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形成机制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洪涝灾害形成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洪涝灾害形成机制

篇1

洪涝灾害与旱涝灾害,均为常见的自然灾害。区别在于:

1、洪涝灾害,主要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分为"洪"和"涝"两种。"洪"指大雨、暴雨引起水道急流、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环境与各种设施等。"涝"指水过多或过于集中或返浆水过多,造成的积水成灾。从洪涝灾害的发生机制来看,洪涝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成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洪涝灾害危害最大、最常见的是河流洪水,尤其是长时间暴雨,造成河流水位居高不下,从而引发堤坝决口,对受灾地区的损害最大,甚至会造成大量人畜死亡。

2、旱涝灾害,是气象灾害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大气圈物质变化或异常活动引起的自然灾害。旱涝灾害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境异常,而导致降雨量过多或过少造成的。如降雨过猛过大,持续时间长,城市、水库、农田等地方的水不能迅速排除就会形成涝灾。而长时间不降雨、或降雨量少,各地水补给不足,就会形成旱灾。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长江流域 气候变化 城市化 生态防洪

中图分类号:TV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0-116-02

1 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城市范围逐渐扩大,人类活动的加剧,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环境,增加了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与此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事件,台风、暴雨频率和强度的加大,使城市面临着遭受更大的洪涝灾害脆弱性,城市洪涝灾害受损程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近年来,长江流域城市受到暴雨洪水灾害袭击,损失惨重,城市防洪工作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2 气候变化与长江流域城市洪涝

回顾全球历史上发生的洪灾,高发区多在人口密集、垦植度高、河湖众多、降雨丰沛的北半球暖湿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变异性使长江成为全球季节性降水变化较大的流域,降雨相对集中,时空分布不均,平均约10a发生一次大洪水。根据WWF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显示,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相对于1961年到1990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而2001年到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陆地表层温度的增加将导致陆地水循环动力过程的改变,水文极值事件(干旱与洪水)的频率与分布的变化。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在气候变暖的过程中,极端严重的冰雪灾害事件及干旱事件随着气候变暖和部分地区降雨量的增加也呈现上升的趋势。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2006年重庆大旱,部分县持续干旱超过80天,三分之二的溪河断流,471座水库干涸。2007年,整个四川盆地在7月经历半个月的大暴雨,全市100多万人受灾。2009年6月两湖地区的暴雨洪涝灾害,9月份地震灾区发生的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以及长江上、中游11月份的秋汛,均为历史罕见。2010年7月,长江流域的洪灾波及江苏、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多省市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仅7月间,受灾人口达3821.6万,直接经济损失295.2亿元。

长江流域人口多,密度大,而未来的气候变化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流域内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未来的洪涝灾害程度将愈演愈烈,将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3 城市化与城市洪涝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倍增。城市化的进程直接改变了局部气候条件和流域下垫面条件变化,导致城市面对洪涝的脆弱性增加,洪涝风险度提高。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的影响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1)城市化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湖泊面积萎缩、城市湿地、绿地不断减少,不透水面积成倍增加,提高了城市综合径流系数。根据研究数据,城镇建筑的稀疏区到密集区,其径流系统由0.20~0.45增加至0.60~0.85。径流系数的增加减少了地表水的入渗能力,大大降低了城市土地对雨洪的天然调蓄能力,导致雨水径流量的急剧增加。从而改变城市区域暴雨径流条件,使径流总量增大,洪峰流量提高,峰现时间提前,加剧了洪水的威胁和风险。

(2)中小河流防洪和山洪灾害问题日益突出。长江上中游地区多为山区或丘陵区,中小河流洪水来得快,涨势猛。由于早期的规划、管理不到位,临河、跨河建筑物侵占行洪断面现象严重,上游下泄的洪水将加重下游城市的防洪压力。如上游暴雨频繁,下泻的洪水就会直接威胁下游城市。尤其是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流失的泥土淤塞江河,河床抬高,对下游和江河两边的城市威胁更大。

(3)由于地下水开采过量等原因,许多城市都出现严重的地面下沉现象。雨水渗透的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得城市低洼地段逐渐扩大,破坏了城市的水循环的路径,加大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加剧了洪涝灾害的程度。

(4)多数城市的部分下水道排水设施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中部分低洼地区下水道排水设施的设计标准较低。而后期排水系统的建设远滞后于城市的扩展,当遭遇暴雨洪水时,往往排泄不畅,极易形成局部内涝。

4 城市生态防洪理念

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的复合开放地域系统,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是全球-流域-城市不同地域尺度、不同子系统的变化共同耦合的产物。城市是人水矛盾最突出的区域之一。一方面,在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过程中,不合理的开发导致填湖造地,侵占河道的现象频繁发生,河流行洪能力下降,湖泊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同时降低了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蓄防枯能力。

湖泊湿地大规模的开发和垦殖,极大地削弱了其调蓄、宣泄洪水径流的功能,减少了江河水系泥沙的沉淤空间,加剧了江河干流变迁和洪灾威胁。也极大降低了江河洪泛期输入营养物质被吸收和转化的能力,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过程,致使原有生态系统的防洪和蓄滞洪水的功能大大减弱。因此,必须针对城市洪涝灾害的特性,在常规防洪治涝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城市防洪的对策,建立城市防洪的新理念。

河流、湖泊、湿地、绿地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的功能,在防洪治涝中有蓄水、输水和分洪作用。在增强城市蓄水和排泄功能,在城市防洪排涝、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回补地下水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认识城市河流、湖泊、湿地、绿地的防洪功能,开展城市生态防洪研究,对于协调城市的人水关系,人与生态关系,解决城市特有的洪涝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结论

长江流域防洪问题的核心是人、水、地之间的矛盾。人、水、地协调发展,是人类在生活、生产活动与各种治江工程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水文特性和地质作用,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作用相协调,从而达到与洪水协调共处。

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长远发展和全局利益考虑,既要适当地控制洪水、改造自然,又要主动地适应洪水、与自然协调共处。要约束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和过度开发利用土地的行为,采取综合措施,将洪水灾害减少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容许的程度,逐步调整人与水的关系,对江河的整治由过去的以防洪为主要目标逐渐转变为防洪减灾、水资源保护、改善环境与生态系统等多目标的综合整治。全局考虑长江流域城市生态防洪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协调流域内人与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尚志海,丘世钧.全球变化下城市洪涝灾害的动力机制[J].自然灾害学报,2009,2(1):100-105.

[2] 向立云.城市洪涝灾害的成灾模式初步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1995(11):207-211.

[3] 李红旭,李芝喜.论森林植被的生态防洪功能[J].云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2000,6(2):39-44.

[4] 徐明,马德超.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5] 夏军.河流健康与环境变化影响的对策[J].科学研究,2008,2(1):1-8.

[6] 薛芳,谭海樵.城市化进程中的洪涝灾害与雨水水文循环修复[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3):11058-11061.

[7] 刘妮,王炜.城市快速发展对城市防洪的影响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9,9(25):361-362.

篇3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abundant water resources, but the flooding also restricts the city'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agging flood control projects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demand for urban flood control, the managers are lack of knowledge of the floods and the management philosophy is old, causing the flood control measures can not follow up. In recent years, the city floods occur frequently, which has affect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s economy, but also pose a threat to the lives and property of the mass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flood control in plain city, proposed a series of constructiv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flood control.

关键词: 城市防洪;现状;措施

Key words: urban flood control;status quo;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071-02

1 平原城市的洪涝特点

我国平原一般分布在大中型河流中下游地区,因历史上河水泛滥冲积而成,地势平坦,便于人类生产生活。分布在我国平原地区的城市数量众多,人口密集,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支撑的工厂企业分布集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地势特征,其遭受的洪涝灾害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由于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这些城市都位于水源充足,水网密集的区域。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必需条件。一方面城市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另一方面洪水泛滥又制约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平原城市的洪涝灾害主要是由汛期暴雨集中,城市上游河道水量宣泄,下游河道水位升高,积水排泄不畅,滞留城区所造成的灾害。洪水形成以后,受平原平坦地势的影响,洪水宣泄缓慢,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巨大。

2 城市的发展对防洪的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工厂迅速崛起,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面积不断向扩张,同时城市空间向上向下蔓延。混凝土建筑物和水泥道路的大规模大面积的增加,也对当地的水文水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地表土壤与大气的接触面积相对减少,径流系数增大,土壤的天然蓄水能力减弱。另一方面一些大中型城市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地下沉陷,降低地面坡降,影响泄洪。相对于迅速发展的城市建设,滞后的防洪设施无法承受日益扩容的城市对防洪方面的要求,造成近几年来多地大中小城市频繁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活动都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使城市经济的发展严重受挫。

3 平原城市防洪现状

3.1 防洪工程标准低,建设滞后 随着平原城市规模不断发展,人口激增,重要设施和重要建筑物也越来越多,过去城市的工程设施和防洪标准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城市防洪工程主要包括内河、堤防、排洪沟、暗涵和排灌站等,这些防洪工程大都是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建设标准偏低,大中城市一般是10到20年一遇,一些小城市也就3到5年一遇。经历多年运行,河道淤积严重,蓄水能力和行洪能力逐年减弱;堤防被建筑物侵占;路桥口、险工险段增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御险情;排水涵洞和排灌站等防洪建筑物老化失修,在洪水来临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排泄和疏导作用。在暴雨长期持续时,外河水位往往高于城内地面高层,加大了洪水宣泄的难度。

相对于城市的发展,投资于防洪工程建设的资金相对不足。近年来有些城市为了完善环境的需要,对通过市内的河道加大了治理,但是过多重视河道景观效果,而忽视其防洪能力的提高。

3.2 城市经济发展过快,规划不合理 由于城市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的不足,社会经济及人口增长过快,洪水造成的损失呈上升趋势。

城市经济发展过速,水资源紧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陷,也是造成城市洪水滞留的一大因素。

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注重短期效益,忽略长远思想。过多考虑建筑物的规模数量、广场的面积、道路的宽度和景观设施的表面效果,而缺乏防洪减灾的远见思想。特别是大面积住宅小区,只考虑容积率,而不重视绿地面积的规划;城市大部分道路建设不设绿化带。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物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停车场、地下商场和人防工程等地下建筑逐渐增多。自然湿地不断被侵占甚至消失。地表透水面积不断减少,原有的坑塘、水池被填平,蓄水能力减弱,地表径流系数增大,雨水汇流集中,宣泄不畅,又缺乏一定储存能力的洪水滞留区,暴雨降临时必然造成洪涝灾害。

3.3 管理职能部门职责不清 城市防洪工作不是一个职能部门就可以完成的,需要规划,建设,水利,电力和通讯等部门通力合作,协调管理,目前这些部门在城市防洪任务中缺乏统一领导和有效的沟通,各司其职,自行其事,遇到问题时互相推诿责任,使防洪管理工作难以奏效。

3.4 防洪预案操作性不强 防洪预案编制人员不专业,不了解当地水文情况,不实地调查。文字套用,流于形式,停留在文字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组织调度可操作性不强,抢险人员、防洪物资储备得不到落实,造成洪水到来无法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有效抢救。

3.5 防洪除涝技术落后 防洪减灾仍停留在人海战术,抗洪救灾的装备和储备物资技术含量不高。先进的机具和仪器鲜有投入。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洪水形势不能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测和迅速调度。防洪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培训,不实战演习,缺乏经验。

3.6 人类对防洪减灾重视不够 生活在平原城市的人们,由于便宜的生活方式,长期安逸劳作,防灾意思薄弱。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城市的人们,由于多年未经历灾害的发生,对洪水灾害存有麻痹侥幸心理,主动防范意识差。对突然降临的洪水缺乏逃生的有效应对,也是造成近几年城市洪水灾害中人员伤亡众多的原因。同时工厂企业也不愿过多投入资金在防洪减灾设施和措施上,有些多年前建起的防洪设施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旦面临洪水只能“望洋”兴叹,任其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4 措施建议

针对以上城市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4.1 大力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防洪设施 对原有的防洪工程进行升级改造。对河道进行清淤治理,扩挖断面,加高堤防,拆除违规障碍。对排涝涵管及排灌站进行改建,提高其宣泄能力,有条件的把原属人工操作的主要区域的排灌站建设成自动化操控的高标准排灌站,提高其排洪效率。在城市低洼地区建设滞洪区。随着城市的扩容,原有的防洪工程即使提高防洪标准,也难以涵盖日益发展的城市防洪要求,这就急需增加建设一批新的标准高,防洪能力强的防洪工程和设施,来满足要求。根据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建议中小城防洪标准制定为20年一遇至50年一遇,大中型城市和重点城市为100年一遇至200年一遇。

4.2 做好城市防洪规划的编制 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在制定城市建设规划前,充分考虑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做好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

保留天然的坑塘、低洼地,增加洪水的承载量。增加城区的透水面积,减少径流系数。保证城市充足的绿化面积。为增加城市绿地,可以在小区内规划一定比例的绿化面积;人行道铺装和地上停车场尽可能应用有透水能力的花砖;楼顶种植花草,建成空中花园,一方面净化空气,一方面增加雨水蓄积面积;在沿道路两边留有适当的绿化带。

4.3 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各相关职能部门在防洪专门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对防洪工程的建设、管理,运行及维护过程明确划分责任,工作落实到位。同时建立各部门之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在洪涝发生前有预案,洪涝发生时有跟进,洪涝发生后有补偿安抚。

4.4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预案 科学合理的防洪预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安全第一的方针,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在城市防洪预案中还应制定完善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体系,组织管理体系,技术措施和安全体系。明确专业机动的抢险队,后备人员名单,畅通的通讯方式,充分的物资储备等资源。

4.5 推广先进的科学防洪技术 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加快水利信息化进程管理;提高城市防洪工程的除险加固技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等的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的信息化防洪调度系统;建立防洪排涝智能应急响应系统。

4.6 严禁开采地下水资源 对地面有沉陷趋势的城市严格禁止开采地下水,以立法的形式,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必要时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有效补充。

4.7 警钟长鸣,做好防范 相关部门在宣传工作上应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进行宣传教育,使防洪减灾意思深入人心,普及防御洪涝灾害的常识和技能,提高公众警惕性,增强自救的能力。鼓励个人及各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防洪减灾宣传和管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

5 结束语

城市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城市洪涝灾害又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因此扼制洪涝灾害的发生,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保证。有效的防洪措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维护赖以生存的城市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忠阳,杜子璇,刘伟昌,杨海鹰,田宏伟.城市洪灾及城市防洪规划探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S1).

篇4

在以气候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异常气候事件频繁出现。作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气象灾害也开始呈现出高发、频发的态势,已经引起了政府决策部门和广大农民的高度关注。本文通过总结鄂尔多斯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关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全面了解农业气候规律,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1-4]。

1鄂尔多斯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1.1干旱

干旱在鄂尔多斯市各旗(区)经常出现,属于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其主要特点是影响范围广、出现频次高、危害程度严重和持续时间长等,在各类气象灾害中占据首位。干旱强度和出现时间决定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因鄂尔多斯境内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生产水平低,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较大,干旱的出现往往会造成本年度农业生产欠收。鄂尔多斯境内降水量变化规律是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少雨区,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较大,干旱强度也随之增强;而东南部地区的降水量年际变化波动幅度小,干旱强度也相对较低。

1.2雨涝

鄂尔多斯市年内降水主要在夏季较为集中,这阶段经常会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小的暴雨天气出现,再加上一些地区的防洪标准相对较低,相关防洪设施比较简陋,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农业生产的雨涝灾害具有季节性特征,且年际变化较大,在每年7月上旬~8月中旬这段时间内出现频率较高。鄂尔多斯市降水分布规律和地势地貌共同决定了雨涝灾害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东南部向西北部雨涝灾害逐渐减少。

1.3霜冻

鄂尔多斯市霜冻天气在春季和秋季出现频率最高,在霜冻灾害出现时,植物体表面的温度会达到0℃以下,造成植物体内细胞的水分发生冻结,进而出现微小的冰晶体。因冰晶体的作用,使得细胞内部水分不断渗透到外面,植物原生质的胶体出现凝固,导致植物细胞脱水死亡。霜冻灾害的危害强度受地形、周围环境、作物生长情况的影响较大。若是春霜冻时间延缓或者是秋霜冻时间提前,将会进一步加剧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

1.4冰雹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的一种,是强烈积雨云中发展形成的固态降水。冰雹天气出现时的局域性和短时性特征明显,且在出现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有大风、大幅度降温、强降水、雷电等突发性天气,给农业生产、通讯电力、交通运输、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均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冰雹在鄂尔多斯市出现频率相对较高,出现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特征。冰雹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大,会造成农作物叶片、果实、茎秆等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还会使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产量。

2防灾减灾措施

2.1干旱防灾减灾

1)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对于鄂尔多斯市气象部门来说,应对人影作业体系建设不断进行完善,并成立起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以对全市人工增雨作业进行统一协调和指挥,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在鄂尔多斯市境内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为了增强水的利用率,可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喷灌等方式。3)增强农作物自身的抗旱能力,可选择农业技术措施,在高温干旱季节做好面上覆盖和增施有机肥,以对土壤进行改良,降低水分蒸发能力,提升保水性,加大抗旱品种的研发和推广。

2.2暴雨洪涝防灾减灾

1)鄂尔多斯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应重视起抗洪减灾工作,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部署,不断完善防汛反应机制;2)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3)加强气象、农业农村、国土、政府、水利、交通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抵御暴雨洪涝;4)加大防汛抗洪的资金、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在汛期来临前,做好堤防修筑、水库加固、河湖整治等工作。暴雨洪涝的出现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降水是最为直接的因素。为了增强对暴雨洪涝的监测、预报服务能力,应尽快构建起洪涝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增强气象预报的准确度和及时性。

2.3霜冻防灾减灾

1)掌握低温天气发展规律,调整农业布局。为了对当地的气候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需要熟练掌握作物生育期内低温天气发展规律,以更好的安排农业生产工作。2)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在低温霜冻天气还没有到来之前,农民可以选择加热法、烟雾法、灌水法等措施对局部小气候环境进行改善,降低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3)选择综合栽培技术。根据当地冷害发生发展规律,加强耐寒品种的研发,苗期内可以选择地膜覆盖,做好施肥和灌溉工作,增强植物自身的抗寒能力,进而提升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篇5

关键词 内涝;防汛;宣传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91-02

1 城市防汛现状

即墨市南依崂山,东临黄海,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城区总面积51km2,位于中部平原区。多年平均降雨量684.8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年降水量的72.5%集中在6~9月份,且每年有1~2次台风登陆影响。2006年8月26日,即墨市境内遭遇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196.1mm,其中单点王村镇降雨439.5mm,其中4h降雨358mm,是全市有降水记录以来的最大4小时降雨量,给当地农业生产、交通、近海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墨水河发源于崂山北麓城阳区惜福镇三标山,流经即墨城区,穿过胶济铁路于城阳注入胶州湾,是即墨城区重要的防洪排涝工程。河道全长41.52km,流域面积317.2km2,其中即墨境内河道长21.3km,流域面积276.1km2。墨水河在即墨境内主要支流有留村河、龙泉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4条。其中龙泉河是墨水河的主要支流,长20km,流域面积56.1km2。

通过综合整治,城区墨水河干流及支流龙泉河基本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可承受的24小时降雨量在240mm左右。一旦日降水量超过240mm或出现如2006年8月26日的段历时强降雨,河道排水不畅,将会出现河水倒灌,同时上游石棚水库、团彪水库溢洪,洪水叠加,极易造成严重城市内涝。承担主要排涝任务的许多支流河道缺乏统一规划,淤积、挤占严重,河道排涝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城区排涝的“瓶颈”。

2 存在的问题

2.1排水管网排涝能力偏低

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排水设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目前,城区排水系统设防标准低,大多为3~5年,一旦降雨,雨水不能及时排出,难以为持续降雨腾空容量,直接影响地面径流通过管网向河道汇集的速度,造成内涝。

2.2河道排涝能力不足

墨水河贯穿即墨城区,主要支流有龙泉河、留村河、土桥头河、西流峰河,还有多条比较小的支流。历经多年治理,墨水河主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但许多支流河床过窄过浅,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加之人为改变或缩小泄洪通道,河道调蓄量减少,排涝能力大大降低。

2.3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

2.4防洪意识不强

由于多年未发生较大范围的洪水和内涝,使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水患意识淡化,存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3 对策与建议

3.1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文化路南关桥、德馨小学、利群商厦、小商品城附近等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提高快速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社区、村庄为单位的防汛抢险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排涝设备储备,定期开展演练,确保能在险情发生第一时间开展自救,最大限度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所谓“治”,就是要治理城区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城区雨水管网大多建设标准不高,且运行多年,淤积严重,排涝标准大大降低。遇强降雨,排水不跌,极易形成城市内涝。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区内的排水管网、暗渠、雨水井、排水泵站等排水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和维修,发现问题,要采取整改措施及时解决,确保正常运行。

3.2进一步推进城区河道治理

即墨市城区排涝得益于贯穿城区的天然河道墨水河。汛期,城区积水一部分直接进入墨水河,另外一大部分积水通过众多支流汇入墨水河主河道。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挤占河道,人为向河道倾倒垃圾,致使支流河道断面狭小,淤积严重,行洪能力严重不足,时常引发洪涝灾害。应立足于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城区河道支流治理力度,宜拓宽则拓宽,宜疏通则疏通,确保墨水河这条城区排涝 “大动脉”通畅。

3.3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3.4加大城市防洪工程的管理力度

一是按照防洪设施统一管理的思路,建立高效运作的管理体系。在稳定现有管理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层层建立管理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同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切实划分事权,落实管理工作责任制。二是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主管部门加强督促检查,确保长效管理。三是落实维修养护经费,将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切实加强工程安全运行管理,确保全市防洪安全。

3.5构建城市防洪工作的长效机制

城市防洪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城建、交通、公安、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动。一是加大气象、水文、防汛预警监测系统的建设投入,提高预报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手段,增强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二是加强防汛通信系统建设,建立防洪预警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机制。三是及时修订完善各级防汛预案,确保防汛指挥体系各成员单位在应急状态下能各司其职、联动抗灾.

3.6落实城市防汛工作责任制

城市防汛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要严格抓好防汛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落实,相关部门要按照防汛责任制的要求,把任务、责任逐级分解到单位、分解到人,做到级级有压力,人人有责任,确保将城市防汛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篇6

关键词:河南省; 农业气象灾害;粮食产量

中图分类号:S42 文献标识码:A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事实,所以,民生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粮食问题。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肩上的重任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是1a比1a成果显著,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河南省粮食产量高居全国第一,并且连续五年占据着榜首之位。但是,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气候变化也是越来越严重,风雨失调的状况也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

1 河南省气象灾害的类型分析

河南省的气象灾害很多,主要的影响河南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等,其中以旱灾和洪涝灾害为主,这些气象灾害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河南的农业、工业、交通等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1 干旱气象灾害的分析

河南省的地形相对复杂,盆地、山地等地形很多都有分布,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是平原,东部是丘陵和山地。河南省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理论上讲河南水源充足,但是实际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增加,河南省近几年的干旱天气也在加剧。干旱是河南发生频率高的气象灾害,气候变暖使得河南省蒸发量大,境内河流径流量减少,干旱不断发生。干旱对河南的影响很大,每年都会让河南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

1.2 洪涝气象灾害的分析

洪涝的形成与降水量、地形、土壤等都有关系,河南的降水量年季变化大,空间和时间上分配有时候过于集中,河南省的山地丘陵面积较大,降水后容易聚集,再加上排水系统部完善,所以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洪涝灾害不但影响农作物,还可以冲毁道路,影响到交通等。洪涝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近几年也在逐渐增多,对河南的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

1.3 冰雹气象灾害的分析

冰雹作为1种常见的气象灾害,破坏力强大。在河南,冰雹主要发生在3~8月份,是我国多冰雹的地区之一。冰雹发生时一般会伴随着大风和暴雨,1场剧烈的冰雹过程,会对农业、工业、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河南,一些地区受山地等影响,冰雹灾害频发。为了应对冰雹带来的巨大的损失,人们也在一些方面加强了准备和预防工作,尽量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2 气象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危害程度

2.1 干旱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对于身为农业大省的河南省来说,水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对于近几年频繁光顾河南的干旱天气,河南省只能通过一些其他措施来解决。一年四季中,春旱是最为严重的,春季是播种的季节,但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导致春季降水减少,致使播的种子发芽迟缓、生长缓慢,幼芽阶段便由于缺水影响后期生长;春季缺水,导致经过了1个冬天的小麦复苏缓慢,也有大片干枯导致死亡。近几年的干旱最为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河南省粮食产量降低30%。抵御干旱是近几年河南省面临的1个严重课题。

2.2 洪涝和冰雹对河南省粮食产量的影响

同样,对于农作物来说,过量的水也是致命的。对于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来说,洪涝便意味着减产。河南省处于平原地区,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洪涝的出现,导致大量的农作物的根茎浸泡在水中,致使根茎腐烂,大量农作物死亡。近几年,疏通河道,修缮排水设施亦是重中之重。

冰雹,又1种影响粮食产量的外在因素。局域性强,危害性大是这种河南省常见的气象灾害的特点。一般来说,冰雹对农作物的影响不仅限于砸伤农作物,严重的冰雹则会砸死农作物,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相对来说,冰雹没有干旱和洪涝影响的范围大,但是,冰雹所过之处,其带来的严重后果一点也不比干旱和洪涝带来的后果弱。

3 政府提高管理机制和全民抗灾的风险防御意识是关键

在应对气象灾害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增强责任心,真正的负责。要做好灾害预防工作,关键在于预报准确。这就要求政府做好灾前的积极预报工作,加强各个部门的密切联系。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群众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对常见的气象灾害知识的了解。广泛的增强抗灾的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比如为了应对干旱灾害的发生,可以多种一些树木,加大一些灌溉技术的发展。洪涝的预防过程中,可以实行深耕工作,降低地下水位。灾害过后,应该迅速进行排水工作,疏通沟渠。

4 总结

河南省的气候条件复杂,气象灾害也随之多样,预防气象灾害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气象灾害对河南的影响也表现为多层次的,尤其是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气象灾害对各种农作物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后要加强气象灾害的科研工作和预防工作,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刘荣花,朱自玺,方文松,王友贺,许蓬蓬,师丽魁.华北平原冬小麦干旱灾损风险区划[J].生态学杂志, 2006(09).

[2] 常彦军,董津瑞.我国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现状和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篇7

一、旱灾及其特点

(一)历史上的旱灾

上蔡县属于重旱区,历史上十年久旱,据史料记载,从西汉汉高后吕氏三年至清朝宣宗道光十三年间,共发生特大洪涝灾害37年,特大旱灾13年;从清朝统治九年至民国三十一年间(公元1870年―1942年),共发生洪涝灾害7年,特大旱灾6年。从1949年以来,共发生纯涝灾27年,纯旱灾23年,水旱同灾21年。近几年旱灾发生极为频繁,并有越来越严重的发展趋势。

(二)旱灾的成因及特点

1.气候条件因素

上蔡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具有明显的季风性气候特点,雨量充沛,但年际、年内变化大,常形成丰水和枯水。一年四季之中,冬春季节,雨水最少,秋季次之,夏季降雨最多。夏季降雨量也往往集中在“七上八下”,如果连续多日不雨,就会出现旱象。造成本地区干旱的另一个原因是降雨小,蒸发量大。

2.地形和土壤条件因素

上蔡县西部岗岭区由于植被差,土壤薄,涵养水分的能力小,蓄水工程和提水灌溉条件基础薄弱,大部分还是“靠天收”,生产水平很低,人畜吃水困难。东部土壤劣质,黑土和砂礓黑土面积大,漏水严重,易发生干旱现象。

3.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受降雨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上蔡县水资源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别不均,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供需水矛盾比较突出,加之水资源缺乏和需水量逐年增加,更加剧了供需矛盾。由于水资源缺乏,加之长期以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又缺乏引水补源工程,地下水长期得不到补充,漏斗区逐年扩大,取水抗旱难度就越来越大。

4.水资源的污染与浪费

上蔡县除杨岗河外,其余8条河流均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并已波及地下水,使有限的可用水量减少,增加了旱情。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用水占用水量的70%以上,而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0%,大水量漫灌现象严重,城镇工业、居民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的现象也很严重。此外,境内无大型拦蓄工程和灌溉工程,也是造成旱灾的重要原因。

篇8

今天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是我县进入汛期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分析今年汛期形势,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全力做好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确保全县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刚才,县政府与各镇及有关单位签订了防汛责任书,俊平局长宣读了我县今年防汛工作的安排意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希望各镇及有关部门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分析形势,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做好防汛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从汛期气象分析看。近年来,极端天气呈频发态势,如去年夏季南方诸省出现大范围超常规和超预期的暴雨,冬季北方出现少有的干旱,新疆冬季融雪造成洪灾等。今年4月份以来,我国的湖南、浙江、湖北、重庆、广东等地都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损失严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自年以来,我县已有15年未发生流域性洪涝灾害,使得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增大。今年6月份我县降水量为114.0毫米,比历年平均值(80.3毫米)多4成,是去年同期(38.2毫米)的3倍。另据省、市气象中心预测,今年我市汛期降雨比去年同期偏多,主要特点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短时局部洪涝和伏旱均有可能发生。我县6月30日晚降水4小时达150毫米,而以北却不到1毫米,凸显了这一特点。目前,我县距离主汛期7月15日还有10天的时间,防汛工作已进入了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时刻绷紧防汛抗洪这根弦,迎战随时可能发生的暴雨洪涝灾害。

2、从工程抗灾能力看。近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水利工程建设,防汛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县的防汛保安能力,但我们仍应清醒的看到,我县的防汛工程基础仍很薄弱。一是部分水利工程运用多年,老化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主要行洪河道内种地、栽树、搭围埝、桥下垃圾、挖沙取土等人为设障多,严重阻碍洪水下泻,改变洪水流态;三是城区在建工程多,部分地段排水设施尚不完善,城区防洪能力仍应进一步提升。今天5月份以来武汉、长沙、北京等相继发生严重的城市内涝,凸显了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偏低、设施老化等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居安思危,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河道、堤防、城镇和主要交通干线安全度汛。

3、从抗灾思想准备看。我县已连续多年没有发生大的洪涝灾害,使得部分干部群众对洪水的突发性认识不足,产生了松懈厌战情绪,心存麻痹侥幸心理。这种思想状况,一旦洪水来临,很容易出现问题。

因此,各镇及有关部门一定要强化执政为民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切实担负起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职责,对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未雨绸缪,常备不懈。牢牢把握防汛工作的主动权,确保全县安全度汛。

二、抓住重点部位,把握关键环节,全力做好迎战暴雨洪水的各项准备工作

当前,我县已进入汛期,有效防御随时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已经进入实战阶段。各镇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将各项防汛工作做足、夯实、抓到位。结合我县实际,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1、完善防汛预案体系,确保汛情监测预报预警到位。要积极修订完善《滦河防洪预案》、《县防御台风预案》、《县防风暴潮预案》等各项工作预案,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各镇及有关部门也要根据自身实际,修订完善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通讯保障等应急预案,确保汛情发生时能够紧急应对,迅速抢险。要建立气象和水雨情监测预报预警制度,提升预测预报水平,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争做到准确识别汛情,科学评估风险,正确处置险情,努力做到灾害损失最小化。

2、加快度汛工程建设,确保防汛工程发挥作用到位。度汛工程建设是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保障。各镇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大汛前的时机,立即行动起来,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抓紧实施好小青龙河清淤等防汛工程,认真筛选境内河系的险工险段和堤坝隐患,迅速予以整治,消除安全隐患,清除行洪障碍,确保早日完工,有效发挥其抵御洪水的作用。

3、抓好沿海工程和船只管理,确保沿海防汛安全到位。我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我们必须把防风暴潮灾害放在突出位置。有关镇及相关部门要认真搞好沿海防汛检查,加强海堤、水闸的巡查、抢护和加固,及时修复破损危险地段,真正消除海上隐患。并要按照属地管理落实防御风暴潮责任制,加强辖区船只管理,准确掌握船只出入情况,风暴潮来临前,及早通知海上作业人员回港避险,确保灾害发生时海上渔船、渔民能够安全转移。

4、加强城区防汛工作,确保城区安全度汛到位。城区防汛历来是我县防汛的重点。近年来,我县城区建设发展较快,但城镇防洪设施标准不高,一遇大雨,部分县城路面积水严重。因此,各有关单位要加强对城区防洪排涝设施的维护,加快城区防洪工程的治理,对雨水泵站、排水明沟暗渠、管网等设施进行检修,对淤积严重部位重点清挖,提高城区防御洪水的能力。确保居民区不受淹,供水、供电不中断,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

5、强化应急值班和巡查排险,确保汛期指挥调度到位。严格汛期值班制度,强化汛期信息沟通,对防汛工作至关重要。今年汛期,各镇及有关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汛期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不断岗,并向社会公开值班电话,同时上报县防汛办。汛期值班不仅要有领导带班,还要有技术人员值班,汛情紧张时行政责任人必须坚守岗位,主持工作。防汛办要带头落实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并做好督导检查,切不可掉以轻心,铸成大错。要加强汛期巡查工作,做到险情早发现、早处理。

6、坚持防汛抗旱并举,确保统筹兼顾到位。今年以来,我国多个城市出现严重旱情,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正确认识抗旱和防汛两项工作的关系,本着有旱抗旱、有汛防汛的原则,统筹兼顾、旱涝并防,针对可能发生的旱情,切实增强抗旱意识,通过科学调水、利用现有水利工程设施适时蓄水等抗旱措施,确保生产生活需要,减轻旱灾的影响和损失,真正做到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硬。

三、强化责任落实,密切协调配合,确保全县安全度汛

防汛工作涉及全局,关系重大,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各镇及有关单位一定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协调配合,形成防汛工作的强大合力。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要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负责责任制、分部门负责责任制、技术参谋责任制、防汛岗位责任制。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是防汛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对防汛抗旱工作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检查,把握全局,科学调度,靠前指挥,避免因工作差错和失误,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失。每位防汛一线的同志,都要增强责任重于泰山意识、防汛保安意识、分级负责意识、依法推动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发扬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

2、强化统一指挥。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及《省防洪法实施办法》,把防洪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依法防汛,严明纪律。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是指导防汛抢险、应急指挥的最高机构,各镇及有关部门要服从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严肃防汛抗旱工作纪律,严格执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防汛调度、人员转移、物资调运、队伍派送等一系列命令,绝不允许各自为政、各行其事。防汛期间,凡是防汛抗旱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发出的通知、指令都必须坚决执行。严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拖延不办、拒不执行命令、擅自变更指令、和贻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依照党纪政纪,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责任。

3、强化责任分工。各镇及有关部门要在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积极主动为防汛抗旱提供有效服务。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站在防汛工作前列,不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雨情和水情的预报情况,为党政领导开展工作当好参谋助手;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科学的预报手段,不断提高气象预报和雨情测报的及时性和准确率,近年来气象部门服务经济意识强,预报及时准确,应予以表扬;财政、工促、商务、县社等部门,要早安排、早部署,保证防汛资金和物资的供应;通讯部门要保证通讯畅通,确保汛期信息和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电力部门要保证水利工程用电和抗洪抢险、排涝、救灾的电力供应;交通运输部门要保证防汛抢险、救灾物资及群众安全转移的及时运送工作;公安部门要强化汛期水利工程的安全保卫,维护好防汛抢险秩序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卫生部门要做好医疗救护和灾区疫病防治等相关工作;宣传部门要及时报道防汛工作中的先进经验、突出人物及模范事迹,鼓舞全县干部群众防汛抗洪士气。在全县上下形成准备充分、反应快速、指挥有力、协同作战的工作机制,确保防汛任务的全面完成。

篇9

关键字: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作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S1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的同时,也以过度的消耗地球的资源为代价,这使得全球的生态在不同程度上遭受到了破坏,人类所居住的环境也越来越差。在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之下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完成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是既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同时对于后代人发展需要不构成危害的一种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也才长久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包含了很多方面,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在水利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探讨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获取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水的保障和供给。水利工作包含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来看,我国一些地区水资源的利用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首先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断的减少,一些地区的缺水现象十分的严重,另外水资源的浪费现象又比较普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的突出。其次,我国洪涝灾害比较频繁,在一些地区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加上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防洪标准比较低,一旦遇到大的洪涝灾害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失。第三,目前我国现有的水利工程的有相当一部分的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比较低,一些水利工程的设施年久失修,一些工程甚至已经完全报废,加上水污染日益严重,这些都要求水利必须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造福子孙后代。

水土流失对于水利的危害分析

2.1水土流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资源的利用量

在流域上游的山区和丘陵地带地表的植被遭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蓄水和保水的能力,同时因为缺少径流蓄水的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降雨的地表的净流量增大,使得流速不断加快,大部分的降水以地表径流的方式汇集到了河道,成为了山洪流入到江河湖泊之中,这使得土壤的入渗量减少,地下水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导致水位下降。所以当暴雨的时候山洪暴发,暴雨过后又会很快的导致河流干枯,土壤出现干旱,导致人畜的饮水困难。

2.2水土流失容易导致淤泥入库,使得江河阻塞

地表携带泥沙和一些固体的废弃物,流入到河道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水库的调蓄和河道自身的行洪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水库资源的综合开发和较为有效的利用,也加剧了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如黄河到了山东境内就形成了著名的地上河,地上河河床远远高于城市地平面,一旦发生决堤会给城市带来很大的损失,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3容易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因为地表的植被的破坏,径流发生了很大的很大的改变,这导致土壤乃至地质构造都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一旦遇到暴雨,就会出现很大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泥石流和滑坡不仅仅除了会冲毁房屋和电力设施,也会破坏农田和水田等一些基本的水利设施,比较严重的时候还会使得航道受到影响,致使河流断流等等。

2.4水土流失同时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因为洪水的发生频率的增加,表层的土壤和一些泥沙会进入到水体,水体中的含沙量就会相应的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水的浑浊度。另外所流失的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有机物质和农药的残留,这些物质一起进入到水体,使得水土的污染不断的增加。水土流失的不断加剧,进入水体的污染物也会不断的增多,这使得水污染会越来越严重。加上水体自身的稀释和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的容量减少,水污染的速度呈现出不断加速的状况。长江水质恶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利用探讨

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影响到了水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成为了危害环境的重要因素。要遏制水土流失,就必须要实施必要的水土保持,这是当前所必须重视的重要选择。特别是在一些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水土保持是实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提升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水土保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能够减少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水土保持能够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水土保持工程还可以起到防洪的作用。其次,水土保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的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的设施还可以起到拦泥拽沙的作用,提升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河道、湖泊的淤积,使得水库的寿命可以得到延长。第三,水土保持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降低这些地质灾害对于水利工程的损坏率。

小结

我国人口众多,民用燃料、粮食等一些基本资料的需求压力比较大,在生产力水平目前还不高的情况下只能实施掠夺性的开采政策,片面的强调了粮食产量,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林牧业的综合发展,将本来仅仅只适合发展林业、牧业的土地都开辟成了农田。大量的开垦陡坡,使得这些地区的土壤越来越贫瘠,生态系统出现了恶性循环。对森林资源进行滥砍滥发,甚至乱挖草坪和树木,造成地表出现,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使得水土流失加剧。

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行业,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水土流失对于水利的危害特别重大,水体保持是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当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使得水土保持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立荣;浅谈水土流失成因与综合治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03期

2 刘猛;东北黑土区土地开垦历史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02期

3 王锡明;公有设施蔬菜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10年03期

篇10

关键词:台风;暴雨;大风;危害

中图分类号: :P45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6-54-2

1 降雨及大风实况

1.1 降水实况

2012年8月28日14时~29日20时,受15号台风“布拉万”北上影响,吉林省中部和南部出现明显降雨天气,62站出现大暴雨,318站出现暴雨。全省平均降雨量47.1毫米,地区分布为:白城2.6毫米,松原26.7毫米,长春82.2毫米,四平55.3毫米,辽源76.3毫米,吉林64.7毫米,通化56.5毫米,白山28.5毫米,延边24.6毫米。降雨量前五位的为:吉林唐家崴子178.8毫米,东丰小四平147.9毫米,九台上河湾镇145.0毫米,九台卢家139.5毫米,榆树136.3毫米。

1.2 大风实况

受台风影响,28日14时到29日14时, 全省大部出现7级以上大风,长春、吉林、白山、通化、延边、四平东部出现了8级以上大风,最大风速出现在延吉,达到26.2米/秒(10级)。

2 布拉万台风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分析

2.1 灾害情况

此次台风天气过程具有正面袭击、来势猛、强度强、风力大、影响重等特点。导致中东部地区部分地方出现作物倒伏、洪涝、城市内涝、房屋受损、树木折断等灾害。台风“布拉万”带来的大风和降雨造成永吉、长白、珲春、辉南、图们、安图、扶余、汪清、长春市区、德惠、榆树、农安、双阳、九台、辽源、伊通、集安、靖宇、敦化、龙井、白山市区、吉林市区、蛟河、磐石、桦甸、舒兰等地部分农田作物出现倒伏、洪涝、城市内涝、房屋受损、树木折断等灾害。直接损失行业包括农业、交通、水利。

据不完全统计,共造成83.81万人受灾,转移安置722人,倒塌、损坏房屋353间,农作物受灾33.58万公顷,成灾16.10万公顷,绝收3.2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9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1.02亿元。

台风的一般灾害为台风暴潮、台风暴雨和大风,台风登陆到吉林省时灾害主要为台风暴雨和大风。虽在诱发灾害上常是彼此联系共同起作用的,但在危害机制上仍有重大区别[1],必要分别予以讨论。

2.2 台风暴雨的危害分析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此次台风暴雨横穿吉林省腹地。诱发了多种灾害,其主要表现如下。

2.2.1 农田受淹 截止到2012年1月吉林省省有耕地8295万亩,基本农田7251万亩,耕地总量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大部位于长春、四平和松原市的扶余市。此次台风暴雨过程基本覆盖了吉林省粮食主产区。由于此次降水持续时间长,雨强小。只是造成了少数低洼农田内涝、个别地方出现小流域洪涝灾害。

2.2.2 城市内涝 吉林省多数旧城排水设施原有标准偏低,不少新区或新城排水系统尚未完善。在城市功能区布局上,防洪涝能力为10年和5年一遇的区段尚有不少。以长春市为例,全市2630公里排水管线14%超期“服役”。此次暴雨长春市降雨达到121.9毫米,市区内出现多处积水。长春市区一处积水最严重的立交桥,积水超过一米。除此之外全省进水城镇多达438个,积水城镇238个。可见台风暴雨导致城市内涝现象颇为严重。

2.3 台风大风的危害分析

受台风影响,台风的风力阵性强,且在移动过程中风向还有旋转性变化,致使障碍物可先后在不同方向受其影响。这对那些抗风力各向并非均等的障碍物来说,其受害可能性要比单一风向者为大。此外。台风正面袭击吉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长春、吉林、白山、通化、延边、四平东部出现了8级以上大风,最大风速出现在延吉,达到26.2米/秒(10级)。风力大也是这次大风危害较重的主因之一。台风大风对城市和农村都有巨大的破坏力,然而在形成灾害的机制上,它们有不同之点。

2.3.1 台风大风对城市的危害 城市建筑物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多“l、+、++”型盆道和风口,而这些地方流线密集,狭管效应强,风速较大。城市这一地理特征扩大了局地的风害。城市风害的另一特征是次生灾害往往比原生(直接)灾害为重,并有“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其他各业产生危害,风害造成人员直接或间接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大风时常吹倒不牢固的建筑物、高空作业的吊车、广告牌、电线杆等,造成财产损失和通讯、供电的中断。

这次台风导致部分高大园林植物倒伏或折断,城区部分牌匾受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风造成的。

2.3.2 台风大风对农田和林地的危害 危害主要表现在农作物和林木的机械损伤和生理危害上,如作物倒伏、落花落果(粒)、林木断折以及农作物病害加剧等方面。农作物受灾33.58万公顷,成灾16.10万公顷,绝收3.24万公顷,农业损失11.02亿元。

最后尚需强调指出:台风灾害的上述两个主要方面是彼此联系的,甚至有时是互为加剧的。这次台风大风灾害的上述特点,对内陆城市来说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3 思考与启示

“布拉万”台风给吉林省带来明显降水和大风天气,对农业和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一是中部主要产粮区普遍出现暴雨天气,土壤水分得到充分补充,对作物灌浆十分有利,保证了主要产粮区不会发生秋旱,西部松原市和东部山区农田旱象也得到明显缓解,利于农业丰收;二是降水使松花江流域江河水位上升,大中型水库库容将增加,地表水资源将得到有效补充。不利的方面,一是我省普遍出现大风灾害,部分高秆作物出现倒伏或折断,果树和瓜果类蔬菜落果,部分大棚受损,中部地区部分县市农业损失较重;二是大风导致部分高大园林植物倒伏或折断,城区部分牌匾受损,造成一定经济损失;三是部分城镇积水、少数低洼农田内涝、个别地方出现小流域洪涝灾害。

此次台风暴雨和大风天气是吉林省历史罕见的强灾害性天气,虽然对吉林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准确的预报和及时的预警、社会各部门联动、各级领导指挥得力,为今后抗大灾防大难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周子康,刘为纶.浙江省台风灾害的成因因子与危害分析[J].科技通报,1994,10(3):156-160.

[2]刘畅.风害下我国城市规划的一些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1):19-20.

[3]孙洪刚,林雪峰,陈益泰等.沿海地区森林风害研究综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18(5):277-585.

[4]程乾,雷军.吐鲁番温室、拱棚风害的初步分析及其防御[J].中国农业气象,2001,2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