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水环境质量;风险分析与决策;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42-03

1.问题的提出

人类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的变化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环境和生态的变异又引起自然界水资源规律的变化。水资源系统与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及评价管理,成为水资源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可持续发展与水量以及水质统一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总结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与方法,一般呈现以下技术路径与模式(图1)。

在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中,通常以统一管理、供求管理和优化配置为主要原则。通过对水资源系统和质量的监督与控制,确保水资源的质量达标;通过优化配置和供求管理,实现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最终达到水资源的永续合理开发与利用。对此,水资源系统分析通常贯穿于水资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施工、系统运行和系统管理的各个阶段,它涉及到自然、社会、人文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由于水资源动态变化的多样性和随机性,河川径流和地下水的相互转化,水质和水量的相互联系,以及水需求的可行方案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水资源问题更趋复杂化;而实施对水环境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如何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如何加强水资源项目风险分析与决策管理,以及对水资源宏观管理等问题,是当前我国亟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水资源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2.水资源系统与质量分析

2.1 水资源系统与分析

随着系统工程理论在水资源系统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水资源系统的状态与运行的模型模拟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借助数学模型(包括解析模型、模拟模型、静态模型、动态模型、确定模型、随机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投资模型、运行策略模型等),应用模拟技术和优化技术,求解系统目标函数最优,以帮助决策人应用模拟和优化技术,选择能满足约束条件的优化方案,进而采用矩阵显示法(Matrix Display Techniques)、记录卡片显示法(Scorecard Display Techniques)、计算机图示显像法(Computer Graphic Display)等方法,运用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的多种准则,进行多目标综合分析和评价,从中选出满意方案或选定方案的优劣次序,以最后决策。因此,在水资源系统分析过程中更要注重系统分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应用线性规划、系统规划、动态规划和系统分析的理论,寻求目标方程的优化解。

为了适应水资源系统分析与管理的需要,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水资源信息分析与管理系统,主要涉及信息查询系统、数据和图形库系统、水资源状况评价系统、水资源管理与优化调度系统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信息论的广泛应用,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提高了水资源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加速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进程,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水资源研究与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柱。近些年来,北京市建立了水资源数据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包含两大部分,即具有空间特性的数据库体系和GKS图形库体系,其中空间特性数据库体系是主体部分。该系统包含有社会经济活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城市排水、水污染、水环境质量等各类信息。系统除了对各类信息进行查询、检索、汇总、分析、统计、制表、绘图和输出外,还可进行规划预测,通过向SD系统动力学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与模型取得良好的连接和耦合。

2.2 水环境质量与分析

在生态环境质量研究和评价中,常采用类比分析法、列表清单法、生态图法、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景观生态学方法以及生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研究。通过对水资源变化规律的研究,寻找这种变化规律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内存关系,以便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使环境质量向着有利于人类当今和长远利益的方向发展。

在水资源保护管理工作中,实施对水环境的质量监测,判明水体污染现状、程度、过程及污染途径和环境条件等,及时掌握水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同时组织对水体环境质量作出有效的综合评价,确定水质状况和应用价值,从而为防治水体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水资源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水环境质量评价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其中有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和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在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包括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江河湖库水体质量评价、水体底泥环境质量评价、水生生物质量评价、湖泊和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以及由它们形成的整体水环境系统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1]。

目前,对水质评价的方法较多,主要包括一般统计法、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理统计法、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浓度级数模式法,以及Hamming贴近度法。例如,学者文洁取上海某区2007年某月的40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运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指数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对该地区地表水进行分析。通过水环境单因子评价法的分析,得出该地区总磷、溶解氧和氨氮这几个指标较差,地表水主要为有机污染的结果;通过水环境综合指数法的分析,进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的组合、综合水质级别评价和综合水质指数的计算,得出其水质达标率最低的是总磷、氨氮;通过水环境模糊数学评价法的分析,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选择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等5项代表性较强的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进行模糊关系矩阵的编程,得出部分监测断面水质污染明显。

在水质评价的具体应用中,较为常见的计算分析方法是:单要素污染指数法,可对各种污染组分进行分别评价,是多要素污染指数评价的基础。其优点是直观、简便。缺点是不能反映地下水整体污染情况;内梅罗(N.L.Nemerow)指数法,是一种计算河流水污染指数的方法,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考虑了影响水质的一般水质指标,还考虑了对水质污染影响最严重的水质指标状况;地下水水质综合评价法,根据国家地下水质量评价指标,地下水质量综合评价采用加附注的评分法。

3.水资源管理方法与分析

3.1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一方面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综合开发地下水和地表水,实现联合调度,是当前许多国家开发水资源的基本政策。在综合开发和联合调度中,大致有两种情况,实行水库与泉水联合供水和充分利用含水层进行调蓄,通过这种综合开发和调度,才能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另一方面开展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地下水人工补给,亦称地下水人工回灌、人工引渗或地下水回注,是当今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增加地下淡水补给的措施和方法。它借助某些工程设施,人为地将地表水通过渠系、坑塘、井、重力自流或用压力注入地下含水层中,以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再一方面建立地下水源卫生防护带。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生活饮用水水源必须设置卫生防护带,通常设置三带,即带、限制带和监视带,以便防止病原菌的污染。其卫生防护带半径的计算,通常是按荷兰的V•韦根尼(VanWaegeningh)于1985年提出的潜水含水层保护半径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时必须考虑具体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包气带的岩性和厚度。与此同时,对地下水污染的治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其治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两个方面,消除污染物和利用收容的办法,以阻止污染物扩散并及时消除污染。世界各国不断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法国、美国、英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实验检测污染结果并采取对策。目前,较为普遍应用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主要有换土法、生物净化法、物理化学法和人工补给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地也广泛推行有抽水――处理系统及水力截获净化技术等[2]。

3.2 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率

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率是克服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我国“十一五”计划纲要提出[3],发展农业节水,推进雨水集蓄,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基地,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基本实现灌溉用水总量零增长。重点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抓好城市节水工作,强制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器具,扩大再生水利用。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和矿井水利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工业节水的重要环节。据资料,日本水的重复利用率为71%,美国、德国的重复利用率为60%以上。我国要实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的目标,需按水资源分布调整工业布局,加快企业节水技术的改造;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统计,灌溉水量的渗漏损失在通过未加衬砌的渠道时可达60%,一般也在30%左右。我国2010年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要达到0.5,就必须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目前,许多国家把城市生活污水加以利用。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兰奇地区对下水道污水进行科学处理后,用来灌溉农田和冲洗盐碱地,已取得良好效果。经专家测算,我国污水年直排量按340亿m3计,相当于黄河年径流量的50%,如对这些污水加以处理,只要重复利用一次,就等于在中国大地上又多了半条黄河。另外,其他城市生活、工矿用水的跑、冒、滴、漏现象如能杜绝一半,一年也可节水1.5亿m3。因此,我国要强化城市节水工作,强制淘汰浪费水的器具和设备,推广节水器具和设备,并加强节水技术、设备的研究开发和节水设施的建设。

3.3 加强水资源项目风险分析与决策管理

由于受客观条件变化的影响和主观认识的局限,水资源项目的研究是带有不确定性的,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水资源项目的风险。因此,在对每一个水资源项目的决策前,必须注重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不确定性分析。水资源项目决策管理。多方案的决策大体有三种类型:确定型,是指决策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十分确定的把握,以致能迅速对最佳方案作出决策。有单纯选优决策法及模型选优决策两种方法。不确定型,是指决策者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无法确定其概率,但又要作出抉择的决策方法。其大体上有悲观决策方法、乐观决策方法、折中决策方法、后悔值决策法和等概决算方法等方法。随机型(或称风险型)决策的方法有好几种,最常用的是决策树分析法,决策树主要包括决策点、方案枝、状态结点、概率枝等方面的结构。水资源项目不确定性分析的方法很多,目前在水资源项目可行性研究中,通常采用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方法。

3.4 加强水资源宏观管理

加强水资源宏观管理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有两个方面的重点,即流域的管理及行政区域的管理。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根据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相互转化,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开发利用相互影响,灌溉、供水、发电和航运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特点,必须以流域为单元,对水的问题进行统筹规划、调度和管理,建立权威、高效和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建立全流域的统一管理模式,流域内各种水污染防治工程,多由独立经营的专业化公司承包建设和运行管理,较为典型的有全长1 300km的莱茵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在治理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河段、工业区的污染以及水资源综合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我国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在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探索,黄河、黑河等调水的成功,为进一步施行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积累了经验;在行政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方面,国内外实践已充分证明,对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并且行之有效。它不仅涉及到持续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抵御突变破坏,还涉及到水环境与生态的维护。其二,加强水资源的供求管理。在需求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需要把水资源的开发、治理、利用与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水资源与水经济、水文明和水环境等水问题,适度抑制总需求,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水经济资本的经营效率。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供给管理。由于某一区域的水资源及其可开发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的现有供给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就必须进行科学的供给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调度,保证水资源的有效供给。其三,强化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生产和生活、企业和家庭等方面的有效配置,无疑是水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总之,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必需全面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新型模式,探讨研究水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依法治水、依法用水和依法管水的水资源法制。

参考文献:

[1]夏军.区域水环境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多级关联评估理论与应用[M].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9.

篇2

【关键词】高校 人力资源管理

一、在人力资源规划与人才引进方面

要力求组织与个人的和谐发展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要求学校不仅要考虑学校组织的发展需要,更要考虑教师的发展需要,要让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得以顺利发展,这个顺利就是指不可以存在非主观障碍,意即如果教师有职业发展的需求和实力,不能没有机会实现,职业发展通道应该是畅通无阻的。高校教师这种人力群体相对于其他普通人力群体来讲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他们对其自身的发展道路和成长环境极为关注。因此,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体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与管理,导致高校优质人力资源短缺,数量不足或结构失衡,人才重复引进和人才严重外流,人才浪费和人才阶梯建设不合理以及职称晋升“瓶颈”等问题。为此,笔者认为,一是应建立有关人力资源发展数学规划的模型和条件来预测人力资源的供求趋势。二是应分析高校现有人才的不同特性,依据人才的特性来安排相应的岗位,确保人力资源能够安排在其既有能力,又热爱的岗位上,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三是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作为人才密集度很高的场所,其组织成员具有更强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制定,需要根据人才本身的成长需求和不同成员的差异,给予更多的机会去进修,锻炼,除此之外做好人事任命工作,制定合理的人员继任规划和晋升规划,让员工知道前途是光明的,帮助其树立追求的目标。四是应提供多种发展路径。使用灵活度更高的激励措施,让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工作人员,都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通道。减少人才分布不均衡或晋升中的“瓶颈效应”现象的发生。五是应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与指导。学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为组织成员提供职业发展咨询,帮助组织成员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提供发展策略的指导。包括向组织成员提供与职业发展相关的信息,比如学校的人才招聘计划、特色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以及年度的教学计划、科研计划、奖励计划,让组织成员可以随时掌握与个人发展的相关信息。在制定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但需要注意其可行性、科学性,而且还需要保持其长远性、连续性。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有助于留住有限的人才资源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还将有利于增强高校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达到高校和人才的双赢的目的。

二、在人才的配置与管理方面,要做到科学高效、合理流动

1.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聘任制,其基本原则就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实行岗位管理,强化岗位职责,实施竞聘上岗,实现优岗优酬,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聪明才智,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他们个人的愿望和价值。不仅是现代行政管理科学的管理模式之一,也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实行岗位管理,必须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的前提下,打破教职工身份的终身制,做到科学设岗、以岗择人、优胜劣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校特点的用人体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在编制核定的基础上,首先根据学科建设和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在设置岗位时要依据事业发展、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以教学科研任务为依据设置岗位。在岗位设立之后就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教师的职务、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不同分值,赋予不同权重,列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的内容,并作为每年对教师考核的参考。

2.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形成内部竞争性,并且注意对落聘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人才既有竞争压力和工作动力,又有比较好的落聘后安置渠道和社会保障,感到有较强的组织安全感。对落聘人员实施高效和系统的安置,是有利于整个高校的稳定发展的。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有关落聘人员安置指导机构,为妥善安置未聘及流动人员提供信息和其他帮助。可以采取“先挖渠,后分流”的办法,即先采取内部转岗。内部消化的措施,还应鼓励落聘人员转变就业观念,走出校门,在社会范围内再次应聘,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岗位。

三、在绩效考核与薪酬激励方面,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绩效考核与晋升、奖惩等密切相关,关系到工资档次的评定,这种评价方式较为科学公正。通常进行人事考核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以高校各类人员的工作方式为依据,并结合其工作性质的特点,将各类人员按照工作方式、内容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考核办法,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需求;其次,结合岗位管理,严格按照岗位的职责来设置考核标准。

四、要实施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建立中国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柔性管理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需要领导的授权和全体职工的参与。传统的刚性管理侧重于领导的权威与员工的服从,这种管理方法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制约组织发展的绊脚石,领导的授权与教职员工参与管理是学校柔性管理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力资源管理柔性化的关键。这种方式将会从根本上改变教职员工的观念,让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也是组织的重要成员,认识到自己对组织的重要性,促进他们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提高他们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克服一切困难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管理者的报负。二是组织设计的柔性化。传统的高校组织结构形式有着金字塔式、直线式的层级结构。这种组织结构不能够迅速的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响应,不利于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热情,释放他们的才华。与刚性组织结构不同,柔性组织结构为扁平式组织,它的等级层次更少,动态性更强,能够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做出及时的响应,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组织内部成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人们把人力资源管理的侧重点集中在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报酬激励上,忽视了对员工意愿和内心情感管理,减弱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高校的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将教职员工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柔性化的管理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培训开发机制。方便学校领导对教职员工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从而达到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的管理境界。

篇3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3.2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篇4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

中图分类号: S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03-1

1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现状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会被利用的水源,可以用的水源必须具有足够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并且必须是可以定期更新补充、可持续利用的。但是事实上,我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短缺、旱灾频繁的国家,如果按人均水资源量来计算,我国人均占有量仅仅有2500m3,大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已经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建国以来,我国虽然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

2 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所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利用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浪费严重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浪费的情况并存,同时由于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属于粗放低效利用,所以这就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2.2 农业资源管理体制的滞后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业资源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要求,这是造成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以及低效利用、水资源污染等问题的主要原因。

3 解决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管理要想实现一体化,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体制作为前提,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水资源的管理体制非常不合理,这就造成了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现象明显;(2)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对于形成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机制比较难,同时水资源管理也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显然是不利于节水的;首先,必须将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深入人心,使得每个公民有节约用水的理念。另外无论产业结构布局或是结构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政府都必须考虑到有关水资源的制约因素,从而建立节水型社会。在管理方面,改变原有的管理方法,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的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

3.2 面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向国内市场开展水资源贸易,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的重大方略之一。对于开拓国内市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立节水型经济激励机制,包括:补偿奖励机制,即国家或政府根据节水的实际情况,给予供水单位适当的补偿奖励;惩罚奖励机制,即对于完成节水指标的用户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没有完成的用户,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相结合。(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科学的水价体系是水资源相关经济运行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保证。

3.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必须形成城乡水资源统筹管理的制度。水资源管理是一个涉及人与自然关系、产业关系、生产生活关系、政府市场关系等在内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方法进行管理,从而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规划、配置、调度,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必须改变城乡分而治之、部门“多龙治水”的局面,努力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从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向合理开发、有序开发进行转变。 加强水资源管理,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所以应该积极探索水权流转,不断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同时鼓励民间投资办水、兴水、护水,保护投资者合法收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同时,充分运用价格杠杆,完善水资源价格机制使得水企业和居民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科学用水。

4 结束语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物质,但水资源的状态和使用方式是可以替代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要考虑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不可能像能源等通过寻找替代来解决其贫乏危机,水资源的可持续道路有其自身特点。水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是包括水工程安全、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水资源利用与合理配置、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必须时时刻刻地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王乐财.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4).

[2] 何俊仕,曹丽娜,逢立辉.现代农业节水技术[J].节水灌溉,

2005,(4).

篇5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中国水环境管理体制现状

我国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是流域统一管理和行政区划下的水资源分块管理并行的管理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综观我国《水法》对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规定可以发现,政府是水资源管理的唯一主体,整个水资源管理过程都由水行政管理部门来操作。属于政府垄断型管理模式,从管理的主体结构的角度看,政府是唯一的管理主体,政府始终是各种治理手段的操作者和当事人,而与水资源直接相关的社会公众大多被看作义务主体;从过程的角度看,政府以垄断的方式包揽了“从宏观政策的制定到微观层次的监督执行”等各个环节的任务。而公众参与权在水资源管理法规中却没有明确规定,由于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急速推进,水资源管理的管理体制改革明显滞后,这无疑对我国的水资源的高效管理形成了制约。

1.1我国对水资源与水环境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在我国水管理被人为的分割为水资源管理与水环境管理两块,分别由水利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分管。这种管理体制割裂了水的自然属性,环境保护部门与水利管理部门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存在职能交叉的问题。这种双重管理体制会造成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保护两个环节出现脱节甚至是对立,管理水资源的水利局强调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势必破坏水环境,而负责水环境整治的环保局则过分注重水环境保护,忽视了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政府在理论上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组织。但实际上,政府并不总是公正无私的。组成政府机构的各层官员也是理性经济人,有自己的利益。“如果把参与市场关系的个人当做是效用最大化者,那么,当个人在非市场内行事时,似乎没有理由假定个人的动机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也并非一个天然地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而是存在着政府机构利益。“诺思悖论”指出了政府机构的自主性与自利性,“政府机构并非一个超然的实体,也有自身的特殊利益。追求政府机构预算最大化成为机构工作人员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同时也反过来成为机构工作人员之个人利益向政府机构利益转化的一种途径”。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内,国家政策基本导向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GDP一时成为选拔和提升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上。某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服从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政绩目标,水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却不断下降。比如,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水质恶化、生态污染、地表沉降、气候异常等成为普遍现象。这严重影响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水危机频发,而必须追切面对的社会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价值观导致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理性人”原则通行,追求人水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凋敝,以水土生态的循环保护为宗旨的水资源管理传统解体。而政府行为目标被市场发展的经济利益裹挟,形成追求GDP增长的行政情结,水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1.2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现行管理体制无法避免地方保护主义

水资源区别于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显著区别就是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然而在我国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监督管理部门,大多按照行政区划而设立,隶属于当地各级人民政府。这就造成原本独立的河流或湖泊被人为的按照行政区划而割裂为数块,这种人为的划分破坏了水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如此,由于不同行政区域主管部门管辖,造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诸多利益矛盾和冲突。

1.3“多龙之水”的管理现状

水行政实行的是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职权范围涉及水行政管理的部门除了水利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之外,还有建设、国土资源、交通、农业、林业、卫生、科技以及发展改革、财政等多个部门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多个部门虽然分工各有不同,但又在许多方面存在权力交叉,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多龙治水”。“中国环境与资源行政管理中的这种职能重叠或虚置、决策不协调或不联合的状况,已经基本被认同为其是环境与资源法律实施的最大的障碍之一。”

2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对策及建议

2.1水环境与水资源流域综合管理机制

在当今世界建立综合管理体制已经是各国一种普遍的做法,法国环境部负责全国水利管理,制定与水有关的国家标准。英国环境、运输和区域部全面负责涉及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各项管理。德国联邦环保部负责除饮用水归联邦健康部负责以外,其他的水资源管理工作。这些国家的重要经验就是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水体不受污染置于一个部门的统一管理之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约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双重管理带来的弊端。笔者建议我国应建立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将水利部的保护水资源和管理开发水利资源的职能分离出来,合并环境保护部门和水利部门的监测网络,增强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建立健全水务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协调制度。

2.2建立健全流域管理委员会职能

打破行政界线按照水的自然特性,建立健全流域管理委员会,实现水利部――流域管理委员会――省级水利管理部门――市级水利管理部门这样的垂直领导体制。赋予流域管理委员会以考核评价地方水利管理部门主要领导的权利,并逐渐转变为以流域为单元考评全国水利工作。流域管理委员会从全流域水资源开发与水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出发,依据国家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对流域进行统筹安排。,实现全流域管理“一盘棋”,水资源能够优化配置,避免现行流域管理模式下的工程型及管理型缺水,地方保护主义,防止小流域内的污染转嫁,解决流域上下游供需矛盾。

2.3建立完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依据中国的国情和流域具体的特点,既要建立完善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又要解决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中央统管部门和各级地方管理部门的关系。将分管部门的职能最大限度地收归环保部门,管理模式由相对分散改变为绝对集中模式可以提高行政效率,但这种完全破除现有制度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建立一个水务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如水务委员会,由环境保护部门与分管部门参加,定期举行联席会议,联席会议由环境保护部门主持召开,办事机构设在环境保护部门之下,统一解决水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以立法的方式对这个协调机构的职能地位予以规定。

3 结束语

遵循流域水循环规律,实行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管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明确流域管理委员会的职责。我们在改进流域管理的思路、模式和方法的过程中,研究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还必须依据中国的国情和流域具体的特点,研究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既要健全流域统一管理的机制,又要解决好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的关系,中央统管部门、分管部门、协同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管理的关系,促进我国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需要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体制、原则、制度和法制等各个方面来予以完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水利发展机制,适应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过量开发、水资源浪费、水环境恶化、用水冲突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管理是关键,当今我国在水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改善,水务问题甚至会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现行水务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建议对中国水资源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篇6

网络接入交换机、入侵检测、防火墙、漏洞扫描、安全审计系统、客户端、病毒防护、监控中心及咨询环境等。水源地、取水口、省市县际行政边界河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入河排污口、地下水超采区等水资源信息自动采集设备依据实际布局的需要被放置在各监测对象的位置。

2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

面向用户的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总体框架分为用户层、应用层、资源层和支持层4个部分,其支持环境主要是鼓励用户在决策过程中参与决策,建立并完善用户参与的反馈机制。通过知识图表达比通过自然语言表达的概念体系模型更加清晰直观,对于知识的积累、分类、复用和集成更加便捷;同时,便于决策者、专家针对某一主题表达不同的见解,并提供给专家实时、全面、可靠、准确的信息支持。

2.1知识可视化可视化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显示到屏幕上,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知识图是一种知识管理方法,其以图表方式进行表达,能够实现显性及隐性知识的获取,知识图能够将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信息,用户能够对关注的“焦点”问题依据需求定制个性化信息,描述异构信息源联系及概念间的层次逻辑关系。

2.2系统网络知识图构建知识图不仅可以有效地描述规范化、系统化的显性知识,对于描述隐性知识也具备优势。知识图中可以体现如下内容:①地区基本信息:水资源条件、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社会经济情况、用水定额及节能减排目标等;②各用水单元的水要求:用水现状、用水定额管理;③各用水单元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相应的用水要求、生态环境指标、社会经济指标等;④实行水资源严格管理制度划定的“三条红线”的指标控制标准。庆阳市是亟待腾飞的工业大市,能源储备量大,中央和甘肃省对庆阳市能源大开发十分重视,该市辖有环县、庆城、华池、宁县、镇原、正宁、合水及西峰区共七县一区,本文以西峰区为例简要说明模型开发的主要部分。这一主题的知识图如图1~4所示。通过知识图可以直观显示实行水资源严格管理的工作流程,通过知识图能够为实行水资源严格管理提供指导,并为该地区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

2.3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综合集成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可以分为以下4大部分:①知识图编辑。在平台上,专家与专家以及专家与计算机间知识和信息的交换和协商主要是通过知识图完成的。通常为满足决策需求,决策者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和运用。知识图编辑的图形界面如图5所示。②知识图应用。知识图能够体现专家组的智慧,知识图的正确性有待于实践的验证,使其逐渐接近实际,通过对知识图的验证,评估其展现的决策结果,通过逐渐迭代使知识图接近实际;对专家组研讨结论,运用相应的综合方法,处理协作知识图,最终得到体现专家组意愿的对严格管理决策问题的解决方案。③模型集成。定量化的知识能够通过模型组件描述出来,通过链接使其与知识图建立联系。加载知识图,能够输出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的决策结果。基于可视化的人机接口,创建和模型组件,专家便可直观的描述定量模型组件;通过模型组件创建定量模型,需有效地集成组件,同时创建和知识图相应的公共概念管理模块。④协作管理。针对研讨的主题,参与的专家对知识进行探讨和修改,共同协商水资源严格管理应用,为专家基于知识图进行的协作研讨、合作提供支持。

2.4组件定制与知识图链接知识图绘制完成后,它只是概念层次上的抽象,必须照定制人的意愿表达制作出符合定制人要求的意愿,并为知识图中的相关节点定制相关服务;根据知识图的定义,通过该步骤定制组件并且将组件与知识图进行关联,达到从定性概念到定量的数据、信息表示,从而实现应用。组件的定制流程如图6所示、

3水资源严格管理规划系统的应用

水资源严格管理系统是在不同规划情景下的水资源严格管理的结果。以实行水资源严格管理“三条红线”为基础,在对来水、需用水和排水进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确定考核指标系统、设计考核制度和方法,建立实行水资源严格管理系统。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与控制系统、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系统、水资源管理调度系统、水利建设与管理系统、水保和生态监测系统、集成的决策咨询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水资源管理保障及奖罚措施系统等。在水资源严格管理方案的基础上,新模式应用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区域潜力分析,主要目的是分析整个区域或区域内各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土地资源、新增用水户、水生态环境承载及碳减排等方面的潜力。

4结论

篇7

关键词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实践模式;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2)07-0172-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7.028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与保护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机制有时无法发挥最优协调作用,因而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合法参与决策、施政行为逐渐倍受重视。国内外学者在对森林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乃至再生资源的管理研究中揭示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公众参与作为一种信息交流过程有助于决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参与过程,有利于管理信息的搜集和共享,促使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计划和决策的制定[1-2]。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自然资源管理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近些年来,政策制定者、专家或者利益代表者逐渐在公众决策问题上例如资源管理、规划方面共同发挥着合作决策作用[3-4]。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过程体现出公众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参与式管理有助于培养公众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价值观,使公众在参与过程中自觉意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

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研究在我国兴起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参与模式和成功的参与实践而言,我国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参与模式和途径还亟待完善,而这一过程则需要从发达国家成功的实践成果中汲取经验。因此,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总结,从参与主导发起者、参与意识、参与途径、参与主体和法律保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出三种不同主导型参与模式,并就模式特点、模式间比较以及演进过程进行一系列分析,以期通过案例对比研究,对我国实施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可借鉴措施和路径导向。

1国内外典型案例对比研究

国内外许多国家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领域均有一些成功案例,但不同国家的实践模式多有不同,因无法将各个国家的实践成果一一枚举,故本文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实践模式对比分析。

1.1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案例背景

早在1979年,美国环保署就在其颁布的法规中指出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重要性,并就公众会议、咨询小组、许可证实施细则、财政资助协议等做出相应规定;2003年,美国环保署制定了《公众参与政策》,就促进公众参与提出了一系列要求[5]。

匈牙利的圣安德烈城为了协调不同需求,在1997年1月提出土地利用整体计划,该计划由Gooncool环境协会承担,为了保证当地政府和主要土地利用部门的有效合作,在倡议阶段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并就土地利用计划的每个主要决定达成一致[6]。

卢小丽等: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实践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7期管理委员会模式是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多采用的公众参与模式,管委会在公众参与过程中会提供顾问支持,公众通过参与管委会组织的论坛活动将自己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具体建议和想法呈交给管委会[7]。澳大利亚的Grampians Wimmera Mallee委员会致力于运用公共咨询在给公众提供服务时,使公众获得参与决策的机会,然后自觉地参与循环用水战略的实施过程[8]。

在奥地利圣珀尔腾,通过对女性参与者进行访谈来搜集有关利益相关者动机和行为信息,逐渐改进原有制定的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过程;通过焦点小组内的参与性讨论和情景工作团队的参与决策,使各利益相关者将公众参与讨论过程看做自愿参与过程,从而有利于水资源管理[9]。

1.2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西方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增加、大规模工业生产造成大量自然资源掠夺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国外学者已经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因此,发达国家在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的初始阶段,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参与行为;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社会团体、管委会、协会乃至社区组织的建立,非政府组织开始尝试号召组内成员参与资源管理;与此同时,国家层面上的鼓励和宣传,也使诸多发达国家如日本、英国、德国等国的社会公众开始自觉地对生活中耗用的自然资源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公众参与自然资源管理模式有如下特点:①参与行为的法律化:整个参与行为在国家法律层面上给予明确规定和保障;②参与主导的非政府化:参与主导者逐渐由政府过渡到非政府组织,直至公众自觉参与;③参与意识的增强化:由最初的探索性和感召性参与逐渐转变为自觉参与,这一转变过程主要是受参与意识增强影响;④参与主体的广泛化:随着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参与主体队伍也随之扩大,特别是社区参与被公众广泛接纳后,社会间的互动性参与几乎覆盖全部公众。

篇8

论文摘要:根据库车县水资源现状和利用情况,提出了解决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短缺问题的措施,对保护水资源,促进节约用水,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城镇供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库车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缺水已成为制约库车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水资源相对短缺的今天,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节约用水实效不大,全社会节水意识和节水管理工作薄弱、水价偏低、用水浪费严重,如何改进方法节水,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1 形势发展要求改进节水工作

目前,由于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决定了节水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在节水法律、法规制定和节水工作评价上,多从社会效益上出发,这在前两年是行之有效的、可行的,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时至今日,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我们的思维理念和管理方法仍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忽视市场经济手段,不注意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计划用水管理上。如计划用水量的确定,过去,大部分城市是以一个单位历年实际用水量为基础而制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再用这种管理方法,明显的越来越不适应。为此,我们必须依据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可行合理的用水定额,逐步由定量管理过渡为定额管理。

计划包费制养了一大批用水大户,目前,库车县有20%~30%的单位是超计划用水,尽管《水法》条例对超计划用水的加价有明确规定,按1~5倍加收水费,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好好地实行。计划体制下的计划包费制在目前仍然生效,使得一批大的事业单位超量用水而未能按加价水价收费,还享受一定补贴。在这种体制下,水费根据人口按户收取,价格统一,如此一来水表便成为一种摆设,并没有成为收取水费的依据。

当然,水价低也是导致库车县水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全县自来水执行的有3种价格,生活用水为0.95元/m3,工业用水1.35元/m3,建筑用水1.55元/m3。水价本身是优化配置各类用水的最主要、最有效的经济手段,但由于目前水价低,并未起到很好的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在居民生活用水中,洗菜、淘米、洗衣服几乎没有重复使用,而在内地许多城市都是使用双水管制。由于水价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些单位用水更是没有节制。

缺水的现状已摆在人们的面前,而摆脱缺水境地只有通过开辟新的水源地,节约用水,加强水的管理,开发利用污水,跨越流域调水等多种方法,才能缓解这日益突出的用水矛盾。然而开辟新的水源地,开发污水利用,跨越流域调水需要投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有长期规划,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只有节约用水才是我们当前最应付诸行动的一件大事。

2 节水主体分析与对策

目前,库车县城节水工作涉及面广,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 城市生活节水工作

当前,居民生活用水量,之所以居高不下,既有水价偏低、节水器具推广滞后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又有计量广面的因素。

治理办法:如果做到一户一表计量收费,实行每户用水定额管理。超定额实行阶梯水价,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市政、行政事业单位及服务行业应制定完善的定额管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有效地控制其用水量。

2.2 工厂企业的节水工作

工厂企业的节水工作,主要通过内部节水管理制度完善和技术改造,在保证生产、生活、生产经营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减少用水量。它是城市用水大户、污水排放大户。但它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做好企业的节水工作,对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改善,社会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工业节水,有水量、水喷问题,技术复杂。它取决于技术与经济的可行性。

2.3 治理办法

2.3.1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用水单位应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量化用水指标。对各用水工序实行定额管理,做到层层有指标、人人有定额。超定额执行累进加价制度。

2.3.2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由于生产工艺的差别,对水质的要求不同,—个企业的废水可能成为另一企业的源水,或这一企业的废水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利用等。例:库车县炭黑厂污水进行下一道工序的冷却,库车县草湖塔河油田的污水回注等,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污水的排放。

节水工作绝不仅仅是节水部门一家的事,它关系着全县人民的共同利益,应该是人人有责。但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许多用水大户如企业、大的家属区、住宅小区等根本没有用水管理的规章制度;对管辖区域内的居民用水浪费现象不管不问;对本单位的用水设施不关心,发生跑、冒、滴、漏现象时无人问津,造成大量水的浪费。凡此种种,都说明没有形成一个节约用水的氛围。由于没有法规,节水工作实际上处于一种“人治”的局面,这使得管理工作伸缩性很大。因此,要想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必须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跨越,所幸的是目前我们节水工作的现状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制定节水法规的工作已被列入议事日程,依法节水迫在眉睫。

节水,首先应该从领导抓起。各单位、各级领导都应该切实负起节水的领导责任来,把节水的工作作为促进经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研究,经常检查。

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土地管理;方法;思考

1 概述

一直以来,土地资源都是我国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土地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土地综合管理体系,并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利用,真正发挥土地多功能特点,进一步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可持续土地管理进行研究讨论,并提几点有效的改善建议。

2 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概述

所谓的土地管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安排规划,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因此,加强做好土地管理工作是非常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可持续土地概念重点包含了土地原有的财产以及相关的自然资源。但是,据我国目前入地资源现状来看,由于人们的过度消耗,原有的土地资源已经远远无法再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逐渐呈现了极度匮乏的状态。这对于我国土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虽然部分研究学者可持续土地管理理解为只要满足于人们实际生产活动需要即可。

并且,土地退化将会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土壤等方面,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次,土地管理中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相关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来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真正将土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重点内容,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事先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土地是指一个空间单位,在这个空间单位内所有权、资源可用性、边界条件、经济环境对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可持续的土地发展就是需要考虑到相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经济和生态维度。假如合适的土地管理技术、区域规划等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原则和理念相一致,那么有限的自然资源就可以在一个可持续的方式下开发利用。可持续土地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核心的考虑就是生态平衡,尤其是不可恢复的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时间尺度都需要考虑。可持续的土地管理就是一个系统的技术和规划目的是使生态与社会经济相融合来达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可持续土地管理包括技术和土地使用规划。一般认为知识是土地管理中达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是仅仅考虑构建一个以科学方法为基础的更好的知识构建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效果。土地管理者需要认识到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3 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内容

加强对土地可持续的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提高了生态服务水平,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了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使用功能就是,通过利用节水循环系统来确保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促使农业生物向着多样性变化而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土地管理中的基本前提。其次,这种土地管理还能对土地使用系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土地退化、水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此外,由于管理人员对于土壤日常养护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土壤在搬运过程中,或是存放期间直接暴露在空气阳光条件下,致使土壤内部营养成分流失,这也是土壤退化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而采用可持续土地管理方法的话,就可以降低土壤退化的发生率,并大大增强了土壤强度,使其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及养分。

通过农林业学、间作、休耕等方法来保持农场一级的生物多样化。耕种区域的扩展、深度不断增加的耕作、过度放牧和采伐森林导致的植被覆盖的减少等因素都导致土地有机物质的损失。同时不合理的土地管理方法会改变水循环,从而严重影响干旱地区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供给。表面覆盖的生物量的减少导致更高的地表径流。裸地同时也导致土壤表面的水蒸发流失,结果是导致土壤水分和地下水补给的减少。对于以上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的维度进行考虑,始终坚持耕地保护和集约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结构和布局。通过保持土壤水分,加强土地管理也需要从土地文化方面考虑,可持续土地管理可以帮助保持文化、自然景观和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提高生态旅游。

4 加强土地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为了确保可持续土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需要我国各级政府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尽量为可持续土地管理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对环境保护实施法律政策,制定严格的可持续土地管理赔偿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让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来对经济衰弱的地区进行经济支持与帮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

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零散的知识需要明确和一个完全的和互动的评估,这一过程涉及到土地的使用者、技术专家和研究人员。要尽量广泛地使土地使用者和决策者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具体实践的记录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土地管理者在加强土地管理的时候有据可依。为相关的土地管理决策者提供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决策意见。很多可持续土地管理实践已经得到了记录,这些可持续性和具体实施效果在许多区域具体实践过程中都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需要对于这些方法在不同的环境下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与总结从而使这些方法能够适应和最大程度地适应不同的土地环境对于可持续土地管理的要求,同时要保持对于土地管理方面各项新技术的不断开发。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中,土地承包者与管理人员只是单方面注重土地的生产量,往往都会忽视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生态系统服务管理方面,管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土地可持续发展问题,从中获取更多有效的信息,要切实认知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一个地方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并进行总体的统筹规划,通过利用多远化的管理方法来降低土地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从而真正实现系统增效效应的目的。这一效应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促使生态效益与社会价值和谐统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可持续土地管理涉及范围较广,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更多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性管理,逐步提高我国可持续土地管理水平,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巍.加强可持续土地管理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6.

[2]谢俊奇.试论可持续土地管理战略[J].资源・产业,2002,06.

篇10

淡水供应的可持续性是全球日益关注的问题。诸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集约化进程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都给供水带来压力,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即使是水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也面临着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加拿大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类方案的基础上,采用水可用性指标(WAI),对加拿大各个区域淡水资源可供应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加拿大北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草原地区和大西洋地区淡水资源供需比为10%以下,供水压力较低;而安大略省水供应的威胁比例为40%以上,显示为严重缺水,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的工业和城市用水。因此,加拿大作为一个水资源禀赋丰富的国家亦在着手推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以应对水资源危机,但值得关注的是,加拿大将农业领域作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突破口。

加拿大农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

加拿大农业生产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为全国最大行业之一。虽然农业不是加拿大最大的水资源使用行业,但却是最大的净消费者。加拿大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获得稳定且干净的淡水资源,而实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不能忽视农业生产领域。然而,近年来,农业生产区域的淡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受到胁迫,这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影响水资源供给水平和水质。由于加拿大农业用地增加,改变了土地原有利用形态,景观的自然水文发生改变影响了水的相对可用性。这是因为庄稼灌溉和雨水系统的水产量会影响自然景观的水流量,灌溉排水系统的水分流和水再分配对自然水文循环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作物的培养模式会借助土壤剖面的流动改变了水的渗透性,并相应改变了地表和地下水的流动模式,这种组合会导致洪峰径流事件和河流淤泥泛滥成灾事件的增加,进而减少小溪流和水道的水流量,并降低了原本用于维持湿地水量和供居民使用的水的地表渗透能力,有时甚至影响到了水的质量。例如,在灌溉系统被广泛应用的地区(主要是阿尔伯塔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灌溉系统覆盖的流域内,高达35%到40%的年降水量被转用于灌溉,使得这些流域的自然水文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是农业生产模式影响水质。长期以来,加拿大典型的石化农业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日益增大投入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品加大了对水生态系统的负荷,由于化肥和杀虫剂日趋严峻的超负荷增加,农业生产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很可能继续恶化。

三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不足。当前,加拿大农业生产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缺乏技术,这使得广大农场主难以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生产区域范围内灌溉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维系水资源的质量。

四是气候变化影响农业生产需水。历史时期,在夏季的几个月里,冰川融水曾为加拿大一些河流贡献了丰富水资源的一些冰川逐渐缩小,并在未来的50到60年内消失,这将对灌溉和保护水生生物的河流的水资源供应产生显著影响。以奥肯那根山谷为例,相关气候变化模型预测研究数据显示,奥肯那根山谷灌溉水的需求量相比往年有37%的增幅。此外,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作物需要灌溉的地区可能向草原省份的北部、安大略省东部、魁北克省和大西洋省份延伸。

加拿大农业领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在全球一体化格局中,加拿大农业发展为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提供实惠、优质的农产品,大量农田需要灌溉以确保土地每年的生产水平得到维持,随着作物多样化和高价值作物种植的推广,水资源需求很可能将普遍上调。与此同时,灌溉系统需要更多的水资源用于作物的散热和防冻保护功能,以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养分通过灌溉系统输送给作物,从而改善养分管理,最终可会导致水资源使用量进一步增加。这就意味着对水资源的使用带来更多的竞争,并给进一步开发水资源和水资源分配带来更大的压力,以加拿大畜牧业为例,受农业生产区域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因素影响,魁北克省就限制了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基于与淡水供应威胁相关的现实困境和发展需求,加拿大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农业领域水资源利用。

强化对水资源平衡的认识

加拿大在积极应对农业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时,客观地认识到了农业生产领域的水资源平衡问题——农业不仅仅只是消耗水资源,农业灌溉和排水也有助于地下水的补给。精准认识农业对水资源的需要以及水需求与水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就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领域的水资源利用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因此,加拿大从以下领域深化了对水资源利用的相关认识:一是挖掘使用更少水资源的潜力,包括更耐旱作物的开发和灌溉水资源管理方法。二是充分了解特种作物水资源需求,将高价值和有市场前景的节水作物品种推广到加拿大农业和园艺领域。三是精准认识农业和湿地的关系,包括对湿地和河岸地区的农业用水和排水效果的影响以及维系水生态系统平衡的湿地保护。四是强化对土地管理的认识,明确对土壤水分平衡和降水量的划分,以及对所有用水地区的水供应因地区不同而客观存在的影响差异。五是正确认识潜在的气候影响,包括多变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用水需求和水供应的影响,以及土地管理对气候变化造成的与水资源利用有关的后果影响。

采用综合战略

实现农业领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就必须采取综合规划和适应性技术,从而降低农业对水供应的威胁,为此,加拿大采取了以下策略:一是将适当的农业实践纳入综合流域管理计划中,以应对农业生产中大量的水资源利用需求;二是强化水资源再生利用,包括城镇生产、生活用水以及农业废水的再利用,促进水资源再循环利用至切实可行的地方;三是提高对农业实践中地下水的可用性和脆弱性的认识,积极开发决策支持和信息系统,强化决策制定,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四是制定适应战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水资源需求的影响。

明确制度框架

明确在农业水资源利用的分配和保障中充当管理角色的机构所承担的责任,包括明确水资源配置的政策制定,通过制度的规范来强化管理,特别是在水资源短缺时期和农业生产需水的竞争性使用之间进行水资源分配时期,比如对于水资源在农业生产区域不同农场之间的配送管理以及明确农场的灌溉水利用率效率提高措施的优化来提高每单位水的作物产量,实践表明,基于上述制度管控,在艾伯塔省圣玛丽河灌区已经减少了流向水系引水总量中“流失”量,流失量不到7%,这表明制度的改进导致了灌溉水资源更有效的利用,从而减少了每单位作物生产的导流需求。

创新农业生产技术

当前,加拿大积极采取措施集约利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包括越来越多需要灌溉的农业生产区域。为了有效处理现有的和新兴的水供应问题,加拿大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行动做出了明确要求。

积极开展农业用水研究。持续的研究确保可用于土地和水资源管理的最佳知识和技术,重点是减少作物对水的需求,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着力了解土地管理措施对水的供应、径流/浸出特征、水质和湿地关系的影响;探索水资源再利用的机会,提高抗旱适应性战略机遇。

积极推动农业灌溉措施采用高效喷灌系统。目前,加拿大大多数灌溉是通过喷灌系统。这种类型的灌溉对表面水文的影响明显比传统的大水漫灌带来的影响要小。大水漫灌常常导致高达50%的地表水损失。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使用微灌系统(涓流或滴灌)已进一步优化了作物生产的水资源利用,并具有消除地表水损失,降低了地下水的损失,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奥肯那根山谷,灌溉方式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大水漫灌,这些系统随后转换为在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更高效的喷灌方法,该区域果树种植面积的30%已经从喷灌转换为微灌系统,使用水效率从70%上升到了90%,农业生产还大量使用覆盖膜,以减少园艺作物的蒸发损失,新种植树木的蒸发损失已经被证明减少高达50%,当树木长大后更会使损失降低到10%。在艾伯塔省,从大水漫灌转换为更高效的中心枢纽系统使得灌溉系统的效率提高了40%。当前加拿大农业灌溉系统革新的重点是通过效率更高的灌溉系统来提高灌溉效益,改善水资源管理,调度灌溉以满足作物对水的需求,抑制蒸发损失和提高高价值作物的产量。

积极推动推动退耕还草。加拿大过去的农业计划鼓励从每年耕种的土地中去除小幅土地,这部分土地不用于农业生产,并把这些土地退耕还草,将这部分土地更改为长期覆盖紫花苜蓿牧草的种植地,这类措施降低地表径流并提高地下水补给,还有助于过滤潜在的沉积物、化肥营养物、农药和病原体负荷。最新公布的加拿大农业政策框架中,明确了要积极推动上述计划的持续进行。

建立并维护监测网络,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对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生态影响评估。强化地下水供应数据采集,以了解地下水水供应的范围、可用性和质量。

加强当地气象预报,尤其是中等尺度规模的预报。在全国范围内增加气象预报台密度,特别是农业区域增设额外的气象站,支持农业生产区域的气候监测和预测,为优化农业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提供详实的气象数据。

推广使用信息技术。加拿大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可让农民直接从当地气象站获得所需的灌溉调度数据,还可以用来评估和监测基于气候影响因素的作物病害,进而减少化学病虫害防治的应用程序,此外,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gps监控技术,有效监控了土壤营养元素和作物水分。因此,加拿大在农业生产区域积极推广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