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优缺点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优缺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的优缺点

篇1

1.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原则

(1)开发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在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根据美术教育的实际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开发。例如,在美术网络化学习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美术学习的便捷性、指导性与可用性。(2)注重开发的过程性原则。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可以说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要树立持久观念,把它看成一个动态过程,在开发过程中,要形成一定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库,对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分类与整理,并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创新,不断充实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3)多方合作开发的原则。在开发美术信息化资源过程中,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要求,不能仅以教师和教材为主,要注重多方合作,促进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交换与共享,加快合作开发。[2]

1.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

(1)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量化管理。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课程资源开发效率。量化管理通常是在去除情感因素的基础进行的,它是真实数据的充分反映,在做好预设工作的前提下,快速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指导后期工作的进行。(2)对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对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量化管理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所在。缺乏制度管理,奖惩制度就是一纸空文,不能落实到实际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工作当中,规章制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

2.1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1)开放性原则。在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要在最大程度上对各种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类型、资源空间等,在众多资源中去粗取精,充分运用到基础美术教学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2)优先性原则。在基础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接受很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学校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完全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坚持优先性原则,优先利用那些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3](3)适应性原则。在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考虑,还分析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依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技能素质等制定合理的课程资源利用方案。使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利用。(4)特殊性原则。要发挥不同地区的地域、学校、教学特点,对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结构进行优化,进一步合理利用美术信息化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多样化美术人才。

2.2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资源利用对策

(1)树立正确的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观。所谓的课程资源观其实就是人们的看法和态度,资源观是否正确关系着基础美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果,对美术信息化资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合理有效地应用与美术教学当中,对于美术教学本质及目的的了解必不可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将现代化教学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中,促进多媒体教学发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传递转向资源交流。[4](2)建立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与评价机制是合理有效利用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核心,这一机制应该是动态、立体的,在机制利用过程中要注意将基础美术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处理好知识和经验、课程与文化等的关系,尊重美术学习者的独立、创造性;要充分发挥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的促进作用,为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及时解决教师在教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促进基础美术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为学生提供最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3总结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6-0027-02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于是,初中数学教师作为一支较大规模的群体,将顺应潮流,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将凭借粉笔、书本走天下的时代已告结束,同时进行一些新的变化。本文将对教育信息化与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分析当前存在的重点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教育信息化对初中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1.具有面向教育信息化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既指运用现代的先进信息技术,也指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的更新与变更。处于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将新型教育体制下要求的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研究透彻,同时研读《数学课程标准》,理解其精华内容,树立良好的教育理念。

2.具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能力。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在一起的能力。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将时代生活与数学教育结合在一起,使课堂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达到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的目的,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具有协作研究的能力。顺应现今趋势,“教育即行动者”已经得到了众多教师的认可,进行教学与研究成为了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在研究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互相交流,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学难题,分享教育心得,收获他人好的教育手段。

4.具有设计、组织资源的能力。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自己执教的课程知识钻研透彻,还应该熟练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过对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将教学过程设计变得富有乐趣,进行高效能的组织教学。“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5.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在现今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应将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育发展的趋势相适应,进行必要的改变。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以及代言者的身份近年来屡屡遭到质疑,“一桶水”的教师已经被时代洪流所淹没,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多方面知识才能的教师。因此,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才是当前的发展趋势。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能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与教师主体之间的关联产生了错误理解。首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误以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就是新时代的数学教学,致使数学教学的本质受到忽视。再者,也有忽视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有利作用,而故意夸大教师的认为作用。因为在传统理念的作用下,一些教师可能会对信息技术化进行思想上的抵制,并且认为信息技术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辅助,可有可无,那么这些教师必然会被时代所摒弃。“教育信息化是指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过程中,以期实现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的一种状态过程”。

2.信息技术能力低下。在现今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拥有信息技术技能已是判别初中数学教师的一种基本方法。许多教师都已了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科研的巨大作用,并且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努力。但是因为一些主观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初中数学教师大都能力低下,若是仅仅依赖于这些教师进行教育教学,不仅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会造成严重的信息设备浪费。

3.不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专业知识。美国学者PunyaMishra和Mattew J.Koehler提出了关于信息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型专业知识:它是集学科知识、技术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于一体的动态整合产物,也是一种关于如何在具体情景中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高度综合的知识。在现今教育信息化背景之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对初中教师的专业素养的提升不言而喻,但是却只有极少部分的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么忽略整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要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替代品,替代传统黑板和书本,仅仅生硬的使用,这是对整合技术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巨大误解。

4.教师培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国现今通过“培训班式”和“专家讲座式”对初中数学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班式”主要侧重于对初中数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设备运用方面。培训的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不能很好地影响数学教育教学,致使有人指出这种模式只是造出了一群有技术没有思想的教学“机器”。“专家讲座式”是指通过外请专家来讲授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等经验。但是也存在局限性,若是专家离开,就会缺少一些实际指导,而且仅仅知道理论,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难以运用。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认识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师主体性之间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与信息技术都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不能忽视任何一方。由于数学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得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抽象的数学理论与逻辑性极强的思维方式,使得作为基础教育存在的初中数学,在教学中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思维能力,并利用一些数学活动实现。同时,教师的主导性还应该具有适时、适度的特点,以此来避免学生思维的局限。与此同时,初中生的思维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向逻辑抽象过渡的阶段,这一特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因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总是难以理解,相对枯燥无趣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数学知识以富有趣味的方式展示出来,教学过程将会变得更加轻松,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2.创造条件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第一,应该营造良好并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高的教学氛围。通过对教学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开发,以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素养提升的前提。建立完备的奖励机制,进行教学评价与激励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师相互激励、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提升教师素养。第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性的信息化培训活动,如:计算机基础、信息检索技术、知识管理技术、叙事反思技术等。

篇3

关键词:小学生;思想引导;学生管理

多年的教育工作实践证明,大部分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发展个性、自主选择、自我教育的机会。因此,作为班主任,应该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及时鼓励学生自主、自立、自治。

一、思想上正确引导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它决定着一个人前进的方向,所以,激发小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在思想上确立正确的方向。开学初,教师通过班会让学生根据班级的规章制度在思想上建立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写出实现目标的计划,如:学习、劳动、卫生、纪律、好人好事、尊老爱幼等方面,设计几种标兵,提出各个标兵的标准(也就是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张贴到班级的墙报上,让学生对照“标兵栏”,根据自己实际确定相应的目标,每个人都把自己各个方面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计划落实在日记本上,并且及时在日记本上写出跟踪记录,对照自己的目标不断鼓励自己,管理自己。

二、行动上及时鞭策

有了正确的思想,下一步就是付诸实际行动。教师要坚持开会,发动班级干部管理,学生监督的运行机制,如:学习委员管理学习方面的事物,劳动委员管理值日方面的事物,班长全面管理等,每个班干部都有自己的班级管理日志,及时发现某方面某个学生的优缺点,普通同学也要平时举报,教师要按时收取班干部的班级管理日志和群众举报,总结全班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状况,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会上向全体学生汇报。在每天的晨会,每周的班会,每月的月总,学期总结上,及时找出每个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对于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每次会上都找出学习榜样,让学生向身边的人学习,同时也要有少数的批评,对于在班级上出现的不协调现象要及时予以制止和声讨,也需要学生的坦白,坦白从宽吗,个别出现毛病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比如,某某同学乱丢垃圾,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没有按时值日,什么时间说脏话,什么课上纪律不好等等,学生都对照标兵检讨,找出自己的差距,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改正错误的做法。把学生每次的优缺点都用哭脸和笑脸表示并出示在班级的墙报上,下次开会前改正的可以把哭脸消掉,谁的笑脸多,谁就是周标兵,月标兵,年终标兵,教师除了进行语言表扬外,还要用物质的奖励鼓励标兵。

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建立新型的班级管理制度,我想,不久的将来,你的学生就是班级真正的主人,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教育资金投入的增大,教育资源的形式和种类都在增多,但这些教育资源普遍存在应用较少的现象,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开展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调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本次调查,通过了解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意见和建议,分析中小学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现状和需求,探究资源建设、应用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以便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购买中做出科学决策。

1 充分重视信息化建设

当前,从国家层面到各省级政府,都高度重视信息化教育教学,并将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来抓,并以实现“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最终目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应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中小学和幼儿园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帮助所有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平等、有效、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终身学习能力。

目前,资源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影响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优质资源难以分享,教育资源不均衡,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差距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用户体验的优质资源传播与分享渠道,提供家家可接入、校校可分享、人人易获取,时时可学习的资源应用公共服务体系,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师生信息化素养、构建学习型城区的关键所在。满足不同使用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开发个性化的教育资源,发挥教育资源在创新性和个性化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优势,是开发和应用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以中小学学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分别在教育资源的来源、整体现状以及需求等角度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 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2.1 区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

从浙江教育资源网应用情况来看,有51%来自小学、35%来自初中、10%来自高中、3%来自其他,小学教师参与活跃度最高;教师最常使用的资源类型是媒体素材占34%,其次是课件、案例(图1);媒体格式文本、视频、动画在教师经常使用的媒体格式情况中排前三位(图2)。由此可以看出,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可能直接应用于教学中的资源。

2.2 调查问卷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了解全省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与应用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调查区域为杭州、绍兴和台州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所用教育资源的来源、教师对各种资源类型的需求、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等。调查获得有效问卷846份,其中小学教师428名、初中教师236名、高中教师182名。因此,本次调查在选择上具比较广泛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 调查研究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反映出了区域中小学教师对不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

3.1 教师所用资源的来源

随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开展,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丰富,中小学教师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调查数据显示,在教师获取教育资源中,从互联网搜索下载的占79.33%,配套教材占55.67%,自己制作占47.33%,从省市县资源网中获取资源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市县资源网中有效资源缺乏,资源更新速度较慢,单向型的资源过多,缺少真正即时交互等。从图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中教师自己制作占59.57%,信息技术水平比小学相对较高。

3.2 教师对资源类型的需求

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是有效的资源?如何满足教师教学和教研的需要?这是资源建设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只有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调查显示,在教育资源类型需求方面,教师最为关注的是课件,占所有类型的86.42%,其次是媒体素材占72.19%和案例占53.97%,对文献资料和教与学工具的需求相对比较低。通过研究能够发现,教师需求大的类型与课程教学存在密切联系,对于其他资源类型需求也比较高,这说明教师需求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从图4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对需求程度上稍有所差异,因此在进行资源建设时,可根据实际需求情况,有侧重地对资源进行建设。

3.3 教师对资源表现形式的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就表现形式而言,目前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是视频资源,其次是图形/图像和动画,对音频和应用软件的需求相对比较低。由此推断,中小学教师需求最多的主要是一些成品性资源,可以直接应用于教学,仅注重资源的工具性,却忽视了资源的扩展性。从图5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初中、高中教师比较关注文本类资源。

4 提升区域资源建设与应用的策略建议

4.1 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

教育资源已成为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普遍需求。然而,经过十年的实践检验表明,无论是企业开发的资源库、还是各地区自行建设的本地化资源,其使用率都比较低,大多数教师在需要资源支撑时会直接去搜索引擎搜索。只有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才能为教师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以满足其日益多样化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因此,要加快推进资源分平台建设,推广市县区应用试点工作,促进地区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启动校级资源分平台建设,促进学校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使分布在不同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的利用起来,为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和广大师生在教育资源的使用、管理、更新等需求上提供有效的平台。

4.2 搭建网络学习空间

要维持教育资源建设的生命力,实现资源的不断更新和维护,单纯依靠区域教育资源平台自身的建设是不可能的,仅依靠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来建设也是不够的,如何能把更多的教师从资源的使用者变成资源的共建者,才是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构筑开放的学习交流环境,为每位教师学生提供一个集学习、工作、交流于一体的网络学习空间,集成相关的各种功能模块,通过提供应用和信息内容聚集以及个性化表现、搜索服务、Web应用访问、个性化定制等功能来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学习空间创建了优质资源开发、储备、分享的新路径,开辟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新领域,形成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同伴互助、校际合作、区域合作的学习交流环境。

建好空间是根本,用好空间是关键,通过促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空间建设服务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目标。借助空间加强资源开发与整理。鼓励与引导教师将原创或收集的教育教学资源分类整理、及时上传,努力将个人空间打造成一个开放、动态的资源库,存储教学素材和优质资源,推动区域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优化。借助空间加强网上教研,以学科、学段为基本要素组建各种学习群组,利用空间建设的互通性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合作,以教学案例为重点强化教育思想交流与教学方式方法研讨,积极探索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研新模式。借助空间加强师生互动。师生之间通过空间进行及时交流互动和互评,建立网络环境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了传统的封闭、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式教学方式的转变。

4.3 构建网络视频教研平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更新,如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发展趋势来看,教学视频、微视频将会逐渐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问卷调查中教师对视频资源的需求,笔者认为,只有将资源建设融入教师日常教研业务中,以教研业务开展促资源建设,同时生成新资源帮助进一步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在现实中,教研活动基本上只能面对面地进行。现场观摩、当场讨论无疑可以为参与者提供最真实的情境感、最好的交互与研讨,因而学习效果较好。但是,传统教研活动也有不利之处:最宝贵的知识难以保存下来,也就难以供不在现场者学习与体会。相比较之下,网络视频教研不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更大范围、更长时间地开展教研活动,同时教研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学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习题试卷和教学反思等资源也更利于保存和共享。

近年来,随着Web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浙江省教育计算机网的开通,构建区域网络视频教研平台,利用Web视频转换、视频分享、视频标引、视频在线查看等技术,能真实而客观地记录课堂教学的情景与过程,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执教者体会教学过程的得失,发现隐藏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听课者可以纵横向多维度地进行比较评课,对视频内容的任意时间点进行文字评价,准确捕捉上课者在课堂教学中优缺点;学习者查看点评时,可通过点击视频标引的时间点标签,直接跳转到相应的视频时间点,对照真实情境进行学习,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教研活动中知识管理的能力与效率。

5 结论

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提高。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小学教师对数字化资源需求与应用情况,对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

6 后续研究

要进一步扩大调研范围,多层次了解学校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想法和建议;深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需求,探究有效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结合相关学习理论,探究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赵厚福,祝智庭,吴永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的技术标准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6):66-69.

[2]李馨,胡小勇,缪容.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9(2):55-58.

[3]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6):56-61.

[4]胡铁生,焦建利,汪晓东,等.发达区域中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以佛山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9(1):69-73.

篇5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教学的各种技术手段正在不断丰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变化之一便是交互式呈现方式的迅速崛起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交互式呈现方式改变了呆板的板书、投影等只能单向呈现缺乏沟通和交流的现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完美结合。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而黑板则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媒体工具,被用以呈示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因黑板加粉笔的媒体形式同时具有“面向师生集体、易于重复使用、成本低廉”等几个特点和优势,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已经建立起稳固的地位,经受住了数百年来课堂教学实践的考验,成为传统校园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始终牢牢地统治着学校的讲台。

但是,随着社会进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中心的数字化时代,学校课堂中越来越多地需要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字化媒体材料,传统黑板则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劣势,于是教室中出现了古老的黑板与现代化多媒体并存甚至用现代“黑板”取代传统黑板的局面。

一、课堂教学呈现方式——黑板的演变

纵观“黑板”的演变过程,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传统板书阶段

(1)黑板

比较原始的黑板是用木板或在墙上涂一层水泥做底在上面涂一层烟灰制成,成本低廉,容易制作且经久耐用。长期以来,黑板一直是我国课堂教学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教学媒体之一,讲台后面有块黑板加上教师手中的一支粉笔和一本书被认为是近代教室和近代教学最明显的标志。黑板出现后近200年的时间里,教学呈现技术呈缓步前进,曾经出现过钢化玻璃黑板、推拉式黑板等,但终究没有本质的变化。

(2)书写白板——“黑板”的一种简单变种

“黑板+粉笔”的教学呈现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粉笔在黑板上书写时容易产生粉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计算机逐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传统板书的地位开始动摇,电子板书——黑板的一种简单变种应运而生并逐步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书写白板用各种材质(木材、金属、塑料等)制作,对应地用各类彩色书写水笔代替了粉笔,并使用特制的板擦擦除书画内容,黑板在其发展历史上算是前进了一大步,但究其原理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仍旧是传统板书方式。在信息技术没有被引进学校之前,传统板书在课堂教学信息传递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电子板书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黑板也在迅速的进化和演变。到上世纪末,书写白板开始演进为更为先进的电子白板。其实,早期的电子白板就是配备了电子装置的书写白板,可以将白板上的书画内容存储起来并可以输出和打印。当然,这时的电子白板也可以作为电脑的投影屏板使用,书写内容可以通过投影仪显示在白板上。但是,这时的电子白板与电脑的相互作用关系始终是单向的,电子白板上的书画内容不会随着电脑的加工处理而随之改变,在电子白板上也无法对投影的电脑屏幕内容作任何加工处理或操作。

电子白板使电脑输入代替了传统板书,书写速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是“黑板”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电子白板因为与电脑之间无法实现双向交互通信与操作,使得电子白板的应用推广和普及受到了限制。

3.交互式呈现方式阶段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手段日益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手段,多媒体教室越来越多的走进大中小学校,计算机、投影机等多媒体工具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设备。然而,随着课堂应用的不断深入,这些设备在操作和功能上的不足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内容显示呆板,调动不起教师教学的热情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无疑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

(1)交互式电子白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作用和需求越来越大,功能不断得到提升,交互式电子白板应运而生,走进了教室,并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成为多媒体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角色。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出现,是对沿袭几百年的陈旧的黑板教学呈现方式和纸、笔交流的办公模式的一场革命性突破。交互式电子白板通过嵌入式软件和通讯技术,将电子屏板连接到微机和投影机,构成了一个交互式协作教学环境。它能将电脑中的文件内容投影到屏板工作区,同时人们可以用白板笔代替鼠标控制电脑,并利用白板笔直接对平板上的内容进行标注、修改、擦除、保存等操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交互性。

(2)液晶书写屏

从电子白板发展到液晶书写屏,这是白板发展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一步。液晶书写屏实现了白板与电脑之间的双向交互通信与操作,成为电脑的一种输入输出设备,以及人与电脑进行信息交互的智能平台。在液晶书写屏上书写的同时可以实现对电脑的各种操作,书画内容及其加工处理结果均能被及时存储在电脑中和呈现在液晶书写屏上。如今液晶书写屏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已经足以替代传统黑板担当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课堂教学主流技术的重任。随着液晶书写屏在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将不断改变着老师授课的方式和教学效率,并必将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传统板书与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的优缺点对照

1.传统板书的优缺点

无论是黑板书写还是白板书写都是教师用笔(粉笔或水笔)把教学内容书写在板面上,并配以现场讲解,学生则边听老师讲解边在下面做笔记,这种方式统称为传统板书方式。数百年来,这种板书方式始终牢牢地统治着课堂教学,在教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弥足轻重的作用即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仍然在课堂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作用。

原因很简单:传统板书方式的教学成本较低、使用简单方便并且能够直接板书,比较随心所欲,而且能够重复书写。但是,传统板书方式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书写速度较慢,不易保存,信息容量小,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的日益发展,各种媒体精彩纷呈,并逐步走进课堂,课堂教学对丰富的图片、视频等数字化教学材料的需求随之增加,特别是进入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以后,传统板书这种教学呈现方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已不能够完全满足课堂教学的需求。

2.交互性教学呈现方式的优越性

不管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是液晶书写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是它们的最大优点就是实现了交互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比较容易实现信息交流和互操作,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疑问,便于因材施教和实施个性化教学,而学生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反馈学习信息,及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呈现方式实现了与计算机的交互控制,可以方便的呈示、处理和存储各种数字化的教学材料和信息,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还可以记录下发生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随时复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实现传统板书的所有功能,能够即时书写文字或手绘图形,根据讲述需求即兴自由板书,并且可以使用注解、批注等功能。这种方式使学生的课堂笔记变得异常容易,因为在交互式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教与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可以以各种方式的电子文档记录和保存下来,便于学生日后复习使用,这省去了学生用于记笔记所需的时间,从而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更多地参与到集体学习或交流反馈中,提供了学习效率。

交互式教学的形式多样,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信息静态现实的枯燥模式,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师生间整体的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轻松,这也是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的有效方法。 转贴于

三、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并和信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感应技术等深度整合的媒体技术形式,集成了软、硬件系统和资源为一体的互动平台,影响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它不仅具有一般教学媒体的特性,如内容展示、重复利用等,而且集成了计算机、投影仪、书写板等诸多媒体的优点,如方便可控、便于保存、便于交流、长久显示等。交互式教学呈现方式的优越性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归结起来可以分成教师备课、课堂实施、复习巩固、教学评价等几个阶段。

1.教师备课中的应用

教师的备课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给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施展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其中,教学呈现方式的改进大大的改变了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了备课效率。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使教师备课的主要内容,教案的编写质量对于能否上成一节好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交互式呈现方式出现以来,便首先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很快的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教案的编写过程中。实践表明,基于交互式课堂呈现的备课方式几乎和传统的备课方式一样简单易行,而且更加快捷高效、方便。很多时候,教师利用交互电子白板或液晶书写屏编写教案时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精雕细琢,也不必要每节课都预先准备教学课件。教师只需学期开始时,根据所教课程选用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备课模板,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设计和修改后,便可多次使用。

教师还可以整理出自己的试题库供考试或布置作业时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各种类型资源库中的资源都将变得相当丰富,而所有这些备课的资料都可以方便转移到其他应用环境中,供教师以后的教学活动或同行之间参考、共享和实现共同备课,改善教师之间评价、合作、学习交流的方式。

2.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

交互式呈现方式的优越性不仅仅体现在教师的备课过程,更重要的体现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室中使用交互电子白板和液晶书写屏就像使用普通的“黑板”一样,所不同的是交互式呈现方式更融合和集中了黑板、投影仪、网络浏览器及其他教学工具的整体优势,将教师、教学仪器、教学资源和学生真正的融合在了一起。

在交互式教学系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非常接近教师的传统教学习惯,支持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行为和方式。交互式系统都内置了多种类型的资源库,以友好的交互界面为师生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教与学信息资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灵活方便地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等功能间随意切换,不必到主控台前操作,就可控制演示材料,随心所欲的调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示更灵活。教师站在交互白板或液晶书写屏前用电子感应笔在其上方便书写、绘画、标注,其操作具有透明化、可视化,就像在传统黑板上板书一样,随时对课件进行控制和批注, 展开详细地讲解, 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

这种方式解决了使用课件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语言、手势、目光接触等方式来引导课程的进行,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和碰撞。更重要的是在交互式教学系统模式下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习、表现自己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知识复习巩固过程中的应用

交互式呈现系统增加了好多一般多媒体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实用功能,这些功能使学生对信息记录和保存、知识复习和巩固等变得异常简单方便。

在交互式教学课堂模式下,学生可以完全跟随老师的讲解进度专心听课,再也不用忙于记笔记而无暇思考,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利用系统的回放功能可以对教师以前的操作过程进行回放,对于有些难点、疑点问题可以多次回放,不但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又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当授课完毕,电脑能够自动记录下课堂上教师所有的板书和标注等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和需要进行全部或部分内容的存储,以便于日后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另外,还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编辑器把课堂内容变成可供学生下载的包含了课堂教学过程全貌的课件。

4.教学评价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即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是当前日常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回答问题、阶段测验、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而对教师的评价,传统的方式是通过教案、听课、教研活动进行以及学生打分地进行,由于缺少对教学实际过程信息的支持,带有较多的主观性。

四、结束语

交互式教学系统具有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信息进行记录和评价的功能,其中包括教师讲授细节、标注、标记信息和学生参与学习、交流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记录和再现,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作为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的参考资源,成为开展过程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的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梁柏明, 吴书敏, 甘子成.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若干问题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61) .

篇6

根据国务院关于“继续做好远程教育工作,逐步实现‘班班通’”的工作部署,以“班班通”工程建设为代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信息化将全面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贵州省“班班通”工程备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视,资金投入大,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一、“班班通”工程的涵义

“班班通”是指学校的每个教学班的装备都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以电脑、电视机、实物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为终端显示的设备。达到了每个班级都能同时上网,收看有线电视,能演示课件、现场直播、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每个学科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效有机整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城乡地区学生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均衡发展。[1]“班班通”是一项硬件环境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师应用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营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的数字化校园环境。[2]按照国务院的安排,贵州省相关部门制定了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为原则的“班班通”建设方案,卓有成效地开展试点建设工作,加快推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二、贵州省“班班通”建设的试点推进

2011年,贵州省“班班通”试点工作分别在遵义、麻江、贵定、白云、玉屏5个县区开展。“班班通”使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每门学科的每一堂课,都尽可能做到应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的形式日常化,实现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活动的有效整合,切实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校的每个班级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进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最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2011年底贵州省“班班通”工程已完成试点建设并初步投入使用。在实践中,贵州省“班班通”建设中形成了常规教室建设和专用教室建设两种基本形式。“班班通”的常规教室从简单到复杂又可分为简易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室和移动网络多媒体教室,它们之间蕴含一种逐步递进的关系,例如:简易多媒体教室通过增加设备就可以变成多媒体教室。[3]专用教室的建设又可分为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数字化科学实验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主控室、录播教室、区域综合性应用平台。这两种形式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常规教室建设下,硬件设施的利用率能达到最大化,但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较少;而专用教室建设下,由于缺乏专职教师和硬件设施数量的限制,则很难有效普及。[4]

三、贵州省“班班通”建设的实践模式

根据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贵州省制定出“电视模式和交互式电子白板模式”的方案,它本着“节能、经济、互联、互通、互动、高效”的原则,通过硬件设备的整合、学习资源及教学互动软件的结合,既能够实现局域型课堂协同教学(班内通)和广域型远程可视化协同教学(班外通),又能与学校的日常教学融合在一起,并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利于推广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体系上体现人性化,做到完整、科学、方便和技术上的先进性,进而保障了“班班通”体系的有效运行。[5]

(一)电视模式“班班通”

电视模式“班班通”主要由电视机、计算机构成。它的基本功能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可以通过计算机联网进行浏览和下载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资源所具有的多媒体特点;第二,支持情景探究,通过网上搜集可以及时获取及加工信息促进对问题的理解和研究;第三,模拟功能。通过软件支持,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传统探究,实现虚拟环境下进行观察、操作等功能,模拟现实,加深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理解,提高操作及学习能力;第四,生成资源。借助专门的工具教学软件,师生可以在课堂上利用这些工具作为展示、探究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平台。在这些基本功能环境下,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扩展多种功能,如扩音器、视频展示台、互动反馈系统、液晶书写屏、多网合一、录课软件等功能。电视模式“班班通”通过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能够进行多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如:利用电视,教师可以演示课件,媒体素材;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上合作探究;利用学科工具,教师可以演示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等,把抽象复杂的东西变成形象易懂的内容,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模式“班班通”

交互式电子白板模式“班班通”主要由计算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构成。它的基本功能主要有八个方面。第一,预设程序。教师可预先将上课时需要启动的程序预设到白板快捷键的自定义工具中,讲课时可直接点击启动,此方法操作开放、直观、可视性强,有利于呈现与计算机的交互过程。第二,课件制作。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软件可进行课件编辑制作,包括结构编辑、内容编辑、学科资源库素材调用、板书背景设定等,便于上课过程中直接调用。第三,记录过程。教师上课的内容通过记忆功能全部记录下来并保存,可重复使用。第四,交互功能。教师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计算机,如播放音频、视频、Flash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和教学课件。第五,讲解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电子白板上的快捷功能键在PPT和Word文档中任意添加讲解标注。第六,课件导入。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直接将html、doc、pot等常用格式的课件直接导入到电子白板软件中应用。第七,板书功能。在电子白板上的板书界面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老师可随心所欲地应用板书功能,如白板、黑板、田字格、四线格、五线谱等多种板书板面,可满足各学科教学的需要,板书字体多样化,有硬笔、毛笔、铅笔、荧光笔等字体书写效果,拥有强大的几何作图、图形识别、图形混色填充、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交互式实验等功能,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第八,课件导出。教师上课结束后,可将课件板书导出为exe、PPT等格式,便于教师课后反思教学内容及学生课后复习。在这些基本功能环境下,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以扩展多种功能,如扩音器、视频展示台、互动反馈系统、液晶书写屏、多网合一、中控、组合式黑板、录课软件等功能。交互式电子白板将传统的黑板、投影仪、计算机整合在一起解决了传统黑板和投影演示功能难以结合的矛盾,实现了交互式演示,使学生能够看到老师演示和操作,它能够把老师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自动保存供师生今后点播复习使用,在这个环境下还可以开展虚拟仿真实验、真实实验、交互式实验,学生可以亲自操作感受媒体给学习带来的乐趣。当然,“班班通”也并不是用现代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班班通”也并不是说不管情况如何每堂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应该用的课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用得上。其目的是与“黑板+粉笔”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相互补充,相得益彰。[6]#p#分页标题#e#

四、贵州省“班班通”工程取得的成绩

贵州省“班班通”工程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班班通”有效提供了教育教学资源。“班班通”工程让农村中小学校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先进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业已建成“贵州省远程教育资源网”为全省中小学校搭建了一个信息传递、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另外,积极做好资源建设工作,贵州省为各级各类农村中小学配送各类优质教育教学光盘600万张,改善了教育资源不足的困境。

篇7

(一)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广播电视时代,广播电视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相比其他普通高校是比较先进的,电视台、闭路电视,录像机、电视机、接收电线等体现着那个时期电大教育信息化的特色。自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迅速兴起,特别是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明确确立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使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各省级电大教育信息化也逐步悄悄分化,发展水平良莠不齐。到目前,基于网络的省级电大教育技术支持形成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服务外包型,学校只做信息化规划,具体实施和技术支持则由技术力量强的第三方(一般是企业)来做。第二种是校内承包服务型,学校技术部门就像公司一样运行,对内负责学校技术支持,对外实行社会服务,实行承包制,由于有政策和资金支持,有的学校引入相关公司加盟。第三种是单纯校内服务型,按照中央电大的技术支持要求,配备一定的人员,保障学校的技术支持,省级电大绝大部分是这种模式,山东电大就是其中之一。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环节牵涉到基础设施建设、软件环境建设、电教资源建设等。山东电大按照“三通两平台”(“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要求来推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网络设施方面,山东电大中心机房2012年改建升级完成。占地100平方米,主存储器容量为40TB,备份存储器一台容量为20TB,服务器20台,并对物理服务器进行了虚拟化。出口带宽502M。对网络核心设备、安全产品等都进行了升级。综合来看,我校的中心机房在省级电大中居中等偏上,基本上能够满足我校现有业务的需求。为加强网上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山东电大加强资源整合和平台集成,先后搭建了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全省电大网站群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等。另外,省电大通过送服务器、电大在线平台、计算机到教学点等活动,支持电大教学点信息化建设工作,省电大下派技术人员到基层教学单位进行技术指导,市级电大及教学点领导重视、认识到位,逐步加大投入,重在应用。上述措施和工作基本上保障了网上教学等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资源建设能力方面,拥有设施完备的280平方米电视演播厅,配有满足各种电视节目制作的先进设备,拥有先进的全数字标清电视课件制作平台,中心累计制作电视教学节目3000多课时,并承担过山东电视台大型电视节目的直播。直播课堂已累计制作IP教学课件800多讲。

(二)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普通高等院校和其他省级电大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力度,我省电大系统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存在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不能及时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划和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未能充分适应各级电大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现实条件。

2.应用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标准不完全统一,应用访问接口缺乏,形成众多信息孤岛式的信息系统,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共享交换,一是难以实现信息挖掘与校领导辅助决策支持等深层次的信息化应用,另一方面,不能多个部门协同工作,无法满足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3.在电大信息化建设中,由于受政策、资金、技术等多因素的影响,资金投入和实际需求不太合理。

4.存储和服务器等设备耗资较大,维护成本较高。随着应用需求的递增,学校不得不购买越来越多的硬件设备提供信息服务,而相应地需要增加更多的专业信息技术人员和更多的维护运行成本。

5.信息管理制度建设有待完善,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管理制度应该完善以适应信息化管理和应用的需求。

6.信息化资金投入相对偏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持续大投入的过程。广播电视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均衡区域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支撑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探索和改革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电大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在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山东分部的大环境下,研究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来适应未来开放大学的发展需要,为全省电大事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近期目标

信息化建设成效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分步分层次实施的原则,现阶段山东电大信息化建设实现目标如下:

1.以新一代校园网为核心、打造融合最新信息技术的强大完整的信息基础设施,加之购买服务的方式,满足开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全面深入多层次推进综合信息服务,建设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认证平台等基础平台,加强系统集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提供直接支撑。

3.建设多类型、多层次、全面丰富的远程教育多媒体资源库,资源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形式包括文本、视频、音频、课件等多种类型。

4.建设多通道、多种类的远程学习平台。建设支持计算机、数字电视、手持终端三种访问方式的各类远程学习平台,提供多类型课程学习、学习档案、学习交流等功能,完善各类网络通道,形成多样的资源传送模式,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

5.完善规范高效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学校的信息化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6.建设全面的山东电大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技术标准体系。在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根据山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基础上进行吸收、扩展和新建,形成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系列交换规范,为资源建设及应用平台建设提供可遵循的标准,从而便于不同系统之间的相互连通,完成资源在各系统间跨系统、跨平台的交流,实现学习资源的可共享性。

三、山东电大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思路

所谓一体化建设思路,是在综合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需求的基础上,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策略、发展规划与实施计划,全面考虑硬件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机制建设,按照规划协同地推进学校信息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主要从以下四个要素和三个层次来着手开展。

(一)从四个要素入手加强信息化建设

四要素为“信息化基础环境、信息化软件环境、信息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体制建设”。信息化基础环境是指机房、网络、存储等校园网基础硬件设施及为保证其安全、稳定、便捷的运行和使用而构建其上的基础软件,它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信息化软件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业务信息化环境,即围绕学校办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业务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环境。如学校教学、教务、办公等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指课程资源建设,包括电视节目资源制作、网络课程与课件制作、移动学习资源制作和虚拟现实课件资源制作;信息化体制建设,包括组织机构建设、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其中,信息化基础环境是基础和前提,信息化软件环境是重点,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信息化体制建设是保障。信息化基础环境方面,当前,很多省级电大正在建设新的数据中心,改善机房配套设施,优化配置服务器数量和档次,合理应用服务器虚拟化技术、云服务技术、建设标准化、集中化、虚拟化的高可用数据中心是高校基础环境建设的一个选择。根据山东电大的实际情况,未来几年数据学校除了继续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外,数据中心是选择自我运维管理、服务外包还是购买云服务?我们的建议是:保持我校中心机房的现有规模不变,当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后,采取购买服务,最终过度到完全或绝大部分采取购买服务上来。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的96号文《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鼓励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这是国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的重要举措。2014年3月浪潮云计算中心建成启用,位于济南高新区,园区占地面积242亩,规划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总计可部署3.04万个机柜,容纳约100万台服务器,是亚洲目前规模最大的数据中心,这为我校购买专业服务提供一种可能。信息化软件环境方面,山东电大近期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应放到业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上,这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难点之一。建什么样的平台?简单来说就是有什么样的业务需求就建什么样的平台,业务需求引领平台建设,平台应用推进业务发展,没有业务支撑的平台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如何来建?多种模式,自主开发、委托开发、购买等,建议采用委托开发为主,购买为辅,考虑学校技术队伍现状,自主开发作为补充。如何推进?作为学校,如何用好平台是最为关键的,首先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建章立制,以制度保障平台应用。如果将网络环境比喻成场地,平台比喻成舞台,资源就可以比喻成表演的节目了,最终吸引观众的不是场地有多大、舞台有多炫丽,而是节目有多少、有多精彩,精彩的节目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排练出来的,需要演员长期的磨练而成。作为广播电视大学,最应该有的,最应该做的,最能够做的,也是能够做成的就是教学资源。缺乏优秀网络教学资源是所有高校的普遍现象,为此,各高校已经开始网络资源的建设了,IT公司研发制作教学资源的软件不断推出,世界著名高校成立了MOOCS联盟,不少公司专门成立了教学资源制作部门。在这种情势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资源制作具有传统优势,与普通高校相比,这是我们的强项。我校的教学资源规划和制作机制与全国其他省级电大差不多,由于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现在成立专门资源制作部门的电大已经不多了,现在基本是分散的、以教师为制作主体的模式,当然就不专业了。基于现状,山东电大资源建设建议采取“整合+购买+分享+制作”的模式。推动成立数字资源研发与运营中心,建立专业的技术团队,为学校各单位数字资源建设提供服务。完善数字资源管理软硬件平台及数字资源门户,促进数字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充分利用。积极探索优质资源进入市场的有效机制。在信息化一体化建设思路中,还需要强调管理规范的建设和信息化支持机构的建设。因为信息化建设之后是运行,正常运行才是信息化真正发挥作用的保障,而只有建立好管理规范和支持机构,才能保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山东电大2013年5月先后成立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学校信息化建设咨询委员会,宗旨是增进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建设战略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积极、快速、有效地推进山东广播电视大学信息化发展。

(二)通过三个层面来科学指导信息化建设

三个层面为“规划、建设、应用”,即科学总体规划,协同有序实施,加强信息化应用。科学总体规划。做好总体规划是搞好高校信息化的关键。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校的信息化现状、需求,特别是学校发展对于信息化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做出科学、全面的规划。努力做到:第一,管理、技术相结合。信息化的成败,可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许多高校的经验证明,信息化的成功在更大的程度上不是取决于技术,而是取决于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要做好一个总体规划,需要有学校高层的管理人员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符合学校的需要,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需要有我校信息化支持部门参与,这样才能保证与学校信息化现状的衔接;还需要有资深的信息化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保证规划与IT技术发展的统一。第二,实事求是、周到细致。要充分了解学校的需求,根据需求来确定规划,而不是根据技术来定规划;要了解学校信息化能够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情况,根据实际投入来定规划,而不能做成太过理想不能实施的规划;规划既要有宏观的方针、策略,也要有细致的实施计划。第三,站在整体的高度全面规划。我校信息化落实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牵头实施,要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做全面的规划,不能站在部门的立场来看问题。协同有序实施。在应用系统的建设中,相关部门间需要协同有序展开工作。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部门,如教务系统和网上教学系统涉及到教务、教学处,社区教育涉及到继续教育学院,办公自动化平台则涉及到各个部门。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最好是在规划的指导下协同、有序的进行,采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建立通用的接口与平台,这样才能形成有机集成的我校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化应用。规划和建设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是落脚点,规划和建设是一个阶段性工作,使用信息化是一个长期不间断的过程,重在应用。学校各部门和各级工作人员要增强应用信息化的意识,主动接受信息化。第一,从事远程教育的工作者,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应该继续加强;第二,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推动信息化的应用;第三,不断总结信息化工作的优缺点,及时进行优化升级,积极发挥信息技术在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作用。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教育虚拟社区;建构;高效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虚拟社区进入大众的视线中,展示着一种既新鲜又使人不觉陌生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网络。作为虚拟社区的一个应用点,教育虚拟社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为此建构高效的教育虚拟社区,可以更好地为教育与学习服务。寻求教育虚拟社区存在的优缺点、探索建构高效的教育虚拟社区,不仅有利于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起到一定的作用。

1、教育虚拟社区

媒体网络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虚拟社区首先是虚拟社区,是教师与学生的网上家园,也是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产物。胡凡刚教授在《简论教育虚拟社区》中教育虚拟社区给出了详细的定义即: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虚拟社区继承了虚拟社区的特点,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最大化地达到资源共享,缓和与调节了在资源问题上部分高校采取“各自为政”的态势,为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2、教育虚拟社区的特性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理解,笔者认为教育虚拟社区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性:

(1)教育性

教育虚拟社区首先应具有教育性,这是教育虚拟社区区别于其他虚拟社区的标志。在教育虚拟社区内,社区成员因共同的兴趣与需求进行交流互动,在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认知结构因同化与顺应而不断从旧平衡达到新平衡 [1]。社区成员在参与社区过程中可以看作是突破传统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的一项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网络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等学习方式以及博客、论坛、高校BBS等形式的盛行也正是体现了教育虚拟社区的教育性。据有关专家统计,中国现有四大教育博客开展教研比较成功,分别为苏州教育博客、浙江海盐教育博客、山东临淄教育博客和天河教育博客。博客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学校所采用。上海师范大学的“学思湖畔BBS”、华南理工大学的“木棉BBS”,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等高校BBS给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

(2)多媒体性

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不仅可以以文本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快乐与经历,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集图、文、音视频于一体,采取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互动,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成员参与其中,从而使得社区整体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作用。

(3)体系开放性与成员平等性

    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使得教育虚拟社区在系统内有着自身的开放性。社区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等参与所对应的谈论区。在教育虚拟社区内,没有集权控制,只有不违反本社区的法规与制度,不管贫富贵贱,都享有民主、自由的空间。现实中往往难以克服的“师道尊严”、家庭背景等障碍在教育虚拟社区内是不存在的,社区成员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会带来任何心理上的负担。这是一种全身心的参与和自身独特个性的充分发挥,这从深层次上体现着教育虚拟社区的平等性。

(4)非线性文本

  随着Web2.0的到来,在线协作写作已成为可能,读者不在单纯地只是阅读者,更是内容的创作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人人都可以对已有内容添加自己的见解与批注,对于这些文本而言,不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原创者客观意愿与读者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

3、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存在的缺陷

(1)重“硬”轻“软”现象盛行

在对教育虚拟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平台做的好,功能模块齐全,设备先进,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只是一味地从技术的角度而不从内容这个“软”实力出发去构建教育虚拟社区,虽然形式上给人一种直观美,或许会吸引大众的眼球而参与进来,但人们的新鲜感过后,务实的访客会因信息滞后、内容单一、质量不高等原因而望而却步。

(2)重单维交流轻多维互动

在教育技术界,有着“李克东难题”的说法,其中有一点就谈到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的问题,这也正是重单维交流轻多维互动的一个深刻见解。在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除了查看信息外,更多地是交流互动,对于现在诸多的教育虚拟社区,可以看出一种现象就是对于社区的讨论,跟贴也只是诸如“是”、“哦”等字眼,这样无法进行多维的互动交流,更不要说能在其中发现什么新的见解,学到什么知识了。这种单维的互动着实起不到良好的收效。

(3)信息主导性不够

    目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良信息诱导青少年犯罪的事件屡有发生,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思想成熟的关键时期,对新生事物的是非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而作出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在教育虚拟社区中,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社区成员往往会迷失其中而无法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导致盲目跟随的现象时有发生。

(4)虚拟社区管理上出现困难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网络这个大背景而生的,它所出现的消极或负面作用与网民的思维意识水平和德性水平有关,教育虚拟社区的“系统开放性”以及社区内规章制度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得教育虚拟社区在管理上相对比较困难。

4、对策与策略

(1)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

教育虚拟社区的社区文化可以分为硬文化与软文化两种,所谓的硬文化只要是指整个社区中所有成员都应遵守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这些较为显性的文化,而软文化即指整个社区中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较为隐形的文化,在社区中由于软文化的差异,会出现不同的学习共同体,这些学习共同体之间可能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认知体系、学习策略或教学模式,因此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性之间的差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去营造一个浓厚的社区文化环境,同时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根据 交往的“真实性”,建设技术文化环境;根据交往的“真诚性”,建设精神文化环境;根据交往的正确性,建设制度文化环境。

(2)提高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自我管理教育虚拟社区系统

    教育虚拟社区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自我管理模式使得学习者能进行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比如可以培养版主队伍,拓展学习者网络自我管理的成效。也可以完善社区的组织机构,加强组织建设,规范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于在社区里出现的虚假、违法等违反社区规章制度的行为一律给予警告,保证社区远离网络的糟粕,也真正体现“网络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

(3)加强社区互动交流

    教育虚拟社区作为学习者互动关系得以存在和扩展的虚拟化的场所 ,是通过数字化空间谋求群体生活的一种新的方式,它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学习者,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 ,通过网上创建顺畅、清晰、多维度的信息交流机制,实现社区内部成员之间的高效沟通。社区成员在交往过程中的参与情况主要包括论坛发帖数、回帖数、参与聊天次数、答辩和提问次数、对小组学习研究提出的创造性意见等。社区成员要主动参与从而获得经验,而不要被动参与获得成果,在讨论的过程中促使自我反思并逐步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念。

(4)教育虚拟社区的实例化治理

所谓实化性治理,就是实际可操作的,使教育虚拟社区趋近现实规范社区的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实名注册,虚名交往;进一步加强完善网络信息管理规范,同时研究制订网络信息的分级,评价和反应系统;建立社区成员诚信和道德反应机制,设计并实行社区成员言论或行为诚信度和道德度评价体系,并实行诚信度和道德度累积奖惩制度;建立健全有关网络活动的法律法规;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的专门人才,使其有较大精力投入地参与网络社区的各种论坛,通过平等交流的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的基本理论主导网络生活的中心化,以消除去中心化的消极影响。

5、小结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虚拟社区中独具特色的教育虚拟社区,也将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对教育虚拟社区的研究必将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创造的“无时不在”的学习的机会,建构起灵活动态、多维交互、协作交流的,集自我教育、对话式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于一体的,有利于教育的全球化和终生教育体系构筑的生态化的教育虚拟社区, 为现代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也必将更加促进人们对教育虚拟社区发展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

[2] 郑贵顺,吴小妹.基于教育虚拟社区功能的远程教育探讨[J].信息技术,2009(7) .

篇9

【关键词】网络环境 数学课堂 网络化课堂教学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Liu Zhihua

【Abstract】The writer has made a research on the mathematics class teaching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then established a new kind of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the network teaching, namely the network-based classroom teaching. The writer has made an attempt on it, taking for example the lessons Sum of the Internal Angle of the Polygon and Subject Learning, Mosaic. After that, the writer ha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 of the network-based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Network environment Teaching classroom Network-based classroom teaching

网络时代随着21世纪的到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尤其是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中小学课堂,所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方向。传统课堂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而网络环境的建立,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必然随之调整。我们应如何转变观念,调整姿态,实现教和学的优化呢?是不是要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去专门追求教育的信息化、教学的网络化呢?带着这些困惑,我认真研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努力找到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建立一种新型的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1.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内涵。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传统教学教学条件要求低,便于组织管理,有利于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及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而这种模式的教学置学生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形成现代社会必须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等等。网络教学有着诸多传统教学达不到的优势,而在情感交流、评价实施以及对教学环境的要求等方面也存在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因此,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出现,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吸收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局限性。

网络化课堂教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入新的教与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二是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资源和方法及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更加积极主动并富挑战性的、更广泛意义上的知识求索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2.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基于以上认识,我开始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但是浩浩网海,要想将其搬进课堂教学之中,为教学服务,谈何容易!必须对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筛选后再利用。于是我先后进行了两节网络化数学教学的尝试:

《多边形内角和》及《课题学习:镶嵌》,课件主页如下图:

2.1 课前准备。实施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我觉得课前准备工作就变得更加复杂与有意义。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备好课本,而且要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资料用以制作网络课件,这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等。在计算机的控制下,我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到局域网中得到高速的传输,并设置互联网端口,以便必要的时候从互联网上获取资源。我的教学思想与设计要在课件的制作中体现出来,对学生在利用网络课件上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还要作出适当的预测,并且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课件必须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这两课的设计中,我还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与材料的整理加工,学生在参与的过程当中不知不觉的对新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镶嵌简史”、“身边榜样”、“生活中的数学”等等都是他们的作品。如图:

2.2 教学过程。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不仅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选用以探索发现为主的学习模式。现以《课题学习:镶嵌》为例:

2.2.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简介网页之后,展示十五世纪艺术家丢勒设计的镶嵌图案,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的一些美丽的镶嵌图案(如图),将学生带入这个即将探索的空间,并以“这些图片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和“我也要设计出这么漂亮的作品”为目标,进行自主学习,探索镶嵌条件。

2.2.2 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在网络课件上公布与学习重点、难点相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拼图游戏:①探索正多边形自镶嵌的条件;②探索两种正多边形镶嵌的条件;③探索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是否能进行自镶嵌。在网络环境下,我利用Flash和Dreamweaver软件,设计制作了一个由学生控制的、允许学生探索和发现式学习的环境――“探索空间”网页(如下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探究,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步骤来构建知识,在较短时间内经历一个类似于科学探索的过程(即拼图、探索结论、数学验证),有助于科学方法的掌握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教师是探究活动的领航员,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信息,确定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2.2.3 镶嵌应用,内化知识。为使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体会学习的价值,我在巩固阶段设计了有趣味、有层次、与生活密切联系、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营地”网页中运用所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下图)。

如在“大显身手”的第三题,我要求学生帮小亮用六块形状大小相同的等腰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并求相应内角的度数。通过这一有趣真实的任务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加知识的可迁移性。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或进入“答疑室”寻求帮助,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参与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的讨论更有意义。

2.2.4 自由浏览,开拓视野。在本阶段,学生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约束而自由浏览。可以进入“知识拓宽”网页开阔视野;也可以进入“答疑室”发表留言或是提出问题;还可以把刚才点击的网页重新回顾。学生摆脱了束缚,极大限度地满足了自己的学习愿望,在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下,自主创新的火花最容易点燃。

2.2.5 在线测试,分层评价。在本阶段,学生完成“竞技考场”,共有两组试题:必作题和选作题,提交后立即出现成绩。学生先答必作题,在规定时间内当堂测试,网上提交,网络会自动分层评价,并汇总全班每一题的错题情况,教师根据错误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如果得满分,则有权利欣赏精致的Flash小笑话。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答选作题。这样既培养网络环境下的应试能力,又全面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根据提供的答案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学习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2.2.6 课堂小结,交流感受。选读“答疑室”中的留言或请同学谈谈本节收获。总结学习的优缺点,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

3.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经过这两次网络课的大胆尝试,我真正感觉到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传统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时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因此,以下着重阐述网络化课堂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些特点。

3.1 学习方式自主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了认知的主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这样将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并获得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3.2 交互活动多元化。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记录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在外界的影响下,通过人际互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通常进行的是一种单向传播,学生很难向老师或同学表达自己的看法。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多方位的互动创造了条件,其互动方式有:①学生与学习媒体资源环境的交互活动。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③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活动。我特别重视实时互动,因为中国的中学生现在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课余时间有限,学生不太可能上网去学习,因此交流只有在课堂上才是高效的。我可以根据学生呈现的反馈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并提供适宜的指导。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小组交流或在“答疑室”中讨论等得以实现。

3.3 教学对象个性化。传统教学中学生读材,听相同讲解,培养同一规格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管理软件随时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找出学生知识盲点、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为老师实现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必要的途径。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重点解决自己在传统教学中尚未掌握的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现象,实现了真正的个性化教学。

3.4 活动方式趣味化。游戏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也是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网络课上,我利用计算机编程设计了“拼图游戏”和“考试闯关”等教学游戏软件。融科学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真正把趣味性归还给学生,以探索过程的趣味性、激发思维的趣味性、题目训练的趣味性、考试的趣味性、讨论的趣味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学于乐的同时锻炼学生分析信息、制定决策和对各种资源做出统筹安排的能力。

总之,网络化课堂教学既是一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自主性等特征的艺术,又是一门复杂、高超、具有特殊性的艺术。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学生认知水平及自身的优势,以研究者的身份来考虑如何有效地教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信息技术,使之契合学生的需要,真正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的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杨九俊.《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版

2 杨如君.《网络化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上海市嘉定区丰庄中学

篇10

【关键词】传统课堂教学 网络教育 观念角度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14-01

若把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比作一个生态系统的话,那么两者的关系应是共存且互补的。网络教育不应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替代品,更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终结者。

首先,不能过分推崇技术而贬低传统课堂教学,那样会因为信息技术而异化了教育的真正目标。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仅仅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不论是从其普及率还是影响力来看,都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同时,也不能只看到网络教育的不足,而否定网络教育存在的意义。当前,我国的网络教育的确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只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只重视物不重视人,造成了教育与技术的背离与失衡越来越严重。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解决观念问题入手。

一 建立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继承观

随着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课堂教学会对传统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有人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缺点总结为:填鸭式、没有个性化教学、无法培养创造型人才等。但是,经过网络教学一番炒作后,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是在扎实稳健地开展中。事实上,数百年来,传统课堂教学的主流地位从未动摇过。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的相对优势包括:避免网络课堂学习中学习的随意性过大的问题;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标,造成网络痴迷;能够促使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科学知识;有利于师生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师教育人格魅力的培养和学生相互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等等。因此,传统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多优点的,需要富有创造力的继承,使之继续发扬光大。

二 建立网络教育的学生主体观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以人机交互模式为主,有利于突显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适宜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在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既是课堂的中心,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得到充分发展,他们能体验到探索带来的乐趣。教师不再是一直板着面孔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不可选择地接受,真正地实现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从而在和谐的氛围中讨论、争辩和探究。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学生主体观并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从教育本质上来说,教育是具有阶级属性的,是依存于一定社会文化的。从教育的过程来看,不论是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或教学进度,都必须让知识更占优势、经验更丰富的教师来把握。所以说,不能以所谓的师生平等和学生主体性为由来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恰当应用两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互补观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应将两者相互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新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中得到启发。在网络课堂教学中,从技术方面要加强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通过使用电子网络教室软件的网络教室监控和远程遥控等功能,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通过灵活使用网络电子教室的语音广播、语音讨论等软件功能来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进一步改善网络教学的效果。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能够恰当的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缺憾;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又恰好能弥补网络课堂教学的缺点。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优势互补,是中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 建立网络教育发展中的开放合作观

我国的网络教育存在着校际壁垒、区域界限、利益争夺等方面问题,在客观上阻止了各校的网络教育之间的合作与联盟,这违背了互联网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通过整合全社会的网络教育资源,来改变现有各自为战的恶性竞争环境与理念。互联网教育必须依赖网络之间的联合共进,网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依赖于全体教育系统工作者们的合作与开放。只有在平等共享的网络教育信息平台下竞争,才是真正的有序竞争;只有包含着合作的精神,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综上所述,网络课堂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各有优势和不足。将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发扬传统课堂教学在人文因素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发扬网络课堂教学在提高教师备课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和要求下恰当地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