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机制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资源共享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校园网为主的远程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远程教育的优质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核心。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推动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为学习者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一、优质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意义
第一,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利于推进教学课程的改革,促进优势学科的共享,更新课程的教学方法,稳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第二,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加强学校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缩小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差距,使每个学习者能够享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第三,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信息和资源的沟通,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使用,让优质资源能更便捷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
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是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关键是现代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的核心是远程教育的优质资源建设。国家大力支持建设大型教育数据资源库和网络资源工程项目CNKI,CNKI为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教育部投资建设的“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就包括了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网络课程、案例库、试题库以及课程平台等,此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以及对支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且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远程教育机构的主体的国家开放大学,在2003年10月承接了教育部高教司的“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工程”建设项目,创立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系统,该系统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共享机制。并于2004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因此,有必要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从而在制度方面来保障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建立全面联动机制。
三、教育信息化条件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探索
(一)教育资源设计规范化
目前,信息技术设备厂商大多都是按照国际或行业标准,数据库系统很少出现兼容问题。信息规范化是教育信息技术层面的首选,只有采取规范化的设计理念,采用规范化的技术结构,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构建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信息的规范化保证了信息采集、处理、交换和传输过程中的统一,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提供了基本条件,能使信息更加有序流动,发挥了综合信息资源的效益。因此,学校信息的标准必须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兼容,以满足资源共享需求的建设。
(二)构建教育资源网络平台
充分运用微信、BBS、FTP和QQ群等网络工具,为资源共享提供网络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大范围的共享和复用,提高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优先建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设施设备,方便教师通过登陆网站,能快捷地利用优质资源,并通过QQ群等,实时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
(三)保护好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间信息资源共享将成为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保护出版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处理好学校之间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同时,多与其他学校进行教学研讨、参观访问、网络技术培训等,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进一步落实建设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丰富学校优质的数字资源。总之,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整合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资源,满足用户多层次的资源共享需求,从而实现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有效管理,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龙.发展、应用、合作和可持续性:2008开放教育国际会议解读[J].中国远程教育,2008(6):78-79.
[2]李志友.基于Moodle平台的农村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3]杜敏.国外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67-68.
[4]李兵龙.电大开展远程职业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110-111.
篇2
作者简介: 陈晓和(1954),男,安徽安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安家康(1985),男,安徽蚌埠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防经济理论与政策。
关键词: 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动态演化;监管机制
摘要: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在有限理性的假设下研究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动态演化过程。动态演化的长期均衡结果与资源共享博弈双方的支付矩阵及初始状态有关:资源共享的总规模和预期收益率对均衡结果有正向影响;机会收益率和投入成本对均衡结果有负向影响;收益分配比例最优时,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概率最大。提出了完善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的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063.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6065107
On ResourceSharing Mechanism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Union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CHEN Xiaohe, AN Jiaka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4, China)
Key words: Military and civilian union; Resource sharing; Dynamic evolution; Oversight mechanism
Abstract: With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study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resource sharing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un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bounded rationality. Longrun equilibrium of dynamic evolution is related to resource sharing bilateral payoff matrix and original state. Total scale of resource sharing and expected yield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equilibrium outcomes, while opportunity rate of return and input cost have negative effects on equilibrium outcomes. Probability of resource sharing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union is maximum when proportion of return distribution is optimal. Make policy proposals to promote resourcesharing mechanism of military and civilian union.
第6期陈晓和,等: 基于演化博弈的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9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在军民用领域渐显趋同,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成为提高国防经济资源保障绩效、确保军事经济和民用经济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1]。这不仅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增强平战转换能力,促进军事经济与民用经济的良性互动[2]。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军地分离、军企内部军品线与民品线分离的现象严重,军品项目与民品项目往往各自为战,部门之间进行技术保密和技术封锁、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3]。
现有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度建设方面:员智凯认为,我国“民技军用”相对滞后。应研究和解决相关的资格认证、招投标制、保密制度、军用标准、国防采购和税收优惠等问题,鼓励更多有条件的民用科技资源为国防建设服务[4]。阮汝祥认为,我国民用高技术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和应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环境;但民用高科技资源参与和服务于国防建设,在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思想意识等方面还存在问题[5]。叶卫平指出,军品项目招投标的比例太小、军品技术所有权与使用权未适当分离、阻碍军民用资源互动的“标准”壁垒未破除等,是建立军民互动合作与资源共享机制需要扫除的障碍[6]。王修来、张伟娜、毛传新认为,技术兼容性和互补性是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决定着资源共享的可行性、规模和重点,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是达成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经济因素,而制度因素则是影响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效率的关键。技术、经济、制度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着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内容、形式及发展趋势[7]。Lavallee指出,军民融合是充分利用国防资源和民用资源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技术创新并制定与之相关的政策与方针的活动和过程[8]。
现有研究很少从微观层面:即军品和民品项目部门的角度分析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多基于对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完全理性的假设,而在实践中它们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在决策时不可能一次就做出最优选择。基于此,本文拟从军品项目和民品项目两个部门的角度出发,分析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动态演化,对有限理性假设下相关决策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的动态演化分析
(一)演化博弈参数、支付矩阵与模型的建立
假设在军民融合资源共享过程中,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之间需要经过多次博弈,并且两个部门都是有限理性的,他们在理性判断、认知能力、决策的准确性等方面皆有差异,所以一开始并不能做出最优的策略选择,他们会在多次的合作博弈中,不断修正、调整自己的策略选择,直至做出最优决策。
为直观地描述军民融合过程中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两类决策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行为,又有如下假设:
(1)存在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两类决策主体,他们对于资源共享的策略集为(共享,不共享)。在每一次博弈中,每一个决策主体都会根据对方的策略做出自己最优的策略选择[9-10]。当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都选择资源共享时,他们的总收益eκ为,其中e为资源共享的收益率,κ为双方资源共享的规模。进一步,对于资源共享的总收益,假设民品项目部门获得的比例为ρ,军品项目部门获得的比例为1-ρ。当两个部门都选择资源不共享时,则他们的收益为正常收益,记为π2和π1。
(2)当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都选择资源共享的策略时,军品项目部门资源共享的投入规模为κ2,民品项目部门资源共享的投入规模为κ1,且k1+k2=k。两个部门在资源共享中的收益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不利用共享资源而获取的正常收益,二是利用共享资源引进、消化、学习、借鉴对方的技术而获得的收益。于是在双方都选择资源共享的情况下,民品项目部门的总收益为π1+ρeκ,军品项目部门的总收益为π2+(1-ρ)eκ。同时,两个部门为了实现资源共享而进行的资源投入也会带来相应的成本c2κ2和c1κ1。
(3)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制度不健全等,往往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给其中的一方带来经济损失,从而导致资源共享的失败。如现阶段我国大飞机研发采取了新的军民融合模式:中航集团承担大飞机研发中的军品部分――“大运”,“中国商飞”承担其中的民品部分――“大客”。在这个过程中,“大运”和“大客”的相互合作和资源共享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节省科研经费;同时国家为了防止一家独大,培育竞争环境,规定了大飞机项目总研发经费的分配原则,谁研发的快,研发的多,谁获得的研发经费就多,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培育双方的竞争意识,提高研发效率。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各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在资源共享问题上也会产生损害对方利益来为自己谋利的机会主义行为。
因此,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假设当民品项目部门资源共享,而军品项目部门资源不共享时,双方的收益分别为:π1-c1κ1和π2+r2κ1。其中,r2κ1可以看作军品项目部门的机会主义收益。同理,当民品项目部门资源不共享时,双方的收益分别为:π1+r1κ2和π2-c2κ2。其中r1κ2,可以看作民品项目部门的机会主义收益。
军品项目部门
资源共享(y)资源不共享(1-y)民品资源共享(x)
项目
部门资源不共享(1-x)π1+ρeκ-c1κ1;π2+(1-ρ)eκ-c2κ2π1-c1κ1;π2+r2κ1π1+r1κ2;π2-c2κ2π1;π2
图1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竞合博弈的支付矩阵
(二)模型的求解
假设民品项目部门在军民融合中采取“资源共享”策略的概率为x,则采用“资源不共享”策略的概率为1-x;与之相对应,军品项目部门在军民融合中采取“资源共享”策略的概率为y,则采用“资源不共享”策略的概率为1-y。
民品项目部门采用“资源共享”、“资源不共享”的收益(E(x)和E(1-x))以及期望收益(Ex)分别为:
E(x)=yρeκ+π1-c1κ1;E(1-x)=yr1κ2+π1
Ex=xE(x)+(1-x)E(1-x)=xyρeκ-xc1κ1+yr1κ2+π1-xyr1κ2
军品项目部门采用“资源共享”、“资源不共享”的收益(E(y)和E(1-y))以及期望收益(Ey)分别为:
E(y)=x(1-ρ)eκ+π2-c2κ2;E(1-y)=xr2κ1+π2
Ey=yE(y)+(1-y)E(1-y)=xy(1-ρ)eκ-yc2κ2+xr2κ1+π2-xyr2κ1
利用演化博弈模型的复制动态公式,可以得到两个部门的动态复制方程,其中:
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的动态复制方程分别为:
F(x)=x(1-x)(yρeκ-c1κ1-yr1κ2);H(y)=y(1-y)[x(1-ρ)eκ-c2κ2-xr2κ1]
这里,F(x)和H(y)描述了该博弈的动态演化轨迹。进一步,令F(x)=0,可得x=0,x=1和y=c1κ1ρeκ-Δr1κ2;再令H(y)=0,可得y=0,y=1和x=c1κ2(1-ρ)eκ-Δr2κ1。从而,在平面M={(x,y);0≤x,y≤1}上,该博弈系统有五个均衡点,分别是:O(0,0),B(1,0),A(0,1),C(1,1)以及Dc2κ2(1-ρ)eκ-r2κ1,c1κ1ρeκ-r1κ2。
根据Fridman的方法,分析判断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复制方程所组成的系统的稳定性,可得其雅克比(Jacobian)矩阵为:
J=F(x)xF(x)y
H(y)xH(y)y
=(1-2x)(yρeκ-c1κ1-yr1κ2)x(1-x)[ρeκ-r1κ2]
y(1-y)[(1-ρ)eκ-r2κ1](1-2y)[x(1-ρ)eκ-c2κ2-xr2κ1]
雅克比矩阵的行列式为:
det J=(1-2x)(1-2y)(yρeκ-c1κ1-yr1κ2)[x(1-ρ)eκ-c2κ2-xr2κ1]-xy(1-x)(1-x)(1-y)[ρeκ-r1κ2]・[(1-ρ)eκ-r2κ2]
雅克比矩阵的迹为:
tra J=(1-2x)(yρeκ-c1κ1-yr1κ2)+(1-2y)[x(1-ρ)eκ-c2κ2-xr2κ1]
该博弈均衡点稳定性的分析结果为(表2):
表1均衡点稳定性分析
均衡点行列式的符号迹的符号均衡点的稳定性(x=0,y=0)+-ESS(x=1,y=0)++不稳定(x=0,y=1)++不稳定(x=1,y=1)+-ESS(x=x*,y=y*)-0鞍点
由表1可知,在五个局部平衡点中,只有O(0,0)和C(1,1)是稳定策略(ESS),分别对应于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之间的(不共享,不共享)和(共享,共享)两种策略。
图2民品和军品项目部门在资源
共享上的动态演化图2表述了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在资源共享上的动态演化过程。其中,折线ADB是博弈系统最终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界线,在折线ADB上方(ADBC部分)博弈系统将收敛于(共享,共享),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将实现资源共享;在折线ADB下方(ADBO部分)博弈系统将收敛于(不共享,不共享),即两个部门皆不会资源共享。
(三)演化稳定策略影响因素分析
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动态演化的长期均衡结果可能是完全共享,也可能是完全不共享,究竟沿着哪一条路径向哪一种状态演化则取决于区域AOBD的面积S和区域ADBC的面积K。如果S>K,则资源不共享的概率大于资源共享的概率,系统将沿着DO的路径向完全没有共享的方向演化;如果S<K,则资源不共享的概率小于资源共享的概率,系统将沿着DC的路径向完全资源共享的方向演化;如果S=K,则资源不共享的概率等于资源共享的概率,从而系统的演化方向不明确。另外,均衡结果概率的大小和四边形ADBC与四边形ADBO面积正相关,四边形ADBC面积越大,长期均衡策略(共享,共享)的概率越大,反之长期均衡策略(不共享,不共享)的概率越大。据图2,可得区域AOBD的面积S的表达式:
S=12c1κ1ρeκ-r1κ2+c2κ2(1-ρ)eκ-r2κ1
由此可见,影响S的因素包括资源投入成本ci、博弈双方资源共享预期总规模κ、资源共享收益分配比例ρ、资源共享收益率e、机会收益率r等五个因素。这些因素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影响如下:
1.博弈双方资源共享预期总规模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对κ求导有:
Sκ=-12ρec1κ1(ρeκ-r1κ2)2+(1-ρ)ec2κ2[(1-ρ)eκ-r2κ1]2<0
结果表明:资源共享预期总规模κ是区域AOBD的面积S的减函数,这表明资源共享预期总规模κ越大,区域AOBD的面积S越小,从而区域ADBC的面积K越大,即系统将沿着DC的路径向资源共享方向演化的概率越大。这表明,如果一个军民融合技术创新项目对于军民两用资源的需求越高,则双方合作的空间就越大,从而资源共享的几率也就越大。
2.博弈双方资源共享收益率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对e求导有:
Se=-12ρκc1κ1(ρeκ-r1κ2)2+(1-ρ)κc2κ2[(1-ρ)eκ-r2κ1]2<0
结果表明:博弈双方资源共享收益率e也是区域AOBD的面积S的减函数,这表明资源共享收益率e越大,区域AOBD的面积S就越小,从而区域ADBC的面积K就越大,即系统沿着DC的路径向资源共享方向演化的概率就越大。这说明经济效益也是资源共享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对于合作与共享的未来收益率有很高评价时,资源共享才有可能实现。
3.机会收益率r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对r1和r2分别求偏导有:
Sr1=c1κ1κ22(ρeκ-r1κ2)2>0;Sr2=c2κ1κ22[(1-ρ)eκ-r2κ2)]2>0;
结果表明:机会收益率r是区域AOBD的面积S的递增函数,这表明资源共享的机会收益率r越大,区域AOBD的面积S就越大,从而区域ADBC的面积K就越小,即系统沿着DO的路径向资源不共享方向演化的概率就越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即当博弈的一方发现通过“搭便车”的行为就可以免费使用对方的资源使自己有利可图时,他就会失去资源共享的激励,这样选择资源共享的一方就会遭受损失,从而也会选择资源不共享的策略,致使博弈系统最终处于完全没有资源共享的无效率状态。
4.资源投入成本ci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对c1和c2分别求偏导有:
Sc1=12・c1κ1ρeκ-r1κ2>0;Sc2=12・c2κ2(1-ρ)eκ-r2κ1>0;
结果表明:资源投入成本ci是区域AOBD的面积S的递增函数,这表明资源共享的投入成本越大,区域AOBD的面积S就越大,从而区域ADBC的面积K就越小,即系统沿着DO的路径向资源不共享方向演化的概率就越大。资源投入成本包括企业内部调整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两个部分,降低内部调整成本要求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要为资源共享创造内部环境,减少相关转化、改造成本等;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则要求政府和军队相关主管部门积极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和完善资源共享机制,营造良好的资源共享外部环境。
5.资源共享收益分配比例ρ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S对ρ求导有:
Sρ=12ec1κκ1(ρeκ-r1κ2)2+ec2κκ2[(1-ρ)eκ-r2κ1]2
此时,一阶导数的符号是不定的,于是再求二阶导数有:
2Sρ2=e2κ2c1κ1(ρeκ-r1κ2)3+e2κ2c2κ2[(1-ρ)eκ-r2κ1]3>0
由此可见,当时ec1κκ1(ρeκ-r1κ2)2=ec2κκ2[(1-ρ)eκ-r2κ1]2,一阶导数为0,二阶导数大于0,这说明区域AOBD的面积S有极小值,区域ADBC的面积K有极大值,即存在一个最优的值,使系统沿着DC的路径向资源共享方向演化的概率最大。
综上所述,在军民融合资源共享中,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资源投入成本ci越低,博弈双方资源共享预期总规模κ越高,资源共享收益率e越大,机会收益率r越小,则双方资源共享的概率就越大。也就是说,资源共享收益分配比例达到最优(ρ)时,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概率最大。
二、激励与监管机制的博弈分析
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治理的关键在于能否保证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不去利用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契约而谋取私利。根据上面的分析,假设两个部门事先通过订立契约规定了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双方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如果一方资源共享,而另一方不共享,则一经发现,则立刻通过罚金方式对不共享的一方给予惩罚,同时将罚金转移支付给资源共享的一方,以示补偿,设F为罚金的总额,B为订立契约时的成本,也可看作为资源共享而花费的沉没成本。因而,此时的支付矩阵如图2所示:
军品项目部门
资源共享(y)资源不共享(1-y)民品资源共享(x)
项目
部门资源不共享(1-x)π1+ρeκ-c1κ1;π2+(1-ρ)eκ-c2κ2π1-c1κ1+Fπ2+r2;κ1-F-B2π1+r1κ2-F-B1;π2-c2κ2+Fπ1-B1;π2-B2
图2存在治理机制下的支付矩阵
通过计算,在存在治理机制的情况下,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如图3所示:
图3存在治理机制的情况下
系统的动态演化由图3可以看出,在军民融合资源共享过程中通过签订契约、设立罚金制度等,系统长期演化的结果是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都选择资源共享的策略,资源共享最终得以实现,而其他的策略组合都是不稳定的。这是因为:在初始阶段,两个部门都为资源共享付出了一定的前期投入,为了获得相应的回报,博弈的双方都会坚持资源共享的策略。当有一方出现机会主义的行为采取不共享策略时,他就会受到惩罚,缴纳罚金,因而必须调整策略,另一方面,因为机会主义而受到损失的一方由于获得对方的罚金,损失得以补偿因而得以继续保持现有的资源共享策略。当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资源共享时的收益皆大于不共享时,则博弈的均衡将不再被打破,稳定的资源共享将最终得以实现。
三、政策建议
在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之间最终的均衡结果会受到资源投入成本、资源共享预期总规模、资源共享收益率、机会收益率以及资源共享收益分配比例的影响。因此,减少资源投入成本,扩大资源共享规模,提高资源共享收益率、合理解决分配收益可以更好地实现军民融合资源共享。
(一)确保资源共享主体利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收益和规模对参与主体的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资源共享的收益率越高、规模越大,参与共享的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就越多,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程度就越高。因而,如何确保资源共享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军民融合资源共享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一是要完善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涉及地方和军队、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各方的切身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各个部门对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建设与管理的职责,明确各个部门在军民融合资源共享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尤其要健全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切实维护参与主体的利益。二是要建立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资源共享激励机制,形成一种参与资源共享就可以使决策主体获利的资源共享环境。要对参与资源共享的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给予适当的补贴和政策优惠,同时对资源共享的绩效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按照参与主体的贡献度合理分配收益,引导、促进和鼓励更多的微观主体参与到军民融合资源共享中来,将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平台做大做强,实现规模效益。
(二)加强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管理,努力降低资源共享中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首先要做好顶层规划,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的军事和民用资源进行调研分析、合理规划,明确各种资源的分布,避免某些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某些项目的重复建设,合理评估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并进行相应的整合。其次要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步建立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网络。在实践中,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之间会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沟通成本过高:军品项目部门不了解民品项目部门所拥有的资源类型和水平,而军事科技资源的特征、潜力等信息也难以为民品项目部门所了解,因此,相关部门要在构建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网络和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军品项目部门和民品项目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加深资源共享双方的了解和信任[11]。再次要合理分摊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带来的各种风险并降低风险防范成本。由于信息不对称,在资源共享过程中极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给其中的一方造成经济损失。为了防范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维护参与主体的利益、降低其参与风险、确保资源共享的实现,必须尽快完善相关监管机制。
总之,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资源所有者树立共享意识、又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加以保障。在全国性的军民融合资源共享机制得以建立、政策法规得以完善之前,可以按照“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12],通过建立军事和民用科技网络联盟,以等量交换、有偿共享、公益使用等方式来实现军民融合资源共享。对于军事科技资源和民用科技资源的共享,应充分考虑军事科技资源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将其纳入共享系统慎重对待。对已解密的军事科技资源,可以按照“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将其纳入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系统,以实现军事科技资源和民用科技资源的互利共享。
参考文献:
[1]胡红,员智凯.基于民用科技资源的国防科技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5):45-48.
[2]Mclvor,R.,Humphreys,P. 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 in the design process: Lesson from the electronics industry [J]. Omega,2004,(3):32-40.
[3]石金武.统筹运用国家科技资源为科技强军和经济建设服务[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2,(5):4-6.
[4]员智凯.民用科技资源服务国防科技创新机制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化,2007,(4):24-26.
[5]阮汝祥.民用高技术向国防领域转移的技术基础及主要问题[J].国防技术基础,2007,(4):10-13.
[6]叶卫平.健全军民互动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克服的障碍[J].中国民,2007,(7):1-4.
[7]王修来,张伟娜,毛传新.技术、经济、制度三维视角下的科技资源军民融合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8,(6):10-14.
[8]Lavallee.T.M. Civil-Military Interation: The Politics of Outsourcing National Security [J].Bulletin of Science Technology Scociety.2010,30(3):10-13.
[9]王辉,侯光明.军民技术转移网络形成与发展的演化博弈分析[J].兵工学报,2009,(11):3-7.
[10]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5):3-9.
[11]周建平.促进民用高科技资源为军队建设服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5-17.
[12]张铁男,陈娟.我国科技资源共享的制约因素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2010,(7):131-134.
责任编辑:陆广品π2+(1-ρ)eκ6.资源共享的投入比m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用m=κ1κ2表示民品项目部门和军品项目部门在资源共享上的投入比,则区域AOBD的面积S的表达式变为:
篇3
【关键词】 大学城; 资源共享; 常州科教城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纷纷征地建设新校区,在许多城市形成了高校聚集的“大学城”。有学者对我国近年来建设的24个大学城进行了统计分析,这24个大学城中,最大的广州大学城64 950亩,最小的滨江高教园区占地1 995亩,平均每个占地18 238.46亩,平均投资40.31亿。我国的大学城建设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花费了巨额投资,同时也积聚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成为政府和学校所共同关心的课题。大学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地域上彼此接壤邻近,为各种资源流动创造了便利,也可以通过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在不少大学城的建设中,“教学资源共享”无不作为其规划、设计的重要理念。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的积极努力,但是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实践结果与人们原先的设想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学城在资源共享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分析常州科教城(原名常州大学城)资源共享的运行经验,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分析
(一)共享理念不明确
在不少大学城的建设前期,政府和高校管理者都有共享的愿望和设想,但是往往共享的理念不成熟、思路不明确,没有一个相应的机构去深入地分析、研究和组织实施共享的各方面事物,究竟要实现哪些方面的共享,如何在大学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地予以考虑,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以至影响了建成后资源共享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共享规划不到位
没有科学的规划和切实到位的建设,会给大学城的教学资源共享带来先天不足。这种实例不在少数,如广东某大学城在整个南北中轴区域、内环以内区域规划和建设了公共商业服务设施和体育运动设施以及中央绿化公园,希望通过这片区域实现各学校人的交流与物的共享。但是由于该大学城面积比较大,各学校的学生宿舍距离中心区域比较远,又没有相应的公共交通配套服务,因此,建成的商业区的人气不旺,中轴区左右两边学生和教师的交流甚少,没有达到预期的共享目的。
(三)共享的内容单一
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两部分,硬件资源主要是指包括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计算机房、学生宿舍和教师公寓等在内的有形的物质设施;软件资源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对硬件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所显示出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体是指课程设置、师资和教学管理等。目前大学城教学硬件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集中在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上,软件资源共享则在选修课互认上有一些探索。但是总体上讲还停留在较粗浅层次,共享的载体和内容比较单一。
(四)共享机制不健全
目前虽然建设了许多大学城,也提出了资源共享的设想,一些大学城在前期规划建设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共享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深层次的、全面的大学城资源共享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配套政策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但是这涉及到高校管理体制上的问题,目前还无法很好地解决。
(五)教学资源效果不理想
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总的说来并不理想,受益面还比较窄。有专家曾对某大学城中六所院校的资源共享情况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有82.01%、61.92%、73.22%、64.02%的学生从来没有使用过外校的教室、运动场、计算机房和图书馆,更有多达91.63%的学生没有跨校选修课程。目前已有的教学资源共享在质量管理上也存在着欠缺,许多学校教务部门和院系对选修课和专业课的共享缺乏整体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对已经开展的选修课和少量专业课的共享很少及时和深入地进行评估与总结,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籍管理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随意性,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困难分析
大学城在实现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实际困难和障碍。这些困难和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享的动力不足
我国绝大多数大学城是以公办高校为主体的,公办高校的所有者和主要投资者是政府,而高校领导是受托管理者。政府作为出资者和所有者,对于公办高校的发展规划、建设规模、贷款额度等重大事项,应该起到决策主导作用,对于教育资源共享应该是最重视的,也应该是最积极的倡导者。而现实是,大学城城内各高校园区的规划、建设主导者往往是高校管理者自己。高校管理者在建设时期重点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搞好的同时,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尽快将自己的学校建好,对于资源共享问题一是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二是没有足够的力量予以考虑。从目前情况看,作为大学城主要建设者各高校,共享动力显然不足。
(二)地理空间上的阻隔
虽然是若干个大学同建新校区于一“城”,高校间的空间距离确实是大大拉近了,城内的学校也往往不设围墙,仅以道路、绿化带或水系相隔,从而极大地便利了高校之间的交流、沟通与共享。但是,几平方公里甚至数十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学生在各个学校之间的流动,去利用和分享其他学校的资源,的确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实际困难,况且一般来说,学生平时在自己学校有着十分繁忙的课业。
(三)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一般说来,图书资料是相对比较容易共享的,但是,外校的学生不受本校的制约,图书资料或设备一旦出现损坏或遗失怎么办?为了防范学校的管理风险,必然要制定一些约束措施,但是繁琐的程序可能阻挡了学生“享受”外校资源的脚步;校方部门管理者因担心管理有难度而积极性不高。校际选修课的管理也同样存在难以克服的矛盾,不少学校反映,跨校选修课出勤率很低,一方面是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教师难以约束;另一方面是学生去听课客观上也存在着交通不便、自身课业相重等多种困难。
(四)自身利益的冲突
大学城中的各个高校可能是部属、省属或市属等不同的办学主体,它们规模、类型不一,各有所长,理论上讲可以发挥各自的特色,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事实上,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同处一地的各所高校之间必然会在生源、师资、办学经费等各项社会资源上存在竞争。“学科共建、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美好蓝图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实力和水平相当的学校,出于竞争的考虑,自然形成的往往是相互封锁而不是积极共享;不同层次上的学校则难以寻找到适合的合作平台。
(五)文化和社会心理上的隔阂
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这些学校聚集在大学城,从积极面看,增加了文化接触、交流和融合的机会;从消极面看,增加了产生文化碰撞、文化摩擦乃至文化冲突的可能。大学城里各个学校尽管相互之间可能没有建立物理围墙,但是学生之间却可能存在着一道道坚固的心理“围墙”。在大学城的学生当中缺乏心理上的认同感,他们往往更愿意把自己看成是某某学校的学生,而不愿意把自己看成是大学城的学生。身在名校的不免有优越感,而其他学校的学生或有自卑感,或有不服感,彼此间存在的心理隔阂也影响了相互交往的积极性,从而导致资源共享实施上的困难。
三、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案例分析
(一)常州科教城基本情况
常州科教城位于中国制造业中心、“长三角”中间地带的常州市,占地5 500亩,正在建设的科技和实训园区1 800亩,已完成建筑面积150余万平方米。入住了一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工科类本科院校和五所高职院校。在大学城建立之初,常州市政府就成立了专门机构――科教城指挥部,市政府一位副市长亲自担任科教城管委会主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该城分东西两区,西区为六所学校的教学区和学生生活区;东区为实习实训基地和研发基地。目前科教城的各个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招生,入住了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并且拥有强大的研发平台:分别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高等学校以及中科院、南京大学等国内高校的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培训、技术研发中心等100余所,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高端人才进驻。
(二)科教城资源共享情况
常州科教城由省市和各学校共同出资建设了拥有世界一流的所有学校共享的实验实训基地和素质拓展基地(见表1)。
科教城管委会还出资200万元牵头建立了电子资源库,科教城的六所院校和科研院所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中文数字期刊等信息资料。目前正在计划启动科教城内的网络改造项目,能够使城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实现真正的网络一体化。科教城本着“三个面向、综合改革、内外开放、示范辐射、合作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实施了教学资源共享计划,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共享目标:1.学分互认,跨校选课;2.互开辅修专业和第二专业;3.师资共享,互聘教师;4.建立联合职业技能鉴定中心;5.建立补偿机制,开放实践教学资源;6.逐步实现图书及网络资源全城“一卡通”;7.建立教学督导员库,实现教学督导资源共享。
(三)启示
常州科教城的建设打破了传统的建校模式,突出“城”的理念,建设伊始,就将资源共享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基础设施、校区空间、图文信息、师资互聘、实验实训等方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资源共享,节约了教育投资,提高了办学效益。虽然他们的资源共享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总结和梳理其成功经验,可以给大学城的健康发展以有益的启示。
1.科学规划是基础
大学城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方案是教学资源共享能否成功的前提。常州科教城在建设之初,就由市政府所成立的大学城建设指挥部牵头,六所学校统一规划,集中征地,公共部位和共享区域由指挥部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共同使用,各个学校在总体规划之下规划和建设各自的校园,这为以后的资源共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政府主导是关键
政府在大学城资源共享中所占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主体所无法替代的。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财政部门的投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江苏省财政对常州市科教城实训基地的1亿元专项拨款,起到了直接催化的作用。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规划指导、建设参与等,更是关键所在。
3.提升内涵是根本
教学资源共享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思想,不要仅仅停留在图书、体育设施和学分互认这些传统项目上。高校应该树立创新意识,提升共享的内涵、丰富共享内容、深化共享层次。如推进数字化教育,实现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和课堂教学远程化,将专业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做成课件并上网;各院校之间还可以进行互修双学位的合作,两校互修双学位的学生,如果符合两校授予学位规定,可由本校颁发毕业证和主修学位证书,由对方学校颁发辅修学位证书;本科与专科学校之间可以开展“专接本”教育等。即使在学分互认互换的教学资源共享传统和核心项目上,也需要通过不断创新,在大学城倡导教学计划的相互衔接、课程的共同开发以及考试的标准化,突破“瓶颈”制约,深化共享的内容。
4.高效管理是保障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资源共享的又一个关键因素。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代表各学校共同利益的、或民间性质的由大学城各个学校共同认可的管理机构,科学地研究并切实地推进资源共享工作;第二,由该机构研究制定资源共享的项目、实施程序、管理办法,在各个学校认可的基础上,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做好信息资源的管理,以保证资源共享活动的质量。第四,妥善处理好各高校在资源共享中的利益关系。高校是独立的办学单位,也是独立的经济个体,正视各高校利益的独立性,以及在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态势和矛盾甚至冲突,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好共享当中的利益分割问题,资源共享活动才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总之,高等教育资源共享,于国、于民,于学校、于学生都是十分有利的事,也与科学发展观相契合。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和帮助,高校也应该脚踏实地地推进。
【参考文献】
[1] 石琳.大学城建设的教育经济学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1):75-79.
[2] 王卫星,王雪峰,等.风险与防范――大学城建设中的趋利避害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3):43-45.
[3] 杨毅仁,陈铁群.我国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1):37-41.
[4] 广州市规划局,等.广州大学城规划咨询及发展规划综述[J].城市规划, 2002(5):91-93.
[5] 叶志坚,华敏.大学城距离“共享”还有多远[J].教育发展研究,2004(4):15-17.
王卫星教授简介
篇4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构建;思考
要保障高校档案的管理的高效率和高质量,就要注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运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把书面档案资料进行适当加工成为电子文本资料,建立网上档案资料数据库,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各部门的档案信息联动机制,同时推动高中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发展,逐步实现现代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与自动化。但是,在现实中,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还存在一些列的问题,诸如档案管理人员的缺失、重视程度不够、各部么不配合等问题。只有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保证高校档案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存在的问题
1.档案资料难以收集,高校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档案作为高校各种文件的集合体,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有力凭证。但是在实践中,高校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主要经费侧重于高校建设和学科建设,对于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一笔带过。从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可以看著学校管理层比较注重教学管理和高校建设,学科管理和校园建设的文件较多,而对于档案管理的相关文件非常至少,同时忽视档案管理对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错误地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就是纯属于保管事务,而没有探知档案的历史性价值、指导性价值等,导致高校没有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管理层普遍认为保证方案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能够用于外调、查档、分配等工作便可。由于高校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专业人才缺乏,兼职人员要么来自校内的任课教师要么来自于校外大学生,学校的任课教师在承担大工作量教学后,难以投入精力于档案管理工作中,而校外大学生自身经验不多,对该学校也不熟悉,所以才会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进展不顺。
2.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完善,各部门配合度较低
由于管理人员信息化系统不完善、缺乏现代计算机知识以及缺少管理制度的约束,导致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安全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制约。此外,受学校资金的限制,学校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上,对档案室的资金投入少之又少,导致档案室硬件环境设施不齐全。档案管理部门配备的扫描仪、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非常有限,而且经久未更换,导致一些设备超负荷运转,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在以往的工作中,高校管理层主要将将档案管理工作全权交由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导致档案管理的相关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不上心,不注重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配合。事实上,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很强,需要学校各部门间通力合作、密切沟通才行。
二、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对策
1.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建立专业化的档案工作队伍
做档案管理工作,不是一项简单工作,而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涉及到档案收集、档案修订、档案整理、等各项工作。为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高校就应该从实际出发注重定期组织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断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培训内容设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从而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兴趣,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通过培训,让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能够熟悉地掌握校史档案、了解学校档案的内容和开放策略、掌握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名人、熟悉已有的档案编研成果等。培训的方式应该要多种,既可以邀请相应的专家进行专业讲座,也可以将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送到专门的学校去学习,还可以由内部组织形成相应的培训小组,从而帮助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好的业务技巧和职业能力。管理人员能够利用培训所学的技能技巧,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对各种档案档案进行整理、分类、排序、补充等,保证档案材料更加真实、可靠、全面,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有条理、全面、系统。
2.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打造档案信息网络共享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融入进各行各业。为了档案管理工作更加先进、科学,就应该注重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运用。要推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改革,实现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目标,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不可或缺。在档案储存方面,需要借助海量存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诸如数字光盘、移动硬盘、芯片等现代信息载体在档案管理中已经被普遍运用。在档案查询和登记方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更加便捷、快速。在档案备份方面,运用计算机网络计算能够解决档案的遗失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从而有效地维护档案数据的完整性。在档案联系方面,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促进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在高校档案信息服务上,运用计算机建立相应的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地实现在想查询、网上等。由此可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运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使得工作更加有序、合理、科学。
3.建立健全收集工作的联系制度,使档案材料更加齐全
档案整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是对高校各种工作的文件管理工作,因而就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不只是局限在档案管理部门之中,强调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联系。因而,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档案材料收集联系制度的建设。根据档案管理的自己需求,建立健全统一性的档案管理网络系统,加强对各个部门的文件管理和收集。、建立健全各个部门之间的档案联系制度的同时,还应该要严格做好档案材料审查工作,对不符合归档要求的材料绝对禁止归档。对于需要归档的材料应该严格按照归档要求操作,注重对毕业证书、学历证明等关键材料的复印件的管理。同时,对材料书写的规范性进行审查,避免墨迹不规范影响档案保存的年限。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立健全信息化的高校档案管理,实现现代化的档案分享是智能化、高效化、现代化高校建设的重要指标。所以在档案管理工作中,高校管理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重视档案管理的作用,建立健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加大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注重信息化档案系统建设,从而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艳.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的构建[J].图书馆,2008(6):117-118.
[2]祝鑫一.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J].科教导刊,2014(12).
[3]王显燕.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C]//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2013:35-38.
[4]邹富联,杜永红.民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的构建——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北京档案,2009(11):31-33.
[5]姜晓丽,高岳仑.构建高校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9(10):100-102.
篇5
关键词 数字化 教育资源 共享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从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现状以及数字化教育资源处理技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使用过程智能化和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的特点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如何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是一个对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量非常大的群体,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了推进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探讨。
1 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界定。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资源是指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数据。它能够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创新的方式来搜寻和处理信息,从而使得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数字化资源包括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CD(DVD)-ROM、电子邮件、网站、计算机模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网络下载、市场购买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可以看成是教育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在互联网或电脑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它与数字化资源一样存在多种形式。
“机制”一词起源于机械构造理论,后来用以说明事物各有关部分在一定功能与结构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活动方式,以及事物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因此,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即为校际间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和过程。它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技术与理念、规范与标准、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知识产权等各个方面。
2 建立共享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中华学习网首席执行官黄波在资源建设与共享——国内外经验与实践的案例分析中提到:“很多院校都在建自己的资源库和技术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大多各自为阵,缺乏共享机制,让各院校尽快的用大家共享的资源,尽快实现全民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共享的实施离不开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组织——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igitization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aring alliance of universities,DERSAU),借鉴CORE,联盟中的每个高校都是其成员。本组织为非盈利机构,是区域性大学的联盟。以促进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一个组织,想要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联盟的成员必须严格地遵守相关制度,如果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规划、组织、体制和资金上都是条条块块、各自为阵,很难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持续发展。所以联盟应该建立相关的部门,对联盟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成立资源部,进行资源的收集与管理;成立网站部,进行联盟网络平台的开发与维护等等。
联盟的经费可以是政府或学校赞助;申报项目资金;联盟成员会费;培训服务及其他收入。联盟须展示联盟成员的资源和成果;可以优先、免费使用联盟的资源,并能得到技术支持;参加项目开发和教学研究;有监督权、选举权。联盟成员必须遵守联盟章程;在使用联盟推荐的资源时,须遵守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法规;按时交纳会费。
在DERSAU建立的基础上,我们从理念共享、技术共享、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共赢机制、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激励机制来讨论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若干问题。
2.1 共享相关的理念与技术
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过程中,需要统一联盟中各成员的理念。联盟管理理念、教育资源数字化理念等等。应该说,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理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不少旧的理念。比如一些成员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兴趣浓厚,但对于教育资源共建就不那么积极了。但是,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就不可能有可持续的资源共享。因此,需要所有的联盟成员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投身到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织网络中去。
在共享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念的共享,不断更新观念。当然理念的共享必须有相关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通过一些奖罚策略来推进联盟成员的理念共享,能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碰撞,从而推进联盟管理、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不断创新。
一个理想的资源共享体系应类似当前的Web服务,为用户提供完全透明的环境。对用户来说,它把众多同构、异构的资源整合成了同构的虚拟环境。因此,实现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资源共享体系,我们应该共享技术。一个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的架构,需要运用的大量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以技术的共享,对于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后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目前,资源数字化标准包括:资源编码相关标准(字符编码标准、静态图像资源编码标准、音频资源编码标准、视频资源编码标准);资源组织标准(SGM、HTML、XML)、资源描述框架RDF)、资源描述标准(机读目录MAR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元数据)。由此延伸出来的标准规范更多。可见,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混乱、多元,对资源数字化时依据的不同标准导致资源应用方式的五花八门,给学习者带来了不便,也给资源的管理、整合以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它制约着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建设,因此,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有遵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才能实现资源内容的相互操作和交换,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这也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基本保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蒋颖、彭绪庶主持的院重大课题(B类)“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对资源数字化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基于我国数字化资源标准混乱、多元的现状,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享,DERSAU应该在联盟内部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3 设立共赢的机制与活动
DERSAU对联盟成员的有效管理和组织,节约了项目开发的时间并且避免了数字化资源的重复开发,达到了资源的优化组合,使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都明显提高。
这是非常好的管理制度,是一种可以达到共赢的共享机制,联盟成员会有更大的收获:作为合作伙伴,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加相关的活动,可以在活动中以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评论,这是起码的利益;联盟成员可以参加联盟举办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可以有与联盟成员直接交流的机会,可以在联盟网站上找到联盟每一个成员的贡献;能提出和实施一系列与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关的合作计划和项目,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联盟(DERSAU)将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协调作用,它把投资者、项目计划者等利益相关方联系到一起。
2.4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是从智力创造性活动取得成果后依法享有的权利。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法律体系相当不完善。由于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的形成和立法过程也应随之加快,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在资源数字化建设之前,对已有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需要协调各个方面,避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另外,教学资源数字化过程中又形成了新的版权,还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不受侵犯,仅仅依靠法律和行政手段是不行的,我们还应该加强网站的安全维护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改善网站的安全性。目前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术实施来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数据加密技术与软件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CA),数字签名技术,数字水印和数字指纹,移动 Agent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等。
2.5 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高效、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联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可行而且有效的,并且适合联盟的机制,该机制的动机,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和长期坚持;同时结合考核制度,它可以激发联盟成员竞争意识,从而产生勤奋工作的驱动力,充分发挥联盟成员的潜在能力。最后,机制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即要达到工作细化的目的、联盟系统必须全面分析收集和激励的相关信息,全面了解每个成员的需求和工作质量是好还是坏,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DERSAU通过建立评估中心,制定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单位的数字化建设状况进行评价,然后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例如以高校参与联盟活动的资源“共享量”作为主要考核机制(共享量指参与资源共享的受益人数与时间的乘积),并根据评价的结果采取一定的形式(如颁发荣誉证书、给予奖金等奖励方式)给予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优秀高校以奖励,从而刺激其它高校、单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积极性。同时,还可采取目标激励的方式来刺激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有竞争才有活力,有竞争才有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使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体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促进了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绪庶,蒋颖.资源数字化标准问题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
篇6
关键词:协同创新机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381(2013)05-0020-05
高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统称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这些资源数量、品种众多,是高校教学、科研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高校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资源之一,对支持国家、区域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高校管理体制的行政性、分割性以及各高校在资源使用上“画地为牢”等原因使得丰富的科技物理资源不能充分地为社会共享,制约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出台的“协同创新机制”是新时期非常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该机制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区域内各高校沟通交流,共同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因此,研究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就十分有必要。
湖北省是科教资源大省,是国家重要的研究开发基地,高等学校数量多。截止2012年5月10日,经教育部审批或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96所,其中中央部委属高校8所,省属本科高校32所,高职高专学校56所。另有独立学院26所,成人高等学校7所(不含已停办学校)[1]。所以,湖北省的高校数量多而集中、层次丰富而全面;高校科研实力雄厚,科技物理资源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湖北省地处中部,经济发展处于起步初期,更需要整合资源,避免浪费。因此,为了避免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湖北省高校要着重探索建立“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努力突破高校之间的体制障碍和壁垒,搭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将湖北省高校之间可共享的科技物理资源重新配置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实现省内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各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科技资源保障。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
(一)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
目前,各省拥有的国家实验室为数不多,湖北省就有其中一个——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还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部委专业、开放实验室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8个。而高等院校是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载体,全省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开放、专业实验室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联合建设3个,依托高校建设54个,依托科研机构建设9个[2]。而且,据最近开展的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初步结果显示,被调查机构共计拥有各类科学仪器设备119788台(套),其中3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317台(套)。全省高校仪器设备占总量的70%[3]。
从上述数据来看,湖北省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在电子信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技术、能源和环保等学科领域拥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研究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在科学仪器技术领域,湖北省科学仪器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武汉市被科技部列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这些都为顺利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提供了物质前提。
(二)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
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分布很不均衡,大多集中在“985”和“211”工程的高校。从湖北省高校教育信息网了解到: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隶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其他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集中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部属高校,没有一所省属高校。其他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其他部委的重点实验室大部分资源也被“985”和“211”工程的高校所占据。
在科学仪器领域,同实验室一样,其分布依旧集中在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武汉大学成立了科学仪器工程技术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也成立了精密仪器研发中心,这些中心专门从事新型科学仪器的研究与开发,在显微分析、病毒分析、分子分析、材料分析、地球探测、生命科学、食品加工、计量技术、质量工程、信号处理技术和工业测控技术等诸多科研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三)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现状
湖北省各高校对于其仪器设备的处置随意性较大,使得高校资产流失情况严重。据湖北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显示:我省高校科研设备中竟有高达近19%处于闲置状态[3]。以价值不菲的大型仪器设备核磁共振仪为例,高校中,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家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化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植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湖北大学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等都拥有此仪器。其中,湖北大学的核磁共振设备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40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4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仅为200小时;华中师范大学同类仪器的年使用机时数为1530小时,可提供外单位使用机时数300小时,实际对外使用机时数为100小时。这些单位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形成了资源的部分闲置和浪费[4],让科技物理资源的价值较难完全实现,不适应协同创新的机制。
从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分布与共享的现状来看,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还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极大浪费,急需查找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二、制约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协同创新共享的因素
(一)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文化
首先,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的文化来看,协同发展文化是区域内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信念,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信任与合作精神等。协同发展文化是一种黏合剂,是区域高校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基础。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是以协同发展的文化理念为前提,以区域高校间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为基础,并相互联结而构成的区域性合作体系。高校因为协同发展文化所体现的共同信仰而凝聚在一起,共同促进物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各高校长期习惯于各自为政,在科技物理资源使用上缺乏协同发展共享的意识和文化,导致高校校际之间的物理资源共享裹足不前[5]。
(二)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组织机构
如今湖北省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及共享,在条件保障、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缺少整体措施和指导,一般是靠各高校自行组织和实施,特别是校际间的开放及共享更加是难以协调。因此,迫切需要在省教育厅领导下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开放共享管理组织,此组织要对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工作全面负责,并且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与配套管理办法,从而从组织上保障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
(三)缺乏引领协同发展的管理制度
造成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个部门管理、多种途径投资。各高校还没有出台促进构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机制的管理制度。现今湖北省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投资途径众多,例如学科建设专款、“985”专款、“211”专款以及各类教育教学科研专项资金,设备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基本不过多思考及计算其成本。各学校、学科以及每个科研任务小组大部分都从自身利益出发,贪大求全,使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变成形式,从而造成各高校和各学科之间相同或相似地重复采购大型仪器设备。并且,学校内部由不同部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例如教务处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技处管理重点实验室,其他实验室归口各学院。这造成各院校缺乏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统一管理,使设备的使用效益受到影响。高校将大型仪器买回去后由于保养及使用成本较高,使得设备在实际中成了摆设,有的设备甚至到报废的时候还没使用过几次,更不用说该设备在高校间共享了。
三、构建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
高校若要在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将自己与所在区域的发展结合起来[6],与时代的要求结合起来,突破思维的禁锢、冲破校园的藩篱,探索区域内各高校主体之间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路径和创新机制,以区域发展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建立跨学校、区域的科技物理资源联盟,凝聚协同创新力量,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机制主要依托于建立“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从共享文化、制度环境、共享服务系统和共享平台管理等方面实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管理上的创新。区域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建立起的一个集效率性、协调性和集成性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平台通过整合区域内各高校的科技物理资源信息,在共享中实现科技物理资源信息的共享与调动及服务的整合与聚焦,实现校际之间科技物理资源的良性互动,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服务保障和信息支撑。
共享平台的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应具有以下功能:较强的专业性功能;完善的功能系统;运行故障率低;性能好,拥有水平先进的装备,并且能够开放服务于校内外。因此,共享服务平台所关注的是高校仪器设备的“效率”问题,而不是“产权”问题[7]。要想构建好省内高校校际资源共享的平台,必须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文化和制度环境
首先,宣传和弘扬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理念。要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前提,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广播、网络、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来充分进行宣传报道,增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意识。让开放的条件,资源平台的建设、参与技术创新的机会愈来愈多地被高校所享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文化,为科技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
例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5”、“211”高校都有若干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拥有的科技物理资源名列前茅,而对于其拥有的大型设备和贵重设备仪器对外宣传的信息力度还需提高。这类科技物理资源丰富的高校,应率先提供共享信息,为省内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开放与合作共享做出表率。对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这一层面的省属本科院校,虽然面临科研经费不足,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较少的现实,但却拥有丰富的实验室以及教师教育特色设备:例如微格实验室等,也可作为彼此共享的资源。
其次提高高校在科技物理资源上的统筹能力、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形成倡导、鼓励、支持协同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加强科技物理资源保护、开发、共享的政策制定和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与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相关的法律、规章等体系。建议制订激励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相关政策。修改和完善《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办法》,制定《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服务系统
首先要借鉴和推广《中央级新购大型仪器设备联合评议工作管理办法》,建立湖北省各高校联动机制,实施重要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资源建设的备案审查制度,解决大型科学仪器等领域的重复购置、利用率低的问题,带动和促进科技物理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其次要突破高校资源分散、互相封闭的状况,用整合实验室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方式构建共享平台,探索共享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资源共享体系。湖北省早在2004年已经设立了专门的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网,开展社会化服务。共用网成立以来,共建共享取得了系列进展,虽然入网的仪器设备数量有所减少,但2004年当年的服务时间从1998年的20327小时增加到65763.5小时,增长了223.53%;测试服务样品数量从7419.3个增加到52129个,提高了602.61%[3]。可见,实施科技物理资源共享的平台效果还是非常显著的。同理,以现有的“湖北省科学仪器协作网”为基础,在湖北省高校之间建立科技物理资源共享专属平台,对现有的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信息整合,以资源共享机制和政策建设为关键,建设湖北省高校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分析测试和技术方法等信息资源库,开发功能完备的应用和服务系统,提供在线查询和服务,促进科技物理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推动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的共享和服务。具体措施如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构建网络实验环境,开发和完善网上申报、网上补贴申请、网上预约、实验室和关键仪器设备远程实验和数据传输、用户与专家和技术人员互动网络服务等功能,实现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远程应用,建立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先进、应用面广的科学仪器设备服务系统,为整个湖北省的高校用户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强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的管理
1.规范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组织制度。对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的规章制度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以国家有关政策为依据,并建构资源库及与之相联系的信息管理系统,此外对有关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可利用资源的信息进行定期。
要加强宏观层面的组织协调,为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建议在湖北省科教领导小组下,成立由省教育厅领导负责,省内各高校相关部门的领导共同参与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颁布促进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总体协调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有关事项。
此外,成立由省内外著名学者、专家和高校研究人员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参与共享平台建设的咨询工作,提出平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湖北省的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提供智力保障。还要成立共享平台建设管理的执行机构——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全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监督管理和部门间有效协调机制的建立,如协调和管理校际之间实验室和大型科学仪器的协作共用等相关日常工作。同时建立湖北省高校科技物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化工作组,在省科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重点负责平台及相关建设内容的共性化标准的制定和采标等事宜。
2.建立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对外开放。湖北省高校数量多,层级丰富,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实验室和大型贵重仪器的完好运转,以保证本校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为前提,积极向其他高校和社会开放,并提供优质服务。这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开放基金,保证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的有效利用。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有偿使用的对内对外服务收入所得,除上缴学校的部分外,其余可用于实验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酬金以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技术支持。这样,不仅可以调动仪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保证了贵重仪器设备的维护维修基金,从而提高使用效益。
3.加强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共享的监督和评估制度。建立完善的统计监测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形成完善、科学和公正的评估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根据平台各类建设任务、运行服务等关键环节,实施动态监测。相关的考评档案要建立在定期对实验室的使用、科学仪器的运行、管理和资金运用情况的检查、考评上。实验室和科学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是建立检查和监督的根据,只有这样,管理中的缺陷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任何违规操作行为、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都要予以打击。重点建立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评价考核奖惩制度,通过“共享平台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年度评价表”的评估,可以得到各个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年度的评分值,通过分值可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档次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效益标准[8]。对重点实验室和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考核仅是一种手段,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物理资源的使用效益,构建湖北省高校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录\[EB/OL\].[20130104].http://doc88.com/p696137935369.html.
[2]湖北省科技基础资源导航:研究实验基地\[EB/OL\].[20130105].http://zydh.hbstl.org.cn/.
[3]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现状\[EB/OL\].[20130112].http://zydh.hbstl.org.cn/inforlist.
[4]黄国斌.大力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湖北经济在中部崛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7):5456.
[5]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619.
[6]张正国.着力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有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57.
[7]于忠军.区域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4):3840.
篇7
[关键词]地方高校 人才 机制 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78-02
一、引言
人才是地方高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在地方高校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现有人才引进机制无法满足地方高校人才需求。如何深化“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创新地方高校人才工作管理机制是地方高校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地方高校与人才的厘定
人才[1]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因素,而且要求层次更高。
地方高校[2]是指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地方所属高校。我国现有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90%以上,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方高校肩负着区域人才培养以及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
进入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地方高校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地方高校不断提高自身综合办学实力,而加强师资队伍高层次人才建设是地方高校面对挑战的关键因素。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综合考虑学校的定位,考虑学校学科专业的实际需要,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引进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是关键。
三、地方高校争夺高层次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人才决定地方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但是由于政策、传统机制等原因,现有高校人才引进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譬如,高校属于事业单位,人才的引进和流动要受到事业单位编制、干部身份及人事关系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地方高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大多是部属高校、重点高校流出的或因地域、亲缘等原因而流进的人才。为了吸引人才,地方高校曾不惜放开身份、关系等限制,最终导致高校之间关系不和谐,甚至出现恶性竞争。例如,前些年实行的重建档案政策,不但使人才流出高校与引进高校关系紧张,同时引起诸如职称评审、退休办理、社保办理等一连串的问题,严重的甚至引起高校与高校之间对簿公堂。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出现了“星期天工程师”、“不动编流动”、“飞行院士”、“候鸟教授”等柔性的引进方式,也就是在不改变人才国籍、户籍、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的一种人才智力引进方式,曾经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才争夺的激化。[4]但是,由于对此引进方式的理解不深入、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经过多年的实践,诸如主客体矛盾、并发矛盾、成果归属、管理盲点等问题[5]已经凸现出来。
四、建设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
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1]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此方针为我国今后人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为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支持人才、用好人才营造了更加浓厚的氛围,也成为今后高校人才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地方政府主导,营造共享氛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近年来,各省市政府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并纷纷出台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加大力度优化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搭建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新平台,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这是各省市政府重视的结果。地方政府还创新地方高层次人才工作管理的机制,成立地方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的专门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出台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政策,鼓励地方高层次人才发挥所长,同时为高校、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地方政府也落实“以用为本”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用好用活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工作、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二)结合地方实际,科学规划共享岗位
岗位设置管理是当前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岗位”是工作任务,不代表身份、资格,它要求必须有一定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与之相匹配,“人”和“岗位”结合能真正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6]这与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强调的“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理念是一致的。柔性引进凸现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共享岗位不明晰的问题,因此,科学规划共享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务是高层次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实现的前提,可以避免柔性引进引起的一系列问题,[7]也为后续的合作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规划共享岗位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明确共享岗位的目标、任务,真正达到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的目的。为此,可以面向当地企业开放共享岗位的规划、研讨,让企业了解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同时又能让高校深入掌握企业发展对人才的确切需求,使得岗位的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对人才需求相符;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与需求人才的条件相符,真正做到校企紧密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
篇8
关键词:资源共享 风险防范 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5-063-02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人们对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为了解决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和用户文献信息需求激增这一矛盾,国内各图书馆纷纷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解决资源建设投入困难,以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和利益互惠。同时现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促使文献类型由纸质文献一统天下变为纸质文献、音像文献、缩微文献、机读文献、网络文献等多种载体形式并存。这一切促使着下沙高教园区各图书馆致力于建立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
1. 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
针对目前各高校图书资源利用率低、经费紧张、图书更新缓慢,但是专业性强、特色明显、分布集中的现状,目前进行的下沙高教园区通过建立图书馆资源共享机制和图书馆区域一体化建设,是在充分发挥各高校特色的基础之上,取长补短,实现资源的共享,以节省图书馆经费和降低广大师生的阅读成本,盘活存书资源,保值、增值,让书在流动中创造价值。从而节约图书资源,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满足师生对各类图书的不同需求。通过调研发现,下沙高教园区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优势有:
1.1 校园网的普及
网络环境为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下沙高教园区各高校均已建成自己的校园网,而校园网基本上都包括网络中心服务系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学校信息资源库、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校内各系(部)子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校园网的建成,能够方便学校老师和学生检索信息,加强与外部联系。同时各校利用校园网进行校务的一体化管理,如校园信息管理、利用校园网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远程教学等,这有利于其他学校师生了解该校动态。
1.2 高校图书资源的各具特色
下沙高教园区不同性质的大学侧重领域不同,导致了不同性质的高校在工科类、经济类、管理类等专业书籍各有倚重,如浙江财经学院财经、金融类藏书丰富,杭州师范大学历史、法学类书籍种类齐全;浙江理工大学的工业建筑类资料完备……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的馆藏为建立取长补短、共享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1.3 文献资源采购的现实要求
目前许多出版社都开始将自己的出版目录放在网络上,图书馆可以通过馆际互联、电子商务、网上采购等形式走文献资源协调采访之路。下沙各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淡薄,缺乏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共建共享服务的强烈意识,在现实工作中往往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习惯以馆藏多少作为评价图书情报机构的标准,这是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最大的思想障碍。各馆应打破这种“贪大求全”的思想,努力寻求资源共建、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的发展道路。
2. 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对策
为使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早日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本调研组从当前的下沙高教园区的各图书馆实际状况出发,在深入研究国内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对实现网络环境下的下沙高教园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新方案以下建议。
2.1 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咨询平台
在普通馆际互借模式的基础之上,各图书馆之间应相互协调、公开协议,建立统一的条形码、图书毁损处罚、奖励等机制,使得各专业书籍得以互补,互通有无。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的网络和一整套校际图书馆网络平网制度,及时公布电子信息及图书更新情况,以图书卡的方式,通过校际联网的渠道,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图书馆区域一体化的合作体制。各高校图书馆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之上,如实、及时在校际网路平台上、更新本校图书资源,学生只需通过该网络平台就可以明确哪所高校有自己所需借书籍:同时开通读者实时在线咨询服务。具体操作模式如图1所示:
2.2 完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ZADL)
2010年12月27日上午,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ZADL)正式开通,虽然尚处试验阶段,但是受到了广大师生一致好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开通,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同时节省了大量经费;另一方面联合目录揭示了全省高校馆藏资源,对资源共知共建共享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ZADL为全省文献资源采购总经费节约超过1亿余元,通过传递文献节省了省内高校文献资源订购费用超过1600万元。目前,巨大的收益回报刺激着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ZADL)通过Web2.0,VPN、元数据及XML、J2EE等技术,真正实现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改进不需特定端口就能进行登录,完善查阅电子资源途径。努力实现通过ZADL的统一检索,便可以检索全省八十余所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所有数字资源和馆藏目录。通过文献传递实现资源共享和缓解各高校图书馆资金紧张问题。
2.3 共建共享各校自有的特色数据库
与此相对应的是各高校需要共建共享各校自有的特色数据库。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ZADL)共收集了八十余所高校的图书资源,浙江省高校都建有与本校的学科和科研课题关系密切的专题数据库或者特色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地建立在满足文献保存和本馆用户需求下更应提供更为广泛的资源共享,部分高校的图书馆没有发挥高校图书馆特色信息资源共享的作用,而且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停留在学科导航库、高校学生学位论文库等传统数据库模式,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馆藏优势。而且很多数据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和维护,造成数据陈旧或者不可用,再加上没有适度的宣传,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利用率。因此必须开发数字图书馆的专业技术、各类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转化以及设备的购置和人才的培养,而这就需要各图书馆之间相互合作、协调分工以充分发挥各校学科优势和馆藏优势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在对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进行统一规划,进行标准化、规范化运作,避免因选题重复造成的资源浪费。
3. 结论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图书馆建设将会不断成熟和完善,下沙各高校图书馆建设亦是如此。然而,建立与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久的和多方面共同努力。在建设好各高校图书馆自身资源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只有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信息沟通、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利用网络优势、顺应图书馆业务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构建以开放为特征的创新体系,从较为全面的范围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满足读者需求的目标。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0R414023)和浙江财经学院校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0YJX03)成果之一)
注释:
①尚海永,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实现[J],图书馆学刊,2006年第1期.
篇9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资源共享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4
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在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任务,优秀的教学资源库可以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先进和具有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师生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的选择更加多元化,在共享的机制中进行学习和交流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学校之间也能够共享相互的资源,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但是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上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建设比较重视,但是对应用比较忽略,对硬件投资比较重视,但是对软件的应用相对来说比较忽视,教育资源的共享还远远不够。
1 教育资源相关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一般包括网络教学部分、课堂教学部分并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易用性。[1]教学资源平台要求运行良好,执行效率也要比较高,功能上比较丰富,以课程为单元制作一些网络课程,以这些专业课程为基础制定课程中心。在平台建设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应的访问入口,能够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找到共享的资源。共享资源平台的建设不仅要围绕本校现有的教学课程,还要更多地整合其他校外的课程,将其他学院比较好的优质的课程整合到其中,更好地建设相应的教学资源体系,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2 教学资源内容建设
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人才,教学资源的建设应该包括素材性的资源和实质性的资源等,素材性的资源主要是指一些媒体相关的资源和试题库、课件等资源,实质性的资源主要是指以学习的专业为主,让学生进行实习为主的学习资源。[2]专业资源库主要有以下资源:专业资源的建设首先要明确该专业建设应该包含的资源以及该专业建设的标准,包含的课程、教师队伍以及相应的管理模式等内容。专业教学课件库主要是将更多的多媒体课件收录其中,专业教学资料库是指将该专业理论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以及一些案例等内容涵盖其中。教学素材库主要指将该专业学习所需要的图片、音视频等内容涵盖其中。实质资源库主要是指学生在实质性训练中的一些视频以及操作录像等资源。网络课程是将该专业中的一些网络课程收纳其中,让学生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课程。专业精品课程库主要是收录一些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专业行业应用库主要是将行业比较专业的一些资料以及学术讲座涵盖其中。认证学习库主要是跟认证考试相关的一些文字、视频资料等这些资料库的建设内容。
3 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资源共享存在问题
教学资源库建设好之后教师会对自己建设的资源存在一定的保护心理,不愿将自己建立的资源共享给其他人,认为别人没有资格享有自己辛苦建立的资源。为此要打破这一现象就需要为共享教学资源搭建一个平台,以便在这个平台中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要能够打破不同资源之间保护的这种状态,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来进行资源建设以便更好地实现资源之间的共享。为了能够使不同的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应该加强各个学校之间的合作,通过资源合作将各个学校创设的资源进行共享,从而完善其资源库。
3.2 资源共享政策和机制有待完善
教学资源在建设中存在困难,在建设好之后对其的管理以及制作和评价等几个方面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学生都有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习惯,但是教师对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要求并不是那么高,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只要完成指定的任务即可,至于任务是如何完成的,教师并不是那么关注,这样学生对网络的学习如果不是兴趣使然,纯粹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做任务。积极性不是那么高,另外加之很多学校对教学资源库本身的规划不到位,对其的规划管理仅仅处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教学资源的管理机制都有待改善。
3.3 教学资源质量及利用率有待提升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表面上看内容比较丰富饱满,但是细细研究这些课程会发现这些课程往往不是针对专业的课程和自身的教学制定的,教学资源建设内容的个性化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能够为专业课程进行服务的资源并不是很多,很多资源在教学中利用不上,资源的建设仅仅是一个摆设。另外在教学资源中实践性的操作资源不多,当前建成的教学资源大多数以多媒体为主,都是一些文字、图片。但是实践性的教学资源最好是一些学生能够直接操作的为宜,但是在教学资源中很少有,这样就造成了当前教学资源的建设虽然广,但可利用的少,质量和利用率有待提升。
4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改进措施
4.1 观念上认识要到位
教学资源库要想建设得好,首先要在观念上认识到教学资源建设的目的,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为了能够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为此,教学资源库建设首先要考虑到教学需求,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中要统筹管理好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以免造成平台建设中各个模块内容上的重复,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4.2 提升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的稳定性、管理的科学性
在教学资源建设中要建设一支稳定的队伍,有专门的教师队伍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要设定相应的负责人,这样在出现问题时能够找到相对应的人,以便及时进行处理。另外,为了更好地建设教学资源,要有一支监督有力的监督机制,这样在教学资源建设进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另外,要有一些奖励机制,以便激励教师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奉献,使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建设更加有积极性,建设更多的教学资源。
4.3 教学资源库管理规范化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在建设中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得教学资源的建设整体上能够整齐划一地进行下去,以便建设出更有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建设管理中要做到数据一定要标准化,还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对教学资源的管理要统一注册、管理,做好对相应资源的编号、以及维护等工作。对教学资源要做好相应的审批制度,从而做好教学资源数据的安全性、管理的规范性。
5 结 论
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在教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随着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学生本身在学习自主性上有一定的发展,另外,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在创造性上以及思维上都有一定的改观。教学库的建设和共享一般包括网络教学部分、课堂教学部分并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易用性。但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学资源共享存在问题、资源共享政策和机制有待完善、教学资源质量及利用率有待提升。为此,要改善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观念上认识要到位、提升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的稳定性、管理的科学性、教学资源库管理规范化,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课程资源;信息化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育领域诸多方面的变革,如教学方式和手段更为多样,课程资源形态也更为丰富。信息化课程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条件下孕育而生的一种课程资源形态,与其他资源相比,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其独特的大容量、开放性、动态性、共享性等鲜明特征受到中小学的重视。中小学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探讨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机制,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
一、信息化课程资源基本内涵概述
吴刚平指出,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信息化课程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既有课程资源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一般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信息化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信息化实施条件,也就是说,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实践形态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案例素材库、专题网站、基于网络的实验或课程辅导平台。信息化课程资源具有大容量、动态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智能化、虚拟化、多媒体、网络化等特征,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借助信息技术,中小学课程资源形式在原有的文字纸本之外,纳入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网络课程、专题网站等,这些信息化的课程资源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资源单一、平面、静态的局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多维、立体、动态发展,而且为资源校际共享的实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价值与可行性
首先,共享性是信息化教育的基本特性。“信息化教育最核心的本质是教育,而不是产业;最基本的特性是共享,而不是独占。”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中要有共享意识、共享机制和共享行为,这是教育信息化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意。其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共享可以给中小学教师减压,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加上一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素养不高,制作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的时候会遇到重重困难,耗费大量时间,由于中小学教师本身教学压力就比较大,单个人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无疑会给一些教师增加负担,造成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反被捆绑,丧失了信息化应有的优势。
首先,新课改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模式发生了转变,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这一课程管理模式为中小学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中小学国家课程的统一实施使得同一级别的学校有共同的课程,一个学校的课程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开发主体开发的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也因而具有学校特色,这一资源的共享可以为各个学校的个性发展、特色发展提供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其次,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以往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基本都有网络覆盖,教室中多媒体等基本硬件设备的配置也基本到位,硬件环境的改善为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提供了支持。基于以上考虑,实现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那么校际共享的机制应该是怎样的,怎样构建,这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三、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机制探讨
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要想实现校际共享,首先应该树立资源共享的观念,打破资源独占的封闭式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校际共享的机制。本文拟从组织创新、队伍建设、决策规划机制、合作建设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校际共享机制。
1.组织创新与队伍建设
建立信息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机构,可实现组织创新,由该组织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避免学校之间“各自为政”“闭门造车”。该组织的管理范围由参与共建共享的学校范围决定。该组织负责制订校际资源共建共享的规章制度,对学校行为进行约束;为各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共享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各学校在为资源共享做出贡献的同时,也能获得对自身发展有利的资源;该组织还要开展评估,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机制的良性发展。组织都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不同角色的个体,信息化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组织至少应该包括两类人员,一是技术人员,一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负责资源共享平台的创建与维护,信息安全的维护等,管理人员负责资源的管理和人才的管理等。该组织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应该包含信息化课程的专家,对资源进行评审,严把资源质量关,另一方面包括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人,使组织的工作能有序开展。
2.决策规划机制
施瓦布曾提出课程开发“集体审议”实践性模式,主张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参与课程方案的审议,这种民主化课程决策机制有利于反映不同群体的声音,做出的决策可能更为理性全面。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也可以采取集体规划、集体决策的方式,由学校和共建共享组织机构一起规划并明确资源共建共享应遵循的规范,以免造成标准不统一,资源通用性差,影响资源的共享。此外,还应该规划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资源的准入标准是怎样的?是否应该有审查机制?准入的资源应该怎样分类,怎样管理和更新?这些都需要有长远的规划。
3.合作建设机制
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涉及多个学校,这就需要考虑多个学校应该怎样合作。一般来说,组织间的合作一般会涉及人、财、物的合作,因此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学校合作离不开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合作、经费的合作、资源平台建设的合作。单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可能没有足够优秀的技术人才,也可能经费不足,但是通过校际合作,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规模效益。
4.运行保障机制
这里的运行保障机制主要侧重技术保障。一方面,可以建立资源数据库,资源数据库的建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度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资源内容,可以考虑以云计算为基础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另一方面,建立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多项服务,如将不同学校的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教师联系起来,提供优秀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案例素材库、专题网站等;定期对平台的课程资源进行更新;通过平台与用户形成互动,并关注用户的体验和评价,也可以此作为对课程资源评价的依据之一。
5.评估激励机制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离不开每个学校的贡献和努力,通过评估激励,形成贡献与索取的利益平衡机制,优胜劣汰。现在有些学校只想索取,不想贡献,只想分享别人的优秀资源,却不想贡献自己的优秀资源,这种索取与贡献不平衡的行为不利于长期的资源共享机制的运作。评估的方法可以根据学校共享资源的“数量+质量”来对学校做出评价,如学校共享的资源总量可以反映数量,用户的评价可以反映质量,评估结果优秀的可以采取奖励措施,而评估结果较差的可采取处罚措施,比如要求其退出资源的校际共享组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资源教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