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的背景及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仓储管理的背景及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仓储管理的背景及意义

篇1

【关键词】物资资源 仓储 集约化管理

一、实施背景及目标

(一)项目实施背景。为实现公司仓储资源的统筹利用和优化配置,推进物资全寿命周期管理建设,改变长期以来分散管理的格局,物资公司开展了仓储集约化管理的课题研究,制定了公司《仓储资源集约化方案》。

(二)仓储资源集约化管理的意义:1.仓储资源集约化有利于提升物资管理综合水平。仓储管理与计划、采购、合同、配送、质量、废旧等物资主要业务关联紧密。在需求计划编制阶段,运用仓储集约管理的综合平衡利库功能,可以及时处理积压库存,避免物资重复采购,减少项目采购资金使用;2.仓储集约管理有利于物资指标的提升。去年以来,国网、省公司将物资仓储资源管理作为物资重点工作方向,先后组织了清仓利库、盘活利库专项工作,并逐步加大在物资专业对标中的权重,指标设置的科学性越来越高,与其他指标的相关度越来越大。因此,建立集中仓储管理平台,有利于适时平衡公司区域库和周转库的物资仓储数据水平,保持质量、合同、配送等高关联度指标的先进性,实现物资工作的争先晋位;3.仓储资源集约管理是依法治企的需要。通过发挥仓储集约管理在公司供应链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弥补长期以来的实物管理漏洞,回归重视物料基础管理的格局,使物资管理体系更加健全,制度保障更加有效。另一方面,仓储集约管理的严谨性,最大限度地杜绝物资流失现象,规避关联岗位潜在的廉政风险,符合公司内外部上级机关对依法治企的工作要求。

(三)工作目标:1.实现公司仓储物资“一本帐”管理,以及定额、暂存、拆旧、结余等各类物资的集中管控、统一调配;2.实现物资入库、验收、抽检、维护、出库、调配、结余、拆旧、再利用、废旧归集的仓储全过程管理;3.统一各级仓库管理制度、作业规范、外观标示、布局标准,实现公司仓储管理标准化和基础作业信息化。

二、仓储资源集约化的做法

(一)建立公司仓储资源管控机制。建立以物资公司为龙头的物资仓储管理体系,对公司物资由物资公司集中管控。管控过程涵盖物资发运、到货、验收、入库、抽检、调配、出库、拆旧、再利用、废旧处置并与物资实际状态相符的完整数据链。制定公司仓储资源管理配套制度,建立仓储网络运转工作机制,统一各级仓库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仓储资源统筹管理格局。

(二)建立物资公司中心仓库。物资公司中心仓库作为公司物资资源储备和调配中心,负责与公司其他各级仓库、项目现场之间进行物资实物交互:1.功能定位。负责工程物资储存管理、废旧物资归集处置和项目结余物资回收利用。除直发现场和区域库物资外,其他物资均由集中储备仓库进行储存管理,后期根据项目进展的实际需要,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批后进行物资领用;2.管理模式。日常作业委托外部成熟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公司定期进行盘点、督察和考评;3.仓库规划方案。标准仓库:面积约8000平方米,存放35kV及以下断路器、互感器、避雷器等小型体积电气设备,以及所有电压等级的绝缘子、电缆附件、金具等小型线路器材;存放35kV及以下箱式变压器、环网柜、开关柜、分支箱、变压器、电线电缆等中型体积物资。户外仓库:面积约8000平方米,存放大型体积设备和电缆、电杆等占地面积较大的材料类物资。废旧物资和结余物资专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按简易货棚设置,分类存放废旧和结余物资。办公区:面积约400平方米。

(三)实施公司区域库、周转库的标准化。按照省公司统一规划,物资供应公司仓库为公司区域库,既作为仓储资源集中管控的具体实施机构,又作为公司存放库存定额物资、应急物资和部分项目物资的场所,其仓储数据与ERP系统完全对应。周转库为公司各单位自有仓库,主要存放备品备件和短期暂存物资。按照国网公司仓库标准化方案,对公司各级仓库从库区布局、形象标示、工器具配备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制定实施统一的仓库管理制度和作业规范,组织全体仓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操作演练,提升岗位专业技能水平。

(四)研发仓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利用条形码、射频等信息化技术,对物资存放数量、类型、型号、厂家、存放地点等信息自动统计、自动出入库。积极探索仓储物资全过程管理,建立物资仓储资源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对仓库所有物资的集中管控、精细管理和及时调度。将县公司纳入仓储管理网络。

1.仓储信息化建设。在前期建立管理流程和作业标准的基础上,研发仓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系统中固化仓储管理和作业模式,应用PDA、射频条码等基本物流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和管控信息平台,推动仓储管理向科学、效率、规范、严谨的方向转变。2.县公司纳入仓储网络。市公司仓储资源管理磨合改进期间,将县公司仓储管理纳入仓储网络,实现市县公司仓储管理一体化。

三、效果评估

(一)有效规避物资灭丢失风险。建立物资仓储资源数据信息跟踪档案,加强对到货验收、运行阶段抽查和退运等重点环节的管理,把公司每一项物资从出厂至废旧处置的实物流转全过程置于集中管控之下。

篇2

【关键词】 仓储管理 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

一、引言

仓储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仓库的规划与布局、仓储商务管理、仓储作业管理、仓储安全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仓储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等内容,它注重加强学生的核心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于物流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除了要全面系统掌握仓储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运作能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实践机会并不多,这样,他们虽然从教科书上系统地学到了理论知识,但到了具体的企业、具体的工作情境下,由于仓储管理实践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内容要具体,他们往往会感到无从下手。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仓储管理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加对实践的认知,进而提高他们的操作和设计运用能力呢?笔者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和讨论有关案例,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领会。

二、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传统教学法一般是较正式地阐明基本概念和理论,讲授过程中辅之以提问和例子来启发思考和帮助理解,通过课上练习和课后习题作业的形式来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则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它通过对具体情境下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度投入到案例讨论中,表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以来,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它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

传统教学法使用的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而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是对特定教育情景和实际教育活动过程的描述。

2、授课方式

传统教学法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重点和中心;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因此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的中心环节。

3、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4、学生的角色和责任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具有优势,因此,结合仓储管理课程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使理论知识得到强化

任何案例都或多或少蕴藏着相关的理论。分析案例就是为了阐发事理,从具体的案例中推导出一般的原理,揭示案例蕴含的丰富思想及实践方法,探究某一仓储管理理论或实务的普遍意义,这是分析案例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2、对类似问题的解决有示范作用

选取一些经典的仓储管理案例,具有示范的功能。从这些案例中总结出的仓储管理的原理与方法、经验与教训,能反映出仓储管理活动的规律,这些规律与方法,对其他仓储管理实务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3、架起理论与实际之间的桥梁

仓储管理案例是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研究仓储管理案例首先是采集大量的案例然后进行精选。优秀的案例,往往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事实和数据为根据,并将理论知识寓于其中。通过对各种类型案例的剖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的感性体验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4、将知识转为能力

仓储管理案例是提供仓储管理知识的,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学习研究者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启发和暗示,使学生逐步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培养新的能力。

四、仓储管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

在仓储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引用典型的仓储管理实践案例,师生双方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能够揭示仓储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总结相关理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因此,合适案例的选取与课程上具体环节的组织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笔者五年的仓储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总结了在组织仓储管理案例教学时应遵循的几个步骤。

篇3

关键词:仓储;空间;货位;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039-02

从现代物流系统观点来看,仓储是物流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物流系统的调运中心,希望在仓储这里对物流进行有效、科学地管理与控制,使物流系统更顺畅、更合理地运行。本文主要从仓储的重要性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对一个企业物流公司仓储活动中的“空间”和“货位”进行分析,如何在仓储活动中通过“空间”和“货位”的管理达到提高仓储效率、降低仓储成本的目的。

案例背景: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仓储管理。

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广东惠州金源工业区,它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业照明器与电气装置产品制造商,它是行业的龙头企业。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卓越的服务精神,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与赞誉。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战略发展需要,公司对现有的客户关系网络进行了整合,在全国各地成立了35个运营中心,完善了公司供应链系统、物流仓储与配送系统以及客户服务系统。

该公司总部共有成品仓库3个,分别是成品一组仓库、成品二组仓库和成品三组仓库。他们是按产品的型号不同而将产品分放在不同的仓库:其中成品一组仓库位于一楼,目的是方便进出货,所以它那里存放的货物相对种类比较多一点,如筒灯、灯盘等。并且所有的外销品也存放在一组。成品二组仓库储存的主要是路轨灯、金卤灯、T4灯、T5灯以及光源。公司的几大光源都存放在成品二组仓库。成品三组仓库主要存放特定的格栅灯、吸顶灯、导轨灯以及别的公司的一些产品。

1 仓库储存空间分析

仓库仓储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储存空间、货品、人员及设备等要素。储存是仓库的核心功能和关键环节,储存区域规划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仓库的作业效率和储存能力。因此,储存空间的有效利用成为仓库管理好坏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该公司的产品销量很好。仓库的出入库频率大,货品流量也就很大。该公司的仓库空间布局是上货架存放货物,立体的空间利用率不高,所以他的仓库机械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仓库内只有叉车,包括手动叉车和电动叉车。仓库的作业方法,一般都用叉车,很少用人力的,对于货物的收发,它们用的是物资收发卡,每一次的收发货都会在物资收发卡上做登记,这样就很方便我们平时查货等的一些后续工作,从目前的工作结果看来效率还是比较高,作业还是比较方便的。所以整体上看该公司仓库的作业方法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仓库平时经常会因为储存空间不够用而将货物存放在作业空间的位置上。特别是在产品的销售旺季时,仓库产品存放特别拥挤,在里面工作起来让人觉得有一点压抑的感觉。所以仓库的作业环境不怎么合理。该公司仓库的储存成本具统计的数据来看还算合理的,因为它的设备费用很少,固定保管费用也不是很高,而储存成本就是由该类费用构成,所以储存成本也就不是很高了。

储存空间即仓库中以保管商品为功能的空间。

储存空间=物理空间+潜在利用空间+作业空间+无用空间。

物理空间即是指货品实际上占有的空间。该公司仓库中,它的物理空间占了整个仓库的75%以上;潜在利用空间占10%左右;作业空间占10%左右,因为该公司的仓库机械化并不高,所以作业空间小点并没有什么影响,它的安全间歇还基本符合要求;他的无用空间占5%左右。从整体上看该仓库的空间利用率很高,还有一点拥挤的现象。分析认为:应该相对的减少一些物理空间的使用,增加一些作业空间中安全间歇等空间的使用。另外,从平面空间和垂直空间看,水平空间有了很好的利用,但垂直空间的利用不高,因此可考虑采用高层货架或高层自动立体货架,以更好的利用垂直空间。

2 货位管理的分析

货位管理就是指货品进入仓库之后,对货品如何处理、如何放置、放置在何处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和管理。而货品如何处置,如何放置,主要由所采取的储存策略决定,货品的具体的存放位置,则要结合相关的货位分配原则来决定。该公司的仓库货位管理的储存方式是采用的定位储存原则。定位储存是指每一类或每一个储存货品都有固定货位,货品不能互用货位。所以,在规划货位时,每一项货品的货位容量不得小于其可能的最大在库量。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定位储存一般会按照情况不同而做适当的调整,它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做改变。在该仓库的货位管理中,经该公司有关工作人员研究,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行了定位、定点、定量管理的原则,因此,它的货位容量不是全部按照最大在库量进行定位的,因为该公司的产品是属于季节性差异比较大的产品,如果按照最大在库量设定就会使仓库的空间利用率下降,从而出现浪费资源的情况。

由于该公司仓库的所有库位都是用的定位储存原则,按照该公司的仓库现状来看,全部使用定位储存原则是不太合理的,应该按照产品不同特点与存储要求,将产品进行分类,对于重要的产品、数量少品种多的产品的使用定位储存。而由于公司的产品特性几乎都一样,它们的特性是不会相互排斥的,这从产品特性上看是可以把它们随机放在一起的。

另外,该公司在仓储管理的货位分配上也有一些原则:(1)先进先出原则,即是先人库的货品先出库的原则,该原则一般适用于寿命周期短的货品。(2)面对通道原则,即指将货品的标志、名称面对通道摆放,以便让作业员容易简单地辩识,这样可以使货品的存、取能够容易且有效率地进行,这也是使仓库内能流畅作业的基本原则。(3)重量特性原则,即指按照货品重量的不同来决定货品在保管场所的高低位置。一般而言,重物应该保管于地面上或货架的下层位置,轻的货品则保管于货架的上层位置。如果是以人工进行搬运作业的时候,人的腰部以下的高度用于保管重物或大型货品,而腰部以上的高度则用来保管轻的货物或小型货品。这个原则,对于采用货架的安全性及人工搬运的作业有很大的意义。根据这个原则,该公司的仓库备货就采用了摘果式。这种方式,对于该公司对仓储要求的现状来说,是非常合理的,而且对于工作人员来说也是很方便的。

在具体的货位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上的介绍看出:他们还是使用了较多的现代管理方法和原则。而这些方法和原则。对于大多数较为传统的仓储业务管理来说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比如在实际的操作中,有些操作人员的不注意、不仔细、不小

心也使得我们的一些原则执行的不够好。在公司产品的销售旺季,仓库的货位管理会出现混乱局面,有些产品还会存放在作业通道和安全通道上,这样不利于我们作业,特别影响仓库作业人员的安全,存在安全隐患。因为这些问题往往是在销售旺季的时候特别突出,所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将一些货物存放在露天货场,但在存放的时候要做好保护措施。

3 建议应用产品ABC分类管理法

要想对库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就要对存货进行分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货物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控制。因此,笔者分析后认为,在原仓储设施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采用对货品进行ABC分类而实施管理。这样可有效的利用原仓库的空间和货位。即通过对货品的分析,找出主次,分类排队。根据巴雷特曲线所揭示的“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规律在管理中加以应用。因此,可按照产品价值、销售量、缺货成本或订购提前期等指标来将产品进行分类。其中A类产品是属于价值最高的库存产品,一般它的库存占总库存的15%,而它的价值却是占总数的70%~80%;B类产品是属于价值中等的库存,这些品种占全部库存的30%,价值占总价值的15%~25%;而C类产品是价值最底的库存产品,它的价值只占总价值的5%,但它的库存却占了总库存的55%。仓库就可以通过货品分类并针对每一类不同的产品制订不同的管理策略,从而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

在管理过程中,对于A类产品,要求仓管员每天都对产品进行检查和盘点,操作时应仔细,可明显的体现出此类产品其它产品的不同之处,进行了重点管理;对B类产品,采用次重点方式管理,可2~3天进行检查和盘点。与此同时,并不忽视对C类产品的管理,每周都对C类产品进行一次检查和盘点。

从上分析我们知道,仓储作业中“空间”、“货位”及其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是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影响仓储成本、费用的重要因素。通过实际例子对仓储管理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让我们对仓储管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仓储有它自己管理的一些原则,我们应该遵守并认真执行这些原则。在运用的时候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我们的仓储理论知识更适应与我们的实际操作。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将我们的知识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葛承群,物流运作典型案例诊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

[2]王宏,物流技术实务[M],北京:中国物贵出版社,2006,(8)

[3]吴清一,现代物流概论[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12)

篇4

关键词:物流仓储; RFID;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感知-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5-5589-06

1 概述

仓储系统是物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对库存商品进行管理和处理的物流子系统。仓储从传统的物资存储,流通中心发展成为了物流的核心节点,发挥着对整体物流协调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仓库的精细化管理,使企业以最低成本提供令客户满意的服务,是众多物流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从定义上,仓储就是指通过仓库对商品与物品的储存与保管。因此,按物品类型可以把仓库分为普通物品仓库和特殊物品仓库。普通物品仓库用于存放常规物品,特殊物品仓库则用于存放有特殊需求的物品,诸如冷藏品,危险品,易碎品,粮食等。普通仓库无需通过辅助手段对仓储环境进行特殊处理,而特殊物品仓库则对仓储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电磁、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光照度等有一定要求。近年来,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和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s)应用于仓储系统已成为物流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1]。

2 相关背景

随着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的发展,两者相结合的应用对仓储系统中库存物品的精细化管理,实时采集记录物品及仓库设备的基本属性,实现仓储环境实时的、精确的、远程的感知,并满足仓储物品实时监测管理的应用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RFID采用电子标签作为信息载体附着在物品或设备上,记录其基本属性,如编码、名称、生产运输过程中的相关信息等。WSN通过随机部署的方式,将各类传感器节点密集部署在仓储环境内,通过构建的自组织网络系统,以无线通信的方式将探测到的物理信息回传给远程终端用户。

由于基于RFID和WSN的仓储管理系统只能对仓储环境进行简单的感知,而不能对感知的结果做出实时自主的决策,因此无法满足仓储的大规模智能管理需求。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WSN能够在无人看守的环境中,对仓储环境中发生的事件自动做出决策并进行自主的控制,而无需人为干预,成为一种具有智能控制功能的网络系统。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WSAN)[2]通过在原有WSN系统中引入执行器节点,同时具备感知和控制的能力。WSAN正在成长为下一代WSN[3]。将WSAN技术应用于仓储管理中,可以实现仓库环境和物品状态的自动检测和智能控制。其中,仓储环境主要包括温度、湿度、O2浓度、CO2浓度,光照度等参量;物品状态参数主要是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物品的温度、重力传感器获取物品的重量、激光传感器获取物品的高度、视频传感器获取物品的图像数据等,通过特征提取从而评估物品的实时状态[4]。

WSAN区别于WSN的重要特征在于其除了具有感知能力外,还具备控制功能。自动化WSAN中的传感器节点对仓储环境和物品状态参量进行感知,将所得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数据挖掘得到与仓储管理相关的事件及其类型,并由相应的执行器节点执行库存控制、设备控制、光照控制、温度控制、湿度控制、气体控制等综合调控策略。因此,从物品状态和仓储环境的数据中进行事件检测,同时对WSAN中的执行器进行有效控制是基于RFID与自动化WSAN的仓储管理的主要环节,而建立准确的“感知-控制”模型将有助于自动化WSAN实时、精确、有效地实现控制功能,也是实现仓储管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问题。

3 系统架构

基于RFID和WSAN的物流仓储系统是一个无线传感实时采集与记录的信息,自动检测物品状态且能智能控制的自动化系统。系统分为感控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层。

感控层作为系统的核心,包含感知节点、控制节点和网关节点。感知节点是用于识别采集仓储系统的各类信息,主要通过各种传感器及智能采集设备对仓储环境数据、仓储设备状态和库存物品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采集设备和传感器主要包括:RFID系统、重量、体积、位置、热敏度、湿度、O2浓度、CO2浓度、光照度度等各类传感器,以及库存物品实时图像的摄像头等。控制节点是根据指令对仓储环境参数和物品参数进行调节的各类机电设备,主要包括:风机、制冷机、O2控制器、CO2控制器、机械手、AGV小车、补货小车、堆垛机、堆高车等。

网络层可以实现感控层和应用层的数据透明传输。网络层将感知节点采集的数据上传给应用层,同时将应用层的控制指令下发给控制节点。网络层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网关可通过WLAN或GPRS/CDMA接入Internet,实现远程实时控制。

应用层以云服务平台作为业务支撑层,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挖掘,“感知-控制”模块根据仓储监测、异常预警和智能控制管理模块上传的信息,通过仓储管理专家系统进行决策分析,制定并反馈相应的仓储管理控制策略和控制指令,调节仓储环境达到最适合物品库存的状态,以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对仓储系统的智慧管控。该文将以“感知-控制”模块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云服务平台融合仓储系统管理专家经验,集监测、决策、控制于一体,为用户和基地提供全方位管控服务;用户凭借手机、PAD、笔记本等终端访问Web,均可实现移动式云平台接入,登陆后即可监管仓库,彻底打破传统受缚于现场的管理模式,让监管更实时、便捷。

4 面向仓储系统管理的自动化WSAN中的“感知-控制”模型

WSAN除了具备WSN的感知能力,还具备智能控制能力。因此“感知-控制”是基于RFID和WSAN仓储管理系统的研究核心。面向仓储管理的自动化WSAN的“感知-控制”模型研究工作内容可归纳为:建立设仓储系统管理事件模型,设计事件检测算法,给出事件处理任务的分配方式,研究执行器节点处理任务时的同步控制策略和移动控制策略,最后建立仿真平台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4.1多维事件检测和跟踪算法研究

仓储系统管理过程中时有环境参数变化(如温湿度等)、物品状态变化(如库存量、储位、自然属性等)、仓储设备位移等事件发生,甚至同时发生。因此,在仓储系统中,管理事件具有多维属性。为了及时、准确的检测到各种突发事件,本节提出多维事件检测盒跟踪算法,实现对整个仓库进行有效系统的管理。

传统WSN中的事件检测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5]:基于阀值的检测方法、基于时空模型的检测方法以及基于模式的检测方法。如果传感器的读数超过预设的某个阀值,则基于阀值的检测方法将判断某个事件发生;基于时空模型的检测方法是利用传感器读数的时空相关性建模,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基于模式的检测方法是利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事件是否发生。前两类事件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阀值的方法在可以利用长时间序列样本对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训练[5],从而得到优化的阀值,但这无法满足自动化WSAN对实时性的要求。基于时空模型的方法需要建立正确的预测模型,但这和WSAN具体的应用领域相关联,需要人为调整预测模型的参数。相比于WSN,WSAN由于增加了执行器节点,可以根据所处理的事件类型执行各种预设的控制策略,因此基于自动化WSAN的仓储管理应采用基于模式的事件检测方法。但WSN中基于模式的检测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于自动化WSAN中,主要是因为WSAN中的执行器节点通常是移动的,这会导致网络的拓扑结构时常发生改变,事件数据的传输和融合会受到丢包、延迟以及信道噪声的干扰。这样,传统WSN中事件检测[6,7]大多在汇聚节点上集中进行的方式不再适用,需要考虑WSAN中的协作关系,使得普通传感器节点、簇头节点和执行器节点共同完成事件检测任务,并根据仓储环境和物品状态参数数据的多维特性,设计有效的多维事件协作检测算法。

首先采用PAA(Piecewise Aggregate Approximate)对多维时间序列进行等长分割,然后利用SAX(Symbolic Aggregate Approximation)将其转换为符号序列,并利用适用高维数据的聚类算法对序号序列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将聚类集合的统计特性与仓储管理中各类事件的特征相匹配,得出事件的类型。此外,可以尝试采用不等长分割的方式,有效避免等长分割方式中关键点特征信息的丢失,并且允许时间序列在时间轴上具有相应的收缩性,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但该方法的复杂度较高,算法运行事件较长。将两种序列分割方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出适合仓储管理的方法。事件区域边界的检测可以利用裂解的方式不断精化边界范围,也可以考虑通过聚集的方式将区域范围标记显示,各种检测方式适用的条件不同。将两种边界检测方式对比择优后,根据仓储管理需求,设定检测频率,得到事件跟踪方法。为了适应自动化WSAN节点的移动性,需要考虑节点的协作关系,将检测方法的计算量均匀分配到网络节点上,同时注意控制协议的通信量,降低网络能耗。

4.2 执行器节点分布式任务分配算法研究

当执行器节点接收到传感器节点报告的设施作物管理相关的事件数据,将根据事件类型选择相应的综合调控策略,并移动到事件发生的位置执行控制任务。在WSAN中有两种类型的任务:单执行器节点任务(Single-Actor Task,SAT)和多执行器节点任务(Multi-Actors Task,MAT)[8]。SAT是指每项任务只需一个执行器节点就能完成,例如仓储环境温度过高就需要制冷执行器给其降温。而MAT是指每项任务需要多个执行器节点协同完成。对于SAT,主要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单一反应节点;而对于MAT,主要问题在于除了需要决定执行操作的最佳反应节点个数,还需要从可执行该项任务的反应节点中选择出最适合的节点。目前国内外对于WSAN网络中执行器节点间任务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基于拍卖机制的SAT分配,对于MAT分配的研究不足。文献[9]中对于执行器节点的任务分配从两个角度进行讨论:执行优先的机制和决策优先的机制。前者中,执行器节点收到事件报告后会立即执行;而后者中,执行器节点收到事件报告后会先与周围的执行器节点进行协商。文献[10]提出一种适用于WSAN的分布式协作框架, 将执行器节点的协作问题转化为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来解决。其中,执行器节点的任务分配通过一个简单拍卖协议(Simple Auction Protocol,SAP)完成,但是每次只选出剩余能量最高的执行器节点执行任务。在事件频发的场合,该算法暴露出实时性不高的缺点。文献[11]考虑了执行器节点具有移动能力情况下的协作机制,其主体思想是当事件发生后,由信息收集节点集中决策,选择一组合适的执行器节点移动到指定的区域完成相关操作。文献[12]提出了一个分布式、实时的拍卖协议(Distributed Effective Real-time Auction Protocol,DERAP)。该协议将多属性效用理论和拍卖机制相结合,实现了执行器节点任务的实时分配。但该协议对网络中不存在重叠区域的假设缺少理论支撑,同时由于算法需要建立任务广播树,降低了执行器节点的响应速度。WSAN的执行器的任务分配机制需要同时考虑存在重叠区域和非重叠区域的可能,可以引入合同网协议框架[13],采用“招-投-评-中标”方式而非建立任务广播树的方式,并利用拍卖协议对合同网进行优化,使其适用于WSAN中事件处理任务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实现自动化WSAN中的分布式的实时任务分配机制。

4.3执行器节点牵制控制策略研究

由于采用无线网络进行通信,不可靠的信息传输成为制约经典控制算法在WSAN成功应用的主要因素。不可靠性表现在网络丢包和延迟等多个方面,而基于丢包和延迟的控制算法设计研究已有数十年之久,该领域已有大量成果涌现[14],然而这些算法大多以集中式的形式出现。集中式的控制算法主要是依靠网络中唯一的控制器分析数据并广播控制命令,并不适用于自动化WSAN。分散式控制方法[15]是集中控制方法的一种直接拆分,依靠分布于网络中的控制单元来实现,而中央控制器需要对各控制单元进行协调和参数调整。分散式控制方式在扩展性、自适应性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自动化WSAN分布式的要求。全分布式控制算法[16]不需要任何中央控制器,控制决策由各控制单元相互协作来完成。这种控制方式在网络部署、能耗和可扩展性都具有优势,且能适应节点移动的环境,因此自动化WSAN中应采用分布式控制方式。文献[16]设计了分布式的观测器对本地历史数据进行估计,同时考虑了系统存在延迟和丢包的情况,然后通过反馈控制,实现对系统的稳定控制。虽然目前对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出色的成果,然而无论是系统建模还是研究方法都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在系统建模方面,现有的模型没有体现网络控制系统的特性,例如网络延迟的随机性特性、大延迟的存在等。在分析方法方面,大部分现有文献都存在一些保守性,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此外,关于网络控制系统的量化控制研究的成果还非常少。随着复杂动力网络的研究不断深入,复杂网络的牵制控制方法[17]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实现网络同步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对网络中部分节点实施控制作用,从而实现整个网络系统节点动力系统的同步。在自动化WSAN中可考虑借鉴牵制控制的原理设计分布式控制方法,实现对整体系统有效的协调控制,节省网络资源,延长网络的生命周期。但前提是评估WSAN网络拓扑的度相关性,验证网络的同步能力,从而选择最优的牵制控制策略。

在研究执行器节点控制策略子模型时,首先采用多竞价拍卖机制改造现有合同网协议招投标的方式,并在文献[12]所提DERAP协议的基础上,研究新的分布式MAT实时分配方法。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不同拓扑结构网络的度相关特征对网络同步能力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基于主稳定函数的分析过程,假定虚拟参考控制器牵制控制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将WSAN网络的牵制控制问题演化为具有N+1个节点的网络同步实现问题,并根据拓扑度相关特征与同步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不同拓扑条件下的牵制控制策略。

4.4执行器节点移动控制和编队控制策略研究

仓储系统从物理组成上来看主要包括货架、分拣设备、运送设备、打包设备等。其中运送在提高存储效率、降低资源浪费等方面是仓储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运送设备(如AGV小车)的调度和编队的重要性显而易见[18]。

WSAN中执行器节点是可移动的,如果执行器移动到事件发生区域需要时间较长会影响控制指令的时效性。因此,当执行器节点收到任务报告后,采取较少的时间移动的目标区域显得至关重要,需要通过移动性控制机制来解决上述问题。文献[19]执行器移动问题建模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同时考虑了截止期限和有限资源等约束条件,优化目标是节约执行器移动能耗。文献[20]提出了执行器和传感器之间的协作框架,并提出了最优的解决方法。文献[21]利用位置管理,将执行器限制在局部范围,并设计算法解决执行器节点活动区域内的网络拥塞问题,并基于事件的特点制定执行器的移动方式。但上述研究都只是考虑事件发生后执行器的移动问题。可以考虑在事件发生前,让执行器对历史数据进行估计,预测未来事件可能发生的活动区域。同时,执行器节点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可以通过神经网络或机器学习等智能算法来进行自动调整。基于神经网络,研究对未来事件可能发生区域的预测方法,讨论节点移动方向和距离的调整策略。此外,针对多执行器节点编队移动的情况,建立竞争-合作博弈模型,研究群编队的控制策略。

当节点收到任务报告后,利用神经网络对历史移动的方向信息和距离信息进行分析,预测未来事件可能发生的区域,并提前移动到该区域,提高任务执行的实时性。当多执行器节点协作执行任务时,利用竞合博弈模型对节点间距离和移动方向关系进行建模,推导出各编队节点的控制策略,通过演化博弈保证多执行器节点编队的稳定性。

5 “感知-控制”模型验证

“感知-控制”模型对于实现仓储环境和物品状态的自动检测和智能控制,提升仓储系统管理水平是很有意义的,因此需要对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进行仿真验证。基于扩展的UML建模方法和XMSF仿真框架,建立仿真平台,研究不同移动方式和协作关系对模型的影响,分析模型在面向仓储管理中正常条件和极端条件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在对“感知-控制”模型建模仿真时,基于MARTE概要文件,结合自动机理论,设计相应的时空UML状态图模型,对WSAN中的感知子模型和控制子模型进行描述,并给出形式化定义。利用XMSF框架汇中元模型思想和Web技术,建立自动化WSAN仿真平台。以仓储管理为应用背景,设置仿真参数,统计仿真结果,对不同条件下管理系统中“感知-控制”模型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验证。

综上,该文利用基于模式的检测方法对仓储管理存在的多维事件及事件类型进行协作检测,并对事件区域的变化进行跟踪。采用多竞价拍卖和合作网协议探讨分布式的多执行器节点任务的实时分配方法,再在考虑到网络延迟、丢包和干扰存在的情况下,利用牵制控制原理设计执行器节点的网络控制方法。由于执行器执行任务时需要移动至事件发生区域,因此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和竞争-合作博弈模型设计单执行器移动的控制策略和多执行器编队移动的控制策略。“感知-控制”模型对于仓储管理的有效性将利用扩展的UML建模方法和XMSF集成方法进行仿真验证。该文研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物流仓储系统最终将向高度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基于RFID和WSAN“感知-控制”的模型为实现仓储智能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为实现智能高效、经济安全的现代化物流仓储系统提供保障。通过“感知-控制”的逐步推进与应用,普通仓库、冷藏仓库、危险品仓库、果蔬仓库和粮仓等各类仓储系统管理效能将极大提高[22-24]。

6 结束语

现有RFID与WSN结合应用到物流仓储系统管理仅能对其进行实时监测、记录和感知,而无法对结果做出实时自主的决策,阻碍了仓储的大规模全智能化管理需求。在此背景下,该文提出了基于RFID和WSAN的物流仓储管理方式,较为系统的讨论了“感知-控制”模块中事件检测、任务分配及控制策略等问题,并给出建模和集成的验证方法,为下一代高度智能化物流仓储管理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1] 李腆腆, 杨济民, 刘婷, 等. 基于RFID与WSN技术的仓储系统设计[J]. 电子技术, 2012,39(4):38-40.

[2] Akyildiz I F, Kasimoglu I H.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 research challenges[J]. Ad Hoc Networks, 2004, 2(4): 351-367.

[3] 徐焕良, 刘佼佼, 王浩云, 等. WSN/WSAN中的时间同步算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2, 48(31): 56-60.

[4] 阮如君. 基于环境感知的特殊物品存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0.

[5] Zoumboulakis M, Roussos G. Complex event detection in extremely resource-constrain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J].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2011, 16(2): 194-213.

[6] Bhuvaneswari P T V, Vaidehi V, Karthik M. Dasarathy model based fusion framework for fire detection application in WSN[C]//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and Communications. Germany: Springer Verlag, 2010, 90: 472-480.

[7] Feng Youbing, Zhang Rongbiao. Fault detection of WSN based on spatial correlation[C]// 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Manufacturing Systems. Germany: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2011: 1504-1510.

[8] 张科礼. WSAN网络激励节点间协作调度策略研究[D].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 2012.

[9] Yuan Haidong, MA Huadong, Liao Hongyu. Coordination mechanism in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Multi-Symposiums on Computer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s. USA: IEEE, 2006: 627-634.

[10] Melodia T, Pompili D, Gungor V C, Akyildiz I F.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07, 6(10): 1116-1129.

[11] Melodia T, Pompili D, Akyildiz I F. A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 for mobile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3rd Annual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on Sensor and Ad hoc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 USA: IEEE, 2006: 109-118.

[12] Hossein M, Mohsen S, Morteza O. Distributed assignment of real-time tasks in wireless sensor actor networks[J]. 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 2011, 8(7): 429-435.

[13] 潘刚, 苏厚勤. 一种关于合同网协作改进模型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2, 29(3): 212-215.

[14] Hespanha J, Naghshtabrizi P, Xu Y. A survey of recent results in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J].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7, 95(1): 138-162.

[15] Liu T F, Jiang Z P, Hill D J. Decentralized output-feedback control of large-scale nonlinear systems with sensor noise[J]. Automatica, 2012, 48(10): 2560-2568.

[16] Chen J M, Cao X H, Cheng P, et al. Distributed collaborative control for industrial automation with wireless sensor and actuat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trial Electronics, 2010, 57(12): 4219-4230.

[17] Li X, Wang X F, Chen G. Pinning a complex dynamical network to its equilibrium[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uits and Systems, 2004, 51(10): 2074-2087.

[18] 杨家朋. RFID和AGV集成系统在物流配送中心的应用研究[D]. 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1.

[19] Selvaradjou K, Dhanaraj M, Siva C. Energy efficient assignment of events in wireless sensor and mobile actor networks[C]// Proceedings of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s. USA: IEEE, 2006, 2: 1-6.

[20] Melodia T, Pompili D, Gungor V C, et al.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07, 6(10): 1116-1129.

[21] Melodia T, Pompili, Akyldiz I F. Handling mobility in wireless sensor and actor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 2010, 9(2): 160-173.

[22] 陈宇铮, 汤仲喆, 倪云峰, 等. 基于RFID的冷链物流监测系统的设计[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3, 30(2): 263-265.

篇5

【关键词】卷烟;库存;管理

1引言

G市烟草公司是商品流通卷烟批发企业,销售模式为客户在订单截止日前通过网上订烟平台自主完成下单,企业按照既定的配送日期和配送线路安排送货。由于每个客户的订单日和配送时间是固定的,且卷烟采购入库时间受制于工业企业的发货安排,不能满足时时补充货源的要求。在这样的销售模式下,G市烟草公司无法做到像电商或其他商贸公司那样在无库存的情况下先接收订单,补充货源后再进行配送,只有在有卷烟库存的情况下零售户才可以成功下订单,卷烟库存因此不可避免。近年来,随着卷烟销售量的增长和卷烟销售单箱收入的提升,库存数量加大、仓储管理成本增加,资金占用成本增长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展库存管理研究,建立完善的企业库存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存货周转率、降低仓储管理成本、减少资金占用显得尤为重要。

2库存管理目的

库存管理包括库存实物的保管和库存量的控制。库存实物保管主要是存货的验收入库、分拣出库以及在库卷烟的仓储管理,目的是确保卷烟出入库品牌、规格相符,数量准确,相关手续完备;在库卷烟安全完整无毁损、缺失或霉变,确保卷烟质量,以及通过现场作业管理有效减少仓储成本;库存量控制则主要是通过测算合理库存量,制定库存上、下限标准,指导企业安排卷烟采购和到货时间,将库存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并根据库存的变化进行货源补充,避免因缺货造成零售户订单流失,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提高存货周转率,减少存储空间和存货资金占用,降低企业仓储管理成本。

3库存管理现状

3.1设施基本情况

物流配送中心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占地面积3738.92m2,包括分拣区和仓储区,其中仓储区2230m2,仓库主体为钢筋混凝土墙结构,厂房部分为轻钢结构。受场地面积和建筑结构限制,目前仓库无拓展空间。

3.2管理运作模式

G市烟草公司在实行实物一库制后,取消了原县级局中转站的卷烟仓库分拣功能,所属县级局(营销部)的卷烟订单均于当日在市公司物流配送中心本部仓库完成所有分拣,然后由聘请的外包物流公司配送至营销部进入中转仓库暂存,第二天直接由县级局(营销部)配送车再进行二次配送给卷烟零售户,因此,物流配送中心本部承担全市所有卷烟商品的存放、分拣和发货工作。

4当前库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月度购销不均衡,导致库存管理难度加大

卷烟属于特殊消费品,同时具有礼品的性质,节假日消费的特征很明显,尤其是春节期间的消费量比平时显著增长,且由于春节期间不安排卷烟配送,为不影响节日销量,零售户通常需要在节前备置较往日多几倍的量,且1月是年度销售关键时期,关系年度销售任务的完成。因此,1月至春节前G市烟草公司销量为全年最大,故需要大量备货,这一时期的卷烟库存量将达到年度高峰,几乎为仓库容量极限。在目前卷烟仓库无法扩容的情况下,只能满仓堆放,无法做到分区域、分品牌存放,管理难度加大,既不利于卷烟的进出库管理及库存盘点,同时也带来较大安全隐患。而基于卷烟销售计划控制和绩效考核的安排,到12月又会严格控制库存,年底库存量一般维持年度最低水平,G市公司2020年12月卷烟库存量仅为1月的1/4左右,全年库存波动很大,这也加大了仓库管理的难度。

4.2存货周转率低,日均库存持续高位

2020年G市公司卷烟库存周转次数累计实现20.31次,虽然同比上年有所提升,但与同一区域的标杆市公司对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日均库存量持续在高位运行,卷烟库存占用企业资金导致库存成本居高不下。

4.3库存管理体系不完整,亟待健全完善

目前,G市公司的库存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实物管理和现场管理,关注点为保障货源储备充足,避免卷烟订单流失,现场管理方面则主要侧重于卷烟存储托盘摆放及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标准化管理,而对存货的科学摆放以缩短卷烟出入库路径、减少出库时间以提高工作效率等管理标准方面关注较少,同时,未制定各品牌品规卷烟的合理库存标准,库存管理相对粗放,现场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

5解决措施

5.1调整卷烟投放策略,促进卷烟销售均衡

卷烟作为特殊的消费品,消费群体相对固定,随着近年来控烟力度不断加大,禁烟范围不断扩大,区域内卷烟销量已保持相对平稳。同时,由于市场取向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市场卷烟零售终端建设的成果显现,G市公司的卷烟销售市场调控能力已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G市公司应适时调整卷烟投放策略,同时,加强货源投放政策和销售形势宣传,提升卷烟零售户信任度,引导零售户按照企业投放节奏订购卷烟并保持合理的社会库存,促进年度内卷烟销售适度均衡。

5.2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科学指导库存管理

第一,严格现场作业管理。严格按照仓库养护标准,做好仓库温湿度控制,防止卷烟受潮霉变,保证卷烟质量;严格按照先进先出原则,做好卷烟出库管理,对库内储存期超过预警期的卷烟,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快销售,避免卷烟因储存期过长发生变质;严格按照仓库管理要求,拒绝非烟物资入库存放,如库内产生霉变、质变卷烟,应采取措施隔离存放,以确保库内其他正常卷烟的安全。第二,建立合理库存量标准。根据卷烟销售周期、日均销量以及工业来货在途时间,按照品牌品规分门别类制定卷烟最高库存、最低库存和安全库存量,营销部门以库存量标准作为指导制定卷烟订货计划和安排到货时间,精准控制库存水平,在确保满足零售户订单需求的前提下,将库存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安全区间,并最大限度减少卷烟库存,以降低库存对企业资金和存储空间的占用,加快存货周转速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第三,完善卷烟存放标准。结合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成果,进一步完善现场存放标准,根据卷烟品牌的动销速度对卷烟仓库进行区域化管理,划分快销区、常规区和慢销区,对卷烟进行科学摆放。快销品牌的销量大、出库频次高,因此,将快销区安排在与分拣区作业距离最短的区域,可以有效缩短出库作业路径,而对于慢销品牌,由于销量少、出库频次低,则存放于与分拣区相距较远的慢销区。通过现场存放标准指导卷烟入库科学存放,可以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减少作业时间。

5.3加强卷烟销售预测,提高预测精度

科学合理的货源订购计划还依赖于精准的销售预测,营销部门应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掌握消费变化趋势,同时,充分利用零售客户订单商定时机,做好卷烟市场销售预测判断,提高销售预测精度。

5.4加强工商协同,提高到货响应效率

到货时间的不确定性将影响采购计划的如期完成,因此,营销部门应与工业企业加强沟通协调,确立共同目标,做好库存和市场销售信息的准确传递,实现工商企业信息共享、市场共享,联合做好到货预安排,提高工业企业对货源计划的支持度和工业到货响应效率,确保货源供应和卷烟采购按计划时间到货。

6结语

篇6

无论何种物流系统,包括生产制造物流、采购物流、运输物流、网络配送物流,仓储都是不可缺少的核心功能。对仓储的作用一般有两种视角:一种将之看作资产,用以预防预测误差、机械故障、供应商延期交货等意外;另一种则将之视为生产过剩所引起的浪费。概括而言,仓储在物流系统中的角色包括:运输整合、产品组合、直接转运、服务、防范偶发事件、平稳化等。

仓储同时也具备了产业化特性。据有关部门统计,至2004年,全国仓储业总面积约4亿平方米,共有仓储企业10177个,就业人员39.9万人,仓储企业资产总额2578亿元。然而,作为现代物流系统两大支柱之一,国内仓储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却难以乐观,可谓步履艰难。国家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所有物流主体企业中,平均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77%,而仓储业仅为2.6%,远低于道路运输业的12.45%,水运企业的18.17%,管道运输的15.6%。甚至低于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企业的8%;从资产利润率看,物流主体企业平均为2.86%,仓储企业仅为0.92%,低于道路运输的3.37%,水运企业的7.86%,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业的6.4%。

在冰冷残酷的市场数据面前,中国传统仓储业如何突出重围,在生存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理论界、政府有关部门及仓储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中国传统仓储业的发展困境

1.现代仓储业与传统仓储业的竞争

与某些学者预测的相反,尽管JIT、精益物流等现代技术使“零库存”概念日益引起重视,但并未成为国内主流的业务模式。在电子商务、供应链协作、全球化、快速反应、及时交付的影响下,对于仓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需在更短的时间完成更多订单、批量更小、处理和存储更多货物、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处理更多退货等。与此同时,生产制造业的转移和高级化、消费者需求的随机多变性、各地区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新的产业准入和投资政策的出台等,促使现代仓储业出现了多种业态,例如,原料及零组件仓储(raw material and component warehouse)、在制品仓储(work-in―process warehouse)、制成品仓储(finished goodswarehouse)、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er)、订单履行中心及仓储(fulfillment warehouse and fulfillment center)、区域仓储(regional warehouse)、地方性仓储(local warehouse)、保税仓储(bondedwarehouse)、附加价值服务仓储(values-addedservice warehouse),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跨国物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并陆续通过新建、收购、合资、改建等方式拥有了庞大的仓储设施资产,包括大型的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港口设施、物流园区设施等。

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1996年在深圳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山姆会员俱乐部,经10年的投资扩张,目前已拥有66家商店,店面扩展到20个省,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连锁超市企业之一。普洛斯公司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计划投资26亿美元,已投资4亿美元,建设了25个物流园区,遍布内地15座城市,基本完成在中国的市场战略布局。联邦快递公司此前的服务网络已覆盖220多个城市,2006年又通过并购手段一举拿下了大田物流在国内550个城市的业务网络;TNT公司业务覆盖中国200多个城市,网点超过2000个,中国市场已成为其在欧洲之外的最大市场;德国DHL业务已覆盖中国318个城市,开设了50家分公司,等等。

国外著名跨国物流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物流运作模式和管理技术,能够为消费者、生产制造商等提供更完善的物流增值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战略布局将其“供应链网络体系”和商业模式整体移植到了中国。例如,为UPS提供广告服务的美国麦肯.伊瑞克森世界集团(Mc Cann―Erickson World Group)1991年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提供公关服务的爱德曼国际咨询公司1990年在北京成立独资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在中国实现了与UPS的业务对接。随着国家政策陆续放开,其“跨国链条”上的协作企业还将不断进入。届时这种“群居生存”(Clusteringlife)现象将形成惊人的整体竞争优势。在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情况下,不仅是国内本土生产制造商要求提供现代物流服务以降低成本,国外生产制造商在中国也迫切希望能够在中国获得与本国同等的物流服务水平。

从此意义而言,未来仓储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以外资或合资企业为代表的现代仓储业与国内计划体制下逐步成长起来的传统仓储业之间的竞争。国内传统仓储业能否在未来的商业版图中占据产业链中、高端服务领域,而不是沦为国外供应链上廉价的附属品,将成为发展致胜的关键。

2.生存之困――中国传统仓储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传统仓储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敌人”是国内恶劣的生存环境。例如:①相关行业政策滞后。对于仓储业的市场准入、用地、税收、金融政策等不能适应仓储业发展的需要,造成企业负担沉重;㈡法律不健全和执行力缺位。如郊区农民在农业用地上自建仓库出租,其土地成本几可忽略不计。遍地开发的农民仓库在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严重冲击;③客户对于仓储企业的“剥削”。在现有的商业模式里,生产制造商等大客户物流成本的降低往往建立在对传统仓储企业利润空间的残酷压榨上。

而从竞争实力看,传统仓储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全国经济普查的仓储业数据显示,在所有物流主体企业中,平均每个法人单位拥有104.5人,仓储业每单位为39.2人,仅高于装卸搬运企业的32.7人;所有物流主体企业中,每单位占有资产4915.7万元,仓储企业每单位占有资产仅为2533万元;物流主体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7.7%,而仓储业高达69.5%,高于道路运输企业(56.5%)13个百分点,高于水运企业(51.8%)17.7个百分点;仓储企业人均业务收入为22.5万元,处于中等地位,但人均利润仅为0.59万元,居倒数第3位。

因此,对于传统仓储企业,当前首要问题是解决生存问题,而后才能谈及发展。参与国际物流产业链分工的基础,是国内仓储企业具备为高端客户实施综合物流服务的能力。而在此之前,国内传统仓储企业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在与

国际先进物流企业“共存”的基础上,通过功能和业务模式升级,逐步实现由传统仓储向基于全球供应链的现代仓储业的转型。

以上海某外贸仓储公司为例,该公司以经营家电产品、生鲜冷藏品仓储为主,兼营集装箱进口分拨拆装箱、铁路货运、汽车修理、货代、物流配送等多项业务。公司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拥有14万平方米的大型普通仓库、海关监管仓库、公共保税库;1.5万吨的冷藏库;2.78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以及2.5万平方米的集装箱专用堆场和浦东外高桥4.5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配备了各种机械设备100余台,拥有各类专业人员和职工300余人。

无论其实力还是市场经营状况,该公司在传统仓储业都属于佼佼者之列。2006年总收入达到8500万元,年复合增长速度9%。但其利润率却呈逐年缓慢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

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经营成本大幅上升,包括租地(库)成本、水电成本。在自有仓库基本储满的情况下,公司在浦东等地另外租借了两处堆场和一处普通仓库,开展集装箱拆装箱和普通货物储存业务以拓展收入来源。但由于近年来沪上仓储类设施租金明显上涨,造成公司利润缩水;二是公司所处位置已成为市区中心,其库房、集装箱堆场四周已被城市居民区住宅包围,利润率较高的进口分拨业务无法在21:00~8:00之间进行,货物吞吐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库房均为6层普通楼房结构,不能满足现代仓储业快速、批量吞吐的要求,难以通过加快周转速度获得经济效益;四是客户拼命压价和仓储需求多变。如主要客户每月包仓面积大幅变化,造成了潜在的经济损失。

由这些实例中可以看出,传统仓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具体困难。在全行业盈利水平低下的大环境中,国内传统仓储企业不得不长期高度关注其生存问题,并在战略定位、经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诸多方面长期受制于这一客观现实。

3.系统革命――中国传统仓储业的转型之痛

传统仓储业转型的核心是实现仓储业功能升级与业务模式转换。这实质上是一项系统革命。在此过程中,国内传统仓储企业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如何从一个粗放、扩张型的初级仓储系统过渡到一个实施精细化操作、对客户需求反应灵敏高效。与客户价值链高度耦合的高级仓储系统。

在硬件设施方面,现代仓储设施要适应现代物流高效率作业要求,如高架立体仓库、网络化配送中心、托盘储存系统、旋转货架、链式储存装置、储位到拣货员系统、无纸化拣货系统等。在生产制造企业对高级仓储设施需求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目前存在的大量仓库闲置现象,实际是一种相对的结构性过剩。国内仓储企业的仓储设施普遍以普通平房库、简易仓库和普通楼房库为主要库种,这些库房大多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20世纪60至70年代,甚至是在50年代。一则设施陈旧老化,二则不能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无法承担高端的物流服务。然而,更换上述仓储设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国内多数仓储企业力有不逮。如果租用物流地产商所开发的高级仓储设施,高昂的租金成本也令众多仓储企业为之却步。尽管计划经济年代国内许多仓储企业的土地多属于国家无偿划拨,但在其所处位置日渐被城市包围,越来越不适合仓储作业的情况下,由于土地已成为稀缺资源及相关政策缺位,传统仓储企业难以通过土地置换来获得新的仓储用地。而如果在原有土地上开发利润更高的商业地产项目,受目前政策限制,企业需交纳代价高昂的房产税和其他税费,同样难以承担。

软件设施包括仓储企业的业务组合策略、业务流程标准和作业规范、信息系统等。从业务组合看,国内传统仓储企业的业务模式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受外在环境影响和制约较大,如表1所示。

业务流程和作业规范方面,由于传统仓储企业长期以来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造成彼此业务流程不统一,仓储业务用语和作业规范大相径庭。在全球供应链和跨地区协作的背景下,国内外生产制造商迫切要求各地仓储企业提供相同规范和标准的物流服务。然而这种流程不统一的现状造成国内仓储企业之间无法实现供应链高层次协作,无法整合仓储资源,进而实现跨区域的一体化联动,只能在供应链上分别承担一些简单的低端服务。这种现象也造成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难以在传统仓储企业内得到推广应用,又进一步限制了仓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作业效率的提高。对传统仓储企业而言,软件设施的落后是历史和客观现实多种原因造就的结果。相对于硬件设施的改善,传统仓储企业软件设施的升级和改造,任务更为艰巨。

在传统仓储企业改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素质。无论是制定企业市场战略、管理仓储作业,还是应用现代技术实现仓储增值服务,都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员工来筹划和执行。然而,国内传统仓储业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以上文提及的上海某外贸仓储企业为例,该公司在职员工289人,平均年龄竟达到49岁,有30%的员工临近退休,平均文化程度仅为初中。

员工年龄老化和整体文化水平相对低下,意味着传统仓储企业要付出更大努力克服来自政策、体制、业务模式、技术装备水平、业务创新等方面的阻力。从长远发展角度看,传统仓储企业必须吸引更多较高素质的年轻人才加入仓储行业,而这一切又建立在企业是否能够跳出传统仓储模式,进入产业链高端服务领域,从而有条件为年轻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薪酬和更好的职业发展机遇的基础之上。

中国传统仓储业突围的路径分析

1.传统仓储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关键改善领域

国内传统仓储业中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基本属于计划经济的产物。在目前的商业竞争格局中,传统仓储企业要么维持“小、散、差”水平,在低层次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惨淡经营,逐步沦为国际、国内大型生产制造商或跨国物流企业的“打工仔”,或等着被其并购收编;要么改变“小、散、差”的不利地位,实现业务转型,在高端物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图2所示,从国外物流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功能定位看,有两个主要趋势:一是从提供简单的功能向提供集成的供应链服务发展;二是由原来为本地服务向区域和全球化市场拓张。由此促使了物流服务从过去简单的契约式物流向基于全球化的集成供应链管理转变。国内传统仓储业必须摒弃传统的简单租仓业务模式,努力拓展业务地域范围、为客户提供更多基于供应链视角的一体化物流和差异化服务。为获得高端服务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传统仓储业应高度重视和关注以下关键领域的改善机会:

①供应链整合。针对核心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端到端的一体化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目前,国内大多数传统仓储企业尚不具备这一技能;

②掌握关键资产资源。控制接近经济中心城市、运输枢纽、客户等地点的仓储设施。受惠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经济布局,国有仓储企业在地理位置和网络上拥有相对优势,但仓储设施陈旧、等级较低限

制了该优势的发挥;

③完善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实时业务操作的流程化、电子化及准确的库存信息,实现与客户的无缝联接,支持各种增值服务。目前,全国近3万家仓库真正实现信息化的还不到5%,大多数仓库以人工操作为主(洪水坤,2006),在承接高端和国外业务时无法提供相应的信息接口:

④基于最佳实践的仓库运营。从财务业绩、运作绩效、质量和成本等方面建立于最佳实践的衡量体系能够指明改进方向,有效提高仓库运营水平。目前,国内尚未制定仓储业服务标准。传统仓储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业规范甚至操作用语都不规范,无法实现与客户供应链协同,跨地区的企业间协作更无从谈起;

⑤良好的员工素质。与外资企业相比较,尽管国内传统仓储业员工同样富于敬业精神,愿意接受新知识与新技能,但是偏低的文化素质和偏大的年龄结构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传统仓储业的发展路径的简要分析

从市场供给角度,尽管仓储业占据着15%的物流外包市场份额,并预期在今后5年时间内仍将保持14%的年增长速度,2010年达到26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数据来源:麦肯锡分析,2006)。然而。全国范围内低端仓储设施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使得传统仓储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量仓储设施进入市场供应,包括大量简易仓库和民房改装的仓库以低价冲击市场,使仓储业陷入“价格战”泥淖,如上海市传统仓储企业日租金仅为0.4元/m2。而从服务内容看,90%以上传统仓储企业仅可以提供基本、一般性的公共仓储服务。国际经验表明,基本仓储服务(如堆放、装卸)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在各项物流细分业务中也是最低的。如果企业仅提供简单的基本仓储服务,在信息系统和机械自动化投资所获得的规模效益也将是杯水车薪。

在发展方向上,传统仓储业有以下几种基本模式(如图3所示):公共仓储服务、专门仓储服务、专属仓储服务、定制仓储服务。传统仓储企业需要根据客观实际,选择适当的业务发展模式组合。具体而言,鉴于目前公共仓储服务领域的市场进入门槛很低、利润率低下的现实,传统仓储企业应根据自身能力,以决定是否退出该市场,并尝试向其他服务领域拓展。在专属仓储服务领域,企业应重点关注与特定客户的供应链联盟关系,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高质量服务;在专门仓储服务领域,需要投资专门化的设备与技术,致力于追求规模效益;在定制仓储方面,可采取:①与客户结成战略联盟与合作伙伴关系;②提供量身定制的高质量服务;②投资专门化的设备与技术;④利用机械自动化追求规模效益等。

3.改善经济效益是传统仓储业突围的核心与关键

无论采取以上何种发展模式或组合,传统仓储业要实现整体突围,最终要以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即业务收入持续增长与利润率提高。而选择何种发展道路,也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具发展潜力的收入来源及业务组合的分析基础之上,并不是盲目移植国际先进物流企业的经验与措施和简单套用其业务模式。从国内既有案例分析,国内传统仓储企业必须立足于自主发展,放弃对国外大物流企业合资或并购的幻想,才能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发展困境。在改善经济效益方面,可以有以下几种选择:

一是加快周转充分挖掘现有仓储潜力。对于普通仓储业务,可采取下列措施实现业务增长:①加快货物周转速度,让原先静止的存货“动”起来,以此带动货物储存总量和吞吐量的大幅度增加,创造仓储经济效益。需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对现有仓储设施进行必要的投资改造,如站台、叉车、自动装卸、分拣、盘库技术等有助于加快货物周转速度的设施、装备和技术;②对客户进行盈利性分析,淘汰一些盈利性较差的客户,开发、保留优质客户,提高仓储单位面积效益。从库存货物的种类、结构分析入手,对现有客户进行评估和分级,达致改善货物结构目的;③实施不同的客户服务水平。对优质客户、普通客户实施不同的服务,将仓储资源向优质客户倾斜,降低服务总成本。

二是努力开发新的业务类型,实现多元化协同经营。从现实情况看,将企业传统的业务类型进行整合,是一条比较可行的道路。包括:仓储物流与金融结合、仓储物流与流通加工结合、流通加工与经销结合、仓储业务输出等;

三是以仓储业为核心,将业务功能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开发仓储增值服务。从国外、国内仓储业发展趋势看,仓储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其所提供的增值服务。根据2006年中国仓储业发展情况,尽管仓储行业利润率只有2.6%,但是增值业务的利润率有大幅度提高。基于仓储业的综合物流业务将是仓储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与国内外银行、客户签订三方框架协议,开展仓单质押等新型物流监管业务,是现阶段较易见效、且前景看好的经济增长点。

篇7

关键词:粮食安全;物联网技术;流通环节

中图分类号:TP2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3-01

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粮食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如果物联网技术能在粮食物流环节中广泛应用,必将使我国粮食物流的运作水平大大提升,同时也将为政府进行粮食宏观调控、保证粮食安全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在粮食储存、运输、配送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的活动中。物联网的技术可以解决和改善目前粮食在流通环节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一、物联网技术在粮食仓储环节的应用

粮食在存储期间,由于黑龙江省特定的环境、气候和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粮仓内的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动态变化,这极易造成粮食腐烂或产生动物危害。同时粮仓中粮食储存质量还受到粮仓中气体、微生物以及虫害等因素的影响。针对黑龙江省粮食存储的特殊性,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一般以粮仓和粮食的温度与湿度为主要检测参数,以粮仓内气体成分含量为辅助参数。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主要完成对存储粮食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等参数进行采集、存储和向监控中心传送数据以及执行监控中心的指令等功能。在传统的粮仓监控预警系统中,粮仓与监控中心大多采用有线连接的数据通信方式,连线繁多,但是远程通信困难,当一个节点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顺畅。不利于粮仓的监控与管理。现在,可通过无线网卡传输信息把粮食管理部门所属企业全部联通起来。

二、物联网技术在粮食运输环节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于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导航定位技术、RFID、传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粮食物流过程中可实时实现车辆定位、粮食运输监控,在线调度与配送可视化的管理系统。目前,全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可视管理网络还没有,但初级的应用比较普遍,初步实现了粮食物流作业的透明化、可视化管理。物联网技术在粮食运输工具之间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粮食运输效率。首先, 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可视化,做到粮食运输车辆的及时、准确调度, 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尽量避免无效运输;其次,把粮食运输车辆纳入物联网,实现对车载粮食的动态感知,动态监控在途粮食的质量与安全,以降低粮食运输中的损失;第三,可以实现对各供需粮点库存、在途运输量的动态掌握,科学做出运输决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运输的合理性, 实现粮食物流的有效流通。

三、物联网技术在粮食配送环节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基于传感技术、RFID技术、云计算技术、云存储技术等各项先进技术,建立全自动化的物流配送中心和粮食物流作业的智能控制、自动化操作网络的系统,由此可以实现物流与制造联动,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协同。如:有这些先进的粮食自动化物流中心,就实现了机器人码垛与装卸,无人搬运车进行物料搬运,在自动化输送线上开展拣选作业,出入库由自动化的堆垛机完成,以及物流中心信息与制造业ERP系统无缝对接。由此,整个粮食物流作业系统与生产制造环节,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

四、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对策

(一)应用数字粮库系统

数字粮库系统能够大幅提升粮库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粮库业务管理系统,作业控制系统与粮库安防系统。粮情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帮助粮食管理部门有效减少管理层次,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绿色低碳储粮,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还能够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二)政府对物联网技术应用提供支持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我国政府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和国家粮食储备。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与水平。首先,通过把全国各大粮食仓储单位纳入物联网,可实现粮食质量、数量等信息的有效集并,使政府能更好地掌握国家粮食储备情况,既节约了粮库普查的人力与物力,又为国家进行粮食调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其次,通过物联网,可实现规模不等的仓储、加工、销售点进出粮食数据的动态监控,真实掌握各地区粮食物流状况并进行合理供需预测,为政府进行储备粮的吸收及拍卖提供数据支持,能更好地平抑我国粮价,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再次,通过对各粮食节点的监控与感知,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粮食物流的真正流量流向,从而为粮食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提供有效的依据,减少浪费,降低政府粮食物流与粮食安全保障投资成本。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物联网技术与粮食安全的结合除了可以帮助各国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可以提高我国粮食的自给率,稳定国内粮食市场价格,有效地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保护有限的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物联网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促进粮食物流产业意义重大。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粮食物流环节中,必将使我国粮食物流的运作水平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谭章禄,刘浩,张长鲁,赵敦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粮仓系统研究与设计[J].物流技术,2013(11).

[2] 王常伟.大物联网技术在粮食物流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3(8).

篇8

应用背景

深圳市国际快件海关监管中心引入储运单元条码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社会进步、中心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全球形势来看,商品条码的应用,给世界零售业带来了一场巨人的变革,目前它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商业管理的新环节――储运配送。储运单元条码化、物流管理自动化,给仓储领域的改革开辟了新的天地。国际物流业巨头如UPS、DHL等均在验货、分拣及配送过程中使用了条码技术。储运单元条码对于现代化配送中心的高效收/发货、高准确率运作,以及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意义重大。

同时,储运单元条码的采用也是监管中心业务发展的需求。在上条码系统之前,工作人员要完成卸货、理货分拣、填写进仓单据、凭提货单拣货、装车等操作。由于所有的操作和数据输入均是人工处理,数据输入的速度永远跟不上货物处理的速度,更何况输入的数据无法保证准确性反而影响后续作业,所以监管中心的信息管理系统始终无法正常运行,从而导致发错货和货物遗失的事故时有发生,使中心承受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在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后,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引进条码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管理的自动化。

系统流程

在EAN.UCC系统中,储运单元条码最主要的就是SSCC条码。在这个条码的设计中采用厂商识别代码对物品来源进行唯一标识,而对于统一来源的不同物流单元的标识,则通过编制由厂商识别代码、项目参考代码(序列号)、扩展位和校验码组成的SSCC来实现。因为SSCC只在物品流动过程中使用,其条码标贴在物流单元的外层包装上,一个货物流转过程结束,SSCC就会消失,存在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所以代码容量一般不成问题。

按照国际标准,储运单元条码应采用EAN.UCC系统的编码体系,但很多物流企业都有自己的储运单元编码体系,所以要求监管中心不仅能够识读EAN.UCC系统的储运单元条码,还要能够兼容其客户的编码系统。储运单元条码在监控中心的应用如图2所不。

储运单元条码的实施,首先是建立资料库。通过EDI信息平台,供应商把所有货物的储运单元条码资料传送到监控中心的信息系统,只要扫描储运单元条码,就可以自动显示相关的商品信息及管理信息。

在收货流程方面,监控中心操作人员手持终端扫描设备对货物进行清点,并与航班载运清单及航班主运清单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将货物运到监控中心物流园区进行分拣、查验,并入库。采用条码管理后,运输时无需再将不同的货物分开放置到车上、对不同的货物做手工标记,从而提高了货车的载容利用率,也提高了货物的装车效率。到达仓储区后,通过装有条码扫描终端的自动分拣系统,根据扫描的信息记录,对货物进行不同的处理(如按不同的公司分配监管库位或留下查验),同时系统将扫描采集的数据与货物预入库信息进行对比,并将货物入库的信息实时采集到系统中。所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凭权限登录监管中心的局域网,随时查看到货物入库的信息,单证和车辆调度人员可以据此安排货物出运,而仓库人员也可以从系统中查看到每票货物的出运安排情况,对已安排的货物提早做好发货准备。

在出货流程方面,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按照供应商的报关单据,打印出对应的出仓单,列出待发货物的清单及其入库编号、库位号等信息,交作业人员到指定库位进行拣选。装货前,用手持条码扫描终端对每一件出库货物的储运单元条码进行扫描,系统将扫描采集的数据比对出仓单上货物预出库信息,一旦发现差错,如拣货出错或混入其他货物就会自动报警,指导进行正确的操作。同时更新数据库,增添货物的出货记录。

应用效果

经过近两年的运作,储运单元条码的实施确保了深圳国际快件海关监管中心的顺畅运作,整体作用及效益已逐步显现,通过无线终端扫描和储运单元条码的配合使用,监管中心内部已实现了快速的数据交互,通过扫描储运单元条码就能快速完成收货、拣货、发货等各项工作。

取得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储运单元条码操作的基础平台搭建成功,实现了实时的数据交互,确保无纸化操作,为经营业务管理的实时与高效提供了保障。

2、条码系统在辅助货物处理的同时。对货物进出库数据进行自动采集,并实时更新数据库,管理人员从系统中随时可以查看到仓库的收货、发货、库存等信息。

3、导入条码系统,对现有作业流程进行了自动化改造,系统设计了严格的出错防护措施,降低了出错率,从而促使企业的隐性成本不断降低。

储运单元条码系统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监控中心所面临的问题,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施过程的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

储运单元条码在深圳国际快件海关监管中心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是很多客户公司对于储运单元条码不太了解。虽然监管中心委托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深圳分中心对其部分客户进行了培训,但有很多客户对于储运单元条码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部分储运单元的条码使用不符合规定。有些由于印刷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条码扫描终端无法识别;有些条码粘贴位置不符合规定;有些是一个条码供多类商品使用,或者同一包装箱上印有多个条码;还有的是不同的储运单元条码粘贴串位。

最令人头痛的一点是储运单元条码并没有规范化、标准化。很多快件公司尤其是国际性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储运单元条码编码规则,编码规则各不相同,对监控中心的系统性能和容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对监控中心的设备维护和数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协助监控中心实施储运单元条码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对条码系统实施的经验进行了总结:

条码是实现高效供应链的基础环节,其应用情况的规范、普及与完善,和其他物流基础环节一样,对供应链管理起着基础平台的作用,如果基础工作没有做到位,供应链的高效快速响应是难以实现的。

篇9

以菜鸟网络的CSN为切入点,通过优劣势对比方式分析了CSN对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从电商物流管理模式的变革、服务质量的提升、组织方式的转变,探讨了第四方物流将成为电商物流的将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CSN;电子商务物流;第四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60-03

CSN,是英文China smart logistic network的简称,它是马云的菜鸟网络在成立之日所启动的一个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项目。该项目将通过8-10年的建设,实现全国任何一个地区24小时送货必达。

1 CSN对电子商务物流产生的影响

1.1 CSN前后的电子商务物流优势对比

就目前而言,常规的电子商务物流其优势在于集聚效应和短期回报性,依托于沿海发达城市较为成熟的物流体系,能较快收回投入及产出。并且,通过集中资源于需求更旺盛的地区,能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如现有的“211限时送”、“半日达”、“闪电送”等;而菜鸟网络CSN项目的电商物流追求的是更长远的利益,试图建立一个协同配送的生态链,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布局仓储中心,配以数据的互通、虚拟仓储、云计算,以达到缩短物流半径、降低物流成本、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目的。面对这样的CSN,电子商务物流的优势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呢?下表1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从上表1可以看出,以前的电子商务物流优势主要体现在,凭借经济较发达区域已经较为成熟的物流体系,以价格竞争打开电商物流市场,再集中资源发展个性化的优质物流服务,实现短期内的效益价值;而CSN之后,菜鸟网络把电子商务物流拖入了价值竞争的战场,逼着其他电商物流不得不去布局经济效益较差的地区,从而形成规模效益和达到建设全国范围内物流基础设施的目的,在根本上优化电商物流服务。

1.2 CSN前后的电子商务物流劣势对比分析

在CSN之前的电子商务物流,其劣势主要体现在恶性低价竞争,由于准入门槛低和电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一个仓库,一辆车,一个人,配以足够优惠的价格便能生存下去,而这导致的是整个行业持续高增长下激增的业务压力,已导致越发惨烈的市场竞争;而CSN物流模式的不足在于区域型的电商物流公司将失去地区保护的屏障,面对菜鸟网络很难有谈判权,不加入可能直接被淘汰,加入的话需要面临较高的服务质量门槛,甚至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且不因此提高收入为前提。其次,CSN项目汇聚了各类企业和机构,这其中的利益分配和管理便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一有不慎就可能分崩离析。面对这样的CSN,电子商务物流的劣势具体会有什么样的变迁呢?下表2给出了相应的答案。

从上表2不难看出,电子商务物流普遍存在市场竞争激烈的问题,不论是准入门槛低的常规电商物流,还是对服务品质要求较高的CSN电商物流,对于中小电商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两种电商物流的管理模式也都难以平衡各方利益,前者掌控力度不够,无法统筹全局数据;后者底层体系话语权低,是进一步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电商物流无法避免的就是“最后一公里”现象,而这也是消费者对物流服务最直观的体验。

2 电子商务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管理模式的变革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可以预见未来的电商物流会由价格战转向价值的,那么信息流势必也要从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转向开放、共享模式;电商物流服务也会倾向于标准和一体化的协同配送模式。

(1)信息流由封闭式转向开放。

信息流作为电子商务的“三流”之一,它可以说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所有数据的汇总。而在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成为了一种新的资源,电子商务中的数据能反应消费者偏好、关联数据、物流信息、仓储信息等,这些数据量越大,越能真实客观的反应现象,谓之大数据。

而从上表1的平台数据优势对比也可以看出,CSN之前的很多电商企业就意识到了大数据的重要性,比较优秀的是类似京东的协同仓库——“你把仓库给我,我给你管理”,就是采用了利益交换的模式——用服务去换取管理,就是说各个利益主体通过交换的方式,你将信息的管理权交给我,我将信息整合起来后形成服务给你,你再将更多信息给我,我给你更多的服务……这样循环起来,就产生了更多的价值;还有,就是类似1号店的重视对数据的整理和挖掘。1号店信息系统会记录并且分析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他经常购买的商品、有可能喜欢的商品都会被推荐在页面上,从而能更加精准地预测订单,使得供应链相应更加快捷。比如,1号店的系统发现某顾客喜欢用某品牌的矿泉水,他上个月买了一箱,现在可能快喝完了,又该买水了,他们就会提前预存该品牌矿泉水,这些零散的数据通过挖掘和整合起来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但是,这些电商平台、电商物流企业的数据都还是相对“静态”的,信息流仅在内部流转或是简单的交换,没有互相开放或跨行业的共享,使数据陷入了割裂、孤立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企业都在严重的浪费自己的数据资源,决策者在作出判断时,响应周期比较缓慢,一个决策通常要耗时一周甚至更多时间。这对于时刻变幻的市场商机,尤其是电商物流而言,节奏显然不足以匹配,有哪些仓库已经爆仓,有谁的仓库还是空闲的;有哪些包裹送不出去,有谁的车在返程空驶;这些都归结于信息孤岛的隔阂。因此,在电商物流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时,电商物流需要一个开放、透明、共享的数据应用平台,使信息流由封闭转向开放,能整合已有的数据资源创造更大效益,获得大数据价值,达到互利共赢“1+1>2”的效果。

(2)标准化和一体化的协同配送。

对于标准化,首先是商品的配送标准化,电商商品种类的繁多和零散性一直是电商物流提速和提质的重要阻碍。因为不同商品的特点不同,对配送的要求不同,标准更是千差万别。而第四方物流会汇集各方数据,依托于大数据共享,实时高效地解决商品的标准分类,尽可能的提供分类配送。参与电商物流的企业不再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商品配送,更多的只需要面对适合其规模某种或几种商品。其次是物流仓储中心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仓储中心,使原先仅有仓储配送功能扩展成了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和结算中心。这些配套有先进设备、流程和信息系统的地面物理仓储中心,能与物流信息平台互生虚拟仓储数据,实现电商物流的高效运转。

对于一体化,这是第四方物流的核心能力体现。什么是一体化的协同配送?以菜鸟网络为例,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小明在上海,想寄一个包裹到新疆去,他登上菜鸟网络,查询到了距离最近的圆通快递站的信息,他打电话叫来圆通的快递人员,小明支付邮费交付包裹拿回快递单,而圆通的工作人员用手持的移动终端搜索发现,在附近有辆韵达的车要去分拨中心,他联系该车,交付订单和包裹,在分拨中心调度下,包裹登上申通的车去机场,顺丰货机直飞新疆乌鲁木齐,这就是理想中的在第四方物流资源整合下的一体化协同配送方式。但是,这需要一个能驾驭整个供应链的人,去管理和平衡各方复杂的利益关系。而从上表2中的管理体系劣势对比可以发现,其他电商物流都是采用平等的合作伙伴形式,对于全局掌控力度较低,只有菜鸟网络这种第四方物流才有可能以最高话语权去统筹分配各方利益,实现电商企业、电商物流配送、甚至供应商和消费者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电商物流企业能实现资源共享,以协同配送的方式,让擅长干线运输和区域分拨去做各自擅长的事,并且形成一个完整的,动态连结的生态链条。

2.2 服务质量的提升

面对着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多样化发展,消费者的选择也更趋于多样化和理性化,这种情况下,电商物流的速度、服务、价值,便成为了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正如上表2中服务质量和物流成本劣势对比所描述的,未来的电商物流战场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从区域性优质服务转向全国性的优质服务。

(1)全国24小时送达。

根据上表1中的运送时间对比,可以看出,自建物流也好、外包物流(第三方物流)也好,都能在相对短期内,依靠原有的物流体系,较快的实现区域范围内的优质服务提供。但是,外包物流和自建物流都属于“孤军奋战”,由于资金实力的限制,很难去撬动规模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去“开疆拓土”。而第四方物流,因为不涉及底层的物流利益,则会汇聚越来越多的各方势力,也如上表1中基础设施分布优势对比所备注的,这符合《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建设智能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全国性的智能物流和仓储体系,以进一步统筹推进智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实现物流快递的智能调配的政策指导。

并且,第四方物流所构建的智能物流网不仅仅是多家物流企业之间的数据互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带来的物流加速,更是依托于成熟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去分析发现需求地商品所需求的品类和数量,从而计算分析出各个卖家的最佳仓储物流策略,使商家可以提前将商品布局在地面的全国性物理仓储中心,从而能以最短物流距离配送商品,也为将来的冷链物流常态化提供了可能。

比如,一个宁波品牌的产品库存深度为1万件。原本的话,这1万件商品都放在该品牌的宁波仓库里。消费者若购买,货物就会从宁波仓库发出,通过“三通一达”的物流体系送达。而在未来,该品牌使用智能物流网的数据后,将会根据消费者分布,以及销售预测将这1万件商品按比例分配到全国不同的仓库中。在用户下单后,只需要在离用户最近的仓库发货即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以更节省的资源,实现全国范围内24小时送达。

(2)可视化的配送运输过程。

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只能在电脑网页上跟踪物流运送信息,了解快递大致的到达时间。后来这一过程逐渐扩大到手机应用领域,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跟踪快递的运送情况,但最后依旧没有过多主导权,只能等快递员在一个不知你是否会在家的时间将快递送上门,或是等着接收短信出门到派送点领取快递。

另外,由于配送过程的不透明化,电商物流常常出现在发生“开包”、“丢包”事件后几方责权人互相推诿的现象,这些都会对用户造成糟糕的体验。随着4G牌照的发放和三网融合的扩展应用,强大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无线手持终端不久将成为电商物流行业运行和管理的主要设施,随着RFID和GPS技术的不断成熟,电子标识、识别、跟踪和可视化物流管理系统将会普及应用。那么,电商物流的配送将来可能像地图导航一样,能在地图上显示包裹的实时位置、配送快递员联系方式等。其次,全程物流监控,可视化将使电商物流作业变成透明的过程,可追溯过程,责任明确。只有如此才能使消费者化被动为主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避免最后一公里的现象。

(3)多维度的物流评价和人性化物流服务。

电商物流的由“推”到“拉”。电商物流需要更多地考虑“客户要我提供哪些服务”,从这层意义讲,它是“拉”,而不是仅仅考虑“我能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即“推”。电商物流的优质服务除了信息化和提速,更需要服务的人文关怀,如上表1中服务质量优势对比部分所体现出的,电商物流需要系统化的建立四个维度的评价体系,从确定服务标准、对异常情况能够主动关怀、包裹交付方式丰富多样以及退货时方便快捷,来规范化和系统化电商物流服务。

同时,电商物流服务也应更趋于人性化,对于不希望泄露私人地址的客户提供代收件服务,客户只需要选择就近的代收点,然后自己上门取货——自提模式;为无法按时取件的客户提供预约配送的服务,消费者购物后,可预约一周内指定某天收货。在如今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人文关怀和高度信息化的电商物流才能创造高附加值且优质服务。

2.3 组织方式的转变

电子商务物流的环节应该包括电子采购、订单处理、虚拟库存管理、充分的供应链可见性、相关的集成技术以及能够实质性增加服务水平的多方面综合服务等。但是,国内现在主要的电商物流模式是自建物流和外包物流(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的核心业务是仓储、运输、配送等基础环节的运作,很难保证优质的物流服务和提供对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而自建物流因为成本原因和资源分散投资,对其覆盖区域有局限性,很难在全国范围内都提供优质服务。

可以预见的,在将来不管是电商物流还是整个物流,一定是开放的,因为面对着这么庞大的电商市场,封闭性、局限性的物流体系无法与之相匹配。菜鸟网络CSN项目的启动,加速了京东等其他电商物流平台的社会化进度。以京东来讲,作为国内自建物流最为成功的一个代表,现在也开始开放其地面仓储,以协同仓的方式,将那些不属于京东的仓储纳入京东的仓库体系,为商家提前布局商品,类似于菜鸟网络的CSN项目。但是也要考虑到另一方面,以京东为代表的电商自建物流平台和马云为代表的社会资源整合的菜鸟网络将是两股重要的力量。试想,京东、亚马逊、凡客、1号店、唯品会等自建物流平台会愿意融入菜鸟吗?所以,菜鸟基本不能够整合电商自建物流平台,整合的是社会物流,即第三方物流(外包物流)。

3 结束语

自建物流会继续存在下去,而第四方物流则会成为电商物流的发展趋势,只有这种模式才能结合中国小、散、乱的物流公司,更能产生一个“底层体系”,发挥出巨大的效应。这个底层系统可以类比成万达广场,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业态,影城、超市、饭馆等,而电商消费者则是广场内的人流。第四方物流将会成为这样的一个个“万达广场”,秉承和发扬开放、透明的互联网文化,致力服务整个电商生态圈内的所有企业,以促进生态圈的共同繁荣。其他的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等都可以在此之上,通过系统数据和地面物理仓储,优化自己的网络,提升效率,调整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陈静.“菜鸟”试飞智能物流[N].经济日报,2013-05-29(A08).

[2]徐晓兰.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N].人民政协报,2013-03-23(B01).

[3]Iris Mir. Logistics Revolution In China: Will Delivery Companies Deliver?[EB/OL]. http:///2013/06/24/china/logistics-revolution-in-china-will-delivery-companies-deliver/,2013-06-24.

[4]韩思媛,吕贵鑫.从光棍节的“爆仓”谈我国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之殇[J].统计与管理,2013(3):138.

[5]罗碧.协助快递公司菜鸟大数据“参战”[N].每日经济新闻,2013-11-12(05).

[6]李会敏,周溪召.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12(3):57-60.

篇10

1当前物流面临的低碳经济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技术创新、自主创新、产业转型等方式,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最早在能源白皮书中提出,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尽可能低的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哥本哈根会议以来,在世界各地宣传绿色、环保和低碳的概念,中国政府承诺2020年,中国碳排放量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下降40%至45%,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在整个低碳转型之路。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物流本身是一个很大的能耗,而且还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据统计,能源成本已占据企业物流成本的40%,甚至更高比例,运输能源消耗已成为物流行业的一个伤疤。2007年,中国的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能源消耗20643t,标准煤大约是3.7倍;1994年,它的能耗占中国总能耗的比例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4年的4.58%增加到2007年的7.78%,其增长速度不是很快,但是考虑到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基数大、增长快,因此我国的交通能源消耗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全球的企业节能减排日益重视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已成为当务之急,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物流业作为“第十二年计划”期间重点振兴规划的十大产业之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2绿色物流管理概述

绿色物流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到目前为至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一些国内外学者对绿色物流的概念有不同的描述。吴和邓恩认为,绿色物流对环境负责的物流系统,包括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包装、运输、仓储,并到达最终用户手中之前物流过程的绿色,但也包括废物回收和处置的逆向物流。一般来说,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实现物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它需要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系统的完善,形成一种共生环境物流系统。它是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理论、外部成本内在化的物流绩效评价理论,以及理论基础的物流的新概念的发展、节约资源、能源消耗低、回收等特点,改变原有的经济发展与物流以及物流生活消费的单向作用关系,旨在传统的线性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采取与环境和谐的态度和新的思想,设计并建造了一个环形的循环物流系统,实现传统物流结束时的废料可以恢复正常的物流过程。现代绿色物流强调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形式,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因此,绿色物流应建立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管理和运作的绿色。

3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3.1政策管理相对滞后

我国自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污染的环境政策和法规建设,但针对物流产业的政策和法规不多,企业绿色物流操作经常反复。中国相关法规还有待健全,目前为止,我国还缺乏相关的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强制性的政策与条款也比较少。同时,监督和控制的物流相关物流活动也比较少。最为主要的是,先前的标准是九十年代的物流政策,因为物流的发展在我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内具有相对的重要意义。而在当代,我国的物流业还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而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企业的物流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因此,法规和行业系统的落后是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方面。

3.2绿色物流的技术研究和运用水平滞后

在欧洲、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物流管理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准时生产技术以及绿色包装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通过全国物流行业的物流管理促进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发展。但中国目前缺乏统一的研究机构,许多物流企业规模小、操作不规范,没有条件进行物流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条形码、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其他技术只有少数大型物流企业应用,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技术的落后,导致缺乏有效的物流信息平台,这些给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控制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3绿色物流的应用人才缺乏

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技术和熟悉物流的宏观政策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但目前我国受物流经济影响,从事物流管理人员大多是传统的物流人才,精通物流技术和宏观物流政策的人才少,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十分匮乏。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以及资源节约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在物流高级人才的培养方面过于侧重于理论研究,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4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绿色物流管理的策略

4.1采取政策性措施

日益发展和壮大的物流业配送服务所需的车辆将消耗大量能源,制造污染,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法规,根据汽车尾气和能源类型规格,制定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标准,并逐步更换新型的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此外,在制定标准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即:提高运输车辆排放标准,限制路线,加强车辆检测,物流企业排放补贴等措施,协助完成物流车辆绿色转型。

4.2实行绿色运输管理

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实现共同的配送模式。共同的配送要求最大限度地将企业的资源运送到需要的地方,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也可以采用复合的交通运输方式,即有机地结合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运输工具,多部门、多环节和多个运输方案的联通与互动。第三方面,就是发展第三方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是专门为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供应商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从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及供应商角度看,这种合理化的运输更加简化了资源的分布和使用。

4.3开展绿色包装管理

所谓绿色包装,是指利用绿色环保的材料进行包装和运输,代替那些传统的非环保的包装材料,比如塑料袋等。绿色包装不仅可以节省资源,也可以降低环境污染,所以,在发展绿色物流的时代,绿色的物流包装尤为重要。一是实现模块化的包装,即使用容器和包装托盘,统一大小和规格,这样便于包装和运输,二是实现集装化和大包装,采用集装箱等有利于物流系统装卸和仓储、运输的机械化的包装方式,同时还可以降低材料的包装成本,有利于保护货物本身。三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循环利用。另外,还可以开发新的环保包装材料和机械。通过以上方式,就可以实现功能化的绿色包装。#p#分页标题#e#

4.4开展绿色仓储管理

首先,有关部门要做好存储点的规划,确保不浪费资源。在设置存储点之前,应对物流中心做详细调查,以确定哪些地方必须建立、可以建立或不应设立存储点。其次,加强物流环节,减少存储成本。应努力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卖方一体化,这样如果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那么成本将减少。

4.5加大技术开发创新和利用力度

绿色物流技术,包括标准化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安全技术、监测技术、存储技、各类废物处理和废物利用技术、物流功能和特殊的技术以及质量管理技术。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是绿色物流的重要支柱。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美国的物流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了很多先进技术。中国物流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研发和使用绿色物流。同时,物流企业应加强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实施绿色物流,提高绿色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

4.6加快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当前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培养物流管理和应用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实践性很强;同时,物流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别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快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首先,各类高校开设物流相关的专业和教育体系,积极提高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现代绿色物流专业培训大量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包括与物流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本科、研究生专业,同时提供一些相关的职业培训或高级培训项目,即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教育。同时,也可以采用企业聘用和人员外派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

5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建

5.1转变模式,不断改善绿色物流环境

第一,宏观调控,依法管理。以“政府”为总指导,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第二,改善流程,宏观调控,引导企业向健康方向发展。在物流企业发展的前期,从货运到包装到仓储,都会产生导致环境问题的过程,如尾气污染、包装垃圾,因此要从流程上进行处理。第三,增强绿色物流管理的观念。只有在意识上对“绿色物流”足够重视,才能从领导层到终端员工都走绿色物流道路,实现“集约式”的物流管理模式。

5.2改善经营,塑造绿色物流品牌

“战略管理”不仅是重点物流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也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当前物流管理提出了绿色概念,我们应该积极响应,打造自己的“品牌”,为现代绿色物流创造条件。首先,抓住机遇,不断尝试。当前物流市场繁荣发展,挑战与机遇同时存在,因此物流企业要把握市场脉搏,抓住商机,不断尝试新的运营模式。其次,在勇敢尝试的同时,企业还要制定周密和可行的运营计划,提升执行力。第三,要控制财务成本,提升企业效益。物流企业要想生存,必须自力更生,通过自身的运营获取效益和资金,将成本控制深入到各个部门。另外,企业还需要优化结构,实现集中式管理。集约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绿色物流品牌的塑造,促进现代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

5.3塑造和谐环境,创设激情

绿色物流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我国物流经济的起步相对较晚,在这种环境下改变物流的管理方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保持企业内部的“环境和谐”是绿色物流实现的保证。首先,要实现人的和谐。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一个大的整体,管理者要协调好人员的关系,形成互相信任和诚信机制,这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打造和谐的文化。绿色物流管理模式的创造,需要企业塑造和谐的内部文化,尊重员工的人格和工作。第三,要实现和谐管理。管理层在制定管理方案时,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问题方案,企业要制定好的奖励机制,为各部门的运行提供良好机遇,将部门和员工的效益发挥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