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金融发展研究

篇1

关键词:科技金融 模式 市场主导型

1 对科技金融的理解

科技金融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讨论十分盛行,而国外的相关文献中则较少关于科技金融独立而系统的理论研究

科技金融是什么,仍需阐释。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以下界定尽管宽泛,却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科技金融的本质: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金融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的融资行为总和,是科学技术被金融资本孵化为一种财富创造工具的过程。

2 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分析及经验借鉴

结合国内外情况,科技金融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社会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是政府机制在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从整体情况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就是这种模式。该模式下的政府融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直接提供融资。尤其表现为特定行业(比如国防)科技创新的支持;R&D活动中的基础研究投入;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发展早期等。其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市场失灵。

主流模式市场主导型模式又可分为资本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资本市场主导型认为,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这里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还包括创业风险投资市场。采取该模式的国家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证券市场发展成熟,具有较高流动性;有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创业风险投资活跃。银行主导型认为,主要的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机制是银行机构。采取银行主导型模式的国家一般具有以下特点:银行是企业融资主要来源,间接融资占据企业融资主体地位;银行可以持有企业一定比例股份,处于公司治理核心地位,银企关系紧密。

银行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在实践中是值得一提的科技银行模式,比如美国硅谷银行模式和杭州科技银行模式。科技银行最早发源于美国硅谷银行,而当前全球有超过1.1万家受到风险投资支持的公司和创新科技公司是硅谷银行的客户。硅谷银行在投入上模糊股权投资和债券投资界限,在客户选择上联手风险投资机构,构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网络平台,资源共享,同时建立专业团队,掌握高科技行业商业模式和产业周期,有效规避风险。杭州科技银行借鉴硅谷银行模式,进行本土化创新,建立起“银行+担保+额外风险收益补偿机制”商业可持续业务发展模式,他们采用了专家联合贷审机制、单独信贷审批制度、科技企业价值发现机制等,都开创了国内先河。

印度的班加罗尔被评为全球十大高科技城市之一,被誉为印度的“硅谷”,是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印度政府将针对于该地区的风险投资的投资收益免税,并建立不同层次和性质的风险基金,包括国家风险基金、联邦风险基金和私营风险基金,为风险资本设立10亿卢比的基金。

社会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是社会机制在科技金融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在这种模式下,通过亲朋好友和业务关系形成的社交网络对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有着重要影响。该模式也称社会关系主导型科技金融模式,主要采取自我融资和非正式融资的方式。台湾的科技金融模式便是典型的社会主导型,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民间标会、质押借款等。据统计,台湾民营企业大约有36%的资金来自民间借贷市场。该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速度快、节省时间。

3 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强度不断加强,但仍存在弊端 近年来为促进科技投入、强化科技管理、激励企业创新河北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发展的配套政策,比如《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河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河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的科技进步。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意见》、《河北省科技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暂行管理办法》以及科技金融制度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制度等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此外,在税收方面,2009年出台了《河北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试行)》。

近年来,河北省财政科技支出绝对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相对规模比较平稳。表1列示了2006年~2010年河北省财政科技支出规模情况:

科技活动的核心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R&D) 活动。表2列示了2008年~2010年间河北省的R&D经费内部支出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河北省近三年R&D内部支出总体规模水平呈逐年上涨的趋势,R&D经费内部支出中的财政资金规模呈下降的趋势,财政资金占总支出的比重亦呈下降趋势。河北省的财政科技支出的绝对规模和财政资金对R&D的支持都是偏低的,而相对规模的全国排名也是出于中下游水平。

3.2 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但作用仍不突出 近年,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河北省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迅速。2009年,河北省成立了创业引导基金,其初始规模为1亿元,以其为“母基金”,按阶段参股和跟进投资两种方式投入资金,转变了政府投入方式,杠杆效应明显。2011年由该引导基金代表省政府出资的“河北汉明达信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河北国创生物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组建方案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复,成功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与组建国家级股权投资基金。国家对每只基金参股5000万元,省引导基金代表省政府对两只基金各匹配5000万元,其余为社会出资。省引导基金直接和间接投资的企业中,已上市1家,拟上市6家。此外,省引导基金还积极对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计划出资3000万元与转化基金共同发起设立规模为1亿元的创业投资基金,专项用于支持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和重大成果转化。相关资料表明,到2011年年底,累计在河北省发改委备案的风险投资企业共有21家,其中有4家为国有独资企业,7家为国有合资企业,其他为民营企业。

但河北省风险投资起步晚,多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回报率不高,资本规模和数量与创业风险投资特点地区相比相差较大。资金来源单一,且回报率不高,失去对其他资金投入的吸引力,没能形成完整的风险投资网络,从而无法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

3.3 信用担保体系不断壮大,但仍不健全 河北省信用担保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各类各级担保机构已达数百家,其中民营和县级担保机构数量众多,担保资金总额达到近百亿元。但由于社会整体信用体系缺失,银行资信封闭,担保机构资金规模小且其担保品种单一,导致银行对其信用不认同,同时担保机构也难从金融部门了解到担保需求方企业资信状况。此外,由于担保行业自身以及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使得担保行业内外部补偿机制不健全,且由于其缺乏专业人才,很多业务开展不及时,大量资金闲置,盈利较差,风险巨大,无法充分发挥其对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

3.4 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缓慢 首先,银行鲜有创新。为支持科技企业发展,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要求商业银行设立科技企业的贷款窗口的政策,但商业银行积极性不高,也较少有商业银行有针对科技企业的整套金融服务方案。其原因在于科技活动的不确定性与银行安全性经营原则不一致,使其融资很难和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对接。其次,科技保险不受重视,保险机构提供的产品无法满足科技企业的保险需求。且由于缺乏专业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定价,使得科技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取得融资难以顺利进行。

4 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针对上述科技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本文认为河北省科技金融未来发展模式应为:以政府科技投入为引导,大力发展以银行和风险投资为主的市场主导型模式。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优化科技企业融资政策环境和服务体系。制定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总体规划,健全与科技型企业融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着力改善民营科技企业在取得担保、创业基金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待遇。协助重点科技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强化财务管理,并为其提供专业的融资辅导等。第二,强化财政科技投入力度。近年来河北省的GDP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借着打造经济强省的东风,经济发展,科技先行,财政科技投入应借鉴国内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并不断提高其占比,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对于全社会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第三,加强银行和其他机构合作,不断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制度,解决企业担保抵押品缺乏、融资信用不足的困难。建立科技创新信用担保体系,搭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融资信用担保桥梁。推进建立专业的评估机构,对科技企业知识产权进行合理估价。推动科技保险的发展。在积极创造适宜环境的基础上,设立专门为中小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银行,着力进行本土化的科技金融创新,比如专家审贷、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等。第四,重点发展风险投资。拓展风险资金的来源渠道,充分吸引来自个人、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外资本等各类资金,加大对风险投资的补贴,引导风险投资积极投资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科技企业,并规定风险投资企业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形成完整强大的投资网络。第五,积极推动科技投入的多元化。积极推动租赁融资模式以及民间互助模式等多元化方式加大科技投入,以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赵昌文等.科技金融[M].科技出版社,2009年.

[2]杨勇.广东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10期:31~34.

[3]田云等.河北省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41~43.

[4]唐晓娟等.河北省科技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一期:13~14.

[5]周昌发.科技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3期:72~81.

[6]肖泽磊等.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9月:6~8.

篇2

关键词:金融科技;保险行业;互联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07-0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兴科技的高速发展,金融科技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继互联网金融之后金融行业发展的新风口,为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改造升级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金融科技的崛起是技术手段变革引发的金融创新,能够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减小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金融实现资金融通的本质作用。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业重要产业之一,在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正在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

一、互联网技术给保险行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保险行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保险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互联网技术正从渠道、产品、技术和理念四个方面改变着保险行业。

(一)“互联网渠道+保险”。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渠道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能够越过公司和人,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向不同地域的客户提品和服务,大幅减少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

(二)“互联网产品+保险”。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上网”时代进入“在线”时代,改变了社会公众的传统消费和支付习惯,网络消费、网络支付等行为中蕴含的风险能够派生出新的保险需求,为保险行业开辟出新市场和较大的产品创新空间。

(三)“互联网技术+保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保险公司可以将保险服务“无缝式”嵌入互联网消费的购买、支付、物流等各环节,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高频化、碎片化的保险需求;互联网技术能够提升保险公司市场反应速度和能力,能够及时掌握保险行业发展新动向、挖掘潜在客户群体并随时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互联网技术使保险公司核心运营流程和客户服务实现网络化和自助化,提高了保险公司业务效率、管理水平与客户满意度。

(四)“互联网理念+保险”。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凸显“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原先以保险产品为主导的销售模式将逐渐转化为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销售模式,互联网使得客户不再被动接受保险公司推送的信息,客户需求成为新险种出现的源动力,其行为数据将成为保险产品设计和服务改善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全面升级改造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更新迭代,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行业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险行业天然具有大数据基因,其本质上就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预测来管理风险的行业。当前,大数据战略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全面来临,大数据技术将从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管理流程对保险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

(一)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构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数据就是核心资产,数据分析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能够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整合、挖掘等技术获得价值信息。

(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运用,保险公司获取和深入挖掘数据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客户行为数据将逐步实现可获取、可分析、可预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直击客户“痛点”、实现精准营销将成为保险公司重塑营销体系的主攻方向。

(三)大数据技术将帮助保险公司进一步拓宽保险市场,使保险公司能不断提升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将以前无法或难以有效管理的风险纳入保险公司能力范围。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实时获得消费投保标的数据信息,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技术,能够根据客户不同风险程度,提供个性化风险解决方案。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业务风险的管理,提升反欺诈技术。

(五)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保险公司经营的关键环节和流程,优化保险行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客服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管理和运营、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客户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云计算技术是推动保险行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主机架构模式,实现了系统分层和分布式架构,即通过网络便捷、低成本、随时、按量付费访问定制化、共享化的资源池。云计算技术为保险行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保险公司产品创新、构筑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经营效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云计算技术将助力保险公司业务创新。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为企业量身打造“保险云”,在云端开发保险核心业务模块、财务模块、流程管理模块等,客户通过云端可以“一站式”完成投保、理赔等保险服务,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在非高峰时期,可以将保险核心业务模块、财务模块、流程管理模块等租借给其他保险公司使用,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云计算技术将为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提供新机遇。保险公司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保养和维护、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专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效益比相对较低。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保险公司可以租用通讯供应商、大型保险公司的设备,将节省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可以将资金更多用于渠道建设、产品研发、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方面。

(三)云计算技术将为保险公司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提供支持。在信息时代下,保险行业数据规模急剧扩大,保险公司时刻需要处理内外部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可以为保险公司深入采集、存储、分析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大数据分析能力。

(四)云计算技术为打造“行业云”创造了可能,有利于促进整个保险行业加强信息共享。随着云计算技术出现和成熟,在省级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搭建全国保险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了可能。未来,基于云计算技术,将各省信息共享平_整合起来,实现数据跨行业、跨部门共享,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服务水平,提高保险行业整体效率。

四、区块链技术给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区块链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以验证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数据块。区块链技术在记录交易信息的同时,可以有效保护交易参与者的身份信息,并将交易信息盖上时间戳后在全网公开,同时发送给网络内的每一个节点,由所有节点共同验证形成“共识”,从而形成无须第三方介入的创新型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与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所关注的“互助保险、数据安全、信息公开透明、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等要求存在很高的契合度。

(一)区块链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点对点”交易成为可能,有助于形成“去中心化(或中介化)”的自治型保险组织,提供了一种点对点之间的风险融资解决方案,为互联网微型互助保险创造了发展机遇。这种自治型保险组织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在不需要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让具有共同需求和面临同样风险的客户自行完成保险交易,通过预交风险损失补偿分摊金的方式直接、主动管理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有利于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虽然全网每个节点都保存着每笔交易信息数据,但通过公钥和私钥的设置,每个节点在进行信息查询时,只能查询到交易数据,而个人信息则是隐匿的,保障了个人信息免于泄露,也能够使节点在完成交易的同时不受其他信息干扰。

(三)区块链使智能合约从虚拟转化为现实。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储存一个到货延迟险,并借助互联网渠道与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相连接,获得购买信息、物流信息。交易完成并确认后,区块链会自动对购物交易进行记录,包括物品信息、发货信息和商家承诺到货时间等,一旦到货时间发生延误,智能合约就会被触发,对投保人进行支付理赔。由于此前交易信息已经被记录且在区块链上并形成“共识”,故而排除了个人主观判断因素,也不会存在信息伪造或篡改,一切都是在智能合约事先设定的程序下运行,即做到了自动和及时理赔,也避免了欺诈行为,还减少了理赔处理成本。

(四)区块链技术构筑的信任机制能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平台和客户之间打造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向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购买体验。客户购买保险服务后,全网所有节点都保存有购买行为的副本,购买行为在全网范围将被共同验证并形成共识,确保购买行为真实有效。

(五)区块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联网保险平台信息不对称风险。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互联网保险平台、客户、体检机构、医院等相关交易方共同验证的信任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险生态圈。客户身体状况、职业信息、体检、医疗等相关信息和数据将被记录并在全网内实时广播,并得到相关交易方的共同验证,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从而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六)区块链技术能够进一步压缩互联网保险成本。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所有交易按照既定的规则执行,这对于定制化风险评估、缩短承保周期大有裨益。基于区块链的保险服务,投保、承保、理赔等环节基本可以不需要人为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压缩保险成本和互联网保险平台面临的风险,进一步释放保费空间。

(七)区块链技术能保证交易信息安全、真实可靠,提高了保单的可查询性。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的特点,使保单不仅是存储在“中心”机构(或中介)的服务器,还在全网所有的节点保存有交易副本,即使“中心”机构(或中介)存储系统受到黑客攻击或因操作失误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客户的保单依然可以通过区块链上其他节点的交易副本进行查询,提高了保单的可查询性。

五、物联网技术将颠覆保险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

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物联网作为一项改变生活、生产、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兴科学技术,实现了由“人的互联”向“物的互联”的转变,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随着智能设备在家庭、企业、城市、国家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影响保险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

(一)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颠覆了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保险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但从总体规模上来看,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穿戴式设备的出现和发展,将成为我健康保险市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1、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将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未来,随着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现代医学科技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可穿戴式设备、呼叫中心、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可以构建一套集预防、监测、诊断、救助、康复指导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系统,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监测,减少去医院就医的次数;通过将健康数据上传到云端,形成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可以将数据和分析结果直接提供给患者,也可以在获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医疗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医疗”。

2、在健康保险领域,可穿戴式设备将成为数据采集的重要“入口”。按照程序设定的可穿戴式设备能够自动采集客户相应的健康数据,海量的数据积累将为挖掘客户保险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健康保险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大数据基础。

3、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将实现健康保险的差异化定价。可穿戴式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客户的健康状况、饮食状况、运动状况等信息并上传到云端,形成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现客户健康状况的“数字化”,精准地评估客户的健康风险状况,并将风险状况作为保险产品定价的依据,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健康保险产品定价模式。

4、可穿戴式设备将为风险减量管理手段提供依据。可穿戴式设备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示警提示等重要功能。一旦客户特定行为导致其身体健康指标出现异常时,可穿戴设备能及时向客户发出示警信息,对影响客户身体健康状况的特定行为进行纠正和干预,引导客户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行为,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降低客户风险水平。

(二)车联网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与应用。车联网的概念来自于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能够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车联网的应用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汽车行业,也将深刻影响保险行业,它将变革车险定价模式,全面促进保险行业风险管理与保险服务水平的提升。

1、车联网的应用将推动车险定价模式变革。车联网推动的定价模式变革包括数据基础的变革、定价依据的创新以及定价频率的提升等。基于车联网技术,车险产品将不再仅仅依靠少数几个数据来定价,而是在多维度、高精度的海量数据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精准定价;车险产品也将不再仅仅依靠历史数据定价,而是根据实时更新的数据定价;车险产品定价频率将改变过去以年为单位的计算模式,实现以日、甚至是以单次行程为单位的微分化定价模式。

2、车联网的应用将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减量管理。通过OBD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车辆状况、行驶路段、驾驶里程、百公里内急加速/急刹车次数、行驶速度等数据,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掌握客户驾驶习惯,通过实时监控、报警提醒等功能,一旦客户发生危险驾驶行为,能够立即对其进行干预和纠正,并能够通过差异化费率引导客户安全驾驶。

3、车联网技术有助于降低减少保险欺诈风险。通过事故发生前的轨迹回放、数据分析,可重构、还原保险事故出险现场信息,从而改善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的识别能力。

4、车联网技术将助力保险公司创新服务内涵。在传统的车险模式下,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是“弱联接”,只在购买车险产品、发生事故理赔时才发生“联接”,客户才有机会享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一般而言,不发生事故或发生事故次数较少的优质客户反比经常出险、频繁理赔的客户享受的服务少。通过提供车联网及后续服务,保险公司将增加与客户的接触点和接触频率,形成两者之间的“强联接”关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提升客户体验,进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磊,姚余栋.新金融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谭磊,陈刚.区块链2.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王和.大数据时代保险变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4]徐明星,刘勇,段新星,郭大治.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赵大伟.互联网保险的九大发展趋势[J].清华金融评论,2016,(5):87-90。

篇3

 

一、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关系相关研究综述

 

(一)金融发展理论

 

罗纳德·麦金农和E.S.肖提出的“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的重大突破。

 

(二)科技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最早提出“创新”概念的是熊皮特。而后期曼斯菲尔德(EdwinMansfield)、施瓦茨(Schwarz.N)不断完善发展,并形成“新熊彼特主义”。后期的学者从垄断竞争角度研究表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最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三)国内外对各类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银行体系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银行体系主要是通过提供信贷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供服务。Tulz(2000)认为,银行通过监控创新项目,可以较为准确的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及企业的状况来为项目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

 

2、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作用

 

资本市场主要是为科技创新提供后期发展的融资服务。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股票市场资本市场会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大量科技创新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用于开展更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表明科技进步都需要金融发展的支持。

 

3、风险资本(VC)能更有效率促进高科技创新的发展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实质性影响,创业资本的增加会使专利的发明数量增加。Hall(2002)通过理论研究认为,风险资本家参与管理创新企业及其专业才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成本降低。风险资本家为获取高额利润,迅速投资于新技术领域,继而产生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耦合。

 

国内研究由于主要方向是政府及银行体系对科技创新的影响。由于国内风险投资领域仍然落后,所以研究对象比较缺乏。在这种条件下,仍有部分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叶耀明、王胜认为金融体系通过规模和效率效应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其他的学者对金融中介发展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成熟的资本体系的发展能有效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

 

二、研究模型与数据

 

本文在对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以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珠三角在产业升级的过程当中,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是影响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资。

 

(一)衡量指标与数据

 

1、科技创新衡量指标

 

国家统计局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了一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

 

一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 二是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 三是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包括申请专利数量占全国专利申请量比例、拥有发明专利数量占全国拥有发明专利量比重等项;四是技术创新环境指标。本文参考采用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为研究对象,已申请的专利的增长率为衡量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衡量指标。

 

2、金融发展衡量指标

 

本文分别研究政府科技投入、银行系统科技投入、资本市场(主要指股票与债券市场)融资、风险投资等四个方面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具体指标包括政府科技经费投入资金年增长率(GI)、银行系统科技贷款额年增长率(SI)、科技类上市公司融资年增长率(SCI)、风险投资投入高新技术项目资金年增长速度(VCI)这四个指标衡量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贡献。

 

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为2000-2014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珠三角地区所在城市的年鉴资料。

 

(二)实证模型的建立

 

在实证中,我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多因子模型:

 

1、面板数据模型

 

数据包括多个城市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包括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资金增长率(GI),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增长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资增长率(SCI),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增长速度(VCI)。

 

一般的,面板数据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N为截面的个数

 

T为每一个截面的时间序列长度。

 

K是独立变量的个数。

 

2、多因子模型

 

本文将采用多因子模型分析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贡献。

 

在这里,多因子模型的假设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的增长率)随意受到金融发展的第K个共同因子影响,可以用下面这个因子模型表示出来:

 

其中表示珠三角地区I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增长率(IN);

 

表示珠三角地区I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预期增长率;

 

表示因素,表示政府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资金增长率(GI),金融机构科技贷款额增长率(SI),科技型上市公司融资增长率(SCI),风险投资管理资本总额增长速度(VCI)等各因子的影响;

 

表示附加在金融创新的工具因子;

 

表示观察不到的且与前面这些因子无关的影响因子;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的选取与数据处理的解释

 

本文选取了珠三角地区14个城市的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数据。在数据的截取上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选取的样本时间长度为2001年至2014年的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的是eview3.3软件。

 

(二)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们检验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是否相关。根据前面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定义,我们使用一个框架结构数据集去解释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

 

如果金融发展的四个指标与授权发明数量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正的关系,这就表明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呈同方向变化,符合“当金融发展越发达,科技创新也越多”的解释。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假设,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固定单一因子面板回归模型(one-way fixed effects panel regression model)去检验金融发展的四个指标与授权发明数量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

 

其中表示授权发明的增长率;

 

表示珠三角城市K的固定影响因子项;

 

表示珠三角地区金融发展的T项对发明数量增长率K虚拟贡献;

 

在模型(2)中,表示T年金融发展的因子对授权发明所做出的贡献虚拟因子。

 

我们对模型(2)和(3)进行检实证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

 

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表1)。

 

(三)实证结果的解释

 

表(1)显示从模型(2)估算得到结果,说明科技创新随着金融发展同向变化。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通过上述的理论及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2)珠三角地区的金融发展的包括政府科技活动投入资金增长率(GI)、金银行系统科技贷款额增长率(SI)、科技类上市公司融资增长率(SCI)、风险投资资本对科技项目投资增长速度(VCI)指标能够很好地对科技创新的进步进行解释。

 

2、建议

 

珠三角地区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中,金融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创新是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的最主要的路径。目前各地通过建立不同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为技术创新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提高产业升级的速度与质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来通过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

 

(1)大力促进民营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目前珠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资本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并具备一定的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把民营资本引入科技创新领域,将会加快科技创新的效率和转化率,同时又会反向促进民营资本的成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更加需要民营资本的进入。从国外经验来看,民营资本形成的风险投资基金是促进社会科技创新最主要的金融力量。

 

(2)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类企业快速成长创造金融条件。目前国内资本市场除了深圳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之外,再有就是北京的新三板市场,同时广州、西安等地也设置了各种地区性的股权交易中心(就是所谓的地方性的“新四板”)。但是市场活跃程度显然完全不能和两个证券交易所相提并论。这就需要完善除深沪两个交易所之外的资本市场。同时要积极推进海外资本市场的介入,使海外市场的资本能够成为国内科技创新企业的新生力量。

 

(3)政府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出台更多风险投资的鼓励政策,促进商业银行有序进入到科技创新的投资领域。目前商业银行仍然是国内最具备实力的金融机构群体。但其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一直进展不大。实际上,国外大量了银行资本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的投资领域当中。科技创新投资领域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可以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带来新机遇。而这些商业银行的资本也更加会为科技创新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篇4

【关键词】 科技金融; 融资; 中小企业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们两者互为依存,同促进、同进退、共荣衰。科技技术进步建立在金融资本的扶持之上,离不开金融的滋养;而科技资产是金融资本获取高回报的引擎,金融的成长与市场空间的拓展又取决于科技技术的发达程度。科技资源借助金融实现风险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对科技资源进行开发;科技进步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为金融资本提供了高额回报。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结合,协同创新发展,是金融科技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多年来,在科技与金融的双重驱动下,广东省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中的技术与资金的矛盾,从而不断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了科技与金融互动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路子。

目前,广东正紧锣密鼓地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纲要》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工作对促进广东经济发展及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任务。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结合,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相互对接的新道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和优化广东省自主创新的投融资环境,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是广东面向未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

一、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坚持大科技、大开放的发展理念,一直积极探索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机制和路径,在政府与金融机构展开全面合作、各地市启动科技金融试点工作等方面作了很多尝试和创新,初步形成了科技与金融互动的良好局面,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金融道路。

(一)政府与金融机构展开全面合作

2007年9月,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签署额度为180亿元的《支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旨在通过探索科技与金融合作的新机制,帮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在2008年11月召开的全省科技金融工作座谈会上,招商银行广州分行与广东省科技厅签署了额度为5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广东科技携手金融的又一新篇章。2009年5月与光大银行签署了额度为50亿元的科技金融合作协议,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工作启动。

2013年,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与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在广州番禺节能科技园内签署《科技与金融结合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此次合作,旨在加大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并以此作为推进广东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为扎实推进试点工作,双方此前深入调研了国内其他城市关于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和成功案例,并在结合广州市科技发展的特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制定了合作协议。

在开展合作过程中,广东省科技厅充分发挥了科技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优势,而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了融资优势,探索了科技金融互利互动的工作机制,搭建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发展局面。

(二)各地市启动科技金融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结合模式

作为广东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市不断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创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1.近年来,各地市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投融资配套政策,通过设立助贷平台、担保机构等方式,部分解决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以中山市为例,中山市以建设“广东省科技金融试点城市”为契机,大胆探索科技金融合作,以完成“五个一”任务,即:实施一项扶持政策、建设一个助贷平台、成立一家合作银行、组建一家合作担保公司、开办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开创了科技金融试点工作新局面。

2.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得到了地方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科技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运作进行统筹协调,试点工作得到顺利进展。另外,建立了支持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同时政府还积极采取方式,重点发展天使资本市场。

3.大力推进科技担保机构发展。东莞建立再担保机构,对信用担保机构进行扶持和规范,市财政出资组建信用再担保基金;还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此外,信用担保机构免征营业税。东莞市还以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重点,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并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科技金融道路。

(三)科技金融双重驱动,企业茁壮成长

1.畅通融资,为科技企业添翼

(1)从2009年开始,广东每年安排5 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府通过专项资金,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这些专项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资金不足的难题,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为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2)广东省科技厅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以投融资为目的,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期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大力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进一步结合。

(3)金融机构全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贯彻重点扶持中小企业的决策,把科技型、高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纳入重点扶持的对象。众多金融机构、银行专门为中小企业的信贷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中小企业业务上取得了不少优秀业绩。通过政府科技政策引导和金融机构贷款支持相结合,积极探寻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融合的新道路,全面推进广东的发展。“三台一会”工作模式的建立有效地推动了广东省科技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的深入合作。国开行广东省分行共为43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9.21亿元,直接推动贷款企业加大研发力度。

2.科技型产业茁壮成长

广东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型产业总产值从2008年的0.82万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1.5万亿元,年均增长22.3%,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4%。2011年,广东21个省级以上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保持23.4%的快速增长,其中国家级高新区9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营业总收入1.5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高新区以占全省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约1/6的工业总产值、1/6的出口额、1/3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金字招牌”。2011年,广东326省级专业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万亿元,增长27.3%,占全省GDP的30.94%;特色产业产值17 251.50亿元,增长63.5%,特色产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从2007年的12%提高到2011年的26%,年均增长21.5%。

二、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金融创新机制不完善

工具化创新多,体制性创新少。科技金融创新基本上没有触及体制性因素,更多的是在工具化层面创新,过多把创新的目光投向了令人目眩神迷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大量的衍生工具交易已构成了一种可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的虚拟金融部门,而“科技金融”的要义应是为实体经济及产业发展提供真金白银的资本服务。科技金融创新基本上没有触及体制性因素,更多的是在工具化层面创新。科技金融是一种新金融,没有体制性创新,是不会真正得到快速发展的。

(二)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服务体系。由于科技金融支持对象的发展阶段、管理团队等的复杂性,在评估上缺乏具体的评估实施细则和量化标准。这样银行难以对一个技术、专利及项目建议书作出准确的评估。再加上现阶段广东省的风险投资存在加大的问题,所以怎么给科技成果、专利进行评估成为一大问题。另外,由于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专利价值存在非常明显的时效性问题,很多企业拥有的专利技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替代技术使得原有价值降低或者变得毫无价值。

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最致命的弱点就是难以满足银行的信贷标准。由于中小企业在银行现金信用空白、缺乏抵押物等原因,往往让很多银行感到风险很大。另外,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广东省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制度不全、产业地位不高、担保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从银行获得融资。

(三)政府的管理缺位

一方面,政府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没有作出相应的支持计划任务及发展措施。在支持融资这一方面,政府为科技金融发展设立了专项资金,但是,政府资助投入力度最大的对象多半是高新科技企业,这将会导致“马太效应”的发生,即非高新技术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由于存在资金不足导致研发活动的终止,这将进一步导致其无法成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严重制约了非高新科技的成功转型。

另一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科技与金融结合,还没有相应的国家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诸如金融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金融对科技投入的返还要求,以及科技市场的保护等都需要通过立法手段加以明确限定。由于科技市场的发育才刚刚开始,需要金融界和科技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找出它的规律,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技金融结合的法制,从而有利于两者间的结合和健康发展。

三、广东省科技金融发展创新对策

通过对广东科技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科技金融结合路径及机理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广东科技金融的结合,政府应该加大政策引导,构建政府为主,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的现代创新体系,以有效创造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创造有效科技金融需求,提供有效科技金融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大力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全力支持创新科技企业发展,帮助广东省经济发展成功转型(如图1)。

(一)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科技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加强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广东高新区建立科技企业信用建设示范区,优化区域投融资环境。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等政策,扩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业务,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水平。

2.构建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体系。当前,应该重点发展广东华南科技资本研究院。研究院应该充分发挥企业顾问的作用:一方面,为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为企业尤其是拟上市的企业提供战略发展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为广东科技型企业策划和设计上市方案,指导股份制改革,推荐中介机构,帮助引入企业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走向国内外资本市场。通过这些,辅助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科学发展,增强企业资本运营的意识和能力,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帮助企业顺利上市。

(二)加快推进科技金融超市等业务创新

目前,广东省金融高新区刚刚成立科技金融网上超市,但该超市的服务对象和服务产品比较有限。因此,应该加快科技金融超市的建设。

1.努力推动业务创新。要创新融资工具,以企业融资需求为中心,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特点,为不同细分行业量身打造金融创新产品,提供股权与债券相结合的多种融资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加大客户理财、融资咨询等业务的拓展力度,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2.逐步扩大服务范围。待金融超市逐步运作成熟,各项制度规范逐步走向正规,金融机构业务量和盈利能力有较大保证时,应该扩大服务范围,为更广阔范围内的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跨区域经营。

(三)加强政府引导作用和引导机制创新

现阶段,广东科技金融结合模式正处在以政府主导为主、资本市场主导和银行主导为辅的发展初期。在基础还不够扎实的背景下,仍要继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转变科技投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科技专项资金投入的杠杆拉动作用。另外,政府在对企业进行资金扶持时,避免出现过于注重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现状,应该降低资金扶持门槛,多加以资金扶持,帮助非高新技术企业成功转型为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四)加大科技金融法规政策创新

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就金融对科技的投入比例、金融对科技投入的返还要求以及科技市场的保护等通过立法手段加以明确限定,充分发挥立法指引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作用。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主体行为,把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纳入法治轨道,加快形成制度保障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保障。在法律制度上,应当逐步建立起由政府调控、市场引导、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等构成的较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

【参考文献】

[1] 卢金贵,陈振权.广东科技金融工作的实践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4).

[2] 杨勇.广东科技金融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11(10).

篇5

关键词:石化工程公司 金融危机 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危机下石化工程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有石化工程公司改制之初,恰逢国内大建设时期,市场形势普遍较好。加之改制母体企业的政策扶持,大多数石化工程公司还没有真正感受过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而目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石化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石化建设市场急剧萎缩,部分计划在建项目受到调整。

(二)普遍存在业务领域狭窄的缺陷,只能为石化工程领域提供单纯的工程咨询、设计、监理等服务,在特大型、技术复杂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整合全球性资源的能力,无法占领工程总承包这一高端市场。

(三)经营管理层大多为原国有母体企业行政任命。企业经营管理层的“领导力”还没有有效培养、凝聚力差、部门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企业执行力不足等种种内部问题往往都被忽视了。

二、金融危机下石化工程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市场开发战略

面对震荡起伏的经济环境和瞬息变化的市场环境,石化工程公司的当务之急就是通过有效的市场拓展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寻求生存空间。首先,要牢固占领原母体企业市场。目前,石化工程公司与母体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家门口”的市场也是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市场。因此,一定要用优质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与母体企业形成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友好合作关系。其次,要与优质客户形成战略联盟。石化工程建设领域不乏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中化等一批优质客户,每年可以提供数以千亿的石化工程建设项目。因此,要想方设法与他们结成紧密型的战略联盟,加快推进和不断扩大双方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合作,并在相互协作和持续创新中实现共同发展。再次,要与国际国内一流的石化工程公司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争取成为他们的分包商。此外,要尝试进入国际市场。在国内石化工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海外市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二)业务拓展战略

近年来,国内外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迅速,已成为石化工程建设领域的主要实施模式。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建设方式具有有利于投资控制,降低项目工程投资,转移项目业主风险,有利于施工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等多项优点。为了使石化工程公司尽快具备工程总承包能力,较为便捷的途径就是与施工承包商、材料设备供应商、设备制造厂联合投标,充分吸收它们在信息、融资、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特长,根据业主不同需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工程总承包和服务,共同完成项目建设的全部任务。主要形式有: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开车)管理总承包;工程设计+采购+施工+开车即EPC总承包;工程设计+主要设备采购+开车总承包;工程设计+主要设备采购承包。石化工程公司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龙头”作用,千方百计优化设计方案,做到投资少、见效快。要通过这种联合总承包的方式实现由单一业务功能向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多业务功能的综合性工程公司转变。

(三)管理提升战略

应对危机的挑战,最根本的措施是要“强身健体”,练好“内功”。如今,当外部形势严峻,真正需要依靠内部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企业内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并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尽快提升管理水平显得尤为迫切。一要提高领导力。经营管理层的领导力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但遭遇金融危机时,“领导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宝剑锋自磨砺出,危机需要领导力,领导力也产生于危机中。经营管理者要注重个人修炼,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带领全体员工看清变局、把握机遇,形成公司内部的领导力。二要提高凝聚力。“人心齐、泰山移”,在经济危机面前,凝聚人心、稳定队伍尤显重要。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共同成长;用共同的事业凝聚员工,用切实可行的目标鼓舞员工。实现部门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员工的互相尊重,真诚相处。三要提高执行力。执行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领导在工作中必须要“言必行,行必果”,抓住关键时机,解决关键问题,提高执行力、响应速度、战斗力。面对危机,经营管理层必须站在公司的角度思考问题,要认清形势、正视困难,又要树立必胜信心,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化危机为机遇。

(四)技术研发战略

创新是技术密集型企业长盛不衰的生命源泉,技术研发战略更是石化工程公司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尽快缩短与国内外大型工程公司在技术水平的差距,是当前要做的首要工作。首先要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企业已有的核心技术,使其技术水平更加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要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努力在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方面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其次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储备和基础业务建设,形成自有技术,为项目的承揽、运作提供技术保证。再次要形成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与环境氛围,积极尝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外部创新因素向企业内部积聚。此外,还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快企业知识产权成果应用和产业化,健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制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篇6

[关键词]科技金融内涵;结合机制;风险分担

[DOI]10.13939/ki.zgsc.2016.24.096

“科技金融”首次被使用是在1994年的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首届理事会上,会上将其内涵界定为:“我国科技金融事业是根据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结合的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科技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形势推动下成长发展起来的。”在理论界认可度较高的定义由赵昌文等(2009)在《科技金融》一书中给出,“科技金融是一个包含广泛内容的开放式系统,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型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科技金融是金融资源的供给者依托政府搭建的科技金融平台,根据科技型企业在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点的融资需求,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担保融资等单一或组合融资工具,推动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本文关注金融体系对科技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1 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理论研究进展

1.1 国外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研究

国外研究中没有“科技金融”这一术语,但很多研究涉及“科技金融”的范畴,如金融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1.1.1 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支持

国外最早研究科技与金融两者关系的是熊彼特。熊彼特(191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理论,并阐述货币、信贷和利息等金融变量对经济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强调企业家创新与金融资本的关系密不可分,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两者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欧洲委员会1994年的调查表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与金融资源密切相关,企业能否较容易地得到金融资源、能否以较低成本取得融资是最重要的因素。Alessandra和Stoneman(2009)基于欧盟的相关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对英国科技创新活动的作用,得出了金融发展与创新活动正相关的结论。

1.1.2 融资约束是主要障碍

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融资约束是高科技企业扩张和成长过程中的主要阻碍。Dirk和Hanna(2011)使用曼海姆创新小组(MIP)对德国经济部门的调研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小企业在进行研发投入时更易受到外部融资约束,小企业放弃的研发项目更多。Anna Ilyina,Roberto Samaniego(2012)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融资约束对该行业的产业生产率增长阻碍也不同,向技术前沿行业配置资源能促进总增长的新融资方式。

在大部分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贷款与直接融资。Alessandro(2008)研究发现,银行的参与能够提高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参与研发的积极性,进而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Brown(2012)利用COMPUSTAT全球数据库中的公司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外部股权融资对于企业的研发融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股票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公司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发展。Hsu,Tian(2014)运用固定效应的识别策略,确定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发展如何影响技术创新的经济机制,发现在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该行业技术密集度越高且越依赖于外部融资,越容易表现出较高的创新水平。

1.1.3 风险投资起重要作用

风险投资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创新和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因缺少风险投资家,对研发项目的估值效率变低。Vasilescu和Popa(2014)认为风险投资市场中,作为资金提供者的风险投资基金和资金需求者的中小企业都可以从中获益,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获益主要源于风险资本的供应量增加方便其创立企业、开发业务。Vanacker,Heughebaert和Manigart(2014)通过对欧洲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投资既可以作为专家对公司进行监控,又可以作为公司良好治理实践的发起人,通过与公司保持和谐的关系促进欧洲新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的发展。

1.1.4 实证研究层出不穷

Audretsch和Lehmann(2004)以德国创业板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企业对风险投资融资与银行债务融资的倾向性,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更受中小科技型企业的青睐,并且风险投资家的参与对企业成长有促进作用。Tang(2008)以台湾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风险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发现风险投资发展显著促进了技术进步。Ayyagari等人(2011)对47个发展中国家的19000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外部的金融资源越容易获得,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大。

1.2 国内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研究

国内对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研究非常广泛。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15)研究发现,促进我国金融与科技融合,要从推进科技银行制度创新、创新风险投资的运作和扶持机制和改革科研投入机制等着手。

1.2.1 有关风险的研究

风险投资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纪琼骁、易士佳(2012)比较了保险机构参与企业融资保障过程的模式,通过与政府部门、银行、担保机构、租赁公司共同合作,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企业融资保险体系,实现收益共享,损失共担,并将风险分担中各参与者间相互配合的方法做了全面描述。马星(2014)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面临的风险和融资需求,通过构建KMV模型,从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治理风险管理上对如何防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周文坤,王成付(2015)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发现,将AHP方法和左右得分模糊TOPSIS结合应用到多层次指标评价问题是可行的,也可以为供应链融资信用风险评估提供决策依据。

1.2.2 有关政府参与的研究

科技金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政府在科技与金融结合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在国内市场经济发育尚不成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一国的科技难以借力于金融。龚天宇(2011)认为由于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成熟、完善,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在市场性微观金融主体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政策性金融作为补充。谭祖卫、郝江培、赵昌文(2014)基于科技企业引入技术资产的概念,分析其表现形式和特征,从金融本质对技术资产进行信用化和证券化分析。提出政府应采取扶持政策,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鼓励发展技术资产评估、交易服务等中介机构。

1.2.3 有关科技金融体系的研究

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关键。胡新丽、吴开松(2014)提出创建区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互联网服务平台、培养创新文化、推动模式创新、构建金融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建议。常国辉(2015)指出我国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应以产业视角为立足点,结合产业政策和实际,构建产业化的科技金融融资、创新、服务体系与金融创新平台。

在实践层面,饶彩霞等人(2013)发现,我国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存在缺乏科技金融核心目标、科技金融政策政出多门、科技金融环境政策不健全、科技金融市场化政策不健全等缺陷。谢颖昶(2014)发现尽管上海市在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构建科技型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上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管理体制、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周才云,赵晶晶(2015)通过分析美国、英国、日本的科技金融发展经验模式,提出我国想要缩小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应该从培育金融政策环境、探索科技保险业务、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加快科技金融机制创新四个方面努力。

1.3 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从上述研究综述可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科技与金融结合机制进行研究。国外研究涉及科技型中小企业遇到的财务困境问题,金融体系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资金障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科技企业发展等。研究成果侧重于金融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对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很少涉及对科技金融的结合机制的研究,对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等整个金融体系如何协作、如何构建科技金融结合体系,以及政府如何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探索较少。

虽然国内学者对科技企业发展如何借用金融力量的研究较晚,但针对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状况,学者做了非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国内学者不仅立足于国内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而且结合日本、德国、英美等国家的历史经验,探索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方法和运作模式的历史变迁和发展方向,并对科技金融结合过程当中,政府应该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得出不少有价值的结论。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在实证方面做得较少,研究范围也较窄。

2 对我国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理解

研究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机制就是研究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环境在科技成果产生、转化过程中的促进作用。

科技金融结合过程中的相关主体包括:科技金融需求方、科技金融供给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等科技金融要素,其中科技金融的需求方主要是科技企业,而要在缺少抵质押、信息不对称以及不完全的情况下快速获得融资是中小科技型企业考虑的问题。科技金融的供给方是各类科技金融机构,包括银行等金融机构,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机构以及科技资本市场。另外,政府和个人也是科技金融的供给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是连接科技金融需求主体和科技金融供给主体的纽带,主要包括担保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以及科技金融的行业协会等,科技金融中介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科技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

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分担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造成商业银行等金融主体实际损失的直接原因,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分担实际操作中,不仅要消除企业与风险分担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还要解决风险分担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只有在信息透明度较高的体系内,才能发挥投资组合原理中降低风险的实际效果。同时,企业准确的经营情况和信用水平也是信用风险分担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

在科技金融结合的过程中,金融资源的供给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风险投资、风险贷款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等来实现,为了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如何运用信用担保机制、政府引导基金的激励机制以及资本市场的风险补偿机制则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认为,科技金融结合的核心机制是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的机制,即科技金融结合的机制就是如何建立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的机制。

3 结 论

本文在已有科技金融内涵以及结合机制的理论研究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科技金融的内涵:科技金融是指金融资源的供给者依托政府搭建的科技金融平台,根据科技型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特点,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提供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担保融资等单一或组合融资工具,推动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动。另外,本文对科技金融结合机制以及风险分担的理论发展进行了综述,并从风险分担的视角提出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本质:在科技金融结合的过程中,金融资源的供给通过资本市场、商业银行、风险投资、风险贷款以及政府引导基金等来实现,为了解决融资过程中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问题。最后得出科技金融结合的核心机制是风险分担、风险补偿的机制。

参考文献:

[1]赵昌文,陈春发,唐英凯.科技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Anna Ilyina,Roberto Samaniego.Structural Change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12,59(2):166-179

[4]Colombo G,Grilli L.Funding Gaps? Access To Bank Loans By High-Tech Start-Up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7(29):25C46.

篇7

【关键词】科技创新 金融发展 实证研究

一、贵州省金融发展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必要性

早在1776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任何社会的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都只能用两种方法来增加。其一,改进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的生产力;其二,增加社会上实际雇用的有用劳动量。”他指出,生产力的改进取决于:(1)劳动者能力改进;(2)他工作所用的机械的改进。而劳动者能力和机械的改进与科技进步有关。由此可见,亚当·斯密早已经认识到,除了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科技进步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贵州省科技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专利申请数量明显增加,贵州省专利申请共计11574件,科技成果丰硕。在“十一五”期间,贵州更是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截至2012年,贵州省拥有的发明专利达到3130件,增长幅度排全国的首位。在资金上,据统计,贵州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在2013年底达到12877亿元,对于贵州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支持结构来看,贵州省的科技创新信贷资金是有巨大的潜在供给能力的。但是传统的银行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因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投入高、风险高的特点,而银行追求的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高收益性,所以,银行会限制对高科技企业的贷款,这就说明了贵州省信贷资金虽然有巨大的潜在供给能力,但是现实的情况又导致供给不足,这就造成了科技创新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从长远来看,中小高科技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将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高风险和金融市场的影响,我省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诸多困难。为了贵州省在未来的几年内能够后发赶超,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已必不可少。

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创新可以概括为一下5个方面:(1)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引进新技术或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采用一种新的原料或控制原材料的一种新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如造成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熊彼特指出,当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到相对发达阶段之后,货币市场的建立和良好运作成为实现创新的基础。本文以少数民族地区贵州省为例,对贵州省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一些政策建议。

二、科技创新的测度

(一)建立模型

从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现状考察看出,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果并不明显,金融在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的论证贵州省金融发展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收集了贵州省1993~2013年这21年的数据,首先对科技创新度TI进行了测算,然后构建VAR模型,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然后对相关的分析结论进行了解释。

本文采用基于生产函数总量测算法中使用最多的索洛余值法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PF),并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贵州省的科技创新度(TI)。

假设贵州省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Y■=Ae■K■L■

其中aK和a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t表示时间,因为生产函数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对生产函数进行变形,取对数得到:

LnY=LnA+at+aKLnK+aLLnL

其中,Y为产出数据,表示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出,即国内生产总值(GDP);L为劳动投入数据,即贵州省历年社会劳动者人数;K为资本投入数据,即为直接或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由于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贵州省历年资本存量的数据,因为需要进行推算,本文采用的是1951年戈德史密斯开创性的运用的永续盘存法,其公式为:

Kt=It+Kt-1(1-δt)

其中,Kt表示第t年的实际资本存量,Kt-1表示第t-1年的实际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名义投资,δt表示第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本文根据使用寿命,对建筑、设备和其他费用这三类固定资本的折旧率进行了估算,分别为6.9%、14.9%和12.1%。而建设、设备和其他费用三种资产类型的比例分别为65.93%、18.04%和16.03%。加权计算得到基础设施资本的综合折旧率为9.2%。

(二)实证分析

运用软件Eviews6.0对贵州省1993~2013这21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数据来源于《2012贵州统计年鉴》、《贵州六十年》以及贵州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网站上公布的金融数据。

1.单位根检验。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得检验,由表2-1可知LnL,LnK,LnY和同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可使用模型LnY=LnA+at+aKLnK+aLLnL进行回归分析。

表2-1 单位根检验结果

2.全要素生产率TFP估计结果。根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出aK=0.749256,aL=0.250644,可得出第t年的全要素生产率为:

TFP■=■

1993~2013年贵州省经济TFP及其增长率见表2-2。

表2-2 1993~2013年贵州省经济TFP及其增长率

三、贵州省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

(一)模型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选取一些能够影响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金融因素来建立实证分析的计量模型:

TI=δ0+δ1SC+δ2ST+δ3FE+ε

其中,ε是误差向量,TI是贵州省科技创新指标,本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示,SC贵州省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用M2/GDP来表示,ST是金融发展结构指标,用居民储蓄/全部存款来表示,FE是金融发展效率指标,用贷款/存款来表示。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表3-1 单位根检验结果

从表3-1中可以看出,变量TI、SC、ST和FE没有拒绝原假设,说明序列存在单位根,他们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存在时间趋势。但是进行一阶差分后,变量DTI、DSC、DST和DFE均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差分变量时平稳的,我们就认为这4个变量时一阶单整的,可以运用一阶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虽然这4个指标是非平稳的一阶单整序列,但这些指标可能存在平稳的线性组合,这个组合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en法来检验贵州省金融变量和科技创新指标之间的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下:

表3-2 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为此,我们确定Johansen检验的滞后期为2,并且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TI、SC、ST和FE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具有共同的随机趋势,它们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协整关系的表达式为:

TI=-1.830190+6.044701ST-0.059615SC+0.785354FE

从长期反映均衡关系的协整降方程不难看出,金融发展结构和金融发展效率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着长期的正相关性,而金融发展规模与科技创新之间存在长期的负相关性。金融发展规模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使科技创新水平下降5.96%;而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则分别使科技水平上升78.5%和604%。这说明,贵州省经济货币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而金融发展结构和效率的提高会促进我们的科技创新,这也为中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3.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四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的关系,但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验证。本文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进一步探讨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因果关系。

表3-3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滞后4期)

表3-4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滞后5期)

表3-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滞后6期)

根据检验,在滞后4期的条件下,金融发展结构(ST)是金融发展效率(FE)的格兰杰原因,金融发展效率(FE)是科技创新(TI)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扩大金融体系的发展规模、优化金融发展结构有利于提高金融的发展效率(FE),而提高金融效率(FE)又能促进科技创新(TI);在滞后5期的条件下,金融发展规模(SC)和金融发展结构(ST)都是金融发展效率(FE)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6期的条件下,科技创新(TI)是金融发展结构(ST)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贵州省科技进步反过来会影响贵州省的储蓄结构,促进了金融资源向着边际效率较高的企业或部门配置。

四、提高贵州省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的结论及建议

目前贵州省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并未形成多层次、系统化,诸多创新型的金融工具和融资手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更是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为此,要加快构建促进科技发展战略全方位的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金融发展效率和金融发展结构每提高一个百分比则分别使科技水平上升78.5%和604%,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金融发展结构还是金融发展效率,都会直接或间接的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特别是金融发展结构的提高,可以使科技水平成倍的增加,而金融发展规模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长期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贵州省经济货币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从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4期,金融发展结构会促进金融发展效率,而金融发展效率的提高又会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到了滞后6期,科技进步又会对金融发展结构有促进作用,这样形成了一个循环链,只要我省鼓励储蓄,提高存款中居民存款所占的比重,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循环机制,最终会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银行是我省科技金融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银行存贷总额、优化金融机构存贷比例。首先,在不断优化我省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例的基础上、努力增加银行信贷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逐步放宽对科技活动的贷款限额,努力提高闲散资金的利用效率。此外,必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银行信贷资金的利用进行合理的监督,防止因私人或其他原因使科技研发活动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不断优化金融资源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配置效率。同时,应加强金融的监管,监管部门应及时的更新金融监管的理念,明确金融监管的内容,实行金融监管模式、金融监管手段、金融监管内同等方面的创新。目前,贵州省科技企业大多都是中小型科技企业,资金主要都来源于银行,但是这些银行由于害怕风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就非常有限,这就极大的阻碍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我省科技创新活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需要成立一家专门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带有政策性质的科技发展银行,通过给予中小各级企业的利率优惠,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开展技术创新成果吸纳转化、技术信托投资等业务。贵州省目前很多企业缺乏资金,无法购买技术创新成果,这就阻碍了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从长期来看,金融的发展无论在量的提高上还是质的飞跃上都能够促进贵州省科技的进步,因此,从全局上看,贵州省金融业的发展将是促进贵州省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松涛,董裸,余筱箭.浅议技术创新模式与金融体系模式的相互关系.软科学,2002.

[2]孙伍琴.论不同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经济地理,2004.

[3]李悦.产业技术进步与金融的市场化趋势:基于银行与市场功能比较的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

[4]邓乐平,孙从海.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理论与经验的考察.金融研究,2001.

[5]陈凤娣,吴有根.人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支持白土创新.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2006.

[6]辜胜阻,洪群联,张翔.论构建支持白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国软科学,2007.

[7]黄刚,蔡幸.开发性金融对广西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支持模式初探.改革与战略,2006.

[8]王华,发展政策性金融有待解决的二人难题.中央财经人学学报,2007.

[9]李志辉,李萌.中小企业融资的开发性金融支持模式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

[10]买忆媛,聂鸣.开发性金融机构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

[11]刘东,杜占元.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2]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13]李伟建,技术创新的金融支持——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科技创新;资本市场;银行信贷;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4)03-0082-05

On the review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BAI J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 Science & technology and finance have become the two largest power system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launched a seri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n China, we have a late start mainly on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government funds, bank credit, risk investment, capital market and guarantee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is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ina economy, so we suggest using the game theory to solve the coupling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finance.

Key words:the innov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apital market; bank credit; risk investment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而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对于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对于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研发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

无论是重商学派还是亚当・斯密及约翰・穆勒都充分肯定了银行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金融安排对技术创新的最早论述,首见于经济学家J A Shumpeter1912年的研究成果。现代经济学家R F Harrod 、E Domar和R M Solow开始研究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及结合机制,提出金融和技术创新的结合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揭示了金融体系为技术创新提供的四种服务,分别是评估企业家、筹集资金、分散风险以及评估技术创新活动的预期收益。早期的研究都是论述金融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很少涉及科技对金融的反作用以及科技与金融的耦合关系。

针对科技创新与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相对较晚,Moon和Schwartz在2000年肯定了科技创新活动和金融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企业的创新与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而企业创新的失败又会影响金融系统,导致通货膨胀或信用膨胀。刘玉忠从正面论述了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提出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发展可以优化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指出科技资产是金融资本获得高回报的引擎,而金融资本参与创新活动,可以有效地分散科技创新的高风险[1]。陈迅、陈军认为现代金融业的工具创新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更加依赖于金融的支持,现代金融业越来越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来创造发展空间,两者呈现出一种互动关系,进而提出金融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和科技支持金融创新的政策[2]。由此可见,科技与金融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两大动力系统,金融和科技具有相互促进、保障和拉动的作用,科技为金融发展提供了知识准备和技术基础,而金融业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资本动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必将促进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

综上所述,科技与金融互动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为:金融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分担科技创新的高风险;科技为金融提供技术支持,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为金融带来了高额的回报。科技与金融作为一对孪生兄弟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度重视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问题尤为必要。

二、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现状研究

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现状的研究目前仍处于雏形阶段,只是对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整体情况和各个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家整体来看,我国过去几十年形成了一套带有计划体制烙印的资本和科技融合方式,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与金融相结合的基本构架。分析1991-1999年我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效益,发现科技金融结合的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高[3]。这种情况可能源于缺乏完整的科技产业信贷政策来引导信贷资金对科技产业的投向,而且金融机构对科技的支持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科技创新的高风险与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追求低风险的目标相悖,而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新兴的融资方式又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对我国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的省际差异情况和耦合协调度等问题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这些情况的出现可能源于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财政投融资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可能造成资源配置上的重复浪费和资源利用上的低效率,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我国体制创新不足,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的环境和条件正在逐步改善,但是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起到很好的提振经济的作用。

从我国各个地区来看,科技与金融耦合的程度差异较大。江苏创新型经济已初步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良性”耦合,无论是产业扶持政策还是科技人才政策都得到了逐步落实,而且融资渠道不断拓展,同时风险投资也取得了较大进步。而甘肃科技与金融合作较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投融资体系仍需完善。广东的研发投入较多,但是科技活动的首要资金来源是企业自有资金,政府资助和风险投资对科技活动的投入较少。黑龙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在金融的支持下发展较快,而且金融的科技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然而其高科技企业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金融服务系统的技术化水平也比较低。湖南创业投资环境未得到有效改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刚刚起步,存在较大的改进余地。武汉已基本形成了由“两个平台,五种方式”为核心内容的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但在后危机时代,武汉科技金融服务面临不少困难[4]。还有部分学者针对我国辽宁、湖北、大连、无锡、嘉兴、河源高新区等多个地区的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进行了研究。从中可以看出,各地在科技与金融耦合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成效上差异较大,总体上不够理想。

三、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途径的研究

1.政府财政资金

目前国家对科技创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政府财政对科技投入总体不足。科技创新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是科技金融体系殊的参与主体,只能是科技金融市场的引导者和调控者,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政府在科技与金融耦合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鼓励创新的制度,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起着先决性作用,通过制度安排形成创新机制,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通过高效的制度安排才能产生真正的原始创新。二是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杠杆作用,鼓励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为科技银行的设立提供有效的政策条件和保障措施,鼓励科技银行进行创新。三是制定有利于科技企业融资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补偿激励杠杆作用,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信用记录好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贷款贴息和中介费补贴。同时,政府资金投入方向应该从单个企业向公共平台建设转变,重点构建基础平台、企业信息平台、融资服务平台和技术市场交易平台,促进企业资产由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的转变[4]。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到产权交易所进行股权交易和知识产权交易,设立科技创新企业非公开股权交易系统,探索风险投资退出渠道。通过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和吸引各类金融及中介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率、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财政担保资金的效用。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作用,最终构建一个覆盖科技研发、科技创业、科技产业化等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科技金融多元化、多层次的扶持政策[5]。

2.银行信贷资金

目前科技创新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多的企业倾向于银行信贷资金。然而由于科技创新企业普遍存在无形资产占比高、风险高、信用缺失等问题,银行又缺乏专业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把握能力不足,导致银行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但是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发挥引导作用。一是逐步培养专业化的行业客户经理,确立客户经理制,针对需要发展的产业领域,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丰富的客户经理队伍,从而提高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二是建立咨询专家库,搭建科技专家网上业务咨询平台,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对科技型企业的综合评估评价以及判断能力,对科技信贷进行外部评审,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为金融部门决策提供重要技术参考。三是鼓励建立专门的科技银行,确立“服务科技创新”的市场定位,联手风险投资机构,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为创业投资机构提供直接的银行服务,也为创业投资机构所投资的企业提供服务,共同构建科技型企业金融服务网络平台[6]。四是借助专业的中介机构,对科技创新企业进行资产调查、市场调查、资信评级等,以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引入担保机构,分担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五是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包括应收账款质押、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仓单质押、股权质押、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业务,为企业提供符合需求的融资服务,通过开展银政合作、银投合作和银保合作,解决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3.风险投资

要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对科技创新具有支撑作用。张剑平、杜湖湘提出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对于实现“知识―技术―经济”的转化,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7]。程昆、刘仁和刘英以专利申请量作为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采用中国1994-2003年的数据),分析了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有促进作用[8]。龙勇和杨晓燕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和创新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出现委托和道德风险等问题,使得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高于其他企业,导致技术创新投资不足[9]。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金融环境是我国科技与资本结合的三大障碍,他们影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相对收益率、风险投资与风险创业活动的安全感以及风险资本的顺畅退出,进而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林林、徐翔宇提出转变风险投资的发展方式,建立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以银行资本、保险资本积极参与的,包括多层次资本市场为背景的金融支持体系,使风险投资从政府资金为主向民间资本为主的资金筹集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而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风险投资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对投资风险的判断能力,通过培养与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风险投资人才能力的同时,使其承担与能力相对称的风险与收益[10]。

4.资本市场

陈凤娣和吴有根对资本市场在自主创新战略实施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具备了支持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利条件,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1]。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的途径主要有发行债券与股票融资。我国对发行债券的安全性有较严格的要求,比如资产质量、盈利水平、持续盈利能力、信用等级等,科技企业较少能达到公开发行债券的要求。针对现状,为了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可以积极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作为证券交易市场的重要补充;同时大力发展“新三板”市场,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理想的融资平台,为挂牌企业带来知名度的提升;规范财务管理,建立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发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建立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债券品种,发挥中国国际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积极支持科技型企业到海外上市,拓宽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从中可以看出,科技创新企业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劣势,需要我国资本市场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创新。

5.担保机构

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担保机构对于减少投资方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国担保机构规模较小,难以产生规模效益,而且担保公司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不明确,担保行业法律法规建设落后,缺乏对担保公司运作程序的监管,导致担保机构在科技与金融结合过程中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因此要大力推进科技保险业务,积极开发更多适合科技研发的险种,利用科技保险解决科技开发中的出现的风险问题,为科研开发提供风险防范和保护体系。

除了上述五个方面,我国学者还在保险机构、民间资金、社区银行、中介机构、评价机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四、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的展望

我国关于科技与金融耦合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具有借鉴性的成果,初步探讨了科技与金融的互动关系,初步阐述了我国科技与金融结合的现状,最大的成就还在于对科技与金融耦合存在障碍的认识和就此提出的一些具体解决方法和对策。虽然近年来国家、各个地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科技与金融耦合的重要性,但是能够使科技与金融实现真正耦合的却很少。已有的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研究不够深入,更多地从表面论述科技与金融耦合的情况,很少从定量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二是研究更多地提出了金融推动科技发展的策略,但是对于科技如何促进金融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科技与金融是互相促进、互相推动的。三是对于耦合路径的研究较少,路径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科技企业和金融供给方的利益;目前运用博弈论解决科技与金融耦合路径问题的研究很少且不够深入。

后续研究应把科技与金融耦合研究与博弈论相结合,分析阻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因素,为科技与金融结合提供新思路。通过推动科技与金融的耦合,使科技创新得到金融的有力支持,使金融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助推下实现转型升级,为我国科技与金融耦合开辟新的途径。

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6-11

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 (11) :5-10.

王海,叶元煦.科技金融结合效益的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03(2):67-72.

崔毅,赵韵琪.广东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1(1):36-37.

张育明.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与模式[J].经济学家,2001(4):127-128.

顾峰.国内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经验借鉴[J].江苏科技信息,2011(10):4-6.

张剑平,杜湖湘.关于转型期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角色定位的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2004(2):100-101.

吴纬地,孙可娜,刘娜.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58-59.

龙勇,杨晓燕.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16-20.

篇9

[关键词]农业;科技金融;现代化;城乡发展;贷款

农业一直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只有开展高水准的农业建设,才能推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业发展不单单是依靠传统劳动力操作的方式就能实现的,也需要充分利用各种科学技术强化使农业生产的先进性,为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也能农村得到更高层面的建设,逐渐提升农民的幸福度。但是吉林省在开展农科金融发展中存在多项问题,如未能有效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以及投入资本市场遇到障碍等问题。吉林省需根据发展问题制定针对性的发展措施,促使农业得到更优质的科技以及金融支持,增加吉林省开展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

1吉林省农业以及农科金融发展的现状

1.1农业现状

吉林省一直是国内进行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在农业生产上体现自然条件的优势,每年均会生产众多粮食。但是,农业要想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不能仅是依靠传统劳动力操作实现的,需要获得科学技术的支撑。但是,由于吉林省在开展农业创新发展中遇到多种问题,如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未能构建高水准的金融发展体系,导致现代的农业生产比较缓慢,也就制约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农业科技要想实施优质的发展,需要解决最困难的发展问题是农科发展体现的不确定性,容易产生诸多发展风险,制约农科发展的进程。吉林省主要是以玉米生产为主,依据农业研究数据显示,每年会有66%左右的工业耕地用来进行玉米的种植,同时,每年约有71%左右的农民在耕地上种植玉米。通过对2012年至2017年吉林省每年粮食生产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省份粮食产量体现逐步增长的现象。

1.2农科金融的现状

吉林省一直是国内进行粮食生产的重要省份,并在最近几年获得更优质的发展。农业在得到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增加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致使粮食产量实现逐年的增长。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开展高水准的科技研究,才能让农业实施更高层面的发展。科技发展需要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撑,努力实施金融体制的创新以及改革,以此推动农业得到更高层面的发展。

1.3农科金融需求

吉林省各大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在农业发展上的贷款,表现为逐渐增大给农业发展企业以及农户的金融贷款额度。从之前117亿元的贷款投放额增加到2017年的800亿元,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农村信用社,该金融机构更加深入农村,也考察各个乡村企业,在吉林省金融的体系中占据较大比重。科技要想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就需要获得金融以及各项资金的支持,需对这些发展现象进行正确的看待。通过对吉林省十多年的农科金融发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虽然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一些贷款方便,但是农户主要是以存款为主,贷款数额比较少。农民贷款难是吉林省发展农业科技的主要问题,也是国内农业发展的普遍问题。针对全省的农业企业来讲,很难实现农业科技的普及,也不能得到高水准的技术支撑,缺少在金融支持上的保障。为此说,吉林省在农科发展上存在诸多问题,不能建立高水准的金融支持制度,也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

2吉林省实施农科金融存在的多项发展问题

2.1未能有效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

农业科技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开展高水准的科技研究,才能让农业实施更高层面的发展。为此,吉林省实施农科金融发展时,需要关注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运用多种手段努力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准,为省内农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基础力量,促使农业实现更高层面的技术发展。科技发展需要获得金融体系的支撑,只有努力实施金融体制的创新以及改革,才能推动农业得到更高层面的发展。通过对《通过统计年鉴》各项资料进行分析得知,吉林省在实施农科金融创新发展时,存在多项发展问题,首先体现在未能有效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

2.2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

吉林省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农科和当前金融体系发展存在不匹配的问题,这样就严重制约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也不能为吉林省的农业生产出更多的推动力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农业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需求比较广。在进行资金运用的过程中,农户主要是通过定期或者是活期存款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这样的资金运用方式占整体的83%左右。可以看出吉林省在进行农村金融供给的过程中,整体的体系存在单一的问题,农户不能将自己的资金更好地运用到科技研发中,这样就会影响农民对农业创新所提供的支持力量。同时,农业科技贷款的整体的利率比较高。第二,农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供给主体比较少。这表现为最近几年对农科进行金融供给的主体正在呈现数量逐渐减少的问题,并且农科金融所呈现的活动性比较低。这样就不能满足企业在科技贷款中所呈现的额度需求,严重影响吉林省在科技发展中的力量。同时,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吉林省农科金融的覆盖率较少,便利服务能力较差,不能给农户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很多农户认为跟金融机构进行贷款申请是比较困难的,或者是金融资金不能满足其进行农科研发的资金使用需求。这些问题就导致吉林省在发展农科研发时存在农科金融供求不够匹配的问题,不能为农户以及农业企业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撑,影响整体农科金融发展的能力以及运行效果。

2.3投入资本市场遇到障碍

当前,吉林省在进行农村金融投资的过程中存在投入资本市场遇到障碍的发展问题,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首先,农科企业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缺乏的现象。农科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就必须要提升自身自主进行科技创造的能力,只有提升自身的核心技术才能满足当前市场对农科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所提出的需求。但是由于这些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存在能力比较差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企业很难入住资本市场。其次,农科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综合能力弱的问题。要想在市场发展中获得长远的进步,企业必须要保证自身的创新技术能力,也需要具备比较高的赢利能力。但是当前受到农业发展所呈现的影响,农科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这样就导致企业在参与市场运行中所呈现的赢利能力比较差。最后,农科企业在参与市场运行过程中内部治理存在混乱的问题。农科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在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人员管理上存在诸多欠缺,这样就不能让各项部门实现职能的科学划分,也很难实现生产经营目标。

3提升吉林省开展农科金融发展效果的对策

3.1积极关注关注农科呈现的特殊性

针对当前吉林省在进行农科金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醒制定针对性的对策,引导农科企业开展更高层面的发展。针对当前吉林省未能关注农科创新的特殊性的问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积极关注农科所呈现的特殊性,逐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为资金发展的能力。这需要开展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层面的工作是加大在农业科技研究上进行资金转化的投入力度。针对吉林省在进行农科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必须要从政府层面进行科技力量的投入,努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为资金发展的效率,这样才可以让农业科技实现更高层面的开展。第二个层面是积极让农业科技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吉林省可以通过示范基地的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和当前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促使农科成果实现转化率的逐渐提升。此外在进行项目经费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严格经费的使用原则,实现专款专用的资金利用,推动农业科技实现更高层面的发展。

3.2科学改变农科贷款方式

吉林省要想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可以实现农科金融的高度建设,就需要科学改变农科贷款方式。首先,吉林省必须要积极转变借款的理念。在传统抵押理念影响下,吉林省很难为农科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贷款工作。必须要积极转变贷款理念,更加重视在技术层面上的关注。这是因为技术是当前农科企业实现核心竞争力逐渐发展的基础,只有具有较强的技术发展能力,才可以让企业在市场运行中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所以在对农科企业进行贷款的时候,金融行业必须要关注企业所呈现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照农科企业所呈现的技术发展潜力对其进行贷款额度的确定。其次,吉林省的需要开展农科金融市场间接融资工作。农业科技要想实现创新发展,不仅要开展直接融资,也需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来提升农科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所以吉林省可以开展私募基金或者是产权交易的间接融资市场,让农科企业获得更高层面的融资能力。

3.3强化融资功能,更好融入资本市场的运作

吉林省在进行农业推广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在资本层面上的发展,逐渐提升农科企业的融资功能。吉林省需要开展以下几个层面的工作:第一,政府必须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建立专门政策的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企业进行政策帮扶,增加在农科层面上的资金投入。同时,政府可以通过贷款贴息或者是税收减免的方式,为农科企业实施技术创新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第二,农科企业必须要强化自身所呈现的竞争能力。企业要想在当前农业市场运行中获得更高层面的发展,就必须要主动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实力,增加对各种类型风险进行抵抗和解决的能力。企业在进行行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可以帮助农科企业实现管理以及技术发展的提升。

4结论

篇10

【关键词】科技金融 发展模式 新疆

一、国内外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一)韩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模式

韩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模式是指由韩国金融公司牵头,并联合其他基金公司与风险投资公司共同出资为科技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模式。截至2010年年末,韩国共有103家风险投资公司,393个风险投资基金,资本总额达到88585亿韩元,累计投资项目2171项,投资金额到达31010亿韩元,对促进科技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韩国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资金来源政府所占份额较少,这就可以使大量金融资本进入,包括把社会资本和民间闲散资金引入高新技术领域。这样可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风险的冲击。这种模式也可以协助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活动,引导企业步入正轨;并且当企业进入成熟期时,优化企业的股权分配。

(二)贵阳市科技金融计划模式

为了推动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式以及利用财政资金改革,进一步发挥科技财政投入的放大和引导效应,从2011开始,“科技金融计划”被贵阳市政府列入科技计划体系中。该计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信贷专营和配套机构的引导资金以及科技金融专项补助等方面。截至2011年年底,共引进民间资金参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4.8亿元(不含银行科技贷款),同时,在贵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成立了12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目前累计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金额20亿元。实施科技金融计划,一是可以直接促进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及经营规模的扩大,并帮助一些中小企业解决在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难题;二是有助于发挥使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得到更大的发挥,使科技资金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二、新疆科技金融的现有做法及存在问题

(一)现有做法

近年来,新疆在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方面积极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金融机构贷款为主

自治区政府与科技厅积极鼓励与引导银行机构为科技企业贷款。截至目前,共计13家企业已获得银行贷款2.985亿元。贷款银行分别是建设银银行、浦发银行、农信社、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5家金融机构;同时,国家开发银行新疆分行总计为24家科技企业融资2.67亿元。这种银企合作机制的尝试与运作,搭建了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协作平台,从一定程度上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缓解了融资难的问题。

2.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对具有融资需求、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服务,拟定融资、担保方案,协助银行和企业办理相关手续,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09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作顺利启动,截至目前,通过建立知识产权评估、质押担保、银行融资服务模式,已为10家企业提供专利质押贷款3450万元。

(二)主要问题

1.融资手段单一

自治区的科技金融工作虽然从2006年就开始开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自治区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仍以银行为主,其他融资方式也较少。并且由于自治区的信用体系以及担保体系还不完善,银企之间依然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很多科技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这就进一步制约了科技中小企业的发展。

2.金融创新远远落后于科技创新

不论是担保服务机构还是科技评级等专业机构发展都不成熟,尤其是对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估、侵权和变现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手段明显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科技金融创新,也不利于开发更多适合自治区科技金融的金融衍生品的出现。

三、新疆科技金融合作模式探索

通过对国内外科技金融模式的分析,以及对自治区科技金融工作现状及问题的总结。笔者认为新疆在借鉴其他国家及国内省市科技金融模式时,应该结合自身当前的经济与政策,制定符合新疆的科技金融模式。即政府+银行+担保公司合作模式与科技银行合作模式相结合。

由于新疆间接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致使很多金融机构存在惜贷现象,不愿为中小微型科技企业贷款,所以,这些企业向银行进行融资时存在瓶颈;并且直接金融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这就限制了很多科技企业通过股票、债券进行融资。所以,政府在科技金融融资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政府可以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专门为科技企业进行融资;其次,通过政策引导及金融优惠政策吸引银行与担保公司的加入,以分担风险;再次,在专项资金出资比例上,政府与担保公司占应主导地位,银行出资份额所占比例较小,因为这样利于银行参与,降低其投资风险。同时,增加政府的话语权,可以更好地为科技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 黄卫华.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创新[J].学术交流,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