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同志们:刚才,书记代表党总支作了动员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开展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抓好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层面,坚持做到“三个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前提是必须把学习作为首要环节,真正理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一要深入学习。各支部要组织好集中学习,制订学习计划,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既要有制度上的规定,也要有时间上的保证。要采取集中培训、专家辅导、专题研讨等多种方式,运用以查促学、以考促学、以评促学等各种手段,使每个党员干部真正静下心、钻进去,真正学懂弄通、学深悟透。在个人学习方面:读几本书、写多少字的心得体会笔记、省、市发表几篇文章;集体学习方面:请几位专家、学者讲几次课;等等,都要一一做出具体安排。二要深入调研。认真组织开展好“调研周”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围绕制约科学发展的主要矛盾、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确定一批调研课题,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社情民意,问计求智于民。在联系点方面:要到联系的支部、村屯、改制企业等调查研究;发展思路方面:要到联系点,帮助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路径、项目支持、典型培育等;问计于基层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建言献策等活动,并发调查问卷,进行梳理、归纳、答复,整改落实。三要深入解放思想。重点是通过对“三个不适应”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切实做到“四破四立”。“三个不适应”,就是在发展上,农机总量和实力与资源优势不适应;在思想上,观念和思路与形势发展要求不适应;在工作上,作风和能力与现实需要不适应。“四破四立”:一是要破除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懒惰思想,树立“奋力赶超、争创一流”的拼搏意识,解决安于现状、小富即满的问题。二是要破除四平八稳、按部就班、求稳怕乱的保守思想,树立“敢想敢为、敢闯敢干”的进取意识,解决畏难发愁、被动应付的问题。三是要破除眼高手低、抓而不实、落而不靠的飘浮思想,树立“不干则已,干就干出成绩;不抓则已,抓就抓出效果”的实干意识,解决操作能力不强、落实水平不高的问题。四是要破除患得患失、部门利益至上的本位思想,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事事关系环境”的招商意识,解决服务质量差、办事效率低的问题。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努力把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发展的实际本领、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突出工作实践。
在工作实践层面,突出抓好“三个关键”。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最重要的是注重两点,一是必须解决问题,二是必须促进工作。特别是解决问题,既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更是衡量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体现,必须作为活动的核心任务。一要找准问题。对于那些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问题,无论是思想观念、精神状态、能力素质上的,还是发展思路、体制机制、服务效能上的,都要找全面、找到位、找具体,再细的环节也不疏漏,再小的问题也不放过。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多从主观上深挖原因,多从自身角度总结教训,多从责任落实上查找差距,进行深刻剖析,敢于揭短、不怕亮丑。要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党员大会,进行深刻的“六查六看”;要重点在发展、民生、稳定、创新方面,开展广泛的民主评议。二要聚焦重点。要善于梳理整理、归纳提炼、抓住重点,把整改主要方向集中到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来,集中到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来。对解决条件比较成熟的问题,集中攻坚,集中解决;对通过努力有可能解决的,积极创造条件限期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的,明确责任,分步解决,真正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解决问题的效果上。从总支到基层单位要层层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明确解决多少问题,要完善长效的体制机制。特别是重点股办站,要转变作风,整改 “三服务” 落实情况。三要健全机制。要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突破,深入查找体制机制根源,从制度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办法。要以北岗现代农业试点为重点,二来年打造为全省现代农业综合示范样板村,3~5年打造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紧密结合全县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长效机制,巩固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
三、加强组织领导。
篇2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重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119
古代中华文明灿烂辉煌,显耀世界,不仅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典科技,而且还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艺术。学习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不仅可以了解辉煌的中华文化,感悟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还可透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的变迁。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是历年高考试题常考考点。对于高三同学来说,掌握对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化专题复习的方法、明确复习的重点与注意的问题是提高复习效率与高考成绩的关键。结合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解读和备考体会,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与建议,以与各位同仁共享,希望能给高三同学一些帮助。
一、把握命题方向,明确复习重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专题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主,集中考查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竹简和印刷术产生的时间与历史作用,如2012年福建卷13题、上海卷13题、江苏卷3题,其次2012年北京卷40题考查中西地图的绘制,对其他科技成就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原因、产生过程及与西方自然科学的比较考查较少;2. 艺术――集中考查书法、绘画和京剧艺术,侧重于书法五种字体和山水花鸟画、文人画的特点以及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如2012年安徽卷12题、山东卷6、9、73题,2011年安徽卷13题等,对其他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考查较少。3. 文学――集中于《诗经》和宋元明清的词曲小说,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江苏卷1题、2010年广东卷38(1)题等对汉赋、唐诗等文学形式考查较少,侧重考查古代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特点及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根据对高考试题的解析结合课标教学目标、高考考纲要求,在备考复习中我们要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在复习古代中国科技这一部分时,(1)从内容来看要重点掌握四大发明及与古代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农学的成就;(2)从高考试题对科技的考查的目标方面来说侧重于对重要发明产生的时间的记忆和四大发明的作用的理解分析。由于科技与当今社会一些热点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还需对古代科技发展特征的归纳概括、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分析引起重视。当今社会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主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对古代科技成就、发展特征和中西科技比较的考查可以形成科技对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和显现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通过对这些科技的比较分析能促进学生引发对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积极投身于中国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对中国古代艺术这一专题的复习要重点突破书法(篆、隶、楷、行、草书)、绘画、京剧的发展脉络和各自的艺术特点,适当分析一些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作品产生的原因(尤其以文人画为重点)。在古代文学方面,备考复习首先理清各个时代的主流文学形式的演变和特点,理解分析其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反映的思想内容。高考考查的意图除了基本知识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的形成与培养。因为学习古代文学艺术不仅有着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与人文精神,增强美感享受,陶冶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高考试题的考查就注重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时代性)和文学艺术特点。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我们首先要强调探究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理解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实际和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精神需求,其次要了解其文学艺术特点能够对一些作品的流派风格做出判断。因为历史学习毕竟不是文学艺术欣赏,各有侧重,因此在复习这一内容时要注意把握重心的策略。
二、以理论指导加强理解,总结规律认识
高考考查的内容除了基本史实外,还包括一些历史理论。历史理论是帮助准确理解史实的武器。科技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较多考查了各自不同文学艺术反映特定社会现实,从能力要求来看不仅是基本史实的掌握,还有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理论的应用。在分析文化发展的背景时要运用这一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认识一些文化现象所反映的社会本质。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25题对白蛇传这一民间传说故事的考查在于让学生了解这一故事反映的市民的的价值取向(思想上对“自由、正义”的诉求),要求学生运用这一理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宋代对人们的道德约束的加强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市民队伍发展产生的思想诉求。
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建设强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因此我们要从继承与发展关系的角度去理清古代中国文化发展脉络。各代文化是在继承前代文化成就基础上得到发展。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复习,我们要进一步理解清楚各个时代文化的特色和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背景。在古代文化发展中,汉赋与楚辞、小说与传奇、话本之间都有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搞清楚古代各个时代间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实际,就能够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并创新发展。
篇3
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及湖北的现代农业领域信息化发展现状,得出湖北省发展农业信息化的优势,思考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方向。湖北发展农业信息化工作,要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因地制宜的进行下一步规划建设。
关键词: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兴起,信息化在现代农业领域也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十五”期间,以平台和网络化科技发展为特征;“十一五”以语音、视频信息推送为标志;“十二五”以移动信息科技发展为主流。迄今已在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农产品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以及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国内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主要包含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化科技、农产品交易信息化科技;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科技几个方面。国内生产过程信息技术已在多个系统和专业领域普及。目前已经投入实际应用的有综合栽培专家系统、水肥管理专家系统、育种专家系统、病虫测报与防治专家系统等;此外,大田精细农业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与发达国家相似,可生成产量分布图和按处方图工作的国产信息化农作机械在国内得到部分应用;同时,农业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应用,能够实现农产品设施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采集、监控、信息传输、自动化控制,并与农业物联网平台相互结合,构建具有决策分析和内外综合服务功能的高标准物联网农业生产工程。农产品加工领域信息化科技目前主要开展了以下研发应用:一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二是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系统的开发应用。三是自动控制技术开发应用,四是农产品包装自动识别技术。在农产品交易方面,国内目前普遍应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有Inter-net网络技术、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等。另外,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共享系统、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供应技术协同四个相关信息系统已很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技术比较成熟的有农产品质量溯源技术、条码技术、HACCP技术和农产品质量速测技术等。可实现从源头上对农产品进行检测、监督和监控,流通过程中运用条码技术,实现一对一的管理,若发现质量问题,可以通过管理系统或热线电话对问题进行溯源查询、质量安全咨询并加以解决。
2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现状
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专利方面,全省共取得涉农信息技术专利479项,其中,2000年前20项,2001至2013年底一共459项。在软件开发方面,2010年至2013年底登记的涉农信息技术软件共185件,2013年涉农信息技术软件收入40.6亿元。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科技方面目前取得主要成效的工作有:①农业专家系统开发;②3S技术研发与应用,如武汉大学空间信息与数字工程研究中心开发的3S技术在蕲春县等地应用示范;③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该技术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来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同时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设备进行环境调控;④农业精准作业技术的开发应用。华中农业大学贺立源等科研人员于2010年发明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精准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发明成本低廉、扩展性强和实用性强,体现了“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的发展趋势。此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交易信息化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技成果,主要有: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发明的基于无线网络的农药残留检测装置;华中农业大学发明的基于单片机的固体发酵过程中温度监测与自动调控系统、板栗品质多源信息检测分选实验台、柑橘贮藏条件自动控制系统等;宜昌市三峡大学开发了交互搜索式在线交易平台;武汉天喻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用于手机移动支付的NFC组合天线、多通信端口IC卡安全终端、接入系统和金融交易支付方法。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信息化方面,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监控信息平台于2011年建成,它由一个省级中心、十七个市级分中心和一个流动监测中心组成,能较为完善地覆盖全省质量安全信息数据。2011年,湖北省工商局联合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开发了“湖北省食品流通电子追溯系统”,到2013年6月,湖北省应用该电子追溯系统的食品经营户已达到4.8万户,备案供货商7.6万家,备案食品51.7万种,录入进货台账44万条、销货台账26万条。更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在服务平台技术、信息资源开发科技、终端开发应用科技方面都有突破性的进展。
3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主要优势
(1)研发力量较强。湖北的教育科研力量在中部是“领头羊”,在全国也处于前列。全省每万人R&D研究人员数为10.84,位居中部第一,全国第10位。在涉农信息技术研发上有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家队,也有长江大学、三峡大学、湖北文理学院、湖北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省级代表队。(2)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学术研究实力雄厚。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论文数为14.07篇,位居全国第9位,九省中排第2位,中部第1位。(3)农业信息化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湖北每百万人涉农信息技术专利数达到1.65件,位居九省第3位,中部第1位。
4湖北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思考
湖北发展农业领域信息化科技工作,在保障凸显其优势的基础上,也要对整体发展思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方向。
4.1明确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目标,突出重点任务要结合农业信息科技发展,建立完整的农业信息学科体系,针对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揭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规律,提出农业信息获取、处理、传播的系统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原始发展与集成发展兼顾,加强自主发展和集成发展能力建设,以掌握农业信息科技核心技术为出发点,以形成重大突破性原创科技成果为目标,组织开展农业信息科技自主发展研究,加快发展成果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
4.2提升创新主体能力,扩大开发创新规模全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不足50家,还没有一家企业(公司)的涉农信息技术及设备年产值规模过亿元,数量少、规模小、成果少,缺少具有承担重大项目和系统开发的大型研发机构和企业,且研发项目重复分散。为此,应从机制上鼓励创新主体、开发机构(企业)之间形成相互配套的协作体系,建立相互促进的创新联盟。完善竞争机制,集中资源和人才,促进成果的应用推广。
4.3合理分布农业科技资源,调整人才队伍结构湖北省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平衡,绝大部分集中在武汉。全省3所涉农高校中的2家位于武汉,涉农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全部在武汉,6家省级涉农重点实验室中的5家位于武汉。现有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500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12名,高级职称1781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需进一步培养在农业科技推广中起辐射带动作用、贴近农民生产实践的应用型和经营型农业科技人才。为留住人才,需要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的配套政策能够使高素质人才扎根,从而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开发能力,使涉农信息技术研发机构及企业有足够的实力承担重大开发项目。
4.4增加技术开发资金投入,拓展投融资新渠道湖北省涉农信息技术开发企业大多是依靠自身内部积累发展起来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科研院所靠少量的项目资金维持,缺乏配套资金。政府管理部门对涉农信息技术开发机构和企业缺乏扶持和引导,也缺乏固定的资金渠道。因此,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力度,促使广大科研院所、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引进人才和先进的开发工具,积极开拓市场。另一方面,要充分拓展投融资渠道,利用杠杆原理带动市场资金流入,使院所、企业有多种的资金配置渠道,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
4.5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提升需求动力农业信息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公益性事业,亟需各项政策扶持。需要建立针对农业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各地更需要完善面向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同时,由于农业信息技术是高新技术,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受自然条件制约度高,风险大,推广成本高,因此,创新互联网+推广模式,降低推广成本,通过多种渠道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升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郑秋丽.地方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
2谭玲玲.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9)
3李灯华,梁丹辉.国外农业信息化的先进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农业展望,2015(5)
4程海梅.政府推进农村信息化策略探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
5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篇4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1 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1.2 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1.3 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②注重学生实验教学。③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2.1 趣味活动。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
2.2 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篇5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总结,我们的主要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和体会是。
一、提早谋划。
二、加大宣传。
注重总结技术培训,利用科技之冬,科技大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利用牡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宣传发展**养蚕业,投入3000余元。
全年发放蚕业技术资料1800余份;以乡镇村屯为单位,办培训班培训蚕农800人次,林业局率达100%。
印发蚕业通讯4期2400余份;下发光碟200余张、下发2009年蚕业挂历600份,印有蚕业发展50年纪念品纯棉背心600件。蚕业发展50年纪念册600册,共投入资金8000多元。
技术人员对全市蚕农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在制种、消毒、收蚁上山、出蚁场、进窝茧场、采摘、保管、销售各个生产关键时期指导在一线,全年投入生产指导、蚕业检查费用3000余元,使蚕农掌握了先进的养蚕技术和了解了当前总结动态。
三、狠抓科技。
四、夯实基础。
2至4月份积极协调申报注册批准成立了**市镜泊湖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市柞蚕母种繁育中心、**市沙兰蚕业服务中心、**市沙兰天蚕资源保护管理分站。
大学英语学习心得初投资12500元安装办公楼亮化。3月份投资4000元把北山蚕业示范园各库房安装了报警器。5月份投资30000余元维修了蚕业示范园门前道路300延长米,打水泥地面50平方米,安装卷帘窗6个工作平方米,粉刷制种室、催青室、饲育室、警卫室600平方米。加强园区环境建设,在东茧站、北山蚕业示范园栽花共400株。
五、加强领导。
我们始终把蚕期检查指导工作作为蚕业生产现场技术指导、树立干部形象、融洽干群关系重大举措。为加强蚕业技术指导力量,2009年8月16日至8月31日半个月时间,将人员分成两个组进行联合检查,第一组由副站长陈振禄带队,褚耀斌、沈利虎、乔世民、鲁先文五人组成,驾驶吉普车一台,对沙兰片进行检查指导;第二组由副站长朱玉国带队,侯印敏、刘程哲、濮春雨、王继宏、付国文六人组成,驾驶面包车一台,对**片、东京城片进行检查指导。经历半个月时间,两组下乡工作人员起早贪黑、马不停蹄、爬山涉水,保证工作质量、尽职尽责、认真细致,每一把、每一个场号都走到。顺利完成蚕期联合检查的各项任务,与蚕农建立了更加深厚的感情。
六、积极收调。
增加蚕农收入,稳定蚕农队伍,应对金融风暴,及时收调蚕农手中的蚕产品。为方便蚕农,我站在东京城蚕茧收调站、**市蚕业示范园、平顶山蚕种场三处设称,合理分配人员。本着对蚕农、单位、客商三家负责的态度,根据验质标准公平、公正、合理的确定价格。从9月中旬开始,历时一个月,站内收购人员起早贪黑,不辞辛苦,认真负责,圆满完成了蚕茧的收调工作。
七、申报项目。
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注重 培养 学生 科技意识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
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5、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篇7
一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化科技系统“树构争”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强化工作作风建设,抓好班子和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科技干部队伍。坚持务实、认真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注重工作实效。
二是以扶持工业20强和后备10强企业为重点,以培育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为目标,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引导新上的高科技工业企业项目向科技工贸小区集中,进一步培育壮大科技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加快发展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向科技集约型转变。
三是以完善科技体制机制为保障,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创新机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办法,使科技工作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四是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政策、项目、经费和技术方面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活力。组织好申报科技进步奖工作,以此带动企业的科技创新。
五是加快都市现代化农业建设步伐,依托“六大农业特色基地”,重点对颐菲农业生态园、圣农生态科技园等园区进行升级改造,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大力推进高科技含量的优质专用小麦和优质玉米产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积极开展科技知识进农村活动,充分发挥“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作用,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完善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科技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注重物理史教学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物理发展的历史,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物理学史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物理学史材料,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向学生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3、加强实验教学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⑵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形式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⑶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选择方案─实验验证─总结报告”的程序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并通过实验验证。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外活动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教学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实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举办科技讲座时,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利用活动课分班级或集中学习,可以收集军事科学、航天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科学家的事例与贡献等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质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在班上进行专题介绍,还可以利用板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
篇9
【关键词】古希腊;科学技术;渴望;纯粹
一.科学的产生
科学的历程是文明史的历程,我们现在的高度发达文明建立在发达的科学技术之上。从思维方式上看,科技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延续和延伸。古希腊科学包含在哲学之中,哲学是形而上学,是对世界本源的探求和看法、观点;我们现代的自然科学也恰恰是探究外部自然的学问;因此,在遥远的古希腊科学即是哲学。《科学的历程》作者吴国盛先生对于科学的产生与亚里士多德持相同的看法:“哲学和科学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惊异;第二个是闲暇;第三个是自由。”[1]惊异是指人们对于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闲暇是指人们需要有足够的实间用来探索和思考,自由是指人必须要有自由思考的能力,思维不能僵化,才能在探索中得到正确的知识。
二.科学的发展
正像马克思所说,事物的发展总是曲折的盘旋的上升过程。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如此:古希腊创造了空前灿烂辉煌的文明经历古罗马帝国之后,就像它的开始一样,北方蛮族入侵,经济大倒退,文化跌入低谷,甚至连文字都消失,更不必说科技发展。欧洲进入了一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
当西方文明处在泥沼中挣扎之时,东方文明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因古代中国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南亚大陆,自己独立发展的科学技术,形成了独特的重视实用的科技体系。在宋代古代中国科学技术达到高峰。中国科技的发展为世界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马克思认为,火药炸毁骑士阶级,指南针为资本主义开辟了新的殖民地,建立世界范围的资本市场,印刷术极大的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之后,古代中国人的四大发明为古希腊学术的复兴准备了条件,更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阴霾,科学蓬勃发展。动物和植物的细胞结构发现,能量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的普及,使科学摆脱了近代形而上学的束缚,形成在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可靠的自然科学体系。完善的科学技术体系,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使科学技术在20世纪的爆发式发展,但这也不断的带来人的生存危机问题。科学技术来源于对未知的渴望,从理性出发,冲破重重思想的枷锁,演变为单纯的对自然干预能力的追求——征服自然成为发展的主题,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臭氧空洞,全球变暖,太空垃圾,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结构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变化。在不断用科学发展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促使我们反思,难道理性的结果就是一切重归于混沌吗?答案显然不是这样,问题还要回归理性本身来思考解决。
三.《科学的历程》是哲学
1.科学的意义
自然科学是从哲学分化出来,专门研究世界本质的。他的方法不是形而上学的单纯玄想,而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对经验的事物进行总结、概括、抽象,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在用抽象出的普遍性或者一般性的结论来重现自然现象。自然现象的重现给实证科学带来了空前的可靠性,但是也应该看到并非所有的科学原理都是可以重现的,例如:牛顿第二定律认为,任何一个物体在不受外力或受平衡力的作用时,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法重现的定律,但它在大量的科学经验中普遍适用,间接的证明了它的正确定和可靠性。也并非所有的科学定律都是由经验材料抽象而来,就比如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就是先经过思辨的形而上学推出空间中时间的相对性,后来被大量的科学家天文观测和精确计算证实。由此可见,科学的主体是实证性的,经过大量的经验材料证明,但在突破旧的科学观念,建立新的观念时,需要用形而上学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推理,来完成质的飞跃,之后再经过实验检验,达到科学的可靠性。
在康德看来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认识论的研究,《纯粹理性批判》贯穿始终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他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做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2]
吴国盛先生认为很多学者认为古希腊的哲学或科学是有缺陷的观点不正确。很多学者认为古希腊哲学或者希腊科学是对自然的了解和解释以及对自然知识的渴望,虽然在理性和思维方式上,现代科学和古希腊哲学或科学是一脉相承,但现代科学侧重对自然影响力的巨大发展,也就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但现代的科技发展直接导致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诸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等。这是因为纯粹的理性摆脱了实践理性的超前发展导致的。应该让纯粹理性再次回归古希腊的健全理性之中,使其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也正像尼采所提出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2.《科学的历程》的意义
《科学的历程》从宇宙形成到人类出现,从人类的蒙昧发展到高度的科技文明。详细讲述了我们现有科学对自然世界的演变的认识,以及人类产生之后能动的对自然进行探索,了解,总结的过程,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是人类与自然物质交换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自身活动发展的过程。各种变化的过程体现着人类科技发展带来的人类某些方面的变化,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发展。《科学的历程》描述了人类的发展,是人类对自身发展的回顾,是对人类科技文明的反思,是对人类发展过程中各种具体知识的纯粹与升华。通过每一个发展时期,人类对自然知识的掌握状况,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状态,系统的深入的抽象出各个时代中人类存在的整体情况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对各种具体的知识,发展的知识,变化的知识等等进行纯粹、升华。《科学的历程》就是科技的哲学,贯穿全书的是科技来源于哲学,哲学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望,科学同样是人类对知识热爱的体现,这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的纯粹。这也恰恰契合了古代希腊“哲学”一词的原意——爱智慧。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本文通过选取了2006-2013年省级的面板数据,从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角度测度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创新科技竞争力差异,然后通过F检验与Hausman检验方法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在东、中、西部地^,地区的发展水平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均是最大的。而其他因素对创新科技竞争力在不同的地域影响却是有所差异。
关键词:创新,科技竞争力,面板分析
科技竞争力是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各方面的综合体现,也是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更加重要的是以创新为基础科技发展更是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支柱,对于科技竞争力的研究前人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张志生(2002)、石小刚(2008)、赵前(2011)以及雷勋平,Robin Qin(2013)等都使用不同的方法对科技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但前人大都是针对全面的科技竞争力,却很少有文献从科技创新的角度入手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从作为动力源泉的创新内涵为出发点,研究我国区域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差异。
(一)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的是2006-2013年各地区省级面板数据,从创新角度来衡量各省的科技竞争力,由于集成创新的关系无法很好地定量的描述,所以本文只考虑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没有考虑集成创新对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并我们假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原始创新同等重要来反映创新科技竞争力。用国内三种专利人均授权数的多少来反映原始创新能力,记为。用人均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个数来衡量各省的引进、消化再吸收能力,记为。则创新科技竞争表示为:表示投入的专业技术人员数,用于衡量人才的投入;表示人均GDP,用其衡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表示实验与发展的经费投入强度,用其衡量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努力程度。 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用来衡量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对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算法,本文借鉴了黄俊,杨波(2012)的算法。
2. 实证分析
在对面板数据计之前,为避免非平稳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时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我们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的检验.本文采用的是PP - Fisher Chi-square的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均是平稳的。又通过F检验经过hausman检验从外部宏观的角度对东、中、西部地区创新科技竞争力进行研究,根据F检验的p值小于0.05,则拒绝是混合模型的原假设。也就是说需要建立个体非混合回归模型,但是非混合回归模型又分为个体随机效应回归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为了具体确定模型的类型,我们仍需要进行hausman检验。通过hausman检验可以看出它的拟合的P值是小于0.05,则拒绝原假设,则可以说明该模型是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根据建立模型结果可以表明,在东、中、西部地区,地区的发展水平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均是最大的。而在东部,经费投入,教育投入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其次在中部,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以及教育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的程度比东部的稍小一点,但是在西部,教育的投入是最大的,人才投入相对比较少,但在西部教育对科技创新力却不是显著的,经费的投入和人才投入对创新科技竞争是显著的。
(三) 总结
本文从原始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的创新科技竞争力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中、西部地区,地区的发展水平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均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地区创新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了,才能从本质上增强地区的创新科技竞争力,而在东部,经费投入,教育投入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的,其次在中部,经费投入,人才投入以及教育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都是显著的,但影响的程度比东部的稍小一点,但是在西部,教育的投入是最大的,人才投入相对比较少,但在西部教育对科技创新力却不是显著的,经费的投入和人才投入对创新科技竞争是显著的。我国东、中、西三部分区域发展程度不同,对创新科技竞争力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因此政府有必要根据地域的需要,对不同地域影响科技创新力的影响因素做响应的调整。共同促进区域之间协调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生,陈国宏.福建省科技竞争力研究[D]. 福州:福州大学,2003.
[2]石小刚.陕西省科技发展现状的灰色数学模型的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