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农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三农;气象科普宣传;重要性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不断发展,已进入发展新常态。农业生产从以往总量不足这个主要矛盾,转变为“畸形的产能过剩”问题,即结构性矛盾。调结构、促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是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气候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中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具有重要作用。

一、概述

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农作物本身品种优良的情况下,天气是制约农作物生长的最主要因素。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增加生产的不稳定性,而且发生气象灾害,比如洪涝、干旱将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作物生长周期和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水稻适合雨热同期的气候,其他作物也都有其生产习性,有的喜热,有的喜寒,天气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物的收成。

传统的气象服务体系下,农民农业生产只能靠天吃饭,当然经验丰富的农民能够“观云识天”,以此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但当前三农服务并不是重点抓农业生产,而是要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抓科技创新,保障农民权益。这不仅涉及到绿色生态农业,还涉及到防灾减灾,一旦发生气象灾害不仅危及农业生产,更危及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更对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二、气象科普宣传在“三农”服务中的重要性

1.气象科普宣传在农村深入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中国是成员国之一,在这一天举办庆祝活动,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气象科普宣传活动,走进社区、学校、农村。2017年的世界气象日主题为“观云识天”。自古以来我国就流传这诸多关于云和气象变化的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等等。

各地举办的气象科普宣传活动已进入农村,例如仪征气象局围绕“观云识天”这一主题,深入仪征市刘集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当地群众派发气象科普宣传资料,为农村老人讲解气象灾害知识和防御措施。并引导有微信的群众扫码关注气象局的微信公众号,举办服务三农气象防灾培训,科普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征求意见调整气象信息时间和内容,深受乡镇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2.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作用

我国整体相比以前来说更加安全,但是在人们的主观感觉里却依然不够安全,基于相关的突发事件和风险危机灾害统计上说,相比以前也要安全得多,但是在信息披露机制的逐渐完善下,群众获知风险的机会增多,从主观心理上来说更加不安全,当然这不是坏事,说明群众的风险意识在不断增强。可是就气象灾害来说,防灾减灾体系的不断完善,气象灾害事故率逐年降低,但是就农村而言事故率依然很高。农业依然是最容易受到气象灾害影响的产业,虽然农业供给侧改革正在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创新,但靠天吃饭这一传统还是主流。农村的防御体系依然薄弱,结合上文的例子,气象科普宣传之所有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气象科普宣传,将气象科技服务带到农村,不仅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更对农村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随着需求的增加,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加强气象科技的创新是重要工作,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为气象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关键是要紧盯农业发展前沿,根据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及时开展气象科研开发,通过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服务农业水平的提高。例如某气象部门推动精准扶贫,针对当地优质水稻、专用小麦、双低油菜、优质蔬菜、菜叶等脱贫致富主导产业,开发出6大类26种服务产品。并开展18种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将农村经营主体定位成直通式服务对象,按需下单,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宣传就是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用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气象科普宣传就是用各种手段或活动,将气象学的相关知识普及给群众,知道他们生产生活和防灾减灾。近些年全球气候变化比较剧烈,引发很多自然灾害,南方暴雨,北方高温,以前人们更关注什么时候下雨,哪里下雨。而近些年自然灾害导致的事故让人们更关注气象灾害,所以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十分关键。如上文提供的例子,在农村中推进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突出防灾减灾,普及应对气象灾害的知识,指导群众应对天气变化进行农业生产等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群众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和运用气象科技的意识,真正把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出来,趋利避害,为“三农”工作服务。

三、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服务三农的建议

随着技术的进步,气象科技在进步,气象科普宣传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宣传渠道也越来越宽,气象科普宣传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宣传册、广播电视等媒介,在三网融合下,新媒体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方面将发挥巨大势。

基于新媒体时代,首先就要巩固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三农”服务领域,要在统筹规划下,加大投入,积极主动开展活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农村智能终端设备使用率逐渐增强,基于新媒体创新宣传渠道是关键,比如上文提到的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向农村群众气象信息,并结合传统手段为群众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其次,气象方面的专业术语对于农村群众来说,显然是无法理解的,因而在宣传当中创新气象内容十分重要,要将气象专业术语转化成农民容易理解的信息,并基于新媒体的交互性为广大群众提供在线指导。

总的来说,农业供给侧改革中,不仅要抓农业科技的创新,推动气象科技成果的转化,服务三农。同时要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创新宣传方式,让农村群众了解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尤其是要在防灾减灾方面下大力,让群众了解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掌握应急措施,从而更好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

四、结语

气象科普宣传在“三农”服务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建设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但是能够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够同业内同仁共同探讨,进一步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强化“三农”服务工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加强基层体系建设 注重公众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J].中国减灾,2013,09:30-33.

[2]顾品强.突出气象科普宣传 提升气象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J].上海农业科技,2013,03:9+11.

篇2

【摘要】

目的 观察环磷腺苷葡甲胺与极化液合用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将59例AOPP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在治疗相同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极化液及环磷腺苷葡甲胺12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7日为1个疗程。于第1、3、4、7天做心电图检查,记录心电图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第4天,第7天两组QTd值较入院时显著下降,而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

【关键词】 中毒;环磷腺苷葡甲胺;极化液;有机磷杀虫药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对心脏损害是造成中毒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而QT时间延长是预测AOPP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重要指标[1]。研究表明[2],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院用环磷腺苷葡甲胺与极化液对AOPP中毒性心肌损伤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AOPP患者59例,心肌损害以心电图异常为标准[3]。发病前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及心律失常病史,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9例,女21例,年龄16~45岁,平均33.6岁。对照组29例,其中男8例,女21例,年龄15~48岁,平均32.8岁。根据AOPP诊断及分级诊断标准[4],分为轻、中、重度。治疗组轻度1例,中度5例,重度24例;对照组轻度1例,中度6例,重度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中毒程度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洗胃、导泻、利尿、有呼吸衰竭者给予机械通气等对症综合治疗,应用氯解磷定及阿托品或长托宁常规解毒治疗。治疗组加用极化液及环磷腺苷葡甲胺120mg静脉滴注,每天1次,7日为1个疗程。两组未用抗心律失常药。

1.3 心电图描记及QT间期测量 住院当天、第3天、第4天、第7天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描记,测量QT间期值,终末点确定在T波下降支与基线的交点,有U波时则采用T-U的最低点。每个导联连续测量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为该导联的QT间期值。然后用12个导联中最大QT间期值减去最小QT间期值;差值为QTd。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 两组治疗后第4天、第7天QTd值较入院时显著下降(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值变化比较(略)

a:与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的例数少于对照组(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略)

a:与对照组比较,χ2=6.17,P

3 讨论

AOPP时,乙酰胆碱蓄积、低氧血症、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等因素致心肌损害,心肌细胞内氧供不足,发生代谢障碍,酸性代谢产物增加,糖代谢关键酶受抑制,三磷酸腺苷(ATP)产生不足,使心肌间质充血、水肿、心肌断裂,改变了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出现QT间期延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造成QTd的变化,引发各种心律失常[5]。本组结果表明,治疗前患者QTd明显大于治疗后(P

本组结果显示,环磷腺苷葡甲胺联合极化液治疗AOPP,可使患者的QTd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毕宝林,张吉新,王俊峰,等.1,6-二磷酸果糖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11):879.

[2] 周丽,吴庆昌.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与QT离散度的关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2):154-156.

[3] 李定国.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13-315.

[4]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60.

篇3

刚刚结束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新任务,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更高站位、更宽视角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切实把"三农"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全力推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切实把解决"三农"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必须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精神上来。总书记在深入山东、河南农村考察时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卢展工省长从"三农"重要地位不可动摇、不可替代、不可超越等三啊方面对"三农"的重要性作了透彻分析,并对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切实把"三农"工作摆上"重中之重"位置,必须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进收。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面对我市农村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农村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慢,产业化组织和中介组织带动能力不够强,农村发展受到投入不足的制约越来越突出,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任务越来越紧迫,实现农民增收的压力越来越大等突出问题,我们一定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转变观念,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重点,推动农业结构向调高、调优、调强的方向发展,正视存在的问题,增强忧患意识,抓住薄弱环节,落实增收措施,确保全年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篇4

关键词:“三农” 风险防范 服务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94-01

面向“三农”是农业银行改革的市场定位,也是检验农业银行改革能否处理好,并提高自身效益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风险防范又是确保农业银行业务经营稳健发展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到既能为“三农”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又能切实加强安全防范、化解风险,这是当前农业银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结合县域支行工作实际,就服务“三农”及防范风险略抒己见。

一、县域支行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的现状

服务“三农”使命光荣。近两年来,县域农行按照农总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工作方针,认真开展了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的各项工作,初步打开了可喜的局面。

1.进一步明晰了服务“三农”的工作理念。一是全行上下真正提高了对服务“三农”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县域支行,能够充分理解面向“三农”是实现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任务的必然要求和选择,理解“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的内涵和道理。二是全行上下彻底转变了农业银行传统的思想观念,改变了过去姓农却名不符实的经营模式,做到一手抓综合业务,一手抓“三农”服务。一方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围绕利润最大化促进自身业务经营稳健发展。三是全行上下严格执行了上级行有关“三农”的工作部署,坚定不移地遵循农总行作为服务“三农”的战略部署,按照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因地制宜制订出服务“三农”规划目标。

2.进一步拓展了服务“三农”的整体市场。一是延伸了“三农”的服务范围。农业银行连接城乡,有着服务“三农”根深蒂固的先天优势。发挥农行在县域的资金、网络、专业等优势,延伸服务触角,将服务的范围伸展到镇、到村、到农户,全方位提供金融服务。二是拓展了“三农”的服务项目。大力支持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支持农资生产购销;大力支持县域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大力支持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大力支持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

3.进一步强化了服务“三农”的风险防范。一是完善了服务“三农”的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县域支行按照上级行制订统一的规章制度及客户和业务准入标准,切实加强对涉农业务的风险管理,严格按标准和程度挑选客户、开展业务,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禁止进入,探索性的建立健全了“三农”的风险防范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为防范风险提供了先决条件。二是开展了服务“三农”的风险防范专项活动。强化监管力度,选派业务熟悉、原则性强和执行能力强的人员担任会计监管员和风险经理,制定了精细化的岗位责任制,切实履行对全辖会计机构的监管职能。三是提高了服务“三农”的员工的综合素质。支行党委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召开职工会、组织文体活动和广泛开展与职工交心谈心活动,将员工思想统一到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上来。与此同时,通过集中培训、分专业培训、以会代训等办法,将新制度、办法、操作规程及时通知到相关人员,使全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为服务“三农”的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隐患问题

毋庸置疑,县域银行在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上作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工作,初步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为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的长远大计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依然存在不少的薄弱环节及隐患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一是服务“三农”的机构少。二是服务“三农”的客户经理少。三是服务“三农”的复合型人才少。

2.服务“三农”的“漏洞”带来的风险。一是信用风险。市场经济瞬息万变,分析、了解、掌握市场的难度相当大,投放贷款前景优劣,牵系农行贷款的正常回收。二是道德风险。部分客户经理在发放贷款时手续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履行职责不到位,在自身信贷管理中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甚至资料填写不真实、不准确,甚至存在暗箱操作。在评级授信中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盲目授信,糊涂放贷。三是操作风险。贷款手续不到位,应担保抵押的贷款实际上办成信用贷款等等。这些都为“三农”贷款资产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三、建议及应采取的对策

服务“三农”及风险防范是一柄“双刃剑”。力度大、作用大、效果好,相辅相成。如何做到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决策与管理至关重要。

1.优化服务“三农”的信贷投向。一是明确支持城乡协调发展的定位。县域农行重点选择以农业生产化、农村城镇化为主轴的关联市场的核心客户,最大限度支持县域支柱产业龙头和优质中小企业,以及农村促进体系市场的主体,渐进式的扩大专业示范户等新型涉农客户群体。二是明确信贷支持的发展目标。把握信贷准入条件,大力支持优质中小企业。以县域及经济重镇为中心,按产业链要求,全力服务产业关联的城乡市场和产业带布局的区域市场。三是明确优良客户的支持项目。加快发展个人资产业务的同时做好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促其办成临海支行的特色业务。

2.强化服务“三农”的保障措施。一是深入推行优质服务。在加强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标准服务导入,并且进一步规范员工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农行形象,增强竞争实力。二是健全服务监督运行机制。将文明标准服务与员工违规计分管理办法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对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强调树立服务“三农”的大局意识,引导员工牢固树立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竭诚做到“机关为基层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真正形成了一心一意为“三农”服务的良好氛围。四是增设机构,充实人员。从基层行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服务“三农”存在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这其中一是要在设有农行网点的重点乡镇增加服务“三农”的有关业务功能,在没有农行网点的乡镇则进行划片服务,即有金融需求的农户可到就近网点办理相关业务。二是增加“三农”业务工作人员,除农行正式职工外,也可按照一定条件考察、聘请当地知名人士为“三农”业务“代办员”或“协管员”。

3.硬化服务“三农”的风险防范。一是以人为本是前提。在服务“三农”的信贷业务和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客户经理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使防范信贷资产风险成为自觉行动。加强对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健全制度是关键。健全贷款责任制,落实信贷责任追究制,形成严密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要完善信贷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从加强管理,防范内部风险出发,建立一整套的信贷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授信程序,并落实贷后检查制度,按照贷款检查间隔时间及检查要求,查漏补缺,防范风险。三是严格管理是根本。要实施授信管理,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市场发展前景、非财务因素,合理确定授信额度。要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完善担保、转嫁风险,在贷款担保方式选择上,尽量选用“公司+农户”、“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由其上下游产业链条上实力相对较强的经济组织为农户贷款提供担保,以“抱团”的形式降低“单干”的风险。有条件的地方可由担保公司对“三农”信贷提供担保。为了防止人身意外,要求贷款人按授信额度参保人身意外险,风险较大的农业生产项目也尽量参加农业保险以转嫁风险。

篇5

一、着力加强“三农”报道的导向性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领导下的新闻宣传工作的显著特征。对于“三农”报道来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求各媒体要引导“社会进步、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正确方向,就是要求各新闻媒体要把党的对农政策及时准确地宣传出去,把农民的心声及时准确地反映上来。为了充分体现这一鲜明的导向性,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三农”报道必须切合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有针对性且行之有效地做好舆情引导,使之更好地服务“三农”。

当前,农村改革开放向纵深延伸,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一新形势下,“三农”报道就必须突出重点,有目的地强化对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强化对粮食和农业生产新形势的宣传,强化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三农”典型的宣传,大力宣传好农村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及在改革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了充分发挥“三农”报道的导向作用,搞好“三农”工作的报道,在每年的备耕春耕时节,我台都经过认真策划,陆续播出有分量有指导作用的典型报道。

二、不断提高“三农”报道的服务性

“三农”报道是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生产力。为“三农”服务,是“三农”报道的基本属性,也是做好对农宣传的支撑点。

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新形势下,农民能不能增产增收,农村经济能不能繁荣起来,取决于生产和流通这两个环节配合得如何。目前,我国农业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企业、市场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传统农业所具有的分散、闭塞、落后的弱点,还是没有根本性改观。如何把一家一户分散的、规模很小的农业生产与社会化的大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单靠行政手段是不够的,主要应当依靠加强信息服务、拓宽产品交换渠道、引导和组织农民按市场需要来发展生产。

根据这一思路,我们新闻中心负责农村报道的记者经常跑政府机关、商品流通和农业科研部门,了解掌握商品供求变化及其趋向,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使广大农民能够随时了解市场需求,知道应该发展什么,怎样去发展。从而确定发展生产的品种和数量,尽量减少生产经营中的盲目性,给农民当好参谋,做好助手。可以说,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宣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宣传各地科技兴农、振兴经济和农用资金筹措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推广等新鲜经验,满足市场农业对各方面的需求,这样一些以教育和导向为主的重大题材也往往渗透着较强的服务性。如我台记者采写的《种粮大户的“致富经”》、《农企双增路宽广》等很多指导性、服务性俱佳的作品都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很大启迪。

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新特点、新要求,作为从事农村报道的记者,应该起到农民政策服务员、信息“红娘”、科技参谋、生活“知音”等作用,使自己和农民的思想、生产、生活贴得更紧;使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听得懂、学得进、用得上、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

三、努力增强“三农”报道的可听性

农村报道面对农民,要为农民说真话、办真事、办实事,及时正确地反映民心和农情,这是每个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报道的可听性,主要取决于新闻内容的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实用性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使“农”味更浓,更符合农民的“口味”。

2012年秋天,本台《盘锦新闻》节目中播发的特写“父子赛种粮”,就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大洼县有一位姓王的老汉,他种了30多年的水稻,有丰富的经验,但脾气倔强,只认老办法种植。儿子虽然经验不足,但善于动脑筋,采取新技术。父子俩谁也不服谁。经过两年的较量,最后老子服了儿子,也服了科学技术。短短的2分30秒,有情节、有起伏,人物有血有肉,让人听得有滋有味。今年春天,本台在《盘锦新闻》节目里播发的“春耕时节唱大戏”这条新闻,给听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城里人也知道春耕时节是农村的大忙季节,哪有空闲唱大戏。听完节目之后才明白,这是一条突出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的新闻。由于这条报道题目出人意料,音响语言风趣热闹,采访朴实无华,听起来让人觉得身临其境般惬意开怀。由此可见,农村报道的可听性还表现在它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此外,广播新闻的农村报道,还需善于运用农民喜闻乐听的语言以吸引听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语言、文字也要发展和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仍要保持农民这一阶层的语言特色。农村报道的语言要求文字通俗易懂、口语化。如《盘锦新闻》在榆树村为农民致富修路的报道中,用农民的话来形容现在的路“溜直”“溜平”,又用顺口溜说过去的路难走;“骑着车子去赶集,一筐柿子颠稀碎”,听起来很顺耳。为此,建议搞农村报道的记者在采写消息稿件时要做到开门见山,让受众一听就明白;写言论要拉“家常话”,平易近人;通讯要写农民身边的人和事,多用录音说话,让农民的身边人,讲自己身边的事,让身边的事,来教育身边的人。

篇6

8年来,方晓红老师和她的团队以对“三农”问题的极大热情与执著先后完成了4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了获取“三农”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她们走村串户、跋山涉水,足迹遍布江苏、湖北、四川等数省乡村,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三农”研究专著2本,在国内外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了相关学术成果数十篇,其中《大众传媒与农村》一书获得了“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方晓红老师执著投入与带领下,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农村传播研究从无到有,并一跃成为代表国内该领域顶尖水平的学术重镇。如今,继《大众传媒与农村》一书出版并获得广泛好评之后,方晓红老师又一本被业内权威学者孙旭培先生称为代表当前我国传媒与“三农”发展研究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与对我国农村传播学研究“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的意义”的农村传播研究专著――《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又摆在我们面前。由于“地缘”与“学缘”关系,我有幸成为方老师新著的第一批忠实读者。

仔细研读这本在国内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领域带有开创意义的专著,感到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首先是关爱的情怀。研究农村传播如果没有对农民、农村与农业的深切情感是不可能投入、深入,更不可能持久的。仅仅从学术研究能否出成果的角度出发,农村研究是个“冷门”,又有政策鼓励,偶尔为之或者找到一个可以“合为时而著”的选题的确可以出“成果”。但是,一个人能够在一个被别人“不愿为”的领域里“冷板凳”一坐就是八年,其中经历的辛苦用方晓红老师书中的话来说是“茶饭无味,脑汁几无”、“很难言传”。没有对“三农”问题的大爱挚情,是绝不可能有这种“八年抗战”精神的。

其次是本土的路径。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被认为是传播学引入中国的而立之年。30年来,我国传播学研究从理论到方法走的都是“西天取经”模式。相当数量的传播学研究一直在做重复引进、消化与模仿之类的工作,适合中国国情,能够用来解决中国发展现实性问题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不久前在谈到当前这种“理论贩卖”模式存在的弊端时认为,“目前国际上尚缺乏可以指导发展中和转型中国家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和转型,使得国家又好又快地实现现代化的成熟理论”,因此,当前国内学术研究应该“在政治、经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研究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百多年来现代化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以及当前国内、国际社会的现实,创造性地构建一套能够揭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面临的限制和机遇的新思想体系和理论观点”。方晓红老师对此深有体会,她认为“中国传播学理论的创立和研究方法的突破,最终离不开对本国现实问题的实证研究及理论提升”。8年来,方老师和她的团队一直在走一条乡村实证调查研究这种基础性的工作,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走出了一条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自主创新之路。

第三是创新的手法。方晓红老师不是一个纯粹的“实证主义”研究学者,甚至在做农村传播研究之前,她还是一个“经验主义”、“思辨”及“感性”倾向比较严重又带有“艺术”想象与气质的“人文主义”学者。这不仅因为她出身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经一度将特别拗口的《离骚》整篇地给背了下来”,以及“自幼喜欢跳舞唱歌也喜欢乐器”的“文艺特长”①,还写作过一些不错的散文篇章等经历,而且,她后来转入新闻传播学研究也是靠新闻史这些非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建立起自己的声望。但是,她在后来的农村传播研究中更多地有了“实证研究”的倾向,开始了从人文方法到社会学方法的转向。正是在这种转向过程中,方老师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她不纯粹采取实证调查的方法,而是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兼容了一些人文与经验的研究方式,创造了一种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宜定性则定性,宜定量则定量的相对灵活的“柔性”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因此,她在“传播媒介对‘三农’的作用及指标体系研究”中,在“坚持数理思考”的基础上,针对新闻信息作为精神产品“有时很难用实物给予度量”“测不准”的特点,吸收了一些主观判断的“软指标”,从而使这套带有开创意义的指标体系有了更大的有效性与普适性。

除了研究方法的创新以外,《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在广泛吸收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统计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前所未有的评价“三农”传播效果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拟合指数模型”、“悖指数模型”与“受众阈值模型”,并利用这些理论对《人民日报》等媒体“三农”传播研究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与文本分析工作,既用实践检验了“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也获得了大量研究数据与成果。

最后是批判的眼光。这对实证研究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实证研究向来被认为是与批判对立的研究。比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就认为“批判理论是同传统理论相对的”。阿多诺等批判学派成员甚至认为他们的研究是与实证研究“格格不入”的,认为“实证研究由于‘崇拜事实’而不能识别本质的领域”,而且“经验科学对事实的描绘是局部的、不完整的”,也是对总体“无能为力”的②。而对于一些涉及权威与级别都很高的党报研究,能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批判的眼光就更难得了。在对《人民日报》“三农”问题传播效果研究中,方晓红老师和她的团队采取科学的抽样与文本分析方式,“不隐恶”,“不虚美”,既客观肯定了《人民日报》在宣传“三农”政策,报道农村“新人新事、移风易俗”,塑造新时期农民形象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也尖锐指出了其中“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在农村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议题还存在与“三农”总体报道重要性“不拟合”的问题。特别是根据充分的调查数据,尖锐地指出了当前一些媒介存在着“过多的农民‘增收’报道遮蔽了城乡收入巨大差距的现实状况,从而不利于引发舆论探究这一差距背后的体制因素,不利于解决城乡差距”的问题。③

“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总理在谈到“三农”问题时曾经引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的话来说明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的基本国情是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农村、农业能否发展,农民能否富裕,需要有更多的学者专家从不同的领域给予充分的关注,农村传播研究就是其中事关农村、农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农民观念更新、素质技能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了我国“三农”问题的早日解决,也为了传播学本土研究能够实现更大跨越,方晓红老师和她的团队,不羡慕别人的“阳春白雪”,而宁做自己的“下里巴人”。她们无暇羡慕别人能够“仰望星空”,而是用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热情去“低头看地”,心甘情愿地做学术殿堂里的“乡下人”,做田野里的“守望者”,坐学术研究的“冷板凳”。我们期待方晓红教授今后在“三农”研究、在农村传播研究领域里谱写出更加美好的“田园牧歌”,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注释

①赵静、陆高峰:《1977年冬,一次不同寻常的考试》,《青年记者》,2007年第9期

②李彬著:《传播学引论》,2版,第313-31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篇7

明确农村市场定位

创新多种贷款方式

__:农村信用社有自身的特点,即面对最基础的产业——农业,面对全国80%的人口——农民,面对全国90%的国土面积——农村。农信社应如何找出支持“三农”的难点并设法解决问题,挖掘好农村信用社潜力,更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支持?

__:支持“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农村经济的繁荣是信用社发展的基础,只有农民增收,信用社才会增效,由此可见,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关心农民、支持农业。

农村信用社是支农的主力军。以__农村信用社为例,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机构支持“三农”是匹配的,且在支持“三农”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__农村信用社成立于1954年,20__年根据国务院改革试点方案,__确定了县级联社统一法人的组织模式。__联社作为“立足农村、服务城乡”的地方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明确农村市场定位,创新各种贷款方式,很好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为立足点,加大信贷有效投入。以小企业和小农业贷款为切入点,重点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扶持优势块状经济,支持工业功能区建设,通过增加信贷有效投入积极推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建立和完善对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股份合作制和社区性金融机构立足“三农”、贴近社区、贴近借款人的优势,更好地为小企业服务,扶持皮革、经编、包装等优势块状经济,把支持小企业发展作为增加信贷有效投入、调整信贷结构、分散信贷风险的重要途径。利用多种贷款方式,以支持家庭工业为切入点,积极开展信贷创新,加大信贷支农力度,增加农业信贷有效投入,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可以看到,在为地方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__联社致力于服务“三农”,并取得了自身长足的发展。

我们认为,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还需要在以下两方面着力:

要使经济增长惠及大多数人,特别是贫困人群,必须要注意它的公平性与普惠性。现阶段,农村金融支持不能满足贫困人员及微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有2.6亿户农户,有信贷需求的1.2亿户,得到资金支持的只有7千万户。要转变监管理念,小额贷款不是不出风险,而是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建立普惠的农村金融体系,需要多方配合。

促进普惠体系的建立。要提倡错位竞争,寻找新的利润增长源,创新信用方法,节省管理成本。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

整合市场资源

满足农村金融多样化需求

__:单一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符合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发展的需要,无法充分有效地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如何探索农村中小银行与大银行共生的模式,满足农村金融生态的多样化需求?

__: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指出,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合理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各个阶层和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金融部门自身提高效率并积累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制定大、中、小并举的农村金融产业内部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在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形式农村金融组织的同时,形成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与传统大型银行,农村金融与城市金融合作共存的模式,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更新理念,加快业务创新,强化金融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要更新观念,立足长远。在满足广大农户基本的生产、生活资金的基础上,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信贷资金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通过加快创新、提高服务水平,以适应产业化对结算、票据流通、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的更高要求。目前创新金融工具重点应积极发展中间业务,这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农村信用社规避风险,提高效益的需要。农村信用社要主动适应形势,积极开展诸如结算、汇兑、资金拆借、租赁、收付、保险、代保管等中间业务,提供咨询、保险、产销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发挥对农村经济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大资金投入,全面提升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水平。

以科学发展观

营销“三农”贷款

__: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的农信社应如何抓住和利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观营销“三农”贷款,破解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难题?

富:科学营销“三农”贷款是实现农信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信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三农”贷款是农信社的主体资产,科学营销“三农”贷款,是农信社消化历史包袱,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科学把握营销“三农”贷款的市场定位。科学的市场定位是一个企业立足于市场的关健。农信社的市场定位,国务院在农村信用社改革

实施方案中已经非常明确,就是把农村信用社办成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具体说,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营销战略定位;二是营销策略定位;三是贷款营销方向定位。

科学营销“三农”贷款是破解农信社“贷款难”问题的最有力武器。当前,由于贷款追责日益严格,激励机制不足,部分农信社员工对贷款营销重要性的认识没有转化为营销的动力,主要存在“三种”不良的思想。一是“惧贷”;二是“惜贷”;三是“拒贷”。如何消除”惧贷“”惜贷“”拒贷“的问题呢?就是要实施积极的营销策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拓展信贷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层次,主动开辟市场,主动寻找客户,着力破解农村发展中的资金难题。

科学营销“三农”贷款是规避农信社金融风险的最有效保证。贷款营销有风险,但流动性过剩,经营亏损同样有风险,而且这个风险/!/更可怕——经营亏损,亏损掉的不仅仅是农信社资金,更重要的是亏掉了农信社的创业精神,亏掉了股东和社会公众的信任,最终亏掉的必将是农信社的“生存市场”。加大信贷管理和追责的力度,其目的是控制和惩治道德风险,增强责任感。

主动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是农信社贷款营销中的三大风险,其中,道德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控制贷款风险,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要坚守第一偿还能力。就是在选择客户时,必须认真调查、评估、分析借款人自身的偿还能力,必须认真分析借款用途的合理性、合法性、效益性。在贷款客户选择上,必须瞄准第一偿还能力,走以优质客户淘汰劣质客户的策略。

做实抵押和担保。受市场、政策、信用、道德、操作诸因素的全面影响,有些贷款风险是我们事后不能左右,无法控制的。因此,要有多种准备和应对手段,在做实抵押担保上,首先要尽最大可能的,在城区和集镇,大力推行房地产抵押担保,对公司客户也要尽量选择房地产、设备、产成品、材料抵押方式。对没有抵押的资源性企业,基础性产业客户,可采取相互担保或股东对公司借款补充担保的方式。其次在法律上,要确保抵押、担保关系有效。在贷款营销中,应积极推行借款人财产保险,借款人意外保险,增加风险的化解能力

篇8

论文关键词:财政支农;农村社会保障

农业财政政策是国家财政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手段促进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政策的总和。通过运用农业财政政策,为我国“三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财力支持。财政支农政策的存在不仅具有必要性更具有重要性以适应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而现行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体系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迫在眉睫。

一、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调整、创新,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以推动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改革、加快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该体系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财政农业绝对两周增加,相对量趋于下降。表现在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下降、徘徊和增长缓慢的趋势。二是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1.财政支持对象不合理;2.农业内部支持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农业投入体制不完善。政府对农业的投资渠道较多,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面、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造成重复投入等问题,这种投入体制使整体目标不明确,有限的资金无法形成合力。四是财政支农力度小一些。这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影响到农业的均衡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

进一步完善财政支持“三农”政策,必须立足稳定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促进农民收入增加这两个主要目标,不仅要保持必要的支出增长幅度,体现公共财政资源分配向农村倾斜;而且要合理确定支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有效配嚣公共财政资源。

(一)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展望

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倾斜力度。

加强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建立公共财政与WTO框架相适应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切实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建立规范的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积极创新财政支持和民办公主的机制,规范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3.着力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扩大“省直管县”、“乡财县管”财政体制和方式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4.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现代税收制度。

统一城乡税制的目标是:强化城乡税收协调,公平城乡税负,规范和统一城乡税收管理体制,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税制结构,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农民与工商业、城市居民适用税制的完全统一。在税收政策上体现对“三农”的扶持,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良好的水质环境,为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投入。

(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具体措施

1.稳定农业投入政策,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人,必须建立在用法律、法规进行制约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依法投资,真正落实。同时,各级对农业的投资总额、投资方向、资金匹配额都应制定具体标准和办法,以分清责任,强化对农业的投入。要积极利用政策作用,引导集体、农民和其他有关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2.改革农业补贴政策。

要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的政策法规,使财政对农业补贴成为一项长期稳定的制度。要改变目前国家对农业补贴绝对额逐年减少、相对数明显下降的状况,逐步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

3.利用好财政贴息政策。

财政贴息作为一种特殊的财政补贴方式,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相配合的一种形式,它既能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又能发挥银行信贷资金的优势,它是在市场基础上维持有效率的农业需要。目前,我国的财政贴息只要用于政策性银行的贷款贴息。但因为政策性银行的资金是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全部政策性贷款的需要,故还有必要对一部分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进行贴息。财政通过贴息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资到农业上,以解决当前农业投资整体资金不够的问题。但应注意的是,按照wI’o规则,财政贴息是属于应予减让的政策,这一数额不宜过大。

4.整合农业税收政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税费改革,建立新的农业税制,然后做好新农业税制试点的配套改革。

5.加强财政扶贫开发的力度。

首先以促进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为目标,加强对贫困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就业能力。然后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移民开发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运销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支持贫困人口教育和医疗卫生。

篇9

关键词:民工荒;三农;劳动力;返乡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57-01

1 历史沿革

农民在历史上一直扮演者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早期农民战争旧王朝建立新王朝,社会在不断的王朝更替中进步。后来破产的农民进入城市,成为最早的“产业工人”,20世纪50年代,“盲流”用来形容那些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的流浪农民,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而改革开放初期,“打工妹”、“打工仔”是形容那些为了生存而背井离乡加入南下打工行列的农民,称呼中有了理解的同情意味。而“农民工”则带有政策的意味,显然有保护弱势全体的趋势。称谓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对农民的尊重程度和关注程度。

2 从“民工潮”到“民工荒”体现出的“三农”问题

我国拥有9亿农民和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民工潮”的出现正是农村转移富裕劳动力的表现。在二十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加入打工的行列,这部分劳动力大都是农村的青壮年,这种状况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沿海开放城市劳动密集产业的发展,另一方便却使本就发展缓慢的农村因为失去主要劳动力而土地大量荒置,从而发展的更加缓慢。

这一时期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在促使着民工潮的出现:

(1)农民税负重,农产品价格低,农业增收而农民不增收――即种地不挣钱了。仅靠种地难以过上更好的日子,农民会觉得种地没奔头。再加上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意识增强,而农村大多数家庭子女的个数都比较多,从而学费负担就加重。那些早期出去闯荡而取得一定收入的人返乡后通常会拿城市完善的生活设施以及较好的工作条件与农村高强度但不赚钱的体力活相互比较,在同村产生比较大的宣传作用。那些为了迫切改变自身贫困局面的农民便加入了打工行列。

(2)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始转移到我国沿海开放城市,所以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而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在生活条件还是交通设施方面都大大优越于农村。这就更加吸引了那些需要在城市找到工作养家糊口的农民。

从2004年初开始至今,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民工劳动力市场纷纷告急,普遍缺工,尤其是普工难招的现象在今年初更加严重。这种从“民工潮”到“民工荒”的大转折折射出的“三农”措施与成效:

(1)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到“三农”中。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种地自收自用,不用上交政府,还有额外的种地补贴,收入显著地提高。此时农产品的价格回升,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利农惠农的措施,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许多闲置的土地又得到了更好的利用。大量背井离乡的农民工感到种地的好处,权衡当前工资低,工作待遇差的现状,从而选择回乡种地,造成“民工荒”现象。从这种角度上来讲,“民工潮”体现的是三农政策的积极方面,表现出政府工作成效显著。

(2)新一代农民工年龄,学历,价值观的改变。新一代农民工的自我意识在提高,他们大多是80、90后,文化水平一般都在初中和高中水平以上,比父辈接受更多的教育,思想认识也提高了,他们追求健康和自由的生活,并且有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和人生规划。而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然是按照以往的方式用人,显然二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无法调和。这也反映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可视为三农政策的积极方面。

(3)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农民工的歧视,他们的工资与待遇长期没有得到改善。尽管珠三角等地的最低工资保障相应有了不同程度地的提高,但近年来由于物价的不断上升,生活成本增加,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仍然没有得到提高。而企业仍然延续以往的招工用工方式,与返乡种地不交税外加政府补贴相比,农民工自然会把心中的天平偏向返乡。而在企业订单大量增加时,“民工荒”的问题就更加突出,这是三农政策不足的地方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对策

从本质上来看,“民工潮”和“民工荒”都是一种利益导向在起作用,为了减轻或缓和这种状况就需要积极协调好“返乡归农”――“离乡打工”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也是为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线索与对策。

政府要积极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要继续实行利农惠农政策,完善农村生活设施,加快城镇化建设。同时要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从而更好的解决当前技术性人才不足的现象。尽可能的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实现和谐社会。

另一方面,加快工业反哺农业的步伐,利用完善的立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生活环境,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这一角度实现对农业的反哺。

参考文献

篇10

农村金融体系一直受到国家及地方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城乡金融差异、农村缺乏实质性的担保物、农村信贷担保法律制度与农村环境不对称以及农村经济主体信用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信贷担保在农村地区发展极为滞后,甚至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传统的三农信贷担保方式及担保方式缺乏创新使农村经济主体的信贷陷入了迷途,并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合理适用的农村信用担保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三农”信贷;担保方式;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9-0118-02

1 传统“三农”信贷担保方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是“三农”信贷得到支持最主要的保障。创新担保方式、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是打破“三农”得不到信贷支持这一发展瓶颈的重要措施。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传统的“三农”信贷中,银行类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比例(见图1)。现如今,传统的“三农”信贷担保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它们能加深广大农户对“三农”信贷担保方式的认识,并对其获取银行信贷资金有所帮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1 “公司+农户”保证担保

“公司+用户”的信贷担保方式时间性较固定,资金回笼周期性较长,申请贷款时,应当考虑农户生产经营周期合理确定借款期限。由于其贷款期限短,资金尚未回笼,易造成拖欠,形成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今后的信贷行为,而贷款期限过长又会导致贷款利息增加。

1.2 担保公司保证担保

担保公司虽然能够对外提供担保,但部分业务偏离了正常的经营轨道,所以担保申请人应谨慎地在申请贷款前到相关银行咨询与该银行合作的担保公司,以免因担保公司的业务涉及对外投资、炒股、非法发放“过桥贷款”和非法集资等非法行为而对自己造成损失。

1.3 森林权抵押

根据《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登记办法(试行)》规定:(1)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2)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地使用权;(3)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作为森林资源资产抵押物。但是在将森林或林木资产进行抵押时需要注意,其林地使用权须同时抵押,但不得改变林地的属性和用途。

1.4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形式已经逐步被社会认可,并开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贷难的困境。但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土地流转性上受到诸多市场因素的限制,从而抵押权变现相对困难,在使用权抵押问题上也存在较多法律和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

1.5 存货质押

存货质押作为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主流信贷担保方式,在我国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从2009年开始存货质押业务的声势逐渐减缓。存货质押业务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企业要根据经营需要适当变更货物,从而执行有较大的局限性。

1.6 多户联保

多户联保即多个贷款申请者自愿形成连带责任制的贷款互动小组,小组成员间履行互相监督的责任,彼此承担担保义务,互相提供担保。小组中有任何成员出现违约或发生损失不能按约清偿债务时,其它成员需要承担连带责任,代其履行还款责任,否则全体小组成员均将无法继续从银行取得贷款。

2 “三农”信贷担保创新方式

为破解农户有效抵质押物少与银行信贷条件严格的矛盾,缓解“三农”、“寻保难”、银行“难贷款”的压力,积极探索新型“三农”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2.1 商铺经营权质押

商铺经营权质押是一种以商铺经营权作为质押的担保方式,它充分发挥了经营者的经济实力、担保能力,在实现银行、客户与市场三方共赢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商铺经营权质押担保方式能够缓解商户经营者资金短缺矛盾、促进市场经营的扩张。个别银行出台了小企业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2 创新抵押担保品

针对农村存在的抵押登记混乱、担保抵押物范围过窄、抵押权行使受到诸多限制等问题,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大力创新抵押担保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寻求新的农村抵押担保物。努力将法律法规允许、产权归属明确的各类资产作为贷款抵质押物,从而扩大有效抵押担保范围。

2.3 施行农村专业合作社担保模式

农村专业合作社、信贷联保协会等农村信用担保社团组织可以为农户提供担保,从而帮助农户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如果贷款逾期未还,协会按一定比例承担赔偿责任。此模式有效克服单个或几个农户实力弱、贷款风险大的问题,有利于金融机构及时向农户发放贷款。这种模式的关键是农村中农业专业合作社、信贷贷联保协会等部门的建立。在农村基础建设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有望取得更好地推广。

2.4 加强和保险机构的合作

加快设立各类能以政府资金为主体为涉农业务提供融资担保的担保机构,有力扩充抵押担保范围,创新三农信贷担保方式,进而有力解决农村“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通过带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着力打造适应三农信贷需求、“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构建多元化的三农信贷担保服务体系,加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良服务环境,为农村信贷担保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一是为方便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抵押担保贷款,要成立农村产权评估中心,把农村产权用以统一的标准评估出比较公正合理、借贷双方都满意的价值;二是加速成立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形成交易市场与交易机制;三是成立农村产权登记服务中心,对相应农村产权做出权属明确、度量准确、界限明晰、具有权威的登记,并颁发相关证书,更加方便农村信贷担保抵押用;四是加快建设农村信用体系,建立统一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扩大农村地区的诚信教育,培育农村信用文化。

2.5 “信用证”农户信贷

“信用证”农户信贷是企业通过其开户银行开具“信用证”,交由诸多农户选出的“农户”,当企业按约定日期收到符合要求的货物后,向“农户”支付货款的信贷方式。由此,农户和企业受到了对等的制约。“信用证”作为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公司+农户”担保贷款中的信用风险。

3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三农”信贷担保方式层出不穷。归根结底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传统的信贷担保方式有其固有的不足之处,要对其加以改进使其更好地为农村经济服务;其二,创新信贷担保方式,将农村信贷多元化,促进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综述,“三农”信贷担保方式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政策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农村信贷担保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运用自身特有的资源带动农村信贷产品的推出,从政策上健全农村金融法律法规。尽快出台《农村金融法》、《农村金融服务促进法》、《农业保险法》等以农村金融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支持农村银行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完善《担保法》、《刑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从法律上为农村信贷资金的良性运作提供支援。使农村信贷担保得到充分保障,从财政上加大对农村信贷担保的支持力度,让农村信贷担保在友好、合理的环境中创新发展。

3.2 改善实施环境,保障信贷有效性

信贷相关部门为农村信贷担保提供了具体的实施环境,应全方位保障农村信贷担保的有效进行,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促进“三农”信贷担保方式的创新。

3.3 农村金融机构加强信贷投放

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村信贷的投放,降低信贷管理成本。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的基础上降低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赋予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和信贷产品担保方式的研发权。多培养信贷人员,以充分了解农户的经营状况,降低赔偿几率,并与实现成果、效益挂钩,严格奖惩兑现。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考核机制,完善信贷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变换农村信贷担保方式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金融机构可以做如下改善:一是农村信用社要提高对信贷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法,在加大对信贷责任追究的基础上,设定各种免责条款,实行尽职则免责、失职则追责,提高信贷员投放贷款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农村信贷担保的创新发展。二是农行要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进而加大三农事业部的推行力度。三是邮政储蓄银行要加速融入农村信贷市场,剔除过度依赖不动产抵押的经营理念,不要仅仅紧盯农村房产等不动产,而应放宽眼界,寻找各种担保的农村信贷产品,探索农村信贷担保的新途径。

3.4 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

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农村信贷产品和担保方式创新考核激励机制,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允许农户更广泛拥有的耕地、宅基地、房产所有权等进行流转和转让。逐步推进使用农作物或活物等动产抵押的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如:土地流转权、山林承包权等,还可利用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对农村企业预收款进行登记质押放贷。可以说,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预期收入或现金流,养老保险账户等预期保障,都可以试点的方式用于贷款担保,让“三农”信贷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顾福珍,王吉恒,黄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小额信贷担保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