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案

篇1

关键词:居家养老 社区服务 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59-02

居家养老是符合老年人传统意愿的养老方式,而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反映居家养老方式合理性的重要标准。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居家老人对自身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满意度的综合指标,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为社会制定养老计划提供依据,并进一步促进养老保障计划的完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研究旨在促进和谐社会建构,进而让老年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一、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能够强化家庭养老服务功能

我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我国还没有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即将迎来老龄化社会。不断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当前,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日益受到挑战,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有益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即将迈入老龄化社会。这对老年福利事业带来极大挑战,尤其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养老福利服务。

我国当前养老方式一般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区分主要看经济来源,其次则是养老服务的提供来源。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养老的经济问题基本解决。主要就是养老服务的提供成为难题。家庭养老的主要照顾者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照顾老人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休息。现代社会经济节奏的加速,家庭养老的子女往往忙于工作,忽视与老人的精神和情感交流或者生活照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家庭养老是对中国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从经济学角度看,更有利于节约社会成本。是人类最基本的伦理行为。而社会养老是西方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快节奏的产物。社会养老不符合我国国情,但是可作为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

其次,家庭养老在我国现阶段面临困境。家庭养老的子女要面对我国转型时期日益严峻的社会竞争,同时,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养育后代的责任。家庭养老日益成为现代年轻人不堪承受之重,但又无法接受将父母完全推入社会养老的怀抱。家庭养老的子女自己雇佣家政服务成本过高,无形中的经济压力巨大。家庭养老的子女不是不愿意从经济上供养父母,更渴望社会能够伸出援手,解决部分资金,提供社区养老服务,解决自身的两难境地。而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即是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现代社会呼之即出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既不违背传统养老方式,又是对社会养老方式的本土化改造。

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单一依靠政府力量无法支撑养老福利事业。参考借鉴国外养老经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服务体系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福利服务模式。居家养老以家庭为居住所,以社区照顾网络为支撑,以国家养老保障法律法规为依托,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家庭、社会和国家扶持基础之上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的根基在于社区老年服务,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养老服务由政府组织,社会资金参与,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构建人性化、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中家庭是居家养老的基础,社区养老服务是不可或缺的补充。

二、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

黑龙江省的养老问题既不能只依靠家庭养老,也不能完全依靠社会养老,要建立符合养老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还是要社会养老体系的健全发展,而全省社会化养老还比较薄弱,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我国现行的社会化养老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政府投资,养老服务供给无法满足养老需求。且城乡发展不平衡,以家庭养老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国家无力承担过多的养老保障经费。养老保障制度正处于起步阶段,家庭养老更是不堪重负。家庭养老往往倾向于经济接济,经常忽略老人的情感诉求。老年人经济状况基本不成问题,但情感寄托比较成问题,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第二,养老模式部分功能缺失。我国目前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居家养老正在筹划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家庭子女的养老功能逐渐不堪重负,家庭养老经济负担沉重,老人很难得到情感慰藉。我国目前机构养老主要投资是靠政府。私营资金投入比例低,但在我国发展迅速。

机构养老规模小,设施不完备。受传统文化影响,老年人更愿意在家颐养天年。不愿意进入机构养老。老年人一旦真正进入养老院,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子女都会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此种尴尬境地,让老人和子女负担过重,苦不堪言。

即使老人愿意进入养老机构,或者孤寡老人别无选择进入养老机构,但养老机构设施陈旧,服务不完善,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而照顾服务好,设施完善的养老机构让老年人承担不起。更何况养老机构养老服务还存在种种不足,无法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扣情感需求。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很少是经过社工专业培训的,缺乏职业感,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居家养老是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有机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使老人不必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更不必远离家庭,同时又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可以使老人享受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同时,老年人生活于自身长期生活的社区更利于对养老服务人员形成舆论监督,家人可以随时洞悉老人生活状况和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养老服务氛围。

当前,社区照顾还不够完善,主要是街道牵头联系家政服务公司服务人员照顾老人,街道还只是介绍的性质。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照顾服务。而家政服务人员专业性不强,满足不了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而社会参与程度不高,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志愿者、义工志愿者力量等参与到居家养老的服务队伍中来。养老服务还是家庭养老为主,养老照顾主要是亲人或者家政人员提供的。要提升我省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就需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进而补充和完备养老资源。

目前黑龙江省社会化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养老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养老需求量与日俱增。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养老需求的质量有待提升。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是完善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的有效方案。养老服务应是多样的,满足不同需要层次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来,既能充实养老资源,又是对传统养老文化的传承。同时,还有助于社会化养老服务模

式的完善。

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可以协调社会上的养老服务人员的相互配合。培训社会化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精神,从而满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是养老服务的需求主体。随着我国社会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家庭养老不可能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然而传统的家庭伦理责任又不可能丧失,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支撑仍是社会化养老无法取代的。

家庭养老是以血缘家庭为基础,主要由子女提供赡养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的主要内容为生活照料、经济支持、精神慰藉等方面。而社会养老主要来自社会专业养老服务提供者和志愿者,社会养老的主导是政府。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相互补充的。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在逐渐改变,现在的家庭养老更多是家庭购买养老服务的方式而实现的养老。社会养老主要是由社会购买养老服务实现的养老。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效结合,是社会化养老的大趋势,居家养老可以弥补社会化养老对老人的精神慰藉,让老年人有一个祥和的晚年。居家养老主要是政府为养老服务买单,由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能够弥补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专业素质的欠缺,降低养老成本,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居家养老有利于传统养老文化的传承。让为国家、社会奉献一生的老年人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并保持与社会的人际交往,更是让青少年在尊老、敬老的环境熏陶中成长,本身就是良好的家庭美德教育。居家养老可以节约兴建养老院的成本,减轻社会和国家的经济负担,更能减轻家庭主要照顾者的负担。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年轻人为了减轻负担,多数不愿多生育子女,中国传统的多子多女观念日益受到挑战。现代年轻人向往自由生活,多数子女不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多数老年夫妇也愿意自己居住,减轻子女的负担。老年夫妇独居比重逐年加大。而随着丧偶或者老年人年岁的增大,同子女同住的比重加大。也有部分老年人为了减轻子女负担选择居住养老院,尽管不是出于本意。

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初构想是想让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社区为老人提供各种上门服务,或者日间和晚间的托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进而减轻孤寡老人及家庭养老主要照顾着的负担。由于社区服务滞后,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初构想往往成为空想。

居家养老在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尚未成型时期,往往成为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服务滞后,跟不上家庭养老服务需求。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照顾老人影响。尤其是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的工作受到影响,比如不能正常工作,或者丧失升迁机会。而主要照顾者自身的经济负担承担不起,或者自身护理知识缺乏,也使主要照顾者对自身的照顾不是很满意。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需要照顾老人要经常放弃放松休息的机会。城市居家老人的主要照顾者更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从而减轻自身负担。居家养老符合我国传统养老文化和我国国情,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居家养老能够更好实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工作提升我省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1554188)]

参考文献:

1.李伟.社区老龄工作手册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 离退休职工 文化体育活动 阵地建设

离退休职工在我国的人口结构中占到了20%以上比例,是我国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造者,同时还时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这一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政治体系、经济实力以及国际地位等都有了相应的提高,这使得传统的离退休职工养老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以,对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离退休职工的养老现状直接影响着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如何在老同志晚年时期给予物质、精神上的关怀,同样也是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再有就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子女没有和离退休老人居住在一起的比重为80%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有很大一部分离退休职工都是处于独自生活的环境中,如果我们不能有效的解决此类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离退休人群的孤独感,从而影响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对此,本出了如下研究。

一、开展提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重要意义

开展离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退休老人精神生活需求。活动的主要对象时达到退休年龄的所有离退休工作人员,所开展的体育活动多以健身和修身类活动为主。对此,笔者在参考相关研究文献之后,将开展离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意义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开展离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有助于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主要是由于很多离退休职工在达到退休年龄之后,长期会处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环境中,如果我们不能对这一现状进行有效的解决,势必会给老人造成一种枯燥无味的生活习惯,继而使老年人的心理产生郁闷、压抑等问题。其次,适当的运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患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等疾病的可能。众所周知,无论是老年人还是成年人,我们都应该采取适当运动的方式来调节自身机体平衡,从而降低疾病对身体的侵害。所以,有效的为离退休职工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促进离退休老人的身体健康。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助于丰富离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就是,人类除了具有相应的生理需求之外,还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需求,而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着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否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正确的开展文化活动,可以有效的丰富离退休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其促进其身心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开展离退休文化体育活动的主要特征

每一项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我们都必须要综合分析活动参与者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以便于制定的活动方案可以更好的被活动参与者所接接受,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而离退休职工有着异于常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况,所以我们在制定文化体育活动方案时,更应该综合分析此类人却的特征。对此本出了如下总结:第一,由于离退休职工具有年龄偏大、行动不便等特点,所以我们在制定体育活动时,应重点选择一些运动量小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以及台球等竞技活动。第二,由于很多老年人都比较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安排象棋、诗歌朗诵等文化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三,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有90%以上的离退休老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孤独感,所以,我们在安排体育活动和文化活动时,应尽量选择那些参与性强、参与对象多的体育文化活动。例如组团旅游、爬山以及晨跑等,在丰富老年人生活方式的同时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

三、开展离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职能

由于离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是群体性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组织和实施此类活动时,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随之增多,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的防止不确定因素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造成的影响。对此,本文将完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管理机制的建议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的作用是提高组织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所以,一个组织要想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就必须要对组织内部进行强有力的管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的方式,对每个部门的职责进行细化,使各部门各司其职,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从而更好的为离退休职工进行服务。第二,工作人员应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对所开展的文化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 步骤以及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科学的A测,并提前做好处理措施。例如,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安排相应的医疗团队,力求最大限度的确保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

(二)建设符合老年人活动要求的活动场地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活动场地的使用,尤其对于离退休职工而言,他们的集体状况、机体抵抗能力等都要差与成年人,所以,在选择活动场地时,我们应尽量将场地设置在宽阔、平整以及环保的区域内,不能使用交通不便、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作为活动场地。此外,考虑到很多离退休职工都患有一定的老年性疾病,所以,我们在选择和设置活动场地时,应充分考虑场地的通风情况,尽量将活动的场所选择在空气质量好、通风条件好的环境中。再有就是,由于老年人的行动较为不便,所以我们在选择活动场地时,应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如消防、地面防滑以及避暑等,力求最大限度的确保老年人的安全。

(三)提高活动的内涵和质量

在开展离退休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时,我们要将“活跃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作为开展离退休职工文化活动的目的,充分开展精品型的文化体育活动,避免盲目的选择一些没有活动内涵的文化体育活动。此外,为了提高文化体育活动的质量,我们还应该积极的选择那些高质量的、特色鲜明的活动项目,为广大离退休职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实用价值高的文化体育活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诗歌朗诵的方式,为老年人打造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让其可以更好的展示自我存在的价值。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组织民间习俗社团活动的方式,让老年人了解我国各区域内风俗习惯,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定的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离退休职工的赡养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遗留下来的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如何提升此类人群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也是当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身为新社会形势下离退休职工工作人员的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完善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才能有效的发现当前我国养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凤霞.公路行业离退休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初探[J].中国公路,2012.S1.

篇3

【关键词】郊区某小区;老年抑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64-02

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卫生医疗的改善,使我国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且人口老龄化问题会长期存在。如何使众多的老年人身心健康,幸福的欢度晚年,将成为老年心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1 长治郊区某小区老年人抑郁情况调查

1.1 郊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源于心理健康问题:本调查结果表明,郊区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源于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应在现有的郊区老年护理中的注射、换药、灌肠及导管护理等基础和专科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增设心理健康护理项目,关注老年人心理需求,给予老年人必要的健康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

1.2 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源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所调查的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居家类型、主要照顾给予者、经济状况、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费用支付形式、生活自理水平、认知功能、自尊评价和社会支持状况等条件的统计分析,发现郊区中有抑郁症状和无抑郁症状的老年人存在的明显差异,是因受到来自身体、心理、经济、家庭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尤其是在GDS均分明显较高的自尊评价、日常生活自理水平和社会支持方面。

1.2.1 随年龄的增高,老年人的心理防卫与应对能力在逐渐减退,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耐受性也随之下降,也带来了情绪的改变。而较男性长寿的单身女性老年人的低于男性的经济独立性,也极易诱发抑郁症,因此,应对这类老年人群体的心理需求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帮助。

1.2.2 独居老年人和需要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其心理需求是来自家人的关心和尊重。因此, 对这类老年人群体的护理需要家庭成员的支持配合,给予老人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

1.2.3 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日常生活自理水平为第二大影响因素。患有影响日常生活的疾病和有日常生活自理障碍的老年人,比患有常见老年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更易出现抑郁症状。所以,在躯体健康对抑郁症状影响的评价时,应把重点放在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日常生活有无影响上。更加重视增进或维持老年人身体功能及其独立生活能力。

1.2.4 为减轻低收入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降低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 在老年人社区护理政策和方案的制定时,需考虑这类老年人群体的经济承受力,给予能满足其基本生活及护理需要的经济补给和社会福利。

1.3 服务设想:可通过设立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并由其它服务机构的协助,组成一个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照顾护理的服务网络,按照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基本的、多元化的有偿而非盈利的服务。

1.3.1 所提供的服务,即要给不同经济条件的老人留有消费选择的余地,也要满足有服务需求老人和其护老者的不同需要,同时要考虑避免老人过分依赖照顾护理的负面后果产生。

1.3.2 所提供的服务包括:①定期接触,例如家访和电话联络;②情绪支援;③介绍社区资源;④建立老年人社团;⑤简单的个人协助,例如接送诊所医院、家庭医疗护理、处理简单的家务等;⑥日间照顾;⑦转介接受常规的服务。

2 老年抑郁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2.1 步入老年期的身心变化:人从60岁开始就步入了老年期,也就走向了人生的衰退期,其身心发展的生理组织功能及心理认知能力也就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生退化性的老化。身体衰老给老年人带来了生理方面及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2.1.1 老年人的生理发展特点:老化现象会明显体现在生理组织功能和心理认知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的下降上,而且是囊括了全身各个系统的全方位的。①神经系统:表现在脑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功能减弱、致使各感觉能力下降、思维迟滞、记忆力下降。②循环系统:表现在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收缩力下降、血管内腔狭窄,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③呼吸系统:表现在肺组织的弹性降低、气管绒毛上皮出现萎缩、变性,痰咳能力下降。④消化系统:表现在功能进行性降低、肠道蠕动减少、肝脏萎缩、唾液分泌减少。⑤泌尿系统:表现在肾脏重量减轻、老化、控制能力下降。⑥内分泌系统:表现在肾上腺、甲状腺、性腺等分泌减少。⑦骨骼系统:表现在骨组织处于肥厚和萎缩交错状态、骨容积减少、骨含钙量减少、骨脆性增加、易骨折。

2.1.2 老年人的社会心理变化特点:

2.1.2.1 社会角色变化:从肩负社会、家庭责任,为生活奔波的谋职者的“主角”,转变为离退休者的“配角”;从经济较为富裕者变成收入微薄者,甚至经济困难者;从抚养子女者变成受子女赡养者,且对子女的依赖性和依靠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从与配偶共同生活逐渐变成失偶的单身独处。这一系列的角色变化,给老年人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影响。

2.1.2.2 退休与心理适应:一些离退休后的老年人,难以适应从快节奏、有规律的在职生活转变为悠闲的家居生活,产生了孤独感、寂寞感;特别是那些工作不稳定、丧失工作能力、经济收入明显减少、缺乏医疗开销支付能力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成了无用的、被社会抛弃的人,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导致老年性抑郁症和其他心因性疾病的发生。因此,离退休的老年人首先要随着角色转变,自我调整角色行为,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退休,把退休作为生活经历的一部分,积极去面对和适应。

2.1.2 家庭变化与心理适应:老年夫妻关系的变化,代际关系的变化,将引发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

2.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多数老年人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影响其晚年生活质量。表现在不同程度上的焦虑情绪或抑郁情绪、焦虑症和抑郁症、痴呆症等。

2.2.1 焦虑:不少老年人处于焦虑状态,甚至患有焦虑症,极大地影响了老年人的心身健康。焦虑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之分。

急性焦虑主要表现为突发惊恐,老人常会突然感到心里紧张、心烦气燥、坐卧不安、睡眠不稳、口干、心悸、多汗、潮热、呼吸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升高、大小便意增加。严重时,会出现阵发性胸闷、气喘,产生濒死感、妄想和幻觉,甚至是轻度意识迷惘。急性焦虑发作只持续几分钟或几小时,发作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平静状态,其躯体变化的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也会随之而平稳下来。

2.2.2 抑郁: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多出现抑郁症状的患者未经确诊和及时治疗,致使病情迁延,形成精神残疾,加速了衰老,增加了病死率。这些抑郁症状不只使患者本身极为痛苦,也给亲人和社会保健机构带来了精神和经济上的负担。

对临床各科医生进行精神医学的培训或继续教育,提高早期识别和诊断抑郁症的水平,并予以抑郁症及时适宜的治疗,对预防和消除老年抑郁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保持其正常的社会功能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的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的治疗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也是不可忽视有效措施。

2.2.3 痴呆症:痴呆症与人的机体老化相关,它使人几乎丧失理智,甚至不能辨认自己的亲人。在目前已被确认的12种痴呆症中,最常见的是早老性痴呆症或阿尔兹海默氏症,还有脑血管病(VD)痴呆和糖尿病性痴呆等。引起痴呆症的主要原因是大脑潜在的神经病变与神经化学变化。

2.2.3.1 痴呆症的表现是:认知功能逐渐退化;沟通困难;记忆力、注意力、学习能力和判断能力下降;个人自理能力下降;时空定向出现问题;社会行为不适当;人格发生改变等。开始时这些症状很像是抑郁、紧张等心理疾病,逐渐地,症状会突显出来,并越来越恶化,严重到病人变得不能自制,大多依赖于他人的照料,甚至发展到连穿衣、吃饭都不能自理。

2.2.3.2 引起老年痴呆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多而复杂,包括年龄、性别、低教育、低认知功能、低职业、低社会生活功能、少闲暇活动、少社交活动、有不良生活事件和不与配偶同住等。

2.3 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空巢、慢性病及社会支持等。

2.3.1 性别:虽然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但老年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却不及老年男性高。从很多调查分析中得出,女性的心理健康分值偏低;研究结果中也证实,女性躯体化、焦虑、恐怖三种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由于老年女性心理素质不稳定,较男性更易患上心理疾病。老年女性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心理障碍、焦虑症、疑病症、恐怖症、强迫症倾向等。

2.3.2 空巢:在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离开父母另立门户后,只留有老人独自居住的就成了空巢家庭。导致老人空巢,是个人、家庭、社会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社会原因的作用愈加明显。

2.3.3 职业和收入:多项心理健康调查分析表明,老年人群体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观念差异,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所获得的收入有关。老年人的收入与各种福利设施的完备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曾从事的职业,而职业与收入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2.3.4 慢性病:衰老带来的生理变化和以往沉积的健康隐患,使得老年人容易患上各种慢性病。老年人最常见的十种慢性病,包括有冠心病、高血压、泌尿系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白内障、糖尿病、慢支肺气肿、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病等。这些慢性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也给老年人增添了思想负担和经济负担,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生活质量较低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功能缺乏等尤为明显,部分人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忧郁情绪和忧郁症状。

2.3.5 社会支持:伴随着老年时期的到来,许多危机和应激因素也更加集中。如离退休后的原角色的丧失、离开热爱的工作和熟悉的朋友、交往圈子变窄、人际互动减少、收入减少、体弱多病、晚年丧偶及同龄朋友相继离世等,都是给老年人带来心情不安的应激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和破坏了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因此,为老年人构建起由政府、社会、单位、邻里、亲友及家庭等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网,形成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安慰、同情和支持,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如坚持为老年人定期的体检和常见病预防、开设老人门诊以方便老人就医和保健护理;为老年人设立娱乐场所和学习场所;发展老人服务事业,提供老人食品、服装;加强老年人社会风险防范和福利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增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应当是使我国稳定、顺利地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可行举措。

3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建议

除社会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老年人主体的自身因素的改善,才是解决老年人心理问题,保证晚年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因此,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不仅是照顾和关爱,更要加以疏导,帮助老年人凭借自己的能力去适应自身生活环境中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根据老年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遵循老年人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参与各种训练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凭藉家庭及社会的良好影响,提高老年人自我维护已确立的健康人格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使老年人在生活、学习和各项社会活动中保持身心健康。

老年人养成活动的习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性方面保持积极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填补“无所事事”的失落感和空虚感,以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占具老年期的主导地位,以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调整和改善角色变换带来的不适,争取更高的满意度、幸福度和更多的社会支持,使老年生活同样精彩而富有意义。

4 结语

抑郁是最常见的老年人精神障碍,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导致老年人躯体功能加速衰退、增加老年人疾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诱发老年人自杀倾向和自杀行为,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给社会保障系统增添很大的负担。因此,分析老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和致病因素,进而探讨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完善针对老年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袁群 何国平 冯辉 高婧.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J].2010(6)

[2] 姜梅朵 李红.2341例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9(9)

篇4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XXXX高度重视“七月红动埇桥·助力文明创建”志愿服务活动,XXXX机关及时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及时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对整个活动的主题、指导思想、活动内容和方式以及活动要求进行了说明,并做好相关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为“七月红动埇桥·助力文明创建”党员志愿服务行动提供支持,要将此项活动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促进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1、关爱空巢老人

XXXX机关是老区。空巢老人很多。为此机关专门成立了“关爱空巢老人服务小组”。组长由主任担任,负责整个活动的统筹规划。副组长由分管主任担任,负责活动的全面工作。服务小组的成员由各股室工作人员组成,负责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在成立服务小组后,XXXX立即开展空巢老人的调查,在各居民小组的配合下,对机关存在的空巢老人作登记存档,作为日后开展工作的材料。

通过电话问候、上门慰问、为老人读报、陪老人聊天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为精神寂寞、有心理疾患的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随时了解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空巢老人摆脱孤独寂寞,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

2、帮助残疾群体

为做好残疾人帮扶工作,帮助残疾人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XXXX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残疾人志愿服务活动。

(1)细致认真,做好调查登记。通过调查模底核实,严格审核认定程序,掌握残疾人生活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为在今后做好残疾人工作、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提供第一手资料。

(2)组织就业培训工作,使残疾人平等就业。组织党员志愿者积极为残疾人提供求职、失业登记、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日常就业服务,帮助残疾人了解就业动态和趋势,为残疾人实现就业提供必要的扶助。依托就业机构和培训机构,组织党员志愿者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创造条件。组织党员志愿者对个体创业或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残疾人进行帮扶,帮助他们解决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3)动员社会力量,真情帮扶残疾人。免费向有需求的听力残疾人赠送助听器,帮助残疾人补偿、恢复功能。让残疾人真正感受到关怀和温暖。

3、开展文明劝导

XXXX党委召开了专题会议,制订了活动方案,并落实了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每月制定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安排表。通过广泛思想动员,同时充分利用展板、宣传标语等载体,积极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宣传,为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出了浓郁的活动氛围。

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XXXX每次安排两名志愿者在指定路口开展活动,活动开展时间为每日早、晚2个交通高峰时段。

(1)开展不文明行为劝阻活动。党员志愿者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劝导群众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乱停乱放,自觉维护交通秩序和公共秩序。

(2)扩展志愿活动项目。党员志愿者在搞好文明交通执勤的基础上,要热心为广大群众提供出行指路、帮助老弱病残等志愿服务。

(3)主动履行职责,开展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以疏通、劝导和宣传教育为主,不与群众发生推拉行为,很好地完成了文明交通志愿服务的任务,展示了XXXX系统党员志愿者良好的素质和服务形象。XXXX党员志愿者向违反交通规则的路人及时提醒,告知他们不按交通灯行驶的危害;对小朋友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这次活动党员志愿者们并不觉得辛苦,党员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改变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二、加强宣传,广泛动员

利用标语、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微博等渠道扩大对这项活动的宣传,通过在机关微信群、QQ群里活动通知、活动方案、制作标语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七月红动埇桥·助力文明创建”活动的宣传,广泛动员居民积极参与,并将活动情况发往相应的平台上,营造良好地氛围,使“七月红动埇桥·助力文明创建”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深入人心,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推进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三、总结经验,继续推进

篇5

关键词:养老;养老建筑;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因为在最近几年中,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可以说,已经将基本温饱问题解决开始逐渐迈入小康社会,而很多老年人经过自己多年来的努力和奋斗,在退休之后拿到较为稳定的收入,在生活质量上也呈现出较高的要求,再加上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层出不穷,老年人对于养老的观念也开始日新月异。在养老观念的不断变化中,现有老年居住模式也需要有较大程度的变化,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忽视了很多问题,使现代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无法得以满足,所以,分析和研究现有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孤独感的问题

现代社会越来越快的发展速度,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负面问题,国内外老年人由于无法忍受孤独,而走向自杀的时间也比较常见,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伴随着人口平均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在退休以后所需要面临的生活就会逐渐延长,退休以后的老年人在时间上大量的空闲出来,通常这段时间在人生中会占有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时间,基本上要比整个青春还要长,这段时间应该怎么样过得更有意义,对于每一个老年人而言都是十分在意和重视的问题。

所以,站在建筑人士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对老年生活所存在的老年孤独的问题应该进行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要明确地知道老年人居住空间的重要性是如何重要,居住状况对于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而言要比其他人群更加重要,而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上,适合的养老居住模式所发挥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二)居住环境的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居住要求也出现了不断上升的趋势,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单元成套楼房中具备现代化设备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在此基础上,老龄居住条件和质量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完善,其完善主要体现在居住面积的增加以及住宅设的改善两个层面上。但是比较“银色浪潮”,我国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建设相对还是较为落后的,要求的不断提升使老年居住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二、居住部分的空间设计

我国老年公寓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一)保持独立性与增加交流空间

1.私密性: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不扰的空间。尊重个人的生活,就必须确保个人的隐私权,实现居住空间的个性化。只有确保了安定的个人空间,生活才能丰富多彩,使入住者可以空间的设置上体现自己的个性,同时也确保了自立的生活行为的顺利进行。

2.社会交往:老年公寓应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社区内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保健医疗、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流活动、家政服务等。

在设计中可考虑结合门厅、过厅、电梯厅等设置各种公共交往空间,如“谈话角”“休憩角”等,适当安排桌椅,为老人们提供休息和增加互相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

适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老年人的收入较低,居室标准不易过高,对面积设施尽量节省投资。②房间可灵活使用,增设床位,共用卫生间。老年人居住空间示意简图③提供多样的室内空间,以增加行为的刺激程度,避免行为消极麻木、机能衰退。④主要起居空间周围应有一系列次一等的小起居空间,人们可以安静的观察主要空间人来人去的情况,而不觉得被迫介入。⑤起居空间应与朝南室外活动场地或暖房相接,在天气好的时候,可方便的提供老人户外活动的机会。⑥除了主要起居空间之外,若干个居户应配一个小起居。满足一些私密性活动的要求。

(二)居住空间的基本要求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使用中需要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

1.要有功用性

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空间,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根据老年人视力趋弱的特点,老年人建筑室内空间色彩应明快、温暖,地面不宜采用黑色或显深色面料,透视窗口不宜用有色玻璃。老年人对噪音敏感,住宅内一般要装好隔音设备。

2.要有安全性

老年人中脑血管和心脏疾病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前三位,发生最多的地方是在厕所内。因此老年住宅中厕所应安装暖气或其他取暖设备,减少室内与厕所间的温差;安装坐式便器,并加上扶手;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门,以便于轮椅进入;安装安全电铃,遇紧急情况时可从外打开门等。老年人往往因不注意或因路面不平,绊倒而发生骨折,因此老年住宅设计中在有门的出入口。

为了防止夜间发生事故,要避免电灯开关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厕所与寝室最好能安上夜间照明灯。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以使老人能得到帮助。

3.要有健康性

要保持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的方便条件。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所以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要使老人能方便地使用卫生设备和厕所,冬天洗浴时应考虑加温的设备。不宜用易碎、易燃、化纤及散发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

4.便于改造

老年人从自理自力期到照顾关怀期,差不多有一二十年的时间,住宅的设计应当考虑到老人的需求,设置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等改造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老人的衰老过程。

参考资料:

1.李颖.老龄化社会居住环境空间设计探究[J].住宅产业. 2011(08).

2.袁圆.中外老年住宅产品初探[J].科技智囊. 2009(06).

3.皇甫妍汝,朱丽博.银色时代下理想化居住环境探讨[J].知识经济. 2009(07).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围绕创建省星级敬老院的目标,不断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服务能力,切实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推动五保供养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创建目标

按照“三有(敬老院每个房间或套房内有卫生间、有保暖降温设备、有电视机)、三能(老人不出院能洗澡、能看病、能康复娱乐)、六达标(消防、卫生、环境、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管理服务人员配比、管理服务人员工资待遇等达到省民政厅要求)”的要求,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分期分批将全县18个乡镇敬老院,提档升级成省星级敬老院。2013年创建省三星级敬老院2个、省二星级敬老院3个;2014年创建省三星级敬老院3个、省二星级个2个;2015年创建省三星级敬老院1个、省二星级敬老院1个、省一星级敬老院6个。通过创建,确保乡镇敬老院达到各项设施齐备、规章制度健全、院务管理规范、人员配比合理、服务质量改善、供养标准达标,五保供养对象生活水平与质量不断提升。

三、创建内容

(一)改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改造要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1.统一乡镇敬老院房屋外立面颜色;2.对敬老院道路进行整修,路面平整顺畅;建设无障碍通道,确保居室与餐厅、浴室、公共厕所及其它活动场所间无障碍通行;3.规划一处室外健身场所、一处晾晒衣被的场地、一处停放车辆的车棚;4.设立门卫室和警务点,设置覆盖全院的安全监控系统,24小时专人值班监控;5.所有房屋门、窗全部安装纱门、纱窗;6.建有浴室,浴室要安装安全扶手,铺设防滑瓷砖和防滑垫,更衣室内设4张卧椅;7.敬老院电线电路荷载达标、规范,有漏电保护措施,配备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畅通,工作人员和五保供养对象能够正确操作使用,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留有记录;8.设置卫生室(乡镇医院设置医疗点)和覆盖全院的医用应急呼叫系统为失能、半失能五保对象提供专门服务,对突发性疾病和其它紧急情况提供应急处置救援,有文体活动室、康复室、储藏室等辅助功能用房;9.绿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长青,乔、灌木搭配适度,绿化覆盖率达60%。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种植、养殖、加工等院办经济,改善供养对象生活。

(二)完善住房功能。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对象居住房间的各项功能:1.房间中有水冲式卫生间、面盆等设施,并安装安全扶手;2.每个房间必须有保暖降温设施,严禁使用电热油汀、煤炉、电热毯等取暖设备;3.房间或客厅内安装电视机,电视机安装的高度要适中,开通有线电视,确保能够正常收看;4.五保供养对象房间的开关、插座要按照符合规范要求和安全的原则进行改造,方便老人生活;5.房间内配备床、床头柜、衣橱、椅子、脸盆、痰盂、纸篓等生活必需品。

(三)提升服务水平。强化敬老院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1.服务人员除正常清扫室外卫生外,每天为失能、半失能五保供养人员提供护理服务,帮助和组织老人叠被、铺床、整理房间和清洁卫生等,保证室内外干净整洁,定期为老人理发、剪指甲、洗澡等,物品摆放整齐有序;2.老人长时间不用的衣被等物品,要统一存放到储藏室(柜),并定期晾晒;3.每周要彻底打扫房间1次,擦拭门窗玻璃等;4.实行敬老院院长负责制,院长每天要到每个五保供养对象的房间检查卫生状况,督促五保供养对象和服务人员搞好房间清洁卫生;5.每半月组织1次五保供养对象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五保供养对象满意度;6.每年组织两次为五保供养对象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患有疾病的,要及时安排就医;7.针对五保供养对象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社会文艺团体,深入到敬老院慰问演出富教于乐;8.积极改善五保供养对象的膳食,保证中餐不少于1个荤菜,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和变换花色品种,安排生日餐、病号餐,法定节日和传统节日加餐。

四、着力提升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服务水平

(一)加强队伍建设。1.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工作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由各乡镇(场)、街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院长由乡镇事业编制人员担任,设1名厨师(集中供养人数在50人以上的可设2名厨师),其他服务人员按1:8标准进行配备。对现任管理服务人员(厨师)符合应聘条件的,可优先录用,招聘工作要在7月底前结束;2.适当提高工资待遇。管理服务人员(厨师)月工资为1200元(含养老保险等),其中每月发放基本工资950元,其余250元作为绩效考核工资。建立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对通过省星级敬老院验收的,其工作人员可适当调整工资标准;3.切实加强敬老院服务人员队伍绩效考核,县民政局会同乡镇(街道)制定具体考核实施办法。

(二)落实保障经费。将五保供养经费按年供养标准不低于上年度本县农民人均收入的50%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实行专账管理,供养款物、管理资金明晰无误,会计、出纳(分别由民政会计、协理员兼任)分设,帐目、资金分管,每月公开财务收支情况。工作人员工资由县财政通过银行直接打卡发放。

(三)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各乡镇(街道办)、场要围绕“三有、三能、六达标”的要求,对敬老院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排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方案,明确具体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倒排进度,挂图作战,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年度创建工作任务。县消防、食品、卫生等部门在敬老院完成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的基础上,积极为其办理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相关证件和厨师等人员的健康证、上岗证。县供电局要结合乡镇敬老院基础设施改造,对乡镇敬老院电路情况进行一次彻底排查,并指导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公安部门要结合监控全覆盖落实系统服务措施;住建局要结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对院舍布局、设施购置、设备配备等开展具体指导;县民政局要发挥牵头作用,积极指导各乡镇认真开展创建省星级敬老院活动,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好工作。

五、落实推进措施

(一)健全组织,完善领导机制。为推进星级敬老院创建工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民政、财政、审计、卫生、住建、公安、消防、药监、安监、国土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民政局,具体负责星级敬老院创建推进工作,制定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民主管理、院务公开、财务管理、安全消防、卫生保洁、会议学习、后勤保障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规章制度;完善保健、护理、康复等服务规程,建立管理服务人员的考核评比和奖惩制度,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报酬、续聘挂钩、落实院务公开、开展民主管理。

篇7

【关键词】 社区护理; 健康教育; 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61-02

跌倒是造成老年人残疾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老年人由于生活行动不便,加之多数老年人处于独处状态,所以跌倒的发生率不断提高,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1]。老年人缺少良好的看护环境,发生跌倒后,如果未得到及时救治,会对家庭及社区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并且增加了家庭对于跌倒意外治疗的经济负担[2]。关于如何预防老年人跌倒,我国卫生部也很重视,于2011年《预防老年人跌倒干预策略和措施》。本研究选取社区280位老年人,随机进行健康教育与社区干预,观察对跌倒预防的认知水平与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社区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内65岁以上老年人共280位,按照身份证号码末位数字单双号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140例。排除标准:①不能独立行走的老年人;②影响跌倒发生率的老年人,包括帕金森、脑卒中病史、有重度眩晕反复发生病史、严重传染病、恶性肿瘤的患者;③不能完成半年随访的老年人。对照组与干预组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基础疾病分布人数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老年人保持随访,及时进行预防跌倒的随访、健康教育,并统计老年人跌倒发生情况。对干预组老年人实施社区干预与健康教育,社区干预与健康教育前,集中人员统一培训,内容包括:预防跌倒问卷设计、预防跌倒知识培训,由社区主治医师以上级别人员集中统一讲解。社区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用药干预:了解每位老年人基础用药情况,对常规疾病用药作出指导,充分告知老年人用药的注意事项及服用方法。老年人常服用的药物有降压药、降糖药,故易发生低血压及低血糖,增加了跌倒的发生率,同时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服用降压药后1~2h不宜户外运动,服用降糖药后适当进食。②运动干预:针对每位老年人基础身体状况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但也应避免高强度运动,避免低血糖的发生从而导致跌倒发生,老年人应随身携带糖果、巧克力等零食,感到头晕或乏力时食用可以缓解症状,预防跌倒的发生。指导老年人运动方法,并讲解运动时注意如何防护,避免意外发生。③饮食干预: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应当避免高盐饮食,并且适当限制水的摄入;糖尿病老年人应当合理分配热量,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老年人应当增加钙、维生素D的摄入,以有效预防骨质疏松。④日常生活干预;根据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制定干预措施,例如在浴室、厕所等易跌倒的场所安装扶手、防滑垫、固定地毯等措施,保持地面干燥,固定家具摆放位置,家中照明灯光线适宜,照明光线太亮影响睡眠休息,光线太暗则易引起跌倒。健康教育包括:每周于社区举办一次集中健康教育,每次课40min,授课人为高年资主管护师,授课主要内容包括对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容易跌倒的场合、时间进行指导,并对老人讲解跌倒后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身上放置紧急家属联系方式、穿防滑鞋、定期检查家中防跌倒设施的牢固性。对老年人基础疾病进行讲解,使老年人充分了解自身基础疾病,针对基础疾病易造成跌倒的老年人,应当重点讲解跌倒的预防与注意事项,有些患者因为心理因素易造成依赖从而导致跌倒,应当提高这些老年人对跌倒的认识,并强调跌倒所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提高老年人关于跌倒的认识与重视程度。

1.3 观察指标 随访时间为半年,观察两组老年人对跌倒的认知水平、跌倒的发生情况。跌倒认知水平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引起跌倒发生的主要原因;②容易引起跌倒的心理状态;③生活中跌倒的预防方法;④跌倒时紧急处理方法。问卷主要采用百分制:85分以上为“优秀”,75~84分为“良好”,60~74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经过软件SPSS19.0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跌倒认知水平比较 干预组老年人跌倒认知水平优秀率为55.7%,明显高于对照组优秀率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跌倒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半年随访期间内分别于健康教育期间、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跌倒人数统计。结果发现,干预组半年随访期间内共跌倒8人,跌倒发生率为5.7%;对照组跌倒21人,跌倒发生率为15%。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跌倒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发生率为50%,女性跌倒发生率为男性的3倍。据2007年我国卫生部的《中国伤害预防报告》中指出,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汇总,21%~23%男性与43%~44%女性有过跌倒史,且跌倒的发生率与年龄相关,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跌倒,并且多会造成老年人残疾、骨折等预后不良的结果[3-4]。老年人身体机体不断老化,肌肉运动系功能不断下降,是造成其跌倒发生的主要原因,并且跌倒发生也与年龄、性别不同有关。老年人因为视听觉功能下降,不能有效感应周围环境,也无法及时调整自身状态[5]。

本研究采用社区干预联合健康教育模式预防社区老年人跌倒,通过提高老年人关于跌倒的认识,提升老年人对跌倒的重视程度,从而降低跌倒的发生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有研究显示[3],我国30%跌倒的老年人会发生严重后果,且预后不良。健康教育是社区护理的基本模式,能够提高老年人对跌倒的预防知识,且简单易行[6]。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针对跌倒危险因素制定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预防社区跌倒的发生。夏庆华等人[7] 对社区老年人进行了综合健康教育,包括运动、生活、饮食指导等,发现经过干预后,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降低了10.5%。本研究主要主要从预防主要危险因素入手,综合进行社区干预,进行包括用药、运动、饮食、日常生活等多方面干预,对老年人进行了全面的干预,在社区老人跌倒预防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跌倒作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与老年人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社区政府应加强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强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护理及健康教育措施,公共卫生部门也应该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预防跌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明珑,张晓琦,罗慧,等.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预防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186-187.

[2]毛晓润,杜文娟,徐月贞,等.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社区老年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跌倒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2013,(5):575-578.

[3]毛晓润,杜文娟,徐月珍,等.综合护理干预预防社区老年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跌倒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5):575-578.

[4]马静.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干预方案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9.

[5]聂然.社区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干预[J].医药前沿,2012,(30):90-91.

[6]张玉龙,周峰,张一英,等.上海市嘉定区老年人跌倒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29-830.

篇8

关键词:幸福老年 长效机制 亲情服务 连心孝心 和谐稳定

1.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素质是扎实打造供水幸福老年的基本要求

老年同志离开工作岗位是他们人生道路历程中一次重要转折,生活方式及心理认识等都将要发生较大变化,同时由于老年的社会化管理还处在过渡时期,尽管在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情况下,但也存在较高程度的失落感。因此,对老年工作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学科,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为指导,着力将老年人的“油田梦、供水梦、家庭梦、幸福梦”高度融合起来。要改进工作作风,转变管理方式,优化服务结构,创新服务模式,摒弃“四种危险”,杜绝“四种作风”,要把老年人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老年人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老年人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既要当好指挥员,又当好勤务员,更要融进老年人的家庭一员。要把想胜利油田好、为胜利油田好的理念植根于老年人心田,把胜利油田开展的“心田工程”纳入渗透到老年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放下架子,迈开步子,舞出身姿深入一线,经常与老同志坐在一条板凳上拉家常、聊天、谈心、起舞,真切拉近与退休老年之间的距离,在管理与服务中的每一个节点上摸准思想动脉。要因人制宜,制定方案,精细调养每个老同志的心绪,开展“个案”老

2.建立健全老年工作管理体制是长效打造供水幸福老年的的强力保障

退休老年管理最基础的指标就是保持老年队伍思想稳定,为推进供水企业产、供、销又好又快发展营建良好的大本营。实现这一指标,就必须打牢管理基石。供水老年管理中心建立健全了《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岗位职责》《文明礼仪服务日常规范》《“五必访五必送三必接”工作制度》《老年维稳工作艺术新“八规”》《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工作绩效动态考核办法》《老年管理与服务人员首问负责、办结、回访制》《关于落实两项待遇的工作制度》《工作管理办法》《文化活动管理规定》等系列管理制度,做到了工作有标准、分工有明确、流程有规定、日程有安排、责任考核有依据,为创建供水老年品牌提供了体制保障,实现了老年工作人员的全方位管理。

3.以儿女之心承载亲情服务是精细打造供水幸福老年的中坚支撑

在当前,新企业文化肩负着一项重大的社会责任,确立顾客满意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关键。老年工作“营销”的是具有特殊性的产品——服务。因此,要发挥好老年亲情文化力的凝聚维稳引领作用。

3.1分类管理,“一对一”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供水公司老年管理中心根据老年人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生理体能、健康状况、原在岗技能等特点,将老年人的管理与服务细分成A、B、C三类,详细规划、绘就老年人的晚年幸福路线历程,每类、每人实施“一对一”、“点对点”精细服务,并将EAP导入老年管理与服务之中,扎实推进老年“心田幸福快乐”经济运行轨迹,定期进行心理、生理技能等方面的科学评估,特别对空巢、孤寡、特困、失能、单身离异老人要加密实时跟踪动态分析指导服务,建立幸福心田计算机信息库,让老年人对老年幸福生活充满美好憧憬,让老年人的心田真正变为“心甜”。

3.2建立“一室”,搭建“十五个平台”,亲情服务“连心+孝心”

要树立把老年人当作自己亲人来呵护,用儿女亲情去侍候、服务才能把老年工作做好的工作理念,创新管理与服务模式。

一方面供水老年管理中心创新了老年工作室。它的主要职责是一队一站一讲座。“一队”是爱心小背包服务队。老年管理中心创新了“爱心小背包”服务新模式,在定期入户走访老同志慰问时发放“心连心”亲情服务卡,并对老年人家庭热水器、照明电路、天然气设施、门窗玻璃进行精细查检,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彻底处理,解除老年人及其儿女们的后顾之忧。“一站”是心灵驿站。在供水老年网页上开辟老年“幸福心灵QQ群驿站”专栏,解答各类心理障碍等问题,帮助解决老年人寻偶等隐私方面的需求。“一讲座”是健康养生讲座。供水老年管理中心以构建健康养生协会为载体,聘请油田中心医院、胜利医院、胜中社区妇幼保健院的专家医生向老人传授如何科学养生、健康长寿,普及抗高压五行食疗、突发病抢救与自救技能等健康知识,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定期组织开展健康查体和健康疗养,做到有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建立健全了老年人健康档案。另一方面根据老同志的文化生活需求先后搭建了老年导师带徒讲师团、老年书画协会、四哥们银铃艺术团、近地自助游团、威风供水锣鼓队、水嫂秧歌队等老年文体组织平台15个,活动成员达770人,占老年总人数的90%,让参与老年人每人至少学会2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年度有计划、月度有安排、日日有内容,提高了老年的生活质量和人生乐趣,确保了老年队伍的整体稳定。

4.结语

4.1要加大老年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老年人养老、娱乐、健康条件。

4.2随着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逐渐增多,为贯彻十报告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要求,要成立全日制寄宿托老带老院(所),将现在的老年人独家“居家分散养老”变为以老年大学为依托的开放型“聚众养老”,既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减少老年工作者东走西奔的工作强度,又可以使老年人在老年大学这个大家庭里共享友情快乐、共度幸福晚年,从根本上解决儿女们“工孝”两难等众多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周洁.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关系[J].现代商业.2008-02.

篇9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病,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常合并有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因此,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以减轻病症,提高生活质量。但因老年人记忆力、听力、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加上给药方案的复杂化,错服、漏服药物而造成不良后果者屡有发生,且病人由于器官储备功能及身体内环境稳定机制因年龄增长而衰退,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及安全幅度均明显下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对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安全用药指导非常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饮食等原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达5000多万,发病率达2%,并以每年100万的速度递增,随机抽取我处2009年心血管病患者治疗中成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常用的心血管药物及特点

1.1 复方丹参注射液

复方丹参注射液由于药物成分较单方复杂,使用时应严格选择适应证。

1.2 麝香保心丸

麝香保心丸通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在使用时禁忌较少,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服下后患者有麻舌感。

1.3 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为川芎和冰片,可以有效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1.4 参麦注射液

参麦注射液主要成分为红参、麦冬,临床注射后可以有效治疗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同时还可以提升病人的免疫机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药物不宜在同一容器中和气体药物一同混用。该药是纯中药制剂,保存不当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所以使用前必须对光检查,发现药液出现混浊、沉淀、变色、漏气等现象时不能使用。

1.5 大株红景天注射液

该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临床常见过敏人群,因此在使用该药时应该做临床试验。在临床上,该药物应该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用量用药,不得超剂量、高浓度应用;儿童、老人应按年龄或体质情况酌情减量;本品稀释前温度应达到室温并现配现用。严格控制滴速,一般控制在50~60滴/分,耐受者方可逐步提高滴速,以60滴/分宜。另外,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本品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2.心血管治疗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临床上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硝酸醋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几类药物,此处介绍前四类。

2.1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进行结合,拮抗儿茶酚胺和神经递质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的一类药物。肾上腺素受体主要分布于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它的受体分为3种类型:β受体、βz受体和受体,激动受体可引起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血管舒张、支气管扩张、脂肪分解和内脏平滑肌松弛等。a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肥厚性心肌病、左房室瓣脱垂等。其与硝普钠可以联合应用于治疗主动脉夹层。临床常用的a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及艾可洛尔等。

2.2 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又名钙拮抗剂,主要是通过阻断心肌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部钙离子的内流,使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降低进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官功能改变的药物。其临床应用为:①心绞痛,代表药物是维拉帕米,地尔硫卓。②抗高血压,代表药物是硝苯地平,尼群地平。③心律失常,主要使用非双氢毗类钙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其中静脉注射维拉帕米是目前治疗阵发性室上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活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催化血管紧张素工生成血管o张素B,后者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和肾上腺皮质类醛固酮释放的激活剂。ACEI可以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B的生物合成从而控制高血压。临床上ACEI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肾小球疾病等。代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2.4 利尿剂:利尿剂主要是通过促进体内的电解质(钠离子为主)和水分的排泄,使尿量增多,血压下降。该药降压作用比较温和,作用时间持久。一般适用于轻度、中度的高血压患者。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多为本虚标实之证,目前中医药治疗针对不同心血管疾患和病型角度治疗手段颇多,其中中成药是主要手段之一;目前用药品种繁多,价格差异大,竞争激烈。心血管疾病用药市场中,中成药包括口服和注射用药主要两种给药方式,其中中成药口服制剂品种上占据约85%的市场份额,其中片剂和胶囊制剂是主导剂型;从本数据分析结果看,银杏叶片、血塞通胶囊、通心络胶囊、心可舒片是目前常用药物,但从用药金额来看,注射液由于成本高,还是居于首位。如何在众多的药品中选择价格合理、疗效确切的药物也成为医院治疗中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临床医生合理药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体现经济药效比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该疾患病人逐渐上升,用药金额逐步增加,一方面选用价格适中的口服制剂更加体现药物的经济性;另一方面,在口服制剂中选用常规的片剂和胶囊剂型也是体现药物经济性的主要角度。就有关药物疗效和经济比,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不同疾病与用药金额比等问题,深入分析比较将在今后研究中进一步开展。

许多心血管病人需长期用药,护士应耐心、细致地进行用药知识的宣教,特别是药物的正确用法与保存、不良反应的自我观察等。可根据病人的特点,采取形象的、多次的、反复的教育方法帮助病人记忆,尤其对有特殊形状或不同颜色大小的药物,让病人能够区分;对出院病人可采取电话或上门督促指导,这样才能保证病人的安全用药。对病人进行相关宣教的同时,应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用药知识教育,尤其是与病人同住的家属,让他们学会正确照顾病人用药,以加强配合与督促,防止发生用药不当所致的意外。

心血管疾病病人常患多种慢性病,需同时服多种药物,给药方案复杂,各脏器功能减退,导致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改变,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增加。加之病人因老年人居多,其听力、视力、记忆力、理解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自主用药现象多,对治疗的依从性差,常有错服、漏服、擅自乱服药物的现象发生,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认真做好给药前的评估,提高病人的用药安全性。心血管疾病已居当今社会的首位,药物治疗则是提高病人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但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我们通过对病人进行用药前的全面评估,并针对评估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病人和家属对我们的用药指导感到十分满意。住院期间病人均能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出院后具备遵医安全服药能力,发生异常时及时与医师联系,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会超,韩丽华,王振涛,赵晓阳,芮浩淼,孔玲玲. 建立并推广基层常见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可行性的专家调查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82)

[2] 张会超,韩丽华,王振涛,赵晓阳,芮浩淼,孔玲玲. 基层常见心血管疾病中西医诊治现状调查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6)

[3] 旷吉琳,李莉,朱丽萍,陶孟瑶,张婷,高天. 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03)

[4] 杨晓雄,陈钰,路凯. 饮用海水淡化水典型地区居民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分析[J].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6(06)

篇10

关键词:福利院;生活单元;家庭化;老年人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我国社会福利院的建设建设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尤其是特别护理福利院[1]。特别护理福利院能够为存在严重生理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的老年人提供较为周到的服务,对于老年人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完善老年人福利院的设计方案,本文分析了构建老年人家庭式生活单元的方法,以供参考。

1.在老年人福利院当中构建家庭化生活单元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老年人适应福利院环境

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与其日常生活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老年人刚进入福利院时,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熟悉的邻里关系也不复存在,居住空间及周围的人群变得陌生,且需要面对不熟悉的福利院管理规则以及时间日程。由于居住环境以及生活状态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刚进入福利院当中的多数老年人会感觉到不安,且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状态,不愿与人交流[2]。因此,要重视在福利院中构建出家庭化的生活单元,以便让老年人可以找到相对熟悉的生活空间,减轻陌生环境对生理、心理造成的冲击,使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得以继续保持,并由此提升老年人适应福利院环境的能力。

1.2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经出现了退行性改变,且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或难以治愈的疾病。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临床症状,但只有强化特别护理才能够延缓老年人的病情以及改善生活质量。在福利院当中开展的特别护理通常包括心理护理、现实导向以及认知训练等,而在开展特别护理的过程中以家庭式生活单元作为基础,在老年人相对熟悉的环境中进行服务,将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对于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保证身体健康状况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2.老年人特别护理福利院家庭化生活单元的构建分析

2.1福利院空间布局形式

老年人福利院的空间布局通常为线性排列结构,线性排列式空间布局形式与家庭化生活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更好的构建家庭式空间布局,则应采用多层次布局法,将生活单元作为空间结构设计的核心,从而保障福利院当中的公共活动空间具有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在设计空间布局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完善公共空间布局形式。公共空间不仅具有联系各个生活单元、服务交通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拓展老年人社交空间的功能。在设计公共空间时应注意根据社区情境对室外环境进行改善,将福利院中的走廊作为社区中的街道,同时将茶室、康健中心、日托中心、休闲室以及阅览室等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以便能够构建出老年人所熟悉的社区生活。(2)设计游走式生活单元布局形式。在福利院中设计公共走廊,利用公共走廊连接全院的各个功能单元,在公共走廊两侧分段布置具有服务功能的生活单元,以便能够在保证生活单元私密性的基础上,确保公共空间具有良好的服务功能。另外,游走式空间布局还能够丰富福利院的立面,使福利院的外观形似居住建筑,让老年人从心理上产生熟悉的感觉[3]。(3)设计多层次空间布局形式。在设计空间布局时,应保证公共空间与老年人的个人空间既能够实现相互独立,又可以相互连通,因此可以设计多层次布局形式。例如将就餐场所、老年人个人单间及公共活动空间连接在一起,并在连接部位进行边界处理以及分级设计,保证各个空间之间存在过渡地段,从而确保福利院居住空间的多样性以及生活化。多层次布局形式更接近于家庭居住结构,能让老年人在福利院疗养的过程中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

2.2福利院空间形态设计

在福利院中构建家庭式生活单元时,应注重生活空间形态的设计,构建出与老年人家庭居住方式相似的空间形态,从而让老年人尽快适应福利院居住环境。在设计家庭式居住空间形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设计准单间以及私密性良好的单间。准单间以及私密单间有利于维护老年人的尊严及隐私,避免受到他人的打扰;另外,老年人拥有单间之后可以将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及家具带入到福利院当中,同时也能够对单间中的环境进行管理,营造出熟悉的居家环境;从实际设计经验来看,多人间及单间在占地面积方面不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投资上可以得到保障。(2)在福利院中设计围合院落。由于部分老年人在空间认知以及时间认知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在陌生的环境迷失方向。为了确保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并保证老年人在进行室外活动的过程中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则可以因地制宜设计出围合院落。围合庭院可以由两至三个生活单元组成,以方便护理人员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照料。另外可将具导向性以及连续性的石头小路铺设于庭院当中,或者是在庭院内部布置一些供休憩的桌椅,以方便老年人进行室外活动。(3)设计多样化的小型空间。普通住宅当中的生活空间一般由多个小型空间组成,因此在福利院中的走廊端头以及进门入口处设计连接小型居住空间的走道,让老年人方便于他人交流或者是在单间中独处。另外,要采用视线通透以及柔性分割结构将各个小型空间分隔开来,如栅栏以及玻璃等。让老人可以在各自独立的生活空间内听到锅碗碰撞声音以及饭菜香味,从而能够在福利院当中找到家的温暖[4]。(4)在设计空间形态时,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实现融合。如有条件可尽量在福利院中设计能够远眺自然景观的场所,如屋顶平台以及露台等,让老年人能够亲近大自然。另外,也可以设计以自然景观为基础的温室,在温室中种植植物以及放养各类小动物,从而保证老年人在天气条件较为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接触自然。

2.3福利院生活单元设计要点

要保障老年人福利院中的各个生活单元具有家庭化的特质,则应把握好相应的设计要点。对于福利院中的常见生活单元如起居空间、居室、厨房、休闲空间等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保证老年人可以相互交流及得到相应的照顾、尊重老年人的隐私、可以与来访者进行亲密接触。对于护理站,应遵循监视隐蔽的设计原则,以保证护理站能够与居家环境实现有效融合;如在福利院当中设计了景观平台,则应注意控制好栏杆的高度,以保障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另外,在设计餐厅时应特别注意营造出家庭式就餐的范围,在设计时保障饮茶以及进餐等空间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3.结束语

福利院是老年人重要的生活场所,因此要对老年人福利院的设计方法进行完善,以便能够让老年人可以在福利院中安度晚年。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构建家庭化生活单元,以便可以让老年人在福利院中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服务。

参考文献:

[1]许瑾,胡星月,田华,罗彩云,李蓉,秦文琼,赵卿,王南平.福利院老人营养状况与膳食行为习惯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10-4011.

[2]金筠菁,杨虹,任海丹,高山,翁霞骏,高中芹,胡先进.50例福利院住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7):81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