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技术体系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低碳技术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篇1

[关键字] 地下建筑;绿色照明;现状;技术

[Abstract] green lighting is put forward by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90s of the last century, and since then spread to many countries in the world. Green lighting to enhance the lighting effects, electricity conserv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lighting design and control method.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with ground building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that not natural daylighting, mainly relying on artificial lighting. Longstanding underground lighting is used for the ground lighting technology standard lighting performance has never been better use,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ighting technology i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lighting performance gradually utilization.

[Keyword]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Green Lighting; situ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J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的现状

1.1和地面建筑相比较,地下建筑的最大特点是无法天然采光,而是主要依赖人工的照明设施。地下建筑的照明具有使用时间长、照明度高、可靠性高的特征,但是地下的潮湿性往往会对照明设施和线路等产生较大的影响。长久以来的地下照明设计都是沿用地面照明设计,不能很好地利用照明效能,地下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这种环境中,不但对工作效率有影响,更会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会产生视觉疲劳、头昏眼花、神经衰弱等不良徵状,严重阻碍了地下建筑发挥自身的经济效益。所以,推广绿色照明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节约电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还能够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1.2照明质量在地下照明设施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涉及诸多因素,具有复杂性。长期以来,照明设计都是以照明度、均匀度、显色性、立体感等物理量作为实际标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照明设计不再单单只对数量指标有要求,更得考虑人对于舒适度的要求。不同的色彩和亮度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不同大小和不同形式的灯具,在不同的方向和层次上的利用,可以产生渲染地下建筑功能、烘托环境氛围的功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甚至是在不同的情绪条件下,都会对照明体现出各不相同的感受。所以,提高照明设施的舒适度是至关重要的。

2、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技术措施

科学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都要求我们要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能因循守旧,只是照抄照搬前人的成果或者是只做表面上的修改,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知识水平就会裹足不前,永远都停留在现有的程度上。从事地下照明研究和设计的人要到实践中去,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了解地下建筑的规模、性质、特点以及要求,了解用户的真实感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切身的体会,设计出与以往不同的照明设计,实现绿色照明。

2.1选择采用高光效的光源

在近几十年来,照明产业在光源产品上有了比较显著的改进,正朝着高显性、高光效、长寿命、低价格的方向发展。改进产品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最主要的代表之一就是气体放电发光产品,这种气体放电发光产品有高压与低压之分,高压型的气体放电发光产品称为高气压放电灯,主要有荧光高压汞灯、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和高压钠灯几种,而低压型的气体放电发光产品则称之为低气压放电灯,主要有低压钠灯和荧光灯两种,以荧光灯为其主要代表。近些年来,由于金属卤化物灯具有寿命长、光效高等突出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荧光灯也因为在其寿命、光效、显色性等方面的不断改进,荧光灯的品种得到不断发展,近乎每十年就会有一个新的荧光灯产品诞生。这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进,使得荧光灯提高了寿命,由原来的1000小时增加到了24000小时;光效也得到了突破性的提升,从28Lm/W提升到104Lm/W;显色性的指数提高到了85以上,用于高显色性场所的专用荧光灯的显色性指数已经达到了95至98,光效是651Lm/W。例如我们在地下商场的照明设计中,当空间高度比较低的时候,主要光源就来自于荧光灯,在荧光灯的基础上再配以功率较小的金属卤化物灯作为次光源;当空间高度足够高的时候,就只需要使用250W以上的金属卤化物灯作为主要的光源即可。

2.2选择使用无功功率补偿装置

所谓无功功率,就是指在有电容或者电感的电路中,每半个周期之内,把电源能量变为电场能量或磁场能量存贮起来,然后,再释放,之后又把贮存起来的电场能量或磁场能量再次返还给电源,如此反复,就只是发生能量间的转换,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能量消耗。进行无功功率补偿是为了改善电网电压的质量,降低线路和功率的损耗,减小设备的容量等。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是农村电网以及城市电网的改造建设中进行低压无功补偿的首选装置,在工矿、煤矿等地下建筑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近些年来,有不少的厂家都研制开发出了各种无功功率补偿装置,这些装置也适用于地下建筑,是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的一种新兴产品。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具有配电盒补偿双重功能,可以有效节约初投资。大型地下建筑工程中的绿色照明就可以通过无功功率补偿装置来改善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充分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

2.3选用高性能、低功耗的照明电器

照明电器主要包括镇流器、触发器、灯座、电容和保护装置。其中,镇流器的选用是地下建筑工程中绿色照明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镇流器又有电感镇流器和电子镇流器之分。当地下建筑以荧光灯作为主要光源的时候,电子镇流器相较于电感镇流器来说有其自身的优点:①节能。电子镇流器一般情况下多使用20到60khz的频率来供给灯管,让灯管的光效比工频提高大约10%左右,并且电子镇流器自身的功能消耗低,使灯输入的总功率下降了大约20%,具有更好地节能效果。②输出光通量和输入功率稳定。高品质的电子镇流器的稳压性能很好,当遇到电压、电源的偏差很大的时候,仍然可以保持功率恒定的光源,稳定逛的照明度,有助于节能性的提高。③噪音低。高质量的电子镇流器的噪音可以低至35db以下,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感觉不到这种噪音的存在。④功率因数高。25W以上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荧光灯,它的功率因数在0.95以上。⑤没有频闪。电子镇流器是等发光更加的稳定,消除了频闪,这样便有利于提高我们的视觉分辨率,降低由于长时间工作所带来的的视觉疲劳,有助于视力的有效保护。⑥灯管的寿命得以延长。高品质的产品对灯管的影响不大,损害小,使灯管更加耐用,延长其寿命。⑦起点可靠。灯管预热后,一次起点就能成功,避免多次起点。⑧可以调光。高效荧光灯搭配上可调光的电子镇流器,能够实现2%至100%的大范围调光。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个电子镇流器都有以上所诉的各种优点,只有设计优良的高品质产品才会有这些优点。

3、总结

当前,建筑照明的工程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建筑设计与建筑设备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早已不光是作为人工光源为地下工程建筑提供助力,同时还是改善地下工地生活、工作环境以及节约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当前地下建筑工程中的绿色照明技术在适用过程中仍旧有许多问题存在,例如:缺乏考虑照明工程全生命周期内的技术经济评价体系,不利于对照明方案的评价分析;照明设计对方案的经济性和技术合理性考虑不足,影响设计效率和照明工程正常发挥作用,并且造成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等。还需要相关人员和部门引起相当的重视,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实践操作为准绳,努力将该项技术的使用进行推广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江淳; 宫伟,浅论绿色照明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苏建筑2009.12.31

[2] 谢永辉; 李牧奇,城市绿色照明领域中LED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2.04.23

[3] 甘子光,推进绿色照明工程之发展[J]照明工程学报1997.06.30

[4] 陈仲林; 何荥,论绿色照明的发展[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6.30

篇2

关键词:绿色,低碳 ,建筑, 推广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this "green spiritualizing" and its expected benefits, according to hangzhou promoting the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and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hangzhou promoting the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five Suggestions.

Keywords: green, low carbon, building, promotion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恶化带给人类社会威胁的不断加大,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被全社会所关注和接受。目前,我国政府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 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45%[1]。在政府的大力倡导和社会各界的不断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决策者们认识到,转变发展模式、抑制刚性碳排放、促进绿色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和现状

建筑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据欧洲建筑师协会测算,建筑能耗占用了整个社会中能耗的50%[2]。我国的建筑使用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28%,预计今后这一比例还将继续增加[3]。

我国绿色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始终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原因:一绿色建筑初期投资成本高,投资效益较低;二绿色建筑标准规范不完善;三政策激励机制缺乏;四社会绿色意识淡薄,需求不足;五绿色建筑专业评价、咨询技术机构力量不足,人力资源不足[4]。

二、绿色低碳技术在杭州奥体博览城中的应用

作为在建设项目中运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典型之一,杭州奥体博览城规划总面积为583.89公顷,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154.37公顷,总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共需实施国际博览中心、主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公共建筑项目,预计总投资达352亿元。作为建设方开展“绿色奥博”行动,以“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生态宜居”为理念,依据实效为主、创新为辅的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绿色低碳技术,构建自然生态的绿色低碳示范园区,打造一批节能、低碳、绿色的单体建筑,将奥体博览城打造成世纪精品、传世之作。

2.1“绿色奥博”主要绿色低碳技术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建筑结合集中展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利用示范,园区总装机容量达到100kWp,在国内公共建筑群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江水源热泵技术。奥体博览城紧邻钱塘江,可实施江水源热泵技术条件成熟,可显著降低空调系统用电量。

真空收集垃圾技术。为实现环保和低碳园区的建设,将在博览中心的厨房区域建设垃圾采用真空收集垃圾系统,实现餐余垃圾的密封、隐蔽收集处理。

超大型地下商业空间被动式通风采光技术。核心区配套建有大面积的地下商业空间,通过下沉式广场设计光导管技术应用,采取自然采光方式、减少人工照明。

LED高效照明设计。公共区域的照明能耗很大,为实现显著的照明节能,已明确在功能适用的场所选用LED高效节能灯具,确保照明质量效果。

低碳公共交通体系。设计P+R体系,实现微碳公交车与地铁接驳,引入电瓶公套完善的自行车租车系统,实现奥体博览城范围内部微碳交通。

公共空间的舒适度调控技术。结合公共区域景观设计,利用CFD技术,分析风环境、热环境质量,依据行人热舒适度、热岛强度等指标进行设计优化,优先采取利用水景、植物遮阳优化、绿化布置的兜风效果等被动措施,必要时少量补充主动技术,营造更为舒适的室外活动空间。

建筑运行能耗实时计量监测与展示系统。设计建设杭州奥体博览城统一的建筑能源监测管理平台,根据能耗用途,实时、分项的计量监测各栋建筑的能源消耗情况,从而提高节能运营管理水平,作为重要的节能低碳措施进行展示。

2.2 “绿色奥博”的预期效益分析

2.2.1社会效益

奥体博览城将按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集中建设一批绿色公共建筑,打造成浙江省首个绿色低碳建筑示范园区。“绿色奥博”的成功,不仅突破理念与实践之间的实施障碍,为其他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建筑的建设方提供了良好的经验范本,使绿色低碳理念伴随着奥体博览城的成功建设一起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将为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和普及起到有力的引领示范作用。

2.2.2经济效益

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增加初期投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能有效降低项目建成后投入使用的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从而使得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减少、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显著。“绿色奥博”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2.2.3环保效益

“绿色奥博”具有良好的预期环保效益。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在园区实施一系列的绿色低碳技术,将奥体博览城打造成绿色、低碳示范园区,预计可使建筑能耗水平降低20%,人均碳排放量降低30%,园区废弃物减量40%。

2.2.4示范效益

成功打造“绿色奥博”,将对杭州地区在建筑上应用绿色低碳技术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些技术的成功运用,将成为奥体博览城的一大新亮点,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在杭州的推广应用,极大地鼓舞杭州市的绿色低碳建筑发展。与此同时,奥体博览城也将成为浙江地区第一个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建筑群)。

三、“绿色奥博”经验对杭州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的启示

杭州奥体博览城运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绿色奥博”,表现出投资增量比例低、绿色低碳性能好,增量成本比例低等良好发展势头,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杭州奥体博览城以实用、成熟理念为主,项目指挥部对绿色低碳建筑定位恰当,不盲目堆砌绿色节能技术,立足“减法”、慎做“加法”;二是注重发扬中国传统的绿色节能技术,贯彻“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辅助”的理念,如强调遮阳、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技术,绿色低碳性能好,基本不增加造价;三是国际博览中心、体育游泳馆等单体规模大,地下空间面积大,一定程度上摊薄了成本增量比例。作为杭州“钱塘江时代”的标志性建筑,“绿色奥博”的成功,将对在杭州推广绿色低碳技术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市域面积1.66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068平方公里,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83.38万人。杭州在推广绿色低碳建筑方面,应总结“绿色奥博”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现有众多优势,抓住机遇,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论:绿色低碳建筑是中国社会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明确的尊重中国广大国土领域客观存在的生态系统特点、特性和特质,充分利用不同的地区传统生态技术、材料和人文特点,结合转化为地方性高新技术,形成具有城乡系统综合体系控制、单体绿色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及地方化人文内涵的绿色低碳建筑相得益彰的绿色建筑科学体系,这才是具有中国社会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中国首次宣布温室气体减排清晰量化目标,新华网,

news.省略/politics/2009-11/26/content_12545939.htm。

[2] 曹宝飞,中国绿色建筑推广前景及要点分析[J],建筑节能,2009(12)。

[3] 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中国经济周刊,2005(9)。

[4] 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

篇3

一、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制约因素和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吉林省向低碳发展模式过度的障碍;吉林省的碳排放增长率近年来虽然稳中有降,但绝对水平仍然很高,碳排放处于全国的中上游水平;吉林省能源资源在3方面处于劣势:一次能源短缺、能源的供给率不足、能源结构落后。虽然吉林省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能源利用效率仍相对低下。

二、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

(一)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新兴战略型产业。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体系。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将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战略资源和稀有矿藏统一收归国有;在竞争性领域,对一些资源充足、技术领先,人才和科研实力强劲的私有和外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产权交易制度,推进吉林产权交易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保障和市场基础;建立新型的资源收益分配制度,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同时要大力发展光电子、生物制药、新能源等新兴战略型产业。

(二)积极探索吉林省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机制。发展吉林省低碳经济应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利用市场机制引领低碳经济发展。建立吉林省碳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在环境政策,碳交易的管理、调控和监督制度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好构建吉林省碳交易市场的准备工作,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将吉林省碳交易分为两大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实现总量控制下的经济效率,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实现技术引进和全球合作;根据内生生长机制构建吉林省碳交易平台,实现实体交易和网络交易兼容,增加交易会员,拓展融资渠道,拓宽碳交易对象,加强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篇4

[关键词]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厦门科技创新园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从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State for Trade and Industry, UK, 2003)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尤其是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从概念带向现实[1]。关于低碳城市及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但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尚无统一界定,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设想,但大多停留在宏观目标层上,缺乏有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为了将低碳生态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避免停留在炒作理念和新概念阶段,就必须通过深入研究和建设实践探索,建立一套可操作、可监管、可推广的规划编制方法,并融入到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之中,才能有效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

1、低碳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

1.1 国外研究与实践

1.1.1 理论研究

当前,国外有关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研究较为深入。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3];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高密度中心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要比低密度郊区的少[4];克劳福德和弗伦奇(Crawford,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的关键是转变规划管理人员和规划师的观念,在空间规划中重视低碳城市理念和加强低碳技术的运用[5]。

1.1.2 实践情况

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的一些领域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伦敦制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电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巴塞罗那则规定所有新的开发建设都需安装太阳能集热器[6]。

1.2 国内研究与实践

1.2.1 理论研究

国内对低碳城市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且以战略层面为主。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层面,初步提出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6]。付允等学者(2008)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探讨了能源、经济、社会、技术的内在关系框架[7]。同时,部分国际组织也积极展开对中国的研究。2008年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正式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旨在推动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低碳技术应用,构建低碳领导力体系,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亚洲协会美中关系研究中心推出了《中美能源与气候变化合作路线图》,制定了优先合作领域如采用低排放煤炭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措施、推广可再生能源等[6]。

1.2.2 实践情况

目前,国内也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例如,作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的保定市,于2006年提出“保定·中国电谷”的战略构想,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群。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由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料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深圳的光明新区结合“绿色新城”建设,在《深圳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之新城规划》中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理念,通过着力培育低碳城市机能、加快推进经济的低碳转型、建立公交主导的交通系统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措施,2008年3月,光明新区被建设部列为首个“绿色建筑示范区”,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低碳城市建设实践探索。《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和《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也分别提出了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的规划措施,其中《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措施,明确单位GDP碳排放量不超过150吨-C/百万美元的控制目标,《唐山曹妃甸生态城规划》提出了促进低消耗、低排放的空间结构,并制定了能源管理措施[6]。

2、厦门科技创新园的规划背景

为加快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建设步伐,完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及“十二五”发展需求,规划在环东海域建设厦门科技创新园,总用地面积约为4.88平方公里,将作为厦门三个低碳生态示范基地之一。园区东南侧为同安湾,西北侧为天马山和美人山,西北距厦门北站以及沈海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6.5公里,南距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空间直线距离约为8公里,自然、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将着力打造成为一个以高新技术研发、办公功能为主,生活、休闲等各种配套设施齐全,融产、学、研、居、游、购等于一体的具有低碳生态示范意义的国内领先的第三代创新产业园。

3、低碳生态规划的技术路径

目前,学术界关于低碳生态规划的评判标准尚无定论,本文根据园区所处区域的特点,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落实低碳生态理念:土地与交通、水资源、综合物理环境、能源利用、绿色建筑以及地块开发生态控制指标指引①。其中,前五个方面比较全面的覆盖了园区生态低碳建设的基本要素;而地块开发生态控制指引则将这五个专题的研究结论进行整合、提炼为可量化、可控制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园区的开发建设与管理。

篇5

【关键词】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一种新兴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武汉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中心城市,有必要且有条件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谋划新的战略思路,把握新的建设主题,通过明确低碳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实现武汉发展的新跨越。

一、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武汉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绿色消费推进等方面不断加强,为武汉建设低碳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充分地向低碳城市转型,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1.从经济结构来看:重化工结构特征明显,工业仍是节能主体。武汉重化工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2010年,我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76.76%。在重工业中,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能耗水平相对偏高。201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90%以上,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

2.从能源消费来看:消费总量增幅趋缓,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随着城市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710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2010年煤炭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65.2%。能源资源储量构成和能源生产构成状况,决定了我市以煤炭为主导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也难以决定性的替代传统能源,这种当前的能源转换鸿沟,只能更大程度的依赖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3.从碳排放情况来看:排放强度逐年下降,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从碳排放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万元GDP能耗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已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为1.06吨/万元,比2005年的1.36吨/万元下降了28.3%,明显低于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但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节能降耗工作任重道远。

4.从森林碳汇来看:国家森林城市成功获批,绿色发展空间可待拓展。我市确立了以“水乡林城、生态武汉”为主要理念的森林城市建设理念,着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城市森林覆盖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6.63%,活立木蓄积量619万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积224万亩,并先后被授予了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断优化的森林环境和绿地体系,将在无形中提高我市的碳汇能力,为建设低碳城市奠定基础。

5.从绿色消费来看:倡导绿色消费观念,推进示范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绿色消费,选择与广大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照明等领域,推进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着力构建城市绿色发展空间。绿色建筑方面,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了150万平方米的绿色建筑试点示范项目。绿色交通方面,扎实推进了国家“十城千辆”示范工程,自行车免费租赁服务系统初步形成。绿色照明方面,深入推进国家“十城万盏”试点,加快了LED等新光源在武汉市照明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二、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思路

武汉市在低碳发展上应立足我市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紧紧抓住两型社会建设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健全低碳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政策支撑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走出一条发展低碳经济新路。

1.武汉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上应兼顾低碳化和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既不是有经济、无低碳的传统的褐色经济,也不是有低碳、无经济的纯粹的污染治理。特别是我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不仅要注重低碳,还要加快发展。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是通过产业优化、技术发展、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作用,来全面提升我市的碳生产率,从而进一步加强武汉城市低碳竞争力。

2.武汉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上应选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

排放的相对脱钩。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绝对脱钩,即二氧化碳排放随经济增长表现为负增长,这是发达国家采纳的低碳经济方案。另一种是二氧化碳排放仍然是正增长,但是排放的速率低于经济增长或低于不采取政策措施的所谓基准情景(BAU),这是相对脱钩的低碳经济。由于发展阶段的差异,武汉市当前建设低碳城市,重点应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中,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强度,实现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对脱钩。

3.武汉低碳经济发展主要环节上应重点抓好经济过程

的转化环节。低碳经济的发展领域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一是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从能源结构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是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提高工业、交通、建筑三大耗能领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基能源的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三是在经济过程的输出环节,通过保护森林和发展绿色空间吸收二氧化碳,提高碳汇以及发展碳捕捉能力。未来5~10年内,我市低碳经济的重点应该是提高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碳汇碳捕捉能力。

三、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武汉在低碳城市建设上要立足全国领先发展,从发展低碳产业、研发低碳技术、倡导绿色消费、营造低碳环境等几个方面实现突破,科学谋划,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武汉市低碳经济的率先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一,把低碳产业作为直接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以节能减排为着力点推进生产方式转变。第二,要加快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与两型社会建设紧密相关的产业,打造武汉经济新的绿色增长点。第三,要把推进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低碳发展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等支柱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两型化发展,努力构建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同时,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的功能配套,努力构建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一,完善节能减排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狠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管理,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武汉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二,要充分挖掘武汉作为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的循环资源,保持循环经济发展良好态势,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物资回收再利用网络体系,策划建设武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要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全面实施城市节电、节燃气工程,加强电力和燃气需求侧管理。要鼓励企业广泛使用清洁能源、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推行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要全面执行政府机构及公用设施用能标准及管理规范,推动全市政府机构、公用设施节能改造。

3.优化消费过程,创建低碳型消费模式。第一,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培育低碳生活方式,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和引导,在全市形成良好的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生活模式。第二,要加快倡导绿色消费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全社会尽量形成“消费无污染的物品,消费过程中不污染环境,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倡导选择绿色商品,对使用禁止的产品和消费过程中垃圾处置不当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予以处罚。强制性执行垃圾分类义务回收。第三,加快推广绿色消费方式。继续发展网上交易、邮购和电子商务,不断提高无纸化流通、无纸化经营和无纸化管理比重,减少流通的物质消耗和污染。引导企业进行更加全面的绿色采购,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识的商品和设备,为企业绿色采购提供技术指导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推进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建设,鼓励利用再生纸,推动公务车节油和绿色采购。

4.加快自主研发,完善低碳技术支撑。第一,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低碳技术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武汉市要充分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和自主创新示范的政策机遇,在低碳技术的引进研发上走在全国前列。第二,加快低碳技术引进研发。重点研究新一代生物燃料技术、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埋存技术、智能电力系统开发和电力储存以及相关技术等,加快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企业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加强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通过CDM项目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通过CDM项目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注册。第三,搭建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武汉大中型企业集中的优势,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低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科技成果、低碳专利和低碳品牌。

5.加强政府引导,制定落实发展政策。第一,要提高低碳经济发展的强制性、规范性、权威性、先导性,用合理的制度规范推进低碳社会建设,用有力的手段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第二,增强低碳发展权威性。借鉴武汉市抓新兴产业振兴的做法,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咨公司等国家级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全国性知名院校战略合作,引入首席专家,建立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智库,全面开展武汉低碳相关研究,为武汉低碳发展提供权威咨询。第三,增强低碳先导性。把握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机遇,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上先行先试,把改革试验工作项目化运作,具体到若干专项改革。突出金融、土地、财税、人才等生产要素和环境保护等专业领域,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发展专项改革方案,进一步明确改革任务,积极探索市场化等改革方式,争取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上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张亚杰,陈少卫.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2010(8)

篇6

关键词:绿色消费;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05-02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模式是从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环节入手,通过引导需求结构向绿色化、低碳化发展,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引导公众树立和接受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是当前我国面临资源能源瓶颈的必然选择,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相一致。

一、我国构建绿色低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消费者更加强烈地感受到环境恶化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健康状况下降、极端气候等不利影响,消费者更有意愿转变消费模式,提高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近年来,政府的重视和媒体的广泛宣传使得绿色低碳理念逐渐得到普及,公众对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等关注程度逐渐提高,绿色消费理念开始形成,绿色化、低碳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开始体现。然而,由于产品技术标准、认证制度、生产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等因素,绿色消费模式的推广仍困难重重。

(一)公众绿色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绿色消费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虽较以往有所加深,但还不够全面,绿色产品和服务普及程度不高;绿色消费群体比较局限,集中在年轻群体;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和服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总的来说不高,绿色消费模式还未成熟 [1]。

(二)供给制约

绿色产品和服务要求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短期内需要进行大量的专门性投资,生产的规模效应无法发挥,可能导致产品价格有所上升,缺乏市场竞争力;并且绿色产品和服务开发难度大,风险高,面临的市场需求不稳定,导致利润没有保证;此外,绿色产品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成果产业化程度不高,投资缺口大,生产企业意愿不高。

(三)需求制约

在短期内,消费者无法获得消费绿色产品带来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外部收益,消费积极性不够;绿色产品认证标准相对较低,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执行也不到位,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没有公信力,无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志,产品质量检验标准建设滞后,市场秩序混乱,失去消费者信赖。绿色产品信息不对称,信息平台未建立,制约了绿色消费。

(四)流通制约

绿色产品高效流通渠道尚没有建立,物流效率低,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产品销售渠道不通畅,关卡繁多,缺乏统一运输标志,绿色流通体系不健全。全国尚没有构建起绿色产品专门销售渠道 [2],绿色产品展销专区、绿色产品超市等专门营销渠道不健全。

二、发达国家推进绿色消费的经验

绿色低碳消费模式的树立首先必须符合消费者利益,在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确保消费者利益最大化,使消费者能够自发地树立绿色低碳理念,自主选择绿色低碳产品,因此,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推广不仅仅要在产品和服务最终环节努力,还需要产品供给结构的调整、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建设、激励政策以及社会监督等多方面的配合。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政策体系,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第一,发达国家政府十分重视绿色消费的立法工作,使得绿色消费、低碳消费能够得到法律保障,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有保障的消费环境。如德国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 [3],随后又颁布了《电力输送法》和《可再生能源优先法》。美国则在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来规范废弃物的处理。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日本于2001年4月1日开始实施《绿色消费法》 [4],由国家制定推动中央政府部门及独立行政法人采购商品的绿色消费基本方针。而且同一时期还出台了绿色消费基本计划,作为指导绿色消费的具体行动指南。

第二,由于绿色低碳产品生产企业面临的特殊困难,发达国家政府在财政、经济政策上给予绿色、低碳产品的生产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补贴,在政府采购方面也向绿色低碳产品倾斜。如1990年,德国颁布实施的《电力输送法》明确规定,电力运营商有义务有偿接纳在其供电范围内生产出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政府则给予电网运营商必要的财政补贴,偿付金额最少为其从终端用户所获平均收益的80%。发达国家政府还通过政府采购推广绿色低碳产品,给予生产企业直接支持,提高企业竞争力。如日本政府通过绿色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绿色低碳产品,引导和支持企业调整生产。1994年,日本制定实施了绿色政府行动计划,拟定了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所有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采购绿色产品。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法》对政府绿色采购做了详细规定,并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 [4]。

第三,发达国家政府鼓励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严格打击生产销售中的违法行为,保证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并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的统一管理。德国大力推行绿色产品责任制,《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规定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承担着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产品责任,即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处理或销售、售后服务,直至产品回收或者废弃物处理,生产者必须承担相关的废物利用或者清除的费用。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制定绿色标志制度 [4],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美国的“再生标志”、日本的“生态标志”等,使绿色标志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四,发达国家政府在引导公众树立绿色低碳消费理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取不同方式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培训,宣传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绿色消费知识,普及生态文化理念,引导消费者自觉自愿接受绿色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政策建议

长期内,随着绿色低碳产品生产技术的日益成熟,生产规模扩大,相对成本降低,价格更具吸引力,因而,长期内,绿色低碳消费模式是必然趋势。但从政策层面而言,短期内大量的绿色投资和政策支持是必要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能源缓解瓶颈是非常有效的,能够尽快发挥需求环节的“倒逼”作用。

(一)拓宽低碳产品流通渠道

加快建设高效快捷的绿色产品物流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费用,并规范产品检验检疫标准和程序,对检验结果实行互认,避免重复检查。拓宽绿色产品销售渠道,培育专门的绿色产品流通企业,对销售绿色产品达到一定比例的流通企业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建立专门的绿色产品超市,扩大产品销售。建立绿色产品信息和查询平台,方便消费者查询,提高产品和服务信息的公信度。

(二)发挥公共机构示范作用

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要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区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逐步建立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将绿色认证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逐步提高绿色产品比重,实现政府采购绿色化、低碳化。

(三)强化绿色标准建设,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健全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标准、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绿色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建立法律保障体系,如研究制定《绿色消费推进法》,为实现绿色消费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出台绿色产品消费指南,指导绿色消费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绿色产品和服务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利益。

(四)建立完善的经济激励机制

从绿色产品供求两方面提供激励,一是完善生产环节的绿色税收体系,加大对绿色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促进绿色技术开发和应用,引导企业调整生产结构,提供更多的绿色产品和服务;二是改革现有消费税,适当扩大高排放消费品的征税范围,加强对绿色产品的减免税程度,对购买绿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提供补贴,为消费者提供激励,形成绿色化、低碳化的需求结构。

(五)强化舆论引导和监督

大力开展绿色产品和服务的宣传推广活动,引导公众树立与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并发挥社会各界力量以及媒体的宣传、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企业、个人消费行为的监督。

参考文献:

[1] 刘伯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9,(1):115-116.

[2] 唐方方.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7.

[3] 刘战伟.我国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营销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9,(10):39-40

[4] 丁丹丹.西方发达股价发展绿色消费的经验做法及启示[J].经营管理者,2010,(7):98.

篇7

1.低碳经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含义

(1)低碳经济的含义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指对能源的高效利用,主张以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予以考虑,是目前世界经济领域提倡的绿色经济。对有限能源的情节运用以及对环境危害小的新能源开发,是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2)资源型企业的含义

所谓资源型企业是指所从事的生产原料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对其进行的一系列生产和加工的企业。一般意义上的资源型企业具有这样几个特征:首先,所用资源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筹码;其次,对资源的依赖性高,产品结构构成中,资源消耗作为主体,资源是企业一切发展的基础;再次,资源对地理性有严格要求,为了避免运输,多数企业建立在资源产地附近,因此对资源市场的占有率也具有地域性特征;最后,资源型企业的产品附加值低,资源型企业往往对产品的二次生产等变化不多,技术、管理投入较少,附加值比率偏低。

2.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目标

资源型企业受其本身特征影响,其发展目标主要围绕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方面。这是从纵向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解读,下面详细从横向对企业发展目标做进一步分析:

(1)树立企业全面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资源型企业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要想保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建设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结构为主要目标。近年来,为了将国家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早日实现低碳发展,贯彻执行低碳经济,政府不断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使低碳经济更好更快的深入人心。为了使低碳经济与资源型企业更好的结合,积极推行低碳生产理念,引导低碳经济向健康、有序上发展。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经营理念。企业必须树立低碳经济的正确发展观,使低碳经济在资源型企业发展中,既是发展目标,也是发展出发点,促进二者的共赢,这样才有利于将资源型企业建设的更加稳固。

(2)确立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既需要一套全新的生产运行机制,更需要一场转变发展观念、转变运营方式、转变管理模式的深刻革命。需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运作机制,不断创新,在变中求变,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足发展,没有良好的环境、体制和机制,再好的理念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要将企业发展由传统的靠“资源要素”驱动转变为靠“科技要素”驱动,由经验、知识升级发展到以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系统,全生命周期设计规划并实施生产、消费、市场的整套循环,构建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共赢体系。

(3)全面落实并推行企业全面发展

把理念、政策和行动结合起来,把绿色的理念正式纳入到企业发展的速度中去; 企业一定要有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还需要与社会需求形成共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市场的监管要结合,结构调整中加上监管,如果不监管,结构调整不到位,目标也是落空的;科技创新、市场的推动和公民素质的提升要结合,企业一定要创新,传统产业,传统技术不通过科技创新要达到绿色低碳是不可能的;中外优秀企业的经验和联合国组织的成果结合起来,我们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一定能实现,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在低碳视角下才能够创造奇迹。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意义

1.对社会的意义

(1)环境方面

对资源型企业施行绩效评价有助于督促资源型企业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界节能降耗的环保目标。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是世界性的课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而对资源型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控制,一直以来是环境保护机构的工作重点之一。加强对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的控制有利于环保机构对资源型企业的督促作用,有利于资源型企业创新技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生产。

(2)经济方面

对资源型企业施行绩效评价有助于资源型企业调节能源利用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生态文明。首先,资源型企业为了响应低碳经济,会对能源利用结构方式方法进行转型,创新生产技术,以更加绿色的姿态发展企业;其次,对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对其原型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和数据,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比较资料,具有一定的意义;最后,生态文明是未来经济领域的新方向,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家对其进行研究并产生一些成果,对资源型企业的绩效评价无疑可以推进这一进程,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3)资源方面

对资源型企业施行绩效评价有助于节约有限资源,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绩效评价对资源型企业在消耗资源上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利于帮助企业反思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2.对企业自身的意义

(1)有利于资源型企业长久稳定发展

现代企业的成长已经基本摆脱过去靠人力和资源拼市场的情况,企业若想长远发展,需要对自身评价体系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是资源型企业,对绩效评价的落实有助于企业及时发现自身问题,有利于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2)有利于资源型企业拓宽发展方向

绩效评价是企业一段时期内经营状况的评估,是企业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运行效果的评价,分析资源型企业的绩效评价有助于企业决策者总结市场规律,分析市场需求状况,了解世界低碳经济形势,最终达到拓宽市场发展方向,创新企业发展的作用。

(3)有利于资源型企业整合内部资源

以低碳经济为背景,对资源型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有助于企业整合内部资源,将企业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保证绿色生产的同时,又不减少企业效益。

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主要方法及原则

1.构建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方法及特点

构建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主要方法

目前构建低碳经济下,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方法主要有:(1)以传统财务指标为基础的评价体系,主要以企业财务数据来反映企业状况,存在不能全面反应企业运营问题的不足;(2)以经济增加值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是目前一些企业采取的主要方法,将薪酬、评价、管理激励融合一起,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不足是缺少对企业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3)以平衡记分卡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是目前衡量各方比较全面的体系,集财务、客户、内部交流和学习成长等几个方面,但是由于其产生的年代,缺少对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目前应用受到限制。以上几种方法,资源型企业应结合自身条件,综合进行取舍和应用。

2.构建低碳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原则

(1)注重指标体系选取的综合性

企业评价标准必须是全方位综合性的,要建立多维度的评价体系方法,既要评价分析企业所得的效益,还要分析企业为取得经济效益而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对环境和生态方面的代价。要将低碳经济融合进各个评价指标中,要注重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质,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注重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

为便于绩效评价指标的便利使用,其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指标选取的可操作性。低碳经济指标的评价应是易于在财务统计报表、会计报告或者相关资料中容易找到的,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财务数据或者定量指标来进行反映。例如,选取低碳指标时,企业应注意低碳行为是否是以下几个方面:低碳生产、低碳物流、低碳运输、低碳营销和低碳办公化处理等。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内外部运营坏境作出合理的低碳指标的对象进行甄选。

(3)注重绩效评价手段是否反映技术创新

企业绩效评价的参考原则之一就是是否能够反映技术上的创新。近几年,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发展重点。积极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积极探索和研发相关新技术、注重低碳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正成为目前世界主流创新领域。绩效评价若想真实反映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程度,对创新性,尤其是技术创新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4)注重绩效评价指标选择的激励目的

为了保证绩效评级指标对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需要将绩效评价指标与企业发展目标明确联系起来,鼓励企业全员参与,将低碳经济理念、资源型企业转型发展理念和绩效评价作用作为培训内容,对企业员工定时进行培训,让员工积极主动参与绩效评价,落实薪酬、奖励等政策,调动员工努力参与绩效评价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的凝聚力与企业科学发展的双重提升。

四、低碳经济视角下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选取的指标不仅要具有行业特征,而且各项考核要素要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关,具体可以从管理绩效、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等方面进行构建。

1.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资源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管理绩效评价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涉及决策方面的,即对企业投资重要性、投资规模大小、投资行政效率如何,以及投资是否具有科学性方面的考察。二是涉及对企业监督管理方面,具体主要是对企业各个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纠偏及时性等。

2.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主要是对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和偿债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用财务数据来反映企业的发展状况,通过财务数据对企业运营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包含对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投资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3.社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资源型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回馈社会,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离不开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其内容可以从工作与劳动力和社会认可方面揭示企业回馈社会的情况。

4.环境绩效、资源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低碳经济;政府

中图分类号:F1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9-0150-02

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近二十年来,各国政府就减少环境污染、遏制气候变暖等问题不断进行谈判、磋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又把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实现经济复苏的重要支点和推进能源创新、抢占经济制高点的国家战略。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背景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其次,过多过滥、粗放式地使用资源,单位能耗与单位资源耗量过高,资源枯竭进一步加深。再次,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该“路线图”对全球迈向低碳经济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 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对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2009年12月7日的哥本哈根峰会意在制定新的全球行动协议,应对气候变化。

为实现《京都议定书》承诺期碳减排的刚性约束目标,发达国家加快了对低碳经济的前景规划和发展速度。2007年,欧盟首脑会议提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1990年水平减少20%~30%;英国通过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气候变化草案》;日本2008年颁布了《构建低碳社会的12方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

随着发达国家向低碳经济转变进程的推进,发展中国家逐渐认识到参与全球气候保护,承担减排或限排义务的重要性。2008年9月举行的首届非洲碳论坛,举办了碳投资交易会和加强清洁发展机制(CDM)能力建设会议,力图为非洲国家寻找更多机会争取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中国2007年6月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气候变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今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定,政府职能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凸现了今后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与重大责任。

三、低碳经济下的政府环保策略

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1.建立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体系。(1)制定和实行低碳产品优先采购政策。(2)制定和实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加大财税对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支持。(3)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能源法、清洁生产法等实施,着手制定气候变化法、工业节能条例等。

作为环保部门,在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要制定一系列以减排为核心的的节能、循环利用及环保政策,如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探索建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调节机制,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绿色信贷、环境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积极配合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试点工作,做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和产品的环境标志认证工作,并探索开展低碳产品认证。

2.以节能减排为抓手,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一是采取严格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总量。三是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两高两低”产业;推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向产业链高端集聚;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降低GDP的碳强度。四是优化产业层次,切实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推进建设重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工程,彻底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2)着力抓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做好钢铁、石油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的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以及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等工程。切实落实好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不断提高污水收集能力;加快钢铁、石化、电力等行业烟气脱硫工程建设。(3)加强环保执法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健全、完善、强化节能减排的管理、监督和执法体系,构建节能减排工作的长效机制。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监控体系,推动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突出节能减排指标的刚性约束力,建立问责制度,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的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4)以低碳经济的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作为标准,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要求作为考核的原则,对现有的企业、新生企业在生产等环节,按照绿色技改的要求推出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推行绿色技改。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3.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CO2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氢的生成、运输和存储等技术研发,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低碳经济下资源再生体系。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按照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利用模式,大力推广清洁生产;积极创建一批融生态产业链设计、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低碳经济园区,合理规划园区企业结构,将原料生产企业和初级产品、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有机组合、相对集聚;推进物质和能源流动转换,拓展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空间。

建立社会废弃资源的回收体系,采取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和废旧资源的多回收利用与再制造,少填埋少焚烧,解决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问题,从而推进城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5.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重要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推进利用秸秆等物料发展乙醇制造工业,在解决春、秋两季秸秆焚烧环境污染的同时,为汽车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打开绿色通道。

6.用低碳环保理念规划和建设城市。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和生态环保规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碳汇,为推动低碳重建提供环境承载;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大力推动绿色交通、建筑节能等,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最低的生态成本、最小的资源代价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江苏省政府已出台政策要求十二层以下新建住宅强制安装太阳能,到2010年,新建住宅要全部达到50%的建筑节能标准,诸如这些政府推动、企业参与的政策值得推广。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提高燃气普及率,加快实现公交车的燃气化;环保部门做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为机动车环保准入、环保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篇9

【关键词】 港口;低碳;绿色;环境保护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交通运输部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建设下,包括大连港、青岛港在内的许多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l展规划》也进一步提出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1 国内外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现状

1.1 国内港口

从整体上看:

(1)国内对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认识有明显的提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业内人士就港口的环境保护建设和资源节约问题提出相关绿色发展理念,到近年来交通运输部以青岛、蛇口、天津等港口作为试点进行绿色低碳港口建设,人们对港口发展理念的认识从认知层面提升到操作层面。

(2)政府部门成立并健全绿色港口的相关职能机构,逐步完善绿色港口相关法律法规。交通运输部带头建立了综合规划司、环境保护处、政策法规司、节能减排处等环保部门,并陆续出台了《港口建设管理规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能够更好地管理各地方港口的绿色发展事务,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3)港口在绿色低碳方面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在码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无论是在码头的设计规划期,还是在码头建成后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都有完善、合理的制度给予规划和指导。“油改电”、岸电等新技术的应用,也显著提升了港口的节能减排水平。

从各港口来看:

(1)青岛港围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两个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进行港口环保建设。2007D2012年,青岛港共投资15亿元购置和建造环保设备。2013年,青岛港更是斥资22亿元,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装备节能技术应用、码头装卸工艺系统改造、港口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保护等5个领域实施27项重点工程项目,采取利用清洁能源、加强技术改革、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积极促进港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在“以港兴市”的战略倡导下,青岛港将更加注重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力打造绿色港口,全面发展半岛蓝色经济带。

(2)大连港开启了港口的“生态模式”建设,以多种方式促进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比如在港区建立挡风抑尘墙,有效抑制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采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染废弃物,避免产生二次污染,高效节能减排;港区实施“油改电”、海水源热泵、太阳能照明等节能改造,通过资源的减量和再利用来降低能耗;港区内52万m2的绿化面积约占可绿化面积的90%以上。随着环保措施逐项落到实处,大连港的绿色转型初见成效。

(3)上海港为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缓解环境保护与港口发展之间的矛盾,在2015年7月正式提出了《上海绿色港口三年行动计划(2015D2017年)》,到2017年底,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综合能耗较2010年下降7%,港口生产作业单位吞吐量碳排放较2010年下降9%,主要港区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20%。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港从船舶治理、港区治理、港口能力建设等3个方面制定了多项具体措施。比如:为减少PM2.5的排放,上海港一半的码头将于2020年使用岸电系统;上海港计划建立国家海事与地方海事、环保、质监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检查船用油品质量,监督船舶油污排放,并对检查结果定期公布;在水源地保护区,上海港将实行船舶污水和生活垃圾的“零排放”措施,以保护市民饮水安全。众多举措将确保上海港绿色港口的顺利建成。

1.2 国外港口

与国内港口相比,国外港口在绿色低碳发展上起步较早,截至目前已经积累了较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长滩港作为美国第二大港口以及重要的集装箱港口,是“绿色港口”的提倡者之一。长滩港要求船舶在港区航行时降低航速,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和废气的排放。2005年1月,长滩港正式推出名为“绿色港口政策”的环保方案,针对保护海洋水质和空气质量、保护海洋生物栖息地以及缓解海洋交通压力等多个方面制定了积极有效的措施;2010年,长滩港通过拨款900万美元作为奖金,对参与其绿色港口相关计划的船舶所有人和码头运营商进行奖励。长滩港通过解决生产工艺问题,提升港口整体管理水平,使周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悉尼港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港口,也是最早具有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港口之一。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悉尼港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理念,从水体质量、空气质量、噪音控制、生物多样性、垃圾管理、危险货物管理、环保教育及培训等7个方面制定了“绿色港口指南”,规范港口的生产管理行为。[2]与此同时,悉尼港意识到绿色低碳港口的建设需要包括政府和社区在内的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与各方协调,开展了包括法规制定和实施、政策宣传教育在内的多项工作,并在建设绿色低碳港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英国利物浦港则通过建立污染检测中心,对港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保护。针对煤炭码头货种的特性,港口与技术公司合作,通过安装先进的洒水系统等设施来减少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日本东京港则是将绿色发展的眼光放在了土地利用和港区布局方面,通过建立港区景观公园等,平衡生态与生产之间存在的发展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2.1 港口缺少绿色发展规划

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在港口建设初期,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整个大环境,环保意识都比较弱,因此我国普遍走的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港口在其发展规划过程中并未将绿色低碳的理念融入到“预可研”及“工可研”中。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港口自身,都十分重视绿色低碳发展,但其所采取的措施都很难从根本上真正解决已经存在的污染问题。在新港口的规划过程中,有必要针对绿色低碳方面专门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帮助港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2.2 缺少地方性的关于港口绿色低碳建设的 法律法规和评价体系

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予以支持,但对于各个地方政府来说,各个码头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所应采取的发展措施也不尽相同,仅仅依靠国家出台的规章制度并不足以使港口得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根据各港口自身的情况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才是适合不同港口发展的正确途径。

2.3 港口间缺乏交流合作

虽然各个港口都有意识地针对自身发展状况进行绿色低碳建设,但是港口之间的交流十分缺乏。许多港口在功能上大致相似,在地理位置上也较为相近,但彼此并未进行合作,也没有整合资源优势形成港口集群。事实上,功能结构相近的港口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好的发展措施,并加以改进利用,以期在自身的发展上取得成功。港口间只有协调合作,避免盲目竞争,实现资源共享,才会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2.4 港口与社会之间缺乏协作

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港口所在城市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协作。从目前来看,尽管港口与政府之间合作较多,但港口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并不密切,大对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状况了解甚少,在港口建设上也不能给予有效支持。

2.5 对低碳绿色发展的概念认知依然存在局限

我国在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建设内涵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在发展上所作的努力更多集中于如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如何增加经济效益、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方面,而对于如何维护生物多样性、怎样制定更加合理的发展规划、环境对港口的发展有何积极反馈等方面的考虑仍不够全面,未从根本上入手解决港口的绿色发展问题。此外,对节能减排这一理念的诠释,也仅仅是从生产运输操作流程的某个环节或港口企业的某个操作部门着手,缺乏完善的节能减排操作系统。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使得港口绿色低碳发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绿色低碳发展除了包含与环境相关的内容之外,效率的提升、程序的简化也是其重要的方面。

3 发展对策

3.1 研究制定港口绿色低碳发展规划

作为指导港口建设的重要支撑,发展规划能够针对不同港口的不同特点进行绿色低碳规划的研究。在基础的“预可研”和“工可研”中,对必要的设施设备作出设计,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在港口周边环境调查、港口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分析以及国外绿色港口建设模式和经验分析等研究基础上,从港口所处的地理环境、建设期和运营期长短以及贸易强度等多方面出发,合理制定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目标,规划其生态功能,并选择合适的港口进行试点研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合理的建设发展规划方案。

3.2 建立地方性法律法规及港口评价体系

针对港口的实际发展情况和港口城市的实际发展状态,各地方政府可以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法规政策,以促进港口的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法规制度有利于政府及监管部门对各港口的绿色发展进行有效的监管,使港口发展计划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根据港口的绿色发展状态,还可以制定相应的绿色低碳发展标准及评价体系,对港口的发展水平作出有效衡量,也便于港口根据发展现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调整。

3.3 强化港口间的规模化协作

地理位置较近且经营业务相似的港口应积极进行外部联合,实现高效合作和信息共享,针对业务的互补点形成错位发展,减少资源消耗,避免资源的浪费以及无序、低效的竞争,提高港口整体的生产效率,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此对规模化港口群体的周边生态环境发展形成有利影响,实现各港口在生产经营与绿色低碳发展上的互惠共赢。

3.4 加强港口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力度

针对港口与社会协作较少的问题,可从加强宣传这一角度出发,强化港口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开展如深入社区的港口环保教育、邀请高校师生深入码头实地了解其绿色发展情况及发展的必要性、通过媒介向群众进行宣传等一系列社会活动。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社会更多地认识到港口进行绿色低碳建设的重要性,更有利于港口进行环保建设,也能够更好地倾听来自社会的声音,集思广益,帮助港口高效发展。

3.5 拓展并深化绿色低碳发展的内涵

事实上,绿色低碳发展涉及的不仅仅是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等方面,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采用何种清洁能源时环境的改善程度最大、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环境内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被影响及破坏程度最小等。同时,绿色低碳发展不是将复杂的程序简单去除,而是针对生产经营中存在的瓶颈,将生产操作程序变得更加人性化和有效率。

4 结 语

绿色低碳港口作为当前港口发展的重要趋势,非一日之功可以建设完成。通过对国内港口绿色低碳发展情况进行探究,了解建设的弱点所在,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各个港口管理者应抓住发展时机,帮助港口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思维;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3-0124-02

低碳经济是指一个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或指一个经济体系的碳足印接近于或等于零。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暖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新概念。如今,低碳经济不仅是指政府的一种政策向导,更是人类越来越追寻和尊重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推行,终究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低碳节能的大趋势对中国传统高能耗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如何大幅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已成为电力、冶金、水泥、化工等传统高能耗企业共同面临的迫切问题。同时,这一大趋势也催生了新兴的行业和商业模式以及革命性的新能源方式,为中国企业跻身世界领先企业行列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积极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目前,正值国家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期,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加大政策法律的支持,注重绿色低碳经济的立法、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氛围。企业在此背景下,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政府从观念更新上推进低碳经济,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合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切实贯彻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的思想。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措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当前这种社会氛围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积极推行低碳经营理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和精益生产方式,大力开展低碳宣传,引导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倡导公众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低碳经营的理念,引导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

2.确立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是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总体思路之一。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宏观政策的引导,企业就应该有相应的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目标,如创造多少绿色产品、实现怎样有效的长效机制以保证企业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如何建立完整的碳排放信息和稳定的减排技术支持等。如房地产业界发现了推出“低碳建筑”的可能。王石说,按照中国房产市场的销量,如果开发商对商品房进行统一精装修,每年将可以减少1000万吨的建筑垃圾。万科在接下来的几年将以此为方向作出努力。而像锋尚集团,近年也提出了“输出节能产品开发的技术和管理”的定位。

3.从点滴做起,不断推行和宣传低碳经济。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低碳经济对前期资本投入的较高要求,导致在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集团等遭受危机打击最严重的一些银行同时也是低碳经济中最大的资金来源。壳牌石油公司也承认,风能和太阳能“在与新的组合项目争取投资机会的竞争中步履蹒跚”。因此,一些新能源虽然符合低碳要求,但成倍增长的运营费用直接导致走向市场时难以立足。但是,企业可以考虑先从小事做起,从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入手,先避开前期大成本的投入,比如企业可大量使用节能灯泡、节能水管,环保材料做成的办公用具等。

二、充分发扬创新精神

1.积极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所使用的原料含碳量极高,企业应该积极进行探索、创新,寻求低碳替代原料。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知名家具品牌都已经在家具制品的某些部位使用了纸做的蜂巢板。因为,这种蜂巢板产生的“替代”效益是惊人的,每1吨的蜂窝纸材料,可做成30~50立方米的蜂巢板,用以替代同样体积的实心木材。据统计,国内家具行业每年消耗木材有1亿立方米,如果蜂巢板能够替代其中的20%的木材用量,就可以节约木材2000万立方米,也就意味着12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而且,蜂巢板的特殊结构(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空心结构)与实心木材或板材相比,成本可以降低30%以上。

2.积极探索和研发相关新技术。思科公司就通过网真这样高清晰度的远程IP视频会议产品来减少航空旅行次数,仅此就已减少了1000多万立方米的碳排放量。而像丰田等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镍氢电池之后已经集中资源投入到下一代汽车动力锂电池的研究之中。未来,柴油电力混合动力轿车的研发上市亦将把交通领域的“低碳”目标再次提升。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3.注重低碳技术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低碳经济的加快发展急需大量前沿科技人才与科技成果支撑,但企业目前大多忽略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以新能源领域人才现状为例:目前,我国风电产业当中受到长期专业技术培训的人不超过50个。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两年后的今天,全国仅有华北电力大学建立了可再生能源学院。另外,传统的创新成果评价认证体系,存在对某些现有科学体系不能解释的成果无法认定的尴尬现实。

4.建立和完善企业绿色会计体系。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会计界对绿色会计的研究是以规范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凤毛麟角。企业可尝试在绿色会计核算对象中增加自然环境的内容,特别应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增加绿色资产、绿色费用、绿色效益的确认,并研究各种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的价值计量,以及通过有效的绿色信息来满足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

王强陈秀文温洁邹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三、主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低碳是一种时尚,同时更是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是人类的自救。在能源和环境的双重威胁下,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承担这一社会责任,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获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从而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相得益彰。一个企业要长盛不衰,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强,能够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诚信度高。

传统的企业社会责任包括:(1)法律责任。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2)经济责任。为社会提供商品、服务和就业等。(3)伦理责任。如内部的追求零安全事故、零职业病,外部的参与公益事业等。然而随着环境保护(主要针对气候变暖)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节能减排、减耗完全纳入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主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1.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自身能源储备的不足,使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严峻。例如,到2030年,预计中国80%以上的石油需求将依赖进口。因此,国内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经济大战中占得先机,同时也考虑到中国资源短缺这一现实,企业就必须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重视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

2.中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已做出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诺。在“共同但有区分”的责任原则之下,中国尽管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践行低碳经济发展原则上,显示出大国风范。

3.随着能源价格的攀升,如果不降低能耗,必将挤压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能源成本占总成本比例较高甚至高达五成的高能耗产业更是如此,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打入世界的关键。

4.低碳经济是未来全球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中国能否从经济大国跃升为经济强国,与能否很好地把握低碳经济的机遇息息相关。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每个人做起。

总之,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下,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顺应当前时展的潮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经济和社会整体出发,发展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工业、低碳交通等,引导低碳消费,努力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的新体系。

[参考文献]

[1]金莹.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新探[J].财会研究,2010(23).

[2]赵铨.气候变暖、低碳经济与企业社会责任[J].江苏造纸,2010(9):2-8.

[3]黄家顺.刍议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J].江汉论坛,2010(12):49-52.

[4]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城市住宅,2008(5):24-25.

[5]姜建军.低碳经济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J].今日国土,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