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阅读教学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阅读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必然性阅读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环境。信息技术不仅具有直观教学的优点,而且还有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操作方便的特点,能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的氛围。在越来越提倡“开放化”、“发展化”、“个性化”教学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更加适合未来的发展。
(一)信息技术中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形象逼真,生动新颖,可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剌激,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形象、亲切。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调节和支配,结合形象的图形,图像,美妙动听的音乐,生动的场景,使师生得到全方面的交流,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传统直观手段与语言的结合上升到师生共处、洽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这个环境能使孩子们精神充沛,思维活跃地参与学习,热烈的学习情绪,能使孩子们感官和记忆中的相关信息有效地结合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的网络搜索和网络阅读可以解决学生间接经验不足的缺失,弥补直接经验不足的问题。学生在网络上可以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可以搜索自己写作时所需要的相关材料、相关思路,网络的作用胜于无数个图书馆,胜于无数个老师。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困惑(一)认为在教学中,运用的信息技术越先进越好。
信息技术运用与实际教学时下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是在一些教学评优活动中,评价标准就是必须展示计算机、视频展台等高档媒体,这就使许多教师片面追求媒体的高档性、多样性。有些课件能用幻灯片制作,非用flash制作不可。
(二)多媒体系统代替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没有信息技术加入的阅读教学难免有些空洞乏味。只是一味听老师讲解或是针对于单一的语文教材所进行的理解都是比较枯燥的,这样的教学效果也是有不能够令人满意的。但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决不是包办教师的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有效整合的对策(一)找准整合点 。
1.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点拨,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接受新知识必须以原有相关知识为基础。如果有新旧知识连接点上,我们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设置生动感人的画面,提供唤起旧知记忆的信息,促使学生的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知识学习之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旧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使其良好认识结构的形成,使之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2.在教学的疑难处展示。由于阅历浅,生活经验缺乏,必然导致小学生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障碍。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等信息媒体优势,可以改变阅读教学中信息一维、单项呈现的方式,在多维空间中自由地展开各种图像,帮助学消除障碍,较好地解决教材中的疑点、难点。
(二)整合的有效方式。
1.“激趣——探索——疑析——练习”的学导型整合方式。
“激趣、探索、疑析、练习”学导型整合方式,我们是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这种方式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机地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激趣促学——处学导凝——巩固巧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新型教学方式。
2.激趣导学,明确目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主动地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3.自学课文,自主探索。现代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回到“无疑”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自学探路,自主探究”指在教学中,我们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引导学生对新知的探索中,让学生把自学中发现的疑难问题输入计算机,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再利用信息工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协作”整合方式。
“探究——协作”整合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运用已掌握的信息技术,用已获取的知识去探究,解决阅读教学中发现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目的使阅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
篇2
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不断提高汉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教学方法
进校以来,一直努力要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现在学生的状况。“阅读为主”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得出感想的办法,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不管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还是对于我都面临着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让学生读,他真的读了吗?即使读了他真的了解了吗?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读而读。统计人数时只是随波逐流的举手。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曾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科学,对我们蒙小而言汉语文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不让学生为了读而读,我个人认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最关键的。
1.重点阅读某个段落
一次给三年级学生提完阅读要求后学生们都很认真的读了起来。读后我问一个学生“草原上的鹰给人们提供了哪些信息?”该学生没能回答,第二次读表现出茫然。其他学生着急的想要回答,无奈我让他读课文中的某个段落找出答案时他才有所感悟。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对于我们的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也要多多阅读某个段落。毕竟这是第二种语言,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面对整篇文章和小段落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我想这样能给每个学生机会,让一些学生变得有自信心,不再畏惧,对汉语文变的有兴趣,从而对阅读感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把课文结合到实践中,能让学生对课文感兴趣,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课本上的知识有的叫空洞,有的离孩子们太遥远,感受不到情感所在。所以把这些课与实践结合既能提高阅读能力又有学习的兴趣。这个学期四年级的第一堂课是短诗《春天在哪里》。课文较短,如果只是一味的读中感悟会很乏味的。我让学生把诗中的词语更换掉,写上自己喜欢的词语,把诗变成自己的,当然要改的恰当和有韵律。这样学生为了把诗写好会重复的读课文,有兴趣的读课文,也能提高阅读能力。还有一些课文是讲的古代和近代名人的励志故事。如《数星星的孩子》,《不懂就要问》。对于这样的课文学生显得很迷惑,很多东西是他们感受不到的,虽然他们感到好奇。所以上这类课时我会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做课件,讲那个时代的故事。有图片和故事的铺垫,学生再读课文时会理解的更容易。虽然有时学生的提问会让课堂变成历史课,但我认为他们从我的故事中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包括课文本身的。我想孩子们有了兴趣就能自己投入进去思考,自然也能提升阅读能力。
3.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也能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现成的教材,那样学生的阅读量会太少,阅读面太窄,学生的视野放不开。我会在学习成语故事或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课外的成语书记和古诗集并把搜集到的讲给大家听。我还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自由阅读,故事书、侦探小说、漫画书都可以。不同的书上都能学到汉字和它的道理,并且还让他们从书中积累词句提高词汇量。这样不喜欢汉语的学生会有既想读又吃力的感觉,使他们自觉的去学汉语文,激发学习的兴趣,能够慢慢的和其他小孩同步。
以上,是我个人认为的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不错的方法。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好方法。但阅读能力没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没有提高的话只能算是读死书。所以,阅读中体味真情实感的前提是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两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篇3
关键字:阅读教学 语文 课外阅读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在不断变化、革新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原来应试教育的时候,有一本小册子,上面是选自语文教材上的文段,每个文段后设计了几道题,老师讲了,学生认真记下来了,那考试时就会了,阅读部分就能考高分了。现在搞素质教育,但也考试,选段不在是教材上的了,而且选段多了,完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不会了,考不好了。原因在哪儿呢?语文这门学科的重心到底该放在哪?作为教师,我们困惑了。
经过几年的教学,鄙人认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阅读教学上,多让学生独立阅读,而且要多鼓励学生多去读课外读物。语文是解读人生、社会、生活、生命等问题的学科。它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而且阅读应伴随我们一身,从阅读始,到阅读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我国浪漫文化历史中,有着那么多的名人雅士,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传统语文教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将之运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才能解决当前这一难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分量是较大的,人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很大。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见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在小学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完成了课标要求,那么在中学课外阅读就显得犹为重要。
阅读是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
阅读者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大而言之,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它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小而言之,初中阶段的期末测试卷上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题。考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平时的学,可见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还是对上述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哲学,都在以各自不同的著述和不同的文章形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教科书和其他书刊等向读者展示了自身的存在和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学生掌握阅读这种基本的技能,理解,积累知识,就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明晰人生,把握生活的内涵,从而提高认识和鉴别人类文化的能力,并在对自身更深刻和丰富的认识中,激发人生潜力。这样阅读便具有了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通过阅读,学生认识了忧国忧民的杜甫、才高八斗的李白、乐观豁达的刘禹锡;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金庸书中的武侠和琼瑶书中的柔情似水。
第二阅读教学在教育训练方面的重要性。阅读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也会给人以启迪,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热爱祖国,造福人类。像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发挥认识、教育以及智能训练的作用。
我们阅读一部好书,就是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我们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读,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智慧;读,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阅读在教学训练方面的作用吗?
第三,阅读在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能从书文中捕捉信息,激发创新意识,使阅读成为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成为对信息开发的过程。这时作为载体的书文,所载消息、情报、资料、知识就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因而,阅读也就成为一种生产手段。它不仅是一种处理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手段,还直接参与了生产过程,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因素。
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明确的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就是一种创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都被认为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又是师生最觉头疼的一点。阅读教学质量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难度大,这是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里语文教师的困惑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摒弃阅读的“功利性”,坚持阅读的“广博性”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对学生的阅读内容作适当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误区和以作文选为主的狭窄读书范围,像蜜蜂采蜜那样广泛博览。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讲清道理,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有时还利用自身的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告诉学生读书不只是为了写作,即使学习写作,只读作文选,你写出的文章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永远是“学生腔”,难有创新。要想写好作文就要广博地阅读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科幻、天文地理、科普小品……只有广博地阅读,写作时才能综合运用,融会贯通,联想丰富,左右逢源。
2.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读物。在具体的指导实践中,我发现,刚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仍爱幻想,这就意味着他们仍爱读带幻想的故事,如童话、科幻小说等,好奇又是他们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荐他们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此阶段,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还可读一些具体形象的故事、寓言等。此外,结合课文以及教材中的“图书箱”的介绍,适当评介一些名家名作,如《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童年》、《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初二年级,学生们的思维已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想发展,特别是初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已占较大比例,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水准已有较大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也有较大提高。此阶段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千古传诵的经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羊脂球》、《格列佛游记》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使“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繁多的好书,视野更为开阔。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会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做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3.组建班级网络读书沙龙。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困惑;思考
1、困惑之一:学生为何缺乏学习语文浓厚的兴趣
学生只有具有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大脑就能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很自然地进入学习状态,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正如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学习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学习激情就会不断燃烧,学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之中,尽情的享受学习的快乐,愉悦地感受学习的幸福,学生的情感是饱满的,精神是振奋的,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可是,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一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却很淡化,浓厚的兴趣逐渐消失,学习的热情日益减少,他们没有感受学习的快乐,学习只不过完成任务而已,是哪些原因造成这一情况呢?
1.1关于教师自身的原因。教师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直接影响学生,他们的行为教育学生。教师对教学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足够的激情,学生学习又如何能兴趣盎然,满怀激情呢?作为一名教师,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对教学充满了无限兴趣?课堂教学是否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呢?
1.2关于学生自身的原因。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讲课激情四射,对学生可谓满腔热血,一部分学生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任何表现,致使教师的激情、热血付诸东流,化为乌有。教师能不心痛吗?由于一些特殊的因素,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兴趣缺乏。
1.3关于教材的原因。可以肯定地说,教材选择的课文都是名家精品,编辑专家精挑细选的美文,体现了作品的思想性、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是学生喜欢学习的佳作。但是有一些作品过于注重思想性、人文性,轻视了学生学习的感受,轻视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生能不缺乏浓厚的兴趣吗?
1.4学习语文的渠道单一,学习方式简单。学生学习,唯一的场所就是课堂,唯一的战场也是课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工具,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占用了学生们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的时间,语文学习实质上就是识记、诵背、练习、考试……试问:学生能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吗?学生学习能感兴趣吗?
思考之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的对策。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永远研究思考的课题,新课程标准下探讨这一问题尤为重要。
首先,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激情四射,充满无限的兴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是一部活生生教材,更是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必然充满兴趣,也就是说用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课堂教学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感染着学生。教师激情高昂,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教师教学兴趣浓厚,学生学习兴趣一定浓厚。
其次,坚持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兴趣。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真正培养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语文兴趣,教师一定有足够的耐心、恒心、信心,不怕花费精力,不怕花费时间,一定全身心进行培养,坚持可持续发展,让学生逐渐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拓宽学习语文的渠道。生活到处都有语文的身影,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学习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学习的方式变化无穷,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是例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界的怡人风光,激起情感的波涛,这才是真正学习语文;让学生走进村舍,感受农村的巨大变化,品尝农民的田园生活,这就是学习语文;开展多彩多姿的活动,朗诵会上学生高声吟诵,故事会上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辩论会上学生眼红脖子粗的激烈争吵,让学生根植于实践活动之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这不是学习语文吗?喜闻乐见的方式最能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
最后,注重阅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阅读教学,学生阅读课文久了势必产生厌倦情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定注重阅读教学,特别是课外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一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追求所谓的高分,为学生学习节省时间,不主张阅读课外书籍,教师一定告诉家长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一个重要层面,利用有效的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和书成为真正的良师益友,终生受益。学生沉浸于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之中,享受一次次心灵旅游的快乐与悲伤,心灵一次次碰撞,情感一次次升华,这样的阅读学生的知识能不丰富吗?学生的感悟能不深刻吗?
2、困惑之二:学生的想象思维为何受到了限制
喜欢想象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喜欢在想象的王国里遨游驰骋,对任何事情刨根问底,有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欲望,他们希望星星会眨眼,小草会微笑,小鸟会歌唱……小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感受世界和生活的美妙。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象思维变得迟缓,想象的大门逐渐关闭。
2.1想象时间和机会的缺失导致想象思维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想象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一定有足够的时间滋润,教师为了学生高成绩,引领学生进入了题海的世界里,几乎完全占用了学生的时间,没有时间,学生的想象思维哪能得到发展吗?
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科学、音乐、美术这些培养学生想象思维学科课程被占用,造成了学生失去了想象思维的发展机会。
2.2“标准化”的评价限制了想象思维的发展。教师为了考试取得优秀成绩,往往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一切唯书是从,不让学生创造性思考,怕学生出现错误耽误时间,变相限制了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
思考之二: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对策
首先,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大胆的想象。教师必须抛弃为了考试分数的提高而牺牲学生的能力,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创设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大胆想象,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
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树立大胆想象的理念,感受想象带来的快乐,老师的尊重、信任、鼓励、期望,学生的想象思维一定能绽放出绚丽美妙的花朵。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创设活动契机,发展个性阅读
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上,往往会看到这种情景,老师说哪段文章写得妙不可言,学生就跟着别人一阵高声朗读;老师说哪个句子何其深刻,学生似乎茅塞顿开,刷刷刷,一字不漏地做好笔记。像这种“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集体性阅读,无形之中压抑了学生的阅读个性。所以我认为,倡导个性化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善于表达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阅读感受,并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思想的陶冶、个性的张扬、能力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如,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我充分利用文本,首先请学生找出两种不同的卖葡萄的方法,品读字词,深入体会,直到读出两种方法各自的特点。在对比之中,学生很快发现当地其他农民的方法是给人方便,却让人失去了自由;而老太太则充分发挥人们的自主性,给人们选择的自由,顾客也有了被尊重、很舒适的心理体验。学生所探讨出的老太太方法的优越性正是作者所要阐释的哲理。有效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再去理解格罗培斯的做法,理解他的设计获得“最佳设计”就不是很难了。
二、指导学生诵读,激发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学生无穷的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而兴趣的培养又是多途径的,其中朗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如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让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课文以及课外美文,让他们感悟优美文字的魅力,理解文章的情感,对他们的阅读学习很有好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小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三、巧妙设置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艰巨任务。目前,中高年级的语文课阅读教学,教师讲得过多,学生读得太少,练得更少,把阅读课上成了“分析课”“提问课”。“满堂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忙于应付,学生根本没有反复阅读、理解感知的时间和空间,失去了阅读教学的目的。笔者认为:还必须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巧妙设问。有一次我讲完《麻雀》一课后进行小结时,我问:“读了这篇课文,从老麻雀奋不顾身抢救小麻雀的记叙中,我们感受到了伟大的母爱”。话音刚落,一位男同学立刻举起手,大声而认真地说:“老师,我不同意说是母爱,因为课文从头到尾都没有写老麻雀是公还是母的!”我听后,马上笑着说:“你读得真认真,想得也好。老师的概括,看来不准确,那么怎么说才确切呢?”课堂又一次活跃了。同学们总结出:这篇课文表现了一种亲子之情。
四、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在教中应该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解放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排除学生的一切心理障碍,激发他们的各种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自主阅读、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在思考中走近作者,感知文章情感,理解作者意图。感悟是一种心理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凭借对文章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接感知,潜移默化中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情感,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习能力。
总之,要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手段,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给学生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丽雅.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快乐阅读.2012(09).
[2]杨九俊.困惑与抉择──关于语文教改热点问题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5(08).
篇7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策略 学法指导
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求教学不能再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应该给学生提供有助于其终身学习的方法。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就成了必然趋势。同样,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已成为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年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学法指导的探索。
一、着力培养阅读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是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的“良师”,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的“益友”,讲台上是“良师”,讲台下是“益友”。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善于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善于了解学生的困难。通过这些努力,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教师和学生心灵上的隔阂,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期盼感。阅读可以让孩子们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学习之路,可以让他们默默地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更可以让他们获取智慧经验,并体验情感过程。
二、精心研读文本
教师精心研读文本是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只有精心研读文本,才能领会编者的意图,领悟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深入理解教材,自由驾驭课堂。纵观众多优秀教师的课,无一不是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而且,教师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精心设计教案,才能在对话时恰当引导学生,才能在总结中提升文本内涵。一位老师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他站在何种角度设计教学预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师生共同合作的课堂无论如何是值得探讨和反思的,也一定会有所得。如果仅站在老师如何教的角度设计可能使教学有序进行的教案,那么学生与教师真正的收获就很有限。其次,一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多少,将决定他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自如驾驭,也决定他在教学中处理教材的思路与方式、角度。在备课过程中,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准确解读文本尤为重要。
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习之母,良好的阅读习惯终生受益。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由实践积累巩固下来的阅读方式、方法、程序等的通称,即适应阅读需要的熟练的行为方式与思维定式。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见到喜欢的片段有了临触发的感想就及时记录下来,或摘录感受最深的语言文字制作成小卡片放到自己的收藏夹里,方式可以自定,经常如此就可以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在保证阅读时间的基础上保证知识的吸收。
四、巧妙设计主问题
要巧妙设计的问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发全体学生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重要问题。它的作用之一是引领学生的活动。巧妙设计的主要问题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巧妙设计的问题会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五、读与思的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阅读的双翼,可以使你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小学生可以通过提问、探究、品赏、评价等方式进行思考式阅读。“学贵有疑“,学生提出问题就是其积极思维的结果,是阅读反思的开始。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深入探究、思考,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六、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视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历经中总结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探求新知。
可见,学法指导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科学的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可贵的精神财富。
七、恰当运用多媒体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学新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和体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逐步跟进。我们提倡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立足在文本基础上的。
语文不同于其他课程,老师要引导学生品位语言文字,与文本不断对话,因此不可能脱离文本教学,而文本常常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集中展示,才方便操作。多媒体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展示语言文字也好,展示课堂任务也好,再也不用拎着一大堆小黑板进教室上课。
当学生的任务完成时,利用多媒体可以便捷地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得到了满足,体验到了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进而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因此,只有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才能使语言学习丰富、生动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八、夯实每个环节,积累学习方法
篇8
一、语文知识教学的衔接策略
小学到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衔接也需要一定的手段。知识教学应穿插在阅读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要和文本教学紧密结合,要和学生的语言应用实际相结合。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文当中,并结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来理解语文知识。例如:进行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教学时,可结合理解文意进行,既对修辞及作用有准确的认识,又有针对性地理解了文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委派“汉字监督员”的形式,监督易错字和易混淆字的书写;结合作文评改对容易出错的语法现象进行纠正,引导学生自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正确运用语法的能力。知识教学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坚持知识与训练统一的原则,以知识为先导,以训练为主线。在授课过程中,随着知识的不断深入,为使学生理解新知识,练习也相应地发挥作用,成为应用新知识解题的针对性练习。一般来说知识的学习应该进行单项练习,当积累了一定程度后,就应当安排综合练习,提高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在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应采用练习巩固法,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能使学生把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二、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的策略
阅读教学是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认知性阅读以认识汉字为前提,以感受文字材料为起点,以提取文本意义为初级阶段目标,在这个层次上的思维主要是记忆。认知性阅读主要是对阅读材料的客观梳理。
表现为:(1)能够认字、释词、通读课文;(2)能够复述课文大意或故事梗概;(3)能够理清课文段落、情节结构;(4)能够依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种记忆力强化训练虽然是表层思维但是必不可少。(5)对阅读有浓厚兴趣,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注意积累语言材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边读边思考。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根据大纲,小学语文主要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受小学生形象思维的限制,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的只能是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认知性阅读是阅读的初级阶段,超越这个阶段,一开始就要求缺乏阅读积累的少年儿童去发现、去探究、去创造,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小升初的学生习惯了小学教师的这种认知性阅读教法,若初中教师不了解这点,不用适合他们实际的学法指导他们,不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心理需要适当调整自己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加强教法上的衔接,而是一开始就采用中学中常用的质疑、探究、合作和自学等教学方法,学生肯定一时无法适应,所以笔者在给小升初的新生授课时第一个月仍主要沿用认知性阅读教学方法,只稍微渗入一些理解性阅读的教学方法。理解性阅读就是学生通过认读,在大致了解文章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抽象出文中各局部的本质,直至最后概括出全篇的中心。在认知基础上对课文思想内容与写法的领会和把握,是认知的发展和深入,是阅读的关键环节。理解过程即思维过程,如果只认知不理解,就失去了阅读教学的意义。由此可见,阅读教学绝不能仅仅着眼于书面文字,而是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全面地审视和把握作品的显性意义和直观图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内在意蕴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篇9
课堂文化密码面面观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文化建构
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评价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新课程背景下适应高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
文化透镜下上海市静安区的课程变革
儿童“关爱主题”生活课程的建构
农村中学打造教育特色的校本策略
农村中小学陪读现象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
让“死”的课堂“活”起来——论教师的“表演性格”
我国中小学教师生态化资格认证体制的构建
当前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四个向度——以苏州市申美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例
高中学困生“混乱-假设-转变-和谐”的心路演进
中美中学生国际理解观比较
代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行为研究
基于教学效率概念辨析的有效教学
学案创编:问题及改进策略
《乡土情结》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的合理性探讨
运用导读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践行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转变
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导-读-赏-延”四环节现代文阅读教学
大语文教学观及其实践
十年课改路浓浓桃李情
直面课堂情境:评课的应然追求
基于“教学内容”的评课视角与范式
发掘教材特色深化教学改革——美国《Biology:TheDynamicsofLife》教材简析
高考《考试大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理科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规范
当代化学课程选择的方向与要求
学校建设的特与色
教师的管理智慧:根据学生违规事件的属性做出适宜的反应
将“表格考评”向“原生态考评”回归
努力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
正己身,筑魂灵——记大同市教学能手袁振红老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节无底欣赏无边——课堂观察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合作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叙事研究的叙述者及其功能
从研究偏好看小学教师对新课程的实践把握——以某市教改之星的科研论文为样本
当代主要教学模式简介
开放的提问更精彩
让课堂教学回归“简约”
高中经典文学作品的生态阅读教学
追求实效——阅读教学的理性回归
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提高生物学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教学细节决定教学成败——名言警句对深化思想品德教育主题的作用
寓音乐审美于鉴赏教学实践中
让“尊重和爱”驻足心灵
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的策略
“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征文启事
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区域教师专业成长——山西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现场会在介休市隆重召开
普通高中转型时期教师的生存状态
中国普通高中学生感知的学校环境
高中教育:“麦当劳化”式的教育
借鉴职教技术训练特色设计高中通用技术课教学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阅读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显然,阅读教学是以“阅读”为基本手段,以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探究性阅读能力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阅读是本、理解是本、体验是本、感悟是本、思考是本、探究是本、发现是本、创新是本。
然而,眼下不少阅读教学课堂却出现了许多新生的怪现象。教学过程中不引导学生读书、感悟、探究、发现,而把所谓的“有创意”的教学手段、教学环节、教学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活跃其中,美其名曰“阅读教学创新”。稍作审视这压根儿不是创新,分明是给阅读教学添乱。前不久,笔者在一次阅读教学研讨活动中听了这样两节课:
一位教师在对五年级学生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课题中的话分别是谁说的,学生找出来后,让学生分别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说说自己如果听了爸爸、妈妈这样的批评和鼓励后会怎样想,接着,用大量的时间,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分别以慈祥的爱和严厉的爱为各自的观点举行辩论会。实在地说,由于学生事前没有准备,辩论会既没有辩出形式上的“热烈”,也没有辩出内容上的“精彩”,最后一节课是在教师的草草小结中结束的。
回顾整节课,可以说是读书不到位,理解不到位,体验不到位,感悟不到位,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就说那个少数学生忙于自我表现,多数学生被动充当陪客的辩论会,实在没有多大意义。一方面,学生虽然各执一词展开辩论,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出令人信服的内容观点,这难以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因为辩论,学生很难就某个问题达成共识,到辩论结束,双方学生仍然是各有各的主张。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没有任何帮助,真不明白,这样的辩论放在阅读课上到底有什么作用。退一步说,就算这个辩论会辩论成功了,对学生理解课文又有多大价值,学生游离于课文之外,不读不思,光凭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他们能得到阅读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吗?没有目的,牛头不对马面的辩论别无他用,无非是给阅读教学添乱。
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的《新型玻璃》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遍,思考这种玻璃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作用,待学生回答后,就要学生马上写一则新闻报道,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这种新型玻璃,接着让学生从余下的课文中自选一段课文读一遍,把自己的收获和认识或用歌曲或用对联、快板、顺口溜、诗歌等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就用较多的时间让学生为课文中讲到的几种玻璃做广告。在学生初次接触新课文的阅读课堂上,只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就写新闻报道,或用歌曲、对联、快板、诗歌等形式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教学安排不知道是出于何种考虑,暂且不说四年级学生会不会写新闻报道、歌曲、对联、快板、诗歌,就算他们确实能写,只让学生读一遍课文去写感受和认识,学生能行吗?如果四年级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真有那么强,我们还有必要在小学四至六年级开设阅读教学课吗?稍懂教学的人都会知道如此“有创意”的教学,不是在给阅读教学添乱是什么。
阅读教学不是不能运用辩论、歌曲、对联、快板、广告这样的新方法、新手段,问题的关键是要用得合理、用得科学、用得有目的、用得有效益,只是为了追求花样翻新而盲目运用,不仅不是创新,反而是给教学添乱。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当学生通过读悟,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时,如果针对某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或需要提升的观点,恰到好处地运用辩论等方法手段,能够促使他们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更丰富的情感熏陶,获得更广泛的思想启迪,这样有目的、有重点地运用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才能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教学的方法手段是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忽视重点、背离目标、不顾一切地盲目强行使用,只能给教学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