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恢复的典型案例

篇1

关键词:河流保护生态恢复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对于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工程建设以后,从凹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把重点从开发利用转向了对河流的保护,河流生态恢复建设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形势中。

一、河流保护行动的发展阶段

1.河流水质恢复

所谓水质恢复,是以污水处理为重点,主要以水质的化学指标达标为目标的河流保护行动。

由于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后工业急剧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人河流,造成河流污染严重。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把河流治理的重点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为恢复河流水质,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通过加强管理,强化污水处理和控制排放,推行清洁生产。著名的工程案例是美国俄亥俄河、英国泰晤士河等的水质恢复工程。河流水质恢复的努力一直持续至今。

2.山区溪流和小型河流的生态恢复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河流保护的重点从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河流的管理从以改善水质为重点,拓展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转变。

西方国家这个阶段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主要集中在小型溪流,恢复目标多为单个物种恢复。典型案例是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开展的“近自然河流治理’32程,20多年取得了斐然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同一时期,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开展了一些科学示范工程研究,较为著名的有英国的戈尔河(Gole)和思凯姆河(Skeme)等科学示范工程。

3.以单个物种恢复为标志的大型河流生态恢复工程

大型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具有典型性的项目是莱茵河的“鲑鱼-2000计划”和美国密苏里河的自然化工程。从恢复目标来看,大体是按照“自然化”的思路进行规划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盟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河流及流域的生态恢复上,《生命计划和框架计划Ⅳ.V》已经通过,其目的是增进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多样性冲击的认识,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从1993年开始,欧盟生命计划开始在丹麦和英国的主要河流上实施,主要是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4.流域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

篇2

关键词:河流 保护 生态 恢复

西方国家在经历了一百多年对于河流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工程建设以后,从凹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把重点从开发利用转向了对河流的保护,河流生态恢复建设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形势中。

一、河流保护行动的发展阶段

1.河流水质恢复

所谓水质恢复,是以污水处理为重点,主要以水质的化学指标达标为目标的河流保护行动。

由于西方国家在二次大战后工业急剧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工业和生活污水直接排人河流,造成河流污染严重。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国家把河流治理的重点放在污水处理和河流水质保护上。为恢复河流水质,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通过加强管理,强化污水处理和控制排放,推行清洁生产。著名的工程案例是美国俄亥俄河、英国泰晤士河等的水质恢复工程。河流水质恢复的努力一直持续至今。

2.山区溪流和小型河流的生态恢复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河流保护的重点从认识上发生了重大转变,河流的管理从以改善水质为重点,拓展到河流生态系统的恢复,这是一种战略性的转变。

西方国家这个阶段的河流生态恢复活动主要集中在小型溪流,恢复目标多为单个物种恢复。典型的案例是阿尔卑斯山区相关国家,诸如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国开展的“近自然河流治理’32程,20多年取得了斐然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这些国家制定的河川治理方案,注重发挥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注重河流在三维空间内植物分布、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中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作用;注重河流作为生态景观和基因库的作用。河川的生态工程在德国称为“河川生态自然工程”,日本称为“近自然工事”或“多自然型建设工法”,美国称为“自然河道设计技术”。一些国家已经颁布了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同一时期,一些国家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开展了一些科学示范工程研究,较为著名的有英国的戈尔河(Gole)和思凯姆河(Skeme)等科学示范工程。

3.以单个物种恢复为标志的大型河流生态恢复工程

大型河流生态恢复工程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具有典型性的项目是莱茵河的“鲑鱼-2000计划”和美国密苏里河的自然化工程。从恢复目标来看,大体是按照“自然化”的思路进行规划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盟已经把注意力集中在河流及流域的生态恢复上,《生命计划和框架计划Ⅳ.V》已经通过,其目的是增进人类活动对于生物多样性冲击的认识,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从1993年开始,欧盟生命计划开始在丹麦和英国的主要河流上实施,主要是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4.流域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

河流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工设施系统等3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生物系统包括河流系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广义水文系统包括从发源地直到河口的上中下游地带,流域中由河流串联起来的湖泊、湿地、水塘、沼泽和洪泛区,以及作为整体存在的地下水与地表水系统。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水域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形成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因此,河流生态恢复不能只限于某些河段的恢复或者河道本身的恢复,而是要着眼于生态景观尺度的整体恢复。以流域为尺度的整体生态恢复,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命题。美国已经按照这种思路进行了部分河流恢复规划,未来20年美国将恢复60万km的河流或溪流。已经开展的大型河流按流域整体生态恢复工程的实例有上密西西比河、伊利诺伊河和凯斯密河。转贴于 二、河流保护工作给我们的启示

1.河流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单纯改善水质到恢复河流生态系统,这是河流管理中一次认识的飞跃通过研究和实践认识到,河流与周围的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成了生机盎然的河流生态系统,河流是河流廊道生态系统的动脉。治河,不应孤立地处理河道里的水体,而要综合恢复整个河流的生态系统,促进其健康和具有可持续性。具备健全功能的生态系统,也包括了河流自我净化功能。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西方国家的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指出水利工程的负面影响,一是改变了河流地貌学特征,二是改变了河流水文学特征。两者的作用都是使河流生境单调化,导致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河流生态恢复”的概念。所谓“恢复”是创造条件使河流生态系统尽可能回到未受干扰的状态,至少达到一种接近自然的状态。这样就把河流水质恢复的内涵扩大为河流生态恢复,把河流管理的范围从河道及其两岸的物理边界扩大到河流走廊生态系统的生态尺度边界。河流管理者关注的对象不再是仅仅具有水文特性和水力学特性的河流,而是还具备生命特性的河流生态系统。这是一种认识的飞跃。

2.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一是水文条件的改善,二是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标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与水质改善为单一目标相比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其生态效益更高

水文条件的改善包括: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持最小生态需水量;通过污水处理,控制污水排放以及提倡清洁生产改善河流水质;水库的调度除了满足社会需求外,尽可能接近自然河流的脉冲式的水文周期等。河流地貌学特征的改善包括:尽可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续性和横向连通性,尽可能保持河流纵向和横向形态的多样性,防止河床材料的硬质化。

近几年来,我国河流管理工作开始重视通过适度向生态脆弱地区调水,改善湿地、河流的生态条件,已经收到明显效果,但是在改善河流地貌学特征方面尚未引起重视。在全国范围内防洪和渠道工程中仍然大量采用混凝土或浆砌块石材料作为衬砌或防护材料。河流整治工程中自然河流仍然被渠道化,裁弯取直工程屡见不鲜。不少地方结合城市河流整治更多注重园林景观的建设,沿河建设不少亭台楼阁,然而忽视了生态景观的建设。更多的现象是人们把河流生态建设简单理解为沿河种草植树的绿化工作,而不是河流走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全面恢复和改善。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传统的水利工程学是以建设工程设施、改造河流和控制水流为手段,达到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学科的基础是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等。传统的水利工程忽略了河流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之中这一基本事实,孤立地处理水资源中的水量、水质、水能等水文系统中的问题,忽略了河流生态系统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这些生命系统中的问题。其结果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经济社会利益的同时造成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对此反思的结论应该是:水利工程不仅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还应该兼顾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需求。传统的水利工程学需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发展“生态水利工程学”,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分支。

3.我国河流保护工作总体处子水质改善阶段,河流水质恶化趋势未能有效遏制,全面进入河流生态恢复建设尚待时曰,但是,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河流生态恢复的经验用手我国的水利建设,而不必再走西方国家的弯路

我国河流保护工作总体处于第一阶段即河流水质恢复阶段,在治污方面还要走很长的路。河流生态恢复工作应该是在治污基本达标的基础上开展的。实际上,利用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是对于达到排放标准的水质的进一步加强。自净功能对于严重污染水体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河流生态恢复一般是在治污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开展的,河流保护的各个阶段难以跨越。但是,结合我国的情况,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生态恢复方面的经验,不再走弯路。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已建工程,需要加强生态监测,进行生态系统演进的预测与评估。同时,加强水库库区的生态建设以及改善水库调度方式,加强扰河流的栖息地建设,目的是对于河流生态系统进行补偿。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水资源水能开发基本完成,而我国正处在水利水电建设的时期,新建工程要吸取经验教训,改进工程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主动研究和兼顾河流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包括开展新建工程的生态系统变化的整体评估,加强工程立项的科学性。在工程规划和设计方面,积极吸收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改进传统方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比如避免或减少渠道化设计,增加河流的连通性。如果我们的规划设计仍然固守传统方法,继续搞河流直线化工程,继续搞裁弯取直工程,继续建设硬质岸坡,几年后一旦认识到这是对生态系统的胁迫,再进行改造,重新废除直线的人工运河,拆除混凝土护坡和衬砌,代之以可以长草、鱼类可以产卵的新型护坡等,其造价将是原来造价的若干倍。

4.需要研究对手受损生态系统补偿的政策,修订相关技术规程规范,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示范

河流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服务功能历来认为是大自然的恩赐,人们是可以免费获得的。这些服务功能没有明显的市场价值,往往得不到保护。有的西方学者认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应该使其价值定量化。比如由于河流上游滥伐森林发展木材加工业获得了利润,造成的后果是下游洪水泛滥,由谁来支付下游水灾的费用呢?应该靠财政手段通过税收让伐木公司和木材加工公司补偿下游水灾的经济损失。如上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造成胁迫,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功能下降,是否应该研究相应的法规政策,通过财政手段收取补偿的费用,用于河流生态建设。

篇3

    公益诉讼维护生态环境

    无锡动物园、太湖欢乐园是由无锡市蠡湖惠山景区管理委员会承建的市重点生态环境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景区管委会未经批准改变部分林地用途,其中3677平方米被建设成为观光电梯和消防水池。中华环保联合会为此提起诉讼。

    无锡滨湖区法院审理后认为,景区管委会改变林地用途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考虑到消防水池和观光电梯同时具有逃生、急救通道的功能,是欢乐园的必要组成部分,涉及较大的社会公共利益,如直接恢复原状,可能造成对社会资源的浪费。最终法院综合多种因素,判决滨湖区杨湾地块补植方案为本案恢复林地的最终方案。景区管委会在杨湾地块投入近80万元,开垦种植7000平方米的城市绿地,法院全场参与监督和验收,并监督景区管委会进行树木的缺陷期养护。

    点评:本案是一起在全省影响较大的由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建设工程未经批准占用并改变林地用途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因无法量化评估由于树木面积减少导致的生态损害赔偿数额,而原地恢复原状可能会造成较大社会财富浪费,法院可以判决建设单位通过异地补植的方式来恢复生态容量。

    省环保厅申请行政处罚强制执行

    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三期工程经省环境保护厅批准后开工建设,后在未经环保竣工验收的情况下即投入运营,违反了《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去年12月5日,省环境保护厅经巡查发现后,对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作出了罚款25万元、责令停止使用并限期改正的行政处罚。收到行政处罚决定后,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向国家环境保护部申请复议,今年4月27日,国家环境保护部作出复议决定,维持了省环境保护厅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7月17日,省环境保护厅向城东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催告。在发出催告通知后该厂仍未主动履行,省环境保护厅遂向南京中级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南京中院审查认为,涉案行政处罚决定书认定的违法事实清楚,处罚内容具体明确,处罚行为作出的程序合法,适用法律正确,予以支持。

    点评:污水处理厂工程未经环保竣工验收便投入使用,且拒不履行环保厅的行政处罚。在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中,法院应依法强化执行力度,确保合法作出的行政管理决定得到有效落实,在环境保护方面有所作为。

    监管失职知法犯法

    明知企业排污违反规定,相关部门领导睁一眼闭一眼,监管失职,最终将自己送上了审判台。

    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镇江新区境内的江苏太白集团有限公司、镇江高鹏药业有限公司以及镇江新区福盛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违反固体有害废物的管理和处置规定,先后多次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有害废物——酸渣、废酸水、酸焦油等非法倾倒在废弃的仲家宕口内。时任新区环保分局局长的道路、镇江市固体有害废物管理中心主任丁春生、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副局长徐耀平、镇江市环保局新区分局监察大队大队长张宝林等4人,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以后,未按规定对固体有害废物进行清理、取样化验,未采取措施制止偷倒行为;对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及固体有害废物的产生量、处置量、处理去向等检查不到位;对企业试生产期满后未办理环保竣工验收手续违法生产不予以监督和查处,导致仲家宕口及周边环境被严重污染。

篇4

2015年以来,河南省南召县检察院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生态大县实际,探索建立“互联网+生态检察”工作模式,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一是借力移动互联媒体,畅通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宣传举报渠道。其一,拓展宣传方式,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近年来,该院树立“深山也有高科技,小院也要创一流”的理念,充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针对服务和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群众环保意识淡薄、举报渠道不畅、危害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多发等问题,在该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上,专门增设了“生态环境保护”专栏,开辟了“环保法律法规”、“典型案例”、“举报信箱”、“互动交流”等栏目,宣传环保法律知识、公开生态环境案件办理情况、网上接受破坏环境资源类犯罪举报,普及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升群众环保意识,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其二,加强检民互动,畅通群众举报生态违法渠道。今年1月,该院创新工作方式,主动开设“生态检察”微信公众号,及时接受群众以“随手拍”的形式举报生态环境违法犯罪及监管人员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安排专门人员负责信息、线索收集、分流处置,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查处,限期反馈结果。

二是运用信息查询分析,加大危害生态环境资源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其一,运用“两法衔接”平台,形成打击危害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合力。加强“两法衔接”平台建设,先后与国土、财政、环保、水利、林业等20个部门建立专线直连查询机制,与公安、法院等4个部门建立信息查询绿色通道,与发改委、银行等8个部门建立信息拷贝协作机制,实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共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其二,通过侦查信息化引导侦查,提高查办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质量。该院借力上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和自身侦查信息平台,从案件线索发现、主体信息查询、通讯信息分析、财产信息搜集、本人行踪确定等方面,提升信息化技术在查办案件中的作用。

三是建设网上监控平台,提升生态环境领域职务犯罪预防监督效果。其一,建立财政专项资金预防监控平台。该院与县财政局合作研发“南召县财政专项资金预防监控系统”,连接县财政局及县乡40余家财政管理系统,抓住入口、出口两个关键环节,对公益林补助金、退耕还林补助金以及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绿化费、排污费9种生态环境专项资金,从类别、总额、立项、审批、拨付、预决算、审计等情况,进行同步跟踪监控,提升预防监督精准度,有效遏制财政专项资金职务犯罪多发态势。其二,建立行政许可检察监督平台。该院研发专门系统,与生态环境职能部门行政许可数据库远程对接,对采矿许可证、林木采伐许可证、占用林地许可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等办理和审批进行同步监督,避免不作为、乱作为,变生态环境犯罪由事后打击到事前监督。

篇5

【关键词】山地公园;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国内外案例分析

山地城市公园对于城市景观的塑造和影响显然高于平原城市公园,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城市的平面肌理,还影响了城市的立面景观,它是构成城市天际线重要而美丽的一部分。我国许多山地城市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已经有能力改造自然山水环境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但一味地改造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反过来阻碍城市空间的发展和城市生活品质的提高,也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城市中环境资源减少、绿地空间狭小等问题。因此,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自然山体环境建设城市公园,改善城市风貌,避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浪费是山地城市公园设计的重点考虑因素。本文从国内外山地城市公园设计案例和文献浅析山地公园规划设计。

1山地城市公园相关概念

所谓“山地”,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陆地表面形成的高耸的地貌形态。山地具备两个明显的地理学特征: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而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它是不同于平地概念的具备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园林基地,也就是地形起伏比较大。而“山地公园”是在规划设计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具有山地的地形特征的公园绿地。山地城市公园是利用山地的特征和植被所营造的游玩休憩场所,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山地城市公园顾名思义就是山地公园在城市中的一种存在,是山地公园与城市公园的结合体。

2国外相关文献

(1)斯德霍格雷(Thomas•J•Stohlgren)等一行研究者以一定的技术为研究基础,分析美国洛杉矶国家公园的植物种类,重点分析其多样性景观,且对麋鹿生境和水岸生境的植物种类进行丰富度调查以及分析,统计出不同尺度下物种多样性和不同生境下物种多样性的相关科学数据。(2)拉福林(DanielC•Laughhn)等一行研究者对美国大峡谷公园的山地植物群落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森林防火、森林结构、可燃物载量以及地形学角度对不同海拔地区的下层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适宜较低山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和适宜亚高地的林地下层植物种类。(3)国际上有名的“宫胁昭方法”是一种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是由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的。这种方法是将所选的乡土树种的幼苗,按自然群落的结构密集种植在接近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种植以后利用种群之间的自然竞争,优势种会被保留,2~3年便可郁闭,10年后便成林。这种“宫胁昭方法”管理粗放,种植简单,而其最后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国内相关案例

案例分析总结———以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为例: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位于兰州皋兰山山顶,占地面积5200亩,整个公园以山体本身为基调,依山而建,是典型的根据山地本身的地形特点所建造的山地公园。兰山山地公园最独特之处在于黄河穿城而过,不仅仅让公园有山可依,同时也有水可寻,所以该公园的设计主要围绕“水”这个主题进行设计。为了让设计更加贴近自然,该公园的设计在水的世界里巧妙地融入了“石”这一角色,山静水动,再结合各种类型的“石”,让公园整体上体现着生态和谐的景象。因此,兰山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叠石假山,流水瀑布”,充分展现了“水石结合”的原则。它的次景点是“九龙吐水”,既有典故,又具戏耍乐趣。兰山公园整体上融合了“水的阴柔”和“石的刚劲”,刚柔并济,独具特色。案例分析总结———以鳌山公园为例:鳌山公园位于四川省简阳市新城东区,它所依附的鳌山的相对高度是40~50m,最高处可达到468m,最低处是400m。它位于新旧城交界处,视野良好。鉴于鳌山的天然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相对比较低,所以在鳌山公园的设计上着重于“植物规划设计”。因此,鳌山公园的设计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生态廊道”。以生态恢复,生态保育为主的生态绿地植物是它的一大特色,各种类型的植物增加了物种多样性,在美化公园的同时也保护了整个生态系统。鳌山公园的植物规划主要分为“规则式植物景观”、“自然式植物景观”和“混合式植物景观”,不同区域的植物配置不同。鳌山公园的生态廊道在遵循“整体性、保护性、多元化”的原则下,设计出了“山脉型生态廊道”、“道路型生态廊道”和“河流型生态廊道”。这些廊道的设计能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山地景观,且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增加和生态的恢复。案例分析总结———以狮山公园为例:狮山公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占地面积高达17000m2,与广深铁路和黄埔港相邻,附近有密集居民区。狮山整体山体多为低山地,起伏变化不大,整条山脉由三个山头组成,给公园留出了足够的开敞的空间来进行发挥设计。鉴于该公园紧邻密集居民区,所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适于居民进行休闲活动的居住区公园,因此,该公园的设计主要是需要将“人文景观”和“生态景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公园在总体布局可概括为“一环,三区”———“一环”是环山路,它依山而建,是浏览主线;“三区”是三大功能区,分别为“休闲观赏区”、“康体活动区”和“后勤管理区”,刚好以三个山头为划分依据。另外,公园在视线设计上主要有三个控制点:最高峰上的“主山炮台”,不受遮挡的“闻香亭”和“环山路”。在园林建筑布局上遵循的是“小、散、隐”的原则,以保持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该公园的设计意在体现“尊重山地现状”的重要性,只有在真正了解了山地特点,深度挖掘山地空间优势,借其自然山水,做到“景到随机”,才能得到理想的设计效果,同时也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造价成本。

4小结

从上述内容可知,国外的关于山地公园的研究多从物群落的多样性、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等角度出发,在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功能基础上,尽可能让设计在美学的角度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而国内虽有关于山地公园的大量学术资料,但无论是关于山地建筑还是山地植物景观,更多的仍是关注功用方面的问题,甚至在设计让没有成熟到如国外那般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是关于山地城市公园在设计方面的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设计师应在尊重自然场地地形的基础上设计破坏小且能够满足基本山地公园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追求设计的美感,沿着“绿化-彩化-香化”的设计理念,同时结合人们的游赏需求,设计出既具有功能性,有生态保护为主兼具美感的特色性山地城市公园。

作者:周麟佳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园林艺术系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9.

[2]赵世伟,张佐双.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3]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

[4]邱少斌.福州市大福山自然景观设计的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04,3.

[5]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6]张立磊.山地地区城市公园地形设计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8.

[7]张建林.重庆主城区山地公园植物群落特征与景观设计[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2011.

[8]魏育娟.基于生态恢复的福建山地公园建设研究[D].福建:福建农林大学,2010.

篇6

1 宋夹城的历史及现状 1.1 宋夹城历史资料上对宋夹城记载不多,从清《嘉靖维扬志》等一些考古资料上,我们可略知宋夹城的形制布局。北宋,扬州沿用五代时期周小城;南宋,扬州成为江南的北大门。在北方势力威胁下,防御体系地位突增。有记载,南宋期间扬州城几乎每隔 10年修一次,可见战争对城墙破毁之频繁。经吕颐浩、郭棣、崔与之、贾似道、李庭之5次大规模修筑,形成以五代周小城为宋大城,以蜀冈上扬州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利用 Protection and Usage of Yangzhou Songjiacheng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摘 要:扬州城中心偏北、瘦西湖东北面、保障湖南畔,笔架山湿地公园内沉睡着一座约1km 2 的城池——宋夹城。然而,在大多数普通百姓和游客的认知里这里只是一处郊野湿地公园。殊不知,这里蕴藏着扬城淹没已久的秘密,也铭刻着宋扬城永久的记忆。目前遗址公园的案例很多,扬州市宋夹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是在学习了国内一些优秀、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宋夹城的特点做的一些尝试与创新,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新理念,以期成为遗址保护、利用与展示的典型案例。 唐子城西半部为堡城,以及联结堡、大城之夹城的“宋三城”格局。其与堡城东南角外的平山堂一起形成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历史上的宋夹城有东、西、南、北4座城门,其中西门前有月城,是双瓮城的形式。各座门前有吊桥,北门护城河上有下马桥;城墙内外都有环城道,城内有一条“十字街”和简易的移动式兵备装置。

1.2 宋夹城现状整体格局:城池结构保存完整。十字街位置基本准确;笔架山保存完好。城墙在东、西、北三面都有残存,但南部城垣完全缺失。道路——原城墙内外环道已缺失,但十字街位置基本准确。西入口与长春路相接;东、南、北3个入口均被水切断。水系——护城河水系的走向和位置保存较好,水域保留较为完整(图3)。植被——北侧笔架山植被茂盛(图4)。面对这样一个遗址,如何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成为此次规划最为重要的问题。53 Landscape Heritage Protection 的根系不再往下生长。太液池遗址——为了不破坏遗址本体,在唐代太液池原址之上50cm 进行建设,由于遗址下的淤泥很密实,因此保留了50~80cm原装土,经过机械和人工夯实,然后铺设一层复合防渗土工膜(HDPE),用来防渗。最后在防渗膜上又覆盖了30cm厚的优质黄土,达到一定的密实度后再往池中注水,以保持太液池的生态特征。另外建设了大明宫遗址博物馆和一个占地2万m 2 的考古探索中心,满足游客的好奇心。还有1:15缩小版的大明宫模型,让游人可以身临其境,感受盛极一时的辉煌宫殿。

3 宋夹城遗址公园的设计探索与后续利用 宋夹城遗址公园的设计探索基于遗址大环境,大家一直认为要保留“野趣”,既要表达好夹城的历史情节,又要保留公园的生态性。最终决定保留遗址山水格局,恢复三 2 相关案例研究与借鉴中国目前考古发掘的历史遗迹越来越多,很多都面临着保护利用的问题。如北京圆明园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等。大明宫是颇受好评的一处,其中一些做法值得学习与借鉴。大明宫遗址面积3.5km 2 ,考古历时30多年,最终面于世人 。大明宫遗址当时面临的问题也是由于长期封存的限制性保护而越来越脆弱。最后选择建遗址公园。丹凤门遗址——丹凤门堪称历代诸城门阙之最,根据国际遗址准则,在大遗址上建构必须是可拆卸性的。因此张锦秋采用了比原址大的丹凤门设计,同时城门采用大跨度的钢结构,城门楼屋顶更是用轻便的铝镁猛金做材料,把原址置于室内保护展示。紫宸殿遗址——采用钢结构做意向性的宫殿骨架,并于其中种植大树,预示“长青永驻”。但设计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保证树木根系生长不破坏大遗址。

篇7

调研组3月底考察了山西省阳泉和平朔煤矿、5月中旬考察了江西省德兴铜矿、寻乌稀土矿区、辽宁省鞍山大孤山铁矿、9月中旬到黑龙江省鸡西煤矿,并就有关问题咨询了有关部门和高校的专家。调研主要内容:山西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中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情况,包括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在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中的地位与作用、矿区植被保护与恢复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生态恢复与治理补偿资金提取的法律依据和标准、矿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建立情况等;矿产开采对生态的破坏和森林植被生长的影响、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现状,包括矿区植被恢复主体、恢复与重建成本组成、定额标准以及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总成本、资金来源、矿产企业自身补偿能力和相关政策,以及矿山企业对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意见和建议等。

一、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截止*年底,全国共有各类矿山企业近12.5万家,已探明矿种198种,涉及全国*余县(市),开采矿石总量(原矿量)73.5亿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地面积近25.7万平方千米。随着矿业的发展,已新建成300多座矿业城市。但是矿产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也引发了地表沉陷、植被破坏、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国土生态安全,直接威胁到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一)开采规模持续上升,森林植被与生态破坏不断加剧

矿业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破坏的种类很多。包括: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地表土层和植被;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废弃物堆置,导致对土地的过量占用和对堆置场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矿石、废渣等固体废物中含酸性、碱性、毒性、放射性或重金属成分,通过地表水体径流、大气飘尘,对周围的土地、水域和大气造成污染,其影响远远超过废弃物堆置场所占地域和空间。我国现有国有矿山企业8000多个,个体矿山企业达到23万多个。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年我国矿区直接占用和破坏的土地面积已达339.3万公顷,其中,直接占用和破坏林地面积已达53.2万公顷,导致森林和林地退化的面积约372.1~531.6万公顷。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期,矿产资源开发也处于急剧上升期。据统计,从1990到*年,我国煤炭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13亿吨,10年仅增长18%;*年我国煤炭产量已陡增至22亿吨,比*年增长69.7%。根据预测,我国矿业生产将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矿产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在不断增长。从本次调研的山西、北京、江西、辽宁、黑龙江等省市的矿区情况看,总体上证实了这种趋势。

山西省的统计分析表明,从1978年到*年,山西省煤炭年产量由9825万吨增加到55416万吨。同期全省产煤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失高达3700亿元,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61.4万公顷,受影响的森林面积433.6万公顷。河道、湖泊的干涸使水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条件,导致了大量水生生物的消亡。

辽宁省,采矿活动尤其是铁矿、煤矿、有色金属等优势矿种的开发挤占破坏了大量土地。据对182家矿山企业的调查,截止*年底,累计产生废渣42.1亿立方米,占地面积为22.0万公顷,破坏土地面积5.8万公顷。

江西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也很严峻。据统计,截至*年,矿业活动已破坏土地及植被面积达18.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9%,局部出现了大面积水土流失及沙(石)漠化。其中赣南钨矿、稀土矿开发区,累计破坏面积1.7万公顷;赣东北铜业、及多金属开发区,累计破坏土地面积1.7万公顷;萍乡—丰城煤、铁、盐矿采区,累计破坏土地面积2.3万公顷;赣西北铜金矿开采区累计破坏面积1.2万公顷。

据北京市*年8月地质环境情况调查结果,山区关停废弃矿山总面积5053公顷。这些矿山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矿区原有植被消失、山体残破,弃渣、尾矿侵占了大量土地,破坏了自然景观,矿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目前北京西山采煤区,已在房山、门头沟、丰台、海淀四个区的20多个乡镇和9个国营矿区出现地面塌陷集中发育区,总面积超过1370公顷,各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累计达2亿元。

据黑龙江省*年调查,矿产开发破坏的土地以林地为主,其次是草地和耕地,分别为6.5万公顷、4.2万公顷、3.2万公顷。伊春市开采金矿破坏林地0.3万公顷,大庆油田采油废弃草地有0.2万多公顷,烧砖瓦用黏土及挖沙造成废弃地2万公顷,其中大部分是耕地。全省采金废弃地3.0万公顷,加上采煤、采黏土、砂石等几项主要矿业活动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共占全部矿产开发破坏土地面积95%以上。

(二)矿产开采对林业及生态建设的负面影响巨大

矿产开采造成的林业及生态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量消耗了森林资源,阻碍了森林多种效益的发挥,增加了造林绿化成本,加大了管护难度、减少了湿地、降低了生物多样性等。

(1)森林发育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出现森林植被逆向演替、森林资源直接损失严重的后果。据山西省对沁河源头采煤区的监测调查,采煤区森林活立木蓄积量比非采煤区减少30.15%。对全省煤田分布图与森林分布图的叠加分析表明,煤田开采历史较长的区域森林资源分布明显偏少。*年北京市矿山生态环境调查显示,密云县冯家峪铁矿区内原有的乔木和灌木丛面积明显减少,植被覆盖率由采矿前的41.9%降至34.1%。据辽宁省*年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鞍山市东南部山区,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目前已不足20%,树种也由高大针叶和乔木变为灌木次生林。

(2)矿产开采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加重了森林净化空气的负荷。山西省有关调查显示,每年全省燃煤排放的烟尘多达145万吨,二氧化硫为150万吨。加之采煤过程中的大量排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层严重缺水,随之导致全省林区成片中幼龄林窒息枯死。阳泉矿区附近的平定县冠山森林公园树龄500年左右的油松多株死亡,灵石县万余株侧柏窒息枯死。黑龙江省对大庆石油勘探开发土壤和植被的变化研究表明,石油勘探的主要污染物--落地原油对井场周围植被产生不利影响,井场周围的植被由于长期受人践踏、机械碾压等,致使植物群落恢复变慢。

(3)矿产开采使森林管护难度加大。山西煤炭企业大都分布在山区、丘陵区,森林也集中分布这类地区。由于煤炭企业建设布局分散,从而增加了煤炭产业区与林地的接触面,使许多林区受到严重干扰,车辆、人员活动突然增加,也给森林经营和林地管护造成困难。林木盗伐案件增加,火险等级抬高,着火次数增加,有害生物侵入危险加重,森林“三防”难度加大,给森林安全带来许多潜在忧患。

(4)矿产开采大量消耗木材。据调查,山西煤炭开采主要以中小型煤矿为主,且多采用传统或半机械化的方式生产,开采设施和技术手段落后,多使用坑木作为井下支护。全省平均吨煤消耗木材为0.02立方米,以此推算,*年全省原煤产量为5.54亿吨,年消耗木材达1108万立方米,相当于活立木蓄积1600万立方米。按全省单位面积平均蓄积量计算,相当于消耗20万公顷的森林资源。

(5)开矿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长期以来,由于矿产开采、企业建设占地、排放污水和人为活动干扰,不仅使得森林生态景观破碎化,生态系统丧失完整性,森林和湿地的生态功能被削弱,而且使矿区及其周边地区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栖息地孤岛化问题愈加明显。生物多样性降低,特别是给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带来困难,从而直接威胁到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和繁衍。从野生动植物资源现况看,山西省分布的439种陆生野生动物中,有34.5%的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原麝、林麝等的分布范围大幅度退缩;10余种野生动物已经在山西省绝迹。

(6)植被恢复生态重建成本加大。开矿活动的后果是地下水位下降,宜林地土壤干旱,立地质量变差,使造林保存率降低。建国以来山西省共造林1067万公顷,保存率为18.9%。其中,1996年~*年造林172万公顷,要通过造林恢复植被,关键是浇水。据山西省调查,不考虑其它成本,仅浇水一项就是每公顷造林的成本增加3000-4500元。

(7)造成湿地面积萎缩、功能退化。研究表明,1980~*年期间山西省河川径流量减少了41.51亿立方米,减幅为36.35%。其中约60%是人类活动所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挖煤改变水文下垫面以后影响了流域的产流机制。由于河川径流量不断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不少河道断流,原来的沼泽变成了湿草地,湿草地变成草地,湖泊逐渐缩小甚至消失。主要煤炭开采区的大同市十里河、阳泉市桃河已经断流干涸,湿地功能随之丧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年底统计资料,全省湿地总面积36.6万公顷,比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减少了约13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近1万公顷。

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情况

近几年,随着对生态建设工作的重视,矿山植被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力度正在不断加大,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逐步开展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矿区治理给予高度重视,财政支持力度也在加大,矿区治理在逐步开展。据初步统计,*年全国共恢复治理矿山面积4.5万公顷。本次调研的山西省平朔、阳煤集团、辽宁省鞍山、江西省德兴、寻乌等矿区的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山西省平朔矿区是国有大型矿区,总占地面积4000余公顷,排土场复垦面积已达1466.7公顷,排土场植被覆盖率90%以上,而原地貌的植被覆盖率仅为10%;经过采取水保措施和复垦的排土场,水土流失逐年减轻。复垦后侵蚀模数为3478吨/平方千米、年,减少径流66%,减少浸蚀77%;

阳煤集团在阳泉市共有21座矸石山,计186.7公顷,累计堆放矸石1.3亿吨。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阳煤集团开始矸石山自然的治理工作。*年进行了五矿24公顷矸石山的复垦绿化,使矸石山变成了良田。*年完成三矿18.7公顷矸石山的复垦绿化;*年投资*余万元,完成了二矿、三矿废弃矸石山计23.3公顷的生态恢复;2007年,已安排5600余万元完成67公顷的矸石山生态恢复。

截至*年8月,鞍山市矿区植被恢复面积1350公顷,栽植各种乔灌木1093.6万株,投入资金11166.8万元,完成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率的13.5%。其中,国有大型矿区7家,恢复植被面积1139.7公顷,植树858万株,投入资金8372.5万元,占全市矿区已恢复植被面积的84.6%,复垦率达27.3%。

德兴铜矿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进行生态复垦的试验研究,先后与有关科研和教学单位合作,在1#尾矿库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其试验示范研究,并在纯尾砂上种植了水蜡烛和无叶节节草,使在尾砂上无土恢复植被成为可能。到*年,共恢复植被7处,面积257.5公顷,占应恢复治理面积的10%左右。

寻乌县1999年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编制了《寻乌县地质生态环境近期建设规划》。目前全县治理采矿区面积2631.3公顷,其中封禁治理931.3公顷,营造保护林面积约810.1公顷,栽种经济果林木692.9公顷,种草197公顷,塘坝36座,谷坊27座,共完成土石方量约15.1万立方米。

(二)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制度正在建立

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制度正在逐步建立。

(1)有关法律法规对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责任已有规定。《森林法》规定,进行勘查、开采矿藏和各项建设工程,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的,由用地单位缴纳森林植被恢复费。《水土保持法》规定,因采矿和建设使植被受到破坏的,必须采取措施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土地管理法》明确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土地复垦规定》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监督、检查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复垦工作。《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是全国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主管机关。

(2)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在组织开展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规划的相应工作。*年国务院领导明确要求国土资源部牵头起草《国务院关于煤炭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意见》、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制定《矿山环境保护条例》。*年—*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并于*年发出了《关于开展省级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的通知》,目前正在编制《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规划内容包含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国家林业局已提出“全国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工程规划”。

(3)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经费来源已有明确规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总局*年2月10日出台的《关于逐步建立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的指导意见》(财建[*]215号),要求各地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依据国务院批复,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部门分工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收费制度。破坏生态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缴纳有关费用。要整合和完善现行涉及补偿及生态补偿的各项收费,统筹安排并集中用于因开采开发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包括土地复垦、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方面的开支,明确由包括林业在内的相关部门研究落实。

(4)一些地区已陆续建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正在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目前已有山西、内蒙、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重庆、贵州、云南、青海等10多个省(区)建立了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河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新疆、等十多个省(市、区)完成了省级规划编制任务。规划中包括了生态恢复和土地复垦、地质灾害防治、“三废”治理等工程建设内容。北京、山西、辽宁、浙江、江西、福建、云南等省(市)的林业部门参与了规划工作。

(三)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投资巨大

由于矿产资源开采对矿区生态影响破坏严重,矿区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难度加大,植树造林更加困难,从而加大了资金投入。据山西阳煤集团测算,治理与植被恢复成本最低75万元/公顷,平均约112.5万元/公顷;一般的绿化工程投入也达到了6—7.5万元/公顷。平塑煤炭工业公司的露天煤矿,仅将开采后的土地恢复成可以造林的土地(不包括造林)的费用就达7.5—9万元/公顷。

江西德兴铜矿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投资完全由企业承担,费用纳入企业生产成本。累计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投资1579万元,其中,植被恢复投资450万元,占28.5%。植被恢复平均成本为1.8万元/公顷,客土成本平均0.9万元/公顷,植树种草平均成本0.8万元/公顷。

从各地的不同矿区的治理情况来看,矿区生态治理与植被恢复的单位面积费用普遍比常规工程的成本要高很多。要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必需要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矿山环保工作虽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环和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加上历史欠账多,治理速度缓慢,矿山环境恶化趋势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

(1)我国生态破坏历史欠账多、基数大,生态恢复差距甚远。

多年来,由于部分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治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错误思想,忽视了对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所属企业利润全部上交财政,没有留下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备用资金。目前总的复垦率不到10%,与国外大多数国家的50%以上的土地复垦率相比,差距巨大。森林植被的恢复差距更大,*-*年实际恢复森林植被面积仅为7.7万公顷,占同期应恢复森林植被面积的14.3%。本次调研发现,治理力度比较大的大型国有企业山西省平朔矿区土地复垦率仅为40%。德兴铜矿恢复植被占应恢复治理面积的10%左右。寻乌稀土矿综合治理度仅9.0%,此外,民营小型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率更低,如鞍山有民营小型矿区754家,恢复植被面积210.3公顷,占全市矿区已恢复植被面积的15.6%,复垦率仅为4%。

(2)没有从生态文明的高度认识土地复垦,未把林草放在矿区生态恢复优先地位。

在现有制度中,矿区复垦的全局观念不强,生态恢复意识较差。例如,有些人认为土地复垦只要把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即达目的。从生态意义上讲,这种意义的土地复垦没有达到土地利用的最终目标,是不完全的。从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义上来讲,在一些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将矿区损毁土地优先复垦成林草地,优先复垦成野生生物栖息地,是非常必要的。

(3)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植被与生态恢复工作未纳入矿山企业职责范围。

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只是矿产开采引起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的一部分。除了露天矿以外,矿山企业占地在矿区面积中只占很少的部分,矿产开采中造成的植被与生态破坏必然涉及到矿区周边范围。根据山西省调查结果,矿产开采除了引起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湿地缩小外,还因产生采空区漏斗状辐射区域而影响地表植被,其面积约为采空区面积的2.6倍。山西省对汾河上游、沁河源头采空区和非采空区森林生长量的调查表明,采空区森林生长量比同等条件下非采空区森林生长量减少30%。当前,由于矿区周边影响范围的生态恢复治理的职责还没有明确,矿区整体范围内的生态系统难以在环境自净和自然演替的作用下得以恢复平衡。

(4)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

从调研情况看,一是矿山企业占地以外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无论是大中型国有矿区,还是乡镇小型矿区,涉及矿山企业占地范围以外的破坏和影响面积,矿山企业基本上不纳入管理范围,提供的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情况数据偏小;二是乡镇矿山企业和个体矿山企业占地范围内的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不清。这些矿山管理不规范,过于追逐利润,对生态环境不闻不问,没有相关数据。家底不清,多头管理,各自为阵,缺乏系统的综合规划,是造成矿区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治理滞后的重要原因。

(5)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难度大、投入高、缺口大,政策机制不健全。

矿区地表土壤大多受到严重破坏,要恢复植被,应先恢复土壤,特别是开挖面需要填平补齐,煤矸石山需要平整、固坡、覆土、预防自燃等。因此植被与生态恢复难度大、投入高。*年2月,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出台的财建[*]215号文件,要求各省建立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但据了解,目前只有山西、内蒙古等11省(自治区)建立了保证金制度。另外,保证金制度主要适用于新建矿山企业,或新矿山开发新产生的破坏。而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植被与生态恢复问题仍然没有明确的资金来源。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的提高,治理难度不断增加,所需植被与生态恢复治理资金缺口也随之加大,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旧帐未还,又欠新账”的局面。

(6)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涉及部门多、协调困难。

矿区生态破坏问题不单纯是土地破坏问题,还涉及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坏等多个方面。因此,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按目前的部门分工,上下都涉及与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和矿山企业的协调,各部门相互配合和支持才能做好此项工作。

四、对策与建议

(一)打破部门和区域局限,加深对土地复垦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将矿区复垦定义为对采矿引起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通过重整地形和表土,采取植被或其它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恢复其生态平衡的过程。同时,将矿区周边受影响范围纳入矿区植被保护与生态恢复的范畴,整体规划,全面治理。我们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

(二)政府主导、划分事权、明确职责

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植被与生态恢复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处理,更要明确政府、矿山企业的职责。根据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分工和事权划分:对于历史积留的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包括闭坑矿、废弃矿以及在产矿中历史积留的植被与生态恢复资金,由政府投资;矿山企业当前和以后引起的矿山企业占地范围的植被与生态恢复,由矿山企业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支出;矿山企业当前和以后引起的矿山企业占地范围以外的植被与生态恢复,通过建立专门的补偿制度由矿山企业解决。

(三)统筹规划,分布实施

全面开展矿区植被与生态状况调查、规划编制工作,掌握矿区植被与生态破坏状况,包括破坏面积、程度、分布等,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开展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依据。林业部门要立足本职工作,争取发改委、财政、国土、矿山企业的支持,动员组织各省参与编制全国矿区植被与生态恢复规划。

篇8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恢复;生态设计

温州改革开放后,城市快速发展,为了满足日益递增的市场需求,温州开发区实施了圈地围海工程,在扩宽行政区地块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现状场地很大面积由原来海边滩涂湿地填埋而成,造成滩涂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导致整个温州经济开发区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为避免生态环境进一步的破坏,经我司领导及项目组成员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并通过当地专家的论证,为温州开发区制定了几条针对性的策略,望经过大家的努力,能阻止恶化并改善当地的环境问题。

一、地表水入海的水质控制

如今沿海城市河道污染严重,全国70%的地表水和64%的城市地下水被污染,1/3的国民都在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由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忽视,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用地最大开发量,我国城市的河道普遍遭到硬化,裁弯取直,区域板块蓄水面减少,使河道自净能力丧失,大片的湿地系统退化萎缩,生物群落断裂,城市地表水质遭到污染,生态系统连续性遭到破坏,在雨洪期,雨水及地表污水则利用被硬化的河道高流速入海,而直接导致河流入海口污染严重。

温州属于我国典型的南方城市,雨水充沛,地表径流丰富,但开发区内除了河道上游的水质较好,经过主城区的河流污染严重,水质状况较为恶劣,硬化的河道成为雨洪冲刷城市的便捷排洪道,河道失去了自净及涵养能力,而使城市地下水位互补能力下降,给城市带来地面下沉塌陷及缺水的潜在危机,城市的可持续化面临挑战。

策略1、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及功能

被硬质的传统驳岸,不仅破坏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河道自净能力丧失,生物多样性缺失,而且缺少亲水性和活动空间。自然的驳岸做法,不仅打破了原来河道与人类活动空间的生硬关系;加强了人与场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维护了稳定的生物链,丰富了生物及植被的多样性。生态湿地的建立,更增加了河道的自净能力,提高城市人居环境及河流入海的水质保证。

策略2、建立水质净化与涵养区

通过建立水质净化及涵养区,对生态湿地进行恢复,地表受污染的水系通过湿地净化区的层层过滤和渗透,通过土壤、沙粒、碎石、植物和动物等的综合净化,将城市原本污染比较严重的水净化成符合景观标准的用水。不仅可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地下水补给,更为生物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的栖息场所,恢复了城市生态系统。

二、城市雨洪调蓄

全国每年因洪水造成近7000多亿损失,1000多万人生活在洪泛区。中国660个城市中有400个遭受着水源短缺的威胁,2000万人饮水困难。我国是一个洪旱灾害多发的国家,众多的城市因此常年遭受着生命财产、水源短缺的威胁,市政管网系统的容量及排水速度多不能满足城市暴雨期的排水需求,而造成城市大面积滞洪现象。

由于城市大规模建设,大面积硬化及河道裁弯取直,雨水不能经过土壤进行自然下渗,地下水水位下降,土壤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使城市遇旱则干,遇洪则涝;而在海边的城市,会因此使大量的海水倒灌入地下水,使地下水及土壤盐碱化,导致城市绿化浇灌量增大及人口饮水困难,并造成城市巨大的物资经济损失。

策略1、建立完善的雨洪收集系统

依托道路在道路两侧设立雨洪收集廊道,雨洪期将城市雨水自然排入廊道收集系统,再通过植被及碎石沙粒的层层净化后排入河道,这样既满足了城市排洪需求,植被的自然浇灌,地下水补给,又保证了地表水入河的水质问题。

策略2、设立蓄洪缓冲区

可利用城市绿地设立低地蓄洪区,在雨洪期可作为城市的临时滞洪区,平时又可作为城市的湿地涵养公园,即可满足人们休闲游憩,又能解决城市雨洪问题及地下水的补给。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栖息地丧失,物种灭绝。中国物种的灭绝速度要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的50%-60%。城市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围海造地,建设新城,是我国沿海城市的普遍现象,随着人们对滩涂湿地的侵占,动物栖息地的丧失,我国多种生物濒临灭绝。温州开发区的围海造地面积区域巨大,滩涂湿地大量减少,滨水区河道硬化缺乏湿地空间,生物缺乏栖息之所。

策略1、建立完整的生物迁徒廊道体系

依托河道及公共绿地建立一套完整的城市生物迁徒廊道,为生物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延续生物链的完整性,使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共生。

策略2、软化河道建立湿地缓冲带

软化河道,建立湿地缓冲带,恢复自然湿地,为动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稳定生物链的构成,建立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也同时打破传统的水域与人活动空间之间的生硬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安全的滨水休闲的机会。

四、休闲文化遗产保护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城市无序扩张背景下,城市的现代化规划建设,往往脱离了生态与景观理论,由密集的硬通网络所覆盖,众多的生态基础设施及文化遗产被割裂,以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现代建筑,丧失区域特色及文化底蕴的城市,杂乱无章,休闲空间缺失,失去了其本来面目。

温州开发区由老城区及新城区组成,现状保留较好的文化节点,如寺庙、祠堂、百年老榕树等,分布较散,没有有一套完善的休闲文化遗产保护廊道将其串联。并且老城区城市化的起步较早,所以在规划上较为凌乱,随处可见的街边小吃,人车混行的城市主干路,不仅对人们出行的公共安全造成一定风险,同时还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及城市风貌。 因此温州开发区内的海边文化无以成系统,并有可能因城市化进程而遭到进一步破坏。

策略、建立完善的休闲游憩安全格局

以尊重与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为前提,在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退让与保留,延续城市乡土文化风貌特色,再通过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将城市车行主干道与人行漫步道相隔离,人车分流,并利用慢行道将该区域文化遗产节点相串联,而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休闲游憩安全格局,这样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与休闲品质,又消除了人车混行的安全隐患。

结论:我们经过收集大量的场地现状信息,通过GIS软件进行现状模拟分析,将温州开发区现状场地高程、场地坡度坡向、地表径流、雨洪安全格局、游憩安全格局、生物安全格局的分析结果进行叠加,形成复合多种生态功能、提供生态服务的综合生态网络,得到综合安全格局,成为温州开发区生态廊道的基础,并以此构建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

沿现存水系和地形构建的生态基础设施,使雨水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在这片土地上,同时净化雨水。通过对不同的降水强度模拟来确定池塘和湿地系统的面积和类型,以便所有的雨水都能保留在原地并且对当地的水系统产生微弱的影响。这不仅将减少地下排水管道的建造费用,同时还保护或创造了本土动植物和湿地植物生长的栖息地,并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群落,重新构建温州开发区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著.“反规划”途径.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生态水利;设计;技术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data in detail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water conservancyengineering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and the technical route of the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desig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y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生态水利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保护意识发展的体现,是未来水利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生态水利工程学的基本要求,不断总结生态水利设计经验,提高生态水利设计水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生态水利工程学这一学科强调水利工程建设在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还必须兼顾水域的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水利工程中,各种生态经济技术的应用是该技术的核心,这一技术在未来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立法技术等结合在一起,成为生态河流建设的主要手段。

1 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之间的区别

传统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主要表现在防洪、生产生活水源、防止农业生产的旱涝灾害、提供清洁能源、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等等,这些都是水资源利用的资源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的体现。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则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水环境两个角度出发,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思考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目标是满足水环境的生态发展需要,而后才是防洪、生产生活水源等目的。二者的主要区别见表 1。

表 1 生态水利工程与传统水利工程之间的区别

由此可见,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有明确的生态服务目标和功能,在设计上要求保持和发展生态系统作为首要设计要求,并将其贯彻到设计全过程。第二,在生态水利设计上要保证选址、布局、施工与环境之间的友好性和协调性,降低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水利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在生态水利设计中,设计方案必须符合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理,还应该符合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方案还必须满足安全性和经济的要求。所谓的安全性需要就是设计方案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基本规律,以保证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侵蚀和淤积、河道冲刷的基本特征,动态的掌握河流的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的稳定性。同时在方案设计与选择上,应该从经济合理性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使工程能够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

益。

2.2 保持和恢复河流空间异质性原则

现在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河流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空间的异质性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非生物环境空间越复杂,生物群落的种类越多,这反映了非生命系统与生命系统之间存在着一种依存和耦合关系。这就要求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维持和发展非生物空间的异质性,在有限的河流生态系统当中创造更多的小生境,这样就能够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和共存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持和发展生态环境的目的,保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2.3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实质是物种的自然选择,物种通过自然选择找到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只有这样物种才能在保持一定种群数量的前提下进行繁衍和发展。在水利设计中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设计、自组织工恩难怪,可以由自然界选择最适合的物种,形成多种多样的物种结构与生物种群,达到自设计的目的,这种自设计的能够充分的发挥物种的自我恢复功能。现代生态水利建设表明,在引进新植被、新物种、设计新环境的时候,要充分利用乡土物种、本地物种,禁止引进外来物种,这样能够增强生物物种的适应性。

3 生态水利设计技术路线和基本要求

3.1 科学进行水文过程分析与计算

水利工程的服务对象十分广泛,一个水利工程既要满足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和江河湖泊等生态用水,还要满足工业、居民生活、消防、绿化等社会生活需要,这就要求在生态水利设计先弄清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配置的基本要求和需求规律,只有这样水利工程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这一点从现在一些生态水利设计案例中可以看出来,如浙江水利设计研究院承担的浙江西溪湿地生态改造工程,该工程作为最近几年比较典型的生态水利设计案例,在设计过程中就是从生态水文学与工程水文学综合性的角度,充分考虑了该流域的服务对象的需求性,提出了在非灌溉期或灌溉空隙时间为湿地补水和利用灌区尾水给退化湿地进行补水的生态水利设计方案。该方案应用以后,不仅满足了周边农业生产的灌溉需求,还实现了湿地、退化湿地补水生态恢复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3.2 析出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必然会影响到一些生态目标,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准确识别生态水利建设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生态目标,而这也就是关键生态敏感目标。

这一点在现在很多生态水利设计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九十年代在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当中,由于没有意识到三江源湿地水资源主要来源于降水、上游来水这一因素,结果在上游别拉洪河开挖人工排水渠的过程中,导致上游来水直接被引入了人挠力河和乌苏里江,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先经过三江源湿地保护区再排入乌苏里江,导致三江源湿地水源骤减,严重影响了下游的挠力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这两个保护区的湿地功能逐渐减弱,一些生物的生存环境收到了很大的威胁。可见,在生态水利设计中要重视关键生态敏感目标的确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3.3 生态水利设计与环境工程设计的协调

生态水利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环境的特点和与承受能力,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引入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一般原理与技术要求,使设计方案中的水量与水质的同步科学配置,实现生态水利设计与环境工程设计的协调。

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设计方案中应该减少旱田排水挟带泥沙或污染物进入水环境系统或湿地系统,对此可以在这两者的过渡地带中设置生态处理沟渠或氧化塘,待泥沙沉淀和污染物分解后再排入天然护坡或湿地。第二,如果在缺水地带有种植水稻等用水量较大的农作物,在生态水利设计中应该以水量的高效利用和水质净化为主体进行设计,实现水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摩托艇赛事;风景区;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G86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39-03

The Impact of Aquatic Competition Games on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ourism Areas

――A Case Study of Motorboat Tournament in the Huangshan Scenic Area

CHENG Liang,QI Hong,FU Lei

(P.E.Dep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Anhui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ports evidence on how motorboat racing affects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ourism areas based on the method of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literature review,onfield survey and case study.It finds that there is an evidence of light pollution in open water due to motorboat racing,especially the pollution related to heavy metals,petroleum,and ammonia nitrogen.Several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protect water environment from undesirable impact of motorboat racing,which will help the development of motorboat racing events and sport tourism attractions based on the event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otorboat sports event,tourism areas,water environment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人均量却只相当于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水资源量低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中的第87位。另外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水污染呈加重趋势。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科学的体育方法与自然界紧密结合的运动项目层出不穷,水资源成为越来越多体育运动开展的特殊自然环境,如游泳、潜泳、滑水、划船、冲浪、摩托艇等。[1]我国从1956年正式开展摩托艇运动,现在每年都举办全国锦标赛、冠军赛、国际明星对抗赛等一系列赛事。摩托艇赛事多在河流、湖泊等水域进行。水上摩托的动力装置是活塞式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优点是高马力容积比、体积较小、重量轻和低重心等。但也存在油耗与污染大的缺点,水上摩托运动不可避免的会给水域带来污染。

当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国际赛事无一不具备完善的环保预案,环保先行已成为赛事全面成功的必备条件。以奥运会为例,国际奥委会会对所有奥运会申办城市的环保计划进行评估,与举办城市签署有关环保协议以最大限度地实施环保计划。[2]这些成功的环保案例是值得我国摩托艇赛事借鉴的。本文以黄山太平湖风景区举行的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为例,探讨摩托艇运动对水域水环境影响的特征,以期有利于摩托艇赛事的环保,有利于基于摩托艇运动的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以“体育赛事”、“环境保护”为关键词,收集到与本课题相关的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100余篇,遴选、整理了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章30余篇;此外,收集与环境保护、体育赛事及其交互关联的专业书籍若干,择取与本课题研究关联密切的资料、观点和研究成果以作为支撑本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基础和借鉴。

1.2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了在黄山太平湖风景区举行的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举办场地,详细了解、考察了赛事举办地太平湖水域及周边环境。

1.3典型案例研究法水体污染程度的最佳研究方法是对该地疑似被污染水体在时间和空间序列上的正确、合理的抽样检测。笔者主要评价摩托艇比赛赛场的相关水域地表水在赛前、赛中、赛后的水体监测质量,采样点布置:1#点:太平湖大桥(进水口位置的对照断面水样);2#点:旅游码头(摩托艇出发码头即赛场的控制断面水样);3#点:陈村水电站大坝(出水口位置的消减断面水样)。这三处取样,对赛场水域污染状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采样点具体布置见图1。本研究共采样三次,采样时间为赛前二周、赛后、赛后二周各一次,此监测的布点和采样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 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采样湖(库)监测垂线采样点的设置完全符合本标准的要求,且在水库的相关水域的监测点根据标准用专业监测采样取水设备在不同水深处根据规范分层采样,把采样的样本误差值降到最低。采样后样本即送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合肥监测站检测,检测项目根据《地表水监测规范》中的规定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表1)。

2水质变化与赛事关系分析

太平湖湖水清澈碧透,水质优于II类水体标准,是黄山旅游区的重点风景区之一。太平湖上游与下游河道曲折,中游开阔,水上娱乐中心、摩托艇学校就建在中游。太平湖的中游是举办水上赛事最佳的天然赛场。

2.1.1赛事前后主要水质指标变化原因分析

2.1.1.1石油类由表1可知:赛后污染指数Pi=2.4;赛后二周Pi=1.6。造成严重石油污染的原因有两方面,其一,水上摩托的动力是一台二冲程汽油发动机,其燃料油是汽油和油按一定百分比混合,燃料油燃烧做功时油完成对发动机曲轴箱的曲轴连杆和汽缸体的后,不能充分燃烧的油最终被排放到水面。其二,水上摩托发动机传动装置的脂在运动中也有部分缓释在水中。赛后二周水质仍然没有恢复到赛前水平,水体仍然处于石油污染的缓慢自然降解期。

2.1.1.2阴离子合成洗涤剂赛后Pi=1.4,这是由于使用比赛中运动员用化学洗涤剂清洗摩托艇造成的;此外,赛场附近一些小型宾馆、酒店受洗衣粉污染的水直排入太平湖。在赛后二周其浓度仍高达0.20 mg/L,水体对阴离子合成洗涤剂自然降解能力缓慢。

2.1.1.3硫化物赛后Pi=1.8;赛后二周Pi=1.2。这是由于水上摩托的发动机向水面排出大量的含硫废气物导致。在赛后二周硫化物指标仍高达0.12mg/L,由此可见,水体对硫化物的自然降解能力缓慢。

2.1.1.4氨氮与氟化物由赛后和赛后二周浓度都在标准范围类,但赛后较赛前氨氮浓度升高的幅度很大。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参赛人员和游客的大量增加,赛场附近一些小型宾馆的排泄物经简单处理后排入太平湖。赛后二周该浓度还没有恢复到赛前水平,可见生态系统对氨氮和氟化物的自然净化速度比较慢。[4]

2.1.1.5高锰酸盐指数赛前高锰酸盐指数为1.7;赛后达到2.3;赛后二周达到2.0。高锰酸盐指数越高,说明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的程度越严重。比赛中有机燃料、剂和洗涤剂及大量人群活动产生的污染排放到水中,导致湖水中有机物浓度升高,对湖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2.1.1.6pH太平湖水一般呈弱碱性,赛前水的pH为8.56,赛后水的pH为7.55。其原因是由于摩托艇及其他辅助赛事用船使用的燃料燃烧后废气直接排放到湖面,在湖面局部区域导致湖水的pH降低。

2.1.1.7铅铅的溶解度很低,一般大型水库水中的铅含量都不高。很显然,表层水中铅指标的上升与摩托艇使用提高辛烷值的含铅汽油燃料有关。摩托艇的动力是由高压缩比的二冲程汽油发动机提供,为了提高燃料油的辛烷值,在汽油中加入了抗爆震抑制剂四乙基铅来提高摩托艇的动力,虽然国家已经在2001年1月1日停止使用车用含铅汽油,但是一些特种动力机械为了得到更高的动力还是在使用四乙基铅作为抗暴抑制剂来额外提高压缩比,从而抑制发动机爆震获得更大的推进动力。另外摩托艇和比赛辅助用船的船用油漆有较大的含铅量,越是颜色鲜颜油漆的含铅量越大,水中船的密度越大,其缓释到水中的铅含量越高。因而导致了表层水中的铅含量暂时性升高。

2.1.1.8硒、砷这两种元素为微量元素,除了工业生产过程可能导致这两种元素大量排放以外,一般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不可能使它们大幅度异常升高,另外地表水中二者的含量很低,因此可以认为这两种元素含量的变化是测试误差导致。

2.2赛事对下游水质的影响由表1可知:石油类、硫化物和阴离子合成洗涤剂浓度赛后和赛后二周均超标。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和砷浓度赛后均高于赛前但未超标,赛后二周虽低于赛后但仍高于赛前。硒、铅浓度赛后高于赛前但未超标,赛后二周恢复正常值。

2.3赛事对上游水质的影响上游水质受举办大型赛事,游客人群增加的影响,氨氮、氟化物浓度赛后均高于赛前但未超标,赛后二周虽低于赛后但仍高于赛前。由于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高锰酸盐指数浓度赛后高于赛前但未超标,赛后二周恢复正常值。

2.4赛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由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摩托艇赛事对景区水体环境的影响集中在石油类、硫化物两个方面,其他指标虽然有影响但是并未超标。资料[9]表明:石油烃在水中的浓度超过0.1 mg/L就会使鱼肉产生特殊的气味和味道,浓度达到0.2~0.4 mg/L会引起水体异味,可能会造成水体厌氧环境导致鱼类、底栖生物的畸形发育。石油类污染物浓度最高值在赛后2#监测点浓度达到0.12 mg/L,两周后降至0.08 mg/L,Pi为1.6,说明该类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可以降解。监测数据显示两周后指标已达到Ⅳ类水标准,低浓度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生物的生长发育产生有限影响。硫化物有高毒性且具有恶臭,其对人和温血动物有致毒和刺激皮肤作用,当硫化物浓度达到0.5~1.0 mg/L时对鱼类有毒[10]。硫化物浓度最高值在赛后2#监测点浓度达到0.18 mg/L,接近Ⅳ类水标准,两周后降至0.12 mg/L,Pi为1.2。监测数据显示两周后指标还是Ⅲ类水标准, 对水质生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大型摩托艇赛事对安徽太平湖风景区的局部水体产生了轻度污染,石油类、重金属类、氨氮总量等对水体产生的污染较大。从污染严重程度上来看赛区(Pi总=0.609)>下游(Pi总=0.490)>上游(Pi总=0.334)。

2)摩托艇运动中排放的少量重金属污染物,由于本身的性质决定,不至于对水质产生大的影响。这些元素很快会形成络合物沉淀,转移到底泥中,从检测结果来看,一次比赛所造成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变化不大,对大型深水水库水质的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对于水深较小的水域则可能产生较明显的影响。重金属可能在底质(底泥)中累积,使水体受到污染。

3)赛后二周氨氮、砷和硒的浓度都没有能恢复到赛前水平,石油类、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和硫化物的浓度都还没能恢复到原来水质,石油类自净的时间跨度至少一个月,氨氮至少两个月。

4)上游水体各项数据赛前、赛后基本稳定;主要受影响的中游水体部分数据赛后(Pi总 =0.609)较赛前升高幅度大,赛后二周(Pi总 =0.587)污染程度有所降低;下游水体部分数据赛后(Pi总=0.490)较赛前升高幅度也较大,赛后二周(Pi总=0.484)污染程度降低。

3.2建议1)举办地要利用赛事举办的机会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住宿、餐饮等污染源的排放,生活污水必须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2)水上摩托等摩托艇的燃料尽量采用新能源或者清洁燃料,其油、脂、清洁剂也应选用污染少的环保产品;辅助赛事用船逐步淘汰燃油动力船,采用电瓶动力船、太阳能动力船,杜绝漏油现象的发生,在辅助用船上设垃圾桶、岸边设立垃圾箱,减少生活垃圾对水体的污染。

3)体育赛事的举办不易过于密集,时间应尽量拉开,给生态系统进行自身净化的时间。体育赛事举办的时间应尽量选择在风景区的旅游淡季,可以缓解体育赛事对风景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

4)大赛组委会应与当地政府加强环保合作,在赛期、赛中和赛后开展水环境生态监测,准确掌握水环境质量变化,为赛事的环保评估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5)环保先行已成为赛事全面成功的必备条件,主管部门应制定此类比赛的严格的环保硬性指标和相应法制法规,并确保被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 李敏卿.水上运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6-7.

[2] 廖敏,温志宏.国际奥委会环境政策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4(6):18-21.

[3] 黄茂祝.伊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29.

[4] 章锦河.旅游废弃物生态影响评价――以九寨沟、黄山风景区为例[J].生态学报,2008(6):2764-2773.

[5] 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6] 陈莉,余君.刍议体育与环境保护协调论[J].体育与科学,2008,29(4):59-61.

[7] 黄海燕. 体育赛事综合影响的事前评估研究[D]. 上海体育学院.2009:149.

[8] 蒙雪,郑昌意.低碳时代体育生态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8):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