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管理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贸易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贸易管理

篇1

[关键词]贸易投资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

一、遭遇反倾销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我国当前对外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出口商品屡屡遭到国外反倾销调查。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发起首次反倾销调查算起,截至2002年底,我国已遭受反倾销诉讼511起,给中国出口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160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从目前看,对我国发起反倾销绝对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和欧盟,占总数的2/5,但近几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阿根廷、南非等,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数量增长明显,成为另一支需要重点防范的新生力量。可以通过下表清楚地看出中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遭遇反倾销的基本状况:

中国历年遭受反倾销状况

项目(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合计

对华案件数目(起)(1)2043332841435317278

国际案件数目(起)(2)1572242432543552883471111979

占有比例(3)=(1)(2)13%19%14%11%12%15%15%15%14%

中国出口额(亿美元)(4)1488151118281837194924922661325617022

世界出口额(百亿美元)(5)5160539055765492570364316176642446352

占有比例(6)=(4)(5)2.9%2.8%3.3%3.3%3.4%3.9%4.3%5.1%3.7%

另据商务部的资料,中国目前约有4000多种商品遭受过反倾销的调查。越来越多的反倾销使得我国部分主要出口产品市场不断萎缩,相关产业效益下滑,企业停产,工人下岗失业,国外反倾销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毫不夸张地说,面对国外频繁实施的反倾销,中国已经无路可退,必须奋起应对。

二、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规避反倾销壁垒

面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不断增长的势头,我国的出口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加强联合,多管齐下,采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等措施进行积极的应对,同时还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试图通过加大对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到相关国家内进行投资设厂等方式绕过反倾销壁垒,推进中国的对外贸易不断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和企业认真研究了一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及其分析。例如Goodman,Spar和Yoffie(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倾销诉讼所达成的“有序市场安排”和“自动出口限制”协议促使日本和其他外国企业改变了向美国出口打字机、彩电、汽车、钢铁和半导体的方式,而直接到美国当地去生产。Barrell和Pain(1997)也发现,日本1981~1991年间对欧盟和美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日渐增多的反倾销诉讼的影响。1991年,韩国的一份《韩国制造业的国外投资经营成果调查表》揭示,韩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贸易联系比较密切,如开拓市场和回避进口限制所占比重在整个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中达到35.7%.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正面临着20世纪日本和韩国在出口贸易上的相同遭遇,所以中国可以借鉴日本、韩国的成功经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绕开贸易保护壁垒,改变国际贸易关系中被动的局面。事实上,在不断面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的压力下,我国一些企业也已经转而采取了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例如我国彩电厂商到土耳其设立生产基地,不但带动了一定的零部件出口,而且为避开欧盟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成功进入欧洲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再如TCL公司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直接在德国境内设厂生产各种型号的彩电整机,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绕过贸易壁垒,其效果更为显然。

三、中国进一步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分析思考

我国根据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积极实践利用对外直接投资绕开国外的贸易保护壁垒,推动本国对外贸易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调整。

首先应该看到的是,目前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设立境外中资企业总数6960家,中外双方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金额93.4亿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企业420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22亿美元,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也从最初的只投资于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逐步拓宽到工农业生产、投资开发、交通运输、餐饮旅游、咨询服务、技术开发、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各种产业。特别是服务贸易型的行业投资十分突出,按照投资额计算,截至1999年年底,在中国海外投资中,服务贸易型投资占62%,资源开发型投资占19%,生产加工和农业开发投资占18%.此外,对外投资的区域逐渐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延伸。在中国跨国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由于投资主体的限制,外贸公司的投资区域多选择在原进出口市场集中的地区,以亚洲尤其是东南亚为主,而承包工程多集中在中东和非洲。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海外投资从以港澳、东南亚地区为主逐渐扩大到其他国家。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154个国家和地区,而且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港澳地区。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排前10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美国、中国香港地区、加拿大、澳大利亚、秘鲁、泰国、墨西哥、赞比亚、俄罗斯和柬埔寨。中国在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都超过了1亿美元,约占中方投资总额的67%,其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额都超过了3亿美元,占中方总投资额的29.4%.所有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次,应当承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推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用不够明显。根据国内有关院校和学者的调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目前还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化特征:既有可能是母公司出于长期战略和开拓外国市场的目标需要,也有可能是为了克服已经存在的贸易壁垒,还有可能是为了安置和转移国内过剩的资源,等等。但是,无论如何,在所有的动因之中,通过增加或扩大直接投资,以绕过贸易壁垒,克服进口国贸易限制的动因所占比重是很低的,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在面临贸易壁垒时,较少使用直接投资的方法去绕开。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也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关联性不大。如2001年,中国向对反倾销问题叫嚷最厉害的地区之一的欧盟出口了492亿美元,而对欧盟的投资仅为1161万美元,是中欧贸易额的2%.统计中还发现,中国对欧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德、法、英、意等大国,即使在这些中国企业投资偏好的国家中,中资企业的总投资额也不足5000万美元。另一方面,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2000年三年内,中国对欧盟出口增长分别达到281亿、302亿和455亿美元,但三年内中国对欧盟投资总量增幅不大,分别为5097万、5149万和5884万美元,就是明显的例证。

怎样进一步发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推动对外贸易的作用?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除了需要积极地鼓励与提倡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之外,应当重点抓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较为复杂。首先,由于我国制造业对外投资中,有近一半投资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生产初级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对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贸易出口作用很小,但如果能进口该初级产品,经过深加工再出口,则能间接起到贸易创造效应。其次,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制造业如机械行业,由于其技术是与原材料、零部配件等高度结合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带动我国相关技术、原材料和零部配件的出口,因此具有明显的贸易创造效应。此外,遭受贸易壁垒的行业如纺织品业,由于直接出口的困难较大,出口成本提高,为了规避这一壁垒,寻求在海外的市场,争取参加国际分工,企业往往转而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对贸易的替代,补充市场的贸易损失。如果在投资中可以使用国内原材料,则可以促进国内原材料的出口,对贸易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虽然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能产生替代效应,也可能会有创造效应,但经验性研究表明,作为投资母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替代效应,对外直接投资会改变母国向东道国出口的商品构成,以中间产品出口代替终极产品出口,这也就更说明了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联性将会不断发展,我国应该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积极改变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缺乏竞争优势,与对外贸易的规模不相适应的状况,鼓励企业在加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确实可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目标。同时,政府要加速完善境外投资立法,利用财政、金融等多种手段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建立起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健康良性的发展关系。

参考文献:

1.徐波。中国与西欧直接投资关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宋亚非。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碧琼。国际资本流动与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4.成思危主编。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5.Dominick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王迎新。论海外直接投资与贸易的关系。财贸经济,2003(1)

7.唐陵,李春杰。倾销与反倾销中的福利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1)

8.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世界经济,2002(5)

9.李荣林。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的关系:文献综述。世界经济,2002(4)

10.梁志成。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型关系———对芒德尔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的重新思考。经济评论,2001(2)

篇2

企业内部的不同资源,所具有的效率也是不同的,该方面在企业的项目管理中显得尤为突出,需要根据资源效率方面的原则,对资源采取不一样的配置方法。在以下几点情况下,应该选择集权方式:第一,所需要的资源,其流动性比较大,流动性比较大就会造成沟通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这种情况下就会涉及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第二,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同时,该种资源也是企业想要达到长期发展策略目的的必须资源,如财政信息层面的资源等;最后,这些资源在规模上必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效应,如技术开发层面的资源等。

1.1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导向的原则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家企业进行长期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也是实现该目标所必需的资源配置和行动序列,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作为企业的内部所开展的每一项活动的风向标。企业在实行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发展战略可被认为是企业中的一个大型项目,而大型项目中的项目群就可以当做是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分支,因此,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管理就能理解成企业内部项目群方面的管理。一般,企业都要选择易于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最终目标的组织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发展的战略战斗力和竞争力长期地维持下去。

1.2将企业项目作为中心的原则

一般企业的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方法和想法相互结合起来便是企业的项目化管理,这是站在企业高级管理阶层的立场考虑的。对企业内部各项任务实行项目化管理,其主要理念是把企业日常的运作以及多种任务的参照或是按照项目化管理的手段与理论基础,对其进行管理,是一种以企业的各项项目为主导而展开的长远组织管理策略。

2.国际贸易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组成结构

在国际贸易的大环境下,要充分迎合企业项目管理的要求,企业内部需建立最优化的项目化管理组织结构模式。企业不同阶层的组织结构往往是依照总体战略目标与促进企业项目化管理的角度着手的,对原科室的职权能力与功能作用展开调整,包括各科室、部门人员的编制、工作责任及职位等内容,同时建立企业项目管理组织协会等组织。在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中,包括项目部、项目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办公室。

2.1项目部门

项目部门是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次级机构,该部门的成员有项目经理与项目团队的成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的运行,在企业项目化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项目部门是否高效运行对项目的成功与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各项目均有其具体目标,项目部门的各成员应依照项目目标及企业战略目的开展项目,从而实现项目目标及企业的总体战略的目的。项目部门的主要职能涵盖了对项目的最终责任的承担、在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协调下开展工作、按照项目管理的标准以及方法等实施项目、对项目的具体运作进行规划。

2.2项目管理委员会

项目管理委员会,指的是项目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其成员通常是由企业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经理助理组成,按照企业项目特质,可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任临时委员。项目管理的战略管理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实现项目化与项目集中管理;其二是对各部门进行分权。在企业项目化管理中,项目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对企业组织的所有项目进行策划、监控与评价;决策项目的立项与取消;对项目计划进行评审;对项目管理相关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开展项目的阶段性评审会;确定项目经理及其绩效考核的原则。

2.3项目管理办公室

项目管理办公室,就是为了让企业的项目型成功过渡,对其进行有效地确保而产生的一个机构,是实施企业项目管理的一支具有支持性机构,要想完全发挥出它的职能,就一定要将它完全融入到企业组织的结构当中,将矩阵形式的组织模式与项目管理的办公室中存在的优点相互结合起来,并且以项目的管理办公室作为基础,就可构建起以项目管理办公室为基础的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结构。该方面的构建,首先要将项目化管理办公室在组织当中的位置做出确定,其次需要确定它在组织当中的职能,最后还要确定它的组织模式。

3.国际贸易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实际应用

根据上述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的组成结构,江西省某制造业企业将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应用到本企业当中,设立了专门整合本企业所有项目对该企业所需的资源的订单处理室,为了提高资源的处理整合效率,该企业还为处理室配备了项目资源经理,项目资源经理的任务是对订单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动态的管理。该企业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后,企业的生产模式与订单的管理等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成就包括:一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职能型企业组织运作形式,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改善和健全了企业员工的绩效考核标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内部组织运作的能力。二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提高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流程的清晰度,将企业的资源管理与信息管理系统融合起来,保证了企业标准化、自动化生产制作流程的实现,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为企业的生产和制作提供了时间、技术、费用和性能指标的保证,加快了企业完成预定目标的速度,同时,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与企业合作的合作方对企业的生产制作满意度也大幅度提高。四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促使该企业转变了原有的生产目标,将原有的生产目标转变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在这种组织运作模式下,该企业根据企业订单的设置机构进行了层次的划分,并为各个层次和机构设置了权力与责任负责人员,把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明确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五是实施企业项目化管理的组织运作模式,实现了该企业对订单项目的质量的全程化管理,对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有效的监督控制,从而能够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

结束语

篇3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风险低,投资少,并且回报高的优势,它既是资金的融通方式,也是银行信用的一种行为。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为了提高融资业务的安全性,相关工作人员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进而避免一定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文中就详细概述国际贸易融资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并对国际贸易融资中的相关企业供应链接管理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国际贸易融资;企业供应链接管理;风险防范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国际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银行之间的竞争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由于对外贸易业务的显著经济优势,对企业和银行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因此,对外贸易成了银行和企业发展的重点业务。当然,对外易虽然是银行和企业发展的重点业务,但在发展之前,还要对其进行提前研究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提前预防,或者对预测的风险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免对企业和银行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贸易金融发展。

1国际贸易融资的概述

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随之也为国际经济的发展营造了新的环境,而国际贸易融资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是以促进国际贸易为主要目的,并向相关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融通,从而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模式。目前,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还不成熟,正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因而,我国国内金融机构关于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主要有承兑汇票、信托收据、票据贴现等方式,这些方式从整体而言,对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

2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企业供应链管理

2.1企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国际贸易融资中的一种新兴的管理方法,主要以企业的资源规划为基础,是由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三部分组成,供应链管理是对资金、信息、物流进行有机的控制,并对他们做出合理的规划,让他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从资金融资到企业产品流通一体化服务。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能够增加企业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也有利于企业及时处理融资发展中的问题。通过市场反馈的信息,促进产品流通,增加资金流通的经济效益。

2.2企业供应链管理

企业的供应链是由企业发展计划、采购、制造、配送、退货五部分组成。计划是指企业在发展中要制定一个比较完整的发展策略,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根据顾客对产品提出的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以便为市场提供顾客满意的产品。采购部分是企业筛选供应商的过程,由于企业的发展要与供应商建立商业关系,要在货物供应各环节确定准确完善的流程。企业要通过供应商的服务为企业树立形象,因而,在供应商的选择方面要格外的重视[2]。配送,主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将客户的订单建立一个信息仓库网,由派送员根据顾客提供的地址信息对货物进行派送,即送货上门服务的过程。首先,在企业进行贸易融资之前,要对经济市场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要做好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其次,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联系供应商,对产品的价格、时间、货单、转送等实行全程监控,确保货物运输的安全性,最后要制定出适合双方的交易形式,企业要完善这一系统的流程,确保其连贯性。在制造产品过程中,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量和顾客订单量进行生产产品,并要注重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招聘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才。确保生产顾客满意的产品。在物流派送环节,企业要成立物流派送部门,并引进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注重物流工作人员的素质,给物流工作人员定期做培训,让工作人员掌握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实现员工向综合技能方向发展,节约人力资源。

3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及防范意识

3.1国际贸易融资中所面临的风险

第一,汇率风险。由于国际贸易是跨国贸易经营,所以汇率风险是国际贸易过程中常见的风险之一,主要是由于经济的主导方持有外汇所导致的外汇价格变动而引发的经济损失。在国际贸易中,订单产生的资金往往是外国货币,而每个国家之间的汇率不同,如果再出现一些影响因素,就会导致因货币贬值而出现汇率风险问题。第二,利率风险。利率与银行具有紧密的联系,利率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而利率风险是指因利率的不确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实际的收益和预期的收益之间发生偏差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一个国家,银行都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利率上调或下降的现象,而在国际贸易环境下,企业与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加复杂。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为外贸企业提供资金的机构,他们对贸易中的影响因素也无法把握,因此也要面临因利率变化而带来的损失,此外,国际贸易融资也涉及世界各地多个地区和国家,由于各国之间的利率变化各不相同,因而承担的利率风险更大。第三,客户违约风险。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涉及到的资金金额比较多,同时又是以订单为依托,因而,融资的尝还也需要通过订单才能让现金流通支付,但只凭借订单进行资金流通,很容易出现客户违约等现象,客户违背之前的承诺,将会导致银行损失大量的资金。如果是小型企业,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资金补贴,也能够及时补救,但如果客户违约的是大型企业,即将会造成资金供应链断接,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3]。客户违约情况的出现,一定是在经济交易环节中出现了问题,因此,企业在与顾客交易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顾客既全面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也让顾客了解企业的产品质量,从而降低客户的违约风险。

3.2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防范对策

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业务操作要进行规范。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国际贸易融资为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融资,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银行来讲,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所以,国际贸易融资要从内部加强控制,并规范融资机构的业务流程。在进行融资之前,要对融资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对它的财物状况、历史信息、诚信程度都要详细了解,并对企业负责人的能力、品质、素质等进行深入询问了解,然后银行对该企业进行评估,最后由国际贸易融资机构决定是否借款[4],从而确保降低融资风险。其次,国际贸易融资机构要具备丰富的产业结构,进而化解汇率风险问题。汇率风险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最常见的风险,汇率风险的化解需要国际贸易融资机构具备丰富的资产结构,利用汇率相互对冲的作用,进而化解汇率风险问题。对银行而言,如果持有单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币种,那么风险比较大,为了降低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那么银行要确保国际贸易融资的币种多样化,诸如欧元、美元、日元等,他们之间会起到相互对冲的作用,从而有利于降低汇率。此外,还要保证外贸企业的进出口融资业务分布的地区要基本相同,这样可利用进口与出口融资业务汇率的对冲进行降低汇率风险。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际贸易融资不仅能够为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而且也能够利用企业供应链管理降低投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的作用,它是近年来经济技术发展中兴起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为了让这种模式能够发挥它的优势,那么,在运用这种模式的同时,要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能够全面、快速的发展。

作者:孙斐斐 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江林.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商贸,2013(10):124-125.

[2]徐晓亮.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分析研究[J].中国外资,2013(15):184+186.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现状

现如今的国际经济局势对我国企业发展有利也有弊,国际贸易融资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引入资金,另外企业也面对着更高的风险。国际贸易融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融资双方并不在一个国家内,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是很方便,加上文化与语言的差异,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偏差,直接影响到交流结果。同时,国家之间的国币种类存在差异,造成货币流动不便,交易时容易受到货币利率波动的影响,如利率高时融资、利率低时结算的话,会让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因此企业融资要考虑汇率波动情况,避免利率浮动影响企业发展。融资时企业信誉度也很重要,不能盲目融资,如果选择的融资公司不可靠,会给企业造成经济上损失,还会浪费企业时间,造成企业成本增加,甚至让企业错过自身发展的机会,企业要重视合资对象的选择。

二、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风险管理理念缺乏创新。对于国际贸易企业来说,开展融资风险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创新融资风险管理理念。但从当前一些国际贸易企业融资风险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还存在融资风险管理理念缺乏创新的问题,比如个别国际贸易企业缺乏对融资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管理工作相对比较薄弱,还没有纳入到财务管理乃至企业战略发展当中,导致融资风险管理无法有序进行。(二)融资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一些国际贸易企业在开展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甚至一些国际贸易企业融资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导致国际贸易企业面临着很多融资风险。个别国际贸易企业没有深刻认识到融资风险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因而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融资风险组织体系,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因而只能从“资金”的角度进行管理,由于其他部门特别是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等参与度较低,缺乏对利率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处理,导致融资风险管理缺乏综合性。(三)融资风险管理模式比较滞后。目前,一些国际贸易企业还没有将应用信息技术作为重中之重,比如在融资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对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的有效应用,融资风险管理缺乏有效的分析,特别是还没有将“互联网+融资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模式,导致融资风险管理缺乏技术支撑。还有个别国际贸易企业在开展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管”方面,导致融资风险管理缺乏超前性和战略性。

三、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优化措施

(一)构建合适的管理模式。国际贸易规模较大,涉及较多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属项目公司、项目部等,这意味着国际贸易有必要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统一管理众多分公司、子公司及项目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化要构建统一的财务信息标准,并筛选各类有用财务信息。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虽然实现一定程度的信息化建设,但普遍存在信息实效性不足、信息共享性不足。财务管理模式构建时,需要构完善的财务信息交流制度,同时将各分公司、子公司、项目部的情况考虑在内。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就是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基础也是信息获取。国际贸易各子公司、项目部秉持财务公开的原则上传信息,及时反馈自身机构部门财务现状。国际贸易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健全管理模式,协调各分公司与子公司,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相互牵制,实现信息化建设。(二)全面推进业财融合。实际上,在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活动时,企业财务部门需要以企业总发展目标作为以后工作发展的大方向,并以此为根本制定出符合企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如果在这过程中与企业的业务部门发生冲突,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对企业内部考核方法和企业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以此从大方向上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因此,依照我国法律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情况,企业财务部门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应严格按照企业要求,遵守自身职业道德,借助当前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沟通体系,在适当结合当前企业内部多领域和多种经营模式,对当前企业财务部门的发展情况和自身优势进行合理利用,注重和加强企业内部沟通和交流机制,从而更好的提升企业内部业财融合的作用以及价值。(三)规范财务信息化流程1、制定统一数据标准。财务流程规范化建设满足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统一财务信息口径,有效整理分析原始数据,实现共享财务信息的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企业建立标准的数据接口,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凭据、账簿等记录,达成真正共享财务数据的目的。2、提高流程的实用性。国际贸易公司的财务部门,要利用财务信息系统全面采集各部门的业务数据,改变传统业务行为结束后才能收集信息的模式,并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直接将相关信息处理为信息凭证,实现内部各部门系统之间的衔接,大幅度提高财务管理质量与效率,促进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提升。(四)控制项目建设成本1、企业采购成本控制。企业应用财务成本管理时,强化采购成本管理关系到后续成本控制效果。如零配件选择自制或外购时,要考虑零配件的取得成本与企业生产能力。企业内部有生产相应零部件的设备且无法转移生产能力时,此时决策时不需考虑设备成本。企业决定自制或外购时只要对比变动成本与外部购买成本即可;当企业有零部件生产设备且可以转移生产能力时,企业要考虑相关的机会成本,决策分析是利用产量成本,保证生产成本最低。采购原材料时,要根据需求科学分类处理原材料,根据类别制定采购方案。同时构建完善的供应商评价与管理制度,并建立协调机制,对库存进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缺货风险出现的可能,同时还可以降低原材料采购的成本。2、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企业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时,通过构建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质量。(1)构建完善的预算分析制度。建筑项目定期召开预算分析的会议,并对预算执行情况全面掌握,及时分析预算执行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有效的改建措施,及时纠偏,顺利完成预算目标。(2)建立预算管理工作考核制度,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将下属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对预算编制、分析、执行情况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如果相关部门与当事人拒不履行预算外开支的审批手续,管理层要追求其责任,为全面预算落实保驾护航。(五)提高会计信息素养。会计人员自律是培养会计从业人员道德建设的重要一步,而不断的让他们进行自我对照,自我提高,提高反应和自身业务水平非常必要。会计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可以做到清廉正直,有较高业务能力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适应一直发展的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工作能力。会计岗位轮换制度非常重要,通过会计工作的交接可以将账目不清、财务混乱等问题尽数消除,将每个人的责任和工作领域划分完整,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及时解决,这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清廉度有了较高的保障,而企业也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实施岗位轮换前财务机构负责人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企业财务部门全面落实制定的岗位轮换制度,给每一位财务人员提供参考,大幅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避免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利益冲突规避机制有利于会计从业人员从业的清廉程度,防止会计从业人员以权谋私,施行多头监管模式,明确正确统一的监督措施,扫除监督盲区,等等,为了使会计从业人员的道德建设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很有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谢静.国际贸易中融资风险控制与创新措施[J].市场研究,2018(8).

[2]李莉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8(20).

篇5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拖欠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企业被外方拖欠货款的问题日益凸显。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等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文章首先对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拖欠问题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然后剖析其深层次成因,进而从新的视角为我国外贸企业解决该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出现的经济纠纷也有所增加。其中国际贸易拖欠,即在对外贸易中应收款不能及时安全收回,大量外汇滞留损失在外,成为困扰我国众多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一难题造成的损失也在扩大。支付结算是进出口贸易业务链上最关键的一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支付结算工具日渐增多,这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周转与交易的便利,但由于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存在,其中也潜伏了风险。以托收方式为例,若买方违约,拒绝赎单,卖方便无法收回货款。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篇6

一、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复合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较为缺乏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商业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之所以不能够有效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有效地进行管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复合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才。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办外汇业务的时间相对较短,而人才的培养又没有有效地跟上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再加之本身在商业银行之中就非常缺乏国际贸易融资人才,而有限的国际贸易融资人才又大都集中在管理层,无法直接同客户进行交流和接触,所以说就使得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失去了向客户营销的渠道,进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在商业银行发展其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许多的业务人员往往只了解到国际结算业务,但是缺乏对于信贷管理方面的了解,而且一些业务人员还无法有效地对于市场发展前景加以掌控,从而导致其不能够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进行整体把握,而这样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增加。所以说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复合型国家贸易融资业务人才的缺乏。

(二)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科学认识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业务结构不难发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所有业务之中的占比仍然非常的小,而且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时间也还不长,所以导致其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科学认识。正是由于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科学认识,所以也就使得其不能够更好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管理。许多的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以及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等方面都还欠缺科学的认识。虽然部分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者对于国际贸易融资及其风险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在实际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其往往并不会直接参与其中,而基层的业务人员又缺乏实际经验,所以就导致了业务人员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由于过于担心风险而不敢开展业务的,另一种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不存在风险的,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的欺诈行为的认识,所以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严重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同时由于缺乏对其的科学认识,所以也就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工作不能够有效地得以开展。

(三)内部风险管理防范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融资风险之所以不能够有效地得到管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商业银行内部,其风险管理防范体系还不够完善。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在经验方面较为缺乏。而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都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所以说就使得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以及不同分支行间业务的运营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缺乏统一的管理。而且对于商业银行整体而言,也没有建立起规范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所以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相互制约、资源共享和监控风险。在许多的商业银行之中,都设立了专门的国际业务部,由这一个部门独立地对于信贷风险以及业务操作风险进行控制,但是脱离了商业银行这个整体就使得其风险管理防范体系不够完善,因而不能够有效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管理。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进一步提升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当前在商业银行进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人才,因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需要依赖于相关的业务人员,而如果基层的业务人员缺乏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其管理的认识,就无法有效地对于业务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管理,所以说商业银行必须要进一步地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于现有从事贸易融资业务的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人员,掌握基本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手段,使其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于风险加以规避。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引进高素质的、具有丰富业务经验的人才,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经验来更好地进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同时,还需要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对于业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以强化,使之能够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不断地提升其识伪和防伪的能力。只有进一步提升业务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才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有效的管理。

(二)有效地进行业务流程风险管控

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对于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进行管理,还必须要重视对于业务流程风险的管控。首先,需要对于各?规章制度加以完善,只有依赖于完善的规章制度,才能够使得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更加有效地管理。在开展授信业务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其用于真实的贸易用途且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同时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必须要实行全面的资产抵押,并且对于抵押物标的加以明确,对于抵押物权属转移加以落实。其次,还必须要建立起岗位制衡制度,因为在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的岗位,只有使得各个岗位有效地制衡,才能够使得整个业务的开展的流程更加透明,避免因为某一个岗位的原因而导致风险产生。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是贯穿于整个业务开展的始终的,必须要在全过程对于风险有效地进行管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应用先进的风险控制策略

在进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于先进的风险控制策略的应用来对于风险加以控制,而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义务开展的过程中,常用的风险控制策略包括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以及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策略。通过对于这些先进的风险控制策略加以应用,能够更好地进行风险管理,避免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对于业务开展所造成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 融资 信用风险 管理

一、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概述

1.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产生背景

国际贸易全球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各国企业、银行都面临着激烈的行业竞争,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贸易融资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而成为了企业与银行都特别关注的一项金融业务,而随着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保理等新型贸易融资产品的崛起,国际贸易融资形式日益复杂,融资风险不断加剧。在一系列常见的融资风险中,信用风险无疑是最为关键、重要的一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建设期的中国,更需要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相关工作者必须树立起正确的风险观念,对融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和控管,从而实现帮助我国进出口企业及银行在获得资金支持的基础上有效规避风险,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的健康发展。

2.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内涵、表现与特点

国际贸易信用风险的内涵是指由于借款者未能按期还本付息而给贷款者造成损失的经济风险,从其法律视角出发,主要是指债权风险,也就是债务人违约,不履行债务的风险;而在赊销过程中则是指买方到期不付款(还款)或到期没有付款能力,造成货款拖欠或无法收回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往往表现为交易对象的直接违约及其违约可能性变化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特别是在银行组合投资的背景下,交易对手违约时,一方面,交易对手发生信用等级被降低、融资渠道枯竭等影响信用水平的事件后,企业的市场价值就会随之降低,使投资者面临投资组合的直接损失;另一方面,现代资产估价和风险衡量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贷款等流动性差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得到了更加及时的衡量,一旦交易对手的违约可能发生变化,其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将迅速地在资产估价中得到反映,使投资风险进一步加剧。

与其他风险不同的是,信用风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用款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财务状况甚至借款人还款意愿等与借款人明确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系统风险的特征。而由于贸易融资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信用风险的观察数据少,不易获取,更增加了融资过程中风险控制管理的难度。

3.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事务繁杂,因此形成信用风险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在国际环境方面,海外企业的信用情况复杂,相关信息渠道也并不顺畅。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由于缺乏人文、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企业信用情况往往较为混乱;而在欧美等信用意识较强的地区,企业又常因其具有较为强势的经济地位而存在着霸权主义行为,导致其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易出现违背公平信用的问题。其次,就中国国内的环境而言,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民众的信用意识不足,造成问题贷款比比皆是,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截至2000年末,在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5家商业银行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的逃废债企业犯有140户,占改制企业的51.29%,逃废银行贷款本息高达1851亿元,占改制企业贷款本息的31.96%。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和个人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一数据开始有所下降,但信用问题仍是融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再次,信用风险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有效的控制,但由于缺乏国际统一的担保法和票据法,各国在实际贸易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具有很大的差异,由此产生的冲突使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此外,应收账款债权转让中存在的隐患也是导致信用风险产生的另一个直接原因。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国际贸易供应链在电子商务与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基本形成,国际贸易融资开始参与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也开始通过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等方式积极创新融资管理方式,以期确保融资业务的健康发展。然而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在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的控管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模式落后信用风险意识不强

融资模式的落后主要表现在目前国内银行贸易融资总量的70%以上仍以进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传统模式为主,不重视对保理、福费廷等新型业务的开发,限制了其信用风险管理功能的发挥。以福费廷业务为例,作为一项无追偿权的贸易融资方式,对于外贸企业而言,该业务可确保应收账款的安全性,加速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提高企业对信用风险、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各大银行对该业务的开况却并不理想,无法满足企业融资的客观需要。而对相关业务缺乏了解和研究,又使国内商业银行对国际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缺乏应有的认识,相关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不足,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方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直接导致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而另一些则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严格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融资业务的发展。

2.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管体系尚不健全

一方面,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在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其信用风险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因此无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先进的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并通过银行的各分支行和企业的不同部门协调统一规划落实,但目前我国金融系统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资源共享机制,各部门间的业务运行相对独立,无法形成高效、科学的风险控管体系。

3.融资市场竞争不规范高素质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发展空间,银行往往以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为目的,降低融资要求,对企业贷款的资格审核流于形式,导致了信用风险的增加。而在市场秩序混乱,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就更加需要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结算、信贷等方面的知识,并熟悉相关法律,具有丰富的经验与高超的业务能力,但目前国内的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单一且缺乏相关经验的问题,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实现国际贸易融资信用风险控管的具体对策

1.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

在国际政治经济局势日趋复杂的今天,信用风险的不断增加要求我国必须尽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通过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局势的动向,在不断收集、积累、分析各种风险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风险信息数据库和行业风险机制,以便对各单位、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及技术设备进行统筹规划,并及时对不良买家的信息予以和跟踪,敦促其重视信用累积的重要性,促进全社会信用意识的增强。其次,为充分发挥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功能,还应对相关机构的设置进行调整,实施授信额度制来达到审贷分离的目的。要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和风险专项控制。

2.完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作为一种高风险的业务项目,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必须以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以及严格的监督作为保障,对其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规范。首先,应加快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结合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对现有法律中不适用或不完备的部分予以修订,修订时应针对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科学的立法依据,制订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并尽快颁布执行,实现我国贸易融资在法制上与国际的接轨。其次,应进一步规范信用证业务的管理,通过对信用证的审核提高结算的可靠性。再次,风险管理制度应从融资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在对市场风险、企业资信、经营及履约能力等环节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评估中,不仅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信用证条款并审核融资授信额度,还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际汇率风险等因素认真研判,一旦发现不利因素即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排除。

3.新型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的开展

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贸易融资需求放缓,使银行业务量下降,各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因而不断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当前的贸易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国际贸易的需要,因此,必须积极借鉴国际上的贸易融资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通过专业化的金融解决方案的设计,不断开发和拓展新业务,不断扩大保付、福费廷等新业务的覆盖面,以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贸易融资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降低贸易融资风险,推动贸易融资业务快速发展。

4.强化国际贸易融资管理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时间较短,相关人员的知识、管理水平和经验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银行和企业都必须制定有效的人员培训计划,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道德修养,树立融资风险的意识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此外,银行和企业也可通过引进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全面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员工的识伪、防伪、及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融资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业务量激增,各种新型融资形式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进出口企业与商业银行对融资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就变得更加迫切。有鉴于此,我国应在不断深化国民信用意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范的制定,帮助企业和银行积极创新业务形式,探索管理方法,通过贸易融资风险体系的建立健全将信用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廖帼颖.基于外资银行微观数据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0,(17).

[2]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2).

[3]宋本帅,刁节文.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机遇和挑战[J].金融与经济,2010,(04).

[4]杨小舟.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10).

篇8

关键词:环境质量体系;生产力提高;环境保护

一、国际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

国际贸易出现,其历史条件有着自身的特定性,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可兑换的剩余产品的出现,其次是国家的诞生。

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创造出可以交换的剩余产品,这些剩余产品在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换,于是就产生了国际之间的贸易。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关系变革出现社会分工,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一个国家自身消费之后有剩余、运输科技发生革命性提升等,使长途贸易有了关键性保障;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最初的殖民世界体系,为各国自由竞争造就了关键条件。

(二)发展

当今社会,全球人口呈现爆炸式递增、在工业革命之后产生出的绝大多数污染物都达到了地球无法承载的限度。这种由生产力发展而带来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再给人类带来的丰富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甚至不断恶化加重。

上个世纪,从70年代开始,老牌工业发达国家开始着手资源保护与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立法,开展了相关的拯救工作。但是,由于发展不平衡,一些遭受殖民国家经济掠夺的发展中国家,急切地渴望改变本国贫穷落后状态的愿望及其后来实施的活动,反而使得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资源被大量浪费,这种结果又强烈地制约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ISO14000系列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紧接着,从80年代开始,美欧一些公司为了回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要求,期望减少污染,提高在公民、政府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获得商品经营支持,开始建立各自的环境管理方式,这便是环境质量管理的发端。

随着世界范围的贸易的广泛开展,全球的环境发生极其快速的变化,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环境事件形态、类别多样化,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发生频率极大增高,产生许多新的环境公害事件。

因此,资源与环境问题到今天已经是全球性的核心议题,也是全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

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环境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依法加强治理,另外,如绿色消费之风而诞生的消费市场变革等等,使美欧国家的许多公司、团体谋求改善环境绩效的方法。其中不少知名企业开始申请中介组织来协助测评,期许树立良好的业界口碑和形象。

(一)体系内容

在资源、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方面,此系列标准融合了全部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就具体内容而言,有很强的操作性,主要提出的策略涵盖了制定、实施具体方面和企业相关的组织结构、策划活动等等,指导性很强。

在该体系里,ISO14000是它的根基,是公司、团体构建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的尺码,目的是规范公司和社会团体等所有组织的资源与环境行为,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并节约能源、改善当前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愿景。

(二)特点

1.广泛适用性,它汲取了ISO9000等系列标准的经验教训,并有了更深层次的创造。

2.自愿原则,能够排除任何被迫与非必要行政干预。

3.灵活性,该体系仅提出构建的框架,没有硬性的规定必须达到的资源、环境绩效方面的指标,而把建立绩效指标的具体工作留个公司与团体。

4.兼容性,与ISO9000系列等标准有很好的兼容性,更重要的是,降低了企业执行新的标准的负担。

5.持续改进原则,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改进是永无止境的,但是通过坚持不懈的改进,则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环境考核目标。

三、环评ISO14000体系对国际贸易的具体影响和启发

一些大公司在当时自发制定公司的资源与环保内部规定,委托具有相关专业的机构调查他们的环境绩效,同时对外公开调查结果。以此证明他们出色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绩效。公众对公司的行为广泛认可,公司也相应地获得经济与环境效益。

90年代,欧洲制定了两个相关计划,统一为公司提供环境管理的办法。两个方案有着重叠和深化的关系,后一个方案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生态管理和审核法案,后一个细化过的方案给今天的很多公司带来了决定性的变革和指导,让他们取得良好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绩效,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市场竞争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在如此良好的结果下,两套方案在欧洲进行了推广。

从欧洲的做法来看,我国也应建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使公司和团体能够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主体竞争地位,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在加入WTO前后几年,我国国际贸易背景非常不理想,因我国出口企业对国际贸易标准缺乏了解,因标签、单证等不符合国际规范,产生的滞关、压仓、退货等事件,给我国出口贸易造成每年高达上千亿美元的损失。

我国政府也意识到,在全国范围,无论国企还是私营企业,推广、实施ISO14000标准是国际贸易的准入证。

有了竞争的基本资格,每个公司和团体,还应该持之以恒践行该体系标准,并且动态地随着科技、贸易环境变化而推动的体系发展相适应,使环境认证不终止于认证通过后,不断降低环境风险,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创造商机。

我国加入WTO后,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危机与挑战也增加。相比于长久资本主义的西方公司,中国企业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但综合以上浅析,ISO14000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和构建的平台,是我国的企业提升自己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实力,扩大出口创汇,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与影响力。(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ISO14000国家示范区创建标准及评价方法指导实务全书》.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国家环保总局华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如何ISO14001认证》.北京.学院出版社.2000年

[3]李春田 贾岚.《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案例》.北京.中华标准出版社.2002年

[4]孟宪国.《质量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北京.中华标准出版社.1999年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含义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银行为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或信用便利[1]。除了由银行向客户提供直接的资金融通,也能够为客户提供信用保证,以便于客户能够从贸易对方或第三方获取融资。以往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繁多,包括进出口押汇、提货担保、打包贷款以及票据贴现,等等。而随着近年来银行业务的发展,涌现出更多的业务种类,例如国际保理、有福费延、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以及出口商业发票贴现,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仅指银行提供与国际贸易结算相关的资金融通给进出口商,即资金支持。其含义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其是银行的资产业务,为银行向客户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指的是有关进出口贸易的业务,其中进出口为贷款对象。从广义上来讲,国际贸易融资指的是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商及其相关产业的企业的资金融通、信用便利以及金融服务的提供。与狭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范围相比,这个定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扩大化。一方面,银行提供的资金融通不再单一,还包括其他业务,例如信用便利、金融服务。另一方面,银行融资和服务的对象范围被扩大,不再指进出口商双方,进出口商在一个“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也被包含在其中。

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难以实现风险的早期防范。例如贸易融资风险预警模型、快速预警防范制度等相关国内商业银行预警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其中相关风险指标暴露出来的问题尤为突出。例如资本充足率、盈利能力、流动性水平,等等,风险预警系统的数据基础难以实现真实性与可靠性。其次,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一大问题。尤其是专门的中间机构缺失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进而难以明确风险管理的职责,无法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再者,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健全的风险分摊机制。现阶段,一些银行风险分摊机制的建设并不理想,缺乏一个包含总行、存款保险机以及同业的风险分摊体制,从而导致风险分摊体制无法有效处理单个银行存在的流动性清偿现象。

(二)缺乏对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正确认识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一些中高级管理人员逐渐意识到融资贸易业务与资产质量的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然而,他们仍然缺少对相关风险的准确识别,无法将具体风险管理方法落实到实处。有些人员还认为,贸易融资是只需要出具单据或开立信用证,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手续费的银行业务,而忽略了在此期间实际资金的作用,认为这一产品完全没有风险存在。有的人则认为,贸易融资业务中的付款承诺具有刚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和操作难度,持保守的态度来面对贸易融资,进而使得业务的正常发展受到限制。

(三)业内缺乏竞争秩序、加大融资业务的风险

我国贸易融资业务起步相对较晚,所以其市场环境的建设方面有待完善,缺乏健全的约束体制。首先,各家银行急于参与到贸易融资业务市场中。其次,贸易融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从而导致市场上存在严重的交叉业务相似产品现象,进而形成了愈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在这一背景之下,各家银行不断出台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客户,实现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的目的,但却放松了对客户资信与财务状况的审查。比如一些银行进行授信开证时,未收取任何保证金,或者收取的保证金无法不足,而且办理的抵押担保手续不全,这些行为就使得行业管理准则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而使融资业务的风险加剧。

(四)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而引发的问题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环境,导致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例如质押、信托、货物抵押、担保等,需要依靠法律规范对其进行界定。然而,在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中相关的金融立法规范存在明显的滞后性,甚至部分业务经常使用不完善的法律规范进行界定,从而导致贸易融资业务风险不断提升,影响了该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的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与范围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国际结算新业务不断涌现,从而导致与之对应的贸易融资业务类型更加复杂与多样,其潜在风险呈现一个持续增长与变化的态势。现阶段,各家银行在国际业务的竞争中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从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能力这一方面的提升入手,如果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相对完善,那么,在竞争中必然处于优势地位。关于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法,具体介绍如下。

(一)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策略

商业银行根据其承担风险性质的不同,对不同风险进行了有效地风险组合,以使其达到最优化。即在最大程度降低总体风险的情况下,实现资产保值或盈利提高的目的,即风险分散策略。一方面,风险分散策略是对贸易融资授信期限的风险给予有效的分散,其一般是指以长短期资金作为参考,对授信业务的期限进行合理组合,确保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具有对称性与一致性。另一方面,该策略是分散贸易融资产品种类的风险,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分散一般是针对统一客户而言的,并为其提供不同贸易融资产组合方式,从而使风险得以有效的分散。

(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抑制策略

对于信用授信、大额授信以及高风险客户而言,风险抑制策略可以有效的控制其风险发生。在审批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过程中,银行有其专门的管理规定:对于风险较高的客户,其管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对其授信一般选择减少或追加停止处理[3]。一旦客户出现信用下降、资金困难的情况,其新增授信就立即停止,并确保贸易融资款项得以及时收回,进而使得对该客户债权的最大损失得以减少。第二,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应实施资产抵押、担保金额或担保人的追加策略。对于货权业务无法控制的现象,则需要采取有效方法对被授信人的资产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紧急情况,此时银行需要委托律师来办理保全手续,以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转嫁方式

借助担保等手段,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进行有效的转移,并委派第三方来承担,即风险转嫁。一旦商业银行出现不可避免的贸易融资损失的情况,那么,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实现风险的转嫁是非常必要的。从根本上来讲,风险转嫁并没有使风险得以缓解,只是将风险的承担者进行了改变,这是其最显著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特征。目前,担保人已经成为大部分商业银行转嫁风险的首选,但是部分商业银行也会通过质押或处置抵押的手段来使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而针对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的风险转嫁方法则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实现风险的转化。

四、中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策略

(一)加强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意识

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风险的化解与防范,在金融危机中对主要客户所遭受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给予关注。同时还要加强银行系统内的沟通与联系,降低风险排查的难度,并且要对新的业务种类进行挖掘。国际业务部门要加强与风险管理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保证各项风险管理要求得以充分落实,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得以加强。针对金融危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对风险防范与业务增长的管理进行正确的处理。

(二)强化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风险决策机制

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应遵循有关原则,实现对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并以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各类风险的程度,其中包括经营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等。商业银行还需要做好贸易融资风险的评估工作,从而做到对贸易融资风险的定量与定性,有效预测与判断风险的可能性、影响性及其后果,进而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使得风险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得以及时弥补。

(三)强化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范内控制度

目前,贸易融资风险内部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为了使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商业银行要对其覆盖范围进行扩展,完善贸易融资业务风险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风险防范体系。首先,应加强内部稽核监督机制的建设,确保其具有独立性与权威性,以此实现内控制度的完善。其次,还要对信息与安全管理进行加强。商业银行应对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引进和利用,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系统建设,确保其具有灵敏性与可靠性。同时,还要严格管理各种业务档案,加强资料保全制度建设,便于各项业务档案的检查与监督。

(四)加强业务人员队伍建设、培养风险风范意识与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主体,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业务水平。由于该业务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技术含量较高。因此,必须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其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与能力,为业务水平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计划型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各家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这一业务上得到了充足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在这一业务上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阻碍了我国银行以及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为此,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采用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法,使风险得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为促进我国银行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0(5):47—55.

[2]才金卉.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及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08(5):35—37.

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下;物流创新机制;风险管理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式的不断推广和加深,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对我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各行各业均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同时世界贸易物流业也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物流创新机制作为一种新型物流模式对国际贸易也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必须获得进一步发展发展,为我国现代物流创新机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加强港口物流建设

在国际贸易环境下,必须重视沿海地区港口物流的建设和发展,以便能够确保进出口贸易物流的扩大和发展,从而带动内陆物流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要注意各个不同城市之间的物流基础建设的投资,并对物流网络进行合理规划,重视港口物流基础建设的完善和发展,以便使物流产业带动非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首先要重视集装箱码头建设,其次要不断完善港口码头资源建设,国家在这方面要给予较大的资金支持,加大港口能源建设,以便为港口物流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务,同时提高我国港口建设综合服务能力。另外,要特别重视提高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物流企业的物流流程一定要进行细致化的处理,对各种类型的物流业系统进行优化组合分析,不断完善港口物流基础性建设。在港口物流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货物需求为客户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形成一个互通、开放式物流沟通平台,努力构造一个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港口物流配套系统,利用港口物流带动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我国物流规模的进一步发展扩大。

二、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物流产业的发展必要条件就是有良好的基础建设做支撑,其中交通性基础建设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交通设备的完善和货物信息平台的构建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国东中部地区建立有大量的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物流业的发展。另外,发达的交通为物流经济规模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条件。所以扩大物流规模的发展必须重视区域间交通设备的建设,利用多元化投资渠道和投资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交通基础设备建设要打破行业限制、区域限制等,不断完善各种形式的物流交通设备、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完善物流配套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备的建立,特别要加强大型物流基地和物资集散地的建设,并对现有的资源优化和整合。同时要加快建设区域间货运信息的网络化建设,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建立区域间物流中心、辅助中心等,在网络建设方面要积极开发运输信息中心,在运输公司建立局域网,逐渐与全国其他主要交通枢纽的交通网络进行整合,形成覆盖全国的货运信息网络形式。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物流经济的发展、扩大,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于合作

在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下,各种风险的发生与信息不对称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国际物流的发展要加快与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提高信息的搜集和应用。而且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下对电子商务的影响有一些积极的影响,在国际经济环境下,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解决传统的争端解决机制,必须建立一种有利于网络环境中发展的电子商务交流方式,用这种方便、快捷、低费用的补救方式替代性解决争端机制,这种解决方式呗成为是在线争端解决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可见技术与电子商务发展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世界贸易组织各个成员国必须要加强技术合作,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成员要注意对发展中国际实施一些技术援助,以便能够很好的促进发展中国家物流技与电子商务的结合发展。

四、加强物流监管机制建设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建立经济发展监督保障机制,制定相应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并不断完善其研究机构,为物流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学术理论支持。政府可以制定一些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优惠政策,提高对现代物流的扶持力度,并建立融资担保和风险投资系统,并做好现代物流行业规范监督机制,发挥各个部分监督管理职能,加强现代物流监督管理规范,同时加强通信、交通、物流等方面的监控。建立监督机制,保障现代物流的正常秩序。

同时必须建立世贸组织内各种监督制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组织并创新网络海关监督模式,积极推进国际物流的发展。

五、结语:

物流在国际贸易发展环境下有很多风险,而且在国际贸易环境下经济市场竞争激烈,发达国家各个方面的物流建设和信息技术等比较完善和先进,我国要想在国际环境中更好发展,必须要积极发展物流创新机制,完善物流基础建设和港口物流的发展,并建立物流监督体系,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促进我国物流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蕾,戚平.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3,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