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篇1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必然是具有实用性的,不实用的,不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教学策略是失败的。所以,无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根据何种教学原理,教学策略的制定都必须有一个核心指向,就是教学的实用性。这看似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是真正实施并落实却是一个难题。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学的实效,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无法实现,特别是对农村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和严重。农村地区的初中教育,受限于资源和信息的不足,在教学技术和设备上往往处于劣势,而教学策略的失效,更使得课堂教学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因此,如何运用具有实用性的教学策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农村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育资源不平衡给教学带来的缺陷。

在实用性教学策略的运用上,农村地区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从本地教育背景和学生组成情况出发,在把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在《感受自然》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按照通用的教学参考书组织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一般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活动。因为,一般来说,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学参考书或者教案,都会针对“自然”这个核心词汇组织教学策略,将自然美景、自然风光引入课堂教学,这对处于城市,远离自然环境的学生而言,是十分有必要,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对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自然风光本就是他们生活的环境,已经没有太多的神奇之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必须跳出一般的教学思维,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制定其它教学策略,执行其他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城市风光大量引入课堂,营造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冲突的效果,让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更深刻地认识自然,从感性认识跃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信息的及时更新

语文是开放的,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对教学信息进行不断的更新,只有在丰富、新鲜的教学信息刺激下,学生才会真正地热爱语文,才会主动地进入课堂教学语境,才能主动地探索知识。而这在素质教育下,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而言,信息的开放性和时效性显得更为重要。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加上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离信息源地较远,都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及数量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信息的传递者,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育信息的收集和采用上,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扩充,努力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让教学信息跟上时展的趋势,让学生享受教育的公平,享受更新的教育资讯和知识。如在《奇妙的克隆》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当前克隆技术的发展状况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给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如对克隆羊“多利”的介绍,对克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争议焦点,都应该进行一定的讲解。这些信息对城市学生而言,也许是常识,但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并非如此。在许多农村地区,网络的普及率还相当低,初中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在城市学生看来很普通的信息,对农村地区的学生而言都是新闻。

三、善于利用本地资源激活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86-01

语文教学主要承担着学生汉字学习以及语言知识丰富这一教学任务。由于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分数提高,对学生的语言交流及其未来在社会中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语文知识的学习备受学校以及家长的重视。新课标实施后,在重申语文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进行必要改革,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传统学生语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往往依靠的是增加课时和题海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试卷分数,但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几乎没有太大关系。新课改实施后,要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革新现有教学体系,向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的提升下工夫。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的基础初中教学经验与行业教师共同探讨一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新课改实施后转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理念主要是指现实授课过程中的教学与育人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越积极健康则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素质更强,反之教师所持有的教学观念越发落后,则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会素质欠佳。传统应试教学理念侧重于学生分数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在现实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便是死记硬背,强行将知识装入学生的大脑。这样的教学理念只会提高学生的分数,而对于新课改所倡导的学生的素养则无太大提升。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现实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些均很难通过传统教学理念来实现。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素养,更好的践行新课改的一些教学观点,在今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不能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分数的提升上面,要转为注重学生素质的增强,和语言知识的增长。

二、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法策略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的总称。方法越得当则教学效果越突出,因此革新教法一直都是这些年来各级各类学校所重点倡导的教学主题。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采用最多的教学方法便是语言法、直观法以及奖惩法等等,这些方法的采用均在某种程度上指向学生的分数,都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且很多学校均把学生分数的提高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绩和水平的主要标准。因此,在现实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任务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新课改实施后倡导学生素质的提升,因此主要教学任务也发生了一定变革,由传统的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到重视学生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增强。新课改实施后在现实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倡导采用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意识发展的教学方法,摒弃过于注重学生分数提高,严密教学过程,忽视学生素质增强的教学方法,倡导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动手和自学的时间,以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法、探究法以及自主学习法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实施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文素养,践行新课改的理念。

三、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品读经典文学作品策略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语文发展的精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目的的、科学的编排教学内容,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老师要学会巧妙的利用课本,从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着手,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文章中那些优美的文学句子,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深入地了解作者写作的手法和技巧,通过这种细致地讲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在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蹒跚的背影做了细致地描写,将父亲那种深深的父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不禁潸然泪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朱自清父亲买橘子的这一段进行品读,了解到作者采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让学生针对这一段话再进行练习,运用这种描法去描写身边的人。

四、结语

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整个学习体系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均具有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践行新课改的一些理念与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素质精良的优质人才,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如下策略:转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实施策略;转变教学方法策略和品读经典文学作品策略等,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设计,以便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3

一、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带动课堂气氛

初中语文教学虽然经历了教学课程改革的洗礼,但是教学手段和方式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适当采用科技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不但可行,而且可以发挥出技术手段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带动整个语文课堂的气氛。以多媒体技术为例,将融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拓展语文课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能够“激活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魅力和吸引力,进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的内容预先设计、制作相应的PPT课件,辅以视频、声音、图像等元素,使之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可以设想,将这样的课件拿来在课堂上放映,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语文课堂的能量。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借助学校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和设施,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业已存在的多媒体教学基础,并不断加以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大都是新鲜、好玩的事物,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喜好,必然能够引起他们的喜爱,这恰恰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适度、适当和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先选择,也应该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学生是否真正喜欢语文课堂,能否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是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同时,教师采取何种策略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将课堂还给学生,既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诉求。在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告别过去那种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例如,教师要尽量摒弃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要总是滔滔不绝“干巴巴”地讲课,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发问的时间,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消化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所学内容的实质。诸如此类的小策略、小方法,不一而足,其实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办法,需要教师更进一步地落实和执行,最后方能看到实效。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都十分重要,都对教学的成败产生关键的影响。教师应该认识到加强师生互动、沟通和交流的必要性,并自觉地将师生塑造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其次,师生关系的好坏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而糟糕、恶劣的师生关系必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拖累”。因此,密切师生关系,频繁开展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提振课堂教学“士气”的重要策略,其实践效果十分明显。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互动教学;学生

新课改理念提出加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应该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又同为受益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状态、师生在课堂的生存状态、课堂教学实践的可改变性等方面,有深切的感受和思索,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策略进行梳理。

一、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一个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老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在上《东方明珠》一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东方明珠"的资料,孩子们十分起劲,他们带来了有关"东方明珠"的文字介绍、图片、模型和录象等,在课堂中大家相互介绍、相互交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三、营造"安全"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一)建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 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一定情境下的主导者。概括地说,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师的职能是主导。当学生无法学的时候,教师要适当辅导 ; 当学生不会学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 ; 当学生自学和讨论中思维受阻,教师要疏导 ; 当学生理解和讨论钻入死胡同时,教师要清导。学生主要是学习的主体,但在某种特定场合,他们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可以与教师对等交流,可以对教师教学“指手画脚",教师在尊重科学、尊重真理的前提下,虚心接受学生的"指导",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高效。

(二)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亲自体验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 :"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课堂不需要轰轰烈烈,亦反对一潭死水,不让学生掷踢于课堂而成为边缘人,教师要善于制造旋涡,让一个又一个学生卷进那生动的旋涡。教学之中,如果能不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里,帮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学习《核舟记》时,为了让学生对文中所写的人物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分别扮演苏轼、黄庭坚、佛印、两个舟子的角色,然后让学生自评、互评,看谁扮演得最神似。在直观可感的表演中,学生不仅准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且由衷地感叹微雕艺人技艺的精湛,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效率。

四、主张多向互动合作,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即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此时,我们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 ?怎样去解决问题 ? 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而教师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拨,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互动。

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针对小说中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我就请学生分组学习,讨论为什么会多次写到风雪。于是小组里有的找句子,有的读句子,读得很投入,听得也很认真,听完后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有的还做点评,做补充,通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也有了答案。这种交流讨论的好处是,在小组内,各成员就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然后共同肯定、否定并修正。在平等对话、相互交流中,通过讨论、争辩、问答等方式,各成员既充分展示自己的心得,又获得新的感受,生成具有共识性的意义。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需要教学互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运用教学"互动"促成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是语文课程标准人本思想的要求和体现。语文教师若能合理加以运用,定能促成学生自主探究性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也将更加生动、实用、有效。

篇5

一 主体参与策略

小班化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课堂上开展热烈的讨论甚至激烈的争论,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参与教学的策略,重点是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这种参与是积极有贡献的参与,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话敢说,乐于参与。如教学《三峡》一文,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三峡的具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视频,谈观后感,归纳三峡山水特征。然后再读课文,分析作者重点描写了三峡哪些特征,用什么语言描写,按什么顺序描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敏捷,发言踊跃,诸多教学目标都快速达成。实践证明,参与策略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他们在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中,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成绩得到稳步提升。

二 分层教学策略

小班化教学与传统的大班授课制相比,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别化教育。这需要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尊重学生主体选择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员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分为目标分层、方法分层、作业分层三个方面。所谓目标分层就是在制定目标时,将统一的教学目标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重新设计,或者提高难度,或者降低要求。方法分层,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过程单一,缺乏层次,而小班化教学能够凭借人数少的优势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如对学困生采用“低起步,小步走,抓反馈”,对优秀的学生则采用“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并在教学内容安排、掌握知识要求和作业布置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尝试,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跳一跳能摘到果子”的喜悦。课后作业分层同样重要。教师要面向全体,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量的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自主型作业,给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民主的思维氛围,让每位学生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 合作互动策略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中,互动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成效。教师要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挖掘生生互动的潜力,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运用开放型、交往型、体验型方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激发生生互动的参与热情。只有充分利用学生合作的“伙伴式”的学习方法,加快生生交流频率,才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才能更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这样,不仅尊重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建立起他们对问题进行研究的欲望,形成了活而不乱、动而有序的课堂教学局面,还能增强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发现,激发教师的灵感。

四 激励评价策略

托尔斯泰曾说:“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激励评价策略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虽然性格处于敏感的叛逆期,但他们同样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与赏识,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因此,从人本关怀的角度讲,在教学中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是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运用鼓励教学法,也是增强语文课吸引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目前面临着一种困境,就是大部分学生对语文这门功课缺乏学习兴趣。但是,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语文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汉语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要促使学生重视语文课的学习,需要通过不断鼓励,积极引导其喜欢语文课。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面对当前课堂改革的新形势,高效课堂成为教学当中极为重要的主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有很多原因阻碍着我们迈向高效课堂的步伐,诸如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确、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过细、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等。因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势在必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1.教师要切实践行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要真正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权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2.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营造轻松愉快课堂氛围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必须对融洽师生关系的营造给予足够的重视,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入文情怀,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帮助,尊重、热爱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爱之情,进而把这种喜爱转化成学习语文的动力。

3.教师要注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的营造。如何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呢?我认为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开始就应该有所行动。比如教师可组织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锻炼了他们的演讲能力,又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三、运用新颖的课堂导入方式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满趣味化和启发性的课堂导入方式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帮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课文实际内容,采用最恰当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比如,在学习课文《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教师可事先搜集一些有关青海湖的视频和资料,在课堂伊始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欣赏资料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青海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他们探究青海湖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给人梦幻般的感觉。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怀着极其期待的心情迅速融入课文情境之中。

四、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或者说需要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为高效学习者。例如,教师在教授《孔乙己》时,如果不适当运用多媒体,不注重切入点的研究,难免会导致课堂沉寂,效果不好。假如教师引导学生以讲孔乙己的“手”为导入点,运用电脑制作动态课件,或用幻灯片来展示诠释孔乙己的不同形象、不同情况,形象、逼真、具体,文本主旨便清晰了。

五、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开展教学

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是新课标一直所倡导的,具体来讲就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自主的发现、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教师则是从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这篇文章的背景及相关评论资料,并对陶渊明的生平做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设置几个开放型的思考题,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将会在哪里?如果不存在,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桃花源呢?其意图是什么?”待同学们讨论告一段落之后,教师可请小组代表发表一下观点和看法,接着教师做最后的陈述和总结。在这一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获得了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还有效提高了自身的思考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任重道远,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既要从重视教师的素养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全体语文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惟有如此,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才会更快更好地走上优质、高效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俊梅 浅议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8)。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一些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而忘疲”,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比如把一些文言文,如《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惠子相梁》等和一些现代文《我的叔叔于勒》、《皇帝的新装》等让学生扮演角色饰演,这就培养了学生听、说、读、记等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核舟记》这一课时,由于这课是背诵篇目,同学们对船头三人的座序理不清,搞不明白谁在谁的哪方。我就让同学自己挑选,看谁愿意演什么角色,通过表演大部分同学对课文内容掌握较好;我还利用农村学生好胜心很强的特点,常常创造一个竞争的学习环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课堂中常常以小组为单位,以积分的形式让学生开展比赛,比赛项目有朗读、抢答、书写、背诵,还有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冲动,感受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富有激情与想象,从而自然地激发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兴趣,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过程的有效与高效。

二、精心备课,有效处理教材

首先,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师首先要深入研读材料、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培训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教学内容要大胆取舍,删繁就简。教学内容并非多多益善,有时适当减少内容,反而使教学更加厚重。比如在教学中,将学生已基本了解的或目前根本无法掌握的舍去,就可以腾出时间与精力对最重要的内容进行品味探讨,精雕细刻。使其重点突出,将教学内容才能有效渗透学生心灵深处。

第三,进行有效的预设,对语文教材要充分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譬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可采取以下的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可以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凸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例如,余光中的《乡愁》中出现了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三、营造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小伙伴,从而形成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的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但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丰富,生活的圈子狭窄,有时文章中描写的事、物、景距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教师必须让生活呈现于课堂,让课堂回归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思维,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去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引起学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譬如,在教学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可以课前安排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将这篇课文改变成适合表演的剧本;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扮演的角色,并将人物性格特点尽情展现出来;充分考虑人物的特点,设计表演时的表情、语态、动作;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小说的主题。这样就可以使课堂气氛迭起,成效很大。而作为教师,只须在课堂上充当了一个欣赏者、评价者的角色,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实现激励评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适当给予肯定,教师哪怕是只言片语的表扬、激励都是对学生莫大的鼓舞, 无形中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8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十分重要,尤其是提问环节,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了解教师心理情感的必备环节。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前的英语课堂存在着诸多不够和谐的音符,许多教师在提问学生问题的时候随意性较大,无为提问过多,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上,许多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存在着这样的提问现象,比如教师提问学生个体的随机性极强,没有明显的教学目的;或者按序进行提问,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课堂需求;最好的现象也不过是教师在讲台上发问,而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在课堂上随机回答。这些情况其实都不是十分理想的课堂提问状态,不但达不到课程改革对于新型初中英语课堂的要求,就是连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都不能很好地达成。事实上,当前的初中英语课标要求英语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更多的精力应该用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关注之上。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当教师抛给学生一定的问题之后,应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能够自己或者小组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再进行重复,如果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可以再进行指导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初中英语授课过程中,针对英语学科是一门语言的学科特征,教师应当多多给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中掌握英语知识,了解英国文化和东西方差异。譬如课堂上教师可以针对具体的教材文本把相关内容改编成一定的课本剧,让学生自主排练进行表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情境进行分角色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熟悉语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等,此外在提升学生学习英语交流性的环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办英语手抄报,组织学生朗诵英语著名诗人的诗歌,排演著名剧作家的话剧剧本等,不一而足。

二、合理把握提问类型

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把握课堂提问类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按照循序渐进的逻辑顺序设置提问问题,层层深入,组织学生一步步深入到本课的学习知识中来。例如:“Let’s have a chant,OK/Let’s play a game,understand/Who’d like to have a try/Who can read”等。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学生主要以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学习基本词汇和进行简单的句型操练为主,课堂提问的任务是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模仿和操练机会。如在引出新词和新句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重复朗读或作简单替换。课堂程序性提问不需要等待时间,只要求学生做出快速和正确的反应(模仿或替换)。因此,多数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one by one, pair by pair, row by row, group by group, the whole class” 等提问方式进行依次模仿和连锁回答,从而增加提问的人次,扩大提问的覆盖面。在课堂上教师在当前的课改新形势之下,应当适时适地地提升自身素质,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程序性提问策略,成为自己英语教学课堂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成为自己在英语课堂上提问艺术的个人招牌,另外,在具体使用这些提问艺术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体现学生一定的个别差异性,让学生在独特的个别差异中寻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既尊重了课堂主体的快速发展,又能够适当地发扬自身的独特个性。

其中,随着学生近年来英语在小学阶段的提前渗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已经相当喜人。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之下,提问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听力,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如果能最大程度地契合现实情境,那么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自己的提问艺术达到更高的效果。例如:“Do you like winter? Why do you like it?”这一类的提问在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又进行了一定的语言组织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具体的课堂提问环节中,要注意在一定情况下要降低问题难度,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如:“Have you been to Hongkong?/How do you go there, by bus or by plane?/What do you do in the evening,do homework,watch TV,read books or listen to music?”

三、针对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新的时代呼唤着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真实的情景问题来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目标输出和参与课堂交流的机会。同时允许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看法,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可思议”的言行及时予以评价或肯定;不要抹杀学生瞬间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发展其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完SB1 Unit 18 The Lost Necklace课文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What’s your new idea about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然后让学生进行group work, 续写剧本。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习热情高涨。续写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S1: Jeanne gave Mathilde a lot of money. Mathilde and Pierre opened a new company and they led a happy life ever since.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高效方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4

在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感受到: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高效,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更容易寻找,操作也更简便。

一、教学设计是高效的基石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很多教师开始淡化教学的预设,而强调教学生成。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生成自然很重要,但是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科学合情、精细详实的教学预设。因此,教师自上课之前,一定要在备课上“煞费苦心”一番。教师就如挖井者一般,只有深挖泉源,才能为幼苗提供灌溉所需的甘甜细流。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汲取到知识养分,滋养求知的心田,促使其茁壮成长。同时在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分析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写出细致、扎实的课堂教案,它包括本课堂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堂讲稿、阅读清单、考试试题、教后反思等。其外,教师得始终做到“心中有人”,不仅钻研教材,还要熟识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揣摩学生的课堂表现,就学生可能出现的困惑做好相应的预案。通过学生以往的表现,思考怎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思考怎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等。如此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让高效的课堂,从厚实的备课起行,乘风破浪,远航。

二、课堂导入是高效的推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需要精彩的导入做引擎。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新颖别致的课堂导入,就如一颗良药,入口时的味道,往往会影响到服食者的态度。苦口良药的确有效,人们也不得不服,但如果良药能够“甜口”,服食者是否更容易积极服用呢。同等道理,被动接受,始终不如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出有效的课堂导入,如将当前时政热点话题、校园新闻时事、班级学生趣闻等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入对文本的学习。迅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真实体验,激发后续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教学氛围在开始时就能渐入佳境。

三、阅读是高效的核心

新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对话教学,它是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及人与本的对话中完成的。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如今有些教师误解了课改的目的,片面机械地追求课堂表面的高效。如有时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连起码的字音、句子还没理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更有甚者,让学生粗略地浏览之后,便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在原本高效的多媒体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反复地进行单一的朗读、感悟、体会、想象等问题。如此,既不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培养良好的语感,也曲解了语文教学的原有目标,造成课堂教学实际上的低效。因此,笔者看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在阅读过程开始之前,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多彩的阅读参考,留给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与想象空间。同时,教师还应在学生自主阅读时,适时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为语文课堂平添独有的光彩。

四、提问是高效的保证

在预设基础上的有效课堂,能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课程目标,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终理解文章,掌握确定的知识点。但在实际提问中,有时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便任由学生自由联想,互相探讨;此时有些学生的讨论往往会生发到其他话题上去,甚者偏离文章中心及教学目标等,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提出下一个问题,以帮助学生想象走上恰当的思路。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

1. 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发问态度要自然,问题尽量说一遍。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一个问题尚未做出明确结论之前,不能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以免干扰学生。

2. 教师为不能回答问题或问答错误的学生提供线索,打开思路,启发他们正确的回答问题。

3. 提问之后要停一会儿,让学生有时间思考。

4. 向全体学生发问,然后指名回答,抽答面要广,努力使全班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大致相同。不能由相对固定的少数同学回答,不宜依照一定的次序请生回答,也不宜先抽学生再提问。

5. 当学生的回答正确却不充分时教师要给学生补充另外的信息,以便学生能得出更完整的答案。或者回答不正确后,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总之,高效的课堂,必定需要有效的提问为其远航保驾护航,教学才能水到渠成,顺利护送学生达到知识的彼岸。

五、评价是高效的助推

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这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在课堂中既需要学生内在的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但更主要的还是需要教师努力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而课堂学生的情绪往往需要由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来调控。如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有些学生的精神容易进入疲乏状态,就如同航船缺失了动力一般,渐渐得思维也就停滞下来了。此时学生便容易困乏,觉得学习无趣,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如若不能及时调整,课堂将以低效收场。因此,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下转第50页)(上接第34页)动态表现,一旦发现有类似的倦怠情绪,便可以利用巧妙的提问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以激励其重整旗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不竭的动力。有效的评价语言能够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为高效的语文课堂,提供动力上的保障。

六、练习是高效的载体

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都会在语文课堂练习上下功夫。的确,科学而符合学生发展实际的练习是检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巩固课堂成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如若想要保鲜课堂教学成果,就必须有足量的课后作业进行巩固练习。但有效的作业还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坚持精当、适度、适量的原则。同时,要想全面落实巩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要有适度的训练与考试。当然,这里指的训练并不是大搞题海战术,而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加以强化训练。有效作业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大量的参考资料中精选作业,“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后训练的效率。为我们高效的课堂教学,守住战果,保鲜成果。

总之,所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笔者所谈的只是自己在实际教学中得出的一些浅薄之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无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这便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艾祥美.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命脉――浅谈农村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建设[J].学周刊,2012(4).

[2] 包月林.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篇10

一、把握学情,“顺水推舟”

古人打仗讲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工作亦当如此。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把备课重点放在了备教材、备教法上,而忽略了备学生、学法这一关,这是不少教师课堂教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广东省语文特级教师程少堂的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他的重要“法宝”就是把备学生、备学情作为备课的最后一道“工序”,甚至让每节课抖几个“包袱”、说几句幽默的话都备到了。吃透学情以后,我们不妨“顺水推舟”,根据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确定教法、学法。比如说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太喜欢听老师过多地阐释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少讲甚至不讲,让他们自己去读、去悟,自由地亲近文本,而老师只对他们不懂之处加以点拨。如讲坡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诗时,我发现学生们精力不够集中,于是抛开课文,先从吃肉谈起,接着说到东坡肉、坡,学生们自然对这首诗的作者产生了兴趣,爱乌及物,很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那节课,学生们情绪高涨,兴味盎然。

二、巧设悬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而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分不开的。从课堂教学的层面来看,如果巧妙地设置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如果按传统的教法,让学生找一找文中有哪些描写背影之处,学生们一定兴致不高,但我在执教时换了一种问法:“能否用几个准确的词来形容一下,这究竟是几个怎样的背影?”学生们顿时兴致高涨,积极思考,既找准了词语,又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巧设悬疑,对于增强课堂教学情趣及吸引力,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以饱满的感情,渲染课堂气氛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诗人般的激情。在我国,语文课担负着多种功能,而情感陶冶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像一个高明的舵手,引导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而且要像一位高明的演员,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让语文课堂激情四射,充满活力。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激情,课堂必然如一潭死水,死气沉沉,想吸引学生,只能是一句空话。北京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之所以广受好评,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上富有激情。她在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用自己富有深情的语言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氛围,抓住文中的中心句“咱娘儿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紧贴文本,让学生品读、体味,带领学生诵读,用感情“抓”学生,一节课下来,不少学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连听课的老师都眼泪汪汪。这样的课堂,如果“吸”不住学生,那才显得不正常。

四、联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

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溶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就好像演一场戏要有道具一样,语文教材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道具”,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亲近文本,让学生尽情地阅读文本,最后又要跳出文本,高于文本,和生活接轨。因为,只有生活中的东西、身边的东西,学生们才会更感兴趣。比如《田忌赛马》一课,告诉我们生活当中应多角度思考问题,多动脑筋。教完这课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展开发散思维,说说砖头都有哪能些用途?”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同学们纷纷发言,居然想出了数十种用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学生们既掌握了知识,拓宽了思路,又积累了生活经验,产生了学习积极性,可谓“一石数鸟”。

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在某课教学前先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课文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