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

篇1

课题研究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从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从事教学,特别是理、化、生等学科中的某些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跨越时空界限的协作交流能力;如何使学生的信息获取更为便捷、信息来源渠道更多、信息量更大、信息更新速度更快,从而培养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信息素养等,是传统课堂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片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它鼓励和支持程度较深的自学,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将学习范围扩展到标准课程之外,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得更加活跃。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内容丰富,并且具有交互性,可以极大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主要表现在:①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②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是实现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③教育信息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新世纪国家现代化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具体就本课题的研究而言,它有助于:①对教师的教学起促进作用――教师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都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信息技术有助于创设更生动、逼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也有利于提高呈现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效率。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有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个性化学习,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学生从基本的学习(读、写、算、听)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网络特性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协作式学习。

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途径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培训、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建设,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保障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能发挥效用,学校提出:以教育城域网建设为核心,以校园信息环境建设为基础,以教育资源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数字化学校创建为抓手,以信息化制度建设为保障,来推动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如此各种要素的整合、放大,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将大大加快。

3.研究目的

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最终要看教育信息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效益。如果我们的技术不能用正确的教育观念来指导,那么很可能成为强化“应试教育”的利器。因此,我们提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五个通道”(①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展示的信息化通道;②教师扩大视野、提升素质的信息化通道;③学生拓展兴趣、形成能力的信息化通道;④课程深化改革、教学整合的信息化通道;⑤学校、家庭和社会交流互动的信息化通道)的作用,从而确保信息技术发挥积极的效应。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课题研究基础

学校领导多年来坚持提倡先进教学理念,扩展先进教育手段,营造先进的教育气氛,形成先进教学特点,信息化校园建设经过几年的精心打造,目前已初步显示诱人的发展空间。

1.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重庆市渝北区教委批准的区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消除学生创新学习心理障碍》

该课题研究时间是从2002年10月至2005年10月,以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适应创新学习为基本目标,遵循学生心理的适应与发展两条基本规律,整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四大基本因素,根据认识、个性、适应性三维心理素质结构,采取“专题训练、学科渗透、咨询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沿着“自我认识―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反思内化―优化素质”的学生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五个阶段,切实把“消除学生创新学习的心理障碍”有机融入到“判断鉴别、引导训练、反思体验”三大训练环节之中,努力帮助学生达成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创新、适应教材、适应发展、适应社会六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2.参研者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

参研教师都是学校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对工作都有着踏实、认真的态度,对教育科研有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向自我挑战,勇于创新。学校对参研教师完成本课题所需时间提供保证。

篇2

【关键词】语言交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

一、引言

伴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实践越来越来显示出其交往性质,新质的发展催生了交往实践的生成。交往实践作为人类的生存方式,建构着语言交往辩证法的基础,而在语言交往中又生成着共有的真理、价值和审美。交往实践走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现实基础。交往实践的引入,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对象性结构转变为主体间性结构,主体间性结构的转变,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变身为语言交往,语言交往的生活化、抽象化和逻辑化的多极发展趋势,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

二、交往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基础

交往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现实基础。正是由于交往实践取代对象性实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才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本学,成为面向精神世界的价值观,成为面向知识世界的科学观。

传统实践观将实践界定为主体有目的地改造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这种对象性实践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或社会联系,使实践中的主体、结构和关系单一化,将实践活动自觉不自觉地视为没有‘主体—主体’关系介入的片面的‘主体—客体’相互作用过程。”[1]建立在这种‘主体—客体’对象性实践基础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线性思维特征,教育者尊为主体,具有绝对的权威,赋予了先在性话语权,而受教育者成为客体,降为被改造的对象,失去了本应属于自己的对话权。质言之,以传统实践观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没有能够正确理解实践主体、实践和社会交往关系的三位一体的辩证关系,就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成为宏大叙事的强制性灌输,成为功能性的道德说教,成为远离生活世界的玄学。

伴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建构,实践逐渐跃出地域性存在,其世界历史性的交往行为越来越显示出普遍性。换句话讲,交往实践取代对象性实践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普遍性方式,“人类存在与发展方式上的这一重大改变,使人们在哲学上重新关注交往问题,将之突显到主题的地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必然成为全球的主导思绪。”[2]建立在‘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交往实践基础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了非线性思维特征,教育者走下权威的神坛,从昔日真理的化身,变成与受教育者平等的主体,受教育者获得文本的解释权,从往日的被灌输者,成为具有言语、实践和交往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对话视界发生彻底转换,由过去的抽象的形而上世界的宏大叙事转向了具体的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微观叙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还原步入交往实践,将深刻改变其话语体系的语言逻辑结构、意义表达方式和功能作用机制,从而极大丰富话语对话、沟通和交流的意义。

三、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涵人本意蕴

交往实践的普遍性发展,使建基于之上的语言交往走向生活世界,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构成语言交往发展的极向之一。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摆脱了灌输化、抽象化和教条化的语言运用模式,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语言表达人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更加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价值意蕴。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脱离人的生活世界,执着于抽象的理念世界,一味地对大学生进行教条的、呆板的和规范的价值原则的灌输和说教,根本没有将教学话语体系置于具体的生活情景之中,而是追求普遍性的、总体性的、同质性的政治思想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疏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教学目的理想化,流泛于崇高玄远的道德说教,忽视了生活世界中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真实的道德要求,就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显得空泛而无效。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脱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教学内容知识化,知识取代价值成为其话语体系的核心原则,阻断了大学生德性发展的源泉和渠道,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教化功能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流失。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生活世界的剥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教学方法简单化,学生被视为权威话语的纯粹接收器,话语体系走向自言自语的独白,成为脱离了生活世界的概念木乃伊。

在当今生活世界全球化背景之下,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已经成为话语世界的主旋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到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现实生活世界的结构生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的结构,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的结构生成现实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也就是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语言交往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建构,共同生成其共识性的思想政治品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必须从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情感、经历、需要和体验。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人文价值关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实效性。

四、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具价值藉蕴

交往实践空间范围的扩展和层级范围的深入,交往实践进入到实践反思阶段,交往实践由事实层面的物质实践发展到价值层面的道德实践,建基于其上的语言交往走向精神世界,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构成语言交往发展的极向之二。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超越了日常生活层面的经验局限性,实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概念、范畴和观念的把握,从而建构起超越现实的意义世界。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运用的是最经典的本质性抽象能力,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从个别中抽象出一般,并以之建构起作为大学生价值源泉的抽象的道德世界。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专注于纯形式的思想理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流于形式化的空洞说教,本来是提升大学生理智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却造成了大学生道德形而上学资源的亏空。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钟情于同一化的道德标准,消解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主体性意识的缺失。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钟情于脱离语言结构的抽象实在,教师成为神圣的布道者,学生成为待拯救的芸芸众生,使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交往的具体语境中创造性地获得共识性意义成为空想。

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也走向生活化,然而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并不必然地提升生活世界的认知能力,甚至有可能导致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降低,因此有必要以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来洗练大学生的认知思辨能力;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并不必然地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能力,甚至有可能导致生活追求的平面化,因此有必要以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来来滋养大学生饥渴的精神世界;语言交往的生活化发展并不必然地提升生活世界的审美能力,甚至还有可能导致感官层面的审美愉悦的至上性,因此有必要以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来丰富大学生的形式审美能力。当然,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发展并不是通过思辨来维持一种唯理论的结构,而是借鉴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创造,获得比生活世界还要真实的现实体验。

五、语言交往的逻辑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富科学底蕴

交往实践的普遍性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逻辑认知能力,语言交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即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构成语言交往发展的极向之三。语言交往的逻辑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超越了日常生活语言的局限性,提高语言表达的清晰化、条理化和科学化程度,进而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更多地看重的是语言的反映功能,强调的是对象化的实践对语言交往的线性的决定性作用,而没有看到语言交往有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和内在的发展逻辑,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执着于反映性的语言交往,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停留于感性经验层面,在概括事物的抽象性、间接性和深刻性方面明显不足,这极大地削弱了对大学生科学理性能力的培养。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沉浸于反映性的语言交往,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弱化了语言交往的建构功能,降低了大学生对具体事物的提纯能力和对未来事物的想象能力。正是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固执于反映性的语言交往,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走向客观化、定型化和模式化,形成封闭性的语言框架、语言定势和语言圆圈,严重束缚了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化的科学语言,从而在更深更高层面把握外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现代水平上,科学技术决定着语言交往,这既表现在语言交往被越来越多地赋予科学的性质而日益现代化,同时,也表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赋予交往的性质而应用于交往活动。”[3](P103)如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交往超越实践经验的有限性,升华为具有理论层面的普遍性。众所周知,真理、规律、必然性等是不能由经验的重复单独归纳得到的,它需要的是语言交往的建构功能和反思功能,把混沌的具体蒸发为抽象的实在,这体现为语言交往的真理提纯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就要充分重视科学语言在语言交往中得应用,发挥语言交往的建构功能和反思功能,实现对经验的真理性升华。也就是说,通过语言交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从理解经验的机制走向理解真理的机制,借此获得更为清晰也更为真实的世界图景。

六、结论

实践的交往普遍性的显现,交往实践取代对象性实践成为解释世界的基本哲学范式。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中生成现实的关系世界和意义世界。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其抽象化发展,来保有超越现实的道德理想追求。在坚持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通过其逻辑化发展,实现超越经验的科学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是以交往实践为基础,以语言交往为载体,以生活结构、实体结构和逻辑结构为内容的框架模式来实现的,正是在生活力、实体力和逻辑力的共同牵引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不断实现创生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平.交往实践观与主体性问题[J].哲学研究,1991(10):12.

[2]任平.走向实践交往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1):54.

[3]姚亚平.论人类语言交往中的科技进步与科技转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4(1):103.

篇3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多媒体信息技术;词汇教学;教学案例

一、新课程标准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要求

学英语最难的是什么?无疑是背单词,这是学英语的一大难关。“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词汇教学是最基本的初中英语教学,记忆并熟练掌握运用大量词汇是检验和衡量英语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志。根据2000年开始在全国各地中学实施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毕业时应学习和掌握3000个左右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这样的要求与过去相比有较大提升。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却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也牵制了英语各方面技能的提高。

这一情况既反映了英语词汇在英语学习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又对我们的英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下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带动下,多媒体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我们的英语课堂,以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为英语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特别为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辅助词汇教学,生动、形象、直观、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很好地解决了传统词汇教学中存在的孤立、单调、缺乏互动性的弊端,有利于优化词汇学习效果,促进传统词汇教学向全新、高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要攻克英语词汇教学这一难关,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最理想而有效的辅助工具。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案例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教学原则,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以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多媒体辅助词汇教学的方法,大幅度提升了词汇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全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靠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将为10%;单靠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而如果听觉和视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记忆85%,3天后留存记忆65%。”由此可见,记忆词汇要靠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等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高的记忆效率。光背不说、光背不写、光背而不用心看,这样都达不到良好的效果。而多媒体却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教师教授词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把词汇加上声音、图像、动画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等多种感官,培养学生运用音、形、义三个方面的综合,利用多种感官的协同来识记单词,自然能达到快速高效记忆词汇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中有关各学科的词汇时,我先在幻灯片中展现不同学科课堂的照片,并配上单词标准读音,使学生既听到单词的读音,又看到直观的画面,记忆起单词自然就更快更准,而且兴致也更高了。

2.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不便带入课堂的实物以图像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介绍词汇

通过展示实物来教单词一向是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且有效的词汇教学法之一。但很多实物是不方便带入课堂的,而多媒体就以其便捷的独特优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例如,在教授八年级上册中各种动物的词汇时,我将要学的各种动物的词汇都以生动形象的图片在多媒体课件中呈现出来,并让学生根据每幅图回答“What is this?/What are these?”学生通过直观地观看图片,既获取了词汇的知识信息,又深刻体会了词汇的意义,从而达到快速高效识记单词的目的。

3.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兴趣是求知的先导,只有让学生本身对英语词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而容易。学生兴趣的提高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多媒体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彻底改变了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而是营造一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耳目一新。“只要学生对这些鲜活的图画、照片等发生兴趣,就能极大地提高高效记忆外语单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在短期内记忆大量的外语单词。”一旦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学起词汇也就轻而易举了。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下册中有关天气的词汇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词汇的印象,我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天气变化的全过程。在课堂上我只要点击鼠标,风声四起、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等一系列情景就都“声像并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都立刻被调动起来,对这些词汇自然印象深刻。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对词汇进行巩固、复习与检测

“学得快,忘得快”,这是所有外语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通病,因此,和遗忘作斗争是词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反复重现学过的词汇才有利于巩固,词汇的记忆效率正取决于学生接触词汇的频率。有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件,有计划地安排词汇的重现再认,及时巩固,最大限度地提高记忆效果,预防“今天记明天忘”的现象。例如,我常常将平时积累的大量图片逐一呈现,让学生根据图片说出相应的词汇,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游戏和竞赛,增强词汇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竞赛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词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和竞赛活动,可以使机械枯燥的词汇教学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并乐在其中的学习过程,而传统的黑板是永远无法实现这种效果的。例如,在学习了八年级下册各种服装的词汇之后,我让学生做了个记忆游戏,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在幻灯片中快速呈现了十几张服装图片并进行计时,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记下所看到的服装并说出相应的英文单词,同时回答跟图片内容有关的问题。结果学生们都表现得非常踊跃,在轻松有趣的游戏氛围中,就连一些原本较难掌握的词汇也变得容易多了,大家都很有成就感。

总之,在新课程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改革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信息技术以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众多优势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这一改革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活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恰当、合理、有效地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我们的英语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若能如此,必能彻底改变目前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存在的学生怕、困难大、效果差的局面,大幅度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邓志伟.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篇4

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第二小学校创办于1950年,是重庆市的示范小学,巴南区的窗口学校。目前,学校拥有三个校区(在未来两年内,学校将发展成为拥有七个校区的集团化学校)、一个附属幼儿园,教职工230余人,学生4500余人。学校确立了“做自己,更精彩”的办学理念,并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四个重点项目”之一。

学校信息化特色经验

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坚持“为用而建、适用好用”的原则,加大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投入,建有标准的网络中心、监控中心、电视台、广播系统、可实现同课异构的网络互动教学、教研交流系统、数字化阶梯教室及多媒体教室等,为学校全面实施数字化管理及智慧课堂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有力保障。

2.智能化管理、教学模式

学校在迈向集团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时空差异和物理距离等原因,造成校区之间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不够等问题。为此,学校从2012年开始探索“鱼洞二小智慧校园”管理新模式,全面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同时引入云教育及电子书包项目,借助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模式,形成鱼洞二小智慧课堂“2655教学模式”,有效地缩小了校区之间在管理、资源配置、教育教学质量、师生发展等方面的差距,促进了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3.信息技术课题研究

学校把信息化课题研究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保障。从2000年至今,学校先后进行了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发展,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小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实验”、“校园网络教学及其环境的研究”、“以教师博客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研究”等4个中央电化教育馆立项重点课题的研究,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型教师,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及学生主体性发展。

学校信息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篇5

(1.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2.日照市卫生学校,山东 日照 276826)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制高点,信息素养构成了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

瑞士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发展计算机教育可以用四分之一的经费购置设施,用四分之一的经费开发软件,但必须用二分之一的经费培训教师”。这生动地说明了教师在信息化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反思我国近年来的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历程,更是深感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教师强化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1 教育的新形势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从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人类近三十年来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知识积累总量的90%。显然,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很难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这就必然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模式、方法等进行相应的变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在教学中已经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教学改革的关键还是教师的信息素养。

1.2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是素质教育目标的一部分,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推进素质教育。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如何取得有用的信息对学生至关重要,一不留神学生就容易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学生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怎样学,怎样利用信息工具来学。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教师强化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有先进的思想和理论作指导,有一定的软硬件为前提,也需要有一批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的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推动。而要将信息技术要融合到课程当中,要求教师必须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1.4 运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需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日益影响着整个教学模式的变化,现代教学媒体进入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比如:动态演示、人机交互操作、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能够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

2 如何强化教师信息素养能力

《21世纪初中国全民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中强调指出,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要“大力开展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然而要在短时期内对我国的如此多水平参差不齐的教师进行培训,其任务的艰巨性是可想而知的。为完成这个目标,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整合到新学科教学中,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归纳起来大致有五种方式:

2.1 专家讲座法

通过请专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向教师讲授有关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发展趋势,使教师接受到新的教育观念,树立信息意识,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因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最关键的,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还停留在“新瓶装旧酒”的层次上,那么教育信息化就不可能真正的达到培养适应信息时代人才的要求。通过专家讲座可以克服这方面的弊端,更新教育观念。

2.2 外部环境法

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置现代化教学设施,建立校园网、多功能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成立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教研室,购进必要的软件和教学资料,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这样,学校就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信息环境氛围,使教育信息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而不是教学辅助,让教师在工作中处处离不开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2.3 政策引导法

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与教师年龄、性别、所教课程的差异是分不开的。教育的信息化,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要激发教师学信息用信息的积极性,就必须在年终总结、考核聘用和评优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我们要用政策上的引导作用,让教师真正感觉到整合的价值,不仅在公开课上装点门面,而在于它对学科教学的促进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刺激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4 集中培训法

是一种将受训的教师组建成教学班采用集中面授教学,从而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和技能的方法。从单纯的技术培训到技术与理念并举,从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广泛开展学科为线索、网络为依托、信息技术为工具的培训学习,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2.5 课题研究法

通过课题研究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全球性的教育新课题,它需要我们的广大教师通过个人或小组形式的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时代的教与学,在学习摸索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信息修养。

在以上五种方式中,专家讲座和集中培训法属于有组织的规模化研修方法,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快速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外部环境法,政策引导法和课题研究法则比较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有助于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3 结束语

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在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是全民素质提高的保障。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放眼未来,我们提高教师整体信息素养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树华,等.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 欠发达 教育信息化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开始出现了“教育信息化”的提法。各级政府的文件也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教育信息化”的含义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一是缺乏统一规划,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不够明确,存在硬件数量少、陈旧、缺乏管理和维修等普遍问题,而且购买硬件设备在缺乏统一部署和规划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现象。二是常用的应用系统不足,使用效率低下。三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缺乏系统学习和领会,以致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深,思想观念落后。四是优质教育资源贫乏,校本教育资源不但形式单一,而且质量不高。五是信息技术课程开课率低,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汕尾市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深刻认识到本地区发展的软肋,并根据中小学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信息化建设做法和经验。

2 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

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汕尾市,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从2004年完成建设汕尾市教育城域网信息中心以来,本着“把不需要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钱的规划做好”的宗旨,在经济上多方筹措资金,多部门联手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寻求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2.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没有科学的规划就像上课没有备课一样工作做不到点子上,在建设中就会产生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现象。为此,汕尾市不但制定了《汕尾市“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汕尾市“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同时要求各县区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和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落实时间表。而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上,2011年12月汕尾市教育局与中国电信签订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战略框架协议》,在基础网络建设、校园网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建设和校园安全平台建设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划和部署,由中国电信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全市教育系统的教育信息化基本需求。

2.2 注重实效,以用促建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具体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汕尾市教育信息化工作着重把握“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强化应用,以用促建”为原则,把最需要装配的硬件、最需要使用的应用软件先建设好。例如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对2004年的基础网络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通过架设市-县-校三级环形网络结构,进一步提升网络的安全性和畅通性,同时实现学校网络全面光纤化,并由原来10兆网速全部升级为20兆,主干网络由100兆提升为1000兆。

2.2.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提升课堂效率

明确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根本,汕尾市教育信息化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一根本来开展。学校教育的基础为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一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量”,二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提高课堂教学“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能大大提高课堂内容的信息量,而且节省了教师板书等工作的时间。而提高课堂教学“质”的方法,除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同样是讲解一个概念,通过文字描述与通过图像、视频等教育资源展现或演示,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就大不一样。为了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更多的教育资源,汕尾市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措施的工作:一是宣传和引导教师使用各类免费教育资源网的优质资源,如“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名师网络课堂”等;二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通过收集本市教师的优质资源、购买其他优质资源等方法充实市级资源平台;三是发动和鼓励已经拥有教育资源库的学校免费、无障碍地向其它学校开放共享;四是加快落实教育信息化硬件配备工作。

2.2.2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加强课题研究

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信息素养,才能使教育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才能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汕尾市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类的课题研究,在“十一五”期间全市申报教育技术类课题中,国家级、省级课题将近二十项,课题成果丰硕,并且这些成果都得到了推广和进一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不但继续申报国家和省级课题,同时鼓励中小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申报市一级教育技术课题,仅2012年就有18个市级立项的教育技术课题。

2.2.3 以学校稳步发展为目标,提高建配实效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学校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好的成绩,教育信息化工作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反之,教育信息化的稳步发展又会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然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发展相对缓慢,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必须以“实效”为目标,用最经济的方法去实现最迫切的需要。例如,汕尾市陆河县(国家级贫困县)在2011年投入了资金16万元,为无经济能力装备多媒体电教平台的小学装备了5个移动式多媒体电教平台,使全县300人以上规模的学校都基本上有了一个电教平台,不但使用方便,而且能够多课室共享使用,大大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在建设和装配中真正体现投入产出价值的最大化。

2.3 加大培训,更新理念

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同样要体现这一目标。同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教育信息化意识、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素养。因此,对师资队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汕尾市从教育城域网建设以来,通过大力宣传和加强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兴趣,发生了从原来的“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各级教育部门及时抓住各中小学教师渴望新知识的时机,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仅经常派遣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还专门聘请专家到市里开展培训,或者直接到县区、学校送教上门。但是,派遣人员外出培训的费用相对较高,许多学校仍然不堪重负,为此,汕尾市采取了网络远程培训和网上自学的办法。据统计,从2006年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以来,汕尾市通过寒暑假和周末的时间,每年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数约2000人,经过六年的连续培训,基本完成了初级培训,并正在继续开展中级培训。在其它培训项目中,主要采取对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培训,再通过骨干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扩大了教师们的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4 树立标杆,加强示范

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全部学校同时开展,因此,采取“树立标杆,带头示范”的思路有其特殊意义。汕尾市积极鼓励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申报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市从第一批的2所到如今的24所,这些学校在探索和研究符合本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道路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教育信息化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也使学校得到了更全面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们对周边的中小学校也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传授先进管理模式和技术方案等方面也给予了深入指导和大力帮助,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使全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5 先有后优,资源共享

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对教育而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不仅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还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农村地区中小学同样享有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然而,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资源库建设中,汕尾市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设市级教育资源库平台,使教师不但能使用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源,还能分享他们自己制作的优质资源;二是定期收集全市教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优质课例、优秀课件、教案等;三是从教案入手,落实教育资源建设任务,让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教案;四是开展优质教育资源评选活动,提高教师制作优质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只有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只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把握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适合自身信息化发展的道路。

篇7

一、措施与做法

1.“四争取”确保投入

积极争取省市主管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政府预算资金、至少10%的生均公用经费和社会各界捐赠等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3年来,县政府、县局和学校采用BT模式筹资3000余万元用于“班班通”教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建设;省厅电教馆和市局投入500余万元用于信息化设备配置;各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款捐物共计100余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根据县局“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的规定获专项建设经费1800万元。通过上述“四争取”措施共获资金5000余万元,使全县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并逐步实现“设施同配”。

2.“六到位”完善管理

资金到位――将“四争取”所获资金及时足额用于信息化建设,加速实现“设施同配”;人员到位――严格执行“高(职)中必须有2名以上专职管理员、初中和镇级小学必须有1名专职管理员、村级小学必须有1名兼职管理员”的规定,并定期对管理员进行相应考核;制度到位――采取措施制定制度确保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行,如采取和联想电脑售后服务公司签约的办法和实行以中小学专职管理为骨干的维护维修制度等,保障对远程教育设备进行定时、定点、定费维修,做到“随报随修”和“软件故障不出校、硬件故障不出镇、重大故障不出县”以保障信息化设备正常运转;培训到位――定期举办管理员培训班,重点对设备维护维修和档案资料管理等内容进行培训。3年共培训管理人员1800余人次;考核到位――拟定《余庆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三年工作计划》和完善《余庆县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考核奖励办法》,将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全县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分类设奖进行表彰;督查到位――对管理员到岗情况、卫生状况、设备运行状态、活动开展记录和档案资料管理等进行不定期督查,做到“到校必查、月月抽查、点面普查”并对督查情况及时通报,对存在的问题限期整改。

3.“五抓好”提高效率

抓好教学应用――为了克服“四重四轻”(重设施设备轻应用研究、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公开观摩轻日常教学、重操作培训轻教学研究)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发挥好卫星收视系统、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和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在教育教学上的作用,并在考核方案中规定每套设备使用率必须达45%,做到“一机三用”(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和“一室多能”(计算机教室作为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绿色网吧、教育培训中心等),实现“五进三不漏”(进计划、进课堂、进管理、进德育、进为农服务活动,不漏学校、不漏教师、不漏学科),形成“光盘播放班班通、卫星收视人人会、网络教室科科用”的先进应用模式;抓好业务培训――注重专业人才的补充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血液,鼓励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电子备课并能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正常教学,系统组织教师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整体水平,并切实抓好党员干部和教职员工的政治学习及农村农技知识培训等;抓好竞赛活动――定期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现场命题、临场制作、当场展示,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和提高他们制作随堂课件的能力;抓好“三优”评选――组织好远程教育优秀论文、优秀课件和优秀课堂实录的评选和报送工作,做到“人人参与,校校选拔”以确保质量。3年来共有60余人次获省市表彰;抓好课题研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学校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的课题研究,如凉风小学开展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全效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子课题“远程教育资源学习方案研究与实验”和县级课题“小学英语光盘教学实验”研究、实验小学和大乌江小学申报开展十一五和十二五课题“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教学实验”等。

二、成绩与亮点

(1)基本配齐计算机。镇级以上中小学建成计算机教室33间覆盖率达100%,村级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17间覆盖率达33%,全县小学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8.39台;初级中学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11.97台。

(2)基本建成“班班通”。730多间多媒体教室惠及全县82所中小学,镇级以上中小学“班班通”教室覆盖率达96%,有1/3的村级小学也率先实现“班班通”。

(3)基本达到“校校通”。镇级以上中小学全部实现10M以上光纤接入互联网,网络覆盖率达100%,43所村级完小中有39所通过光纤或宽带等形式接入互联网,网络覆盖率达93%。

(4)基本实现数字化。通过开通OA办公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师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学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校产管理系统等,搭建教育信息软件应用平台,降低了教育行政管理成本,逐步实现教育行政管理和课堂教学数字化及网络化。

(5)基本进入信息化。各校运用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师培训打造信息化师资队伍,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并帮助学生较好使用信息化设备以提高其信息化能力。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明确提出了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描绘了宏伟的蓝图。《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实现“数字湖南教育”的目标。同时,交互式电子白板、Web2.0社会性软件、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涌现,也使得我省教育信息化面临发展新机遇和新挑战。现在,信息学课程已在大中小学开设,多媒体教学更是成为许多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推手,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已深入到每所学校,还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学生每周都能够接触电脑,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学生目前利用网络学习的现状,以及学校、家长如何科学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学习就成了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网络学习,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协商学习的方式进行,具有传统学习无可比拟的优点。相对传统学习活动而言,网络学习有如下特征:一是共享丰富的网络化学习资源。二是以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三是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

三、研究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假设

网络学习具备常规学习手段所不具备的快捷和方便,通过研究学生网络学习现状,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借助网络学习的实际,以便科学指导,减少网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如学生在网络背景下学习自主性加大了,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下意识地只注意自己的心理顺序,而忽略了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次,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不放心、不习惯,且网上资源纷繁复杂,尤其是还有许多不健康网站,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不受不利资源的影响,有些甚至可能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再次,一些网络课程往往没有教师指导,学生失败或无效学习的可能会加大。最后,网络学习中存在情感淡漠和情景变异的可能性,不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加之青少年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都不成熟,面对网上的多元价值观时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本研究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素质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差异,激励发展,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个每个学生自能学习,自能发展,自能创新,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学习内驱力理论。奥苏伯尔内驱力理论认为,内驱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运用激励等手段,让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获得“努力=成功”的感受,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调动内驱力,激发学习动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驱使其为了保持教师的赞赏而进行自能学习。

3.主体性理论。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的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已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主体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点,为了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需要培养人的创造性、开拓性等特点,这些都与弘扬人的主体性有密切关系,因而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课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受地域、学校性质和学校规模的影响,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学校教学质量虽然在城镇中学中属于上等水平,但一线教师接受专门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严重不足,且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是很强,所以要真正提高我校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效率,除了教师本人苦练内功之外,学校要尽可能搭建起平台,灵活多样地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我们确立的基本策略是:校内课件制作找差距,诚请专家来校专题培训,外出到市区名校拜师学艺寻求解决办法,回校总结制定改进措施,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明显进步。

(二)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做好“学生网络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课题的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气氛,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实施方案。

2.组织实施阶段:完善校本培训和定期检测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召开座谈会,广泛收集意见,确定培训和定期检测学生网络学习的方法、内容、形式;设计子课题方案,落实到人,按计划组织实施并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根据研究结果调整和完善课题设计;总结阶段性成果。

3.总结分析阶段: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

篇9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教育信息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基础教育,而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我国整体的教育质量。虽然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历经10多年的探索欲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从总体发展进程与普及程度上来看,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

一、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重要性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尽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经家喻户晓,但目前学术界仍缺乏对教育信息化内涵较为系统的界定。西方学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定义较为形象、具体,比如“IT in education”(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和Network-based Education(基于网络的教育)等等。而国内学者更加侧重于技术应用于资源开发的行动、过程和目的的内涵。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整合国内学者对其涵义的界定,本文界定如下: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领域内,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和教育管理,通过全方位运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育模式和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过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小学教育面广量大。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农村学校占总数的90%以上,而农村中小学生占总数的80%。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受教育状况如何不仅对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有影响,还关系到我国小学教育的整体状况。农村小学教育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这些成绩是肯定的。农村小学一改以前的落后,有了良好的开端,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将小学教育信息化作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手段和重要措施。改善农村小学教育软环境,加快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是提高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是新时期的新的要求,这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共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

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过近20年的推进,正处于关键转型期,深刻理解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从本文对其涵义的界定,教育信息化实际上包括“技术”和“教育”两方面的内涵[1]。因此,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教育信息化发展,基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实发展,深入分析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中存在的困境,以便最大化地利用技术资源,深度革新农村小学教学管理。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与观念认识问题错位

自2000年以来,政府为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和远程教育,已经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据2004年的统计,政府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投入已达22.74亿元,建成2万多个教学光盘播放点,4.08万个卫星接收点,7000多个计算机房,覆盖西部地区25%左右,中部21%左右的农村中小学[2]。然而,目前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虽然在教学中较多地运用了信息技术,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未得到任何改变,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小学教师还并未认清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将教育信息化简单地等同于实现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并未完全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旨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化沟通机制和丰富资源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且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3]。

(二)资源整合及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不高

教育教学资源是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网络基础设施优势的重要条件。截止目前,我国已经开发了一批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等先进资源,但是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来说,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仍存在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资源整合问题,目前的一些教学软件,功能单一,各学科之间不能互相结合,存在资源互不兼容的现象。其二基础设施和资源重建轻用,应用效率低下。当前农村教育信息化的低效,既源于信息化理想需求与农村应试教育现实的冲突,也源于现行教育信息化推行模式与农村小学现实认识的矛盾。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博客,Moodle(学习管理系统)、电子书、移动设备、无线网络等信息化软环境工具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在农村整体发展较城市比较落后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内容与农村教学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从而造成资源的可用性不强,应用效率比较低。

(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滞后,培训质、量堪忧

推进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与提升是关键所在。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4]。同时,农村小学面临信息技术师资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据统计,全国中小学共有专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左右,教师数量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由于待遇差、职称评定受限制等原因,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有的还是其他学科改行的[3]。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教育信息化内容存在城市倾向,信息技术代表现代生活、现代文明,具有明显的城市优越性的价值取向。并且信息化教育内容也存在许多农村教育主体不熟悉的内容,如网页、博客、冲浪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采用,如现代媒体技术、现代媒传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技术等对于长期处于封闭的农村小学,他们是全新事物。因此,开展以教师信息素养为核心的师资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加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对策探究

(一)构建农村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提高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

依据美国课程学家泰勒的观点,教育目标的确立应该依据三个因素:社会、学生和课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应基于地域文化差异、经济差异及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差异性而设定。细化信息技术目标在城镇之间实现,给农村学校以适度“宽容”。采用因地制宜的多样化推进模式,从而提升教育信息化的软实力。推行的模式大致可采用,硬件资源先到位,然后教师培训普及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后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不断整合软件资源,提升教学效果。

(二)建立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提高信息化应用效率

虽然现实情况中,不少农村小学告诉校园网建设多年,但网上没有教学资源,并未实现信息化管理,有的学校软件资源不兼容,操作困难,造成现代教育信息体系存在闲置不用、应用层次不深等现象。有些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仅是观摩课教室,典型的“面子工程”,有领导来时才使用。因此,为了规避这种形式主义,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绩效水平,减少资源浪费,需要构建教育信息化评价与监督机制,从而避免了建设与应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应用效率,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针对当前农村教师培训形式化、低水平等现状,教师培训的目标和内容应有所改革。培训目标上,更加注重实际运用,注重利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资源整合,从而优化教学结果,提高教学质量。培训内容上,切合农村教育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重点,从以往技术培训转向以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为主的方面,更加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提升整个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重视教育信息化教改课题的研究

农村教育信息化有效推进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消解信息化与应试教育的悖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现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具有创新人才的新颖教学模式的目标,从而促进“教与学”方式产生根本性转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以农村教育为背景的信息化教改课题研究,并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农村教育的实践,加快整个小学教育的现代步伐。

四、小结

综上所述,从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出发,面对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需要从全局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出困境,提高整个小学教育的教学水平,夯实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推动整个农村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70~73

[2]曾水兵.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有效性:问题、归因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7(5):56~59.

[3]郑利霞.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8):69~72.

[4]白玉霞.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8):54~55.

篇10

1 发展现状

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构建 县域内校园网络覆盖率达100%,率先实现了浙江省教育计算机专网的改造升级,实现了“千兆网络到校”;多媒体进教室完成率达100%,全县所有班级实现标准多媒体或交互式电子白板的配备;教师机普及率100%,师机比达1:1;全县中小学生生机比为每3.54人/台(小学为4.12,中学为3.01),初步形成了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远程主播教室“一网三室”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框架。

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涌现出了实验中学的“校本OA办公管理系统”、向阳小学的“校园物联网智能管理平台”、三毛小学的“网络研修平台”、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办公博客”、天宁小学的“一品三特网”、滨海中学的“Moodle网络教室”、六里小学的“ITtools教学平台”等一批特色信息化应用平台。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各专题网站应用效益显著,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下载、课程研讨、磨课交流、互动评价等的网络化。

信息化管理成效初显 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管理率达100%,所有学校开通了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并建有县域图书WEB查询系统。建立了县域OA办公平台,加快政务公开和管理规范化进程,管理效率提升明显。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运行维护保障体系。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智慧教育、智慧校园、智慧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的不断深入,海盐县信息化水平从局部应用为主的初级阶段,逐步迈入集成应用的中级阶段,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网络化,为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推动海盐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2 实践与收获

观念先行,是教育信息化实践获得成功的前提。应用落地,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得以成功实践的关键。

固本强基,重视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1)先进理念引领发展。海盐教育信息化领先发展的关键在于理念先行,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发展有超前意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融合发展。通过积极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数字化科研环境、数字化管理环境以及数字化生活环境,全方位推进面向县域所有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保障。早在2001年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步之时,就明确了正确定位,适度超前的要求,从“建、配、管、用、研、效”多维度,综合性、系统化、全方位地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2)舍得投入奠定发展。基础设施投入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结合省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实施,海盐县加大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共投入装备经费近7500万元,其中70%经费都用于信息化建设。2013年投入1500余万元,重点建设“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工程,建设“人人通”教师空间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四大突破,在全省超前完成100%中小学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和教师办公室的宽带接入的目标。2014年投入近600万元用于电子白板推进工程,共装备电子白板347套,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班班装备电子白板的目标。

3)项目推进保障发展。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相继完成了县教育城域网升级工程、标准多媒体进教室工程、学生机房改造工程。信息化建设任务分布实施,集中力量为学校办实事。如2011年全力实现班级多媒体普及项目,2012年重点实施教师计算机全配备,2013年全面铺开“海盐教育智慧云”建设项目,重点实施了LED显示屏进校园全覆盖工程、电子书包试点工程、机器人实验室建设工程,推进课堂信息化实践教育,2014年重点推进了电子白板进教室工程。

攻坚克难,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

1)深化融合,信息化应用环境初步建成。目前海盐县教育信息化已经具备了跨越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硬件方面,由先前的“二机一幕”的普及,跃升为“一电一机一幕一通”的普及;教师办公则从“一笔一纸”,跃升为“一电一通”。在软件方面,从无到有,呈现多元化趋势:校校有网站,科科有基地、人人有博客……教育信息化已经进入出品牌、出精品的时代,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尽早实现课堂教学数字化、学校管理系统化、教学资源云端化、校本教研网络化。

2)应用驱动,信息化发展载体丰富。推进可持续能力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应用是关键环节。海盐县十分注重学校信息化应用,聚焦信息化应用研究,重视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研究和探索,逐步推进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一是通过信息化的课题研究,探寻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提升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在2012―2014年,海盐县有2个课题获国家级课题立项,4个课题获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24个课题获市教育技术专项课题立项。大批量课题的立项研究,推进了海盐县信息化科研发展。

二是实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组织举办了全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大赛、交互式电子白板课堂教学应用培训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和智能机器人比赛,不断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三是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与融合。积极搭建各种平台,丰富活动载体,不断提升海盐教师博客、海盐教育装备网、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优视网等专题网站服务师生成长的能力。每年组织开展各种论文评比、课例评比、网站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的服务效益。

3)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出台《数字校园建设指导意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数字校园建设标准》《海盐县数字化校园考核评估考核细则(试行稿)》等政策文件。量化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细化管理要求,强化对学校管理和应用的考核。实施教育装备管理先进考核,通过各类考核评创,抓实抓好常规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绩效。积极培育典型,通过发挥样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实现“高标准、规范化、示范性、实效性、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目前,海盐县大规模基础设施投入成效初显,共有国、省、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4所,国家级百所数字校园1所,省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市级数字校园16所和市级示范性数字校园3所,有20多所学校通过县市级数字校园评估。

4)注重积累,资源建设特色鲜明。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行政主导、多方参与,基本形成了“时时、处处、人人”都能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重过程,重积累。海盐教师博客集成了12万余篇的教学资源,为教师日常教学研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平台;海盐教师优视积淀了800多个精品课堂教学实录。积极引导用好省教育资源网应用平台,开展人人通空间专题培训,积极推进教师人人通空间建设。积极配合教研室,大力推进学科资源建设,至2014年底,所有中小学学科都建有学科基地和本地化的各类课程资源库。

5)创新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化管理。2011年底,改版完成海盐教育网,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搭建一个以海盐教育网为中心,涵盖教育装备、海盐德育等子网在内的绿色、安全、高效的教育信息支撑体系,向师生开放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学校教育教学。2012年,购置了网络版教育装备管理软件,全县各中小学的教育装备采购申报、采购执行、采购结算、实验室管理和专用教室管理等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2013年,全面升级OA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2014年,我们进一步深化数字化办公,拓展网络办公、行政许可、政务公开、意见反馈等功能模块。

点面结合,加快教育信息化机制建设

1)队伍培养目标明确。以人文本,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决定了信息化应用与发展的优劣成败。海盐县队伍建设培养目标明确,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推进,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仅要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素养和技能”的教育信息化队伍,注重“成长型”教育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还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教育信息化人。提出从“做有技术的教育信息化人”到“做有智慧的教育信息化人”,再到“做有文化的教育信息化人”转变的队伍培养目标。

2)健全专业成长机制。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方式,联合县教研室、教师进修学校开展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和岗位培训工作,利用教师博客、网络研训平台等,不断加快专业队伍素质提升。充分利用好专业人员优势,组建学科中心组、现代教育技术服务小组、图书中心组等,利用QQ群、学科中心组网站等平台,“传帮带”到校,努力达到通过一支队伍带动一个群体的目标,建立健全队伍培养内涵发展机制,提升整个信息化队伍素质。

3)专业队伍梯队管理。专业人员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以嘉兴市名师、名校长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核心小组”;第二梯队为以嘉兴市级学科带头人为骨干的校级信息化建设“骨干小组”;第三梯队为以海盐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为主体的信息化建设“应用小组”。三级梯队小组依托不同的层次,逐层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从建设到应用、从管理到培训、从教学到科研,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