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拥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社会责任感 培养途径 评价机制
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涌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道德信任危机、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现代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缩影。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积极参与者。要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首先要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摆在重要位置,加大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人力与物力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以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基础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良好的大学风尚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高校不仅要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创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校园精神环境。每个高校都有各自所坚持、推崇的大学精神,将社会责任感与大学特点、大学精神相融合,营造良好的责任感氛围,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培养有较高的思想觉悟、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有顽强意志力、以科学发展为使命的大学生,指引他们在探索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对学生意识、理念的直接教育。施教者应当主动关注青年社会责任感的状况,从整体的战略角度出发,制定符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内容和目标,选择合适的途径和载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针对性。
(一)培养青年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广泛参加社区服务、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力所能及地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让学生在非学校的场所中真实地感受自身作为公民的状态,将学科教育与社会实践服务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提高青年的学习兴趣和学业成绩、增强青年的环境责任感及促进社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二)加强网络教育。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思想文化交锋的阵地和战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应利用这一趋势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合力。同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配备思想政治素质高、技术水平高的网络工作人员,在网络文化建设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规范网络行为,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三)通过角色示范等互动性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责任感起源于角色,角色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坐标定位。社会角色是动态的,个体只有在行动中才会承担社会角色,也只有在实践中社会角色才会为社会所承认。角色的本质是人的社会责任感的分配和实现,正确、多样的角色示范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社会角色,从而更好地认识、担当起自身角色所负的社会责任。
(四)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化,各个国家的发展和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世界上每个国家的青年都面临各自的问题,但社会责任感作为人类共有的精神,不存在国度的差别。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并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启示,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供新启发。
三、建立有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评价机制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社会责任感培养面临较大挑战,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在责任感培养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和调节,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促使学生社会责任感知行合一。
(一)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培养只有从其本身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一群体的身心特征及其社会责任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掌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真实现状还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科学地针对培养结果进行正确、客观、有效的评估,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二)坚持发展与开放的观点。当代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社会发展的多种要素影响下是动态变化的,其社会责任感还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评价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观察分析。此外,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国际性话题,要从整体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角度培养当代青年的全局意识和整体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既要秉持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原则,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又要关注世界文化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这对当代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将自我评价与民主评价有效结合。自我评价是指评价对象对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是自我教育、总结、提高的过程。其优点在于它能帮助评价对象自醒,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而产生内化作用。但这种方式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要得到客观公平的评价,自我评价须与民主评价要相结合。民主评价则是评价者们对照评价标准,依据对评价对象的日常行为表现的观察进行评价与鉴定的方式。民主评价的客观性强,可以避免自我评价中出现的对自我认识不清的情况。
(四)科学设定评价指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指标主要分为三大类: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社会责任的情感;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行为。培养大学社会责任感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与国家,判断一个人是否拥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行为体现最直接,因此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指标是判断责任感强弱的一个直接标准。而对责任感的认知与情感是实践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指导,没有正确的认知就无法切实落实责任感的实践行为。所以要将三类指标科学合理地分配结合,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彭文英.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培养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5).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23-02
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社会化进程中,基于对社会、国家的高度热爱,主动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的高尚使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和重视。他们接受高等教育,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要完成好这光荣和艰巨的使命就必须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大学生作为敏感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并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和行为,体现出了社会责任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走向。2011年据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5000余名大学生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有爱国的主观意识,也愿意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具体分析
1.经济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以经济为主的深刻变革中,它推动了政治体制和科学教育文化体制的改革,给我国社会生活注入了活力,也给责任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以致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育的作用。再加上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个体本位思想,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成败的标准,也很容易诱发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从而不知不觉地片面强调自我价值,而极少考虑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
2.文化、媒体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扩大,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对西方国家文化学习、借鉴的同时,很难把握好学习和借鉴这个度。文化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那个时代的理想、人格,对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影响。而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被现代人接受应用,有很多人甚至不屑本国文化,国人的文化身份也日渐模糊。当今信息传播的渠道不胜其数,其中媒体的作用尤为突出,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媒体一再侵蚀我国的文化根基,淡化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修养,麻痹了大学生思想,使他们缺少必要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
3.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对社会的态度不是在现实的具体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来的。环境不同,对大学生的影响也不同,其中家庭与学校这两方面作用的重要性尤其突出。我国古时候的人们很重视家庭教育,它在整个传统教育体系中一直承担着重要职能。近代各种外来主义思潮的涌入,人们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也过度批判本国传统文化。另外,现在的家庭教育本身也存在问题。很多家长只注重子女的学习,忽视了对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导致子女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障碍,在团队合作中缺少合作精神,在面对利益的冲突时,人与人之间变得异常冷漠,最终形成了淡薄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不仅仅是人类社会传播知识的媒介,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场所,更是民族实力的代表,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可如今的大学也因受到各方面的影响,逐渐被庸俗化,校园环境日趋商业化,少了人文关怀,致使传统文化品位和内涵急剧下降。同时,现在大学里有很多老师事业心、进取心薄弱,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少实践,难以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
1.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体制目前还不够完善,很多人知道市场经济即法制经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缺乏自身主观意识的约束即是道德约束,很容易变得见利忘义、尔虞我诈。因此更需道德来进行约束。培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也有助于不同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先进的生产力,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仅具备广博科学文化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进步还需要有一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
2.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健全的人格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格中的一部分,必须加以重视。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给自己打造良好的形象。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促使大学生主动寻求大众需求,有利于提高思维,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重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对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统一、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研究
1.推进家庭教育,刻不容缓。家庭教育内容的偏差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弱化。所以,家长应树立全程式的家庭教育观,向子女讲授我国传统的礼仪及为人处事的方式,让责任意识渗透到子女的深层意识当中,逐渐形成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家庭文化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同时,加大社会对家庭教育传承计划的扶持力度。健全有关家庭教育相关组织,制定完善的家庭教育实施方案。这需要我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促各级学校等教育机构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最终形成一个全国性的家庭教育网络系统。
2.加快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净化校园文化,营造人文环境。在大学德育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要认真分析当前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并吸取教训。在价值选择上应该有坚定的信仰和使命感,让学生安于研究学问,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还要运用榜样示范营造一种人文氛围,使校园四处洋溢着充满责任感的气氛。开展文化活动,实现责任内化。高校应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积极全面地开展各种活动,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天地。可以建立大学生党员责任区,加强大学生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党员的监督管理,真正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形成强烈社会责任意识。
3.改善社会环境,迫在眉睫。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要形成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良好环境,就要把优化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结合起来。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抓住有利时机,落实改革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加大舆论监督,让大学生感到社会上充满了正能量。国家还应当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管理与控制,净化大众媒体,禁止低级暴力内容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社会要和谐有序的发展,每个人就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使命,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需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与培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9.
[2]郭英香,张连珠.浅析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教育育人,2006,(1).
[3]唐文忠.浅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1).
[4]蒋国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原则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3).
[5]张丽娜.和谐社会呼唤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J].科技信息,2009,(2).
篇3
【关键词】低碳教学 数控技能 责任感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16-03
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提高数控技能低碳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试图就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的责任感及其培养,谈些粗浅的见解。
一 责任感的作用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利己,又要利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高中阶段是学生从青少年走向成人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高中阶段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能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使他们能够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的合格公民。具体到职业学校学生,其中大部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造成这些原因的其中一条就是因为责任感的缺失,因此对他们在这方面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起着指向、激励、强化多方面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下面以在教学中首次试点的2010级数控班(总人数50人)为例,通过表1、表2加以说明:
二 责任感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所有这一切只有建立在责任感这一基础之上才能真正有效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数控技能低碳学习既是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把学生的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责任感的驱动下“成人、成才”。
1.通过企业岗位需求,激发正确的自我责任感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也就是说,一切教育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因素才能起作用,而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是内部因素启动的关键和核心力量。一个人如果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欲望,才会挖掘出内在的自我潜力,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基本需求出发,让学生明白:企业生产是靠人实施的,人的低碳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过程能否顺利进行、生产的产品获取的经济利益是否最大化,因而企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低碳员工队伍,每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低碳职业能力,才能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才有可能获得满意的经济收入。通过企业岗位需求,让学生懂得生存之道,进而激发学生正确的自我责任感。
企业岗位要求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关键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需要以真实的企业生产情境把他们体现出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正确的自我责任感,才能唤醒学生对数控技能低碳学习的渴望与热爱。因此,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需要让实训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对接,即引进企业典型产品作为工作任务,引进企业人员参与生产教学管理,在学校实训工场进行教学,若条件允许可直接到企业进行实训教学。
第一,通过企业产品质量要求,激发提高职业技能的责任感。企业对员工职业技能的要求是通过对员工生产的产品质量要求反映出来的,对职业技能的肯定程度最终表现在劳动报酬上。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通过产品质量要求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让学生知道自己现阶段必须具备哪些技能,同时让学生明白具备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是其就业的前提、产品质量的保证是其在企业的立足之本、追求产品质量的完美是其自身的义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职业技能对自身将来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责任感,学生低
第二,通过企业制度要求,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责任感。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是通过企业制度反映出来的,企业制度作为强制性的章程,它规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并通过对应的奖惩措施体现出来。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管理制度中应充分反映企业制度要求,通过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队伍,不仅劳动技术一流,而且需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章守纪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人能否就业的前提,遵守企业制度是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对学生劳动责任包括安全规范;刀具、工具、量具的放置合理;正确使用量具;设备保养;关机后机床停放位置合理;卫生状况;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严重违反操作规程者等方面进行考核,对学生劳动秩序包括遵守上班时间,因故迟到和早退时,必须事先请假;工作中不离岗、不串岗,外出时应请示老师;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杂物;上班时,不得说和做一些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不在实训车间内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工作;上班应着装整洁,不能穿拖鞋、裙子、高跟鞋,奇装异服,同时不准在车间内吃任何食品;工作不能消极、不认真、工作态度恶劣,不能影响他人工作情绪或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等方面进行考核。
第三,通过企业“优胜劣汰”,激发提升关键能力的责任感。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益最大化,它需要员工的知识技能、应变力、决断力、适应力以及协调能力等关键能力在工作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企业对员工关键能力的要求是通过优胜劣汰反映出来的。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企业关键能力要求,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员工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否则将会被淘汰,从而激发学生养成提升关键能力的责任感,使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关键能力,确保自己将来在职业生涯中“保值”、“升值”,不被淘汰。如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考核,见表4。
2.通过真实的社会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具体说就是社会并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尽管社会不可能脱离个人而存在,但是纯粹独立的个人却是一种不存在的抽象。简言之,就是没有人可以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对社会负责、对其他人负责的责任感,而不仅仅是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这样才能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就数控技能低碳教学而言,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数控技能低碳学习的意义,唤醒学生对数控技能低碳学习的渴望与热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一,创建实训工场低碳文化,建立低碳的社会责任感。实训工场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需的物质条件,属于“物”的因素,但实训工场里除了“物”的因素外,还存在着实训工场文化,所谓实训工场文化是指所有实训工场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和享有的各种文化形态。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潜移默化地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实训工场文化对学生的潜在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方面。健康的实训工场文化,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熏陶。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为了达到实训工场低碳的教育性,实训工场的环境布置除了体现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外,还应体现低碳文化,如:(1)低碳作品展示:将一些学生优秀的低碳作品陈列于实训工场。(2)公布栏:将每天各小组工作情况(机床损坏、刀具损耗、耗材、耗电量)进行公布。(3)荣誉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评出质量标兵、低碳环保标兵和文明生产标兵,明白地公告于此榜。(4)生产生活点滴:将生产生活中的一些低碳技巧张贴于实训工场。通过实训工场低碳环境文化氛围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低碳理念,建立低碳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实施低碳教学,形成低碳生产的社会责任感。数控技能低碳教学过程是整个实训课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环境知识、意识、态度、技能注入数控技能教学中,要让学生考虑应如何改革工艺、提高原料转化率、节能降耗、减少排污、综合利用等,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低碳生产的社会责任感。如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采取:(1)开展小组竞赛,发展学生的低碳创新思维。在实训工厂我们给每台数控机床装上电表,这样每组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后耗电量就一目了然,学生为了实现产品加工过程开机时间短,用电量少的目的,他们从接受工作任务起就开始认真研究工件的加工工艺和加工程序,制定出既能保证加工质量又能实现“低碳”目标的最合理的加工工艺和加工程序,另外学生在机床操作过程中也不敢拖拉,而是以自身所能达到的最快速度进行机床操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加工任务。所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向学生灌输节能意识,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培养了学生节能的社会责任感。(2)不断挖潜,提升学生的低碳意识。我们对学生从初期开始进行数控技能训练时就把整个实习过程所需要的材料都发给学生,等到整个实习结束后对各组耗材进行比较,从而使各个小组在完成每个项目时对耗材都要精打细算,培养了学生“低耗”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采取低碳职业能力评价,提升低碳生产的社会责任感。在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低碳的职业能力评价是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是提升学生低碳生产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保证。正确实施低碳职业能力评价能使学生明白机械制造业为社会制造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耗资源并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料、废气等污染源,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低碳生产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生产过程中能自觉采取符合环保要求的节能、降耗、少污染的低碳机械制造模式,并以此为支点引导学生的“低碳责任感”。一般来说,数控技能低碳评价分大体为三大块:第一块为质量分,占总分的70%左右;第二块为低碳环保分,占总分的20%左右;第三块为文明生产分,占总分的10%左右。另外,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生初期练习、中期练习、后期练习的学习情况定期评出质量标兵、低碳环保标兵和文明生产标兵,从而进一步促进各小组在这些方面的学习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低碳生产的社会责任感。
实践证明:数控技能低碳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也就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兴趣、调节情感、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与学习习惯。使同学们完成工作任务更认真,实训课堂思维更活跃,讨论发言更踊跃。所以,培养责任感与学生的数控技能低碳学习之间互为因果,强烈的责任感能促进数控技能低碳学习,而有效的数控技能低碳学习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财务绩效 影响 路径
一、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范围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我国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着实认识到一个优秀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比如,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2006年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的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普遍认同“优秀企业家一定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认同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公益四个方面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
再者,自从企业社会责任思想问世以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于企业是否应履行社会责任的难题一直没有解决。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支持者曾从十个方面雄辩地阐述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观点:(1)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顺应了民意,满足了公众期望。公众的意见支持企业同时追逐经济的和社会的目标。(2)长期利润。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趋向取得更稳固的长期利润。(3)道德义务。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因为负责任的行为才是所要做的正确的事情。(4)公众形象。公司通过追求社会目标可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5)更好的环境。企业的参与有利于解决社会难题。(6)减少政府管制。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加强会导致较少的政府管制。(7)责任与权力平衡。企业拥有大量的权力,这就要求相应的责任来加以平衡。(8)股东利益。从长期来看,具有社会责任感将提高企业的股票价格。(9)资源占有。企业拥有支持公共项目和慈善事业的资源。(10)预防胜于治疗。企业应在社会问题变得十分严重之前采取措施,以免付出更大的补救代价 。
与此同时,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反对者们更不示弱,则将追求利润最大化视为企业惟一的社会责任。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是这种思想坚定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公司是股东的公司,管理者是股东的人,因而公司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针对反对者观点,如果我们能够论证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不会导致公司绩效的降低甚至有所提升,那么社会责任的反对者就有可能转变立场,由反对者变为公司社会责任的支持者与践行者。若是如此,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就一定能够形成,企业组织一定能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拟以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公司绩效的路径为着力点予以分析,欲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提供途径。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的路径
1.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财务绩效的路径
企业对投资者责任可以称为投资者的权益,是一种剩余权益或留剩权益,我们可以用财务绩效来表示。财务绩效按时间来划分有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按能否量化分为定量绩效和定性绩效。那么,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什么绩效产生影响呢?实证分析表明,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均有影响 ,而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存在正相关现象。履行社会责任一般是通过对定性绩效的影响最终实现对定量绩效的影响的。这种影响的正确路径是什么?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目标的定位,通过企业目标的定位影响企业战略制订,再通过企业战略的实施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最后通过企业的行为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的。这种影响的路径可以图示为:社会责任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企业经营行为企业财务绩效。可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路径,必须将要履行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的目标,在一个合理的责任范围内履行责任。这个合理的责任范围就是企业的能力限度。如果不顾企业自身能力限度超越了相关者责任范围履行社会责任,那是一种盲目的冲动,对企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不仅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反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要坚决反对的。
2.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目标的定位
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与获利。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就是实现投资者期望的目标,投资者期望的目标什么时点才能实现呢?在满足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后才能履行对投资者的责任。所以,现在要实现投资者权益最大,有两条途径。一是实现整个企业的收益最大。当整个企业的收益最大化时候,用整个企业最大化的收益扣减履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后,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净收益最大化。另一条途径是在整个企业收益一定的前提下,通过减低履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达到投资者净收益最大。两条途径都能够实现企业对投资者的责任最大,但是实现的途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将企业这块“蛋糕”做大的办法来实现目的的,反映在企业的目标上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后者是在不履行或少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在“蛋糕”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对“蛋糕”的分割来达到目的,反映在企业目标上就是股东收益最大化或利润最大化。至此,我们不难理解企业目标定位的重要性,更能够从深层次理解企业理财目标从股东收益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变的道理。
3.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
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必须通过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来实现。企业制定战略时务必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的影响,考虑企业的经营活动可能对社会产生正面与负面的影响。如果企业制定战略不考虑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拒绝为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那么社会就可能通过相应的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或者是磨洋工等其他手段)来迫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应将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承担起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义务、向社会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与提高员工的生活与工作质量并为其提供事业发展的机遇、促进所处社区的稳定与繁荣的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中。
4.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落实于企业经营行为的实施
企业战略决定企业的经营行为,企业的经营行为要围绕企业的战略来实施。既然将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纳入企业战略体系,所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哪些必须履行和怎样履行都必须体现企业战略的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具体落实到企业的经营活动的行为中去。也就是说,企业经营行为的实施要体现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要反映在企业的经营行为中。综上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反映于企业目标,体现于企业战略,落实于企业行为,将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与企业行为有机地融为一体。所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实现目标、落实战略、实施行为的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不会导致企业绩效的减少反而有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5.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企业的资本从广义上来看是个泛资本的范畴。泛资本由财务资本(债务资本、权益资本)、人力资本(经营管理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普通型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内部组织资本、外部包括政府、供应商与客户的社会资本)、生态资本(自然资源拥有者的政府持有)组成。企业的价值取决于泛资本“合力”的贡献,而泛资本能否作出最大限度的贡献,取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泛资本对企业价值贡献率,从而影响到企业财务绩效和企业价值。(1)企业履行对人力资本的社会责任,能够激发人力资本对企业的责任感、归属感与忠诚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节约意识,挖掘意识,降低成本意识,提升绩效。(2)企业履行对结构资本的社会责任,比如履行对顾客的社会责任,就能够促使企业与客户的信任、合作的关系性资源形成, 一能降低成本(客户参与产品的研发生产,就能够降低研发生产成本;顾客对企业信任,就能降低营销成本),二能增加收入(客户的忠诚度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市场价格波动对收入的影响),三能降低风险(客户的信任与合作,可以增加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均有利于企业绩效提升。(3)企业履行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尽管付出了成本,但同时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向社会展示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于吸引资金、招揽人才大有裨益,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积蓄能量,赢得竞争优势作好铺垫。(4)企业履行环保的社会责任,孕育商机与绩效,一朝投入,长期受益。(5)企业履行对政府的社会责任,理顺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使得企业获得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与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
总之,创造收益和履行责任是企业健康运行的两个轮子,是企业长盛不衰的根本所在。企业遵循一定的路径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而良好的企业绩效更有利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所以,企业应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正确处理好企业发展、追求绩效与履行社会责任关系,实现又快又好的企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企业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与评价.管理世界,2007,6, P75
篇5
一、清醒的自我意识
要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在自我认识上加强训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审视等,即搞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二是自我体验要深刻。这包括自我感受、自我珍惜、自我尊重,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等,就是要搞清楚人生的价值意义何在、机关干部的荣誉感体现在何处等。三是自我调节控制力要强。清楚理解怎样才会获得积极愉快的人生,怎样才能达到自我完善的境地。
二、良好的人际环境适应
在日常工作中,一些干部看重同他人的交往,注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接纳和帮助,即是希望尽快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这种真诚的亲密的人际关系一旦确立下来,不仅会增强工作自信心,而且会极大满足社会安全感的基本需要。要拥有充实的情感体验,就必须把握真诚待人、勤政为民的要旨,真心实意地替他人着想,替百姓分忧,为群众动真情、办实事。这是获得社会安全感、得到“群众公认”的奥秘所在。
三、稳定的情绪情感状态
作为机关干部,自身肩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工作局面,需要一个健康稳定的情绪情感状态,使自己始终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但有的机关干部不善于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而是常常被情绪所左右。这种不健康不稳定的心态往往会导致部门之间或上下级之间连锁的不良情绪反应。因此,机关干部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进行情绪调节,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健全的性格结构
健全的性格结构指的是性格在态度上、情绪上、理智上和意志特征上表现出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从性格的态度特征上讲,有的干部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有的热爱集体,一心为民;有的勤奋朴实,工作责任心强。从性格的情绪特征上讲,有的情绪容易控制,对身心状态和工作影响较少;有的精神饱满,心境平稳。从性格的理智特征方面讲,有的机关干部观察敏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的工作上雷厉风行,果断刚强。从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讲,有的机关干部信念坚定,目标明确,工作扎实;有的果断积极,行动敏捷。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干部,必须加强培养和锻炼。
五、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同情心缘于一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真诚的关切和爱护。心理学上把一个人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从情感和理智两方面进行统一的评价,称之为“良心”。当一个人从这两个方面来审视自己的心灵,并感觉到自己的追求与准则时,就会产生一种“无愧于心”的感受。反之,则会产生良心上的不安与冲突,体验到羞愧和内疚的情感。
篇6
关键词:献血;伦理;道德
昆明正在遭遇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血荒,以至于住院等待手术的病人要自己打电话,甚至出院去联系血源。全国范围的“血荒”可以当成一种大家关注的社会现象。2010年10月26日播出的央视《新闻1+1》对此评论如是说到。
事实上全国范围内都存在血液供应不足,以北京为例,需血量以每年10%的速度在上升,据血液中心统计,今年1至9月,该市采血量增幅为2.9%,与需求量10%的增幅相比,还有7%的缺口。以去年全年采血量65万单位估算,全年缺血在4万单位左右,这并非孤例,近期全国大面积凸显的“血荒”现象,再次引发社会公众的关注[1]。
一、造成全国医疗用血供应不足的原因
现在全国性的血液危机越来越严重,造成血液危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还是一下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最主要的原因是公众的信任危机,不愿意自主献血。
今年昆明市即使在采血旺季的血液采集量也比往年少。1-9月采供血量同比增幅为2.9%,但临床用血增幅达到10%。每年9、10月都是献血“旺季”。但今年十一过后,街头献血者和献血量均明显减少。近10天来,仅有557人献血,与去年同期相比少了310人这是昆明首次在献血“旺季”出现用血紧张[2]。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网页上很多网友发表的评论对献血的是持否定态度,很多人的观点表示对社会和医疗机构的信任不足。在自主献血的人群中,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是主力军,有数据显示大学生、农民工无偿献血比例超90%,但以昆明为例,公务员参与无偿献血的比率仅占0.92%,医务人员的比率则仅1.2%。政府和医疗机构总是宣传献血无害,可医务人员、公务员都不带头献血。这就让社会公信力大大降低,而用血的人员大多是本市的居民和公务人员,他们却很少献血。
(二)国家对义务献血的鼓励不足
国家为了鼓励义务献血,对义务献血的人给予了用血的优惠政策,可是常落不到实处。有报道称,义务献血者在异地因故发生事故,因无钱输血,且向当地医院出示“献血证”时,当地医院拖延和推卸,输血费用需要当时付清。要带着医院的输血记录证明,回到原义务献血地才能给予适当的补贴或报销献血费用,后又因手续繁琐而不得不放弃,这又让义务献血这个激励政策大打折扣。
(三)医疗机制的不健全和卫生知识的缺乏
我国的医疗机构制度现在还不健全,包括血液的采集和供应方面。存在着手续繁杂,保管也要产生大量费用,公民无偿献的血,到了患者用血的时候,是比较昂贵的。这就造成了大众的误解。“把我们免费的血液拿去给医院谋利了?”这是很多大众和媒体议论的焦点。对于此事卫生部部长陈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存在利用市民无偿献血血站盈利的情况。血站将血液出售给医院的费用,是回收生产过程的成本”。[3]但仍然不能消除民众对此的怀疑。
正常人献一点血对身体的健康是没有损害的,这是一个被医学界公认的事实。但在权威往往受到挑战的今天,这个观点也受到了质疑。特别是对于大多数没有医疗常识的民众,在少部分人的质疑中尾随其后,大事宣传。加上有些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献血是对身体有害的这一观点被一部分人认可。对义务血献的人数产生了影响。部分人担心献血会传染上疾病,所以就是有这个心想尽自己的义务也不敢去,其实现阶段医疗卫生还是比较发达的,抽血针只用一次性的是没有这样的风险,但是他们不明白。这对潜在义务献血人群也有一定影响。
二、解决义务献血不足的方法
(一)国家应该落实义务献血的鼓励政策
国家和我们的政府组织应该重视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国家的政策要有合理的制度保障和操作细则,保证政策实行到位。这样国家才有权威,社会才能形成讲求诚信和贡献的氛围。具体说就是要让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国家的政策落实有助于社会公正,而社会公正才能对大多数人的行为形成他律性。现在国家出台了义务献血法规定了个人及亲属可以有需要时享受优先输血钱,但是这项政策因手续复杂而让其成为现实面的困难,这就造成不公正而妨碍义务献血政策的落实,从而损害整个公众利益。国家是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应该对政策和执行细则做出调整,让我们高兴的是为了鼓励义务献血,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一些有利措施,比如我们的首都北京出台了征求意见的办法草案加大了奖励力度,献血公民自献血之日起10年内免费使用献血量5倍的血液,10年后免费使用献血量两倍的血液。献血公民的配偶、父母或子女,取消了“不符合献血条件”的限制,10年内可免费使用等量血液。草案还对特别踊跃的“明星”献血者给予特别重奖:累计献血超过2000毫升的公民,可以终身无限量免费使用血液。
(二)国家应该加大义务献血宣传
现在很多人对义务献血还不了解,我们应该加大宣传让很多人来了解它的重要性。在一些发达国家就做的很不错,例如在日本,每年的1月15日为成人节,年满20岁的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在举行成年仪式之后,纷纷来到献血车前参加无偿献血,这已成为日本推动献血的一个传统形式。日本政府规定,各级行政人员适龄者每年必须献血一次。明仁天皇每年6月5日都和后妃带领宫中人员参加献血。也有一些国家发行各种宣传手册,组织各种活动,甚至邮票上的有宣传。总之,全世界大部分医疗用血来源于免费献血,各国的宣传方法我国也是可以借鉴的,现在一些人认为献血会损害健康造成传染也有必要澄清,因为如果正确的观点不站出来就会被谬误所掩盖,现在的医疗正规采血是不会造成传染的,健康人抽取一定量血液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这已经被证实,这都需要我们进一步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
三、伦理道德修养有助于提高义务献血的自主性
(一)义务献血是公民的责任
义务献血是普通公民的责任,可以挽救许多生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公民道德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一个社会进步和谐的表现。人类社会是一个群体社会,群体的成员都应该为其尽一份力。这无论是从利他主义还是利己主义来说的是有利而无害的。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的成员在困难的时候得到来自社会的帮助。更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遇到困难,往往要通过其他人的帮助才能克服困难。每个公民的应该承担一份社会责任这样才有可能享受到社会权利,自主献血因为是义务所以这就要求公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但是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什么的讲究经济效益,传统道德和责任有些被淡化。有人就认为哪有义务的事情,义务不可以创造效益也不可以增加财富,为什么要去。事实上义务做事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而社会财富是大家的享有的,这样无形当中义务人也间接获利了。但有人又要问那我等别人来贡献义务我去享受不是更好吗?如果人人的这么想社会就会崩溃,还有社会存在吗?
(二)提高自我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新世纪公民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社会化很强,个人离开社会几乎不可能生存。品德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点可以从我们的书中学习哪些品德高尚的人同时向身边哪些有正确价值管的朋友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你就会觉得意义所在,至少自己会成为正直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社会实践,当得到别人鼓励的时候也就明白了自己的价值,最后再去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会把这种品德带到生活学习中,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自己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如果社会上很多的人都有了社会责任感,义务献血就会变得简单了,人们对其他社会责任也就会勇于承担,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每个人也将会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
总之,社会道德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社会和谐相处社会风气好,公民的道德素质就会不自主的受环境影响。社会主义道德讲究互助互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树立典型。其他人自然会受到感染,社会伦理道德就会得到加强。那么有了社会责任的公民自然会加入到无偿献血的大军中来。
义务献血关系到人的生命,全民族的健康,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义务献血可以提高社会的凝聚力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从国家到个人都应该重视。血库危机给我们了警示,但这是一个好现象,这样我们就会更加重视道德的建设和新时代所面临的道德问题思考。有助于扭转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现实的道德教育。通过政府的重视、媒体的宣传和广大市民的参与,现在昆明的“血荒”问题已经有所改善。进一步的解决和建立长效机制还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2010年11月4日,马晓华第一财经日报
[2]2010年10月27日来源:京华时报。
篇7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内部营销杠杆;挑战;认同感
一、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内部营销杠杆的重要意义
内部营销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Sasser、Arbeit、Berry和Gr nroos等西方学者提出,他们认为:“内部营销是指将雇员当作顾客,将工作当作产品,在满足内部顾客需要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满足雇员需要的工作来吸引、发展、激励和保持高质量的雇员,是将雇员当作顾客的哲学,是一种使工作符合雇员需要的战略”。由此可见,内部营销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目的是通过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开发员工的服务理念和客户意识,以满意的员工来实现企业外部客户的满意,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因此,内部营销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当今时代,拥有熟练的、有创新能力的且能赢得顾客满意的员工对于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能使企业与其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从而获得差异化优势。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商业成功源于企业吸引、激励且留住卓越人才的能力。然而,由于这些卓越人才的数目是有限的,所以围绕他们展开的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的企业实践表明,CSR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的方法。譬如,为了能显示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提升企业形象从而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些声誉良好的企业如家庭仓库、德尔塔航空公司以及德国SAP公司的CEO们最近正式承诺将部署百万名员工志愿者从事各种不同的CSR活动。
总的来说,CSR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它展示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也将成为“员工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近期的研究表明,当今管理者思考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才管理必须借助“员工价值主张”这个新的视角。其次,CSR能使企业更加以人为本,能将企业刻画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贡献者而不是只关心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从而使员工产生极大组织认同感。最后,由于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所以CSR通常也是企业差异化优势的真实源泉。
因此,现今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投入到众多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去是不足为奇的,而且许多公司无论规模大小,包括像思科、GE以及IBM这样的大型蓝筹股企业也将员工参与CSR项目视为企业战略要点。然而,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能够真正理解怎样才能获得CSR战略的最大收益。笔者认为,CSR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内部营销杠杆效用,管理者如果能将CSR也囊括到“工作产品”中去的话,将会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又一利器。
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内部营销杠杆所面临的挑战
1.员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的缺失。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方案的接近程度可以是一个涵盖两个极端的连续体,从完全的没有意识到积极的参与。研究指出,很多企业的大多数员工较远离于企业的CSR努力;许多员工只是模糊地认识到其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但对企业具体参与的CSR活动知之甚少。另外一种情形是,员工可能是积极参与了企业的一项CSR方案但是对企业的其他CSR活动全然不了解。而且,许多员工都有这种感觉,他们很渴望更多地了解这些CSR活动,但是发现很难。企业经常错失与其员工沟通其CSR的机会,比如很多企业都不在内部局域网上公布有关CSR方面的消息。即使是花费了巨资支持一些高关注度的CSR活动的企业,也没能抓住让其员工充分了解其善行的机会,更不用说将员工纳入到这些活动中去了。
2.对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满足员工需求的理解不足。内部营销理论指出,一个具体的“工作产品”设计得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员工核心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工作产品”的基本要素:工资、福利、晋升机会和工作角色相比,CSR可以满足员工某个或更多的高层次心理需求,这也正是将CSR作为内部营销杠杆的原因。然而很多企业都未察觉到这点。通过研究发现,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需求是员工试图通过参与公司CSR活动来得到满足的:
(1)创造自我提升的体会。有的员工喜欢任职于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因为它可以提供给员工个人成长的机会,尤其是在参与一些涉及与日常工作迥然不同的任务的CSR活动时,他们就可以学到新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将有助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
(2)促进工作和生活的和谐。员工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他们经常想使工作和生活能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从而可以在处理两者关系时游刃有余。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员工如果能很好的平衡工作与家庭需求时,其压力会变小。而且当员工将其企业的CSR活动视为雇主和他们一样关心生活或家庭时,可以促进员工工作与生活的良好融合。具体而言,那些涉及员工所在社区的CSR活动 (如企业资助的爱心学校项目正好是员工孩子就读的学校)就能实现这种良好融合。
(3)建立与企业的心灵桥梁。在边远地区工作的员工经常感到游离于企业经济文化中心之外,因此这些员工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接近公司并融入到企业的社会圈中的需求,这些员工会经常寻找能和企业其他员工接触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位于边远地区的员工往往会将企业CSR活动视为企业对他们的一种关怀和承诺,以及一个超越地域的员工之间的心灵桥梁。
(4)维护企业的声誉。有些企业的员工常常发现自己不得不在外界面前捍卫企业的声誉,尤其是跨国企业,他们可能要在当地公众和媒体不欢迎甚至敌对的地区进行经营,比如说沃尔玛公司在很多地区都遭到了大量非议,因为当地群众将其视为威胁当地小型竞争者的零售巨鳄。这些非议很显然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但是更重要的是会伤害到员工的自尊心。研究表明,企业可以通过一些CSR活动向外界人士传递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改变这些外部的负面形象。
3.不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给员工带来的利益。当企业把CSR作为获取人才的橄榄枝时,关键要弄清楚它能为公司带来哪些收益。只有员工的个人需要在工作中得到满足时,员工才有可能认同组织,与企业产生共鸣。认同感属于心理学范畴,反映了员工的自我意识在多大程度上与雇主的意识相一致。而且高度认同企业的员工会将组织的成功看作自己的成功,将组织特征融入到自我概念中去。
研究表明,当员工认为企业是有社会责任感的组织时,会产生对企业的认同感。这种基于CSR的认同感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源于这种认同感所产生的“亲组织效应”(拥护公司的效应)。这种“亲组织效应”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的内部和外部两类。内部效应会导致员工心理的变化,包括高组织承诺、高昂的士气、高工作绩效,高工作满意度等。而外部效应则引起员工行为方面的变化,最明显的是缺勤率和离职率的降低。而且员工也会更加关注企业的CSR行为,这些行为会鼓舞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提高生产率以及更关注产品的质量。
4.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法。研究发现,管理层和员工在CSR方案的决策权和执行权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分歧。由联合国全球契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联合进行的CSR所有权调查显示,71%的公司主张由CEO负责CSR政策及实践的管理,57%认为由董事会负责,56%觉得应由高级管理者负责。由此可见,大部分企业将CSR的开发、执行和管理看作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换言之,是公司高层来决策企业应支持什么以及怎样支持,其他任何人都没有发言权。其实,持有这种想法的人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们没有搞清楚是谁在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员工渴望在活动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上,员工应该成为CSR的价值创造者之一。
三、提高CSR内部营销杠杆效用的步骤
随着CSR观念的普及,它在企业中的地位也在迅速的发生变化。曾经只是企业商业实践辅助行为的CSR已经快速演变为企业战略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要想获得CSR在人才管理方面的真正效用的话,亟需转变其CSR战略的操作步骤。基于上文所讨论的四种障碍,推荐以下五个步骤来帮助管理者提高CSR的内部营销杠杆效用:
1.提高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接近程度。最为具体而直接的方法就是沟通。管理者应以一种非常详尽、清晰且持续的方式将CSR项目与员工进行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企业参与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基本原则、项目的细节,项目的运作情况、公司资源的分配情况、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篇8
一、找回责任认知
责任认知是教师对责任的内容、意义、价值、社会期望及要求的认识和掌握。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肩头沉甸甸的责任。教师的工作成效如何,关系到学生的幸福与快乐,关系到家庭的希望与梦想,关系到学校的声望与名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甚至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教师作为教育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应该对学生负责任;教师作为研究者,承担着知识创新的神圣使命,应该对知识负责任;教师作为特殊的个体,承担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神圣使命,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自我教育,才能诚心诚意地去教育学生。”可见,应该对自己负责任,这是教师应有的责任认知。
但是,曾几何时,一些教师应有的责任认知削弱了,教学只剩下了教书,甚至是只剩下了考试分数。在这样的教师眼里,教师的责任只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育人似乎是多此一举,成为研究者似乎与我无关,承担社会责任似乎遥不可及,而自我教育则似乎是可有可无。为了找回教师丢失的责任认知,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彻底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标准评价教师的做法,把教师的“育人”成绩纳入评价范围,促使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育人,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校应该把教研工作放在与教学工作同样重要的地位,应该用抓教学工作那样的热情和精力去抓教研工作,促使教师边教边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实现教与研的完美结合;学校还应该为教师创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引导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情感,体会自己所应该充当的社会角色,促使教师拥有“公共情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
二、找回责任情感
责任情感是教师对责任的认同及情感体验,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自己所承担责任的信任、信心和尊重。歌德曾经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情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热爱自己所面对的教育对象,热爱自己所在的学校和社区,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能够把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作为崇高的事业来追求,对工作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不畏艰辛、不畏挫折、锲而不舍;能够维护教师职业的纯洁,捍卫教师职业的荣誉,对教师职业充满敬畏之心,这是教师应有的责任情感。
但是,曾几何时,一些教师应有的责任情感淡漠了,对教师职业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对教师职业的崇高越来越表示怀疑,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越来越浮躁。为了找回教师丢失的责任情感,国家应该痛下决心,切实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乃至政治地位,为教师的责任情感提供坚实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采取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形式,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增强教师的职业情感,帮助教师努力加强自己的职业修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充分体会职业的幸福和快乐,努力培养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为教师责任情感的提升提供切实保障和强大的动力。
三、找回责任态度
责任态度是教师对教育工作所做出的积极或消极反应的心理倾向。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说:“如果只把工作当作一件差事,或者只将目光停留在工作本身,那么即使是从事你最喜欢的工作,你依然无法持久地保持对工作的激情。但如果把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看待,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这句话清晰地表明了责任态度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对教育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能够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小心谨慎,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的严谨;应该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对教育工作充满浓厚兴趣;应该有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态度,对学校和工作负责的态度,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这是教师应有的责任态度。
但是,曾几何时,一些教师应有的责任态度发生了逆转,本来应该浑身充满活力、充满激情、充满干劲,现在却是暮气沉沉、萎靡不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对工作采取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混天了日、无所事事、不负责任的态度。为了找回教师丢失的责任态度,学校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心教师的利益和需要,关心教师的幸福和快乐,关心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营造和谐、竞争、进取的氛围,以此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发教师的工作兴趣;学校还应该树立对工作负责任的典型,引领教师向榜样学习,学习榜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学习榜样工作的作风、干劲和热情,以昂扬向上的姿态、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不止的行动对待教育工作,以此转变教师的责任态度。
四、找回责任意志
篇9
论文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着中国历代优秀的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需要我们提出新的教育方法,而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辅以校园文化、课程改革、社会实践等宣传途径,将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无数中华儿女,更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竭的重要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思想政治素质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对祖国充满热爱、忠诚的感情及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情感。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要任务,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团结青年一代,更会成为鼓励当代大学生参与祖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同时,也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郑成功、戚继光、林则徐等历代爱国英雄身上体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一代的青年中许多人是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起来的,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动不动便对社会不满,怨老天不公,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启迪人们将为国为民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不但要有强烈的爱国义情感,更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二)意志品质的有效提升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许多大学生没有道德感,以自我为中心,缺少仁爱之心和感恩之心,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屡屡做出违背道德标准,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文化素质低下,道德水平不够。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百善孝为先”的孝道思想,“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宽容品质,“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谨慎的思想,“容止所思言词安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彬彬有礼”的礼仪风范都是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大力提升的优秀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上述思想的阐述和理解精辟而独到,是大学生们值得关注的内容。
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强精神
由于特殊的成长背景,当代大学生中的许多人缺少吃苦耐劳的毅力,独立自主性差,甚至出现了家长跟到学校照顾起居的可笑场面,培养大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立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自省”的自律精神;“头悬梁、锥刺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功夫深,铁柞磨成针”的刻苦钻研精神;“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不强者不达”的自强精神,恰恰是中国大学生身上缺少的品质。
(三)职业素质的重要影响
1.爱岗敬业精神的启示
许多大学生好高鹜远,不肯脚踏实地地面对生活,跳槽现象频现,失信于企业的现象严重。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专注统一、感恩思想,强调“术业有专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专心于专业岗位建设,培养其爱岗敬业的精神。
2.团结协作意识的提升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协作意识差,人际关系淡漠,而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是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统一”,这正好与时代要求相符合,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识大体、顾大局的意识
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不强。而传统文化中的整体精神,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讲求付出,歌颂奉献,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全局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让其思想更加成熟。
4.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精神
时代需要文明,时代呼唤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分不开,万里长城、都江堰、圆明园、四大发明等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当代大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文明和精神继承,那么在世界未来的发展必将是不可阻挡的。
二、封建腐朽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作用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由于几千年腐朽的封建文化的左右,其中也夹杂了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的内容,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学会批判继承。
(1)中国传统文化重德轻法,过于宣传“德治”,缺少民主法制思想,专制思想浓厚,不利于大学生们法制意识的培养;(2)过于严格的等级观念,强调天生的地位差别,不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于迷恋“官本位”,权力欲明显,认为当官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这在目前高烧不退的公务员考试中体现得最为明显;(3)过于强化从众心理,个体永远淹没于群体,让部分人正常的自我意识受到压制,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过于强化“无为”思想,如“君子无所争”、“木芳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思想,让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受到压制,也为一批大学生颓废生活、无所事事提供了借口,而健康的竞争恰恰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这种“无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在竞争中创新和发展。(5)过于强调“关系和人情”,亲情和友情是一个人丰富情感的表现,但是过于强调各种关系和情谊,往往会造成对事实和公平的歪曲和损害,现实生活中,任人惟亲、家族腐败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重情重义”情感的畸形表达。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关系”,却对自己个人能力不作高要求,歪曲了社会的公正性,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三、新时代下积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
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在高校营造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文化的气息中,成长在文化的熏陶下。一方面是通过各种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营造,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可以邀请国学名家到校园内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鼓励学生建立相应的学习型社团,进行自主研究,并通过文艺表演、电影节、知识竞赛、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研讨会、读书节等各种活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
另一方面则是利用目前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信息社会,网络教育不可忽略,如今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用户的一个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正受到网络的深刻影响。我们要及时转变教育方式,与时俱进,提高教育的效果。目前全国各高校都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渠道,通过博客空间、QQ群、MSN等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但是网络宣传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太多的负面思想也在同时传播,这就要求我们要谨经营这块阵地,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机遇,达到正面教育效果。
还有就是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每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及时有效地应用,而且要注重个人言行举止,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一支文化底蕴丰富、礼仪修养高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必然会对整个校园文化育人氛围的营造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课程载入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高校都重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将精力放在教学质量和技能水平、就业率的提高上,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多以应付态度对待。除了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而更少有学校专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些年,随着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热传,越来越多的高校已经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了。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但是我认为,要想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还应该进一步加大课程载人力度,开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扩大化,同时丰富校内的图书资源,大量引进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为学生进一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空间。
(三)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积极的社会实践
篇10
[关键词]示范高中精英精英教育教育公平
一、精英与精英型教育
精英一词通常有仔细挑选,选择之意。精英最早用于形容精美的商品,后来才用于表示拥有地位优越的社会团体。①早期的精英主要是政治经济阶层,多有社会出生决定。精英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进入社会科学领域后,政治学与社会学对精英有不同的解释。政治学精英与权力有关,而社会学精英是在社会上拥有权力和影响并相互竞争的团体,与职业相关。而在教育学领域中,“精英是通过心理测验被精确而公平的选的”。②不论是政治、社会学领域,还是教育学领域,精英都是通过选的在某些方面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社会团体或个人。换言之,精英代表社会中最优秀的头脑,最终的结果是精英接受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占据重要的社会地位,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自中世纪以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机构是精英的产地。而高中尤其是示范高中承担着向大学等高等教育输送精英的重要机构,因此,精英的培养逐步下移到基础教育领域,以前的重点高中被称为未来精英的主要聚集地,也是精英的养成所。重点高中完成其历史任务后让位于示范高中。所谓示范是指“做出榜样与典范,供人们学习”。示范高中在当前承担着引领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示范高中的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社区沟通等方面,以增加自身辐射力度,释放教育能量。示范高中面临规范发展的同时,要不断体现自身特色,即加强自主发展,寻求新的更能增加学生教育收益的教育模式。这种“新”可以是以往教育结构的利益调整,也可以是出现新的教育利益而改变原有的教育路径。
二、示范高中精英教育的精髓――精英教育本真意义的回归
马丁.特罗根据美国教育规模扩张的经验,认为15%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的分界线。而以教育的规模作为分界,精英包含着数量上的精英与教育质量上的精英。这种概念推广到高中阶段的教育,示范高中的学生,不仅是数量意义上的精英,更是质量意义上的精英。那么社会各界在争议示范高中精英化教育的弊端,矛头基于教育平等的伦理性原则。实质上教育的大众与精英化并非是两个完全对立的矛盾,而是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化解的途径应在其内部寻求两者教育利益的平衡点,使各自的利益得到尊重与保护。高中阶段教育对精英教育的摒弃,这实质上是对精英教育理念理解的异化结果。过去重点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大众留下了这样一种刻板印象,即精英型教育是强迫型教育的高级阶段,其造成了学生心智的断层,创造性的泯灭。精英型教育是控制人们心灵的社会装置,在其中的人则被称为“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素质的公民,而非优秀应试者。同样,示范高中的精英型教育也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并不断进行自我审视,继承和发展精英教育的合理内核与精髓:注重精英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英国的公学现象是其特有的精英教育模式的体现。公学实行的英才教育在内涵与外延上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拓宽的。早期的公学是以培养神职人员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内容仅限于宗教教义,这是一种培养神职人员的精英教育。18世纪,公学的招收对象以贵族和富裕家庭子弟为主要组成部分,开始培养绅士的英才教育,尤其是在19世纪30年代的托马斯改革后,公学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绅士品格,注重古典学科、宗教教义和绅士风度在绅士教育中的重要性,同时强调体育运动等课外活动的辅助作用。公学以绅士为培养目标的英才教育也逐渐步入正轨。19世纪以前,公学的英才教育一直以古典学科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精通古典学科被认为是精英群体的一种代表。进入20世纪以后,公学更新了教育理念,开始重视与现代社会的接轨,许多公学已经主动将科学学科纳入课程中去,在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同时,大幅度的增加各类文化活动和旨在培养个人才能的各类校外活动,以确保学生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同时,期综合素质亦能正常发展。一种现代化的、培养学者型的英才教育由此形成。③公学作为英国教育史中的奇葩,现如今依旧发挥其英才的培养功能。任何社会、任何时期英才的贡献力都是举足轻重的。精英型教育不仅体现在大学,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已经基本健全,而且也有一部分学生走向就业道路,他们则更需要精英意识的熏陶,责任感的培养。
同样在美国,作为义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中教育已经普及,这是否意味着优质高中可以退出历史的舞台,取之于“民主的、大众的、同质的”高中。恰恰相反,在美国这种优质高中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在这里聚集一批一流的教师,形成了追求拔尖、不断创新的校风。例如,史蒂文森高中每年通过选拔考试录用学生,为了避免参照因素过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影响录取的公正性,所以该校以英语与数学成绩为参照标准,择优录取。④斯蒂文森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精英。那么既是精英,又如何全面发展呢?该高中注重学生发展的特性,保证核心课程质量外,开设大量选修课,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保证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不偏废。
二、精英教育与教育公平问责
对高中的精英型教育的责难主要是教育制度的平等问题,而制度的核心是利益的分配问题。精英教育的存在与否是公众利益博弈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法性。首先,它们有自己存在的历史基础,拥有较高的社会评价与地位。再者,社会未来不光需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而且须有科技精英、学术精英、技术精英等发挥社会发展的先锋队作用。尽管不是人人都可以是精英,但人人需要精英意识。精英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效能感。精英型教育的存在意义毋庸置疑,只是我们对精英与精英教育理解有误。精英教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心智控制与训练,“精”不仅体现在学业水平上,还表现在德性、觉悟与创新精神上。其不是教出“书呆子”,而是培养充满活力的、有个性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精英意识的培养与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今天的示范高中精英教育的要攥住发展学生精英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主线并贯彻始终――即回归精英教育的本真意义。我国示范高中的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是祛除精英教育,而实施以何种意义的精英教育,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地位追求、还是内在精英意识的价值引领。当前示范高中学生都是通过严格选拔而来的,那么他们就是精英了吗?精英教育一定是高度选择性的,它与社会倡导的教育平等相左吗?
罗斯指出“教育上的英才教育所导致的不是公正而是不公正,但英才教育应获得优越的教育机会,却是不应该被忽略”,所以,“我们要普遍入学,但是我们同时要为优秀学生留有余地。”⑤教育中的“平等主义”与“尖子主义”是一对普遍存在的矛盾,就像天平上的两个物体,一头重则意味着另一头轻。实际上,“平等主义”与“尖子主义”永远不会处于完全平等的状态。孰轻孰重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的。⑥所谓的教育民主化“就是试图消除不平等的现象,而绝不是平均主义。”⑦即教育的公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这种差距控制在社会和公众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同时通过制度调整不断缩小这种差距。时下,高中教育要不断调整利益格局,既能发展好精英型教育,又不妨害整个基础教育的普及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因此,示范高中精英教育要回归精英的本真意义,以精英意识的培养为重点。精英意识不是向学生灌输高人一等的自我估价,而是倡导人们拥有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普遍的社会责任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也是目标,能不断敦促自我前进的内心真实呼唤。当然,普通教育也不是学生平庸发展的借口,其也需要精英意识的感召,形成各尽其才的社会新面貌。
结合英国公学与美国优质高中教育的经验,今天的示范高中精英教育只能改进不能废除,要攥住发展学生精英意识、社会责任感的主线并贯彻始终。在承认其存在的必要性的前提下,采取一切措施尽力消除精英教育内部的不平等现象。示范高中是精英教育的典型,以往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均向重点高中倾斜,造成重点与非重点中学的两极分化,严重损害的是学生的权益;另外增设教育辅助基金,确保贫困优秀学生的入学率。英国公学虽在18世纪成为一种为上层社会服务的阶级学校,但其一直没有取消为学业优秀的贫困生所提供的免费学额。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舆论的压力。因此示范中学可以通过为贫困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名额,增强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且要控制示范中学的数量,确保其办学绩效显著,从而对其他学校起到垂范的作用。目前的英国,公学学生在英国中学生中的比例还不及5%。⑧精英教育的存在是社会的现实需要,正像公学一样,他们的存在虽违背教育的平等原则,但不能予以取缔,否则就会影响高层人才的培养,也会对天才学生造成新的不公。钱学森讲话中道出了中国教育的危机:中国没有一所一流的大学,那么归根到底是没有一流的学生、精英。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的遗憾。我们感叹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在国外就可能是一流的人才,难道是中国不重视精英教育吗?当然不是,中国的学校与家长望子成龙的热情,从来没有消退过。其中对高中教育尤为重视,从高考就可以了解中国对高中教育的重视程度。每年的示范高中挑选了最好的学生,也将最优秀的学生输送到大学,对于学生来讲,只要进了示范高中,就等于迈入了大学之门。因此,示范高中的学生从来都有一种天之骄子的心境。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使大多数学生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重点高中已经解体,但在学生、家长心目中每一所中学都有社会公认的排名,示范高中更是以往重点高中演化而来,尽管其做出很多弥补措施来消除学校等级化观念。社会各界批评示范高中的精英教育,笔者认为示范高中的精英教育是欠缺的精英型教育,而恰巧欠缺的就是精英教育的核心内容――精英意识教育,“在一个民主社会中,阻止一个在智力上或体力上属于强者的人获得凭借其天赋能力而获得的成绩,其不公正、不民主和犯罪的程度正如阻碍一个弱者在于同伴竞争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能力一样。”⑨
[注释]
①巴特摩尔.平等还是精英[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第1页.
②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第66页.
③原青林.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M].黑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第337页.
④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第48页
⑤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第144页.
⑥原青林.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M].黑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第346页.
⑦[美]卡扎米雅思、乌西亚拉斯著,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系等译:教育的传统与变革[M].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第208页.
⑧原青林.揭示英才教育的秘诀――英国公学研究[M].黑龙江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第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