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生物和生物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生物和生物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非生物和生物的区别

篇1

1、生物是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2、生物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这是互相相反的两个过程,并且可以繁殖下去, 这是生命现象的基础。

3、生物由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及非细胞生物组成,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其特征是可以进行新陈代谢。

4、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无生命的(包括物质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陈代谢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本质的区别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何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概念上来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的是通过在课上讲授知识使得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达到认知与能力,过程与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综合协调发展的效果。通俗的来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在课业上有新的理解、有进一步的提高和进步。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体现为: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点最核心的一点是观察学生如何从“无”到“有”,由量变产生质变,从不会到接受再到贯通的过程。

二、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物主要学习生物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植物的组成部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花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的生长发育、器官组成等。

三、农村生物课堂与城市课堂的区别及优势

根据上文提到的初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不免看出,生物的学习不同于陶冶情操的语文、要求计算和理解的数学,生物的学习是在贴近自然的基础上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做出概念的学科。越是贴近自然越是便于生物的学习。农村学生家庭大多以务农为主要收入,许多家庭还兼职养殖业,甚至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跟随家长到田间地头参加农业活动、在茶余饭后喂养鸡鸭猪鹅。这就使得农村学生更加熟悉各种动物和植物,对于它们的形态、体貌、性状更加熟悉。这就大大有利于生物的学习。例如:当学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同学们就会很快想到很多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豌豆等诸多农作物都是被子植物,他们常年与这些植物打交道,就能够在老师讲述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概念后很快的将这些绿色开花植物与松柏等裸子植物区别开来。根据这些特征,教育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农村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生物问题,以提高学生生物成绩。

四、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举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水、光、温度和空气;非生物因素则包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等。在设计该章节问题时,我们可以先让同学们列举影响农作物生存的因素。我想大多数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都会列举出水、肥料、病虫害、光照、天气状况、土壤状况等常见原因。在提问多个同学听取不同意见后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总结。水、肥料、天气状况和土壤原因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非生物因素”,总结为“水、光、温度”在为学生补充上空气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影响),而病虫害的发生则归结为“生物因素”这是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由于害虫对农作物有捕食关系,所以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再有同学们都知道大树下种植的农作物往往颗粒无收,这便是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大豆和根瘤菌则是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

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有脊椎骨的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就是无脊椎骨的动物。农村孩子接触大量的动物,一说到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举例大家就会踊跃发言。猪、鸡鸭鹅、青蛙、老鼠、蛇等都属于脊椎动物;而蝗虫、蚯蚓、蟑螂、蚊子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再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举例进行归类可以得出——昆虫类基本属于无脊椎动物类,而哺乳动物、两栖类动物大多都是脊椎动物,这样不仅学习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还复习了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

五、农村初中生物课堂的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篇3

一、从绪论课开始紧紧抓住学生

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从美丽的珊瑚开始引出生物与非生物的讨论。珊瑚有两种含义:①指珊瑚虫;②指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遗骸。前者是生物,是一种低等动物,它通常群居在一起,象树但不是树,后者构成了供人们观赏的美丽的珊瑚或沉积成巨大的珊瑚礁、珊瑚岛,它显然已不再是生物了。那么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呢?绪论课的第二个重点是学习生物课的意义。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学们正处在青春期,男生长胡须、男女生都长青春痘。这本是很正常的,但有人却特别害羞,偷偷拔胡须,抠青春豆,以至毛囊受损,细菌乘虚而入引起毛囊发炎,原本光洁的脸变得坎坷不平了。

二、用比较法综合复习

课本中有三个“基础”,两个“基本”极易混淆,如何区分它们呢?我把它们找出来,排在一起,加以比较,把重点字加不同标注。其含义就一清二楚了。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体外燃烧。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目的一样都是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生物体生命活动的需要,糖类和脂肪在体外燃烧与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相同,故它们释放的能量也相同。而蛋白质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的产物与体外燃烧的产物不同故其释放能量内外有别。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进行无氧呼吸教学时,可以从长跑、做泡菜、酿酒等方面发挥:长跑比赛时我们常常感到上气不接下气,长跑后我们总感到腰酸背痛,为什么呢?因为长跑时氧气供应不足,我们的体细胞会进行少量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组织里乳酸积累过多会使人腰酸背疼。再如食物腐败通常是由于腐败细菌在食物中进行有氧呼吸使食物腐败变质的,做泡菜就是利用水来隔绝氧气抑制腐败细菌活动。而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可进行乳酸发酵产生乳酸。适当的酸味正是我们所喜欢的,这就是泡菜比新鲜蔬菜保存时间长不易腐败、味美可口的原因。

四、多用实物,多动手作实验

多数教师以为:有标本就不用挂图,有实物就不用标本。实物给学生的新鲜感远远超过挂图,让学生多动手,多作实验其意义远比让学生弄清实验原理本身要好得多。亲自动手实验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新问题。若老师认为原理很简单,没有必要做实验,则错过了教育学生的极好机会。长期下去,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篇4

掌握生物概念往往是学生获得成功的第一步。要促进这种成功则应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生物概念既可获得能力,又可进一步学习新概念及其他知识。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生物概念教学呢?笔者认为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应注重情景的创设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一、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引入

通过创设情景,简捷明快地导入教学内容,使生物概念、原理的学习水到渠成。

1、实验情景。

例如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学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培养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的过程,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布鲁纳说:“一个坏教师奉献真理给学生,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学生得出概念的能力也是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

2、实践情景。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态、遗传和进化等方面的直观的感性的认识,把这些感性的形象转变成语言即初步的概念,再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动与转变,实现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飞跃,抓住生命的特征,建立较完整而科学的概念。例如,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麦地、树林等,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环境。

3、问题情景。

利用挂图、实物及演示实验等直观手段的同时,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并在观察中解决问题,便于感性认识,能丰富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起到很大作用。例如"蒸腾作用"的概念,可以通过蒸腾作用演示实验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塑料袋内壁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通过带着问题观察,学生能形象直观地掌握和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知道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

二、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分析

1、创设比较情景,分析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清晰化和系统化。

在学习生物概念时,注意分组、结对、列表、进行归类对比,就容易搞清各对概念间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比较,促使学生将新旧知识、同类知识联系起来,分析异同。

从这个角度而言,学生比较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设强调情景,分析概念的关键字、词,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生物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意义的,它往往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是生物概念的关键字词,要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关键字词入手。强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很容易把握住其中的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例如: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相对性状。其中“同种”“同一”四个字,需强调。

3、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讨论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会渐渐成为教学主流。问题讨论在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不容忽视的。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来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因此教师要巧设一些问题,点燃创新之火。问题讨论促进学生概念的精致化,小组问题讨论提供所有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概念解释的机会。学生提出的概念解释必须接受组员的检验,促其再建构。经由不断的解释、质疑、再建构、反驳、澄清等,共同建构出一个比讨论前更符合科学概念的答案。

三、概念教学时的情景巩固

1、体系情景。

在完成章节知识的教学后,对那些相邻、相对、并列或从属的概念进行类比、归纳,根据它们的逻辑关系,用一定图式组成一定序列,形成概念体系。如:用概念图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网络,把学生感知“孤立”、“散装”的概念纳入相应的概念体系之中,让学生获得一个条理清晰的知识网络,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又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已学概念。

2、比较情景。

生物学概念很多,而且很多概念间联系和类似的地方很多。如果学生没有比较概念的能力,随着学习深入,概念增多,易出现混淆的现象,影响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比较概念,主要让学生抓住两点,一是注重寻找比较标准,二是注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比较。比较概念的过程主要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过程,所以比较概念有助于思维能力提高。

3、发展情景。

对学生来说,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知识基础,对概念的理解也会不同。学生能动地去探究概念的本质,就形成一个发展概念的过程,探索生命活动规律的内驱力会得到强化。

篇5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技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data in detai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and the technical route of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desig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生态水利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保护意识发展的体现,是未来水利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要求,不断总结生态水利设计经验,提高生态水利设计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水利工程学这一学科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还必须兼顾水域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水利工程中,各种生态经济技术的应用是该技术的核心,这一技术在未来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立法技术等结合在一起,成为生态河流建设的主要手段。

1 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之间的区别

传统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主要表现在防洪、生产生活水源、防止农业生产的旱涝灾害、提供清洁能源、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等等,这些都是水资源利用的资源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体现。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则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水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思考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目标是满足水环境的生态发展需要,而后才是防洪、生产生活水源等目的。二者的主要区别见表 1。

表 1 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之间的区别

由此可见,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和功能,在设计上要求保持和发展生态系统作为首要设计要求,并将其贯彻到设计全过程。第二,在生态水利设计上要保证选址、布局、施工与环境之间的友好性和协调性,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水利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在生态水利设计中,设计方案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还应该符合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方案还必须满足安全性和经济的要求。所谓的安全性需要就是设计方案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基本规律,以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侵蚀和淤积、河道冲刷的基本特征,动态的掌握河流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同时在方案设计与选择上,应该从经济合理性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使工程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

益。

2.2 保持和恢复河流空间异质性原则

现在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空间的异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非生物环境空间越复杂,生物群落的种类越多,这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依存和耦合关系。这就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维持和发展非生物空间的异质性,在有限的河流生态系统当中创造更多的小生境,这样就能够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和共存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持和发展生态环境的目的,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3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实质是物种的自然选择,物种通过自然选择找到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物种才能在保持一定种群数量的前提下进行繁衍和发展。在水利设计中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自组织工恩难怪,可以由自然界选择最适合的物种,形成多种多样的物种结构与生物种群,达到自设计的目的,这种自设计的能够充分的发挥物种的自我恢复功能。现代生态水利建设表明,在引进新植被、新物种、设计新环境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乡土物种、本地物种,禁止引进外来物种,这样能够增强生物物种的适应性。

3 生态水利设计技术路线和基本要求

3.1 科学进行水文过程分析与计算

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十分广泛,一个水利工程既要满足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还要满足工业、居民生活、消防、绿化等社会生活需要,这就要求在生态水利设计先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配置的基本要求和需求规律,只有这样水利工程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这一点从现在一些生态水利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出来,如浙江水利设计研究院承担的浙江西溪湿地生态改造工程,该工程作为最近几年比较典型的生态水利设计案例,在设计过程中就是从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综合性的角度,充分考虑了该流域的服务对象的需求性,提出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时间为湿地补水和利用灌区尾水给退化湿地进行补水的生态水利设计方案。该方案应用以后,不仅满足了周边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还实现了湿地、退化湿地补水生态恢复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3.2 析出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然会影响到一些生态目标,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准确识别生态水利建设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而这也就是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这一点在现在很多生态水利设计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九十年代在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当中,由于没有意识到三江源湿地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上游来水这一因素,结果在上游别拉洪河开挖人工排水渠的过程中,导致上游来水直接被引入了人挠力河和乌苏里江,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先经过三江源湿地保护区再排入乌苏里江,导致三江源湿地水源骤减,严重影响了下游的挠力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两个保护区的湿地功能逐渐减弱,一些生物的生存环境收到了很大的威胁。可见,在生态水利设计中要重视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的确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3 生态水利设计与环境工程设计的协调

生态水利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环境的特点和与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引入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一般原理与技术要求,使设计方案中的水量与水质的同步科学配置,实现生态水利设计与环境工程设计的协调。

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设计方案中应该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系统或湿地系统,对此可以在这两者的过渡地带中设置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待泥沙沉淀和污染物分解后再排入天然护坡或湿地。第二,如果在缺水地带有种植水稻等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在生态水利设计中应该以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质净化为主体进行设计,实现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学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以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水利工程与生态水利工程的区别

水利工程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工程措施或行为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水利工程最初的作用是防洪、提供稳定的水源、缓解或防止农作物旱涝渍灾害、提供清洁能源(修建水电站)和水利旅游景点等,这主要体现了水利工程的资源性、经济性与社会性。而生态水利工程则更强调水利工程的主要服务目标是生态。有学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被严重干扰的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笔者认为生态水利工程是现代水利的标志,至少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科学内涵:①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应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与功能。在设计阶段,应当将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置于重要位置,并作为设计的制约因子,使水利工程能满足适宜的生态水文过程要求。②生态水利工程应强调工程选址、布局、施工过程的环境友好性与经济性。防止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产生巨大的环境成本和经济成本,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二、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稳定性。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投入最小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的原则。

2.2保持和恢复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有关生物群落研究的大量资料表明,生物群落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非生物环境的空间异质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关系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的依存和耦合关系。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的某种程度的退化。

2.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与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衍的种群。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1/2。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物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2.4流域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应该在流域尺度和长期的时间尺度上进行,而不是在河段或局部区域的空间尺度和短期的时间尺度上进行。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工程设施系统。

2.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呈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一执行(包括管理)一监测一评估一调整”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河流健康的评估体系,用以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

三、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

3.1应以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作为工程设计的基础,进行水文过程的分析与计算。

因为生态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比较广,往往同时涉及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和工业、城镇、消防、居民等经济生活用水,所以只有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时空要求规律,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才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如由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进行规划设计的“两江一湖”(黑龙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干流沿岸灌区工程,其中提水灌区的开发与设计就是从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相结合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时间为湿地补水和利用灌区尾水给退化湿地进行补水的可行性,并对工程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属于生态水利工程设计的一个实践。

3.2识别工程可能影响的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应当能准确识别受工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并在工程规划阶段予以充分考虑。但当前许多水利工程的设计很少或没有考虑流域生态敏感点。如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的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上游来水(如别拉洪河和浓江)以及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洪水期倒灌补充,所以上游来水的减少,会影响保护区湿地的水文过程。水文测验资料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别拉洪河上游开挖了许多人工排水渠道(如新开挖的别拉洪大排干),使上游来水直接排人挠力河和乌苏里江,没有经下游保护区进入乌苏里江。致使别拉洪流域流经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径流总量比1978年以前减少了约70%;挠力河流域在上游修建的龙头桥水库在非汛期(1~5月,l0~l2月)不向下泄流,根据多年水文数据分析,非汛期8个月的平均流量为4.22m3/s,经初步计算,与水库修建前相比,每年约减少下泄水量8700万m3,严重影响了下游的挠力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篇7

【关键词】联系;实际;创新;教学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生物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领悟生物学知识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改的一个目标。在生物课堂,联系生活实际,是创新生物教学的改革方向。

1 创新情景助学,导入生活实际,引出生物问题

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最终服务于生活实际,生活离不开生物,生物离不开生活。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实际教学中,努力使生物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引出生活中的生物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我在教学微生物知识时 ,以学生实际生活中剩余饭菜发酸变质的现象和春节学生家中做米酒为例,让学生从 身边的生活现象去体验和引导出生物问题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2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帮助,设疑探究生物问题

教师在授课时不能一成不变地按教材赵本宣科,应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及学生心理创造性地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例题,讲题尽量贴近学生实际中的经验。例如讲遗传物时,围绕DNA和RNA的区别设疑提出生物问题,展开探索。DNA在细胞 中存在的部位和作用,设计怎样实验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这样使学生联系实际回答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以生活实际最终结果解决生物问题

学以致用时生物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生物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生物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生物“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生物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生物学的问题。例如讲微生物联系到酿造技术,从细菌致病到医院治疗用药抗生素,由抗生素研究到制约工业,生物技术工业,将学生所学知识返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上学生知识面的欠缺。自然瞒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决生物问题,达到预其的教学效果。

4 关注课堂教学,抓住核心内容,打好生物学知识基础,创新生物教学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学生通过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掌握该学科 的基础知识,生物学是从生物生态、生物分子等多角度去探索生命现象的一般规律,内容的慨念性和理论性颇强,所以,课堂必须抓住核心,化繁为简,。例如,讲“遗传物质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在课堂教学中,用抓核心,展细节的方法,将抽象性强、难度大、数量多的遗传物质基础,在课堂重点讲解,让学生总结出DAN是主要遗传物质,强调DNA的两个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将DAN的结构,DAN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归纳出遗传信息在遗传物质体内的传递过程。抓住核心DAN,就把比较繁多的内容简单化了,便于学生记忆,达到事半功陪的效果。

5 关注生活拓思路,前后贯通,智、能共育,创新思维来思考生物问题

篇8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盐、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57页1题,课本57页最后一段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各组织的功能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等

根的结构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

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课本102)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依存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篇9

1856年博物学家Reiter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直到1869年德国的生物学家ErnstHeinrichHaecke才给生态学下了明确的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76年LawrenceCremin在《公共教育》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课堂生态是指以生态学的思想来认识课堂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生态系统的主体,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协作,互相尊重;使教学过程充满多样性、灵活性,从而让课堂成为具有开放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良性的生态系统。针对当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加以除旧布新,使之成为充满生态伦理氛围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学生语音状况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的语音现状,笔者对学生的语音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学生对自己的语音、语调满意度和语音存在的问题,对自己语音、语调“很不满意”的学生比重达到了17%。选择“一般”的学生占40%,对自己语音语调满意的占15%,比较满意的占28%。有17%的学生对自己的语音语调不满意。

三、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元音问题

首先,20%的学生部分单元音发音不准确。常见错误为把/i/发成汉语字“衣”,口型不到位,发音不标准;在英语单词中,发/e/时往往口型过大;对于/i/和/ei/这两个音,很多同学会混淆。其次,元音长度方面的混淆,很多学生认为/i://U:/和它们相应的短元音/i//U/只是发音长短的区别,而不知道本质的区别是发音位置的不同。如:/i/和/i:/在sit/sit/和see/si:/中的发音有发音位置的本质不同。

(二)辅音问题

首先,语音性错误,对于英语中的/p//t//b//d/这四个爆破音,很多学生按照汉语拼音的读法直接读出来,没有爆破发音,发音方式错误。其次,音位变体性错误,例如,/p/出现在词首时,往往读成强送气的/p/,如pardon/、pa:dn/;而当出现在/s/的后面时,则读成送气较弱的/p/,如spell/spel/,很多学生都读成强送气的/p/。最后,关于辅音连缀问题。因为汉语中没有辅音连缀现象,而且汉语中两个辅音之间总是隔着元音,因此,受母语的发音习惯的影响,在读辅音连缀时,很多学生会在辅音后加上元音,这是错误的发音。

(三)节奏问题

50%的学生难以把握句子的节奏。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语言,重音与轻音交替出现,语速的快慢取决于音步。一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上其后的非重读音节构成,每个音步的时长大致相等。通常句子的开头读音最重,然后越来越弱,直到读到下一个音步时,才开始重新重读,句子里非重读音节数越多,读得越快。而汉语属于音节计时型语言,速度取决于音节,所有音节的时间长度大体相等。中国学生受汉语音节计时的影响,习惯重读句中的每一个单词,以词为单位读句子,并且忽略停顿,导致节奏错误。

四、对英语语音教学的建议

(一)树立生态型观念,构建生态圈互动式英语语音课堂

“从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圈中的各个成员无论相识与否都会相互作用和影响,这种生态现象通常被称为群体动力。”确立“生态型”外语课堂观,师生间的互动也会成为大学英语课堂的律动,教师在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互动的生态课堂中,课堂整体感得到加强,整个教学可以达到相互促进、和谐共振的艺术境地。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常常缺乏互动,比较沉闷,学生仿佛呆在一个固定的、不能随意发挥的空间里,只能单调地学习课本的内容,缺乏学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

(二)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英语语音课堂

怀塔克(R.H.Whittaker)曾指出:“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种都有不同于其它个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中的功能地位。教育生态学关于生态位的主体,不限于种群,它涉及教育生态系统、生态群体与生态个体,它们都有生态位问题。”在生态系统的视野中,大学英语课堂犹如一个开放型的大系统,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生态位,这种生态位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的性格、学习风格、学习环境、社会背景等。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方言,它对学生的英语发音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英语语音的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区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习惯对语音学习的负面影响。

篇10

一、培养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极少提出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碰到问题其实是不敢问,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担心自己提出问题而被其他同学笑话,于是便“三缄其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平时的学习基础差或缺乏相应的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问。结果导致整节课学生无问题,教师一言谈,这样的教学模式又怎么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呢?!

我们知道,问题的出现来源于对事物已有知识的观察和思维,观察的越仔细,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如在学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前,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家庭成员的一些性状,调查自己所了解的或一知半解的有关遗传方面的现象,学生经过仔细地观察,认真地调查,问题就会不断出现“为什么我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我是单眼皮?”“为什么不能近亲结婚?”“为什么我们小区的一对近亲结婚的夫妇,小孩很健康?”“为什么腌制后的黄瓜比腌制前的软?”……对于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不爱提问的学生教师要多提供机会,也让他们品味成功的喜悦(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在提问和解惑中才能营造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二、教师自己要会问

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提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有限,所以教师要会及时提出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和质疑。

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以疑问、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时,提出:“你认为地球如果没有细菌会怎样?”在学习动、植物的区别时,笔者问学生:“如果动物细胞有液泡、细胞壁、叶绿体会是什么情形?”“为什么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要用清水,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要用生理盐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植物体的水分又怎么能从下面的根流上去了呢?”等等问题。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教师的直接陈述。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发问,激发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才会知道个中原因。在笔者的生物课堂上,经常会有智慧的火花碰撞,使学生在紧张、活跃中理解了生物学中抽象的和易混淆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要丰富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研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特点,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导的模式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实施新的学习模式。这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也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要使生物课堂的气氛活跃,要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知识,不仅仅靠“问题”的设置,还要有灵活的课堂形式、直观教具的展示、形象化的语言等等。

1、教学场所多样化

如进入初一的第一节课,笔者并不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授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生物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关系;学习生物的意义和方法等等。笔者只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临校园的树林下、花丛中,植物千姿百态、运动方式趣味横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

2、直观化教学

生物知识学习的是大自然的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如果每节课都到室外、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也不太现实。可是如果只是在教室中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感到抽象而无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只要课外能找到的东西都会将其带入课堂,让学生亲自感知,如脑、心脏模型;学习根系时带水稻与棉花的根;讲述软体动物时,展示河蚌,认识珍珠层和外套膜;观察井口边草的孢子囊群感知孢子生殖;展示猪腿骨和肾脏,学习骨和肾脏的结构等等。教师在展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了能力、活跃了气氛、学到了知识。

3、将生物知识融入生活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各种生物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生物知识与生活紧密相关。在学习“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时,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到古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解释,造成此种现象主要是何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通过有趣的成语诠释生物现象,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食物链)、“蜂拥而至”(蜜蜂的社群生活);通过比喻让抽象的知识生活化,如基因喻为图纸,蛋白质喻为建筑材料;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大分子透不过,小分子可以)喻为防盗网(阻止人进入,却不能阻止蚊虫进入)等等。使各种知识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拉近学生与生物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