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质检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15: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质检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质检报告

篇1

一、年工作完成情况:

1、在工作期间,顺利完成厂工程施工总进度计划的编写,完成施工期间各时段进度控制分析报告,还完成了施工方案变更的技术文件编写及结构设计任务,根据施工局要求,编写了《科技发展工作管理办法》及科研项目可行性研究。

2、同年6月调入西龙池施工局,在施工一队负责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其中上支洞混凝土回填工程,完成混凝土浇筑量多立方米。

在上支洞工作期间,由于刚参加现场施工工作,现场经验不足和洞室浇筑的施工特点,给混凝土施工进度带来这样那样的影响。回填浇筑的施工特点限制了混凝土入仓方式的不同,加之输送距离过大,导致混凝土泵送时多次出现堵管问题。混凝土出现堵管问题原因很多,大体可由以下几点造成:现场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泵送混凝土浇筑要求打料;拌合站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控制不够;混凝土输送距离过大;混凝土配合设计中材料配比不妥等。在此期间,一方面多次和外协对现场施工人员沟通,督导他们严格按照泵送混凝土浇筑方法施工;另一方面,与实验室主人协商,就针对混凝土和易性问题做了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钢管回填混凝土出现空腔问题,也做过多次浇筑试验,要求外协队施工人员按照浇筑工艺及浇筑顺序进行振捣,但效果也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也许因为施工队疏于振捣所致,也许因为施工工艺不妥而致。但对于斜井浇筑,在此期间,已加大了对施工队施工人员督促力度,要求勤于振捣,并改变施工工艺,来避免空腔现象再次发生。

3、从8月底开始负责闸门井及其他工程土建工作,主要完成闸门井上部结构工程和交通工程,混凝土浇筑5156立方米,钢筋制安133t,石方开挖300多立方米,1闸门井已浇筑至el1488.0m,2已浇筑高程1482.5m,交通桥4、5桥墩已浇筑至el1496.4m。

闸门井工程属施工局在西龙池项目的形象工程,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局对外声誉的好坏。本人在任职期间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工程法规办事,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对于不合标准的混凝土及钢筋坚决不予使用,从而避免了因工程材料使用不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的可能。今年10月份,就甲供材料水泥重量不足问题的及时发现,给工程质量保证创造条件,也给施工局挽回一定经济损失。对于闸门井混凝土外观质量问题,上级领导也很重视,当时已按要求进行了处理,其结果还是能够保证外观质量要求的。

二、存在问题及经验教训

篇2

企业辞职报告范文(一)

尊敬的领导:

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提出辞职。

来到省xuexila客服中心已经接近半年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这里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开明的工作作风,让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但是因为离家比较远,父母近期身体都不好,家里没有人照顾,作为一个女儿我有侍奉双亲的责任,这两天我虽然很努力让自己专心工作,但是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家里,我现在的状态确实已经无法胜任工作。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我郑重向公司提出辞职,希望领导能够批准,另外离开前我也会认真做好现有的工作,把未完成的工作做一下整理,以保证工作的顺利的交接。

我真心的感谢公司领导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感谢身边同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很荣幸自己成为过公司的一员,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将成为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祝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企业辞职报告范文(二)

尊敬的领导:

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公司正式写出辞职报告。

来到省移动客服中心已经接近半年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这里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开明的工作作风,让我能开心的工作,开心的学习。但是因为离家比较远,父母近期身体都不好,家里没有人照顾,作为一个女儿我有侍奉双亲的责任,这两天我虽然很努力让自己专心工作,但是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家里,我现在的状态确实已经无法胜任工作。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我郑重向公司提出辞职,希望领导能够批准,另外离开前我也会认真做好现有的工作,把未完成的工作做一下整理,以保证工作的顺利的交接。

我真心的感谢公司领导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感谢身边同事对我的关心和帮助,很荣幸自己成为过公司的一员,我确信在公司的这段工作和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将成为我一生宝贵的财富。

祝公司业务蒸蒸日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企业辞职报告范文(三)

尊敬的xx总:

您好!

像我这样的小人物根本就没有资格写一封辞职书给您,因为,一个小小的客服人员的工作都做不好,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记得第一天来到公司您让我登陆网站,当时我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到现在,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果没有您,可能我与这些东西永远都是那么的陌生,也许我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有一天我会派上用场。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要求,我完不成我应该完成的任务。完全是个人能力不足,所以我大可以一走了之,最后顶多背上个不负责任的声誉。当然,责任是另一码事。

我想说在这段时间里面我发现了很多问题,也切身经历了很多参加工作之前完全没有想象到的事情,我的经历告诉我这样的责任我是负担不起的。

所以我选择辞职,我想这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明智的。

我为我能在四方渠道工作感到自豪、为脉维做出微薄的贡献,看到xx的成长是我的骄傲。我是这样的,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作为这样的公司的员工本来就应该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此致

敬礼!

XXX

XXXX年XX月XX日

看过“企业辞职报告范文”的人还看了: 1.国企员工辞职报告范文

2.公司法人辞职报告范文

3.公司中层辞职报告范文

4.公司员工辞职报告范文

篇3

一、正视问题,摆正位置,务必增强“出险”感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保险工作,保险覆盖面得到了有效的扩大。据统计,截止去年底,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企业1674家,参保人数84138人,共有24728名退休职工领取养老金;参加医疗保险的企业1862家,参保人数121032名;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1059家,参保人数75043人,5000多人按时领取失业金;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1436家,参保人数57683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780家,参保人数7.4万人。全市社会保险网越织越宽。但是,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我市参加企业职工五种保险的企业尚不足全市企业总数的20,除参保率偏低之外,我市社会保险工作还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征缴率偏低。据统计,全市共有各类企业近万家,企业职工12万余人,五类保险距“应保尽保、应收尽收”的目标差距均很大。二是欠费额居高不下。据市社保处反映,截止去年底,累计欠缴社会保险费高达亿元以上,一旦不能“以丰补欠”,将是一颗出险的“定时炸弹”。三是遗留问[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题难以解决。在推进“三置换一保障”改革进程中,为了解决部分困难系统、特困企业问题,市政府采取了兜底、缓缴等办法。现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到位,但保险欠费的遗留问题难以解决到位。极少数系统、企业近几年来一直在吃政府的补贴,吃社会保险的“大锅饭”,缓缴的保险金索性拖欠不缴,对面上社保费征缴工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分析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参保意识严重缺乏。首先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部分企业经营者对职工参加保险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因而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和按规定缴纳保险费持抵触情绪,不愿参保或仅以部分参保应付了事。有的企业人数上千,但参保人员仅有百余人。其次是职工缺乏维权意识。明知企业不为他们办理社会保险是侵权行为,但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为了不被企业炒鱿鱼,敢怒不敢言。再则是职工尚存小农意识。部分职工、个私业主、自由职业者习惯于算小帐、算眼前帐,认为到手的钱才是钱,自身不愿参加保险,一旦丧失劳动能力,往往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2、运行机制不够到位。现在社会保险工作,表面上是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但实际上还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单枪匹马”,孤军奋战,致使有限的人力和精力造成三个“不够”。一是深入基层宣传不够。没有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缺少宣传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深入企业服务不够。由于人力有限,职能部门只能在窗口坐台服务,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去面对面服务。三是深入车间“卖”保险做得不够。与其他保险公司相比,就是缺乏那种动员千军万马、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作风和精神。

3、责任体系尚未形成。一是社会保险责任制的落实不到位。由于对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各乡镇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明确,或者是落实不到位,因而在社会保险工作中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来征缴扩面也相应难以到位。二是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没有能够形成良性互动的促进和制约机制,以致一些好的措施落不到实处。三是考核体系尚未形成。部分负责同志对企业保险工作认为是“软任务”,有的乡镇甚至在招商过程中,把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作为“投资环境”向对方承诺。试想,如果全社会人人都不参加保险,或者是支大于收,入不敷出,一旦“出险”,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因此,切实增强全社会的社会保险意识至关重要。

二、以人为本,扩大覆盖,努力增加受益面

1、努力扩大覆盖范围,增强辐射力。要坚持不懈地在全社会做好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广角度的宣传发动工作,深入企业、深入车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过细工作,花真正功夫,切实抓住三个层面来扩大覆盖面。首先,充分发挥全市重点骨干企业、列统企业在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作用,确保它们首先做到“应保尽保、应收尽收”。其次,做好面广量大的乡镇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职工,特别是由原骨干乡镇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工作,确保更多的企业职工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险带来的实惠。再次,积极动员有缴费能力的社会自由职业者及其他社会从业人员自觉参加社会保险,不断增大全市社保基金基数,有效防范出险风险。

2、真正用足用活政策,增强吸引力。当前社会保险工作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把政策用足用活,不断营造吸引力。要根据国务院新颁布的规定,在三个方面用好政策。一是做实个人帐户。个人帐户具有与统筹基金不同的私有属性,职工工作年限长,缴费多,退休后就能多得养老金,其个人帐户基金全部归个人所有并且可以继承。二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要按照国务院的规定,使“新人”更加有保障,“老人”待遇不会降,“中人”标准不降低,参保职工最终得实惠。三是要对个体工商户及社会自由职业者给予倾斜。城镇企业职工缴费总比例为28左右,而国务院则将个体工商户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计发 办法却相同,这使得个体工商户和社会自由职业者在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大大高于其本人缴费所能支撑的待遇水平。

3、坚持依法征缴险费,增强强制力。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对拒不参加职工社会保险的企业,该批评的批评,该曝光的曝光,该处罚的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同时,建立严格的部门联办制度,对拒不办理职工社会保险的企业,实行地税部门强制征收、工商部门暂停年检、法院强制执行等措施,以维护广大企业职工应有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真正打牢保障线

1、建立健全领导体制。打破社会保险工作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独自作战的工作格局,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目标措施明确、压力传递到位、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建立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在社保工作上的部门联动制度和例会制度,依据各自职能明确目标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社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确保社保工作始终摆在应有位置。

2、努力完善运行机制。切实加大社会保险工作宣传力度,认真贯彻实施《泰兴市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市内各类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的考评、公示、公布、授牌工作,真正兑现相关奖励和处罚政策。要增加设置社会保险办理网点,方便企业和职工随时办理社会保险。要在社区、企业工会建立义务保险员志愿者队伍,协助劳保部门做好宣传教育和动员组织工作。要加大劳动监察力度,严格落实国家有关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对那些社保工作屡推不动的企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充分利用劳动监察执法、劳动争议仲裁两个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平台,运用法律手段,把企业职工社会保险工作强推入轨,罚足滞纳金,预征社保费,把社会保险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篇4

服装行业既是我县的一大经济支柱产业,也是我县出口创汇的主导产业,XX年××县服装行业实现产值27亿元左右:XX年可望达到34亿元,增幅达3xxxx。XX年服装行业创两税(增值税和消费税750xxxx元,占全县国税的2xxxx。加上地税,整个行业的税收占全县财政总收入四分之一左右。到今年7月份止,我县服装行业已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XX年全年税金任务的各项指标。这一行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服装行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这一行业对我县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在江苏省××开发区,就有“欣华”、“斯威尔”、“春雁”等三家在我县服装产业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企业,它们的年创产值均超过XXxxx元以上,每年创税在XXxx元,甚至在40xxxx元以上。

作为××的一员,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也深深地敬爱着这个为××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行业。为了走近它、了解它,也为了能够对它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我走出校园,在各服装行业领导的帮助下,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全县三家有代表性的服装企业,以及县外贸局、国税局等部门进行调研。

调查过程

7月6日至8月10日,我先后采访了欣华服饰有限公司公司,春雁羽绒服装公司等几家企业,我也采访了县外贸局、县国税局等部门。每到一处,我们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在欣华服饰有限公司,张副总经理亲自带我参观了生产车间和样品陈列室。陈列室里各式各样的样品举不胜举。各季服装、睡衣、羽绒服,令我赞叹不已。在会客厅里,我就企业的生产规模、资金、纳税等情况,采访了张总。张总认真仔细地逐一作了解答。张总还跟我们推心置腹地讲了没有高科技含量的难处,希望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将来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矗”

7月12日,我们采访了春雁羽绒服装公司。在整洁的会议室里,我们问了吴总经理许多问题。包括该厂的一些概况、加入wto之后对该厂的一些影响等。吴总一一作了答复。“春雁”创办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生产值超亿元。主要生产羽绒服装、毛巾睡衣等。吴总认为,中国加入wto对该厂没有任何影响。而他觉得××发展服装行业的不利因素正不断增加。

随后,在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又参观了陈列室和制作车间。陈列室里,琳琅满目的服装令人应接不暇。紧接着,我们又来到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繁忙地工作着。首先是裁剪车间,再是缝纫车间、熨烫车间,最后是包装车间。每一道程序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原来,我们在陈列室里所看到的五花八门的服装就是这么制成的。

一星期后,我们又相继采访了××外贸局和国税局。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

我作为财大的一名财务主管,多年以来来在公司的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下,经过财务部全体员工的努力,我们财务人员严于律己,严格管理,在财务基础工作上,综合预算的管理,参与经营决策,发挥本职服务,加强财务的检查及组织业务学习交流等方面做了许多领导肯定的工作,完成了既定的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

履行职务情况:作为财务总监的工作内容是组织公司财务管理人员认真执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组织做好日常财务的核算和财务的监督工作,准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财务指标和工作任务。我的工作职责是:

1、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政策和会计制度,完成上级给予交办的各项任务。

2、组织员工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并建立健全收入稽核制度。

3、形成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组织资产的清查工作。管好货币资金和其他流动资产,检查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负责税务的检查和各种审计协调工作。

4、对于月报、季报、年报的真实合法性负责。作为财务总监我是这样开展工作的:新年之始,正值财务决算期间,组织员工认真总结去年的财务工作,并为明年订下了财务工作设想。对于各类会计档案,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归档。督促财务人员完成了去年的第四季度的五金汇缴任务。认真办理了银行往来询证函。作决算报表前,对财务专用电脑进行了全面的维护、管理和升级,对财务专用软件进行了清理、杀毒和备份,确保工作电脑万无一失。

5、在经营活动方面产生的业务招待等相关费用,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下面就完成公司财务部部置工作及主动汇报工作情况如下:

1、按照要求每月书面向公司财务部汇报了本单位财务工作情况。

2、对于本单位的重大问题都及时书面或电话向公司财务部汇报。

3、按要求及时完成了公司财务部部置的各项工作。

4、协调工作情况方面,我认为基本做到了这点:

1,我认真遵守劳动纪律,工作出勤率为100%。

2,认真参与本单位的经济合同签订、定额工资分配、工资制度改革等,并提出了一些加强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篇6

背景

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企业会计准则”),并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执行。为保证企业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质量,证监会围绕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和相关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了相应的准备工作。一是组织多层次、多角度的专业培训,提高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会计准则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包括组织上市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的视频培训,委托证券交易所组织上市公司财务人员专业培训等;二是及时制定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衔接办法,规范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公司发行证券、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过程中定期报告的披露以及企业并购、重大资产重组等业务中的监管政策,确保新旧会计准则平稳衔接;三是及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化修订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规范,对财务报告的披露要求、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和内容以及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方法等进行了修订,保证了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规范的一致性;四是建立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快速反应机制,成立了“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协调小组”,并通过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了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五是根据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颁布后资本市场会计、审计环境的变化,适时研究并明确不再要求实施金融类上市公司、境内上市外资股公司“双重审计”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审计要求;六是根据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进行沟通协作,推动出台会计准则的具体解释,提高会计准则的操作性。

2007年是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第1年,其执行情况倍受国内外资本市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关注。为此,证监会从提高资本市场财务信息质量的根本目标出发,在2007年年报披露前及时确定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重点,明确了相关会计问题的处理原则,完善了解决问题的快速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了证监会相关业务部门和专业部门、辖区证监局、证券交易所“三点一线”的综合动态监管体系,全面加强了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

本报告根据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结合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过程中的监管案例完成,共包括上市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告总体情况、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问题和相关意见与建议3部分。

一、上市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告总体情况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共有1 550家上市公司,除*ST威达、九发股份以及2008年3月终止上市的东方锅炉外,1 547家公司均按期公布了2007年年度报告。本文的分析以上述1 547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年报数据为基础。

(一)总体业绩快速增长,盈利能力有所提高

总体看,2007年上市公司业绩普遍出现大幅增长,共实现营业收入91 902.24亿元,较2006年增加18 922.52亿元,增长25.93%;实现净利润9 344.05亿元,较2006年增加3 171.31亿元,增长51.38%。2007年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人民币0.42元,同比增加0.12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4.71%,同比增加1.84个百分点,增长14.29%;其中,1 429家公司实现盈利,占全部上市公司的92.37%。

1 547家上市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13 463.91亿元,同比增长49.26%。从相关费用对利润的影响情况看,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3项费用分别为2 874.46亿元、7 309.03亿元和921.67亿元,占营业利润的比例较2006年分别下降5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对业绩增长的贡献程度有所增加,其中投资净收益同比增长122.10%,营业外收支净额同比增长93.64%。从盈利能力分布情况看,每股收益超过0.5元的公司共337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3.13%,在数量和比例上都远远超过2006年同期。从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情况看,大多数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集中在5%到20%,其中大于5%小于10%的上市公司为388家,占总数的26.36%,大于10%小于20%的公司为464家,占总数的31.52%,分别比2006年增加2.38个百分点和7.20个百分点。

从现金流量情况看,尽管2007年上市公司利润增幅很大,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较2006年下降22.27%,投资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也下降17.15%。从2007年各项应收项目和存货的变动看,各项应收项目均较2006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应收项目总计较2006年增加29%,大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其中应收账款增加817亿元,较2006年增加20%,预付账款较2006年增加934亿元,增长41%。2007年存货较2006年增加3 373亿元,增长32%,大于营业收入增长幅度。

(二)新旧会计准则总体平稳衔接,部分规定对公司影响较大

根据年报披露的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资料,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调增2007年期初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967亿元,占原准则下所有者权益的2.06%。2007年年报披露的2006年模拟净利润6 173亿元,较原准则下确认的净利润增加140亿元,增加2.32%,总体上实现了平稳衔接。

从新旧准则的差异以及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衔接规定看,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初步显现。从对2007年度财务报告影响看,除受到市场广泛关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外,影响较大的项目还包括应付福利费转回、长期投资追溯调整、不再确认和摊销股权投资差额、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确认为当期利润,以及子公司“超额亏损”在报表内确认等。

此外,执行新会计准则也对非经常性损益和每股收益等指标的计算产生一定影响。

1.应付福利费余额转回大幅增加当期利润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的规定,公司不再按职工工资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原有职工福利费余额在首次执行日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后,在首次执行日后的第一个会计期间,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该项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的差额调整管理费用。

2006年年报披露上市公司应付福利费总计211.74亿元,全部转回将增加2007年度利润总额211.74亿元,占年报披露的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1.57%。

2.长期投资追溯调整后母公司未分配利润大幅下降

根据新会计准则,母公司对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投资在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核算,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时,需要对这部分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追溯调整,视同一开始就采用成本法核算。该追溯调整导致母公司未分配利润大幅下降,2007年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追溯调整后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下降38%,75家上市公司母公司未分配利润由正转负。

3.不再确认和摊销股权投资差额导致期初未分配利润下降

新会计准则不再确认和摊销股权投资差额。新准则区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和负债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核算,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取得时合并成本高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首次执行日,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尚未摊销完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冲销,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股权投资差额确认为商誉,商誉不摊销,但至少需每年进行减值测试。

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约冲销期初未分配利润182亿元,2007年上市公司披露的期初商誉为252亿元,期末披露的商誉326亿元。

4.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大幅提升当期利润

新准则允许将债务重组利得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确认为当期利润。相当于原会计准则在资本公积中反映上述利得的规定。此项变动大幅增加了当期利润。

2007年,多数ST、*ST公司通过债务重组净收益实现盈利。统计显示,在沪市债务重组收益绝对数前30位的公司中,有24家为ST及*ST公司,前10位则全部为ST及*ST公司,这10家公司中,扣除债务重组收益后仍盈利的公司仅有1家。截至2007年底,深市主板公司中ST、*ST公司总计103家,存在债务重组收益的ST、*ST公司高达50家,占ST、*ST公司总数的比例近50%。

在依靠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的ST类公司中,对于非经常性损益金额最大的20家公司,有16家公司2007年涉及较大金额的债务重组利得,其中10家公司扣除债务重组利得后由盈转亏。

5.子公司“超额亏损”在报表内确认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2号》,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2006年底,未确认投资损失约104亿元,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时转入未分配利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的未分配利润。

(三)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公司的财务影响初步显现

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模式,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等项目涉及公允价值的选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后,除了投资性房地产增值的部分需要在当期损益中确认外,也减少了成本计量模式下每期需要计提的折旧费用。新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利润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变动影响资本公积。除投资性房地产和金融工具外,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也涉及公允价值计量。

从对2007年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看,全部上市公司2007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总额68.73亿元,占利润总额的0.51%。2007年404家上市公司涉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上市公司总数的26.08%,较2006年增加64家,增加4.14个百分点。其中125家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279家反映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分别较2006年减少8家和增加72家。

从公允价值在金融工具方面运用情况看,2007年度有40家公司涉及交易性金融负债的重分类,644家公司涉及除贷款和应收款项外的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其中涉及交易性金融资产重分类的公司349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重分类的415家,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的141家。从金融资产的分类看,持有至到期的投资金额最大,占金融资产的71.38%,交易性金融资产比重最低,占金融资产的6.9%。从期末余额情况看,本期有349家公司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计3 964亿元;415家公司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计32 079亿元。

从公允价值在投资性房地产方面运用情况看,2007年度有626家公司存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价值总计828.47亿元,较2006年增加59家公司,总额增加16.32%。从上市公司的情况看,投资性房地产的增加主要源于3类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改变用途;二是购买或者在建工程完工转入;三是收购本身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子公司。根据2007年年报,共有14家公司选择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占拥有投资性房地产项目的上市公司的2%,占全部上市公司的1%。14家公司均非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从当期公允价值变动情况看,14家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总计22.56亿元,占14家公司期末投资性房地产金额的17%,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总体看,2007年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是对利润的影响有限。

从公允价值的选择看,多数上市公司采用评估价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使用股票或者债券的市场价格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但是由于准则没有明确规定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的计价方法,目前对于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限售流通股投资的计价存在一定的不一致。从信息披露看,大部分公司能够结合自身情况披露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于使用复杂估值模型确定公允价值的相关的信息披露的详尽程度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资产减值总体上表现为净计提,对特定公司业绩影响巨大

2007年度资产减值准备总体为净计提,其中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都表现为净计提,但是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表现为净转出(净减少)。

在本年净计提的181.85亿元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中,存货跌价准备所占比例最高,为40.94%;其次是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占29.36%;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占26.08%,坏账准备占4.39%。

同2006年相比,2007年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坏账准备的净计提比例由58.15%下降为4.39%,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的经营形势较好,利润增长较多,计提坏账相应减少。此外,上市公司在新旧会计准则衔接时对资产、负债重新进行了确认,足额计提了坏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存货跌价准备由2006年度的净转回(-1.06%)变更为净计提(40.94%),主要原因是个别大型上市公司由于其行业等个别原因而计提较高。例如,中国石化、宝钢股份、中国中铁、一汽轿车和宏达股份,上述5家上市公司共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约58.3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净计提总额的78.36%。

3.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比例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但占净计提的比例仍然较高(约为29.36%),主要原因是上市公司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在年末检查资产状况,计提了较为充分的资产减值准备。此外,个别公司根据其具体情况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也是原因之一。

4.与上年相比,持有至到期投资计提的减值准备比例较大,约为26.08%,主要原因是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影响,部分金融企业部分计提了较多的外币债券投资组合减值损失准备。

5.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和商誉减值准备与上年相比,净计提比例变化不大。

6.2007年减值准备计提影响净利润181.85亿元,占当期净利润的1.92%,较2005年上升0.32个百分点,对净利润的影响仍然较大。

(五)股权激励逐步铺开,会计和相关信息披露问题较多

股权激励是近几年资本市场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出于法律的制约,在实务界一直没有普及开来。200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对股权激励的有关问题进行规范。同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个人股票期权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对股权激励的税收问题予以了明确。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印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作出了明确规定。相关政策的完善给股权激励的实际操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从此,我国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已经逐步推广开来。

通过对1 547家公司2007年的年报进行统计,共有109家公司披露了股权激励方案。在上述109家公司中,仅披露董事会预案的有75家公司,股东大会通过股权激励方案的有4家公司,有28家公司已经实施了股权激励方案,因各种原因停止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有2家公司。根据109家公司披露的股权激励方案,其中有86家公司选择了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有27家公司选择了限制性股票,3家公司选择了股票增值权,另外,有7家公司混合采用了两种形式的激励标的物。用于行权的股票来源,主要来源于股东转让股票和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从2007年年报披露情况来看,个别公司的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较大,甚至由于计提股权激励费用,造成公司2007年度巨额亏损。

从监管情况看,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在会计和信息披露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将在本报告第二部分讨论。

(六)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在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指标存在一定差异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同时发行A和H股的公司有51家。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列报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的“A+H”公司有41家(占全部“A+H”公司的80%);列报存在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的“A+H”公司有47家(占全部“A+H”公司的92%)。其中,有41家“A+H”公司同时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和报告净利润差异。

存在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的41家“A+H”公司报告了1337亿元的绝对差异(∑(|境内数-境外数|)),平均差异率为4%(绝对差异/|境内报告净资产|)。存在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的47家“A+H”公司报告了340亿元的绝对差异,平均差异率为6%。其中,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保险业、煤炭采选业、银行业、水上运输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交通运输辅助业;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存在较大差异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保险业、煤炭采选业、金属非金属业、纺织业、水木工程建筑业、水上运输业。境内外报告净利润差异金额较大的报表项目包括递延保单获得成本(94亿元)、递延所得税(86亿元)和油气资产及折耗(84亿元)等;境内外报告净资产差异金额较大的报表项目包括油气资产及折耗(910亿元)、递延所得税(433亿元)、递延保单获得成本(413亿元)等。

二、上市公司2007年度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中的主要问题

从会计准则执行总体情况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严格执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遵循谨慎性原则,按照财务信息披露规范的要求披露财务报告。另一方面,由于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了很多新概念、新方法,触及了许多原会计准则未涉及的领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同时,个别领域过于原则性的规定,也带来了操作和执行的难度。为保证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标准的一致性,增强监管机构内部监管工作的协调性,证监会以“会计问题答复函”的方式及时对执行中不明确的个案问题做出了答复,保证了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和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

总体上看,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执行问题,即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文件有明确规定,但执行中公司出于各种原因未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如未按照有关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规定处理应付职工福利费余额、未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对可转换公司债券、利率掉期合约进行确认计量等问题。对于此类问题,在监管过程中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要求上市公司予以更正;二是对于市场中遇到的部分会计问题,在目前会计准则尚无明确解释或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公司在操作中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如转让超额亏损子公司时如何确认投资收益、公司利润分配基数的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等。对于此类问题,主要通过监管机构与相关方面进行沟通协调,在此基础上,明确相关问题的监管原则和意见,在会计准则对类似问题的处理方法加以明确前遵照执行;三是会计准则在部分领域规定得比较原则,需要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指引以便增强实务操作性,涉及的问题如资产减值的相关指引、对特殊交易的会计规范等;四是同时在境内外发行证券的公司境内外财务报告所反映出的会计差异问题,对于此类问题,主要通过境内外准则制定机构、监管机构间的沟通合作,通过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互认加以解决。下面就针对上述4个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一)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执行问题

在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执行层面,主要存在新旧会计准则衔接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两个方面的问题。

1.涉及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问题

从执行情况看,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衔接问题主要反映在未按照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规定处理应付职工福利费余额、股权投资差额和商誉、混合金融工具在首次执行日的分拆等方面。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首次执行日企业的职工福利费余额,应当全部转入应付职工薪酬。首次执行日后的第一个会计期间,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规定,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和职工福利计划确认应付职工薪酬,该金额与原转入的应付职工薪酬之间的差额应调整管理费用。在监管中发现,部分上市公司在首次执行日将原职工福利费余额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后,在2007年末编制年报时未按照准则的要求,对原转入余额进行处理。此外,还存在个别公司超过实际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计提应付职工薪酬的情况,导致应付职工薪酬存在巨额余额。还有的公司将拟建立企业年金的款项在此科目临时核算,会计准则对此未予以明确。

关于股权投资差额的衔接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存在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的,在首次执行日应当将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作为首次执行日的认定成本;《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进一步规定,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即原准则下确认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其摊余金额应一并计入首次执行日的长期股权投资认定成本。执行新准则后,不再进行摊销。但在执行中,有的公司未能正确理解上述规定,对股权投资差额做出了错误的处理。此外,还发现个别公司对原企业合并产生的商誉仍按原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摊销。

《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首次执行日,对于未在资产负债表内确认、或已按成本计量的衍生金融工具,应当在首次执行日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调整留存受益;对于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应从混合工具分拆的,应当在首次执行日将其从混合工具分拆并单独处理,但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难以合理确定的除外。执行监管中发现,部分公司在首次执行日对混合金融工具中符合条件的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未进行分拆处理。

2.涉及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其他问题

除首次执行的衔接问题外,其他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方面的问题包括可转换债券、利率掉期合约等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问题、资产转让收益的确认标准问题、资产减值等。

同首次执行的情况类似,部分公司未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将混合金融工具中符合条件的嵌入衍生金融工具分拆处理,也有个别公司也未按规定对利率掉期、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并纳入表内核算。此外,一些公司在转让资产或股权时,在交易未实质性完成,即在未办理资产交接手续,或交易对方未按合同约定付款,即交易对价款项的收回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提前确认了资产转让收益。

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执行情况看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对减值迹象的判断容易出现分歧,但对于部分较为特殊的行业,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利用专家的工作,在实务操作过程中,如何评价专家工作的客观性和胜任能力,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仍然存在较多困难;二是部分公司对“资产组”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资产组的划分出现了偏差;与此类似的问题是商誉的减值测试,个别公司在2007中报时没有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但在2007年报中却计提了较大金额的商誉减值准备,这反映出在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个别公司对商誉减值准备的理解仍然不够深入;三是个别公司在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和折现率的选取上出现了一定偏差。

(二)会计准则执行中根据监管原则确定处理方法的问题

此类问题主要涉及证监局、证券交易所等在对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进行事后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会计监管个案,其中也存在一些共性的会计问题。在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只规定了处理原则,缺乏具体操作性指引的情况下,监管机构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公认会计原则,考虑资本市场监管的现实情况,规定了会计准则出台具体解释前的处理原则。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转让超额亏损子公司时投资收益的确认

在原企业会计制度下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确认的被投资企业亏损额,一般以长期股权投资减记至零为限;其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反映,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规定: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一些公司以零价格转让超额亏损的子公司,并将原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冲减未分配利润的金额直接确认为转让收益。我们认为,对于2007年以前产生的未在利润表内确认的超额亏损,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按照有关规定调整2006年末未分配利润的,计算股权转让收益时应直接增加未分配利润,不应在合并利润表中作为转让收益;2007年1月1日以后产生的、已在合并利润表中确认的超额亏损,公司在转让上述超额亏损子公司时,可以确认相应的转让收益。

2.涉及利润分配基数的相关问题

执行新会计准则后,一些上市公司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利润分配基数确定问题,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是否应计入利润分配基数。鉴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特殊性,特别是相关变动损益的后续不确定性,我们建议,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收益,暂不得用于利润分配。与此类似,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资产减值损失和外币货币性金融资产形成的汇兑差额外,应当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在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之前,上述计入其他资本公积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建议暂不得用于转增股份。

关于公司是以母公司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为基准实施利润分配的问题,我们认为,由于提取盈余公积和实施利润分配是公司根据《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而进行的法律行为,因此,建议《公司法》对此进一步解释。在此之前,公司以母公司个别会计报表中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进行利润分配为宜。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2007年报中反映出,部分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限售流通股份,目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一些公司询问上述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我们认为,公司可以采用合理的估值方法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包括参照《关于证券投资基金执行估值业务及份额净值计价有关事项的通知》(证监会计字[2007]21号)中对非公开发行有明确规定锁定期股票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但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采用的估值方法和估值过程进行详细披露,并根据一贯性原则,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内采用相同的估值方法对同类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估值。

4.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包含的赎回权和回售权作为衍生工具分拆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部分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发行人询问,能否将其中包含的发行人赎回权和持有人回售权作为嵌入衍生金融工具从可转换债券中分拆,并单独确认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我们认为,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理论价值由债券、认股权、发行人的赎回权和持有人的回售权四部分组成。但由于持续、可靠取得赎回权和回售权的公允价值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实务中将其单独分拆计量的案例较少。因此,我们总体上不鼓励将赎回权和回售权从可转换公司债券中单独分拆计量,此外,《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只有当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经济特征和风险与主合同的经济特征和风险不是紧密关联时,嵌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应从主合同中分离出来并作为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单独核算。而在该准则的应用指南中,债务主合同中的赎回权或回售权是否与主合同“紧密关联”的界定标准为“该项权利在每个可行权日的行权价格大致等于债务主合同的摊余成本”。因此,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角度出发,执行中也需要考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指南中的上述规定。

5.股权激励相关的会计问题

目前,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越来越多,虽然《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对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做出了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反映出一些执行层面的判断问题,主要涉及等待期的确定和股权激励成本的分摊,以及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及相关的信息披露等问题。

在等待期的确定和股权激励成本的分摊方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等待期是指可行权条件得到满足的期间。其中,可行权条件为规定服务期间的股份支付,等待期为授予日至可行权日的期间;对于可行权条件为规定业绩的股份支付,应当在授予日根据最可能的业绩结果预计等待期的长度。实际执行过程中,部分公司没有根据等待期的定义结合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规定的可行权条件进行综合判断,特别是忽视了激励方案中的服务期条款等隐含的可行权条件,导致应该在等待期内合理分摊的期权费用一次性计入会计期间,造成当期巨额亏损。在要求相关公司进行更正的同时,我们认为相关公司应深入理解企业会计准则关于等待期的规定,认真对照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对于是否实质性满足可行权条件进行全面综合的判断,并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对于采用限制性股票进行激励的公司,大部分公司没有确认股东低价转让股票而由公司承担的成本费用;对于公司采用定向增发限制性股票的上市公司来说,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对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成本,即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不统一。

此外,不少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等待期不是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存在跨年度的情形,有的公司将股权激励费用计入了一个会计年度,而没有按照准则的要求,在等待期内合理分摊。对此,我们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要求相关公司进行了更正。

关于股票期权公允价值的确定问题,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目前普遍采用“一次授权分批行权”模式,造成各个期权存续期的不同,一些公司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有些公司在激励计划中规定授予日或事后追认授予日,还有的公司授予日不明确,影响了期权公允价值的计算。此外,从2007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情况看,已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披露股票股权公允价值,大部分是采用布莱克――斯科尔斯模型(B-S模型)或二叉树模型,辅以有关参数,由公司或者专门的评估机构评估得出。在运用估值模型计算期权的公允价值时,由于缺乏历史数据,加上对估值模型的运用缺乏经验,造成部分参数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信息披露方面,目前相关财务信息披露规范中要求对股权激励相关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采用的估值模型和估值技术、主要假设、相关参数以及选取原则和方法、计算结果及各期期权费用的分配进行披露。从执行情况看,多数公司没有披露如何对可行权数量做出最佳估计,也没有披露期权总费用的估计以及在等待期内各年度的摊销情况,还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没有披露期权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及依据的相关假设。因此,公司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方面尚需加强。

(三)需要在会计准则层面提供操作指引的相关问题 在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过程中,一些上市公司反映,会计准则对一些问题虽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操作中由于公司理解不同,导致执行情况大相径庭,直接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可比性。这些问题包括对会计上“控制”和“重大影响”等概念的理解和执行,对开发支出资本化标准的把握等。此外,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也反映出部分公司存在大股东或关联方直接捐赠、豁免债务或代为偿债等交易,由于现行会计准则中对此并无特殊规定,公司凭借此类交易的利得实现盈利。

1.对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需加强操作方面的指引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而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此外,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将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企业会计准则对是否具有“控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从上市公司披露的2007年年报情况看,对“控制”的理解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部分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公司纳入合并范围。此外,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将“重大影响”定义为“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能够控制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共同控制这些政策的制定。”但实务中应如何界定具有“重大影响”,也需更加明确的指引。有的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对持股1.49%的长期股权投资也采用了权益法核算。鉴于持股比例及相应的表决权是判断是否具有“控制”和“重大影响”的重要依据之一,可以考虑在会计准则层面,对上述情况下如何判断“控制”和“重大影响”,从行业特点、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以往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情况等方面做出进一步详细的操作性指引,以便进一步规范执行中对上述概念的理解。

2.进一步明确开发支出资本化的判断标准

新准则要求公司区分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并合理确定开发阶段的支出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划分标准不同,使得开发阶段支出资本化比较随意。如有的公司中期报告中披露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年底又由于管理层认为报告期内发生的研发费用并不能准确归集到相对应的研发项目且研发产品受益期相对较短,而将开发支出冲回。从规范会计准则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对开发支出资本化的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并提供更多的案例指引。

3.对市场中发生的特殊关联交易进行规范

从2007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关联交易情况看,部分公司同控股股东或关联方之间发生了目的和性质较为特殊的交易。而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对此类关联交易尚无特殊规定,因此公司凭借此类交易的利得实现了盈利。这些交易类型包括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关联方对公司的直接捐赠;公司控股股东或关联方对公司的债务豁免等债务重组交易;股东或关联方代为偿债;其他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等等。从上述交易的目的看,多是股东和关联方为避免公司退市,或取消退市风险而采取的特殊交易安排;从性质和特点看,上述交易明显带有股东和关联方向公司投入资本的性质,同普通的捐赠交易等具有明显区别。因此,可以考虑会计准则对上述交易做出特殊的规范,以便从会计上反映上述交易的实质。

(四)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报告的会计差异

从境内外上市公司披露的不同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来看,仍然存在各种类型的会计差异,根据产生会计差异的不同原因,现存的差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差异导致的会计差异。例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采选等行业的上市公司根据《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计提维简费和安全生产费;部分公司按境内的房改政策给予职工住房优惠;部分公司按协议在净利润中提取奖福基金等。由于境内外会计对于上述根据法规要求或合同规定进行的交易事项存在确认、计量基础的差异,由此形成境内外会计差异。

2.双方认可的会计准则差异。根据内地香港会计准则等效联合声明,双方认可的会计准则差异包括关联方及其交易的披露和长期资产减值一旦计提不得转回两项。在会计准则差异消除前,存在上述差异的公司可以将其披露为会计差异。

3.会计准则执行差异。

(1)衔接性差异。即由于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时点不同,或者首次执行时具体的衔接规定不同导致的差异,其中一部分差异属于历史性累积差异。如部分H股公司从2005年1月1日开始采用新修订的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固定资产净残值等进行会计估计变更;对应的A股报表从2007年1月1日开始采用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净残值也进行了调整,由于同一项资产净残值调整的时点不同,由此造成折旧金额不同。此外,固定资产境内外选用的计量模式、减值转回等不同,使得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结果产生一定差异。

(2)会计政策选择性差异。会计准则本身规定了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公司管理层在境内外财务报告中选择了不同的会计政策,如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选择、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3)会计处理惯例差异。如对评估增值部分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会计处理差异、对公允价值的取得方法差异等。

4.会计估计差异。监管中发现,部分公司的境内外财务报告还存在本不应存在的“会计估计及重要性认定”差异。根据目前规定,同一管理层不应该在不同市场披露的同一财务报告中对同一事项做出不同的会计估计和认定。

三、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根据执行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间的实质性趋同,在提高财务信息同投资决策相关性,满足资本市场投资者对高质量财务信息需求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从2007年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情况看,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同时,执行中反映出的各方面问题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增强会计准则的操作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综合各方面意见,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层面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完善:

1.在企业会计准则框架体系方面,进一步梳理各种形式的规定,明确相互关系和执行效力。目前,除《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外,还存在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的讲解、解释公告和执行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等其他形式的规定。从规范执行的角度,可以考虑适时对上述规定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界定,对其中不一致的规定进行梳理和完善,同时明确各种形式规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是对会计准则的进一步细化和解释,还是增加新的规定)和相应的执行效力,以便执行中各方面得以准确把握。

2.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方面,可以考虑在加强对市场关注的重大会计问题和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从细化会计准则和增强操作性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准则内容。考虑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范围、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经济效果进行评估,并对公允价值的概念、层级、计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提供相应的指南。同时,对于可能产生较大市场影响的准则项目,如企业合并、合并财务报表、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股份支付、资产减值等也应结合市场中的执行案例,不断细化准则规定,并根据情况适时制定操作性的指引。

3.在境内外会计准则协调方面,密切关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并适时对现行会计准则进行动态完善。在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并宣布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后,除关联方交易和长期资产减值,仍在具体细节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应结合准则执行情况对目前境内外财务报告现存的会计差异项目的性质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准则层面的完善,最终达到消除会计差异的目标。

另外,最近几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发展很快,特别是为应对2007年以来出现的美国“次贷危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加速推进现有的一些会计准则项目,并不断研究制定新的准则以及指南。我国需要密切关注并适时完善现有准则规定,避免出现新的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

(二)继续加强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监管力度

除了准则层面的进一步完善以外,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监管的质量和效率。从2007年度财务报告披露反映的问题看,上市公司总体上能够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和披露年度报告,但也仍然存在会计政策理解不到位,会计估计判断不恰当,相关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准则执行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保证财务报告披露质量。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

1.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同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会计准则执行的有力保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从源头上防范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风险。证监会已经和财政部等部门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将于2009年7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相关配套指引文件正在研究制定过程中。近期,将从开展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调研活动入手,摸清情况,研究对策,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内在约束力。

2.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特别是定期报告内容与格式的相关要求。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计量等会计政策的变动对一些监管指标的计算产生了影响,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监管重点,如准则趋同的要求使得境内外差异调节表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已经着手结合新旧准则变化、监管重点及执行中的问题要求对现有信息披露规范体系进行梳理,力求为报表编制者提供一致性的编报指引,帮助报表使用者方便快捷的通过财务报告获取投资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3.加强对公司财务负责人管理,建立强制性后续教育制度和诚信监管档案。投资者出于投资决策的需要,对高质量财务信息的要求日益增强,而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编制财务报告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我们正在研究加强对公司财务负责人的管理,建立强制性后续教育制度和诚信监管档案,切实提高公司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胜任能力,提高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质量。

4.强化监管机构对会计监管个案的认定权,规范相关监管原则的信息渠道。证监会与会计准则制定部门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股东和管理层从自身利益出发操控会计数据的动机显著增强。面对上市公司的大量个案,由于时间性要求较高并且涉及的情况千差万别,准则制定者无法对所有问题均给予及时的答复。根据发达资本市场的成功惯例,强化监管机构对会计监管个案的认定权,既可以在会计准则有明确解释前达到规范市场财务信息披露行为的目的,又可以为准则解释和进一步完善积累足够的监管经验和案例。近期将在证监会系统内部先行建立会计个案的应急反应机制,保证监管系统内部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标准的一致性,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当然,同时也应进一步规范相关监管原则的信息渠道,保证上市公司执行会计准则监管标准的一致性。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监管的协调机制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而资本市场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断推动着会计准则的完善。多年来,证监会一直与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为切实提高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而积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培训等准备工作。准则实施后,针对准则执行中的问题,相关部门及时沟通,积极应对,有效保证了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新会计准则不断完善,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的会计差异处理、企业改制过程中的特殊会计问题等都适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篇7

一、问题提出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实训和实习的环节教学”,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尤其是青年专业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

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良好途径。黑龙江职业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从目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状况来看,各部门在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中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因此,结合我院的发展目标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一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深入了解学院专业教师的现状,建议和意见,推动高职教育的 更好发展,是我们当前学院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研究。

二、问卷与调查样本分析

为了弄清本课题问题背后的原因,沉入了解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现状,本课题组根据相关资料,结合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调查对象以畜牧兽医专任教师为主,均采用无记名方式为主进行填写。本次调查随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8份,数据结果可以作为科学分析的可靠依据。

调查内容一: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基本情况

主要调查专业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最高学历和来校途径。统计情况如下:

调查内容二:专业教师对企业实践锻炼的认知情况

你认为阻碍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你认为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从以上3个表看“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参加企业进修”和“下企业实践锻炼”是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动力,大部分教师认为“参加技术培训”、“企业实践锻炼”是更新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

在以上问卷调查中,我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1、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技能薄弱,与企业联系不密切。2、校校企合作薄弱,缺乏基于校企合作的企业依托平台,教师不知道如何联系企业,学不到专业技能。 3、专业技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时间短,与教学时间冲突。4、专业教师重学历教育,轻实践技能提升。5、参与进修和企业培训度不高。

三、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几点建议

从调查看,专业教师希望了解专业新动态,提高专业实践技能,希望相关企业提供平台,接受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因此,学院应该结合我院畜牧兽医专业教师的实际现状,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做好校企合作,制定相关的企业培训计划和目标,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技能实践培训。通过企业锻炼,熟悉本专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服务技术要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这样能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操作能力。把专业学科理论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培养出能讲会教,动手能力强的专业骨干教师。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为了更好的是专业教师去企业实践 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改善激励政策,保证专业教师能真正去企业锻炼,提高专业技能。

2、调整教师授课任务,多给青年专业教师参加培训和到企业锻炼的机会。

4、联系相关企业,提供兄弟院校参观机会,多开展技能实践培训。

5、派教师参加相关专业、企业、全国性的论坛及学术交流。

篇8

一、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

虽然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建阶段,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概念及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更是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但其在国际上却经过漫长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日渐完善,并成熟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思想是由隶属于美国国会的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委员会提出的。1992年9月,COSO委员会了指导内部控制实践的纲领性文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也称COSO报告,并于1994年进行了修改。这份报告堪称为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为关注内部控制的各方提供了一个普遍认可、内涵与外延统一的内部控制概念框架和评价方法。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该内部控制概念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内部控制仅从会计、审计角度研究的狭隘性,扩展到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的治理,从一个更高、更系统的角度给出了内部控制一个框架体系。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由3项目标和5大要素构成。

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理地确保:(1)经营的效率和有效性:(2)财务报告的可靠性;(3)对适用法规的遵循。这三大目标满足不同的需要,以便有利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同方面,同时也说明了内部控制是用来取得多种互相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目标。内部控制目标的提出为企业提供了比较一致的标准,以便各企业能够评价其控制系统和决定如何加强控制。

内部控制的5大要素包括:(1)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2)风险评估(Risk Appraisal);(3)控制活动(ControlActivity);(4)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5)监控(Monitoring)。

COSO报告所提出的3大目标和5大要素是紧密相联的,内部控制的要素为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两者共同构成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整体框架。这个框架是以控制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载体、监督与控制为保证的。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

COSO报告的理论对建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起了非常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应以前瞻性和务实性原则为指导,把西方先进的内部控制理论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框架才能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能引导企业向更好、更高的管理方向努力和发展。

(一)确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体系首先必须确立内部控制的目标。内部控制的目标应该能合理地确保:

1、实现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经营的效率是根据实际产出与实际投入而言的,经营的效果是根据实际产出与预期计划的产出比较而言的。企业要达到这一目标需涉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社会文化等“软环境”,涉及到企业经营过程的详细分析,同时也涉及到确定经营效果的考核和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体系问题。例如一些表面上看来不是财务上的风险也要加以考虑,如防止涉及法律诉讼、避免公众形象受损或在公众中处于窘迫的境地,虽然起初的影响好像与财务无关,但这些风险最终可能会对财务产生影响。所以在内部控制中增加非财务目标,其目的亦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2、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企业遵循法律、法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行为的现代企业形成了以经营者为一方和以投资人、债权人、企业职工等为另一方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受托人是企业的代表,而委托人则表现为企业外部的利害关系集团。企业的外部关系集团都有资源对企业投入,他们理所当然地关心企业的产出――除保值外还应增值。企业只有经营有利,投资人、债权人和企业职工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报酬并期待企业继续发展。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对外信息的提供与使用也是分离的,企业外部关系集团并不能随时查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于是在企业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之间便出现了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通常是由法律、条例等做出企业必须定期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规定。这些规定带有强制性,因为它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与受托人权责对等关系的内在需求:资源所有者赋予经营者自主使用和处置投入企业资源的权力;经营者则承担向委托人(外部集团)定期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义务。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还应包括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的要素是构成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要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必须完善内部控制的各个构成要素。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强调“软控制”的作用,即精神层面的作用,如管理风格、管理理念、经营哲学等。它支撑着整个内部控制框架,是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因此,要构建企业内部控制框架,首先必须完善控制环境,包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品德、确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与权责体系分派体系、形成健康积极的企业文化、制定务实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等。

2、全面评估企业的风险。一切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因素都是风险,每个企业都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内外部风险都将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不分析风险而想实现有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评估风险就是分析和辨识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在经济管理环境发生改变时,风险最容易发生,因此,企业应特别加强对环境改变时的事务管理,谨慎注意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后果,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国外常用的“SWOT”的风险分析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即企业应该对内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对外分析外界的机会与威胁,考虑自己的生存机遇,并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风险变化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这里,S是指企业内部优势

(Strengths),W是指企业内部劣势(Weaknesses),O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T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Threats)。只有在生存环境调至相对平稳的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设立良好的控制活动。辨识风险之后。企业应针对这种风险发出必要的指令,对所涉及的风险采取必要的防范以减少损失。控制活动是为了确保企业的指令得以有效实施而制定的各种政策和程序,是企业日常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控制活动的制定过程是复杂细致的过程,包括科学适当的交易授权控制、流畅合理的业务程序控制、完整及时的业务记录控制、严密适用的财产安全控制等。

4、加强信息沟通与交流。企业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企业控制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要素。信息沟通与交流存在于企业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中,使员工得以搜集和交换为开展经营管理和进行控制等活动所需要的信息。如果说组织结构是企业的骨骼系统。那么信息系统就是企业的神经系统。信息是企业保持与外部环境联系的中介,企业内部分工、部门和权限划分、工作评价、关系协调等都要依靠信息沟通。可以说,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其经营状况和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其整体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这就要求企业要搜集可靠、及时、有用的信息,并建立有效的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渠道。

5、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要确保内控制度能够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控制,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则担当着这种任务。

篇9

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7月3日至5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带领执法检查组,先后深入到XXX……等13家企业单位,通过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座谈询问、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我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情况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法律实施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积极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解读,出台各项扶持措施,搭建服务平台,改善经营环境,积极化解融资难题,全市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6月底,全市新增中小微企业XX户,累计达XXX户。新增个体工商户XXX户,累计达XXX户。中小微企业已成为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开展学习宣传,普法工作不断推进。一是开展宣传。市政府及中小企业单位采取多种途径,广泛宣传中小企业促进法,通过微信客户端向企业推送相关资料,利用“6.27”中小微企业日和“12.4”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共发放法律单行本、政策指南、政策解读等宣传资料XX余册。二是加大培训。近三年来,共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XX余期,受训人员XXX多人次。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专题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利用政策法规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制定政策,减负融资,提升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一是注重政策支持。制定出台了《XXX办法(试行)》《XXX实施意见》等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二是推进减负工作。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中小企业设立成本。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2018年1-12月份,全市共为XX户小微企业累计减免各项税金XXX万元。三是破解融资难题。率先成立XXX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采取财政注资、列支担保基金和建立政银企合作月对接会制度等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鼓励创业创新,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大财政扶持。我市财政每年列支XXX万元,支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等,激励大众创业创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民营小微企业,适当补贴租用市级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等场地租金费用,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二是加大培育力度。对新荣获全国驰名商标、全省、全市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的民营企业,分别奖励XX万元、X万元、X万元。目前,我市新培育陕西省名牌产品X个、XX市特色品牌产品X个、地理标志产品X个。

(四)完善服务保障,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一是强化服务保障。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范围,建立综合平台,建成投用西北电子商务孵化园,为产业园区开通免费WiFi,以“互联网+”为依托模式,鼓励引导企业开办网店,加快线上发展,促进产品销售。全市现有网商达XXX多家,电商龙头企业XX家,直接带动就业XX余人。二是提升服务效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简政放权,全面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一站式”服务改革,为投资者和创业者创造更多便利条件,着力提升服务效率,激发大众创业活力。引导中小企业申报项目X个,为新进入“新三板”挂牌企业申请省级补助X万元。推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在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成功挂牌X家。2019年,召开银企座谈会X次,达成意向贷款X余万元。

二、法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情况看,法律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普及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法律知晓度较低。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宣传虽采取了多种方式,但采用传统方式的多,即便利用互联网,也只是将法律全文和相关政策文件挂在政务网上,宣传普及培训工作缺乏系统和长远安排,覆盖面不宽,社会影响不大。不少企业,甚至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对这部法律及其内容知之甚少。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读过”和“知道主要精神”中小企业促进法主要内容的仅占X%,“听说过但没读过”和“从未听说过”的占X%之多。不少企业负责人对中小企业促进法一知半解,不了解相关扶持政策,相关职能部门对承担的法律职责了解也不全面。

(二)服务效能亟待提高。“放管服”改革还不彻底,企业办事难问题依然存在。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创新、市场、权益保障等方面困难的工作力度不够大,工作缺乏主动性。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服务手段还不够多,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检查发现,制约部分园区发展的一些老问题依然存在。

(三)中小企业创新力及竞争力普遍不强,维权意识不够。我市中小企业总量不大、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不少中小企业管理人才缺乏,创新动力不足,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政策缺乏吸引力,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企业维权机制不健全,当企业权益受到损害和侵犯时,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维权意识不够强。

三、深入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建议意见

针对这次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执法检查组对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持续深入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是狠抓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习。采取专家解读、专题宣讲等形式,深入学习中小企业促进法的立法精神和实质内涵,使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全面了解各自的法定职责和义务,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是主动深入面向全社会宣传中小企业促进法。开展送法律、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活动,利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将涉企法律法规和政策原原本本地宣传到每一个中小企业,并做到突出重点、经常更新,使企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全面掌握相关法律,依法维护好企业及自身合法权益。

篇10

关键词:山区,质检机构,信息化

山地,属地质学范畴,地表形态按高程和起伏特征定义为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差2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2004 年全国山区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689.6 亿元, 丘陵县和平原县分别为5350.8 亿元和7830.2 亿元。山区还是经济作物、林产品、中药材、绿色农业、草畜业的基地, 是水电、矿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基地, 对全国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 [1]。

质检机构是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事业单位,为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职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山区质检机构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主要有:

(1)辖区业务外流

传统意义上,质检机构一般是按行政区划设置,实施区域管辖,山区质检机构与周边质检机构的比较弱势被屏蔽,质检业务相对稳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高速公路网的快速发展,山区质检机构的比较弱势凸现出来,区域管辖形成的屏蔽逐渐松动,辖区业务出现外流现象,部分业务领域被周边发达地区质检机构占领。

(2)业务效益制约服务提升

由于山区经济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不便利,导致山区的企业规模小,分布分散,人员素质不高,使得检验成本高于平原地区,业务效益较低。另一方面,山区经济发展使得企业对质检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质检业务竞争趋势,提升服务势在必行。业务效益对服务提升形成天然制约。

由此,山区质检机构推进信息化,可以为机构节约大量成本,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规范机构的多层次全方位管理,在机构与客户之间拓宽交流范围,缩短交流的时间、丰富交流方式,并可协助维护质检机构与社会之间良好的关系。不实施信息化战略,将可能失去客服从而导致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的下滑。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质检机构信息化战略的差异化分析,确定了山区质检机构信息化的独特定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质检机构信息化对策,以及山区质检机构信息系统的构建方案,最后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

1、质检机构信息化战略差异

1.1 分析模型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则非常重要。对一些企业来说,第一个方面就是企业的信息化运作需要时刻完全可靠的无故障运行,这对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即使是服务上的一个细小问题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其他企业来说,则可以在信息化还没有对企业全部运作产生影响前,经受住信息化扩张时期的冲击[2]。第二方面是:尽管信息化的发展对一些企业来说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作用,而对其他一些企业来说,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只能说是有帮助的,却并非是战略性的。

理解组织在这两方面的定位对于研究一个正确的信息化战略来说至关重要。麦克法伦(Mc Farlan)和麦肯尼(Mc Kenny)将企业对于信息化战略的依赖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化战略分为四种类型:支持型、工厂型、转变型和战略型[3](如图1-1),该模型被称为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 grid model)。

1.2信息化战略类型

我国质检机构目前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质量检验网络,其中包括国家质检中心230多个,省、市(地)、县综合性质检所3000多个,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400多个[4]。国务院有关部门设置的质检中心700多个,全国质检网络的检测能力正在进一步提高。这样一个网络,覆盖了90%左右的重要产品的检验[5]。按照麦克法伦(Mc Farlan)和麦肯尼(Mc Kenny)的战略网格模型法(SGM,strategic grid model),我国的质检机构对于信息化战略的依赖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把信息化战略分为四种类型:支持型、工厂型、转变型和战略性,如表1-1所示。

2、山区质检机构信息化"工厂型"定位

2.1 定位

目前,各地质检机构均把实验室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检测设备、人员培训、质量体系建设、实验室认证认可、信息化等方面均加大投入力度,并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实现质检业务处理的科学、准确、规范、高效,作为我国质检机构发展的方向[6]。

为了准确把握山区质检机构信息化战略的定位,在2013年针对湖北恩施州区域内的184家企业进行了一次市场调查。共发放184份问卷,收回178份,有效问卷172份。调查结果显示,山区企业重点关注的服务指标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检验及时性、网上业务受理、检验收费、机构资质(权威性)和检验报告电子版查询。如表2-2所示:

表2-1 山区企业对质检机构服务指标关注度一览表(附后)

从表2-1看出,山区企业最关注的是检验及时、网上业务受理、检验费用,机构资质(权威性)和检验报告电子版查询占其次,而对于其他服务关注度低。山区农副产品资源多,农副产品检测要求检测时效性快。山区交通不便利,企业分布分散,企业送检样品在路上要消耗不少时间,希望通过网上业务委托提高效率。企业规模小,本身效益不好,难以承受高昂的检验费用。质检机构作为政府部门依法设定的检验机构,权威性较高。检验报告电子版上传,实现了企业、消费者、监管者几方信息共享。

由此,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山区质检机构业务效益和服务水平,加强竞争力是山区质检机构发展的战略举措。

2.2"工厂型"定位下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

SWOT分析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然后再调整企业资源及企业策略,来达成企业的目标。

对目前山区质检机构的SWOT分析见表2-2所示:

通过SWOT分析,对山区质检机构的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对山区质检机构的优势劣势有了深刻的认识,目前主要是:(1)、事业单位的性质束缚了自身的发展。(2)、内部某些部门设置不合理。(3)信息化水平跟不上发展形势。(4)业务范围、业务领域较窄。(5)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只是停留在表面。

3、"工厂型"定位下的实施对策

考虑到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量大、需求紧迫、系统需求变化会较多、建设与运行并行、时间跨度大,因此考虑采用IT外包服务,引进具有资金实力雄厚、开发技术能力强、对质检业务了解、具有长期服务质检信息化经历的企业,既能在投入方面节约各种开支,不铺张浪费,又能合理引导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合理配置,快速满足质检机构目前信息平台项目的建设需求[7]。

质检机构无论规模大小,都是按照ISO/IEC 17025:200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立起来的,运行模式大同小异,实验室检验管理系统也是依据该标准建立的,因此质检机构的信息系统大体一样,但是山区质检机构在信息系统应用有如下侧重点。

(1) 网上业务受理

a、网上业务受理流程

网站业务委托,客户通过网站登录VIP会员专区,可在相关模块录入委托信息,并生成检验业务预受理信息。客户的委托信息生成后,网站系统通过电子邮件或内部公告方式通知网站业务管理人员,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对检验业务进行合同评审,确认是否受理此业务,受理后生成检验业务信息确认书,发送给客户要求信息确认并补完检验业务信息。不受理则发送检验业务不受理的信息给客户,并取消业务受理。客户收到检验业务信息确认书后,根据要求补完检验业务信息,并确认检验项目,完成后生成检验业务客户确认通知书,通过网站系统发送给网站业务管理人员。收到检验业务客户确认通知书后,网站业务管理人员根据检验项目计算检验费用,并确定送样数量,生成网上检验业务受理单,发送并通知客户确认费用及送样。客户收到网上检验业务受理单后,可打印出来,并签字及签章确认,随样品一并送达或寄达。样品送达或寄达后,网站业务管理人员确认样品,确认后下达任务至网站业务费用管理,样品有问题时任务返回至通知客户,重新送样无误后下达至网站业务费用管理。网上业务受理的费用一般通过协议费用进行扣减,特殊情况可通过转账或汇款等方式支付。费用确认后,业务信息转入检验流程。不能交费的转到有权限批准欠费人员的批准环节,并生成欠费记录[8]。(如图3-1)

图3-1网站业务处理流程图

b、 效果分析

传统的检验业务开展,是客户到质检机构所在地进行业务洽谈或者质检机构业务员到客户单位面谈,这就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利川市某企业为例,虽然利川市到恩施州质检所所在地只有90公里,由于是山路,需要2小时,往返一趟在路上将要耗去4小时,还要遭受旅途颠簸劳累之苦,采用网上业务委托后,只需要10多分钟甚至几分钟就能在网上填好委托单,即使是电脑操作不熟练的客户,在30分钟内也能完成,节约了87.5%的时间。

实行网上业务委托,减轻了企业送检样品的成本。如建始县到恩施市的车费单程是35元/人,一个来回就要花70元,采用网上业务委托后,企业通过物流公司将样品送到质检所,物流费用25元,企业就可以节约45元,以建始圆通公司为例,2013年一季度,该公司委托112批次,全部是用物流公司送样到质检所,仅车费就节约5045元,该公司去年共委托样品463批次,今年委托量还要增加,仅送样费用一年就可以节约2万多元。

c、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实行网上委托,虽然能节约时间成本和送样的车费,但是也有一定问题。首先是客户电脑操作水平不一致,在委托界面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客户的需求,尽可能简化操作步骤,只需要设计客户必须填写的信息,如产品名称、质量等级、生产日期、检验项目,减少客户输入的数据,能用下拉条供客户选择的就设计为可选格式。对VIP客户人员进行网上受理培训。其次是对客户意图的把握。传统的业务是面对面的交流,很容易了解客户的意图,而网上委托业务存在沟通的困难。可以通过业务员在网络或者通过电话和客户沟通。再次,对原来的组织结构提出挑战。前台业务员既要懂业务又要沟通能力强。在内部组织上业务一部和检验管理部合并,抽调业务骨干充实检验管理部,由专门人员负责网上业务受理。

(2) 检验报告网络查询

在信息平台投入使用前,检验报告打印出来后,由业务员电话告知客户,按照客户委托业务时的约定,由客户亲自来取报告或者是通过邮局、物流公司、客运车辆发放报告。采用信息平台后,只要报告批准人签批了报告,系统就自动通过手机短信方式告知客户,检验报告已经出来了。在检验报告出来后,系统将电子版上传到质检所门户网站,客户只要登录质检所门户网站,就能查询检验报告。对企业、消费者和监管者三方实现信息共享。企业实现业务委托、进度与费用查询、协议内容及费用查询、电子报告及证书查询、报告及证书真伪鉴别、历史业务查询、能力验证结果查询、产品标准免费下载、产品图片展示等强大的服务及宣传功能;消费者可以查询所购买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相应的标准;州质监局、县市质监局等监管部门及相关执法部门委托提供强大的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查询本辖区内企业整体质量状况,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解决绝了信息不对称。防止个别企业在复印报告是修改结果。将检验报告放在质检所的网页上,对企业产品也是一种宣传。检验业务统计和检验业务跟踪,能根据目前检验业务的进度状态,统计各个阶段的数据。

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风险,将所有报告上传互联网,不合格检验报告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如何避免这种影响,可以采取设置权限,首先是在客户委托检验任务时约定好,哪些报告上传,哪些报告不上传,并且由分管领导审核后决定是否上传,上传哪些报告。

参考文献:

[1] 陈国阶.对中国山区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22(2): 126

[2] 沃伦・麦克法兰,理查德・诺兰,陈国青.IT战略与竞争优势--信息时代的中国企业管理挑战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Mc Farlan F.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es the way you compe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4,62(3):98-103

[4] 李文龙.我国的检验检测市场距离中介检验检测市场还有多远[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1:33

[5] 徐建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运营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5-6

[6] 花振新.质检机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5,11:31-32

[7] Mc Farlan W F.Portfolio approach to information systems[J].Harvard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