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3 17:50: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城市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城市分析

篇1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建筑面积的增大,造成城市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严重等环境问题,这就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不断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一、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涵

从宏观与微观上对城市绿地空间环境(包含:城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带、防护林带、滨水空间、风景保护区等)的自然生态系统、人造景观系统及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进行营造设计,实现绿地景观生态过程和格局的连续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创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的可持续人居环境。

二、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城市绿地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有: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等。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在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中,要把城市绿地当成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这样才能达到资源和空间的优化配置,使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根据城市发展的现状进行设计,要符合城市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特点。要将一系列单独的绿化个体进行整合,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绿化网络系统。要充分考虑城市郊区与市区绿化建设的联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2)以人为本原则。城市绿地系统的建立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发挥绿地的生态环保作用,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3)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改造,努力使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共同发展;(4)地方特色原则。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参考本城市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文化特点,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城市景观,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心理。不能只是简单的复制、套用旧的设计或者其它城市有名的景观设计,不然体现不出城市景观设计的美观性。

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一)确定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与目标

规划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范围一致。规划目标是通过规划设计保护城市自然(景观)资源,调整景观结构,合理布局绿地景观,营造生态与人文相融合、可持续的城市绿地系统。

(二)绿地系统景观资料的收集

包括生物(植被、病虫害等) 、非生物(地理、地质、气候、水文和土壤等) 两个方面,绿地景观的生态过程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现象(人口、文化及人的价值观等) 和当地人文对景观影响程度等。收集资料的目的是了解规划区域的绿地景观结构、自然过程及社会文化状况,为以后的景观生态分类与生态适宜性分析奠定基础。

(三)绿地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

根据现有资料,综合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影响绿地景观格局、分布规律、生态演替的主导因子作为分类指标,进行景观生态类型制图,以此作为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础。

(四) 绿地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因子(如降水、土壤肥力、旅游等) ,分析某一景观类型内在的资源质量以及与相邻景观类型的关系(相斥性或相容性),确定景观类型对某一用途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划分景观类型的适宜性等级,同时进行不同景观利用类型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风险分析;构建合理的绿地生态系统,以达到既维持生态平衡,又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五) 绿地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1、斑块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结构成分将城市绿地系统的斑块分成不同大小的类型,大尺度景观异质性分异明显,几何特征少,呈现自然、随机、无序的特征,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大面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调节生态环境,并且有助于城市的美观;小尺度没有完整的群落和生态特征,也没有完整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呈现出高度人工化的特征。中、小型的斑块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实用性特点,改善城市景观的整体视觉效果,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形象。大、中、小斑块的作用不一样,每部分都具有特有的作用,同时从景观的角度考虑,每个斑块可为不同季相和颜色的不同植物类型,因此要对斑块数目(PN)、斑块密度(PD)、斑块尺度(MPS)、丰富度、优势度及多样性等指标进行测算,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斑块,以大、中斑块为主体,小型斑块为点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

2、廊道

研究显示,廊道在一定宽度下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建筑面积增大,人口拥挤,交通堵塞,街道的加宽与合理布局成为首要问题。在绿地系统中,绿色廊道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还可以当做是城市分割屏障与空间连接组织,在城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城市地形以及居民分布情况,在城郊合理建设绿色安全屏障,如防护林,这样有利于充分发挥廊道的屏障作用和改善环境的作用;在城市中心,不同区域之间也可以用廊道进行分割与连接,比如用绿色廊道将工业区与居民区隔开。城市中与夏季盛行风同向的绿色廊道和楔形绿地还有利于把城市的风导入主城区,改善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市温度,同时起到增加城市绿色景观的作用。因此要对廊道的边长面积比(SHAPE)、边缘对比(TECL)、适应度、平均毗邻度(MPI)、接触度(CONTAG)、连续性等指标进行科学测算,通过廊道建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格局,同时从廊道的不同作用功能和景观出发,考虑选择不同的树种,搭配不同的色泽和季相。如:导入风向的廊道可以选择树干高、冠径小、适宜本土气候和土壤的树种,以保障廊道内气流通畅,快速流动,提高“风道”效应。城市景观廊道t可以选择树干高度适中、冠径大、色泽与季相变化的不同树种与植被相搭配,形成高品位、高质量的城市景观。

3、基质

在设计城市绿地系统的过程中,要将基质设计在斑块和廊道的范围之内,利用基质中不同的建筑景观与廊道和斑块相搭配,采取对景、框景、借景等不同的造景手法,同时加入不同的本土文化元素,通过对分析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使之与空间构建相映射,形成良好的景观。 比如在居民区周围设计绿地系统,要将居民区处在绿地系统的包围之下,利用道路、文化小品、游园绿地、地标性建筑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再采用不同造景手法因地制宜地打造不同特色景观,使居民生活在景观优美的绿色环境中,充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景观生态规划理论下分析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有利于科学合理的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绿地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实用性、生态性与美观性,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资源;功能分区

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是将现代生态理念融合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科学的生态学原理把城市看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实施规划改革。无论是从社会学还是生态学角度看,城市都是人们日常活动最集中、最密集的区域,而城市的自然发展、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等都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生态环境体系。这些复杂的生态环境综合体都是按照这一系统顺利运行的,能够引导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着。本文根据生态城市理念对相关规划与设计工作详细分析。

一、生态城市规划基本概念

生态城市规划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以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的城市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结合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应用规划科学、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学原则在城市生态设计中的应用

城市是一个复合的高度人工化的生态系统,具有依赖性大、不完善、不稳定的特点,缺乏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较为完善和谐的自控机制,为此,应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去调控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生态效率,开发城市未被利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十分重要。

1.整体性原则。在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规划建设时,应注重宏观的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1.1城市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平衡。一是在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树立全局观念,完善和执行城市的总体规划设计;二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上,对城市环境实施容量控制。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承受的既定利用方式的综合上限,包含人口容量、土地容量、绿化容量及交通容量等;三是在注重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考虑城市与郊区、乡村的合理区划及功能配置。

1.2注重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强调区域性,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要将城市放在特定的区域中,从大的背景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

2.循环再生与节能。生态系统中强调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两者紧密联系,共同进行。一方面是新物质不断合成,另一方面又被分解为可利用的形式,周而复始的循环,构成生态系统存在、发展、演替的基础。

三、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

1.生态要素的调查。主要目的是调查搜集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社会、人口、经济与环境的资料与数据,包括历史资料的搜集、实地取证、测试、社会调查与遥感技术应用等,为充分了解规划区域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潜力与制约提供基础。

2.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目的在于运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及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对评价区域的资源与环境的性能生态过程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认识和了解评价区域内环境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制约。生态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态过程分析;生态潜力分析;土地质量及区位评价;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度评价。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规划目标的研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规划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方面的内容。

3.1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描述和评价某种事物的可量度参数的集合,应根据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采用系统工程中的德尔斐专家咨询法和多目标决策法,在参考和吸收传统指标的同时,结合城市生态系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特点,从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着手,充分发挥人对复杂系统的辩识能力,建立一套科学、综合、简洁、完备的评价指标体系。

3.2规划目标和年限。确定生态城市规划的总目标、近远期目标和年限,应同城市总体规划近远期目标和相应的年限一致,以利用同步、协调、可比、互为应用。

4.生态功能区划与土地利用布局

4.1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单元,研究其特点、结构、环境污染、环境负荷以及承载力等问题,为各生态区提供管理对策。区划的方法可采用数值聚类法等。具体操作时,可将土地利用评价图、工业和居住用地适宜度等图纸进行叠加,并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综合分析,进行城市功能分区。

4.2土地利用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配置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故无论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态规划都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态城市的规划中,应综合研究城市用地状况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按照城市的规模、性质、产业结构和城市总体规划及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提出调整用地结构的建义和科学依据,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趋于合理。

5.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环境污染综合防治规划是生态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出发制定好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建立数学模型对城市环境要素的发展趋势、影响程度进行预测,分析不同发展时期环境污染对城市生态状况的影响,根据各功能区不同的环境目标,按功能区实行分区生态环境质量管理,逐步达到生态规划目标的要求。

6.人口适宜度规划。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中,必须通过研究人口分布、规模、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组成、人口流动等基本情况,从而确定近远期的人口规模,提出城区人口密度调整意见、提高人口素质对策以及实施人口规划对策。

7.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规划。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城市产业结构不仅表现在3个产业的比例关系,还有生产工艺合理没计的问题,即在功能区(工业区)中要设计合理的“生态工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工艺,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改善老城市产业布局、搞好新建城市产业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8.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在生态城市的规划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将治污与绿化、美化相结合,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气候、环境特征等,合理组织绿地,制定出城市各类绿地的用地指标,合理安排整个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形式,研究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绿量(市区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合理设计群落结构、选配植物,并进行绿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个点线面结合、绿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9.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和浪费现象,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人类面对资源枯竭的危险。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工作应根据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据城市社会发展趋势和环境保护目标,制定对水、土地资源、大气、动植物物种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

10.生态城市规划管理对策研究。目前,从城市环境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已有9项有关规定,即“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超标排污收费制度”、“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和“企业环保达标制度”。国家有关部门自1995年开始又陆续颁布了有关生态示范区规划建设的文件,这些法规是城市环境管理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实施生态城市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各地在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仅有这些国家的有关法规条例是不够的,还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补充规定,并建立健全执法机构:如“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有主管市长负责,各有关部门参加,密切配合。生态城市的规划方案经多方论证、比较后,提交政府决策部门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并运用政治、经济、立法、计划、管理等综合手段提出实施对策,确保规划方案的实施,促进城市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

四、结语

人们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既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才能持续利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管理;分析;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相应地得到显著的提高。同时,在此过程中,人们对城市的美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它不仅要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而且还要起到一定的美化环境的作用。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对河流的综合治理过程中,除了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活动之外,比如防洪、抗旱、发电以及航运等等,还应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

1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它首先必须要满足城市整体规划的需要,并且要与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在此过程中,如何给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功能进行有效定位,是发挥其功效的关键所在。目前,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定位于防洪抗旱、城市供水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等,由此可见,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复杂的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完整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实践来看,由于其中建设思路的单一,再加上大多工程都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所以就导致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美化了河岸线之后,虽然起到了良好的绿化效果,但是截污治污的功效却大大降低了,其污水治理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上游所进行的抽水泵站建设,会使得河流下游的水资源受到污染;第三,虽然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会在短期内改变城市的水质情况,在是区域性的污染,会造成城市水资源的长期破坏。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针对这些情况,对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必须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方法与手段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重点

对于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项目建设用地是其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在不断较少,而这也加剧了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用地与城市土地资源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鉴于生态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不善,所以就导致城市水利工程的用地情况不明确,而且规划也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和谐发展。

所以,针对上述情况,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具体建设管理中,应该尽量少占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还要对其规模作出详细的规划。并且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来制定合理的征迁方案,为后期的施工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提供重要的保障。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要正确对待建设用地需求与城市建设用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切勿使用蛮横的手段强制执行,否则只会给建设施工带来更多的麻烦。

3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勘察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当然这些环节都是交由勘察单位与设计单位来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对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进行全面的收集,为项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有力的数据依据,从而确保整个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勘察与设计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对项目的勘察不合理或者是不能满足实际设计的需要;勘察数据的不精准、不详细,为项目的施工埋下严重的隐患;项目施工设计方案的不合理或者是设计方案中考虑的因素不周全,忽略了很多潜在的影响因素等等。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都会严重阻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施工带来巨大的麻烦。

同时,对于大多数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来说,一定要加大勘察、设计的监管力度。如果项目勘察不能为项目的设计提供有效的依据,就会导致设计的混乱,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另外,在缺少有效监督管理中,往往会埋下很多的安全隐患。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在生态水利的建设施工中,一定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4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在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土地的征用、地面建筑物的征迁、城市交通的疏导等等,而尤为重要的就是泵站、水闸的建设中,对用水、用电的管理,所以针对这些因素,在具体的建设管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种方面。泵站、水闸建设所需的设备设施,要由建设管理单位进行统一的采购,同时制定出完整的采购计划,要在经过验收批准之后,才能投入正常的使用。

在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阶段中,建设管理单位要履行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保证各项工序之间的有效衔接。同时,对于项目工程的质量管理而言,要严格遵照相关规范的要求来执行,从而确保整个项目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当然,还必须重视的一点是,要对项目工程进行一定的后评工作,因为它也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建设施工中,项目的后评工作是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这不仅会影响到工程的实际建设情况,而且还会影响到对项目工程的综合评定,包括其中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等,这些综合评价是对建设管理质量与效率的一个有效评定的手段。

5 城市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环境,特别是对河流水域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来应对,就会导致问题的不断恶化,从而给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对于传统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来说,它必然会加重生态环境的负担,这是与城市和谐发展的道路相违背的。同时,城市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建立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它既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产的需要,还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的生态环境。现如今,人们对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可以预想,在未来的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会越来越少,同时也会更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分析

一、引言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建设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开始呈现出了人文化与生态化特征。鉴于此,下面文章就当前这种新形势下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的标准进行研究和分析,基于生态型城市自身的内涵,就其规划标准的制定进行详细地论述。

二、生态型城市内涵

所谓生态型城市就是指把生态城市看作城市发展的特征、城市的性质以及城市发展的目标,可推动城市社会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统一发展的城市类型。生态型城市其实就是生态城市,基于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结合生态学的相关原则,构建一种社会、自然以及经济这三者之间协调统一发展的社会关系,通过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生活方式以及新生产方式,这种含义为广义。若从其狭义上来看,即基于生态学的各种原理内容来设计、规划和发展城市,构建一个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和谐的适合人类聚居的城市环境。

而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就是指为生态型城市建设所服务的一切规定要求,把一般城市的建设规划标准中基本内容和生态城市的相关准则、指标以及特征等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来制定城市规划的规定要求以及具体准则。

三、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制定的原则

第一,对应原则,即所制定的标准应该和国家关于生态城市指标中规划方面的内容所对应,确保其所制定的标准可为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直接服务,并满足国家考核的相关标准;第二,兼容原则,即充分利用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现有的地方规划标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并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正在制定的标准中去;第三,简洁原则,结合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将常规规划中关于城市用地分类这方面的内容省略掉,采取指标表格和子规定结合方式,尽量确保制定的标准清晰、明了和简单;第四,地方原则,即该标准不仅可凸显城市自身的特色,同时还可有效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存的各种生态型问题;第五,持续原则,所制定的这一标准应和生态型城市的规划以及建设阶段相呼应,促使该标准可始终贯穿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个过程。

(二)规划标准的矩阵

基于上述的这些原则,笔者在此在建立了一种相应的规划标准矩阵,这一矩阵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总体目标、实施阶段以及物质规划,在整个规划标准中,物质规划这一方面的内容为其核心部分,下面文章就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第一,总体目标。简而言之就是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总体目标,其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城市环境水平、人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等情况,基于这四个方面所制定的目标,应该呈现出一定的战略性以及概括性等。在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中,总体目标为其纲领,对物质规划方面方面的各个指标主要起着指导的作用。

第二,物质规划。这方面的内容为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中具体的内容,因该标准是在城市规划体系具体要求以及生态型城市规划评价需求的综合考虑下所制定的,基于这二者内容的结合,所构建的矩阵结构可看作为城市物质规划标准制定的基本构架,即横向分层(行)、纵向分栏(列)。在该矩阵结构中,“行”是在生态型城市规划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建设项目,而“列”则是生态市的具体标准。在该矩阵结构中,“行列”相交的位置为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具体标准指标。横向分层(行):通过研究常规化城市规划标准的具体结构、生态型城市的具体指标内容以及其规划的内容,基于对这些内容的研究额分析,明确规划标准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即城市的环境卫生、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城市自然历史景观的保护、城市的防灾建设、市政基本设施建设以及交通建设等。纵向分栏(列):在大层面上来进行划分的话,可将国家所制定的生态市标准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环境的保护。在文章所阐述的这一矩阵中就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实施阶段。在生态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这方面的内容为各实施阶段所采用的标准,按照生态型城市规划所具体划分的各实施阶段,给出这些阶段所对应的各规划标准。针对这一特性,笔者建议在制定阶段性规划指标时,可将规划城市历年的发展情况以及其具体建设情况,在所制定的这一规划标准中分列出来,从而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中关于各阶段实施的指标反映出来,以此来进行动态响应。

(三)生态型城市的规划标准

第一,便于新能源的充分利用,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其规划标准的首要要求就是新能源充分利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对有效资源的耗费,在城市交通和市政基础建设过程中,应该将这一内容体现出来。第二,构建绿色城市与建筑,坚持以人为本规划设计理念,确保城市的循环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第三,强调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实用性以及系统性,注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整个环境效益,在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其理论标准均应该具备较强的可行性,可将这种规划的生态型城市便成为实际。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生态化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深入,各城市也加大了其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力度,而这凸显了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的制定以及提出的重要性、必要性,通过这一标准可促使生态型城市规划建设具备很强的切实操作性,便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在制定规划标准时,应该和城市现有的这些规划编制内容、现有生态型指标以及规划标准等结合,这样才可使其最大的功效发挥出来,除此之外,其标准还应具备一定的动态性以及地方性,可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

参考文献:

[1]齐浩男,庞旭锋.刍议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和建设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2]王海霞.从城市规划角度浅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评价标准的认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4).

[3]欧阳娇薇.对生态型的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知识经济,2013,(1):57.

篇5

关键词:景观规划 城市园林 水系 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1. 生态水系对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

城市规划层面上,水系不仅为城市带来独特的景观格局,还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基质,是连结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的纽带。城市因水而发达,也因水而衰落。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中国传统聚落十分关注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认为天地是有机的整体,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崇尚“山禽佛席起,溪水入庭流”的世外生活,这种有机而生态的聚居方式,合乎今天的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观。

城市与水的“相伴相生”关系,有“山水大聚会之所必结为都会,山水中聚会之所必结为市镇,山水小聚会之所必结为村落”之说。可见,生态水系对于城市的重要性。

著名的北宋都城东京汁梁,有5条水系进入城中,仅汁河上架桥就有几十座。依托水系人民安居乐业,经济文化繁荣一时,成为同期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城市。

苏南地区城镇水网纵横,街道几乎都与河相伴,“小桥、流水、人家”是水乡江南的特色景观和优雅图式。对水系的偏爱和呵护,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练出世界文化遗产江南私家园林,它是人类宝贵的物质与文化则一富。

综观国内外众多的名城,因拥有磅礴的江河,潺潺的流水,而使城市风采更为迷人,吸引世界各地游人考察观光,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例如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桂林漓江,杭州西湖,南京秦淮河与玄武湖,大理洱海等。正是这些风光秀丽的水系景观,使生活在城市的人民充满了自豪感。

2.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水系景观规划方法

2.1自然性原则

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水系正常的物质、能量和生命代谢遵循其固有的迁移、转化和演替规律。对水系的治理,顺应自然动力,运用线势理论和飘积原理追求自然美感;对水污染问题,在削减污染源,提高污水处理率的同时,充分利用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形成水体合理纳污、净化,再利用良性循环过程。

另一方面,自然性也是水系景观综合功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保持水系的自然性对维持水体的循环再生活力,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增加水体景观价值十分重要。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水系景观规划目的是,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水系及水系的多种存在形式,维护水系景观自然性,生态过程连续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促进自然循环,健全城市生境走廊。

2.2多样性原则

结构决定功能。如果河道形式单一,其间水流形态、生物栖息空间、生物量、岸坡环境和景观功效也将单调化。这种单调化河流的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因此,河道应尽量保持和营造多样化的结构形态,包括岸线的不规则变化,水流断面的宽窄,下垫面的冲淤和起伏,周边植被物种等,以形态的多样性保证河湖功能的多样性。

2.3连续性原则

包括河道沿纵向(上、下游)、横向(横断面)及竖向(水深)的连续。水体的连续性对水系的生态功能非常重要。作为物质能量的流动载体以及水生物的栖息场所,连续性的破坏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应生物链接关系的中断。受工程措施的影响。如堤坝、河闸的修建,将破坏河道水体的纵向连续性,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下游河段的环境用水也可能受到影响。在河道的横断面方向,水陆交错地带是重要的水陆生物通道,维持其连续性是保证滨水空间生物多样性的前提。

2.4系统性原则

水系景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系统。景观的诸多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各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不是孤立的,单一要素或条件的变化都会对系统产生直接和间接、近期和远期的不同影响。同时,水景观营造涉及到水利、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等多学科领域,不同学科管理目标不同,需要在水景观营造过程中综合考虑。

2.5亲水原则

亲水是人的感情流露。而对特定水域的感情,往往和人的参与有关。儿童爱水,涉足水中,尽情嬉水、无忧无虑,直接感觉到水的温暖、清澈、纯净。受人文主义影响,现代水系景观规划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参与需求,设置一些与滨水景观和谐的湿地公园、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使城市的滨水空间成为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场所。

3.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水系景观植物设计

城市园林景观生态水系景观绿化规划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多的扩大沿河绿化用地,形成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城市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滨水环境景观,体现花园式景观城市的形象。在绿化种植上,发展丰富的、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增强滨水空间的层次感,使连续的水岸具有既有统一的整体面貌,又有层次分明,富有变化的节奏感,增强滨水空间的视觉冲击力和休闲的作用。

近自然是水系景观植物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植物生长的自身要求。基本思想是按照自然演替规律,根据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合理进行植物设计,追求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审美效果最优化、植物群落本土化。

对于观赏型水系,选用分枝高、树冠形态美观的树种间植;对于自然生态型水系,保持原生的芦苇河滩,适度沿岸线种植厥类植物。对于生态防护型,主要是生态林。对于生活游憩以及标志节点型水系景观,选用当地常用的园林绿化树种,同时选用四季花卉。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观念,水生植物的种植以适生、具有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为材料,科学合理地配置水体并营造景观,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姿韵、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力求模拟并再现自然水景观,最终达到景观的自身稳定。

4 结论

城市生态水系改造与重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课题,我国在河流生态修复及生态景观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尚处于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更由于国内城市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虽然国内目前也做了大量河道改造与重建的尝试,但其结果往往经不住时间与现论的考验。不少地区把水利工程的工程化设计摆在首位而不接受将河道进行生态化、自然化设计,这造成了如今比比皆是的硬质、渠化、毫无生气与自净能力的河道滨水景观;河道的规划设计或改造修复需要适合各类防洪和市政法规;以生态、景观为重点的河道改造倾向越来越清晰,这是世界河道改造的共识,因此,以水利安全为基础,融合生态、景观建设的河道规划设计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解决河道水利功能、景观与生态三者之间的矛盾是核心问题,对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应该列为重要研究课题。

4.参考文献

[1] 邴玉敏,阎冬梅,郭辉.浅论水系治理中的景观水利元素[J]. 今日科苑. 2010(16)

[2] 曹仲宏,刘春光,徐泽.现代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0(01)

[3] 廖先容,王翠文,蒋文琼.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研究综述[J]. 天津科技. 2009(06)

[4] 雷雨,冉春旺,马瑛.河道生态治理初探[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9(04)

篇6

【关键词】低碳城市建设;建筑能源规划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 生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能源消耗等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和集中地。 因此,城市应该成为低碳发展的空间载体,成为人类验证“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

论,实现低碳发展的首要区域。因此,在保障人类美好生活的同时,城市应该重视环境和资源的和谐相处,通过建设低碳城市,实现向低能耗、低碳型城市转型。

当前,低碳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对于新能源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较多。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城市是否低碳还与城市形态、空间布局、土地使用方式、 城市发展模式等直接相关,因此需要加强碳排放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产业发展、能源利用、交通模式、城市建筑等多方面的相关性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论基础,并进行实证分析,为选择最适宜的未来城市发展道路提供思路,塑造一种理想的、可持续的低碳城市模式。

一、低碳城市下建筑能源规划的意义

1、针对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具有低能量密度和产能不连续的特点,通过区域层面的统筹规划,利用同时使用系数和负荷参差率,实现可再生能源和未利用能源的供给均衡;

2、将建筑能源规划和减碳规划融入区域规划体系,有利于在区域范围内实现节能减碳的规模效应,并实现碳排量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3、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IRP),基于需求侧管理理论,将区域内节约的建筑能源资源化,并作为虚拟能源和无碳的替代能源,降低区域开发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强度,降低化石能源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

二、我国城市能源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方案相对独立,指导思想片面

我国当前能源建筑规划主要规划三个方面:供电、供热和供气。这三方面的规划方案相对独立,三者之间没有统筹兼顾,相互考虑,形成共同促进的局面。相反,三者之间的能源使用相互重复,计算繁琐。比如我国城市大部分使用独立空调,过多依赖电力,而不是用中央空调取代独立空调实现节能目的。

2、重视能源生产,而轻视能源管理

我国能源建筑规划过于重视能源生产,比如采暖主要是最大外部负荷进行叠加,累积能耗。大量的能源生产,但是相应的管理比较松散,出现“大马拉小车”的情况,整体系统的效率值较低。例如某些地区使用了集中中央空调系统,但是输送系统效率低,浪费情况严重,系统整体输送效率就被拉低了。

3、能源建筑规划的国家标准较低

我国相应的能源建筑规划标准和规范相对不太健全,技术指标明显偏低,对于建筑用电设备的购买没有明确的规定。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较小,只是出现某些个体户采用可再生资源,并不能形成有效合理的区域能源规划。特别是在公共建筑较多的区域中,可再生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利用率就更低了。

三、建筑能源规划的方法

建筑能源规划不仅仅是技术工艺方面的规划设计,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学科交叉的综合性领域,应该采用前沿方法进行方案设计。常用的区域能源建筑规划有:综合资源规划法和情景分析法。

综合资源规划法是结合了需求侧资源管理和能源规划结合的方法,其主要核心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资源的方法,主要实现方式是减少节约末端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合理适用余热和废热。情景分析法是将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的综合考虑方法,对于不确定因素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构建定性模型,实现供需平衡。

四、建筑能源规划的步骤

根据“综合资源规划法”理论,将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分成几个步骤: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目标制定、评估区域可利用能源资源量、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确定能源系统和技术方案(能源站方案)、区域能源系统的能源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价。

1、目标制定

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制定目标通常包括两种方法:标准评比法和实质性技术指标。定性技术评估的标准评比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此方法准确性差,缺少详实的数据支撑评估结果。

通过目标可行性研究和环境评价等规划程序,按建筑类型,分别确定单位建筑能耗基准值与单位建筑碳排量基准值,并作为区域建筑能源规划定量技术评估的依据,这是理论界建筑能源研究的主要方向。

2、评估可利用能源量

区域内的能源通常分为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低品位能源。对所有能源进行综合的系统性定量分析,是区域建筑能源规划的前提。

常规能源包括电力、天然气、石油、燃煤等;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低品位能源包括发电厂余热、土壤蓄热、江河湖海的温差能、地铁排热回收、工厂废热回收、垃圾焚烧、污水温差能、免费冷源等。

3、建筑能源的负荷预测

以往建筑能源预测采用传统的负荷指标估算法,往往估值偏高,造成大量的设备冗余和浪费。而区域建筑能源预测,应该采用情景分析法(scenario analysis),即不同建筑类型,应设定不同的人口密度和使用时段情景,同时考虑系统的峰荷、腰荷和基荷,估算出区域的典型负荷曲线以及情景负荷的出现概率,叠加给出区域能源的总负荷。

4、建筑能源系统配置方案

根据区域内可利用资源量和建筑能源负荷的预测,编制区域能源整体配置技术方案,其核心即区域能源站的建设及运营模式。能源站的建设,应考虑经济性指标(运行管理费、投资回报、能源价格)、技术性指标、碳排放指标、能效指标(设备能效、输送能效、末端使用能效以及损失)、环境影响指标(热污染、热岛效应、噪声)等因素,并确定能源站的规模及位置。

区域能源站一般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进行建设及运营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又称节能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提供能源服务,是以赢利为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公司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向客户提供能源诊断、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和材料采购、工程施工、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运行、维护和管理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与客户分享项目实施后产生的节能效益。

五、结语

建筑能源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实现低碳生活和绿色生活,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的节能措施。区域能源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篇7

畜禽养殖生产有着自身的规律,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贯穿于每个生产工艺中,养殖场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也与工业企业不同,一般都处于农村地区和耕地附近,是农村面源污染的组成部分,也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加快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有利于加快现代化畜牧业建设进程,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环境质量,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生态化治理模式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应用

生态化的治理模式在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和经济效益。2006年舞阳县莲花镇新建一养殖场,就利用了这一治理模式。该养殖场占地面积超过6600m2,周围没有污染源,是一座具有现化化科学饲养管理模式的大型良种猪养殖企业。总投资1500万元,拥有员工50人,专业技术人员15人,设人工授精服务部、饲料车间、财务部。生产区和生活区分离,安装有程控电话和网络通讯系统、监视系统、化验系统、通风供暖系统、排污系统、办公室现化化管理系统,按照现代化养猪场的模式,起点高、设施先进,规模较大,使用两点式饲养方法,现有千头良种猪场一座,配套的育肥猪场一座,年出栏生猪2万头。

该公司有完整的封闭型围墙和隔离带,场区布局合理,场内设消毒池、消毒室、无害化处理间。生产区位于生活区的正南方。粪便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供生活利用。污水经沉淀处理,对周围环境、空气、水质没有污染,卫生条件达到国际标准,走无公害养殖之路。2008年以来,为了配套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基地依照环保部门的指导,已建成大型沼气站一座,现已投入使用。工程采用隧道式池型,保温型建筑,1200m3沼气站一座,配套沉淀池12个。工程由沼气站、集中供气站、占地1500亩的生态园组成。沼液还用作还田种植,实现了以养殖、种植一条龙发展,调整了农村产业化结构。提供大量实惠,每年可减排废污3000万m3。现有无公害蔬菜大棚50亩,350亩生态园。工艺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

2成效

建立全新的观念,视粪水为资源,不再认为是废弃物,并以系统工程的观点,全方位、多功能、快速率地开发粪水资源。根据该项目的实际经验,此方法不仅节省基建投资,而且可以保证污水达标排放。尤其适用于养殖场内或周边有农田的养殖场,可以做到种植业与养殖相结合,将处理后的污水和无害化后的粪便及其产物作为肥水资源,实现污水的零排放。系统以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能源开发为纽带,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实施农业生产的无废弃物过程的零排放,使一个生产过程的排泄物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资源,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两大目标,建立实现能源和肥料共生体系。

沼气池建在地面3.0m以下,年处理粪便1100吨,处理污水12650吨,年产有机沼肥1500吨,年产沼气13万m3,所产沼气经过气水分离、脱硫、计量后输入储气柜,除用于本场取暖使用外,还可供周边600户农民日常用气,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真正给广大农民朋友带来实惠。为了冬季更好地保温,沼气发酵池的上面铺垫保温材料,发酵池上建设了无公害有机蔬菜大棚。本项目将粪污水综合处理,废物利用,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既发送了养殖场的养殖环境,又较好地保护了周边的生态环境,促进项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的问题

篇8

一、现代城市生活与精神家园的坚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现代人在享受更加便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遭受着人与自然间日渐疏离的折磨。来自农村的秋良、冬武远离了自己的亲人,远离了自己的家,来到城市发展,他们渴望在这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当秋良成为一名出租司机时,他的人生状态就已然彻底与社会脱节。驰骋在夜幕下的秋良“喜欢走夜路”,他渴望“撞上个女鬼,最好是狐狸精转世的”。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心灵世界的写照,内在的欲望与现实的困扰交织、缠绕,现代都市人已经远离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心态与生态是人类文明始终存在的两大问题,心态关乎共容,生态关乎共生。新的世纪,新的时代,我们同处在一个地球村,共容之心态的营造、共生之生态的创造尤为重要。共容方能生存,共存方能共生。我们不仅应学会与他人共容,更应该学会与自然共容。”

这一情景的出现与现代城市生活带给人类的异化状态存在着紧密联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直接的冲击,不仅逐渐剥离了人类的心灵世界,也使得现代社会的人进入到“非人”的状态。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再从工业时代到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人类已经和孕育自我的自然环境脱离了联系,我们的每一种生活方式都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是涉及到人类生活诸多层面复杂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和谐相处的共生关系,而是露骨的、血淋淋的竞争关系。在违背人类自然生存模式的背景下,人类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游走在城市夜幕下的秋良碰到了“鸡冠头”和“第一个买他月票的人”――小菲,形形的乘客为秋良寂寞的夜晚带来了几许新奇,也呈现了一个不为人所熟悉的夜生活。在这里,“鸡冠头”会不时地成为秋良的乘客;在这里,小菲将秋良带入了自己的房子,两个游走在城市中讨生活的陌生男女相遇了。

小菲说,我在农村长大,以前我爸磨豆腐供我读书,他每天早上给我喝一杯豆浆,说多喝脸会长得像豆腐一样白白嫩嫩。我长大后,村里人都说我家出了个豆腐西施。我出来挣钱的时候,爸却得了绝症,临走时叮嘱我以后不论到哪里谋生,都要像豆腐一样清清白白。我到了这个城市,就特别想找个能喝到豆浆的地方。可惜,裤衩巷的豆浆总是喝不出从前的滋味……

秋良却从豆浆里品咂出了不同的味道,一半是淳厚的黄豆味,另一半是芳香的黄土味。那个在山岭沟渠上忙碌的身影,也许正在收获着满畦丰稔的黄豆,而后磨成豆腐,晒成豆腐干,千山万水地寄来给他。

秋良和小菲都是离开家乡到城市打拼的农村子弟,他们在陌生的城市生活着、奋斗着,从打工仔到的哥、从城市的边缘人到混迹于声色场所的女郎,一次次人生角色的转换促使着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与未来。他们渴望着城市繁华的生活,又在内心深处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秋良从豆浆中咂出不同的味道时,他已然洞悉了小菲对他的心意,但他却不能接受。原因或许有很多,但内心的坚守或许是真正的动机。为了能够在现代都市生活下去,秋良和小菲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尽管所有的人都深知这是一条艰辛的路,却依旧有很多人走上了注定充满曲折、磨炼的“打工之路”。

二、异化的城市人与精神生活的缺憾

就秋良和小菲而言,他们来到城市是个体生命的选择;就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而言,这是历史发展的洪流。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土家人生活中的变化,当他将秋良、小菲们的人生引向城市时,赋予了更多的不是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因为,作者深刻认识到进入城市生活将是这一代人无法规避的选择。既然如此,作为一名从这片土地中诞生的作家,陈柳金热切地渴望着“秋良们”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方式迎接生活的挑战。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城市生活方式与传统社会生活模式之间巨大的差异。

小说没有为读者讲述二人进入城市打拼的动机,从小说的情节发展而言,任何因素只要合乎情理都是成立的。对于渴望美好生活、不甘于在家乡卖“豆腐干”的秋良而言,城市的生活早已在他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即使明知这里充满了威胁与危机,秋良依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进城打工,并且为了“一元黑钱”宁可坚持颠倒黑白。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城市不仅是他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也是他们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对于生活在社会的中国人来说,现代化的城市是来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随着中国传统社会逐渐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们的思维模式被逐渐改造和改变。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现代社会的人们已然将生活在城市作为自己最佳的选择,他们将现代城市视为自己身体的“归宿”。但仅仅是肉体的“归宿”而已,对于来自农村、来自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们而言,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成为漂浮在城市上空的灵魂。在小说《城市画皮》中,我们看到了秋良的抉择。他没有选择生活在城市的小菲,最终回归到了“靶子夫人”。从中我们感受到,秋良的抉择背后是传统文化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从农村社会来到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秋良、小菲抑或冬武,外在的触动因素之一无疑是经济。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来源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已经使得他们从情感层面认同了城市文化。在城市中,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远胜于父辈的财富,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想要在这里扎下根,并且开花、结果,需要秋良、小菲付出远超于父母一代人的努力。

对于小说中的小菲来说,她已经在城市的陌生世界中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当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现实时,她却发现自己的生活并不完美。她需要一种慰藉,不仅需要爱情的滋润,也需要一个能够与自己又情感共鸣的人来帮助她。我们看到,在小说《城市画皮》中,作者将小菲的职业做了极易为人洞悉的隐喻。即便是小菲从事着为人所不齿的职业,她也必须谨小慎微,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对于离开农村的小菲来说,她离开的是自己熟悉的世界;对于来到城市的小菲来说,她获得的是自己陌生的一切。她必须不断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肉体的安居之所――即便这里无法获得精神的慰藉。

三、小说文本的现实价值

众所周知,“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文学艺术及其文艺理论,都是结晶在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之上的”。对于这一点,马克思也曾明确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自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个整个上层建筑。”而文学正是对于现实生活的折射与反映,当代文学则是针对当代人所经历的现实生活的写照。在《城市画皮》营造文学的世界中,这种写照被作家以他对于现实社会诸多问题的思考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当秋良们在自我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强化自己生存的能力时,他们不仅获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完成从较低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人到较高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在人生的转变进程中,来到城市的人们无论是在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文本呈现于解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语言的组合体。它不像绘画、雕塑那样,直接将文本塑造的艺术形象展示在我们的面前,也不像音乐那样,直接用旋律、节奏和乐音的组合构成能够引起某种特殊艺术效果的音响,来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文本时不仅要重视作家在文本中设定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内在意蕴,更要争取解读出附加于人物形象之上的内在情感。小说《城市画皮》的现实价值正是通过小说人物体现出来的:一方面,的哥秋良游走在夜幕下的城市,内心的欲望煎熬着他,也提醒着他。当他看到“鸡冠头”时,初始的鄙夷与最终的超然正是他对现代都市欲望从纠结到释然的转变;另一方面,在他与小菲的接触中,从起初的“性冲动”到“克制”则是心灵挣扎的升华。

有一天凌晨下班,小菲形单影只地走进裤衩巷,不经意看到一间新开的豆腐店。

一个背影用右手持木尺轻放在白白嫩嫩的豆腐上,又用同一只手拿起竹刀轻轻一划。横一刀,竖一刀,一大板豆腐写成了一个个“日”字和“田”字。

空空的左衣袖在风中无助地晃动,小菲动情地喊了声,秋良哥!

秋良转过头来,叫出他的“靶子夫人”,对小菲说,这是你嫂子,刚从老家过来。

憔悴的嫂子说,妹子,来一杯豆浆吧!

篇9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不确定性分析;弹性规划;经济系统;社会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以及环境子系统等,在这些系统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目前,为了消除这些不确定性因素,通过不确定理论对其进行全面研究,现已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将不确定理论引入进来,导致在生态规划与决策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致使其规划不合理。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城市生态规划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一、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1、规划时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1)参考资料获取时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进行城市生态规划之前,我们需要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来对该城市的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但是由于城市所涉及到的文献资料不足、缺少丰富的经验、数据分析不够精确而导致其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到后期规划的合理性。

(2)城市生态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

在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城市生态指标体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标在确立时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符合类型的生态系统,其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以及环境子系统等,而这些系统中必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是指标量化是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3)生态规划结果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规划结果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即在查阅资料、制定指标体系以及对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对现状分析时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我们可以采用概率法等方法进行消除,第二,在确定最后实施方案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在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因素时,我们需要将其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全部分析出来,然后通过比较与分析,最终消除。一般来说,这种方法会在无形之中加大工作难度,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能够使用。

2、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在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之前,我们必须要对所有规划方案进行全面分析,将经济、环境、社会等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最终选择一个最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从而保证城市生态规划的合理性。

二、消除城市生态规划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的办法

1、灵敏度分析法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中,研究者一般会建立一个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进行预测与分析来消除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知道,数学模型在建立过程中同样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我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其合理性,消除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灵敏度分析法是对不确定性因素研究的最传统方法之一,当人们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之后,灵敏度分析法可以将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并将其中存在的偏差详细记录,同时也能够让我们了解到模型中各个参数的重要程度。最后通过全面分析,可以了解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并对其采取有效的消除方法。

这种方法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的。正因为如此,在其分析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数学模型,导致该方法在分析时存在一些缺点。

2、传递函数法的应用

首先,研究者需要对其中初始变量进行分析,明确其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大小,然后通过相应的公式将其中的不确定性范围计算出来,最终得到不确定性因素,这就是误差传递理论。误差传递理论是以方法差计算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计算公式来对其进行计算与分析的。

3、控制论方法的应用

控制论目前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学和规划学范围。很多专家为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科学家都为控制论方法的不断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后世研究控制论方法的人提供了很多借鉴的地方。控制论方法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对解决城市生态系统规划中的不确定性有着重要作用。

4、数学模型分析法的应用

(1)随机数学法

随机数学法主要应用于生态、经济、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专家们在这些领域已经建立起了大量的随机数学模型,比如随机预测模型、随机规划模型、随机模拟模型等。这些模型都已经在社会上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是通过建立相对模糊的数学模型,描述对形象中的不确定信息。现在,模糊规划模型、模糊决策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已经在各学科领域广为应用。根据模糊数学法的发展趋势,以后的发展方向会从模糊值测度、模糊逻辑推理等方面下功夫。

三、城市生态规划中不确定性问题的考虑

1、弹性规划

“弹性规划”在城市生态规划,不但可以满足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要求,而且又考虑到了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制约。同时,“弹性规划”的可操作性强,能够为城市的生态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有效方法。在采用“弹性规划”的时候,主要应该遵守两个原则:范围原则和时空原则。

2、IDEA-CID法

(1)IDEA

IDEA称作限定范围消元法,它是一种分步骤的评价方法,主要思想是将评价筛选工作细化成若干步骤,并且限定在一定的范围,筛选出不符合的方案进行剔除,留下符合的方案在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直到最后留下最符合要求的方案。

(2)CID

CID称作范围连续扩展法。CID是在用IDEA筛选时同时采用的一种筛选法。主要是在筛选之初,确定的评价范围是最主要的几个因素,笼统的筛选众多方案。到后来,方案越来越少,而评价范围越来越广,考虑到的问题也就更加深入。

这是希腊生态学家Doxiadis提出一个减少规划目标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减少了规划结果的不确定性。

四、结语

为了减小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可以采用灵敏度分析法、误差传递函数法、统计学方法以及基于随机理论、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理论等不确定性数学方法.为减少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影响下,提出“弹性”规划的构想,将城市生态规划目标和城市生态规划方案不确定化.它能够充分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又能满足城市生态化水平另外对其规划结果可以采用IDEA-CID法系统评价方法进行选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动态生成 教学 分析

生成性的课堂便会具备生命气息,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学生主体性,以往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统领现象不复存在,动态生成式要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通过高效运转与协作,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得以满足,之后在此基础上可以彰显出数学教师的教学价值与教学艺术。

一、有的放矢,循序渐进

具体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动态生成操作空间,只有充足的空间和充足时间,才能将最终效率扩大,有效满足学生们的求知欲望,随之使得学生可以深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实践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细节,显然是格外兴奋,当兴趣被挑起,那么效率自然会得到提升。教学现阶段存在教师机械式生成教学现状,任意生成和泛化教学,冗余题外话繁多,会做出一些可有可无的争辩,学生宝贵学习时间被占有,表面热闹,实则花哨。动态生成式教学重心依旧是放在生成上,无需拘泥在教学实践的生动情景捕捉之上,学生反馈信息适时借鉴,基于此,再次对班级学生实施价值引导操作,不断关注数学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学生意见出现分歧与矛盾,教师此时可在班级上组织小组辩论,此处以分数初步认知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进行圆形展示,将圆加以划分,划分成两份后询问每份是这个圆整体的二分之一么?各个小组会表达各自观点,教师此时不必着急作出正确判断,要求不同组别学生成员分别表达自身观点,提出能够让反方信服的充分理由。最终教师给予指正,给错误观点的同学予以鼓励,给正确观点同学予以表扬。

二、生成为本,创设有度

小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此时需要教师和学生二者共同参与进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进行精密备课,提高预设效率,此种预设操作并不是将预设细节予以全部展现,而是从整体角度出发,在此背景下进行针对性教学预设,旨在为教学动态生成提供充足发展空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弹性空间。弹性预设、留白预设至关重要,由于数学教学存在复杂性特质与差异性特质,动态生成操作便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变化而变化,包容性和自由性十分明显。

圆周长教学预设阶段,假设仅仅将教材活动设计纳为核心操作点,教师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学生原因所致,对周长和直径间的关系了解不深,若课堂上有学生发表观点,教师也会置之不理,泛化教学现象尤为明显,机械化的执行教学任务,教师被教案所束缚。假设教师进行预设备课,那么能出现的就是学生知道和学生不知道两种情况,针对前一种情况,新知探索活动可作为预设设计主体,随后引导学生群体进行深度探究和主动讨论,针对后者,教师应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进行猜想验证活动安排,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设学习方案设计,表达观点且互相讨论,教师适时介入,助力得出最终结论,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主要目的。

三、时机把握,动态生成

小学数学日常教学阶段,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按照预先编写好的教学方案进行课堂实践教学,课堂上学生表现瞬息万变,会产生很多奇思妙想,对于这些想法和观点,教师有时候一句带过,有时却置之不理。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深具教学价值的知识信息捕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推动教学动态资源生成,以引导形式来彻底的激活资源,达成真实生成的主要目的。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教学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类状况,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敏锐性和观察力才能从容应对,否则机会转瞬即逝,数学课程教学便不可能达成高效动态生成。讲到教学时机合理捕捉,教师要做到伺机而动,随后按照教学现有境遇来详细调整基本教学行为,从根本上顺应素质教育需求。教师应该拥有教学智慧,遇到特殊课堂数学问题不会手忙脚乱,也不知道从何下手,面对教学情境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调整才最为重要。

四、合理评价,导向生成

动态生成教学,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会捕捉有价值信息和有价值问题等,只有关注学生发现与关注学生生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过程性评价得到教育界广泛推崇,涵盖了学生学习评鉴内容和学生发现问题评价内容以及学生解决问题评价内容,前者是指教学过程评价,后者则是教学阶段情境问题评价,二者性质截然相反。单一评价模式不应完全剔除,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作出评价,师生互评步骤必不可少,交互式评价在小学动态生成式课堂上较为常见,民主性、自由性高,教师对学生回答加以评价且学生予以评价回应,出现新型评价机制,正能量循环下,教学不仅融合,师生关系也会日渐融洽,高效、创新、和谐的动态生成式教学结构体系就此形成。

旨在更好更优的进行小学数学教育进程推动,需要对预设目标进行科学制定,教学价值生成视为核心,其次为评价时机把握,评价主体扩充要做到恰到好处,强化拓展评价功能,为动态生成式教学体系构建添砖加瓦。

结束语

近年来,教学观念更新速度和教育方法更新速度较快,教育专家和学者均作出了不断探索与尝试,动态生成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的及时出现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数学是小学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运用动态生成的方式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张铭顺.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3)

[2]蒙惠芳,符方健. 高等数学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J].理论观察.2016(08)

[3]汝卓婷.创设小学数学学习情景,使学生乐于学习[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8)