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教学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教学素养

篇1

[关键词] 教师素养;教学信息化;影响

一、前言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1]。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其内部来讲,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其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素养指作为一个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人格及其能力的总和。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是多层次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在教学前的,也有在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探究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影响,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的实施,有利于新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师素养影响教学信息化的宏观分析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扮演着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等角色。[2]教师的专业品质分为以下几类: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其中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包含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对学生的控制和与工作压力相关的信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包含教师的情感投入以及教师的个性品质[3]。

1、教师的基本信念对教学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的基本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认识,主要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实施来影响教学信息化的实现。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将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包含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理解,实施过程的理解,效果评价的理解等。所谓信息技术的地位的理解就是指在现代技术条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是否有必要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理解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于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的这种定位要受到整个宏观条件的制约,例如政府和学校的基本要求,客观的物质条件等。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极大的便捷,几乎没有老师否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与教师的基本信念息息相关。

2、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4]教师的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于所教授学科的认识,包含固定的公式,定理等的概括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教学策略的认识。教师的这种认知能力通过教师的施教模式影响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要依靠教师认知能力的提高与认知模式的创新。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信息化的有效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强调操作性,要求一线教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关系到教学信息化的成败。另外,教师往往依靠对学生的监控来提高学生对于老师要求的完成情况,从而达到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实施教学监控具有双面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控制,例如运用教学平台来实时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但同时又有可能因为作业不是在教师的直观指导下完成而失真,从而失去对学生有效的监控。

3、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对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和感情的交流会影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交流的一个特点是间接性。所谓间接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突破地域的限制,其弊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变得相对的生疏了。有的教师出于这样的考虑就会在实施教学时尽可能的减少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般来说场独立性的教师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场依存性的教师更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向型的教师更加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内向型的教师这比较保守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素养对教学信息化影响的微观分析

1、教学效能感与信息工具的选择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5]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教学信息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选择上。教学效能感强的老师往往具有挑战自己的冲动。这种类型的教师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他们把自己的成果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很好运用。但是,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为了挑战自己,有的也会舍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是选择传统的教学工具,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学成败与好坏完全在于他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与教学工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学效能感越弱的教师,一般认为学生的成败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和教学问题,还与客观的因素有关。这类教师会自觉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清楚地认识他们的好处。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效能感的强弱并不是绝对的。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选择往往受制于客观因素。

2、教师控制学生对教学信息化的负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教师基本信念系统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指教师为了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而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限制。有的教师对学生给予高压控制,采用惩罚措施,与学生只是单向交流。相反,有的教师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富有人道主义倾向,积极地与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事实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介于二者之间。[6]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无论是哪个极端,都对教学的信息化具有负效应。如果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高压的控制方式,他就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产生怀疑,基于这样的认识,就会尽可能减少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民主的控制方式,教师也会尽可能少地运用信息技术。因为在他们看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不利于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的,这样就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理想的实现教学信息化方式,但在现实的实施中却是很难实现的。

3、教学压力的释放对教学信息化的正效应

教师压力过大时,将会表现出工作迟缓,烦躁及其对人缺少关注等。教师工作的成绩的潜在性,教师自身价值观等都可能是引发教师压力过大的原因。[7]但是教师的压力是可以释放的。教师释放压力的途径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本身的自我概念。同样,教师也会释放来自于教学方面的压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减少备课的环节,实施教学的地点的限制,运用智能化的教学评价等来减少教学的任务,释放自身的压力。教师在释放自身压力的时候,信息技术往往是其首选,因此将会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四、小结

教学信息化有赖于教师素质提高。不管是在专业信念方面还是在技能和个人的人格方面,教师的素养都将影响到教学的信息化。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地培养有利于教学信息化的专业型教师,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信息化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信息化,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使信息革命带来的成果惠及教育这项人类灵魂的工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 /view/44151.htm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78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86

[4]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4

篇2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呈现情景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画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等把情景图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从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的情景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每种有几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慢慢的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画面、观察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课本上的情景图改编成动画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语言不多,但充满了童话色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模拟各种竞赛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课堂巩固环节,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想让我们当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吗?这样创设情境,既让学生展开竞赛,有效地学习了当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激发了创造力。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过关游戏、夺红旗比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这样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无处不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新课标提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购物、随机摸奖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

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美丽的图画”拼图游戏,指导学生在电脑、移动终端上完成拼图游戏。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呈现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商店情景图,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引导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学习购物。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拓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篇3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突出,语言学科本身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比重已经让位于语言使用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近些年来,随着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加强要求教师和学生需要有更宽泛的视野和开放的思维去拓展学科知识的外延,英语言文化教学更注重文史知识和人文素养在信息资源开放和发达的自然环境下自由地整合和获取,教学是为了更便捷、更高效地获取和利用专业学科知识。媒介的发达、科技的强大提出了许多亟待师生共同研讨的新命题。在当下泛在知识环境下,数字信息呈现立体多元化,知识体系也在不断地更新与重组。一方面,海量信息资源使语言文化教学中知识的获取便捷而轻松;另一方面,跨文化交际意识及交际能力却需要对信息进行定向筛选。但是教学大纲对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定过于宏观,传统的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困于大纲泛泛规定的粗线条的框架,只见森林,难见树木;传统的教学模式亦是粉笔加课件,面对海量信息的选取捉襟见肘,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自学无所适从;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更是不能适应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英语言文化教学侧重于一些文史地知识的传授,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应用技能无从谈起。这一切需要变革,需要师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应对,多年来的课改实验不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撑的前提下,也是治标不治本。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在泛在知识环境下,多媒体和互联网的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E-learning学习、微课、慕课平台的推广使用使得现代大学生无可争议地直面网络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首先,信息素养是人们认识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就在高校推广信息素养教育,2005年的《亚历山大宣言》更把信息素养从战略高度纳入教育体系,各国开始关注和仿效;20世纪5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就开设文献检索课,并在八九十年代在高校尝试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诸如医学、化学、建筑艺术等多种专业学科课程中,这是探索将信息素养内容整合到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实践。在21世纪初,国内也有许多学者专家提出通识教育和整合教育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和学科教育有益结合的模式。现存的一个不争事实是由于经济基础和地区差异,在中国不同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程度差异甚大,这种整合教育既要达到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又要完成信息素养教育相应内容的检测与评估,很难在课堂实践中全面铺开,这既有传统授课的惯性阻力,也有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投入的局限。但是,新生事物总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嵌入式整合教育模式是前沿方向,势在必行。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主管层面,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教育的加强和实践教学取向的课程观有利于教师师资资源的培养;在一线教学角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调整以及教材教法的革新也逐渐突出信息化、多元化,尽管许多思路和观点有待商榷,但是百花齐放的总体趋势有利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英语言文化教学中信息素养嵌入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泛在知识环境要求教学者将信息资源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使用者的学习研究与决策过程中。英语言教学中的信息处理从单方面的讲授渠道变得多元化,以主题个性化和片段化教学的任务型为导向,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空间拓展到课堂之外,可以延伸到学生的娱乐生活中。教与学的空间和时间得以无限放大,实现教、学、做合一。另外,校园网络、智能手机、图书馆资源都是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与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培养的资源储备库。教师主要通过备课来宏观把握教学目标的框架和思路以及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信息资源平台,让学科专业知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空间,并且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接受自主化和个性化服务,不知不觉地将知识与信息素养能力在泛在知识环境里得到自然培养与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双师型师资的建设和跨界课堂无缝作业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再是独具创意,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本身的学习和总结,需要教师对资源进行整合和筛选,教师能够且必须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上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改变自己。教学活动要偏重于引导学习,学习者拥有自,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从个体行为到合作学习转变,将个人经验与技术支持相结合,实现知识经验的共享,实现探究合作中交际应用能力的共同提升。从语言文化教学角度来看,跨文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解决外交商务活动中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传统的“一纲一教材,粉笔加课件”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困于理论教学的固定思维中,旧有的惯性势力使得革新创造困难重重。实践教学取向也是停留在备课层面,所有这一切使得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毕业参加社会就业的技能脱节,学校和社会成了两个世界。鉴于此,采用基于信息化时代新的教学模式成为必要和可能,嵌入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现代声像合成数字媒体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现场和在线答疑等微课、慕课教学模式本身就是在实践、在锻炼真实的工作能力,大规模在线学习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教学双方的有益互动和教学相长,通过面对面答疑提问,适时解决和纠正真实环境下的难题和疑惑,凸显真实情境教学,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素养;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学生培养

0.引言

所谓信息技术素养,是指教师对信息教学技术的综合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它包含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的掌握和运用技巧的掌握,还包括教师能否将信息技术教育理论正确运用于实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化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素养培养,不仅能够促进化学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还能够使他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合作精神和专业探究精神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1.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社会必然性

教育部于2000年了一项通知,决定将小平同志提出的计算机教育改为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符合时展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此项通知的,开启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而教师信息技术专业素质的培养,则是实施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化学教师是所有任课教师中专业性和实践操作性要求最强的,因此,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信息技术素养对促进化学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授课水平作用很大,这也是符合社会需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教育的全民普及和应用,把教育的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中去。要实现这些远大的目标,化学教师们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头羊,肩负着培养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高质量学生的重任,因此,化学教师的专业素质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作用大小。

2.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内在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树立“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新理念,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首先提高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且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改善教与学,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的需求,更是化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虽然信息技术已经作为一项独立的课程加入到学生教育体系中,但是它仍然存在着学科脱节的问题。化学教学中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与化学知识一起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一项评价指标,在许多化学教师看来,信息技术只是辅知识,这对于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由于信息技术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且传播速度也很惊人,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在限于课堂学习和阅读报纸,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教师已经的角色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着,朝着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的目标奋进。在这种大背景下,化学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素养,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不断拓展自身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3.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教研,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措施

3.1明确的化学教学教研目标,目标尽可能的详细

第一,化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动力首先来自于具有明确的化学教学教研目标,只有具备了明确的目标,化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才会有方向,才能按照计划来进行教学教研,才能够针对化学教研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所以,制定化学教学教研目标的时候,要确保目标是详细、具体、切合实际的,不能使空泛的大目标,要确保目标能够促进化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第二,任何具体的计划实行,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化学的教学教研目标实行,也需要采取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所以,应该制定详细的、可行的化学教学教育计划,教师按照计划进行教学教研,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3.2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网络资源共享

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在网络环境下,在教师的帮促下,利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学生进行自主获取知识,与同伴交流讨论的学习模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就应该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提高上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经常进行任务驱动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质就要求教师熟悉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具备信息技术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化学这门学科尤其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所以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操作,而现代学校普遍缺乏计算机设备的情况下,就需要学校投入资金,加大对计算机设备的投入,营造一个有利于化学教师素质培养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化学教师对相关信息技术的掌握,可以专门要求专业人员对化学教师进行培训,可以对化学老师进行考核,从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3.3摒弃化学教学教研活动单一性,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其多样化

掌握信息技术下的教师,能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化学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前提下,能够改变传统化学教学教研的单一性,促进化学教学的多样化。在讲解化学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上、在组织学生进行对外化学技能联系上,都应该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这是化学教师专业素质较高的表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有效发挥示范带头的作用。每个学校都存在着一批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过硬的优秀化学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家普遍承认,所以,他们同时也是专业素质较高的化学教师。因此,应该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可以开展专门的示范课堂和示范化学实验,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让所有的化学老师进行相互的学习和借鉴,学习优秀化学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讲解重难点知识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技巧等。还要发挥教龄较长的化学教师的带头作用,尤其是让年轻化学教师掌握实验室操作的技巧和方法,快速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

第二,注意发挥公开课的作用。

公开课教师通常需要同时面对很多学生,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现场应变能力,而化学公开课尤其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很多新任的化学教师,讲课和实验的技巧还不成熟。所以,学校应该多举行公开课的评论大赛,让年轻化学教师多参与公开课,让全校老师对其进行点评,快速的知道自己的缺点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同时,公开课应该尽量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讲解上的功效,提升年轻化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从网络中搜取更多的知识。

第三,发挥化学教师的集体作用

任何集体的力量都多于个人,所以加强教师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年轻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掌握备课的技巧和方法。

4.结语

促进化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能够真正的发挥化学教师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化学教师的素质,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为培养更多的优秀化学家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黔南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

一、黔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充分发挥政策、地域和人文优势,开展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贫穷落后地区学生的信息环境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别,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在部分学校未得到重视,严重影响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发展。黔南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学生信息素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信息意识较薄弱,

笔者曾对黔南民族地区部分高中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高考科目,其次才是网络知识和科技知识。他们在信息的获取途径上,多数信息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获取,部分信息是通过同学讨论或阅读方式获取。也有及少同学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这部分同学相对来说城市学生居多)。说明学生的信息需求总体上以学科知识为主,信息需求面不广,信息主体意识和获取意识比较薄弱。

2.信息能力不强。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对键盘指法及鼠标的4种基本操作的掌握来看,近94%的学生不会使用正确的指法操作键盘,说明他们对键盘指法练习还没有重视起来,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还有29.5%的学生尚未掌握鼠标的4种基本操作。从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来看,认为自己电脑操作水平很好的占10.2%,只会一般操作的占45.3%,不会使用电脑的占44.2%。从学生对一些基础应用软件如word、powerpoint、excel等的掌握程度来看,能够熟练操作的平均占11.3%,会简单操作的占了45.7%,都不太会的占了43%。从学生上网来看,多数学生上网都是聊天、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等。只有及少部分学生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解决生活和学生中遇到的问题。

3.信息价值认识偏差,信息道德缺失

该地区学校的许多学生信息道德价值观比较模糊。对黑客技术盲目崇拜,对信息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却不甚感冒。致使出现与信息教学目的不一致的不良行为。

二、该地区学生信息素养对教育信息化的制约

1、学生信息素养缺失的原因

就信息技术教学层面上讲,造成该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该地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不足,多数学校的计算机设备生机比严重不足,而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的仅占8%,学生普遍在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

(2)传统教育方式抑制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提高。由于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学生处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学习时间和课堂教学活动都是满负荷运转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应试教育使他们对外界信息缺乏积极的反映,而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处于一种应付的状态,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低下,设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落后的教育环境、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大抑制了中小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发展水平,要培养该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必须尽快改革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以尽快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

2、学生信息素养缺失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因素

(1)学生信息素养与信息化环境相关

调查发现,该地区学校的生机比严重不足,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不够。

(2)学生信息素养与学生自身环境相关

调查发现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爱去网吧的同学以及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同学,他们信息素养相对较高。

3、学生信息素养缺失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制约

学生信息素养缺失制约着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利于教师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该地区学生信息素养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笔者认为要提高该地区学生信息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1.以考促学

2011年该地区实行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尽管这次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成绩不够理想,但这次考试却向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也使学校开始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以赛促学

广泛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题的展示评比活动。适时开展编程比赛,将备考学科里的问题,转换成编程大赛题目,在为学生提供问题解决新思路的同时也展示信息处理技术的强大与快捷。

3.转变师生观念,在意识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变成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而老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和教科书上,已能自觉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

4.重各学科整合,在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5.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发展,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显出信息技术巨大的价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方、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与开发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值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6

〔关键词〕文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文献检索;建设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37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151-03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总理2012年在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编制预算,这个牵动中国近20年的教育投入问题终于开始步入春天了,这也说明国家文化强国的决心。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2012年主要任务之一。这些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明确了方向,也对作为教育、科学、文化机构的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将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据2000年《中国统计》第8期显示,在对世界28个主要国家信息能力总指数排序与比较中,美国、日本、中国的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分别为71.76,69.97和6.17,并且在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状况等方面中国为最低[1]。十年过后,《2010年中国信息年鉴》中指出我国的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存在较大差距。

前不久,笔者在工作中遇到学生提出中国知网为什么没有“核心期刊”字段的检索入口的问题时,就想到现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得到逐步提高,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推进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和职责。

1 提高认识,从国家层面,各级政府到高校内部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监督与管理 从国家层面制定并出台信息素养的教育、考核与评价细则,各级政府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信息事业发展计划中,各高校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国家级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基地和信息素质培养实验室,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顺利优质的开展。

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家制定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基本要求,并制订出包括信息需求、信息源、搜索策略、信息利用与法律和社会等因素的高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2]。各高校内统筹计划和协调,成立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管理机构”,将图书馆员、教师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等师资力量整合起来,积极地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教学。

可以考虑推行国家层面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等级考试,可与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融合,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入信息素养竞赛机制,如同现在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模式。

2 积极推进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

2.1 切实推进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 信息素养教育必须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在学校的整体范围内系统地实施教学。信息素养课程的组织安排应该由学校主管教学的部门负责,并制定有效的合作教学计划。图书馆的领导也需要同院系多沟通,使得院系的领导认识到合作教学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和水平,从而能够比较积极地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教学。

培养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良好合作。专业教师和图书馆员应本着足够的诚意和尊重相互合作,为此图书馆员需要主动多做些工作,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优势实力,以消除专业教师的傲慢与偏见。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的关系,要如医生和药剂师的合作关系一样。现今医院药剂人员的工作,早已不是以前人们印象中的照方抓药那样简单。很多医院都设有临床药师的岗位,临床药师以专业的药学知识与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参与查房和会诊,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对药物治疗提出建议。同样存在的合作关系,图书馆员能帮助专业教师在某学科领域获得和整理最新或相关信息,如提供学科最新的信息内参或快讯,建立学科博客;熟悉最新数据库的使用和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等等,所以教学离不开图书馆,科研离不开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和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图书馆。

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应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以增进彼此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图书馆员运用多种策略与专业教师建立联系,包括正式交流、校园活动和非正式接触等[3]。教师与馆员共同开发信息素养教育的在线教程,建立博客;教师与馆员协同授课,图书馆员配合课程的需要提供讲义;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共同命题或出作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合编教科书,通过设计活动引入合作等等。在合作中图书馆员对院系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信息需求、学生阅读倾向等问题的调查和了解都变得更为容易[4],这也为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改善文献资源建设,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了极好的依据。当前国内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的联系不如理论上那么密切,客观分析与馆员们忙于应付日常工作,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管理模式落后有关,主观原因还是个人思想认识深度的问题。加强图书馆与院系,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是双赢互利、与时俱进的事情。我们切勿把这样的合作停留在理论、口号或表层阶段,要在实践中切实探索,落实和推进,从而将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水平和文献检索课程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为国家“文化强国”战略添砖加瓦。

篇7

【关键词】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任务驱动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 the teaching practice in experience as a foundation, discusses optimizes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several procedures, to stimulates the student to study new technical the interest, raises student's creation ability and the independent learning capability, the implementation duty actuation, through the actual operation, trains the student using the computer gain information, the analysis information, the process inform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nd studies independently the ability and so on the various aspects quality vital role.

[Key word]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independent study, cooperation study, duty actuation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修养为宗旨,提出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等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如果要提高、要发展,就必须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经过实践、交流,总结,取长补短,形成科学的方法。我仅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具体经验,谈谈我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优化处理的几点做法。

1 以学生学习情绪、情感为优化的支撑点

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有助于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因此会出现学生比较想学或想多了解某方面知识的现象。例如:在网络的传输介质这个内容中我们往往把重点放在了有线传输介质及其原理上,因为实际应用得较多,但学生们问得较多的反而是无线传输介质的红外线通讯和蓝牙通讯技术,他们显然比较关心一些学科前沿的技术应用与发展,那么我们就以无线传输为切入点,结合学生要求扩展地讲述一些无线传输的原理,再引出现在组网应用得较多的有线传输介质,也就是将内容的先后顺序做一个调整及在内容上扩充学生想知道的知识,这样做照顾了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可以利用他们对新技术的感兴趣这个特点,引导他们多了解学科其它一些新技术,拓展视野,有效提高探究能力;又如在网络协议中如果以书本为基础讲分层体系结构、OSI层次模型,就显得太枯燥了,而电邮及QQ的应用已经很普及了,而且没接触过的同学也很想知道其原理及应用,以它们为例,讲述应用层协议、传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各子网协议体系的关系,讲述完结构图也就画出来了,再与OSI层次模型来个对比,给予恰当的解释,就很清晰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所以教师应克服简单地跟着课本来决定讲什么内容怎么讲,而应该关心我们的学生想学什么又或我们能让他们学到什么,并以此为支撑点,从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使学生们的理论知识、实际能力、学习兴趣、探究能力等得到发展。

2 善于运用方法把内容形象化、简洁化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一些专业的名词或内容理解得不是很好,于是我在课堂上尝试详细地解释,反而容易带出更多的新知识。于是我把书本的内容讲授一次给我的先生听(他也是未接触过信息技术这些教学内容的),充分的交流、分析,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方法将内容形象化、简洁化效果是比较好的。

2.1、对比法:例如在《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的第1.3节《通信信号》中,许多学生对于计算机中信息是以数字信号(0、1)来表示和贮存、通信表示难理解。我以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和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作一个形象的对比,配合示图(图1、图2),让学生从对比中分析、理解通信的异同。

但要注意强调,计算机信号的存储是由程序自动转换的,不必再把数字信号做一番解释,否则会干扰了学习,加大了理解的难度,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以选择题来检验,6个班的正确率都达92%以上。对比法还可以应用在文本信息的加工前后对比,电子表格数据处理等,适当使用对比,有助于迁移理解、记忆。

2.2知识点关系结构图法。将一些关联知识较多的章节描绘出一张“知识点结构图”,不仅能将繁杂的知识点条理化、系统化,加深直观理解,而且梳理了所学知识相互之间的关联、层次,容易找出自己的疏漏、困惑。如《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知识的梳理,可以把教学要求掌握的万维网、FTP资源及其用到的软件与技术画出关系图,从结构图可以清晰看出,URL(统一资源定位器)应用于因特网多种资源,避免了许多学生认为URL只是用于浏览网页时定位;再如《网页的美化与特效制作》,对美化的方法及制作特效中AtiveX控件和组件应用,以结构图的方法描绘出来,再应用起来清晰地知道可以选择什么方法,用的是什么原理。信息技术中由于知识点往往与原理与软件及操作都存在着关系,我们借结构图表达,清晰简洁,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

2.3图示法与任务驱动法的结合。新教材更加注重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培养,往往我们通过完成具体操作任务,来提高应用的水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淡化了目标,而忙于一些小的操作例如插入图片时花了很多时间选图片,而忽略了目标是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与图片工具的使用,插入音频等的一些操作也有同样的情况。怎样把任务驱动法有效地进行下去达成教学目标,这时我们不妨把任务的要求、结果、步骤以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清楚知道本节的目的、操作要求、步骤,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把教学要求具体地呈现出来一目了然,并注意提醒时间上的控制,一是减少操作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二是学习使用新的软件也较易找到操作的方向,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3充分考虑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世界呼唤计算机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多数涉及计算机的操作,计算机既是学习对象又是学习工具;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的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学习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在讲解组建局域网一课时,我没有直接把书本过多的分析讲解,而利用了计算机室本来已是一个局域网,让学生参观,结合课本第2节的内容,以小组合作研究形式,写出组网的方案,再让他们做书本实践题“网络连接线的制作”,以其中一个小组学生操作为分析对象,然后我作点拨、归纳。整个课堂充满了热烈的讨论,互相发问的积极气氛。再如教《因特网信息检索》时也可以给合前面所学知识加任务驱动的方式,然后教师对检索方法、搜索引擎的分类作分析总结,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会新的知识并且学以致用,这样做到了温故知新,融会贯通,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在教材的处理上,有时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争取到更多的学习时间。

新课标下我们注重学生的发展,而我们的学生也要实现个体价值,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科学地想方法把学习的难度降低,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照顾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要做到准确把握住教材的精神实质,以及与新课标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的去钻研、去学习、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主编朱幕菊、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7月

[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篇8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课堂转型 教材分析

修订中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构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原来的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并提升至更上位的学科哲学层面,凸显了化学学科在育人方面的教育价值[1]。然而,如何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层面,是高中化学教师当前最为关注并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非要求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目标另起炉灶,而是要整合三维目标,核心是对教学文本中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的认识提升和有效的教学设计(转化)。

一、公开课的教师教学行为效度分析

本节公开课选自苏教版《化学2》专题二第二单元的“化学反应中的能量”[2],该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环节见表1。本节课基本以苏教版教材中知识的呈现顺序进行教学设计,从时间分布可看出,教学目标是纸笔测验中的高频考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重点则放在以任务驱动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关试题的当堂练习,难点为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完整规范的解决,课堂实施则贯穿从练习中发现问题、从教师点评中修正问题的教学思路。可以说,基于教师对学科教育的应试经验与功利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似乎合理有效,许多中学听课的同行也持肯定的意见。然而,笔者听完课后心里总感觉不能释怀的是,该节课到底该给孩子的人生留下什么?我们教师到底为什么而教?为什么要这样教?教的效果到底如何?

评价一堂课基于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但是,评价的效标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一是教学目标是否定位准确,其定位依据是什么?二是贯彻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是否合理,其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三是课堂调控是否流畅,流畅的内涵是什么?四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辅助有否特色,特色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教学设计中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需要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功能。

二、教材文本中知R载体的教育价值及功能分析

对教材知识载体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分析,首先应回归于课程标准(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反应与能量”这一内容领域的中学学习要求分成三个阶段。本节课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基础上,承上启下进一步“知道化学反应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为高中选修的进阶“认识这一原因可以为我们人类如何利用”打下基础。学习对象则是不分文理的所有受教育的学生。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本节课教学目标分析,该知识载体对本阶段学生的学习要求可以从三个认识维度展开。

1.对学生世界观会形成怎样的基本态度和情感

依据课程标准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要点有两个:一是知道化学反应总会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反应物与生成物两者的能量有差异,这些能量必然会通过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知道这一原因后,学会用一种简单的符号化方式将这一变化表征出来。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认识结果,会使学生形成对化学科学独特的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和视角的赏析与价值认同:世界万物万千变化的宏观现象,深入其微观探索,可以得到规律性认识,并且对于这些规律性,化学学科还能用特有的符号化方式进行表达。这样的影响,远比掌握某个具体知识要有意义得多。因此,如何帮助学生自我建构起化学反应总伴随有能量变化的微观视角并获得认知,从教育的本原来讲才应该是本节课最核心的目标!

2.学生能够掌握哪些化学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能力

学生已经具有了化学反应基本特征及其反应本质基本了解的知识。因此,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类比与迁移,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化学反应总伴有能量变化的本质的探讨这样一个新认识,是该节课教学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发展培养上的教育功能所在。课堂教学应该从这样一条教学主线出发,即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反应物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成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除了导致物质组成的改变,还导致哪些变化?这样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哪些宏观结果?物质的变化过程可以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过程也能否用这种符号化的方式表达?热化学方程式书写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的差异在哪?为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串解决与演绎思维,逐步养成学生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习惯,完成学科素养有关“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要求。这种自主解决问题获得新认知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它远比知识的记忆来得重要。

3.学生能够掌握哪些有关的化学知识与技能

该节课的核心是如何认识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的认知培养和能力培养,核心知识与技能应该是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自我建构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本质的了解,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为什么与化学方程式有不同的要求,其不同点所反映的本质是什么。因此,这样的认知结构形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固化并转化为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及素养。

三、基于化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探讨

由该节课教学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价值分析可见,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素养教育功能的挖掘与利用,应该紧紧围绕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即“为什么化学反应总会伴随能量变化”这一主线,以帮助学生自我建构化学反应与能量关系的初步认识为教学目标,以真正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要求为教学效果评价的效标。由此,进行教学再设计实例的过程分析见表3。

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该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能体现学科本质特征的关键成就[4]。这种关键成就不是先天而是通过学习以及其他活动逐渐养成的后天行为,它的形成不仅需要结构化的知识技能,更需要基本方法和思维模式。因此,教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转型,教学强调的不是记住了“是什么”,而是解决了“为什么”。十四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反思表明,就化学这门科学课程而言,阻碍教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是理念,而是教师对课程教育的上位认识和学科本体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能的认知水平。因此,构建一个专业教师发展的体系与机制,是推动课程改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实的核心问题。

――――――――

参考文献

[1]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2] 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 陈树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担当―我的“核心素养”观[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

篇9

关键词:信息化素养;地方高职;英语教师

所谓信息化素养,是个体根据社会信息化环境及其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信息品质、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信息化素养包括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能力和信息化道德三个层面的内涵。地方高职英语教师是一支相对年轻的队伍,调查研究地方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现状,提升地方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进而提高地方高职英语教师的职业素养,将对地方高职整体英语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调查内容与分析

(1)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调查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现状和他们对参加信息化素养培训的意愿程度。因此,我们集中调查了六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师自然状况包括年龄、学历和职称;②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情况;③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情况;④高职英语教师教学中信息化技术运用情况;⑤影响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因素;⑥高职英语教师认为目前最需培训的信息化素养内容。

(2)调查结果。根据调查我们得知,学院所有专、兼职英语教师都有本科文凭,其中31.6% 的教师年龄是45周岁以上,且有高级职称;其余68.4%的教师年龄是30周岁~40周岁之间,初、中级职称。所有英语教师都具有信息化意识,但是信息化能力不强,只有10.5%的教师能够独立熟练地运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有95%的教师能够制作简单的带有文字和图片的课件。高职英语课堂中信息化技术利用率不高,有26%的教师从未在多媒体教室或语音室上过课。所有的教师都表示愿意接受教学中实用的信息化技术培训。

(3)原因分析。根据调查我们分析学院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低的主要原因如下:①英语教师信息化意识观念薄弱。调查中发现教师信息化素养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意识观念薄弱,平时英语教师的教学就是教材、黑板加粉笔,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传统英语教学的冲击,更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素养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多大的关联。②软硬件环境制约了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是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前提和保障。由于建院时间短、资金有限,全院到上学期末为止只有40%的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英语教师很难有机会使用多媒体设施。据调查,上一学期只有5%的英语教师在参加学院教学竞赛时才有机会使用了多媒体教室,平时都是在传统形式的教室上课。③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不强。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能力、网络知识普遍偏低,不能很好地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尽管学院组织过多媒体技术培训,但能争取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的机会很少,所以实践多媒体技术的机率很小,这就使得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不强。

二、培养高职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1)培养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时代,教学手段也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变化,高职英语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培养信息化意识。因为教学改革有赖于教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具有与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相适应的信息化意识。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了解信息化技术在现代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培养运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信息化素养。

(2)加强软硬件环境建设。信息化技术软硬件建设是培养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前提和保障。地方高职院校应加快信息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的步伐,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为教师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培养环境,激励教师主动接受和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育教学手段与信息化社会接轨。

(3)加强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地方高职要加强对英语教师信息化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例如,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等信息化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信息化活用技术能力的培养,达到提高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目的。

总之,培养地方高职英语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现代高职英语教学的需要,是培养高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地方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对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要求,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能达到提高高职英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目的,同时肩负起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潘宏伟.一项关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研

究[J].教学研究,2010(11).

[2]马晓燕,杨善江.高职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路径研究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3]张剑平,周跃良.关于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几点思考[N].中国教

育报,2008-11-29.

篇10

1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

高校教师在我国教育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担负着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信息化人才的重担,而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以下是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现状的简要分析。1.1教师教学方式传统。从我国教育发展总体上看,高校教师仍然延用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主要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对学生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在现代信息化的普及下虽然有所改进教学方式有所创新,教师开始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仍然离不开那种以文本为主的电子幻灯片流程式的放映;在教学评价方面,仍然是以记忆、理解和对课本知识进行简单的运用为主,教学模式过于模式化,在信息化普及的时代,认为只要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就是掌握了信息化技术,于是把计算机考核当做是应试教育的工具。1.2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构成。1.2.1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有效地发现信息、采集信息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1.2.2对信息进行准确分析的能力。主要内容有对信息进行分类、综合和纠错的能力。1.2.3评价信息的能力。高校教师要能对信息进行明确的评价和认定的能力。1.2.4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包括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排序和检索、组织和表达、存储和变化的能力。1.2.5对信息进行利用的能力。高校教师要能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的表达,以及对信息进行创造性使用的能力,高校教师掌握了对信息进行利用的能力,,就能利用有效的信息来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多种问题。1.2.6对信息进行输出的能力。主要内容为能自主地、传输和转化信息的能力。

2高校教师信息化的基本技能

了解了我国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构成,以及相关的特点,下面是高校教师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2.1基本技能基本内容。2.1.1对教育多媒体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高校教师应该熟悉地掌握这些常规的教育多媒体功能,并将书本知识通过多媒体等方式很好地呈现给学生。2.1.2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利用技能。教师要能对信息技术恰到好处地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2.1.3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等和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促进高校课程和教育体制的转变和变革。2.2如何增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能力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现代教育思想和信息素养进行学习,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的实践比赛能方式,使教师对信息基本素养进行基本的了解,增强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其信息素养和教学能力,实现高效教师升华教学思想、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标。使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得到整体地提高。教育信息化更加注重高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设备与老师进行探讨,提出问题等,教师在启发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获得信息、得到教学启发从而为课堂教学方式提供借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今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寻找新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我国高校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扩大我国高校教育的覆盖范围,提高教学质量。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国高校教育的教育资源公平,缩小了高校教育的区域差异,也是信息化社会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对加快学习型、信息化社会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4如何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增强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以信息技术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应用为重点,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信息化教育平台和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努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高校信息化教育技术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加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育实力;在学生方面要鼓励学生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手段进行主动学习,增强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完善教育信息化配套设备是基础,各高校应该适时完善和更新多媒体课堂的教学设施,为确保高校教学信息化的顺利推进,提高和增加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等仪器设备的占有率,实现所有教育场所的网络化覆盖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