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双碳对绿色经济的影响

篇1

(一)公共财政投融资力度不足

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模式是一种双体系,涉及投资与融资两方面问题。纵观发达国家的低碳投融资模式,其融资渠道通畅完善,方式灵活多样,拥有着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低碳经济立法先行者的英国,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普遍开征的气候变化税(CCL)。在2004~2010年间,英国GDP从22208亿美元上涨3.36%至22955亿美元,而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7年间的下降幅度高达12.22%。碳税作为一种刺激性经济政策,已在丹麦、荷兰、挪威、德国等全球范围内推广实施,实现了低碳经济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诸如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力度大,其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大都超2%,而我国直接用于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的资金却远远不足,虽然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在逐年增加,从2008年的4937.03亿元到2012年投资总额的8253.46亿元,同比增长16.02%,是2004年的4倍之多,但是其所占GDP的比重低,仅为1.59%,只能够达到控制环境恶化的目的。同时,我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不足,法律力度不够强化,缺乏碳减排的激励机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投融资体制和强制性的减排约束。据统计,我国每年在节能环保市场上的投资不到1000亿元,低碳经济存在严重的投融资缺口,大约在2000亿元左右。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所2009年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预测,照目前的投资增长速度,到2020年,节能、新能源行业和其他环保行业至少有2万亿资金缺口需要弥补。

(二)商业银行参与度不高

技术与资金是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的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资金投入不仅要在量上得到改善,更要追求质的提高。以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信贷,利用金融杠杆,推动了世界经济由“高碳”向“低碳”的成功转型。在支持绿色信贷投融资方面,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实践了赤道原则。赤道银行提供了环境保护和风险评估框架,第一次确立了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金融行业标准,目前采用赤道银行的机构以扩大至27个国家的67家机构,其业务总量占全球项目融资的85%以上份额,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而中国的第一家本土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虽逐步与国际标准相接轨,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其绿色信贷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仅有3.46%。《中国低碳金融发展2014年度报告》称绝大多数银行这一比例低于2%,资金缺口高达现有融资的20倍之多,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目前,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已研制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投融资方案。但不能否认的是我国商业银行对低碳项目的服务与信贷刚刚起步,融资渠道单一,融资工具创新不足,实施绿色信贷的内在动力不足,执行效果并不明显。

(三)资本市场融资支撑不够

资本市场是调整产业结构、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低碳经济周期长、技术新、投入大的特点使得碳基金、碳保险、碳证券等融资工具应运而生。目前,国际上已设立约50家的碳基金用于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发展,不仅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而且为低碳发展筹措了大量的资金。以英国为代表的碳信托基金,自成立以来已实现了1700万吨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节省了超过10亿英镑的能源支出。我国的碳基金始于2005年,刚起步不久,规模较小。具有低碳环保性质的上市公司数量少,低碳企业在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困难,比例仅为10%左右。技术转化资金不足,缺乏相关扶持政策,资本市场参与低碳经济的融资程度不高。

(四)金融衍生工具缺乏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大会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由此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迅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的碳交易额为108.6亿美元,2008年迅速上升到1263.5亿美元,增长了126.6%,2011年更是创下了1760亿美元的新高。与此同时,碳交易量从2004年的0.94亿吨爆炸式地增长到2012年的105.266亿吨,涨幅高达110.99%,2020年的碳交易量有望达到440亿吨。《全球碳预算》显示,中国是碳排放量总量最大的国家,约占27%;其次是美国,占14%;欧盟占10%以及印度占6%。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碳排放资源,是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目前正在积极探索有关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市场,欧盟气候交易所(ECX)的排放贸易制度体系占到全球碳交易市场的68%,美国芝加哥交易所(CME)已成为全球自愿碳减排市场的典范。各种金融衍生品如碳期货、碳期权等层出不穷,对资金的扩张起到了强烈的刺激作用,碳交易市场俨然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目前,上海、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污权交易所已启动交易,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碳市场机制尚未成熟,碳金融衍生工具缺乏创新力度,买卖碳商品的定价权无法掌控,我国仍处于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链的低端位置,尚未形成信息透明、统一标准化的碳交易市场。

二、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作用方式

(一)作用机制

影响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制约因素众多,主要包括能源效益、供应安全、风险预警、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这5个方面。通过研究制约因素的作用机制,有利于趋利避害,通过采取合适的方案,不断发展和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该研究问题分为3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同一层次的因素既受上一层次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对下一层次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其中,最上层为最终目标层,即促进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中间层为制约因素层,包含能源效益、供应安全、风险预警、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5个制约因素;最下层为作用对象层,即分别从社会、经济、生态3方面探讨对制约因素的影响。3个层次之间交互制约,形成如图1的促进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递阶层次结构。低碳能源、供应安全、风险规避、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是是维持社会健康运转、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生态可持续化发展的“血脉”。能源结构的合理优化以及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探索挖掘节能环保的新能源,减少传统化石能源的耗用,增加对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的选择与预测;近年来能源战争的爆发以及“煤荒、油荒、气荒”的出现使得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的弊端日益显现,人们更多地倾向于寻找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此确保有充足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的供给;信用风险、金融风险、市场风险的合理规避,能够最小化对社会生活、经济增长和生态优化的威胁,权衡好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保证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三性”平衡;节能减排政策、税收优惠等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的运用,如政府强制性对高碳产业采取减排措施,对低碳产业实施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优惠政策,保障法律权利和福利权利等进一步地刺激了产业的低碳化和投融资的发展;创新与重视力度的加大,能够活跃我国的低碳经济市场,为我国低碳投融资的发展注入新生的活力与迸发力。可以看出,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一种交互相织的网状关系。人们对社会的要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环境预期等因素的影响,都会使能源效益、供应安全、风险预警、运营机制和实施力度发生相应的变化,进而影响低碳经济的投融资发展。研究层次结构的作用机制,可以得到制约因素对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影响强弱,更加明确其在社会、经济和生态在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不断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低碳经济的投融资体系。

(二)促进作用

随着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亟待解决,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低碳经济的规模化发展。虽然我国的低碳经济起步较晚,而且面临着多种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也双向地对公共财政、绿色信贷、资本市场和碳交易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如图模型所示,发展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影响是相互的。投资低碳经济能反向地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构建和完善绿色税收体制;实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国际社会的双赢局面;促进多种融资工具的创新,增强资本市场的活力与竞争力;逐步提高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话语权,提升我国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绿色信贷和赤道银行的规范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拓宽了低碳产业的融资渠道,日益活跃的碳交易和推层出新的碳金融衍生工具也共同推动了和谐共生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机制的发展与创新。

三、主要结论与建议

构建低碳时代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我国低碳投融资模式的转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针对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公共财政、绿色信贷、资本市场和碳交易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一)政府不仅应制定好低碳制度

更应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运用宏观手段激励金融机构的融资和直接的资金供给,微观上配套风险补偿和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积极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低碳领域。宏观与微观层面双管齐下,投融互动,适时选择不同的碳税政策,适地实施差别税率,实现低碳经济增长方式在量与质上的双向提高,统筹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体系。

(二)商业银行应继续完善绿色信贷体系

主动接纳并演变为赤道银行,有效发挥资金优化配置的功能,为低碳耗能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同国际市场相接轨的步伐,为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在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方面提供至少80000亿元的资金准备,力求实现金融机构的自身效益和我国低碳经济持续繁荣的共赢局面。

(三)我国应继续发展和完善顺符合中国机制的碳基金

在资本市场上促进碳金融与碳市场的发育,在制度层面上运营政策工具促进国际协调,增加低碳上市公司在主板市场的数量,鼓励和扶持高科技中小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低碳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使我国的碳基金项目更好地融入到国际的资本市场中去。

(四)中国碳交易平台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篇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48

0引言

全球经济化化的环境下,各国在对可持续经济的发展研究有着进一步的深化,在中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兴业银行为首,以经济杠杆和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的绿色信贷,在金融行业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关系协调发展有着保障作用。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通过理论层面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的发展研究分析。

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以及发展的重要性

1.1绿色信贷的主要特征体现

绿色信贷其实质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担当的体现,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高速建设,我国大中城市正在面临的令人憎恶的雾霾、温室效应和沙尘暴等恶劣的天气现象,而由于环境污染带来的心情不悦、生活不便以及疾病更是令人担忧。所以绿色信贷的发展就显得必不可少,其特征就体现在正义价值的层面。这一正义价值就是实质正义价值,并非形式正?x的反面,是在这一基础上为多数人公平正义而体现的,有着个体差异性的理论,绿色信贷对这一个体性差异有着突破。在实际信贷过程中有所体现,正如股份制商行对盈利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需求的结合予以充分考虑,并采用不同金融方式方法,对贷款给污染性行业进行严格的控制。

1.2绿色信贷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口号也为人们所了解。这也是近些年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一条主线,因为鼓励绿色借贷不仅仅是政府积极回应了我国广大人民对环境污染问题和低碳环保的呼声。也是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能有效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模式改善。从投资角度来说,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就能对投资结构的优化有着积极作用,有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对金融结构的优化有着重大调整作用,不单单有利于环境进步,而且有助于金融创新总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的推动金融行业的发展。

2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现状――以兴业银行为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兴业银行累计为众多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提供绿色信贷融资8000亿元,绿色信贷融资余额达到3942亿元,比年初增加982亿元。绿色信贷客户数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绿色金融客户数达到6030户,较年初新增2796户。作为国内绿色金融先行者,2006年兴业银行以节能减排融资业务为切入点,率先开辟国内绿色金融市场,十年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寓意于利”的特色发展之路。其绿色金融业务已成为整个兴业银行集团的品牌和优势,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兴业银行一直秉承的三大绿色发展原则,涵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碳减排、固体废物污染减排、减少液体废物排放、能源污染和化学性物质排放、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项目类型及涵盖节能、工业、建设、交通等各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行业,且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突破。

兴业银行在逐渐的摸索形成多种权益类产品融资产品融资业务包括能源合同管理、碳资产和排污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等,目前在表已知的金融服务包括提供资金抵押、清算、质押、存管、融资等。而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绿色金融产品链,在交易业务中主要以碳排放交易为主,在此期间与7个碳交易发达发展中国家试点地区达成合作,在国内形成了大大小小11个排污权点。

但就目前中国情况而言,其碳交易也只在几个试点范围内进行,整体活跃度还是较小,价格仍然保持在低位运行。而我国相关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碳排放权没有配额的限制,也没有标准排放水平,社会公众没有积极性去购买碳排放,因此相应的此类企业的金融服务及产品充满了巨大不确定性。所以各银行在绿色借贷开展上缺乏动力支持。

3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当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我股份制商行绿色信贷的运行现状来看,其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绿色信贷核心其问题是地方的干扰性过强。当前的企业仍然重视的是高利润以及高回报,双高项目也是当前地方政府的税收的主要来源。因为绿色GDP的发展观实施还没有得到国内全面深入,受到我国的地区性的因素影响,绿色信贷在具体的落实上比较缺少共享的信息披露机制。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是通过提高经济绩效来完成上级的考核任务,为了工业领域的方面发展不惜牺牲环保产业。在受到地方政府的因素干扰下,绿色信贷的资金就向着双高项目流入,绿色信贷良性发展便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如兴业银行有专门信贷风险团队,并专门设立了环境以及社会风险控制部门,但这些在地方的银行就显然没有优势。其主要原因是绿色信贷体系不完善,绿色信贷的理念在股份制商行及其他银行中的应用不广泛等。由于我国目前绿色信贷的发展并没有统一性的标准,发展上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绿色信贷的政策制定上过度综合化以及原则化,指导性和操作性都不强。各股份制商行也只在自己理解下出台本行的绿色信贷审核标准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环境污染信息比较少,在信息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方面也不强,这就必然不能适应信贷审查的实际需要,对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实施就形成了很大阻碍。

绿色信贷的产品没有创新。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这创新层面还有着诸多的不足。主要是在绿色信贷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当前的银行绿色信贷的人才结构不能有效满足实际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及银行的社会责任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等。这些创新问题就会对我国的绿色信贷的发展有着很大程度影响。

4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措施实施

4.1充分重视绿色信贷内控制度完善建立

具体的措施实施,就需要股份制商行建设绿色信贷风险管理制度,结合信贷的总则以及本行的信贷要求等,对绿色信贷的发现以及内控的流程加以明确化,对绿色信贷的技术更新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信息的沟通机制和审批制度的建立要能完善化实施,对污染企业的行业的信贷评估审核标准要严格要求。做好绿色信贷风险的应对策略,以及建立过硬的环境评估和监测系统银行实施环境融资政策时,要将法律作为制度保障,这是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规,结合环境融资的实施情况,将法律法规的针对性以及可操作性得以鲜明呈现。国家也应构建完善的环境融资规范体系,积极建立银行环境风险管理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银行评贷以及审贷提供有力支持。

4.2加强绿色信贷的激励问责机制的完善建立

绿色信贷的发展需要各地政府部门和股份制商行一起努力,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针对性以及适用性的绿色信贷激励以及问责机制,对违法企业的贷款行为要进行追究以及处罚,对有显著成就的银行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重视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加强专用室,构建日常信息传输平台,对企业环保审批以及认证和环保事故等相应的信息最好能纳入到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当中去,这样才能使绿色信贷的走向明确化。

4.3充分重视对绿色信贷业务人才的培养和产品创新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要能建立专门机构,并要配备复合型的人才。股份制商行要及时建立绿色信贷专门制度以及宣传教育机构,将人才储备的相关工作做好,这样才能有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服务质量水平提高。同时,也要加强对绿色信贷产品的积极创新,结合本行的发展情况推出新的绿色信贷产品,如个人绿色信贷住房贷款产品,以及绿色信贷节能环保车贷款产品等等。借助产品的进步来推动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并能有效为我国的绿色信贷更好开展提供条件,积累丰富的经验。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集体行动;可持续发展;环境公共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83-04

一、低碳经济渊源及其模糊认识

按照维基百科的解释,低碳经济是低化石燃料经济,是最小温室气体排放到生物圈的经济,特指二氧化碳低排放。

(一)低碳经济、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一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第一次提出低碳经济。美国学者莱斯特・R・布朗(1999)的《生态经济革命一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书中蕴藏着低碳经济萌芽,2003年,其《B模式一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一书明确提出:“减少碳排放一半”以遏制地球加速升温。低碳经济的系统观点与行动,可追溯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京都协议书》(1997)。联合国第35个(2008)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号召全球联合一致行动,改变高碳排放经济,意味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共识。

虽然,白皮书没有定义低碳经济,但是对为什么和怎样实施低碳经济却有详实描述。遗憾的是,许多研究并没有完全理解白皮书的精神: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自然资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并通过各国联合一致的“减排”温室气体承诺(白皮书72次使用“减少”一词),以促进、倒逼(bottom-up)技术进步,或者与产业结构调整、消费方式改变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事实是,一些研究人员没有注意到低碳经济“能源”背景或切入点,忽视能源与气候、环境的关系而片面理解低碳经济。白皮书使用“环境”、“可持续发展”超过50次,且设有环境专章,如,白皮书目的是通过“反省和强化我们更加广泛的承诺,以实现可持续发展”(this white paper reflects,and will reinforce,our wider commitment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低碳经济把发展限定在环境承载力之内(in developing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环境(The first challenge we face is environmental)等,并且认为:“直到现在,英国能源政策还没有给予环境足够关注”,白皮书希望政府以系统化政策确保:“能源、环境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无独有偶,温总理2010、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看做并列的行动,报告多次将“能源与气候”一起阐述。

低碳经济是可分割的、有市场的三大化石资源和公共的、无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接受二氧化碳排放及其转化)的双约束经济,最终目的是限制人类对环境公共服务的加速、无序耗用,是可计量、可操作的可持续发展。它以数量化方式约束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对自身所处生物圈(环境)中的资源开采、耗用,即以碳排放为突破口,逆向约束人类的三大化石能源(可计量)开采、利用,倒逼技术进步,促进消费和产业结构转向,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资源和环境的双约束,目的是可持续发展。此一思想,白皮书进行了详细阐述,布莱尔认为:低碳经济与能源可靠供给、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关,即环境中可分割、可市场的三大化石能源自然资源过度开采、耗用引起公共的、不可分割的环境公共服务、气候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转化为低碳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可计量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而言,就是不能离开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约束及其温室气体排放约束。“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密切关系,《巴西低碳经济之路》中也有相似观点和政策,《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更是直接强调:“气候变化与能源息息相关”。

(二)远离环境公共服务约束的混乱低碳经济观

低碳经济作为广泛社会性的前沿经济理念,没有公认的定义。方时娇认为:“各种定义和解释还不尽一致”。低碳经济成了各说各话、任意打扮的小姑娘而按需解释,“随时、全面”利用,低碳经济的思想、实践混乱不可避免,主要表现:(1)低碳经济特定研究对象和渊源是什么?依据的一门学科必有其特殊研究对象之观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施对象、运行方式是什么?低碳经济与现有经济学科的区别、联系在哪里?这是低碳经济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查阅已有低碳经济研究发现,它似乎与所有时髦、热点研究和学科有关,其外延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而这些学科各有其研究对象。人们在解释低碳经济时,把它们混淆在一起,低碳经济成了“超研究对象”的经济科学的科学。有的甚至玩文字游戏,方时娇在同一文章中用“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经济革命”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来解释低碳经济。就中文意义而言,“实质”、“本质”意义区别不大,但能源经济绝不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因为能源经济要回答的是能源大规模连续供应、有限替代和规模报酬先增后减三个问题,而依据布伦特兰公认定义,可持续发展经济是要解决资源、环境的代际分配问题。两学科完全不同,怎么可以都成为低碳经济的外延,或者是渊源。(2)低碳经济与技术的因果倒置。庄贵阳认为,是“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技术发展了,低碳经济也就实现了,这是倒果为因。因为,包括能源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一直在进步,低碳经济不需要人类共同、额外努力和元自然资源约束而自动“生成”,这完全不对,更与布莱尔白皮书的“更广泛的必须努力”(A wider effort is also necessary和far more needs to be done)相悖,也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明确主体及其承诺碳减排责任的原则相悖。事实上,《京都议定书》所要求的恰恰是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有更多碳减排约束。布莱尔说:“尽管有过去5年的进步,但是今日能源政策不能应对明天的挑战。”布莱尔认为,实施低碳经济将“赋予”英国机会(连续3次使用“opportu-nity”),并痛下决心走低碳经济的路子。第一个机会,低碳经济提高资源效率:提高产出,并减少污染排放;第二个机会,低碳经济引导英国开发、运用和出口尖端技术,创造新商业和工作;第三个机会,低碳经济为英国

导航,变革传统的资本更新循环周期。此外,从生活方式来说,低碳经济也可以低技术兼容,白皮书要求房子绝缘、通风(insulated,draughty)等技术,不是高技术,又比如植树造林(reforestation)、与采伐森林战斗(flight deforestation)是巴西走低碳经济的路子之一,不需要高技术。(3)低碳经济测度及其标准。有学者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里以“低”作为低碳经济的标准,有问题。原因与上述错误的技术因果倒置相似。实际上,低不可能是低碳经济的标准。统计证实,截止2009年,美国、日本等国单位GDP能耗不及20世纪60年代的1/6;BP《世界能源统计》(2009)显示,2008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消费出现了净减少和相对减少(表1)。

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京都议定书》、布莱尔能源白皮书所要求的“绝对减少”标准。因此,低,只能是把碳排放低于环境公共服务承载力内的“低”,这个低是绝对的,不能妥协(compromise)。碳排放相对降低而总量,尤其是累积总量增加,人类不可持续发展,当今人类恰恰面临的是此难题。对于低,一些学者还不自觉地滑向“无”,认为低碳经济就是“无碳”经济。无碳经济,看上去很美,却违背自然规律。碳循环是生物圈内基本循环之一,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过度开采耗用三大能源的副产品是向生物圈排放了超过其承载力的二氧化碳,是高碳排放而不是高碳循环引起不可持续发展。地球绿色植物主要活动,就是以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人类努力发展的生物质能源是高碳循环,因此,高碳循环和低碳经济可以并行不悖。低碳经济不在于碳的“无”和抽象的“低”,而在于碳的“度”及其所要求的化石能源约束性开采耗用及其碳排放。(4)低碳经济和低碳思想不分,并导致行为方式错乱。具体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不分,这一认识误区导致低碳经济的操作困难,实施主体模糊,行动的成本无认识。布莱尔说:英国占全球碳排放2%,单独行动不会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Our own actions will have no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代替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成了无行为主体、远离低碳经济是“最可行、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初衷和实践。在布莱尔看来,恰恰是资源与环境的双约束的低碳经济推动低碳社会及其高生活质量(a low carbon economy will contribute to higher living standards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从能源(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难推知,低碳经济是“碳获得、碳排放”的双约束经济。现有的无自然资源约束高碳排放经济及其造成的气候、环境问题,是私人产品挤占公共环境服务而引起不可持续发展。逻辑是:生物圈非约束三大化石能源开采、耗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累积――生物圈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阿伦尼乌斯二氧化碳增加含量会引起温度上升理论――温度上升造成气候问题引起环境公共服务不足,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新西兰气候变化部长戴维・帕克说:“作为新西兰推动环境可持续性的一部分,我们做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承诺”。

二、低碳经济确定主体与实施路径

低碳经济的对象有两个,一是生物圈中可分割、竞争性、有市场的资源(能源);二是生物圈中不可分割、非竞争性、难市场的整体性的环境公共服务。高碳经济,从竞争性、可分割有市场的资源看,就是资源过度、非约束开采耗用;从公共性、不可分割、难市场的环境公共服务看,就是向环境塞进了过度的碳,环境公共服务功能丧失,经济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低碳经济的主体。低碳经济涉及全球性温室气体排放的公共产品问题,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才能提供该公共产品。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奥尔森、斯蒂格勒茨(Stigler.G.J)、戴利(Herman Daly)、肯尼斯(J.M.Keynes)、Krister Hjalte等。因此,白皮书认为:低碳经济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政府的分配(distribution,注重公平)手段,而不仅仅是市场配置(allocating,注重效率)来实现。

(二)“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与“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获得路径。市场手段不等于低碳经济形成。朱迪・丽丝(Judish Rees)认为:“很明显,对全球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进行价格竞争时,发达的富国总能比相对不发达的国家出更高的价格”。戴利对环境无约束市场利用以“船的最佳沉没”为比喻,他说:“即使一条船的负载是最佳分配的,随着绝对负载量增加,它的水位线最终也会达负载线。超出负荷的最佳装载的船也会沉没――尽管它将以最佳的方式沉没!环境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设计出类似负载线标志的经济标志――以防止经济的绝对规模,即经济负载,沉没我们的生态方舟”。

斯密“看不见的手”经典地描述了传统经济主体间接提供非市场、不可分割的“公共福利”(公共产品)。但是,他的公共产品,说到底还是私人产品,也因此,市场不可能完全解决公共产品难题,而且他的公共产品供给既不需要成本,也不必强调主体,完全是经济人在追求私利时“不自觉”的副产品。斯密说:“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一般说来,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实际上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实现另一种目标,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罗默称其为:“成员无意识的集体打算来推进社会福利”。

低碳经济的另一面:少排放以维持良好的环境公共服务,迄今为止,“斯密式间接公共产品”没有完全解决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我们需要“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奥尔森说:“集团物品和非集团物品一样,取得越多,总成本越高”,并且“个人通过经济组织试图获得他们在市场中的活动而得到的同样的东西”。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要求有确定主体及其明确行动:确定主体有真实的成本增加,或约束行为以获得公共产品。因此,就私人产品与公共产品关系,奥尔森理论从私人产品(约束,即人类对资源,主要是能源的约束)的角度阐述公共产品供给,即公共产品必须由确定企业以真实成本、实际行动来提供。受搭便车,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以及奖惩实施成本等约束,将公共产品分割并以市场方式解决,即使可行也不经济。因此,公共产品不能从理性、自利的个人那里得到任何资助。如何获得公共产品呢?他提出三条件:(1)就边际成本增加而言,取决于公共产品收益该物品成本之比,与集团收益个人收益之比的关系;(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3)不同于集团利益的税收、制度等外在约束。

我们仅分析奥尔森式直接公共产品供给中的(2)就行动约束而言,取决于产业集中度(单个企业市场份额)与该行业需求弹性的关系,即低碳公共产品供给需要确定主体及其现实成本,《京都议定书》为实践例证,即碳减排,或者环境公共服务的获得需要付出现实成本,而且必须有确定主体,或者联合主体的一定份额为基础。

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2012年前,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基础上平均减少5,2%。经计算,这需要占199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或者至少55个国家和地区核准之后才能生效。此前,虽有126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议定书,但它们的排放总量离议定书的要求仍有差距。美国2001年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总量17.4%的俄罗斯对议定书能否生效起着关键作用。2004年11月5日,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后,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要求,《京都议定书》生效。

《京都议定书》一方面证明了奥尔森直接公共产品理论的正确;另一方面,就公共产品的公共属性而言,必须是集体的一致行动,且要求集体成员单独的份额占到一定比重,这需要透明化。

三、结束语

篇4

一、低碳经济的主要概念

低碳经济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起初的概念更接近于保护环境而做出的经济退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低碳中的经济已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低碳已经成了他的一个特点。低碳经济收益较高,对环境也较为温和,且具有高效率低能耗的特定[1],这也使得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为当地带来不小的经济收益。传统的经济原料主要是通过原油燃料来为其提供动力,伦敦的工业革命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说短时间内能给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对环境的破坏也是相当巨大的。与此相比,低碳经济主要是以新能源为主,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能源的利用,在利用自然能源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相当可观的能源补充[2]。另一方面,低碳经济虽然不能代替传统的燃料能源,但能够优化传统燃料的使用结构,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能力。

二、当代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所面临的境遇

(一)展现的机遇

对于金融来说,当今提倡的低碳经济概念,为金融指明了新的航路。与传统的市场规律不同,低碳经济是政府所提出来的经济方针,它的持续性和基础性都毋庸置疑。这对金融来说,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机遇[3]。只要能顺应时代的潮流,金融至少在百年内都能向前发展,不会受到其他商业价值潮流的影响。换句话说,低碳经济将金融方面的风投控制降到了最低的水平。另外随着碳金融以及绿色信贷的出现,那些刚起步的小型企业也受到了较好的初始资金及市场保护。比如在伦敦2002年的商业会谈中所提出的赤道原则,就为中小型企业提高了更多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低碳经济并非是只是在一个国家,其实许多国家都达成了低碳经济合作基金联盟,并成立了相关的金融机构,比如英国最先成立的Merlin生态基金背后就拥有着巨大的金融机构支撑。从1988年到2016年,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已经进行备案的环境金融组织已经到达了256个,其背后的资金支撑也达到了惊人的数目。

(二)遇到的挫折

1.金融机构转型困难低碳经济不仅为金融带来机遇,也对其提出了一些挑战[4]。如今的金融通常依托于传统较稳定的商业结构,其与低碳经济所要求目标的距离还比较远。金融实际上代表着资本的转移,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存在价值,所以往往需要依托于较为成熟的资本基础。如果想要脱离传统的金融模式,那么就需要与传统的资金划清关系,以便于投身于低碳经济模式当中。但实际上这种脱离十分困难,小型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无法完成这一转型,因为其资金周转并不能完成其空档期的基础运行,这也使得其只能依托于传统的金融模式。实际上,有些金融机构是无法享受到低碳经济带来的效益,其能做的也就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尽快进行金融结构转型,以求将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及其特异传统的金融结构,延长其寿命,尽量避免消失在当代。2.监管漏洞较多,相关法规还不够健全尽管我国在低碳经济中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比如说《循环经济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但实际上这些法律覆盖的范围面也依旧有限,面对着日新月异的金融环境,基本上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5]。另一方面,依靠于燃料体系的旧金融机构会因为自身的运转而起去钻法律的漏洞,从而不断压缩低碳经济的生存空间。实际上由于就燃料金融结构的稳定性较高于低碳经济,法律对其的保护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尤其是对于新兴的低碳经济机构,更容易成为商业竞争中的牺牲品。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的难度较大,这也使得一些金融机构挂羊头卖狗肉,从而进行“双标”经济,其不仅依靠于传统的燃料金融,也享受着低经济体系带来的政策优待。这种“双标”机构的出现,不仅是在透支低碳经济的生命力,还在消耗大量的公共资源,最终还会影响政府机构的公信力。

三、在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的创新对策

(一)促进产业内部技术优化,调整经济比值

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也将各种燃料能源带到了世界的视野当中。不过这种生产力的提升也导致了环境污染、化石原料严重消耗,这也是伦敦被称为雾都的主要原因[6]。直到现在,伦敦的空气质量仍未回到正常的水平,这就是血淋淋的事例。低碳经济的发展相较于工业革命,其本身并没有很高的技术提升能力,反而还需要技术的一定让步,这也使得一些快速融资对低碳经济不够感兴趣,也间接导致了低碳金融结构的融资困难,因此推动各产业间的技术换代和优化产业中的资源结构便成了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事情。在这次技术优化过程中,各大金融机构可以尝试着将资金进入到底层的技术更新部分,这将不仅可以促进技术的改革,还可以增加小型机构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这也为以后的深层次合作创造了基础。对于一些高新的技术,国家可以尝试向其中投入资金,以促进其更新换代,以求达到高效率、高质量、低能耗的“两高一低”的整体要求。

(二)建立对应体系,构建不同维度的环境金融市场

在环境金融的专属工具设计过程中,首先就是要降低机构进入的门槛,以便于一些中小机构可以顺利的投入到经济金融等。不过在此之前应建立良好的环境信息审核制度,以便于在接纳中小型机构时,可以对小型机构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绿色信贷业务,这种主要针对的是没有能力进行低碳改革的小型企业机构,以帮助企业成功转型,从而增加地产金融的市场占有率。国家方面还可以积极的帮助自由经济金融机构进行相关的金融工作,比如说开展绿色债券、低碳保险等相关方式来刺激资金流入到经济金融当中,从而提升经济金融的基础实力,以便能够适应来自传统金融结构的经济冲击。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国家低碳经济结构与社会经济谈经济结构相结合,以应对不同层次的市场冲击。比如说在国内的经济环境中,由于低碳经济的总体经济占比还是较低,所以可以依靠国家经济金融来提升自己的市场份额。但在和国外的经济合作当中,就可以尝试利用民间的身份进行相关的经济金融合作,从而避免很多国家性质上的矛盾,也为以后的矛盾处理提供了很大的缓冲空间。另外相比较于国家低碳经济金融机构,民间金融机构更能够涉及到国家涉及不到的地方,比如对一些较为极端的问题来讲,国家并不易出面,但是民间的低碳金融机构就可以进行干预。不管未来低碳金融结构能够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其首先还是要保证气完整的金融市场建设,实现以碳为主的金融交易流程。比如说低碳技术可以视为一种可交易的股份,企业的碳排放量可以视为信誉的一个方面,以增添低碳技术的市场比值。除此之外还要尝试对旧碳市场进行限制,比如加强对石油燃料的监管,我们对高碳排放的企业进行关停,这种可以使市场经济出现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给人一种低碳经济为主的心理增长暗示。

(三)建设信息互通平台

由于低碳经济本身只属于一种资本的外在属性,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涉及不同的行业,其跨度也较广,信息差异比较明显。信息的不平等会导致金融资本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判断,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准确流入。相对的,中小型企业也会因为收不到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入,也会影响其资金链的运作,从而导致三端无法准确合作。因此,低碳经济金融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共享平台信息,并定时进行完善和维护。共享平台信息的建设可以帮助银行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能够降低金融机构的风投顾虑,从而能够更好的为中小型企业进行融资。不过真的要共享信息平台发挥作用,就需要其覆盖多个领域和平台。不仅如此,这个平台还要保证其畅通性和透明性,以便保证,能够接收到高质量的信息流入,从而帮助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做出更加合适的判断。

(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低碳经济上虽然说制定了很多的法律,但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不过这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我国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也拥有着更大的资源,所以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弥补法律的漏洞。在法律的制定期间,政府可以尝试引导低碳经济的价值观走向来提升人们对低碳经济的自信心,从而降低低碳经济的发展压力。不过这也并非是长久之计,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更好的帮助低碳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对传统的燃料金融机构进行一定的约束。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浙江家电 国际竞争力

一、低碳经济的诞生和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诞生

随着全球气候异常,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威胁。人们不得不正视环境保护问题,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于是世界各国达成了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革命”的共识。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工业时代的来临给英国带来了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无法忽视的问题。资源的稀缺及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问题令英国政府产生了对未来发展的担忧。2003年英国首次以政府文件形式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此项文件为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于是发展低碳经济在英国拉开了帷幕。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

英国发展低碳经济时通过了一系列法规和计划,在此次新的能源经济革命中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也为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借鉴。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巴厘岛路线图”制定完成,发展全球低碳经济的规划更进一步。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了以低碳经济为世界环境日主题。2009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商讨了《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在2015年末,“巴黎全球气候协议”达成,这是人类历上第一份覆盖全球近两百个国家的减排协议,欧美等国家大力推进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革命”。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一)浙江家业的发展简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家电消费成为了一种典型的品质消费,家用电器成为了消费热点,企业纷纷投向了家电业,家电市场兴起。区域总、直营专卖店及家电连锁的出现都象征着家电销售渠道的发展。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家电业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浙江家电业蓬勃发展。浙江作为我国家电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一大批家电企业不断增长。奥克斯、方太、帅康等知名品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区域品牌转型成为全国品牌。浙江家电业不仅在国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着力于发展国外市场,省内一大批家电配件企业也成为了出口大户,在余姚和慈溪该类企业尤为繁多。慈溪作为上海、宁波、杭州三大浙江都市经济金三角的中心,拥有数千家家电配件生产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的家电兵团,其庞大的产业链催化了浙江小家电产业的飞速成长。截至2009年,该家电兵团就已创造了高达300亿的产值,但仍缺乏强势的家电驰名品牌[1]。浙江饮水机、电热水壶、电风扇等多种家用电器的出口在国内也位居前列[2]。据海关统计,2015年浙江省的电器出口额就达到了174.8亿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了0.2%。经过多年的发展,浙江家电业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产业技术的提高和管理模式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浙江家电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规模已经不容小视。2014年,全省家电业工业总产值已经达到1130.7亿元,是2000年的8倍。工业销售产值达到1107.2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2.6%。浙江省家电业制造的主要家用电器有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冷柜、电风扇、空调器、电饭锅、饮水机等。其中洗衣机销售产量居全国首位,冷柜、饮水机等一些主要家电产品量占全国比重居先。

1.浙江家电业发展情况。经初步测算,2010~2014年,电饭锅与空调器的产量增涨幅度较大,2014年产量均为2010年产量的1~2倍。吸尘器产量有较小幅度的增长,反之,洗衣机、电冰箱、冷柜、电风扇的产量不增反降,但洗衣机的产量仍居全国首位,说明浙江家电在全国仍具有生产优势。

2009~2014年出货值占销售收入额度的比重分别为38.67%、37.60%、35.35%、38.15%、37.54%、35.84%。由此可见,浙江省家电的出口比重较大,且发展较为平稳。

2.浙江家电国内市场竞争力情况。2014年浙江家电业的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和中国制造业500强双强。杭州金鱼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进入制造业企业500强,还进入浙江省百强企业,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双百强。由此可见,我省家电业在国内市场已拥有了一定的地位,朝着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更进一步,这为我省家电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电熨斗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70%,饮水机出口占全国出口的54.7%,其他主要家电出口也占全国家电出口的30%左右,近年来,我省在“企业国际化,产品走出去”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着,在国内市场,浙江省有着明显的出口优势。

3.浙江家电国外市场竞争力情况。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反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占有率与竞争力成正比。国际市场占有率计算公式如下:

MSij=Xij/Xwj

公式中,MS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市场总额;Xwj表示世界j类产品的出口总额。

数据来源:UN Comtrade数据库,《浙江年鉴2011~2014年》及中国商情网数据测算得到。

通过图1呈现的浙江省家电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浙江家电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较高,且稳步增长。在这五年内,浙江家电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11年的2.23%上升为2015年的2.80%,市场占有率提高了0.57个百分点,说明浙江家电的出口在走上坡路。

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4.浙江家电主要出口主要地区(国家)结构分析。从图2来看,美国、欧盟、拉丁美洲是浙江出口的前三大市场。2015年,浙江省对这三大市场的家电出口额分别为36.7亿元、29.9亿元和14.3亿元,三大市场合计占同期浙江省家电出口总值的46.3%。同期,浙江家电对东盟的出口额为12.2亿元,对沙特的出口额为9亿元[3]。其中除对美国外的家电出口均为增长,这说明了浙江家电业的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了发达地区,产品的国际知名度有所提高。

5.国际竞争优势分析。⑴资源优势。浙江资源充沛,为家电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生产要素。以慈溪、余姚为代表的家电业发展较好,零配件的生产规模较大,家电零配件基本做到自给,大大降低了浙江家电业的原材料和配件采购成本[4]。且浙江省处于沿海,港口众多,在产品运输方面拥有着巨大的优势。浙江省经济发达,拥有充足的工业资本,且设有多所高校,其中不乏浙江大学等多名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为技术创新提供支持。这些都为浙江家电业的发展创造了优势。

⑵价格优势。由于国内资源丰富,浙江家电的基本生产要素很少依赖进口,商品的原材料成本较低,形成了相对于国外电器明显的价格优势。

⑶产品发展日益高端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浙江省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顺应现代的数字化潮流,推出信息家电,令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模型体系认为:某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六大因素:需求状况、要素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作用、机会。本文以此对在低碳视角下浙江家电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

(一)低碳经济改变家电消费导向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一需求条件易受低碳经济影响。转向低碳经济的生活方式如今已被广大人们所接受及倡导。人们越来越注重节能减排,“低碳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从而广大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也转向了低碳商品。消费需求的变化意味着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即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产业竞争力考虑降低碳排放因素,一国的某一产业在实现降低碳排放的前提下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容易被消费者和市场所接受[5]。在这一需求下,浙江家电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生产节能、安全、环保的家电产品为目标。能耗高的家电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浙江家电在这一导向下向绿色制造转型。

(二)低碳经济对浙江家电的价格优势造成压力

低碳经济影响产业资源与要素条件。资源与要素条件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级要素。前者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是一国先天拥有的、不需太大代价就能得到,如: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气候、融资等。后者是需要政府、企业、人的长期持续地投资才能创造的要素,如通讯基础设施、科研基础设施、高级和熟练的劳动力、专业技术知识等[6]。

浙江家电一向拥有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这是其在国际上的一大竞争力,也是其开辟国外市场的重要砝码。低碳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低碳技术创造了清洁能源,降低了产业高碳排放对气候造成的伤害,减轻了环境负担,但也提高了企业的能源成本。企业需贯彻低碳制造这一原则,无论是生产还是产品的使用上都要达到碳标准。这一基本要素的改变使企业的利润空间遭到挤压,削弱了企业生存的优势。在高级要素方面,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家电业的运行提供了低碳规制。实行低碳规制,在一定意义上带来能源消耗成本的降低,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摒弃落后生产力,提高低碳技术成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低碳经济影响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一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本身要素的密集度发生变化。产业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提高促进资源要素和优化配置的能力,一国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提供更具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优势[7]。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格局下,外在竞争压力增强,企业需改变自身的战略和结构来应对。这会刺激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产业的选择。

(四)低碳经济影响政府对产业的政策

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做到行政、法律、济手段并重。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应对全球经济低碳化发展,如征收碳税,制定出台产业导入政策,土地使用配套政策,资金配套政策等引导低碳产业的建设,并采用法律手段来规制产业活动。经济上,政府设立低碳产业基金,建立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支持产业低碳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又带来了机遇。低碳经济促进了很多新兴产业的诞生,如风能产业、核能产业、海水氢能源产业等。这种新兴产业从根本上减轻了自然环境的“碳压力”,大大地缓解了人类活动、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状况。

四、对策和建议

据分析可知,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浙江家电业在国际竞争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有些方面仍需加强。以下是本文针对该产业发展的一些不利因素所提出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低碳能源要素发展

家电产业跟随时展的步伐逐渐成熟,中国家电业发展了30多年,传统家电业的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信息发达国家家电企业重点研究家电信息化,积极投入消费电子领域,亚洲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了世界性家电工厂的理想转移基地[8]。我国作为世界家电主要制造基地之一,为保持长远家电业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我国的家电业是以“模仿”起步的,技术专利和商标注册数量远不如发达国家,甚至对于国外技术拥有一定的依赖性。在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家电业由原来的国内市场竞争演变为国际市场竞争[9]。浙江若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应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低碳经济时代,产业低碳能源要素为各大产业的重点研发目标。在开发低碳清洁能源产品的过程中,低碳技术已然不可或缺,这就需要依靠科技领域的创新来实现了。

(二)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虽极力控制,但我国的碳排放量在世界仍居首位。鉴于资源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状况无法轻易改变。浙江作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市之一,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以煤、石油为主的“高碳”能源,在碳竞争这一层面,我省缺乏优势。要做到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的出路,然而这些都需要低碳技术的支撑。首先我们知道,技术的载体是人。就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可培养的重点目标。低碳经济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问题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10]。低碳领域的科研技术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都是浙江家电业在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教育部门应将低碳教育引入高校,大学应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培养低碳技术人才,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三)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主张绿色科技

如今绿色家电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趋势,在国际市场上,绿色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11]。

一家新加坡的热电水器企业德尔乐施采用紫铜作为其加热器的材料,消除了生活用水的二次污染;海信在空调的制造上采用离子健康技术,除去空气中的主要气体;威博推出与海尔防电墙技术结盟产品。这些绿色智能产品都吸引了大批消费者。浙江的德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行业首款全直流变频吸油烟机上市,是2013年浙江家电业一项自主创新的典例。杭州“万胜”牌WK60YV高效节能压缩机被国家科技部、质检总局立项为“国家火炬项目”。绿色科技已是企业自主创新的主流,企业加大对其的研发投入有利于创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政府完善鼓励低碳家电生产的政策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进行低碳家电产品仍需政府进行引导。生产绿色家电产品及低碳技术的研发大大提高了生产成本,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面临的压力加剧。部分企业在面对这些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时,缺乏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政府完善鼓励低碳家电生产政策,对家电企业研发节能创新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补贴,有助于推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政府也需对消费者进行引导,令消费者加强环保意识,消费转向绿色家电。

参考文献

[1]温卫娟.行业物流管理[Z].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80.

[2]徐.浙江家电出口贸易问题探讨[J].价格月刊,2011(06):26.

[3]去年浙江省家电出口微增.中商情报网.

[4]魏玉祺.浙江家电业的品牌之痛[J].F代家电,2004(06):57-58.

[5]刘景卿.低碳规制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分析[D].宁波大学,2014:12.

[6]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7]何铖.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2:11.

[8]姜淑.家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9.

[9]刘红燕,曹艺.21世纪中国家电业国际化发展战略[J].经济师,2004(5):44.

[10]王亚杰,张永泽,谢苗峰.发挥高校独特优势支撑引领国家低碳发展战略[J].北京教育,2010(21):15.

篇6

关键词 经济带 生态湿地 低碳经济 政策实施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1、低碳经济的相关问题

1.1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中的“经济”一词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碳”狭义上指造成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气体,特别是由于化石能源燃烧所产生的,广义上包括《京都议定书》中所提出的温室气体。“低”则是针对当前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生产消费体系所导致的高的碳强度及其相应地的碳生产率,最终要使得碳强度降低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能够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目标。

1.2发展低碳经济目标:发展低碳经济或者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激励,推动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并且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从,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2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概况

2.1区域概况: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毗邻渤海和黄海,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陆域面积5.6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920公里,海域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约18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69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605元。

2.2发展优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区位优势明显:位于环渤海地区重要位置,是东北经济区与京津冀都市圈的结合部,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关键地带,与日本、韩国、朝鲜隔海邻江相望,邻近俄罗斯、蒙古,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欧亚大陆通往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资源丰富优良:拥有约2000平方公里的低产或废弃盐田、盐碱地、荒滩和1000多平方公里可利用的滩涂;镁、硼、钼、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较大;宜港岸线约1000公里,80%以上尚未开发;双台河口、丹东鸭绿江口湿地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陆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工业实力较强:造船、机床、内燃机车、成套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石化、冶金等原材料工业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规模较大;拥有一批国家骨干企业和大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及产业工人。交通体系发达:大连、营口等港口拥有300多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2个,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依托沈山、哈大等干线铁路,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疏港和支线铁路运输网络;沈大、沈山、丹大、盘海营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区内;大连、丹东、锦州3个空港已开辟87条国内航线和46条国际航线。

3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产业与生态矛盾

3.1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产业园区产业定位

类型 产业区名称 数量

综合类 1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2大连金州登沙河新区,3普湾新区,4大连瓦房店沿海经济区,5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6大连黑岛循环经济区,7庄河瀛浒经济区8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9葫芦岛北港工业区,10大连保税区主功能区,11锦州滨海新区, 12锦州凌海经济区13盘锦辽滨沿海经济区14盘锦化工产业园,15兴城临海产业区16营口北海新区。 16

重化工类 1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2大连庄河临港经济区,3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核心产业区,4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5丹东东港组团,6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7营口大石桥沿海新兴产业区 7

轻工业类 1盘锦辽河口生态经济区,2大连皮杨中心产业区,3丹东前阳组团,4丹东大孤山组团,5锦州龙栖湾新区 5

特色类 1丹东新区组团,2盘锦石油装备制造基地,3葫芦岛打渔山泵业基地, 3

高新类 1大连旅顺南路软件产业带2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3营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4葫芦岛绥中滨海经济区,5葫芦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5

旅游休闲类 1大连旅顺绿色生态经济区2大连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3大连长山群岛海洋生态经济区,4安波温泉度假区,5大连龙门温泉旅游度假区,6觉华岛旅游度假经济区。 6

3.2诸多产业集聚与湿地保护相间的协调问题

辽宁沿海地带作为水陆过渡地带,环境敏感度高,工业发展对沿海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尤其以湿地和林地生态环境保护为最。辽宁滨海景观生态保护源主要包括盘锦和丹东两处较大的湿地,及绥中、大连两地三处较小的湿地源等五处湿地生态源。而诸多以化工等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位列其间,因此要对园区的污染处理进行严格的控制,急需与湿地保护进行协调。

4从低碳经济出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产业

4.1建设节能型产业结构

辽宁沿海城镇带应积极优先发展电子信息、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加快利用信息、节能、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对污染大、能耗高的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渗透同时;针对目前辽宁沿海城镇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缺乏核心关键技术、知名品牌和位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链、产业链的低端的现状,提高其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4.2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废物排放。辽宁沿海城镇带要尽快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制定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政府绿色采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逐步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大力开发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产业链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绿色技术”,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建设资源节约的循环型社会,完善循环经济体系。

(4)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进行区域划分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辽宁沿海城镇带应确立“主动保护”的思想,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积极构筑辽宁沿海区域生态安全体系。对生态敏感区应实行严格保护;对控制性保护区适度开发利用,保证环境质量不下降和生态功能不受损害。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立分类收集与回收网络体系;确保区域持续性供水安全,力争区域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发展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绿色”机动车,有效减少辽宁沿海城镇带污染物排放,形成生态环境安全格局和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总结: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区域以立足辽宁,依托环渤海,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港产业带、生态环境优美和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形成我国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同时,将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来实现经济迅速增长为目标,“以人为本”是原则,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辽宁沿海经济带。

参考文献:

[1] 吴昌华. 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 中国投资,2009(2):116.

[2](美)简・雅各布斯. 城市经济[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0- 90.

篇7

关键词 碳税;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要素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 F810.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9-0099-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9.017

CO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气候问题的焦点。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量更是逐年显著增加。仅2000-2005年中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较十年前增加了四倍[1]。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CO2排放国,随着人口增长、重工业、交通运输业发展,CO2问题会越来越严重[2]。结合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中国政府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并考虑到中国目前经济的规模及增长速度,中国碳减排的压力在不断增加。

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造成了环境的负外部性。新古典经济家庇古(A.C. Pigou)提出了通过税收的办法将外部成本内部化,按照污染物的排放量或经济活动的危害来确定纳税义务,这就是著名的“庇古税”[3]。碳税就是一种庇古税,征收碳税实质上是对人类行为产生的CO2所造成的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过程,是减少CO2排放量最具有市场效率的经济措施之一[4-5]。

目前,瑞典、丹麦、荷兰、芬兰、挪威等国已征收CO2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不少国家也将建立针对减少碳排放的税收制度提上日程[6]。对CO2征税,应该包括商品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所排放的CO2,从原材料的开采过程、生产过程、分配过程到提供最终产品给消费者[7]。但是,在实践和具体操作中,主要是针对化石能源(化石能源在此不仅包括天然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也包括有其直接加工转换而成的二次能源如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等)使用所产生的CO2,这部分CO2的排放量占到人类活动产生CO2排放量的70%以上。考虑到化石能源产品的不同性质及化石能源的不完全燃烧,大部分国家在核算化石能源的CO2排放量时多采用含碳量来确定。这也是本文在核算中国各省份的CO2排放量时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从欧盟国家征收碳税的经验来看,在引入碳税时应坚持税收中性原则,初始碳税税率设置较低。欧盟国家碳税的开征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CO2的排放,且对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

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开征碳税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税对GDP的影响,及碳税的节能减排效果方面。大部分学者认为开征碳税会对一国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而对能源消耗,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差异。高鹏飞等[8]通过建立MARLAL-MACRO模型得出碳税的减排效果明显,但同时也给经济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的结论。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9]采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NAGE)研究了碳税对中国经济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表明征收碳税虽然使CO2排放量有所下降,但会使中国经济状况恶化,且长远看,征收碳税,实施温室气体减排,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代价将十分高昂。王灿等[10]认为实施CO2减排政策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同时也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困难。金艳鸣等[11]根据2002年全国、广东和贵州的三区域绿色社会核算矩阵构建了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得出征收环境税如碳税比征收能源税减排效果更明显,环境税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影响为正,对落后地区的影响为负。苏明等[12]利用一般可计算模型(CGE)分析了碳税对经济的影响,开征碳税会带来GDP和通货膨胀率的双下降,碳税税率越高碳排放下降幅度越大。张明文等[13]通过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得出征收碳税能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规模,对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具有抑制作用。姜克隽[14]提出征收碳税对我国未来CO2排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碳税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到较低的碳排放经济体系,这种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经济发展,进而GDP的损失就不明显,最高在0.45%左右。Matsuo 和 Naoki[15]研究认为CO2减排5%将带来约1%的GDP损失。Floros和Vlachou[16]通过研究碳税对希腊制造业及能源行业的影响,认为碳税能有效抑制CO2的排放。Karp和Liu[17]通过联立方程模型发现美国减排30%的温室气体将引起3%的GDP下降。瑞典环境保护部门研究显示1974-1994年间GDP增幅为47%,同期相比总耗能几乎不变,碳税还促进了区域制热由化石能源向生物燃料的转变[18]。

以上学者或部门的研究或基于定性分析或基于未来预测的定量分析,较少涉及以客观数据为研究样本的定量分析。此外,为数不多的基于客观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较少涉及到全国范围,多是局限于某一地区。本文以1999-2007年各省市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中国各省市在样本期所消费的化石能源的CO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依据国际经验制定不同碳税情景税率,然后利用1999-200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建立相关的数据模型定量分析了在不同的情景税率下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耗的影响。

1 中国能源碳排放量的估算及碳税情景模式设置1.1 中国能源碳排放量的估算

征收碳税的最直接目的是降低最主要的温室气体CO2的排放量,碳税税额的多少是根据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直接决定的,单位能源产品产生的CO2越多,对其征收的碳税税额越大。因此对各种化石能源碳排放量的核算成为碳税征收的关键。在计算碳排放量时需首先获得能源CO2排放系数。能源CO2排放系数指消费单位能源所产生的CO2排放量。不同能源产品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引起气候变化的碳排放量不同,故其CO2排放系数也各不相同。

本文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6年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相关数据和计算公式,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公布的各种能源的平均低位发热量,《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0-2008)中历年各地区的能源消费量数据,经过相关计算和转化可推算出中国各个年份、各个省(市、自治区)各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量。历年中国各化石能源CO2排放量计算结果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CO2排放量的增长速度逐年增加,2007年的碳排放量已达到1999的2.4倍。在各种化石燃料中,煤炭的碳排放量占到总燃料排放量的80%以上。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能源分布及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等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能源的生产、使用量进而影响本地区CO2排放量。为了更详细地描述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量指标,将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的能源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描述如图1所示。通过图1可以看出,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碳排放量差异很大,2007年度CO2排放量最多的省份山东省可以达到最低的七个省份CO2排放量的总和。

1.2 碳税情景模型设置

从中国实际情况考虑,我国在确定碳税税负水平时应考虑以下问题:首先,碳税的提出和实施是以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不同于筹集财政资金为目的

2.上海市、自治区能源数据缺失严重排除在样本之外。

的大部分税种,税率设置越高,越容易达到该税种设置的目的;其次,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依赖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扩张拉动经济增长,征收碳税会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价格,减少能源消费,从而降低社会总产出,对经济规模扩张产生消极影响;最后,我国现行税收负担较重,在征收碳税时初始税率设置应较低,避免企业生产活动产生较大的波动,打击企业生产积极性,同时相应降低其他税种的税率。如瑞典在征收CO2税的同时削减了个人所得税、农业方面的能源税及继续教育方面的税收,丹麦、荷兰、英国等在征收碳税的同时也相应削减了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证缴款。总之,我国在碳税征收的初期,应从低征收碳税,减少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从减排成本角度考虑,CO2减排的技术研究表明,通过植物吸收CO2时每减排一吨碳的实际成本约为5美金,通过常规能源技术手段的减排成本约为每吨碳10美金[9] 。从碳交易机制角度看,实现清洁发展机制(CDM)交易产生CERs时获得CO2减排价值约为8-12欧元/吨,以配额为基础的欧盟排放许可权EUAs,其2006-2008年间的CO2减排参考价格约为25欧元/t[19]。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在此选取三种碳税水平依次为每吨CO25美元、10美元、20美元的定额税率,作为拟征碳税的三种不同碳税情景,并分别建立相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通过比较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碳税情景下,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 计量模型的设计及数据说明

2.1 模型设定

为考察碳税与经济增长及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在建模时借鉴李绍荣等[20]提出的受税收结构影响的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将能源因素引入其中,提出其扩展模型如下:

Y=K∑ni=1αixiL∑ni=1βixiE∑ni=1δixie∑ni=1γixi+ε

(1)

对其两侧求导:

lnY=∑ni=1αixilnK+∑ni=1βixilnL+∑ni=1δixilnE+∑ni=1γixi+ε

(2)

其中Y表示总产出,K表示资本使用量,L表示劳动投入量,E表示能源消耗, xi (, i=1,2,… n)表示第i种税在总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xi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为得到理想的研究结果,本文将引入碳税后的整体税收收入分为碳税收入和非碳税收入两类,即式(1)中n取值为2,x1表示碳税收入占总体税收收入的比重,x2 为非碳税收入占总体税收收入的比重,同时也表示中国现行的税收体系。令式(2)中的i 取值为2,可得进一步模型如下:

lnY=(∑2i=1αixi)lnK+(∑2i=1βixi)lnLE+(∑2i=1δixi)lnE+∑2i=1γixi+ε

(3)

从式(2)中可以看出,参数αi 、βi、δi分别表示第i种税种的结构份额对资本、劳动、能源要素产出弹性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示征收碳税后税收结构份额对资本、劳动、能源的产出效率影响。γi 表示剔除资本、劳动、能源要素的影响后,第i种税种的税收结构份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若γ1 为正,则说明在资本、劳动、能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摒除其对经济产出弹性的影响之后,碳税征收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且此时的资本、劳动、资源组合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相反,若γ1 为负值则说明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总产出随着碳税结构份额的增加而降低,征收碳税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效应,且此时的资本、劳动、能源组合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

2.2 数据来源说明

上述各变量的观察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样本时间跨度为1999-2007年,截面个体为除上海、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Y、K、L观察值分别取自《中国统计年鉴》的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从业人员,E的观察值取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各地区的能源消费数据。x1由各地区碳税收入与总税收收入(加入碳税收入调整之后)的比值决定,碳税收入等于地区碳排放量与单位碳税的乘积,x2 为非碳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在数值上等于1- x1。

3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本文选取了我国1999-2007年29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上海、因数据不完整剔除)。利用Stata10.0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筛选及检验过程如下:首先,考察自变量系数所反映的样本整体性效应,选择合适的面板数据回归方式,来确定面板数据适用的回归方式是混合估计模型、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其次,根据选定的模型进行相应的异方差及自相关检验。最后,根据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模型修正模型。通过以上过程,得到最终估计结果见表2。

从回归结果看,各模型调整后的R平方均在0.96以上,表明整个模型的拟合度较高,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力度很强。大部分参数的估计值的t统计量通过了t检验,变量显著。

在上述三种碳税情景下,x1的系数γ1均显著为负,表明在资本、劳动、能源要素不变的情况下,碳税结构税率的增加会降低社会总产出,对经济增长起负面影响。碳税收入在总税收收入中份额x1的增加,都会带来经济的总体规模不同程度的下降。具体来看,在情景一,征收5美元/t的碳税体制下,碳税收入占总税收收入比重每增加1%,会使经济的总体规模下降到原来的e-21.79%=0.804倍。在情景二与情景三下经济规模分别下降到原来的e-13.39%=0.875倍、e-6.69%=0.935倍。即征收碳税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会降低经济的总体规模。而三种碳税情景由一到三,碳税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是不断减弱的。一方面开征碳税会降低私人及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影响经济规模的扩张,抑制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征收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来源,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投资拉动了GDP;此外,碳税税率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新技术、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提高能源要素的使用效率,部分抵消了税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消极增长。从长期来看,假设中国开征碳税,税率依次从较低税率5美元/吨提高至10,20美元/t,碳税对经济的抑制作用呈现弱化的趋势。

对于能源要素而言,征收碳税时会提高能源的产出弹性,提高幅度会随着税率的增加而降低。当碳税税率分别为5美元、10美元、20美元每吨时,碳税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能源要素的产出弹性分别提高1.75%,1.08%,0.549%。与非碳税税类相对应的比例分别为0.022%,0.021 8%,0.021 8%,远低于碳税对能源产出效率的影响。即征收碳税时对能源要素的作用明显高于现行的税收体制对能源的刺激。而随着碳税税率的提高,能源要素的产出效率逐渐降低,相应的资本、劳动要素产出效率提高,从而形成资本、劳动要素替代能源要素,降低了能源要素的使用。因此,碳税对能源的刺激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针对资本、劳动要素而言,对CO2排放征收碳税时,劳动、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均有所增加。且随着碳税税率的提高,资本和劳动要素的产出弹性提高比率均随着碳税税率的提高而增加。如表2所示,碳税所占比重每增加1%时,三种碳税情景下的资本要素产出弹性提高的比例依次为0.302%、 0.378%、0.428 4%,劳动要素提高比例为0.77%、0.89%、0.988 5%。即随着碳税税率的提高,税收份额的增加会提高劳动、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而且对劳动要素的正效应要明显大于对资本要素的正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资本和劳动要素是完全通过市场获得收入,那么决定要素收入份额的就是其产出效率。而目前中国实际的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远大于劳动的产出弹性。因此,当分别征收5美元、10美元、20美元的碳税时,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收入差距将随税率提高而不断缩小。

4 结 论

综合上述的分析可知,近年来中国CO2排放量显著增加,2007年的碳排放量与1999年相比,达到了后者的2.4倍。中国碳排放压力逐渐增加,碳税作为最有效地经济手段之一,似乎需要择机适时开征。通过实证检验可知:首先,在中国开征碳税将会对经济规模的增长产生消极的作用,造成GDP的明显下降,而下降程度与税率水平成反比。其次,随着碳税税率的提高,能源要素的产出效率逐渐降低,相应的资本、劳动要素产出效率逐渐提高,从而形成资本、劳动要素替代能源要素,最终降低了能源要素的使用。因此,碳税对能源的刺激作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长期看,随着碳税制度完善,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碳税税率逐步提高至较高水平时,碳税对经济的冲击将逐渐减弱,同时资本要素、劳动要素对能源要素的替代效应增强,最终将降低能源要素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反之,从短期来看,仅通过碳税开征来有效地促进节能减排还是面临较大的困难。最后,随着碳税税率的提高,税收份额的增加会提高劳动、资本要素的产出效率,而且其对劳动要素的正效应要明显大于对资本要素的正效应,而目前中国实际的资本要素的产出弹性远大于劳动的产出弹性。因此,当碳税税率提高时,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收入差距将随税率提高而不断缩小,即碳税税率提高还会减小劳动和资本要素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因此,虽然长期看来开征碳税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且碳税能有效地调节要素间收入分配。但是就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开征以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碳税对中国经济影响较大,节能减排效果相对较弱,不建议在现阶段开征碳税。针对节能减排和气候变化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扶植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抑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过快增长。②鼓励发展并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绿色生产,提高能源的产出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环境成本。③加强促进节能减排与新能源的财政政策。如增强重大节能减排工程的财政投资补助力度并扩大范围;对风能、太阳能等再能源及新能源技术、设备及产品实施明确的财政补贴,资金奖励或税收优惠等政策。④增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增加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Brahic C. Carbon Emissions Rising Faster than Ever[EB/OL].(2006-10-10)[2010-10-01].省略/article/dn10507carbonemissionsrisingfasterthanever.htm.

[2]汪曾涛.碳税征收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J].理论探索,2009,(4):68-71.[Wang Zengtao.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Carbon Tax and Its Experience[J].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2009,(4):68-71.]

[3]OEC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or Environment Taxes[M].Paris:OECD,1996.

[4]European Environmental Agency(CCA).Environmental Taxes Implemen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iveness[M]. Copenhegen:EEA,1996.

[5]王淑芳.碳税对我国的影响及其政策响应[J].生态经济,2005,(10):66-69.[Wang Shufang.Effect and Policy Responses of Carbon Taxes in China[J].Ecological Economy,2005,(10):66-69.]

[6]张克中,杨福来.碳税的国际实践与启示[J].税务研究,2009,(4):88-90.[Zhang Kezhong, Yang Fulai.The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Enlightenment of Carbon Tax in China[J].Taxation Research,2009,(4):88-90.]

[7]Kejun J, Cosbey A, Murphy D. Embodied Carbon in Traded Goods [C].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 Seminar, Copenhagen, Denmark, 2008.

[8]高鹏飞,陈文颖.碳税与碳排放[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2(10):1335-1338.[Gao Pengfei,Chen Wenying. Carbon Tax and Carbon Emission[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2002,42(10):1335-1338.]

[9]魏涛远,格罗姆斯洛德.征收碳税对中国经济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8):47-49.[Wei Taoyuan, Glomsrod S. The Impact of Imposing Carbon Tax on the Economy and Greenhouse Emission of China [J].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2002,(8):47-49.]

[10]王灿,陈吉宁,邹骥.基于CGE 模型的CO2减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5(12):1621-1624. [Wang Can,Chen Jining,Zou Ji.Impact Assessment of CO2 Mitigation on China Economy Based on A CGE Model [J].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 2005,45(12):1621-1624.]

[11]金艳鸣,雷明,黄涛.环境税收对区域经济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J].经济科学,2007,(3):104-112.[Jin Yangming,Lei Ming,Huang Tao.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Tax on Regional Economic Environment[J].Economic Science,2007,(3):104-112.]

[12]苏明,傅志华,许文,等.我国开征碳税的效果预测和影响评价 [J].环境经济,2009,72(9);24-28.[Su Ming, Fu Zhihua, Xu Wen, et al.Effect Prediction and Impact Assessment of Introducing Carbon Tax in China[J].Environmental Economy,2009,72(9):24-28.]

[13]张明文,张金良,谭忠富,等.碳税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6):48-51.[Zhang Mingwen, Zhang Jinliang, Tan Zhongfu, et al. Analysis on Effects of Carbon Taxation on Economic Development,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J].Technology Economics,2009,28(6):48-51.]

[14]姜克隽.征收碳税对GDP影响不大 [J].中国投资,2009,(9):20-23.[Jiang Kejuan. Imposing Carbon Tax Will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GDP[J].China Investment,2009,(9):20-23.]

[15]Matsuo N. Key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Emissions Trading for the Kyoto Protocol[J]. Energy policy,1998,26(3):263-273.

[16]Floros N, Vlachou A. Energy Demand and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s in Greek Manufactur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bon Tax [J]. Energy Economics,2005,27(3):387-413.

[17]Karp L, Liu Xuemei. Valuing Tradable CO2 Permits for OECD Counties[Z]. UC Berkeley working paper,NO.872,1999.

[18]Swedish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 Environment Taxes in Sweden Economic Instrument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M].Stockholm: Swedish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1997.

[19]张建国,刘海燕,张建民,等.节能项目节能量与减排量计算及价值分析 [J].中国能源,2009,(5):26-29.[Zhang Jianguo,Liu Haiyan,Zhang Jianmin,Dong Luying . Calculation of Energy Savings and GHGs Emission Reduc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Project and Value Analysis[J].Energy of China,2009,(5):26-29.]

[20]李绍荣,耿莹.中国的税收结构、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2005,(5):118-126.[Li Shaorong, Geng Ying. The Effects of Tax Revenue Struc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05,(5):118-126.]

Effects of Introduction Carbon Tax on China’s Economy

LIU Jie LI We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100, China)

篇8

[关键词]工业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设计标准、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给排水工程的建筑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牵扯到方方面的因素,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供同行参考。

一、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及其原则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标准

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企业以有效利用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避免环境污染、健康安全建筑等为核心开展建筑施工,为此,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降低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平衡的不良影响。建筑本身就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所以,在其建筑过程中势必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这些资源和能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需要积极开展绿色建筑,即尽可能的提高建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规避建筑资源和能源浪费行为。同时,积极采用和开发新型二次新能源,加大有效资源的可重复利用力度;二是保证绿色建筑的空间、功能以及使用均能够满足现行社会的需求,即绿色建筑空间具有包容性、功能具有综合性、使用具有可扩展性、适应性以及灵活性;三是绿色建筑既需要包含传统地方文化意韵,又需要体现出现代气息的建筑环境艺术,使人感觉到复古感、舒适感、亲切感。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作为一种现代化先进的设计手段,其对促进中国工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确保绿色建筑设计的高效性,因此,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简单高效发展、整体及环境优化以及健康舒适三大设计原则。

1、简单高效发展设计原则。绿色建筑是以实现节约资源、保证有效资源使用价值最大化为基础开展。

2、整体及环境优化设计原则。建筑是一个多方面相互结合的过程,其设计过程中,需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3、健康舒适设计原则。健康舒适设计原则主要是为保证所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因此,建筑企业开展绿色建筑设计时,应将用户的健康感、舒适感放在首要位置,即要体现在用户与自然环境的沟通,即室内空气是流通、室内的采光面积、室内的隔音效果,室内的视觉效果等。

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在中国,由于传统发展模式、传统建筑设计体系是一个不可持续的体系,这个体系往往带来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在绿色文化理念的影响下,思想理念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并逐渐的探索建筑设计发展的“绿色’道路。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进一步推进了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战略宏伟目标的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自运用到工业建筑设计中以来,在其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工业建筑设计给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促进了工业建筑规划设计、实施建筑以及管理使用等全过程的系统化,通过运用该理念促进了工业建筑设计各影响因素的相互融合,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不同厂房建筑设计的要点 绿色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工业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的建造投资,并为日后的生产阶段创造节能、降耗、环保等多功能环境。随着工业厂房工程数量的持续增多,建筑经济收入的快速增长,建筑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厂房建筑的类别考虑,设计人员还需结合不同的厂房,在设计中编制有针对性的绿色工程方案。 1.单层厂房 单层厂房是最普遍的工业建筑,使用的时间相对较长。单层厂房建筑的绿色设计需重点考虑结构的布置,以保证生产流程的顺利实施。厂房设计应先确定生产线的分布方案,再考虑机械设备的操作要求。此外,对于建筑内的通风、采光等问题,可适当控制厂房结构的跨度,扩大通风、采光的面积,避免工业生产废气过度集中。 2.多层厂房 为了适应大范围工业生产的需要,近年来多层厂房在工业企业中的运用很多,建立了横向与竖向的生产流水线。根据多层厂房面积广、结构多、高度大等特点,在绿色设计时应合理调配空间面积,充分利用厂房内的各个生产区域,以减少厂房面积的浪费。同时,必须设计相对应的空调系统,且准确地布置在厂房内部,以保持良好的通风、排气效果。 3.加工厂房 工业企业的加工厂房一般有冷加工、热加工两种,设计人员需考虑冷热加工生产的具体要求,编制环保节能型建筑物方案。一是热加工厂房,该厂房易产生大量的余热、烟尘而形成废气污染,绿色设计方案中应配备多功能除尘系统,利用机械设备实现自动排热排烟; 二是冷加工厂房,可分为重型冷加工厂房、轻型冷加工厂房。以轻型冷加工为例,绿色设计应选择大柱网结构,以方便厂房内工件运输活动。 4.动力厂房 企业实现自动化、一体化生产模式,各种机械设备、电气设备在提高产品加工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动力厂房的功能是提供设备运行所需的动力,但其也是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场所。从安全及环保角度考虑,动力厂房设计应妥善处理特殊气体的储藏保护。例如锅炉房、煤气站的设计,既要缩短两个厂房之间的距离,也要设计多功能的传输管道,以方便动力源的传输。

四、推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应用的措施

(一)强化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降低绿色工业建筑设计风险

应进一步强化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在传统绿色经济工业建筑设计工作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一方面是充分披露因废弃排放对环境产生的各种风险,通过降低绿色会计报告的重大错报风险,起到降绿色工业建筑设计风险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绿色经济工业建筑设计应积极开展计划工业建筑设计工作,严格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保障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和编制工业建筑设计报告的真实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二)加强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业务培训,培养“双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

企业加强绿色工业建筑设计业务培训,培养“双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是加强我国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要企业构建专门工业建筑设计知识培训机构,定期组织工业建筑设计人员进行工业建筑设计知识培训,不断提升工业建筑设计人员业务水平和适应能力,保障其能够满足碳工业建筑设计的需求;其次是加强培养“双复合型”工业建筑设计人才。“双复合型”人才是指集工业建筑设计知识、环境知识、工程技术知识等为一体的人才,同时,该人才需要具有灵活的头脑、清晰的思路、较强的综合能力、工作责任感以及实践水平,且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三)基于环境保护条件下进行工业建筑设计

为了保护地球环境,减少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影响,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加入全球化的环境体系,绿色工业建筑设计是一个必要且必须的手段。当然,由于绿色建设工作固有的复杂性,其在我国的全面实施还需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要从基础的绿色工业建筑设计工作做起,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球化经济的现状,循序渐进地推进这项工作。作为新时期的工业建筑设计人员,要从国家竞争力、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以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为国民经济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辉. 环保节能建筑浅论[J]. 科技信息, 2011,(18).

篇9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产业 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征。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降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行污染转移和转嫁的风险(陈翥,2010),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特征。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低碳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领域的开拓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支撑,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因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领域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在未来建立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一场新国际趋势。《联合国》将国家疆土用国际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任何国家都不得以武力掠夺他国领土及其之上的各种资源,而《关贸总协定》则允许各国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利用他国领土上的资源,包括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李俊峰、马玲娟,2008)。而气候变化后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是规制世界上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利用这种资源的权利的原则和法律。庄贵阳(2008)认为,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希望以此建立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的桥梁。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高资源生产率,但低碳经济更强调低能源强度和低碳排放强度,这同样也是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中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

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通过国际合作,集成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紧密,发达国家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自主创新。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发生重构,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同时,消费者要转变观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生产领域低碳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带动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高资源生产率基础上的经济与环境双赢,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得更大的产出。当然,这里的“产出”不仅仅是产值或GDP,还应包括发展机会。茅于轼、李来来(2007)认为,“低碳经济”比单纯追求GDP能创造出更多的体面就业、不错的收入、更少的废弃物或零废弃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间,那么“低碳”相对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更多一些快乐。

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产业

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巨大推动力,低碳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产业也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林善浪、吴肇光(2003)指出,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的产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较量,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产业必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低碳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样就必然带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源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产业集群。对碳基能源的低消耗,对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的密集使用,以及对新兴清洁绿色循环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应该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王海霞,2010)。因为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会吸引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等流入该领域或相关产业,同时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聚集于某一区域,最终必定推动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会获得竞争力,给一国带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新兴产业体现技术的创新性和先导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及服务保障。低碳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的先导性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刘畅等(2008)对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特别重要的是要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引导节能技术和清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低碳技术创新置于低碳产业组织环境。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低碳领域布局策略

(一)加强领导且强化低碳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发展低碳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注重解决低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低碳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做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对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落实,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由人大、政府督查部门和政协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等内容。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当今世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新的一轮世界低碳经济角逐已拉开帷幕。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贯彻落实相关关于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若干规定,做好国家、自治区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多方力量联合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发挥资源优势,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众多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及产业相关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承接企业的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引进,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和市场,多渠道实现低碳技术引进。

(三)设立低碳产业导向资金以打造融资平台

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低碳产业发展导向资金。在整合重大战略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重点支持关系低碳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的领头项目以及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用好节能减排、“双转移”以及现有支持自主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现代低碳产业体系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逐渐完善低碳产业投资公司内部运营机制,确保投融资工作加快推进;鼓励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发行用于基础建设的项目收益债券,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

(四)培育和发展骨干龙头企业以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好骨干龙头企业的选择、认定,培育、引进一批工业、农业、服务业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主导型和流通主导型龙头企业,选择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支持在市区的骨干龙头企业的搬迁改造,到开发区、工业园区继续扩大规模,利用原有土地建设研发中心和发展都市型工业,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在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新的项目或建立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园区内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为骨干龙头企业做好配套服务,从而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健全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加大骨干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提高骨干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五)转变政策导向以提高工业园区质量

根据国际惯例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从单纯的税收优惠变为创造整体的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从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变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变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技术创新为主;通过与跨国公司结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联盟,造就一批高科技的产业集团,融入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选择和支持具有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条件的大企业和高级科研机构,或者科研与产业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加强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提高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能力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将技术创新成果列入考核指标,瞄准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紧密的技术合作,加大集结国内一流技术成果和人才的力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篇10

[关键词]节能;可再生;绿色建筑;节能环保;未来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49-01

前言

随着冰川融化、气候变暖等自然现象的发生,人们已经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对人类社会将造成怎样的危机。建筑产业作为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必须对其实施改革。绿色建筑就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其核心思想就是减少建筑耗能,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绿色建筑的含义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做简要讨论。

1 绿色建筑的含义及设计策略

1.1 绿色建筑的含义

自然与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是无法言喻的,它是人类得以延续、社会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的诸多生产活动中,建筑活动是对生态环境和能源消耗影响最大的,因此对建筑的改革势在必行。

绿色建筑是一种社会需求,是阻止生态环境被进一步破坏的手段。所谓绿色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物最终投用的整个过程中,降低化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建筑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绿色建筑中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具有耗能低、污染小、寿命长、并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诸如太阳光、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绿色植物遮阳、雨水等。

1.2 绿色建筑设计的总策略

房地产建筑行业是我们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与此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量排放最大的产业。绿色建筑设计是要针对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绿色建筑上常采用设计有:种植屋面、自然通风及采光井、自洁净玻璃、自然通风烟囱、太阳能夜景照明、中空双玻玻璃幕墙、铝合金断热内开窗、地下室太阳光采光、轻质保温墙体等,其核心的设计理念就是,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降低能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建筑、人类、社会与经济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1.3 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

在建筑施工中所使用到的材料、管材等的生产过程会发生很多能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多数建材都会对环境和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例如:混凝土会散发氡气、人造板材有大量甲醛挥发等。在目前的房地产建筑中,多数仍然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水泥恰恰是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建筑材料之一,而且钢筋混凝土结构拆除后还会留下很多难以处理的废弃物。因此,绿色设计理念下,要选用可再生、循环利用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人们身体健康的危害。

1.4 绿色遮阳设计

建筑物的遮阳设计有很多种:窗户外遮阳、窗户内遮阳、中空玻璃夹百叶遮阳、利用植物、建筑物之间相互遮挡遮阳、利用透光材料白遮阳等等。遮阳设计的主要作用就是改善建筑物的热工性。选择合理的遮阳方式,有利于加强建筑表面对外部气候资源的利用,为室内提供良好的气温环境。

1.5 水资源的回用

选用节水器具,采用雨污水处理系统来处理回用全部建筑污水和雨水,如冲厕、绿化浇灌、景观水池用水、清洁道路和夏季中庭玻璃天窗的水幕降温等。

1.6 开发利用节能系统

受气候、地区的差异性影响,建筑耗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要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特点来选择不同天然能源的利用方式,以构建科学、适宜的节能系统。例如:寒冷的北方,冬季采暖所消耗的能源巨大,耗能排放的二氧化碳又严重的污染了环境,这种状况下就需要加强墙体的保温设计,同时开发新的绿色能源,减少碳的排放。炎热的南方,夏季降暑所消耗的能源也是非常大,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要加强隔热、遮阳、自然通风设计,以降低对电能的损耗。使用清洁能源,是绿色建筑下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目前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节能系统有:太阳能热水器系统、太阳能制热和制冷系统、家庭太阳能发电系统等,除太阳能外,风能、生物能、地热能也会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节能系统中。总之,对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建筑绿色化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2 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的中心思想是节约资源、减少能耗,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绿色建筑的基础研究相对滞后,节能技术与节能建材发展的还不成熟,绿色建筑配套施工技术也比较复杂,但是,由于绿色建筑遵循的观念是可持续发展,重在强调建筑行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因此绿色建筑必将是新世纪建筑的发展主旋律。

绿色建筑是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不断濒临失衡的危险现状所寻求的理智战略,它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为了重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平衡,促进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高,体现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绿色建筑必将成为新世纪建筑的主题,绿色建筑将占领建筑产业的整个舞台,虽然现存状况下,绿色建筑还没有深入人心,实施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阻碍,但随着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全球化战略,绿色建筑终将被人们认可,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绿色建筑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靖欣,张希晨,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J],时代建筑,1999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5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江亿,中国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途经分析[J],新建筑,2008

[4]田蕾,建筑环境性能综合评价体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