面向农户,为其提供气象指导工作。例如,针对葡萄种植农户,服务人员深入到生产现场,掌握园区内气象情况,提出气象专业建议,包括建?h采用套袋技术和雨水清理等技术手段,来应对病害问题;通过在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等,安装传感器的方式,实时采集生产现场的气象信息,为其提供实时服务,实现预报到种植区域。湘西地区农作物种植相对分散,传统的气象服务范围广,缺乏针对性,开展精细化特色气象服务,应用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数据信息采集技术等,针对特色农作物种植区域特点,包括种植位置和发育期等,逐步开展精细化服务,来提升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2]。
3.2 完善气象站网
建立地面气象观测站点,进行气象数据信息采集,能够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部分地区已经设立了气象观测点,但为了能够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还需要不断完善气象站网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把控:推广5层梯度自动化气象站,提高服务工作质量,为农业生产实现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技术保障;完成基础数据信息采集和存储,包括种植位置信息和生长信息等,为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数据支持;做好重点时节的天气监测工作,为特色农业生产提供直通式跟踪服务,为农户生产提供科学的气象服务指导工作。
3.3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建立特色农业气象监测网,提升气候因素观测数据信息的精准性和完整性,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为保障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针对各地区,制作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提高产品的适用性以及专业性,为本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做法,创新气象服务方式,以便更好的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需求。加大创新力度,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推动气象服务的转变,朝特色化以及专业化等方向不断发展,实现对局部小气候环境的实时观测和连续观测,不断提高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准性,提升气象服务的时效性。不断地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质量,为农民生产,提供具有实时性和准确性的气象服务,便于及时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除此之外,要加强地方气象部门和农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构建联合服务平台,开展公益性基本服务,例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建立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来负责编制业务服务规范以及标准,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加强和其他地区的交流,为相关特色农业生产区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篇2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
气象为农服务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气象在农村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农业中建立气象服务体系。这两个方面的规范化管理是加快气象台为农服务综合转变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把所有对气象部门的需求扩大、拓宽,使其覆盖到政府对气象部门在三农建设提供帮助的职能作用中所作出的全部要求。同时,这也将成为我国气象部门现在和未来的长期目标任务。想要在农村进一步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就必须根据地方特色建立具有高能力和高水平的气象为农服务,以便形成完善的气象为农服务保障机制,这是目前气象部门在为农服务方面必须达到的目标。
一、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效管理机制。近年以来,气象部门在为农服务机构体系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主要表现在气象工作针对防灾减灾上的积极作用,还有推动农村发展并提高农民收入方面也有较大有效帮助。虽然气象部门为农服务体系一直处于不断改进之中,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亟待相关部门处理。比如,遇到紧急突发天气灾害时,没有及时的应急处理团队进行工作,防御气象灾害中没有强制性处理措施等。这些问题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长效管理机制中形成了较大阻碍,并且对气象部门在农业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导致其无法在服务中发挥自身积极优势。
2.主体作用发挥相对困难。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在我国农村覆盖的面积还是十分有限,仍然有很多地方无法在较短时间里快速准确掌握气象预警信息,从而无法在相应气象灾害来临之前做好防御措施,使得气象灾害对当地带来严重影响。致使这种情况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没有大力支持,才会让公共气象服务无法在所有地区实现均等化。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主动承担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工作,让气象为农服务自身作用可以顺利发挥。
3.气象为农服务方面缺乏人才技术。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中工作也是束缚规范化管理的原因之一。我国现阶段气象为农服务体系中,使用的气象技能设备及内部试验方式都处于相对落后水平,而布设在大部分地方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点都没有进行规范化排布,且在进行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时准确率较低。这些现状大多是由于气象部门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造成的,气象部门为农服务中需要的人才,不仅有过硬气象知识储备,还必须懂得农业知识并掌握气象新技术。
4.气象为农服务缺少充足的资金。在构建气象为农服务体系时需要做好很多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气象灾害总体防御计划、准确预警、随时观察和科学指导等方面。要想保障这些工作都取得有效成果和持续发展,充足的资金来源是工作展开和成功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然而,现实情况是很残酷的,农村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缺乏支柱性经济产业核心,农民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同时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也就不是那么可观。因此,能够投入到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当中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
二、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对策和建议
1.增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农村气象服务必须整体推进气象灾害监测网点规范化布局,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抓住自动监测和全面覆盖来两个重点环节,在农村娱乐观光区、特色农产品基地、灾害频发地段等增设新型自动化监测服务点。气象预警信息时,除采用传统手段,广播、电视、报纸等通用媒介外,还可以使用最便捷的手机短信形式,通过这些途径能够实现气象信息在农村中较好传播。在实践中还应该注意发挥气象服务站点长期有效的应急处理机制作用,继续在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中不断完善和改进相关体系。
2.加强气象为农服务的组织体系建设。气象部门在为农服务中应该大力加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目前,地方基层政府多数都成立了领导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专项机构,并将气象为农服务纳入到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范围之内。其中的主要成员单位有发改委、农业局、水利局等多个管理部门,它们通过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优资源,实现对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对此,为了形成多部门共同参与形成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体系的强大合力,建议还应当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科技研发等部门统统都吸收到专项机构中起到引导作用,是大有好处的。
3.创建科学、全面的气象内部团队。创建专门气象服务人才队伍是实现气象信息准确化、科学化的基础,同时还有利于建立气象信息数据库和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这些具备专业素质的气象人才将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积极同农村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中的人员沟通协作,将气象信息资源和服务与其他相似的部门进行的信息搜集和服务作比较。使得气象信息服务能够更加符合当地现实,使气象为农服务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有效运用。如此不仅能够提升气象服务的专业性和科学性,还可以通过具备专业技术的人才储备将气象为农服务建设发展得越来越先进,大大提升农
4.村地区居民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程度。确保气象为农服务有充足资金。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展开需要有地方政府充足的资金保障,建立起有效地方投入和支持机制很有必要。可以把设立气象监测站点、防灾减灾机构、气象为农服务基层站点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费用和业务开展费用,尤其是采取紧急救灾和应急防御措施的经费等都应当纳入到地方财政开支中。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气象为农服务有效展开,并得到规范化管理,更好地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各个基层机构和环节,实现气象信息预警全面、准确、及时,并在相关部门领导下使气象为农服务得到规范化管理。在逐步提高气象服务部门工作人员技术和素质的同时,大力增加象为农服务的科学水平,最终使我国广大农村在气象灾害预防和民生服务工程方面全都有长足发展和进步。强化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和多个基础部门以及全社会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使农村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的基本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入和推进。
参考文献:
[1]王春远,邹积慧,李光一.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初探[J].北京农业,2013,(06):134-135.
[2]罗立信,胡滨,罗忠科,等.县级气象为农服务的规范化管理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4,(09):181.
篇3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种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按照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发展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需求引领、科技支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科学合理布局,强化薄弱环节,完善网络系统,延长服务链条,积极推进农村气象技术装备和其他防灾抗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三)目标任务。用至年时间,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满足农村气象灾害防御需要的气象观测网络系统,建设功能完善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网络,构建有效联动的农村应急减灾组织体系,健全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升面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多时效、定量化的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增强面向农村全覆盖、高效率、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农业气象和农村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1.用至年时间,完成覆盖全市所有乡镇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和局地小气候的监测。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加密建设两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对致灾暴雨的自动监测报警。
2.在气象灾害关键区和敏感区布设雷电监测仪,逐步建成全市雷电监测网,提高对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
3.面向农林牧业不同需求,结合本地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种植基地小气候观测系统建设。
4.每个县布设—个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站、配备1—2套便携式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逐步完善农业气象监测系统。
5.完善卫星遥感监测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监测水平。
(二)积极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1.气象、农业、林业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组建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共同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服务产品。
2.结合各地农业产业布局,开展适合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的专项气象服务。
3.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开展全程系列化气象服务。
4.开展农业及气象灾害调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研发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和应对措施。
5.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网站,编制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提升农业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时效。
(三)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机制
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中心,主管市长任指挥长,气象、民政、农业、水利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区政府主管领导为指挥中心成员;指挥中心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各县政府相应成立县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中心。市、县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中心应当配备人员编制,制定工作流程,搭建指挥平台。各乡(镇)政府要明确一名乡(镇)长分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2.各县(区)所有乡(镇)要建立“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气象信息服务站,并指定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各行政村至少要有一名气象灾害信息员。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纳入基层专业应急救援体系,给予经费保障,并加强管理。
3.编制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体系。
4.建立和完善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县(区)级应急联动机制,实现各单位预案联动、信息联动、措施联动。
5.在气象灾害危险区设立警示牌,明确群众转移路线,制定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的联系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6.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四)健全气象预警信息网络
1.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视、电子显示屏、高音预警广播等媒介,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系统。
2.通过各有关部门共建、共享和共同维护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拓展气象信息搭载渠道,实现至少有一种手段能将气象预警信息送达每个村组,同时为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支持。
3.建立乡(镇)通知到村、村通知到户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递机制,逐步实现气象预警信息视频到乡(镇)、音频到村组。
(五)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风险管理
1.县(区)、乡(镇)政府要编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2.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编制精细化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范围。
3.在农村雷电多发易发区、农村中小学等公共场所开展雷电防护工程建设,并将防雷安全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组织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
4.县(区)政府要组织开展乡(镇)、中小学校、重点企业以及人员密集的车站、广场等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并定期或不定期对有关单位的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准备、组织体系等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强化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气象保障
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研究制定对策措施。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建设特色农业、林果业种植区或水源地等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基地,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切实增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的气象服务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认真履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职责,切实把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位置,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利、农业、气象、教育、科技、广电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进资源共享,加强协调配合,搞好综合服务,形成推动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科学制定规划。各级政府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布局、优化配置、完善机制、提升能力、强化服务、注重效益”的要求,因地制宜,抓紧制定规划,提高针对性、可操作性。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要统筹总体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做好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协调发展。
篇4
1.防汛作用
洪涝灾害往往都是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洪涝灾害有波及面广、损害程度大、损失不易挽回等特点。同时,洪涝灾害也威胁着农业生产中农民的生命安全。故而,防汛便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较为重要的一个作用。气象部门可以根据降水预测、天气预报等服务措施,凭借着气象部门的网络系统,及时有效地将暴雨预警信息发放出去,让农民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做好准备,进而防止农民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
2.抗旱作用
与防汛相对的则是抗旱。全球变暖、气候异常,极端旱灾频发。在这种情况下,气象信息服务就能依据政府和气象台共同搭建的抗旱指挥部,积极分析气象态势,并制定相关措施,确保旱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农业损失能够降到最低。与此同时,气象信息服务可以利用雷达、卫星等进行气象观测,也可以引导人工降雨。
3.农业灾害知识宣传作用
除了防汛和抗旱的作用,农业灾害知识的宣传可以称之为气象信息服务的一种综合性作用。气象信息服务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农业信息和气象信息汇总、结合,并进行分析,随后将其传播给广大农民,让广大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不断提高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的灾害预防能力。
二、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气象部门都认识到了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也在积极利用气象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提供便利。但是在实际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
1.气象信息失真
气象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预测失误、气象发展分析失误和报告失误等我们往都称之为气象信息失真。具体而言,造成气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1大气运动在计算机上的数值模拟很多时候不能够将大气的真是变化展现出来。
1.2气象预测人员在预测和分析过程中的人为意识也极易造成气象信息失真。
2.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
气象信息不及时是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存在的相当严重的一个弊端。一旦气象信息缺乏及时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进行自然灾害的预防也就不够及时,造成贻误最佳预警时间的情况。尤其是冰雹、雷雨、泥石流等灾害,一旦气象信息的及时性不够,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人身安全的影响将会很大。
3.气象信息没有针对性
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气象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不断提高针对性的气象信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要求。但是在现阶段我国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过程中,气象信息大同小异,都是一些常规性的气象信息。没有针对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进行气象信息服务,进而导致了气象信息服务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气象信息服务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对策与措施
1.加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
要想让气象信息服务能够顺利的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加强各级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观念就成了一项重要措施,这就要求各级气象部门对气象工作的重视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将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和多方位立体化进行气象预报作为己任。其次,为农民提高真实、准确、及时的农业气象信息应当是每一个气象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观念。最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每个气象部门的工作人员要端正态度,时刻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高水平、高质量、严谨和科学。
2.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
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各级气象部门都应当不断提高气象信息的可靠度,避免出现失真的气象信息,同时也要保证气象信息能为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发挥出重要作用。提高气象信息可靠度需要做到以下内容:2.1积极进行创新和实践。
2.2不断引进现代科技手段。
2.3积极构建研究业务化和科研业务化的模式。
2.4积极进行预报模式的开发和研究。
3.构建农业气象服务的体系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的地位都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气象信息服务想要顺利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也离不开农业气象公共五福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构建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3.1积极引入研究人员,让气象实验和农业气象的贯彻工作能够能加科学、严谨。
3.2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规划和设计,确保构建能够顺利进行。
3.3加强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预防等工作。
篇5
关键词:基层气象;为农服务;调研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3161
为了减少气象带来的灾害,就需要加大气象服务的能力,目前城镇化的发展对气象服务为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气象为农服务的目前状况分析
1.1 优点
气象服务的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根据气象资料显示,气象的传输质量和数量都在不断的提高,对气象卫星和雷达的使用,以及自动气象站建立,让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得到提高,也加大了对灾害天气的监测预报。
气象的服务内容多样化,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天气预报、关于农业电视频道、农业的气象预报等等。
1.2 缺点
服务系统不健全,没有设立专门的农业气象部门,没有相应的农业服务人员,也没农业观测的服务平台,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因此导致了气象为农服务的不足之处。
服务渠道不完善,虽然气象服务的渠道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但是,气象的和运用之间存在着冲突,同时,设施方面也不够完善。因此,导致了气象服务不能发送到每家每户。这就使气象服务失去了时效性。
2 提高基层气象为农的水平
众所周知,农业的生产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农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以气象作为保障基础,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为农服务,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首先,在上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的农业政策和农业气象所需要,气象部门设计了一些气象观测网和项目设施。但是归根到底,这些设施技术都不够完善,不够先进,很多系统都不到位。因此,基层气象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气象方面的技术监测。同时,还需要建立合理的监测地点。其次,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平台。而气象的服务平台主要有以下平台构成: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大型作物生长环境控制模拟平台和精细化作物生长过程农业气象观测平台。接着,需要增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之前的服务平台比较落后,基层气象部门应该协助与当地的农作物的生产和规划。不断使基层气象服务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对空中云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例如:人工降雨,人工降雨一方面是是减少旱灾,另一方面也是森林防火所需要的。
3 气象为农服务的建和实施对策
气象部门的服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现代农业设施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增加,让农业的发展大大的进行了提高。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随着气象的变化和农业格局的调整,抵制灾害的程度越来越小,然而对气象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提高气象为农服务,就需要在服务基础上取得重大的突破。
3.1 更新气象服务体系
提高为农服务的水平,气象为农的服务主要表现在,气象播报的准确性,天气和气候都有不稳定性,随时发生变化,气象的准确对农作物优势就越多,影响也会也来越大,也会给农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就要求气象服务需要达到定点、定时和定量。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气象服务提出更高、更大的要求。让农民知道什么样的时间该做什么,减少盲目性和从众性心理。
3.2 完善气象服务技术
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气象服务技术在不断的完善,基础设施也应该需要不断的升级,建成新型的天气预报、天气的监测和天气预警体系,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3.3 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想要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重点是人才培养,为了不断的加强现代技术的应用能力,还需要健全气象服务的信息员,设立专门的为农服务的部门,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联络员队伍,这就要求相应人员及时对准确信息的传达,并到现场进行农业技术方面的指导。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为农服务工作更好的发展,加大为农服务的质量。
3.4 提高气象服务为农服务的效率
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化能够得到互相使用,保证气象服务能够与其他的各行领域相互结合,作为气象部门,应该抓紧时间建立气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的预报模型,有效的提高气象预报和气象专业为农的水平,需要不断的改变气象服务的发展方向,全面满足新农村、现代农业和新型农民需求。根据不同的经纬度、不同的作物、不同的地形,对农业技术设施进行升级,进行专业的为农预报。气象为农服务需要坚持科技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气象为农服务事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气象服务,效益,提升服务水平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136-1
1 城乡公共气象服务非均等现状和实现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取向和技术选择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新经济、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追求新生活等方面对气象服务有着旺盛而迫切的需求。但是,相对城市公共气象服务而言,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存在明显的失衡和缺失,一是气象信息的覆盖面、覆盖率有较大差距。二是获取气象信息的方式和便捷程度有较大差异。三是获取气象信息的成本、承受能力差距较大。
针对城乡公共气象服务非均等现状,各级政府要将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纳入当地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社会化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气象服务,推进公共气象服务进村进户。积极开展乡镇天气预报,将乡镇预报做精做细,将重大、关键性天气信息及时准确的发送到农村。关键农事期制作农业服务产品,指导农业生产;做好新农村建设防雷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防雹等服务;加强农村防灾减灾知识宣传。
2 提升气象各方面服务能力
2.1 积极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加强气象应急队伍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快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加大力度开展灾情收集、普查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渠道,扩大预警信息服务覆盖面,特别是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宣传。
2.2 进一步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工作
通过树立决策气象服务的首位意识,规范决策气象服务关注重点,特别是明确规定决策服务产品的内容、形式和发送。增强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时效性,提高决策服务产品的质量。通过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气候的预测预报和服务,最大限度的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
2.3 全面加强公众气象服务
广泛征求用户合理化建议,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全面提高气象灾害分析评估能力,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彻底改变服务滞后、被动服务现状;在公众气象服务的多样性、精细化、广覆盖上下工夫,逐步增加对公众的预报滚动订正频次。深入开展气象服务“进农村、进企事业、进社区、进学校”活动,丰富、优化气象信息传播手段,扩大气象服务信息的传播面。
2.4 逐步完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丰富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通过多样满足不同用户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培育专业专项用户群体,拓宽气象服务领域;积极与相关部门和行业联合,广泛开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通过延伸气象服务的链条,构建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大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风能的评估,为合理开发能源服务。
3 认清公共气象服务前景
3.1 公共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研究表明,在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许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将增大,气象灾害的破坏程度将越来越强,影响将越来越复杂,应对难度将越来越大。
温度持续升高。近50年来,辽宁升温比较快,平均增高了1.4℃。降水逐渐减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1995年和2005年发生了全省范围的洪涝灾害;2007年3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风雪灾害;2007年6月,发生了全市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夏旱。
3.2 努力开创公共气象服务的新局面
以向政府直接提供决策建议为方向,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完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实时共享,为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供基础支撑。建立和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小区短信广播业务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定点分区。建立和完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系统,在各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增设电子显示屏。
提高预报准确率,完善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专业预报系统,土壤墒情、农事活动适宜期、农业产量、设施农业环境气象条件、果树开花坐果期的气象条件分析等服务产品。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气象预报产品。提高城市局地暴雨、雷电、冰雹、大风等天气的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4 结论
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是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在整个气象业务中的主导地位、实现气象综合实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北京:气象出版社.
[2] 郑国光在第五次全国气象服务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08,9.
[3] 马鹤年,沈国权,阮水根,秦祥士,等.气象服务学基础[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 张彤玉等.政治经济学原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宫敏(1961-),女,大专,开原市气象局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与应用气象工作。
篇7
一、社会对地市级气象科技专业服务的需求及未来趋势认识
在网络新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从新形势下气象科技服务的定位、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而且当前社会及行业需求气象科技服务的未来未来趋势集约化及时准确结合新媒体的服务手段,更好创新开发针对各行各业气象科技服务平台,社会化参与的机制探索实现服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来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在重大活动,科学决策,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
二、专业气象科技服务的概念内涵
内涵:公共气象服务包括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和专业服务。在新形势下,气象服务要向气象灾害防御拓展。属性:公益性是本质属性;气象科技服务就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效果而言,属于公共气象服务的范畴。决策服务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的气象信息服务;公众服务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例如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等.而专业专项预报服务是为经济社会特定行业和用户提供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以及保障重大活动,重大工程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等提供的服务.面向行业的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有农业、浅谈对于地市级专业气象服务领域的未来发展随着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发展,扩大气象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拓展了服务的领域,丰富了气象服务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气象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的需求,探讨面向社会的气象科技服务,尤其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努力方向,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做了一些分析。文/白玉双贾志非张煦明水利、国土、交通、能源电力、铁路、旅游、林业、卫生、环境等,例如农业气象服务针对农业提供农业气象情报,农作物发育期生长条件预报等牧业气象服务,林业气象服务,水利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旅游气象服务等.在改革发展中,要采取多种机制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同时,适应公益和市场的气象服务体系结构及相应的运行及管理机制,社会化参与的机制探索,改进服务模式,合作开展气象风险技术研究以及气象数据应用分析,打好气象科技服务框架,使科技技术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气象服务的支撑。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长效运行机制,彰显气象科技服务在气象评估论证,防灾减灾等发挥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的趋势及努力的方向
专业服务集约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即按照适应需求、集约高效的气象服务业务体制要求,建立上下协同、分工合作的服务模式,完善统一管理、分级服务的发展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集约化发展、技术共享、队伍专业、机制高效的发展模式。专业气象服务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专业气象服务,是气象现代化发展,推进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面向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农业、水利、国土、交通、能源电力、铁路、旅游、林业、卫生、环境等,研发所涉及的所有业务系统,提高业务整合与应用能力,使先进的气象科技服务本地化应用自然对接接入所需行业,发展各级各类专业专项服务无鏠整合,让良好的业务框架可支撑各类行业气象应用服务,投入长效运行机制,气象服务的重点任务:防灾减灾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公众气象服务、农业农村服务、城市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重大保障服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服务;业务体系建设:基础业务系统、业务队伍建设、业务机构建设;基础业务系统中明确四项业务:气象灾害防御业务系统、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公众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专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这样在改革发展中,采取多种机制促进公共气象服务的发展同时,使专业气象服务探索转换为社会服务化参与机制,建立覆盖水文地质、交通旅游、能源电力、农业农村、环境、卫生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业务,强化了重点地区、重点时段、重点天气等专业气象保障服务,在森林草原防扑火、旱区降水影响评估、强降水次生灾害气象预警、大江大河及中小流域水文气象服务等重大或应急气象保障任务,精细化的专业气象预报服务更好的发挥作用,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基本实现服务业务现代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机构实体化、服务管理规范化,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服务体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9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三网”融合技术电视、网络、手机的三网融合,云计算技术对于气象科技的推动不可阻挡,无线宽带网络和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海量数据信息的获取和反馈。移动气象服务APP,一个小小的窗口就可把海量的气象信息和巨大的用户群连接到一起。采取多种机制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的同时,使得气象科技专业化服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时代,争取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加强农林牧,水利,民政国土,交通能源,电力,环境,卫生等协作,气象科技服务的前景发展空间广阔。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四、专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篇8
一、充分认识气象服务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
农村是气象灾害的多发区,也是气候的敏感区,气象工作与“三农”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气象工作关系农业的科学发展,加强气象工作,既有利于防范、减轻气象灾害对农村和农业的危害,又有利于趋利避害,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和谐稳定,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薄弱,极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和社会的不稳定;气象工作关系农村的民生改善,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对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严峻威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气象服务“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加大气象服务的支持力度。
二、全面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各地要以减轻农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目标,争取在3年时间内,基本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一)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要加快现代化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整合气象、水文、国土资源等部门资源,优化布局,加密站点,统筹推进重要流域、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等农村重点部位的气象灾害监测站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的监测分析,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和农用天气预报,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和风险评估的针对性。
(二)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要建立县、乡两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负责全县、全乡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做到重点部门有联络员,每个乡镇有气象协理员,每个村有气象信息员,落实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组织灾害防御、传播气象信息、反馈受灾情况和气象灾害科普宣传等工作。
(三)加强农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措施的建设。要做好县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乡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开展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各气象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预案演练,提高农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及各单位协同作战水平。
(四)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并纳入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工作;重点加强对农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迁建选址、农民建房等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避开气象灾害风险区和隐患点,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开展乡镇、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五)加强农村防御雷电灾害能力建设。要按照规范标准,科学设计、安装防雷装置,推进农村学校等公共设施、企业以及成片农民新村的防雷设施建设,并逐步纳入当地政府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各地要加强农村防雷减灾科普与宣传,气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引导农民按防雷规范标准建房,提高农民防御雷击灾害的能力。各县(市)至少要建成一个农村防雷科普示范点。
三、全面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
以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争取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
(一)开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要开展针对粮食作物关键农事时期的天气预报服务;农业部门要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的合作,及时开展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会商分析,指导农户采取抗灾避灾措施,保障全市粮食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二)推进现代农业“两区”气象服务。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服务需求,在“两区”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站,各县(市)至少建成二个园区气象工作站和一支园区气象信息员队伍。探索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验基地,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和小气候观测能力。完善气象为农服务“联系卡”制度,为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开展“一对一”气象服务。
(三)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建成以气象服务系统为依托的县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平台,完善乡镇、村及气象灾害敏感行业(单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机制,逐步建成农村有线广播、iTV气象直播频道、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农村气象信息接收设施,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为农民防御气象灾害和安排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深入开展各类气象科普教育、气象信息应用培训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气象信息运用能力。
(四)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为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认真组织开展气候资源普查评估和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结合农业区域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良种引进等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动态预警服务;落实人工增雨作业经费、装备和队伍等,开展针对农业抗旱、水库蓄水、缓解高温及森林防火的人工增雨作业。四、以“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为载体,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
各地要在建设农村防灾减灾示范乡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按照“有气象工作站、有气象协理员、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气象监测设施、有气象信息接收设施、有气象科普活动”为内容的“六有”标准,全面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示范村(社区)的试点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完成所有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100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各县(市)政府要大力支持,市、县(市)气象部门要加强指导,各乡镇(街道)要抓紧推进。对已通过省级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验收的单位,要按照标准定期复查,真正发挥示范作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水平。五、切实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考核,完善制度。各地要把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对下一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新农村建设考核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农口联席会议制度,发改、国土、水利、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支持和参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
篇9
一、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延伸气象服务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农民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服务为引导,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本地气候资源,提供系列气象服务产品,不断扩大气象为农服务领域。
一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实践证明,气象在农业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替代作用。近年来,我们积极开展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和跟踪评估等工作。去年,我们先后了“低温阴雨将至,稻棉苗期管理不可放松”、“早稻须防僵苗迟发,因天制宜科学管理”和“盛夏时节将有连续暴雨来袭,注意农田排渍排涝”等预警信息和服务产品,并在灾后实施跟踪调查,撰写了灾害影响评估报告。为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大局化、制度化,我们在全省率先编制和出台了《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了我市6种主要气象灾害的防御布局和具体措施,并且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二是加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优质粮油、名特水产、生态畜禽、绿色蔬菜是我市四大特色农业。结合本地特色农业发展,我市气象部门开发出了粮油、畜禽、大棚蔬菜、特种水产等10大类50种气象服务产品,并且组织编写了《水稻高产优质栽培气象支招》、《因天制宜,科学养鳝》、《油菜产量不稳的气象症结及其对策》、《优化气象生态,科学混养鱼鳖》、《气象与蔬菜》、《鱼鸭混养》等6本科普气象读本,引导农民趋利避害,发展生产。同时,我们还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气象要素对网箱养鳝影响”的课题攻关,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有力保障了养鳝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在此方面,我们不断深化气象服务内涵,组织农业、气象等部门,依托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气象研究。下一步,我们还将着手进行农业项目气候适应性论证,研究农业气候灾害风险区划和主要农产品种养专业气候区域,提供详细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和农作物区划信息,以利于各地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适应性地利用和开发好本地气候资源,为优化农副产品品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做好决策服务,帮助农民把自然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二、完善公共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信息服务渠道
准确及时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是乡村气象服务工作的生命线。对此,我们高度重视,毫不懈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服务手段,大力推进气象服务进农家、到田头。
一是注重基础建设。全力推进市、镇、村三级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工作。近年来,我们新建了一座现代化的农业气象观测站,改造和提升了气象信息平台以及气象为农服务网站。在农村建立健全了气象服务网络,配备安装了气象服务终端。同时,还按照“六有”和“六个一”的标准,大力推进气象服务示范村建设。目前,我们正在布局农村气象实景视频监控点,实施“168”预警信息工程,启动新一代重要天气实时报警系统和应急移动服务体系建设,力争实现“应急平台链接到基层、数字预案延伸到乡村、预警广播覆盖到农户”的建设目标。
二是提供优质服务。我们在全市先后开通“12121”气象电话、“10620121”手机短信、气象网和兴农网。通过链接中国网、农业农村工作网和农业智能网等互联网络,以及联手本地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气象信息力度,扩大气象为农服务范围,提升气象优质服务水平。去年,我市气象部门重要气象报告、专题气象服务、气象旬报、中长期预报、农事建议等服务产品150多期,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三是搞好科普宣传。为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千村万户”气象培训工程。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以会代训等形式,以及将气象知识纳入农村干部群众培训内容,共对全市639个行政村、近20万农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气象科普知识宣传,不断增长他们的气象科学知识和自我的防灾减灾能力。在科普宣传过程中,我们还十分注重把农民需求与气象服务有机对接起来,努力打造“政府——气象部门——乡镇气象信息工作站——气象协理员——农户”的服务链条。
三、健全工作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为适应时展的新变化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们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凝聚社会共识,齐抓共管地做好新时期气象服务工作,不断提升气象为农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市农村气象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做好本地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同时,市政府还将各地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纳入年度农业农村工作的考核范围,给予一定权重分值,进行严格考评结账,从而为推动农村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责任约束。
二是协调部门行动。加强部门配合,形成联动机制,是做好气象为农服务的重要前提。鉴此,我们建立和完善了气象为农服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有关部门工作职责、主要任务和考核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协调行动。今年,还准备开展成员单位述职活动,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推动有关部门形成强大支持合力,不断开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新局面。
篇10
兴凯湖农场近几年的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离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为确保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垦区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发展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部署要求,兴凯湖农场将以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突破,全面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现就结合农场实际研讨如下:
一、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化大农业为目标,面向整体全面陕速、跨越式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农机、水利、种子、林业、科技、畜牧等行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场农业耕作栽培、土肥、植保、气象、科技服务推广信息网络化系统;加快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步伐;增强各类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指导、服务、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措施。
通过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达到夯实农业基础,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产业调整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扭带,实现措施标准化、生产机械化、服务规范化、管理全程化和农业稳产、高产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立以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推进小组,进一步统一对建立现代化大农业认识,提高加快建设现代大农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紧迫感,建立健全责任分工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有效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完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目标考核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力推动各项工作的高效落实。
2、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快速发展提供保证。
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稳产、高产、标准化落实的重要保障,是农业承包户增收的前提,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保证。
农场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田间道路、水田条田化改造、水稻集中育秧大棚、现代农机装备、粮食晒场和仓储等标准化建设,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实现企业增效、农户的目的。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是结合国家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等项目建设和自筹资金等进行。
3、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和建立农场农业植保体系建设,增强农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综合抵御灾害能力。提高生物灾害的预警预报和有效控制;加强专业力量建设,提高应对和抗御生物灾害能力,科学实施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改善和完善飞机作业条件和扩大航化作业面积。强化植保体系建设,配齐植保专业人员,确保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三个”安全。做好稻瘟病、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叶鞘腐败病;监测玉米螟、蚜虫、大斑病、大豆灰斑病、食心虫的监测工作。
(2)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技术信息中心、基层信息服务站和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全面实现农场与管理区技术员、科技示范户微机联网,实施网络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继续实行农场农业生产技术部门设立科技“110”,开办短信服务业务,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农情信息、气象信息、市场信息等服务项目,形成覆盖全场的技术服务网络。
(3)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建立专管部门与相关部门等的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防灾减灾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系统建设,在作物生育期间,为增雨防雹提供气象信息,同时提供短、中、长期天气预报,服务于农业生产。提出预警预案,对特殊灾害性天气能够及早预测,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科学组织和指导人工增雨防雹作业,为农业趋利避害,实现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4、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对产前、产中、产后要严格制定生产技术措施,管理人员要靠前服务指导,将标准化措施落实到生产的各个环节,贯穿农事活动始终,为农业的丰产丰收提供保证。
5、抓好高产创建、科技园区和科技示范带建设,为农业生产起到示范、引领、推广作用。
一是继续采取小面积攻关和大面积高产创建展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开展水稻高产攻关活动,加快先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场建设四个高标准现代化农业生产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公路沿线科技示范带,通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带建设,成为农场科学技术培训的窗口和基地,全面展示农场农业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将国家农业现有补贴政策包括粮食直补、粮种补贴、综合补贴及农机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应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农业生产政策法律化,使补贴制度化,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2、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如加大农业保险理保额,使农业承包户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健全农产品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和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