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1: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篇1

90年代后,特别是1997年、1998年后网络技术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定义,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今世界上新技术、新思想层出不穷,人们还来不及规范和统一某些新的概念,更新的东西又涌现出来了。

在教学中为了向老师和同学们说明什么是“教育信息化”,黎博士是这样解释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使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公民教育的基本要求。”

黎博士在谈到“e-Education”与“教育信息化”这些近年来出现的词汇时说:“这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反映在我们这个工作领域中而出现的充分认识中的变化。电化教育的概念产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978年后得到举世瞩目的发展。电化教育吸取了西方视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回顾近几十年来我国教育领域的发展史,电化教育可以说是将引进与本土化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性的范例,这对我们今天如何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技术也很有启迪。”

“世纪之交,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到来,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现在各地的教育部门、电教机构、学校都在忙于‘校校通’、‘网络时代的教与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研究,我国电化教育已经迈入网络时代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时代到来的时候,电化教育再沿用过去视听教育的英文译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1999年底,我建议采用‘e-Education’的译名代替原来‘Audio-VisualEducation’。当时,我研究了电化教育’98定义和AECT’94定义,注意到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在《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中译版序言中提到网络时代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这一领导下一个版本的定义的建构,因而关于e-Education的定义重点在思考未来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并大胆地预言了信息时代的e-Education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研究与人类学习行为有关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规律,以促进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将电化教育的英文译名改为e-Education,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看就知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是整个教育观念的变化。这是电化教育的观念、内涵、实践、研究等诸方面适应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新发展。”

篇2

关键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41-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技术革新,军事院校利用互联网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军事院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就目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组建现状来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在一定情况下阻碍了军事院校信息化的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军事院校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意见,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改革需要更多的创新设计,要顺应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加强军事院校内部机制的联系,提高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安全性。

一、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定义

所谓的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军事院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其教育工作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满足军事院校的发展需求,利用低成本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来提高军事院校经营管理的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全面整合管理军事院校内部之间、军事院校与外部之间的信息,实现各个结构的系统化管理,使军事院校中的各项信息都能得到及时的监管,确保军事院校取得更高的效益。军事院校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及时地把控军事院校发展需要的各个环节,实现资源的极大共享,全面实现军事院校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

就目前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来看,无论是在管理方式,还是在技术革新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首先从市场角度来看,信息化管理所需要的系统软件价格高,特别是对于这种管理模式高要求的军事院校来说,所需软件的价格会更高,这就会造成军事院校在信息化组建上投入成本过大。同时还有很多信息化管理的系统软件供应商服务不到位,只是单纯的软件供应,并没有全程的专业辅导,造成军事院校在技术开发时缺少专业的技术支持。其次从军事院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军事院校的管理模式还比较传统,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在管理技术的革新认识上也存在不足。最后造成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组建滞后,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发展。

三、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的整体构思

(一)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组织结构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必须具备完善的组织结构,要让军事院校的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中小军事院校的需求,在平台的架构上主要包括数据库、平台、应用、系统层等,要能更好地实现军事院校信息化管理的低成本运营。另外,要在管理平台上设计各个应用型的软件,如: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资料管理软件、外部关系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等,确保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更具实用性。

(二)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总体模式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应用开发工具,它主要是用于开发军事院校所需要的系统,便于二次开发人员或者业务管理员操作。二是应用运行平台,这项平台主要是用来管理数据和处理业务。三是应用系统模板,军事院校可以利用CRM、BPR、MRP应用系统进行对平台系统的修改,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三)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方案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模块设计的重点在应用运行平台的设计,通常采用的是Windows应用程序,实现对CRM、SCM、MRP系统的实际应用运行,便于军事院校对数据和系统的整合管理。这类程序的设计利用的是互联网的优势,在设计模块上建立数据库表、数据库字段、数据库字段封装等,实现数据库整体功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管理功能还涉及到定义用户和角色、定制主界面、定制菜单、定制数据管理页面,并通过应用软件满足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外部需求。

(四)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

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立要结合军事院校自身的特点,系统管理员应该针对军事院校的管理所需要的不同情况,把外部定制的系统模板进行一定的修改,把原来的系统模块中的CRM、SCM、MRP、MRPII等系统根据用户所需进行增加和删减,如果原系统中缺少用户需要的系统,还可利用应用开发工具,设计一个新的系统模块,组建新的目标系统。

四、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对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来看,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组建需要更为先进的创新设计,不仅要突出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平台优势,还要克服其存在的不良因素,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军事院校的发展需求,为军事院校建设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还要更好地迎合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及时调整平台设计,以低成本的平台设计创造高价值的信息管理平台,全面提高军事院校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完善军事院校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华琴.继续推进无线局信息化建设[J].广播电视信息,2010,(1).

[2]广南,Jack.解密天派全新车载数字信息化平台C9[J].音响改装技术,2010,(3).

[3]何海明.大连港散粮码头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信息化;内涵

学前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学前教育阶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愿望,使学前儿童能够得到多种学习体验,促进学前儿童的整体全面发展。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也逐渐将现代信息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使得儿童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现代信息化教育,在信息化教育中表达自我、感知世界、能够尽情游戏与交流,积极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氛围。

一、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学前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部分,而且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因此,学前教育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以及国家信息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在上世纪910年代将国家信息化定义为:在全国的统一带领与组织下,将在农业、工业、商业以及科学技术等多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并深入信息开发,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我国现代化进程[1]。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普遍运用,使得现代信息化教育资源更加的丰富,这有利于学前教育过程的优化,使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信息化素养,使得教育的信息化逐渐向学前教育发展,推动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学前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对学龄前儿童的深吸发展进行信息化教育,使幼儿能够在学前能够热爱学习,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愿望,使学前儿童能够得到多种学习体验,促进学前儿童的整体全面发展,使幼儿能够尽快的进入小学阶段。

二、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念指出:学前教育信息化用科学的思想占领教育阵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成果更加完美。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和新时期人才的累积,从而也使教育事业更加茁壮成长[2]。因此,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判定过程中,最直接的表现是教育的过程是否采用信息化技术,以及能够塑造创新性人才。这就需要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配备适宜的信息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适合的信息化资源,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采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学前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学前信息化教育。近年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被人们片面的认识,认为学前教育信息化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并没有将学前教育信息化形成完整的教育模式,并向多种方向的发展。这导致在学前信息化教育中,幼儿只学习了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等,忽视了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最终使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无法有效实现。

三、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前教育信息化中,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学前幼儿,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所以,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必须牢记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不能一味的强加给幼儿压力,要保证幼儿在信息化环境中快乐的游戏和学习。第二,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教师要采用合理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育,根据国家或者地方的教育经费选取合适的教学设备。使得教育经费的拨付遵循整体发展、特色化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逐渐实现学前教育的信息化,避免教育出现较大的盲区。第三,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教师要利用教学资源适宜的开发信息化课程,加强课程资源的及时更新和管理工作,使幼儿确实能够在新颖的课堂环境中学习到新知识,有效的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四、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

在学前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在工作制度上不完善,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这严重的影响了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基础设施比例不平衡,导致实际的信息化建设依然没有实现,出现了新的教育鸿沟[3]。因此,要加强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理念,做好资源和硬件的基础建设工作,对学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培训,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管理,保障信息化教育的目标实现。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教育已成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的教学环节。学前教育信息化用科学的思想占领教育阵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成果更加完美。积极进行教育资源的整合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和新时期人才的累积,从而也使教育事业更加茁壮成长。在学前信息化教育中,要培养幼儿能够表达自我、感知世界、尽情游戏与交流,积极地探索周围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氛围。因此,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当中,要求教育教学要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寻找并开发与儿童发展相适宜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培养学前幼儿的信息化素养,使学前信息化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作者:马婧旖 单位:沈阳市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文涛,赵栋栋.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

篇4

此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从介绍了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然后提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一

些策略。

关键词 : 信息化;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育信息化的成功与否,教师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需要改变教师的信息意识,不断地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知识,因而,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教师信息素养

根据国内外专家对信息素养的概括和定义,我们对教师信息素养可以定义为:1)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有基本正确的理解;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2)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为学习或教育教学工作等问题的解决,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3)能准确、高效地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将信息应用于批判性思考。4)能有效地吸收、存储、快速提取和发送信息;能较好地管理自己搜集到的或自己生成的信息。5)能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整合,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 能用尽可能好的方式表达、呈现(和储存)自己生成的新信息。6)能将以上一整套信息技术更好地运用于自己的继续学习和交流。7)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二、中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一)缺乏强烈的信息意识,信息使用率不高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普遍建立了校园网,但校园网上的资源的利用率都普遍较低,校园网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比如大部分学校的网站基本是用来通知,其他的跟教学相关的内容或资源不是很多。同时教师对Internet上的资源利用率也不是很高,没有自己一碰到问题,就去Internet上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的习惯。

(二)信息检索能力差

缺乏电子文献、网络文献以及数据库等的基本知识,不知道怎样高效地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检索方法、搜索技巧知之甚少,比如“空格键”、“双引号”的作用,很多人不了解,因此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或者要费很长的时间才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三)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偏弱

有些教师虽然找到了一些自己所需的资料,但无法对这么多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网络上的信息千千万万,千头万绪,在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之前,我们心中应该有一个腹稿,应该在纷繁中抓住重点,根据自己脑子中的思路,进行过滤,加工得到自己的信息。

(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

许多教师没有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的习惯,或者有些教师由于对于信息化设备不是很熟悉,懒于学习,因此在平时的上课中很少用,或者有些只是在公开课或观摩课中使用,从而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另外很多教师缺乏对新技术的兴趣,这也制约着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因此,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尤其重要。

三、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一)让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师要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强化信息观念。教师的职业有一个特点,当他刚刚进入教学领域时,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教学经验,而且经验对于教师非常有用的。但是,当教师一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时,经验有时会反过来成为某些教师进步和创新的障碍。因为经验来之不易,获得后就不愿轻易丢掉或改变,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一种惰性,这种惰性对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吸收和消化都是不利的。因此必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塑造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树立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

为了达到培训目标,可以依据教师的能力水平将其分为初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两个层次。初级培训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因特网基础等五个培训模块;高级培训包括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等四个培训模块。同时,还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式,将基本技能、技巧培训融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培训和课题的开展过程中进行。

(三)积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情感

信息化教育情感,是教师在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的态度倾向。目前很多学校的信息化设备都比较先进了,但可能使用的次数不是很频繁。如果教师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信息化教学中,那么信息化设备将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因此,在教学管理上,应该想方设法培养教师积极主动的信息化教育情感。比如,建立信息化教育教学学科科研小组,提高骨干教师的研究积极性;评选学科运用信息技术优秀课,及时表彰上进者;召开信息教育教学经验座谈会或专题讲座,让能者有施展、表现的机会;创办信息化教育小报,及时宣传教学教研进展等等。这样,健全了激励机制,有利于增强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氛围,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以促进信息素养的均衡发展。教师们依托公开课、优质课、说课评课等形式,促进各方面知识技能的交流与共享。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成立教师虚拟学习社区,借助电子邮件、QQ、BBS等方式开展合作,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教师都可以组成学习团体,彼此取长补短,消除信息素养的性别、年龄、教龄、地区差异。同时,学校可邀请信息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到学校讲学,选送教师参加信息学术活动。

总之,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除了部门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外,我们教师更要努力学习,跟上信息时展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明.试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网络信息,2008,(2).

篇5

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将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这两者内化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

本文通过分层抽样,采用量表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实证探究当前中小学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及分布。这将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一种独特的、实证的依据,也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指向。

研究设计

1.操作性定义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的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

2.研究工具

为检测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相关层面的水平,本研究量表部分参考台湾张奕华博士开发的量表,并得到张博士本人的使用授权。其名称为“小学校长科技领导现况调查问卷”。本量表内核基于其提出的五个基本维度,并进行词汇上的转换。经过信度分析之后发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985,该系数显示出整体量表具有相当的同质性,各分量表的 Alpha系数分别如下:愿景、计划与管理(.94)、成员发展与训练(.90)、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91)、评鉴与研究(.95)、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2)。问卷采用 Likert 五点量表,其选项分为“非常符合”、“大致符合”、“有点符合”、“大致不符合”、“非常不符合”等五个选项。问卷依据受试者的察觉与感受来填写。计分时,“非常符合”5分,“大致符合”4分,“有点符合”3分,“大致不符合”2分,“非常不符合”1分。整个调查工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量表,前39题为五个维度的各项,同时增加了一题考核校长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如此共计40道题供受试者填写。

3.研究实施

本次研究涉及温州市的130所中小学。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个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呈等比抽样。本次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这样多角度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抽样误差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SPSS及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分析数据关系分析。

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得出了117所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真实水平。为了更准确、量化地表明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现状,此次调查所用的量表部分共40道题,每道题目对应一项指标;每项指标赋值5分为优秀、1分为最差。从结果看出,当前学校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折合成平均分为3.83分,总体来说欠佳。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处于大致“及格”水平。下图是分别对五个维度作均值处理后形成的雷达图。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五个维度分析

基于该水平测量情况,笔者从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五个维度来简要分析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现状。

(1)愿景、计划和管理:这一直被视为评价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非常重要的方面。校长作为一个有效的技术领导者,必须具备信息技术如何促使学校变革的愿景。为了发展这个愿景,校长还得了解新兴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趋势。校长要有一个清楚的技术愿景,并了解其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从而引导教师进行信息化建设规划。此外,校长对学校设备和资源的管理也被视为评价校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个方面,校长的得分不是很理想。

(2)成员发展与训练:这也是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方面。描述和确定成员发展的资源,是技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国际教育技术协会课程纲要指出,成员发展活动的计划与设计非常重要,在成员发展的领导上,维持最新式的议题与模式,是技术领导者须承担的角色。在这同时,建立资源中心是促进成员有效专业发展的关键步骤。校长在这方面的得分基本让人满意。

(3)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当教师和职员需要协助时,技术领导者需要提供技术的支持,确保公平地取得信息技术资源和适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设备。这是作为校长应具有的技术领导技巧。确保技术的取得、增加技术及其相关支持是校长须具备的能力,其中的技术领导能力可包括操作系统,软硬件的选择、安装、维护,设备和资源管理等。校长在这方面的得分与第二维度“成员发展与训练”相同,基本让人满意。

(4)评价与研究:有效能的校长会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效能,作为评估教师绩效的指标。同时,校长会研究学生的学业成绩资料,并鼓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效能。校长作为学校信息技术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技术领导技巧包括监督的能力,例如评鉴课程和教学表现。更重要的是技术领导者要能评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计划,并进一步改进计划。在这方面,校长的得分在几个维度当中是最低的,应引起校长们的重视。

(5)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人际关系对于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效能会产生影响,这也是技术领导的一项重要方面,其重要性凌驾于信息化专业技术之上。当校内成员们学习使用新技术时,领导者必须能够提供支持。有关的研究指出,人际关系技巧被列为最重要的;而技术上的技巧是被列为最不重要的。计划、执行以及管理的人际关系技巧,其重要性远胜于个人职位上有关技术方面的责任。优秀的教育技术领导者,需要精练的人际与沟通能力和适度的信息技术能力。校长在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说明校长对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比较重视,把握得也较好。

上述分析表明,总体而言,当前的中小学校长基本上能够把握信息化建设的五个维度,但是在个别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特别是“愿景、计划和管理”及“评价与研究”两个维度得分不是很高。但在“授权一个包含不同成员的教育技术计划团队”及“技术丰富化的学校改善计划书”两项上得分明显偏低。特别是第四个维度,校长们的平均分是3.6分,在五个维度的得分中是最低的一项。这说明校长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计划的评价的能力还不是很强,这同时也影响了校长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者对学校信息建设的进一步规划。而在其他三个维度上,校长们的得分都是较高的,特别是“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方面,校长们普遍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的提高,并将其运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对于中小学校信息化发展而言,校长们信息领导力现状并不理想,在很多方面还尚待提高。

本文为作者主持的温州文化研究工程项目《校长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作用研究》(编号:Wyk11032)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浙江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篇6

中小?W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需要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的新教育体系,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目标和任务、决策和管理,模式和评价,环境和资源、方法和技术,科学研究和培训和其他方面。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的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一、信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

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开始阶段,我们耳闻目睹了很多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教育中简单地定义为“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和网络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先行者,但学校教育的多媒体和网络教育不应等同于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可能会引起误解。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中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信息社会建立教育环境。根据理论的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一般理解,是使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能使教育者和学习者轻松地获取信息和信息交换的环境,特别是应该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周围的一切在学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总和。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已经使信息化教学环境适应了学生信息化的需要,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环境,不仅是硬件系统,而是硬件、软件、隐藏的一切有机集成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1.提高共享学习资源的沟通功能;2.实现了教学设施网络化;3 .项目促进多媒体学习环境的改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们学校的领导对形势有长远的看法,在学校经济不富裕的情况下,花钱已经迈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为了满足学生信息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和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学校应积极寻找筹集资金、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的途径。致力于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和教育设施信息化教学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支持体系。

三、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 具有比较固定的按培养目标应提供的客观实践事物与客观实践环境, 包括实验室、技能训练室、劳动技能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与一些社会上的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活动场所建立固定的联系, 为学生的实践和活动提供服务基地。

2. 具有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教室物质环境和教室文化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中小学生学习、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健康发展与否,上述因素关系极其重大。

3. 优良的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首先应从教师的培训开始, 而且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最关键的因素, 因为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导者。教师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内容、目的, 不经常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 不精通教育传播技巧, 不熟练掌握现代媒体的开发与利用, 不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或者不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改革传统教学, 那么教育信息化则常常是表面弄得很热闹, 实际上形式主义为多。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有目标地装备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在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的基础上, 开发和建立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及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网络系统, 为教师和学生获取更新更多的信息提供渠道。

四、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的挑战,是教育变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使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自然,被认为是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其功能和角色定位,也将逐渐从传统的“知识”转变为“设计师、辅导员、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首要任务应该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根据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 信息化背景 师资队伍 建设 浅谈

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又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信息科学技术也随之提高,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顶端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信息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教育事业中,高校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应该怎样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熟虑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浅谈。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所谓的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在高校教育领域全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从而达到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这一过程,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技术特点就是智能化、多媒体化、网络化以及数字化,而共享、协作、交互以及开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1.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搭建了信息化的平台。由于高校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体的系统建设工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包括信息资源等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因此,高校教育必须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要着重建设高信息素质的教师队伍,着重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高校要有必要的硬件设备,以便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要求高校加强软件建设,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硬件设备和软件建设就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环境建设。

2.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所谓的潜件,就是指人的观念、思想等等,高校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高校教师的观念,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自己院校内展开现代教学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大讨论。在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潜件建设时,要加强和重视教学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从而树立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思想和观念,最终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转变。

3.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能够为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制度性的保障。进行合理、科学以及操作性强的制度考核标准能够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的素质。这就要求高校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这里所指的规章制度包括师资队伍信息素质的考核、应用以及培训等等方面。高校自身所制定出来的制度必须要体现出激励机制,能够很好的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积极性的激发,还能够满足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考核的时候能够量化考核以及定性评价的需求。最后,笔者认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还要随着高校自身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行及时的完善和修改,对于高校信息化背景下的建设的制度要强有力的执行。因此,笔者认为,想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进行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

三、结语

如果说一个人的思想是这个人的灵魂,那么这个人想要拥有好的灵魂,就必须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首府,一直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大学生的普遍使大学生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与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有着直接关系,而高校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本文中,笔者从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环境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潜件建设以及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制度建设这三个方面浅谈了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海芝.中外高校信息资源的采集、保存与利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 周秋江,赵伐.“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建构及其运行——来自宁波大学的经验[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

[3] 崔茁.新升格本科院校高师类毕业生不良择业心态分析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3)

[4] 李瑜.基于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271-03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a member of the stage i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 with both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This paper aims to compare the developing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explore how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solution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ilding infromation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openness, interactivity and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gitation;exploration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迅猛,涵盖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育系列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广泛开展,教育信息化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下的必然举措。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全新的变革过程,其本质在于教育过程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广泛使用,通过教学内容数字多媒体化、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化、教学过程个性自主化等系列行为,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知识技能的掌握,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无论从过程的角度,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信息化,是运用信息与通信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一个过程。[1]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多处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大力开发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提升学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与普通高等教育强调研究与应用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对理论学习的要求是实用、够用和能用即可,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别于此,高职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舞台中的一员,既具有教育信息化的普遍性,也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掌握,教育信息化就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化产品来充实教育信息化平台,模拟实践,并最终为实践服务;另一方面,与时俱进的技术革新与发展需要高职教育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高职教育信息化具备终身开放的特性。比较中外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积极思考,值得我们探索与实践。

1国内外高职教育信息化对比

1.1 欧美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信息化状况

来自国际互联网的数据表明,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外发达国家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一直领跑世界。在信息素养具备的基础上,这些国家都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网络,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大力推行现代信息技术,积极组织并发挥本国教育界及相关学科专家学者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服务活动。

以美国为例,美国最具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是社区学院。基于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美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广泛应用阶段。学校网络的普及、信息设备的先进,给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各类教育类杂志和有关教育技术的国际会议几乎全是讨论网络教育虚拟课堂建设、多媒体教学设计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内容。为了保障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美国还制定了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全体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等,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有力提升了师生信息素养,为教育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我国大陆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广泛意义上讲,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天津职业大学,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则更是步履蹒跚,最为典型的形式是广播电视大学,算是有了一点教育信息化的雏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率先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二十多年过去了,包括高职教育信息化在内的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但对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成果,不少高职院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尽管中国教育和科研网(CERNET)、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平台已初步形成,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也实现了与CERNET和现代远程教育网的高速连接,初步形成了具有交互功能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并在部分行业领域的教育教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制约于相对薄弱的硬件基础设施,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速度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网络运作成本费用也稍显昂贵,仍不能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自主与开放要求。

(2)教育信息化设施使用率有待提升

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各学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络并连入国家教育主干网络,校园网中也融合了数字图书馆、网络课程等信息化应用项目,但和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信息社会下人们的求知需求。硬件设施成本的大投入与实际应用效果的低产出是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矛盾。已建成的校园网中,相当一部分还处在一种闲置、得不到充分利用的状态,真正能将信息化环境设施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课程还很少。除了和信息技术类或与之紧密相关的一些课程尚能发挥网络平台的信息化教学作用外,不少课程远未达到教育信息化。满足于任务的完成,实际使用率较低。多数信息化平台只重视外表、框架,不重视内涵的建设。现代信息技术还停留在演示工具应用层面,对教育的影响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3)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

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直接行为人,不少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加强,相当部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设施的使用熟练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过程明显滞后,相应信息化建设往往还停留在演示型的课件制作和使用水准上,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实施开放式专业课程教学的甚少。更有甚者,只是将课本内容全盘照抄到演示文稿中,课堂教学成了放、读幻灯片的流水作业,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实施知识与技能传授,具有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途径网络化、教学展现多媒体化等特点,能充分保障现代教育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需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2]

高职教育兼备“高等”和“职业”双重因素,其培养目标相应介于学科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中间技术型,要求学生掌握适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技术应用能力。高职教育学制年限普遍不长,通常只有三年。时间的有限性制约着学生对更多、更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完全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教育信息化下的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也是学习者获取职业技能的求知工具。大力实施教育信息化,更能满足高职教育的终身性、时空开放性需求。

可见,高职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让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保障了全民教育的平等性,保障了人们终身学习的权利,对全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信息化同样能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利用教育信息化环境,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此外,由高职教育信息化引发的众多思考与实践,能有力地促进教育理论,尤其是高职教育理论的全新发展,促进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信息产业的发展。

3 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探索

3.1 加快信息化设施的硬件建设

高职教育信息化能否有效实施,首要因素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来,令人欣慰的是,我国高职教育在信息化道路上加快了探索前进的步伐,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已成为各个学校的重点投入之一。围绕国家教育主干网络,很多学校都建有高速光纤数字网。校园网内,以个人计算机终端为代表的机房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学习通道。多媒体教学环境亦比比皆是,几乎每个教师、每门课程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含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各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也如雨后春笋,呈现在广大学生面前。

值得一提的是,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投入,往往忽视了学生身边的自有资源,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通讯设备。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如能充分加以利用,一定会给教育信息化的有效实施增添更多的生机与动力。为此,做好高职教育信息化工作,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建设投入外,还应兼顾考虑,适时加大无线校园网络建设,作为有线网络的延伸和补充,发挥iBecon、wifi等无线技术设备的即时优势,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显然,在这个方面,通讯网络服务商似乎做得比我们超前,我们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2 加大软件及信息资源的产出

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坚强后盾下,高职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投入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但教育信息化所需的软件资源,却已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这些软件及信息资源包罗万象,包括保障信息网络正常运行的网络系统软件、功能各异的网络教育平台软件、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教学素材、教学文档、教学视频等)。

在保障著作权益的前提下,大力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迫在眉睫的又一大事。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制作真正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网站,制作课程教学视频,将教学文档数字化并融入教学平台网站,针对无线设备开发APP等。解决了软件及信息资源有无问题,才能确保后续的使用。当前,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正在兴起,这意味着今后大学里的一部分课程将不再需要面对面的教学来完成,而可以通过在线学习来获得学分。[3]我院在大力推进网络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紧跟信息化步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旨在促进教师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比赛,包括微课比赛、课程网站建设比赛、磨课建设比赛等,在网络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3 加速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4]

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实施的主要“输出方”,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信息化,并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平台及反馈、评价机制,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要“输入方”,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平台,接受信息化教学资源,同样需要较高的信息素养。从信息化进程来看,我们发现很多师生,尤其是非信息或信息相关类专业的师生信息素养还不能充分胜任信息化要求。针对这一问题,将全员信息素养的提升作为当前主要工作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前些年,我院着眼未来,大力开展“全员培训计划”,包括教师信息素养在内的能力得到了实质性提升。教师真正会用计算机,真正会用网络,真正能数字化教学资源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在中学已有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加强与提高,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3.4 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及使用效率

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及使用效率,是事关教育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首先,关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开放。平台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多终端的并发访问性能,让教育信息化平台能满足广义范围的智能终端访问。现实状况往往是,前期花费了很多精力、人力和物力,建成之后的信息化网络教学平台却常常束之高阁,有违建设初衷。也有一些平台实现了基于校园网络范围的开放,但距离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还有差距。平台的开放会牵涉到许多诸如信息资源著作权益保护等问题,但此类问题的解决也并非难事,在做好网络安全基础上,对网络平台开放使用做些用户注册认证、数字化资源读写性保护等,即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只有真正做到平台不受时空制约的开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

其次,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互动性更能体现教育信息化的优势。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在继续。我们所看到的,大多数还是单向通道,或是电视广播式,或是课程网络学习式。学习者多数只能单向接受信息而已,即使加上信息的反馈,诸如作业上交、留言等,存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如果将信息化网络平台看做后台“教师”角色,能不能由平台自身现场判断学习者(客户端、终端)的学习行为,并即时、正确地作出处理,这才是互动的本质与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强大的网络后台数据库支撑,需要开发有效的应用程序来支持。这方面,我们任重而道远。

最后,关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使用效率。使用效率并不完全等同于开放性,平台的开放性特指平台的性能具备了某种功能,而使用效率高低折射出的是教育信息化实施者的态度,反映出的是教育信息化的最终成效。当我们从教育信息化中收益达到甚至超过预期,使用效率必然是良性循环式的上升。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没有使用效率,我们的收益又会在哪里?

教育信息化是现代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最大红利,是利国利民的全民工程,是国家实施人才战略、实现人民终身教育的必然举措。着眼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未来,我们理应积极思考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并实践出一条真正有效的教育信息化之路,将我国的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25-32.

[2]Jiao Jianli,Jia Yimin,Ren Gaimei.Research on Macro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14(1):25-32.

[3]王竹立.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困局与出路[J].远程教育杂志,2014,02:3-12

[4]Wang Zhuli.Dilemma and Outlet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J]. Distance Education Journal,2014,02:3-12

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定位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概念的界定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国内迄今为止尚无统一标准的定义。南国农先生认为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黎加厚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二、教育信息化视域中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定位

(一)教师是权威信息所有者、课程资源使用者,文化科学知识传播者,研究性学习引导者

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却不能把书教活、读活。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但教师处于“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地位,不能细心观察和发现每个学生独特之处。传统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十分狭窄,教师和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唯一来源,教师是单向文化知识传授者和权威信息所有者,强化了教师地位的权威性,限制了知识传播数量、质量与速度。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学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从“讲坛上先知先觉圣人”身份走下讲坛,从纯粹传统教学知识传授者角色束缚中解脱出来[1],师生建立起真正合作关系。教师职责也不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仍是知识信息权威者但非惟一传播者,教师职能由“教”转变为“导”,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重点是指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习水平和能力提高。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研究性学习进程领路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需要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本教参和几本工具书,即可组织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组织者。目前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将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容器,认为只要将容器灌满,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忽视知识的容量和质量。在信息社会中,教师角色不能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应发挥信息技术工具的直观快捷优势,从信息化视域来重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育信息素质,这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需要借助信息化教育手段,创设丰富教学环境,建立一个接纳性、支持性、宽容度均较高的课堂教学氛围,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帮助寻找适当学习目标和达成目标的最佳途径。二是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丰富学科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增加知识内存、完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兼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四是教授学生学科知识同时,要指导学生去发现研究掌握和运用知识,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三)教师是学习资源导航者、信息海洋中引航员、人生航路上灯塔

教育信息资源的全球化,使得知识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无论在“质”或“量”,各种媒体和网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不便和考验。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有现代教育理念,需要不断充电,在汲取本专业最新知识同时,还要关注相近相关学科前沿知识体系,保持知识结构新颖性、前沿性、科学性、完整性,寻找引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最佳方法,承载教书育人光荣职业使命,教师要把自己在传统教学中信息资源垄断者,转变并定位为学生获取学习资源指导者,成为信息海洋中的学习引航员。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人生航程上的灯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不良信息,防止学生走不必要歪路,避免误入歧途,教师通过学习和人生感悟将个人知识经验,成功喜悦及失败教训传授给学生,可以使学生站在教师肩膀上快捷轻便摘取成功桂冠,使学生顺利到达胜利彼岸。

(四)教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者、多媒体课件优化组合者,多媒体系统使用者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要教师由“传授知识”型转变为“教会学习”的学习型教师,而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实现土壤。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但相当部分教师缺乏信息教育理念,信息素养不足,缺少教育信息技能,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和与课程整合的热情,教育技能滞后反过来又制约着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更新,易形成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因此良好信息意识和较强信息素养,是现代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使用能力,加强教学软件、教学课件开发和使用以及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对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组织与协调,研究和改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

徐州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YGJ1422)。

作者简介:齐钦(1981-),男,籍贯:江苏徐州,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单位所在的省市:江苏省徐州市,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职称:实验师,学历:硕士。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人化环境;自然性;仿自然性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25-02

An Analysis on Humanized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Li Ting, Liu Jin

Abstract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a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emand of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in China,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a project in education field. The thesis focused on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figured ou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ized environment in information education and people in such condition. Therefore, it researched on the problems involved and opinions hel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o guide the practice, which will better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pro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humanized environment; nature; imitation of nature

Author’s addres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China 410081

1 什么是人化环境

首先,“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即人工自然。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是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界、人类创造的自然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本质力量越来越表现了自然界的对象化,自然界在越来越广泛的意义上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工生态系。所以对“人化环境”可以这样定义:“人化环境”是指人工环境,指的是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对象化的结果。“人化环境”从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的一,也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2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分析――自然性与仿

自然性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教育现代化和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有着共同性,就是具有先进的科技水平,说到底就是现代技术使用的常态化。所以对于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来说很大程度上是“人化环境”。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有自然性和仿自然性。自然性是指人类、人类社会(包括各种污染、各种人类的反自然的行为)都属于这个大自然的产物,都是自然。广义层面上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地球本身就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所以从广义的层面上看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自然的环境”,具有自然性。而仿自然性就是指人为的,社会性的。实现教育信息化后,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成为常态,所接触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因而环境也不例外,在信息化教育中需要时刻面对技术创造的环境。而人在创造时要考虑自然的规律,使创造出来的东西更加贴合使用者的需求,符合自然的规律。现代科技的发展,让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呈现成为可能,这种在课堂中的自然就是“人化自然”。人化的自然也是信息化教育的环境组成,所以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有仿自然性。

3 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与人的互动

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乃是个体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在信息化教育中学习者的行为应该也是他们内在的因素与外在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与在这个环境中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的;其次,信息化教育的环境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这种观点也和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有“元亨利贞”相吻合。不同的情境引发出不同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系的平衡。在信息化教育中亦是如此。下面从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的自然性与仿自然性来分析这种动态的平衡。

3.1 人化环境的自然性与人的交互

“人化环境”的自然性是从自然的广义层面说明,因此,要探讨与人的互动关系也应该从广义的层面进行。首先,人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不管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人都要跟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一定的互动。其次,“人化环境”从广义的自然看是属于自然的,而人从来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样,在自然这个整体中,属于它的各分部之间肯定是存在互动的。

3.2 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与人的交互

“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是从科技的层面说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也就是社会层面。首先,人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人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的仿自然性和人之间的互动是表现在文化层面的。其次,“人化环境”肯定是文化的产物,人也是文化的存在,两者存在必然的联系。

所以当把信息化教育的环境看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生态系”时,如果没有人的参与,就不会成为“生态系”。另外,吉布森发明了“可获得性”(affordance)一词来描述环境和动物之间的这种功能联系。可获得性是相对于动物生活方式来定义的,它是环境的相关特性,是环境提供给动物可以利用的某种特性,如椅子提供“可坐的”特性,苹果提供“可吃的”特性,等等。它通过向动物提供功能来体现价值。因为环境的可获得性概念,使得环境不仅仅是传二元论意义上的物理环境,它对动物――知觉者是有功能意义的。在巴克的行为背景中,环境和动物之间的功能交互作用是:行为背景制约着成员的行为,而成员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某一种行为背景。因此,可以判断信息化教育的环境与在其中的学习者之间存在功能性的交互。

根据吉布森的“可获得性”,在信息化的教育系中应该用技术实现所需要的环境,而这个所需要的环境跟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是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说用“可获得性”来描述信息化教育系中环境的相关特性,通过这种特性选择资源,构建有效的教学环境。如在语言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创设语境,进行生活化的练习,所以需要的环境的相关特性就是“可练习性”,接下来就是如何创设的问题了。在创设的过程中充分围绕“可练习性”,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创设所需要的情境。

吉布森理论的搜索性活动(exploratory activity)和执行性活动(performatory activity)可以充分说明生态心理学中动物和环境的关系。搜索性活动是有目的地搜索信息,它取决于观察者期望获得什么信息和从环境中能够搜索到什么信息;执行性活动是实际开展的以达到某一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需要信息对它的调节,即要利用它能够获取的关于它与环境的信息。而要保持个体与环境的接触,最基本的认知过程就是觉察(perceiving)。

根据这个理论,在信息化教育中要提供给在这个环境中的学习者他们期望获得的信息和能够搜索到的信息,接着提供给学习者实际开展这种活动的环境。要注意的是开展的这个实际的活动需要信息对它进行调节,也就是要利用获取的这个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信息来进行。例如,在语言的学习中,首先是创设语境进行学习,经过学习之后就要进行一定的交流,这个交流就是需要实际进行的活动。在此需要提供给学习者的环境一定是能让学习者执行此活动的,并且,学习者可以获得环境与进行的这个活动的关系,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不能说学习者练习的是法语,他却要和只会说英语的人交流,或者把他放到中国实践;也不能说学习者只是练习了简单的口语,而让他跟专业的学者交流。因此,环境和人的交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信息化教育的时代。

4 总结

在信息化教育系中环境应该是与人和人的认知、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并且是有结构的有秩序的“生态系”。教育环境与人的联系既体现在存在上的相互依存性,又体现在功能上的相互作用。教育环境是包含着人(教学者、教学对象、设计者)的世界,是人在其中生活(生活也即学习)的真实环境。在本体论上,不能离开与人的关系而独立存在,它不能理解为一个空的环境,也不能还原为人-神经的物理变量,而是一个有差别的、允许人学习的环境。

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坚持关注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不能盲目地坚持科学技术是万能的,只要技术实现的都是好的。更加需要注重的是学习者的期望,而不是一切先进技术的应用。教育技术学工作者要做的不只是关注新技术,更重要的是关注学习者,关注学习者的期望。

本文从生态心理学的角度对信息化教育的“人化环境”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化教育中需要融入更多自然的元素,这就要求在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样将会更好地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